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從行為上判斷一個人是否患有焦慮

如何從行為上判斷一個人是否患有焦慮

當今社會,焦慮症患者越來越多。他們表面上看起來正常,但內心深處卻常常感到痛苦不堪。而且通常換上焦慮症的人不願意對別人說出自己的煩惱,他們反而極力隱藏自己的狀況,企圖騙過過。但這對他們的治療來說卻是百害而無以一利的。

若想焦慮症能夠得到及時治療就要了解焦慮症的特徵表現,而搜索百度百科,你會發現上面是這樣介紹焦慮症的:焦慮症,又稱焦慮性神經症,是一種以不安、恐懼等不愉快的情緒體驗為主,並且伴有軀體不適等症狀的神經症。

其中以廣泛性焦慮症(慢性焦慮症)和發作性驚恐狀態(急性焦慮症)為主要臨床表現,常伴有頭暈、胸悶、心悸、呼吸困難、口乾、尿頻、尿急、出汗、震顫和運動性不安等症。

看完後,我們發現僅憑這些還不能讓我們對焦慮症有全面的瞭解。但其實,判斷一個人是否患有焦慮症不僅要看他的情緒表現,還可以從他的行為方面來判斷。

楊霜,女,26歲,是一家快遞公司的老闆,自從虧了一筆生意後,她的表現開始變得很反常。在家裡她坐不住,總是走來走去,沒完沒了,再不就用手抓頭髮,摸耳朵。家人讓她想辦法安靜下來,她卻說她無法安靜下來,否則會感覺到心裡像被什麼東西撓著像一樣難受。

最後,家裡人把她送到了醫院。檢查結果顯示,她已經得了中度焦慮症,需立進行藥物治療。

楊霜的故事說明,焦慮症患者在行為方面確實是有一定表現的,只要我們瞭解了相關的知識,並及時預防,那麼我們就能擺脫焦慮症了。

只是,焦慮症患者在行為方面的具體來說是有哪些反應呢?下面讓我們慢慢了解。

焦慮症在行為方面的表現,在醫學上也被稱為精神運動方面的表現,主要是坐立不安,感覺呆不住立不住,經常改變姿勢動作,獨自一人自說自話或向他人不斷傾訴。

在有些病例中,有些病人焦慮症發作時必須得起來活動活動,不然就有種百爪撓心的感覺。再不就是變得話很多,但又詞不達意,經常反反覆覆的說同一件事,顛來倒去重複同一句話,但又說不明白到底想解決什麼問題,表現特別痛苦。

曾經有一個病人,在醫生給她看完病之後問醫生:“你說我這病能好嗎?”在醫生給予明確的答覆後,她看上去也聽明白、聽清楚了,離開了。但離開不到2分鐘她又回來,還是問醫生同一個問題:“大夫我真的能好嗎?就這樣反覆回來6次。

還有一個病人,當她聽說自己得了焦慮症需要吃藥治療時,她連連點頭。可離開醫院沒多久,她又跑回來問醫生,自己可不可以不吃藥。同樣的,她也是來回折騰了幾次才罷休。

這兩個病人表現出的就是典型的焦慮症的症狀。實際上她們不是故意的,也不是天生的囉嗦,更不是性格的缺陷,只是一種病症而已。很多病人恢復健康之後,是一個很乾脆利索的人,跟犯病的時候簡直判若兩人。

總的來說,焦慮症患者在行為方面的表現不一,他們或原地來回走路,或用力敲打牆壁,變現無法安靜停下來的樣子。

為什麼焦慮症患者會出現上述的情況?

專家們對此的解釋是,那是因為當一個人面臨焦慮狀態時,身體自然處於激動狀態,準備好隨時都可以採取行動去戰鬥或逃避。但卻因找不到威脅來自何處或隱藏何處,所以束手無策,在此情況下,就會做出無目的、無效的動作,焦慮又不知如何處理安頓身心煩燥變化。

實際上,焦慮症與正常人的焦慮行為是不同的,焦慮症的特徵表現在運動症狀上。表現為搓手頓足、坐立不安、往復徘徊、四肢震顫等。

說到這裡,你可能會問,只要有焦慮行為就一定要注意嗎?答案是未必。焦慮其實是個體正常的一種情緒體驗,我們每個人都會出現焦慮。

而且適當的焦慮對人是一種保護作用,有其積極的一面,如它可以讓我們提前做出應對措施,防止不好的事情發生。

比如,當我們為自己的成績擔心的時候,我們就會刻苦學習;當我們意識到自己落後於他人而不安時,我們就會通過勤奮工作等來提高自己。而只有當焦慮行為惡化成為焦慮症時,才會嚴重影響到我們的生活。

所以,一旦你覺得焦慮不能讓你更有動力,反而對你的正常生活造成了影響,就要試著想辦法去改變這種病態的焦慮行為,以免惡化。

在生活中大家都聽說過焦慮症,但是對焦慮症的瞭解卻是一知半解,通過以上的介紹,相信大家已經知道了焦慮症在行為方面的具體表現了。記住,一旦自己受到以上症狀的困擾就請及時進行治療,從而早日恢復健康。

——選自作者新書《我們為什麼如此焦慮:各種焦慮症以及怎樣克服焦慮》

如何從行為上判斷一個人是否患有焦慮

當今社會,焦慮症患者越來越多。他們表面上看起來正常,但內心深處卻常常感到痛苦不堪。而且通常換上焦慮症的人不願意對別人說出自己的煩惱,他們反而極力隱藏自己的狀況,企圖騙過過。但這對他們的治療來說卻是百害而無以一利的。

若想焦慮症能夠得到及時治療就要了解焦慮症的特徵表現,而搜索百度百科,你會發現上面是這樣介紹焦慮症的:焦慮症,又稱焦慮性神經症,是一種以不安、恐懼等不愉快的情緒體驗為主,並且伴有軀體不適等症狀的神經症。

其中以廣泛性焦慮症(慢性焦慮症)和發作性驚恐狀態(急性焦慮症)為主要臨床表現,常伴有頭暈、胸悶、心悸、呼吸困難、口乾、尿頻、尿急、出汗、震顫和運動性不安等症。

看完後,我們發現僅憑這些還不能讓我們對焦慮症有全面的瞭解。但其實,判斷一個人是否患有焦慮症不僅要看他的情緒表現,還可以從他的行為方面來判斷。

楊霜,女,26歲,是一家快遞公司的老闆,自從虧了一筆生意後,她的表現開始變得很反常。在家裡她坐不住,總是走來走去,沒完沒了,再不就用手抓頭髮,摸耳朵。家人讓她想辦法安靜下來,她卻說她無法安靜下來,否則會感覺到心裡像被什麼東西撓著像一樣難受。

最後,家裡人把她送到了醫院。檢查結果顯示,她已經得了中度焦慮症,需立進行藥物治療。

楊霜的故事說明,焦慮症患者在行為方面確實是有一定表現的,只要我們瞭解了相關的知識,並及時預防,那麼我們就能擺脫焦慮症了。

只是,焦慮症患者在行為方面的具體來說是有哪些反應呢?下面讓我們慢慢了解。

焦慮症在行為方面的表現,在醫學上也被稱為精神運動方面的表現,主要是坐立不安,感覺呆不住立不住,經常改變姿勢動作,獨自一人自說自話或向他人不斷傾訴。

在有些病例中,有些病人焦慮症發作時必須得起來活動活動,不然就有種百爪撓心的感覺。再不就是變得話很多,但又詞不達意,經常反反覆覆的說同一件事,顛來倒去重複同一句話,但又說不明白到底想解決什麼問題,表現特別痛苦。

曾經有一個病人,在醫生給她看完病之後問醫生:“你說我這病能好嗎?”在醫生給予明確的答覆後,她看上去也聽明白、聽清楚了,離開了。但離開不到2分鐘她又回來,還是問醫生同一個問題:“大夫我真的能好嗎?就這樣反覆回來6次。

還有一個病人,當她聽說自己得了焦慮症需要吃藥治療時,她連連點頭。可離開醫院沒多久,她又跑回來問醫生,自己可不可以不吃藥。同樣的,她也是來回折騰了幾次才罷休。

這兩個病人表現出的就是典型的焦慮症的症狀。實際上她們不是故意的,也不是天生的囉嗦,更不是性格的缺陷,只是一種病症而已。很多病人恢復健康之後,是一個很乾脆利索的人,跟犯病的時候簡直判若兩人。

總的來說,焦慮症患者在行為方面的表現不一,他們或原地來回走路,或用力敲打牆壁,變現無法安靜停下來的樣子。

為什麼焦慮症患者會出現上述的情況?

專家們對此的解釋是,那是因為當一個人面臨焦慮狀態時,身體自然處於激動狀態,準備好隨時都可以採取行動去戰鬥或逃避。但卻因找不到威脅來自何處或隱藏何處,所以束手無策,在此情況下,就會做出無目的、無效的動作,焦慮又不知如何處理安頓身心煩燥變化。

實際上,焦慮症與正常人的焦慮行為是不同的,焦慮症的特徵表現在運動症狀上。表現為搓手頓足、坐立不安、往復徘徊、四肢震顫等。

說到這裡,你可能會問,只要有焦慮行為就一定要注意嗎?答案是未必。焦慮其實是個體正常的一種情緒體驗,我們每個人都會出現焦慮。

而且適當的焦慮對人是一種保護作用,有其積極的一面,如它可以讓我們提前做出應對措施,防止不好的事情發生。

比如,當我們為自己的成績擔心的時候,我們就會刻苦學習;當我們意識到自己落後於他人而不安時,我們就會通過勤奮工作等來提高自己。而只有當焦慮行為惡化成為焦慮症時,才會嚴重影響到我們的生活。

所以,一旦你覺得焦慮不能讓你更有動力,反而對你的正常生活造成了影響,就要試著想辦法去改變這種病態的焦慮行為,以免惡化。

在生活中大家都聽說過焦慮症,但是對焦慮症的瞭解卻是一知半解,通過以上的介紹,相信大家已經知道了焦慮症在行為方面的具體表現了。記住,一旦自己受到以上症狀的困擾就請及時進行治療,從而早日恢復健康。

——選自作者新書《我們為什麼如此焦慮:各種焦慮症以及怎樣克服焦慮》

如何從行為上判斷一個人是否患有焦慮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