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樂之城》拿了14項奧斯卡提名,追平了《彗星美人》和《泰坦尼克號》的成績,之前還破了金球獎的紀錄。今天我們就分幾點來談談《愛樂之城》的幕後,看看主創人員們究竟在哪裡發力了。

奧斯卡提名:14項,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攝影,最佳編劇,最佳剪輯導演:Damien Chazelle(曾執導《爆裂鼓手》)攝影指導:Linus Sandgren攝影機:Panavision Panaflex Millennium XL2鏡頭:Panavision Anamorphic(C系列,E系列),Custom Panavision 40mm Anamorphic規格:Film-35mm(Kodak Vision3 500T 5219,Kodak Vision3 250D 5207),16mm(Kodak Vision3 500T 7219)屏幕高寬比:2.55:1剪輯:Tom Cross(《爆裂鼓手》、《登月第一人》、《馬戲之王》)

乾貨 |《愛樂之城》電影幕後全解析


1.寬銀幕變形鏡頭

在MovieMaker的採訪中,攝影指導Linus Sandgren談了使用變形鏡頭拍攝的原因:

我覺得在2.55的屏幕高寬比拍攝對於此片而言是最合適的,就像前輩在《一個明星的誕生》(A Star is Born,1954)中那樣,像1950年代那樣的電影,在標準變為2.40:1之前,這就是我們用2.55的寬高比的由來原因。這算是是對老好萊塢電影的致敬。

乾貨 |《愛樂之城》電影幕後全解析

《一個明星的誕生》(A Star is Born,1954)

所以我們在開頭的時候看到本片採用了古老的西尼瑪斯科普式寬銀幕立體聲電影(Cinemascope),這是20世紀福斯於1953年推出的銀幕系統,銀幕比例是2.55:1,電影《聖袍千秋》(The Robe)由此成為第一部寬銀幕電影。

乾貨 |《愛樂之城》電影幕後全解析

《愛樂之城》開頭


乾貨 |《愛樂之城》電影幕後全解析

《聖袍千秋》(The Robe)

《愛樂之城》採用柯達超35毫米膠片,有一個序列性質的鏡頭則用了16mm變形鏡頭以及Panavision兩倍壓縮比變形鏡頭拍攝,再經過裁邊,呈現出2.55:1的畫幅比,來模仿CinemaScope的效果。用的是Panavision XL2的相機與變形鏡頭C系列和E系列。

乾貨 |《愛樂之城》電影幕後全解析

導演堅持用膠片拍攝,並用以還原一項已經被淘汰近50年的電影技術,與在銀幕上大呼“爵士樂已死”的男主角Seb形成呼應。

當然好萊塢還有其他知名的膠片黨,昆汀·塔倫蒂諾2015年的《八惡人》,用Ultra Panavision 70拍攝,也是一套被淘汰近50年的攝影設備。

乾貨 |《愛樂之城》電影幕後全解析

相機需要移動和緊湊地縫接,所以這將引起變形透鏡的問題,因為他們通常為近焦點保持三英尺的距離。“所以我們讓Panavision製作一個特殊的40mm變形鏡頭,以便能夠接近被攝對象他們為我們製作了一個更加精緻的鏡頭,以便我們可以更接近類似手和細節東西,然後拉開廣角鏡頭。


2.類型片中的歷史淵源

而這一切的電影技術,都是源於導演達米恩拍攝《愛樂之城》的一個初衷,就是向自己熱愛的經典歌舞片致敬。

從編舞到場景,從角色造型到鏡頭設計,各種細節不勝枚舉。前段時間,西班牙剪輯師Sara Preciado做了一段《愛樂之城》和經典電影對比的混剪,已經比較豐富到位了。

把裡面涉及的片單列了一下,依次為:

《柳媚花嬌》The Young Girls of Rochefort(1967)《油脂》Grease(1978)《西區故事》West Side Story(1961)《生命的旋律》Sweet Charity(1969)《雨中曲》Singin’ in the Rain(1952)《不羈夜》Boogie Nights(1997)《隨我婆娑》Shall We Dance(1937)《篷車隊》The Band Wagon(1953)《紅磨坊》Moulin Rouge!(2001)《甜姐兒》Funny Face(1957)《一個美國人在巴黎》An American in Paris(1951)《紅氣球》The Red Balloon(1956)《瑟堡的雨傘》The Umbrellas of Cherbourg(1964)《錦城春色》On the Town(1949)《百老匯旋律1940’》Broadway Melody of 1940(1940)


我們可以看到《愛樂之城》是用歌舞片的子類型(包括:傳統的米高梅歌舞片、華納歌舞片、大爵士及當代的樂隊片、演唱會電影)在各段落相映成趣,有傳承,又能帶出類型演變,擁有歷史底蘊的積澱。

乾貨 |《愛樂之城》電影幕後全解析

《瑟堡的雨傘》(Les parapluies de Cherbourg,1964)

從預演一直到製作過程,整個團隊每週都會組織觀看諸如《禮帽》(Top Hat)、《雨中曲》(Singing in the Rain)、《柳媚花嬌》(The Young Girls of Rochefort)等影片。但是並不限於經典歌舞片。

乾貨 |《愛樂之城》電影幕後全解析

《柳媚花嬌》(The Young Girls of Rochefort)

達米恩還提到了費里尼的《八部半》,“這是一部讓你不斷有看片衝動的影片”,影片開頭高速路上堵車場景的靈感就是來源於此。

乾貨 |《愛樂之城》電影幕後全解析

當看到格里菲斯天文臺時,就像我們重現記憶中的詹姆斯·迪恩(James Dean)的《無因的反叛》。山上的光線覆蓋整個城市,它就像是一座偉大的裝飾藝術的建築。

乾貨 |《愛樂之城》電影幕後全解析


乾貨 |《愛樂之城》電影幕後全解析

《無因的反叛》(Rebel without a cause)


乾貨 |《愛樂之城》電影幕後全解析

《愛樂之城》中的紅夾克


3.拍攝手法的推陳出新

電影劇情很簡單,臺詞也不繁複,真實而自在。

乾貨 |《愛樂之城》電影幕後全解析

它的獨特正是它的敘述方式,音樂劇的表達恰如其分,舞臺劇式的佈景來回穿插,能運用長鏡頭和蒙太奇早就不是什麼新鮮事,而它又賦予了他們新的生命。

乾貨 |《愛樂之城》電影幕後全解析

我們可以看到在《愛樂之城》中連貫的歌舞的長鏡頭,以及故事結尾給整體敘事帶來的大幅昇華。

乾貨 |《愛樂之城》電影幕後全解析

倒敘式的剪輯給出了另外一種結局的假設,整部電影的情感張力和衝突正在於此。

乾貨 |《愛樂之城》電影幕後全解析

導演曾經表示:

《愛樂之城》我們有了彩排的時間,《爆裂鼓手》實際上並沒什麼時間彩排。《愛樂之城》籌備的時間更充足,有4個月,但像是在同時準備3個項目,電影本身、音樂專輯和芭蕾舞劇。因此每個部門的每個細節的變化都會擴展到所有人。每天都是和時間賽跑。另外,籌備期每一個技術細節都要在開拍前解決掉,因為影片有很多外景拍攝,要搶特定的時間來拍攝,總的拍攝時間就很短。


4.音樂與錄音設備

《愛樂之城》獲得的奧斯卡獎項:包括最佳音響效果,最佳音效剪輯和最佳原創配樂等聲音獎項。

導演在談及音樂的時候表示:

“我從音樂之中得到了最大的幫助。影片的歌曲和旋律在拍攝之前就創作好了,甚至在我寫劇本的階段,那些音樂就伴隨我。這幫助我及早確定影片的情感落腳點。在剪輯的一年裡,赫維茨一直和剪輯師、我一起工作,為影片配樂。我們沒有使用任何臨時配樂,因此從劇本階段、拍攝現場到後期,音樂保持了連貫性。而他的音樂具有獨特的情感調性,像一種語言一樣,表達出很多東西。”

乾貨 |《愛樂之城》電影幕後全解析


《愛樂之城》的錄音師Steven Morrow在分享自己的實際工作時,表示越來越複雜的拍攝環境,對於錄音設備軌道數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這一需求也同樣促使著Morrow尋找最新可用的多軌道錄音設備,這次《愛樂之城》的錄音正是用了Sound Devices的970。

乾貨 |《愛樂之城》電影幕後全解析

“做《愛樂之城》的聲音錄製時,他們想嘗試將一大堆聲音都放到回放軌道,最終根據音樂總監和導演的要求,我們記錄下了包括樂器聲在內的所有聲音。任何你在銀幕上能夠看到的事物,它們發出的聲音我們都需要一一記錄下來。因此,我立馬就意識到了我們需要更多的音軌來作記錄。此前的788T已經不能滿足我們的工作需要了,於是在電影開拍前我立刻買了兩臺970。這樣一來我就有足夠的時間快速熟悉這臺新設備,雖然它旗下的設備使用起來都是大同小異的,但是有備無患。”

乾貨 |《愛樂之城》電影幕後全解析

Sound Devices 970

970是一款強大的支持64軌Dante和MADI的多軌錄音機,以24bit、48kHz WAV文件從其144路輸入連接記錄64路單聲道或多聲道。

在做《愛樂之城》中舞蹈場景的錄音時,Morrow將他的970與Mackie 調音臺和RedNet 2音頻分配系統搭配使用。除此之外,他還使用到了一個森海塞爾MKH-50吊杆麥、一個Comtek PR-216接收器、幾個Sanken領夾麥和Lectrosonics SM麥克風,外加一些無線迷你Lectrosonics SSM麥克風。

乾貨 |《愛樂之城》電影幕後全解析

970監視器界面

“當我們做片中大型音樂會場景的聲音錄製時,每一個現場收聲的麥克風都有一路音頻信號反饋回來。我們需要32條音軌,因為有大量的聲音需要拾取。例如數碼鼓的聲音,我們用到的數碼鼓不是單聲道的,而是雙聲道,它是一個立體聲的數碼鼓組合,所以我們需要一個立體聲的反饋,這樣一來就佔據了兩條音軌。除此之外,還有三個角鼓、三個歌手的聲音也需要拾取。總之,一大堆的聲音要捕捉,所以多軌道錄音機是必需的。”

乾貨 |《愛樂之城》電影幕後全解析

而在《愛樂之城》裡,音樂是無形的精神存在,更是有形的物質存在。這些使用設備正是支撐起這些意識形態的功臣。


5.剪輯

剪輯指導湯姆·克羅斯(Tom Cross)和達米恩·查澤雷(Damien Chazelle)在接受採訪時曾說:“《爆裂鼓手》需要我們總能保持一定程度的殘忍、緊張、懸念和速度。”他們也承認:“我們起初並沒有真正重視《愛樂之城》。”

雖然《爆裂鼓手》看起來需要更多剪輯,但根據導演查澤雷的設定,這部電影是一個相對簡單的過程。而另一方面,《愛樂之城》才是需要大量試驗、要準備更長時間的作品。

乾貨 |《愛樂之城》電影幕後全解析

電影開場的高速公路戲整個劇組拍了兩天。跳舞的那場戲看起來只有一個鏡頭,但實際上是由三個鏡頭組成的,中間做了兩個隱蔽的剪輯,根據鏡頭的不同,每個鏡頭差不多拍了十五到三十次。

“那些長鏡頭是影片中最浪漫的場景和時刻,”Tom Cross說。為了構建這些瞬間,他會使用更多的角度去切割,或加快節奏,讓剪輯節奏感覺像是在打擊,或者更快,以抵消浮動的音符。

乾貨 |《愛樂之城》電影幕後全解析

影片最大的挑戰是創造出一種結構,在這種結構中,精心設計的音樂片段可以呼吸,這意味著不僅要嘗試如何剪切那些關鍵時刻周圍的場景,還要改變電影結構。

導演達米恩說:“其實之前,我們嘗試過砍掉所有的音樂曲目。”事實上,這部影片頗受歡迎的開場曲Another Day of Sun有一段時間沒有出現在影片中。

剪輯師Tom Cross也曾表示:“因為音樂這一元素的存在,讓剪輯歌舞片挑戰性更強。通常,剪輯時是根據一系列不同的因素決定如何剪輯:比如情感、故事、連續性和結構等等。而當題材是歌舞片的時候,不僅要考慮以上的因素,同時還要確保鏡頭切換和音樂能夠流暢銜接。”

“導演在拍攝《愛樂之城》的時候是精心準備過的,包括電影裡的每個鏡頭和走位。當著手去剪的時候,還需要進行修飾或完善,有時候需要突出場景的某些部分。有時候,可能要對拍攝現場由於攝影機運動捕捉的畫面不夠完美,需要做改善,等等。總之,我的責任就是要把素材“有機”的剪接在一起,使故事順暢、情感自然,同時還要與音樂完美結合。”

“剪輯《愛樂之城》時,我們和作曲賈斯汀·赫維茨密切配合。有時,他會修改音樂以配合影片。然而,有些調整是不能從音樂入手的,因為這會讓音樂聽起來很怪異。所以只能通過剪切去更改影片來配合音樂。”

乾貨 |《愛樂之城》電影幕後全解析

作為剪輯師Tom Cross憑藉《爆裂鼓手》獲得奧斯卡最佳剪輯獎後的又一力作,《愛樂之城》也為他獲得了包括奧斯卡在內的3項提名、3項大獎。

新片場學院與Tom本人合作的《剪輯大師課》線上視頻課程目前正在預售特惠中,899元預售特惠價倒計時最後2天!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