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板上半年有望引入大宗交易與集合競價

IPO 新三板 投資 私募 上海證券報·中國證券網 2017-05-04

接近監管層知情人士向中國證券報記者透露,為了提升市場流動性,進一步發揮價格發現功能,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最快將於上半年引入大宗交易與集合競價機制。目前部分券商正在進行內部系統測試。

目前,新三板掛牌企業已擴容至逾11000家,但市場融資仍顯不暢,定增公司數量和募資金額同比均有下降,流動性匱乏成為新三板的“頑疾”。分析人士稱,市場快速擴容下的流動性匱乏,倒逼新三板市場進行交易機制創新。這是新三板自身發展的內在需求,也是建設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大勢所趨。

制度變革劍指流動性

財匯大數據終端統計顯示,一季度,新掛牌公司數量同比下降近三成,擬掛牌公司數量同比下降四成;而摘牌公司從去年同期的0家增加到53家,擬摘牌公司多達111家,同比猛增近16倍。

值得關注的是,一季度,在新三板掛牌三個月以上的10090家公司中,6637家未發生交易,佔比65.78%;剩下的公司中13.4%三個月內交易不到5日。每天都有交易的公司只有93家,佔比僅為0.9%。

業內人士指出,由於政策供給滯後,流動性困局待解,目前不少投資者、掛牌企業以及券商等市場參與方對新三板未來發展前景感到迷茫。

隨著市場迅速擴容,市場發展與流動性之間的矛盾凸顯。今年上半年,數百隻涉足新三板市場的基金將到期。上述人士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新三板公司良莠不齊,加上流動性較差,交易不活躍,部分到期基金產品清盤在所難免,可能給新三板市場帶來更大的流動性壓力。

某新三板私募基金人士透露,其所在機構的一些基金產品正在陸續退出。現在面臨的問題是,對於做市轉讓的股票,大量拋售容易導致股價大幅下跌;對於協議轉讓的股票,需要通過在同行中或者市場中間人去尋找接盤方,費時費力。

從目前情況看,相比協議轉讓方式,通過做市方式交易的掛牌公司股票成交相對更為活躍,流動性相對更好。截至4月28日,新三板總掛牌企業達到11113家。其中,協議轉讓企業9533家,做市轉讓企業1580家。

一家新三板公司相關人士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對於做市企業來說,如果股東有上千萬元市值的股票需要轉讓,不但轉讓時間長,對股價的衝擊也比較大。目前市場總體低迷,大部分做市企業的日成交額沒有超過100萬元,股東想要大量轉讓股票比較困難。尤其是流動性不佳的公司,股東稍微賣多一點,股價就有可能下跌十幾個點。在此背景下,由於股東存在大額股權轉讓需求,有些做市企業將轉讓方式變更為協議轉讓。

不過,協議轉讓未必就能解決流動性的燃眉之急。聯訊證券新三板研究院指出,日前全國股轉對協議轉讓股票的最高漲跌幅設限,對部分協議轉讓公司股東大額股權轉讓造成了不便。特別是股價過低的協議轉讓股票,股東難以按照正常價格進行交易。

業內人士認為,今年新三板對流動性的需求可謂是暗流湧動。一方面,解禁的限售股有批量流動意願,而大批到期的基金產品也需要擇機退出。這兩種因素疊加,使得現有的交易機制難以完全滿足市場需求。

東北證券新三板研究中心總監付立春指出,新三板交易制度創新與流動性改善相輔相成,解決流動性問題目前是新三板“二次創業”的重點。

引入大宗交易和集合競價

目前,新三板交易方式分為做市轉讓和協議轉讓。自2016年12月以來,做市轉讓企業數量逐漸進入下行通道。

業內人士表示,其主要原因包括主板市場IPO加速、大額股份轉讓需求旺盛、做市影響企業融資等。在新三板企業數量保持擴容的背景下,做市轉讓企業佔比一直在下降。

《私募機構全國股轉系統做市業務試點專業評審方案》2016年12月發佈,10傢俬募機構入圍至今已近5個月時間。付立春表示,私募做市目前沒有實質性進展。即使私募做市正式開展,10傢俬募做市相比於當前超過百家的券商做市格局,短期效果有限。目前新三板做市商制度的優勢也沒有得到全面發揮。做市商數量少,多樣性有待完善,市場流動性不足,做市制度迫切需要二次創業。

對於協議轉讓方式,除了互報成交確認申報方式,即所謂“點對點”、“手拉手”方式外,點擊成交方式交易並不成熟。這種“一對多”、非指定對手方的交易方式,此前出現過數次“烏龍指”事件。

2017年3月,股轉公司發佈了《關於對協議轉讓股票設置申報有效價格範圍的通知》,要求採取協議轉讓方式的股票,申報價格應當不高於前收盤價的200%,且不低於前收盤價的50%。業內人士表示,新規在避免因“烏龍指”或其他一些誤操作造成嚴重損失方面能起到一定作用,但對於交易流動性、連續性、活躍性可能形成限制或“誤傷”。但這是市場規範化的必經之路,成本也在正常承受範圍之內。

在流動性困局待解的情況下,監管層正在考慮引入大宗交易與集合競價制度。

付立春認為,為了防止集中的大宗拋售對市場造成較大沖擊,盤後大宗轉讓平臺的推出需求越發迫切,可以借鑑滬深交易所的大宗轉讓機制。引入新三板大宗交易平臺,將使得大額資金投資有一個退出端口。

付立春指出,在疏導退出渠道、緩解大量拋壓的同時,引導新進機構投資者等長線資金入場,有助於完善新三板整個投資鏈條,促進市場活躍度。相應地,需打通二級市場與大宗平臺之間的通道,把未來可能的競價交易與大宗轉讓結合起來,以大宗平臺促二級市場交易,二級市場的交易價格反過來也能為大宗轉讓提供價格標準,形成良性循環。

事實上,新三板市場對大宗交易和集合競價期待已久。申萬宏源新三板團隊預計,未來大概率將借鑑A股的對標制度,並根據新三板市場特性進行完善。

聯訊證券新三板研究院則認為,制定新三板大宗交易制度的細則應更加嚴謹和細緻,既要考慮到新三板交易的特點,又要設限防止大股東通過大宗交易涉嫌利益輸送等不規範行為。

除了大宗交易外,集合競價一直是市場關注的焦點。業內人士表示,主板主要採用連續競價交易,由投資人自主定價。主板大多是傳統企業,比較容易估值;而新三板多是高科技初創型企業,估值相對更難。做市其實就是一種“競價”形式,由做市商通過雙向報價來告訴大家公司的價值。新三板應該以做市為核心,同時可以在開盤以前進行集合競價。這有助於提高交易效率,改善流動性。

投資窗口逐漸打開

近期,新三板企業出現了“扎堆”轉戰IPO的情況。據不完全統計,接受IPO輔導的新三板企業已超過400家。根據證監會披露的數據,在目前受理首發申請的600餘家企業中,近90家來自新三板。業內人士認為,新三板企業熱衷IPO,與新股發行提速密切相關。一季度共有135家企業完成首發上市,其中包括拓斯達等多家新三板企業。

去年8月份出臺的《“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明確,強化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融資、併購、交易等功能。此外,《關於促進創業投資企業持續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也要求完善新三板的交易機制,改善市場流動性。

據瞭解,證券法修訂草案二審稿增加了關於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原則規定:將證券交易場所劃分為證券交易所、國務院批准的其他全國性證券交易場所(新三板)和按照國務院規定設立的區域性股權市場三個層次。

“若本次草案二審稿最終通過修訂,這意味著新三板市場定位得到法律層面的明確,未來發展將達到新的高度。”廣證恆生分析師袁季表示,隨著新三板的不斷髮展,其戰略發展趨勢的確定性愈加明確。

業內人士表示,新三板是多層次資本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將成為連接一、二級市場的重要“中場”,為資本市場帶來新架構、新生態、新模式。上海一位投資人士指出,隨著新三板戰略發展趨勢的確定性基本達成共識,投資窗口逐漸打開。建議投資者抓緊目前的投資窗口期,立足戰略與中長期投資原則,尋找優質標的,進行投資佈局。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