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見“閃崩”,次新股集體跌停,A股到底怎麼了?

IPO 次新股 滬指 基金 滄瀾財經 2017-06-07

當前A股市場的存量特徵仍在強化。由此帶來的個股分化也更為明顯。

有限的資金湧入“上證50”和“漂亮50”,既維持了市場平穩運行,又不至於讓市場失去最後一絲賺錢效應。

相應的,“要你命3000”就很容易被棄如敝履。5月31日藉助“減持新規利好”高開低走的機會,次新股已經套牢一波人。

今天(6月1日),次新股更是“凶相畢露”,批量“跌停”。

又見“閃崩”,次新股集體跌停,A股到底怎麼了?

又見“閃崩”,次新股集體跌停,A股到底怎麼了?

“閃崩式”跌停的個股也不少。

又見“閃崩”,次新股集體跌停,A股到底怎麼了?

又見“閃崩”,次新股集體跌停,A股到底怎麼了?

有消息稱,近期多隻個股在沒有明顯利空的情況下,快速連續跌停,正是由於場外配資收緊,長期盤踞於這些股票的槓桿大戶資金難以為繼不得不奪路而逃。

在監管的高壓之下,券商、基金子公司等中介機構也進入風聲鶴唳狀態,去通道、去夾層、去嵌套正在緊鑼密鼓進行之中。就連曾經一本萬利的配資公司也出現了破產關閉潮。

減持新規出來之後,幾乎沒有誰說這件事不是個短期利好的。

有一點不可否認——至少證監會是有意在安撫市場的。

減持新規的落地,首先想到的是1月下旬市場對IPO提速的不滿,後來證監會釋放暖意,表示要規範IPO流程,審核更嚴,速度放緩,顯然對市場是一種安撫,對行情有正面作用。這一次的手法與上一次如出一轍。

可是為什麼上一次安撫市場奏效,這一次就不行了呢?

從尊重市場的角度來看,市場給出了正確的答案——大家就是不買賬!為什麼會這樣?

高開低走的鍋不應該全甩給減持新規,市場自身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

新規還是有作用的,比如實行之後,大宗交易成交立馬銳降,5月31日兩市僅成交13.41億。

該漲不漲,說到底還是熊市心態作祟——對利好不敏感,稍微有點利空的風吹草動,就噤若寒蟬。

按照效用遞減理論,“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既然利好出臺第一天就玩了個高開低走套住了一大批人,市場除了新零售,幾乎沒有熱點,量能也沒有放大。接下來,利好的影響力逐漸減弱,恐怕市場又要“磨底”。

有限的資金湧入“上證50”和“漂亮50”,造就了個股的極度分化。

上證50,其實就是抱“國家隊”的大腿,維護資本市場平穩運行。

“漂亮50”,機構抱團取暖,給市場留下一絲賺錢效應。

除了所謂“漂亮50”和“上證50”外,其它各種指數都是熊市狀態。股價跌破2638點的上市公司越來越多。

關於後市,滬指的底部,並不意味著個股的底部。即使從滬指來看,這一波調整繼續下挫的空間可能不會太大,但“磨底”的時間也許會有點長。在此期間,如果“國家隊”還是以穩住滬指為目標,那麼其他的個股會怎麼走,可想而知。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