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繪畫賞析之明、清《一》

中國古代繪畫賞析之明、清《一》

沈周《臥遊圖》

《臥遊圖》冊頁共十七開。畫冊開首作者自書“臥遊”兩字,楷法勁健。以後各開依次畫:仿雲林山水(水墨),杏花(設色),蜀葵(設色),秋柳鳴蟬(水墨),平波散牧(設色),桅子花(設色),秋景山水(水墨),芙蓉(設色),批杷(設色),秋山讀書(設色),石榴(設色),雛雞(水墨),秋江釣艇(設色),菜花(設色),江山坐話(設色),仿米山水(設色),雪江漁父(水墨)。每幅均有作者題詩或詞。

末開跋雲: “宗少文(宗炳)四壁揭山水圖, 自謂臥遊其間。此冊方或尺許,可以仰眠匡床,一手執之,一手徐徐翻閱,殊得少文之趣。倦則掩之,不亦便乎,手揭亦為勞矣!真愚聞其言,大發笑。”全冊引首、畫、題詩、跋尾,成為統一的整體,表現著共同的意趣,陶醉在純樸的自然美景和美好的事物中,恬然自適,怡然自樂。

圖系《臥遊圖》之《江山坐話》。是此冊頁七幅山水小景中的一幅。圖中近景集中於畫面右下角,溪邊濃蔭下兩高士相對而坐,侃侃而談;三株不同點法的樹木交融錯落,與左邊山坡遙相呼應;遠處屋宇若隱若現,藏露有致;遠山含煙,結構雅馴。款題: “江山作話柄,相對坐清秋;如此澄懷地,西湖憶舊遊。”沈周鈐朱文印一方,上刻“啟南”二字。為沈周晚年爐火純青之作。沈周此冊頁除七幅山水小景外,還有花卉十幅。其中《秋柳鳴蟬》以淡墨畫柳枝,濃墨畫蟬身及足,極淡墨畫蟬翼,薄而透明; 《枇杷》剪裁得體,運筆酣暢,結構嚴謹,設色淡雅,均系沈周神來之筆。

中國古代繪畫賞析之明、清《一》

沈周《臥遊圖》

《臥遊圖》冊頁共十七開。畫冊開首作者自書“臥遊”兩字,楷法勁健。以後各開依次畫:仿雲林山水(水墨),杏花(設色),蜀葵(設色),秋柳鳴蟬(水墨),平波散牧(設色),桅子花(設色),秋景山水(水墨),芙蓉(設色),批杷(設色),秋山讀書(設色),石榴(設色),雛雞(水墨),秋江釣艇(設色),菜花(設色),江山坐話(設色),仿米山水(設色),雪江漁父(水墨)。每幅均有作者題詩或詞。

末開跋雲: “宗少文(宗炳)四壁揭山水圖, 自謂臥遊其間。此冊方或尺許,可以仰眠匡床,一手執之,一手徐徐翻閱,殊得少文之趣。倦則掩之,不亦便乎,手揭亦為勞矣!真愚聞其言,大發笑。”全冊引首、畫、題詩、跋尾,成為統一的整體,表現著共同的意趣,陶醉在純樸的自然美景和美好的事物中,恬然自適,怡然自樂。

圖系《臥遊圖》之《江山坐話》。是此冊頁七幅山水小景中的一幅。圖中近景集中於畫面右下角,溪邊濃蔭下兩高士相對而坐,侃侃而談;三株不同點法的樹木交融錯落,與左邊山坡遙相呼應;遠處屋宇若隱若現,藏露有致;遠山含煙,結構雅馴。款題: “江山作話柄,相對坐清秋;如此澄懷地,西湖憶舊遊。”沈周鈐朱文印一方,上刻“啟南”二字。為沈周晚年爐火純青之作。沈周此冊頁除七幅山水小景外,還有花卉十幅。其中《秋柳鳴蟬》以淡墨畫柳枝,濃墨畫蟬身及足,極淡墨畫蟬翼,薄而透明; 《枇杷》剪裁得體,運筆酣暢,結構嚴謹,設色淡雅,均系沈周神來之筆。

中國古代繪畫賞析之明、清《一》

沈周《東莊圖》

東莊系沈周密友吳寬之父孟融所居的莊園。 《東莊圖》畫的就是吳寬家東莊中的景色,原二十四幀,明萬曆時已失三幀,現存二十一幀。此冊畫法嚴謹精到,用筆圓厚,設色濃麗,是沈氏中年所作,為其傳世作品中的佼佼者。冊中畫作均無款印,對幅有李應楨小篆書景名。後有董其昌、王文治、張崟、羅文池、潘奕雋、李宗瀚等十一人題跋。收藏印記有“吳伯榮氏”、 “張則之”、“曾藏潘健盦處”、 “虛齋至精之品”等。《須靜齋雲煙過眼錄》、 《虛齋名回錄》均有著錄。

此圖‘灣清溪,茅屋隱隱約約,掩映在疏林修竹之間,前景的山坡蜿蜒曲折;皴擦點染,一方面是書法用筆及其平面構成法的展示,醇厚蒼勁的筆墨,寬博偉岸的佈局,另一方面是層疊漸進的空間意識的體現,錯落穿插、潤澤深茂的寫實之風油然可見。整幅作品極富詩情畫意和筆墨趣味。觀此圖,再讀題跋評語,董其昌 “觀其出入宋元,如意自在,位置既奇絕,筆法復縱容,雖李龍眠山莊圖、鴻乙草堂圖不多讓也。”王文治: “此石翁動心駭魂之作,薈萃唐宋元人菁華,而以搏象之全力赴 之。”顧鶴慶: “此冊蘊藉駘宕,全以韻勝,脫盡先生平時峭厲本色。”這些讚譽之詞,可以說沈周當之無愧。

中國古代繪畫賞析之明、清《一》

沈周《臥遊圖》

《臥遊圖》冊頁共十七開。畫冊開首作者自書“臥遊”兩字,楷法勁健。以後各開依次畫:仿雲林山水(水墨),杏花(設色),蜀葵(設色),秋柳鳴蟬(水墨),平波散牧(設色),桅子花(設色),秋景山水(水墨),芙蓉(設色),批杷(設色),秋山讀書(設色),石榴(設色),雛雞(水墨),秋江釣艇(設色),菜花(設色),江山坐話(設色),仿米山水(設色),雪江漁父(水墨)。每幅均有作者題詩或詞。

末開跋雲: “宗少文(宗炳)四壁揭山水圖, 自謂臥遊其間。此冊方或尺許,可以仰眠匡床,一手執之,一手徐徐翻閱,殊得少文之趣。倦則掩之,不亦便乎,手揭亦為勞矣!真愚聞其言,大發笑。”全冊引首、畫、題詩、跋尾,成為統一的整體,表現著共同的意趣,陶醉在純樸的自然美景和美好的事物中,恬然自適,怡然自樂。

圖系《臥遊圖》之《江山坐話》。是此冊頁七幅山水小景中的一幅。圖中近景集中於畫面右下角,溪邊濃蔭下兩高士相對而坐,侃侃而談;三株不同點法的樹木交融錯落,與左邊山坡遙相呼應;遠處屋宇若隱若現,藏露有致;遠山含煙,結構雅馴。款題: “江山作話柄,相對坐清秋;如此澄懷地,西湖憶舊遊。”沈周鈐朱文印一方,上刻“啟南”二字。為沈周晚年爐火純青之作。沈周此冊頁除七幅山水小景外,還有花卉十幅。其中《秋柳鳴蟬》以淡墨畫柳枝,濃墨畫蟬身及足,極淡墨畫蟬翼,薄而透明; 《枇杷》剪裁得體,運筆酣暢,結構嚴謹,設色淡雅,均系沈周神來之筆。

中國古代繪畫賞析之明、清《一》

沈周《東莊圖》

東莊系沈周密友吳寬之父孟融所居的莊園。 《東莊圖》畫的就是吳寬家東莊中的景色,原二十四幀,明萬曆時已失三幀,現存二十一幀。此冊畫法嚴謹精到,用筆圓厚,設色濃麗,是沈氏中年所作,為其傳世作品中的佼佼者。冊中畫作均無款印,對幅有李應楨小篆書景名。後有董其昌、王文治、張崟、羅文池、潘奕雋、李宗瀚等十一人題跋。收藏印記有“吳伯榮氏”、 “張則之”、“曾藏潘健盦處”、 “虛齋至精之品”等。《須靜齋雲煙過眼錄》、 《虛齋名回錄》均有著錄。

此圖‘灣清溪,茅屋隱隱約約,掩映在疏林修竹之間,前景的山坡蜿蜒曲折;皴擦點染,一方面是書法用筆及其平面構成法的展示,醇厚蒼勁的筆墨,寬博偉岸的佈局,另一方面是層疊漸進的空間意識的體現,錯落穿插、潤澤深茂的寫實之風油然可見。整幅作品極富詩情畫意和筆墨趣味。觀此圖,再讀題跋評語,董其昌 “觀其出入宋元,如意自在,位置既奇絕,筆法復縱容,雖李龍眠山莊圖、鴻乙草堂圖不多讓也。”王文治: “此石翁動心駭魂之作,薈萃唐宋元人菁華,而以搏象之全力赴 之。”顧鶴慶: “此冊蘊藉駘宕,全以韻勝,脫盡先生平時峭厲本色。”這些讚譽之詞,可以說沈周當之無愧。

中國古代繪畫賞析之明、清《一》

沈周《廬山高圖》

《廬山高圖》是沈周四十一歲時為祝賀老師陳寬七十壽辰的精心之作。此畫仿王蒙筆法,圖中山巒層疊,草木繁茂,氣勢恢弘。畫面右下角山坡,兩棵勁鬆虯曲盤纏,形成近景;中景以著名的廬山瀑布為中心,水簾高懸,飛流直下,兩崖間木橋斜跨,打破了流水飛白的呆板,兩側巉巖峭壁,呈內斂之勢。瀑布上方廬山主峰聳立,雲霧浮動,山勢漸入高遠。構圖由近景的山坡虯鬆,中景的瀑布、巉巖、峭壁,遠景的廬山主峰,自下而上,由近及遠,近、中、遠景相連,一氣呵成,貫串結合而形成S形曲線。這種構圖法很像南宋院體的程式;近景的處理也和馬遠的“一角”之景十分相似。全國群峰直插,迴環掩映,爭奇競勝,實在是大家手筆。此圖作者自識“廬山高”篆書,並題古體長歌一首,末識“成化丁亥端陽日,門生長洲沈周詩畫,敬為醒庵有道尊先生壽”。陳寬字孟賢,號醒庵,學識淵博,工詩。具唐人法,亦善繪畫,曾為沈周師。陳寬祖上是江西人,所以此圖寫廬山之“高”,以為象徵。

沈周是明代大家,承襲宋元名家,上追董源、巨然江南畫派,近效元代王蒙、黃公望,而於董源、巨然、李成尤有心得。沈氏雖承襲上述諸家,但皆能變化出入,非常注重創新。此《廬山高圖》雋秀、潤溼而又蒼勁的用筆用墨,紛繁、寬博而又偉岸的造型佈局,高致絕人,堅實酣豪,就是沈氏師法宋元,又創新意的飽含激情、令人歎為觀止的傑作。

中國古代繪畫賞析之明、清《一》

沈周《臥遊圖》

《臥遊圖》冊頁共十七開。畫冊開首作者自書“臥遊”兩字,楷法勁健。以後各開依次畫:仿雲林山水(水墨),杏花(設色),蜀葵(設色),秋柳鳴蟬(水墨),平波散牧(設色),桅子花(設色),秋景山水(水墨),芙蓉(設色),批杷(設色),秋山讀書(設色),石榴(設色),雛雞(水墨),秋江釣艇(設色),菜花(設色),江山坐話(設色),仿米山水(設色),雪江漁父(水墨)。每幅均有作者題詩或詞。

末開跋雲: “宗少文(宗炳)四壁揭山水圖, 自謂臥遊其間。此冊方或尺許,可以仰眠匡床,一手執之,一手徐徐翻閱,殊得少文之趣。倦則掩之,不亦便乎,手揭亦為勞矣!真愚聞其言,大發笑。”全冊引首、畫、題詩、跋尾,成為統一的整體,表現著共同的意趣,陶醉在純樸的自然美景和美好的事物中,恬然自適,怡然自樂。

圖系《臥遊圖》之《江山坐話》。是此冊頁七幅山水小景中的一幅。圖中近景集中於畫面右下角,溪邊濃蔭下兩高士相對而坐,侃侃而談;三株不同點法的樹木交融錯落,與左邊山坡遙相呼應;遠處屋宇若隱若現,藏露有致;遠山含煙,結構雅馴。款題: “江山作話柄,相對坐清秋;如此澄懷地,西湖憶舊遊。”沈周鈐朱文印一方,上刻“啟南”二字。為沈周晚年爐火純青之作。沈周此冊頁除七幅山水小景外,還有花卉十幅。其中《秋柳鳴蟬》以淡墨畫柳枝,濃墨畫蟬身及足,極淡墨畫蟬翼,薄而透明; 《枇杷》剪裁得體,運筆酣暢,結構嚴謹,設色淡雅,均系沈周神來之筆。

中國古代繪畫賞析之明、清《一》

沈周《東莊圖》

東莊系沈周密友吳寬之父孟融所居的莊園。 《東莊圖》畫的就是吳寬家東莊中的景色,原二十四幀,明萬曆時已失三幀,現存二十一幀。此冊畫法嚴謹精到,用筆圓厚,設色濃麗,是沈氏中年所作,為其傳世作品中的佼佼者。冊中畫作均無款印,對幅有李應楨小篆書景名。後有董其昌、王文治、張崟、羅文池、潘奕雋、李宗瀚等十一人題跋。收藏印記有“吳伯榮氏”、 “張則之”、“曾藏潘健盦處”、 “虛齋至精之品”等。《須靜齋雲煙過眼錄》、 《虛齋名回錄》均有著錄。

此圖‘灣清溪,茅屋隱隱約約,掩映在疏林修竹之間,前景的山坡蜿蜒曲折;皴擦點染,一方面是書法用筆及其平面構成法的展示,醇厚蒼勁的筆墨,寬博偉岸的佈局,另一方面是層疊漸進的空間意識的體現,錯落穿插、潤澤深茂的寫實之風油然可見。整幅作品極富詩情畫意和筆墨趣味。觀此圖,再讀題跋評語,董其昌 “觀其出入宋元,如意自在,位置既奇絕,筆法復縱容,雖李龍眠山莊圖、鴻乙草堂圖不多讓也。”王文治: “此石翁動心駭魂之作,薈萃唐宋元人菁華,而以搏象之全力赴 之。”顧鶴慶: “此冊蘊藉駘宕,全以韻勝,脫盡先生平時峭厲本色。”這些讚譽之詞,可以說沈周當之無愧。

中國古代繪畫賞析之明、清《一》

沈周《廬山高圖》

《廬山高圖》是沈周四十一歲時為祝賀老師陳寬七十壽辰的精心之作。此畫仿王蒙筆法,圖中山巒層疊,草木繁茂,氣勢恢弘。畫面右下角山坡,兩棵勁鬆虯曲盤纏,形成近景;中景以著名的廬山瀑布為中心,水簾高懸,飛流直下,兩崖間木橋斜跨,打破了流水飛白的呆板,兩側巉巖峭壁,呈內斂之勢。瀑布上方廬山主峰聳立,雲霧浮動,山勢漸入高遠。構圖由近景的山坡虯鬆,中景的瀑布、巉巖、峭壁,遠景的廬山主峰,自下而上,由近及遠,近、中、遠景相連,一氣呵成,貫串結合而形成S形曲線。這種構圖法很像南宋院體的程式;近景的處理也和馬遠的“一角”之景十分相似。全國群峰直插,迴環掩映,爭奇競勝,實在是大家手筆。此圖作者自識“廬山高”篆書,並題古體長歌一首,末識“成化丁亥端陽日,門生長洲沈周詩畫,敬為醒庵有道尊先生壽”。陳寬字孟賢,號醒庵,學識淵博,工詩。具唐人法,亦善繪畫,曾為沈周師。陳寬祖上是江西人,所以此圖寫廬山之“高”,以為象徵。

沈周是明代大家,承襲宋元名家,上追董源、巨然江南畫派,近效元代王蒙、黃公望,而於董源、巨然、李成尤有心得。沈氏雖承襲上述諸家,但皆能變化出入,非常注重創新。此《廬山高圖》雋秀、潤溼而又蒼勁的用筆用墨,紛繁、寬博而又偉岸的造型佈局,高致絕人,堅實酣豪,就是沈氏師法宋元,又創新意的飽含激情、令人歎為觀止的傑作。

中國古代繪畫賞析之明、清《一》

戴進《仿燕文貴山水圖》

《仿燕文貴山水圖》山石皴染兼施,淡墨烘暈,邊皴邊染的藝術表現手法,使畫面呈現出一派煙霓瀰漫之態,恰到好處地表現了江南潤澤清幽的自然風光。此圖佈局平穩,用筆圓渾,淡墨的巧妙運用,使圖中韻致舒雅。前景用濃墨圓點點畫樹叢,並以此襯出茅屋數椽,與右側溪水小橋、點綴人物相互照應,形成畫面的視覺中心。房舍裡有高士遠眺,小橋上有士人覓句,書童侍後,一派悠然閒適的士大夫生活情趣。圖中峰巒,近坡皆用沒骨法,而視覺中心部分的房舍、樹木則以中鋒線條畫成,從而形成強烈的藝術對比。畫面由近而遠,層次分明,極富空間感,給讀者展現出一種空曠高遠的境界。圖中自款“錢塘戴進寫奉用言老師清供”,鈐兩印。右上角有董其昌款識: “國朝畫史以戴進為大家,此學燕文貴,淡蕩清空不作平日本色,更為奇絕”。故以《仿燕文貴山水》名之。講仿燕氏,其實亦不盡然,但題畫中點出此圖“不作平日本色”和意境締造的特點,倒是恰到好處。戴進山水,主要師承南宋。明王世貞講他“其山水源出郭熙、李唐、馬遠、夏圭,而妙處多自發之”。實際上,戴進除師法南宋四家外,還涉獵關仝、董源、范寬、米芾等諸家,使他的山水畫在水墨蒼勁的同時又渾厚沉鬱,從而形成他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 《仿燕文貴山水圖》就是這樣一幅別出心裁,使人清新淡爽、耳目一新的佳作。

中國古代繪畫賞析之明、清《一》

沈周《臥遊圖》

《臥遊圖》冊頁共十七開。畫冊開首作者自書“臥遊”兩字,楷法勁健。以後各開依次畫:仿雲林山水(水墨),杏花(設色),蜀葵(設色),秋柳鳴蟬(水墨),平波散牧(設色),桅子花(設色),秋景山水(水墨),芙蓉(設色),批杷(設色),秋山讀書(設色),石榴(設色),雛雞(水墨),秋江釣艇(設色),菜花(設色),江山坐話(設色),仿米山水(設色),雪江漁父(水墨)。每幅均有作者題詩或詞。

末開跋雲: “宗少文(宗炳)四壁揭山水圖, 自謂臥遊其間。此冊方或尺許,可以仰眠匡床,一手執之,一手徐徐翻閱,殊得少文之趣。倦則掩之,不亦便乎,手揭亦為勞矣!真愚聞其言,大發笑。”全冊引首、畫、題詩、跋尾,成為統一的整體,表現著共同的意趣,陶醉在純樸的自然美景和美好的事物中,恬然自適,怡然自樂。

圖系《臥遊圖》之《江山坐話》。是此冊頁七幅山水小景中的一幅。圖中近景集中於畫面右下角,溪邊濃蔭下兩高士相對而坐,侃侃而談;三株不同點法的樹木交融錯落,與左邊山坡遙相呼應;遠處屋宇若隱若現,藏露有致;遠山含煙,結構雅馴。款題: “江山作話柄,相對坐清秋;如此澄懷地,西湖憶舊遊。”沈周鈐朱文印一方,上刻“啟南”二字。為沈周晚年爐火純青之作。沈周此冊頁除七幅山水小景外,還有花卉十幅。其中《秋柳鳴蟬》以淡墨畫柳枝,濃墨畫蟬身及足,極淡墨畫蟬翼,薄而透明; 《枇杷》剪裁得體,運筆酣暢,結構嚴謹,設色淡雅,均系沈周神來之筆。

中國古代繪畫賞析之明、清《一》

沈周《東莊圖》

東莊系沈周密友吳寬之父孟融所居的莊園。 《東莊圖》畫的就是吳寬家東莊中的景色,原二十四幀,明萬曆時已失三幀,現存二十一幀。此冊畫法嚴謹精到,用筆圓厚,設色濃麗,是沈氏中年所作,為其傳世作品中的佼佼者。冊中畫作均無款印,對幅有李應楨小篆書景名。後有董其昌、王文治、張崟、羅文池、潘奕雋、李宗瀚等十一人題跋。收藏印記有“吳伯榮氏”、 “張則之”、“曾藏潘健盦處”、 “虛齋至精之品”等。《須靜齋雲煙過眼錄》、 《虛齋名回錄》均有著錄。

此圖‘灣清溪,茅屋隱隱約約,掩映在疏林修竹之間,前景的山坡蜿蜒曲折;皴擦點染,一方面是書法用筆及其平面構成法的展示,醇厚蒼勁的筆墨,寬博偉岸的佈局,另一方面是層疊漸進的空間意識的體現,錯落穿插、潤澤深茂的寫實之風油然可見。整幅作品極富詩情畫意和筆墨趣味。觀此圖,再讀題跋評語,董其昌 “觀其出入宋元,如意自在,位置既奇絕,筆法復縱容,雖李龍眠山莊圖、鴻乙草堂圖不多讓也。”王文治: “此石翁動心駭魂之作,薈萃唐宋元人菁華,而以搏象之全力赴 之。”顧鶴慶: “此冊蘊藉駘宕,全以韻勝,脫盡先生平時峭厲本色。”這些讚譽之詞,可以說沈周當之無愧。

中國古代繪畫賞析之明、清《一》

沈周《廬山高圖》

《廬山高圖》是沈周四十一歲時為祝賀老師陳寬七十壽辰的精心之作。此畫仿王蒙筆法,圖中山巒層疊,草木繁茂,氣勢恢弘。畫面右下角山坡,兩棵勁鬆虯曲盤纏,形成近景;中景以著名的廬山瀑布為中心,水簾高懸,飛流直下,兩崖間木橋斜跨,打破了流水飛白的呆板,兩側巉巖峭壁,呈內斂之勢。瀑布上方廬山主峰聳立,雲霧浮動,山勢漸入高遠。構圖由近景的山坡虯鬆,中景的瀑布、巉巖、峭壁,遠景的廬山主峰,自下而上,由近及遠,近、中、遠景相連,一氣呵成,貫串結合而形成S形曲線。這種構圖法很像南宋院體的程式;近景的處理也和馬遠的“一角”之景十分相似。全國群峰直插,迴環掩映,爭奇競勝,實在是大家手筆。此圖作者自識“廬山高”篆書,並題古體長歌一首,末識“成化丁亥端陽日,門生長洲沈周詩畫,敬為醒庵有道尊先生壽”。陳寬字孟賢,號醒庵,學識淵博,工詩。具唐人法,亦善繪畫,曾為沈周師。陳寬祖上是江西人,所以此圖寫廬山之“高”,以為象徵。

沈周是明代大家,承襲宋元名家,上追董源、巨然江南畫派,近效元代王蒙、黃公望,而於董源、巨然、李成尤有心得。沈氏雖承襲上述諸家,但皆能變化出入,非常注重創新。此《廬山高圖》雋秀、潤溼而又蒼勁的用筆用墨,紛繁、寬博而又偉岸的造型佈局,高致絕人,堅實酣豪,就是沈氏師法宋元,又創新意的飽含激情、令人歎為觀止的傑作。

中國古代繪畫賞析之明、清《一》

戴進《仿燕文貴山水圖》

《仿燕文貴山水圖》山石皴染兼施,淡墨烘暈,邊皴邊染的藝術表現手法,使畫面呈現出一派煙霓瀰漫之態,恰到好處地表現了江南潤澤清幽的自然風光。此圖佈局平穩,用筆圓渾,淡墨的巧妙運用,使圖中韻致舒雅。前景用濃墨圓點點畫樹叢,並以此襯出茅屋數椽,與右側溪水小橋、點綴人物相互照應,形成畫面的視覺中心。房舍裡有高士遠眺,小橋上有士人覓句,書童侍後,一派悠然閒適的士大夫生活情趣。圖中峰巒,近坡皆用沒骨法,而視覺中心部分的房舍、樹木則以中鋒線條畫成,從而形成強烈的藝術對比。畫面由近而遠,層次分明,極富空間感,給讀者展現出一種空曠高遠的境界。圖中自款“錢塘戴進寫奉用言老師清供”,鈐兩印。右上角有董其昌款識: “國朝畫史以戴進為大家,此學燕文貴,淡蕩清空不作平日本色,更為奇絕”。故以《仿燕文貴山水》名之。講仿燕氏,其實亦不盡然,但題畫中點出此圖“不作平日本色”和意境締造的特點,倒是恰到好處。戴進山水,主要師承南宋。明王世貞講他“其山水源出郭熙、李唐、馬遠、夏圭,而妙處多自發之”。實際上,戴進除師法南宋四家外,還涉獵關仝、董源、范寬、米芾等諸家,使他的山水畫在水墨蒼勁的同時又渾厚沉鬱,從而形成他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 《仿燕文貴山水圖》就是這樣一幅別出心裁,使人清新淡爽、耳目一新的佳作。

中國古代繪畫賞析之明、清《一》

戴進《春山積翠圖》

《春山積翠圖》作於明正統十四年,是戴進六十二歲時的作品。此圖構圖、用筆與李唐、馬遠等南宋院體水墨畫派風格—脈相承,以疏爽之筆出之。整幅作品用二大塊斜向切入,近景以濃郁的鬆冠為主體;中景山岩以凝重濃墨點出樹林;遠景用談墨稍示山形,施以苔點。近、中、遠三個景物層次自然推出,簡潔明快,頗具氣勢。視覺中心幾株蒼勁虯鬆屈曲盤桓,生意盎然。松下一高士曳杖緩行,一書童抱琴侍隨,一前一後行進在高嶺小徑上。中景和遠景的兩座山巒相互交叉,左右相切,之間的茅舍隱隱約約,含蓄有致,與前景的人物相呼應。此圖雲氣採用浸化渲染留出空白,隱無筆痕又瀰漫流動。煙靄於畫底油然而生,依山坡斜勢施以皴筆,雖寥寥數筆,但將山坡質地表現畢至;小景山巒用筆輕快疏爽,虛實相映;山腰虛處薄霧環繞,宛如輕紗遮蓋,穿過兩山之間,消失在谷底盡頭。使峽谷中的茅舍樹林深幽隱藏,景緻愈遠愈迷濛。不僅加強了畫面的空間層次感,而且充滿了靜謐空幽,使整幅畫呈現出一種高古清遠,悠閒舒適的土大夫的生活情趣。

《春山積翠圖》很典型地代表了戴進中晚期畫風的演變。作此圖時,戴進這個“浙派”首領生活已經窘迫不堪,在京城已難以立足,只好“乞食南還,既還錢塘,又值俗令票拘畫公署屋樑,遂逃入餘杭山中,卒靡有能物色之者”。畫這種春山積翠、隱土攜琴的題材只能抒發不得其志的抑鬱之氣,重溫昔日“遂名海宇”的舊夢,表達對自然景色的依戀。此圖款識“正統己巳上元日錢塘戴文進為文序至契寫春山積翠圖”,鈐印“文進”、 “靜庵”。

中國古代繪畫賞析之明、清《一》

沈周《臥遊圖》

《臥遊圖》冊頁共十七開。畫冊開首作者自書“臥遊”兩字,楷法勁健。以後各開依次畫:仿雲林山水(水墨),杏花(設色),蜀葵(設色),秋柳鳴蟬(水墨),平波散牧(設色),桅子花(設色),秋景山水(水墨),芙蓉(設色),批杷(設色),秋山讀書(設色),石榴(設色),雛雞(水墨),秋江釣艇(設色),菜花(設色),江山坐話(設色),仿米山水(設色),雪江漁父(水墨)。每幅均有作者題詩或詞。

末開跋雲: “宗少文(宗炳)四壁揭山水圖, 自謂臥遊其間。此冊方或尺許,可以仰眠匡床,一手執之,一手徐徐翻閱,殊得少文之趣。倦則掩之,不亦便乎,手揭亦為勞矣!真愚聞其言,大發笑。”全冊引首、畫、題詩、跋尾,成為統一的整體,表現著共同的意趣,陶醉在純樸的自然美景和美好的事物中,恬然自適,怡然自樂。

圖系《臥遊圖》之《江山坐話》。是此冊頁七幅山水小景中的一幅。圖中近景集中於畫面右下角,溪邊濃蔭下兩高士相對而坐,侃侃而談;三株不同點法的樹木交融錯落,與左邊山坡遙相呼應;遠處屋宇若隱若現,藏露有致;遠山含煙,結構雅馴。款題: “江山作話柄,相對坐清秋;如此澄懷地,西湖憶舊遊。”沈周鈐朱文印一方,上刻“啟南”二字。為沈周晚年爐火純青之作。沈周此冊頁除七幅山水小景外,還有花卉十幅。其中《秋柳鳴蟬》以淡墨畫柳枝,濃墨畫蟬身及足,極淡墨畫蟬翼,薄而透明; 《枇杷》剪裁得體,運筆酣暢,結構嚴謹,設色淡雅,均系沈周神來之筆。

中國古代繪畫賞析之明、清《一》

沈周《東莊圖》

東莊系沈周密友吳寬之父孟融所居的莊園。 《東莊圖》畫的就是吳寬家東莊中的景色,原二十四幀,明萬曆時已失三幀,現存二十一幀。此冊畫法嚴謹精到,用筆圓厚,設色濃麗,是沈氏中年所作,為其傳世作品中的佼佼者。冊中畫作均無款印,對幅有李應楨小篆書景名。後有董其昌、王文治、張崟、羅文池、潘奕雋、李宗瀚等十一人題跋。收藏印記有“吳伯榮氏”、 “張則之”、“曾藏潘健盦處”、 “虛齋至精之品”等。《須靜齋雲煙過眼錄》、 《虛齋名回錄》均有著錄。

此圖‘灣清溪,茅屋隱隱約約,掩映在疏林修竹之間,前景的山坡蜿蜒曲折;皴擦點染,一方面是書法用筆及其平面構成法的展示,醇厚蒼勁的筆墨,寬博偉岸的佈局,另一方面是層疊漸進的空間意識的體現,錯落穿插、潤澤深茂的寫實之風油然可見。整幅作品極富詩情畫意和筆墨趣味。觀此圖,再讀題跋評語,董其昌 “觀其出入宋元,如意自在,位置既奇絕,筆法復縱容,雖李龍眠山莊圖、鴻乙草堂圖不多讓也。”王文治: “此石翁動心駭魂之作,薈萃唐宋元人菁華,而以搏象之全力赴 之。”顧鶴慶: “此冊蘊藉駘宕,全以韻勝,脫盡先生平時峭厲本色。”這些讚譽之詞,可以說沈周當之無愧。

中國古代繪畫賞析之明、清《一》

沈周《廬山高圖》

《廬山高圖》是沈周四十一歲時為祝賀老師陳寬七十壽辰的精心之作。此畫仿王蒙筆法,圖中山巒層疊,草木繁茂,氣勢恢弘。畫面右下角山坡,兩棵勁鬆虯曲盤纏,形成近景;中景以著名的廬山瀑布為中心,水簾高懸,飛流直下,兩崖間木橋斜跨,打破了流水飛白的呆板,兩側巉巖峭壁,呈內斂之勢。瀑布上方廬山主峰聳立,雲霧浮動,山勢漸入高遠。構圖由近景的山坡虯鬆,中景的瀑布、巉巖、峭壁,遠景的廬山主峰,自下而上,由近及遠,近、中、遠景相連,一氣呵成,貫串結合而形成S形曲線。這種構圖法很像南宋院體的程式;近景的處理也和馬遠的“一角”之景十分相似。全國群峰直插,迴環掩映,爭奇競勝,實在是大家手筆。此圖作者自識“廬山高”篆書,並題古體長歌一首,末識“成化丁亥端陽日,門生長洲沈周詩畫,敬為醒庵有道尊先生壽”。陳寬字孟賢,號醒庵,學識淵博,工詩。具唐人法,亦善繪畫,曾為沈周師。陳寬祖上是江西人,所以此圖寫廬山之“高”,以為象徵。

沈周是明代大家,承襲宋元名家,上追董源、巨然江南畫派,近效元代王蒙、黃公望,而於董源、巨然、李成尤有心得。沈氏雖承襲上述諸家,但皆能變化出入,非常注重創新。此《廬山高圖》雋秀、潤溼而又蒼勁的用筆用墨,紛繁、寬博而又偉岸的造型佈局,高致絕人,堅實酣豪,就是沈氏師法宋元,又創新意的飽含激情、令人歎為觀止的傑作。

中國古代繪畫賞析之明、清《一》

戴進《仿燕文貴山水圖》

《仿燕文貴山水圖》山石皴染兼施,淡墨烘暈,邊皴邊染的藝術表現手法,使畫面呈現出一派煙霓瀰漫之態,恰到好處地表現了江南潤澤清幽的自然風光。此圖佈局平穩,用筆圓渾,淡墨的巧妙運用,使圖中韻致舒雅。前景用濃墨圓點點畫樹叢,並以此襯出茅屋數椽,與右側溪水小橋、點綴人物相互照應,形成畫面的視覺中心。房舍裡有高士遠眺,小橋上有士人覓句,書童侍後,一派悠然閒適的士大夫生活情趣。圖中峰巒,近坡皆用沒骨法,而視覺中心部分的房舍、樹木則以中鋒線條畫成,從而形成強烈的藝術對比。畫面由近而遠,層次分明,極富空間感,給讀者展現出一種空曠高遠的境界。圖中自款“錢塘戴進寫奉用言老師清供”,鈐兩印。右上角有董其昌款識: “國朝畫史以戴進為大家,此學燕文貴,淡蕩清空不作平日本色,更為奇絕”。故以《仿燕文貴山水》名之。講仿燕氏,其實亦不盡然,但題畫中點出此圖“不作平日本色”和意境締造的特點,倒是恰到好處。戴進山水,主要師承南宋。明王世貞講他“其山水源出郭熙、李唐、馬遠、夏圭,而妙處多自發之”。實際上,戴進除師法南宋四家外,還涉獵關仝、董源、范寬、米芾等諸家,使他的山水畫在水墨蒼勁的同時又渾厚沉鬱,從而形成他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 《仿燕文貴山水圖》就是這樣一幅別出心裁,使人清新淡爽、耳目一新的佳作。

中國古代繪畫賞析之明、清《一》

戴進《春山積翠圖》

《春山積翠圖》作於明正統十四年,是戴進六十二歲時的作品。此圖構圖、用筆與李唐、馬遠等南宋院體水墨畫派風格—脈相承,以疏爽之筆出之。整幅作品用二大塊斜向切入,近景以濃郁的鬆冠為主體;中景山岩以凝重濃墨點出樹林;遠景用談墨稍示山形,施以苔點。近、中、遠三個景物層次自然推出,簡潔明快,頗具氣勢。視覺中心幾株蒼勁虯鬆屈曲盤桓,生意盎然。松下一高士曳杖緩行,一書童抱琴侍隨,一前一後行進在高嶺小徑上。中景和遠景的兩座山巒相互交叉,左右相切,之間的茅舍隱隱約約,含蓄有致,與前景的人物相呼應。此圖雲氣採用浸化渲染留出空白,隱無筆痕又瀰漫流動。煙靄於畫底油然而生,依山坡斜勢施以皴筆,雖寥寥數筆,但將山坡質地表現畢至;小景山巒用筆輕快疏爽,虛實相映;山腰虛處薄霧環繞,宛如輕紗遮蓋,穿過兩山之間,消失在谷底盡頭。使峽谷中的茅舍樹林深幽隱藏,景緻愈遠愈迷濛。不僅加強了畫面的空間層次感,而且充滿了靜謐空幽,使整幅畫呈現出一種高古清遠,悠閒舒適的土大夫的生活情趣。

《春山積翠圖》很典型地代表了戴進中晚期畫風的演變。作此圖時,戴進這個“浙派”首領生活已經窘迫不堪,在京城已難以立足,只好“乞食南還,既還錢塘,又值俗令票拘畫公署屋樑,遂逃入餘杭山中,卒靡有能物色之者”。畫這種春山積翠、隱土攜琴的題材只能抒發不得其志的抑鬱之氣,重溫昔日“遂名海宇”的舊夢,表達對自然景色的依戀。此圖款識“正統己巳上元日錢塘戴文進為文序至契寫春山積翠圖”,鈐印“文進”、 “靜庵”。

中國古代繪畫賞析之明、清《一》

文徵明《真賞齋圖》

此圖為文徵明在八十餘歲時為好友華夏畫的行樂圖。華夏字中甫,無錫人,精鑑別,收藏文物、書畫極富。

《真賞齋圖》畫的是一幅園林小景。草堂書屋中,二人對坐把玩書畫。草堂周圍修竹叢生,古檜高梧掩映,假山怪石玲瓏剔透。並雜以花草樹木,異常幽雅。這件作品無論竹子、樹木、草堂、人物都刻畫得非常精細,但在工細中寓質樸,於沉著中見靈動,尤其是作者已達如此高齡,還能畫出這樣工細之作,實為罕見。從這幅畫中,可以看到文徵明嚴肅、認真的創作態度。

中國古代繪畫賞析之明、清《一》

沈周《臥遊圖》

《臥遊圖》冊頁共十七開。畫冊開首作者自書“臥遊”兩字,楷法勁健。以後各開依次畫:仿雲林山水(水墨),杏花(設色),蜀葵(設色),秋柳鳴蟬(水墨),平波散牧(設色),桅子花(設色),秋景山水(水墨),芙蓉(設色),批杷(設色),秋山讀書(設色),石榴(設色),雛雞(水墨),秋江釣艇(設色),菜花(設色),江山坐話(設色),仿米山水(設色),雪江漁父(水墨)。每幅均有作者題詩或詞。

末開跋雲: “宗少文(宗炳)四壁揭山水圖, 自謂臥遊其間。此冊方或尺許,可以仰眠匡床,一手執之,一手徐徐翻閱,殊得少文之趣。倦則掩之,不亦便乎,手揭亦為勞矣!真愚聞其言,大發笑。”全冊引首、畫、題詩、跋尾,成為統一的整體,表現著共同的意趣,陶醉在純樸的自然美景和美好的事物中,恬然自適,怡然自樂。

圖系《臥遊圖》之《江山坐話》。是此冊頁七幅山水小景中的一幅。圖中近景集中於畫面右下角,溪邊濃蔭下兩高士相對而坐,侃侃而談;三株不同點法的樹木交融錯落,與左邊山坡遙相呼應;遠處屋宇若隱若現,藏露有致;遠山含煙,結構雅馴。款題: “江山作話柄,相對坐清秋;如此澄懷地,西湖憶舊遊。”沈周鈐朱文印一方,上刻“啟南”二字。為沈周晚年爐火純青之作。沈周此冊頁除七幅山水小景外,還有花卉十幅。其中《秋柳鳴蟬》以淡墨畫柳枝,濃墨畫蟬身及足,極淡墨畫蟬翼,薄而透明; 《枇杷》剪裁得體,運筆酣暢,結構嚴謹,設色淡雅,均系沈周神來之筆。

中國古代繪畫賞析之明、清《一》

沈周《東莊圖》

東莊系沈周密友吳寬之父孟融所居的莊園。 《東莊圖》畫的就是吳寬家東莊中的景色,原二十四幀,明萬曆時已失三幀,現存二十一幀。此冊畫法嚴謹精到,用筆圓厚,設色濃麗,是沈氏中年所作,為其傳世作品中的佼佼者。冊中畫作均無款印,對幅有李應楨小篆書景名。後有董其昌、王文治、張崟、羅文池、潘奕雋、李宗瀚等十一人題跋。收藏印記有“吳伯榮氏”、 “張則之”、“曾藏潘健盦處”、 “虛齋至精之品”等。《須靜齋雲煙過眼錄》、 《虛齋名回錄》均有著錄。

此圖‘灣清溪,茅屋隱隱約約,掩映在疏林修竹之間,前景的山坡蜿蜒曲折;皴擦點染,一方面是書法用筆及其平面構成法的展示,醇厚蒼勁的筆墨,寬博偉岸的佈局,另一方面是層疊漸進的空間意識的體現,錯落穿插、潤澤深茂的寫實之風油然可見。整幅作品極富詩情畫意和筆墨趣味。觀此圖,再讀題跋評語,董其昌 “觀其出入宋元,如意自在,位置既奇絕,筆法復縱容,雖李龍眠山莊圖、鴻乙草堂圖不多讓也。”王文治: “此石翁動心駭魂之作,薈萃唐宋元人菁華,而以搏象之全力赴 之。”顧鶴慶: “此冊蘊藉駘宕,全以韻勝,脫盡先生平時峭厲本色。”這些讚譽之詞,可以說沈周當之無愧。

中國古代繪畫賞析之明、清《一》

沈周《廬山高圖》

《廬山高圖》是沈周四十一歲時為祝賀老師陳寬七十壽辰的精心之作。此畫仿王蒙筆法,圖中山巒層疊,草木繁茂,氣勢恢弘。畫面右下角山坡,兩棵勁鬆虯曲盤纏,形成近景;中景以著名的廬山瀑布為中心,水簾高懸,飛流直下,兩崖間木橋斜跨,打破了流水飛白的呆板,兩側巉巖峭壁,呈內斂之勢。瀑布上方廬山主峰聳立,雲霧浮動,山勢漸入高遠。構圖由近景的山坡虯鬆,中景的瀑布、巉巖、峭壁,遠景的廬山主峰,自下而上,由近及遠,近、中、遠景相連,一氣呵成,貫串結合而形成S形曲線。這種構圖法很像南宋院體的程式;近景的處理也和馬遠的“一角”之景十分相似。全國群峰直插,迴環掩映,爭奇競勝,實在是大家手筆。此圖作者自識“廬山高”篆書,並題古體長歌一首,末識“成化丁亥端陽日,門生長洲沈周詩畫,敬為醒庵有道尊先生壽”。陳寬字孟賢,號醒庵,學識淵博,工詩。具唐人法,亦善繪畫,曾為沈周師。陳寬祖上是江西人,所以此圖寫廬山之“高”,以為象徵。

沈周是明代大家,承襲宋元名家,上追董源、巨然江南畫派,近效元代王蒙、黃公望,而於董源、巨然、李成尤有心得。沈氏雖承襲上述諸家,但皆能變化出入,非常注重創新。此《廬山高圖》雋秀、潤溼而又蒼勁的用筆用墨,紛繁、寬博而又偉岸的造型佈局,高致絕人,堅實酣豪,就是沈氏師法宋元,又創新意的飽含激情、令人歎為觀止的傑作。

中國古代繪畫賞析之明、清《一》

戴進《仿燕文貴山水圖》

《仿燕文貴山水圖》山石皴染兼施,淡墨烘暈,邊皴邊染的藝術表現手法,使畫面呈現出一派煙霓瀰漫之態,恰到好處地表現了江南潤澤清幽的自然風光。此圖佈局平穩,用筆圓渾,淡墨的巧妙運用,使圖中韻致舒雅。前景用濃墨圓點點畫樹叢,並以此襯出茅屋數椽,與右側溪水小橋、點綴人物相互照應,形成畫面的視覺中心。房舍裡有高士遠眺,小橋上有士人覓句,書童侍後,一派悠然閒適的士大夫生活情趣。圖中峰巒,近坡皆用沒骨法,而視覺中心部分的房舍、樹木則以中鋒線條畫成,從而形成強烈的藝術對比。畫面由近而遠,層次分明,極富空間感,給讀者展現出一種空曠高遠的境界。圖中自款“錢塘戴進寫奉用言老師清供”,鈐兩印。右上角有董其昌款識: “國朝畫史以戴進為大家,此學燕文貴,淡蕩清空不作平日本色,更為奇絕”。故以《仿燕文貴山水》名之。講仿燕氏,其實亦不盡然,但題畫中點出此圖“不作平日本色”和意境締造的特點,倒是恰到好處。戴進山水,主要師承南宋。明王世貞講他“其山水源出郭熙、李唐、馬遠、夏圭,而妙處多自發之”。實際上,戴進除師法南宋四家外,還涉獵關仝、董源、范寬、米芾等諸家,使他的山水畫在水墨蒼勁的同時又渾厚沉鬱,從而形成他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 《仿燕文貴山水圖》就是這樣一幅別出心裁,使人清新淡爽、耳目一新的佳作。

中國古代繪畫賞析之明、清《一》

戴進《春山積翠圖》

《春山積翠圖》作於明正統十四年,是戴進六十二歲時的作品。此圖構圖、用筆與李唐、馬遠等南宋院體水墨畫派風格—脈相承,以疏爽之筆出之。整幅作品用二大塊斜向切入,近景以濃郁的鬆冠為主體;中景山岩以凝重濃墨點出樹林;遠景用談墨稍示山形,施以苔點。近、中、遠三個景物層次自然推出,簡潔明快,頗具氣勢。視覺中心幾株蒼勁虯鬆屈曲盤桓,生意盎然。松下一高士曳杖緩行,一書童抱琴侍隨,一前一後行進在高嶺小徑上。中景和遠景的兩座山巒相互交叉,左右相切,之間的茅舍隱隱約約,含蓄有致,與前景的人物相呼應。此圖雲氣採用浸化渲染留出空白,隱無筆痕又瀰漫流動。煙靄於畫底油然而生,依山坡斜勢施以皴筆,雖寥寥數筆,但將山坡質地表現畢至;小景山巒用筆輕快疏爽,虛實相映;山腰虛處薄霧環繞,宛如輕紗遮蓋,穿過兩山之間,消失在谷底盡頭。使峽谷中的茅舍樹林深幽隱藏,景緻愈遠愈迷濛。不僅加強了畫面的空間層次感,而且充滿了靜謐空幽,使整幅畫呈現出一種高古清遠,悠閒舒適的土大夫的生活情趣。

《春山積翠圖》很典型地代表了戴進中晚期畫風的演變。作此圖時,戴進這個“浙派”首領生活已經窘迫不堪,在京城已難以立足,只好“乞食南還,既還錢塘,又值俗令票拘畫公署屋樑,遂逃入餘杭山中,卒靡有能物色之者”。畫這種春山積翠、隱土攜琴的題材只能抒發不得其志的抑鬱之氣,重溫昔日“遂名海宇”的舊夢,表達對自然景色的依戀。此圖款識“正統己巳上元日錢塘戴文進為文序至契寫春山積翠圖”,鈐印“文進”、 “靜庵”。

中國古代繪畫賞析之明、清《一》

文徵明《真賞齋圖》

此圖為文徵明在八十餘歲時為好友華夏畫的行樂圖。華夏字中甫,無錫人,精鑑別,收藏文物、書畫極富。

《真賞齋圖》畫的是一幅園林小景。草堂書屋中,二人對坐把玩書畫。草堂周圍修竹叢生,古檜高梧掩映,假山怪石玲瓏剔透。並雜以花草樹木,異常幽雅。這件作品無論竹子、樹木、草堂、人物都刻畫得非常精細,但在工細中寓質樸,於沉著中見靈動,尤其是作者已達如此高齡,還能畫出這樣工細之作,實為罕見。從這幅畫中,可以看到文徵明嚴肅、認真的創作態度。

中國古代繪畫賞析之明、清《一》

文徵明 《真賞齋圖》

《真賞齋圖》明代畫家文徵明作。為好友華夏(字中甫)而作。華夏在無錫隱居時,曾在在太湖邊修建了別墅——真賞齋。他收藏金石書畫凡四十餘年,鑑賞水平很高,時稱“江東巨眼”。此圖是畫家八十八歲時(公元1557年)所作。構圖簡潔別緻,主題突出,用筆蒼潤,秀挺,富有表現力。圖右畫太湖石一組,展現出一個幽靜秀美的天地,古鬆、高梧中修竹叢生,掩映著一幢草堂書屋。室中主賓隔案對坐,似展卷交談,傳神的幾筆把人物寫得生動而準確,使整個畫面完整精美.

中國古代繪畫賞析之明、清《一》

沈周《臥遊圖》

《臥遊圖》冊頁共十七開。畫冊開首作者自書“臥遊”兩字,楷法勁健。以後各開依次畫:仿雲林山水(水墨),杏花(設色),蜀葵(設色),秋柳鳴蟬(水墨),平波散牧(設色),桅子花(設色),秋景山水(水墨),芙蓉(設色),批杷(設色),秋山讀書(設色),石榴(設色),雛雞(水墨),秋江釣艇(設色),菜花(設色),江山坐話(設色),仿米山水(設色),雪江漁父(水墨)。每幅均有作者題詩或詞。

末開跋雲: “宗少文(宗炳)四壁揭山水圖, 自謂臥遊其間。此冊方或尺許,可以仰眠匡床,一手執之,一手徐徐翻閱,殊得少文之趣。倦則掩之,不亦便乎,手揭亦為勞矣!真愚聞其言,大發笑。”全冊引首、畫、題詩、跋尾,成為統一的整體,表現著共同的意趣,陶醉在純樸的自然美景和美好的事物中,恬然自適,怡然自樂。

圖系《臥遊圖》之《江山坐話》。是此冊頁七幅山水小景中的一幅。圖中近景集中於畫面右下角,溪邊濃蔭下兩高士相對而坐,侃侃而談;三株不同點法的樹木交融錯落,與左邊山坡遙相呼應;遠處屋宇若隱若現,藏露有致;遠山含煙,結構雅馴。款題: “江山作話柄,相對坐清秋;如此澄懷地,西湖憶舊遊。”沈周鈐朱文印一方,上刻“啟南”二字。為沈周晚年爐火純青之作。沈周此冊頁除七幅山水小景外,還有花卉十幅。其中《秋柳鳴蟬》以淡墨畫柳枝,濃墨畫蟬身及足,極淡墨畫蟬翼,薄而透明; 《枇杷》剪裁得體,運筆酣暢,結構嚴謹,設色淡雅,均系沈周神來之筆。

中國古代繪畫賞析之明、清《一》

沈周《東莊圖》

東莊系沈周密友吳寬之父孟融所居的莊園。 《東莊圖》畫的就是吳寬家東莊中的景色,原二十四幀,明萬曆時已失三幀,現存二十一幀。此冊畫法嚴謹精到,用筆圓厚,設色濃麗,是沈氏中年所作,為其傳世作品中的佼佼者。冊中畫作均無款印,對幅有李應楨小篆書景名。後有董其昌、王文治、張崟、羅文池、潘奕雋、李宗瀚等十一人題跋。收藏印記有“吳伯榮氏”、 “張則之”、“曾藏潘健盦處”、 “虛齋至精之品”等。《須靜齋雲煙過眼錄》、 《虛齋名回錄》均有著錄。

此圖‘灣清溪,茅屋隱隱約約,掩映在疏林修竹之間,前景的山坡蜿蜒曲折;皴擦點染,一方面是書法用筆及其平面構成法的展示,醇厚蒼勁的筆墨,寬博偉岸的佈局,另一方面是層疊漸進的空間意識的體現,錯落穿插、潤澤深茂的寫實之風油然可見。整幅作品極富詩情畫意和筆墨趣味。觀此圖,再讀題跋評語,董其昌 “觀其出入宋元,如意自在,位置既奇絕,筆法復縱容,雖李龍眠山莊圖、鴻乙草堂圖不多讓也。”王文治: “此石翁動心駭魂之作,薈萃唐宋元人菁華,而以搏象之全力赴 之。”顧鶴慶: “此冊蘊藉駘宕,全以韻勝,脫盡先生平時峭厲本色。”這些讚譽之詞,可以說沈周當之無愧。

中國古代繪畫賞析之明、清《一》

沈周《廬山高圖》

《廬山高圖》是沈周四十一歲時為祝賀老師陳寬七十壽辰的精心之作。此畫仿王蒙筆法,圖中山巒層疊,草木繁茂,氣勢恢弘。畫面右下角山坡,兩棵勁鬆虯曲盤纏,形成近景;中景以著名的廬山瀑布為中心,水簾高懸,飛流直下,兩崖間木橋斜跨,打破了流水飛白的呆板,兩側巉巖峭壁,呈內斂之勢。瀑布上方廬山主峰聳立,雲霧浮動,山勢漸入高遠。構圖由近景的山坡虯鬆,中景的瀑布、巉巖、峭壁,遠景的廬山主峰,自下而上,由近及遠,近、中、遠景相連,一氣呵成,貫串結合而形成S形曲線。這種構圖法很像南宋院體的程式;近景的處理也和馬遠的“一角”之景十分相似。全國群峰直插,迴環掩映,爭奇競勝,實在是大家手筆。此圖作者自識“廬山高”篆書,並題古體長歌一首,末識“成化丁亥端陽日,門生長洲沈周詩畫,敬為醒庵有道尊先生壽”。陳寬字孟賢,號醒庵,學識淵博,工詩。具唐人法,亦善繪畫,曾為沈周師。陳寬祖上是江西人,所以此圖寫廬山之“高”,以為象徵。

沈周是明代大家,承襲宋元名家,上追董源、巨然江南畫派,近效元代王蒙、黃公望,而於董源、巨然、李成尤有心得。沈氏雖承襲上述諸家,但皆能變化出入,非常注重創新。此《廬山高圖》雋秀、潤溼而又蒼勁的用筆用墨,紛繁、寬博而又偉岸的造型佈局,高致絕人,堅實酣豪,就是沈氏師法宋元,又創新意的飽含激情、令人歎為觀止的傑作。

中國古代繪畫賞析之明、清《一》

戴進《仿燕文貴山水圖》

《仿燕文貴山水圖》山石皴染兼施,淡墨烘暈,邊皴邊染的藝術表現手法,使畫面呈現出一派煙霓瀰漫之態,恰到好處地表現了江南潤澤清幽的自然風光。此圖佈局平穩,用筆圓渾,淡墨的巧妙運用,使圖中韻致舒雅。前景用濃墨圓點點畫樹叢,並以此襯出茅屋數椽,與右側溪水小橋、點綴人物相互照應,形成畫面的視覺中心。房舍裡有高士遠眺,小橋上有士人覓句,書童侍後,一派悠然閒適的士大夫生活情趣。圖中峰巒,近坡皆用沒骨法,而視覺中心部分的房舍、樹木則以中鋒線條畫成,從而形成強烈的藝術對比。畫面由近而遠,層次分明,極富空間感,給讀者展現出一種空曠高遠的境界。圖中自款“錢塘戴進寫奉用言老師清供”,鈐兩印。右上角有董其昌款識: “國朝畫史以戴進為大家,此學燕文貴,淡蕩清空不作平日本色,更為奇絕”。故以《仿燕文貴山水》名之。講仿燕氏,其實亦不盡然,但題畫中點出此圖“不作平日本色”和意境締造的特點,倒是恰到好處。戴進山水,主要師承南宋。明王世貞講他“其山水源出郭熙、李唐、馬遠、夏圭,而妙處多自發之”。實際上,戴進除師法南宋四家外,還涉獵關仝、董源、范寬、米芾等諸家,使他的山水畫在水墨蒼勁的同時又渾厚沉鬱,從而形成他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 《仿燕文貴山水圖》就是這樣一幅別出心裁,使人清新淡爽、耳目一新的佳作。

中國古代繪畫賞析之明、清《一》

戴進《春山積翠圖》

《春山積翠圖》作於明正統十四年,是戴進六十二歲時的作品。此圖構圖、用筆與李唐、馬遠等南宋院體水墨畫派風格—脈相承,以疏爽之筆出之。整幅作品用二大塊斜向切入,近景以濃郁的鬆冠為主體;中景山岩以凝重濃墨點出樹林;遠景用談墨稍示山形,施以苔點。近、中、遠三個景物層次自然推出,簡潔明快,頗具氣勢。視覺中心幾株蒼勁虯鬆屈曲盤桓,生意盎然。松下一高士曳杖緩行,一書童抱琴侍隨,一前一後行進在高嶺小徑上。中景和遠景的兩座山巒相互交叉,左右相切,之間的茅舍隱隱約約,含蓄有致,與前景的人物相呼應。此圖雲氣採用浸化渲染留出空白,隱無筆痕又瀰漫流動。煙靄於畫底油然而生,依山坡斜勢施以皴筆,雖寥寥數筆,但將山坡質地表現畢至;小景山巒用筆輕快疏爽,虛實相映;山腰虛處薄霧環繞,宛如輕紗遮蓋,穿過兩山之間,消失在谷底盡頭。使峽谷中的茅舍樹林深幽隱藏,景緻愈遠愈迷濛。不僅加強了畫面的空間層次感,而且充滿了靜謐空幽,使整幅畫呈現出一種高古清遠,悠閒舒適的土大夫的生活情趣。

《春山積翠圖》很典型地代表了戴進中晚期畫風的演變。作此圖時,戴進這個“浙派”首領生活已經窘迫不堪,在京城已難以立足,只好“乞食南還,既還錢塘,又值俗令票拘畫公署屋樑,遂逃入餘杭山中,卒靡有能物色之者”。畫這種春山積翠、隱土攜琴的題材只能抒發不得其志的抑鬱之氣,重溫昔日“遂名海宇”的舊夢,表達對自然景色的依戀。此圖款識“正統己巳上元日錢塘戴文進為文序至契寫春山積翠圖”,鈐印“文進”、 “靜庵”。

中國古代繪畫賞析之明、清《一》

文徵明《真賞齋圖》

此圖為文徵明在八十餘歲時為好友華夏畫的行樂圖。華夏字中甫,無錫人,精鑑別,收藏文物、書畫極富。

《真賞齋圖》畫的是一幅園林小景。草堂書屋中,二人對坐把玩書畫。草堂周圍修竹叢生,古檜高梧掩映,假山怪石玲瓏剔透。並雜以花草樹木,異常幽雅。這件作品無論竹子、樹木、草堂、人物都刻畫得非常精細,但在工細中寓質樸,於沉著中見靈動,尤其是作者已達如此高齡,還能畫出這樣工細之作,實為罕見。從這幅畫中,可以看到文徵明嚴肅、認真的創作態度。

中國古代繪畫賞析之明、清《一》

文徵明 《真賞齋圖》

《真賞齋圖》明代畫家文徵明作。為好友華夏(字中甫)而作。華夏在無錫隱居時,曾在在太湖邊修建了別墅——真賞齋。他收藏金石書畫凡四十餘年,鑑賞水平很高,時稱“江東巨眼”。此圖是畫家八十八歲時(公元1557年)所作。構圖簡潔別緻,主題突出,用筆蒼潤,秀挺,富有表現力。圖右畫太湖石一組,展現出一個幽靜秀美的天地,古鬆、高梧中修竹叢生,掩映著一幢草堂書屋。室中主賓隔案對坐,似展卷交談,傳神的幾筆把人物寫得生動而準確,使整個畫面完整精美.

中國古代繪畫賞析之明、清《一》

文徵明《滸溪草堂圖》

此圖繪高木濃陰,掩映草堂,群山環抱,清波蜒曲,帆檣林立,榭閣屋宇錯落。近處草堂敞軒,二高士案前對坐,似在高談闊論;溪岸邊另有二高土,似主迎過渡來客,正緩步走向草堂。用筆細膩謹嚴,山石僅用渴筆微抹,以點苔顯出明暗,經營位置,得寫生之助,化出清幽境界。圖後上角署款: “徵明寫滸溪草堂圖。”鈐白文“徵明”印。卷後別紙有文徵明長跋。

中國古代繪畫賞析之明、清《一》

沈周《臥遊圖》

《臥遊圖》冊頁共十七開。畫冊開首作者自書“臥遊”兩字,楷法勁健。以後各開依次畫:仿雲林山水(水墨),杏花(設色),蜀葵(設色),秋柳鳴蟬(水墨),平波散牧(設色),桅子花(設色),秋景山水(水墨),芙蓉(設色),批杷(設色),秋山讀書(設色),石榴(設色),雛雞(水墨),秋江釣艇(設色),菜花(設色),江山坐話(設色),仿米山水(設色),雪江漁父(水墨)。每幅均有作者題詩或詞。

末開跋雲: “宗少文(宗炳)四壁揭山水圖, 自謂臥遊其間。此冊方或尺許,可以仰眠匡床,一手執之,一手徐徐翻閱,殊得少文之趣。倦則掩之,不亦便乎,手揭亦為勞矣!真愚聞其言,大發笑。”全冊引首、畫、題詩、跋尾,成為統一的整體,表現著共同的意趣,陶醉在純樸的自然美景和美好的事物中,恬然自適,怡然自樂。

圖系《臥遊圖》之《江山坐話》。是此冊頁七幅山水小景中的一幅。圖中近景集中於畫面右下角,溪邊濃蔭下兩高士相對而坐,侃侃而談;三株不同點法的樹木交融錯落,與左邊山坡遙相呼應;遠處屋宇若隱若現,藏露有致;遠山含煙,結構雅馴。款題: “江山作話柄,相對坐清秋;如此澄懷地,西湖憶舊遊。”沈周鈐朱文印一方,上刻“啟南”二字。為沈周晚年爐火純青之作。沈周此冊頁除七幅山水小景外,還有花卉十幅。其中《秋柳鳴蟬》以淡墨畫柳枝,濃墨畫蟬身及足,極淡墨畫蟬翼,薄而透明; 《枇杷》剪裁得體,運筆酣暢,結構嚴謹,設色淡雅,均系沈周神來之筆。

中國古代繪畫賞析之明、清《一》

沈周《東莊圖》

東莊系沈周密友吳寬之父孟融所居的莊園。 《東莊圖》畫的就是吳寬家東莊中的景色,原二十四幀,明萬曆時已失三幀,現存二十一幀。此冊畫法嚴謹精到,用筆圓厚,設色濃麗,是沈氏中年所作,為其傳世作品中的佼佼者。冊中畫作均無款印,對幅有李應楨小篆書景名。後有董其昌、王文治、張崟、羅文池、潘奕雋、李宗瀚等十一人題跋。收藏印記有“吳伯榮氏”、 “張則之”、“曾藏潘健盦處”、 “虛齋至精之品”等。《須靜齋雲煙過眼錄》、 《虛齋名回錄》均有著錄。

此圖‘灣清溪,茅屋隱隱約約,掩映在疏林修竹之間,前景的山坡蜿蜒曲折;皴擦點染,一方面是書法用筆及其平面構成法的展示,醇厚蒼勁的筆墨,寬博偉岸的佈局,另一方面是層疊漸進的空間意識的體現,錯落穿插、潤澤深茂的寫實之風油然可見。整幅作品極富詩情畫意和筆墨趣味。觀此圖,再讀題跋評語,董其昌 “觀其出入宋元,如意自在,位置既奇絕,筆法復縱容,雖李龍眠山莊圖、鴻乙草堂圖不多讓也。”王文治: “此石翁動心駭魂之作,薈萃唐宋元人菁華,而以搏象之全力赴 之。”顧鶴慶: “此冊蘊藉駘宕,全以韻勝,脫盡先生平時峭厲本色。”這些讚譽之詞,可以說沈周當之無愧。

中國古代繪畫賞析之明、清《一》

沈周《廬山高圖》

《廬山高圖》是沈周四十一歲時為祝賀老師陳寬七十壽辰的精心之作。此畫仿王蒙筆法,圖中山巒層疊,草木繁茂,氣勢恢弘。畫面右下角山坡,兩棵勁鬆虯曲盤纏,形成近景;中景以著名的廬山瀑布為中心,水簾高懸,飛流直下,兩崖間木橋斜跨,打破了流水飛白的呆板,兩側巉巖峭壁,呈內斂之勢。瀑布上方廬山主峰聳立,雲霧浮動,山勢漸入高遠。構圖由近景的山坡虯鬆,中景的瀑布、巉巖、峭壁,遠景的廬山主峰,自下而上,由近及遠,近、中、遠景相連,一氣呵成,貫串結合而形成S形曲線。這種構圖法很像南宋院體的程式;近景的處理也和馬遠的“一角”之景十分相似。全國群峰直插,迴環掩映,爭奇競勝,實在是大家手筆。此圖作者自識“廬山高”篆書,並題古體長歌一首,末識“成化丁亥端陽日,門生長洲沈周詩畫,敬為醒庵有道尊先生壽”。陳寬字孟賢,號醒庵,學識淵博,工詩。具唐人法,亦善繪畫,曾為沈周師。陳寬祖上是江西人,所以此圖寫廬山之“高”,以為象徵。

沈周是明代大家,承襲宋元名家,上追董源、巨然江南畫派,近效元代王蒙、黃公望,而於董源、巨然、李成尤有心得。沈氏雖承襲上述諸家,但皆能變化出入,非常注重創新。此《廬山高圖》雋秀、潤溼而又蒼勁的用筆用墨,紛繁、寬博而又偉岸的造型佈局,高致絕人,堅實酣豪,就是沈氏師法宋元,又創新意的飽含激情、令人歎為觀止的傑作。

中國古代繪畫賞析之明、清《一》

戴進《仿燕文貴山水圖》

《仿燕文貴山水圖》山石皴染兼施,淡墨烘暈,邊皴邊染的藝術表現手法,使畫面呈現出一派煙霓瀰漫之態,恰到好處地表現了江南潤澤清幽的自然風光。此圖佈局平穩,用筆圓渾,淡墨的巧妙運用,使圖中韻致舒雅。前景用濃墨圓點點畫樹叢,並以此襯出茅屋數椽,與右側溪水小橋、點綴人物相互照應,形成畫面的視覺中心。房舍裡有高士遠眺,小橋上有士人覓句,書童侍後,一派悠然閒適的士大夫生活情趣。圖中峰巒,近坡皆用沒骨法,而視覺中心部分的房舍、樹木則以中鋒線條畫成,從而形成強烈的藝術對比。畫面由近而遠,層次分明,極富空間感,給讀者展現出一種空曠高遠的境界。圖中自款“錢塘戴進寫奉用言老師清供”,鈐兩印。右上角有董其昌款識: “國朝畫史以戴進為大家,此學燕文貴,淡蕩清空不作平日本色,更為奇絕”。故以《仿燕文貴山水》名之。講仿燕氏,其實亦不盡然,但題畫中點出此圖“不作平日本色”和意境締造的特點,倒是恰到好處。戴進山水,主要師承南宋。明王世貞講他“其山水源出郭熙、李唐、馬遠、夏圭,而妙處多自發之”。實際上,戴進除師法南宋四家外,還涉獵關仝、董源、范寬、米芾等諸家,使他的山水畫在水墨蒼勁的同時又渾厚沉鬱,從而形成他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 《仿燕文貴山水圖》就是這樣一幅別出心裁,使人清新淡爽、耳目一新的佳作。

中國古代繪畫賞析之明、清《一》

戴進《春山積翠圖》

《春山積翠圖》作於明正統十四年,是戴進六十二歲時的作品。此圖構圖、用筆與李唐、馬遠等南宋院體水墨畫派風格—脈相承,以疏爽之筆出之。整幅作品用二大塊斜向切入,近景以濃郁的鬆冠為主體;中景山岩以凝重濃墨點出樹林;遠景用談墨稍示山形,施以苔點。近、中、遠三個景物層次自然推出,簡潔明快,頗具氣勢。視覺中心幾株蒼勁虯鬆屈曲盤桓,生意盎然。松下一高士曳杖緩行,一書童抱琴侍隨,一前一後行進在高嶺小徑上。中景和遠景的兩座山巒相互交叉,左右相切,之間的茅舍隱隱約約,含蓄有致,與前景的人物相呼應。此圖雲氣採用浸化渲染留出空白,隱無筆痕又瀰漫流動。煙靄於畫底油然而生,依山坡斜勢施以皴筆,雖寥寥數筆,但將山坡質地表現畢至;小景山巒用筆輕快疏爽,虛實相映;山腰虛處薄霧環繞,宛如輕紗遮蓋,穿過兩山之間,消失在谷底盡頭。使峽谷中的茅舍樹林深幽隱藏,景緻愈遠愈迷濛。不僅加強了畫面的空間層次感,而且充滿了靜謐空幽,使整幅畫呈現出一種高古清遠,悠閒舒適的土大夫的生活情趣。

《春山積翠圖》很典型地代表了戴進中晚期畫風的演變。作此圖時,戴進這個“浙派”首領生活已經窘迫不堪,在京城已難以立足,只好“乞食南還,既還錢塘,又值俗令票拘畫公署屋樑,遂逃入餘杭山中,卒靡有能物色之者”。畫這種春山積翠、隱土攜琴的題材只能抒發不得其志的抑鬱之氣,重溫昔日“遂名海宇”的舊夢,表達對自然景色的依戀。此圖款識“正統己巳上元日錢塘戴文進為文序至契寫春山積翠圖”,鈐印“文進”、 “靜庵”。

中國古代繪畫賞析之明、清《一》

文徵明《真賞齋圖》

此圖為文徵明在八十餘歲時為好友華夏畫的行樂圖。華夏字中甫,無錫人,精鑑別,收藏文物、書畫極富。

《真賞齋圖》畫的是一幅園林小景。草堂書屋中,二人對坐把玩書畫。草堂周圍修竹叢生,古檜高梧掩映,假山怪石玲瓏剔透。並雜以花草樹木,異常幽雅。這件作品無論竹子、樹木、草堂、人物都刻畫得非常精細,但在工細中寓質樸,於沉著中見靈動,尤其是作者已達如此高齡,還能畫出這樣工細之作,實為罕見。從這幅畫中,可以看到文徵明嚴肅、認真的創作態度。

中國古代繪畫賞析之明、清《一》

文徵明 《真賞齋圖》

《真賞齋圖》明代畫家文徵明作。為好友華夏(字中甫)而作。華夏在無錫隱居時,曾在在太湖邊修建了別墅——真賞齋。他收藏金石書畫凡四十餘年,鑑賞水平很高,時稱“江東巨眼”。此圖是畫家八十八歲時(公元1557年)所作。構圖簡潔別緻,主題突出,用筆蒼潤,秀挺,富有表現力。圖右畫太湖石一組,展現出一個幽靜秀美的天地,古鬆、高梧中修竹叢生,掩映著一幢草堂書屋。室中主賓隔案對坐,似展卷交談,傳神的幾筆把人物寫得生動而準確,使整個畫面完整精美.

中國古代繪畫賞析之明、清《一》

文徵明《滸溪草堂圖》

此圖繪高木濃陰,掩映草堂,群山環抱,清波蜒曲,帆檣林立,榭閣屋宇錯落。近處草堂敞軒,二高士案前對坐,似在高談闊論;溪岸邊另有二高土,似主迎過渡來客,正緩步走向草堂。用筆細膩謹嚴,山石僅用渴筆微抹,以點苔顯出明暗,經營位置,得寫生之助,化出清幽境界。圖後上角署款: “徵明寫滸溪草堂圖。”鈐白文“徵明”印。卷後別紙有文徵明長跋。

中國古代繪畫賞析之明、清《一》

唐寅《落霞孤騖圖》

《落霞孤鶩圖》是唐寅山水畫蒼秀一路的代表作。畫高嶺聳峙,幾株茂密的柳樹掩映著水閣臺榭,下臨大江。閣中一人獨坐眺望,童子侍立,遠處落霞孤騖,煙水微茫,景物十分遼闊。畫法工整,山石輪廓用較幹筆皴擦點染,線條變幻流暢,風格瀟灑蒼秀,構圖不落俗套。畫上自題詩曰: “畫棟珠簾煙水中,落霞孤騖渺無蹤。千年想見王南海,曾借龍王一陣風。”作者顯然是借《滕王閣序》作者王勃的少年得志,為自己坎坷的遭遇吐不平。此畫近於南宋院體,和他借鑑北宋、元代的作品風格不同,是他盛年時的得意之作。唐寅除繪畫外,兼長詩文、書法,堪稱“二絕”,他以高度的文化修養,深化了藝術表現的層次。

中國古代繪畫賞析之明、清《一》

沈周《臥遊圖》

《臥遊圖》冊頁共十七開。畫冊開首作者自書“臥遊”兩字,楷法勁健。以後各開依次畫:仿雲林山水(水墨),杏花(設色),蜀葵(設色),秋柳鳴蟬(水墨),平波散牧(設色),桅子花(設色),秋景山水(水墨),芙蓉(設色),批杷(設色),秋山讀書(設色),石榴(設色),雛雞(水墨),秋江釣艇(設色),菜花(設色),江山坐話(設色),仿米山水(設色),雪江漁父(水墨)。每幅均有作者題詩或詞。

末開跋雲: “宗少文(宗炳)四壁揭山水圖, 自謂臥遊其間。此冊方或尺許,可以仰眠匡床,一手執之,一手徐徐翻閱,殊得少文之趣。倦則掩之,不亦便乎,手揭亦為勞矣!真愚聞其言,大發笑。”全冊引首、畫、題詩、跋尾,成為統一的整體,表現著共同的意趣,陶醉在純樸的自然美景和美好的事物中,恬然自適,怡然自樂。

圖系《臥遊圖》之《江山坐話》。是此冊頁七幅山水小景中的一幅。圖中近景集中於畫面右下角,溪邊濃蔭下兩高士相對而坐,侃侃而談;三株不同點法的樹木交融錯落,與左邊山坡遙相呼應;遠處屋宇若隱若現,藏露有致;遠山含煙,結構雅馴。款題: “江山作話柄,相對坐清秋;如此澄懷地,西湖憶舊遊。”沈周鈐朱文印一方,上刻“啟南”二字。為沈周晚年爐火純青之作。沈周此冊頁除七幅山水小景外,還有花卉十幅。其中《秋柳鳴蟬》以淡墨畫柳枝,濃墨畫蟬身及足,極淡墨畫蟬翼,薄而透明; 《枇杷》剪裁得體,運筆酣暢,結構嚴謹,設色淡雅,均系沈周神來之筆。

中國古代繪畫賞析之明、清《一》

沈周《東莊圖》

東莊系沈周密友吳寬之父孟融所居的莊園。 《東莊圖》畫的就是吳寬家東莊中的景色,原二十四幀,明萬曆時已失三幀,現存二十一幀。此冊畫法嚴謹精到,用筆圓厚,設色濃麗,是沈氏中年所作,為其傳世作品中的佼佼者。冊中畫作均無款印,對幅有李應楨小篆書景名。後有董其昌、王文治、張崟、羅文池、潘奕雋、李宗瀚等十一人題跋。收藏印記有“吳伯榮氏”、 “張則之”、“曾藏潘健盦處”、 “虛齋至精之品”等。《須靜齋雲煙過眼錄》、 《虛齋名回錄》均有著錄。

此圖‘灣清溪,茅屋隱隱約約,掩映在疏林修竹之間,前景的山坡蜿蜒曲折;皴擦點染,一方面是書法用筆及其平面構成法的展示,醇厚蒼勁的筆墨,寬博偉岸的佈局,另一方面是層疊漸進的空間意識的體現,錯落穿插、潤澤深茂的寫實之風油然可見。整幅作品極富詩情畫意和筆墨趣味。觀此圖,再讀題跋評語,董其昌 “觀其出入宋元,如意自在,位置既奇絕,筆法復縱容,雖李龍眠山莊圖、鴻乙草堂圖不多讓也。”王文治: “此石翁動心駭魂之作,薈萃唐宋元人菁華,而以搏象之全力赴 之。”顧鶴慶: “此冊蘊藉駘宕,全以韻勝,脫盡先生平時峭厲本色。”這些讚譽之詞,可以說沈周當之無愧。

中國古代繪畫賞析之明、清《一》

沈周《廬山高圖》

《廬山高圖》是沈周四十一歲時為祝賀老師陳寬七十壽辰的精心之作。此畫仿王蒙筆法,圖中山巒層疊,草木繁茂,氣勢恢弘。畫面右下角山坡,兩棵勁鬆虯曲盤纏,形成近景;中景以著名的廬山瀑布為中心,水簾高懸,飛流直下,兩崖間木橋斜跨,打破了流水飛白的呆板,兩側巉巖峭壁,呈內斂之勢。瀑布上方廬山主峰聳立,雲霧浮動,山勢漸入高遠。構圖由近景的山坡虯鬆,中景的瀑布、巉巖、峭壁,遠景的廬山主峰,自下而上,由近及遠,近、中、遠景相連,一氣呵成,貫串結合而形成S形曲線。這種構圖法很像南宋院體的程式;近景的處理也和馬遠的“一角”之景十分相似。全國群峰直插,迴環掩映,爭奇競勝,實在是大家手筆。此圖作者自識“廬山高”篆書,並題古體長歌一首,末識“成化丁亥端陽日,門生長洲沈周詩畫,敬為醒庵有道尊先生壽”。陳寬字孟賢,號醒庵,學識淵博,工詩。具唐人法,亦善繪畫,曾為沈周師。陳寬祖上是江西人,所以此圖寫廬山之“高”,以為象徵。

沈周是明代大家,承襲宋元名家,上追董源、巨然江南畫派,近效元代王蒙、黃公望,而於董源、巨然、李成尤有心得。沈氏雖承襲上述諸家,但皆能變化出入,非常注重創新。此《廬山高圖》雋秀、潤溼而又蒼勁的用筆用墨,紛繁、寬博而又偉岸的造型佈局,高致絕人,堅實酣豪,就是沈氏師法宋元,又創新意的飽含激情、令人歎為觀止的傑作。

中國古代繪畫賞析之明、清《一》

戴進《仿燕文貴山水圖》

《仿燕文貴山水圖》山石皴染兼施,淡墨烘暈,邊皴邊染的藝術表現手法,使畫面呈現出一派煙霓瀰漫之態,恰到好處地表現了江南潤澤清幽的自然風光。此圖佈局平穩,用筆圓渾,淡墨的巧妙運用,使圖中韻致舒雅。前景用濃墨圓點點畫樹叢,並以此襯出茅屋數椽,與右側溪水小橋、點綴人物相互照應,形成畫面的視覺中心。房舍裡有高士遠眺,小橋上有士人覓句,書童侍後,一派悠然閒適的士大夫生活情趣。圖中峰巒,近坡皆用沒骨法,而視覺中心部分的房舍、樹木則以中鋒線條畫成,從而形成強烈的藝術對比。畫面由近而遠,層次分明,極富空間感,給讀者展現出一種空曠高遠的境界。圖中自款“錢塘戴進寫奉用言老師清供”,鈐兩印。右上角有董其昌款識: “國朝畫史以戴進為大家,此學燕文貴,淡蕩清空不作平日本色,更為奇絕”。故以《仿燕文貴山水》名之。講仿燕氏,其實亦不盡然,但題畫中點出此圖“不作平日本色”和意境締造的特點,倒是恰到好處。戴進山水,主要師承南宋。明王世貞講他“其山水源出郭熙、李唐、馬遠、夏圭,而妙處多自發之”。實際上,戴進除師法南宋四家外,還涉獵關仝、董源、范寬、米芾等諸家,使他的山水畫在水墨蒼勁的同時又渾厚沉鬱,從而形成他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 《仿燕文貴山水圖》就是這樣一幅別出心裁,使人清新淡爽、耳目一新的佳作。

中國古代繪畫賞析之明、清《一》

戴進《春山積翠圖》

《春山積翠圖》作於明正統十四年,是戴進六十二歲時的作品。此圖構圖、用筆與李唐、馬遠等南宋院體水墨畫派風格—脈相承,以疏爽之筆出之。整幅作品用二大塊斜向切入,近景以濃郁的鬆冠為主體;中景山岩以凝重濃墨點出樹林;遠景用談墨稍示山形,施以苔點。近、中、遠三個景物層次自然推出,簡潔明快,頗具氣勢。視覺中心幾株蒼勁虯鬆屈曲盤桓,生意盎然。松下一高士曳杖緩行,一書童抱琴侍隨,一前一後行進在高嶺小徑上。中景和遠景的兩座山巒相互交叉,左右相切,之間的茅舍隱隱約約,含蓄有致,與前景的人物相呼應。此圖雲氣採用浸化渲染留出空白,隱無筆痕又瀰漫流動。煙靄於畫底油然而生,依山坡斜勢施以皴筆,雖寥寥數筆,但將山坡質地表現畢至;小景山巒用筆輕快疏爽,虛實相映;山腰虛處薄霧環繞,宛如輕紗遮蓋,穿過兩山之間,消失在谷底盡頭。使峽谷中的茅舍樹林深幽隱藏,景緻愈遠愈迷濛。不僅加強了畫面的空間層次感,而且充滿了靜謐空幽,使整幅畫呈現出一種高古清遠,悠閒舒適的土大夫的生活情趣。

《春山積翠圖》很典型地代表了戴進中晚期畫風的演變。作此圖時,戴進這個“浙派”首領生活已經窘迫不堪,在京城已難以立足,只好“乞食南還,既還錢塘,又值俗令票拘畫公署屋樑,遂逃入餘杭山中,卒靡有能物色之者”。畫這種春山積翠、隱土攜琴的題材只能抒發不得其志的抑鬱之氣,重溫昔日“遂名海宇”的舊夢,表達對自然景色的依戀。此圖款識“正統己巳上元日錢塘戴文進為文序至契寫春山積翠圖”,鈐印“文進”、 “靜庵”。

中國古代繪畫賞析之明、清《一》

文徵明《真賞齋圖》

此圖為文徵明在八十餘歲時為好友華夏畫的行樂圖。華夏字中甫,無錫人,精鑑別,收藏文物、書畫極富。

《真賞齋圖》畫的是一幅園林小景。草堂書屋中,二人對坐把玩書畫。草堂周圍修竹叢生,古檜高梧掩映,假山怪石玲瓏剔透。並雜以花草樹木,異常幽雅。這件作品無論竹子、樹木、草堂、人物都刻畫得非常精細,但在工細中寓質樸,於沉著中見靈動,尤其是作者已達如此高齡,還能畫出這樣工細之作,實為罕見。從這幅畫中,可以看到文徵明嚴肅、認真的創作態度。

中國古代繪畫賞析之明、清《一》

文徵明 《真賞齋圖》

《真賞齋圖》明代畫家文徵明作。為好友華夏(字中甫)而作。華夏在無錫隱居時,曾在在太湖邊修建了別墅——真賞齋。他收藏金石書畫凡四十餘年,鑑賞水平很高,時稱“江東巨眼”。此圖是畫家八十八歲時(公元1557年)所作。構圖簡潔別緻,主題突出,用筆蒼潤,秀挺,富有表現力。圖右畫太湖石一組,展現出一個幽靜秀美的天地,古鬆、高梧中修竹叢生,掩映著一幢草堂書屋。室中主賓隔案對坐,似展卷交談,傳神的幾筆把人物寫得生動而準確,使整個畫面完整精美.

中國古代繪畫賞析之明、清《一》

文徵明《滸溪草堂圖》

此圖繪高木濃陰,掩映草堂,群山環抱,清波蜒曲,帆檣林立,榭閣屋宇錯落。近處草堂敞軒,二高士案前對坐,似在高談闊論;溪岸邊另有二高土,似主迎過渡來客,正緩步走向草堂。用筆細膩謹嚴,山石僅用渴筆微抹,以點苔顯出明暗,經營位置,得寫生之助,化出清幽境界。圖後上角署款: “徵明寫滸溪草堂圖。”鈐白文“徵明”印。卷後別紙有文徵明長跋。

中國古代繪畫賞析之明、清《一》

唐寅《落霞孤騖圖》

《落霞孤鶩圖》是唐寅山水畫蒼秀一路的代表作。畫高嶺聳峙,幾株茂密的柳樹掩映著水閣臺榭,下臨大江。閣中一人獨坐眺望,童子侍立,遠處落霞孤騖,煙水微茫,景物十分遼闊。畫法工整,山石輪廓用較幹筆皴擦點染,線條變幻流暢,風格瀟灑蒼秀,構圖不落俗套。畫上自題詩曰: “畫棟珠簾煙水中,落霞孤騖渺無蹤。千年想見王南海,曾借龍王一陣風。”作者顯然是借《滕王閣序》作者王勃的少年得志,為自己坎坷的遭遇吐不平。此畫近於南宋院體,和他借鑑北宋、元代的作品風格不同,是他盛年時的得意之作。唐寅除繪畫外,兼長詩文、書法,堪稱“二絕”,他以高度的文化修養,深化了藝術表現的層次。

中國古代繪畫賞析之明、清《一》

唐寅《牡丹仕女圖》

唐寅的人物畫,大致未逾南宋人物畫的格局。表現在體貌上有兩種。一是線條細勁,敷色妍麗,氣質高華,出白南宋院體的有《孟蜀宮伎圖》、 《簪花仕女圖》等作品;另一為意興瀟灑,遠筆如行雲流水,出自南宋梁楷、法常,並具有元人氣息的如《東方朔偷桃圖》、 《秋風紈扇圖》以及這幀《牡丹仕女圖》。此圖畫棗高髻仕女,右手持扇下垂,左手拈花上擎,體態豐盈,舉止有安詳之態,頭部勾勒精人暈染勻淨,似富貴人家少婦。畫臉、手等處流麗圓暢,而衣裙、披肩、腰帶則以飄舉方折之筆出之,這種方圓兼施富有對比的筆法,增強了這位少婦輕移蓮步的動態美。設色淺淡清雅,人物髮髻紮帶和身軀下半部共有四處敷用淡硃色,而披肩和牡丹的葉子卻用淺淺的藍色,兩色相映襯,使畫中人愈加顯得明麗可人。汪砢玉在《珊瑚網》中評曰: “董其昌雲:唐伯虎雖學李晞古,亦深於李伯時,故人物、舟車、樓觀,無所不工。”唐寅在圖上方自題一絕: “牡丹庭院又春深,一寸光陰萬兩金,拂曙起來人不解,只緣難放惜花心。”起首處有“吳趨”朱文圓印,署名下鈐有“南京解元”朱文長方印, “六如居土”朱文方印。裱邊上有清郭麐題的詩,曾經清代陳鴻壽收藏。

中國古代繪畫賞析之明、清《一》

沈周《臥遊圖》

《臥遊圖》冊頁共十七開。畫冊開首作者自書“臥遊”兩字,楷法勁健。以後各開依次畫:仿雲林山水(水墨),杏花(設色),蜀葵(設色),秋柳鳴蟬(水墨),平波散牧(設色),桅子花(設色),秋景山水(水墨),芙蓉(設色),批杷(設色),秋山讀書(設色),石榴(設色),雛雞(水墨),秋江釣艇(設色),菜花(設色),江山坐話(設色),仿米山水(設色),雪江漁父(水墨)。每幅均有作者題詩或詞。

末開跋雲: “宗少文(宗炳)四壁揭山水圖, 自謂臥遊其間。此冊方或尺許,可以仰眠匡床,一手執之,一手徐徐翻閱,殊得少文之趣。倦則掩之,不亦便乎,手揭亦為勞矣!真愚聞其言,大發笑。”全冊引首、畫、題詩、跋尾,成為統一的整體,表現著共同的意趣,陶醉在純樸的自然美景和美好的事物中,恬然自適,怡然自樂。

圖系《臥遊圖》之《江山坐話》。是此冊頁七幅山水小景中的一幅。圖中近景集中於畫面右下角,溪邊濃蔭下兩高士相對而坐,侃侃而談;三株不同點法的樹木交融錯落,與左邊山坡遙相呼應;遠處屋宇若隱若現,藏露有致;遠山含煙,結構雅馴。款題: “江山作話柄,相對坐清秋;如此澄懷地,西湖憶舊遊。”沈周鈐朱文印一方,上刻“啟南”二字。為沈周晚年爐火純青之作。沈周此冊頁除七幅山水小景外,還有花卉十幅。其中《秋柳鳴蟬》以淡墨畫柳枝,濃墨畫蟬身及足,極淡墨畫蟬翼,薄而透明; 《枇杷》剪裁得體,運筆酣暢,結構嚴謹,設色淡雅,均系沈周神來之筆。

中國古代繪畫賞析之明、清《一》

沈周《東莊圖》

東莊系沈周密友吳寬之父孟融所居的莊園。 《東莊圖》畫的就是吳寬家東莊中的景色,原二十四幀,明萬曆時已失三幀,現存二十一幀。此冊畫法嚴謹精到,用筆圓厚,設色濃麗,是沈氏中年所作,為其傳世作品中的佼佼者。冊中畫作均無款印,對幅有李應楨小篆書景名。後有董其昌、王文治、張崟、羅文池、潘奕雋、李宗瀚等十一人題跋。收藏印記有“吳伯榮氏”、 “張則之”、“曾藏潘健盦處”、 “虛齋至精之品”等。《須靜齋雲煙過眼錄》、 《虛齋名回錄》均有著錄。

此圖‘灣清溪,茅屋隱隱約約,掩映在疏林修竹之間,前景的山坡蜿蜒曲折;皴擦點染,一方面是書法用筆及其平面構成法的展示,醇厚蒼勁的筆墨,寬博偉岸的佈局,另一方面是層疊漸進的空間意識的體現,錯落穿插、潤澤深茂的寫實之風油然可見。整幅作品極富詩情畫意和筆墨趣味。觀此圖,再讀題跋評語,董其昌 “觀其出入宋元,如意自在,位置既奇絕,筆法復縱容,雖李龍眠山莊圖、鴻乙草堂圖不多讓也。”王文治: “此石翁動心駭魂之作,薈萃唐宋元人菁華,而以搏象之全力赴 之。”顧鶴慶: “此冊蘊藉駘宕,全以韻勝,脫盡先生平時峭厲本色。”這些讚譽之詞,可以說沈周當之無愧。

中國古代繪畫賞析之明、清《一》

沈周《廬山高圖》

《廬山高圖》是沈周四十一歲時為祝賀老師陳寬七十壽辰的精心之作。此畫仿王蒙筆法,圖中山巒層疊,草木繁茂,氣勢恢弘。畫面右下角山坡,兩棵勁鬆虯曲盤纏,形成近景;中景以著名的廬山瀑布為中心,水簾高懸,飛流直下,兩崖間木橋斜跨,打破了流水飛白的呆板,兩側巉巖峭壁,呈內斂之勢。瀑布上方廬山主峰聳立,雲霧浮動,山勢漸入高遠。構圖由近景的山坡虯鬆,中景的瀑布、巉巖、峭壁,遠景的廬山主峰,自下而上,由近及遠,近、中、遠景相連,一氣呵成,貫串結合而形成S形曲線。這種構圖法很像南宋院體的程式;近景的處理也和馬遠的“一角”之景十分相似。全國群峰直插,迴環掩映,爭奇競勝,實在是大家手筆。此圖作者自識“廬山高”篆書,並題古體長歌一首,末識“成化丁亥端陽日,門生長洲沈周詩畫,敬為醒庵有道尊先生壽”。陳寬字孟賢,號醒庵,學識淵博,工詩。具唐人法,亦善繪畫,曾為沈周師。陳寬祖上是江西人,所以此圖寫廬山之“高”,以為象徵。

沈周是明代大家,承襲宋元名家,上追董源、巨然江南畫派,近效元代王蒙、黃公望,而於董源、巨然、李成尤有心得。沈氏雖承襲上述諸家,但皆能變化出入,非常注重創新。此《廬山高圖》雋秀、潤溼而又蒼勁的用筆用墨,紛繁、寬博而又偉岸的造型佈局,高致絕人,堅實酣豪,就是沈氏師法宋元,又創新意的飽含激情、令人歎為觀止的傑作。

中國古代繪畫賞析之明、清《一》

戴進《仿燕文貴山水圖》

《仿燕文貴山水圖》山石皴染兼施,淡墨烘暈,邊皴邊染的藝術表現手法,使畫面呈現出一派煙霓瀰漫之態,恰到好處地表現了江南潤澤清幽的自然風光。此圖佈局平穩,用筆圓渾,淡墨的巧妙運用,使圖中韻致舒雅。前景用濃墨圓點點畫樹叢,並以此襯出茅屋數椽,與右側溪水小橋、點綴人物相互照應,形成畫面的視覺中心。房舍裡有高士遠眺,小橋上有士人覓句,書童侍後,一派悠然閒適的士大夫生活情趣。圖中峰巒,近坡皆用沒骨法,而視覺中心部分的房舍、樹木則以中鋒線條畫成,從而形成強烈的藝術對比。畫面由近而遠,層次分明,極富空間感,給讀者展現出一種空曠高遠的境界。圖中自款“錢塘戴進寫奉用言老師清供”,鈐兩印。右上角有董其昌款識: “國朝畫史以戴進為大家,此學燕文貴,淡蕩清空不作平日本色,更為奇絕”。故以《仿燕文貴山水》名之。講仿燕氏,其實亦不盡然,但題畫中點出此圖“不作平日本色”和意境締造的特點,倒是恰到好處。戴進山水,主要師承南宋。明王世貞講他“其山水源出郭熙、李唐、馬遠、夏圭,而妙處多自發之”。實際上,戴進除師法南宋四家外,還涉獵關仝、董源、范寬、米芾等諸家,使他的山水畫在水墨蒼勁的同時又渾厚沉鬱,從而形成他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 《仿燕文貴山水圖》就是這樣一幅別出心裁,使人清新淡爽、耳目一新的佳作。

中國古代繪畫賞析之明、清《一》

戴進《春山積翠圖》

《春山積翠圖》作於明正統十四年,是戴進六十二歲時的作品。此圖構圖、用筆與李唐、馬遠等南宋院體水墨畫派風格—脈相承,以疏爽之筆出之。整幅作品用二大塊斜向切入,近景以濃郁的鬆冠為主體;中景山岩以凝重濃墨點出樹林;遠景用談墨稍示山形,施以苔點。近、中、遠三個景物層次自然推出,簡潔明快,頗具氣勢。視覺中心幾株蒼勁虯鬆屈曲盤桓,生意盎然。松下一高士曳杖緩行,一書童抱琴侍隨,一前一後行進在高嶺小徑上。中景和遠景的兩座山巒相互交叉,左右相切,之間的茅舍隱隱約約,含蓄有致,與前景的人物相呼應。此圖雲氣採用浸化渲染留出空白,隱無筆痕又瀰漫流動。煙靄於畫底油然而生,依山坡斜勢施以皴筆,雖寥寥數筆,但將山坡質地表現畢至;小景山巒用筆輕快疏爽,虛實相映;山腰虛處薄霧環繞,宛如輕紗遮蓋,穿過兩山之間,消失在谷底盡頭。使峽谷中的茅舍樹林深幽隱藏,景緻愈遠愈迷濛。不僅加強了畫面的空間層次感,而且充滿了靜謐空幽,使整幅畫呈現出一種高古清遠,悠閒舒適的土大夫的生活情趣。

《春山積翠圖》很典型地代表了戴進中晚期畫風的演變。作此圖時,戴進這個“浙派”首領生活已經窘迫不堪,在京城已難以立足,只好“乞食南還,既還錢塘,又值俗令票拘畫公署屋樑,遂逃入餘杭山中,卒靡有能物色之者”。畫這種春山積翠、隱土攜琴的題材只能抒發不得其志的抑鬱之氣,重溫昔日“遂名海宇”的舊夢,表達對自然景色的依戀。此圖款識“正統己巳上元日錢塘戴文進為文序至契寫春山積翠圖”,鈐印“文進”、 “靜庵”。

中國古代繪畫賞析之明、清《一》

文徵明《真賞齋圖》

此圖為文徵明在八十餘歲時為好友華夏畫的行樂圖。華夏字中甫,無錫人,精鑑別,收藏文物、書畫極富。

《真賞齋圖》畫的是一幅園林小景。草堂書屋中,二人對坐把玩書畫。草堂周圍修竹叢生,古檜高梧掩映,假山怪石玲瓏剔透。並雜以花草樹木,異常幽雅。這件作品無論竹子、樹木、草堂、人物都刻畫得非常精細,但在工細中寓質樸,於沉著中見靈動,尤其是作者已達如此高齡,還能畫出這樣工細之作,實為罕見。從這幅畫中,可以看到文徵明嚴肅、認真的創作態度。

中國古代繪畫賞析之明、清《一》

文徵明 《真賞齋圖》

《真賞齋圖》明代畫家文徵明作。為好友華夏(字中甫)而作。華夏在無錫隱居時,曾在在太湖邊修建了別墅——真賞齋。他收藏金石書畫凡四十餘年,鑑賞水平很高,時稱“江東巨眼”。此圖是畫家八十八歲時(公元1557年)所作。構圖簡潔別緻,主題突出,用筆蒼潤,秀挺,富有表現力。圖右畫太湖石一組,展現出一個幽靜秀美的天地,古鬆、高梧中修竹叢生,掩映著一幢草堂書屋。室中主賓隔案對坐,似展卷交談,傳神的幾筆把人物寫得生動而準確,使整個畫面完整精美.

中國古代繪畫賞析之明、清《一》

文徵明《滸溪草堂圖》

此圖繪高木濃陰,掩映草堂,群山環抱,清波蜒曲,帆檣林立,榭閣屋宇錯落。近處草堂敞軒,二高士案前對坐,似在高談闊論;溪岸邊另有二高土,似主迎過渡來客,正緩步走向草堂。用筆細膩謹嚴,山石僅用渴筆微抹,以點苔顯出明暗,經營位置,得寫生之助,化出清幽境界。圖後上角署款: “徵明寫滸溪草堂圖。”鈐白文“徵明”印。卷後別紙有文徵明長跋。

中國古代繪畫賞析之明、清《一》

唐寅《落霞孤騖圖》

《落霞孤鶩圖》是唐寅山水畫蒼秀一路的代表作。畫高嶺聳峙,幾株茂密的柳樹掩映著水閣臺榭,下臨大江。閣中一人獨坐眺望,童子侍立,遠處落霞孤騖,煙水微茫,景物十分遼闊。畫法工整,山石輪廓用較幹筆皴擦點染,線條變幻流暢,風格瀟灑蒼秀,構圖不落俗套。畫上自題詩曰: “畫棟珠簾煙水中,落霞孤騖渺無蹤。千年想見王南海,曾借龍王一陣風。”作者顯然是借《滕王閣序》作者王勃的少年得志,為自己坎坷的遭遇吐不平。此畫近於南宋院體,和他借鑑北宋、元代的作品風格不同,是他盛年時的得意之作。唐寅除繪畫外,兼長詩文、書法,堪稱“二絕”,他以高度的文化修養,深化了藝術表現的層次。

中國古代繪畫賞析之明、清《一》

唐寅《牡丹仕女圖》

唐寅的人物畫,大致未逾南宋人物畫的格局。表現在體貌上有兩種。一是線條細勁,敷色妍麗,氣質高華,出白南宋院體的有《孟蜀宮伎圖》、 《簪花仕女圖》等作品;另一為意興瀟灑,遠筆如行雲流水,出自南宋梁楷、法常,並具有元人氣息的如《東方朔偷桃圖》、 《秋風紈扇圖》以及這幀《牡丹仕女圖》。此圖畫棗高髻仕女,右手持扇下垂,左手拈花上擎,體態豐盈,舉止有安詳之態,頭部勾勒精人暈染勻淨,似富貴人家少婦。畫臉、手等處流麗圓暢,而衣裙、披肩、腰帶則以飄舉方折之筆出之,這種方圓兼施富有對比的筆法,增強了這位少婦輕移蓮步的動態美。設色淺淡清雅,人物髮髻紮帶和身軀下半部共有四處敷用淡硃色,而披肩和牡丹的葉子卻用淺淺的藍色,兩色相映襯,使畫中人愈加顯得明麗可人。汪砢玉在《珊瑚網》中評曰: “董其昌雲:唐伯虎雖學李晞古,亦深於李伯時,故人物、舟車、樓觀,無所不工。”唐寅在圖上方自題一絕: “牡丹庭院又春深,一寸光陰萬兩金,拂曙起來人不解,只緣難放惜花心。”起首處有“吳趨”朱文圓印,署名下鈐有“南京解元”朱文長方印, “六如居土”朱文方印。裱邊上有清郭麐題的詩,曾經清代陳鴻壽收藏。

中國古代繪畫賞析之明、清《一》

唐寅《丘壑獨步圖》

構圖幽奇,意境清曠,運筆疏秀,皴染細麗,墨色蒼潤。山巒間泉水曲流,潺潺有聲,在小橋曲徑,雜樹枯枝間,一位“襟帶玄古、氣度儒雅”的文人袖手佇立,若有所思。人物雖小,卻刻劃精細。樹木勾勒簡潔凝練。謹細卻不拘束;物象真實而不失韻味,在唐寅作品中另具一格風貌。此圖曾入清官內廷,鈐有“乾隆覽賞”、 “石渠寶笈”等印璽。後歸著名收藏家吳湖帆,鈐有“某景書屋”印並跋。

中國古代繪畫賞析之明、清《一》

沈周《臥遊圖》

《臥遊圖》冊頁共十七開。畫冊開首作者自書“臥遊”兩字,楷法勁健。以後各開依次畫:仿雲林山水(水墨),杏花(設色),蜀葵(設色),秋柳鳴蟬(水墨),平波散牧(設色),桅子花(設色),秋景山水(水墨),芙蓉(設色),批杷(設色),秋山讀書(設色),石榴(設色),雛雞(水墨),秋江釣艇(設色),菜花(設色),江山坐話(設色),仿米山水(設色),雪江漁父(水墨)。每幅均有作者題詩或詞。

末開跋雲: “宗少文(宗炳)四壁揭山水圖, 自謂臥遊其間。此冊方或尺許,可以仰眠匡床,一手執之,一手徐徐翻閱,殊得少文之趣。倦則掩之,不亦便乎,手揭亦為勞矣!真愚聞其言,大發笑。”全冊引首、畫、題詩、跋尾,成為統一的整體,表現著共同的意趣,陶醉在純樸的自然美景和美好的事物中,恬然自適,怡然自樂。

圖系《臥遊圖》之《江山坐話》。是此冊頁七幅山水小景中的一幅。圖中近景集中於畫面右下角,溪邊濃蔭下兩高士相對而坐,侃侃而談;三株不同點法的樹木交融錯落,與左邊山坡遙相呼應;遠處屋宇若隱若現,藏露有致;遠山含煙,結構雅馴。款題: “江山作話柄,相對坐清秋;如此澄懷地,西湖憶舊遊。”沈周鈐朱文印一方,上刻“啟南”二字。為沈周晚年爐火純青之作。沈周此冊頁除七幅山水小景外,還有花卉十幅。其中《秋柳鳴蟬》以淡墨畫柳枝,濃墨畫蟬身及足,極淡墨畫蟬翼,薄而透明; 《枇杷》剪裁得體,運筆酣暢,結構嚴謹,設色淡雅,均系沈周神來之筆。

中國古代繪畫賞析之明、清《一》

沈周《東莊圖》

東莊系沈周密友吳寬之父孟融所居的莊園。 《東莊圖》畫的就是吳寬家東莊中的景色,原二十四幀,明萬曆時已失三幀,現存二十一幀。此冊畫法嚴謹精到,用筆圓厚,設色濃麗,是沈氏中年所作,為其傳世作品中的佼佼者。冊中畫作均無款印,對幅有李應楨小篆書景名。後有董其昌、王文治、張崟、羅文池、潘奕雋、李宗瀚等十一人題跋。收藏印記有“吳伯榮氏”、 “張則之”、“曾藏潘健盦處”、 “虛齋至精之品”等。《須靜齋雲煙過眼錄》、 《虛齋名回錄》均有著錄。

此圖‘灣清溪,茅屋隱隱約約,掩映在疏林修竹之間,前景的山坡蜿蜒曲折;皴擦點染,一方面是書法用筆及其平面構成法的展示,醇厚蒼勁的筆墨,寬博偉岸的佈局,另一方面是層疊漸進的空間意識的體現,錯落穿插、潤澤深茂的寫實之風油然可見。整幅作品極富詩情畫意和筆墨趣味。觀此圖,再讀題跋評語,董其昌 “觀其出入宋元,如意自在,位置既奇絕,筆法復縱容,雖李龍眠山莊圖、鴻乙草堂圖不多讓也。”王文治: “此石翁動心駭魂之作,薈萃唐宋元人菁華,而以搏象之全力赴 之。”顧鶴慶: “此冊蘊藉駘宕,全以韻勝,脫盡先生平時峭厲本色。”這些讚譽之詞,可以說沈周當之無愧。

中國古代繪畫賞析之明、清《一》

沈周《廬山高圖》

《廬山高圖》是沈周四十一歲時為祝賀老師陳寬七十壽辰的精心之作。此畫仿王蒙筆法,圖中山巒層疊,草木繁茂,氣勢恢弘。畫面右下角山坡,兩棵勁鬆虯曲盤纏,形成近景;中景以著名的廬山瀑布為中心,水簾高懸,飛流直下,兩崖間木橋斜跨,打破了流水飛白的呆板,兩側巉巖峭壁,呈內斂之勢。瀑布上方廬山主峰聳立,雲霧浮動,山勢漸入高遠。構圖由近景的山坡虯鬆,中景的瀑布、巉巖、峭壁,遠景的廬山主峰,自下而上,由近及遠,近、中、遠景相連,一氣呵成,貫串結合而形成S形曲線。這種構圖法很像南宋院體的程式;近景的處理也和馬遠的“一角”之景十分相似。全國群峰直插,迴環掩映,爭奇競勝,實在是大家手筆。此圖作者自識“廬山高”篆書,並題古體長歌一首,末識“成化丁亥端陽日,門生長洲沈周詩畫,敬為醒庵有道尊先生壽”。陳寬字孟賢,號醒庵,學識淵博,工詩。具唐人法,亦善繪畫,曾為沈周師。陳寬祖上是江西人,所以此圖寫廬山之“高”,以為象徵。

沈周是明代大家,承襲宋元名家,上追董源、巨然江南畫派,近效元代王蒙、黃公望,而於董源、巨然、李成尤有心得。沈氏雖承襲上述諸家,但皆能變化出入,非常注重創新。此《廬山高圖》雋秀、潤溼而又蒼勁的用筆用墨,紛繁、寬博而又偉岸的造型佈局,高致絕人,堅實酣豪,就是沈氏師法宋元,又創新意的飽含激情、令人歎為觀止的傑作。

中國古代繪畫賞析之明、清《一》

戴進《仿燕文貴山水圖》

《仿燕文貴山水圖》山石皴染兼施,淡墨烘暈,邊皴邊染的藝術表現手法,使畫面呈現出一派煙霓瀰漫之態,恰到好處地表現了江南潤澤清幽的自然風光。此圖佈局平穩,用筆圓渾,淡墨的巧妙運用,使圖中韻致舒雅。前景用濃墨圓點點畫樹叢,並以此襯出茅屋數椽,與右側溪水小橋、點綴人物相互照應,形成畫面的視覺中心。房舍裡有高士遠眺,小橋上有士人覓句,書童侍後,一派悠然閒適的士大夫生活情趣。圖中峰巒,近坡皆用沒骨法,而視覺中心部分的房舍、樹木則以中鋒線條畫成,從而形成強烈的藝術對比。畫面由近而遠,層次分明,極富空間感,給讀者展現出一種空曠高遠的境界。圖中自款“錢塘戴進寫奉用言老師清供”,鈐兩印。右上角有董其昌款識: “國朝畫史以戴進為大家,此學燕文貴,淡蕩清空不作平日本色,更為奇絕”。故以《仿燕文貴山水》名之。講仿燕氏,其實亦不盡然,但題畫中點出此圖“不作平日本色”和意境締造的特點,倒是恰到好處。戴進山水,主要師承南宋。明王世貞講他“其山水源出郭熙、李唐、馬遠、夏圭,而妙處多自發之”。實際上,戴進除師法南宋四家外,還涉獵關仝、董源、范寬、米芾等諸家,使他的山水畫在水墨蒼勁的同時又渾厚沉鬱,從而形成他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 《仿燕文貴山水圖》就是這樣一幅別出心裁,使人清新淡爽、耳目一新的佳作。

中國古代繪畫賞析之明、清《一》

戴進《春山積翠圖》

《春山積翠圖》作於明正統十四年,是戴進六十二歲時的作品。此圖構圖、用筆與李唐、馬遠等南宋院體水墨畫派風格—脈相承,以疏爽之筆出之。整幅作品用二大塊斜向切入,近景以濃郁的鬆冠為主體;中景山岩以凝重濃墨點出樹林;遠景用談墨稍示山形,施以苔點。近、中、遠三個景物層次自然推出,簡潔明快,頗具氣勢。視覺中心幾株蒼勁虯鬆屈曲盤桓,生意盎然。松下一高士曳杖緩行,一書童抱琴侍隨,一前一後行進在高嶺小徑上。中景和遠景的兩座山巒相互交叉,左右相切,之間的茅舍隱隱約約,含蓄有致,與前景的人物相呼應。此圖雲氣採用浸化渲染留出空白,隱無筆痕又瀰漫流動。煙靄於畫底油然而生,依山坡斜勢施以皴筆,雖寥寥數筆,但將山坡質地表現畢至;小景山巒用筆輕快疏爽,虛實相映;山腰虛處薄霧環繞,宛如輕紗遮蓋,穿過兩山之間,消失在谷底盡頭。使峽谷中的茅舍樹林深幽隱藏,景緻愈遠愈迷濛。不僅加強了畫面的空間層次感,而且充滿了靜謐空幽,使整幅畫呈現出一種高古清遠,悠閒舒適的土大夫的生活情趣。

《春山積翠圖》很典型地代表了戴進中晚期畫風的演變。作此圖時,戴進這個“浙派”首領生活已經窘迫不堪,在京城已難以立足,只好“乞食南還,既還錢塘,又值俗令票拘畫公署屋樑,遂逃入餘杭山中,卒靡有能物色之者”。畫這種春山積翠、隱土攜琴的題材只能抒發不得其志的抑鬱之氣,重溫昔日“遂名海宇”的舊夢,表達對自然景色的依戀。此圖款識“正統己巳上元日錢塘戴文進為文序至契寫春山積翠圖”,鈐印“文進”、 “靜庵”。

中國古代繪畫賞析之明、清《一》

文徵明《真賞齋圖》

此圖為文徵明在八十餘歲時為好友華夏畫的行樂圖。華夏字中甫,無錫人,精鑑別,收藏文物、書畫極富。

《真賞齋圖》畫的是一幅園林小景。草堂書屋中,二人對坐把玩書畫。草堂周圍修竹叢生,古檜高梧掩映,假山怪石玲瓏剔透。並雜以花草樹木,異常幽雅。這件作品無論竹子、樹木、草堂、人物都刻畫得非常精細,但在工細中寓質樸,於沉著中見靈動,尤其是作者已達如此高齡,還能畫出這樣工細之作,實為罕見。從這幅畫中,可以看到文徵明嚴肅、認真的創作態度。

中國古代繪畫賞析之明、清《一》

文徵明 《真賞齋圖》

《真賞齋圖》明代畫家文徵明作。為好友華夏(字中甫)而作。華夏在無錫隱居時,曾在在太湖邊修建了別墅——真賞齋。他收藏金石書畫凡四十餘年,鑑賞水平很高,時稱“江東巨眼”。此圖是畫家八十八歲時(公元1557年)所作。構圖簡潔別緻,主題突出,用筆蒼潤,秀挺,富有表現力。圖右畫太湖石一組,展現出一個幽靜秀美的天地,古鬆、高梧中修竹叢生,掩映著一幢草堂書屋。室中主賓隔案對坐,似展卷交談,傳神的幾筆把人物寫得生動而準確,使整個畫面完整精美.

中國古代繪畫賞析之明、清《一》

文徵明《滸溪草堂圖》

此圖繪高木濃陰,掩映草堂,群山環抱,清波蜒曲,帆檣林立,榭閣屋宇錯落。近處草堂敞軒,二高士案前對坐,似在高談闊論;溪岸邊另有二高土,似主迎過渡來客,正緩步走向草堂。用筆細膩謹嚴,山石僅用渴筆微抹,以點苔顯出明暗,經營位置,得寫生之助,化出清幽境界。圖後上角署款: “徵明寫滸溪草堂圖。”鈐白文“徵明”印。卷後別紙有文徵明長跋。

中國古代繪畫賞析之明、清《一》

唐寅《落霞孤騖圖》

《落霞孤鶩圖》是唐寅山水畫蒼秀一路的代表作。畫高嶺聳峙,幾株茂密的柳樹掩映著水閣臺榭,下臨大江。閣中一人獨坐眺望,童子侍立,遠處落霞孤騖,煙水微茫,景物十分遼闊。畫法工整,山石輪廓用較幹筆皴擦點染,線條變幻流暢,風格瀟灑蒼秀,構圖不落俗套。畫上自題詩曰: “畫棟珠簾煙水中,落霞孤騖渺無蹤。千年想見王南海,曾借龍王一陣風。”作者顯然是借《滕王閣序》作者王勃的少年得志,為自己坎坷的遭遇吐不平。此畫近於南宋院體,和他借鑑北宋、元代的作品風格不同,是他盛年時的得意之作。唐寅除繪畫外,兼長詩文、書法,堪稱“二絕”,他以高度的文化修養,深化了藝術表現的層次。

中國古代繪畫賞析之明、清《一》

唐寅《牡丹仕女圖》

唐寅的人物畫,大致未逾南宋人物畫的格局。表現在體貌上有兩種。一是線條細勁,敷色妍麗,氣質高華,出白南宋院體的有《孟蜀宮伎圖》、 《簪花仕女圖》等作品;另一為意興瀟灑,遠筆如行雲流水,出自南宋梁楷、法常,並具有元人氣息的如《東方朔偷桃圖》、 《秋風紈扇圖》以及這幀《牡丹仕女圖》。此圖畫棗高髻仕女,右手持扇下垂,左手拈花上擎,體態豐盈,舉止有安詳之態,頭部勾勒精人暈染勻淨,似富貴人家少婦。畫臉、手等處流麗圓暢,而衣裙、披肩、腰帶則以飄舉方折之筆出之,這種方圓兼施富有對比的筆法,增強了這位少婦輕移蓮步的動態美。設色淺淡清雅,人物髮髻紮帶和身軀下半部共有四處敷用淡硃色,而披肩和牡丹的葉子卻用淺淺的藍色,兩色相映襯,使畫中人愈加顯得明麗可人。汪砢玉在《珊瑚網》中評曰: “董其昌雲:唐伯虎雖學李晞古,亦深於李伯時,故人物、舟車、樓觀,無所不工。”唐寅在圖上方自題一絕: “牡丹庭院又春深,一寸光陰萬兩金,拂曙起來人不解,只緣難放惜花心。”起首處有“吳趨”朱文圓印,署名下鈐有“南京解元”朱文長方印, “六如居土”朱文方印。裱邊上有清郭麐題的詩,曾經清代陳鴻壽收藏。

中國古代繪畫賞析之明、清《一》

唐寅《丘壑獨步圖》

構圖幽奇,意境清曠,運筆疏秀,皴染細麗,墨色蒼潤。山巒間泉水曲流,潺潺有聲,在小橋曲徑,雜樹枯枝間,一位“襟帶玄古、氣度儒雅”的文人袖手佇立,若有所思。人物雖小,卻刻劃精細。樹木勾勒簡潔凝練。謹細卻不拘束;物象真實而不失韻味,在唐寅作品中另具一格風貌。此圖曾入清官內廷,鈐有“乾隆覽賞”、 “石渠寶笈”等印璽。後歸著名收藏家吳湖帆,鈐有“某景書屋”印並跋。

中國古代繪畫賞析之明、清《一》

唐寅《陶穀贈詞圖》

陶谷是五代至北宋人,後晉、後周,以及宋初時,均在朝廷任職,可謂“長樂老”了。有才,人品似難恭維。善隸書,著有《清異錄》,是一部雜採隋唐五代典故的隨筆集,含天文、地理、草木等 37 個門類,648 條,而與飲食有關的果、蔬、禽、獸、魚、酒、茗、饌 8 個門類約佔全書三分之一強。《宋史列傳》第二十八有陶谷的傳記。關於陶谷的佚事頗多。

一如“西川犬百姓眼馬包兒御廚飯”。說的是後周世宗柴榮命陶谷出使南唐,南唐派韓熙載招待,韓極盡禮數,但兩個月都沒讓他見到南唐後主李煜。時至深秋,陶谷至一亭中游逛,於亭壁上書十二字,人皆不解其意。韓熙載把字抄給南唐丞相宋齊丘,宋解釋道:此為字謎,“西川犬”即蜀犬,“獨”字,“百姓眼”為民目,即“眠”,“馬包兒”,是爪子,合為“孤”字,“御廚飯”,是官食,也就是“館”字。連接起來,十二個字說的是“獨眠孤館”。

二如“一蟹不如一蟹”。陶谷奉後周朝廷派遣出使吳越,吳越的忠懿王設宴招待,席上擺了十幾種螃蟹,從大到小,自蝤蛑至蟛蚏。陶谷見狀,笑曰:“這可真是一蟹不如一蟹啊!”

三如與闢寒的調侃。宋侍中党進姬妾闢寒,後為陶谷妾。一日大雪,陶谷命闢寒取雪水烹茶,問:“黨家有此景否?”闢寒答曰:“彼粗人,安識此景?但能於銷金帳下,淺斟低唱,飲羊羹美酒耳。”“黨家風流”由此而來,喬吉的[雙調]《水仙子·詠雪》用其典:“冷無香柳絮撲面來,凍成片梨花拂不開。大灰泥漫了三千界,銀稜了東大海。探梅的心噤難捱。面甕兒裡袁安舍,鹽堆兒里黨尉宅,粉缸兒裡舞榭歌臺。”

再如“題詞”事。宋初太祖派陶谷出使南唐,在李後主面前陶谷態度傲慢。南唐臣僚忿而設下圈套,派金陵名妓秦蒻蘭扮做驛吏之女誘之。陶谷見秦情不能禁,題詞《風光好》,詞雲:“好姻緣,惡姻緣,奈何天。只得郵亭一夜眠,別神仙。  琵琶撥盡相思調,知音少。待得鸞膠續斷絃,是何年?”不日,後主設宴招待陶谷,陶谷岸然危坐,作矜持狀。後主令秦蒻蘭出來勸酒唱歌,歌詞即是陶谷所贈《風光好》。陶谷頓時面紅耳赤,狼狽不堪。

此韻事被演繹為多種版本的故事。明人雜劇《陶學士醉寫風光好》即是其一。唐寅有《陶谷贈詩圖》(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畫上題詩一首,以作婉刺:

一宿因緣逆旅中,短詞聊以識泥鴻。當時我作陶承旨,何必尊前面發紅。

換作伯虎才子,自不必臉發紅矣。此畫工筆淡彩,行筆謹細,人物、樹木、芭蕉,狀似杜堇,頗顯勁健;操琴仕女,神色端莊凝重。傅抱石先生亦有《陶谷贈詞圖》一幅。

中國古代繪畫賞析之明、清《一》

沈周《臥遊圖》

《臥遊圖》冊頁共十七開。畫冊開首作者自書“臥遊”兩字,楷法勁健。以後各開依次畫:仿雲林山水(水墨),杏花(設色),蜀葵(設色),秋柳鳴蟬(水墨),平波散牧(設色),桅子花(設色),秋景山水(水墨),芙蓉(設色),批杷(設色),秋山讀書(設色),石榴(設色),雛雞(水墨),秋江釣艇(設色),菜花(設色),江山坐話(設色),仿米山水(設色),雪江漁父(水墨)。每幅均有作者題詩或詞。

末開跋雲: “宗少文(宗炳)四壁揭山水圖, 自謂臥遊其間。此冊方或尺許,可以仰眠匡床,一手執之,一手徐徐翻閱,殊得少文之趣。倦則掩之,不亦便乎,手揭亦為勞矣!真愚聞其言,大發笑。”全冊引首、畫、題詩、跋尾,成為統一的整體,表現著共同的意趣,陶醉在純樸的自然美景和美好的事物中,恬然自適,怡然自樂。

圖系《臥遊圖》之《江山坐話》。是此冊頁七幅山水小景中的一幅。圖中近景集中於畫面右下角,溪邊濃蔭下兩高士相對而坐,侃侃而談;三株不同點法的樹木交融錯落,與左邊山坡遙相呼應;遠處屋宇若隱若現,藏露有致;遠山含煙,結構雅馴。款題: “江山作話柄,相對坐清秋;如此澄懷地,西湖憶舊遊。”沈周鈐朱文印一方,上刻“啟南”二字。為沈周晚年爐火純青之作。沈周此冊頁除七幅山水小景外,還有花卉十幅。其中《秋柳鳴蟬》以淡墨畫柳枝,濃墨畫蟬身及足,極淡墨畫蟬翼,薄而透明; 《枇杷》剪裁得體,運筆酣暢,結構嚴謹,設色淡雅,均系沈周神來之筆。

中國古代繪畫賞析之明、清《一》

沈周《東莊圖》

東莊系沈周密友吳寬之父孟融所居的莊園。 《東莊圖》畫的就是吳寬家東莊中的景色,原二十四幀,明萬曆時已失三幀,現存二十一幀。此冊畫法嚴謹精到,用筆圓厚,設色濃麗,是沈氏中年所作,為其傳世作品中的佼佼者。冊中畫作均無款印,對幅有李應楨小篆書景名。後有董其昌、王文治、張崟、羅文池、潘奕雋、李宗瀚等十一人題跋。收藏印記有“吳伯榮氏”、 “張則之”、“曾藏潘健盦處”、 “虛齋至精之品”等。《須靜齋雲煙過眼錄》、 《虛齋名回錄》均有著錄。

此圖‘灣清溪,茅屋隱隱約約,掩映在疏林修竹之間,前景的山坡蜿蜒曲折;皴擦點染,一方面是書法用筆及其平面構成法的展示,醇厚蒼勁的筆墨,寬博偉岸的佈局,另一方面是層疊漸進的空間意識的體現,錯落穿插、潤澤深茂的寫實之風油然可見。整幅作品極富詩情畫意和筆墨趣味。觀此圖,再讀題跋評語,董其昌 “觀其出入宋元,如意自在,位置既奇絕,筆法復縱容,雖李龍眠山莊圖、鴻乙草堂圖不多讓也。”王文治: “此石翁動心駭魂之作,薈萃唐宋元人菁華,而以搏象之全力赴 之。”顧鶴慶: “此冊蘊藉駘宕,全以韻勝,脫盡先生平時峭厲本色。”這些讚譽之詞,可以說沈周當之無愧。

中國古代繪畫賞析之明、清《一》

沈周《廬山高圖》

《廬山高圖》是沈周四十一歲時為祝賀老師陳寬七十壽辰的精心之作。此畫仿王蒙筆法,圖中山巒層疊,草木繁茂,氣勢恢弘。畫面右下角山坡,兩棵勁鬆虯曲盤纏,形成近景;中景以著名的廬山瀑布為中心,水簾高懸,飛流直下,兩崖間木橋斜跨,打破了流水飛白的呆板,兩側巉巖峭壁,呈內斂之勢。瀑布上方廬山主峰聳立,雲霧浮動,山勢漸入高遠。構圖由近景的山坡虯鬆,中景的瀑布、巉巖、峭壁,遠景的廬山主峰,自下而上,由近及遠,近、中、遠景相連,一氣呵成,貫串結合而形成S形曲線。這種構圖法很像南宋院體的程式;近景的處理也和馬遠的“一角”之景十分相似。全國群峰直插,迴環掩映,爭奇競勝,實在是大家手筆。此圖作者自識“廬山高”篆書,並題古體長歌一首,末識“成化丁亥端陽日,門生長洲沈周詩畫,敬為醒庵有道尊先生壽”。陳寬字孟賢,號醒庵,學識淵博,工詩。具唐人法,亦善繪畫,曾為沈周師。陳寬祖上是江西人,所以此圖寫廬山之“高”,以為象徵。

沈周是明代大家,承襲宋元名家,上追董源、巨然江南畫派,近效元代王蒙、黃公望,而於董源、巨然、李成尤有心得。沈氏雖承襲上述諸家,但皆能變化出入,非常注重創新。此《廬山高圖》雋秀、潤溼而又蒼勁的用筆用墨,紛繁、寬博而又偉岸的造型佈局,高致絕人,堅實酣豪,就是沈氏師法宋元,又創新意的飽含激情、令人歎為觀止的傑作。

中國古代繪畫賞析之明、清《一》

戴進《仿燕文貴山水圖》

《仿燕文貴山水圖》山石皴染兼施,淡墨烘暈,邊皴邊染的藝術表現手法,使畫面呈現出一派煙霓瀰漫之態,恰到好處地表現了江南潤澤清幽的自然風光。此圖佈局平穩,用筆圓渾,淡墨的巧妙運用,使圖中韻致舒雅。前景用濃墨圓點點畫樹叢,並以此襯出茅屋數椽,與右側溪水小橋、點綴人物相互照應,形成畫面的視覺中心。房舍裡有高士遠眺,小橋上有士人覓句,書童侍後,一派悠然閒適的士大夫生活情趣。圖中峰巒,近坡皆用沒骨法,而視覺中心部分的房舍、樹木則以中鋒線條畫成,從而形成強烈的藝術對比。畫面由近而遠,層次分明,極富空間感,給讀者展現出一種空曠高遠的境界。圖中自款“錢塘戴進寫奉用言老師清供”,鈐兩印。右上角有董其昌款識: “國朝畫史以戴進為大家,此學燕文貴,淡蕩清空不作平日本色,更為奇絕”。故以《仿燕文貴山水》名之。講仿燕氏,其實亦不盡然,但題畫中點出此圖“不作平日本色”和意境締造的特點,倒是恰到好處。戴進山水,主要師承南宋。明王世貞講他“其山水源出郭熙、李唐、馬遠、夏圭,而妙處多自發之”。實際上,戴進除師法南宋四家外,還涉獵關仝、董源、范寬、米芾等諸家,使他的山水畫在水墨蒼勁的同時又渾厚沉鬱,從而形成他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 《仿燕文貴山水圖》就是這樣一幅別出心裁,使人清新淡爽、耳目一新的佳作。

中國古代繪畫賞析之明、清《一》

戴進《春山積翠圖》

《春山積翠圖》作於明正統十四年,是戴進六十二歲時的作品。此圖構圖、用筆與李唐、馬遠等南宋院體水墨畫派風格—脈相承,以疏爽之筆出之。整幅作品用二大塊斜向切入,近景以濃郁的鬆冠為主體;中景山岩以凝重濃墨點出樹林;遠景用談墨稍示山形,施以苔點。近、中、遠三個景物層次自然推出,簡潔明快,頗具氣勢。視覺中心幾株蒼勁虯鬆屈曲盤桓,生意盎然。松下一高士曳杖緩行,一書童抱琴侍隨,一前一後行進在高嶺小徑上。中景和遠景的兩座山巒相互交叉,左右相切,之間的茅舍隱隱約約,含蓄有致,與前景的人物相呼應。此圖雲氣採用浸化渲染留出空白,隱無筆痕又瀰漫流動。煙靄於畫底油然而生,依山坡斜勢施以皴筆,雖寥寥數筆,但將山坡質地表現畢至;小景山巒用筆輕快疏爽,虛實相映;山腰虛處薄霧環繞,宛如輕紗遮蓋,穿過兩山之間,消失在谷底盡頭。使峽谷中的茅舍樹林深幽隱藏,景緻愈遠愈迷濛。不僅加強了畫面的空間層次感,而且充滿了靜謐空幽,使整幅畫呈現出一種高古清遠,悠閒舒適的土大夫的生活情趣。

《春山積翠圖》很典型地代表了戴進中晚期畫風的演變。作此圖時,戴進這個“浙派”首領生活已經窘迫不堪,在京城已難以立足,只好“乞食南還,既還錢塘,又值俗令票拘畫公署屋樑,遂逃入餘杭山中,卒靡有能物色之者”。畫這種春山積翠、隱土攜琴的題材只能抒發不得其志的抑鬱之氣,重溫昔日“遂名海宇”的舊夢,表達對自然景色的依戀。此圖款識“正統己巳上元日錢塘戴文進為文序至契寫春山積翠圖”,鈐印“文進”、 “靜庵”。

中國古代繪畫賞析之明、清《一》

文徵明《真賞齋圖》

此圖為文徵明在八十餘歲時為好友華夏畫的行樂圖。華夏字中甫,無錫人,精鑑別,收藏文物、書畫極富。

《真賞齋圖》畫的是一幅園林小景。草堂書屋中,二人對坐把玩書畫。草堂周圍修竹叢生,古檜高梧掩映,假山怪石玲瓏剔透。並雜以花草樹木,異常幽雅。這件作品無論竹子、樹木、草堂、人物都刻畫得非常精細,但在工細中寓質樸,於沉著中見靈動,尤其是作者已達如此高齡,還能畫出這樣工細之作,實為罕見。從這幅畫中,可以看到文徵明嚴肅、認真的創作態度。

中國古代繪畫賞析之明、清《一》

文徵明 《真賞齋圖》

《真賞齋圖》明代畫家文徵明作。為好友華夏(字中甫)而作。華夏在無錫隱居時,曾在在太湖邊修建了別墅——真賞齋。他收藏金石書畫凡四十餘年,鑑賞水平很高,時稱“江東巨眼”。此圖是畫家八十八歲時(公元1557年)所作。構圖簡潔別緻,主題突出,用筆蒼潤,秀挺,富有表現力。圖右畫太湖石一組,展現出一個幽靜秀美的天地,古鬆、高梧中修竹叢生,掩映著一幢草堂書屋。室中主賓隔案對坐,似展卷交談,傳神的幾筆把人物寫得生動而準確,使整個畫面完整精美.

中國古代繪畫賞析之明、清《一》

文徵明《滸溪草堂圖》

此圖繪高木濃陰,掩映草堂,群山環抱,清波蜒曲,帆檣林立,榭閣屋宇錯落。近處草堂敞軒,二高士案前對坐,似在高談闊論;溪岸邊另有二高土,似主迎過渡來客,正緩步走向草堂。用筆細膩謹嚴,山石僅用渴筆微抹,以點苔顯出明暗,經營位置,得寫生之助,化出清幽境界。圖後上角署款: “徵明寫滸溪草堂圖。”鈐白文“徵明”印。卷後別紙有文徵明長跋。

中國古代繪畫賞析之明、清《一》

唐寅《落霞孤騖圖》

《落霞孤鶩圖》是唐寅山水畫蒼秀一路的代表作。畫高嶺聳峙,幾株茂密的柳樹掩映著水閣臺榭,下臨大江。閣中一人獨坐眺望,童子侍立,遠處落霞孤騖,煙水微茫,景物十分遼闊。畫法工整,山石輪廓用較幹筆皴擦點染,線條變幻流暢,風格瀟灑蒼秀,構圖不落俗套。畫上自題詩曰: “畫棟珠簾煙水中,落霞孤騖渺無蹤。千年想見王南海,曾借龍王一陣風。”作者顯然是借《滕王閣序》作者王勃的少年得志,為自己坎坷的遭遇吐不平。此畫近於南宋院體,和他借鑑北宋、元代的作品風格不同,是他盛年時的得意之作。唐寅除繪畫外,兼長詩文、書法,堪稱“二絕”,他以高度的文化修養,深化了藝術表現的層次。

中國古代繪畫賞析之明、清《一》

唐寅《牡丹仕女圖》

唐寅的人物畫,大致未逾南宋人物畫的格局。表現在體貌上有兩種。一是線條細勁,敷色妍麗,氣質高華,出白南宋院體的有《孟蜀宮伎圖》、 《簪花仕女圖》等作品;另一為意興瀟灑,遠筆如行雲流水,出自南宋梁楷、法常,並具有元人氣息的如《東方朔偷桃圖》、 《秋風紈扇圖》以及這幀《牡丹仕女圖》。此圖畫棗高髻仕女,右手持扇下垂,左手拈花上擎,體態豐盈,舉止有安詳之態,頭部勾勒精人暈染勻淨,似富貴人家少婦。畫臉、手等處流麗圓暢,而衣裙、披肩、腰帶則以飄舉方折之筆出之,這種方圓兼施富有對比的筆法,增強了這位少婦輕移蓮步的動態美。設色淺淡清雅,人物髮髻紮帶和身軀下半部共有四處敷用淡硃色,而披肩和牡丹的葉子卻用淺淺的藍色,兩色相映襯,使畫中人愈加顯得明麗可人。汪砢玉在《珊瑚網》中評曰: “董其昌雲:唐伯虎雖學李晞古,亦深於李伯時,故人物、舟車、樓觀,無所不工。”唐寅在圖上方自題一絕: “牡丹庭院又春深,一寸光陰萬兩金,拂曙起來人不解,只緣難放惜花心。”起首處有“吳趨”朱文圓印,署名下鈐有“南京解元”朱文長方印, “六如居土”朱文方印。裱邊上有清郭麐題的詩,曾經清代陳鴻壽收藏。

中國古代繪畫賞析之明、清《一》

唐寅《丘壑獨步圖》

構圖幽奇,意境清曠,運筆疏秀,皴染細麗,墨色蒼潤。山巒間泉水曲流,潺潺有聲,在小橋曲徑,雜樹枯枝間,一位“襟帶玄古、氣度儒雅”的文人袖手佇立,若有所思。人物雖小,卻刻劃精細。樹木勾勒簡潔凝練。謹細卻不拘束;物象真實而不失韻味,在唐寅作品中另具一格風貌。此圖曾入清官內廷,鈐有“乾隆覽賞”、 “石渠寶笈”等印璽。後歸著名收藏家吳湖帆,鈐有“某景書屋”印並跋。

中國古代繪畫賞析之明、清《一》

唐寅《陶穀贈詞圖》

陶谷是五代至北宋人,後晉、後周,以及宋初時,均在朝廷任職,可謂“長樂老”了。有才,人品似難恭維。善隸書,著有《清異錄》,是一部雜採隋唐五代典故的隨筆集,含天文、地理、草木等 37 個門類,648 條,而與飲食有關的果、蔬、禽、獸、魚、酒、茗、饌 8 個門類約佔全書三分之一強。《宋史列傳》第二十八有陶谷的傳記。關於陶谷的佚事頗多。

一如“西川犬百姓眼馬包兒御廚飯”。說的是後周世宗柴榮命陶谷出使南唐,南唐派韓熙載招待,韓極盡禮數,但兩個月都沒讓他見到南唐後主李煜。時至深秋,陶谷至一亭中游逛,於亭壁上書十二字,人皆不解其意。韓熙載把字抄給南唐丞相宋齊丘,宋解釋道:此為字謎,“西川犬”即蜀犬,“獨”字,“百姓眼”為民目,即“眠”,“馬包兒”,是爪子,合為“孤”字,“御廚飯”,是官食,也就是“館”字。連接起來,十二個字說的是“獨眠孤館”。

二如“一蟹不如一蟹”。陶谷奉後周朝廷派遣出使吳越,吳越的忠懿王設宴招待,席上擺了十幾種螃蟹,從大到小,自蝤蛑至蟛蚏。陶谷見狀,笑曰:“這可真是一蟹不如一蟹啊!”

三如與闢寒的調侃。宋侍中党進姬妾闢寒,後為陶谷妾。一日大雪,陶谷命闢寒取雪水烹茶,問:“黨家有此景否?”闢寒答曰:“彼粗人,安識此景?但能於銷金帳下,淺斟低唱,飲羊羹美酒耳。”“黨家風流”由此而來,喬吉的[雙調]《水仙子·詠雪》用其典:“冷無香柳絮撲面來,凍成片梨花拂不開。大灰泥漫了三千界,銀稜了東大海。探梅的心噤難捱。面甕兒裡袁安舍,鹽堆兒里黨尉宅,粉缸兒裡舞榭歌臺。”

再如“題詞”事。宋初太祖派陶谷出使南唐,在李後主面前陶谷態度傲慢。南唐臣僚忿而設下圈套,派金陵名妓秦蒻蘭扮做驛吏之女誘之。陶谷見秦情不能禁,題詞《風光好》,詞雲:“好姻緣,惡姻緣,奈何天。只得郵亭一夜眠,別神仙。  琵琶撥盡相思調,知音少。待得鸞膠續斷絃,是何年?”不日,後主設宴招待陶谷,陶谷岸然危坐,作矜持狀。後主令秦蒻蘭出來勸酒唱歌,歌詞即是陶谷所贈《風光好》。陶谷頓時面紅耳赤,狼狽不堪。

此韻事被演繹為多種版本的故事。明人雜劇《陶學士醉寫風光好》即是其一。唐寅有《陶谷贈詩圖》(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畫上題詩一首,以作婉刺:

一宿因緣逆旅中,短詞聊以識泥鴻。當時我作陶承旨,何必尊前面發紅。

換作伯虎才子,自不必臉發紅矣。此畫工筆淡彩,行筆謹細,人物、樹木、芭蕉,狀似杜堇,頗顯勁健;操琴仕女,神色端莊凝重。傅抱石先生亦有《陶谷贈詞圖》一幅。

中國古代繪畫賞析之明、清《一》

唐寅《王蜀官妓圖》

本幅自題:“蓮花冠子道人衣,日侍君王宴紫微。花柳不知人已去,年年鬥緣與爭緋。蜀後主每於宮中裹小巾,命宮妓衣道衣,冠蓮花冠,日尋花柳以侍酣宴。蜀之謠已溢耳矣,而主之不挹注之,竟至漤觴。俾後想搖?之令,不無扼腕。唐寅。”

此圖原名《孟蜀宮妓圖》,俗稱《四美圖》,由明末汪砢玉《珊瑚網·畫錄》最早定名,沿用至今。近經專文考證,當改為《王蜀宮妓圖》,描繪的是五代前蜀後主王衍的後宮故事。畫面四個歌舞宮女正在整妝待君王召喚侍奉。她們頭戴金蓮花冠,身著雲霞彩飾的道衣,面施胭脂,體貌豐潤中不失娟秀,情態端莊而又嬌媚。蜀後主王衍曾自制“甘州曲”歌,形容著道衣的宮妓嫵媚之態:“畫羅裙,能結束,稱腰身。柳眉桃臉不勝春,薄媚足精神。可惜許,淪落在風塵。”唐寅創作此畫,則旨主揭示前蜀後主王衍荒淫腐敗的生活,寓有鮮明的諷喻之意。

此圖為唐寅人物畫中工筆重彩一路畫風的代表作品,顯示出他在造型、用筆、設色等方面的高超技藝。仕女體態勻稱優美,削肩狹背,柳眉櫻髻,額、鼻、頷施以“三白”,既吸收了張萱、周昉創造的“唐妝”仕女造型特色,又體現出明代追求清秀娟美的審美風尚。四人交錯而立,平穩有序,並通過微傾的頭部、略彎的立姿和攀連的手臂,形成動態的多樣變化和相互的緊密聯繫,加強了形象的豐富性和生動感。筆墨技巧近法杜堇,遠宗唐人,衣紋作琴絃描,細勁流暢,富有彈性和質感,冠服紋飾描畫尤見精工,細緻入微。設色鮮明,既有濃淡、冷暖色彩的強烈對比,又有相近色澤的巧妙過渡和搭配,使整體色調豐富而又和諧,濃豔中兼具清雅。作品畫風帶有雅俗共賞的藝術特色。

唐寅(1470--1523)字伯虎,號桃花庵主,晚年信佛,有六如居士等別號。江蘇蘇州人。舉鄉試第一(解元)。後因科場舞弊案受牽連,功名受挫,又遭家難,經歷坎坷。後半生在蘇州城西北桃花塢建一“桃花庵”,以賣文鬻畫聞名天下。時與徐禎卿,祝允明,文徵明,切磋文藝,號“吳中四才子”。唐寅“任逸不羈,頗嗜聲色”,自署印“江南第一風流才子。”他博學多能,吟詩作曲,能書善畫,是我國繪畫史上傑出的大畫家,擅人物、山水、花鳥。唐寅書法為畫名所掩,主要學趙孟睿芾畋焙S跋歟駛∫萃π悖褡鞽柿ι勻酰程裘噯恚床懷鮃凰靠裉M跏勒昶澇唬骸安⑷胛廡頌免校畋∪醵!(《州山人稿》)流傳墨跡有《自書詩》、《聯句詩》、《落花詩卷》等。

中國古代繪畫賞析之明、清《一》

沈周《臥遊圖》

《臥遊圖》冊頁共十七開。畫冊開首作者自書“臥遊”兩字,楷法勁健。以後各開依次畫:仿雲林山水(水墨),杏花(設色),蜀葵(設色),秋柳鳴蟬(水墨),平波散牧(設色),桅子花(設色),秋景山水(水墨),芙蓉(設色),批杷(設色),秋山讀書(設色),石榴(設色),雛雞(水墨),秋江釣艇(設色),菜花(設色),江山坐話(設色),仿米山水(設色),雪江漁父(水墨)。每幅均有作者題詩或詞。

末開跋雲: “宗少文(宗炳)四壁揭山水圖, 自謂臥遊其間。此冊方或尺許,可以仰眠匡床,一手執之,一手徐徐翻閱,殊得少文之趣。倦則掩之,不亦便乎,手揭亦為勞矣!真愚聞其言,大發笑。”全冊引首、畫、題詩、跋尾,成為統一的整體,表現著共同的意趣,陶醉在純樸的自然美景和美好的事物中,恬然自適,怡然自樂。

圖系《臥遊圖》之《江山坐話》。是此冊頁七幅山水小景中的一幅。圖中近景集中於畫面右下角,溪邊濃蔭下兩高士相對而坐,侃侃而談;三株不同點法的樹木交融錯落,與左邊山坡遙相呼應;遠處屋宇若隱若現,藏露有致;遠山含煙,結構雅馴。款題: “江山作話柄,相對坐清秋;如此澄懷地,西湖憶舊遊。”沈周鈐朱文印一方,上刻“啟南”二字。為沈周晚年爐火純青之作。沈周此冊頁除七幅山水小景外,還有花卉十幅。其中《秋柳鳴蟬》以淡墨畫柳枝,濃墨畫蟬身及足,極淡墨畫蟬翼,薄而透明; 《枇杷》剪裁得體,運筆酣暢,結構嚴謹,設色淡雅,均系沈周神來之筆。

中國古代繪畫賞析之明、清《一》

沈周《東莊圖》

東莊系沈周密友吳寬之父孟融所居的莊園。 《東莊圖》畫的就是吳寬家東莊中的景色,原二十四幀,明萬曆時已失三幀,現存二十一幀。此冊畫法嚴謹精到,用筆圓厚,設色濃麗,是沈氏中年所作,為其傳世作品中的佼佼者。冊中畫作均無款印,對幅有李應楨小篆書景名。後有董其昌、王文治、張崟、羅文池、潘奕雋、李宗瀚等十一人題跋。收藏印記有“吳伯榮氏”、 “張則之”、“曾藏潘健盦處”、 “虛齋至精之品”等。《須靜齋雲煙過眼錄》、 《虛齋名回錄》均有著錄。

此圖‘灣清溪,茅屋隱隱約約,掩映在疏林修竹之間,前景的山坡蜿蜒曲折;皴擦點染,一方面是書法用筆及其平面構成法的展示,醇厚蒼勁的筆墨,寬博偉岸的佈局,另一方面是層疊漸進的空間意識的體現,錯落穿插、潤澤深茂的寫實之風油然可見。整幅作品極富詩情畫意和筆墨趣味。觀此圖,再讀題跋評語,董其昌 “觀其出入宋元,如意自在,位置既奇絕,筆法復縱容,雖李龍眠山莊圖、鴻乙草堂圖不多讓也。”王文治: “此石翁動心駭魂之作,薈萃唐宋元人菁華,而以搏象之全力赴 之。”顧鶴慶: “此冊蘊藉駘宕,全以韻勝,脫盡先生平時峭厲本色。”這些讚譽之詞,可以說沈周當之無愧。

中國古代繪畫賞析之明、清《一》

沈周《廬山高圖》

《廬山高圖》是沈周四十一歲時為祝賀老師陳寬七十壽辰的精心之作。此畫仿王蒙筆法,圖中山巒層疊,草木繁茂,氣勢恢弘。畫面右下角山坡,兩棵勁鬆虯曲盤纏,形成近景;中景以著名的廬山瀑布為中心,水簾高懸,飛流直下,兩崖間木橋斜跨,打破了流水飛白的呆板,兩側巉巖峭壁,呈內斂之勢。瀑布上方廬山主峰聳立,雲霧浮動,山勢漸入高遠。構圖由近景的山坡虯鬆,中景的瀑布、巉巖、峭壁,遠景的廬山主峰,自下而上,由近及遠,近、中、遠景相連,一氣呵成,貫串結合而形成S形曲線。這種構圖法很像南宋院體的程式;近景的處理也和馬遠的“一角”之景十分相似。全國群峰直插,迴環掩映,爭奇競勝,實在是大家手筆。此圖作者自識“廬山高”篆書,並題古體長歌一首,末識“成化丁亥端陽日,門生長洲沈周詩畫,敬為醒庵有道尊先生壽”。陳寬字孟賢,號醒庵,學識淵博,工詩。具唐人法,亦善繪畫,曾為沈周師。陳寬祖上是江西人,所以此圖寫廬山之“高”,以為象徵。

沈周是明代大家,承襲宋元名家,上追董源、巨然江南畫派,近效元代王蒙、黃公望,而於董源、巨然、李成尤有心得。沈氏雖承襲上述諸家,但皆能變化出入,非常注重創新。此《廬山高圖》雋秀、潤溼而又蒼勁的用筆用墨,紛繁、寬博而又偉岸的造型佈局,高致絕人,堅實酣豪,就是沈氏師法宋元,又創新意的飽含激情、令人歎為觀止的傑作。

中國古代繪畫賞析之明、清《一》

戴進《仿燕文貴山水圖》

《仿燕文貴山水圖》山石皴染兼施,淡墨烘暈,邊皴邊染的藝術表現手法,使畫面呈現出一派煙霓瀰漫之態,恰到好處地表現了江南潤澤清幽的自然風光。此圖佈局平穩,用筆圓渾,淡墨的巧妙運用,使圖中韻致舒雅。前景用濃墨圓點點畫樹叢,並以此襯出茅屋數椽,與右側溪水小橋、點綴人物相互照應,形成畫面的視覺中心。房舍裡有高士遠眺,小橋上有士人覓句,書童侍後,一派悠然閒適的士大夫生活情趣。圖中峰巒,近坡皆用沒骨法,而視覺中心部分的房舍、樹木則以中鋒線條畫成,從而形成強烈的藝術對比。畫面由近而遠,層次分明,極富空間感,給讀者展現出一種空曠高遠的境界。圖中自款“錢塘戴進寫奉用言老師清供”,鈐兩印。右上角有董其昌款識: “國朝畫史以戴進為大家,此學燕文貴,淡蕩清空不作平日本色,更為奇絕”。故以《仿燕文貴山水》名之。講仿燕氏,其實亦不盡然,但題畫中點出此圖“不作平日本色”和意境締造的特點,倒是恰到好處。戴進山水,主要師承南宋。明王世貞講他“其山水源出郭熙、李唐、馬遠、夏圭,而妙處多自發之”。實際上,戴進除師法南宋四家外,還涉獵關仝、董源、范寬、米芾等諸家,使他的山水畫在水墨蒼勁的同時又渾厚沉鬱,從而形成他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 《仿燕文貴山水圖》就是這樣一幅別出心裁,使人清新淡爽、耳目一新的佳作。

中國古代繪畫賞析之明、清《一》

戴進《春山積翠圖》

《春山積翠圖》作於明正統十四年,是戴進六十二歲時的作品。此圖構圖、用筆與李唐、馬遠等南宋院體水墨畫派風格—脈相承,以疏爽之筆出之。整幅作品用二大塊斜向切入,近景以濃郁的鬆冠為主體;中景山岩以凝重濃墨點出樹林;遠景用談墨稍示山形,施以苔點。近、中、遠三個景物層次自然推出,簡潔明快,頗具氣勢。視覺中心幾株蒼勁虯鬆屈曲盤桓,生意盎然。松下一高士曳杖緩行,一書童抱琴侍隨,一前一後行進在高嶺小徑上。中景和遠景的兩座山巒相互交叉,左右相切,之間的茅舍隱隱約約,含蓄有致,與前景的人物相呼應。此圖雲氣採用浸化渲染留出空白,隱無筆痕又瀰漫流動。煙靄於畫底油然而生,依山坡斜勢施以皴筆,雖寥寥數筆,但將山坡質地表現畢至;小景山巒用筆輕快疏爽,虛實相映;山腰虛處薄霧環繞,宛如輕紗遮蓋,穿過兩山之間,消失在谷底盡頭。使峽谷中的茅舍樹林深幽隱藏,景緻愈遠愈迷濛。不僅加強了畫面的空間層次感,而且充滿了靜謐空幽,使整幅畫呈現出一種高古清遠,悠閒舒適的土大夫的生活情趣。

《春山積翠圖》很典型地代表了戴進中晚期畫風的演變。作此圖時,戴進這個“浙派”首領生活已經窘迫不堪,在京城已難以立足,只好“乞食南還,既還錢塘,又值俗令票拘畫公署屋樑,遂逃入餘杭山中,卒靡有能物色之者”。畫這種春山積翠、隱土攜琴的題材只能抒發不得其志的抑鬱之氣,重溫昔日“遂名海宇”的舊夢,表達對自然景色的依戀。此圖款識“正統己巳上元日錢塘戴文進為文序至契寫春山積翠圖”,鈐印“文進”、 “靜庵”。

中國古代繪畫賞析之明、清《一》

文徵明《真賞齋圖》

此圖為文徵明在八十餘歲時為好友華夏畫的行樂圖。華夏字中甫,無錫人,精鑑別,收藏文物、書畫極富。

《真賞齋圖》畫的是一幅園林小景。草堂書屋中,二人對坐把玩書畫。草堂周圍修竹叢生,古檜高梧掩映,假山怪石玲瓏剔透。並雜以花草樹木,異常幽雅。這件作品無論竹子、樹木、草堂、人物都刻畫得非常精細,但在工細中寓質樸,於沉著中見靈動,尤其是作者已達如此高齡,還能畫出這樣工細之作,實為罕見。從這幅畫中,可以看到文徵明嚴肅、認真的創作態度。

中國古代繪畫賞析之明、清《一》

文徵明 《真賞齋圖》

《真賞齋圖》明代畫家文徵明作。為好友華夏(字中甫)而作。華夏在無錫隱居時,曾在在太湖邊修建了別墅——真賞齋。他收藏金石書畫凡四十餘年,鑑賞水平很高,時稱“江東巨眼”。此圖是畫家八十八歲時(公元1557年)所作。構圖簡潔別緻,主題突出,用筆蒼潤,秀挺,富有表現力。圖右畫太湖石一組,展現出一個幽靜秀美的天地,古鬆、高梧中修竹叢生,掩映著一幢草堂書屋。室中主賓隔案對坐,似展卷交談,傳神的幾筆把人物寫得生動而準確,使整個畫面完整精美.

中國古代繪畫賞析之明、清《一》

文徵明《滸溪草堂圖》

此圖繪高木濃陰,掩映草堂,群山環抱,清波蜒曲,帆檣林立,榭閣屋宇錯落。近處草堂敞軒,二高士案前對坐,似在高談闊論;溪岸邊另有二高土,似主迎過渡來客,正緩步走向草堂。用筆細膩謹嚴,山石僅用渴筆微抹,以點苔顯出明暗,經營位置,得寫生之助,化出清幽境界。圖後上角署款: “徵明寫滸溪草堂圖。”鈐白文“徵明”印。卷後別紙有文徵明長跋。

中國古代繪畫賞析之明、清《一》

唐寅《落霞孤騖圖》

《落霞孤鶩圖》是唐寅山水畫蒼秀一路的代表作。畫高嶺聳峙,幾株茂密的柳樹掩映著水閣臺榭,下臨大江。閣中一人獨坐眺望,童子侍立,遠處落霞孤騖,煙水微茫,景物十分遼闊。畫法工整,山石輪廓用較幹筆皴擦點染,線條變幻流暢,風格瀟灑蒼秀,構圖不落俗套。畫上自題詩曰: “畫棟珠簾煙水中,落霞孤騖渺無蹤。千年想見王南海,曾借龍王一陣風。”作者顯然是借《滕王閣序》作者王勃的少年得志,為自己坎坷的遭遇吐不平。此畫近於南宋院體,和他借鑑北宋、元代的作品風格不同,是他盛年時的得意之作。唐寅除繪畫外,兼長詩文、書法,堪稱“二絕”,他以高度的文化修養,深化了藝術表現的層次。

中國古代繪畫賞析之明、清《一》

唐寅《牡丹仕女圖》

唐寅的人物畫,大致未逾南宋人物畫的格局。表現在體貌上有兩種。一是線條細勁,敷色妍麗,氣質高華,出白南宋院體的有《孟蜀宮伎圖》、 《簪花仕女圖》等作品;另一為意興瀟灑,遠筆如行雲流水,出自南宋梁楷、法常,並具有元人氣息的如《東方朔偷桃圖》、 《秋風紈扇圖》以及這幀《牡丹仕女圖》。此圖畫棗高髻仕女,右手持扇下垂,左手拈花上擎,體態豐盈,舉止有安詳之態,頭部勾勒精人暈染勻淨,似富貴人家少婦。畫臉、手等處流麗圓暢,而衣裙、披肩、腰帶則以飄舉方折之筆出之,這種方圓兼施富有對比的筆法,增強了這位少婦輕移蓮步的動態美。設色淺淡清雅,人物髮髻紮帶和身軀下半部共有四處敷用淡硃色,而披肩和牡丹的葉子卻用淺淺的藍色,兩色相映襯,使畫中人愈加顯得明麗可人。汪砢玉在《珊瑚網》中評曰: “董其昌雲:唐伯虎雖學李晞古,亦深於李伯時,故人物、舟車、樓觀,無所不工。”唐寅在圖上方自題一絕: “牡丹庭院又春深,一寸光陰萬兩金,拂曙起來人不解,只緣難放惜花心。”起首處有“吳趨”朱文圓印,署名下鈐有“南京解元”朱文長方印, “六如居土”朱文方印。裱邊上有清郭麐題的詩,曾經清代陳鴻壽收藏。

中國古代繪畫賞析之明、清《一》

唐寅《丘壑獨步圖》

構圖幽奇,意境清曠,運筆疏秀,皴染細麗,墨色蒼潤。山巒間泉水曲流,潺潺有聲,在小橋曲徑,雜樹枯枝間,一位“襟帶玄古、氣度儒雅”的文人袖手佇立,若有所思。人物雖小,卻刻劃精細。樹木勾勒簡潔凝練。謹細卻不拘束;物象真實而不失韻味,在唐寅作品中另具一格風貌。此圖曾入清官內廷,鈐有“乾隆覽賞”、 “石渠寶笈”等印璽。後歸著名收藏家吳湖帆,鈐有“某景書屋”印並跋。

中國古代繪畫賞析之明、清《一》

唐寅《陶穀贈詞圖》

陶谷是五代至北宋人,後晉、後周,以及宋初時,均在朝廷任職,可謂“長樂老”了。有才,人品似難恭維。善隸書,著有《清異錄》,是一部雜採隋唐五代典故的隨筆集,含天文、地理、草木等 37 個門類,648 條,而與飲食有關的果、蔬、禽、獸、魚、酒、茗、饌 8 個門類約佔全書三分之一強。《宋史列傳》第二十八有陶谷的傳記。關於陶谷的佚事頗多。

一如“西川犬百姓眼馬包兒御廚飯”。說的是後周世宗柴榮命陶谷出使南唐,南唐派韓熙載招待,韓極盡禮數,但兩個月都沒讓他見到南唐後主李煜。時至深秋,陶谷至一亭中游逛,於亭壁上書十二字,人皆不解其意。韓熙載把字抄給南唐丞相宋齊丘,宋解釋道:此為字謎,“西川犬”即蜀犬,“獨”字,“百姓眼”為民目,即“眠”,“馬包兒”,是爪子,合為“孤”字,“御廚飯”,是官食,也就是“館”字。連接起來,十二個字說的是“獨眠孤館”。

二如“一蟹不如一蟹”。陶谷奉後周朝廷派遣出使吳越,吳越的忠懿王設宴招待,席上擺了十幾種螃蟹,從大到小,自蝤蛑至蟛蚏。陶谷見狀,笑曰:“這可真是一蟹不如一蟹啊!”

三如與闢寒的調侃。宋侍中党進姬妾闢寒,後為陶谷妾。一日大雪,陶谷命闢寒取雪水烹茶,問:“黨家有此景否?”闢寒答曰:“彼粗人,安識此景?但能於銷金帳下,淺斟低唱,飲羊羹美酒耳。”“黨家風流”由此而來,喬吉的[雙調]《水仙子·詠雪》用其典:“冷無香柳絮撲面來,凍成片梨花拂不開。大灰泥漫了三千界,銀稜了東大海。探梅的心噤難捱。面甕兒裡袁安舍,鹽堆兒里黨尉宅,粉缸兒裡舞榭歌臺。”

再如“題詞”事。宋初太祖派陶谷出使南唐,在李後主面前陶谷態度傲慢。南唐臣僚忿而設下圈套,派金陵名妓秦蒻蘭扮做驛吏之女誘之。陶谷見秦情不能禁,題詞《風光好》,詞雲:“好姻緣,惡姻緣,奈何天。只得郵亭一夜眠,別神仙。  琵琶撥盡相思調,知音少。待得鸞膠續斷絃,是何年?”不日,後主設宴招待陶谷,陶谷岸然危坐,作矜持狀。後主令秦蒻蘭出來勸酒唱歌,歌詞即是陶谷所贈《風光好》。陶谷頓時面紅耳赤,狼狽不堪。

此韻事被演繹為多種版本的故事。明人雜劇《陶學士醉寫風光好》即是其一。唐寅有《陶谷贈詩圖》(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畫上題詩一首,以作婉刺:

一宿因緣逆旅中,短詞聊以識泥鴻。當時我作陶承旨,何必尊前面發紅。

換作伯虎才子,自不必臉發紅矣。此畫工筆淡彩,行筆謹細,人物、樹木、芭蕉,狀似杜堇,頗顯勁健;操琴仕女,神色端莊凝重。傅抱石先生亦有《陶谷贈詞圖》一幅。

中國古代繪畫賞析之明、清《一》

唐寅《王蜀官妓圖》

本幅自題:“蓮花冠子道人衣,日侍君王宴紫微。花柳不知人已去,年年鬥緣與爭緋。蜀後主每於宮中裹小巾,命宮妓衣道衣,冠蓮花冠,日尋花柳以侍酣宴。蜀之謠已溢耳矣,而主之不挹注之,竟至漤觴。俾後想搖?之令,不無扼腕。唐寅。”

此圖原名《孟蜀宮妓圖》,俗稱《四美圖》,由明末汪砢玉《珊瑚網·畫錄》最早定名,沿用至今。近經專文考證,當改為《王蜀宮妓圖》,描繪的是五代前蜀後主王衍的後宮故事。畫面四個歌舞宮女正在整妝待君王召喚侍奉。她們頭戴金蓮花冠,身著雲霞彩飾的道衣,面施胭脂,體貌豐潤中不失娟秀,情態端莊而又嬌媚。蜀後主王衍曾自制“甘州曲”歌,形容著道衣的宮妓嫵媚之態:“畫羅裙,能結束,稱腰身。柳眉桃臉不勝春,薄媚足精神。可惜許,淪落在風塵。”唐寅創作此畫,則旨主揭示前蜀後主王衍荒淫腐敗的生活,寓有鮮明的諷喻之意。

此圖為唐寅人物畫中工筆重彩一路畫風的代表作品,顯示出他在造型、用筆、設色等方面的高超技藝。仕女體態勻稱優美,削肩狹背,柳眉櫻髻,額、鼻、頷施以“三白”,既吸收了張萱、周昉創造的“唐妝”仕女造型特色,又體現出明代追求清秀娟美的審美風尚。四人交錯而立,平穩有序,並通過微傾的頭部、略彎的立姿和攀連的手臂,形成動態的多樣變化和相互的緊密聯繫,加強了形象的豐富性和生動感。筆墨技巧近法杜堇,遠宗唐人,衣紋作琴絃描,細勁流暢,富有彈性和質感,冠服紋飾描畫尤見精工,細緻入微。設色鮮明,既有濃淡、冷暖色彩的強烈對比,又有相近色澤的巧妙過渡和搭配,使整體色調豐富而又和諧,濃豔中兼具清雅。作品畫風帶有雅俗共賞的藝術特色。

唐寅(1470--1523)字伯虎,號桃花庵主,晚年信佛,有六如居士等別號。江蘇蘇州人。舉鄉試第一(解元)。後因科場舞弊案受牽連,功名受挫,又遭家難,經歷坎坷。後半生在蘇州城西北桃花塢建一“桃花庵”,以賣文鬻畫聞名天下。時與徐禎卿,祝允明,文徵明,切磋文藝,號“吳中四才子”。唐寅“任逸不羈,頗嗜聲色”,自署印“江南第一風流才子。”他博學多能,吟詩作曲,能書善畫,是我國繪畫史上傑出的大畫家,擅人物、山水、花鳥。唐寅書法為畫名所掩,主要學趙孟睿芾畋焙S跋歟駛∫萃π悖褡鞽柿ι勻酰程裘噯恚床懷鮃凰靠裉M跏勒昶澇唬骸安⑷胛廡頌免校畋∪醵!(《州山人稿》)流傳墨跡有《自書詩》、《聯句詩》、《落花詩卷》等。

中國古代繪畫賞析之明、清《一》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