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蔚:讀畫 思畫 寫畫

文蔚生於四川,四歲學畫,五歲臨書,幼承庭訓,耽心翰墨,靈心慧性,少有所成,在四川省以至全國青少年書畫大賽中獲獎多次。大學畢業後即師從著名書畫大師崔如琢,潛心研究中國書畫,十幾年如一日,心無旁騖,專精覃思,承繼傳統,敢於突破,在寫意山水、仕女和書法等方面均有較高造詣,被藝術評論界認為是未來最具潛力的青年藝術家之一。

2014年底,應中國文化發展藝術促進會邀請,開始在全國舉辦“文心蔚然——文蔚書畫藝術展”巡展,現已在北京、天津、杭州(兩次)、無錫、深圳、香港等地成功舉辦,獲得廣泛讚譽,引起藝術創作界和收藏界高度關注。2016年9月,“文心蔚然——G20峰會文蔚書畫展”在杭州舉辦,是G20期間重要的文化藝術活動之一,受到來自世界各國的政要嘉賓和藝術愛好者的廣泛讚譽,引起巨大轟動。

文蔚生於四川,四歲學畫,五歲臨書,幼承庭訓,耽心翰墨,靈心慧性,少有所成,在四川省以至全國青少年書畫大賽中獲獎多次。大學畢業後即師從著名書畫大師崔如琢,潛心研究中國書畫,十幾年如一日,心無旁騖,專精覃思,承繼傳統,敢於突破,在寫意山水、仕女和書法等方面均有較高造詣,被藝術評論界認為是未來最具潛力的青年藝術家之一。

2014年底,應中國文化發展藝術促進會邀請,開始在全國舉辦“文心蔚然——文蔚書畫藝術展”巡展,現已在北京、天津、杭州(兩次)、無錫、深圳、香港等地成功舉辦,獲得廣泛讚譽,引起藝術創作界和收藏界高度關注。2016年9月,“文心蔚然——G20峰會文蔚書畫展”在杭州舉辦,是G20期間重要的文化藝術活動之一,受到來自世界各國的政要嘉賓和藝術愛好者的廣泛讚譽,引起巨大轟動。

文蔚:讀畫 思畫 寫畫

石濤的“躁”與“粗”

石濤的畫,尤其是山水,充分體現的是一種元氣淋漓、縱橫天地的自由藝術精神。朱良志先生《南畫十六觀》中以“躁”為綱領,來解會石濤的繪畫風格和藝術精神。《道德經》二十六章有曰:“重為輕根,靜為躁君??輕則失根,躁則失君。”老子的“躁”,是輕率躁動之意。朱氏所言的“躁”,其意指向一種醉舞歡歌、率性揮灑的豪縱之氣,有別於老子的觀念。在《石濤研究》一書中,朱良志先生也以“粗”作為概括石濤藝術特徵的的重要概念,他說石濤的藝術作品“大開大合,大寫意,浪漫高蹈,奇幻獨特”。石濤將浪漫而放曠的詩意情懷融注在筆墨之中,正如其題畫詩所言“盤礴睥睨,乃是翰墨家生平所養之氣”。金庸小說《笑傲江湖》中華山劍派有所謂劍宗、氣宗之分。以此為參照,石濤尚氣,每以氣馭筆,渴筆取妍,掃墨成風,爛漫恣肆,奔湧流蕩,堪稱畫史上之“氣宗”大師。

文蔚生於四川,四歲學畫,五歲臨書,幼承庭訓,耽心翰墨,靈心慧性,少有所成,在四川省以至全國青少年書畫大賽中獲獎多次。大學畢業後即師從著名書畫大師崔如琢,潛心研究中國書畫,十幾年如一日,心無旁騖,專精覃思,承繼傳統,敢於突破,在寫意山水、仕女和書法等方面均有較高造詣,被藝術評論界認為是未來最具潛力的青年藝術家之一。

2014年底,應中國文化發展藝術促進會邀請,開始在全國舉辦“文心蔚然——文蔚書畫藝術展”巡展,現已在北京、天津、杭州(兩次)、無錫、深圳、香港等地成功舉辦,獲得廣泛讚譽,引起藝術創作界和收藏界高度關注。2016年9月,“文心蔚然——G20峰會文蔚書畫展”在杭州舉辦,是G20期間重要的文化藝術活動之一,受到來自世界各國的政要嘉賓和藝術愛好者的廣泛讚譽,引起巨大轟動。

文蔚:讀畫 思畫 寫畫

石濤的“躁”與“粗”

石濤的畫,尤其是山水,充分體現的是一種元氣淋漓、縱橫天地的自由藝術精神。朱良志先生《南畫十六觀》中以“躁”為綱領,來解會石濤的繪畫風格和藝術精神。《道德經》二十六章有曰:“重為輕根,靜為躁君??輕則失根,躁則失君。”老子的“躁”,是輕率躁動之意。朱氏所言的“躁”,其意指向一種醉舞歡歌、率性揮灑的豪縱之氣,有別於老子的觀念。在《石濤研究》一書中,朱良志先生也以“粗”作為概括石濤藝術特徵的的重要概念,他說石濤的藝術作品“大開大合,大寫意,浪漫高蹈,奇幻獨特”。石濤將浪漫而放曠的詩意情懷融注在筆墨之中,正如其題畫詩所言“盤礴睥睨,乃是翰墨家生平所養之氣”。金庸小說《笑傲江湖》中華山劍派有所謂劍宗、氣宗之分。以此為參照,石濤尚氣,每以氣馭筆,渴筆取妍,掃墨成風,爛漫恣肆,奔湧流蕩,堪稱畫史上之“氣宗”大師。

文蔚:讀畫 思畫 寫畫

清 原濟(石濤) 遊華陽山圖

一畫何解

《石濤畫語錄》中,“一畫”一詞出現27次,尤以開篇《一畫章》為多。何謂“一畫”,眾說紛紜。周汝式曰“最初之線”,羅家倫以亞里士多德之宇宙生成觀念與之比較;科爾曼認為藝術世界創造,始於一畫。或曰其意近乎“道生一”,或曰更似禪宗“萬法歸一”及大乘中觀“不落兩邊”思想,或曰一畫即《易》之卦象??不一而足。朱良志先生所做新詮,認為“一畫”乃石濤所獨創之藝術創作原則,既是最初的也是最高的內在法則,是石濤基於藝術創作情感而總結的純粹體驗性的精神境界。通讀石濤畫語,綜觀各家所論,一畫當有數層含義:開篇《一畫章》所述主要指朱先生所詮之創作法則;《運腕章》“一畫者,字畫下手之淺近功夫也”則有書畫技法線條意;另如《皴法章》“一畫落紙,眾畫隨之”,此處一畫,當與俞劍華黃蘭波觀點相符。

文蔚生於四川,四歲學畫,五歲臨書,幼承庭訓,耽心翰墨,靈心慧性,少有所成,在四川省以至全國青少年書畫大賽中獲獎多次。大學畢業後即師從著名書畫大師崔如琢,潛心研究中國書畫,十幾年如一日,心無旁騖,專精覃思,承繼傳統,敢於突破,在寫意山水、仕女和書法等方面均有較高造詣,被藝術評論界認為是未來最具潛力的青年藝術家之一。

2014年底,應中國文化發展藝術促進會邀請,開始在全國舉辦“文心蔚然——文蔚書畫藝術展”巡展,現已在北京、天津、杭州(兩次)、無錫、深圳、香港等地成功舉辦,獲得廣泛讚譽,引起藝術創作界和收藏界高度關注。2016年9月,“文心蔚然——G20峰會文蔚書畫展”在杭州舉辦,是G20期間重要的文化藝術活動之一,受到來自世界各國的政要嘉賓和藝術愛好者的廣泛讚譽,引起巨大轟動。

文蔚:讀畫 思畫 寫畫

石濤的“躁”與“粗”

石濤的畫,尤其是山水,充分體現的是一種元氣淋漓、縱橫天地的自由藝術精神。朱良志先生《南畫十六觀》中以“躁”為綱領,來解會石濤的繪畫風格和藝術精神。《道德經》二十六章有曰:“重為輕根,靜為躁君??輕則失根,躁則失君。”老子的“躁”,是輕率躁動之意。朱氏所言的“躁”,其意指向一種醉舞歡歌、率性揮灑的豪縱之氣,有別於老子的觀念。在《石濤研究》一書中,朱良志先生也以“粗”作為概括石濤藝術特徵的的重要概念,他說石濤的藝術作品“大開大合,大寫意,浪漫高蹈,奇幻獨特”。石濤將浪漫而放曠的詩意情懷融注在筆墨之中,正如其題畫詩所言“盤礴睥睨,乃是翰墨家生平所養之氣”。金庸小說《笑傲江湖》中華山劍派有所謂劍宗、氣宗之分。以此為參照,石濤尚氣,每以氣馭筆,渴筆取妍,掃墨成風,爛漫恣肆,奔湧流蕩,堪稱畫史上之“氣宗”大師。

文蔚:讀畫 思畫 寫畫

清 原濟(石濤) 遊華陽山圖

一畫何解

《石濤畫語錄》中,“一畫”一詞出現27次,尤以開篇《一畫章》為多。何謂“一畫”,眾說紛紜。周汝式曰“最初之線”,羅家倫以亞里士多德之宇宙生成觀念與之比較;科爾曼認為藝術世界創造,始於一畫。或曰其意近乎“道生一”,或曰更似禪宗“萬法歸一”及大乘中觀“不落兩邊”思想,或曰一畫即《易》之卦象??不一而足。朱良志先生所做新詮,認為“一畫”乃石濤所獨創之藝術創作原則,既是最初的也是最高的內在法則,是石濤基於藝術創作情感而總結的純粹體驗性的精神境界。通讀石濤畫語,綜觀各家所論,一畫當有數層含義:開篇《一畫章》所述主要指朱先生所詮之創作法則;《運腕章》“一畫者,字畫下手之淺近功夫也”則有書畫技法線條意;另如《皴法章》“一畫落紙,眾畫隨之”,此處一畫,當與俞劍華黃蘭波觀點相符。

文蔚:讀畫 思畫 寫畫

清 原濟(石濤) 採菊圖

畫從心而障自遠

《了法章》主要講繪畫創作的法則,應當理解、遵循而不應死守成規,古之畫者亦守法。法則之立,源於創作實踐,能掌握法則形成的源流本末,就不會因其而造成障礙。繪畫要尊崇內心,順從內心的自由方向則程式化的障礙自會消退。堅持並明確獨創意識的藝術創作原則,則乾旋坤轉之意自然昭顯。

借古開今,無法而法

《變化章》首先談如何對待和繼承傳統的問題。泥古不化者因其受傳統束縛,“識拘於似則不廣”,而有識之士則識古而弗為,借古開今。本章“無法而法,乃為至法”中的“法”,借意於《景德傳燈錄》中之佛偈:“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石濤就是“以法法無法,以無法法法”,他主張每次創作即是一次超越,“我法”若有定相,就無所謂自由創造。

本章重點還在於石濤高揚藝術創作的主體性原則(“我之為我,自有我在”),強調畫家個人獨特的、自我的藝術感受和藝術表現,而不要做“有古而不知有我”的人。古人或名家可資借鑑參考,而不必一味仿效、追隨或依傍。同時石濤也說明其繪畫旨趣,在於“借筆墨以寫天地萬物,而陶泳乎我也”。當個人繪畫風格與古人接近或相似時,石濤給出的解釋也如頑童一般有趣:天然授之也。用白話說,差不多就是“如有雷同,純屬巧合”的意思。

文蔚生於四川,四歲學畫,五歲臨書,幼承庭訓,耽心翰墨,靈心慧性,少有所成,在四川省以至全國青少年書畫大賽中獲獎多次。大學畢業後即師從著名書畫大師崔如琢,潛心研究中國書畫,十幾年如一日,心無旁騖,專精覃思,承繼傳統,敢於突破,在寫意山水、仕女和書法等方面均有較高造詣,被藝術評論界認為是未來最具潛力的青年藝術家之一。

2014年底,應中國文化發展藝術促進會邀請,開始在全國舉辦“文心蔚然——文蔚書畫藝術展”巡展,現已在北京、天津、杭州(兩次)、無錫、深圳、香港等地成功舉辦,獲得廣泛讚譽,引起藝術創作界和收藏界高度關注。2016年9月,“文心蔚然——G20峰會文蔚書畫展”在杭州舉辦,是G20期間重要的文化藝術活動之一,受到來自世界各國的政要嘉賓和藝術愛好者的廣泛讚譽,引起巨大轟動。

文蔚:讀畫 思畫 寫畫

石濤的“躁”與“粗”

石濤的畫,尤其是山水,充分體現的是一種元氣淋漓、縱橫天地的自由藝術精神。朱良志先生《南畫十六觀》中以“躁”為綱領,來解會石濤的繪畫風格和藝術精神。《道德經》二十六章有曰:“重為輕根,靜為躁君??輕則失根,躁則失君。”老子的“躁”,是輕率躁動之意。朱氏所言的“躁”,其意指向一種醉舞歡歌、率性揮灑的豪縱之氣,有別於老子的觀念。在《石濤研究》一書中,朱良志先生也以“粗”作為概括石濤藝術特徵的的重要概念,他說石濤的藝術作品“大開大合,大寫意,浪漫高蹈,奇幻獨特”。石濤將浪漫而放曠的詩意情懷融注在筆墨之中,正如其題畫詩所言“盤礴睥睨,乃是翰墨家生平所養之氣”。金庸小說《笑傲江湖》中華山劍派有所謂劍宗、氣宗之分。以此為參照,石濤尚氣,每以氣馭筆,渴筆取妍,掃墨成風,爛漫恣肆,奔湧流蕩,堪稱畫史上之“氣宗”大師。

文蔚:讀畫 思畫 寫畫

清 原濟(石濤) 遊華陽山圖

一畫何解

《石濤畫語錄》中,“一畫”一詞出現27次,尤以開篇《一畫章》為多。何謂“一畫”,眾說紛紜。周汝式曰“最初之線”,羅家倫以亞里士多德之宇宙生成觀念與之比較;科爾曼認為藝術世界創造,始於一畫。或曰其意近乎“道生一”,或曰更似禪宗“萬法歸一”及大乘中觀“不落兩邊”思想,或曰一畫即《易》之卦象??不一而足。朱良志先生所做新詮,認為“一畫”乃石濤所獨創之藝術創作原則,既是最初的也是最高的內在法則,是石濤基於藝術創作情感而總結的純粹體驗性的精神境界。通讀石濤畫語,綜觀各家所論,一畫當有數層含義:開篇《一畫章》所述主要指朱先生所詮之創作法則;《運腕章》“一畫者,字畫下手之淺近功夫也”則有書畫技法線條意;另如《皴法章》“一畫落紙,眾畫隨之”,此處一畫,當與俞劍華黃蘭波觀點相符。

文蔚:讀畫 思畫 寫畫

清 原濟(石濤) 採菊圖

畫從心而障自遠

《了法章》主要講繪畫創作的法則,應當理解、遵循而不應死守成規,古之畫者亦守法。法則之立,源於創作實踐,能掌握法則形成的源流本末,就不會因其而造成障礙。繪畫要尊崇內心,順從內心的自由方向則程式化的障礙自會消退。堅持並明確獨創意識的藝術創作原則,則乾旋坤轉之意自然昭顯。

借古開今,無法而法

《變化章》首先談如何對待和繼承傳統的問題。泥古不化者因其受傳統束縛,“識拘於似則不廣”,而有識之士則識古而弗為,借古開今。本章“無法而法,乃為至法”中的“法”,借意於《景德傳燈錄》中之佛偈:“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石濤就是“以法法無法,以無法法法”,他主張每次創作即是一次超越,“我法”若有定相,就無所謂自由創造。

本章重點還在於石濤高揚藝術創作的主體性原則(“我之為我,自有我在”),強調畫家個人獨特的、自我的藝術感受和藝術表現,而不要做“有古而不知有我”的人。古人或名家可資借鑑參考,而不必一味仿效、追隨或依傍。同時石濤也說明其繪畫旨趣,在於“借筆墨以寫天地萬物,而陶泳乎我也”。當個人繪畫風格與古人接近或相似時,石濤給出的解釋也如頑童一般有趣:天然授之也。用白話說,差不多就是“如有雷同,純屬巧合”的意思。

文蔚:讀畫 思畫 寫畫

清 石濤 千山紅樹圖

筆墨、蒙養與生活

《筆墨章》主談筆墨。筆墨問題,作為中國畫史繪畫理論的論題,在石濤之前早有人論及。董其昌《畫旨》談何為無墨無筆;唐岱《繪事發微》則從繪畫技法層面談有筆無墨和有墨無筆。石濤則在此論題上“接著講”而非“照著講”。此章中,石濤以蒙養與生活作為筆精墨妙的前提條件(“墨非蒙養不靈,筆非生活不神”),同時也作為有無筆墨的評判標準(“能受蒙養之靈而不解生活之神,是有墨無筆也。能受生活之神,而不變蒙養之靈,是有筆無墨也”)。“蒙養”“生活”二詞究竟何意,學人亦多歧見。朱良志先生謂石濤“蒙養”思想主要受張載影響,而“生活”思想則源出與程朱理學,此論較有說服力。

值得說明的是,石濤才情橫溢,所具多詩意情懷,《石濤畫語錄》即使完稿於其晚年思想成熟之時,該文本自身的文學性敘述依然很重,其文中邏輯嚴謹、有條不紊、名正言順、循名責實的理性論述比例較少。這也是其畫語讓人覺得“玄妙難解”的重要原因之一。以古典詮釋學觀點看,“追溯原意”幾無可能,然借多學科視角及知識,儘量做出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的詮釋,還是各有價值的。

運腕之法

《運腕章》主張以運腕之法,來打破繪譜畫訓提供給畫家的程式化圖式與筆墨陳規。一個畫家,既要有遠見卓識,也要能切問而近思,這樣才能克服方隅之識。石濤認為當繪畫的運腕訓練達到精熟程度,即可化解以下四種繪畫過程中的問題:形勢固化、畫法老套、修養不足、山林表現缺乏實感。此章可謂石濤在運腕技巧上的經驗之談,他以虛實、正仄、疾遲、變化、神奇等詞來形容運腕熟練所能達到的繪畫效果。對運腕的強調,實際上也是一種“尊受”,因手腕之靈動熟練,畫家才能淋漓盡致地表達他的藝術感受,呈現他的藝術理想。

文蔚生於四川,四歲學畫,五歲臨書,幼承庭訓,耽心翰墨,靈心慧性,少有所成,在四川省以至全國青少年書畫大賽中獲獎多次。大學畢業後即師從著名書畫大師崔如琢,潛心研究中國書畫,十幾年如一日,心無旁騖,專精覃思,承繼傳統,敢於突破,在寫意山水、仕女和書法等方面均有較高造詣,被藝術評論界認為是未來最具潛力的青年藝術家之一。

2014年底,應中國文化發展藝術促進會邀請,開始在全國舉辦“文心蔚然——文蔚書畫藝術展”巡展,現已在北京、天津、杭州(兩次)、無錫、深圳、香港等地成功舉辦,獲得廣泛讚譽,引起藝術創作界和收藏界高度關注。2016年9月,“文心蔚然——G20峰會文蔚書畫展”在杭州舉辦,是G20期間重要的文化藝術活動之一,受到來自世界各國的政要嘉賓和藝術愛好者的廣泛讚譽,引起巨大轟動。

文蔚:讀畫 思畫 寫畫

石濤的“躁”與“粗”

石濤的畫,尤其是山水,充分體現的是一種元氣淋漓、縱橫天地的自由藝術精神。朱良志先生《南畫十六觀》中以“躁”為綱領,來解會石濤的繪畫風格和藝術精神。《道德經》二十六章有曰:“重為輕根,靜為躁君??輕則失根,躁則失君。”老子的“躁”,是輕率躁動之意。朱氏所言的“躁”,其意指向一種醉舞歡歌、率性揮灑的豪縱之氣,有別於老子的觀念。在《石濤研究》一書中,朱良志先生也以“粗”作為概括石濤藝術特徵的的重要概念,他說石濤的藝術作品“大開大合,大寫意,浪漫高蹈,奇幻獨特”。石濤將浪漫而放曠的詩意情懷融注在筆墨之中,正如其題畫詩所言“盤礴睥睨,乃是翰墨家生平所養之氣”。金庸小說《笑傲江湖》中華山劍派有所謂劍宗、氣宗之分。以此為參照,石濤尚氣,每以氣馭筆,渴筆取妍,掃墨成風,爛漫恣肆,奔湧流蕩,堪稱畫史上之“氣宗”大師。

文蔚:讀畫 思畫 寫畫

清 原濟(石濤) 遊華陽山圖

一畫何解

《石濤畫語錄》中,“一畫”一詞出現27次,尤以開篇《一畫章》為多。何謂“一畫”,眾說紛紜。周汝式曰“最初之線”,羅家倫以亞里士多德之宇宙生成觀念與之比較;科爾曼認為藝術世界創造,始於一畫。或曰其意近乎“道生一”,或曰更似禪宗“萬法歸一”及大乘中觀“不落兩邊”思想,或曰一畫即《易》之卦象??不一而足。朱良志先生所做新詮,認為“一畫”乃石濤所獨創之藝術創作原則,既是最初的也是最高的內在法則,是石濤基於藝術創作情感而總結的純粹體驗性的精神境界。通讀石濤畫語,綜觀各家所論,一畫當有數層含義:開篇《一畫章》所述主要指朱先生所詮之創作法則;《運腕章》“一畫者,字畫下手之淺近功夫也”則有書畫技法線條意;另如《皴法章》“一畫落紙,眾畫隨之”,此處一畫,當與俞劍華黃蘭波觀點相符。

文蔚:讀畫 思畫 寫畫

清 原濟(石濤) 採菊圖

畫從心而障自遠

《了法章》主要講繪畫創作的法則,應當理解、遵循而不應死守成規,古之畫者亦守法。法則之立,源於創作實踐,能掌握法則形成的源流本末,就不會因其而造成障礙。繪畫要尊崇內心,順從內心的自由方向則程式化的障礙自會消退。堅持並明確獨創意識的藝術創作原則,則乾旋坤轉之意自然昭顯。

借古開今,無法而法

《變化章》首先談如何對待和繼承傳統的問題。泥古不化者因其受傳統束縛,“識拘於似則不廣”,而有識之士則識古而弗為,借古開今。本章“無法而法,乃為至法”中的“法”,借意於《景德傳燈錄》中之佛偈:“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石濤就是“以法法無法,以無法法法”,他主張每次創作即是一次超越,“我法”若有定相,就無所謂自由創造。

本章重點還在於石濤高揚藝術創作的主體性原則(“我之為我,自有我在”),強調畫家個人獨特的、自我的藝術感受和藝術表現,而不要做“有古而不知有我”的人。古人或名家可資借鑑參考,而不必一味仿效、追隨或依傍。同時石濤也說明其繪畫旨趣,在於“借筆墨以寫天地萬物,而陶泳乎我也”。當個人繪畫風格與古人接近或相似時,石濤給出的解釋也如頑童一般有趣:天然授之也。用白話說,差不多就是“如有雷同,純屬巧合”的意思。

文蔚:讀畫 思畫 寫畫

清 石濤 千山紅樹圖

筆墨、蒙養與生活

《筆墨章》主談筆墨。筆墨問題,作為中國畫史繪畫理論的論題,在石濤之前早有人論及。董其昌《畫旨》談何為無墨無筆;唐岱《繪事發微》則從繪畫技法層面談有筆無墨和有墨無筆。石濤則在此論題上“接著講”而非“照著講”。此章中,石濤以蒙養與生活作為筆精墨妙的前提條件(“墨非蒙養不靈,筆非生活不神”),同時也作為有無筆墨的評判標準(“能受蒙養之靈而不解生活之神,是有墨無筆也。能受生活之神,而不變蒙養之靈,是有筆無墨也”)。“蒙養”“生活”二詞究竟何意,學人亦多歧見。朱良志先生謂石濤“蒙養”思想主要受張載影響,而“生活”思想則源出與程朱理學,此論較有說服力。

值得說明的是,石濤才情橫溢,所具多詩意情懷,《石濤畫語錄》即使完稿於其晚年思想成熟之時,該文本自身的文學性敘述依然很重,其文中邏輯嚴謹、有條不紊、名正言順、循名責實的理性論述比例較少。這也是其畫語讓人覺得“玄妙難解”的重要原因之一。以古典詮釋學觀點看,“追溯原意”幾無可能,然借多學科視角及知識,儘量做出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的詮釋,還是各有價值的。

運腕之法

《運腕章》主張以運腕之法,來打破繪譜畫訓提供給畫家的程式化圖式與筆墨陳規。一個畫家,既要有遠見卓識,也要能切問而近思,這樣才能克服方隅之識。石濤認為當繪畫的運腕訓練達到精熟程度,即可化解以下四種繪畫過程中的問題:形勢固化、畫法老套、修養不足、山林表現缺乏實感。此章可謂石濤在運腕技巧上的經驗之談,他以虛實、正仄、疾遲、變化、神奇等詞來形容運腕熟練所能達到的繪畫效果。對運腕的強調,實際上也是一種“尊受”,因手腕之靈動熟練,畫家才能淋漓盡致地表達他的藝術感受,呈現他的藝術理想。

文蔚:讀畫 思畫 寫畫

清 石濤 巢湖圖

決出生活,放出光明

《絪縕章》主述畫家的藝術獨立性與其文化價值。“絪縕”語出《易傳》,張載將其深化為哲學概念,石濤在此則藉以說明繪畫藝術的絕美效果與超逸境界。一個優秀畫家,就是一個“闢混沌手”,他依靠智慧而“得筆墨之會,解絪縕之分”,作品可傳諸古今,自成一家。畫家的文化價值在於“墨海中立定精神,筆鋒下決出生活,尺幅上換去毛骨,混沌裡放出光明”,一個傑出的藝術家,會用自身的藝術精神、繪畫技能與文化才情,讓自己的作品煥發出生命的生機,會用筆墨的靈動奇異之美去照亮每一善感的心靈。

天地山川,一畫可參

《山川章》主要討論山川繪畫理念與技法,兼述畫家、作品以及作為表現對象的山川的辯證關係。其行文辯證思維及敘述方式,乃從《易傳》中來。開篇說明,畫家兼得乾坤之理與筆墨之法,才能完美表現山川之質與飾(其意與《論語》之“文質彬彬”近似)。石濤還闡述了天地、風雲、水石與山川的動態相互關係。同時以《一畫章》開篇所創的“一畫”概念(主張畫家遵從自由而內在的直覺感受),作為山川繪畫理念的最高法則——“以一畫測之,即可參天地之化育也”,“我有是一畫,能貫山川之形神”。正因為有了“搜盡奇峰打草稿”的積累,石濤與山川之間才能夠達到“神遇而跡化”的境界。

文蔚生於四川,四歲學畫,五歲臨書,幼承庭訓,耽心翰墨,靈心慧性,少有所成,在四川省以至全國青少年書畫大賽中獲獎多次。大學畢業後即師從著名書畫大師崔如琢,潛心研究中國書畫,十幾年如一日,心無旁騖,專精覃思,承繼傳統,敢於突破,在寫意山水、仕女和書法等方面均有較高造詣,被藝術評論界認為是未來最具潛力的青年藝術家之一。

2014年底,應中國文化發展藝術促進會邀請,開始在全國舉辦“文心蔚然——文蔚書畫藝術展”巡展,現已在北京、天津、杭州(兩次)、無錫、深圳、香港等地成功舉辦,獲得廣泛讚譽,引起藝術創作界和收藏界高度關注。2016年9月,“文心蔚然——G20峰會文蔚書畫展”在杭州舉辦,是G20期間重要的文化藝術活動之一,受到來自世界各國的政要嘉賓和藝術愛好者的廣泛讚譽,引起巨大轟動。

文蔚:讀畫 思畫 寫畫

石濤的“躁”與“粗”

石濤的畫,尤其是山水,充分體現的是一種元氣淋漓、縱橫天地的自由藝術精神。朱良志先生《南畫十六觀》中以“躁”為綱領,來解會石濤的繪畫風格和藝術精神。《道德經》二十六章有曰:“重為輕根,靜為躁君??輕則失根,躁則失君。”老子的“躁”,是輕率躁動之意。朱氏所言的“躁”,其意指向一種醉舞歡歌、率性揮灑的豪縱之氣,有別於老子的觀念。在《石濤研究》一書中,朱良志先生也以“粗”作為概括石濤藝術特徵的的重要概念,他說石濤的藝術作品“大開大合,大寫意,浪漫高蹈,奇幻獨特”。石濤將浪漫而放曠的詩意情懷融注在筆墨之中,正如其題畫詩所言“盤礴睥睨,乃是翰墨家生平所養之氣”。金庸小說《笑傲江湖》中華山劍派有所謂劍宗、氣宗之分。以此為參照,石濤尚氣,每以氣馭筆,渴筆取妍,掃墨成風,爛漫恣肆,奔湧流蕩,堪稱畫史上之“氣宗”大師。

文蔚:讀畫 思畫 寫畫

清 原濟(石濤) 遊華陽山圖

一畫何解

《石濤畫語錄》中,“一畫”一詞出現27次,尤以開篇《一畫章》為多。何謂“一畫”,眾說紛紜。周汝式曰“最初之線”,羅家倫以亞里士多德之宇宙生成觀念與之比較;科爾曼認為藝術世界創造,始於一畫。或曰其意近乎“道生一”,或曰更似禪宗“萬法歸一”及大乘中觀“不落兩邊”思想,或曰一畫即《易》之卦象??不一而足。朱良志先生所做新詮,認為“一畫”乃石濤所獨創之藝術創作原則,既是最初的也是最高的內在法則,是石濤基於藝術創作情感而總結的純粹體驗性的精神境界。通讀石濤畫語,綜觀各家所論,一畫當有數層含義:開篇《一畫章》所述主要指朱先生所詮之創作法則;《運腕章》“一畫者,字畫下手之淺近功夫也”則有書畫技法線條意;另如《皴法章》“一畫落紙,眾畫隨之”,此處一畫,當與俞劍華黃蘭波觀點相符。

文蔚:讀畫 思畫 寫畫

清 原濟(石濤) 採菊圖

畫從心而障自遠

《了法章》主要講繪畫創作的法則,應當理解、遵循而不應死守成規,古之畫者亦守法。法則之立,源於創作實踐,能掌握法則形成的源流本末,就不會因其而造成障礙。繪畫要尊崇內心,順從內心的自由方向則程式化的障礙自會消退。堅持並明確獨創意識的藝術創作原則,則乾旋坤轉之意自然昭顯。

借古開今,無法而法

《變化章》首先談如何對待和繼承傳統的問題。泥古不化者因其受傳統束縛,“識拘於似則不廣”,而有識之士則識古而弗為,借古開今。本章“無法而法,乃為至法”中的“法”,借意於《景德傳燈錄》中之佛偈:“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石濤就是“以法法無法,以無法法法”,他主張每次創作即是一次超越,“我法”若有定相,就無所謂自由創造。

本章重點還在於石濤高揚藝術創作的主體性原則(“我之為我,自有我在”),強調畫家個人獨特的、自我的藝術感受和藝術表現,而不要做“有古而不知有我”的人。古人或名家可資借鑑參考,而不必一味仿效、追隨或依傍。同時石濤也說明其繪畫旨趣,在於“借筆墨以寫天地萬物,而陶泳乎我也”。當個人繪畫風格與古人接近或相似時,石濤給出的解釋也如頑童一般有趣:天然授之也。用白話說,差不多就是“如有雷同,純屬巧合”的意思。

文蔚:讀畫 思畫 寫畫

清 石濤 千山紅樹圖

筆墨、蒙養與生活

《筆墨章》主談筆墨。筆墨問題,作為中國畫史繪畫理論的論題,在石濤之前早有人論及。董其昌《畫旨》談何為無墨無筆;唐岱《繪事發微》則從繪畫技法層面談有筆無墨和有墨無筆。石濤則在此論題上“接著講”而非“照著講”。此章中,石濤以蒙養與生活作為筆精墨妙的前提條件(“墨非蒙養不靈,筆非生活不神”),同時也作為有無筆墨的評判標準(“能受蒙養之靈而不解生活之神,是有墨無筆也。能受生活之神,而不變蒙養之靈,是有筆無墨也”)。“蒙養”“生活”二詞究竟何意,學人亦多歧見。朱良志先生謂石濤“蒙養”思想主要受張載影響,而“生活”思想則源出與程朱理學,此論較有說服力。

值得說明的是,石濤才情橫溢,所具多詩意情懷,《石濤畫語錄》即使完稿於其晚年思想成熟之時,該文本自身的文學性敘述依然很重,其文中邏輯嚴謹、有條不紊、名正言順、循名責實的理性論述比例較少。這也是其畫語讓人覺得“玄妙難解”的重要原因之一。以古典詮釋學觀點看,“追溯原意”幾無可能,然借多學科視角及知識,儘量做出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的詮釋,還是各有價值的。

運腕之法

《運腕章》主張以運腕之法,來打破繪譜畫訓提供給畫家的程式化圖式與筆墨陳規。一個畫家,既要有遠見卓識,也要能切問而近思,這樣才能克服方隅之識。石濤認為當繪畫的運腕訓練達到精熟程度,即可化解以下四種繪畫過程中的問題:形勢固化、畫法老套、修養不足、山林表現缺乏實感。此章可謂石濤在運腕技巧上的經驗之談,他以虛實、正仄、疾遲、變化、神奇等詞來形容運腕熟練所能達到的繪畫效果。對運腕的強調,實際上也是一種“尊受”,因手腕之靈動熟練,畫家才能淋漓盡致地表達他的藝術感受,呈現他的藝術理想。

文蔚:讀畫 思畫 寫畫

清 石濤 巢湖圖

決出生活,放出光明

《絪縕章》主述畫家的藝術獨立性與其文化價值。“絪縕”語出《易傳》,張載將其深化為哲學概念,石濤在此則藉以說明繪畫藝術的絕美效果與超逸境界。一個優秀畫家,就是一個“闢混沌手”,他依靠智慧而“得筆墨之會,解絪縕之分”,作品可傳諸古今,自成一家。畫家的文化價值在於“墨海中立定精神,筆鋒下決出生活,尺幅上換去毛骨,混沌裡放出光明”,一個傑出的藝術家,會用自身的藝術精神、繪畫技能與文化才情,讓自己的作品煥發出生命的生機,會用筆墨的靈動奇異之美去照亮每一善感的心靈。

天地山川,一畫可參

《山川章》主要討論山川繪畫理念與技法,兼述畫家、作品以及作為表現對象的山川的辯證關係。其行文辯證思維及敘述方式,乃從《易傳》中來。開篇說明,畫家兼得乾坤之理與筆墨之法,才能完美表現山川之質與飾(其意與《論語》之“文質彬彬”近似)。石濤還闡述了天地、風雲、水石與山川的動態相互關係。同時以《一畫章》開篇所創的“一畫”概念(主張畫家遵從自由而內在的直覺感受),作為山川繪畫理念的最高法則——“以一畫測之,即可參天地之化育也”,“我有是一畫,能貫山川之形神”。正因為有了“搜盡奇峰打草稿”的積累,石濤與山川之間才能夠達到“神遇而跡化”的境界。

文蔚:讀畫 思畫 寫畫

清 石濤 雪景山水圖

善操運者,皴現而峰變

《皴法章》主要探討具體的繪畫技法:皴法。文中羅列了各種皴法及自然界存在的各類山峰,並闡述皴法與山峰的關係:峰之變與不變,在於皴之現與不現。本章還對《筆墨章》中筆墨、蒙養、生活的關係進行進一步闡發,並提出另有深意的“操持”一詞,表其邏輯關係:畫之蒙養在墨,墨之生活在操,操之作用在持。善於使用皴法的畫家(善操運者),能得蒙養之靈,運用之神,把握好虛實的度,使心理感受與皴法表現完美相契。

突破程式,一氣貫通

《境界章》主述山水畫構圖程式化的問題,石濤對“分疆三疊兩段”進行了闡釋,並指出其弊端:固化的三疊,猶如刻印,毫無生機。而如何借鑑傳統程式的同時又能不落窠臼呢?石濤認為,首先要使地樹山三者貫通一氣,其次要敢於突破陳規,三是儘量摒棄俗跡,若能兼顧三者,哪怕細節稍有不足,也無大礙。

文蔚生於四川,四歲學畫,五歲臨書,幼承庭訓,耽心翰墨,靈心慧性,少有所成,在四川省以至全國青少年書畫大賽中獲獎多次。大學畢業後即師從著名書畫大師崔如琢,潛心研究中國書畫,十幾年如一日,心無旁騖,專精覃思,承繼傳統,敢於突破,在寫意山水、仕女和書法等方面均有較高造詣,被藝術評論界認為是未來最具潛力的青年藝術家之一。

2014年底,應中國文化發展藝術促進會邀請,開始在全國舉辦“文心蔚然——文蔚書畫藝術展”巡展,現已在北京、天津、杭州(兩次)、無錫、深圳、香港等地成功舉辦,獲得廣泛讚譽,引起藝術創作界和收藏界高度關注。2016年9月,“文心蔚然——G20峰會文蔚書畫展”在杭州舉辦,是G20期間重要的文化藝術活動之一,受到來自世界各國的政要嘉賓和藝術愛好者的廣泛讚譽,引起巨大轟動。

文蔚:讀畫 思畫 寫畫

石濤的“躁”與“粗”

石濤的畫,尤其是山水,充分體現的是一種元氣淋漓、縱橫天地的自由藝術精神。朱良志先生《南畫十六觀》中以“躁”為綱領,來解會石濤的繪畫風格和藝術精神。《道德經》二十六章有曰:“重為輕根,靜為躁君??輕則失根,躁則失君。”老子的“躁”,是輕率躁動之意。朱氏所言的“躁”,其意指向一種醉舞歡歌、率性揮灑的豪縱之氣,有別於老子的觀念。在《石濤研究》一書中,朱良志先生也以“粗”作為概括石濤藝術特徵的的重要概念,他說石濤的藝術作品“大開大合,大寫意,浪漫高蹈,奇幻獨特”。石濤將浪漫而放曠的詩意情懷融注在筆墨之中,正如其題畫詩所言“盤礴睥睨,乃是翰墨家生平所養之氣”。金庸小說《笑傲江湖》中華山劍派有所謂劍宗、氣宗之分。以此為參照,石濤尚氣,每以氣馭筆,渴筆取妍,掃墨成風,爛漫恣肆,奔湧流蕩,堪稱畫史上之“氣宗”大師。

文蔚:讀畫 思畫 寫畫

清 原濟(石濤) 遊華陽山圖

一畫何解

《石濤畫語錄》中,“一畫”一詞出現27次,尤以開篇《一畫章》為多。何謂“一畫”,眾說紛紜。周汝式曰“最初之線”,羅家倫以亞里士多德之宇宙生成觀念與之比較;科爾曼認為藝術世界創造,始於一畫。或曰其意近乎“道生一”,或曰更似禪宗“萬法歸一”及大乘中觀“不落兩邊”思想,或曰一畫即《易》之卦象??不一而足。朱良志先生所做新詮,認為“一畫”乃石濤所獨創之藝術創作原則,既是最初的也是最高的內在法則,是石濤基於藝術創作情感而總結的純粹體驗性的精神境界。通讀石濤畫語,綜觀各家所論,一畫當有數層含義:開篇《一畫章》所述主要指朱先生所詮之創作法則;《運腕章》“一畫者,字畫下手之淺近功夫也”則有書畫技法線條意;另如《皴法章》“一畫落紙,眾畫隨之”,此處一畫,當與俞劍華黃蘭波觀點相符。

文蔚:讀畫 思畫 寫畫

清 原濟(石濤) 採菊圖

畫從心而障自遠

《了法章》主要講繪畫創作的法則,應當理解、遵循而不應死守成規,古之畫者亦守法。法則之立,源於創作實踐,能掌握法則形成的源流本末,就不會因其而造成障礙。繪畫要尊崇內心,順從內心的自由方向則程式化的障礙自會消退。堅持並明確獨創意識的藝術創作原則,則乾旋坤轉之意自然昭顯。

借古開今,無法而法

《變化章》首先談如何對待和繼承傳統的問題。泥古不化者因其受傳統束縛,“識拘於似則不廣”,而有識之士則識古而弗為,借古開今。本章“無法而法,乃為至法”中的“法”,借意於《景德傳燈錄》中之佛偈:“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石濤就是“以法法無法,以無法法法”,他主張每次創作即是一次超越,“我法”若有定相,就無所謂自由創造。

本章重點還在於石濤高揚藝術創作的主體性原則(“我之為我,自有我在”),強調畫家個人獨特的、自我的藝術感受和藝術表現,而不要做“有古而不知有我”的人。古人或名家可資借鑑參考,而不必一味仿效、追隨或依傍。同時石濤也說明其繪畫旨趣,在於“借筆墨以寫天地萬物,而陶泳乎我也”。當個人繪畫風格與古人接近或相似時,石濤給出的解釋也如頑童一般有趣:天然授之也。用白話說,差不多就是“如有雷同,純屬巧合”的意思。

文蔚:讀畫 思畫 寫畫

清 石濤 千山紅樹圖

筆墨、蒙養與生活

《筆墨章》主談筆墨。筆墨問題,作為中國畫史繪畫理論的論題,在石濤之前早有人論及。董其昌《畫旨》談何為無墨無筆;唐岱《繪事發微》則從繪畫技法層面談有筆無墨和有墨無筆。石濤則在此論題上“接著講”而非“照著講”。此章中,石濤以蒙養與生活作為筆精墨妙的前提條件(“墨非蒙養不靈,筆非生活不神”),同時也作為有無筆墨的評判標準(“能受蒙養之靈而不解生活之神,是有墨無筆也。能受生活之神,而不變蒙養之靈,是有筆無墨也”)。“蒙養”“生活”二詞究竟何意,學人亦多歧見。朱良志先生謂石濤“蒙養”思想主要受張載影響,而“生活”思想則源出與程朱理學,此論較有說服力。

值得說明的是,石濤才情橫溢,所具多詩意情懷,《石濤畫語錄》即使完稿於其晚年思想成熟之時,該文本自身的文學性敘述依然很重,其文中邏輯嚴謹、有條不紊、名正言順、循名責實的理性論述比例較少。這也是其畫語讓人覺得“玄妙難解”的重要原因之一。以古典詮釋學觀點看,“追溯原意”幾無可能,然借多學科視角及知識,儘量做出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的詮釋,還是各有價值的。

運腕之法

《運腕章》主張以運腕之法,來打破繪譜畫訓提供給畫家的程式化圖式與筆墨陳規。一個畫家,既要有遠見卓識,也要能切問而近思,這樣才能克服方隅之識。石濤認為當繪畫的運腕訓練達到精熟程度,即可化解以下四種繪畫過程中的問題:形勢固化、畫法老套、修養不足、山林表現缺乏實感。此章可謂石濤在運腕技巧上的經驗之談,他以虛實、正仄、疾遲、變化、神奇等詞來形容運腕熟練所能達到的繪畫效果。對運腕的強調,實際上也是一種“尊受”,因手腕之靈動熟練,畫家才能淋漓盡致地表達他的藝術感受,呈現他的藝術理想。

文蔚:讀畫 思畫 寫畫

清 石濤 巢湖圖

決出生活,放出光明

《絪縕章》主述畫家的藝術獨立性與其文化價值。“絪縕”語出《易傳》,張載將其深化為哲學概念,石濤在此則藉以說明繪畫藝術的絕美效果與超逸境界。一個優秀畫家,就是一個“闢混沌手”,他依靠智慧而“得筆墨之會,解絪縕之分”,作品可傳諸古今,自成一家。畫家的文化價值在於“墨海中立定精神,筆鋒下決出生活,尺幅上換去毛骨,混沌裡放出光明”,一個傑出的藝術家,會用自身的藝術精神、繪畫技能與文化才情,讓自己的作品煥發出生命的生機,會用筆墨的靈動奇異之美去照亮每一善感的心靈。

天地山川,一畫可參

《山川章》主要討論山川繪畫理念與技法,兼述畫家、作品以及作為表現對象的山川的辯證關係。其行文辯證思維及敘述方式,乃從《易傳》中來。開篇說明,畫家兼得乾坤之理與筆墨之法,才能完美表現山川之質與飾(其意與《論語》之“文質彬彬”近似)。石濤還闡述了天地、風雲、水石與山川的動態相互關係。同時以《一畫章》開篇所創的“一畫”概念(主張畫家遵從自由而內在的直覺感受),作為山川繪畫理念的最高法則——“以一畫測之,即可參天地之化育也”,“我有是一畫,能貫山川之形神”。正因為有了“搜盡奇峰打草稿”的積累,石濤與山川之間才能夠達到“神遇而跡化”的境界。

文蔚:讀畫 思畫 寫畫

清 石濤 雪景山水圖

善操運者,皴現而峰變

《皴法章》主要探討具體的繪畫技法:皴法。文中羅列了各種皴法及自然界存在的各類山峰,並闡述皴法與山峰的關係:峰之變與不變,在於皴之現與不現。本章還對《筆墨章》中筆墨、蒙養、生活的關係進行進一步闡發,並提出另有深意的“操持”一詞,表其邏輯關係:畫之蒙養在墨,墨之生活在操,操之作用在持。善於使用皴法的畫家(善操運者),能得蒙養之靈,運用之神,把握好虛實的度,使心理感受與皴法表現完美相契。

突破程式,一氣貫通

《境界章》主述山水畫構圖程式化的問題,石濤對“分疆三疊兩段”進行了闡釋,並指出其弊端:固化的三疊,猶如刻印,毫無生機。而如何借鑑傳統程式的同時又能不落窠臼呢?石濤認為,首先要使地樹山三者貫通一氣,其次要敢於突破陳規,三是儘量摒棄俗跡,若能兼顧三者,哪怕細節稍有不足,也無大礙。

文蔚:讀畫 思畫 寫畫

清 石濤 對牛彈琴圖

筆力鬆活,蹊徑可觀

石濤在《蹊徑章》中,主要對“蹊徑六則”進行了闡釋,即對景不對山、對山不對景、倒景、借景、截斷、險峻這六個概念進行簡單說明。本章意在討論繪畫構思立意及畫面構圖的主次關係的處理問題。只有用筆鬆活,畫面的奇險脫俗之妙方能表現出來。

寫樹之法,靈妙生辣

《林木章》是在繪畫技法層面,圍繞具體的寫樹之法展開討論,由繪畫技法延伸到審美意趣的傳達。石濤畫樹,有兩大特徵,一是將林木擬人化,以人體舞蹈的動態之美(其勢似英雄起舞,俯仰蹲立,蹁躚排宕)作為畫樹的方針;二是以寫石之法寫樹,依靠“虛而靈,空而妙”的靈活筆力腕力,體現出生辣奇崛的藝術效果。

山海知我受,筆墨自風流

《海濤章》以自然形態中的山與海的相似及對應關係為例,討論山水畫構圖中的佈局搭配問題,此章之海,指波濤汪洋,也有云海之意。石濤根據自身繪畫實踐,提出“我之受也,山即海也,海即山也”。故此,石濤畫作中常見蒼山似海,煙波微茫,起伏多姿。其作品之所以能夠如此出神入化的精彩表現,皆因其超凡的感悟力與筆墨造詣。

文蔚生於四川,四歲學畫,五歲臨書,幼承庭訓,耽心翰墨,靈心慧性,少有所成,在四川省以至全國青少年書畫大賽中獲獎多次。大學畢業後即師從著名書畫大師崔如琢,潛心研究中國書畫,十幾年如一日,心無旁騖,專精覃思,承繼傳統,敢於突破,在寫意山水、仕女和書法等方面均有較高造詣,被藝術評論界認為是未來最具潛力的青年藝術家之一。

2014年底,應中國文化發展藝術促進會邀請,開始在全國舉辦“文心蔚然——文蔚書畫藝術展”巡展,現已在北京、天津、杭州(兩次)、無錫、深圳、香港等地成功舉辦,獲得廣泛讚譽,引起藝術創作界和收藏界高度關注。2016年9月,“文心蔚然——G20峰會文蔚書畫展”在杭州舉辦,是G20期間重要的文化藝術活動之一,受到來自世界各國的政要嘉賓和藝術愛好者的廣泛讚譽,引起巨大轟動。

文蔚:讀畫 思畫 寫畫

石濤的“躁”與“粗”

石濤的畫,尤其是山水,充分體現的是一種元氣淋漓、縱橫天地的自由藝術精神。朱良志先生《南畫十六觀》中以“躁”為綱領,來解會石濤的繪畫風格和藝術精神。《道德經》二十六章有曰:“重為輕根,靜為躁君??輕則失根,躁則失君。”老子的“躁”,是輕率躁動之意。朱氏所言的“躁”,其意指向一種醉舞歡歌、率性揮灑的豪縱之氣,有別於老子的觀念。在《石濤研究》一書中,朱良志先生也以“粗”作為概括石濤藝術特徵的的重要概念,他說石濤的藝術作品“大開大合,大寫意,浪漫高蹈,奇幻獨特”。石濤將浪漫而放曠的詩意情懷融注在筆墨之中,正如其題畫詩所言“盤礴睥睨,乃是翰墨家生平所養之氣”。金庸小說《笑傲江湖》中華山劍派有所謂劍宗、氣宗之分。以此為參照,石濤尚氣,每以氣馭筆,渴筆取妍,掃墨成風,爛漫恣肆,奔湧流蕩,堪稱畫史上之“氣宗”大師。

文蔚:讀畫 思畫 寫畫

清 原濟(石濤) 遊華陽山圖

一畫何解

《石濤畫語錄》中,“一畫”一詞出現27次,尤以開篇《一畫章》為多。何謂“一畫”,眾說紛紜。周汝式曰“最初之線”,羅家倫以亞里士多德之宇宙生成觀念與之比較;科爾曼認為藝術世界創造,始於一畫。或曰其意近乎“道生一”,或曰更似禪宗“萬法歸一”及大乘中觀“不落兩邊”思想,或曰一畫即《易》之卦象??不一而足。朱良志先生所做新詮,認為“一畫”乃石濤所獨創之藝術創作原則,既是最初的也是最高的內在法則,是石濤基於藝術創作情感而總結的純粹體驗性的精神境界。通讀石濤畫語,綜觀各家所論,一畫當有數層含義:開篇《一畫章》所述主要指朱先生所詮之創作法則;《運腕章》“一畫者,字畫下手之淺近功夫也”則有書畫技法線條意;另如《皴法章》“一畫落紙,眾畫隨之”,此處一畫,當與俞劍華黃蘭波觀點相符。

文蔚:讀畫 思畫 寫畫

清 原濟(石濤) 採菊圖

畫從心而障自遠

《了法章》主要講繪畫創作的法則,應當理解、遵循而不應死守成規,古之畫者亦守法。法則之立,源於創作實踐,能掌握法則形成的源流本末,就不會因其而造成障礙。繪畫要尊崇內心,順從內心的自由方向則程式化的障礙自會消退。堅持並明確獨創意識的藝術創作原則,則乾旋坤轉之意自然昭顯。

借古開今,無法而法

《變化章》首先談如何對待和繼承傳統的問題。泥古不化者因其受傳統束縛,“識拘於似則不廣”,而有識之士則識古而弗為,借古開今。本章“無法而法,乃為至法”中的“法”,借意於《景德傳燈錄》中之佛偈:“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石濤就是“以法法無法,以無法法法”,他主張每次創作即是一次超越,“我法”若有定相,就無所謂自由創造。

本章重點還在於石濤高揚藝術創作的主體性原則(“我之為我,自有我在”),強調畫家個人獨特的、自我的藝術感受和藝術表現,而不要做“有古而不知有我”的人。古人或名家可資借鑑參考,而不必一味仿效、追隨或依傍。同時石濤也說明其繪畫旨趣,在於“借筆墨以寫天地萬物,而陶泳乎我也”。當個人繪畫風格與古人接近或相似時,石濤給出的解釋也如頑童一般有趣:天然授之也。用白話說,差不多就是“如有雷同,純屬巧合”的意思。

文蔚:讀畫 思畫 寫畫

清 石濤 千山紅樹圖

筆墨、蒙養與生活

《筆墨章》主談筆墨。筆墨問題,作為中國畫史繪畫理論的論題,在石濤之前早有人論及。董其昌《畫旨》談何為無墨無筆;唐岱《繪事發微》則從繪畫技法層面談有筆無墨和有墨無筆。石濤則在此論題上“接著講”而非“照著講”。此章中,石濤以蒙養與生活作為筆精墨妙的前提條件(“墨非蒙養不靈,筆非生活不神”),同時也作為有無筆墨的評判標準(“能受蒙養之靈而不解生活之神,是有墨無筆也。能受生活之神,而不變蒙養之靈,是有筆無墨也”)。“蒙養”“生活”二詞究竟何意,學人亦多歧見。朱良志先生謂石濤“蒙養”思想主要受張載影響,而“生活”思想則源出與程朱理學,此論較有說服力。

值得說明的是,石濤才情橫溢,所具多詩意情懷,《石濤畫語錄》即使完稿於其晚年思想成熟之時,該文本自身的文學性敘述依然很重,其文中邏輯嚴謹、有條不紊、名正言順、循名責實的理性論述比例較少。這也是其畫語讓人覺得“玄妙難解”的重要原因之一。以古典詮釋學觀點看,“追溯原意”幾無可能,然借多學科視角及知識,儘量做出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的詮釋,還是各有價值的。

運腕之法

《運腕章》主張以運腕之法,來打破繪譜畫訓提供給畫家的程式化圖式與筆墨陳規。一個畫家,既要有遠見卓識,也要能切問而近思,這樣才能克服方隅之識。石濤認為當繪畫的運腕訓練達到精熟程度,即可化解以下四種繪畫過程中的問題:形勢固化、畫法老套、修養不足、山林表現缺乏實感。此章可謂石濤在運腕技巧上的經驗之談,他以虛實、正仄、疾遲、變化、神奇等詞來形容運腕熟練所能達到的繪畫效果。對運腕的強調,實際上也是一種“尊受”,因手腕之靈動熟練,畫家才能淋漓盡致地表達他的藝術感受,呈現他的藝術理想。

文蔚:讀畫 思畫 寫畫

清 石濤 巢湖圖

決出生活,放出光明

《絪縕章》主述畫家的藝術獨立性與其文化價值。“絪縕”語出《易傳》,張載將其深化為哲學概念,石濤在此則藉以說明繪畫藝術的絕美效果與超逸境界。一個優秀畫家,就是一個“闢混沌手”,他依靠智慧而“得筆墨之會,解絪縕之分”,作品可傳諸古今,自成一家。畫家的文化價值在於“墨海中立定精神,筆鋒下決出生活,尺幅上換去毛骨,混沌裡放出光明”,一個傑出的藝術家,會用自身的藝術精神、繪畫技能與文化才情,讓自己的作品煥發出生命的生機,會用筆墨的靈動奇異之美去照亮每一善感的心靈。

天地山川,一畫可參

《山川章》主要討論山川繪畫理念與技法,兼述畫家、作品以及作為表現對象的山川的辯證關係。其行文辯證思維及敘述方式,乃從《易傳》中來。開篇說明,畫家兼得乾坤之理與筆墨之法,才能完美表現山川之質與飾(其意與《論語》之“文質彬彬”近似)。石濤還闡述了天地、風雲、水石與山川的動態相互關係。同時以《一畫章》開篇所創的“一畫”概念(主張畫家遵從自由而內在的直覺感受),作為山川繪畫理念的最高法則——“以一畫測之,即可參天地之化育也”,“我有是一畫,能貫山川之形神”。正因為有了“搜盡奇峰打草稿”的積累,石濤與山川之間才能夠達到“神遇而跡化”的境界。

文蔚:讀畫 思畫 寫畫

清 石濤 雪景山水圖

善操運者,皴現而峰變

《皴法章》主要探討具體的繪畫技法:皴法。文中羅列了各種皴法及自然界存在的各類山峰,並闡述皴法與山峰的關係:峰之變與不變,在於皴之現與不現。本章還對《筆墨章》中筆墨、蒙養、生活的關係進行進一步闡發,並提出另有深意的“操持”一詞,表其邏輯關係:畫之蒙養在墨,墨之生活在操,操之作用在持。善於使用皴法的畫家(善操運者),能得蒙養之靈,運用之神,把握好虛實的度,使心理感受與皴法表現完美相契。

突破程式,一氣貫通

《境界章》主述山水畫構圖程式化的問題,石濤對“分疆三疊兩段”進行了闡釋,並指出其弊端:固化的三疊,猶如刻印,毫無生機。而如何借鑑傳統程式的同時又能不落窠臼呢?石濤認為,首先要使地樹山三者貫通一氣,其次要敢於突破陳規,三是儘量摒棄俗跡,若能兼顧三者,哪怕細節稍有不足,也無大礙。

文蔚:讀畫 思畫 寫畫

清 石濤 對牛彈琴圖

筆力鬆活,蹊徑可觀

石濤在《蹊徑章》中,主要對“蹊徑六則”進行了闡釋,即對景不對山、對山不對景、倒景、借景、截斷、險峻這六個概念進行簡單說明。本章意在討論繪畫構思立意及畫面構圖的主次關係的處理問題。只有用筆鬆活,畫面的奇險脫俗之妙方能表現出來。

寫樹之法,靈妙生辣

《林木章》是在繪畫技法層面,圍繞具體的寫樹之法展開討論,由繪畫技法延伸到審美意趣的傳達。石濤畫樹,有兩大特徵,一是將林木擬人化,以人體舞蹈的動態之美(其勢似英雄起舞,俯仰蹲立,蹁躚排宕)作為畫樹的方針;二是以寫石之法寫樹,依靠“虛而靈,空而妙”的靈活筆力腕力,體現出生辣奇崛的藝術效果。

山海知我受,筆墨自風流

《海濤章》以自然形態中的山與海的相似及對應關係為例,討論山水畫構圖中的佈局搭配問題,此章之海,指波濤汪洋,也有云海之意。石濤根據自身繪畫實踐,提出“我之受也,山即海也,海即山也”。故此,石濤畫作中常見蒼山似海,煙波微茫,起伏多姿。其作品之所以能夠如此出神入化的精彩表現,皆因其超凡的感悟力與筆墨造詣。

文蔚:讀畫 思畫 寫畫

清 石濤 水墨山水圖卷

文蔚生於四川,四歲學畫,五歲臨書,幼承庭訓,耽心翰墨,靈心慧性,少有所成,在四川省以至全國青少年書畫大賽中獲獎多次。大學畢業後即師從著名書畫大師崔如琢,潛心研究中國書畫,十幾年如一日,心無旁騖,專精覃思,承繼傳統,敢於突破,在寫意山水、仕女和書法等方面均有較高造詣,被藝術評論界認為是未來最具潛力的青年藝術家之一。

2014年底,應中國文化發展藝術促進會邀請,開始在全國舉辦“文心蔚然——文蔚書畫藝術展”巡展,現已在北京、天津、杭州(兩次)、無錫、深圳、香港等地成功舉辦,獲得廣泛讚譽,引起藝術創作界和收藏界高度關注。2016年9月,“文心蔚然——G20峰會文蔚書畫展”在杭州舉辦,是G20期間重要的文化藝術活動之一,受到來自世界各國的政要嘉賓和藝術愛好者的廣泛讚譽,引起巨大轟動。

文蔚:讀畫 思畫 寫畫

石濤的“躁”與“粗”

石濤的畫,尤其是山水,充分體現的是一種元氣淋漓、縱橫天地的自由藝術精神。朱良志先生《南畫十六觀》中以“躁”為綱領,來解會石濤的繪畫風格和藝術精神。《道德經》二十六章有曰:“重為輕根,靜為躁君??輕則失根,躁則失君。”老子的“躁”,是輕率躁動之意。朱氏所言的“躁”,其意指向一種醉舞歡歌、率性揮灑的豪縱之氣,有別於老子的觀念。在《石濤研究》一書中,朱良志先生也以“粗”作為概括石濤藝術特徵的的重要概念,他說石濤的藝術作品“大開大合,大寫意,浪漫高蹈,奇幻獨特”。石濤將浪漫而放曠的詩意情懷融注在筆墨之中,正如其題畫詩所言“盤礴睥睨,乃是翰墨家生平所養之氣”。金庸小說《笑傲江湖》中華山劍派有所謂劍宗、氣宗之分。以此為參照,石濤尚氣,每以氣馭筆,渴筆取妍,掃墨成風,爛漫恣肆,奔湧流蕩,堪稱畫史上之“氣宗”大師。

文蔚:讀畫 思畫 寫畫

清 原濟(石濤) 遊華陽山圖

一畫何解

《石濤畫語錄》中,“一畫”一詞出現27次,尤以開篇《一畫章》為多。何謂“一畫”,眾說紛紜。周汝式曰“最初之線”,羅家倫以亞里士多德之宇宙生成觀念與之比較;科爾曼認為藝術世界創造,始於一畫。或曰其意近乎“道生一”,或曰更似禪宗“萬法歸一”及大乘中觀“不落兩邊”思想,或曰一畫即《易》之卦象??不一而足。朱良志先生所做新詮,認為“一畫”乃石濤所獨創之藝術創作原則,既是最初的也是最高的內在法則,是石濤基於藝術創作情感而總結的純粹體驗性的精神境界。通讀石濤畫語,綜觀各家所論,一畫當有數層含義:開篇《一畫章》所述主要指朱先生所詮之創作法則;《運腕章》“一畫者,字畫下手之淺近功夫也”則有書畫技法線條意;另如《皴法章》“一畫落紙,眾畫隨之”,此處一畫,當與俞劍華黃蘭波觀點相符。

文蔚:讀畫 思畫 寫畫

清 原濟(石濤) 採菊圖

畫從心而障自遠

《了法章》主要講繪畫創作的法則,應當理解、遵循而不應死守成規,古之畫者亦守法。法則之立,源於創作實踐,能掌握法則形成的源流本末,就不會因其而造成障礙。繪畫要尊崇內心,順從內心的自由方向則程式化的障礙自會消退。堅持並明確獨創意識的藝術創作原則,則乾旋坤轉之意自然昭顯。

借古開今,無法而法

《變化章》首先談如何對待和繼承傳統的問題。泥古不化者因其受傳統束縛,“識拘於似則不廣”,而有識之士則識古而弗為,借古開今。本章“無法而法,乃為至法”中的“法”,借意於《景德傳燈錄》中之佛偈:“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石濤就是“以法法無法,以無法法法”,他主張每次創作即是一次超越,“我法”若有定相,就無所謂自由創造。

本章重點還在於石濤高揚藝術創作的主體性原則(“我之為我,自有我在”),強調畫家個人獨特的、自我的藝術感受和藝術表現,而不要做“有古而不知有我”的人。古人或名家可資借鑑參考,而不必一味仿效、追隨或依傍。同時石濤也說明其繪畫旨趣,在於“借筆墨以寫天地萬物,而陶泳乎我也”。當個人繪畫風格與古人接近或相似時,石濤給出的解釋也如頑童一般有趣:天然授之也。用白話說,差不多就是“如有雷同,純屬巧合”的意思。

文蔚:讀畫 思畫 寫畫

清 石濤 千山紅樹圖

筆墨、蒙養與生活

《筆墨章》主談筆墨。筆墨問題,作為中國畫史繪畫理論的論題,在石濤之前早有人論及。董其昌《畫旨》談何為無墨無筆;唐岱《繪事發微》則從繪畫技法層面談有筆無墨和有墨無筆。石濤則在此論題上“接著講”而非“照著講”。此章中,石濤以蒙養與生活作為筆精墨妙的前提條件(“墨非蒙養不靈,筆非生活不神”),同時也作為有無筆墨的評判標準(“能受蒙養之靈而不解生活之神,是有墨無筆也。能受生活之神,而不變蒙養之靈,是有筆無墨也”)。“蒙養”“生活”二詞究竟何意,學人亦多歧見。朱良志先生謂石濤“蒙養”思想主要受張載影響,而“生活”思想則源出與程朱理學,此論較有說服力。

值得說明的是,石濤才情橫溢,所具多詩意情懷,《石濤畫語錄》即使完稿於其晚年思想成熟之時,該文本自身的文學性敘述依然很重,其文中邏輯嚴謹、有條不紊、名正言順、循名責實的理性論述比例較少。這也是其畫語讓人覺得“玄妙難解”的重要原因之一。以古典詮釋學觀點看,“追溯原意”幾無可能,然借多學科視角及知識,儘量做出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的詮釋,還是各有價值的。

運腕之法

《運腕章》主張以運腕之法,來打破繪譜畫訓提供給畫家的程式化圖式與筆墨陳規。一個畫家,既要有遠見卓識,也要能切問而近思,這樣才能克服方隅之識。石濤認為當繪畫的運腕訓練達到精熟程度,即可化解以下四種繪畫過程中的問題:形勢固化、畫法老套、修養不足、山林表現缺乏實感。此章可謂石濤在運腕技巧上的經驗之談,他以虛實、正仄、疾遲、變化、神奇等詞來形容運腕熟練所能達到的繪畫效果。對運腕的強調,實際上也是一種“尊受”,因手腕之靈動熟練,畫家才能淋漓盡致地表達他的藝術感受,呈現他的藝術理想。

文蔚:讀畫 思畫 寫畫

清 石濤 巢湖圖

決出生活,放出光明

《絪縕章》主述畫家的藝術獨立性與其文化價值。“絪縕”語出《易傳》,張載將其深化為哲學概念,石濤在此則藉以說明繪畫藝術的絕美效果與超逸境界。一個優秀畫家,就是一個“闢混沌手”,他依靠智慧而“得筆墨之會,解絪縕之分”,作品可傳諸古今,自成一家。畫家的文化價值在於“墨海中立定精神,筆鋒下決出生活,尺幅上換去毛骨,混沌裡放出光明”,一個傑出的藝術家,會用自身的藝術精神、繪畫技能與文化才情,讓自己的作品煥發出生命的生機,會用筆墨的靈動奇異之美去照亮每一善感的心靈。

天地山川,一畫可參

《山川章》主要討論山川繪畫理念與技法,兼述畫家、作品以及作為表現對象的山川的辯證關係。其行文辯證思維及敘述方式,乃從《易傳》中來。開篇說明,畫家兼得乾坤之理與筆墨之法,才能完美表現山川之質與飾(其意與《論語》之“文質彬彬”近似)。石濤還闡述了天地、風雲、水石與山川的動態相互關係。同時以《一畫章》開篇所創的“一畫”概念(主張畫家遵從自由而內在的直覺感受),作為山川繪畫理念的最高法則——“以一畫測之,即可參天地之化育也”,“我有是一畫,能貫山川之形神”。正因為有了“搜盡奇峰打草稿”的積累,石濤與山川之間才能夠達到“神遇而跡化”的境界。

文蔚:讀畫 思畫 寫畫

清 石濤 雪景山水圖

善操運者,皴現而峰變

《皴法章》主要探討具體的繪畫技法:皴法。文中羅列了各種皴法及自然界存在的各類山峰,並闡述皴法與山峰的關係:峰之變與不變,在於皴之現與不現。本章還對《筆墨章》中筆墨、蒙養、生活的關係進行進一步闡發,並提出另有深意的“操持”一詞,表其邏輯關係:畫之蒙養在墨,墨之生活在操,操之作用在持。善於使用皴法的畫家(善操運者),能得蒙養之靈,運用之神,把握好虛實的度,使心理感受與皴法表現完美相契。

突破程式,一氣貫通

《境界章》主述山水畫構圖程式化的問題,石濤對“分疆三疊兩段”進行了闡釋,並指出其弊端:固化的三疊,猶如刻印,毫無生機。而如何借鑑傳統程式的同時又能不落窠臼呢?石濤認為,首先要使地樹山三者貫通一氣,其次要敢於突破陳規,三是儘量摒棄俗跡,若能兼顧三者,哪怕細節稍有不足,也無大礙。

文蔚:讀畫 思畫 寫畫

清 石濤 對牛彈琴圖

筆力鬆活,蹊徑可觀

石濤在《蹊徑章》中,主要對“蹊徑六則”進行了闡釋,即對景不對山、對山不對景、倒景、借景、截斷、險峻這六個概念進行簡單說明。本章意在討論繪畫構思立意及畫面構圖的主次關係的處理問題。只有用筆鬆活,畫面的奇險脫俗之妙方能表現出來。

寫樹之法,靈妙生辣

《林木章》是在繪畫技法層面,圍繞具體的寫樹之法展開討論,由繪畫技法延伸到審美意趣的傳達。石濤畫樹,有兩大特徵,一是將林木擬人化,以人體舞蹈的動態之美(其勢似英雄起舞,俯仰蹲立,蹁躚排宕)作為畫樹的方針;二是以寫石之法寫樹,依靠“虛而靈,空而妙”的靈活筆力腕力,體現出生辣奇崛的藝術效果。

山海知我受,筆墨自風流

《海濤章》以自然形態中的山與海的相似及對應關係為例,討論山水畫構圖中的佈局搭配問題,此章之海,指波濤汪洋,也有云海之意。石濤根據自身繪畫實踐,提出“我之受也,山即海也,海即山也”。故此,石濤畫作中常見蒼山似海,煙波微茫,起伏多姿。其作品之所以能夠如此出神入化的精彩表現,皆因其超凡的感悟力與筆墨造詣。

文蔚:讀畫 思畫 寫畫

清 石濤 水墨山水圖卷

文蔚:讀畫 思畫 寫畫

文蔚生於四川,四歲學畫,五歲臨書,幼承庭訓,耽心翰墨,靈心慧性,少有所成,在四川省以至全國青少年書畫大賽中獲獎多次。大學畢業後即師從著名書畫大師崔如琢,潛心研究中國書畫,十幾年如一日,心無旁騖,專精覃思,承繼傳統,敢於突破,在寫意山水、仕女和書法等方面均有較高造詣,被藝術評論界認為是未來最具潛力的青年藝術家之一。

2014年底,應中國文化發展藝術促進會邀請,開始在全國舉辦“文心蔚然——文蔚書畫藝術展”巡展,現已在北京、天津、杭州(兩次)、無錫、深圳、香港等地成功舉辦,獲得廣泛讚譽,引起藝術創作界和收藏界高度關注。2016年9月,“文心蔚然——G20峰會文蔚書畫展”在杭州舉辦,是G20期間重要的文化藝術活動之一,受到來自世界各國的政要嘉賓和藝術愛好者的廣泛讚譽,引起巨大轟動。

文蔚:讀畫 思畫 寫畫

石濤的“躁”與“粗”

石濤的畫,尤其是山水,充分體現的是一種元氣淋漓、縱橫天地的自由藝術精神。朱良志先生《南畫十六觀》中以“躁”為綱領,來解會石濤的繪畫風格和藝術精神。《道德經》二十六章有曰:“重為輕根,靜為躁君??輕則失根,躁則失君。”老子的“躁”,是輕率躁動之意。朱氏所言的“躁”,其意指向一種醉舞歡歌、率性揮灑的豪縱之氣,有別於老子的觀念。在《石濤研究》一書中,朱良志先生也以“粗”作為概括石濤藝術特徵的的重要概念,他說石濤的藝術作品“大開大合,大寫意,浪漫高蹈,奇幻獨特”。石濤將浪漫而放曠的詩意情懷融注在筆墨之中,正如其題畫詩所言“盤礴睥睨,乃是翰墨家生平所養之氣”。金庸小說《笑傲江湖》中華山劍派有所謂劍宗、氣宗之分。以此為參照,石濤尚氣,每以氣馭筆,渴筆取妍,掃墨成風,爛漫恣肆,奔湧流蕩,堪稱畫史上之“氣宗”大師。

文蔚:讀畫 思畫 寫畫

清 原濟(石濤) 遊華陽山圖

一畫何解

《石濤畫語錄》中,“一畫”一詞出現27次,尤以開篇《一畫章》為多。何謂“一畫”,眾說紛紜。周汝式曰“最初之線”,羅家倫以亞里士多德之宇宙生成觀念與之比較;科爾曼認為藝術世界創造,始於一畫。或曰其意近乎“道生一”,或曰更似禪宗“萬法歸一”及大乘中觀“不落兩邊”思想,或曰一畫即《易》之卦象??不一而足。朱良志先生所做新詮,認為“一畫”乃石濤所獨創之藝術創作原則,既是最初的也是最高的內在法則,是石濤基於藝術創作情感而總結的純粹體驗性的精神境界。通讀石濤畫語,綜觀各家所論,一畫當有數層含義:開篇《一畫章》所述主要指朱先生所詮之創作法則;《運腕章》“一畫者,字畫下手之淺近功夫也”則有書畫技法線條意;另如《皴法章》“一畫落紙,眾畫隨之”,此處一畫,當與俞劍華黃蘭波觀點相符。

文蔚:讀畫 思畫 寫畫

清 原濟(石濤) 採菊圖

畫從心而障自遠

《了法章》主要講繪畫創作的法則,應當理解、遵循而不應死守成規,古之畫者亦守法。法則之立,源於創作實踐,能掌握法則形成的源流本末,就不會因其而造成障礙。繪畫要尊崇內心,順從內心的自由方向則程式化的障礙自會消退。堅持並明確獨創意識的藝術創作原則,則乾旋坤轉之意自然昭顯。

借古開今,無法而法

《變化章》首先談如何對待和繼承傳統的問題。泥古不化者因其受傳統束縛,“識拘於似則不廣”,而有識之士則識古而弗為,借古開今。本章“無法而法,乃為至法”中的“法”,借意於《景德傳燈錄》中之佛偈:“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石濤就是“以法法無法,以無法法法”,他主張每次創作即是一次超越,“我法”若有定相,就無所謂自由創造。

本章重點還在於石濤高揚藝術創作的主體性原則(“我之為我,自有我在”),強調畫家個人獨特的、自我的藝術感受和藝術表現,而不要做“有古而不知有我”的人。古人或名家可資借鑑參考,而不必一味仿效、追隨或依傍。同時石濤也說明其繪畫旨趣,在於“借筆墨以寫天地萬物,而陶泳乎我也”。當個人繪畫風格與古人接近或相似時,石濤給出的解釋也如頑童一般有趣:天然授之也。用白話說,差不多就是“如有雷同,純屬巧合”的意思。

文蔚:讀畫 思畫 寫畫

清 石濤 千山紅樹圖

筆墨、蒙養與生活

《筆墨章》主談筆墨。筆墨問題,作為中國畫史繪畫理論的論題,在石濤之前早有人論及。董其昌《畫旨》談何為無墨無筆;唐岱《繪事發微》則從繪畫技法層面談有筆無墨和有墨無筆。石濤則在此論題上“接著講”而非“照著講”。此章中,石濤以蒙養與生活作為筆精墨妙的前提條件(“墨非蒙養不靈,筆非生活不神”),同時也作為有無筆墨的評判標準(“能受蒙養之靈而不解生活之神,是有墨無筆也。能受生活之神,而不變蒙養之靈,是有筆無墨也”)。“蒙養”“生活”二詞究竟何意,學人亦多歧見。朱良志先生謂石濤“蒙養”思想主要受張載影響,而“生活”思想則源出與程朱理學,此論較有說服力。

值得說明的是,石濤才情橫溢,所具多詩意情懷,《石濤畫語錄》即使完稿於其晚年思想成熟之時,該文本自身的文學性敘述依然很重,其文中邏輯嚴謹、有條不紊、名正言順、循名責實的理性論述比例較少。這也是其畫語讓人覺得“玄妙難解”的重要原因之一。以古典詮釋學觀點看,“追溯原意”幾無可能,然借多學科視角及知識,儘量做出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的詮釋,還是各有價值的。

運腕之法

《運腕章》主張以運腕之法,來打破繪譜畫訓提供給畫家的程式化圖式與筆墨陳規。一個畫家,既要有遠見卓識,也要能切問而近思,這樣才能克服方隅之識。石濤認為當繪畫的運腕訓練達到精熟程度,即可化解以下四種繪畫過程中的問題:形勢固化、畫法老套、修養不足、山林表現缺乏實感。此章可謂石濤在運腕技巧上的經驗之談,他以虛實、正仄、疾遲、變化、神奇等詞來形容運腕熟練所能達到的繪畫效果。對運腕的強調,實際上也是一種“尊受”,因手腕之靈動熟練,畫家才能淋漓盡致地表達他的藝術感受,呈現他的藝術理想。

文蔚:讀畫 思畫 寫畫

清 石濤 巢湖圖

決出生活,放出光明

《絪縕章》主述畫家的藝術獨立性與其文化價值。“絪縕”語出《易傳》,張載將其深化為哲學概念,石濤在此則藉以說明繪畫藝術的絕美效果與超逸境界。一個優秀畫家,就是一個“闢混沌手”,他依靠智慧而“得筆墨之會,解絪縕之分”,作品可傳諸古今,自成一家。畫家的文化價值在於“墨海中立定精神,筆鋒下決出生活,尺幅上換去毛骨,混沌裡放出光明”,一個傑出的藝術家,會用自身的藝術精神、繪畫技能與文化才情,讓自己的作品煥發出生命的生機,會用筆墨的靈動奇異之美去照亮每一善感的心靈。

天地山川,一畫可參

《山川章》主要討論山川繪畫理念與技法,兼述畫家、作品以及作為表現對象的山川的辯證關係。其行文辯證思維及敘述方式,乃從《易傳》中來。開篇說明,畫家兼得乾坤之理與筆墨之法,才能完美表現山川之質與飾(其意與《論語》之“文質彬彬”近似)。石濤還闡述了天地、風雲、水石與山川的動態相互關係。同時以《一畫章》開篇所創的“一畫”概念(主張畫家遵從自由而內在的直覺感受),作為山川繪畫理念的最高法則——“以一畫測之,即可參天地之化育也”,“我有是一畫,能貫山川之形神”。正因為有了“搜盡奇峰打草稿”的積累,石濤與山川之間才能夠達到“神遇而跡化”的境界。

文蔚:讀畫 思畫 寫畫

清 石濤 雪景山水圖

善操運者,皴現而峰變

《皴法章》主要探討具體的繪畫技法:皴法。文中羅列了各種皴法及自然界存在的各類山峰,並闡述皴法與山峰的關係:峰之變與不變,在於皴之現與不現。本章還對《筆墨章》中筆墨、蒙養、生活的關係進行進一步闡發,並提出另有深意的“操持”一詞,表其邏輯關係:畫之蒙養在墨,墨之生活在操,操之作用在持。善於使用皴法的畫家(善操運者),能得蒙養之靈,運用之神,把握好虛實的度,使心理感受與皴法表現完美相契。

突破程式,一氣貫通

《境界章》主述山水畫構圖程式化的問題,石濤對“分疆三疊兩段”進行了闡釋,並指出其弊端:固化的三疊,猶如刻印,毫無生機。而如何借鑑傳統程式的同時又能不落窠臼呢?石濤認為,首先要使地樹山三者貫通一氣,其次要敢於突破陳規,三是儘量摒棄俗跡,若能兼顧三者,哪怕細節稍有不足,也無大礙。

文蔚:讀畫 思畫 寫畫

清 石濤 對牛彈琴圖

筆力鬆活,蹊徑可觀

石濤在《蹊徑章》中,主要對“蹊徑六則”進行了闡釋,即對景不對山、對山不對景、倒景、借景、截斷、險峻這六個概念進行簡單說明。本章意在討論繪畫構思立意及畫面構圖的主次關係的處理問題。只有用筆鬆活,畫面的奇險脫俗之妙方能表現出來。

寫樹之法,靈妙生辣

《林木章》是在繪畫技法層面,圍繞具體的寫樹之法展開討論,由繪畫技法延伸到審美意趣的傳達。石濤畫樹,有兩大特徵,一是將林木擬人化,以人體舞蹈的動態之美(其勢似英雄起舞,俯仰蹲立,蹁躚排宕)作為畫樹的方針;二是以寫石之法寫樹,依靠“虛而靈,空而妙”的靈活筆力腕力,體現出生辣奇崛的藝術效果。

山海知我受,筆墨自風流

《海濤章》以自然形態中的山與海的相似及對應關係為例,討論山水畫構圖中的佈局搭配問題,此章之海,指波濤汪洋,也有云海之意。石濤根據自身繪畫實踐,提出“我之受也,山即海也,海即山也”。故此,石濤畫作中常見蒼山似海,煙波微茫,起伏多姿。其作品之所以能夠如此出神入化的精彩表現,皆因其超凡的感悟力與筆墨造詣。

文蔚:讀畫 思畫 寫畫

清 石濤 水墨山水圖卷

文蔚:讀畫 思畫 寫畫

文蔚:讀畫 思畫 寫畫

文蔚介紹:

2012年,作品《更有一片暗香來》入選“2012(倫敦)奧林匹克美術大會”;

2012年,作品《萬壑鬆吟》參加第二屆“藝術水立方”杯國際書畫大展並或大獎;

2013年,與崔如琢、張立辰、範揚、胡永凱等著名書畫家共同參加“紅石大觀迎新書畫聯展”;2013年,參加第三屆“藝術水立方”杯國際書畫大展暨中國國家畫院美術作品展;

2014年6月,作品《明年如應律,先發望春臺》《風帆明日遠,何處更追攀》被北京首都國際機場收藏;

2014年,作品為韓國前總理鄭元植收藏;

2014年11月,於深圳博雅美術館舉辦“文心蔚然——文蔚書畫作品巡展”,拉開全國巡展序幕;

2014年12月,於杭州美術館舉辦“文心蔚然——文蔚書畫作品巡展”杭州展;

2015年1月,於北京民族文化宮舉辦“文心蔚然——文蔚書畫作品展”北京展;

2015年3月,於無錫博物館舉行“文心蔚然——文蔚書畫作品展”無錫展;

2015年4月,於天津榮寶齋舉行“文心蔚然——文蔚書畫作品展”天津展;

2015年11月,在杭州浙江美術館舉辦“蔚然文心迎峰會——文蔚書畫作品展”,成為較少連續在杭州成功舉辦展覽的北方畫家之一;

2016年1月,應邀參加北京原創藝術館舉辦的《當代國畫大家精品展》;

2016年6月,於香港著名老字號集古齋舉辦“文心蔚然——文蔚書畫作品展”香港展。

2016年8月,作品參加“2016巴西(里約熱內盧)美術大展”。

2016年8月,《金庸小說中的寫意精神——我作金庸小說俠女硯邊瑣記》一文,被香港《明報月刊》採用。

2016年9月,由中國文化藝術發展促進會、杭州市文聯主辦的“文心蔚然——G20峰會文蔚書畫藝術展”在杭州唐雲藝術館舉辦,[1] 成為G20峰會期間最重要的文化藝術活動之一,受到世界各國政要和藝術愛好者的廣泛讚譽。

轉自《女性藝術家網》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