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er:即便無法盈利,我依然最有可能活得最長的'

"

根據路透社的消息,Uber將會把營銷部門裁員1/3,達到400人,是Uber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裁員。在裁員之前,Uber於今年5月10日完成紐交所上市,隨後便跌破發行價,最大跌幅達到30%。而Uber也有5位高管離職,包括了首席執行官Barney Harford、兩位董事《赫芬頓郵報》創始人Arianna Huffington和Uber最大外部投資者Benchmark的合夥人Matt Cohler等。

"

根據路透社的消息,Uber將會把營銷部門裁員1/3,達到400人,是Uber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裁員。在裁員之前,Uber於今年5月10日完成紐交所上市,隨後便跌破發行價,最大跌幅達到30%。而Uber也有5位高管離職,包括了首席執行官Barney Harford、兩位董事《赫芬頓郵報》創始人Arianna Huffington和Uber最大外部投資者Benchmark的合夥人Matt Cohler等。

Uber:即便無法盈利,我依然最有可能活得最長的

面對一系列的負面消息,我們將會討論:作為獨角獸,Uber究竟能否盈利,或者活下去?本文大約3600字,需要花費8分鐘閱讀。

勿忘初心:盈利

兩個蜀黍當年是這樣和投資機構的金主爸爸說的:

"

根據路透社的消息,Uber將會把營銷部門裁員1/3,達到400人,是Uber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裁員。在裁員之前,Uber於今年5月10日完成紐交所上市,隨後便跌破發行價,最大跌幅達到30%。而Uber也有5位高管離職,包括了首席執行官Barney Harford、兩位董事《赫芬頓郵報》創始人Arianna Huffington和Uber最大外部投資者Benchmark的合夥人Matt Cohler等。

Uber:即便無法盈利,我依然最有可能活得最長的

面對一系列的負面消息,我們將會討論:作為獨角獸,Uber究竟能否盈利,或者活下去?本文大約3600字,需要花費8分鐘閱讀。

勿忘初心:盈利

兩個蜀黍當年是這樣和投資機構的金主爸爸說的:

Uber:即便無法盈利,我依然最有可能活得最長的

1、最好的情況就是,我們可以成為市場領導者,大約每年收入是10億美元。

2、比較現實的情況是,我們在美國最大的5個城市切下5%的份額,每年盈利大約2000-3000萬美元。

3、最壞的情況就是,我們服務三藩市的100位富豪,也可以活下去。

這兩位其實就是想問金主爸爸拿錢,租賃10家汽車,在2009年開始他們的小生意。

10年後,Uber在63個國家提供服務,一年收入超過110億美元。在Uber上市後,WSJ的記者Rolfe Winkler整理了不同階段的投資者的獲利情況:

"

根據路透社的消息,Uber將會把營銷部門裁員1/3,達到400人,是Uber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裁員。在裁員之前,Uber於今年5月10日完成紐交所上市,隨後便跌破發行價,最大跌幅達到30%。而Uber也有5位高管離職,包括了首席執行官Barney Harford、兩位董事《赫芬頓郵報》創始人Arianna Huffington和Uber最大外部投資者Benchmark的合夥人Matt Cohler等。

Uber:即便無法盈利,我依然最有可能活得最長的

面對一系列的負面消息,我們將會討論:作為獨角獸,Uber究竟能否盈利,或者活下去?本文大約3600字,需要花費8分鐘閱讀。

勿忘初心:盈利

兩個蜀黍當年是這樣和投資機構的金主爸爸說的:

Uber:即便無法盈利,我依然最有可能活得最長的

1、最好的情況就是,我們可以成為市場領導者,大約每年收入是10億美元。

2、比較現實的情況是,我們在美國最大的5個城市切下5%的份額,每年盈利大約2000-3000萬美元。

3、最壞的情況就是,我們服務三藩市的100位富豪,也可以活下去。

這兩位其實就是想問金主爸爸拿錢,租賃10家汽車,在2009年開始他們的小生意。

10年後,Uber在63個國家提供服務,一年收入超過110億美元。在Uber上市後,WSJ的記者Rolfe Winkler整理了不同階段的投資者的獲利情況:

Uber:即便無法盈利,我依然最有可能活得最長的

超乎金主爸爸的預料的是,Uber至今沒有盈利。Uber甚至直接就坦白了“自己可能永遠無法盈利”,而且還重複了三次“自己可能永遠無法盈利”!

1、我們自創辦以來累積了相當的虧損,其來自美國與其他主要市場。我們預期營運費用在可見的未來中持續地顯著增長,我們可能不會轉虧為盈。

2、我們尚未達成獲利,就算未來的營收隨著時間而超過直接的費用,我們也不一定能達成或維持獲利。

3、因此,我們可能不能達成或維持獲利,不論是近期內或永遠。

最大的價值在於“飛輪”

小亞在地鐵口經營一個蔥油餅攤位。首先當然就是買一部攤販車。一般人的做法就是一次付錢。不過,小亞是被離職的外企精英,他找到一家商家願意“分期三年付款”。結果,小亞用手上的現金再買了兩臺攤販車。只要小亞攢夠錢可以買攤販車的時候,他就不斷買、不斷買和不斷買。

小亞的全名叫做亞馬遜。亞馬遜的創始人貝佐斯就畫了一張飛輪(Flywheel)來說明上述故事的原理。

"

根據路透社的消息,Uber將會把營銷部門裁員1/3,達到400人,是Uber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裁員。在裁員之前,Uber於今年5月10日完成紐交所上市,隨後便跌破發行價,最大跌幅達到30%。而Uber也有5位高管離職,包括了首席執行官Barney Harford、兩位董事《赫芬頓郵報》創始人Arianna Huffington和Uber最大外部投資者Benchmark的合夥人Matt Cohler等。

Uber:即便無法盈利,我依然最有可能活得最長的

面對一系列的負面消息,我們將會討論:作為獨角獸,Uber究竟能否盈利,或者活下去?本文大約3600字,需要花費8分鐘閱讀。

勿忘初心:盈利

兩個蜀黍當年是這樣和投資機構的金主爸爸說的:

Uber:即便無法盈利,我依然最有可能活得最長的

1、最好的情況就是,我們可以成為市場領導者,大約每年收入是10億美元。

2、比較現實的情況是,我們在美國最大的5個城市切下5%的份額,每年盈利大約2000-3000萬美元。

3、最壞的情況就是,我們服務三藩市的100位富豪,也可以活下去。

這兩位其實就是想問金主爸爸拿錢,租賃10家汽車,在2009年開始他們的小生意。

10年後,Uber在63個國家提供服務,一年收入超過110億美元。在Uber上市後,WSJ的記者Rolfe Winkler整理了不同階段的投資者的獲利情況:

Uber:即便無法盈利,我依然最有可能活得最長的

超乎金主爸爸的預料的是,Uber至今沒有盈利。Uber甚至直接就坦白了“自己可能永遠無法盈利”,而且還重複了三次“自己可能永遠無法盈利”!

1、我們自創辦以來累積了相當的虧損,其來自美國與其他主要市場。我們預期營運費用在可見的未來中持續地顯著增長,我們可能不會轉虧為盈。

2、我們尚未達成獲利,就算未來的營收隨著時間而超過直接的費用,我們也不一定能達成或維持獲利。

3、因此,我們可能不能達成或維持獲利,不論是近期內或永遠。

最大的價值在於“飛輪”

小亞在地鐵口經營一個蔥油餅攤位。首先當然就是買一部攤販車。一般人的做法就是一次付錢。不過,小亞是被離職的外企精英,他找到一家商家願意“分期三年付款”。結果,小亞用手上的現金再買了兩臺攤販車。只要小亞攢夠錢可以買攤販車的時候,他就不斷買、不斷買和不斷買。

小亞的全名叫做亞馬遜。亞馬遜的創始人貝佐斯就畫了一張飛輪(Flywheel)來說明上述故事的原理。

Uber:即便無法盈利,我依然最有可能活得最長的

飛輪的動力是把利潤再次投資,以壓低成本結構、提供更好的顧客體驗。於是會吸引更多的顧客,得到更多收入,又再次投資。重點是它周而復始,是一個循環:永不停止。

既然亞馬遜不盈利都可以把市值舉高高,結果,Uber也在招股說明書畫了一張飛輪(Flywheel),證明自己也是值錢的貨。

"

根據路透社的消息,Uber將會把營銷部門裁員1/3,達到400人,是Uber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裁員。在裁員之前,Uber於今年5月10日完成紐交所上市,隨後便跌破發行價,最大跌幅達到30%。而Uber也有5位高管離職,包括了首席執行官Barney Harford、兩位董事《赫芬頓郵報》創始人Arianna Huffington和Uber最大外部投資者Benchmark的合夥人Matt Cohler等。

Uber:即便無法盈利,我依然最有可能活得最長的

面對一系列的負面消息,我們將會討論:作為獨角獸,Uber究竟能否盈利,或者活下去?本文大約3600字,需要花費8分鐘閱讀。

勿忘初心:盈利

兩個蜀黍當年是這樣和投資機構的金主爸爸說的:

Uber:即便無法盈利,我依然最有可能活得最長的

1、最好的情況就是,我們可以成為市場領導者,大約每年收入是10億美元。

2、比較現實的情況是,我們在美國最大的5個城市切下5%的份額,每年盈利大約2000-3000萬美元。

3、最壞的情況就是,我們服務三藩市的100位富豪,也可以活下去。

這兩位其實就是想問金主爸爸拿錢,租賃10家汽車,在2009年開始他們的小生意。

10年後,Uber在63個國家提供服務,一年收入超過110億美元。在Uber上市後,WSJ的記者Rolfe Winkler整理了不同階段的投資者的獲利情況:

Uber:即便無法盈利,我依然最有可能活得最長的

超乎金主爸爸的預料的是,Uber至今沒有盈利。Uber甚至直接就坦白了“自己可能永遠無法盈利”,而且還重複了三次“自己可能永遠無法盈利”!

1、我們自創辦以來累積了相當的虧損,其來自美國與其他主要市場。我們預期營運費用在可見的未來中持續地顯著增長,我們可能不會轉虧為盈。

2、我們尚未達成獲利,就算未來的營收隨著時間而超過直接的費用,我們也不一定能達成或維持獲利。

3、因此,我們可能不能達成或維持獲利,不論是近期內或永遠。

最大的價值在於“飛輪”

小亞在地鐵口經營一個蔥油餅攤位。首先當然就是買一部攤販車。一般人的做法就是一次付錢。不過,小亞是被離職的外企精英,他找到一家商家願意“分期三年付款”。結果,小亞用手上的現金再買了兩臺攤販車。只要小亞攢夠錢可以買攤販車的時候,他就不斷買、不斷買和不斷買。

小亞的全名叫做亞馬遜。亞馬遜的創始人貝佐斯就畫了一張飛輪(Flywheel)來說明上述故事的原理。

Uber:即便無法盈利,我依然最有可能活得最長的

飛輪的動力是把利潤再次投資,以壓低成本結構、提供更好的顧客體驗。於是會吸引更多的顧客,得到更多收入,又再次投資。重點是它周而復始,是一個循環:永不停止。

既然亞馬遜不盈利都可以把市值舉高高,結果,Uber也在招股說明書畫了一張飛輪(Flywheel),證明自己也是值錢的貨。

Uber:即便無法盈利,我依然最有可能活得最長的

Uber的飛輪叫做“liquidity network effect”(流動性網絡效應),大白話的意思就是:

1、更多的司機

2、乘客就不用等待太長的時間,價格也會降低;

3、更多乘客就選擇Uber

4、更多的乘客就意味著司機可以接到更多的訂單,賺更多的錢

5、更多司機加入Uber——無限循環

這就是為什麼在任何國家的市場,打車軟件最多就只會剩下1-2家巨頭。流動性網絡效應的結果就是,贏家通吃。Uber的價值正正如此:我們就是唯一的全球性打車平臺,其他平臺最多就是地區性巨頭(而且我們可以有錢買下他們,哈哈哈)。

既然這樣,為何還是無法盈利呢?

城堡有沒有護城河?

在巴菲特的文章中,重複又重複再重複都會出現兩個詞“城堡”和“護城河”。城堡實質上就是網絡效應,網絡效應越強,城堡中的財富就會積累得越來越多。同時,城堡越大,就會吸引更多盜賊(競爭對手)惦記,就會想盡辦法來搜刮裡面的財富。最好的防禦方法就是護城河,越寬的護城河就越能夠阻擋盜賊。

巴菲特的選擇,實質上就是:大大的城堡+寬寬的護城河。而護城河實質上就是:轉換成本(switching cost)。

Uber繼續非常坦白:

我們的平臺提供個人移動、餐點遞送與物流業的服務。我們在全球競爭,而我們競爭的領域非常破碎。我們在每一個產業都面對激烈的競爭,競爭來自既有的、穩定的、平價的競爭者,未來也將面對因為競爭壁壘低而出現的新競爭者。另外,在每一個市場中,產品之間的轉換成本是低的。

實在是太多投資者關心,Uber是否可以停止補貼戰爭。實質上,永遠不可能:以美國市場為例,只要Uber減少補貼,乘客就會流向Lyft;同理依然。所以,Uber和Lyft都不會減少補貼甚至停止補貼。

我們可以用優惠,如司機或乘客的優惠,來吸引平臺兩頭的用戶來使用我們的服務,這有可能導致虧損,直到我們達到足夠的規模就可以減少優惠。. . . 在部分市場,其他業者有可能用優惠來對抗我們更具流動性的網絡的優勢,我們通常會跟進,就算導致虧損,來有效的競爭以及業務成長。一般來說,在一個區域市場中,我們相信擁有較大網絡的業者將有較佳的毛利。若競爭的叫車平臺決定轉變策略,往短期獲利前進,並減少優惠以增加分潤的比例,我們相信我們就不用投資那麼多在優惠上……

Uber的大致理論就是:平臺越大,打補貼戰就可以撐得越久。今天的Uber的最理想結局就是:成為叫車領域內全球最大的不盈利公司。

孫正義的大棋盤

根據數據,Uber的24%的訂單來源於五大城市:洛杉磯、紐約、舊金山灣區、倫敦和巴西聖保羅。除了美國作為主戰場,Uber通過合資公司進入以下的區域:

  • 中國:Uber中國區業務和滴滴合併,獲得20%股份
  • 東南亞:Uber東南亞業務和Grab合併,獲得27.5%股份
  • 俄羅斯:Uber俄羅斯業務和Yandex.taxi合併,獲得36.6%股份

A公司之所以和B公司打補貼戰,核心原因在於:即便A希望停止,但是A會嚴重懷疑B不會停止;即便B希望停止,但是B會嚴重懷疑A不會停止——囚徒困境。

如果這些ABCDEFG公司的大股東都是孫正義的軟銀呢?補貼戰就必然會停止,同時不同的平臺也將會相互融合:Uber就是唯一的全球性平臺,滴滴、Grab和Yandex.taxi就是各自的地區性平臺。

能夠用錢解決的問題,對於孫正義而言,就不是問題了。

Uber就是被選定的唯一的全球性平臺,這就是:為何不盈利卻依然可以撐住市值的核心原因——孫正義把其他可以招安的對手都逐一招安了。而在美國的主戰場,Uber對於Lyft還是擁有強大的優勢。

"

根據路透社的消息,Uber將會把營銷部門裁員1/3,達到400人,是Uber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裁員。在裁員之前,Uber於今年5月10日完成紐交所上市,隨後便跌破發行價,最大跌幅達到30%。而Uber也有5位高管離職,包括了首席執行官Barney Harford、兩位董事《赫芬頓郵報》創始人Arianna Huffington和Uber最大外部投資者Benchmark的合夥人Matt Cohler等。

Uber:即便無法盈利,我依然最有可能活得最長的

面對一系列的負面消息,我們將會討論:作為獨角獸,Uber究竟能否盈利,或者活下去?本文大約3600字,需要花費8分鐘閱讀。

勿忘初心:盈利

兩個蜀黍當年是這樣和投資機構的金主爸爸說的:

Uber:即便無法盈利,我依然最有可能活得最長的

1、最好的情況就是,我們可以成為市場領導者,大約每年收入是10億美元。

2、比較現實的情況是,我們在美國最大的5個城市切下5%的份額,每年盈利大約2000-3000萬美元。

3、最壞的情況就是,我們服務三藩市的100位富豪,也可以活下去。

這兩位其實就是想問金主爸爸拿錢,租賃10家汽車,在2009年開始他們的小生意。

10年後,Uber在63個國家提供服務,一年收入超過110億美元。在Uber上市後,WSJ的記者Rolfe Winkler整理了不同階段的投資者的獲利情況:

Uber:即便無法盈利,我依然最有可能活得最長的

超乎金主爸爸的預料的是,Uber至今沒有盈利。Uber甚至直接就坦白了“自己可能永遠無法盈利”,而且還重複了三次“自己可能永遠無法盈利”!

1、我們自創辦以來累積了相當的虧損,其來自美國與其他主要市場。我們預期營運費用在可見的未來中持續地顯著增長,我們可能不會轉虧為盈。

2、我們尚未達成獲利,就算未來的營收隨著時間而超過直接的費用,我們也不一定能達成或維持獲利。

3、因此,我們可能不能達成或維持獲利,不論是近期內或永遠。

最大的價值在於“飛輪”

小亞在地鐵口經營一個蔥油餅攤位。首先當然就是買一部攤販車。一般人的做法就是一次付錢。不過,小亞是被離職的外企精英,他找到一家商家願意“分期三年付款”。結果,小亞用手上的現金再買了兩臺攤販車。只要小亞攢夠錢可以買攤販車的時候,他就不斷買、不斷買和不斷買。

小亞的全名叫做亞馬遜。亞馬遜的創始人貝佐斯就畫了一張飛輪(Flywheel)來說明上述故事的原理。

Uber:即便無法盈利,我依然最有可能活得最長的

飛輪的動力是把利潤再次投資,以壓低成本結構、提供更好的顧客體驗。於是會吸引更多的顧客,得到更多收入,又再次投資。重點是它周而復始,是一個循環:永不停止。

既然亞馬遜不盈利都可以把市值舉高高,結果,Uber也在招股說明書畫了一張飛輪(Flywheel),證明自己也是值錢的貨。

Uber:即便無法盈利,我依然最有可能活得最長的

Uber的飛輪叫做“liquidity network effect”(流動性網絡效應),大白話的意思就是:

1、更多的司機

2、乘客就不用等待太長的時間,價格也會降低;

3、更多乘客就選擇Uber

4、更多的乘客就意味著司機可以接到更多的訂單,賺更多的錢

5、更多司機加入Uber——無限循環

這就是為什麼在任何國家的市場,打車軟件最多就只會剩下1-2家巨頭。流動性網絡效應的結果就是,贏家通吃。Uber的價值正正如此:我們就是唯一的全球性打車平臺,其他平臺最多就是地區性巨頭(而且我們可以有錢買下他們,哈哈哈)。

既然這樣,為何還是無法盈利呢?

城堡有沒有護城河?

在巴菲特的文章中,重複又重複再重複都會出現兩個詞“城堡”和“護城河”。城堡實質上就是網絡效應,網絡效應越強,城堡中的財富就會積累得越來越多。同時,城堡越大,就會吸引更多盜賊(競爭對手)惦記,就會想盡辦法來搜刮裡面的財富。最好的防禦方法就是護城河,越寬的護城河就越能夠阻擋盜賊。

巴菲特的選擇,實質上就是:大大的城堡+寬寬的護城河。而護城河實質上就是:轉換成本(switching cost)。

Uber繼續非常坦白:

我們的平臺提供個人移動、餐點遞送與物流業的服務。我們在全球競爭,而我們競爭的領域非常破碎。我們在每一個產業都面對激烈的競爭,競爭來自既有的、穩定的、平價的競爭者,未來也將面對因為競爭壁壘低而出現的新競爭者。另外,在每一個市場中,產品之間的轉換成本是低的。

實在是太多投資者關心,Uber是否可以停止補貼戰爭。實質上,永遠不可能:以美國市場為例,只要Uber減少補貼,乘客就會流向Lyft;同理依然。所以,Uber和Lyft都不會減少補貼甚至停止補貼。

我們可以用優惠,如司機或乘客的優惠,來吸引平臺兩頭的用戶來使用我們的服務,這有可能導致虧損,直到我們達到足夠的規模就可以減少優惠。. . . 在部分市場,其他業者有可能用優惠來對抗我們更具流動性的網絡的優勢,我們通常會跟進,就算導致虧損,來有效的競爭以及業務成長。一般來說,在一個區域市場中,我們相信擁有較大網絡的業者將有較佳的毛利。若競爭的叫車平臺決定轉變策略,往短期獲利前進,並減少優惠以增加分潤的比例,我們相信我們就不用投資那麼多在優惠上……

Uber的大致理論就是:平臺越大,打補貼戰就可以撐得越久。今天的Uber的最理想結局就是:成為叫車領域內全球最大的不盈利公司。

孫正義的大棋盤

根據數據,Uber的24%的訂單來源於五大城市:洛杉磯、紐約、舊金山灣區、倫敦和巴西聖保羅。除了美國作為主戰場,Uber通過合資公司進入以下的區域:

  • 中國:Uber中國區業務和滴滴合併,獲得20%股份
  • 東南亞:Uber東南亞業務和Grab合併,獲得27.5%股份
  • 俄羅斯:Uber俄羅斯業務和Yandex.taxi合併,獲得36.6%股份

A公司之所以和B公司打補貼戰,核心原因在於:即便A希望停止,但是A會嚴重懷疑B不會停止;即便B希望停止,但是B會嚴重懷疑A不會停止——囚徒困境。

如果這些ABCDEFG公司的大股東都是孫正義的軟銀呢?補貼戰就必然會停止,同時不同的平臺也將會相互融合:Uber就是唯一的全球性平臺,滴滴、Grab和Yandex.taxi就是各自的地區性平臺。

能夠用錢解決的問題,對於孫正義而言,就不是問題了。

Uber就是被選定的唯一的全球性平臺,這就是:為何不盈利卻依然可以撐住市值的核心原因——孫正義把其他可以招安的對手都逐一招安了。而在美國的主戰場,Uber對於Lyft還是擁有強大的優勢。

Uber:即便無法盈利,我依然最有可能活得最長的

而且,目前Uber對於出行市場的滲透率還不足1%,市場潛力大大的。

Uber的AWS

Uber Eats是目前中國地區以外的最大餐飲預訂平臺,類似於國際版的餓了嗎和美團外賣。

首先在於,Uber Eats的飛速增長。同時,餓了嗎和美團外賣在中國市場也證明了這種商業模式的可行性。

更為核心在於,Uber Eats可能可以建立護城河。因為Uber Eats針對的是企業客戶,企業一般會需要穩定的供應商,也比較願意花錢在系統對接,相對而言不會經常性切換系統。相信所有中國人都會問這個問題:這些企業會不會同時安裝餓了嗎和美團外賣嗎?

當然會,但是Uber Eats擁有一些其他平臺不可能擁有的優勢。例如,Uber的界面設計、定價系統、調配系統、企業關係等等,將會擁有明顯的優勢。又例如,除了引入Uber Eats的專門服務的司機,在非高峰期Uber司機也可以通過送餐獲得額外收益。

根據最近的市場數據,在美國最大的40個城市中,Uber Eats已經超越了行業龍頭Grubhub。

"

根據路透社的消息,Uber將會把營銷部門裁員1/3,達到400人,是Uber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裁員。在裁員之前,Uber於今年5月10日完成紐交所上市,隨後便跌破發行價,最大跌幅達到30%。而Uber也有5位高管離職,包括了首席執行官Barney Harford、兩位董事《赫芬頓郵報》創始人Arianna Huffington和Uber最大外部投資者Benchmark的合夥人Matt Cohler等。

Uber:即便無法盈利,我依然最有可能活得最長的

面對一系列的負面消息,我們將會討論:作為獨角獸,Uber究竟能否盈利,或者活下去?本文大約3600字,需要花費8分鐘閱讀。

勿忘初心:盈利

兩個蜀黍當年是這樣和投資機構的金主爸爸說的:

Uber:即便無法盈利,我依然最有可能活得最長的

1、最好的情況就是,我們可以成為市場領導者,大約每年收入是10億美元。

2、比較現實的情況是,我們在美國最大的5個城市切下5%的份額,每年盈利大約2000-3000萬美元。

3、最壞的情況就是,我們服務三藩市的100位富豪,也可以活下去。

這兩位其實就是想問金主爸爸拿錢,租賃10家汽車,在2009年開始他們的小生意。

10年後,Uber在63個國家提供服務,一年收入超過110億美元。在Uber上市後,WSJ的記者Rolfe Winkler整理了不同階段的投資者的獲利情況:

Uber:即便無法盈利,我依然最有可能活得最長的

超乎金主爸爸的預料的是,Uber至今沒有盈利。Uber甚至直接就坦白了“自己可能永遠無法盈利”,而且還重複了三次“自己可能永遠無法盈利”!

1、我們自創辦以來累積了相當的虧損,其來自美國與其他主要市場。我們預期營運費用在可見的未來中持續地顯著增長,我們可能不會轉虧為盈。

2、我們尚未達成獲利,就算未來的營收隨著時間而超過直接的費用,我們也不一定能達成或維持獲利。

3、因此,我們可能不能達成或維持獲利,不論是近期內或永遠。

最大的價值在於“飛輪”

小亞在地鐵口經營一個蔥油餅攤位。首先當然就是買一部攤販車。一般人的做法就是一次付錢。不過,小亞是被離職的外企精英,他找到一家商家願意“分期三年付款”。結果,小亞用手上的現金再買了兩臺攤販車。只要小亞攢夠錢可以買攤販車的時候,他就不斷買、不斷買和不斷買。

小亞的全名叫做亞馬遜。亞馬遜的創始人貝佐斯就畫了一張飛輪(Flywheel)來說明上述故事的原理。

Uber:即便無法盈利,我依然最有可能活得最長的

飛輪的動力是把利潤再次投資,以壓低成本結構、提供更好的顧客體驗。於是會吸引更多的顧客,得到更多收入,又再次投資。重點是它周而復始,是一個循環:永不停止。

既然亞馬遜不盈利都可以把市值舉高高,結果,Uber也在招股說明書畫了一張飛輪(Flywheel),證明自己也是值錢的貨。

Uber:即便無法盈利,我依然最有可能活得最長的

Uber的飛輪叫做“liquidity network effect”(流動性網絡效應),大白話的意思就是:

1、更多的司機

2、乘客就不用等待太長的時間,價格也會降低;

3、更多乘客就選擇Uber

4、更多的乘客就意味著司機可以接到更多的訂單,賺更多的錢

5、更多司機加入Uber——無限循環

這就是為什麼在任何國家的市場,打車軟件最多就只會剩下1-2家巨頭。流動性網絡效應的結果就是,贏家通吃。Uber的價值正正如此:我們就是唯一的全球性打車平臺,其他平臺最多就是地區性巨頭(而且我們可以有錢買下他們,哈哈哈)。

既然這樣,為何還是無法盈利呢?

城堡有沒有護城河?

在巴菲特的文章中,重複又重複再重複都會出現兩個詞“城堡”和“護城河”。城堡實質上就是網絡效應,網絡效應越強,城堡中的財富就會積累得越來越多。同時,城堡越大,就會吸引更多盜賊(競爭對手)惦記,就會想盡辦法來搜刮裡面的財富。最好的防禦方法就是護城河,越寬的護城河就越能夠阻擋盜賊。

巴菲特的選擇,實質上就是:大大的城堡+寬寬的護城河。而護城河實質上就是:轉換成本(switching cost)。

Uber繼續非常坦白:

我們的平臺提供個人移動、餐點遞送與物流業的服務。我們在全球競爭,而我們競爭的領域非常破碎。我們在每一個產業都面對激烈的競爭,競爭來自既有的、穩定的、平價的競爭者,未來也將面對因為競爭壁壘低而出現的新競爭者。另外,在每一個市場中,產品之間的轉換成本是低的。

實在是太多投資者關心,Uber是否可以停止補貼戰爭。實質上,永遠不可能:以美國市場為例,只要Uber減少補貼,乘客就會流向Lyft;同理依然。所以,Uber和Lyft都不會減少補貼甚至停止補貼。

我們可以用優惠,如司機或乘客的優惠,來吸引平臺兩頭的用戶來使用我們的服務,這有可能導致虧損,直到我們達到足夠的規模就可以減少優惠。. . . 在部分市場,其他業者有可能用優惠來對抗我們更具流動性的網絡的優勢,我們通常會跟進,就算導致虧損,來有效的競爭以及業務成長。一般來說,在一個區域市場中,我們相信擁有較大網絡的業者將有較佳的毛利。若競爭的叫車平臺決定轉變策略,往短期獲利前進,並減少優惠以增加分潤的比例,我們相信我們就不用投資那麼多在優惠上……

Uber的大致理論就是:平臺越大,打補貼戰就可以撐得越久。今天的Uber的最理想結局就是:成為叫車領域內全球最大的不盈利公司。

孫正義的大棋盤

根據數據,Uber的24%的訂單來源於五大城市:洛杉磯、紐約、舊金山灣區、倫敦和巴西聖保羅。除了美國作為主戰場,Uber通過合資公司進入以下的區域:

  • 中國:Uber中國區業務和滴滴合併,獲得20%股份
  • 東南亞:Uber東南亞業務和Grab合併,獲得27.5%股份
  • 俄羅斯:Uber俄羅斯業務和Yandex.taxi合併,獲得36.6%股份

A公司之所以和B公司打補貼戰,核心原因在於:即便A希望停止,但是A會嚴重懷疑B不會停止;即便B希望停止,但是B會嚴重懷疑A不會停止——囚徒困境。

如果這些ABCDEFG公司的大股東都是孫正義的軟銀呢?補貼戰就必然會停止,同時不同的平臺也將會相互融合:Uber就是唯一的全球性平臺,滴滴、Grab和Yandex.taxi就是各自的地區性平臺。

能夠用錢解決的問題,對於孫正義而言,就不是問題了。

Uber就是被選定的唯一的全球性平臺,這就是:為何不盈利卻依然可以撐住市值的核心原因——孫正義把其他可以招安的對手都逐一招安了。而在美國的主戰場,Uber對於Lyft還是擁有強大的優勢。

Uber:即便無法盈利,我依然最有可能活得最長的

而且,目前Uber對於出行市場的滲透率還不足1%,市場潛力大大的。

Uber的AWS

Uber Eats是目前中國地區以外的最大餐飲預訂平臺,類似於國際版的餓了嗎和美團外賣。

首先在於,Uber Eats的飛速增長。同時,餓了嗎和美團外賣在中國市場也證明了這種商業模式的可行性。

更為核心在於,Uber Eats可能可以建立護城河。因為Uber Eats針對的是企業客戶,企業一般會需要穩定的供應商,也比較願意花錢在系統對接,相對而言不會經常性切換系統。相信所有中國人都會問這個問題:這些企業會不會同時安裝餓了嗎和美團外賣嗎?

當然會,但是Uber Eats擁有一些其他平臺不可能擁有的優勢。例如,Uber的界面設計、定價系統、調配系統、企業關係等等,將會擁有明顯的優勢。又例如,除了引入Uber Eats的專門服務的司機,在非高峰期Uber司機也可以通過送餐獲得額外收益。

根據最近的市場數據,在美國最大的40個城市中,Uber Eats已經超越了行業龍頭Grubhub。

Uber:即便無法盈利,我依然最有可能活得最長的

"

根據路透社的消息,Uber將會把營銷部門裁員1/3,達到400人,是Uber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裁員。在裁員之前,Uber於今年5月10日完成紐交所上市,隨後便跌破發行價,最大跌幅達到30%。而Uber也有5位高管離職,包括了首席執行官Barney Harford、兩位董事《赫芬頓郵報》創始人Arianna Huffington和Uber最大外部投資者Benchmark的合夥人Matt Cohler等。

Uber:即便無法盈利,我依然最有可能活得最長的

面對一系列的負面消息,我們將會討論:作為獨角獸,Uber究竟能否盈利,或者活下去?本文大約3600字,需要花費8分鐘閱讀。

勿忘初心:盈利

兩個蜀黍當年是這樣和投資機構的金主爸爸說的:

Uber:即便無法盈利,我依然最有可能活得最長的

1、最好的情況就是,我們可以成為市場領導者,大約每年收入是10億美元。

2、比較現實的情況是,我們在美國最大的5個城市切下5%的份額,每年盈利大約2000-3000萬美元。

3、最壞的情況就是,我們服務三藩市的100位富豪,也可以活下去。

這兩位其實就是想問金主爸爸拿錢,租賃10家汽車,在2009年開始他們的小生意。

10年後,Uber在63個國家提供服務,一年收入超過110億美元。在Uber上市後,WSJ的記者Rolfe Winkler整理了不同階段的投資者的獲利情況:

Uber:即便無法盈利,我依然最有可能活得最長的

超乎金主爸爸的預料的是,Uber至今沒有盈利。Uber甚至直接就坦白了“自己可能永遠無法盈利”,而且還重複了三次“自己可能永遠無法盈利”!

1、我們自創辦以來累積了相當的虧損,其來自美國與其他主要市場。我們預期營運費用在可見的未來中持續地顯著增長,我們可能不會轉虧為盈。

2、我們尚未達成獲利,就算未來的營收隨著時間而超過直接的費用,我們也不一定能達成或維持獲利。

3、因此,我們可能不能達成或維持獲利,不論是近期內或永遠。

最大的價值在於“飛輪”

小亞在地鐵口經營一個蔥油餅攤位。首先當然就是買一部攤販車。一般人的做法就是一次付錢。不過,小亞是被離職的外企精英,他找到一家商家願意“分期三年付款”。結果,小亞用手上的現金再買了兩臺攤販車。只要小亞攢夠錢可以買攤販車的時候,他就不斷買、不斷買和不斷買。

小亞的全名叫做亞馬遜。亞馬遜的創始人貝佐斯就畫了一張飛輪(Flywheel)來說明上述故事的原理。

Uber:即便無法盈利,我依然最有可能活得最長的

飛輪的動力是把利潤再次投資,以壓低成本結構、提供更好的顧客體驗。於是會吸引更多的顧客,得到更多收入,又再次投資。重點是它周而復始,是一個循環:永不停止。

既然亞馬遜不盈利都可以把市值舉高高,結果,Uber也在招股說明書畫了一張飛輪(Flywheel),證明自己也是值錢的貨。

Uber:即便無法盈利,我依然最有可能活得最長的

Uber的飛輪叫做“liquidity network effect”(流動性網絡效應),大白話的意思就是:

1、更多的司機

2、乘客就不用等待太長的時間,價格也會降低;

3、更多乘客就選擇Uber

4、更多的乘客就意味著司機可以接到更多的訂單,賺更多的錢

5、更多司機加入Uber——無限循環

這就是為什麼在任何國家的市場,打車軟件最多就只會剩下1-2家巨頭。流動性網絡效應的結果就是,贏家通吃。Uber的價值正正如此:我們就是唯一的全球性打車平臺,其他平臺最多就是地區性巨頭(而且我們可以有錢買下他們,哈哈哈)。

既然這樣,為何還是無法盈利呢?

城堡有沒有護城河?

在巴菲特的文章中,重複又重複再重複都會出現兩個詞“城堡”和“護城河”。城堡實質上就是網絡效應,網絡效應越強,城堡中的財富就會積累得越來越多。同時,城堡越大,就會吸引更多盜賊(競爭對手)惦記,就會想盡辦法來搜刮裡面的財富。最好的防禦方法就是護城河,越寬的護城河就越能夠阻擋盜賊。

巴菲特的選擇,實質上就是:大大的城堡+寬寬的護城河。而護城河實質上就是:轉換成本(switching cost)。

Uber繼續非常坦白:

我們的平臺提供個人移動、餐點遞送與物流業的服務。我們在全球競爭,而我們競爭的領域非常破碎。我們在每一個產業都面對激烈的競爭,競爭來自既有的、穩定的、平價的競爭者,未來也將面對因為競爭壁壘低而出現的新競爭者。另外,在每一個市場中,產品之間的轉換成本是低的。

實在是太多投資者關心,Uber是否可以停止補貼戰爭。實質上,永遠不可能:以美國市場為例,只要Uber減少補貼,乘客就會流向Lyft;同理依然。所以,Uber和Lyft都不會減少補貼甚至停止補貼。

我們可以用優惠,如司機或乘客的優惠,來吸引平臺兩頭的用戶來使用我們的服務,這有可能導致虧損,直到我們達到足夠的規模就可以減少優惠。. . . 在部分市場,其他業者有可能用優惠來對抗我們更具流動性的網絡的優勢,我們通常會跟進,就算導致虧損,來有效的競爭以及業務成長。一般來說,在一個區域市場中,我們相信擁有較大網絡的業者將有較佳的毛利。若競爭的叫車平臺決定轉變策略,往短期獲利前進,並減少優惠以增加分潤的比例,我們相信我們就不用投資那麼多在優惠上……

Uber的大致理論就是:平臺越大,打補貼戰就可以撐得越久。今天的Uber的最理想結局就是:成為叫車領域內全球最大的不盈利公司。

孫正義的大棋盤

根據數據,Uber的24%的訂單來源於五大城市:洛杉磯、紐約、舊金山灣區、倫敦和巴西聖保羅。除了美國作為主戰場,Uber通過合資公司進入以下的區域:

  • 中國:Uber中國區業務和滴滴合併,獲得20%股份
  • 東南亞:Uber東南亞業務和Grab合併,獲得27.5%股份
  • 俄羅斯:Uber俄羅斯業務和Yandex.taxi合併,獲得36.6%股份

A公司之所以和B公司打補貼戰,核心原因在於:即便A希望停止,但是A會嚴重懷疑B不會停止;即便B希望停止,但是B會嚴重懷疑A不會停止——囚徒困境。

如果這些ABCDEFG公司的大股東都是孫正義的軟銀呢?補貼戰就必然會停止,同時不同的平臺也將會相互融合:Uber就是唯一的全球性平臺,滴滴、Grab和Yandex.taxi就是各自的地區性平臺。

能夠用錢解決的問題,對於孫正義而言,就不是問題了。

Uber就是被選定的唯一的全球性平臺,這就是:為何不盈利卻依然可以撐住市值的核心原因——孫正義把其他可以招安的對手都逐一招安了。而在美國的主戰場,Uber對於Lyft還是擁有強大的優勢。

Uber:即便無法盈利,我依然最有可能活得最長的

而且,目前Uber對於出行市場的滲透率還不足1%,市場潛力大大的。

Uber的AWS

Uber Eats是目前中國地區以外的最大餐飲預訂平臺,類似於國際版的餓了嗎和美團外賣。

首先在於,Uber Eats的飛速增長。同時,餓了嗎和美團外賣在中國市場也證明了這種商業模式的可行性。

更為核心在於,Uber Eats可能可以建立護城河。因為Uber Eats針對的是企業客戶,企業一般會需要穩定的供應商,也比較願意花錢在系統對接,相對而言不會經常性切換系統。相信所有中國人都會問這個問題:這些企業會不會同時安裝餓了嗎和美團外賣嗎?

當然會,但是Uber Eats擁有一些其他平臺不可能擁有的優勢。例如,Uber的界面設計、定價系統、調配系統、企業關係等等,將會擁有明顯的優勢。又例如,除了引入Uber Eats的專門服務的司機,在非高峰期Uber司機也可以通過送餐獲得額外收益。

根據最近的市場數據,在美國最大的40個城市中,Uber Eats已經超越了行業龍頭Grubhub。

Uber:即便無法盈利,我依然最有可能活得最長的

Uber:即便無法盈利,我依然最有可能活得最長的

"

根據路透社的消息,Uber將會把營銷部門裁員1/3,達到400人,是Uber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裁員。在裁員之前,Uber於今年5月10日完成紐交所上市,隨後便跌破發行價,最大跌幅達到30%。而Uber也有5位高管離職,包括了首席執行官Barney Harford、兩位董事《赫芬頓郵報》創始人Arianna Huffington和Uber最大外部投資者Benchmark的合夥人Matt Cohler等。

Uber:即便無法盈利,我依然最有可能活得最長的

面對一系列的負面消息,我們將會討論:作為獨角獸,Uber究竟能否盈利,或者活下去?本文大約3600字,需要花費8分鐘閱讀。

勿忘初心:盈利

兩個蜀黍當年是這樣和投資機構的金主爸爸說的:

Uber:即便無法盈利,我依然最有可能活得最長的

1、最好的情況就是,我們可以成為市場領導者,大約每年收入是10億美元。

2、比較現實的情況是,我們在美國最大的5個城市切下5%的份額,每年盈利大約2000-3000萬美元。

3、最壞的情況就是,我們服務三藩市的100位富豪,也可以活下去。

這兩位其實就是想問金主爸爸拿錢,租賃10家汽車,在2009年開始他們的小生意。

10年後,Uber在63個國家提供服務,一年收入超過110億美元。在Uber上市後,WSJ的記者Rolfe Winkler整理了不同階段的投資者的獲利情況:

Uber:即便無法盈利,我依然最有可能活得最長的

超乎金主爸爸的預料的是,Uber至今沒有盈利。Uber甚至直接就坦白了“自己可能永遠無法盈利”,而且還重複了三次“自己可能永遠無法盈利”!

1、我們自創辦以來累積了相當的虧損,其來自美國與其他主要市場。我們預期營運費用在可見的未來中持續地顯著增長,我們可能不會轉虧為盈。

2、我們尚未達成獲利,就算未來的營收隨著時間而超過直接的費用,我們也不一定能達成或維持獲利。

3、因此,我們可能不能達成或維持獲利,不論是近期內或永遠。

最大的價值在於“飛輪”

小亞在地鐵口經營一個蔥油餅攤位。首先當然就是買一部攤販車。一般人的做法就是一次付錢。不過,小亞是被離職的外企精英,他找到一家商家願意“分期三年付款”。結果,小亞用手上的現金再買了兩臺攤販車。只要小亞攢夠錢可以買攤販車的時候,他就不斷買、不斷買和不斷買。

小亞的全名叫做亞馬遜。亞馬遜的創始人貝佐斯就畫了一張飛輪(Flywheel)來說明上述故事的原理。

Uber:即便無法盈利,我依然最有可能活得最長的

飛輪的動力是把利潤再次投資,以壓低成本結構、提供更好的顧客體驗。於是會吸引更多的顧客,得到更多收入,又再次投資。重點是它周而復始,是一個循環:永不停止。

既然亞馬遜不盈利都可以把市值舉高高,結果,Uber也在招股說明書畫了一張飛輪(Flywheel),證明自己也是值錢的貨。

Uber:即便無法盈利,我依然最有可能活得最長的

Uber的飛輪叫做“liquidity network effect”(流動性網絡效應),大白話的意思就是:

1、更多的司機

2、乘客就不用等待太長的時間,價格也會降低;

3、更多乘客就選擇Uber

4、更多的乘客就意味著司機可以接到更多的訂單,賺更多的錢

5、更多司機加入Uber——無限循環

這就是為什麼在任何國家的市場,打車軟件最多就只會剩下1-2家巨頭。流動性網絡效應的結果就是,贏家通吃。Uber的價值正正如此:我們就是唯一的全球性打車平臺,其他平臺最多就是地區性巨頭(而且我們可以有錢買下他們,哈哈哈)。

既然這樣,為何還是無法盈利呢?

城堡有沒有護城河?

在巴菲特的文章中,重複又重複再重複都會出現兩個詞“城堡”和“護城河”。城堡實質上就是網絡效應,網絡效應越強,城堡中的財富就會積累得越來越多。同時,城堡越大,就會吸引更多盜賊(競爭對手)惦記,就會想盡辦法來搜刮裡面的財富。最好的防禦方法就是護城河,越寬的護城河就越能夠阻擋盜賊。

巴菲特的選擇,實質上就是:大大的城堡+寬寬的護城河。而護城河實質上就是:轉換成本(switching cost)。

Uber繼續非常坦白:

我們的平臺提供個人移動、餐點遞送與物流業的服務。我們在全球競爭,而我們競爭的領域非常破碎。我們在每一個產業都面對激烈的競爭,競爭來自既有的、穩定的、平價的競爭者,未來也將面對因為競爭壁壘低而出現的新競爭者。另外,在每一個市場中,產品之間的轉換成本是低的。

實在是太多投資者關心,Uber是否可以停止補貼戰爭。實質上,永遠不可能:以美國市場為例,只要Uber減少補貼,乘客就會流向Lyft;同理依然。所以,Uber和Lyft都不會減少補貼甚至停止補貼。

我們可以用優惠,如司機或乘客的優惠,來吸引平臺兩頭的用戶來使用我們的服務,這有可能導致虧損,直到我們達到足夠的規模就可以減少優惠。. . . 在部分市場,其他業者有可能用優惠來對抗我們更具流動性的網絡的優勢,我們通常會跟進,就算導致虧損,來有效的競爭以及業務成長。一般來說,在一個區域市場中,我們相信擁有較大網絡的業者將有較佳的毛利。若競爭的叫車平臺決定轉變策略,往短期獲利前進,並減少優惠以增加分潤的比例,我們相信我們就不用投資那麼多在優惠上……

Uber的大致理論就是:平臺越大,打補貼戰就可以撐得越久。今天的Uber的最理想結局就是:成為叫車領域內全球最大的不盈利公司。

孫正義的大棋盤

根據數據,Uber的24%的訂單來源於五大城市:洛杉磯、紐約、舊金山灣區、倫敦和巴西聖保羅。除了美國作為主戰場,Uber通過合資公司進入以下的區域:

  • 中國:Uber中國區業務和滴滴合併,獲得20%股份
  • 東南亞:Uber東南亞業務和Grab合併,獲得27.5%股份
  • 俄羅斯:Uber俄羅斯業務和Yandex.taxi合併,獲得36.6%股份

A公司之所以和B公司打補貼戰,核心原因在於:即便A希望停止,但是A會嚴重懷疑B不會停止;即便B希望停止,但是B會嚴重懷疑A不會停止——囚徒困境。

如果這些ABCDEFG公司的大股東都是孫正義的軟銀呢?補貼戰就必然會停止,同時不同的平臺也將會相互融合:Uber就是唯一的全球性平臺,滴滴、Grab和Yandex.taxi就是各自的地區性平臺。

能夠用錢解決的問題,對於孫正義而言,就不是問題了。

Uber就是被選定的唯一的全球性平臺,這就是:為何不盈利卻依然可以撐住市值的核心原因——孫正義把其他可以招安的對手都逐一招安了。而在美國的主戰場,Uber對於Lyft還是擁有強大的優勢。

Uber:即便無法盈利,我依然最有可能活得最長的

而且,目前Uber對於出行市場的滲透率還不足1%,市場潛力大大的。

Uber的AWS

Uber Eats是目前中國地區以外的最大餐飲預訂平臺,類似於國際版的餓了嗎和美團外賣。

首先在於,Uber Eats的飛速增長。同時,餓了嗎和美團外賣在中國市場也證明了這種商業模式的可行性。

更為核心在於,Uber Eats可能可以建立護城河。因為Uber Eats針對的是企業客戶,企業一般會需要穩定的供應商,也比較願意花錢在系統對接,相對而言不會經常性切換系統。相信所有中國人都會問這個問題:這些企業會不會同時安裝餓了嗎和美團外賣嗎?

當然會,但是Uber Eats擁有一些其他平臺不可能擁有的優勢。例如,Uber的界面設計、定價系統、調配系統、企業關係等等,將會擁有明顯的優勢。又例如,除了引入Uber Eats的專門服務的司機,在非高峰期Uber司機也可以通過送餐獲得額外收益。

根據最近的市場數據,在美國最大的40個城市中,Uber Eats已經超越了行業龍頭Grubhub。

Uber:即便無法盈利,我依然最有可能活得最長的

Uber:即便無法盈利,我依然最有可能活得最長的

Uber:即便無法盈利,我依然最有可能活得最長的

同時,也會導致了一些挑戰。在出行領域,Uber的分傭比例是20%,但是Uber Eats只可以在10%。對於紐交所上市的Uber,可能低毛利反而可以阻止競爭者進入?

除了Uber Eats,Uber還有Uber Freight:目前貨運行業高度分散並且效率低,託運人常常需要花費數個小時的時間找到司機。而Uber Freight就是提供平臺,將託運人和平臺上最適合的運輸公司鏈接起來,並提供清晰透明的運費計算。

因此,也有一種觀點認為,Uber在出行領域的基礎優勢雖然難以盈利,但是可以支撐和衍生出Uber Eats和Uber Freight的新形態(Uber的AWS),說不定可以建立護城河。

從邏輯上,無論是客運或貨運,還是餐點配送,都是從A到B的移動過程,在一個系統中的效率優化肯定是比三個系統的效率優化為好。

無法盈利卻上市的生態系統

既然劇本翻轉又翻轉,那為什麼Uber不是IPO就一直飆漲,而是勉為其難地在發行價上下波動?

比較可能的答案就是:按照Uber的未上市估值,其實IPO本身就已經沒有多大的利潤,最多就是提供一個流通的渠道。

Uber這類型已經證明自己的獨角獸,通常在非公開市場融資並不會困難。因此,就根本沒有盈利的壓力,只要燒錢搶佔市場佔有率即可,關鍵是要把網絡效應跑起來,把城堡建得越來越大。

而正正是因為燒錢規模越來越大,就必然要求融資金額越來越大。以至於在D輪之後,投資者基本上只能是大型基金,例如Uber就是Fidelity、BlackRock、T. Rowe Price、Wellington。在過往,這些大型基金都是在IPO後再逐步購買,但是目前行情都是IPO前可以打折購買。直接後果就是,基本上不存在什麼搶購熱潮。

剩下誰會等著買上市後的股票?就是“空方”(short)。在股票上市前無法做空,因此只有看好股票的人(“多方”)才會買股票。一旦股票上市,空方就能進場攻擊,造成股票的賣壓。這有一點像一支球隊在組軍的時候,只有支持者可以投資。但等到球隊真的出賽時,看壞該支球隊的人就可以在賭盤上押球隊輸球。

"

根據路透社的消息,Uber將會把營銷部門裁員1/3,達到400人,是Uber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裁員。在裁員之前,Uber於今年5月10日完成紐交所上市,隨後便跌破發行價,最大跌幅達到30%。而Uber也有5位高管離職,包括了首席執行官Barney Harford、兩位董事《赫芬頓郵報》創始人Arianna Huffington和Uber最大外部投資者Benchmark的合夥人Matt Cohler等。

Uber:即便無法盈利,我依然最有可能活得最長的

面對一系列的負面消息,我們將會討論:作為獨角獸,Uber究竟能否盈利,或者活下去?本文大約3600字,需要花費8分鐘閱讀。

勿忘初心:盈利

兩個蜀黍當年是這樣和投資機構的金主爸爸說的:

Uber:即便無法盈利,我依然最有可能活得最長的

1、最好的情況就是,我們可以成為市場領導者,大約每年收入是10億美元。

2、比較現實的情況是,我們在美國最大的5個城市切下5%的份額,每年盈利大約2000-3000萬美元。

3、最壞的情況就是,我們服務三藩市的100位富豪,也可以活下去。

這兩位其實就是想問金主爸爸拿錢,租賃10家汽車,在2009年開始他們的小生意。

10年後,Uber在63個國家提供服務,一年收入超過110億美元。在Uber上市後,WSJ的記者Rolfe Winkler整理了不同階段的投資者的獲利情況:

Uber:即便無法盈利,我依然最有可能活得最長的

超乎金主爸爸的預料的是,Uber至今沒有盈利。Uber甚至直接就坦白了“自己可能永遠無法盈利”,而且還重複了三次“自己可能永遠無法盈利”!

1、我們自創辦以來累積了相當的虧損,其來自美國與其他主要市場。我們預期營運費用在可見的未來中持續地顯著增長,我們可能不會轉虧為盈。

2、我們尚未達成獲利,就算未來的營收隨著時間而超過直接的費用,我們也不一定能達成或維持獲利。

3、因此,我們可能不能達成或維持獲利,不論是近期內或永遠。

最大的價值在於“飛輪”

小亞在地鐵口經營一個蔥油餅攤位。首先當然就是買一部攤販車。一般人的做法就是一次付錢。不過,小亞是被離職的外企精英,他找到一家商家願意“分期三年付款”。結果,小亞用手上的現金再買了兩臺攤販車。只要小亞攢夠錢可以買攤販車的時候,他就不斷買、不斷買和不斷買。

小亞的全名叫做亞馬遜。亞馬遜的創始人貝佐斯就畫了一張飛輪(Flywheel)來說明上述故事的原理。

Uber:即便無法盈利,我依然最有可能活得最長的

飛輪的動力是把利潤再次投資,以壓低成本結構、提供更好的顧客體驗。於是會吸引更多的顧客,得到更多收入,又再次投資。重點是它周而復始,是一個循環:永不停止。

既然亞馬遜不盈利都可以把市值舉高高,結果,Uber也在招股說明書畫了一張飛輪(Flywheel),證明自己也是值錢的貨。

Uber:即便無法盈利,我依然最有可能活得最長的

Uber的飛輪叫做“liquidity network effect”(流動性網絡效應),大白話的意思就是:

1、更多的司機

2、乘客就不用等待太長的時間,價格也會降低;

3、更多乘客就選擇Uber

4、更多的乘客就意味著司機可以接到更多的訂單,賺更多的錢

5、更多司機加入Uber——無限循環

這就是為什麼在任何國家的市場,打車軟件最多就只會剩下1-2家巨頭。流動性網絡效應的結果就是,贏家通吃。Uber的價值正正如此:我們就是唯一的全球性打車平臺,其他平臺最多就是地區性巨頭(而且我們可以有錢買下他們,哈哈哈)。

既然這樣,為何還是無法盈利呢?

城堡有沒有護城河?

在巴菲特的文章中,重複又重複再重複都會出現兩個詞“城堡”和“護城河”。城堡實質上就是網絡效應,網絡效應越強,城堡中的財富就會積累得越來越多。同時,城堡越大,就會吸引更多盜賊(競爭對手)惦記,就會想盡辦法來搜刮裡面的財富。最好的防禦方法就是護城河,越寬的護城河就越能夠阻擋盜賊。

巴菲特的選擇,實質上就是:大大的城堡+寬寬的護城河。而護城河實質上就是:轉換成本(switching cost)。

Uber繼續非常坦白:

我們的平臺提供個人移動、餐點遞送與物流業的服務。我們在全球競爭,而我們競爭的領域非常破碎。我們在每一個產業都面對激烈的競爭,競爭來自既有的、穩定的、平價的競爭者,未來也將面對因為競爭壁壘低而出現的新競爭者。另外,在每一個市場中,產品之間的轉換成本是低的。

實在是太多投資者關心,Uber是否可以停止補貼戰爭。實質上,永遠不可能:以美國市場為例,只要Uber減少補貼,乘客就會流向Lyft;同理依然。所以,Uber和Lyft都不會減少補貼甚至停止補貼。

我們可以用優惠,如司機或乘客的優惠,來吸引平臺兩頭的用戶來使用我們的服務,這有可能導致虧損,直到我們達到足夠的規模就可以減少優惠。. . . 在部分市場,其他業者有可能用優惠來對抗我們更具流動性的網絡的優勢,我們通常會跟進,就算導致虧損,來有效的競爭以及業務成長。一般來說,在一個區域市場中,我們相信擁有較大網絡的業者將有較佳的毛利。若競爭的叫車平臺決定轉變策略,往短期獲利前進,並減少優惠以增加分潤的比例,我們相信我們就不用投資那麼多在優惠上……

Uber的大致理論就是:平臺越大,打補貼戰就可以撐得越久。今天的Uber的最理想結局就是:成為叫車領域內全球最大的不盈利公司。

孫正義的大棋盤

根據數據,Uber的24%的訂單來源於五大城市:洛杉磯、紐約、舊金山灣區、倫敦和巴西聖保羅。除了美國作為主戰場,Uber通過合資公司進入以下的區域:

  • 中國:Uber中國區業務和滴滴合併,獲得20%股份
  • 東南亞:Uber東南亞業務和Grab合併,獲得27.5%股份
  • 俄羅斯:Uber俄羅斯業務和Yandex.taxi合併,獲得36.6%股份

A公司之所以和B公司打補貼戰,核心原因在於:即便A希望停止,但是A會嚴重懷疑B不會停止;即便B希望停止,但是B會嚴重懷疑A不會停止——囚徒困境。

如果這些ABCDEFG公司的大股東都是孫正義的軟銀呢?補貼戰就必然會停止,同時不同的平臺也將會相互融合:Uber就是唯一的全球性平臺,滴滴、Grab和Yandex.taxi就是各自的地區性平臺。

能夠用錢解決的問題,對於孫正義而言,就不是問題了。

Uber就是被選定的唯一的全球性平臺,這就是:為何不盈利卻依然可以撐住市值的核心原因——孫正義把其他可以招安的對手都逐一招安了。而在美國的主戰場,Uber對於Lyft還是擁有強大的優勢。

Uber:即便無法盈利,我依然最有可能活得最長的

而且,目前Uber對於出行市場的滲透率還不足1%,市場潛力大大的。

Uber的AWS

Uber Eats是目前中國地區以外的最大餐飲預訂平臺,類似於國際版的餓了嗎和美團外賣。

首先在於,Uber Eats的飛速增長。同時,餓了嗎和美團外賣在中國市場也證明了這種商業模式的可行性。

更為核心在於,Uber Eats可能可以建立護城河。因為Uber Eats針對的是企業客戶,企業一般會需要穩定的供應商,也比較願意花錢在系統對接,相對而言不會經常性切換系統。相信所有中國人都會問這個問題:這些企業會不會同時安裝餓了嗎和美團外賣嗎?

當然會,但是Uber Eats擁有一些其他平臺不可能擁有的優勢。例如,Uber的界面設計、定價系統、調配系統、企業關係等等,將會擁有明顯的優勢。又例如,除了引入Uber Eats的專門服務的司機,在非高峰期Uber司機也可以通過送餐獲得額外收益。

根據最近的市場數據,在美國最大的40個城市中,Uber Eats已經超越了行業龍頭Grubhub。

Uber:即便無法盈利,我依然最有可能活得最長的

Uber:即便無法盈利,我依然最有可能活得最長的

Uber:即便無法盈利,我依然最有可能活得最長的

同時,也會導致了一些挑戰。在出行領域,Uber的分傭比例是20%,但是Uber Eats只可以在10%。對於紐交所上市的Uber,可能低毛利反而可以阻止競爭者進入?

除了Uber Eats,Uber還有Uber Freight:目前貨運行業高度分散並且效率低,託運人常常需要花費數個小時的時間找到司機。而Uber Freight就是提供平臺,將託運人和平臺上最適合的運輸公司鏈接起來,並提供清晰透明的運費計算。

因此,也有一種觀點認為,Uber在出行領域的基礎優勢雖然難以盈利,但是可以支撐和衍生出Uber Eats和Uber Freight的新形態(Uber的AWS),說不定可以建立護城河。

從邏輯上,無論是客運或貨運,還是餐點配送,都是從A到B的移動過程,在一個系統中的效率優化肯定是比三個系統的效率優化為好。

無法盈利卻上市的生態系統

既然劇本翻轉又翻轉,那為什麼Uber不是IPO就一直飆漲,而是勉為其難地在發行價上下波動?

比較可能的答案就是:按照Uber的未上市估值,其實IPO本身就已經沒有多大的利潤,最多就是提供一個流通的渠道。

Uber這類型已經證明自己的獨角獸,通常在非公開市場融資並不會困難。因此,就根本沒有盈利的壓力,只要燒錢搶佔市場佔有率即可,關鍵是要把網絡效應跑起來,把城堡建得越來越大。

而正正是因為燒錢規模越來越大,就必然要求融資金額越來越大。以至於在D輪之後,投資者基本上只能是大型基金,例如Uber就是Fidelity、BlackRock、T. Rowe Price、Wellington。在過往,這些大型基金都是在IPO後再逐步購買,但是目前行情都是IPO前可以打折購買。直接後果就是,基本上不存在什麼搶購熱潮。

剩下誰會等著買上市後的股票?就是“空方”(short)。在股票上市前無法做空,因此只有看好股票的人(“多方”)才會買股票。一旦股票上市,空方就能進場攻擊,造成股票的賣壓。這有一點像一支球隊在組軍的時候,只有支持者可以投資。但等到球隊真的出賽時,看壞該支球隊的人就可以在賭盤上押球隊輸球。

Uber:即便無法盈利,我依然最有可能活得最長的

反正Uber就是重複又重複再重複地說“可能永遠無法盈利”,那就看看大家是否真愛了。


文/何文蔚

關注@何必WHY,給你最專業的商業思維及職場技能。

好的原創作品需要您的支持!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隨手點贊、分享,和朋友一起學習進步。

關於Uber和他家的商業模式,大家怎麼看?歡迎大家留言評論。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