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涵揭祕中國美術界之現狀

李涵自傳《蟻痕》之中國美術界之現狀

(一)畫家與美協

以前,有個口舌官司,就是吳冠中先生說中國美協和畫院沒有用,應該取消。當時的中國畫研究院院長龍瑞坐不住了,站出來反駁,言辭很激烈,說他們的工作如何重要,做了多少工作,沒有他們不行。

我看不至於沒有誰就不行,古今中外很多高精尖藝術品的產生,也不是什麼協會、什麼畫院領導出來的。在這裡只說一說美協。說起中國美協不能簡單地說它沒用,其實它是很有用的,只是用在何處,起什麼作用。要弄清這事,首先要了解中國美協是怎麼產生的。

李涵自傳《蟻痕》之中國美術界之現狀

(一)畫家與美協

以前,有個口舌官司,就是吳冠中先生說中國美協和畫院沒有用,應該取消。當時的中國畫研究院院長龍瑞坐不住了,站出來反駁,言辭很激烈,說他們的工作如何重要,做了多少工作,沒有他們不行。

我看不至於沒有誰就不行,古今中外很多高精尖藝術品的產生,也不是什麼協會、什麼畫院領導出來的。在這裡只說一說美協。說起中國美協不能簡單地說它沒用,其實它是很有用的,只是用在何處,起什麼作用。要弄清這事,首先要了解中國美協是怎麼產生的。

李涵揭祕中國美術界之現狀

搔癢圖 李涵

中國美術家協會是政府官辦的群眾組織。據說世界上許多國家連文化部都沒有,一些國家雖然設立了文化部,但類似於中國的文管部門,是保護文物的,不是用來領導藝術家的。中國則不同,新中國建立後,不光有文化部,還上有中宣部,下設文聯,並給各文化行業設立了協會,而且是從中央到地方分級設立。

改革開放以後,美協改變了性質,變成了一種特權,一種非常強勢的特權,不僅使美協會員享受這種特權,更使得協會領導人得到巨大利益,像書協領導隨便寫個紙條(如匾額)就能拿幾萬一樣。這就難怪有人為了爭當協會領導爭風吃醋,鬧得不可開交,地方美協為了當領導而託關係、拉票比比皆是,就是因為這個差事含金量太高了。

李涵自傳《蟻痕》之中國美術界之現狀

(一)畫家與美協

以前,有個口舌官司,就是吳冠中先生說中國美協和畫院沒有用,應該取消。當時的中國畫研究院院長龍瑞坐不住了,站出來反駁,言辭很激烈,說他們的工作如何重要,做了多少工作,沒有他們不行。

我看不至於沒有誰就不行,古今中外很多高精尖藝術品的產生,也不是什麼協會、什麼畫院領導出來的。在這裡只說一說美協。說起中國美協不能簡單地說它沒用,其實它是很有用的,只是用在何處,起什麼作用。要弄清這事,首先要了解中國美協是怎麼產生的。

李涵揭祕中國美術界之現狀

搔癢圖 李涵

中國美術家協會是政府官辦的群眾組織。據說世界上許多國家連文化部都沒有,一些國家雖然設立了文化部,但類似於中國的文管部門,是保護文物的,不是用來領導藝術家的。中國則不同,新中國建立後,不光有文化部,還上有中宣部,下設文聯,並給各文化行業設立了協會,而且是從中央到地方分級設立。

改革開放以後,美協改變了性質,變成了一種特權,一種非常強勢的特權,不僅使美協會員享受這種特權,更使得協會領導人得到巨大利益,像書協領導隨便寫個紙條(如匾額)就能拿幾萬一樣。這就難怪有人為了爭當協會領導爭風吃醋,鬧得不可開交,地方美協為了當領導而託關係、拉票比比皆是,就是因為這個差事含金量太高了。

李涵揭祕中國美術界之現狀

屏祛群厲 李涵

20世紀80年代初,我從外地回京,一個同事告訴我美協吸收會員,他已經登記了,人家是好意,讓我去找人登記入會。因為還需拉關係、找人才能登記,我就沒去,所以我不是美協會員。有文字說我是美協會員,是誤傳,是有人不瞭解情況給我戴的高帽。當時在京的一些單位近水樓臺都登記入會了,外地也吸收了一批人。但按照當時美協議的入會標準(如參加三次美協組織的畫展,大專院校正教授職稱等),這些人是入不了會的。早期美協也沒搞過幾次畫展,誰能保證參加三次呢?就職稱而言,大學職稱評定停了好多年,很多大學系裡連個副教授都沒有,哪來的正教授?要按美協當時的入會標準,誰也入不了。所以只能登記入會,據我所知,當時入會的人,有很多至今也沒參加過美協組織的畫展。

隨著時間的推移、書畫市場的繁榮,美協越來越紅,中國人特別重視美協,近些年收藏、投資、送禮辦事的人多了,這其中大部分人不懂畫,主要靠聽人說、看宣傳,他們更相信美協,認為它是政府認可的,靠得住。如果是美協某領導的作品,送禮辦事就有個說法,這就給書協、美協造成了巨大的利益空間。

李涵自傳《蟻痕》之中國美術界之現狀

(一)畫家與美協

以前,有個口舌官司,就是吳冠中先生說中國美協和畫院沒有用,應該取消。當時的中國畫研究院院長龍瑞坐不住了,站出來反駁,言辭很激烈,說他們的工作如何重要,做了多少工作,沒有他們不行。

我看不至於沒有誰就不行,古今中外很多高精尖藝術品的產生,也不是什麼協會、什麼畫院領導出來的。在這裡只說一說美協。說起中國美協不能簡單地說它沒用,其實它是很有用的,只是用在何處,起什麼作用。要弄清這事,首先要了解中國美協是怎麼產生的。

李涵揭祕中國美術界之現狀

搔癢圖 李涵

中國美術家協會是政府官辦的群眾組織。據說世界上許多國家連文化部都沒有,一些國家雖然設立了文化部,但類似於中國的文管部門,是保護文物的,不是用來領導藝術家的。中國則不同,新中國建立後,不光有文化部,還上有中宣部,下設文聯,並給各文化行業設立了協會,而且是從中央到地方分級設立。

改革開放以後,美協改變了性質,變成了一種特權,一種非常強勢的特權,不僅使美協會員享受這種特權,更使得協會領導人得到巨大利益,像書協領導隨便寫個紙條(如匾額)就能拿幾萬一樣。這就難怪有人為了爭當協會領導爭風吃醋,鬧得不可開交,地方美協為了當領導而託關係、拉票比比皆是,就是因為這個差事含金量太高了。

李涵揭祕中國美術界之現狀

屏祛群厲 李涵

20世紀80年代初,我從外地回京,一個同事告訴我美協吸收會員,他已經登記了,人家是好意,讓我去找人登記入會。因為還需拉關係、找人才能登記,我就沒去,所以我不是美協會員。有文字說我是美協會員,是誤傳,是有人不瞭解情況給我戴的高帽。當時在京的一些單位近水樓臺都登記入會了,外地也吸收了一批人。但按照當時美協議的入會標準(如參加三次美協組織的畫展,大專院校正教授職稱等),這些人是入不了會的。早期美協也沒搞過幾次畫展,誰能保證參加三次呢?就職稱而言,大學職稱評定停了好多年,很多大學系裡連個副教授都沒有,哪來的正教授?要按美協當時的入會標準,誰也入不了。所以只能登記入會,據我所知,當時入會的人,有很多至今也沒參加過美協組織的畫展。

隨著時間的推移、書畫市場的繁榮,美協越來越紅,中國人特別重視美協,近些年收藏、投資、送禮辦事的人多了,這其中大部分人不懂畫,主要靠聽人說、看宣傳,他們更相信美協,認為它是政府認可的,靠得住。如果是美協某領導的作品,送禮辦事就有個說法,這就給書協、美協造成了巨大的利益空間。

李涵揭祕中國美術界之現狀

鍾馗宴歸 李涵

現在一部分人早就富起來了,有的富人連星級酒店、直升機都有。一些當官的更是今非昔比,別說逢年過節,就是躺在醫院裡休息幾天也不乏送禮的,送禮的人多了,他不一定記得住,沒去的他倒是記住了。貧富懸殊拉大,看著別人發財誰不眼紅?於是有些人利用自己的工作之便,力所能及地撈點,除非你是修鞋捏腳的,沒機會。醫院吃病人,十幾元的藥賣到二百多。學校吃學生,有條件的連招生考試也要撈一筆。

我舉個例子,說說美術招生的事。過去美術專業招生是很規範的,我參加過入學考試,也招考過學生。當時不管報名的人有多少,都要先看考生的習作,然後發准考證,根據招生人數來確定參考人數,如招十個人,也就發百十個准考證,大部分人拿不到准考證就不必參加考試了。如此既避免了考生的勞民傷財,又減輕了組織考試時校方的負擔,要知道佈置個考場很不容易,都是高水平的老師來佈置,還要請模特兒,一個考場最多也就容納二十個考生,人再多了考生怎麼畫?可畫的角度有限,總不能讓人家畫後腦勺吧。接下來還有個判卷錄取的問題,當時是將考生的作品全部封號攤開,有的學校由幾名老師打分,根據總分決定錄取的名次,也有的學校是由權威老師親見裁定錄取,這要看學校有沒有這麼大牌的權威了,徐悲鴻先生在世時可由他親自錄取,中國畫系是由葉淺予先生選定,決無後門可言。李可染先生招研究生,其兒子李小可(美專畢業)居然沒錄取,還有很多美院老教授的子女都沒能在美院上學,如徐悲鴻先生、蔣兆和先生的子女都是搞美術的,但沒能到中央美院上學。老中央美院校風之正可見一斑。

現在美術學院招生就不同了,不管多少人報考,都讓來考,誰都能報上名,不存在准考證的問題。有的美術學院報考人數達三萬之眾,都來參加考試,考生的衣食住行姑且不提,考場如何安排?誰來監考?考生的卷子誰來評分?考生的卷子不能攤在牆上進行比較,如何鑑定優劣?有的還要請外校的人幫著判考卷,這些困難他們都能應付,也樂於應對,原因是每名考生都交二百元報名費,學校報名費就收了六百萬,為這六百萬,值得。

以上說的似乎有點跑題,其實也不,我只是舉例說明人們如何利用職務之便的問題,美協當然也不例外。美協的特權在哪裡?很多,但最主要的是它掌握著組織畫展、決定參展作品、評獎的權力。因為它規定了只有參加它組織的畫展才能入美協,也就實際掌控著畫家的入會權。很多畫家都迫切要求入會,中國的老百姓認這個,你入不了美協,畫就沒人買,生活就沒著落。老百姓如此看重美協其實是個誤區,剛建國時,各協會的領導確是領域內德高望重的權威,如美協的徐悲鴻、作協的茅盾、劇協的曹禺。現在則不同,任何職務都要有人來幹,有個坑就要找個蘿蔔,於是很多人上去並非靠水平,而是運作的結果,一個農村老翁寫的字不見得比書協的領導差。具體到美協而言,既然有參加畫展的剛性規定,想入會就只能走這條路,這並不容易,地方的美術家要參加全國美展,首先得打通地方美協的關節,否則你的畫不給你往北京送。我有個鄉畫家曾經告訴我:“要給畫展(全國美展)送畫了,得到石家莊去請請他們(省美協負責人)。”其實他到石家莊活動,只能保證省美協把他的畫送到北京來參選,能不能選上就看北京方面的評委了,所以還得到北京來活動,事實上很多人連地方美協這一關都過不了。但事情是人辦的,凡事終有可操作性,現在北京就有某某人的收費的進修班,由美協有職務的人開辦,學員不是真正來學習的,導師也教不了什麼,捨不得拿出時間來輔導。比如某人是畫人物的,卻有許多畫山水的、畫花鳥的也拜在其名下,其實這都是衝著某人的職務來的,與其說來學習,更確切的說是一種投靠,為的是找出路、入美協、在北京混。不免讓人想到明朝的時候,一批想上進的人都拜到魏忠賢門下。學員到了北京確實可以開闊眼界,有些學員水平很高,甚至比他拜的老師還高,學員之間有交流,老師組織他們搞創作,結業時每人都精心搞一幅作品,這些作品除了出書或展覽外,更重要的是可以參加美協組織的畫展。學員們有恩師的提攜,再活動著認識更多的人,作品就有機會入選參展,甚至被提名獲獎。如此這般,就入了美協,還省卻了地方美協的關節。

除了掌握入會評獎的大權之外,當了協會領導,收入更是可觀,作品價位高,買的人也多,出席個什麼場合,剪個彩,都收錢。什麼規格的人物出場要多少錢都有定數,這是潛規則。臉皮厚的直接索要,有的不提錢,但你錢不到位他不去。當然這不是美協的專利,其他一些行業也如此。

這類協會我看不要為好,人為地把畫家分三、六、九等,使其中一部分人享有特權,對其他大多數沒有入會的畫家來說顯然是很不公平的,我不否認美協做了一些組織工作,但絕非沒它不行。在那些沒有美協,甚至沒有文化部的國家,藝術家照樣創作出了人類的頂級藝術。藝術是藝術家的個體勞動,不是靠人領導出來的,沒人領導曹雪芹,他在小屋裡喝著粥寫出了《紅樓夢》。美協的存在,事實上滋長了腐敗,不利於畫家的公平競爭。

李涵自傳《蟻痕》之中國美術界之現狀

(一)畫家與美協

以前,有個口舌官司,就是吳冠中先生說中國美協和畫院沒有用,應該取消。當時的中國畫研究院院長龍瑞坐不住了,站出來反駁,言辭很激烈,說他們的工作如何重要,做了多少工作,沒有他們不行。

我看不至於沒有誰就不行,古今中外很多高精尖藝術品的產生,也不是什麼協會、什麼畫院領導出來的。在這裡只說一說美協。說起中國美協不能簡單地說它沒用,其實它是很有用的,只是用在何處,起什麼作用。要弄清這事,首先要了解中國美協是怎麼產生的。

李涵揭祕中國美術界之現狀

搔癢圖 李涵

中國美術家協會是政府官辦的群眾組織。據說世界上許多國家連文化部都沒有,一些國家雖然設立了文化部,但類似於中國的文管部門,是保護文物的,不是用來領導藝術家的。中國則不同,新中國建立後,不光有文化部,還上有中宣部,下設文聯,並給各文化行業設立了協會,而且是從中央到地方分級設立。

改革開放以後,美協改變了性質,變成了一種特權,一種非常強勢的特權,不僅使美協會員享受這種特權,更使得協會領導人得到巨大利益,像書協領導隨便寫個紙條(如匾額)就能拿幾萬一樣。這就難怪有人為了爭當協會領導爭風吃醋,鬧得不可開交,地方美協為了當領導而託關係、拉票比比皆是,就是因為這個差事含金量太高了。

李涵揭祕中國美術界之現狀

屏祛群厲 李涵

20世紀80年代初,我從外地回京,一個同事告訴我美協吸收會員,他已經登記了,人家是好意,讓我去找人登記入會。因為還需拉關係、找人才能登記,我就沒去,所以我不是美協會員。有文字說我是美協會員,是誤傳,是有人不瞭解情況給我戴的高帽。當時在京的一些單位近水樓臺都登記入會了,外地也吸收了一批人。但按照當時美協議的入會標準(如參加三次美協組織的畫展,大專院校正教授職稱等),這些人是入不了會的。早期美協也沒搞過幾次畫展,誰能保證參加三次呢?就職稱而言,大學職稱評定停了好多年,很多大學系裡連個副教授都沒有,哪來的正教授?要按美協當時的入會標準,誰也入不了。所以只能登記入會,據我所知,當時入會的人,有很多至今也沒參加過美協組織的畫展。

隨著時間的推移、書畫市場的繁榮,美協越來越紅,中國人特別重視美協,近些年收藏、投資、送禮辦事的人多了,這其中大部分人不懂畫,主要靠聽人說、看宣傳,他們更相信美協,認為它是政府認可的,靠得住。如果是美協某領導的作品,送禮辦事就有個說法,這就給書協、美協造成了巨大的利益空間。

李涵揭祕中國美術界之現狀

鍾馗宴歸 李涵

現在一部分人早就富起來了,有的富人連星級酒店、直升機都有。一些當官的更是今非昔比,別說逢年過節,就是躺在醫院裡休息幾天也不乏送禮的,送禮的人多了,他不一定記得住,沒去的他倒是記住了。貧富懸殊拉大,看著別人發財誰不眼紅?於是有些人利用自己的工作之便,力所能及地撈點,除非你是修鞋捏腳的,沒機會。醫院吃病人,十幾元的藥賣到二百多。學校吃學生,有條件的連招生考試也要撈一筆。

我舉個例子,說說美術招生的事。過去美術專業招生是很規範的,我參加過入學考試,也招考過學生。當時不管報名的人有多少,都要先看考生的習作,然後發准考證,根據招生人數來確定參考人數,如招十個人,也就發百十個准考證,大部分人拿不到准考證就不必參加考試了。如此既避免了考生的勞民傷財,又減輕了組織考試時校方的負擔,要知道佈置個考場很不容易,都是高水平的老師來佈置,還要請模特兒,一個考場最多也就容納二十個考生,人再多了考生怎麼畫?可畫的角度有限,總不能讓人家畫後腦勺吧。接下來還有個判卷錄取的問題,當時是將考生的作品全部封號攤開,有的學校由幾名老師打分,根據總分決定錄取的名次,也有的學校是由權威老師親見裁定錄取,這要看學校有沒有這麼大牌的權威了,徐悲鴻先生在世時可由他親自錄取,中國畫系是由葉淺予先生選定,決無後門可言。李可染先生招研究生,其兒子李小可(美專畢業)居然沒錄取,還有很多美院老教授的子女都沒能在美院上學,如徐悲鴻先生、蔣兆和先生的子女都是搞美術的,但沒能到中央美院上學。老中央美院校風之正可見一斑。

現在美術學院招生就不同了,不管多少人報考,都讓來考,誰都能報上名,不存在准考證的問題。有的美術學院報考人數達三萬之眾,都來參加考試,考生的衣食住行姑且不提,考場如何安排?誰來監考?考生的卷子誰來評分?考生的卷子不能攤在牆上進行比較,如何鑑定優劣?有的還要請外校的人幫著判考卷,這些困難他們都能應付,也樂於應對,原因是每名考生都交二百元報名費,學校報名費就收了六百萬,為這六百萬,值得。

以上說的似乎有點跑題,其實也不,我只是舉例說明人們如何利用職務之便的問題,美協當然也不例外。美協的特權在哪裡?很多,但最主要的是它掌握著組織畫展、決定參展作品、評獎的權力。因為它規定了只有參加它組織的畫展才能入美協,也就實際掌控著畫家的入會權。很多畫家都迫切要求入會,中國的老百姓認這個,你入不了美協,畫就沒人買,生活就沒著落。老百姓如此看重美協其實是個誤區,剛建國時,各協會的領導確是領域內德高望重的權威,如美協的徐悲鴻、作協的茅盾、劇協的曹禺。現在則不同,任何職務都要有人來幹,有個坑就要找個蘿蔔,於是很多人上去並非靠水平,而是運作的結果,一個農村老翁寫的字不見得比書協的領導差。具體到美協而言,既然有參加畫展的剛性規定,想入會就只能走這條路,這並不容易,地方的美術家要參加全國美展,首先得打通地方美協的關節,否則你的畫不給你往北京送。我有個鄉畫家曾經告訴我:“要給畫展(全國美展)送畫了,得到石家莊去請請他們(省美協負責人)。”其實他到石家莊活動,只能保證省美協把他的畫送到北京來參選,能不能選上就看北京方面的評委了,所以還得到北京來活動,事實上很多人連地方美協這一關都過不了。但事情是人辦的,凡事終有可操作性,現在北京就有某某人的收費的進修班,由美協有職務的人開辦,學員不是真正來學習的,導師也教不了什麼,捨不得拿出時間來輔導。比如某人是畫人物的,卻有許多畫山水的、畫花鳥的也拜在其名下,其實這都是衝著某人的職務來的,與其說來學習,更確切的說是一種投靠,為的是找出路、入美協、在北京混。不免讓人想到明朝的時候,一批想上進的人都拜到魏忠賢門下。學員到了北京確實可以開闊眼界,有些學員水平很高,甚至比他拜的老師還高,學員之間有交流,老師組織他們搞創作,結業時每人都精心搞一幅作品,這些作品除了出書或展覽外,更重要的是可以參加美協組織的畫展。學員們有恩師的提攜,再活動著認識更多的人,作品就有機會入選參展,甚至被提名獲獎。如此這般,就入了美協,還省卻了地方美協的關節。

除了掌握入會評獎的大權之外,當了協會領導,收入更是可觀,作品價位高,買的人也多,出席個什麼場合,剪個彩,都收錢。什麼規格的人物出場要多少錢都有定數,這是潛規則。臉皮厚的直接索要,有的不提錢,但你錢不到位他不去。當然這不是美協的專利,其他一些行業也如此。

這類協會我看不要為好,人為地把畫家分三、六、九等,使其中一部分人享有特權,對其他大多數沒有入會的畫家來說顯然是很不公平的,我不否認美協做了一些組織工作,但絕非沒它不行。在那些沒有美協,甚至沒有文化部的國家,藝術家照樣創作出了人類的頂級藝術。藝術是藝術家的個體勞動,不是靠人領導出來的,沒人領導曹雪芹,他在小屋裡喝著粥寫出了《紅樓夢》。美協的存在,事實上滋長了腐敗,不利於畫家的公平競爭。

李涵揭祕中國美術界之現狀

小熊貓 李涵(吳作人先生題)

(二)畫家與理論家

在此提到的理論家指的是美術理論家。現在的理論家有兩個特點,其一是把簡單的問題複雜化,故弄玄虛,原本還算明白的人看了他的文章以後變胡塗了;其二是極盡吹捧之能事,把一個人吹的沒邊沒沿兒,甚至到了胡說八道的程度。之所以如此,當然還是為了一個“利”字。簡單總結其目的,一是為了撈學術資本,二是為了撈錢。你不把人家吹得大一些,誰給你錢呢?至於有些理論家嚴謹的探討學問,負責介紹書畫家,則主要是針對前人的比較多,很少有能夠如實詮釋現代書畫家的。

理論有兩種,有的理論人們認識的不到位,還需要進一步深入認識;有的理論是已經解決了的問題,沒必要再去糾纏。正確的理論有唯一性,人們通過實踐驗證的正確理論,只要運用它就行了,沒必要再去進行考證。前兩年楊振寧先生在清華大學講座,他說現在物理學方面,所有的重大理論問題都已經解決了,解決重大理論問題的機會都被前人用盡了。愛因斯坦一個人就解決了兩個大問題,現代人不可能再有這種機會了。人們探索太空,到月亮上去,物理學方面的理論問題肯定是解決了的,否則不可能辦到。在楊先生看來,現在人們只能在某一點深入下去,攻其一點去解決一些實際應用中的問題,沒有必要在重大的理論問題上打主意。

我認為社會發展到現在,不光物理學如此,文學藝術上也如此。在文學方面,詩詞歌賦、小說散文、古文白話都全了,誰要再發明一種文學形式是不可能的,硬說自己發明了什麼文體,肯定是吹牛,不會有結果。在書法方面,真草隸篆行都全了,誰要說他發明了什麼新書體,你也不要信,肯定沒這回事。就繪畫而言,工筆、半工半寫、小寫意、大寫意、勾勒、沒骨、水墨、潑墨、積墨、破墨等形式早已形成,題材也是,人物、山水、花鳥等能入畫的都有人畫了,現代人也只能在運用方面下功夫,畫出好畫就行了,沒人能再發明什麼新畫法,或有什麼重大突破了。舉例說明,張大千晚年用了些潑彩技法,劉海粟晚年也用了一些,效果如何各有見解,反正我不喜歡,覺得空,沒什麼意思。名人的東西有經濟價值則另當別論,但從畫法來說,談不上他有什麼創造,因為古人早就有王洽潑墨之說,都是潑上去,墨與色沒什麼區別。

現在很多畫家聲稱其發明或發展了什麼,有的說在用水上取得了突破,有的說在沒骨上有發明,說他和林風眠、黃永玉一樣了,吹得很神祕。其實畫畫沒那麼神祕,畫家在畫畫的時候只是在追求效果,不會想那麼多,是在施展自己的工藝,表現自己對造型運筆用墨施色的能力。但是畫成之後,理論家就把他說神了,他自己也就跟著說。這種自我炒作持續不了多久,待到他自己不能自吹自擂的時候,事情也就過去了,林風眠還是林風眠,黃永玉還是黃永玉,他還是個他。一條小魚掀不起什麼大浪來。

中國傳統繪畫理論和技巧方面的文字不少,有的只是技巧,算不上什麼理論。比如人們很重視的謝赫六法,也就是說一說學畫的方法和要求,如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形象、隨類賦彩、傳移摹寫,告訴人們要用心練,下功夫,畫什麼就要像什麼,要多臨摹別人的作品。相信沒看過這六法的人,也會這麼學習,古人學畫主要靠臨摹,畫什麼要像什麼誰都知道,不會把大白菜畫成紅色的。中國傳統繪畫最重要的理論其實很簡單,概括成一句話:似與不似之間。但就是這麼一句話,有多種解釋,有人便將其複雜化,甚至洋洋萬言,玄奧成一本書。

妙在似與不似之間,齊白石的解釋是,太似則媚俗,不似則欺人。是說畫畫不光要形似,還要神似。那麼除了形象準確之外,這神似就要求畫家在作品中加入自己的主觀成分,可謂主、客觀統一。當然,這個簡單的理論也可以用其他很多說法來解釋,如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這其中的現實主義或者說生活,是指作者要描繪的客觀世界,浪漫主義和高於生活,是指作者本身的精神世界。作者要用自己的理解和思想,對描繪的對象加以改進,從而發揮作者的才華,而不是機械的反映客觀事物。大概意思也就是如此。本來很簡單的事情到了理論家筆下就複雜了,說了很多類似“天人合一”這等令人費解的話,長長的文章讓人越看越胡塗。建議學畫的人不要看這些費解的東西,最好看一些有成就的大畫家的畫論,既簡單易懂又解決實際問題。

當代美術理論家的另一特點就是在介紹或評論畫家時,極盡吹捧。畫家要借理論家的筆或口來抬高自己,是要花錢的。畫家賣畫掙錢了,為人做嫁衣裳的理論家當然不能給你白做。錢出得多,文章就長,吹捧的話也多一些,在當今社會,這也算正常。但凡事要掌握一個度,太過分了不免讓人笑話,未必起到好作用。有人在介紹一位山水畫家時是這樣說的:“他那墨力四射,令天地為之低昂的繪畫形態預示著一種風流超越的勢態(見《中華之窗》2006 年中國書畫名家專號)。”我不知道什麼樣的繪畫形態能讓天地為之低昂。

在評論畫家的時候,要掌握兩點,一是畫家畢竟是畫畫的,對國家和社會的發展起不了太重要的作用,沒有道昭天下,宣聖義於遐方的能耐;二是不要和天地、日月、大海什麼的比,真比起來人就太可憐了。地球只是太陽的百萬分之一,人類不過是小小地球身上的寄生蟲,和螻蟻也差不了多少,一代代任其自生自滅,過不了太久,現在活著的人都沒了,天地還在,日月還在,你比的了嗎。

李涵自傳《蟻痕》之中國美術界之現狀

(一)畫家與美協

以前,有個口舌官司,就是吳冠中先生說中國美協和畫院沒有用,應該取消。當時的中國畫研究院院長龍瑞坐不住了,站出來反駁,言辭很激烈,說他們的工作如何重要,做了多少工作,沒有他們不行。

我看不至於沒有誰就不行,古今中外很多高精尖藝術品的產生,也不是什麼協會、什麼畫院領導出來的。在這裡只說一說美協。說起中國美協不能簡單地說它沒用,其實它是很有用的,只是用在何處,起什麼作用。要弄清這事,首先要了解中國美協是怎麼產生的。

李涵揭祕中國美術界之現狀

搔癢圖 李涵

中國美術家協會是政府官辦的群眾組織。據說世界上許多國家連文化部都沒有,一些國家雖然設立了文化部,但類似於中國的文管部門,是保護文物的,不是用來領導藝術家的。中國則不同,新中國建立後,不光有文化部,還上有中宣部,下設文聯,並給各文化行業設立了協會,而且是從中央到地方分級設立。

改革開放以後,美協改變了性質,變成了一種特權,一種非常強勢的特權,不僅使美協會員享受這種特權,更使得協會領導人得到巨大利益,像書協領導隨便寫個紙條(如匾額)就能拿幾萬一樣。這就難怪有人為了爭當協會領導爭風吃醋,鬧得不可開交,地方美協為了當領導而託關係、拉票比比皆是,就是因為這個差事含金量太高了。

李涵揭祕中國美術界之現狀

屏祛群厲 李涵

20世紀80年代初,我從外地回京,一個同事告訴我美協吸收會員,他已經登記了,人家是好意,讓我去找人登記入會。因為還需拉關係、找人才能登記,我就沒去,所以我不是美協會員。有文字說我是美協會員,是誤傳,是有人不瞭解情況給我戴的高帽。當時在京的一些單位近水樓臺都登記入會了,外地也吸收了一批人。但按照當時美協議的入會標準(如參加三次美協組織的畫展,大專院校正教授職稱等),這些人是入不了會的。早期美協也沒搞過幾次畫展,誰能保證參加三次呢?就職稱而言,大學職稱評定停了好多年,很多大學系裡連個副教授都沒有,哪來的正教授?要按美協當時的入會標準,誰也入不了。所以只能登記入會,據我所知,當時入會的人,有很多至今也沒參加過美協組織的畫展。

隨著時間的推移、書畫市場的繁榮,美協越來越紅,中國人特別重視美協,近些年收藏、投資、送禮辦事的人多了,這其中大部分人不懂畫,主要靠聽人說、看宣傳,他們更相信美協,認為它是政府認可的,靠得住。如果是美協某領導的作品,送禮辦事就有個說法,這就給書協、美協造成了巨大的利益空間。

李涵揭祕中國美術界之現狀

鍾馗宴歸 李涵

現在一部分人早就富起來了,有的富人連星級酒店、直升機都有。一些當官的更是今非昔比,別說逢年過節,就是躺在醫院裡休息幾天也不乏送禮的,送禮的人多了,他不一定記得住,沒去的他倒是記住了。貧富懸殊拉大,看著別人發財誰不眼紅?於是有些人利用自己的工作之便,力所能及地撈點,除非你是修鞋捏腳的,沒機會。醫院吃病人,十幾元的藥賣到二百多。學校吃學生,有條件的連招生考試也要撈一筆。

我舉個例子,說說美術招生的事。過去美術專業招生是很規範的,我參加過入學考試,也招考過學生。當時不管報名的人有多少,都要先看考生的習作,然後發准考證,根據招生人數來確定參考人數,如招十個人,也就發百十個准考證,大部分人拿不到准考證就不必參加考試了。如此既避免了考生的勞民傷財,又減輕了組織考試時校方的負擔,要知道佈置個考場很不容易,都是高水平的老師來佈置,還要請模特兒,一個考場最多也就容納二十個考生,人再多了考生怎麼畫?可畫的角度有限,總不能讓人家畫後腦勺吧。接下來還有個判卷錄取的問題,當時是將考生的作品全部封號攤開,有的學校由幾名老師打分,根據總分決定錄取的名次,也有的學校是由權威老師親見裁定錄取,這要看學校有沒有這麼大牌的權威了,徐悲鴻先生在世時可由他親自錄取,中國畫系是由葉淺予先生選定,決無後門可言。李可染先生招研究生,其兒子李小可(美專畢業)居然沒錄取,還有很多美院老教授的子女都沒能在美院上學,如徐悲鴻先生、蔣兆和先生的子女都是搞美術的,但沒能到中央美院上學。老中央美院校風之正可見一斑。

現在美術學院招生就不同了,不管多少人報考,都讓來考,誰都能報上名,不存在准考證的問題。有的美術學院報考人數達三萬之眾,都來參加考試,考生的衣食住行姑且不提,考場如何安排?誰來監考?考生的卷子誰來評分?考生的卷子不能攤在牆上進行比較,如何鑑定優劣?有的還要請外校的人幫著判考卷,這些困難他們都能應付,也樂於應對,原因是每名考生都交二百元報名費,學校報名費就收了六百萬,為這六百萬,值得。

以上說的似乎有點跑題,其實也不,我只是舉例說明人們如何利用職務之便的問題,美協當然也不例外。美協的特權在哪裡?很多,但最主要的是它掌握著組織畫展、決定參展作品、評獎的權力。因為它規定了只有參加它組織的畫展才能入美協,也就實際掌控著畫家的入會權。很多畫家都迫切要求入會,中國的老百姓認這個,你入不了美協,畫就沒人買,生活就沒著落。老百姓如此看重美協其實是個誤區,剛建國時,各協會的領導確是領域內德高望重的權威,如美協的徐悲鴻、作協的茅盾、劇協的曹禺。現在則不同,任何職務都要有人來幹,有個坑就要找個蘿蔔,於是很多人上去並非靠水平,而是運作的結果,一個農村老翁寫的字不見得比書協的領導差。具體到美協而言,既然有參加畫展的剛性規定,想入會就只能走這條路,這並不容易,地方的美術家要參加全國美展,首先得打通地方美協的關節,否則你的畫不給你往北京送。我有個鄉畫家曾經告訴我:“要給畫展(全國美展)送畫了,得到石家莊去請請他們(省美協負責人)。”其實他到石家莊活動,只能保證省美協把他的畫送到北京來參選,能不能選上就看北京方面的評委了,所以還得到北京來活動,事實上很多人連地方美協這一關都過不了。但事情是人辦的,凡事終有可操作性,現在北京就有某某人的收費的進修班,由美協有職務的人開辦,學員不是真正來學習的,導師也教不了什麼,捨不得拿出時間來輔導。比如某人是畫人物的,卻有許多畫山水的、畫花鳥的也拜在其名下,其實這都是衝著某人的職務來的,與其說來學習,更確切的說是一種投靠,為的是找出路、入美協、在北京混。不免讓人想到明朝的時候,一批想上進的人都拜到魏忠賢門下。學員到了北京確實可以開闊眼界,有些學員水平很高,甚至比他拜的老師還高,學員之間有交流,老師組織他們搞創作,結業時每人都精心搞一幅作品,這些作品除了出書或展覽外,更重要的是可以參加美協組織的畫展。學員們有恩師的提攜,再活動著認識更多的人,作品就有機會入選參展,甚至被提名獲獎。如此這般,就入了美協,還省卻了地方美協的關節。

除了掌握入會評獎的大權之外,當了協會領導,收入更是可觀,作品價位高,買的人也多,出席個什麼場合,剪個彩,都收錢。什麼規格的人物出場要多少錢都有定數,這是潛規則。臉皮厚的直接索要,有的不提錢,但你錢不到位他不去。當然這不是美協的專利,其他一些行業也如此。

這類協會我看不要為好,人為地把畫家分三、六、九等,使其中一部分人享有特權,對其他大多數沒有入會的畫家來說顯然是很不公平的,我不否認美協做了一些組織工作,但絕非沒它不行。在那些沒有美協,甚至沒有文化部的國家,藝術家照樣創作出了人類的頂級藝術。藝術是藝術家的個體勞動,不是靠人領導出來的,沒人領導曹雪芹,他在小屋裡喝著粥寫出了《紅樓夢》。美協的存在,事實上滋長了腐敗,不利於畫家的公平競爭。

李涵揭祕中國美術界之現狀

小熊貓 李涵(吳作人先生題)

(二)畫家與理論家

在此提到的理論家指的是美術理論家。現在的理論家有兩個特點,其一是把簡單的問題複雜化,故弄玄虛,原本還算明白的人看了他的文章以後變胡塗了;其二是極盡吹捧之能事,把一個人吹的沒邊沒沿兒,甚至到了胡說八道的程度。之所以如此,當然還是為了一個“利”字。簡單總結其目的,一是為了撈學術資本,二是為了撈錢。你不把人家吹得大一些,誰給你錢呢?至於有些理論家嚴謹的探討學問,負責介紹書畫家,則主要是針對前人的比較多,很少有能夠如實詮釋現代書畫家的。

理論有兩種,有的理論人們認識的不到位,還需要進一步深入認識;有的理論是已經解決了的問題,沒必要再去糾纏。正確的理論有唯一性,人們通過實踐驗證的正確理論,只要運用它就行了,沒必要再去進行考證。前兩年楊振寧先生在清華大學講座,他說現在物理學方面,所有的重大理論問題都已經解決了,解決重大理論問題的機會都被前人用盡了。愛因斯坦一個人就解決了兩個大問題,現代人不可能再有這種機會了。人們探索太空,到月亮上去,物理學方面的理論問題肯定是解決了的,否則不可能辦到。在楊先生看來,現在人們只能在某一點深入下去,攻其一點去解決一些實際應用中的問題,沒有必要在重大的理論問題上打主意。

我認為社會發展到現在,不光物理學如此,文學藝術上也如此。在文學方面,詩詞歌賦、小說散文、古文白話都全了,誰要再發明一種文學形式是不可能的,硬說自己發明了什麼文體,肯定是吹牛,不會有結果。在書法方面,真草隸篆行都全了,誰要說他發明了什麼新書體,你也不要信,肯定沒這回事。就繪畫而言,工筆、半工半寫、小寫意、大寫意、勾勒、沒骨、水墨、潑墨、積墨、破墨等形式早已形成,題材也是,人物、山水、花鳥等能入畫的都有人畫了,現代人也只能在運用方面下功夫,畫出好畫就行了,沒人能再發明什麼新畫法,或有什麼重大突破了。舉例說明,張大千晚年用了些潑彩技法,劉海粟晚年也用了一些,效果如何各有見解,反正我不喜歡,覺得空,沒什麼意思。名人的東西有經濟價值則另當別論,但從畫法來說,談不上他有什麼創造,因為古人早就有王洽潑墨之說,都是潑上去,墨與色沒什麼區別。

現在很多畫家聲稱其發明或發展了什麼,有的說在用水上取得了突破,有的說在沒骨上有發明,說他和林風眠、黃永玉一樣了,吹得很神祕。其實畫畫沒那麼神祕,畫家在畫畫的時候只是在追求效果,不會想那麼多,是在施展自己的工藝,表現自己對造型運筆用墨施色的能力。但是畫成之後,理論家就把他說神了,他自己也就跟著說。這種自我炒作持續不了多久,待到他自己不能自吹自擂的時候,事情也就過去了,林風眠還是林風眠,黃永玉還是黃永玉,他還是個他。一條小魚掀不起什麼大浪來。

中國傳統繪畫理論和技巧方面的文字不少,有的只是技巧,算不上什麼理論。比如人們很重視的謝赫六法,也就是說一說學畫的方法和要求,如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形象、隨類賦彩、傳移摹寫,告訴人們要用心練,下功夫,畫什麼就要像什麼,要多臨摹別人的作品。相信沒看過這六法的人,也會這麼學習,古人學畫主要靠臨摹,畫什麼要像什麼誰都知道,不會把大白菜畫成紅色的。中國傳統繪畫最重要的理論其實很簡單,概括成一句話:似與不似之間。但就是這麼一句話,有多種解釋,有人便將其複雜化,甚至洋洋萬言,玄奧成一本書。

妙在似與不似之間,齊白石的解釋是,太似則媚俗,不似則欺人。是說畫畫不光要形似,還要神似。那麼除了形象準確之外,這神似就要求畫家在作品中加入自己的主觀成分,可謂主、客觀統一。當然,這個簡單的理論也可以用其他很多說法來解釋,如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這其中的現實主義或者說生活,是指作者要描繪的客觀世界,浪漫主義和高於生活,是指作者本身的精神世界。作者要用自己的理解和思想,對描繪的對象加以改進,從而發揮作者的才華,而不是機械的反映客觀事物。大概意思也就是如此。本來很簡單的事情到了理論家筆下就複雜了,說了很多類似“天人合一”這等令人費解的話,長長的文章讓人越看越胡塗。建議學畫的人不要看這些費解的東西,最好看一些有成就的大畫家的畫論,既簡單易懂又解決實際問題。

當代美術理論家的另一特點就是在介紹或評論畫家時,極盡吹捧。畫家要借理論家的筆或口來抬高自己,是要花錢的。畫家賣畫掙錢了,為人做嫁衣裳的理論家當然不能給你白做。錢出得多,文章就長,吹捧的話也多一些,在當今社會,這也算正常。但凡事要掌握一個度,太過分了不免讓人笑話,未必起到好作用。有人在介紹一位山水畫家時是這樣說的:“他那墨力四射,令天地為之低昂的繪畫形態預示著一種風流超越的勢態(見《中華之窗》2006 年中國書畫名家專號)。”我不知道什麼樣的繪畫形態能讓天地為之低昂。

在評論畫家的時候,要掌握兩點,一是畫家畢竟是畫畫的,對國家和社會的發展起不了太重要的作用,沒有道昭天下,宣聖義於遐方的能耐;二是不要和天地、日月、大海什麼的比,真比起來人就太可憐了。地球只是太陽的百萬分之一,人類不過是小小地球身上的寄生蟲,和螻蟻也差不了多少,一代代任其自生自滅,過不了太久,現在活著的人都沒了,天地還在,日月還在,你比的了嗎。

李涵揭祕中國美術界之現狀

拉二胡 李涵

(三)畫家與市場

要了解當前的中國書畫市場,有必要先回顧一下歷史。1954年冬,我到北京王府井的和平畫店看畫,店裡的畫有百分之六十是齊白石的作品,大概百分之二十是徐悲鴻的,還有就是傅抱石、陳半丁、王雪濤等人的作品。齊白石的畫多半是豎軸,價位也就二三十元一幅,我記得很清楚,一幅三平尺的豎軸牽牛花,葉子上加一隻寫意螞蚱,標價是二十元。徐悲鴻的畫馬和牛比較多,一幅畫的價格在六七十元左右,其中有一幅大畫翠竹仕女(題天寒翠衣薄的那幅)標價一百一十元,就算店內最貴的畫了。詩人艾青先生曾說過,他收藏的幾幅齊白石的畫不是齊老先生贈送的,而是花錢買的,當時齊老自稱九十四歲,畫價是每平尺四元錢,艾青為了請齊白石題上款還多加了幾塊錢。若按這個價格,當時一個普通工人的月工資可以買兩幅齊白石的畫。

再往前說,古代賣的字畫也不貴。過去有地位的,生活好的書畫家是不賣字畫的。靠賣字畫為生的都是比較窮的文人,價錢是貴不了的。明朝的唐伯虎仕途無望,賣字畫為生,很是潦倒,也沒點過什麼秋香。徐渭就更慘了,給他提壺酒,拿幾隻螃蟹,他就能給人家畫個長卷,你說他的畫賣多少錢一尺?八大山人名滿天下,可到了晚年還是貧病交加,瓶中貯粟無幾。蒲華在上海賣了一輩子畫,晚年一個人死在床上都沒人知道。任伯年畫賣得很好,但因抽大煙而債臺高築,其實那時大煙也不是那麼貴,農村一個普通地主都抽得起,如果任伯年是畫賣的貴,不至於為了抽幾口大煙而舉債。曹雪芹也是靠賣字畫為生,過的是舉家食粥酒常賒的日子,也就是北京二鍋頭之類的白酒,還得欠債賒酒,想必其字畫也貴不到哪裡去。

外國的情況也差不多,梵高生前,他的畫沒人要,甚至被人們視為垃圾。去世以後他母親清理房間的時候,把他留下的四大箱子畫都當成垃圾給扔了。現在梵高的畫已經是天價了,這時理論家們也紛紛站出來評論梵高的畫是如何之好。其實這只是當初沒被扔掉的垃圾,梵高還是那個梵高,畫被炒作之後便值了錢,這是一種經濟行為的結果,是有錢人利用梵高的畫做的一個局。正因為梵高的母親處理掉了梵高大量的作品,才使得他的畫在炒作中更具備了可操作性。

回顧了從前,我們再看看現在,也就是當今存世的書畫家的市場情況。當前的書畫市場比較亂,用兩個字概括:貴、假。貴的出奇,假的過分。

先說貴,有的存世畫家一幅不大的畫要價幾十萬至上百萬元,工薪階層的人一輩子的工資甚至買不了他一幅畫。我的老師葉淺予先生生前就看不慣這種現象,說你要的這麼貴,人們的工資才多少錢,買得起嗎?於是在一次某畫廊主辦的展銷會上,葉先生給自己的畫定了低價,可就在展銷會開門之前,這幅畫被貼上了售出的標籤,原來是畫廊老闆自己收購了。當然以後再拿出來賣就不是這個價了。葉先生對此也只能嘆息,這還真是他管不了的事情。

造成如此高的價位有這樣幾個原因:一是作者特別善於炒作,用發行股票的模式進行操作,買畫的人也是以投資股票的心態去買畫。如一個畫家對外透露:“今年我的畫兩萬一平尺,明年就三萬啦。”一過元旦,畫價真的漲到三萬了。這時畫家又喊:“明年能漲到五萬…… ”就這樣一直漲上去,因為操盤手是畫家自己,買畫的人認為到手的東西很快就會升值,便會搶著去買,這樣只要作者活著,價錢一定會升,但總有一天,作者不喊價了,他的畫也就砸在買畫的人手裡,再也炒不動了。第二種情況是讓他人協助運作高價。如一個人,打算通過投資炒作畫家作品來發財,他調研後,發現某畫家的名氣有望抬頭,但社會上收藏其作品的人很少,於是這個投資人用較低價格收購了大量該畫家的作品,然後拿出一幅畫到拍賣會上拍賣,他自己以幾十萬的高價舉牌拍回,雖然花費了點手續費,但因此造成了該畫家作品的高價位元,他手上的大量作品也跟著升值了。就這樣經過多人次的反覆炒作,該畫家的作品真的到達了天價。畫家名氣大振的同時,更使炒作其作品的人發了大財。第三種情況是一些企業通過買畫來洗錢,企業高層用自己的權力以超高價位購買某畫家的作品,實際上並未真正付給畫家全款,一大部分錢自己留下了。這樣做對畫家也有益處,達到了廣告效應,幫助畫家提高了價位,算是一種潛規則吧。

中國書畫市場的變化就在於此,過去買畫的人大多是懂畫喜歡畫的富裕人,這個群體不大。現在買畫的大多是不懂畫甚至不喜歡畫的有錢人,他們買畫有多種動機,有投資者,這類人不怕畫貴,就怕畫不升值,範曾之所以能操作著提價,就是切中的這部分人的要害。還有的人買畫是為了送禮辦事,他們也不怕畫貴,高價位的畫送出去辦大事,低價位的畫送出去辦小事。甚至有些人出錢搞筆會也是為了迎合某領導,反正錢花出去了,事情辦了就達到目的,談不上虧不虧。山東人喜歡字畫,有人到北京出差,順便到潘家園走走,買幾幅假啟功、假劉炳森帶回去送人,無非是聯絡聯絡朋友感情,靠送這個辦事肯定是不行的。

存世畫家真能賣高價位的畢竟是少數,很多自己喊高價位的人其實是有價無市,高標的目的也是為了低售。高價位賣不出去,為了生存只得低價賣畫。二十年前,燕京書畫社負責進畫的人告訴我,有一個外地畫家拿了一大卷畫,有二十多張,畫社按照三元一張收下了。開票的時候,畫家要求將收畫的數量寫為一張,本來二十多張畫賣了七十多元,開票時寫成了一張畫賣七十多元。這張收據對他很有用,表示了北京收他的畫都七十多元一張,回到當地五元六元的就好出手了。有的畫家在畫店裡標了高價,明知賣不了,也沒打算賣出去,只是一個廣告,為的是下面低價好出手。

李涵自傳《蟻痕》之中國美術界之現狀

(一)畫家與美協

以前,有個口舌官司,就是吳冠中先生說中國美協和畫院沒有用,應該取消。當時的中國畫研究院院長龍瑞坐不住了,站出來反駁,言辭很激烈,說他們的工作如何重要,做了多少工作,沒有他們不行。

我看不至於沒有誰就不行,古今中外很多高精尖藝術品的產生,也不是什麼協會、什麼畫院領導出來的。在這裡只說一說美協。說起中國美協不能簡單地說它沒用,其實它是很有用的,只是用在何處,起什麼作用。要弄清這事,首先要了解中國美協是怎麼產生的。

李涵揭祕中國美術界之現狀

搔癢圖 李涵

中國美術家協會是政府官辦的群眾組織。據說世界上許多國家連文化部都沒有,一些國家雖然設立了文化部,但類似於中國的文管部門,是保護文物的,不是用來領導藝術家的。中國則不同,新中國建立後,不光有文化部,還上有中宣部,下設文聯,並給各文化行業設立了協會,而且是從中央到地方分級設立。

改革開放以後,美協改變了性質,變成了一種特權,一種非常強勢的特權,不僅使美協會員享受這種特權,更使得協會領導人得到巨大利益,像書協領導隨便寫個紙條(如匾額)就能拿幾萬一樣。這就難怪有人為了爭當協會領導爭風吃醋,鬧得不可開交,地方美協為了當領導而託關係、拉票比比皆是,就是因為這個差事含金量太高了。

李涵揭祕中國美術界之現狀

屏祛群厲 李涵

20世紀80年代初,我從外地回京,一個同事告訴我美協吸收會員,他已經登記了,人家是好意,讓我去找人登記入會。因為還需拉關係、找人才能登記,我就沒去,所以我不是美協會員。有文字說我是美協會員,是誤傳,是有人不瞭解情況給我戴的高帽。當時在京的一些單位近水樓臺都登記入會了,外地也吸收了一批人。但按照當時美協議的入會標準(如參加三次美協組織的畫展,大專院校正教授職稱等),這些人是入不了會的。早期美協也沒搞過幾次畫展,誰能保證參加三次呢?就職稱而言,大學職稱評定停了好多年,很多大學系裡連個副教授都沒有,哪來的正教授?要按美協當時的入會標準,誰也入不了。所以只能登記入會,據我所知,當時入會的人,有很多至今也沒參加過美協組織的畫展。

隨著時間的推移、書畫市場的繁榮,美協越來越紅,中國人特別重視美協,近些年收藏、投資、送禮辦事的人多了,這其中大部分人不懂畫,主要靠聽人說、看宣傳,他們更相信美協,認為它是政府認可的,靠得住。如果是美協某領導的作品,送禮辦事就有個說法,這就給書協、美協造成了巨大的利益空間。

李涵揭祕中國美術界之現狀

鍾馗宴歸 李涵

現在一部分人早就富起來了,有的富人連星級酒店、直升機都有。一些當官的更是今非昔比,別說逢年過節,就是躺在醫院裡休息幾天也不乏送禮的,送禮的人多了,他不一定記得住,沒去的他倒是記住了。貧富懸殊拉大,看著別人發財誰不眼紅?於是有些人利用自己的工作之便,力所能及地撈點,除非你是修鞋捏腳的,沒機會。醫院吃病人,十幾元的藥賣到二百多。學校吃學生,有條件的連招生考試也要撈一筆。

我舉個例子,說說美術招生的事。過去美術專業招生是很規範的,我參加過入學考試,也招考過學生。當時不管報名的人有多少,都要先看考生的習作,然後發准考證,根據招生人數來確定參考人數,如招十個人,也就發百十個准考證,大部分人拿不到准考證就不必參加考試了。如此既避免了考生的勞民傷財,又減輕了組織考試時校方的負擔,要知道佈置個考場很不容易,都是高水平的老師來佈置,還要請模特兒,一個考場最多也就容納二十個考生,人再多了考生怎麼畫?可畫的角度有限,總不能讓人家畫後腦勺吧。接下來還有個判卷錄取的問題,當時是將考生的作品全部封號攤開,有的學校由幾名老師打分,根據總分決定錄取的名次,也有的學校是由權威老師親見裁定錄取,這要看學校有沒有這麼大牌的權威了,徐悲鴻先生在世時可由他親自錄取,中國畫系是由葉淺予先生選定,決無後門可言。李可染先生招研究生,其兒子李小可(美專畢業)居然沒錄取,還有很多美院老教授的子女都沒能在美院上學,如徐悲鴻先生、蔣兆和先生的子女都是搞美術的,但沒能到中央美院上學。老中央美院校風之正可見一斑。

現在美術學院招生就不同了,不管多少人報考,都讓來考,誰都能報上名,不存在准考證的問題。有的美術學院報考人數達三萬之眾,都來參加考試,考生的衣食住行姑且不提,考場如何安排?誰來監考?考生的卷子誰來評分?考生的卷子不能攤在牆上進行比較,如何鑑定優劣?有的還要請外校的人幫著判考卷,這些困難他們都能應付,也樂於應對,原因是每名考生都交二百元報名費,學校報名費就收了六百萬,為這六百萬,值得。

以上說的似乎有點跑題,其實也不,我只是舉例說明人們如何利用職務之便的問題,美協當然也不例外。美協的特權在哪裡?很多,但最主要的是它掌握著組織畫展、決定參展作品、評獎的權力。因為它規定了只有參加它組織的畫展才能入美協,也就實際掌控著畫家的入會權。很多畫家都迫切要求入會,中國的老百姓認這個,你入不了美協,畫就沒人買,生活就沒著落。老百姓如此看重美協其實是個誤區,剛建國時,各協會的領導確是領域內德高望重的權威,如美協的徐悲鴻、作協的茅盾、劇協的曹禺。現在則不同,任何職務都要有人來幹,有個坑就要找個蘿蔔,於是很多人上去並非靠水平,而是運作的結果,一個農村老翁寫的字不見得比書協的領導差。具體到美協而言,既然有參加畫展的剛性規定,想入會就只能走這條路,這並不容易,地方的美術家要參加全國美展,首先得打通地方美協的關節,否則你的畫不給你往北京送。我有個鄉畫家曾經告訴我:“要給畫展(全國美展)送畫了,得到石家莊去請請他們(省美協負責人)。”其實他到石家莊活動,只能保證省美協把他的畫送到北京來參選,能不能選上就看北京方面的評委了,所以還得到北京來活動,事實上很多人連地方美協這一關都過不了。但事情是人辦的,凡事終有可操作性,現在北京就有某某人的收費的進修班,由美協有職務的人開辦,學員不是真正來學習的,導師也教不了什麼,捨不得拿出時間來輔導。比如某人是畫人物的,卻有許多畫山水的、畫花鳥的也拜在其名下,其實這都是衝著某人的職務來的,與其說來學習,更確切的說是一種投靠,為的是找出路、入美協、在北京混。不免讓人想到明朝的時候,一批想上進的人都拜到魏忠賢門下。學員到了北京確實可以開闊眼界,有些學員水平很高,甚至比他拜的老師還高,學員之間有交流,老師組織他們搞創作,結業時每人都精心搞一幅作品,這些作品除了出書或展覽外,更重要的是可以參加美協組織的畫展。學員們有恩師的提攜,再活動著認識更多的人,作品就有機會入選參展,甚至被提名獲獎。如此這般,就入了美協,還省卻了地方美協的關節。

除了掌握入會評獎的大權之外,當了協會領導,收入更是可觀,作品價位高,買的人也多,出席個什麼場合,剪個彩,都收錢。什麼規格的人物出場要多少錢都有定數,這是潛規則。臉皮厚的直接索要,有的不提錢,但你錢不到位他不去。當然這不是美協的專利,其他一些行業也如此。

這類協會我看不要為好,人為地把畫家分三、六、九等,使其中一部分人享有特權,對其他大多數沒有入會的畫家來說顯然是很不公平的,我不否認美協做了一些組織工作,但絕非沒它不行。在那些沒有美協,甚至沒有文化部的國家,藝術家照樣創作出了人類的頂級藝術。藝術是藝術家的個體勞動,不是靠人領導出來的,沒人領導曹雪芹,他在小屋裡喝著粥寫出了《紅樓夢》。美協的存在,事實上滋長了腐敗,不利於畫家的公平競爭。

李涵揭祕中國美術界之現狀

小熊貓 李涵(吳作人先生題)

(二)畫家與理論家

在此提到的理論家指的是美術理論家。現在的理論家有兩個特點,其一是把簡單的問題複雜化,故弄玄虛,原本還算明白的人看了他的文章以後變胡塗了;其二是極盡吹捧之能事,把一個人吹的沒邊沒沿兒,甚至到了胡說八道的程度。之所以如此,當然還是為了一個“利”字。簡單總結其目的,一是為了撈學術資本,二是為了撈錢。你不把人家吹得大一些,誰給你錢呢?至於有些理論家嚴謹的探討學問,負責介紹書畫家,則主要是針對前人的比較多,很少有能夠如實詮釋現代書畫家的。

理論有兩種,有的理論人們認識的不到位,還需要進一步深入認識;有的理論是已經解決了的問題,沒必要再去糾纏。正確的理論有唯一性,人們通過實踐驗證的正確理論,只要運用它就行了,沒必要再去進行考證。前兩年楊振寧先生在清華大學講座,他說現在物理學方面,所有的重大理論問題都已經解決了,解決重大理論問題的機會都被前人用盡了。愛因斯坦一個人就解決了兩個大問題,現代人不可能再有這種機會了。人們探索太空,到月亮上去,物理學方面的理論問題肯定是解決了的,否則不可能辦到。在楊先生看來,現在人們只能在某一點深入下去,攻其一點去解決一些實際應用中的問題,沒有必要在重大的理論問題上打主意。

我認為社會發展到現在,不光物理學如此,文學藝術上也如此。在文學方面,詩詞歌賦、小說散文、古文白話都全了,誰要再發明一種文學形式是不可能的,硬說自己發明了什麼文體,肯定是吹牛,不會有結果。在書法方面,真草隸篆行都全了,誰要說他發明了什麼新書體,你也不要信,肯定沒這回事。就繪畫而言,工筆、半工半寫、小寫意、大寫意、勾勒、沒骨、水墨、潑墨、積墨、破墨等形式早已形成,題材也是,人物、山水、花鳥等能入畫的都有人畫了,現代人也只能在運用方面下功夫,畫出好畫就行了,沒人能再發明什麼新畫法,或有什麼重大突破了。舉例說明,張大千晚年用了些潑彩技法,劉海粟晚年也用了一些,效果如何各有見解,反正我不喜歡,覺得空,沒什麼意思。名人的東西有經濟價值則另當別論,但從畫法來說,談不上他有什麼創造,因為古人早就有王洽潑墨之說,都是潑上去,墨與色沒什麼區別。

現在很多畫家聲稱其發明或發展了什麼,有的說在用水上取得了突破,有的說在沒骨上有發明,說他和林風眠、黃永玉一樣了,吹得很神祕。其實畫畫沒那麼神祕,畫家在畫畫的時候只是在追求效果,不會想那麼多,是在施展自己的工藝,表現自己對造型運筆用墨施色的能力。但是畫成之後,理論家就把他說神了,他自己也就跟著說。這種自我炒作持續不了多久,待到他自己不能自吹自擂的時候,事情也就過去了,林風眠還是林風眠,黃永玉還是黃永玉,他還是個他。一條小魚掀不起什麼大浪來。

中國傳統繪畫理論和技巧方面的文字不少,有的只是技巧,算不上什麼理論。比如人們很重視的謝赫六法,也就是說一說學畫的方法和要求,如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形象、隨類賦彩、傳移摹寫,告訴人們要用心練,下功夫,畫什麼就要像什麼,要多臨摹別人的作品。相信沒看過這六法的人,也會這麼學習,古人學畫主要靠臨摹,畫什麼要像什麼誰都知道,不會把大白菜畫成紅色的。中國傳統繪畫最重要的理論其實很簡單,概括成一句話:似與不似之間。但就是這麼一句話,有多種解釋,有人便將其複雜化,甚至洋洋萬言,玄奧成一本書。

妙在似與不似之間,齊白石的解釋是,太似則媚俗,不似則欺人。是說畫畫不光要形似,還要神似。那麼除了形象準確之外,這神似就要求畫家在作品中加入自己的主觀成分,可謂主、客觀統一。當然,這個簡單的理論也可以用其他很多說法來解釋,如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這其中的現實主義或者說生活,是指作者要描繪的客觀世界,浪漫主義和高於生活,是指作者本身的精神世界。作者要用自己的理解和思想,對描繪的對象加以改進,從而發揮作者的才華,而不是機械的反映客觀事物。大概意思也就是如此。本來很簡單的事情到了理論家筆下就複雜了,說了很多類似“天人合一”這等令人費解的話,長長的文章讓人越看越胡塗。建議學畫的人不要看這些費解的東西,最好看一些有成就的大畫家的畫論,既簡單易懂又解決實際問題。

當代美術理論家的另一特點就是在介紹或評論畫家時,極盡吹捧。畫家要借理論家的筆或口來抬高自己,是要花錢的。畫家賣畫掙錢了,為人做嫁衣裳的理論家當然不能給你白做。錢出得多,文章就長,吹捧的話也多一些,在當今社會,這也算正常。但凡事要掌握一個度,太過分了不免讓人笑話,未必起到好作用。有人在介紹一位山水畫家時是這樣說的:“他那墨力四射,令天地為之低昂的繪畫形態預示著一種風流超越的勢態(見《中華之窗》2006 年中國書畫名家專號)。”我不知道什麼樣的繪畫形態能讓天地為之低昂。

在評論畫家的時候,要掌握兩點,一是畫家畢竟是畫畫的,對國家和社會的發展起不了太重要的作用,沒有道昭天下,宣聖義於遐方的能耐;二是不要和天地、日月、大海什麼的比,真比起來人就太可憐了。地球只是太陽的百萬分之一,人類不過是小小地球身上的寄生蟲,和螻蟻也差不了多少,一代代任其自生自滅,過不了太久,現在活著的人都沒了,天地還在,日月還在,你比的了嗎。

李涵揭祕中國美術界之現狀

拉二胡 李涵

(三)畫家與市場

要了解當前的中國書畫市場,有必要先回顧一下歷史。1954年冬,我到北京王府井的和平畫店看畫,店裡的畫有百分之六十是齊白石的作品,大概百分之二十是徐悲鴻的,還有就是傅抱石、陳半丁、王雪濤等人的作品。齊白石的畫多半是豎軸,價位也就二三十元一幅,我記得很清楚,一幅三平尺的豎軸牽牛花,葉子上加一隻寫意螞蚱,標價是二十元。徐悲鴻的畫馬和牛比較多,一幅畫的價格在六七十元左右,其中有一幅大畫翠竹仕女(題天寒翠衣薄的那幅)標價一百一十元,就算店內最貴的畫了。詩人艾青先生曾說過,他收藏的幾幅齊白石的畫不是齊老先生贈送的,而是花錢買的,當時齊老自稱九十四歲,畫價是每平尺四元錢,艾青為了請齊白石題上款還多加了幾塊錢。若按這個價格,當時一個普通工人的月工資可以買兩幅齊白石的畫。

再往前說,古代賣的字畫也不貴。過去有地位的,生活好的書畫家是不賣字畫的。靠賣字畫為生的都是比較窮的文人,價錢是貴不了的。明朝的唐伯虎仕途無望,賣字畫為生,很是潦倒,也沒點過什麼秋香。徐渭就更慘了,給他提壺酒,拿幾隻螃蟹,他就能給人家畫個長卷,你說他的畫賣多少錢一尺?八大山人名滿天下,可到了晚年還是貧病交加,瓶中貯粟無幾。蒲華在上海賣了一輩子畫,晚年一個人死在床上都沒人知道。任伯年畫賣得很好,但因抽大煙而債臺高築,其實那時大煙也不是那麼貴,農村一個普通地主都抽得起,如果任伯年是畫賣的貴,不至於為了抽幾口大煙而舉債。曹雪芹也是靠賣字畫為生,過的是舉家食粥酒常賒的日子,也就是北京二鍋頭之類的白酒,還得欠債賒酒,想必其字畫也貴不到哪裡去。

外國的情況也差不多,梵高生前,他的畫沒人要,甚至被人們視為垃圾。去世以後他母親清理房間的時候,把他留下的四大箱子畫都當成垃圾給扔了。現在梵高的畫已經是天價了,這時理論家們也紛紛站出來評論梵高的畫是如何之好。其實這只是當初沒被扔掉的垃圾,梵高還是那個梵高,畫被炒作之後便值了錢,這是一種經濟行為的結果,是有錢人利用梵高的畫做的一個局。正因為梵高的母親處理掉了梵高大量的作品,才使得他的畫在炒作中更具備了可操作性。

回顧了從前,我們再看看現在,也就是當今存世的書畫家的市場情況。當前的書畫市場比較亂,用兩個字概括:貴、假。貴的出奇,假的過分。

先說貴,有的存世畫家一幅不大的畫要價幾十萬至上百萬元,工薪階層的人一輩子的工資甚至買不了他一幅畫。我的老師葉淺予先生生前就看不慣這種現象,說你要的這麼貴,人們的工資才多少錢,買得起嗎?於是在一次某畫廊主辦的展銷會上,葉先生給自己的畫定了低價,可就在展銷會開門之前,這幅畫被貼上了售出的標籤,原來是畫廊老闆自己收購了。當然以後再拿出來賣就不是這個價了。葉先生對此也只能嘆息,這還真是他管不了的事情。

造成如此高的價位有這樣幾個原因:一是作者特別善於炒作,用發行股票的模式進行操作,買畫的人也是以投資股票的心態去買畫。如一個畫家對外透露:“今年我的畫兩萬一平尺,明年就三萬啦。”一過元旦,畫價真的漲到三萬了。這時畫家又喊:“明年能漲到五萬…… ”就這樣一直漲上去,因為操盤手是畫家自己,買畫的人認為到手的東西很快就會升值,便會搶著去買,這樣只要作者活著,價錢一定會升,但總有一天,作者不喊價了,他的畫也就砸在買畫的人手裡,再也炒不動了。第二種情況是讓他人協助運作高價。如一個人,打算通過投資炒作畫家作品來發財,他調研後,發現某畫家的名氣有望抬頭,但社會上收藏其作品的人很少,於是這個投資人用較低價格收購了大量該畫家的作品,然後拿出一幅畫到拍賣會上拍賣,他自己以幾十萬的高價舉牌拍回,雖然花費了點手續費,但因此造成了該畫家作品的高價位元,他手上的大量作品也跟著升值了。就這樣經過多人次的反覆炒作,該畫家的作品真的到達了天價。畫家名氣大振的同時,更使炒作其作品的人發了大財。第三種情況是一些企業通過買畫來洗錢,企業高層用自己的權力以超高價位購買某畫家的作品,實際上並未真正付給畫家全款,一大部分錢自己留下了。這樣做對畫家也有益處,達到了廣告效應,幫助畫家提高了價位,算是一種潛規則吧。

中國書畫市場的變化就在於此,過去買畫的人大多是懂畫喜歡畫的富裕人,這個群體不大。現在買畫的大多是不懂畫甚至不喜歡畫的有錢人,他們買畫有多種動機,有投資者,這類人不怕畫貴,就怕畫不升值,範曾之所以能操作著提價,就是切中的這部分人的要害。還有的人買畫是為了送禮辦事,他們也不怕畫貴,高價位的畫送出去辦大事,低價位的畫送出去辦小事。甚至有些人出錢搞筆會也是為了迎合某領導,反正錢花出去了,事情辦了就達到目的,談不上虧不虧。山東人喜歡字畫,有人到北京出差,順便到潘家園走走,買幾幅假啟功、假劉炳森帶回去送人,無非是聯絡聯絡朋友感情,靠送這個辦事肯定是不行的。

存世畫家真能賣高價位的畢竟是少數,很多自己喊高價位的人其實是有價無市,高標的目的也是為了低售。高價位賣不出去,為了生存只得低價賣畫。二十年前,燕京書畫社負責進畫的人告訴我,有一個外地畫家拿了一大卷畫,有二十多張,畫社按照三元一張收下了。開票的時候,畫家要求將收畫的數量寫為一張,本來二十多張畫賣了七十多元,開票時寫成了一張畫賣七十多元。這張收據對他很有用,表示了北京收他的畫都七十多元一張,回到當地五元六元的就好出手了。有的畫家在畫店裡標了高價,明知賣不了,也沒打算賣出去,只是一個廣告,為的是下面低價好出手。

李涵揭祕中國美術界之現狀

蘇三起解 李涵

為了滿足這一類畫家的需求,更是為了自己掙錢,有的部門就給書畫家發函,讓書畫家自報潤格。書畫家自己想定什麼價位自己填寫,多少錢一平尺(也有的按平米計),填好後按要求拿出三百元,連同表格寄給某部門,過幾天就可以收到一個證書,上寫到:某某人的作品經過評定,市場價每平尺×萬×千×百元。然後蓋上某某部市場部的公章。至於其作品能否真正以×萬×千×百元成交,它不管,但寄給它的三百元肯定是真錢,如寄假幣,他是不會給你證書的。有些人得到證書如獲至寶,用鏡框掛在牆上,進屋的人,都會在他引導看看這個證書,這可是政府發的,政府給定的價,不是我自己定的,你們可要看明白喲。再後來這些證書還印成書本發行,叫《中國書畫家潤格》,這本書定價不菲,銷的也不錯,書中有其名的人肯定得買,因為要拿此書給別人看;有些收藏家也買,因為不知道此書的來歷,還以為能從中找到些依據呢。當然出書當局又大賺了一筆,皆大歡喜,說起來最應該誇獎的是這件事的策劃人,有眼光,選了個好項目。

瞭解了市場的現狀,真正的投資性收藏就要謹慎一些,考慮值不值,看這畫有沒有文化價值和歷史價值,切不可只認職務、地位。要知道,這種職務和地位,後人是不買賬的,歷史上帝王不下千人,當過宰相的不下萬人,能讓後人買賬的又有多少?要看這些人做過什麼值得後人記住的事。而當前這些協會領導,無非機會使然,談不上對社會有多大的貢獻,更沒能做出令後世懷念的事,後人不會拿他當回事,如果其作品水平不高,以後也沒有升值的可能。所以,僅因某人擔任過什麼職務而收藏其作品,是不可取的。至於什麼協會的會員、理事,成千上萬,大多數會被歷史淘汰,得以載入藝術史的能有幾人?人們的腦子裡能裝下的人名有限,一般來講,普通人能說出的畫家名字不超過二十。買畫辦事可以,指望這些作品升值,不可能。(文章有所刪減,未完待續,請關注藝週刊artweekly)

李涵自傳《蟻痕》之中國美術界之現狀

(一)畫家與美協

以前,有個口舌官司,就是吳冠中先生說中國美協和畫院沒有用,應該取消。當時的中國畫研究院院長龍瑞坐不住了,站出來反駁,言辭很激烈,說他們的工作如何重要,做了多少工作,沒有他們不行。

我看不至於沒有誰就不行,古今中外很多高精尖藝術品的產生,也不是什麼協會、什麼畫院領導出來的。在這裡只說一說美協。說起中國美協不能簡單地說它沒用,其實它是很有用的,只是用在何處,起什麼作用。要弄清這事,首先要了解中國美協是怎麼產生的。

李涵揭祕中國美術界之現狀

搔癢圖 李涵

中國美術家協會是政府官辦的群眾組織。據說世界上許多國家連文化部都沒有,一些國家雖然設立了文化部,但類似於中國的文管部門,是保護文物的,不是用來領導藝術家的。中國則不同,新中國建立後,不光有文化部,還上有中宣部,下設文聯,並給各文化行業設立了協會,而且是從中央到地方分級設立。

改革開放以後,美協改變了性質,變成了一種特權,一種非常強勢的特權,不僅使美協會員享受這種特權,更使得協會領導人得到巨大利益,像書協領導隨便寫個紙條(如匾額)就能拿幾萬一樣。這就難怪有人為了爭當協會領導爭風吃醋,鬧得不可開交,地方美協為了當領導而託關係、拉票比比皆是,就是因為這個差事含金量太高了。

李涵揭祕中國美術界之現狀

屏祛群厲 李涵

20世紀80年代初,我從外地回京,一個同事告訴我美協吸收會員,他已經登記了,人家是好意,讓我去找人登記入會。因為還需拉關係、找人才能登記,我就沒去,所以我不是美協會員。有文字說我是美協會員,是誤傳,是有人不瞭解情況給我戴的高帽。當時在京的一些單位近水樓臺都登記入會了,外地也吸收了一批人。但按照當時美協議的入會標準(如參加三次美協組織的畫展,大專院校正教授職稱等),這些人是入不了會的。早期美協也沒搞過幾次畫展,誰能保證參加三次呢?就職稱而言,大學職稱評定停了好多年,很多大學系裡連個副教授都沒有,哪來的正教授?要按美協當時的入會標準,誰也入不了。所以只能登記入會,據我所知,當時入會的人,有很多至今也沒參加過美協組織的畫展。

隨著時間的推移、書畫市場的繁榮,美協越來越紅,中國人特別重視美協,近些年收藏、投資、送禮辦事的人多了,這其中大部分人不懂畫,主要靠聽人說、看宣傳,他們更相信美協,認為它是政府認可的,靠得住。如果是美協某領導的作品,送禮辦事就有個說法,這就給書協、美協造成了巨大的利益空間。

李涵揭祕中國美術界之現狀

鍾馗宴歸 李涵

現在一部分人早就富起來了,有的富人連星級酒店、直升機都有。一些當官的更是今非昔比,別說逢年過節,就是躺在醫院裡休息幾天也不乏送禮的,送禮的人多了,他不一定記得住,沒去的他倒是記住了。貧富懸殊拉大,看著別人發財誰不眼紅?於是有些人利用自己的工作之便,力所能及地撈點,除非你是修鞋捏腳的,沒機會。醫院吃病人,十幾元的藥賣到二百多。學校吃學生,有條件的連招生考試也要撈一筆。

我舉個例子,說說美術招生的事。過去美術專業招生是很規範的,我參加過入學考試,也招考過學生。當時不管報名的人有多少,都要先看考生的習作,然後發准考證,根據招生人數來確定參考人數,如招十個人,也就發百十個准考證,大部分人拿不到准考證就不必參加考試了。如此既避免了考生的勞民傷財,又減輕了組織考試時校方的負擔,要知道佈置個考場很不容易,都是高水平的老師來佈置,還要請模特兒,一個考場最多也就容納二十個考生,人再多了考生怎麼畫?可畫的角度有限,總不能讓人家畫後腦勺吧。接下來還有個判卷錄取的問題,當時是將考生的作品全部封號攤開,有的學校由幾名老師打分,根據總分決定錄取的名次,也有的學校是由權威老師親見裁定錄取,這要看學校有沒有這麼大牌的權威了,徐悲鴻先生在世時可由他親自錄取,中國畫系是由葉淺予先生選定,決無後門可言。李可染先生招研究生,其兒子李小可(美專畢業)居然沒錄取,還有很多美院老教授的子女都沒能在美院上學,如徐悲鴻先生、蔣兆和先生的子女都是搞美術的,但沒能到中央美院上學。老中央美院校風之正可見一斑。

現在美術學院招生就不同了,不管多少人報考,都讓來考,誰都能報上名,不存在准考證的問題。有的美術學院報考人數達三萬之眾,都來參加考試,考生的衣食住行姑且不提,考場如何安排?誰來監考?考生的卷子誰來評分?考生的卷子不能攤在牆上進行比較,如何鑑定優劣?有的還要請外校的人幫著判考卷,這些困難他們都能應付,也樂於應對,原因是每名考生都交二百元報名費,學校報名費就收了六百萬,為這六百萬,值得。

以上說的似乎有點跑題,其實也不,我只是舉例說明人們如何利用職務之便的問題,美協當然也不例外。美協的特權在哪裡?很多,但最主要的是它掌握著組織畫展、決定參展作品、評獎的權力。因為它規定了只有參加它組織的畫展才能入美協,也就實際掌控著畫家的入會權。很多畫家都迫切要求入會,中國的老百姓認這個,你入不了美協,畫就沒人買,生活就沒著落。老百姓如此看重美協其實是個誤區,剛建國時,各協會的領導確是領域內德高望重的權威,如美協的徐悲鴻、作協的茅盾、劇協的曹禺。現在則不同,任何職務都要有人來幹,有個坑就要找個蘿蔔,於是很多人上去並非靠水平,而是運作的結果,一個農村老翁寫的字不見得比書協的領導差。具體到美協而言,既然有參加畫展的剛性規定,想入會就只能走這條路,這並不容易,地方的美術家要參加全國美展,首先得打通地方美協的關節,否則你的畫不給你往北京送。我有個鄉畫家曾經告訴我:“要給畫展(全國美展)送畫了,得到石家莊去請請他們(省美協負責人)。”其實他到石家莊活動,只能保證省美協把他的畫送到北京來參選,能不能選上就看北京方面的評委了,所以還得到北京來活動,事實上很多人連地方美協這一關都過不了。但事情是人辦的,凡事終有可操作性,現在北京就有某某人的收費的進修班,由美協有職務的人開辦,學員不是真正來學習的,導師也教不了什麼,捨不得拿出時間來輔導。比如某人是畫人物的,卻有許多畫山水的、畫花鳥的也拜在其名下,其實這都是衝著某人的職務來的,與其說來學習,更確切的說是一種投靠,為的是找出路、入美協、在北京混。不免讓人想到明朝的時候,一批想上進的人都拜到魏忠賢門下。學員到了北京確實可以開闊眼界,有些學員水平很高,甚至比他拜的老師還高,學員之間有交流,老師組織他們搞創作,結業時每人都精心搞一幅作品,這些作品除了出書或展覽外,更重要的是可以參加美協組織的畫展。學員們有恩師的提攜,再活動著認識更多的人,作品就有機會入選參展,甚至被提名獲獎。如此這般,就入了美協,還省卻了地方美協的關節。

除了掌握入會評獎的大權之外,當了協會領導,收入更是可觀,作品價位高,買的人也多,出席個什麼場合,剪個彩,都收錢。什麼規格的人物出場要多少錢都有定數,這是潛規則。臉皮厚的直接索要,有的不提錢,但你錢不到位他不去。當然這不是美協的專利,其他一些行業也如此。

這類協會我看不要為好,人為地把畫家分三、六、九等,使其中一部分人享有特權,對其他大多數沒有入會的畫家來說顯然是很不公平的,我不否認美協做了一些組織工作,但絕非沒它不行。在那些沒有美協,甚至沒有文化部的國家,藝術家照樣創作出了人類的頂級藝術。藝術是藝術家的個體勞動,不是靠人領導出來的,沒人領導曹雪芹,他在小屋裡喝著粥寫出了《紅樓夢》。美協的存在,事實上滋長了腐敗,不利於畫家的公平競爭。

李涵揭祕中國美術界之現狀

小熊貓 李涵(吳作人先生題)

(二)畫家與理論家

在此提到的理論家指的是美術理論家。現在的理論家有兩個特點,其一是把簡單的問題複雜化,故弄玄虛,原本還算明白的人看了他的文章以後變胡塗了;其二是極盡吹捧之能事,把一個人吹的沒邊沒沿兒,甚至到了胡說八道的程度。之所以如此,當然還是為了一個“利”字。簡單總結其目的,一是為了撈學術資本,二是為了撈錢。你不把人家吹得大一些,誰給你錢呢?至於有些理論家嚴謹的探討學問,負責介紹書畫家,則主要是針對前人的比較多,很少有能夠如實詮釋現代書畫家的。

理論有兩種,有的理論人們認識的不到位,還需要進一步深入認識;有的理論是已經解決了的問題,沒必要再去糾纏。正確的理論有唯一性,人們通過實踐驗證的正確理論,只要運用它就行了,沒必要再去進行考證。前兩年楊振寧先生在清華大學講座,他說現在物理學方面,所有的重大理論問題都已經解決了,解決重大理論問題的機會都被前人用盡了。愛因斯坦一個人就解決了兩個大問題,現代人不可能再有這種機會了。人們探索太空,到月亮上去,物理學方面的理論問題肯定是解決了的,否則不可能辦到。在楊先生看來,現在人們只能在某一點深入下去,攻其一點去解決一些實際應用中的問題,沒有必要在重大的理論問題上打主意。

我認為社會發展到現在,不光物理學如此,文學藝術上也如此。在文學方面,詩詞歌賦、小說散文、古文白話都全了,誰要再發明一種文學形式是不可能的,硬說自己發明了什麼文體,肯定是吹牛,不會有結果。在書法方面,真草隸篆行都全了,誰要說他發明了什麼新書體,你也不要信,肯定沒這回事。就繪畫而言,工筆、半工半寫、小寫意、大寫意、勾勒、沒骨、水墨、潑墨、積墨、破墨等形式早已形成,題材也是,人物、山水、花鳥等能入畫的都有人畫了,現代人也只能在運用方面下功夫,畫出好畫就行了,沒人能再發明什麼新畫法,或有什麼重大突破了。舉例說明,張大千晚年用了些潑彩技法,劉海粟晚年也用了一些,效果如何各有見解,反正我不喜歡,覺得空,沒什麼意思。名人的東西有經濟價值則另當別論,但從畫法來說,談不上他有什麼創造,因為古人早就有王洽潑墨之說,都是潑上去,墨與色沒什麼區別。

現在很多畫家聲稱其發明或發展了什麼,有的說在用水上取得了突破,有的說在沒骨上有發明,說他和林風眠、黃永玉一樣了,吹得很神祕。其實畫畫沒那麼神祕,畫家在畫畫的時候只是在追求效果,不會想那麼多,是在施展自己的工藝,表現自己對造型運筆用墨施色的能力。但是畫成之後,理論家就把他說神了,他自己也就跟著說。這種自我炒作持續不了多久,待到他自己不能自吹自擂的時候,事情也就過去了,林風眠還是林風眠,黃永玉還是黃永玉,他還是個他。一條小魚掀不起什麼大浪來。

中國傳統繪畫理論和技巧方面的文字不少,有的只是技巧,算不上什麼理論。比如人們很重視的謝赫六法,也就是說一說學畫的方法和要求,如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形象、隨類賦彩、傳移摹寫,告訴人們要用心練,下功夫,畫什麼就要像什麼,要多臨摹別人的作品。相信沒看過這六法的人,也會這麼學習,古人學畫主要靠臨摹,畫什麼要像什麼誰都知道,不會把大白菜畫成紅色的。中國傳統繪畫最重要的理論其實很簡單,概括成一句話:似與不似之間。但就是這麼一句話,有多種解釋,有人便將其複雜化,甚至洋洋萬言,玄奧成一本書。

妙在似與不似之間,齊白石的解釋是,太似則媚俗,不似則欺人。是說畫畫不光要形似,還要神似。那麼除了形象準確之外,這神似就要求畫家在作品中加入自己的主觀成分,可謂主、客觀統一。當然,這個簡單的理論也可以用其他很多說法來解釋,如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這其中的現實主義或者說生活,是指作者要描繪的客觀世界,浪漫主義和高於生活,是指作者本身的精神世界。作者要用自己的理解和思想,對描繪的對象加以改進,從而發揮作者的才華,而不是機械的反映客觀事物。大概意思也就是如此。本來很簡單的事情到了理論家筆下就複雜了,說了很多類似“天人合一”這等令人費解的話,長長的文章讓人越看越胡塗。建議學畫的人不要看這些費解的東西,最好看一些有成就的大畫家的畫論,既簡單易懂又解決實際問題。

當代美術理論家的另一特點就是在介紹或評論畫家時,極盡吹捧。畫家要借理論家的筆或口來抬高自己,是要花錢的。畫家賣畫掙錢了,為人做嫁衣裳的理論家當然不能給你白做。錢出得多,文章就長,吹捧的話也多一些,在當今社會,這也算正常。但凡事要掌握一個度,太過分了不免讓人笑話,未必起到好作用。有人在介紹一位山水畫家時是這樣說的:“他那墨力四射,令天地為之低昂的繪畫形態預示著一種風流超越的勢態(見《中華之窗》2006 年中國書畫名家專號)。”我不知道什麼樣的繪畫形態能讓天地為之低昂。

在評論畫家的時候,要掌握兩點,一是畫家畢竟是畫畫的,對國家和社會的發展起不了太重要的作用,沒有道昭天下,宣聖義於遐方的能耐;二是不要和天地、日月、大海什麼的比,真比起來人就太可憐了。地球只是太陽的百萬分之一,人類不過是小小地球身上的寄生蟲,和螻蟻也差不了多少,一代代任其自生自滅,過不了太久,現在活著的人都沒了,天地還在,日月還在,你比的了嗎。

李涵揭祕中國美術界之現狀

拉二胡 李涵

(三)畫家與市場

要了解當前的中國書畫市場,有必要先回顧一下歷史。1954年冬,我到北京王府井的和平畫店看畫,店裡的畫有百分之六十是齊白石的作品,大概百分之二十是徐悲鴻的,還有就是傅抱石、陳半丁、王雪濤等人的作品。齊白石的畫多半是豎軸,價位也就二三十元一幅,我記得很清楚,一幅三平尺的豎軸牽牛花,葉子上加一隻寫意螞蚱,標價是二十元。徐悲鴻的畫馬和牛比較多,一幅畫的價格在六七十元左右,其中有一幅大畫翠竹仕女(題天寒翠衣薄的那幅)標價一百一十元,就算店內最貴的畫了。詩人艾青先生曾說過,他收藏的幾幅齊白石的畫不是齊老先生贈送的,而是花錢買的,當時齊老自稱九十四歲,畫價是每平尺四元錢,艾青為了請齊白石題上款還多加了幾塊錢。若按這個價格,當時一個普通工人的月工資可以買兩幅齊白石的畫。

再往前說,古代賣的字畫也不貴。過去有地位的,生活好的書畫家是不賣字畫的。靠賣字畫為生的都是比較窮的文人,價錢是貴不了的。明朝的唐伯虎仕途無望,賣字畫為生,很是潦倒,也沒點過什麼秋香。徐渭就更慘了,給他提壺酒,拿幾隻螃蟹,他就能給人家畫個長卷,你說他的畫賣多少錢一尺?八大山人名滿天下,可到了晚年還是貧病交加,瓶中貯粟無幾。蒲華在上海賣了一輩子畫,晚年一個人死在床上都沒人知道。任伯年畫賣得很好,但因抽大煙而債臺高築,其實那時大煙也不是那麼貴,農村一個普通地主都抽得起,如果任伯年是畫賣的貴,不至於為了抽幾口大煙而舉債。曹雪芹也是靠賣字畫為生,過的是舉家食粥酒常賒的日子,也就是北京二鍋頭之類的白酒,還得欠債賒酒,想必其字畫也貴不到哪裡去。

外國的情況也差不多,梵高生前,他的畫沒人要,甚至被人們視為垃圾。去世以後他母親清理房間的時候,把他留下的四大箱子畫都當成垃圾給扔了。現在梵高的畫已經是天價了,這時理論家們也紛紛站出來評論梵高的畫是如何之好。其實這只是當初沒被扔掉的垃圾,梵高還是那個梵高,畫被炒作之後便值了錢,這是一種經濟行為的結果,是有錢人利用梵高的畫做的一個局。正因為梵高的母親處理掉了梵高大量的作品,才使得他的畫在炒作中更具備了可操作性。

回顧了從前,我們再看看現在,也就是當今存世的書畫家的市場情況。當前的書畫市場比較亂,用兩個字概括:貴、假。貴的出奇,假的過分。

先說貴,有的存世畫家一幅不大的畫要價幾十萬至上百萬元,工薪階層的人一輩子的工資甚至買不了他一幅畫。我的老師葉淺予先生生前就看不慣這種現象,說你要的這麼貴,人們的工資才多少錢,買得起嗎?於是在一次某畫廊主辦的展銷會上,葉先生給自己的畫定了低價,可就在展銷會開門之前,這幅畫被貼上了售出的標籤,原來是畫廊老闆自己收購了。當然以後再拿出來賣就不是這個價了。葉先生對此也只能嘆息,這還真是他管不了的事情。

造成如此高的價位有這樣幾個原因:一是作者特別善於炒作,用發行股票的模式進行操作,買畫的人也是以投資股票的心態去買畫。如一個畫家對外透露:“今年我的畫兩萬一平尺,明年就三萬啦。”一過元旦,畫價真的漲到三萬了。這時畫家又喊:“明年能漲到五萬…… ”就這樣一直漲上去,因為操盤手是畫家自己,買畫的人認為到手的東西很快就會升值,便會搶著去買,這樣只要作者活著,價錢一定會升,但總有一天,作者不喊價了,他的畫也就砸在買畫的人手裡,再也炒不動了。第二種情況是讓他人協助運作高價。如一個人,打算通過投資炒作畫家作品來發財,他調研後,發現某畫家的名氣有望抬頭,但社會上收藏其作品的人很少,於是這個投資人用較低價格收購了大量該畫家的作品,然後拿出一幅畫到拍賣會上拍賣,他自己以幾十萬的高價舉牌拍回,雖然花費了點手續費,但因此造成了該畫家作品的高價位元,他手上的大量作品也跟著升值了。就這樣經過多人次的反覆炒作,該畫家的作品真的到達了天價。畫家名氣大振的同時,更使炒作其作品的人發了大財。第三種情況是一些企業通過買畫來洗錢,企業高層用自己的權力以超高價位購買某畫家的作品,實際上並未真正付給畫家全款,一大部分錢自己留下了。這樣做對畫家也有益處,達到了廣告效應,幫助畫家提高了價位,算是一種潛規則吧。

中國書畫市場的變化就在於此,過去買畫的人大多是懂畫喜歡畫的富裕人,這個群體不大。現在買畫的大多是不懂畫甚至不喜歡畫的有錢人,他們買畫有多種動機,有投資者,這類人不怕畫貴,就怕畫不升值,範曾之所以能操作著提價,就是切中的這部分人的要害。還有的人買畫是為了送禮辦事,他們也不怕畫貴,高價位的畫送出去辦大事,低價位的畫送出去辦小事。甚至有些人出錢搞筆會也是為了迎合某領導,反正錢花出去了,事情辦了就達到目的,談不上虧不虧。山東人喜歡字畫,有人到北京出差,順便到潘家園走走,買幾幅假啟功、假劉炳森帶回去送人,無非是聯絡聯絡朋友感情,靠送這個辦事肯定是不行的。

存世畫家真能賣高價位的畢竟是少數,很多自己喊高價位的人其實是有價無市,高標的目的也是為了低售。高價位賣不出去,為了生存只得低價賣畫。二十年前,燕京書畫社負責進畫的人告訴我,有一個外地畫家拿了一大卷畫,有二十多張,畫社按照三元一張收下了。開票的時候,畫家要求將收畫的數量寫為一張,本來二十多張畫賣了七十多元,開票時寫成了一張畫賣七十多元。這張收據對他很有用,表示了北京收他的畫都七十多元一張,回到當地五元六元的就好出手了。有的畫家在畫店裡標了高價,明知賣不了,也沒打算賣出去,只是一個廣告,為的是下面低價好出手。

李涵揭祕中國美術界之現狀

蘇三起解 李涵

為了滿足這一類畫家的需求,更是為了自己掙錢,有的部門就給書畫家發函,讓書畫家自報潤格。書畫家自己想定什麼價位自己填寫,多少錢一平尺(也有的按平米計),填好後按要求拿出三百元,連同表格寄給某部門,過幾天就可以收到一個證書,上寫到:某某人的作品經過評定,市場價每平尺×萬×千×百元。然後蓋上某某部市場部的公章。至於其作品能否真正以×萬×千×百元成交,它不管,但寄給它的三百元肯定是真錢,如寄假幣,他是不會給你證書的。有些人得到證書如獲至寶,用鏡框掛在牆上,進屋的人,都會在他引導看看這個證書,這可是政府發的,政府給定的價,不是我自己定的,你們可要看明白喲。再後來這些證書還印成書本發行,叫《中國書畫家潤格》,這本書定價不菲,銷的也不錯,書中有其名的人肯定得買,因為要拿此書給別人看;有些收藏家也買,因為不知道此書的來歷,還以為能從中找到些依據呢。當然出書當局又大賺了一筆,皆大歡喜,說起來最應該誇獎的是這件事的策劃人,有眼光,選了個好項目。

瞭解了市場的現狀,真正的投資性收藏就要謹慎一些,考慮值不值,看這畫有沒有文化價值和歷史價值,切不可只認職務、地位。要知道,這種職務和地位,後人是不買賬的,歷史上帝王不下千人,當過宰相的不下萬人,能讓後人買賬的又有多少?要看這些人做過什麼值得後人記住的事。而當前這些協會領導,無非機會使然,談不上對社會有多大的貢獻,更沒能做出令後世懷念的事,後人不會拿他當回事,如果其作品水平不高,以後也沒有升值的可能。所以,僅因某人擔任過什麼職務而收藏其作品,是不可取的。至於什麼協會的會員、理事,成千上萬,大多數會被歷史淘汰,得以載入藝術史的能有幾人?人們的腦子裡能裝下的人名有限,一般來講,普通人能說出的畫家名字不超過二十。買畫辦事可以,指望這些作品升值,不可能。(文章有所刪減,未完待續,請關注藝週刊artweekly)

李涵揭祕中國美術界之現狀

前言

一粒草籽,沒有輝煌,時有坎坷或而幸運,更多的是遺憾。

“幸福的童年”為七十年不作之作。

有感念吳祖光先生一句“生正逢時”的話而自慰。以一井之孔見,略現時光之流失,無以評說。

感謝看到這本書的人,由衷的感謝。

李涵

2017 年2 月於北京

李涵自傳《蟻痕》之中國美術界之現狀

(一)畫家與美協

以前,有個口舌官司,就是吳冠中先生說中國美協和畫院沒有用,應該取消。當時的中國畫研究院院長龍瑞坐不住了,站出來反駁,言辭很激烈,說他們的工作如何重要,做了多少工作,沒有他們不行。

我看不至於沒有誰就不行,古今中外很多高精尖藝術品的產生,也不是什麼協會、什麼畫院領導出來的。在這裡只說一說美協。說起中國美協不能簡單地說它沒用,其實它是很有用的,只是用在何處,起什麼作用。要弄清這事,首先要了解中國美協是怎麼產生的。

李涵揭祕中國美術界之現狀

搔癢圖 李涵

中國美術家協會是政府官辦的群眾組織。據說世界上許多國家連文化部都沒有,一些國家雖然設立了文化部,但類似於中國的文管部門,是保護文物的,不是用來領導藝術家的。中國則不同,新中國建立後,不光有文化部,還上有中宣部,下設文聯,並給各文化行業設立了協會,而且是從中央到地方分級設立。

改革開放以後,美協改變了性質,變成了一種特權,一種非常強勢的特權,不僅使美協會員享受這種特權,更使得協會領導人得到巨大利益,像書協領導隨便寫個紙條(如匾額)就能拿幾萬一樣。這就難怪有人為了爭當協會領導爭風吃醋,鬧得不可開交,地方美協為了當領導而託關係、拉票比比皆是,就是因為這個差事含金量太高了。

李涵揭祕中國美術界之現狀

屏祛群厲 李涵

20世紀80年代初,我從外地回京,一個同事告訴我美協吸收會員,他已經登記了,人家是好意,讓我去找人登記入會。因為還需拉關係、找人才能登記,我就沒去,所以我不是美協會員。有文字說我是美協會員,是誤傳,是有人不瞭解情況給我戴的高帽。當時在京的一些單位近水樓臺都登記入會了,外地也吸收了一批人。但按照當時美協議的入會標準(如參加三次美協組織的畫展,大專院校正教授職稱等),這些人是入不了會的。早期美協也沒搞過幾次畫展,誰能保證參加三次呢?就職稱而言,大學職稱評定停了好多年,很多大學系裡連個副教授都沒有,哪來的正教授?要按美協當時的入會標準,誰也入不了。所以只能登記入會,據我所知,當時入會的人,有很多至今也沒參加過美協組織的畫展。

隨著時間的推移、書畫市場的繁榮,美協越來越紅,中國人特別重視美協,近些年收藏、投資、送禮辦事的人多了,這其中大部分人不懂畫,主要靠聽人說、看宣傳,他們更相信美協,認為它是政府認可的,靠得住。如果是美協某領導的作品,送禮辦事就有個說法,這就給書協、美協造成了巨大的利益空間。

李涵揭祕中國美術界之現狀

鍾馗宴歸 李涵

現在一部分人早就富起來了,有的富人連星級酒店、直升機都有。一些當官的更是今非昔比,別說逢年過節,就是躺在醫院裡休息幾天也不乏送禮的,送禮的人多了,他不一定記得住,沒去的他倒是記住了。貧富懸殊拉大,看著別人發財誰不眼紅?於是有些人利用自己的工作之便,力所能及地撈點,除非你是修鞋捏腳的,沒機會。醫院吃病人,十幾元的藥賣到二百多。學校吃學生,有條件的連招生考試也要撈一筆。

我舉個例子,說說美術招生的事。過去美術專業招生是很規範的,我參加過入學考試,也招考過學生。當時不管報名的人有多少,都要先看考生的習作,然後發准考證,根據招生人數來確定參考人數,如招十個人,也就發百十個准考證,大部分人拿不到准考證就不必參加考試了。如此既避免了考生的勞民傷財,又減輕了組織考試時校方的負擔,要知道佈置個考場很不容易,都是高水平的老師來佈置,還要請模特兒,一個考場最多也就容納二十個考生,人再多了考生怎麼畫?可畫的角度有限,總不能讓人家畫後腦勺吧。接下來還有個判卷錄取的問題,當時是將考生的作品全部封號攤開,有的學校由幾名老師打分,根據總分決定錄取的名次,也有的學校是由權威老師親見裁定錄取,這要看學校有沒有這麼大牌的權威了,徐悲鴻先生在世時可由他親自錄取,中國畫系是由葉淺予先生選定,決無後門可言。李可染先生招研究生,其兒子李小可(美專畢業)居然沒錄取,還有很多美院老教授的子女都沒能在美院上學,如徐悲鴻先生、蔣兆和先生的子女都是搞美術的,但沒能到中央美院上學。老中央美院校風之正可見一斑。

現在美術學院招生就不同了,不管多少人報考,都讓來考,誰都能報上名,不存在准考證的問題。有的美術學院報考人數達三萬之眾,都來參加考試,考生的衣食住行姑且不提,考場如何安排?誰來監考?考生的卷子誰來評分?考生的卷子不能攤在牆上進行比較,如何鑑定優劣?有的還要請外校的人幫著判考卷,這些困難他們都能應付,也樂於應對,原因是每名考生都交二百元報名費,學校報名費就收了六百萬,為這六百萬,值得。

以上說的似乎有點跑題,其實也不,我只是舉例說明人們如何利用職務之便的問題,美協當然也不例外。美協的特權在哪裡?很多,但最主要的是它掌握著組織畫展、決定參展作品、評獎的權力。因為它規定了只有參加它組織的畫展才能入美協,也就實際掌控著畫家的入會權。很多畫家都迫切要求入會,中國的老百姓認這個,你入不了美協,畫就沒人買,生活就沒著落。老百姓如此看重美協其實是個誤區,剛建國時,各協會的領導確是領域內德高望重的權威,如美協的徐悲鴻、作協的茅盾、劇協的曹禺。現在則不同,任何職務都要有人來幹,有個坑就要找個蘿蔔,於是很多人上去並非靠水平,而是運作的結果,一個農村老翁寫的字不見得比書協的領導差。具體到美協而言,既然有參加畫展的剛性規定,想入會就只能走這條路,這並不容易,地方的美術家要參加全國美展,首先得打通地方美協的關節,否則你的畫不給你往北京送。我有個鄉畫家曾經告訴我:“要給畫展(全國美展)送畫了,得到石家莊去請請他們(省美協負責人)。”其實他到石家莊活動,只能保證省美協把他的畫送到北京來參選,能不能選上就看北京方面的評委了,所以還得到北京來活動,事實上很多人連地方美協這一關都過不了。但事情是人辦的,凡事終有可操作性,現在北京就有某某人的收費的進修班,由美協有職務的人開辦,學員不是真正來學習的,導師也教不了什麼,捨不得拿出時間來輔導。比如某人是畫人物的,卻有許多畫山水的、畫花鳥的也拜在其名下,其實這都是衝著某人的職務來的,與其說來學習,更確切的說是一種投靠,為的是找出路、入美協、在北京混。不免讓人想到明朝的時候,一批想上進的人都拜到魏忠賢門下。學員到了北京確實可以開闊眼界,有些學員水平很高,甚至比他拜的老師還高,學員之間有交流,老師組織他們搞創作,結業時每人都精心搞一幅作品,這些作品除了出書或展覽外,更重要的是可以參加美協組織的畫展。學員們有恩師的提攜,再活動著認識更多的人,作品就有機會入選參展,甚至被提名獲獎。如此這般,就入了美協,還省卻了地方美協的關節。

除了掌握入會評獎的大權之外,當了協會領導,收入更是可觀,作品價位高,買的人也多,出席個什麼場合,剪個彩,都收錢。什麼規格的人物出場要多少錢都有定數,這是潛規則。臉皮厚的直接索要,有的不提錢,但你錢不到位他不去。當然這不是美協的專利,其他一些行業也如此。

這類協會我看不要為好,人為地把畫家分三、六、九等,使其中一部分人享有特權,對其他大多數沒有入會的畫家來說顯然是很不公平的,我不否認美協做了一些組織工作,但絕非沒它不行。在那些沒有美協,甚至沒有文化部的國家,藝術家照樣創作出了人類的頂級藝術。藝術是藝術家的個體勞動,不是靠人領導出來的,沒人領導曹雪芹,他在小屋裡喝著粥寫出了《紅樓夢》。美協的存在,事實上滋長了腐敗,不利於畫家的公平競爭。

李涵揭祕中國美術界之現狀

小熊貓 李涵(吳作人先生題)

(二)畫家與理論家

在此提到的理論家指的是美術理論家。現在的理論家有兩個特點,其一是把簡單的問題複雜化,故弄玄虛,原本還算明白的人看了他的文章以後變胡塗了;其二是極盡吹捧之能事,把一個人吹的沒邊沒沿兒,甚至到了胡說八道的程度。之所以如此,當然還是為了一個“利”字。簡單總結其目的,一是為了撈學術資本,二是為了撈錢。你不把人家吹得大一些,誰給你錢呢?至於有些理論家嚴謹的探討學問,負責介紹書畫家,則主要是針對前人的比較多,很少有能夠如實詮釋現代書畫家的。

理論有兩種,有的理論人們認識的不到位,還需要進一步深入認識;有的理論是已經解決了的問題,沒必要再去糾纏。正確的理論有唯一性,人們通過實踐驗證的正確理論,只要運用它就行了,沒必要再去進行考證。前兩年楊振寧先生在清華大學講座,他說現在物理學方面,所有的重大理論問題都已經解決了,解決重大理論問題的機會都被前人用盡了。愛因斯坦一個人就解決了兩個大問題,現代人不可能再有這種機會了。人們探索太空,到月亮上去,物理學方面的理論問題肯定是解決了的,否則不可能辦到。在楊先生看來,現在人們只能在某一點深入下去,攻其一點去解決一些實際應用中的問題,沒有必要在重大的理論問題上打主意。

我認為社會發展到現在,不光物理學如此,文學藝術上也如此。在文學方面,詩詞歌賦、小說散文、古文白話都全了,誰要再發明一種文學形式是不可能的,硬說自己發明了什麼文體,肯定是吹牛,不會有結果。在書法方面,真草隸篆行都全了,誰要說他發明了什麼新書體,你也不要信,肯定沒這回事。就繪畫而言,工筆、半工半寫、小寫意、大寫意、勾勒、沒骨、水墨、潑墨、積墨、破墨等形式早已形成,題材也是,人物、山水、花鳥等能入畫的都有人畫了,現代人也只能在運用方面下功夫,畫出好畫就行了,沒人能再發明什麼新畫法,或有什麼重大突破了。舉例說明,張大千晚年用了些潑彩技法,劉海粟晚年也用了一些,效果如何各有見解,反正我不喜歡,覺得空,沒什麼意思。名人的東西有經濟價值則另當別論,但從畫法來說,談不上他有什麼創造,因為古人早就有王洽潑墨之說,都是潑上去,墨與色沒什麼區別。

現在很多畫家聲稱其發明或發展了什麼,有的說在用水上取得了突破,有的說在沒骨上有發明,說他和林風眠、黃永玉一樣了,吹得很神祕。其實畫畫沒那麼神祕,畫家在畫畫的時候只是在追求效果,不會想那麼多,是在施展自己的工藝,表現自己對造型運筆用墨施色的能力。但是畫成之後,理論家就把他說神了,他自己也就跟著說。這種自我炒作持續不了多久,待到他自己不能自吹自擂的時候,事情也就過去了,林風眠還是林風眠,黃永玉還是黃永玉,他還是個他。一條小魚掀不起什麼大浪來。

中國傳統繪畫理論和技巧方面的文字不少,有的只是技巧,算不上什麼理論。比如人們很重視的謝赫六法,也就是說一說學畫的方法和要求,如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形象、隨類賦彩、傳移摹寫,告訴人們要用心練,下功夫,畫什麼就要像什麼,要多臨摹別人的作品。相信沒看過這六法的人,也會這麼學習,古人學畫主要靠臨摹,畫什麼要像什麼誰都知道,不會把大白菜畫成紅色的。中國傳統繪畫最重要的理論其實很簡單,概括成一句話:似與不似之間。但就是這麼一句話,有多種解釋,有人便將其複雜化,甚至洋洋萬言,玄奧成一本書。

妙在似與不似之間,齊白石的解釋是,太似則媚俗,不似則欺人。是說畫畫不光要形似,還要神似。那麼除了形象準確之外,這神似就要求畫家在作品中加入自己的主觀成分,可謂主、客觀統一。當然,這個簡單的理論也可以用其他很多說法來解釋,如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這其中的現實主義或者說生活,是指作者要描繪的客觀世界,浪漫主義和高於生活,是指作者本身的精神世界。作者要用自己的理解和思想,對描繪的對象加以改進,從而發揮作者的才華,而不是機械的反映客觀事物。大概意思也就是如此。本來很簡單的事情到了理論家筆下就複雜了,說了很多類似“天人合一”這等令人費解的話,長長的文章讓人越看越胡塗。建議學畫的人不要看這些費解的東西,最好看一些有成就的大畫家的畫論,既簡單易懂又解決實際問題。

當代美術理論家的另一特點就是在介紹或評論畫家時,極盡吹捧。畫家要借理論家的筆或口來抬高自己,是要花錢的。畫家賣畫掙錢了,為人做嫁衣裳的理論家當然不能給你白做。錢出得多,文章就長,吹捧的話也多一些,在當今社會,這也算正常。但凡事要掌握一個度,太過分了不免讓人笑話,未必起到好作用。有人在介紹一位山水畫家時是這樣說的:“他那墨力四射,令天地為之低昂的繪畫形態預示著一種風流超越的勢態(見《中華之窗》2006 年中國書畫名家專號)。”我不知道什麼樣的繪畫形態能讓天地為之低昂。

在評論畫家的時候,要掌握兩點,一是畫家畢竟是畫畫的,對國家和社會的發展起不了太重要的作用,沒有道昭天下,宣聖義於遐方的能耐;二是不要和天地、日月、大海什麼的比,真比起來人就太可憐了。地球只是太陽的百萬分之一,人類不過是小小地球身上的寄生蟲,和螻蟻也差不了多少,一代代任其自生自滅,過不了太久,現在活著的人都沒了,天地還在,日月還在,你比的了嗎。

李涵揭祕中國美術界之現狀

拉二胡 李涵

(三)畫家與市場

要了解當前的中國書畫市場,有必要先回顧一下歷史。1954年冬,我到北京王府井的和平畫店看畫,店裡的畫有百分之六十是齊白石的作品,大概百分之二十是徐悲鴻的,還有就是傅抱石、陳半丁、王雪濤等人的作品。齊白石的畫多半是豎軸,價位也就二三十元一幅,我記得很清楚,一幅三平尺的豎軸牽牛花,葉子上加一隻寫意螞蚱,標價是二十元。徐悲鴻的畫馬和牛比較多,一幅畫的價格在六七十元左右,其中有一幅大畫翠竹仕女(題天寒翠衣薄的那幅)標價一百一十元,就算店內最貴的畫了。詩人艾青先生曾說過,他收藏的幾幅齊白石的畫不是齊老先生贈送的,而是花錢買的,當時齊老自稱九十四歲,畫價是每平尺四元錢,艾青為了請齊白石題上款還多加了幾塊錢。若按這個價格,當時一個普通工人的月工資可以買兩幅齊白石的畫。

再往前說,古代賣的字畫也不貴。過去有地位的,生活好的書畫家是不賣字畫的。靠賣字畫為生的都是比較窮的文人,價錢是貴不了的。明朝的唐伯虎仕途無望,賣字畫為生,很是潦倒,也沒點過什麼秋香。徐渭就更慘了,給他提壺酒,拿幾隻螃蟹,他就能給人家畫個長卷,你說他的畫賣多少錢一尺?八大山人名滿天下,可到了晚年還是貧病交加,瓶中貯粟無幾。蒲華在上海賣了一輩子畫,晚年一個人死在床上都沒人知道。任伯年畫賣得很好,但因抽大煙而債臺高築,其實那時大煙也不是那麼貴,農村一個普通地主都抽得起,如果任伯年是畫賣的貴,不至於為了抽幾口大煙而舉債。曹雪芹也是靠賣字畫為生,過的是舉家食粥酒常賒的日子,也就是北京二鍋頭之類的白酒,還得欠債賒酒,想必其字畫也貴不到哪裡去。

外國的情況也差不多,梵高生前,他的畫沒人要,甚至被人們視為垃圾。去世以後他母親清理房間的時候,把他留下的四大箱子畫都當成垃圾給扔了。現在梵高的畫已經是天價了,這時理論家們也紛紛站出來評論梵高的畫是如何之好。其實這只是當初沒被扔掉的垃圾,梵高還是那個梵高,畫被炒作之後便值了錢,這是一種經濟行為的結果,是有錢人利用梵高的畫做的一個局。正因為梵高的母親處理掉了梵高大量的作品,才使得他的畫在炒作中更具備了可操作性。

回顧了從前,我們再看看現在,也就是當今存世的書畫家的市場情況。當前的書畫市場比較亂,用兩個字概括:貴、假。貴的出奇,假的過分。

先說貴,有的存世畫家一幅不大的畫要價幾十萬至上百萬元,工薪階層的人一輩子的工資甚至買不了他一幅畫。我的老師葉淺予先生生前就看不慣這種現象,說你要的這麼貴,人們的工資才多少錢,買得起嗎?於是在一次某畫廊主辦的展銷會上,葉先生給自己的畫定了低價,可就在展銷會開門之前,這幅畫被貼上了售出的標籤,原來是畫廊老闆自己收購了。當然以後再拿出來賣就不是這個價了。葉先生對此也只能嘆息,這還真是他管不了的事情。

造成如此高的價位有這樣幾個原因:一是作者特別善於炒作,用發行股票的模式進行操作,買畫的人也是以投資股票的心態去買畫。如一個畫家對外透露:“今年我的畫兩萬一平尺,明年就三萬啦。”一過元旦,畫價真的漲到三萬了。這時畫家又喊:“明年能漲到五萬…… ”就這樣一直漲上去,因為操盤手是畫家自己,買畫的人認為到手的東西很快就會升值,便會搶著去買,這樣只要作者活著,價錢一定會升,但總有一天,作者不喊價了,他的畫也就砸在買畫的人手裡,再也炒不動了。第二種情況是讓他人協助運作高價。如一個人,打算通過投資炒作畫家作品來發財,他調研後,發現某畫家的名氣有望抬頭,但社會上收藏其作品的人很少,於是這個投資人用較低價格收購了大量該畫家的作品,然後拿出一幅畫到拍賣會上拍賣,他自己以幾十萬的高價舉牌拍回,雖然花費了點手續費,但因此造成了該畫家作品的高價位元,他手上的大量作品也跟著升值了。就這樣經過多人次的反覆炒作,該畫家的作品真的到達了天價。畫家名氣大振的同時,更使炒作其作品的人發了大財。第三種情況是一些企業通過買畫來洗錢,企業高層用自己的權力以超高價位購買某畫家的作品,實際上並未真正付給畫家全款,一大部分錢自己留下了。這樣做對畫家也有益處,達到了廣告效應,幫助畫家提高了價位,算是一種潛規則吧。

中國書畫市場的變化就在於此,過去買畫的人大多是懂畫喜歡畫的富裕人,這個群體不大。現在買畫的大多是不懂畫甚至不喜歡畫的有錢人,他們買畫有多種動機,有投資者,這類人不怕畫貴,就怕畫不升值,範曾之所以能操作著提價,就是切中的這部分人的要害。還有的人買畫是為了送禮辦事,他們也不怕畫貴,高價位的畫送出去辦大事,低價位的畫送出去辦小事。甚至有些人出錢搞筆會也是為了迎合某領導,反正錢花出去了,事情辦了就達到目的,談不上虧不虧。山東人喜歡字畫,有人到北京出差,順便到潘家園走走,買幾幅假啟功、假劉炳森帶回去送人,無非是聯絡聯絡朋友感情,靠送這個辦事肯定是不行的。

存世畫家真能賣高價位的畢竟是少數,很多自己喊高價位的人其實是有價無市,高標的目的也是為了低售。高價位賣不出去,為了生存只得低價賣畫。二十年前,燕京書畫社負責進畫的人告訴我,有一個外地畫家拿了一大卷畫,有二十多張,畫社按照三元一張收下了。開票的時候,畫家要求將收畫的數量寫為一張,本來二十多張畫賣了七十多元,開票時寫成了一張畫賣七十多元。這張收據對他很有用,表示了北京收他的畫都七十多元一張,回到當地五元六元的就好出手了。有的畫家在畫店裡標了高價,明知賣不了,也沒打算賣出去,只是一個廣告,為的是下面低價好出手。

李涵揭祕中國美術界之現狀

蘇三起解 李涵

為了滿足這一類畫家的需求,更是為了自己掙錢,有的部門就給書畫家發函,讓書畫家自報潤格。書畫家自己想定什麼價位自己填寫,多少錢一平尺(也有的按平米計),填好後按要求拿出三百元,連同表格寄給某部門,過幾天就可以收到一個證書,上寫到:某某人的作品經過評定,市場價每平尺×萬×千×百元。然後蓋上某某部市場部的公章。至於其作品能否真正以×萬×千×百元成交,它不管,但寄給它的三百元肯定是真錢,如寄假幣,他是不會給你證書的。有些人得到證書如獲至寶,用鏡框掛在牆上,進屋的人,都會在他引導看看這個證書,這可是政府發的,政府給定的價,不是我自己定的,你們可要看明白喲。再後來這些證書還印成書本發行,叫《中國書畫家潤格》,這本書定價不菲,銷的也不錯,書中有其名的人肯定得買,因為要拿此書給別人看;有些收藏家也買,因為不知道此書的來歷,還以為能從中找到些依據呢。當然出書當局又大賺了一筆,皆大歡喜,說起來最應該誇獎的是這件事的策劃人,有眼光,選了個好項目。

瞭解了市場的現狀,真正的投資性收藏就要謹慎一些,考慮值不值,看這畫有沒有文化價值和歷史價值,切不可只認職務、地位。要知道,這種職務和地位,後人是不買賬的,歷史上帝王不下千人,當過宰相的不下萬人,能讓後人買賬的又有多少?要看這些人做過什麼值得後人記住的事。而當前這些協會領導,無非機會使然,談不上對社會有多大的貢獻,更沒能做出令後世懷念的事,後人不會拿他當回事,如果其作品水平不高,以後也沒有升值的可能。所以,僅因某人擔任過什麼職務而收藏其作品,是不可取的。至於什麼協會的會員、理事,成千上萬,大多數會被歷史淘汰,得以載入藝術史的能有幾人?人們的腦子裡能裝下的人名有限,一般來講,普通人能說出的畫家名字不超過二十。買畫辦事可以,指望這些作品升值,不可能。(文章有所刪減,未完待續,請關注藝週刊artweekly)

李涵揭祕中國美術界之現狀

前言

一粒草籽,沒有輝煌,時有坎坷或而幸運,更多的是遺憾。

“幸福的童年”為七十年不作之作。

有感念吳祖光先生一句“生正逢時”的話而自慰。以一井之孔見,略現時光之流失,無以評說。

感謝看到這本書的人,由衷的感謝。

李涵

2017 年2 月於北京

李涵揭祕中國美術界之現狀

李涵,1940 年出生,河北省泊頭市人。中國當代著名畫家。20世紀60年代初考入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師從李苦禪、郭味蕖、田世光、蕭淑芳、吳作人等名家。經過5 年的全面繪畫專業訓練,廣泛學習和深入鑽研傳統的中國書畫技巧,並注重深入生活觀察與寫生,創造出了獨特的藝術風格。他的畫取材廣泛,花鳥、動物、人物、山水無不涉及,用筆蒼勁、渾厚,生意盎然,饒有情趣。

李涵長期從事藝術教育工作。先後在天津工藝美術學院、廣州民族民間藝術學院、中央民族大學美術系任教,培養出很多繪畫人才,為弘揚民族文化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