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2O”是個假命題:虛實整合的矛盾、衝突與機會'

"

從網絡創業到實體零售的商業運作,虛實整合的關鍵始終是“用戶動機”;掌握了動機之後,才能引導消費。只要有足夠的動機,即使購物車系統要7層,消費者一樣會想辦法下單購買。

舉例來說,很多商場的會員優惠門檻很高,要經過好幾道手續;但因為優惠的誘因夠大,所以用戶願意一路結賬。這一切並不分線上或線下、實體或虛擬;因為消費者無論在哪裡,動機都是相同的。

而如何通過技術,將線下消費者習以為常的行為轉到網上,才能真正解決營銷困境。

"

從網絡創業到實體零售的商業運作,虛實整合的關鍵始終是“用戶動機”;掌握了動機之後,才能引導消費。只要有足夠的動機,即使購物車系統要7層,消費者一樣會想辦法下單購買。

舉例來說,很多商場的會員優惠門檻很高,要經過好幾道手續;但因為優惠的誘因夠大,所以用戶願意一路結賬。這一切並不分線上或線下、實體或虛擬;因為消費者無論在哪裡,動機都是相同的。

而如何通過技術,將線下消費者習以為常的行為轉到網上,才能真正解決營銷困境。

“O2O”是個假命題:虛實整合的矛盾、衝突與機會

過去在一家零售公司調研,團隊通過技術追蹤網絡訪客、以及到店購物會員的行為,並進行交叉比對之後發現:

團隊利用5%的預算,在線上虛擬渠道進行營銷操作;雖然線上操作直接影響的銷售量僅佔集團營業額5%,但網絡上接觸到的訪客卻在30天之內,間接影響了實體門市銷售營業額的21%。

通過程序追蹤消費者行為之後,我們發現有非常多消費者在網站上查詢、評估、收集商品訊息,但會在之後的30天之內,陸續前往實體門市購買。

雖然在這30天之中,移動至實體賣場的消費者數量仍有不少耗損,但整個集團卻能通過僅僅5%的線上營銷預算,創造出了26%的營業額。

O2O(Online to Offline)關鍵在於“2”(to),而非“online”(線上)與“offline”(線下)。

"

從網絡創業到實體零售的商業運作,虛實整合的關鍵始終是“用戶動機”;掌握了動機之後,才能引導消費。只要有足夠的動機,即使購物車系統要7層,消費者一樣會想辦法下單購買。

舉例來說,很多商場的會員優惠門檻很高,要經過好幾道手續;但因為優惠的誘因夠大,所以用戶願意一路結賬。這一切並不分線上或線下、實體或虛擬;因為消費者無論在哪裡,動機都是相同的。

而如何通過技術,將線下消費者習以為常的行為轉到網上,才能真正解決營銷困境。

“O2O”是個假命題:虛實整合的矛盾、衝突與機會

過去在一家零售公司調研,團隊通過技術追蹤網絡訪客、以及到店購物會員的行為,並進行交叉比對之後發現:

團隊利用5%的預算,在線上虛擬渠道進行營銷操作;雖然線上操作直接影響的銷售量僅佔集團營業額5%,但網絡上接觸到的訪客卻在30天之內,間接影響了實體門市銷售營業額的21%。

通過程序追蹤消費者行為之後,我們發現有非常多消費者在網站上查詢、評估、收集商品訊息,但會在之後的30天之內,陸續前往實體門市購買。

雖然在這30天之中,移動至實體賣場的消費者數量仍有不少耗損,但整個集團卻能通過僅僅5%的線上營銷預算,創造出了26%的營業額。

O2O(Online to Offline)關鍵在於“2”(to),而非“online”(線上)與“offline”(線下)。

“O2O”是個假命題:虛實整合的矛盾、衝突與機會

每個產業都有不同的痛點,例如服飾產業之中“庫存成本”就是需要解決的危機;而通過跨界的結合與創新應用,利用“2”來解決這些危機,才能更有效率地讓產業升級。

以“用戶”為全渠道營銷的核心,正是團隊突破流量困局的關鍵。藉由跨部整合,對商品上架系統、倉儲現場運作、庫存系統、消費者接口、營銷策略進行統合性的規劃。

我認為,電子商務不只是單一部門的學問,更是整合資源的考驗。在我的理想之中,全渠道涵蓋包括了:

l 現金流:整合第三方支付發展電子錢包app,利用智能設備技術打造信息服務圈。

l 信息流:整合媒體信息,在商品頁中列出產品新聞、開箱文、產品評論與產業新聞等信息。

l 物流:全面掌握接單流程、更新即時庫存狀態、確認店即是倉的標準作業流程。

對於零售業而言,虛實整合絕對是重要的運營創新。這是一個全面洗髓、打開任督二脈的必要過程;而要做到全渠道虛實整合,企業需要以“用戶價值”為核心,進行三大工程:

工程1:找到核心優勢,然後快而穩定的重組組織

人人都想在“實體渠道銷售業績”與“虛擬渠道銷售業績”之間,創造出“1 + 1 > 2”的效益,但如果經營方式、或是消費者的感受不佳,“n”就可能小於1、甚至連帶影響實體店面的表現。

過去,我實際走訪前述零售公司的實體店,發現“大型倉儲”是其獨特優勢;而有了這項優勢,公司就可以放心發展電子商務,而沒有庫存問題的後顧之憂。

然而,當時公司既有的部分規定,讓整體的策略操作不如預期順暢。因此,這方面需要總公司的協助,來改善組織在執行策略時遭遇的阻力;除了增加獎勵獎金外,更需要促成所有分店互助合作。

通過這些改善,電子商務的口碑打響了知名度,也很快反映在後端數據的呈現上。各層組織在職責上的小改進,讓線上信息流和網店變成大家的“前端業務員”,再由實體店面承接客服跟業務量。

以最小的風險來實施組織變形,才能創造出最佳的隊形。

"

從網絡創業到實體零售的商業運作,虛實整合的關鍵始終是“用戶動機”;掌握了動機之後,才能引導消費。只要有足夠的動機,即使購物車系統要7層,消費者一樣會想辦法下單購買。

舉例來說,很多商場的會員優惠門檻很高,要經過好幾道手續;但因為優惠的誘因夠大,所以用戶願意一路結賬。這一切並不分線上或線下、實體或虛擬;因為消費者無論在哪裡,動機都是相同的。

而如何通過技術,將線下消費者習以為常的行為轉到網上,才能真正解決營銷困境。

“O2O”是個假命題:虛實整合的矛盾、衝突與機會

過去在一家零售公司調研,團隊通過技術追蹤網絡訪客、以及到店購物會員的行為,並進行交叉比對之後發現:

團隊利用5%的預算,在線上虛擬渠道進行營銷操作;雖然線上操作直接影響的銷售量僅佔集團營業額5%,但網絡上接觸到的訪客卻在30天之內,間接影響了實體門市銷售營業額的21%。

通過程序追蹤消費者行為之後,我們發現有非常多消費者在網站上查詢、評估、收集商品訊息,但會在之後的30天之內,陸續前往實體門市購買。

雖然在這30天之中,移動至實體賣場的消費者數量仍有不少耗損,但整個集團卻能通過僅僅5%的線上營銷預算,創造出了26%的營業額。

O2O(Online to Offline)關鍵在於“2”(to),而非“online”(線上)與“offline”(線下)。

“O2O”是個假命題:虛實整合的矛盾、衝突與機會

每個產業都有不同的痛點,例如服飾產業之中“庫存成本”就是需要解決的危機;而通過跨界的結合與創新應用,利用“2”來解決這些危機,才能更有效率地讓產業升級。

以“用戶”為全渠道營銷的核心,正是團隊突破流量困局的關鍵。藉由跨部整合,對商品上架系統、倉儲現場運作、庫存系統、消費者接口、營銷策略進行統合性的規劃。

我認為,電子商務不只是單一部門的學問,更是整合資源的考驗。在我的理想之中,全渠道涵蓋包括了:

l 現金流:整合第三方支付發展電子錢包app,利用智能設備技術打造信息服務圈。

l 信息流:整合媒體信息,在商品頁中列出產品新聞、開箱文、產品評論與產業新聞等信息。

l 物流:全面掌握接單流程、更新即時庫存狀態、確認店即是倉的標準作業流程。

對於零售業而言,虛實整合絕對是重要的運營創新。這是一個全面洗髓、打開任督二脈的必要過程;而要做到全渠道虛實整合,企業需要以“用戶價值”為核心,進行三大工程:

工程1:找到核心優勢,然後快而穩定的重組組織

人人都想在“實體渠道銷售業績”與“虛擬渠道銷售業績”之間,創造出“1 + 1 > 2”的效益,但如果經營方式、或是消費者的感受不佳,“n”就可能小於1、甚至連帶影響實體店面的表現。

過去,我實際走訪前述零售公司的實體店,發現“大型倉儲”是其獨特優勢;而有了這項優勢,公司就可以放心發展電子商務,而沒有庫存問題的後顧之憂。

然而,當時公司既有的部分規定,讓整體的策略操作不如預期順暢。因此,這方面需要總公司的協助,來改善組織在執行策略時遭遇的阻力;除了增加獎勵獎金外,更需要促成所有分店互助合作。

通過這些改善,電子商務的口碑打響了知名度,也很快反映在後端數據的呈現上。各層組織在職責上的小改進,讓線上信息流和網店變成大家的“前端業務員”,再由實體店面承接客服跟業務量。

以最小的風險來實施組織變形,才能創造出最佳的隊形。

“O2O”是個假命題:虛實整合的矛盾、衝突與機會

工程2:創新不是光花錢,而是找到產業動能中的剩餘價值

我們從虛實整合的數據中發現,雖然店面運營時間是10:00至22:30,但消費時間主要集中在15:00之後,而這之前的平谷時間,就是實體店的“剩餘價值”。

因此,我們在平谷時段導入網絡訂單配送的工作,以提升電子商務的出單效率;再加上以雲端運籌進行實體店面的庫存計算,再根據庫存充足程度、出貨效率、退貨率三項指標,作為各分店的接單依據。

安排在實體店的平谷時段執行揀貨出單與客服工作,既沒有增加公司的成本支出,反而創造了電子訂單的收入。也就是說,通過找出兩全其美的融合方案來做數字轉型,是最好的風險管理方式、也最容易成功的方式。

"

從網絡創業到實體零售的商業運作,虛實整合的關鍵始終是“用戶動機”;掌握了動機之後,才能引導消費。只要有足夠的動機,即使購物車系統要7層,消費者一樣會想辦法下單購買。

舉例來說,很多商場的會員優惠門檻很高,要經過好幾道手續;但因為優惠的誘因夠大,所以用戶願意一路結賬。這一切並不分線上或線下、實體或虛擬;因為消費者無論在哪裡,動機都是相同的。

而如何通過技術,將線下消費者習以為常的行為轉到網上,才能真正解決營銷困境。

“O2O”是個假命題:虛實整合的矛盾、衝突與機會

過去在一家零售公司調研,團隊通過技術追蹤網絡訪客、以及到店購物會員的行為,並進行交叉比對之後發現:

團隊利用5%的預算,在線上虛擬渠道進行營銷操作;雖然線上操作直接影響的銷售量僅佔集團營業額5%,但網絡上接觸到的訪客卻在30天之內,間接影響了實體門市銷售營業額的21%。

通過程序追蹤消費者行為之後,我們發現有非常多消費者在網站上查詢、評估、收集商品訊息,但會在之後的30天之內,陸續前往實體門市購買。

雖然在這30天之中,移動至實體賣場的消費者數量仍有不少耗損,但整個集團卻能通過僅僅5%的線上營銷預算,創造出了26%的營業額。

O2O(Online to Offline)關鍵在於“2”(to),而非“online”(線上)與“offline”(線下)。

“O2O”是個假命題:虛實整合的矛盾、衝突與機會

每個產業都有不同的痛點,例如服飾產業之中“庫存成本”就是需要解決的危機;而通過跨界的結合與創新應用,利用“2”來解決這些危機,才能更有效率地讓產業升級。

以“用戶”為全渠道營銷的核心,正是團隊突破流量困局的關鍵。藉由跨部整合,對商品上架系統、倉儲現場運作、庫存系統、消費者接口、營銷策略進行統合性的規劃。

我認為,電子商務不只是單一部門的學問,更是整合資源的考驗。在我的理想之中,全渠道涵蓋包括了:

l 現金流:整合第三方支付發展電子錢包app,利用智能設備技術打造信息服務圈。

l 信息流:整合媒體信息,在商品頁中列出產品新聞、開箱文、產品評論與產業新聞等信息。

l 物流:全面掌握接單流程、更新即時庫存狀態、確認店即是倉的標準作業流程。

對於零售業而言,虛實整合絕對是重要的運營創新。這是一個全面洗髓、打開任督二脈的必要過程;而要做到全渠道虛實整合,企業需要以“用戶價值”為核心,進行三大工程:

工程1:找到核心優勢,然後快而穩定的重組組織

人人都想在“實體渠道銷售業績”與“虛擬渠道銷售業績”之間,創造出“1 + 1 > 2”的效益,但如果經營方式、或是消費者的感受不佳,“n”就可能小於1、甚至連帶影響實體店面的表現。

過去,我實際走訪前述零售公司的實體店,發現“大型倉儲”是其獨特優勢;而有了這項優勢,公司就可以放心發展電子商務,而沒有庫存問題的後顧之憂。

然而,當時公司既有的部分規定,讓整體的策略操作不如預期順暢。因此,這方面需要總公司的協助,來改善組織在執行策略時遭遇的阻力;除了增加獎勵獎金外,更需要促成所有分店互助合作。

通過這些改善,電子商務的口碑打響了知名度,也很快反映在後端數據的呈現上。各層組織在職責上的小改進,讓線上信息流和網店變成大家的“前端業務員”,再由實體店面承接客服跟業務量。

以最小的風險來實施組織變形,才能創造出最佳的隊形。

“O2O”是個假命題:虛實整合的矛盾、衝突與機會

工程2:創新不是光花錢,而是找到產業動能中的剩餘價值

我們從虛實整合的數據中發現,雖然店面運營時間是10:00至22:30,但消費時間主要集中在15:00之後,而這之前的平谷時間,就是實體店的“剩餘價值”。

因此,我們在平谷時段導入網絡訂單配送的工作,以提升電子商務的出單效率;再加上以雲端運籌進行實體店面的庫存計算,再根據庫存充足程度、出貨效率、退貨率三項指標,作為各分店的接單依據。

安排在實體店的平谷時段執行揀貨出單與客服工作,既沒有增加公司的成本支出,反而創造了電子訂單的收入。也就是說,通過找出兩全其美的融合方案來做數字轉型,是最好的風險管理方式、也最容易成功的方式。

“O2O”是個假命題:虛實整合的矛盾、衝突與機會

工程3:掌握用戶動機,才有機會讓訂單提升

“如何讓更多人來買東西?”

這是所有人都迫切想知道的答案,而答案就在於一開始時提到的“用戶動機”。

以前述公司為例,它的消費結構與一般商店不同,顧客群是以男性為主。為什麼消費結構這麼重要呢?

舉例來說,“想吃東西”這件事情有兩種可能性,一種是“需要”填飽肚子,另一種則是“想要”享受美食。雖然這兩種需求都不難滿足,但如果要促成交易,商家就必須瞭解消費者的實際動機。

因此,“動機”才是促成消費的關鍵。例如我們會區分“理性消費”與“衝動消費”、消費者究竟是“需要”還是“想要”;先釐清動機,才能想出對應的策略。以特力屋而言,顯然大家都清楚賣的是“需要”。

當釐清關鍵因素之後,我們就要思考如何善用“需要”這個動機的優勢。

"

從網絡創業到實體零售的商業運作,虛實整合的關鍵始終是“用戶動機”;掌握了動機之後,才能引導消費。只要有足夠的動機,即使購物車系統要7層,消費者一樣會想辦法下單購買。

舉例來說,很多商場的會員優惠門檻很高,要經過好幾道手續;但因為優惠的誘因夠大,所以用戶願意一路結賬。這一切並不分線上或線下、實體或虛擬;因為消費者無論在哪裡,動機都是相同的。

而如何通過技術,將線下消費者習以為常的行為轉到網上,才能真正解決營銷困境。

“O2O”是個假命題:虛實整合的矛盾、衝突與機會

過去在一家零售公司調研,團隊通過技術追蹤網絡訪客、以及到店購物會員的行為,並進行交叉比對之後發現:

團隊利用5%的預算,在線上虛擬渠道進行營銷操作;雖然線上操作直接影響的銷售量僅佔集團營業額5%,但網絡上接觸到的訪客卻在30天之內,間接影響了實體門市銷售營業額的21%。

通過程序追蹤消費者行為之後,我們發現有非常多消費者在網站上查詢、評估、收集商品訊息,但會在之後的30天之內,陸續前往實體門市購買。

雖然在這30天之中,移動至實體賣場的消費者數量仍有不少耗損,但整個集團卻能通過僅僅5%的線上營銷預算,創造出了26%的營業額。

O2O(Online to Offline)關鍵在於“2”(to),而非“online”(線上)與“offline”(線下)。

“O2O”是個假命題:虛實整合的矛盾、衝突與機會

每個產業都有不同的痛點,例如服飾產業之中“庫存成本”就是需要解決的危機;而通過跨界的結合與創新應用,利用“2”來解決這些危機,才能更有效率地讓產業升級。

以“用戶”為全渠道營銷的核心,正是團隊突破流量困局的關鍵。藉由跨部整合,對商品上架系統、倉儲現場運作、庫存系統、消費者接口、營銷策略進行統合性的規劃。

我認為,電子商務不只是單一部門的學問,更是整合資源的考驗。在我的理想之中,全渠道涵蓋包括了:

l 現金流:整合第三方支付發展電子錢包app,利用智能設備技術打造信息服務圈。

l 信息流:整合媒體信息,在商品頁中列出產品新聞、開箱文、產品評論與產業新聞等信息。

l 物流:全面掌握接單流程、更新即時庫存狀態、確認店即是倉的標準作業流程。

對於零售業而言,虛實整合絕對是重要的運營創新。這是一個全面洗髓、打開任督二脈的必要過程;而要做到全渠道虛實整合,企業需要以“用戶價值”為核心,進行三大工程:

工程1:找到核心優勢,然後快而穩定的重組組織

人人都想在“實體渠道銷售業績”與“虛擬渠道銷售業績”之間,創造出“1 + 1 > 2”的效益,但如果經營方式、或是消費者的感受不佳,“n”就可能小於1、甚至連帶影響實體店面的表現。

過去,我實際走訪前述零售公司的實體店,發現“大型倉儲”是其獨特優勢;而有了這項優勢,公司就可以放心發展電子商務,而沒有庫存問題的後顧之憂。

然而,當時公司既有的部分規定,讓整體的策略操作不如預期順暢。因此,這方面需要總公司的協助,來改善組織在執行策略時遭遇的阻力;除了增加獎勵獎金外,更需要促成所有分店互助合作。

通過這些改善,電子商務的口碑打響了知名度,也很快反映在後端數據的呈現上。各層組織在職責上的小改進,讓線上信息流和網店變成大家的“前端業務員”,再由實體店面承接客服跟業務量。

以最小的風險來實施組織變形,才能創造出最佳的隊形。

“O2O”是個假命題:虛實整合的矛盾、衝突與機會

工程2:創新不是光花錢,而是找到產業動能中的剩餘價值

我們從虛實整合的數據中發現,雖然店面運營時間是10:00至22:30,但消費時間主要集中在15:00之後,而這之前的平谷時間,就是實體店的“剩餘價值”。

因此,我們在平谷時段導入網絡訂單配送的工作,以提升電子商務的出單效率;再加上以雲端運籌進行實體店面的庫存計算,再根據庫存充足程度、出貨效率、退貨率三項指標,作為各分店的接單依據。

安排在實體店的平谷時段執行揀貨出單與客服工作,既沒有增加公司的成本支出,反而創造了電子訂單的收入。也就是說,通過找出兩全其美的融合方案來做數字轉型,是最好的風險管理方式、也最容易成功的方式。

“O2O”是個假命題:虛實整合的矛盾、衝突與機會

工程3:掌握用戶動機,才有機會讓訂單提升

“如何讓更多人來買東西?”

這是所有人都迫切想知道的答案,而答案就在於一開始時提到的“用戶動機”。

以前述公司為例,它的消費結構與一般商店不同,顧客群是以男性為主。為什麼消費結構這麼重要呢?

舉例來說,“想吃東西”這件事情有兩種可能性,一種是“需要”填飽肚子,另一種則是“想要”享受美食。雖然這兩種需求都不難滿足,但如果要促成交易,商家就必須瞭解消費者的實際動機。

因此,“動機”才是促成消費的關鍵。例如我們會區分“理性消費”與“衝動消費”、消費者究竟是“需要”還是“想要”;先釐清動機,才能想出對應的策略。以特力屋而言,顯然大家都清楚賣的是“需要”。

當釐清關鍵因素之後,我們就要思考如何善用“需要”這個動機的優勢。

“O2O”是個假命題:虛實整合的矛盾、衝突與機會

相較於“想要”,“需要”是可以由別人來告訴你的;像家居行業中定期更換消耗品以確保安全、居家修繕問答等等,問題本身就是動機的來源,而產品就是你的解答。當你指出消費者不懂、但是相對重要的細節與問題時,產品成交就是他感謝你的方式。

簡單來說,就是想辦法創造需要、然後促成消費;因此我們會做專題性活動,再運用消費者平常的消費習慣或瀏覽頁面,來進行評估成效的大數據運算。

網絡的本質是“工具”、也是“橋樑”;人們使用網絡的大部分時間,是用在搜索不確定或未知的事物上。只要我們釐清網絡的價值,便能借力使力,讓數字業務對企業的運營與商業價值帶來加乘效果。

現代人的經濟活動形態,經常是到實體店的展示空間體驗,再通過外圍虛擬渠道比價消費。過去是消費者自己到店裡來買,現在則是店家要設法走到消費者身邊;掌握用戶行為與動機,正就是企業經營線上渠道銷售的關鍵思維。

拜網絡之賜,消費者在線上瀏覽的各式網站,以及興趣、嗜好、消費習慣等等都是“凡走過必留下痕跡”。因此,交易的成功與否,與前端信息系統的建置與推廣方式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在虛擬渠道銷售,更要能善用數字媒體的操作方式。

而創造購買動機,也是其中重要關鍵因素之一。就我過去的經驗而言,當天上網瀏覽之後立即購買的顧客佔7%,在之後的一個月之內則累計高達20%,而這樣的銷售比例每天都在發生。

身處網絡世代,任何事物都“有跡可循”;而如何創造新的連結、善用人與人之間的影響力,來創造零售漣漪效應,都值得大家思考。

"

從網絡創業到實體零售的商業運作,虛實整合的關鍵始終是“用戶動機”;掌握了動機之後,才能引導消費。只要有足夠的動機,即使購物車系統要7層,消費者一樣會想辦法下單購買。

舉例來說,很多商場的會員優惠門檻很高,要經過好幾道手續;但因為優惠的誘因夠大,所以用戶願意一路結賬。這一切並不分線上或線下、實體或虛擬;因為消費者無論在哪裡,動機都是相同的。

而如何通過技術,將線下消費者習以為常的行為轉到網上,才能真正解決營銷困境。

“O2O”是個假命題:虛實整合的矛盾、衝突與機會

過去在一家零售公司調研,團隊通過技術追蹤網絡訪客、以及到店購物會員的行為,並進行交叉比對之後發現:

團隊利用5%的預算,在線上虛擬渠道進行營銷操作;雖然線上操作直接影響的銷售量僅佔集團營業額5%,但網絡上接觸到的訪客卻在30天之內,間接影響了實體門市銷售營業額的21%。

通過程序追蹤消費者行為之後,我們發現有非常多消費者在網站上查詢、評估、收集商品訊息,但會在之後的30天之內,陸續前往實體門市購買。

雖然在這30天之中,移動至實體賣場的消費者數量仍有不少耗損,但整個集團卻能通過僅僅5%的線上營銷預算,創造出了26%的營業額。

O2O(Online to Offline)關鍵在於“2”(to),而非“online”(線上)與“offline”(線下)。

“O2O”是個假命題:虛實整合的矛盾、衝突與機會

每個產業都有不同的痛點,例如服飾產業之中“庫存成本”就是需要解決的危機;而通過跨界的結合與創新應用,利用“2”來解決這些危機,才能更有效率地讓產業升級。

以“用戶”為全渠道營銷的核心,正是團隊突破流量困局的關鍵。藉由跨部整合,對商品上架系統、倉儲現場運作、庫存系統、消費者接口、營銷策略進行統合性的規劃。

我認為,電子商務不只是單一部門的學問,更是整合資源的考驗。在我的理想之中,全渠道涵蓋包括了:

l 現金流:整合第三方支付發展電子錢包app,利用智能設備技術打造信息服務圈。

l 信息流:整合媒體信息,在商品頁中列出產品新聞、開箱文、產品評論與產業新聞等信息。

l 物流:全面掌握接單流程、更新即時庫存狀態、確認店即是倉的標準作業流程。

對於零售業而言,虛實整合絕對是重要的運營創新。這是一個全面洗髓、打開任督二脈的必要過程;而要做到全渠道虛實整合,企業需要以“用戶價值”為核心,進行三大工程:

工程1:找到核心優勢,然後快而穩定的重組組織

人人都想在“實體渠道銷售業績”與“虛擬渠道銷售業績”之間,創造出“1 + 1 > 2”的效益,但如果經營方式、或是消費者的感受不佳,“n”就可能小於1、甚至連帶影響實體店面的表現。

過去,我實際走訪前述零售公司的實體店,發現“大型倉儲”是其獨特優勢;而有了這項優勢,公司就可以放心發展電子商務,而沒有庫存問題的後顧之憂。

然而,當時公司既有的部分規定,讓整體的策略操作不如預期順暢。因此,這方面需要總公司的協助,來改善組織在執行策略時遭遇的阻力;除了增加獎勵獎金外,更需要促成所有分店互助合作。

通過這些改善,電子商務的口碑打響了知名度,也很快反映在後端數據的呈現上。各層組織在職責上的小改進,讓線上信息流和網店變成大家的“前端業務員”,再由實體店面承接客服跟業務量。

以最小的風險來實施組織變形,才能創造出最佳的隊形。

“O2O”是個假命題:虛實整合的矛盾、衝突與機會

工程2:創新不是光花錢,而是找到產業動能中的剩餘價值

我們從虛實整合的數據中發現,雖然店面運營時間是10:00至22:30,但消費時間主要集中在15:00之後,而這之前的平谷時間,就是實體店的“剩餘價值”。

因此,我們在平谷時段導入網絡訂單配送的工作,以提升電子商務的出單效率;再加上以雲端運籌進行實體店面的庫存計算,再根據庫存充足程度、出貨效率、退貨率三項指標,作為各分店的接單依據。

安排在實體店的平谷時段執行揀貨出單與客服工作,既沒有增加公司的成本支出,反而創造了電子訂單的收入。也就是說,通過找出兩全其美的融合方案來做數字轉型,是最好的風險管理方式、也最容易成功的方式。

“O2O”是個假命題:虛實整合的矛盾、衝突與機會

工程3:掌握用戶動機,才有機會讓訂單提升

“如何讓更多人來買東西?”

這是所有人都迫切想知道的答案,而答案就在於一開始時提到的“用戶動機”。

以前述公司為例,它的消費結構與一般商店不同,顧客群是以男性為主。為什麼消費結構這麼重要呢?

舉例來說,“想吃東西”這件事情有兩種可能性,一種是“需要”填飽肚子,另一種則是“想要”享受美食。雖然這兩種需求都不難滿足,但如果要促成交易,商家就必須瞭解消費者的實際動機。

因此,“動機”才是促成消費的關鍵。例如我們會區分“理性消費”與“衝動消費”、消費者究竟是“需要”還是“想要”;先釐清動機,才能想出對應的策略。以特力屋而言,顯然大家都清楚賣的是“需要”。

當釐清關鍵因素之後,我們就要思考如何善用“需要”這個動機的優勢。

“O2O”是個假命題:虛實整合的矛盾、衝突與機會

相較於“想要”,“需要”是可以由別人來告訴你的;像家居行業中定期更換消耗品以確保安全、居家修繕問答等等,問題本身就是動機的來源,而產品就是你的解答。當你指出消費者不懂、但是相對重要的細節與問題時,產品成交就是他感謝你的方式。

簡單來說,就是想辦法創造需要、然後促成消費;因此我們會做專題性活動,再運用消費者平常的消費習慣或瀏覽頁面,來進行評估成效的大數據運算。

網絡的本質是“工具”、也是“橋樑”;人們使用網絡的大部分時間,是用在搜索不確定或未知的事物上。只要我們釐清網絡的價值,便能借力使力,讓數字業務對企業的運營與商業價值帶來加乘效果。

現代人的經濟活動形態,經常是到實體店的展示空間體驗,再通過外圍虛擬渠道比價消費。過去是消費者自己到店裡來買,現在則是店家要設法走到消費者身邊;掌握用戶行為與動機,正就是企業經營線上渠道銷售的關鍵思維。

拜網絡之賜,消費者在線上瀏覽的各式網站,以及興趣、嗜好、消費習慣等等都是“凡走過必留下痕跡”。因此,交易的成功與否,與前端信息系統的建置與推廣方式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在虛擬渠道銷售,更要能善用數字媒體的操作方式。

而創造購買動機,也是其中重要關鍵因素之一。就我過去的經驗而言,當天上網瀏覽之後立即購買的顧客佔7%,在之後的一個月之內則累計高達20%,而這樣的銷售比例每天都在發生。

身處網絡世代,任何事物都“有跡可循”;而如何創造新的連結、善用人與人之間的影響力,來創造零售漣漪效應,都值得大家思考。

“O2O”是個假命題:虛實整合的矛盾、衝突與機會

長久以來,零售產業的本位主義根深蒂固,往往只以銷售為導向、想的是如何從消費者口袋掏錢;但未來的機會在於180度反轉思維,從“以消費者為出發點”做起。

通過數字時代的技術與思維,最終我們要做的事不再是“賣東西”,而是“讓消費者上門來買”。

我認為,虛實整合其實是個假命題;並沒有所謂虛實整合,只是人們的消費行為是發生在實體、還是虛擬商店而已。

另一方面,則是企業要根據現在的需求,決定是“從實體導向虛擬”、還是“虛擬導向實體”。如果實體規模太大,“實體導向虛擬”會比較容易。實體加強了虛擬商店的擴散程度,而虛擬商店則簡化了實體的複雜流程;但在創業公司,由於沒有實體渠道,所以就要用虛擬的市場、工具、以及行為去創造商業模式,然後再建構實體渠道。

實體零售的優勢

在虛實整合這個題目之下,實體零售在我看來至少有五個優勢:

1. 傳統零售商經營了數十年的渠道品牌

實體店面的服務不僅能提升加購機會,更能通過面對面的服務,將消費者原本不好的網購體驗將改變為好的體驗(例如退貨變換貨,還能加價購等等)。

2. 以實體店面為基礎,發揮線下優勢

每家實體店面都兼具了倉庫功能;在消費者下單後,商家可以選取離消費者最近的店面發貨,讓消費者下單之後只需要幾個小時,就可以收到商品。

3. 人流量優勢

因為電商獲取流量的成本是非常高的,因此傳統公司對O2O的理解,應該是掌握線下的忠誠會員,然後轉往線上加強經營。

4. 供應鏈管理

積累多年信用的供應商關係,並非一朝一夕能夠被後起競爭者所替代;此外,實體渠道既有的經濟規模也具有議價優勢。在這個基礎上起步的電商業務,雖然一開始落在網絡公司之後,但是一旦起跑,速度可不會輸人。

5. 競爭門檻

純網絡公司要開設實體門市與服務,金錢成本與時間的投入極高;並不是像架設購物網站一樣,只要短短几個月就可以完成開張。

實體店面的體驗和記憶點,基本上是無法取代的;而上述的五個優勢,也都是純網絡生意難以立即跟上的。對於想要虛實整合的企業來說,最難的就是用戶經營跟組織再造、以及找到創新的商業定位;而這也就是大家常問的:“O2O重要的究竟是前面的Online還是後面的Offline?”。

"

從網絡創業到實體零售的商業運作,虛實整合的關鍵始終是“用戶動機”;掌握了動機之後,才能引導消費。只要有足夠的動機,即使購物車系統要7層,消費者一樣會想辦法下單購買。

舉例來說,很多商場的會員優惠門檻很高,要經過好幾道手續;但因為優惠的誘因夠大,所以用戶願意一路結賬。這一切並不分線上或線下、實體或虛擬;因為消費者無論在哪裡,動機都是相同的。

而如何通過技術,將線下消費者習以為常的行為轉到網上,才能真正解決營銷困境。

“O2O”是個假命題:虛實整合的矛盾、衝突與機會

過去在一家零售公司調研,團隊通過技術追蹤網絡訪客、以及到店購物會員的行為,並進行交叉比對之後發現:

團隊利用5%的預算,在線上虛擬渠道進行營銷操作;雖然線上操作直接影響的銷售量僅佔集團營業額5%,但網絡上接觸到的訪客卻在30天之內,間接影響了實體門市銷售營業額的21%。

通過程序追蹤消費者行為之後,我們發現有非常多消費者在網站上查詢、評估、收集商品訊息,但會在之後的30天之內,陸續前往實體門市購買。

雖然在這30天之中,移動至實體賣場的消費者數量仍有不少耗損,但整個集團卻能通過僅僅5%的線上營銷預算,創造出了26%的營業額。

O2O(Online to Offline)關鍵在於“2”(to),而非“online”(線上)與“offline”(線下)。

“O2O”是個假命題:虛實整合的矛盾、衝突與機會

每個產業都有不同的痛點,例如服飾產業之中“庫存成本”就是需要解決的危機;而通過跨界的結合與創新應用,利用“2”來解決這些危機,才能更有效率地讓產業升級。

以“用戶”為全渠道營銷的核心,正是團隊突破流量困局的關鍵。藉由跨部整合,對商品上架系統、倉儲現場運作、庫存系統、消費者接口、營銷策略進行統合性的規劃。

我認為,電子商務不只是單一部門的學問,更是整合資源的考驗。在我的理想之中,全渠道涵蓋包括了:

l 現金流:整合第三方支付發展電子錢包app,利用智能設備技術打造信息服務圈。

l 信息流:整合媒體信息,在商品頁中列出產品新聞、開箱文、產品評論與產業新聞等信息。

l 物流:全面掌握接單流程、更新即時庫存狀態、確認店即是倉的標準作業流程。

對於零售業而言,虛實整合絕對是重要的運營創新。這是一個全面洗髓、打開任督二脈的必要過程;而要做到全渠道虛實整合,企業需要以“用戶價值”為核心,進行三大工程:

工程1:找到核心優勢,然後快而穩定的重組組織

人人都想在“實體渠道銷售業績”與“虛擬渠道銷售業績”之間,創造出“1 + 1 > 2”的效益,但如果經營方式、或是消費者的感受不佳,“n”就可能小於1、甚至連帶影響實體店面的表現。

過去,我實際走訪前述零售公司的實體店,發現“大型倉儲”是其獨特優勢;而有了這項優勢,公司就可以放心發展電子商務,而沒有庫存問題的後顧之憂。

然而,當時公司既有的部分規定,讓整體的策略操作不如預期順暢。因此,這方面需要總公司的協助,來改善組織在執行策略時遭遇的阻力;除了增加獎勵獎金外,更需要促成所有分店互助合作。

通過這些改善,電子商務的口碑打響了知名度,也很快反映在後端數據的呈現上。各層組織在職責上的小改進,讓線上信息流和網店變成大家的“前端業務員”,再由實體店面承接客服跟業務量。

以最小的風險來實施組織變形,才能創造出最佳的隊形。

“O2O”是個假命題:虛實整合的矛盾、衝突與機會

工程2:創新不是光花錢,而是找到產業動能中的剩餘價值

我們從虛實整合的數據中發現,雖然店面運營時間是10:00至22:30,但消費時間主要集中在15:00之後,而這之前的平谷時間,就是實體店的“剩餘價值”。

因此,我們在平谷時段導入網絡訂單配送的工作,以提升電子商務的出單效率;再加上以雲端運籌進行實體店面的庫存計算,再根據庫存充足程度、出貨效率、退貨率三項指標,作為各分店的接單依據。

安排在實體店的平谷時段執行揀貨出單與客服工作,既沒有增加公司的成本支出,反而創造了電子訂單的收入。也就是說,通過找出兩全其美的融合方案來做數字轉型,是最好的風險管理方式、也最容易成功的方式。

“O2O”是個假命題:虛實整合的矛盾、衝突與機會

工程3:掌握用戶動機,才有機會讓訂單提升

“如何讓更多人來買東西?”

這是所有人都迫切想知道的答案,而答案就在於一開始時提到的“用戶動機”。

以前述公司為例,它的消費結構與一般商店不同,顧客群是以男性為主。為什麼消費結構這麼重要呢?

舉例來說,“想吃東西”這件事情有兩種可能性,一種是“需要”填飽肚子,另一種則是“想要”享受美食。雖然這兩種需求都不難滿足,但如果要促成交易,商家就必須瞭解消費者的實際動機。

因此,“動機”才是促成消費的關鍵。例如我們會區分“理性消費”與“衝動消費”、消費者究竟是“需要”還是“想要”;先釐清動機,才能想出對應的策略。以特力屋而言,顯然大家都清楚賣的是“需要”。

當釐清關鍵因素之後,我們就要思考如何善用“需要”這個動機的優勢。

“O2O”是個假命題:虛實整合的矛盾、衝突與機會

相較於“想要”,“需要”是可以由別人來告訴你的;像家居行業中定期更換消耗品以確保安全、居家修繕問答等等,問題本身就是動機的來源,而產品就是你的解答。當你指出消費者不懂、但是相對重要的細節與問題時,產品成交就是他感謝你的方式。

簡單來說,就是想辦法創造需要、然後促成消費;因此我們會做專題性活動,再運用消費者平常的消費習慣或瀏覽頁面,來進行評估成效的大數據運算。

網絡的本質是“工具”、也是“橋樑”;人們使用網絡的大部分時間,是用在搜索不確定或未知的事物上。只要我們釐清網絡的價值,便能借力使力,讓數字業務對企業的運營與商業價值帶來加乘效果。

現代人的經濟活動形態,經常是到實體店的展示空間體驗,再通過外圍虛擬渠道比價消費。過去是消費者自己到店裡來買,現在則是店家要設法走到消費者身邊;掌握用戶行為與動機,正就是企業經營線上渠道銷售的關鍵思維。

拜網絡之賜,消費者在線上瀏覽的各式網站,以及興趣、嗜好、消費習慣等等都是“凡走過必留下痕跡”。因此,交易的成功與否,與前端信息系統的建置與推廣方式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在虛擬渠道銷售,更要能善用數字媒體的操作方式。

而創造購買動機,也是其中重要關鍵因素之一。就我過去的經驗而言,當天上網瀏覽之後立即購買的顧客佔7%,在之後的一個月之內則累計高達20%,而這樣的銷售比例每天都在發生。

身處網絡世代,任何事物都“有跡可循”;而如何創造新的連結、善用人與人之間的影響力,來創造零售漣漪效應,都值得大家思考。

“O2O”是個假命題:虛實整合的矛盾、衝突與機會

長久以來,零售產業的本位主義根深蒂固,往往只以銷售為導向、想的是如何從消費者口袋掏錢;但未來的機會在於180度反轉思維,從“以消費者為出發點”做起。

通過數字時代的技術與思維,最終我們要做的事不再是“賣東西”,而是“讓消費者上門來買”。

我認為,虛實整合其實是個假命題;並沒有所謂虛實整合,只是人們的消費行為是發生在實體、還是虛擬商店而已。

另一方面,則是企業要根據現在的需求,決定是“從實體導向虛擬”、還是“虛擬導向實體”。如果實體規模太大,“實體導向虛擬”會比較容易。實體加強了虛擬商店的擴散程度,而虛擬商店則簡化了實體的複雜流程;但在創業公司,由於沒有實體渠道,所以就要用虛擬的市場、工具、以及行為去創造商業模式,然後再建構實體渠道。

實體零售的優勢

在虛實整合這個題目之下,實體零售在我看來至少有五個優勢:

1. 傳統零售商經營了數十年的渠道品牌

實體店面的服務不僅能提升加購機會,更能通過面對面的服務,將消費者原本不好的網購體驗將改變為好的體驗(例如退貨變換貨,還能加價購等等)。

2. 以實體店面為基礎,發揮線下優勢

每家實體店面都兼具了倉庫功能;在消費者下單後,商家可以選取離消費者最近的店面發貨,讓消費者下單之後只需要幾個小時,就可以收到商品。

3. 人流量優勢

因為電商獲取流量的成本是非常高的,因此傳統公司對O2O的理解,應該是掌握線下的忠誠會員,然後轉往線上加強經營。

4. 供應鏈管理

積累多年信用的供應商關係,並非一朝一夕能夠被後起競爭者所替代;此外,實體渠道既有的經濟規模也具有議價優勢。在這個基礎上起步的電商業務,雖然一開始落在網絡公司之後,但是一旦起跑,速度可不會輸人。

5. 競爭門檻

純網絡公司要開設實體門市與服務,金錢成本與時間的投入極高;並不是像架設購物網站一樣,只要短短几個月就可以完成開張。

實體店面的體驗和記憶點,基本上是無法取代的;而上述的五個優勢,也都是純網絡生意難以立即跟上的。對於想要虛實整合的企業來說,最難的就是用戶經營跟組織再造、以及找到創新的商業定位;而這也就是大家常問的:“O2O重要的究竟是前面的Online還是後面的Offline?”。

“O2O”是個假命題:虛實整合的矛盾、衝突與機會

定價策略問題

過去所有的商業行為,經常都是靠著信息落差賺錢。但自從有了網絡之後,因為信息落差變少,靠它來操作銷售的空間就慢慢消滅了。

對零售業而言,最重要的是價格設定。舉例來說,書店或3C家電實體賣場,過去都是固定定價;但諸如京東這類線上起家的電子商務業者,它們的信息後臺就可以快速變價。

消費者在逛街時,即使是在實體渠道找到喜歡的商品,還是可能在網絡上找更便宜的;一旦找到,就會馬上轉往線上購買。這時實體渠道業者經營的網絡商店如果還堅持“線上線下定價必須相同”,那麼線上商品就可能比其他網絡商店貴。如此一來,O2O帶來的衝突反而會很大。

在上述的情境中,如果變價是實體渠道跟線上渠道競爭的關鍵要素,那麼實體渠道根本沒有活路可言;因為對於實體渠道來說,要隨時改變價格是不可行的。

想想看,一個有數百種商品的陳列空間,如果一小時要換一次所有的價格標籤,要花多少力氣和人工?所以對於實體渠道來說,價格設定是很難處理的事情。

因此,在所謂的虛實整合之中,其實真正重要的是中間的“2”,也就是連結前面的“線上”和後面的“線下”,來創造最大的價值。以實體店為基礎,展開多種線上的新渠道,並將兩者整合打通、建構全渠道零售;再通過精準的定位營銷與移動支付,讓虛實整合如虎添翼。

"

從網絡創業到實體零售的商業運作,虛實整合的關鍵始終是“用戶動機”;掌握了動機之後,才能引導消費。只要有足夠的動機,即使購物車系統要7層,消費者一樣會想辦法下單購買。

舉例來說,很多商場的會員優惠門檻很高,要經過好幾道手續;但因為優惠的誘因夠大,所以用戶願意一路結賬。這一切並不分線上或線下、實體或虛擬;因為消費者無論在哪裡,動機都是相同的。

而如何通過技術,將線下消費者習以為常的行為轉到網上,才能真正解決營銷困境。

“O2O”是個假命題:虛實整合的矛盾、衝突與機會

過去在一家零售公司調研,團隊通過技術追蹤網絡訪客、以及到店購物會員的行為,並進行交叉比對之後發現:

團隊利用5%的預算,在線上虛擬渠道進行營銷操作;雖然線上操作直接影響的銷售量僅佔集團營業額5%,但網絡上接觸到的訪客卻在30天之內,間接影響了實體門市銷售營業額的21%。

通過程序追蹤消費者行為之後,我們發現有非常多消費者在網站上查詢、評估、收集商品訊息,但會在之後的30天之內,陸續前往實體門市購買。

雖然在這30天之中,移動至實體賣場的消費者數量仍有不少耗損,但整個集團卻能通過僅僅5%的線上營銷預算,創造出了26%的營業額。

O2O(Online to Offline)關鍵在於“2”(to),而非“online”(線上)與“offline”(線下)。

“O2O”是個假命題:虛實整合的矛盾、衝突與機會

每個產業都有不同的痛點,例如服飾產業之中“庫存成本”就是需要解決的危機;而通過跨界的結合與創新應用,利用“2”來解決這些危機,才能更有效率地讓產業升級。

以“用戶”為全渠道營銷的核心,正是團隊突破流量困局的關鍵。藉由跨部整合,對商品上架系統、倉儲現場運作、庫存系統、消費者接口、營銷策略進行統合性的規劃。

我認為,電子商務不只是單一部門的學問,更是整合資源的考驗。在我的理想之中,全渠道涵蓋包括了:

l 現金流:整合第三方支付發展電子錢包app,利用智能設備技術打造信息服務圈。

l 信息流:整合媒體信息,在商品頁中列出產品新聞、開箱文、產品評論與產業新聞等信息。

l 物流:全面掌握接單流程、更新即時庫存狀態、確認店即是倉的標準作業流程。

對於零售業而言,虛實整合絕對是重要的運營創新。這是一個全面洗髓、打開任督二脈的必要過程;而要做到全渠道虛實整合,企業需要以“用戶價值”為核心,進行三大工程:

工程1:找到核心優勢,然後快而穩定的重組組織

人人都想在“實體渠道銷售業績”與“虛擬渠道銷售業績”之間,創造出“1 + 1 > 2”的效益,但如果經營方式、或是消費者的感受不佳,“n”就可能小於1、甚至連帶影響實體店面的表現。

過去,我實際走訪前述零售公司的實體店,發現“大型倉儲”是其獨特優勢;而有了這項優勢,公司就可以放心發展電子商務,而沒有庫存問題的後顧之憂。

然而,當時公司既有的部分規定,讓整體的策略操作不如預期順暢。因此,這方面需要總公司的協助,來改善組織在執行策略時遭遇的阻力;除了增加獎勵獎金外,更需要促成所有分店互助合作。

通過這些改善,電子商務的口碑打響了知名度,也很快反映在後端數據的呈現上。各層組織在職責上的小改進,讓線上信息流和網店變成大家的“前端業務員”,再由實體店面承接客服跟業務量。

以最小的風險來實施組織變形,才能創造出最佳的隊形。

“O2O”是個假命題:虛實整合的矛盾、衝突與機會

工程2:創新不是光花錢,而是找到產業動能中的剩餘價值

我們從虛實整合的數據中發現,雖然店面運營時間是10:00至22:30,但消費時間主要集中在15:00之後,而這之前的平谷時間,就是實體店的“剩餘價值”。

因此,我們在平谷時段導入網絡訂單配送的工作,以提升電子商務的出單效率;再加上以雲端運籌進行實體店面的庫存計算,再根據庫存充足程度、出貨效率、退貨率三項指標,作為各分店的接單依據。

安排在實體店的平谷時段執行揀貨出單與客服工作,既沒有增加公司的成本支出,反而創造了電子訂單的收入。也就是說,通過找出兩全其美的融合方案來做數字轉型,是最好的風險管理方式、也最容易成功的方式。

“O2O”是個假命題:虛實整合的矛盾、衝突與機會

工程3:掌握用戶動機,才有機會讓訂單提升

“如何讓更多人來買東西?”

這是所有人都迫切想知道的答案,而答案就在於一開始時提到的“用戶動機”。

以前述公司為例,它的消費結構與一般商店不同,顧客群是以男性為主。為什麼消費結構這麼重要呢?

舉例來說,“想吃東西”這件事情有兩種可能性,一種是“需要”填飽肚子,另一種則是“想要”享受美食。雖然這兩種需求都不難滿足,但如果要促成交易,商家就必須瞭解消費者的實際動機。

因此,“動機”才是促成消費的關鍵。例如我們會區分“理性消費”與“衝動消費”、消費者究竟是“需要”還是“想要”;先釐清動機,才能想出對應的策略。以特力屋而言,顯然大家都清楚賣的是“需要”。

當釐清關鍵因素之後,我們就要思考如何善用“需要”這個動機的優勢。

“O2O”是個假命題:虛實整合的矛盾、衝突與機會

相較於“想要”,“需要”是可以由別人來告訴你的;像家居行業中定期更換消耗品以確保安全、居家修繕問答等等,問題本身就是動機的來源,而產品就是你的解答。當你指出消費者不懂、但是相對重要的細節與問題時,產品成交就是他感謝你的方式。

簡單來說,就是想辦法創造需要、然後促成消費;因此我們會做專題性活動,再運用消費者平常的消費習慣或瀏覽頁面,來進行評估成效的大數據運算。

網絡的本質是“工具”、也是“橋樑”;人們使用網絡的大部分時間,是用在搜索不確定或未知的事物上。只要我們釐清網絡的價值,便能借力使力,讓數字業務對企業的運營與商業價值帶來加乘效果。

現代人的經濟活動形態,經常是到實體店的展示空間體驗,再通過外圍虛擬渠道比價消費。過去是消費者自己到店裡來買,現在則是店家要設法走到消費者身邊;掌握用戶行為與動機,正就是企業經營線上渠道銷售的關鍵思維。

拜網絡之賜,消費者在線上瀏覽的各式網站,以及興趣、嗜好、消費習慣等等都是“凡走過必留下痕跡”。因此,交易的成功與否,與前端信息系統的建置與推廣方式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在虛擬渠道銷售,更要能善用數字媒體的操作方式。

而創造購買動機,也是其中重要關鍵因素之一。就我過去的經驗而言,當天上網瀏覽之後立即購買的顧客佔7%,在之後的一個月之內則累計高達20%,而這樣的銷售比例每天都在發生。

身處網絡世代,任何事物都“有跡可循”;而如何創造新的連結、善用人與人之間的影響力,來創造零售漣漪效應,都值得大家思考。

“O2O”是個假命題:虛實整合的矛盾、衝突與機會

長久以來,零售產業的本位主義根深蒂固,往往只以銷售為導向、想的是如何從消費者口袋掏錢;但未來的機會在於180度反轉思維,從“以消費者為出發點”做起。

通過數字時代的技術與思維,最終我們要做的事不再是“賣東西”,而是“讓消費者上門來買”。

我認為,虛實整合其實是個假命題;並沒有所謂虛實整合,只是人們的消費行為是發生在實體、還是虛擬商店而已。

另一方面,則是企業要根據現在的需求,決定是“從實體導向虛擬”、還是“虛擬導向實體”。如果實體規模太大,“實體導向虛擬”會比較容易。實體加強了虛擬商店的擴散程度,而虛擬商店則簡化了實體的複雜流程;但在創業公司,由於沒有實體渠道,所以就要用虛擬的市場、工具、以及行為去創造商業模式,然後再建構實體渠道。

實體零售的優勢

在虛實整合這個題目之下,實體零售在我看來至少有五個優勢:

1. 傳統零售商經營了數十年的渠道品牌

實體店面的服務不僅能提升加購機會,更能通過面對面的服務,將消費者原本不好的網購體驗將改變為好的體驗(例如退貨變換貨,還能加價購等等)。

2. 以實體店面為基礎,發揮線下優勢

每家實體店面都兼具了倉庫功能;在消費者下單後,商家可以選取離消費者最近的店面發貨,讓消費者下單之後只需要幾個小時,就可以收到商品。

3. 人流量優勢

因為電商獲取流量的成本是非常高的,因此傳統公司對O2O的理解,應該是掌握線下的忠誠會員,然後轉往線上加強經營。

4. 供應鏈管理

積累多年信用的供應商關係,並非一朝一夕能夠被後起競爭者所替代;此外,實體渠道既有的經濟規模也具有議價優勢。在這個基礎上起步的電商業務,雖然一開始落在網絡公司之後,但是一旦起跑,速度可不會輸人。

5. 競爭門檻

純網絡公司要開設實體門市與服務,金錢成本與時間的投入極高;並不是像架設購物網站一樣,只要短短几個月就可以完成開張。

實體店面的體驗和記憶點,基本上是無法取代的;而上述的五個優勢,也都是純網絡生意難以立即跟上的。對於想要虛實整合的企業來說,最難的就是用戶經營跟組織再造、以及找到創新的商業定位;而這也就是大家常問的:“O2O重要的究竟是前面的Online還是後面的Offline?”。

“O2O”是個假命題:虛實整合的矛盾、衝突與機會

定價策略問題

過去所有的商業行為,經常都是靠著信息落差賺錢。但自從有了網絡之後,因為信息落差變少,靠它來操作銷售的空間就慢慢消滅了。

對零售業而言,最重要的是價格設定。舉例來說,書店或3C家電實體賣場,過去都是固定定價;但諸如京東這類線上起家的電子商務業者,它們的信息後臺就可以快速變價。

消費者在逛街時,即使是在實體渠道找到喜歡的商品,還是可能在網絡上找更便宜的;一旦找到,就會馬上轉往線上購買。這時實體渠道業者經營的網絡商店如果還堅持“線上線下定價必須相同”,那麼線上商品就可能比其他網絡商店貴。如此一來,O2O帶來的衝突反而會很大。

在上述的情境中,如果變價是實體渠道跟線上渠道競爭的關鍵要素,那麼實體渠道根本沒有活路可言;因為對於實體渠道來說,要隨時改變價格是不可行的。

想想看,一個有數百種商品的陳列空間,如果一小時要換一次所有的價格標籤,要花多少力氣和人工?所以對於實體渠道來說,價格設定是很難處理的事情。

因此,在所謂的虛實整合之中,其實真正重要的是中間的“2”,也就是連結前面的“線上”和後面的“線下”,來創造最大的價值。以實體店為基礎,展開多種線上的新渠道,並將兩者整合打通、建構全渠道零售;再通過精準的定位營銷與移動支付,讓虛實整合如虎添翼。

“O2O”是個假命題:虛實整合的矛盾、衝突與機會

當企業想通“2”的移動策略、並導入“用戶思維”之後,零售業最關鍵的定價問題就會產生出新的情境。我認為,至少會有四種動態售價場景可以經營:

1. 沒有“賣不掉”的價格,只有不適合特定地點、時間、消費者的價格

在燦坤時期,我們發現平臺追價是痛點,所以設計了商品的“彈性競價系統”機制,打破電商平臺過往的定價方式,同時用app搭配物聯網設備,偵測使用者在各個時間、地點的貢獻度,據以提供不同的優惠。

2. 讓價格產生組合變化的重要手段,其實是“增加價值”

通過後端程序的撰寫與設定,“彈性價格”不僅創造媒體話題、也為顧客增添新的購物樂趣,銷售市場更會因而重新分配。

3. 傑出的公司必須專注於消費者們的感受,而非只忙著競價

站在零售業者的立場,消費者在網絡平臺上的“討價還價”,可以同時創造更多與供應商洽談商品定價的籌碼與機會,並將這些回饋轉達給消費者。

4. 價格信息透明化之後,消費者不但是客戶,也是重要的營銷媒體

非定向性的價格,在虛擬的購物世界也可以進行;而這樣的彈性策略,也更能增加彼此之間的互動價值。

信息不對稱的年代已經過去。面對持續擴張的營業目標,不僅要想辦法帶進人潮,價格還不能殺到見血;“來客數”與“邊際利潤最大化”的魚與熊掌都要兼得。

"

從網絡創業到實體零售的商業運作,虛實整合的關鍵始終是“用戶動機”;掌握了動機之後,才能引導消費。只要有足夠的動機,即使購物車系統要7層,消費者一樣會想辦法下單購買。

舉例來說,很多商場的會員優惠門檻很高,要經過好幾道手續;但因為優惠的誘因夠大,所以用戶願意一路結賬。這一切並不分線上或線下、實體或虛擬;因為消費者無論在哪裡,動機都是相同的。

而如何通過技術,將線下消費者習以為常的行為轉到網上,才能真正解決營銷困境。

“O2O”是個假命題:虛實整合的矛盾、衝突與機會

過去在一家零售公司調研,團隊通過技術追蹤網絡訪客、以及到店購物會員的行為,並進行交叉比對之後發現:

團隊利用5%的預算,在線上虛擬渠道進行營銷操作;雖然線上操作直接影響的銷售量僅佔集團營業額5%,但網絡上接觸到的訪客卻在30天之內,間接影響了實體門市銷售營業額的21%。

通過程序追蹤消費者行為之後,我們發現有非常多消費者在網站上查詢、評估、收集商品訊息,但會在之後的30天之內,陸續前往實體門市購買。

雖然在這30天之中,移動至實體賣場的消費者數量仍有不少耗損,但整個集團卻能通過僅僅5%的線上營銷預算,創造出了26%的營業額。

O2O(Online to Offline)關鍵在於“2”(to),而非“online”(線上)與“offline”(線下)。

“O2O”是個假命題:虛實整合的矛盾、衝突與機會

每個產業都有不同的痛點,例如服飾產業之中“庫存成本”就是需要解決的危機;而通過跨界的結合與創新應用,利用“2”來解決這些危機,才能更有效率地讓產業升級。

以“用戶”為全渠道營銷的核心,正是團隊突破流量困局的關鍵。藉由跨部整合,對商品上架系統、倉儲現場運作、庫存系統、消費者接口、營銷策略進行統合性的規劃。

我認為,電子商務不只是單一部門的學問,更是整合資源的考驗。在我的理想之中,全渠道涵蓋包括了:

l 現金流:整合第三方支付發展電子錢包app,利用智能設備技術打造信息服務圈。

l 信息流:整合媒體信息,在商品頁中列出產品新聞、開箱文、產品評論與產業新聞等信息。

l 物流:全面掌握接單流程、更新即時庫存狀態、確認店即是倉的標準作業流程。

對於零售業而言,虛實整合絕對是重要的運營創新。這是一個全面洗髓、打開任督二脈的必要過程;而要做到全渠道虛實整合,企業需要以“用戶價值”為核心,進行三大工程:

工程1:找到核心優勢,然後快而穩定的重組組織

人人都想在“實體渠道銷售業績”與“虛擬渠道銷售業績”之間,創造出“1 + 1 > 2”的效益,但如果經營方式、或是消費者的感受不佳,“n”就可能小於1、甚至連帶影響實體店面的表現。

過去,我實際走訪前述零售公司的實體店,發現“大型倉儲”是其獨特優勢;而有了這項優勢,公司就可以放心發展電子商務,而沒有庫存問題的後顧之憂。

然而,當時公司既有的部分規定,讓整體的策略操作不如預期順暢。因此,這方面需要總公司的協助,來改善組織在執行策略時遭遇的阻力;除了增加獎勵獎金外,更需要促成所有分店互助合作。

通過這些改善,電子商務的口碑打響了知名度,也很快反映在後端數據的呈現上。各層組織在職責上的小改進,讓線上信息流和網店變成大家的“前端業務員”,再由實體店面承接客服跟業務量。

以最小的風險來實施組織變形,才能創造出最佳的隊形。

“O2O”是個假命題:虛實整合的矛盾、衝突與機會

工程2:創新不是光花錢,而是找到產業動能中的剩餘價值

我們從虛實整合的數據中發現,雖然店面運營時間是10:00至22:30,但消費時間主要集中在15:00之後,而這之前的平谷時間,就是實體店的“剩餘價值”。

因此,我們在平谷時段導入網絡訂單配送的工作,以提升電子商務的出單效率;再加上以雲端運籌進行實體店面的庫存計算,再根據庫存充足程度、出貨效率、退貨率三項指標,作為各分店的接單依據。

安排在實體店的平谷時段執行揀貨出單與客服工作,既沒有增加公司的成本支出,反而創造了電子訂單的收入。也就是說,通過找出兩全其美的融合方案來做數字轉型,是最好的風險管理方式、也最容易成功的方式。

“O2O”是個假命題:虛實整合的矛盾、衝突與機會

工程3:掌握用戶動機,才有機會讓訂單提升

“如何讓更多人來買東西?”

這是所有人都迫切想知道的答案,而答案就在於一開始時提到的“用戶動機”。

以前述公司為例,它的消費結構與一般商店不同,顧客群是以男性為主。為什麼消費結構這麼重要呢?

舉例來說,“想吃東西”這件事情有兩種可能性,一種是“需要”填飽肚子,另一種則是“想要”享受美食。雖然這兩種需求都不難滿足,但如果要促成交易,商家就必須瞭解消費者的實際動機。

因此,“動機”才是促成消費的關鍵。例如我們會區分“理性消費”與“衝動消費”、消費者究竟是“需要”還是“想要”;先釐清動機,才能想出對應的策略。以特力屋而言,顯然大家都清楚賣的是“需要”。

當釐清關鍵因素之後,我們就要思考如何善用“需要”這個動機的優勢。

“O2O”是個假命題:虛實整合的矛盾、衝突與機會

相較於“想要”,“需要”是可以由別人來告訴你的;像家居行業中定期更換消耗品以確保安全、居家修繕問答等等,問題本身就是動機的來源,而產品就是你的解答。當你指出消費者不懂、但是相對重要的細節與問題時,產品成交就是他感謝你的方式。

簡單來說,就是想辦法創造需要、然後促成消費;因此我們會做專題性活動,再運用消費者平常的消費習慣或瀏覽頁面,來進行評估成效的大數據運算。

網絡的本質是“工具”、也是“橋樑”;人們使用網絡的大部分時間,是用在搜索不確定或未知的事物上。只要我們釐清網絡的價值,便能借力使力,讓數字業務對企業的運營與商業價值帶來加乘效果。

現代人的經濟活動形態,經常是到實體店的展示空間體驗,再通過外圍虛擬渠道比價消費。過去是消費者自己到店裡來買,現在則是店家要設法走到消費者身邊;掌握用戶行為與動機,正就是企業經營線上渠道銷售的關鍵思維。

拜網絡之賜,消費者在線上瀏覽的各式網站,以及興趣、嗜好、消費習慣等等都是“凡走過必留下痕跡”。因此,交易的成功與否,與前端信息系統的建置與推廣方式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在虛擬渠道銷售,更要能善用數字媒體的操作方式。

而創造購買動機,也是其中重要關鍵因素之一。就我過去的經驗而言,當天上網瀏覽之後立即購買的顧客佔7%,在之後的一個月之內則累計高達20%,而這樣的銷售比例每天都在發生。

身處網絡世代,任何事物都“有跡可循”;而如何創造新的連結、善用人與人之間的影響力,來創造零售漣漪效應,都值得大家思考。

“O2O”是個假命題:虛實整合的矛盾、衝突與機會

長久以來,零售產業的本位主義根深蒂固,往往只以銷售為導向、想的是如何從消費者口袋掏錢;但未來的機會在於180度反轉思維,從“以消費者為出發點”做起。

通過數字時代的技術與思維,最終我們要做的事不再是“賣東西”,而是“讓消費者上門來買”。

我認為,虛實整合其實是個假命題;並沒有所謂虛實整合,只是人們的消費行為是發生在實體、還是虛擬商店而已。

另一方面,則是企業要根據現在的需求,決定是“從實體導向虛擬”、還是“虛擬導向實體”。如果實體規模太大,“實體導向虛擬”會比較容易。實體加強了虛擬商店的擴散程度,而虛擬商店則簡化了實體的複雜流程;但在創業公司,由於沒有實體渠道,所以就要用虛擬的市場、工具、以及行為去創造商業模式,然後再建構實體渠道。

實體零售的優勢

在虛實整合這個題目之下,實體零售在我看來至少有五個優勢:

1. 傳統零售商經營了數十年的渠道品牌

實體店面的服務不僅能提升加購機會,更能通過面對面的服務,將消費者原本不好的網購體驗將改變為好的體驗(例如退貨變換貨,還能加價購等等)。

2. 以實體店面為基礎,發揮線下優勢

每家實體店面都兼具了倉庫功能;在消費者下單後,商家可以選取離消費者最近的店面發貨,讓消費者下單之後只需要幾個小時,就可以收到商品。

3. 人流量優勢

因為電商獲取流量的成本是非常高的,因此傳統公司對O2O的理解,應該是掌握線下的忠誠會員,然後轉往線上加強經營。

4. 供應鏈管理

積累多年信用的供應商關係,並非一朝一夕能夠被後起競爭者所替代;此外,實體渠道既有的經濟規模也具有議價優勢。在這個基礎上起步的電商業務,雖然一開始落在網絡公司之後,但是一旦起跑,速度可不會輸人。

5. 競爭門檻

純網絡公司要開設實體門市與服務,金錢成本與時間的投入極高;並不是像架設購物網站一樣,只要短短几個月就可以完成開張。

實體店面的體驗和記憶點,基本上是無法取代的;而上述的五個優勢,也都是純網絡生意難以立即跟上的。對於想要虛實整合的企業來說,最難的就是用戶經營跟組織再造、以及找到創新的商業定位;而這也就是大家常問的:“O2O重要的究竟是前面的Online還是後面的Offline?”。

“O2O”是個假命題:虛實整合的矛盾、衝突與機會

定價策略問題

過去所有的商業行為,經常都是靠著信息落差賺錢。但自從有了網絡之後,因為信息落差變少,靠它來操作銷售的空間就慢慢消滅了。

對零售業而言,最重要的是價格設定。舉例來說,書店或3C家電實體賣場,過去都是固定定價;但諸如京東這類線上起家的電子商務業者,它們的信息後臺就可以快速變價。

消費者在逛街時,即使是在實體渠道找到喜歡的商品,還是可能在網絡上找更便宜的;一旦找到,就會馬上轉往線上購買。這時實體渠道業者經營的網絡商店如果還堅持“線上線下定價必須相同”,那麼線上商品就可能比其他網絡商店貴。如此一來,O2O帶來的衝突反而會很大。

在上述的情境中,如果變價是實體渠道跟線上渠道競爭的關鍵要素,那麼實體渠道根本沒有活路可言;因為對於實體渠道來說,要隨時改變價格是不可行的。

想想看,一個有數百種商品的陳列空間,如果一小時要換一次所有的價格標籤,要花多少力氣和人工?所以對於實體渠道來說,價格設定是很難處理的事情。

因此,在所謂的虛實整合之中,其實真正重要的是中間的“2”,也就是連結前面的“線上”和後面的“線下”,來創造最大的價值。以實體店為基礎,展開多種線上的新渠道,並將兩者整合打通、建構全渠道零售;再通過精準的定位營銷與移動支付,讓虛實整合如虎添翼。

“O2O”是個假命題:虛實整合的矛盾、衝突與機會

當企業想通“2”的移動策略、並導入“用戶思維”之後,零售業最關鍵的定價問題就會產生出新的情境。我認為,至少會有四種動態售價場景可以經營:

1. 沒有“賣不掉”的價格,只有不適合特定地點、時間、消費者的價格

在燦坤時期,我們發現平臺追價是痛點,所以設計了商品的“彈性競價系統”機制,打破電商平臺過往的定價方式,同時用app搭配物聯網設備,偵測使用者在各個時間、地點的貢獻度,據以提供不同的優惠。

2. 讓價格產生組合變化的重要手段,其實是“增加價值”

通過後端程序的撰寫與設定,“彈性價格”不僅創造媒體話題、也為顧客增添新的購物樂趣,銷售市場更會因而重新分配。

3. 傑出的公司必須專注於消費者們的感受,而非只忙著競價

站在零售業者的立場,消費者在網絡平臺上的“討價還價”,可以同時創造更多與供應商洽談商品定價的籌碼與機會,並將這些回饋轉達給消費者。

4. 價格信息透明化之後,消費者不但是客戶,也是重要的營銷媒體

非定向性的價格,在虛擬的購物世界也可以進行;而這樣的彈性策略,也更能增加彼此之間的互動價值。

信息不對稱的年代已經過去。面對持續擴張的營業目標,不僅要想辦法帶進人潮,價格還不能殺到見血;“來客數”與“邊際利潤最大化”的魚與熊掌都要兼得。

“O2O”是個假命題:虛實整合的矛盾、衝突與機會

未來,從商品到服務、由服務而體驗的零售全渠道思維,應該考慮的是“N+1模式”:

1:企業遍佈在消費市場的分店數;而這些店面都必須數字化、場景化、體驗化、服務化。

N:所有利用新技術構建的新渠道,例如小程序等。

電子商務經營之所以被大家期待,是因為背後有數據;這些數據可以通過再利用,產生出新的營收與利潤。而實體渠道的店面則要經過設計,才能將消費金額轉換成有用的客戶數據。

總而言之,未來的實體店面會變得越來越虛擬,而虛擬商店也將會越來越實體!

反過來,如果電商要走向實體呢?

新零售:線上線下串連的全渠道

其實,如何打通消費者的線上、線下行為數據,就是電子商務走向全渠道的關鍵。

馬雲提出的“新零售”就是實現用戶的全渠道互聯網;而是否能否有效達成的關鍵,則在於:

虛實整合必須相互幫助,而非“消費金額的重分配”。

整合線上與線下的差別定價模型、從內部資料(如實體聯名卡)與線上會員消費資料對應到外部資料(如比價網站、社交媒體、市調資料等)進行交叉比對,就可以建構動態出價學習模型、讓每個人都能以最適價格完成消費,促進零售商機成長。

"

從網絡創業到實體零售的商業運作,虛實整合的關鍵始終是“用戶動機”;掌握了動機之後,才能引導消費。只要有足夠的動機,即使購物車系統要7層,消費者一樣會想辦法下單購買。

舉例來說,很多商場的會員優惠門檻很高,要經過好幾道手續;但因為優惠的誘因夠大,所以用戶願意一路結賬。這一切並不分線上或線下、實體或虛擬;因為消費者無論在哪裡,動機都是相同的。

而如何通過技術,將線下消費者習以為常的行為轉到網上,才能真正解決營銷困境。

“O2O”是個假命題:虛實整合的矛盾、衝突與機會

過去在一家零售公司調研,團隊通過技術追蹤網絡訪客、以及到店購物會員的行為,並進行交叉比對之後發現:

團隊利用5%的預算,在線上虛擬渠道進行營銷操作;雖然線上操作直接影響的銷售量僅佔集團營業額5%,但網絡上接觸到的訪客卻在30天之內,間接影響了實體門市銷售營業額的21%。

通過程序追蹤消費者行為之後,我們發現有非常多消費者在網站上查詢、評估、收集商品訊息,但會在之後的30天之內,陸續前往實體門市購買。

雖然在這30天之中,移動至實體賣場的消費者數量仍有不少耗損,但整個集團卻能通過僅僅5%的線上營銷預算,創造出了26%的營業額。

O2O(Online to Offline)關鍵在於“2”(to),而非“online”(線上)與“offline”(線下)。

“O2O”是個假命題:虛實整合的矛盾、衝突與機會

每個產業都有不同的痛點,例如服飾產業之中“庫存成本”就是需要解決的危機;而通過跨界的結合與創新應用,利用“2”來解決這些危機,才能更有效率地讓產業升級。

以“用戶”為全渠道營銷的核心,正是團隊突破流量困局的關鍵。藉由跨部整合,對商品上架系統、倉儲現場運作、庫存系統、消費者接口、營銷策略進行統合性的規劃。

我認為,電子商務不只是單一部門的學問,更是整合資源的考驗。在我的理想之中,全渠道涵蓋包括了:

l 現金流:整合第三方支付發展電子錢包app,利用智能設備技術打造信息服務圈。

l 信息流:整合媒體信息,在商品頁中列出產品新聞、開箱文、產品評論與產業新聞等信息。

l 物流:全面掌握接單流程、更新即時庫存狀態、確認店即是倉的標準作業流程。

對於零售業而言,虛實整合絕對是重要的運營創新。這是一個全面洗髓、打開任督二脈的必要過程;而要做到全渠道虛實整合,企業需要以“用戶價值”為核心,進行三大工程:

工程1:找到核心優勢,然後快而穩定的重組組織

人人都想在“實體渠道銷售業績”與“虛擬渠道銷售業績”之間,創造出“1 + 1 > 2”的效益,但如果經營方式、或是消費者的感受不佳,“n”就可能小於1、甚至連帶影響實體店面的表現。

過去,我實際走訪前述零售公司的實體店,發現“大型倉儲”是其獨特優勢;而有了這項優勢,公司就可以放心發展電子商務,而沒有庫存問題的後顧之憂。

然而,當時公司既有的部分規定,讓整體的策略操作不如預期順暢。因此,這方面需要總公司的協助,來改善組織在執行策略時遭遇的阻力;除了增加獎勵獎金外,更需要促成所有分店互助合作。

通過這些改善,電子商務的口碑打響了知名度,也很快反映在後端數據的呈現上。各層組織在職責上的小改進,讓線上信息流和網店變成大家的“前端業務員”,再由實體店面承接客服跟業務量。

以最小的風險來實施組織變形,才能創造出最佳的隊形。

“O2O”是個假命題:虛實整合的矛盾、衝突與機會

工程2:創新不是光花錢,而是找到產業動能中的剩餘價值

我們從虛實整合的數據中發現,雖然店面運營時間是10:00至22:30,但消費時間主要集中在15:00之後,而這之前的平谷時間,就是實體店的“剩餘價值”。

因此,我們在平谷時段導入網絡訂單配送的工作,以提升電子商務的出單效率;再加上以雲端運籌進行實體店面的庫存計算,再根據庫存充足程度、出貨效率、退貨率三項指標,作為各分店的接單依據。

安排在實體店的平谷時段執行揀貨出單與客服工作,既沒有增加公司的成本支出,反而創造了電子訂單的收入。也就是說,通過找出兩全其美的融合方案來做數字轉型,是最好的風險管理方式、也最容易成功的方式。

“O2O”是個假命題:虛實整合的矛盾、衝突與機會

工程3:掌握用戶動機,才有機會讓訂單提升

“如何讓更多人來買東西?”

這是所有人都迫切想知道的答案,而答案就在於一開始時提到的“用戶動機”。

以前述公司為例,它的消費結構與一般商店不同,顧客群是以男性為主。為什麼消費結構這麼重要呢?

舉例來說,“想吃東西”這件事情有兩種可能性,一種是“需要”填飽肚子,另一種則是“想要”享受美食。雖然這兩種需求都不難滿足,但如果要促成交易,商家就必須瞭解消費者的實際動機。

因此,“動機”才是促成消費的關鍵。例如我們會區分“理性消費”與“衝動消費”、消費者究竟是“需要”還是“想要”;先釐清動機,才能想出對應的策略。以特力屋而言,顯然大家都清楚賣的是“需要”。

當釐清關鍵因素之後,我們就要思考如何善用“需要”這個動機的優勢。

“O2O”是個假命題:虛實整合的矛盾、衝突與機會

相較於“想要”,“需要”是可以由別人來告訴你的;像家居行業中定期更換消耗品以確保安全、居家修繕問答等等,問題本身就是動機的來源,而產品就是你的解答。當你指出消費者不懂、但是相對重要的細節與問題時,產品成交就是他感謝你的方式。

簡單來說,就是想辦法創造需要、然後促成消費;因此我們會做專題性活動,再運用消費者平常的消費習慣或瀏覽頁面,來進行評估成效的大數據運算。

網絡的本質是“工具”、也是“橋樑”;人們使用網絡的大部分時間,是用在搜索不確定或未知的事物上。只要我們釐清網絡的價值,便能借力使力,讓數字業務對企業的運營與商業價值帶來加乘效果。

現代人的經濟活動形態,經常是到實體店的展示空間體驗,再通過外圍虛擬渠道比價消費。過去是消費者自己到店裡來買,現在則是店家要設法走到消費者身邊;掌握用戶行為與動機,正就是企業經營線上渠道銷售的關鍵思維。

拜網絡之賜,消費者在線上瀏覽的各式網站,以及興趣、嗜好、消費習慣等等都是“凡走過必留下痕跡”。因此,交易的成功與否,與前端信息系統的建置與推廣方式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在虛擬渠道銷售,更要能善用數字媒體的操作方式。

而創造購買動機,也是其中重要關鍵因素之一。就我過去的經驗而言,當天上網瀏覽之後立即購買的顧客佔7%,在之後的一個月之內則累計高達20%,而這樣的銷售比例每天都在發生。

身處網絡世代,任何事物都“有跡可循”;而如何創造新的連結、善用人與人之間的影響力,來創造零售漣漪效應,都值得大家思考。

“O2O”是個假命題:虛實整合的矛盾、衝突與機會

長久以來,零售產業的本位主義根深蒂固,往往只以銷售為導向、想的是如何從消費者口袋掏錢;但未來的機會在於180度反轉思維,從“以消費者為出發點”做起。

通過數字時代的技術與思維,最終我們要做的事不再是“賣東西”,而是“讓消費者上門來買”。

我認為,虛實整合其實是個假命題;並沒有所謂虛實整合,只是人們的消費行為是發生在實體、還是虛擬商店而已。

另一方面,則是企業要根據現在的需求,決定是“從實體導向虛擬”、還是“虛擬導向實體”。如果實體規模太大,“實體導向虛擬”會比較容易。實體加強了虛擬商店的擴散程度,而虛擬商店則簡化了實體的複雜流程;但在創業公司,由於沒有實體渠道,所以就要用虛擬的市場、工具、以及行為去創造商業模式,然後再建構實體渠道。

實體零售的優勢

在虛實整合這個題目之下,實體零售在我看來至少有五個優勢:

1. 傳統零售商經營了數十年的渠道品牌

實體店面的服務不僅能提升加購機會,更能通過面對面的服務,將消費者原本不好的網購體驗將改變為好的體驗(例如退貨變換貨,還能加價購等等)。

2. 以實體店面為基礎,發揮線下優勢

每家實體店面都兼具了倉庫功能;在消費者下單後,商家可以選取離消費者最近的店面發貨,讓消費者下單之後只需要幾個小時,就可以收到商品。

3. 人流量優勢

因為電商獲取流量的成本是非常高的,因此傳統公司對O2O的理解,應該是掌握線下的忠誠會員,然後轉往線上加強經營。

4. 供應鏈管理

積累多年信用的供應商關係,並非一朝一夕能夠被後起競爭者所替代;此外,實體渠道既有的經濟規模也具有議價優勢。在這個基礎上起步的電商業務,雖然一開始落在網絡公司之後,但是一旦起跑,速度可不會輸人。

5. 競爭門檻

純網絡公司要開設實體門市與服務,金錢成本與時間的投入極高;並不是像架設購物網站一樣,只要短短几個月就可以完成開張。

實體店面的體驗和記憶點,基本上是無法取代的;而上述的五個優勢,也都是純網絡生意難以立即跟上的。對於想要虛實整合的企業來說,最難的就是用戶經營跟組織再造、以及找到創新的商業定位;而這也就是大家常問的:“O2O重要的究竟是前面的Online還是後面的Offline?”。

“O2O”是個假命題:虛實整合的矛盾、衝突與機會

定價策略問題

過去所有的商業行為,經常都是靠著信息落差賺錢。但自從有了網絡之後,因為信息落差變少,靠它來操作銷售的空間就慢慢消滅了。

對零售業而言,最重要的是價格設定。舉例來說,書店或3C家電實體賣場,過去都是固定定價;但諸如京東這類線上起家的電子商務業者,它們的信息後臺就可以快速變價。

消費者在逛街時,即使是在實體渠道找到喜歡的商品,還是可能在網絡上找更便宜的;一旦找到,就會馬上轉往線上購買。這時實體渠道業者經營的網絡商店如果還堅持“線上線下定價必須相同”,那麼線上商品就可能比其他網絡商店貴。如此一來,O2O帶來的衝突反而會很大。

在上述的情境中,如果變價是實體渠道跟線上渠道競爭的關鍵要素,那麼實體渠道根本沒有活路可言;因為對於實體渠道來說,要隨時改變價格是不可行的。

想想看,一個有數百種商品的陳列空間,如果一小時要換一次所有的價格標籤,要花多少力氣和人工?所以對於實體渠道來說,價格設定是很難處理的事情。

因此,在所謂的虛實整合之中,其實真正重要的是中間的“2”,也就是連結前面的“線上”和後面的“線下”,來創造最大的價值。以實體店為基礎,展開多種線上的新渠道,並將兩者整合打通、建構全渠道零售;再通過精準的定位營銷與移動支付,讓虛實整合如虎添翼。

“O2O”是個假命題:虛實整合的矛盾、衝突與機會

當企業想通“2”的移動策略、並導入“用戶思維”之後,零售業最關鍵的定價問題就會產生出新的情境。我認為,至少會有四種動態售價場景可以經營:

1. 沒有“賣不掉”的價格,只有不適合特定地點、時間、消費者的價格

在燦坤時期,我們發現平臺追價是痛點,所以設計了商品的“彈性競價系統”機制,打破電商平臺過往的定價方式,同時用app搭配物聯網設備,偵測使用者在各個時間、地點的貢獻度,據以提供不同的優惠。

2. 讓價格產生組合變化的重要手段,其實是“增加價值”

通過後端程序的撰寫與設定,“彈性價格”不僅創造媒體話題、也為顧客增添新的購物樂趣,銷售市場更會因而重新分配。

3. 傑出的公司必須專注於消費者們的感受,而非只忙著競價

站在零售業者的立場,消費者在網絡平臺上的“討價還價”,可以同時創造更多與供應商洽談商品定價的籌碼與機會,並將這些回饋轉達給消費者。

4. 價格信息透明化之後,消費者不但是客戶,也是重要的營銷媒體

非定向性的價格,在虛擬的購物世界也可以進行;而這樣的彈性策略,也更能增加彼此之間的互動價值。

信息不對稱的年代已經過去。面對持續擴張的營業目標,不僅要想辦法帶進人潮,價格還不能殺到見血;“來客數”與“邊際利潤最大化”的魚與熊掌都要兼得。

“O2O”是個假命題:虛實整合的矛盾、衝突與機會

未來,從商品到服務、由服務而體驗的零售全渠道思維,應該考慮的是“N+1模式”:

1:企業遍佈在消費市場的分店數;而這些店面都必須數字化、場景化、體驗化、服務化。

N:所有利用新技術構建的新渠道,例如小程序等。

電子商務經營之所以被大家期待,是因為背後有數據;這些數據可以通過再利用,產生出新的營收與利潤。而實體渠道的店面則要經過設計,才能將消費金額轉換成有用的客戶數據。

總而言之,未來的實體店面會變得越來越虛擬,而虛擬商店也將會越來越實體!

反過來,如果電商要走向實體呢?

新零售:線上線下串連的全渠道

其實,如何打通消費者的線上、線下行為數據,就是電子商務走向全渠道的關鍵。

馬雲提出的“新零售”就是實現用戶的全渠道互聯網;而是否能否有效達成的關鍵,則在於:

虛實整合必須相互幫助,而非“消費金額的重分配”。

整合線上與線下的差別定價模型、從內部資料(如實體聯名卡)與線上會員消費資料對應到外部資料(如比價網站、社交媒體、市調資料等)進行交叉比對,就可以建構動態出價學習模型、讓每個人都能以最適價格完成消費,促進零售商機成長。

“O2O”是個假命題:虛實整合的矛盾、衝突與機會

許多人在發展O2O時經常發現,他們在線上/線下的投入並不能有效帶動整體銷售,因此而疑惑“問題出在哪裡”。常見的問題有以下幾個:

迷思1:無法放棄“用信息落差賺錢”的心態

過去,傳統零售商的商業模式都是利用“信息落差”賺錢;許多互聯網也正在賺這樣的錢,例如網站提供使用者免費服務,再向第三方收取廣告費用。但未來他們也可以切換獲利方法,例如改讓廣告免費,然後靠提供網站精確導流來獲利。

這種投資做A服務、產生B效益、從C賺錢的經營模式,正是傳統從業者最難以想通、也難以賺到的錢。

儘管目前許多傳統從業者已投入O2O,但心態還是維持舊有的商業經營模式,也就是在A投資、提供A服務、然後讓使用者B付錢;但卻沒有發現以前能讓B付費,是因為信息落差存在,而這一點效益現在已經在慢慢消失了。

迷思2:沒有針對行業痛點提出有效假設

很多從業者的既有市場一直被蠶食,而且守住既有營收花的力氣比以前更大,獲利率則在下滑。

舉例來說,大賣場經常用折扣來維持銷售額,像是靠打折讓消費者一次買足一年份的衛生紙,但只增加了當月營收;也有很多網絡業者強調的賣點是“商品多、促銷深、速度快”。

這些對消費者有意義嗎?商品多意味著管理成本高;促銷深、折扣多則意味著,工地只是將“本來就會進口袋的錢”提前拿到而己。至於銷售快,連買個冰箱都可以三小時到貨;然而消費者真的急迫到馬上要用那個冰箱嗎?

事實上,這所有的努力都沒有增加消費動機、也沒有將市場大餅做大。

但公司為什麼這麼做?因為,他們心中的假設是“我多賣的商品,就是競爭對手少賣的”,如果做大市場困難,就更有動機這麼做了。

如果這時公司負責人心裡的假設不一樣、要的是“觸動消費誘因”,做法就會很不同。例如 “Q&A”單元功能;有網友提問時,員工就可以回答。隨著這類線上互動愈來愈多、溝通品質愈來愈好,線下銷量也就增加了。

迷思3:用錯了關鍵績效指標

許多人都小看了線上與線下連動可能產生的影響力。

假設某個企業B2C網站每天有30000人造訪,但直接在網絡上下單的只有300筆;於是負責網絡營銷的人員,下次就只能從公司預算中分到300筆訂單份量的營銷資源。這是合理的嗎?事實上,很多實體渠道老闆認為是合理的。

但如果進一步分析數據可能會發現,到訪過這家企業網站的30000網友之中有7%、也就是2100人,是在瀏覽官網後才前往店面消費的。如果未來網站運營的資源分配,使用的還是原有的衡量指標,只會讓網站運營慢慢弱化,減少帶入人流的能力。

再舉一個例子:假設某企業今年預計花1000萬做線上數字營銷;如果是我,可能會在第一個月就把這筆預算全數投入。因為,這樣一來數字營銷的強度才夠、後續效益才有機會在未來12到24個月逐步顯現。

如果這家公司規定,數字營銷費用必須一次攤銷,你覺得負責的營銷專員還會在第一個月就投入所有預算嗎?不會。因為如果這麼做,不僅賬面上一定出現虧損、也沒有任何效益可以向上報告,花了只會被罵。

這時,這位營銷人員就很可能會心想:“不如分12個月慢慢投吧”;可是這一來,最大效益就不會出現了。

"

從網絡創業到實體零售的商業運作,虛實整合的關鍵始終是“用戶動機”;掌握了動機之後,才能引導消費。只要有足夠的動機,即使購物車系統要7層,消費者一樣會想辦法下單購買。

舉例來說,很多商場的會員優惠門檻很高,要經過好幾道手續;但因為優惠的誘因夠大,所以用戶願意一路結賬。這一切並不分線上或線下、實體或虛擬;因為消費者無論在哪裡,動機都是相同的。

而如何通過技術,將線下消費者習以為常的行為轉到網上,才能真正解決營銷困境。

“O2O”是個假命題:虛實整合的矛盾、衝突與機會

過去在一家零售公司調研,團隊通過技術追蹤網絡訪客、以及到店購物會員的行為,並進行交叉比對之後發現:

團隊利用5%的預算,在線上虛擬渠道進行營銷操作;雖然線上操作直接影響的銷售量僅佔集團營業額5%,但網絡上接觸到的訪客卻在30天之內,間接影響了實體門市銷售營業額的21%。

通過程序追蹤消費者行為之後,我們發現有非常多消費者在網站上查詢、評估、收集商品訊息,但會在之後的30天之內,陸續前往實體門市購買。

雖然在這30天之中,移動至實體賣場的消費者數量仍有不少耗損,但整個集團卻能通過僅僅5%的線上營銷預算,創造出了26%的營業額。

O2O(Online to Offline)關鍵在於“2”(to),而非“online”(線上)與“offline”(線下)。

“O2O”是個假命題:虛實整合的矛盾、衝突與機會

每個產業都有不同的痛點,例如服飾產業之中“庫存成本”就是需要解決的危機;而通過跨界的結合與創新應用,利用“2”來解決這些危機,才能更有效率地讓產業升級。

以“用戶”為全渠道營銷的核心,正是團隊突破流量困局的關鍵。藉由跨部整合,對商品上架系統、倉儲現場運作、庫存系統、消費者接口、營銷策略進行統合性的規劃。

我認為,電子商務不只是單一部門的學問,更是整合資源的考驗。在我的理想之中,全渠道涵蓋包括了:

l 現金流:整合第三方支付發展電子錢包app,利用智能設備技術打造信息服務圈。

l 信息流:整合媒體信息,在商品頁中列出產品新聞、開箱文、產品評論與產業新聞等信息。

l 物流:全面掌握接單流程、更新即時庫存狀態、確認店即是倉的標準作業流程。

對於零售業而言,虛實整合絕對是重要的運營創新。這是一個全面洗髓、打開任督二脈的必要過程;而要做到全渠道虛實整合,企業需要以“用戶價值”為核心,進行三大工程:

工程1:找到核心優勢,然後快而穩定的重組組織

人人都想在“實體渠道銷售業績”與“虛擬渠道銷售業績”之間,創造出“1 + 1 > 2”的效益,但如果經營方式、或是消費者的感受不佳,“n”就可能小於1、甚至連帶影響實體店面的表現。

過去,我實際走訪前述零售公司的實體店,發現“大型倉儲”是其獨特優勢;而有了這項優勢,公司就可以放心發展電子商務,而沒有庫存問題的後顧之憂。

然而,當時公司既有的部分規定,讓整體的策略操作不如預期順暢。因此,這方面需要總公司的協助,來改善組織在執行策略時遭遇的阻力;除了增加獎勵獎金外,更需要促成所有分店互助合作。

通過這些改善,電子商務的口碑打響了知名度,也很快反映在後端數據的呈現上。各層組織在職責上的小改進,讓線上信息流和網店變成大家的“前端業務員”,再由實體店面承接客服跟業務量。

以最小的風險來實施組織變形,才能創造出最佳的隊形。

“O2O”是個假命題:虛實整合的矛盾、衝突與機會

工程2:創新不是光花錢,而是找到產業動能中的剩餘價值

我們從虛實整合的數據中發現,雖然店面運營時間是10:00至22:30,但消費時間主要集中在15:00之後,而這之前的平谷時間,就是實體店的“剩餘價值”。

因此,我們在平谷時段導入網絡訂單配送的工作,以提升電子商務的出單效率;再加上以雲端運籌進行實體店面的庫存計算,再根據庫存充足程度、出貨效率、退貨率三項指標,作為各分店的接單依據。

安排在實體店的平谷時段執行揀貨出單與客服工作,既沒有增加公司的成本支出,反而創造了電子訂單的收入。也就是說,通過找出兩全其美的融合方案來做數字轉型,是最好的風險管理方式、也最容易成功的方式。

“O2O”是個假命題:虛實整合的矛盾、衝突與機會

工程3:掌握用戶動機,才有機會讓訂單提升

“如何讓更多人來買東西?”

這是所有人都迫切想知道的答案,而答案就在於一開始時提到的“用戶動機”。

以前述公司為例,它的消費結構與一般商店不同,顧客群是以男性為主。為什麼消費結構這麼重要呢?

舉例來說,“想吃東西”這件事情有兩種可能性,一種是“需要”填飽肚子,另一種則是“想要”享受美食。雖然這兩種需求都不難滿足,但如果要促成交易,商家就必須瞭解消費者的實際動機。

因此,“動機”才是促成消費的關鍵。例如我們會區分“理性消費”與“衝動消費”、消費者究竟是“需要”還是“想要”;先釐清動機,才能想出對應的策略。以特力屋而言,顯然大家都清楚賣的是“需要”。

當釐清關鍵因素之後,我們就要思考如何善用“需要”這個動機的優勢。

“O2O”是個假命題:虛實整合的矛盾、衝突與機會

相較於“想要”,“需要”是可以由別人來告訴你的;像家居行業中定期更換消耗品以確保安全、居家修繕問答等等,問題本身就是動機的來源,而產品就是你的解答。當你指出消費者不懂、但是相對重要的細節與問題時,產品成交就是他感謝你的方式。

簡單來說,就是想辦法創造需要、然後促成消費;因此我們會做專題性活動,再運用消費者平常的消費習慣或瀏覽頁面,來進行評估成效的大數據運算。

網絡的本質是“工具”、也是“橋樑”;人們使用網絡的大部分時間,是用在搜索不確定或未知的事物上。只要我們釐清網絡的價值,便能借力使力,讓數字業務對企業的運營與商業價值帶來加乘效果。

現代人的經濟活動形態,經常是到實體店的展示空間體驗,再通過外圍虛擬渠道比價消費。過去是消費者自己到店裡來買,現在則是店家要設法走到消費者身邊;掌握用戶行為與動機,正就是企業經營線上渠道銷售的關鍵思維。

拜網絡之賜,消費者在線上瀏覽的各式網站,以及興趣、嗜好、消費習慣等等都是“凡走過必留下痕跡”。因此,交易的成功與否,與前端信息系統的建置與推廣方式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在虛擬渠道銷售,更要能善用數字媒體的操作方式。

而創造購買動機,也是其中重要關鍵因素之一。就我過去的經驗而言,當天上網瀏覽之後立即購買的顧客佔7%,在之後的一個月之內則累計高達20%,而這樣的銷售比例每天都在發生。

身處網絡世代,任何事物都“有跡可循”;而如何創造新的連結、善用人與人之間的影響力,來創造零售漣漪效應,都值得大家思考。

“O2O”是個假命題:虛實整合的矛盾、衝突與機會

長久以來,零售產業的本位主義根深蒂固,往往只以銷售為導向、想的是如何從消費者口袋掏錢;但未來的機會在於180度反轉思維,從“以消費者為出發點”做起。

通過數字時代的技術與思維,最終我們要做的事不再是“賣東西”,而是“讓消費者上門來買”。

我認為,虛實整合其實是個假命題;並沒有所謂虛實整合,只是人們的消費行為是發生在實體、還是虛擬商店而已。

另一方面,則是企業要根據現在的需求,決定是“從實體導向虛擬”、還是“虛擬導向實體”。如果實體規模太大,“實體導向虛擬”會比較容易。實體加強了虛擬商店的擴散程度,而虛擬商店則簡化了實體的複雜流程;但在創業公司,由於沒有實體渠道,所以就要用虛擬的市場、工具、以及行為去創造商業模式,然後再建構實體渠道。

實體零售的優勢

在虛實整合這個題目之下,實體零售在我看來至少有五個優勢:

1. 傳統零售商經營了數十年的渠道品牌

實體店面的服務不僅能提升加購機會,更能通過面對面的服務,將消費者原本不好的網購體驗將改變為好的體驗(例如退貨變換貨,還能加價購等等)。

2. 以實體店面為基礎,發揮線下優勢

每家實體店面都兼具了倉庫功能;在消費者下單後,商家可以選取離消費者最近的店面發貨,讓消費者下單之後只需要幾個小時,就可以收到商品。

3. 人流量優勢

因為電商獲取流量的成本是非常高的,因此傳統公司對O2O的理解,應該是掌握線下的忠誠會員,然後轉往線上加強經營。

4. 供應鏈管理

積累多年信用的供應商關係,並非一朝一夕能夠被後起競爭者所替代;此外,實體渠道既有的經濟規模也具有議價優勢。在這個基礎上起步的電商業務,雖然一開始落在網絡公司之後,但是一旦起跑,速度可不會輸人。

5. 競爭門檻

純網絡公司要開設實體門市與服務,金錢成本與時間的投入極高;並不是像架設購物網站一樣,只要短短几個月就可以完成開張。

實體店面的體驗和記憶點,基本上是無法取代的;而上述的五個優勢,也都是純網絡生意難以立即跟上的。對於想要虛實整合的企業來說,最難的就是用戶經營跟組織再造、以及找到創新的商業定位;而這也就是大家常問的:“O2O重要的究竟是前面的Online還是後面的Offline?”。

“O2O”是個假命題:虛實整合的矛盾、衝突與機會

定價策略問題

過去所有的商業行為,經常都是靠著信息落差賺錢。但自從有了網絡之後,因為信息落差變少,靠它來操作銷售的空間就慢慢消滅了。

對零售業而言,最重要的是價格設定。舉例來說,書店或3C家電實體賣場,過去都是固定定價;但諸如京東這類線上起家的電子商務業者,它們的信息後臺就可以快速變價。

消費者在逛街時,即使是在實體渠道找到喜歡的商品,還是可能在網絡上找更便宜的;一旦找到,就會馬上轉往線上購買。這時實體渠道業者經營的網絡商店如果還堅持“線上線下定價必須相同”,那麼線上商品就可能比其他網絡商店貴。如此一來,O2O帶來的衝突反而會很大。

在上述的情境中,如果變價是實體渠道跟線上渠道競爭的關鍵要素,那麼實體渠道根本沒有活路可言;因為對於實體渠道來說,要隨時改變價格是不可行的。

想想看,一個有數百種商品的陳列空間,如果一小時要換一次所有的價格標籤,要花多少力氣和人工?所以對於實體渠道來說,價格設定是很難處理的事情。

因此,在所謂的虛實整合之中,其實真正重要的是中間的“2”,也就是連結前面的“線上”和後面的“線下”,來創造最大的價值。以實體店為基礎,展開多種線上的新渠道,並將兩者整合打通、建構全渠道零售;再通過精準的定位營銷與移動支付,讓虛實整合如虎添翼。

“O2O”是個假命題:虛實整合的矛盾、衝突與機會

當企業想通“2”的移動策略、並導入“用戶思維”之後,零售業最關鍵的定價問題就會產生出新的情境。我認為,至少會有四種動態售價場景可以經營:

1. 沒有“賣不掉”的價格,只有不適合特定地點、時間、消費者的價格

在燦坤時期,我們發現平臺追價是痛點,所以設計了商品的“彈性競價系統”機制,打破電商平臺過往的定價方式,同時用app搭配物聯網設備,偵測使用者在各個時間、地點的貢獻度,據以提供不同的優惠。

2. 讓價格產生組合變化的重要手段,其實是“增加價值”

通過後端程序的撰寫與設定,“彈性價格”不僅創造媒體話題、也為顧客增添新的購物樂趣,銷售市場更會因而重新分配。

3. 傑出的公司必須專注於消費者們的感受,而非只忙著競價

站在零售業者的立場,消費者在網絡平臺上的“討價還價”,可以同時創造更多與供應商洽談商品定價的籌碼與機會,並將這些回饋轉達給消費者。

4. 價格信息透明化之後,消費者不但是客戶,也是重要的營銷媒體

非定向性的價格,在虛擬的購物世界也可以進行;而這樣的彈性策略,也更能增加彼此之間的互動價值。

信息不對稱的年代已經過去。面對持續擴張的營業目標,不僅要想辦法帶進人潮,價格還不能殺到見血;“來客數”與“邊際利潤最大化”的魚與熊掌都要兼得。

“O2O”是個假命題:虛實整合的矛盾、衝突與機會

未來,從商品到服務、由服務而體驗的零售全渠道思維,應該考慮的是“N+1模式”:

1:企業遍佈在消費市場的分店數;而這些店面都必須數字化、場景化、體驗化、服務化。

N:所有利用新技術構建的新渠道,例如小程序等。

電子商務經營之所以被大家期待,是因為背後有數據;這些數據可以通過再利用,產生出新的營收與利潤。而實體渠道的店面則要經過設計,才能將消費金額轉換成有用的客戶數據。

總而言之,未來的實體店面會變得越來越虛擬,而虛擬商店也將會越來越實體!

反過來,如果電商要走向實體呢?

新零售:線上線下串連的全渠道

其實,如何打通消費者的線上、線下行為數據,就是電子商務走向全渠道的關鍵。

馬雲提出的“新零售”就是實現用戶的全渠道互聯網;而是否能否有效達成的關鍵,則在於:

虛實整合必須相互幫助,而非“消費金額的重分配”。

整合線上與線下的差別定價模型、從內部資料(如實體聯名卡)與線上會員消費資料對應到外部資料(如比價網站、社交媒體、市調資料等)進行交叉比對,就可以建構動態出價學習模型、讓每個人都能以最適價格完成消費,促進零售商機成長。

“O2O”是個假命題:虛實整合的矛盾、衝突與機會

許多人在發展O2O時經常發現,他們在線上/線下的投入並不能有效帶動整體銷售,因此而疑惑“問題出在哪裡”。常見的問題有以下幾個:

迷思1:無法放棄“用信息落差賺錢”的心態

過去,傳統零售商的商業模式都是利用“信息落差”賺錢;許多互聯網也正在賺這樣的錢,例如網站提供使用者免費服務,再向第三方收取廣告費用。但未來他們也可以切換獲利方法,例如改讓廣告免費,然後靠提供網站精確導流來獲利。

這種投資做A服務、產生B效益、從C賺錢的經營模式,正是傳統從業者最難以想通、也難以賺到的錢。

儘管目前許多傳統從業者已投入O2O,但心態還是維持舊有的商業經營模式,也就是在A投資、提供A服務、然後讓使用者B付錢;但卻沒有發現以前能讓B付費,是因為信息落差存在,而這一點效益現在已經在慢慢消失了。

迷思2:沒有針對行業痛點提出有效假設

很多從業者的既有市場一直被蠶食,而且守住既有營收花的力氣比以前更大,獲利率則在下滑。

舉例來說,大賣場經常用折扣來維持銷售額,像是靠打折讓消費者一次買足一年份的衛生紙,但只增加了當月營收;也有很多網絡業者強調的賣點是“商品多、促銷深、速度快”。

這些對消費者有意義嗎?商品多意味著管理成本高;促銷深、折扣多則意味著,工地只是將“本來就會進口袋的錢”提前拿到而己。至於銷售快,連買個冰箱都可以三小時到貨;然而消費者真的急迫到馬上要用那個冰箱嗎?

事實上,這所有的努力都沒有增加消費動機、也沒有將市場大餅做大。

但公司為什麼這麼做?因為,他們心中的假設是“我多賣的商品,就是競爭對手少賣的”,如果做大市場困難,就更有動機這麼做了。

如果這時公司負責人心裡的假設不一樣、要的是“觸動消費誘因”,做法就會很不同。例如 “Q&A”單元功能;有網友提問時,員工就可以回答。隨著這類線上互動愈來愈多、溝通品質愈來愈好,線下銷量也就增加了。

迷思3:用錯了關鍵績效指標

許多人都小看了線上與線下連動可能產生的影響力。

假設某個企業B2C網站每天有30000人造訪,但直接在網絡上下單的只有300筆;於是負責網絡營銷的人員,下次就只能從公司預算中分到300筆訂單份量的營銷資源。這是合理的嗎?事實上,很多實體渠道老闆認為是合理的。

但如果進一步分析數據可能會發現,到訪過這家企業網站的30000網友之中有7%、也就是2100人,是在瀏覽官網後才前往店面消費的。如果未來網站運營的資源分配,使用的還是原有的衡量指標,只會讓網站運營慢慢弱化,減少帶入人流的能力。

再舉一個例子:假設某企業今年預計花1000萬做線上數字營銷;如果是我,可能會在第一個月就把這筆預算全數投入。因為,這樣一來數字營銷的強度才夠、後續效益才有機會在未來12到24個月逐步顯現。

如果這家公司規定,數字營銷費用必須一次攤銷,你覺得負責的營銷專員還會在第一個月就投入所有預算嗎?不會。因為如果這麼做,不僅賬面上一定出現虧損、也沒有任何效益可以向上報告,花了只會被罵。

這時,這位營銷人員就很可能會心想:“不如分12個月慢慢投吧”;可是這一來,最大效益就不會出現了。

“O2O”是個假命題:虛實整合的矛盾、衝突與機會

結語

虛實整合創新要能成功,組織內部的人力資源管理、財務管理、組織畫分等等因素都是很重要的。企業一定要能夠認知,網絡不該只是“賣東西的工具”,而是“能夠消弭信息落差”的工具。

如果能利用網絡減少信息不對稱的特性、為消費者或客戶創造效益,然後設法將好處也留在自己身上,這樣事情才能真正做成。

我們正在面對過往流量紅利無法成長的時代議題,虛實整合對所有產業都是一個重要的經營題目,也是新流量來源的可能性。在我看來,引入創新的過程之中,所有因為嘗試而產生的痛苦都無可避免,而且所有錯誤都是必要的學習。

組織要進行零售數字轉型,必須像一個人受教育,從小學、中學、大學一步步走來一樣;不可能某天突然跨越、瞬間開竅,馬上就知道該怎麼做了。

然而,這樣的投入是所有企業都要面對的創新挑戰。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