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影業虧損,嗶哩嗶哩影業賣身,常態?變態?

Bilibili 阿里影業 碟中諜 經濟 影遊圈 2017-05-30

5月22日,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嗶哩嗶哩影業以200萬的低價被上架出售,這一則原來由B站跨界與尚世影業“聯姻”的盛事,最終和平分手。

而今年2月份,阿里巴巴集團旗下阿里影業向香港證券交易所發佈盈利預警:2016年全年的虧損可能高達9.5億至10億人民幣。

阿里影業虧損,嗶哩嗶哩影業賣身,常態?變態?

從國內數一數二的互聯網巨頭,到時下當紅的“二次元新貴”,這些互聯網企業跨界進軍電影產業的步伐顯得十分崎嶇,賣身、虧損成為常態,“互聯網+電影”似乎已走入了一個無法盈利的怪圈。

自2014年成立以來,阿里影業切入電影發行,與一些電影巨頭合作聯合引進一些海外大片,如《碟中諜5:失控國度》、《星際迷航3:超越星辰》等。

去年,阿里影業先是入股美國著名導演斯皮爾伯格的安培林娛樂公司,隨後,於去年年底推出了自己製作的首部影片《擺渡人》,但僅僅拿下了7000多萬票房。

阿里影業虧損,嗶哩嗶哩影業賣身,常態?變態?

對此,阿里影業似乎一點也不感到意外,依然在互聯網企業“燒錢”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為了搶佔移動端購票的市場份額,為推廣淘票票App不惜花費重金“補貼”用戶。

針對C端的推廣,像阿里巴巴這樣的互聯網巨頭一貫做的很好,但在上游打磨產品方面,阿里影業做的就不夠完美,缺乏相應的影視文化底蘊。

另外一個例子:在二次元經濟剛剛興盛的2015年,上海幻電信息科技有限公司(B站運營主體)、上海尚世影業與寬娛數碼(B站董事長陳睿投資)共同成立了嗶哩嗶哩影業。

編寫好的劇本原本是這樣的:尚世影業在影視劇製作方面有資源與能力,而B站能夠影響廣泛的二次元群體,兩者的結合就能在二次元影視方面闖出一片天。

然而,現實卻從來不按套路出牌。《神探夏洛克特別篇:可惡的新娘》、《精靈王座》、《我在故宮修文物》等票房均不理想,尤其是《我在故宮修文物》這部在B站走紅的紀錄片被改編成院線電影后,僅僅收穫645萬元票房,令嗶哩嗶哩影業大失所望。

阿里影業虧損,嗶哩嗶哩影業賣身,常態?變態?

事實上,雙方的“聯姻”不過是一個美麗的誤會:尚視影業是一個相對傳統的影視製作公司,而B站影響的主要是新潮的二次元受眾,雙方面向的群體不同,在制定相應計劃的時候就不可避免產生巨大的分歧。因而,“分手”已不可避免。

“互聯網+電影”看起來很美好,但由於互聯網公司在把握電影製作的藝術性、娛樂性等方面欠缺火候,或是由於資源整合出現的重大失誤等因素,虧損、夭折自然成為常態。

(影遊圈為首席媒體官旗下媒體)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