中秋節起源於唐朝,月餅源自明朝,中秋賞月為什麼還要吃月餅,有什麼典故?

中秋節起源於唐朝,月餅源自明朝,中秋賞月為什麼還要吃月餅,有什麼典故?中秋節起源於唐朝,月餅源自明朝,中秋賞月為什麼還要吃月餅,有什麼典故?
10 個回答
烟花三月09
2019-09-11

對於一個“民以食為天”的民族來說,中秋節如果沒有了月餅,那還叫中秋節嗎?可是什麼時候流行中秋節吃月餅呢?

對於一個“民以食為天”的民族來說,中秋節如果沒有了月餅,那還叫中秋節嗎?可是什麼時候流行中秋節吃月餅呢?

月餅的歷史

月餅這個美食,它的歷史很悠久。最早,它還不叫月餅,叫胡餅。“胡餅”顧名思義,就是胡人製作的餅,是引進的食品。據說是漢代張騫出使西域時,引進胡人的做法,製作出了以胡桃仁為餡的圓形餅,名曰“胡餅”。“胡餅”叫做“月餅”據說,有一年中秋之夜,唐太宗和楊貴妃賞月時,一高興,隨口把正在吃的美食“胡餅”叫做了“月餅”,從此“月餅”的名稱便在民間逐漸傳開。

但是上面這些據說,都沒有可靠的歷史材料可考,只是一種傳說。現在能在史料上見到的最早出現類似“月餅”一詞的是北宋大詩人,也是大吃貨蘇東坡“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詩句,或許這是月餅這個名稱的來源以及月餅做法的根據。

真正“月餅”一詞最早見於南宋吳自牧《夢樑錄》中,那時的月餅是菱花形的,和菊花餅、梅花餅、五仁餅等同時存在,並且是“四時皆有,任便索喚,不誤主顧”。可見這時的月餅,還不只是在中秋節吃。

對於一個“民以食為天”的民族來說,中秋節如果沒有了月餅,那還叫中秋節嗎?可是什麼時候流行中秋節吃月餅呢?

月餅的歷史

月餅這個美食,它的歷史很悠久。最早,它還不叫月餅,叫胡餅。“胡餅”顧名思義,就是胡人製作的餅,是引進的食品。據說是漢代張騫出使西域時,引進胡人的做法,製作出了以胡桃仁為餡的圓形餅,名曰“胡餅”。“胡餅”叫做“月餅”據說,有一年中秋之夜,唐太宗和楊貴妃賞月時,一高興,隨口把正在吃的美食“胡餅”叫做了“月餅”,從此“月餅”的名稱便在民間逐漸傳開。

但是上面這些據說,都沒有可靠的歷史材料可考,只是一種傳說。現在能在史料上見到的最早出現類似“月餅”一詞的是北宋大詩人,也是大吃貨蘇東坡“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詩句,或許這是月餅這個名稱的來源以及月餅做法的根據。

真正“月餅”一詞最早見於南宋吳自牧《夢樑錄》中,那時的月餅是菱花形的,和菊花餅、梅花餅、五仁餅等同時存在,並且是“四時皆有,任便索喚,不誤主顧”。可見這時的月餅,還不只是在中秋節吃。

中秋節的歷史

中秋節的來源可能很早,甚至遠古時代,老祖先們在秋季對豐收的祭祀都可以看作是中秋節的前身。但是真正被當作一個節日來過,並且定在八月十五,應該是唐玄宗時代的事情了。

唐玄宗生在八月初五,把這一天定位普天同慶的日子,就叫“天長節”,等到安史之亂之後,唐玄宗的兒子唐肅宗即位,他看自己的老爸把生日都定為節日,也要把自己的生日定為節日,他的生日是九月初三,那一天就定為“地平節”,那時候唐玄宗還在,是太上皇,所以兩個節日都要過。但是這兩個節日的距離有點太近,而且在這兩個節日之間還有八月十五祭祀月亮的習俗,一個月之內,要過三個節日,“節”多了也使人愁,加上戰亂之後,財政也吃緊,後來有人建議,把三個節日合成一個節日,定在八月十五,節日的名字就叫“天長節”,唐肅宗也同意了,這就是唐朝八月十五就固定了一個節日,“天長節”。

直到宋朝,改朝換代之後,老百姓再過“天長節”就不太合適了,就把節日保留,節日的名字改為“中秋節”。這就是中秋節的來歷。

對於一個“民以食為天”的民族來說,中秋節如果沒有了月餅,那還叫中秋節嗎?可是什麼時候流行中秋節吃月餅呢?

月餅的歷史

月餅這個美食,它的歷史很悠久。最早,它還不叫月餅,叫胡餅。“胡餅”顧名思義,就是胡人製作的餅,是引進的食品。據說是漢代張騫出使西域時,引進胡人的做法,製作出了以胡桃仁為餡的圓形餅,名曰“胡餅”。“胡餅”叫做“月餅”據說,有一年中秋之夜,唐太宗和楊貴妃賞月時,一高興,隨口把正在吃的美食“胡餅”叫做了“月餅”,從此“月餅”的名稱便在民間逐漸傳開。

但是上面這些據說,都沒有可靠的歷史材料可考,只是一種傳說。現在能在史料上見到的最早出現類似“月餅”一詞的是北宋大詩人,也是大吃貨蘇東坡“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詩句,或許這是月餅這個名稱的來源以及月餅做法的根據。

真正“月餅”一詞最早見於南宋吳自牧《夢樑錄》中,那時的月餅是菱花形的,和菊花餅、梅花餅、五仁餅等同時存在,並且是“四時皆有,任便索喚,不誤主顧”。可見這時的月餅,還不只是在中秋節吃。

中秋節的歷史

中秋節的來源可能很早,甚至遠古時代,老祖先們在秋季對豐收的祭祀都可以看作是中秋節的前身。但是真正被當作一個節日來過,並且定在八月十五,應該是唐玄宗時代的事情了。

唐玄宗生在八月初五,把這一天定位普天同慶的日子,就叫“天長節”,等到安史之亂之後,唐玄宗的兒子唐肅宗即位,他看自己的老爸把生日都定為節日,也要把自己的生日定為節日,他的生日是九月初三,那一天就定為“地平節”,那時候唐玄宗還在,是太上皇,所以兩個節日都要過。但是這兩個節日的距離有點太近,而且在這兩個節日之間還有八月十五祭祀月亮的習俗,一個月之內,要過三個節日,“節”多了也使人愁,加上戰亂之後,財政也吃緊,後來有人建議,把三個節日合成一個節日,定在八月十五,節日的名字就叫“天長節”,唐肅宗也同意了,這就是唐朝八月十五就固定了一個節日,“天長節”。

直到宋朝,改朝換代之後,老百姓再過“天長節”就不太合適了,就把節日保留,節日的名字改為“中秋節”。這就是中秋節的來歷。

月餅什麼時候看上了中秋節

中秋節和月餅什麼時候搭檔,現在也沒有確鑿的歷史記載,但是有這樣幾種說法:

一種說法是起源於唐朝軍隊慶祝勝利的食品。據說是唐高祖年間,大將軍李靖征討突厥靠月餅隱蔽的傳話得勝,八月十五凱旋而歸,此後,八月十五吃月餅成為每年的習俗。當時有經商的吐魯番人向唐朝皇帝獻餅祝捷。高祖李淵接過華麗的餅盒,拿出圓餅,笑指空中明月說“應將胡餅邀蟾蜍”。說完把餅分給群臣一起吃。

還有一說法和朱元璋有關。據說元代末年,江蘇泰州的反元起義領袖張士誠(或說是朱元璋的謀士劉伯溫)利用中秋民眾互贈圓餅之際,在餅中夾帶“八月十五夜殺韃子”的字條,大家見了餅中字條,一傳十,十傳百,如約於這天夜裡一起手刃無惡不作的“韃子”(元兵),過後家家吃餅慶祝起義勝利,並正式稱中秋節的圓餅為月餅。

對於一個“民以食為天”的民族來說,中秋節如果沒有了月餅,那還叫中秋節嗎?可是什麼時候流行中秋節吃月餅呢?

月餅的歷史

月餅這個美食,它的歷史很悠久。最早,它還不叫月餅,叫胡餅。“胡餅”顧名思義,就是胡人製作的餅,是引進的食品。據說是漢代張騫出使西域時,引進胡人的做法,製作出了以胡桃仁為餡的圓形餅,名曰“胡餅”。“胡餅”叫做“月餅”據說,有一年中秋之夜,唐太宗和楊貴妃賞月時,一高興,隨口把正在吃的美食“胡餅”叫做了“月餅”,從此“月餅”的名稱便在民間逐漸傳開。

但是上面這些據說,都沒有可靠的歷史材料可考,只是一種傳說。現在能在史料上見到的最早出現類似“月餅”一詞的是北宋大詩人,也是大吃貨蘇東坡“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詩句,或許這是月餅這個名稱的來源以及月餅做法的根據。

真正“月餅”一詞最早見於南宋吳自牧《夢樑錄》中,那時的月餅是菱花形的,和菊花餅、梅花餅、五仁餅等同時存在,並且是“四時皆有,任便索喚,不誤主顧”。可見這時的月餅,還不只是在中秋節吃。

中秋節的歷史

中秋節的來源可能很早,甚至遠古時代,老祖先們在秋季對豐收的祭祀都可以看作是中秋節的前身。但是真正被當作一個節日來過,並且定在八月十五,應該是唐玄宗時代的事情了。

唐玄宗生在八月初五,把這一天定位普天同慶的日子,就叫“天長節”,等到安史之亂之後,唐玄宗的兒子唐肅宗即位,他看自己的老爸把生日都定為節日,也要把自己的生日定為節日,他的生日是九月初三,那一天就定為“地平節”,那時候唐玄宗還在,是太上皇,所以兩個節日都要過。但是這兩個節日的距離有點太近,而且在這兩個節日之間還有八月十五祭祀月亮的習俗,一個月之內,要過三個節日,“節”多了也使人愁,加上戰亂之後,財政也吃緊,後來有人建議,把三個節日合成一個節日,定在八月十五,節日的名字就叫“天長節”,唐肅宗也同意了,這就是唐朝八月十五就固定了一個節日,“天長節”。

直到宋朝,改朝換代之後,老百姓再過“天長節”就不太合適了,就把節日保留,節日的名字改為“中秋節”。這就是中秋節的來歷。

月餅什麼時候看上了中秋節

中秋節和月餅什麼時候搭檔,現在也沒有確鑿的歷史記載,但是有這樣幾種說法:

一種說法是起源於唐朝軍隊慶祝勝利的食品。據說是唐高祖年間,大將軍李靖征討突厥靠月餅隱蔽的傳話得勝,八月十五凱旋而歸,此後,八月十五吃月餅成為每年的習俗。當時有經商的吐魯番人向唐朝皇帝獻餅祝捷。高祖李淵接過華麗的餅盒,拿出圓餅,笑指空中明月說“應將胡餅邀蟾蜍”。說完把餅分給群臣一起吃。

還有一說法和朱元璋有關。據說元代末年,江蘇泰州的反元起義領袖張士誠(或說是朱元璋的謀士劉伯溫)利用中秋民眾互贈圓餅之際,在餅中夾帶“八月十五夜殺韃子”的字條,大家見了餅中字條,一傳十,十傳百,如約於這天夜裡一起手刃無惡不作的“韃子”(元兵),過後家家吃餅慶祝起義勝利,並正式稱中秋節的圓餅為月餅。

這種說法可信度高。到了明代,就有許多資料顯示中秋吃月餅才在民間逐漸流傳。當時心靈手巧的餅師做的月餅,和我們現在吃的傳統工藝的月餅,基本上是一樣得了。

月餅就像天上的那輪圓月一樣,寄託了人們對團圓,甜蜜生活的嚮往和追求。

和其风
2019-09-07

中秋節,又稱仲秋節,八月節,拜月節,團圓節,時間在每年農曆八月十五之日。是流行於我國眾多民族與漢文化圈各國的傳統節日,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自2008年起仲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中秋節自古就有祭月,賞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的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中秋節更是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祈盼豐收團圓之情,歷代文人墨客不惜筆墨為他寫下了流傳千古的詩篇,如李白的古朗月行,蘇東坡的明月幾時有等膾炙人口的名篇,故此,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把中秋節列入國家級非物資文化遺產名錄。

有種說法,說中秋節起源於古代的帝王祭祀活動,《禮記》上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拜月亮,後來貴族官吏和文人學士也相繼效仿,逐步傳到民間。

但作為節日,據歷史學家考證,中秋節起源應為隋末唐軍於大業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軍裴寂以圓月為靈感,發明月餅作為軍糧,成功解決大量吸收反隋義軍的糧草問題,具有可口,便於攜帶,不易腐爛又寄託了思鄉之情,後被廣泛流傳開來。從唐至兩宋,再到明清盛行不衰。

但流傳更廣的是,元朝末年,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積極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但朝廷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軍事劉伯溫便獻出一計,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裡面,再派人分頭送到各地義軍中,到了起義的那一天,各路軍一起響應,起義軍星火燎原,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的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到來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於民同樂,並將月餅作為節日糕點賞賜群臣,此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中秋節,又稱仲秋節,八月節,拜月節,團圓節,時間在每年農曆八月十五之日。是流行於我國眾多民族與漢文化圈各國的傳統節日,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自2008年起仲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中秋節自古就有祭月,賞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的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中秋節更是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祈盼豐收團圓之情,歷代文人墨客不惜筆墨為他寫下了流傳千古的詩篇,如李白的古朗月行,蘇東坡的明月幾時有等膾炙人口的名篇,故此,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把中秋節列入國家級非物資文化遺產名錄。

有種說法,說中秋節起源於古代的帝王祭祀活動,《禮記》上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拜月亮,後來貴族官吏和文人學士也相繼效仿,逐步傳到民間。

但作為節日,據歷史學家考證,中秋節起源應為隋末唐軍於大業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軍裴寂以圓月為靈感,發明月餅作為軍糧,成功解決大量吸收反隋義軍的糧草問題,具有可口,便於攜帶,不易腐爛又寄託了思鄉之情,後被廣泛流傳開來。從唐至兩宋,再到明清盛行不衰。

但流傳更廣的是,元朝末年,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積極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但朝廷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軍事劉伯溫便獻出一計,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裡面,再派人分頭送到各地義軍中,到了起義的那一天,各路軍一起響應,起義軍星火燎原,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的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到來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於民同樂,並將月餅作為節日糕點賞賜群臣,此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中秋節,又稱仲秋節,八月節,拜月節,團圓節,時間在每年農曆八月十五之日。是流行於我國眾多民族與漢文化圈各國的傳統節日,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自2008年起仲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中秋節自古就有祭月,賞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的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中秋節更是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祈盼豐收團圓之情,歷代文人墨客不惜筆墨為他寫下了流傳千古的詩篇,如李白的古朗月行,蘇東坡的明月幾時有等膾炙人口的名篇,故此,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把中秋節列入國家級非物資文化遺產名錄。

有種說法,說中秋節起源於古代的帝王祭祀活動,《禮記》上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拜月亮,後來貴族官吏和文人學士也相繼效仿,逐步傳到民間。

但作為節日,據歷史學家考證,中秋節起源應為隋末唐軍於大業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軍裴寂以圓月為靈感,發明月餅作為軍糧,成功解決大量吸收反隋義軍的糧草問題,具有可口,便於攜帶,不易腐爛又寄託了思鄉之情,後被廣泛流傳開來。從唐至兩宋,再到明清盛行不衰。

但流傳更廣的是,元朝末年,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積極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但朝廷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軍事劉伯溫便獻出一計,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裡面,再派人分頭送到各地義軍中,到了起義的那一天,各路軍一起響應,起義軍星火燎原,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的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到來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於民同樂,並將月餅作為節日糕點賞賜群臣,此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中秋節,又稱仲秋節,八月節,拜月節,團圓節,時間在每年農曆八月十五之日。是流行於我國眾多民族與漢文化圈各國的傳統節日,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自2008年起仲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中秋節自古就有祭月,賞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的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中秋節更是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祈盼豐收團圓之情,歷代文人墨客不惜筆墨為他寫下了流傳千古的詩篇,如李白的古朗月行,蘇東坡的明月幾時有等膾炙人口的名篇,故此,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把中秋節列入國家級非物資文化遺產名錄。

有種說法,說中秋節起源於古代的帝王祭祀活動,《禮記》上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拜月亮,後來貴族官吏和文人學士也相繼效仿,逐步傳到民間。

但作為節日,據歷史學家考證,中秋節起源應為隋末唐軍於大業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軍裴寂以圓月為靈感,發明月餅作為軍糧,成功解決大量吸收反隋義軍的糧草問題,具有可口,便於攜帶,不易腐爛又寄託了思鄉之情,後被廣泛流傳開來。從唐至兩宋,再到明清盛行不衰。

但流傳更廣的是,元朝末年,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積極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但朝廷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軍事劉伯溫便獻出一計,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裡面,再派人分頭送到各地義軍中,到了起義的那一天,各路軍一起響應,起義軍星火燎原,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的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到來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於民同樂,並將月餅作為節日糕點賞賜群臣,此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飞天ZY漫雪
2019-09-06

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佳節,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於《周禮》一書。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中的《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

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明清時,己是與元旦齊名,成為了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僅次於春節,成為第二大傳統節日。

我國的歷法,農曆八月在秋季的中間,秋季的第二個月,稱為,仲秋,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故稱,中秋。中秋還有多種別稱,因節期在八月十五,所以又稱,八月節,八月半,中秋的主題都是圍繞,月,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十五的月亮圓又圓,象徵團圓,故又叫,團圓節,唐朝時,中秋節還被稱作,端正月。

關於,團圓節,的記載最早見於明代,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意指,團圓,八月十五又祭月,餅心圓,其有婦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也。

中秋的晚上,我國很多地區還有烙,團圓,的習俗,烙一種類似月餅的小餅子,中間裹有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表印有,月亮、桂樹、兔子等圖。

月餅祭月之後,在由家中長輩將月餅按人數分切成塊,每人一份,如有不在家的,會留其一份,表示閤家團圓!🐴🌺🌺


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佳節,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於《周禮》一書。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中的《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

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明清時,己是與元旦齊名,成為了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僅次於春節,成為第二大傳統節日。

我國的歷法,農曆八月在秋季的中間,秋季的第二個月,稱為,仲秋,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故稱,中秋。中秋還有多種別稱,因節期在八月十五,所以又稱,八月節,八月半,中秋的主題都是圍繞,月,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十五的月亮圓又圓,象徵團圓,故又叫,團圓節,唐朝時,中秋節還被稱作,端正月。

關於,團圓節,的記載最早見於明代,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意指,團圓,八月十五又祭月,餅心圓,其有婦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也。

中秋的晚上,我國很多地區還有烙,團圓,的習俗,烙一種類似月餅的小餅子,中間裹有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表印有,月亮、桂樹、兔子等圖。

月餅祭月之後,在由家中長輩將月餅按人數分切成塊,每人一份,如有不在家的,會留其一份,表示閤家團圓!🐴🌺🌺



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佳節,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於《周禮》一書。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中的《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

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明清時,己是與元旦齊名,成為了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僅次於春節,成為第二大傳統節日。

我國的歷法,農曆八月在秋季的中間,秋季的第二個月,稱為,仲秋,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故稱,中秋。中秋還有多種別稱,因節期在八月十五,所以又稱,八月節,八月半,中秋的主題都是圍繞,月,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十五的月亮圓又圓,象徵團圓,故又叫,團圓節,唐朝時,中秋節還被稱作,端正月。

關於,團圓節,的記載最早見於明代,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意指,團圓,八月十五又祭月,餅心圓,其有婦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也。

中秋的晚上,我國很多地區還有烙,團圓,的習俗,烙一種類似月餅的小餅子,中間裹有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表印有,月亮、桂樹、兔子等圖。

月餅祭月之後,在由家中長輩將月餅按人數分切成塊,每人一份,如有不在家的,會留其一份,表示閤家團圓!🐴🌺🌺




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佳節,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於《周禮》一書。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中的《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

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明清時,己是與元旦齊名,成為了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僅次於春節,成為第二大傳統節日。

我國的歷法,農曆八月在秋季的中間,秋季的第二個月,稱為,仲秋,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故稱,中秋。中秋還有多種別稱,因節期在八月十五,所以又稱,八月節,八月半,中秋的主題都是圍繞,月,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十五的月亮圓又圓,象徵團圓,故又叫,團圓節,唐朝時,中秋節還被稱作,端正月。

關於,團圓節,的記載最早見於明代,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意指,團圓,八月十五又祭月,餅心圓,其有婦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也。

中秋的晚上,我國很多地區還有烙,團圓,的習俗,烙一種類似月餅的小餅子,中間裹有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表印有,月亮、桂樹、兔子等圖。

月餅祭月之後,在由家中長輩將月餅按人數分切成塊,每人一份,如有不在家的,會留其一份,表示閤家團圓!🐴🌺🌺





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佳節,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於《周禮》一書。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中的《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

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明清時,己是與元旦齊名,成為了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僅次於春節,成為第二大傳統節日。

我國的歷法,農曆八月在秋季的中間,秋季的第二個月,稱為,仲秋,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故稱,中秋。中秋還有多種別稱,因節期在八月十五,所以又稱,八月節,八月半,中秋的主題都是圍繞,月,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十五的月亮圓又圓,象徵團圓,故又叫,團圓節,唐朝時,中秋節還被稱作,端正月。

關於,團圓節,的記載最早見於明代,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意指,團圓,八月十五又祭月,餅心圓,其有婦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也。

中秋的晚上,我國很多地區還有烙,團圓,的習俗,烙一種類似月餅的小餅子,中間裹有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表印有,月亮、桂樹、兔子等圖。

月餅祭月之後,在由家中長輩將月餅按人數分切成塊,每人一份,如有不在家的,會留其一份,表示閤家團圓!🐴🌺🌺





脑洞趣味历史
2019-09-05

中秋節是我國三大傳統節日之一,每到這一天,我們都要陪同家人一起賞月吃月餅,這種闔家團圓的氣氛也是我心中幸福的味道。

不過吃著月餅的時候,免不了家中小孩子會詢問關於中秋節的事情,比如中秋節起源於唐朝,而月餅源自明朝,兩種時間跨度這麼長的東西,為何能完美融合在一起

中秋節是我國三大傳統節日之一,每到這一天,我們都要陪同家人一起賞月吃月餅,這種闔家團圓的氣氛也是我心中幸福的味道。

不過吃著月餅的時候,免不了家中小孩子會詢問關於中秋節的事情,比如中秋節起源於唐朝,而月餅源自明朝,兩種時間跨度這麼長的東西,為何能完美融合在一起

【月餅】

其實,中秋節吃月餅這件事情的背後,流傳著一則關於朱元璋起義的故事。

傳說中,元代的統治者為了加強對基層的管理,特別按照每十戶便設立一個“管家公”的規定來執行。

當然,這些管理者都是元代的貴族擔任。

元末是一個吏治相當混亂的時代,管家公在地區上橫行鄉里,他們早已把這項管理職責當作謀利的特權,因而老百姓特別恨他們。

中秋節是我國三大傳統節日之一,每到這一天,我們都要陪同家人一起賞月吃月餅,這種闔家團圓的氣氛也是我心中幸福的味道。

不過吃著月餅的時候,免不了家中小孩子會詢問關於中秋節的事情,比如中秋節起源於唐朝,而月餅源自明朝,兩種時間跨度這麼長的東西,為何能完美融合在一起

【月餅】

其實,中秋節吃月餅這件事情的背後,流傳著一則關於朱元璋起義的故事。

傳說中,元代的統治者為了加強對基層的管理,特別按照每十戶便設立一個“管家公”的規定來執行。

當然,這些管理者都是元代的貴族擔任。

元末是一個吏治相當混亂的時代,管家公在地區上橫行鄉里,他們早已把這項管理職責當作謀利的特權,因而老百姓特別恨他們。

【劉伯溫劇照】

體恤百姓疾苦的朱元璋便想借著起義的機會殺掉這些管家公,但劉伯溫卻及時勸住他,並且告訴他這樣做會打草驚蛇,可能一開始弄出了一些效果,但剩下的管家公見狀便會逃跑,導致效果沒有達到最佳狀態。

因而,精通算命的劉伯溫便藉著這個名頭,在民間傳播起:且莫笑,看重九;重九交午未,人頭要落地的傳聞

百姓們一聽,這還得了,重九馬上就要有大災禍了,這究竟該如何應對呢?

中秋節是我國三大傳統節日之一,每到這一天,我們都要陪同家人一起賞月吃月餅,這種闔家團圓的氣氛也是我心中幸福的味道。

不過吃著月餅的時候,免不了家中小孩子會詢問關於中秋節的事情,比如中秋節起源於唐朝,而月餅源自明朝,兩種時間跨度這麼長的東西,為何能完美融合在一起

【月餅】

其實,中秋節吃月餅這件事情的背後,流傳著一則關於朱元璋起義的故事。

傳說中,元代的統治者為了加強對基層的管理,特別按照每十戶便設立一個“管家公”的規定來執行。

當然,這些管理者都是元代的貴族擔任。

元末是一個吏治相當混亂的時代,管家公在地區上橫行鄉里,他們早已把這項管理職責當作謀利的特權,因而老百姓特別恨他們。

【劉伯溫劇照】

體恤百姓疾苦的朱元璋便想借著起義的機會殺掉這些管家公,但劉伯溫卻及時勸住他,並且告訴他這樣做會打草驚蛇,可能一開始弄出了一些效果,但剩下的管家公見狀便會逃跑,導致效果沒有達到最佳狀態。

因而,精通算命的劉伯溫便藉著這個名頭,在民間傳播起:且莫笑,看重九;重九交午未,人頭要落地的傳聞

百姓們一聽,這還得了,重九馬上就要有大災禍了,這究竟該如何應對呢?

等到百姓們擔憂起這件事情的時候,劉伯溫見暖場做好了,便又發出一條動態“靈山普善先師給人託夢”,只要百姓們那天吃月餅就沒事了。

這件事傳播開來後,大家便紛紛去買餅,打算渡過劫難。

百姓們買回餅子後,卻發現裡面夾著一張紙條,上面寫著:中秋子夜時,齊殺管家公

老百姓看到劉伯溫的這個計策後,紛紛響應,打算在這天配合朱元璋把那些平日魚肉鄉里的蛀蟲給除掉。

後來,朱元璋為了紀念抗元的順利,便將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保存了下來。

文/腦洞趣味歷史

不知道您有什麼看法,歡迎留言討論。

如果喜歡,歡迎點個關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將為您帶來有趣的文章分享

小时大彬
2019-09-06

相信對於中秋節大家並不陌生,從小到大都吃著月餅,聽著嫦娥奔月的故事。那麼中秋節到底是怎麼來得呢?中秋節有什麼習俗?為什麼中秋節要吃月餅?和本站一起來了解下!

中秋節的來歷

農曆八月十五是我國傳統的中秋佳節,“一年月色最明夜,千里人心共賞時”。中秋因恰值三秋之半而得名,又叫團圓節或月夕、仲秋節、八月節等。有關中秋節的來歷眾說不一,據專家考證,在中國傳統的三大節日——春節、端午和中秋中,中秋節形成最晚。不過,與其他傳統節日一樣,中秋也有著悠久的源頭,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遠古的敬月習俗和秋祀活動。

我國古代很早就有祭祀月亮的禮俗,據《周禮》記載,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動;農曆八月中旬,又是秋糧收穫之際,人們為了答謝神祗的護佑而舉行一系列儀式和慶祝活動,稱為“秋報”。中秋時節,氣溫已涼未寒,天高氣爽,月朗中天,正是觀賞月亮的最佳時令。因此,後來祭月的成分便逐漸為賞月所替代,祭祀的色彩逐漸褪去,而這一節慶活動卻延續下來,並被賦予了新的含義。

在中秋節的演變過程中,古老的禮俗與眾多神話傳說及中華傳統文化中其他諸多因素結合在一起,最終形成了內涵豐富的重要節慶。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圍繞著月宮的一系列神話,如嫦娥奔月、吳剛伐桂、唐明皇遊月宮等,它們給月宮掛上了七彩霓虹般神祕絢麗的光環,使之充滿浪漫色彩。唐代中秋賞月宴飲之俗已頗為盛行。從流傳下來的眾多描寫中秋的詩句中,可以看到當時已把嫦娥奔月等神話與中秋賞月聯繫在一起了。唐朝初年,中秋節可能已成為固定的節日。不過,當時中秋節似乎還是以賞月和玩月為主,還沒有在民間廣泛流行。

中秋節的正式形成尤其是在民間盛行應是宋代的事情。北宋,正式定八月十五為中秋節,並出現了“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節令食品,賞月、吃月餅、賞桂、觀潮等節慶活動蔚然成風。明清時期,中秋始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每逢中秋,各家都要設“月光位”,準備瓜果月餅,“向月供而拜”,所供月餅必須是圓的,瓜果切成如蓮花般的牙瓣。街市出售月光紙,上面繪有月神和玉兔搗藥等圖案。祭月後將月光紙焚燒,所供的果餅分給家中的每個成員。中秋節是閤家團圓的日子,人們互相饋贈月餅表達良好祝願,很多人家還要設宴賞月,一片佳節盛況。

明清以來,中秋節日益在人們的生活中佔據著重要的位置,不僅全國各地,甚至在我國很多少數民族和東南亞等地逐漸傳播開來。在賞月、吃月餅等活動的基礎上,各地還逐漸發展出“賣兔兒爺”、“樹中秋”、“舞火龍”、“走月亮”等豐富多彩的節慶活動,使得中秋節作為我國傳統節日具有更多的文化內涵,更加迷人。

中秋節習俗

圍繞著中秋節,自古以來形成了豐富多彩的節慶活動,其中既有各地普遍接受的流行風俗,也有富有地域特色和民族風情的習俗。

吃月餅

中秋吃月餅,和端午吃粽子、元宵節吃湯圓一樣,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據說唐朝時期已經有了中秋吃月餅的習俗,但是月餅作為食品名稱並同中秋賞月聯繫在一起,則是宋代的事情。北宋皇家中秋節喜歡吃一種“宮餅”,民間俗稱為“小餅”,蘇東坡有詩云:“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南宋文學家周密在《武林舊事》中首次提到“月餅”的名稱。傳說元末,人們還利用月餅來傳遞反元信息,說明當時月餅已經走入尋常百姓家,成為中秋佳節的必備食品。長期以來,我國人民對製作月餅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明清時期,餅師已經把嫦娥奔月等神話故事作為食品藝術圖案印在月餅上。一位清朝文人形容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看來和現在的月餅已頗為相近了。到了近代,有了專門製作月餅的作坊,月餅的製作更加精細,餡料考究,外型美觀,還分成平式、蘇式、廣式、臺式等不同風味。月餅作為吉祥、團圓的象徵,寄託著人們的美好願望,而吃月餅和送月餅的習俗也一直延續至今。

賞月

我國自古就有祭月和賞月的習俗。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活動。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十分流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到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盛,每逢這一日,“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明清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我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等古蹟。文人士大夫對賞月更是情有獨鍾,他們或登樓攬月或泛舟邀月,飲酒賦詩,留下不少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唱。如杜甫《八月十五夜月》用象徵團圓的十五明月反襯自己飄泊異鄉的羈旅愁思;宋代文豪蘇軾,中秋歡飲達旦,大醉而作《水調歌頭》,借月之圓缺喻人之離合。直到今天,一家人圍坐在一起,欣賞皓月當空的美景仍是中秋佳節必不可少的活動之一。

除了賞月和吃月餅之外,不同地區的人們也都根據自己的地域傳統和社會風情來歡慶中秋,形成了帶有濃厚地方特色的不同的中秋風俗。如南方許多地區盛行中秋賞桂和觀潮,老北京流行玩兔兒爺,此外還有廣州的樹中秋、安徽一帶的燒塔、香港的舞火龍等等,很多少數民族也有跳月、拜月等中秋習俗,這些活動大大豐富了我國傳統節日文化。

中秋節的傳說

嫦娥奔月

“嫦娥奔月”是最引人入勝的月宮之謎。嫦娥奔月的故事有著不同的文本。早期的記載有“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藥服之,遂奔月為月精”,是說后羿從西王母處要來不死之藥,嫦娥偷吃了這顆靈藥,成了仙,卻被罰變成醜陋的蟾蜍在月宮搗不死之藥。後來這個故事逐漸演化出許多優美婉轉的新情節,如相傳遠古時候天上有十日同時出現,晒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無窮,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崑崙山頂,一氣射下九個太陽,人們因此得以安居樂業。不料,被射落的九個太陽皆是天帝之子,天帝便惱怒地將后羿和妻子嫦娥貶入凡間。西王母同情后羿的遭遇,就把長生不老藥送給他。後來心術不正的逢蒙趁后羿率眾外出狩獵之機,逼嫦娥交出不死藥。嫦娥知道自己不是對手,當機立斷將藥一口吞下。隨後,嫦娥就輕飄飄向天上飛去,由於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后羿回家後思念妻子,就在嫦娥喜愛的後花園裡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裡眷戀著自己的妻子。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後,紛紛在月下襬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有些地方傳說中秋節就是這樣形成的。

吳剛伐桂

關於中秋節還有一個傳說,相傳月亮上的廣寒宮前的桂樹生長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邊有一個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後,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攏了。幾千年來,就這樣隨砍隨合,這棵桂樹永遠也不能被砍倒。據說這個砍樹的人名叫吳剛,是漢朝西河人,曾跟隨仙人修道,到天界後犯了錯誤,仙人就把他貶謫到月宮,日日做這種徒勞無功的苦差使,以示懲處。一說他學仙不夠專心,天帝為錘鍊他的心志,罰他砍桂樹,並允諾如果砍倒,即可成仙。於是吳剛便在清冷的月宮中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砍下去。

玉兔搗藥

“玉兔搗藥”原是道教掌故之一。相傳月亮之中有一隻兔子,渾身潔白如玉,所以稱作“玉兔”。這隻白兔拿著玉杵,跪地搗藥,服用這藥丸可以長生成仙。久而久之,玉兔便成為月亮的代名詞,古代文人寫詩作詞,也常常以玉兔象徵月亮。

朱元璋與月餅起義

元朝末年,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反抗。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軍師劉伯溫想出一條妙計,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裡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

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起義成功後,朱元璋高興地傳下口諭,每年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並將當年起兵時用來祕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此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相信對於中秋節大家並不陌生,從小到大都吃著月餅,聽著嫦娥奔月的故事。那麼中秋節到底是怎麼來得呢?中秋節有什麼習俗?為什麼中秋節要吃月餅?和本站一起來了解下!

中秋節的來歷

農曆八月十五是我國傳統的中秋佳節,“一年月色最明夜,千里人心共賞時”。中秋因恰值三秋之半而得名,又叫團圓節或月夕、仲秋節、八月節等。有關中秋節的來歷眾說不一,據專家考證,在中國傳統的三大節日——春節、端午和中秋中,中秋節形成最晚。不過,與其他傳統節日一樣,中秋也有著悠久的源頭,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遠古的敬月習俗和秋祀活動。

我國古代很早就有祭祀月亮的禮俗,據《周禮》記載,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動;農曆八月中旬,又是秋糧收穫之際,人們為了答謝神祗的護佑而舉行一系列儀式和慶祝活動,稱為“秋報”。中秋時節,氣溫已涼未寒,天高氣爽,月朗中天,正是觀賞月亮的最佳時令。因此,後來祭月的成分便逐漸為賞月所替代,祭祀的色彩逐漸褪去,而這一節慶活動卻延續下來,並被賦予了新的含義。

在中秋節的演變過程中,古老的禮俗與眾多神話傳說及中華傳統文化中其他諸多因素結合在一起,最終形成了內涵豐富的重要節慶。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圍繞著月宮的一系列神話,如嫦娥奔月、吳剛伐桂、唐明皇遊月宮等,它們給月宮掛上了七彩霓虹般神祕絢麗的光環,使之充滿浪漫色彩。唐代中秋賞月宴飲之俗已頗為盛行。從流傳下來的眾多描寫中秋的詩句中,可以看到當時已把嫦娥奔月等神話與中秋賞月聯繫在一起了。唐朝初年,中秋節可能已成為固定的節日。不過,當時中秋節似乎還是以賞月和玩月為主,還沒有在民間廣泛流行。

中秋節的正式形成尤其是在民間盛行應是宋代的事情。北宋,正式定八月十五為中秋節,並出現了“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節令食品,賞月、吃月餅、賞桂、觀潮等節慶活動蔚然成風。明清時期,中秋始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每逢中秋,各家都要設“月光位”,準備瓜果月餅,“向月供而拜”,所供月餅必須是圓的,瓜果切成如蓮花般的牙瓣。街市出售月光紙,上面繪有月神和玉兔搗藥等圖案。祭月後將月光紙焚燒,所供的果餅分給家中的每個成員。中秋節是閤家團圓的日子,人們互相饋贈月餅表達良好祝願,很多人家還要設宴賞月,一片佳節盛況。

明清以來,中秋節日益在人們的生活中佔據著重要的位置,不僅全國各地,甚至在我國很多少數民族和東南亞等地逐漸傳播開來。在賞月、吃月餅等活動的基礎上,各地還逐漸發展出“賣兔兒爺”、“樹中秋”、“舞火龍”、“走月亮”等豐富多彩的節慶活動,使得中秋節作為我國傳統節日具有更多的文化內涵,更加迷人。

中秋節習俗

圍繞著中秋節,自古以來形成了豐富多彩的節慶活動,其中既有各地普遍接受的流行風俗,也有富有地域特色和民族風情的習俗。

吃月餅

中秋吃月餅,和端午吃粽子、元宵節吃湯圓一樣,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據說唐朝時期已經有了中秋吃月餅的習俗,但是月餅作為食品名稱並同中秋賞月聯繫在一起,則是宋代的事情。北宋皇家中秋節喜歡吃一種“宮餅”,民間俗稱為“小餅”,蘇東坡有詩云:“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南宋文學家周密在《武林舊事》中首次提到“月餅”的名稱。傳說元末,人們還利用月餅來傳遞反元信息,說明當時月餅已經走入尋常百姓家,成為中秋佳節的必備食品。長期以來,我國人民對製作月餅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明清時期,餅師已經把嫦娥奔月等神話故事作為食品藝術圖案印在月餅上。一位清朝文人形容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看來和現在的月餅已頗為相近了。到了近代,有了專門製作月餅的作坊,月餅的製作更加精細,餡料考究,外型美觀,還分成平式、蘇式、廣式、臺式等不同風味。月餅作為吉祥、團圓的象徵,寄託著人們的美好願望,而吃月餅和送月餅的習俗也一直延續至今。

賞月

我國自古就有祭月和賞月的習俗。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活動。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十分流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到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盛,每逢這一日,“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明清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我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等古蹟。文人士大夫對賞月更是情有獨鍾,他們或登樓攬月或泛舟邀月,飲酒賦詩,留下不少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唱。如杜甫《八月十五夜月》用象徵團圓的十五明月反襯自己飄泊異鄉的羈旅愁思;宋代文豪蘇軾,中秋歡飲達旦,大醉而作《水調歌頭》,借月之圓缺喻人之離合。直到今天,一家人圍坐在一起,欣賞皓月當空的美景仍是中秋佳節必不可少的活動之一。

除了賞月和吃月餅之外,不同地區的人們也都根據自己的地域傳統和社會風情來歡慶中秋,形成了帶有濃厚地方特色的不同的中秋風俗。如南方許多地區盛行中秋賞桂和觀潮,老北京流行玩兔兒爺,此外還有廣州的樹中秋、安徽一帶的燒塔、香港的舞火龍等等,很多少數民族也有跳月、拜月等中秋習俗,這些活動大大豐富了我國傳統節日文化。

中秋節的傳說

嫦娥奔月

“嫦娥奔月”是最引人入勝的月宮之謎。嫦娥奔月的故事有著不同的文本。早期的記載有“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藥服之,遂奔月為月精”,是說后羿從西王母處要來不死之藥,嫦娥偷吃了這顆靈藥,成了仙,卻被罰變成醜陋的蟾蜍在月宮搗不死之藥。後來這個故事逐漸演化出許多優美婉轉的新情節,如相傳遠古時候天上有十日同時出現,晒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無窮,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崑崙山頂,一氣射下九個太陽,人們因此得以安居樂業。不料,被射落的九個太陽皆是天帝之子,天帝便惱怒地將后羿和妻子嫦娥貶入凡間。西王母同情后羿的遭遇,就把長生不老藥送給他。後來心術不正的逢蒙趁后羿率眾外出狩獵之機,逼嫦娥交出不死藥。嫦娥知道自己不是對手,當機立斷將藥一口吞下。隨後,嫦娥就輕飄飄向天上飛去,由於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后羿回家後思念妻子,就在嫦娥喜愛的後花園裡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裡眷戀著自己的妻子。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後,紛紛在月下襬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有些地方傳說中秋節就是這樣形成的。

吳剛伐桂

關於中秋節還有一個傳說,相傳月亮上的廣寒宮前的桂樹生長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邊有一個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後,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攏了。幾千年來,就這樣隨砍隨合,這棵桂樹永遠也不能被砍倒。據說這個砍樹的人名叫吳剛,是漢朝西河人,曾跟隨仙人修道,到天界後犯了錯誤,仙人就把他貶謫到月宮,日日做這種徒勞無功的苦差使,以示懲處。一說他學仙不夠專心,天帝為錘鍊他的心志,罰他砍桂樹,並允諾如果砍倒,即可成仙。於是吳剛便在清冷的月宮中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砍下去。

玉兔搗藥

“玉兔搗藥”原是道教掌故之一。相傳月亮之中有一隻兔子,渾身潔白如玉,所以稱作“玉兔”。這隻白兔拿著玉杵,跪地搗藥,服用這藥丸可以長生成仙。久而久之,玉兔便成為月亮的代名詞,古代文人寫詩作詞,也常常以玉兔象徵月亮。

朱元璋與月餅起義

元朝末年,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反抗。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軍師劉伯溫想出一條妙計,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裡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

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起義成功後,朱元璋高興地傳下口諭,每年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並將當年起兵時用來祕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此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相信對於中秋節大家並不陌生,從小到大都吃著月餅,聽著嫦娥奔月的故事。那麼中秋節到底是怎麼來得呢?中秋節有什麼習俗?為什麼中秋節要吃月餅?和本站一起來了解下!

中秋節的來歷

農曆八月十五是我國傳統的中秋佳節,“一年月色最明夜,千里人心共賞時”。中秋因恰值三秋之半而得名,又叫團圓節或月夕、仲秋節、八月節等。有關中秋節的來歷眾說不一,據專家考證,在中國傳統的三大節日——春節、端午和中秋中,中秋節形成最晚。不過,與其他傳統節日一樣,中秋也有著悠久的源頭,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遠古的敬月習俗和秋祀活動。

我國古代很早就有祭祀月亮的禮俗,據《周禮》記載,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動;農曆八月中旬,又是秋糧收穫之際,人們為了答謝神祗的護佑而舉行一系列儀式和慶祝活動,稱為“秋報”。中秋時節,氣溫已涼未寒,天高氣爽,月朗中天,正是觀賞月亮的最佳時令。因此,後來祭月的成分便逐漸為賞月所替代,祭祀的色彩逐漸褪去,而這一節慶活動卻延續下來,並被賦予了新的含義。

在中秋節的演變過程中,古老的禮俗與眾多神話傳說及中華傳統文化中其他諸多因素結合在一起,最終形成了內涵豐富的重要節慶。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圍繞著月宮的一系列神話,如嫦娥奔月、吳剛伐桂、唐明皇遊月宮等,它們給月宮掛上了七彩霓虹般神祕絢麗的光環,使之充滿浪漫色彩。唐代中秋賞月宴飲之俗已頗為盛行。從流傳下來的眾多描寫中秋的詩句中,可以看到當時已把嫦娥奔月等神話與中秋賞月聯繫在一起了。唐朝初年,中秋節可能已成為固定的節日。不過,當時中秋節似乎還是以賞月和玩月為主,還沒有在民間廣泛流行。

中秋節的正式形成尤其是在民間盛行應是宋代的事情。北宋,正式定八月十五為中秋節,並出現了“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節令食品,賞月、吃月餅、賞桂、觀潮等節慶活動蔚然成風。明清時期,中秋始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每逢中秋,各家都要設“月光位”,準備瓜果月餅,“向月供而拜”,所供月餅必須是圓的,瓜果切成如蓮花般的牙瓣。街市出售月光紙,上面繪有月神和玉兔搗藥等圖案。祭月後將月光紙焚燒,所供的果餅分給家中的每個成員。中秋節是閤家團圓的日子,人們互相饋贈月餅表達良好祝願,很多人家還要設宴賞月,一片佳節盛況。

明清以來,中秋節日益在人們的生活中佔據著重要的位置,不僅全國各地,甚至在我國很多少數民族和東南亞等地逐漸傳播開來。在賞月、吃月餅等活動的基礎上,各地還逐漸發展出“賣兔兒爺”、“樹中秋”、“舞火龍”、“走月亮”等豐富多彩的節慶活動,使得中秋節作為我國傳統節日具有更多的文化內涵,更加迷人。

中秋節習俗

圍繞著中秋節,自古以來形成了豐富多彩的節慶活動,其中既有各地普遍接受的流行風俗,也有富有地域特色和民族風情的習俗。

吃月餅

中秋吃月餅,和端午吃粽子、元宵節吃湯圓一樣,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據說唐朝時期已經有了中秋吃月餅的習俗,但是月餅作為食品名稱並同中秋賞月聯繫在一起,則是宋代的事情。北宋皇家中秋節喜歡吃一種“宮餅”,民間俗稱為“小餅”,蘇東坡有詩云:“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南宋文學家周密在《武林舊事》中首次提到“月餅”的名稱。傳說元末,人們還利用月餅來傳遞反元信息,說明當時月餅已經走入尋常百姓家,成為中秋佳節的必備食品。長期以來,我國人民對製作月餅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明清時期,餅師已經把嫦娥奔月等神話故事作為食品藝術圖案印在月餅上。一位清朝文人形容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看來和現在的月餅已頗為相近了。到了近代,有了專門製作月餅的作坊,月餅的製作更加精細,餡料考究,外型美觀,還分成平式、蘇式、廣式、臺式等不同風味。月餅作為吉祥、團圓的象徵,寄託著人們的美好願望,而吃月餅和送月餅的習俗也一直延續至今。

賞月

我國自古就有祭月和賞月的習俗。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活動。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十分流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到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盛,每逢這一日,“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明清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我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等古蹟。文人士大夫對賞月更是情有獨鍾,他們或登樓攬月或泛舟邀月,飲酒賦詩,留下不少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唱。如杜甫《八月十五夜月》用象徵團圓的十五明月反襯自己飄泊異鄉的羈旅愁思;宋代文豪蘇軾,中秋歡飲達旦,大醉而作《水調歌頭》,借月之圓缺喻人之離合。直到今天,一家人圍坐在一起,欣賞皓月當空的美景仍是中秋佳節必不可少的活動之一。

除了賞月和吃月餅之外,不同地區的人們也都根據自己的地域傳統和社會風情來歡慶中秋,形成了帶有濃厚地方特色的不同的中秋風俗。如南方許多地區盛行中秋賞桂和觀潮,老北京流行玩兔兒爺,此外還有廣州的樹中秋、安徽一帶的燒塔、香港的舞火龍等等,很多少數民族也有跳月、拜月等中秋習俗,這些活動大大豐富了我國傳統節日文化。

中秋節的傳說

嫦娥奔月

“嫦娥奔月”是最引人入勝的月宮之謎。嫦娥奔月的故事有著不同的文本。早期的記載有“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藥服之,遂奔月為月精”,是說后羿從西王母處要來不死之藥,嫦娥偷吃了這顆靈藥,成了仙,卻被罰變成醜陋的蟾蜍在月宮搗不死之藥。後來這個故事逐漸演化出許多優美婉轉的新情節,如相傳遠古時候天上有十日同時出現,晒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無窮,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崑崙山頂,一氣射下九個太陽,人們因此得以安居樂業。不料,被射落的九個太陽皆是天帝之子,天帝便惱怒地將后羿和妻子嫦娥貶入凡間。西王母同情后羿的遭遇,就把長生不老藥送給他。後來心術不正的逢蒙趁后羿率眾外出狩獵之機,逼嫦娥交出不死藥。嫦娥知道自己不是對手,當機立斷將藥一口吞下。隨後,嫦娥就輕飄飄向天上飛去,由於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后羿回家後思念妻子,就在嫦娥喜愛的後花園裡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裡眷戀著自己的妻子。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後,紛紛在月下襬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有些地方傳說中秋節就是這樣形成的。

吳剛伐桂

關於中秋節還有一個傳說,相傳月亮上的廣寒宮前的桂樹生長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邊有一個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後,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攏了。幾千年來,就這樣隨砍隨合,這棵桂樹永遠也不能被砍倒。據說這個砍樹的人名叫吳剛,是漢朝西河人,曾跟隨仙人修道,到天界後犯了錯誤,仙人就把他貶謫到月宮,日日做這種徒勞無功的苦差使,以示懲處。一說他學仙不夠專心,天帝為錘鍊他的心志,罰他砍桂樹,並允諾如果砍倒,即可成仙。於是吳剛便在清冷的月宮中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砍下去。

玉兔搗藥

“玉兔搗藥”原是道教掌故之一。相傳月亮之中有一隻兔子,渾身潔白如玉,所以稱作“玉兔”。這隻白兔拿著玉杵,跪地搗藥,服用這藥丸可以長生成仙。久而久之,玉兔便成為月亮的代名詞,古代文人寫詩作詞,也常常以玉兔象徵月亮。

朱元璋與月餅起義

元朝末年,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反抗。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軍師劉伯溫想出一條妙計,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裡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

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起義成功後,朱元璋高興地傳下口諭,每年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並將當年起兵時用來祕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此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相信對於中秋節大家並不陌生,從小到大都吃著月餅,聽著嫦娥奔月的故事。那麼中秋節到底是怎麼來得呢?中秋節有什麼習俗?為什麼中秋節要吃月餅?和本站一起來了解下!

中秋節的來歷

農曆八月十五是我國傳統的中秋佳節,“一年月色最明夜,千里人心共賞時”。中秋因恰值三秋之半而得名,又叫團圓節或月夕、仲秋節、八月節等。有關中秋節的來歷眾說不一,據專家考證,在中國傳統的三大節日——春節、端午和中秋中,中秋節形成最晚。不過,與其他傳統節日一樣,中秋也有著悠久的源頭,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遠古的敬月習俗和秋祀活動。

我國古代很早就有祭祀月亮的禮俗,據《周禮》記載,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動;農曆八月中旬,又是秋糧收穫之際,人們為了答謝神祗的護佑而舉行一系列儀式和慶祝活動,稱為“秋報”。中秋時節,氣溫已涼未寒,天高氣爽,月朗中天,正是觀賞月亮的最佳時令。因此,後來祭月的成分便逐漸為賞月所替代,祭祀的色彩逐漸褪去,而這一節慶活動卻延續下來,並被賦予了新的含義。

在中秋節的演變過程中,古老的禮俗與眾多神話傳說及中華傳統文化中其他諸多因素結合在一起,最終形成了內涵豐富的重要節慶。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圍繞著月宮的一系列神話,如嫦娥奔月、吳剛伐桂、唐明皇遊月宮等,它們給月宮掛上了七彩霓虹般神祕絢麗的光環,使之充滿浪漫色彩。唐代中秋賞月宴飲之俗已頗為盛行。從流傳下來的眾多描寫中秋的詩句中,可以看到當時已把嫦娥奔月等神話與中秋賞月聯繫在一起了。唐朝初年,中秋節可能已成為固定的節日。不過,當時中秋節似乎還是以賞月和玩月為主,還沒有在民間廣泛流行。

中秋節的正式形成尤其是在民間盛行應是宋代的事情。北宋,正式定八月十五為中秋節,並出現了“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節令食品,賞月、吃月餅、賞桂、觀潮等節慶活動蔚然成風。明清時期,中秋始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每逢中秋,各家都要設“月光位”,準備瓜果月餅,“向月供而拜”,所供月餅必須是圓的,瓜果切成如蓮花般的牙瓣。街市出售月光紙,上面繪有月神和玉兔搗藥等圖案。祭月後將月光紙焚燒,所供的果餅分給家中的每個成員。中秋節是閤家團圓的日子,人們互相饋贈月餅表達良好祝願,很多人家還要設宴賞月,一片佳節盛況。

明清以來,中秋節日益在人們的生活中佔據著重要的位置,不僅全國各地,甚至在我國很多少數民族和東南亞等地逐漸傳播開來。在賞月、吃月餅等活動的基礎上,各地還逐漸發展出“賣兔兒爺”、“樹中秋”、“舞火龍”、“走月亮”等豐富多彩的節慶活動,使得中秋節作為我國傳統節日具有更多的文化內涵,更加迷人。

中秋節習俗

圍繞著中秋節,自古以來形成了豐富多彩的節慶活動,其中既有各地普遍接受的流行風俗,也有富有地域特色和民族風情的習俗。

吃月餅

中秋吃月餅,和端午吃粽子、元宵節吃湯圓一樣,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據說唐朝時期已經有了中秋吃月餅的習俗,但是月餅作為食品名稱並同中秋賞月聯繫在一起,則是宋代的事情。北宋皇家中秋節喜歡吃一種“宮餅”,民間俗稱為“小餅”,蘇東坡有詩云:“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南宋文學家周密在《武林舊事》中首次提到“月餅”的名稱。傳說元末,人們還利用月餅來傳遞反元信息,說明當時月餅已經走入尋常百姓家,成為中秋佳節的必備食品。長期以來,我國人民對製作月餅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明清時期,餅師已經把嫦娥奔月等神話故事作為食品藝術圖案印在月餅上。一位清朝文人形容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看來和現在的月餅已頗為相近了。到了近代,有了專門製作月餅的作坊,月餅的製作更加精細,餡料考究,外型美觀,還分成平式、蘇式、廣式、臺式等不同風味。月餅作為吉祥、團圓的象徵,寄託著人們的美好願望,而吃月餅和送月餅的習俗也一直延續至今。

賞月

我國自古就有祭月和賞月的習俗。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活動。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十分流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到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盛,每逢這一日,“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明清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我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等古蹟。文人士大夫對賞月更是情有獨鍾,他們或登樓攬月或泛舟邀月,飲酒賦詩,留下不少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唱。如杜甫《八月十五夜月》用象徵團圓的十五明月反襯自己飄泊異鄉的羈旅愁思;宋代文豪蘇軾,中秋歡飲達旦,大醉而作《水調歌頭》,借月之圓缺喻人之離合。直到今天,一家人圍坐在一起,欣賞皓月當空的美景仍是中秋佳節必不可少的活動之一。

除了賞月和吃月餅之外,不同地區的人們也都根據自己的地域傳統和社會風情來歡慶中秋,形成了帶有濃厚地方特色的不同的中秋風俗。如南方許多地區盛行中秋賞桂和觀潮,老北京流行玩兔兒爺,此外還有廣州的樹中秋、安徽一帶的燒塔、香港的舞火龍等等,很多少數民族也有跳月、拜月等中秋習俗,這些活動大大豐富了我國傳統節日文化。

中秋節的傳說

嫦娥奔月

“嫦娥奔月”是最引人入勝的月宮之謎。嫦娥奔月的故事有著不同的文本。早期的記載有“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藥服之,遂奔月為月精”,是說后羿從西王母處要來不死之藥,嫦娥偷吃了這顆靈藥,成了仙,卻被罰變成醜陋的蟾蜍在月宮搗不死之藥。後來這個故事逐漸演化出許多優美婉轉的新情節,如相傳遠古時候天上有十日同時出現,晒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無窮,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崑崙山頂,一氣射下九個太陽,人們因此得以安居樂業。不料,被射落的九個太陽皆是天帝之子,天帝便惱怒地將后羿和妻子嫦娥貶入凡間。西王母同情后羿的遭遇,就把長生不老藥送給他。後來心術不正的逢蒙趁后羿率眾外出狩獵之機,逼嫦娥交出不死藥。嫦娥知道自己不是對手,當機立斷將藥一口吞下。隨後,嫦娥就輕飄飄向天上飛去,由於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后羿回家後思念妻子,就在嫦娥喜愛的後花園裡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裡眷戀著自己的妻子。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後,紛紛在月下襬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有些地方傳說中秋節就是這樣形成的。

吳剛伐桂

關於中秋節還有一個傳說,相傳月亮上的廣寒宮前的桂樹生長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邊有一個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後,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攏了。幾千年來,就這樣隨砍隨合,這棵桂樹永遠也不能被砍倒。據說這個砍樹的人名叫吳剛,是漢朝西河人,曾跟隨仙人修道,到天界後犯了錯誤,仙人就把他貶謫到月宮,日日做這種徒勞無功的苦差使,以示懲處。一說他學仙不夠專心,天帝為錘鍊他的心志,罰他砍桂樹,並允諾如果砍倒,即可成仙。於是吳剛便在清冷的月宮中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砍下去。

玉兔搗藥

“玉兔搗藥”原是道教掌故之一。相傳月亮之中有一隻兔子,渾身潔白如玉,所以稱作“玉兔”。這隻白兔拿著玉杵,跪地搗藥,服用這藥丸可以長生成仙。久而久之,玉兔便成為月亮的代名詞,古代文人寫詩作詞,也常常以玉兔象徵月亮。

朱元璋與月餅起義

元朝末年,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反抗。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軍師劉伯溫想出一條妙計,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裡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

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起義成功後,朱元璋高興地傳下口諭,每年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並將當年起兵時用來祕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此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摆摊儿的四哥
2019-09-06

中秋吃月餅的由來

一年一度的八月中秋又到了,各地習俗不一樣,有的祭月賞月,有的要飲桂花酒,有的燃燈,有的燒塔,但幾乎都有都離不開一個習俗,那就是吃月餅。

中國人非常重視親情,講究個團圓,尤其是在花好月圓的中秋時節,和家人圍坐,在月光的映襯下吃著月餅,一起談天說地,是多麼美好溫馨的畫面。

不過,大家又都知道“月餅”的由來嗎?

相傳在殷商末期,為紀念聞仲,江浙地區將邊緣薄中間厚的餅稱作“太師餅”,也就是月餅的前身了。後來西漢張騫出使西域後,帶回了芝麻和胡桃,人們把胡桃仁和芝麻放進月餅中,後來就稱之為“胡餅”。

再後來,唐朝楊貴妃中秋吃月餅時,不喜胡字,望著明月感慨,定下了月餅的名字流傳至今。而民間還有關於“月餅起義”的傳說。元代末年,朱元璋想聯合各路反抗力量起義,但信息無法傳遞,此時軍事劉伯溫出計散佈謠言稱,冬瘟流行,吃月餅可消災。於是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字條通過月餅順利傳遞出去。於是在這之後,老百姓為了感謝朱元璋推翻暴元,以後在八月十五吃月餅的習俗就流傳了下來。


中秋吃月餅的由來

一年一度的八月中秋又到了,各地習俗不一樣,有的祭月賞月,有的要飲桂花酒,有的燃燈,有的燒塔,但幾乎都有都離不開一個習俗,那就是吃月餅。

中國人非常重視親情,講究個團圓,尤其是在花好月圓的中秋時節,和家人圍坐,在月光的映襯下吃著月餅,一起談天說地,是多麼美好溫馨的畫面。

不過,大家又都知道“月餅”的由來嗎?

相傳在殷商末期,為紀念聞仲,江浙地區將邊緣薄中間厚的餅稱作“太師餅”,也就是月餅的前身了。後來西漢張騫出使西域後,帶回了芝麻和胡桃,人們把胡桃仁和芝麻放進月餅中,後來就稱之為“胡餅”。

再後來,唐朝楊貴妃中秋吃月餅時,不喜胡字,望著明月感慨,定下了月餅的名字流傳至今。而民間還有關於“月餅起義”的傳說。元代末年,朱元璋想聯合各路反抗力量起義,但信息無法傳遞,此時軍事劉伯溫出計散佈謠言稱,冬瘟流行,吃月餅可消災。於是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字條通過月餅順利傳遞出去。於是在這之後,老百姓為了感謝朱元璋推翻暴元,以後在八月十五吃月餅的習俗就流傳了下來。



中秋吃月餅的由來

一年一度的八月中秋又到了,各地習俗不一樣,有的祭月賞月,有的要飲桂花酒,有的燃燈,有的燒塔,但幾乎都有都離不開一個習俗,那就是吃月餅。

中國人非常重視親情,講究個團圓,尤其是在花好月圓的中秋時節,和家人圍坐,在月光的映襯下吃著月餅,一起談天說地,是多麼美好溫馨的畫面。

不過,大家又都知道“月餅”的由來嗎?

相傳在殷商末期,為紀念聞仲,江浙地區將邊緣薄中間厚的餅稱作“太師餅”,也就是月餅的前身了。後來西漢張騫出使西域後,帶回了芝麻和胡桃,人們把胡桃仁和芝麻放進月餅中,後來就稱之為“胡餅”。

再後來,唐朝楊貴妃中秋吃月餅時,不喜胡字,望著明月感慨,定下了月餅的名字流傳至今。而民間還有關於“月餅起義”的傳說。元代末年,朱元璋想聯合各路反抗力量起義,但信息無法傳遞,此時軍事劉伯溫出計散佈謠言稱,冬瘟流行,吃月餅可消災。於是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字條通過月餅順利傳遞出去。於是在這之後,老百姓為了感謝朱元璋推翻暴元,以後在八月十五吃月餅的習俗就流傳了下來。




中秋吃月餅的由來

一年一度的八月中秋又到了,各地習俗不一樣,有的祭月賞月,有的要飲桂花酒,有的燃燈,有的燒塔,但幾乎都有都離不開一個習俗,那就是吃月餅。

中國人非常重視親情,講究個團圓,尤其是在花好月圓的中秋時節,和家人圍坐,在月光的映襯下吃著月餅,一起談天說地,是多麼美好溫馨的畫面。

不過,大家又都知道“月餅”的由來嗎?

相傳在殷商末期,為紀念聞仲,江浙地區將邊緣薄中間厚的餅稱作“太師餅”,也就是月餅的前身了。後來西漢張騫出使西域後,帶回了芝麻和胡桃,人們把胡桃仁和芝麻放進月餅中,後來就稱之為“胡餅”。

再後來,唐朝楊貴妃中秋吃月餅時,不喜胡字,望著明月感慨,定下了月餅的名字流傳至今。而民間還有關於“月餅起義”的傳說。元代末年,朱元璋想聯合各路反抗力量起義,但信息無法傳遞,此時軍事劉伯溫出計散佈謠言稱,冬瘟流行,吃月餅可消災。於是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字條通過月餅順利傳遞出去。於是在這之後,老百姓為了感謝朱元璋推翻暴元,以後在八月十五吃月餅的習俗就流傳了下來。




吃货别眨眼
2019-09-05

感謝邀請。

中秋節,起源於唐朝,而吃餅的習俗自明朝才興起。

感謝邀請。

中秋節,起源於唐朝,而吃餅的習俗自明朝才興起。

傳說,明末為反抗元朝的殘酷壓迫,朱元璋發動了農民戰爭,為了保持行動一致,他把寫有“八月十五日夜起義”的字條藏在餅裡, 讓起義的農民依次傳遞下去,這種辦法既隱蔽,又有效, 所以取得了起義的成功,後來奪取了元朝的江山,建立了明朝。

感謝邀請。

中秋節,起源於唐朝,而吃餅的習俗自明朝才興起。

傳說,明末為反抗元朝的殘酷壓迫,朱元璋發動了農民戰爭,為了保持行動一致,他把寫有“八月十五日夜起義”的字條藏在餅裡, 讓起義的農民依次傳遞下去,這種辦法既隱蔽,又有效, 所以取得了起義的成功,後來奪取了元朝的江山,建立了明朝。
為了紀念來之不易的勝利,人們就在八月十五這天做成圓餅,相互贈送,一起賞月吃餅,後人譽為月餅。

作家恩出
2019-09-07

在我國古代,人們把農曆每季每月的十五,分別稱為孟、仲、季。因為農曆八月十五日居於秋季的正中,所以,稱作“仲秋”,“仲”即居中的意思,而八月十五日即居秋季之中,又居“仲秋”之中,故稱為“中秋節”或“仲秋節”。這時,因為月色倍明於常時,所以又稱為“月夕”。

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百姓也就有了中秋祭月、拜月、賞月習俗。據史料記載,在唐代,祭拜月神後,還要賞月吃團圓餅,飲桂花酒,使八月十五成為了一個互相祝福、喜慶團圓的日子。

月餅在很早以前叫小餅或甜餅,開始是祭奉月神的供品之一。到了唐朝在京城長安有了專制月餅的輔子,宋代就興旺起來了。北宋蘇東坡曾有:“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詩句,那時的小餅與現在的酥皮月餅很相似。

據說,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游到杭州時正值中秋,一些學士奉獻甜餅給乾隆品嚐。乾隆一邊賞月一邊吃餅,連聲說:”好月,好餅,中秋良宵也。“從此,中秋做月餅吃月餅在全國興起。月餅也做的大了,供月時有如同大吃盤大小一般。據說,末代皇帝溥儀賞給總管內務大臣紹英的一個月餅“徑約二尺許,重約二十斤”,算是一個巨型月餅了。

彦敏
2019-09-07

月餅象徵著團圓,是中秋佳節必食之品,是吉祥團圓的象徵。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貢品,延傳下來,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餅的習俗。每逢中秋,皓月當空, 家家團聚,品餅賞月,作為家人團圓的象徵,月餅也就成了節日的禮品。傳說朱元璋領導漢族人民反抗元朝暴政,約定在八月十五這一天起義,互贈月餅,把字條在月餅中傳遞信息。推翻了元朝,成為明朝的第一個皇帝,便有了在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還有嫦娥奔月,嫦娥恰值農曆八月十五,誤食丹藥昇天奔月,人們思念她在這一天賞月吃月餅。唐朝李世民征戰,八月十五這天凱旋歸京,吐蕃商人進獻圓餅(月餅),人們中秋吃月餅便流傳下來。

宇智波游戏菌
2019-09-11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先預祝大家中秋節快樂;

八月十五中秋節要吃月餅,是因為月餅象徵著團圓。在節日之夜,人們還愛吃月餅等團圓的果品,祈祝家人生活美滿、甜蜜、平安。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先預祝大家中秋節快樂;

八月十五中秋節要吃月餅,是因為月餅象徵著團圓。在節日之夜,人們還愛吃月餅等團圓的果品,祈祝家人生活美滿、甜蜜、平安。

中秋節吃月餅有兩個版本:  

版本一:最初起源於唐朝軍隊祝捷食品。

唐高祖年間,大將軍李靖征討匈奴得勝,八月十五凱旋而歸。當時有人經商的吐魯番人向唐朝皇帝獻餅祝捷。高祖李淵接過華麗的餅盒,拿出圓餅,笑指空中明月說:“應將胡餅邀蟾蜍”。說完把餅分給群臣一起吃。  

版本二: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於元代。  

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裡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齊響應,起義軍如星火燎原。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  

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並將當年起兵時以祕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此後,“月餅”製作越發精細,品種更多,大者如圓盤,成為饋贈的佳品。以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在後來很長曆史時期,甚至在上世紀末,許多月餅上還貼有一方小紙片!只可惜,近年所產月餅已不見小紙片蹤影,月餅所含代代相傳的“文化密碼”蕩然無存。 

《西湖遊覽志》稱:“民間以月餅相饋,取團圓之義。”東坡以“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來讚譽月餅。相傳我國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在民間,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風俗。“八月十五月兒圓,中秋月餅香又甜”,這句名諺道出中秋之夜城鄉人民吃月餅的習俗。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嚐月餅,作為家人團圓的象徵,慢慢月餅也就成了節日的禮品。

以上就是我的分享,感謝大家的閱讀。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