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敘古意|馬頭牆

文 | 威

小敘古意|馬頭牆

文 | 威

小敘古意|馬頭牆

小敘古意|馬頭牆

文 | 威

小敘古意|馬頭牆

小敘古意|馬頭牆

徽派建築以“粉牆黛瓦”被外人所熟知。它們繞山映水構成了一個水墨畫卷,特別是層層疊疊馬頭牆下的狹長小巷,更讓人覺得意境深遠。馬頭牆最初稱為“封火牆”,原本是徽派建築中用於防火的一大重要舉措。但徽州人並不滿足於簡單樸實的封火牆,於是將牆頂上裝飾各式各樣的座頭,俗稱“馬頭”,馬頭牆也就成了徽派建築中的一大點睛之筆。

小敘古意|馬頭牆

文 | 威

小敘古意|馬頭牆

小敘古意|馬頭牆

徽派建築以“粉牆黛瓦”被外人所熟知。它們繞山映水構成了一個水墨畫卷,特別是層層疊疊馬頭牆下的狹長小巷,更讓人覺得意境深遠。馬頭牆最初稱為“封火牆”,原本是徽派建築中用於防火的一大重要舉措。但徽州人並不滿足於簡單樸實的封火牆,於是將牆頂上裝飾各式各樣的座頭,俗稱“馬頭”,馬頭牆也就成了徽派建築中的一大點睛之筆。

小敘古意|馬頭牆

小敘古意|馬頭牆

文 | 威

小敘古意|馬頭牆

小敘古意|馬頭牆

徽派建築以“粉牆黛瓦”被外人所熟知。它們繞山映水構成了一個水墨畫卷,特別是層層疊疊馬頭牆下的狹長小巷,更讓人覺得意境深遠。馬頭牆最初稱為“封火牆”,原本是徽派建築中用於防火的一大重要舉措。但徽州人並不滿足於簡單樸實的封火牆,於是將牆頂上裝飾各式各樣的座頭,俗稱“馬頭”,馬頭牆也就成了徽派建築中的一大點睛之筆。

小敘古意|馬頭牆

小敘古意|馬頭牆

徽州地區山多地少,這裡建房的石料和木材都非常豐富。但山區溝壑縱橫,導致燒製牆磚的黏土異常稀缺。難以找尋上等的黏土燒製質地細膩的黏土磚,於是徽派建築便就地取材使用當地的白石粉粉飾外牆,沒想到這白牆青瓦卻恰好能與這裡的綠水青山互相映照。於是徽派建築“粉牆黛瓦”的意境美就誕生了。最著名的有宏村、婺源這些以徽派建築為主體的古村落。

小敘古意|馬頭牆

文 | 威

小敘古意|馬頭牆

小敘古意|馬頭牆

徽派建築以“粉牆黛瓦”被外人所熟知。它們繞山映水構成了一個水墨畫卷,特別是層層疊疊馬頭牆下的狹長小巷,更讓人覺得意境深遠。馬頭牆最初稱為“封火牆”,原本是徽派建築中用於防火的一大重要舉措。但徽州人並不滿足於簡單樸實的封火牆,於是將牆頂上裝飾各式各樣的座頭,俗稱“馬頭”,馬頭牆也就成了徽派建築中的一大點睛之筆。

小敘古意|馬頭牆

小敘古意|馬頭牆

徽州地區山多地少,這裡建房的石料和木材都非常豐富。但山區溝壑縱橫,導致燒製牆磚的黏土異常稀缺。難以找尋上等的黏土燒製質地細膩的黏土磚,於是徽派建築便就地取材使用當地的白石粉粉飾外牆,沒想到這白牆青瓦卻恰好能與這裡的綠水青山互相映照。於是徽派建築“粉牆黛瓦”的意境美就誕生了。最著名的有宏村、婺源這些以徽派建築為主體的古村落。

小敘古意|馬頭牆

△宏村

小敘古意|馬頭牆

文 | 威

小敘古意|馬頭牆

小敘古意|馬頭牆

徽派建築以“粉牆黛瓦”被外人所熟知。它們繞山映水構成了一個水墨畫卷,特別是層層疊疊馬頭牆下的狹長小巷,更讓人覺得意境深遠。馬頭牆最初稱為“封火牆”,原本是徽派建築中用於防火的一大重要舉措。但徽州人並不滿足於簡單樸實的封火牆,於是將牆頂上裝飾各式各樣的座頭,俗稱“馬頭”,馬頭牆也就成了徽派建築中的一大點睛之筆。

小敘古意|馬頭牆

小敘古意|馬頭牆

徽州地區山多地少,這裡建房的石料和木材都非常豐富。但山區溝壑縱橫,導致燒製牆磚的黏土異常稀缺。難以找尋上等的黏土燒製質地細膩的黏土磚,於是徽派建築便就地取材使用當地的白石粉粉飾外牆,沒想到這白牆青瓦卻恰好能與這裡的綠水青山互相映照。於是徽派建築“粉牆黛瓦”的意境美就誕生了。最著名的有宏村、婺源這些以徽派建築為主體的古村落。

小敘古意|馬頭牆

△宏村

小敘古意|馬頭牆

△婺源

對於大多數以木造結構為主,佈局緊密的南方傳統建築來說,火災無疑是最大的安全隱患。一旦一家失火,必定殃及周遭。作為徽派建築聚集地的徽州地區亦是如此。這裡地狹人稠,潮溼多雨,外遷人口常聚族而居,建築自然密集緊湊。房屋和多數南方建築一樣以木造結構為主,磚石為輔,加之一些木雕作為裝飾。這都是造成火災難以控制的主要因素。而馬頭牆就是在這種因素下誕生的一種防火措施。

小敘古意|馬頭牆

文 | 威

小敘古意|馬頭牆

小敘古意|馬頭牆

徽派建築以“粉牆黛瓦”被外人所熟知。它們繞山映水構成了一個水墨畫卷,特別是層層疊疊馬頭牆下的狹長小巷,更讓人覺得意境深遠。馬頭牆最初稱為“封火牆”,原本是徽派建築中用於防火的一大重要舉措。但徽州人並不滿足於簡單樸實的封火牆,於是將牆頂上裝飾各式各樣的座頭,俗稱“馬頭”,馬頭牆也就成了徽派建築中的一大點睛之筆。

小敘古意|馬頭牆

小敘古意|馬頭牆

徽州地區山多地少,這裡建房的石料和木材都非常豐富。但山區溝壑縱橫,導致燒製牆磚的黏土異常稀缺。難以找尋上等的黏土燒製質地細膩的黏土磚,於是徽派建築便就地取材使用當地的白石粉粉飾外牆,沒想到這白牆青瓦卻恰好能與這裡的綠水青山互相映照。於是徽派建築“粉牆黛瓦”的意境美就誕生了。最著名的有宏村、婺源這些以徽派建築為主體的古村落。

小敘古意|馬頭牆

△宏村

小敘古意|馬頭牆

△婺源

對於大多數以木造結構為主,佈局緊密的南方傳統建築來說,火災無疑是最大的安全隱患。一旦一家失火,必定殃及周遭。作為徽派建築聚集地的徽州地區亦是如此。這裡地狹人稠,潮溼多雨,外遷人口常聚族而居,建築自然密集緊湊。房屋和多數南方建築一樣以木造結構為主,磚石為輔,加之一些木雕作為裝飾。這都是造成火災難以控制的主要因素。而馬頭牆就是在這種因素下誕生的一種防火措施。

小敘古意|馬頭牆

小敘古意|馬頭牆

文 | 威

小敘古意|馬頭牆

小敘古意|馬頭牆

徽派建築以“粉牆黛瓦”被外人所熟知。它們繞山映水構成了一個水墨畫卷,特別是層層疊疊馬頭牆下的狹長小巷,更讓人覺得意境深遠。馬頭牆最初稱為“封火牆”,原本是徽派建築中用於防火的一大重要舉措。但徽州人並不滿足於簡單樸實的封火牆,於是將牆頂上裝飾各式各樣的座頭,俗稱“馬頭”,馬頭牆也就成了徽派建築中的一大點睛之筆。

小敘古意|馬頭牆

小敘古意|馬頭牆

徽州地區山多地少,這裡建房的石料和木材都非常豐富。但山區溝壑縱橫,導致燒製牆磚的黏土異常稀缺。難以找尋上等的黏土燒製質地細膩的黏土磚,於是徽派建築便就地取材使用當地的白石粉粉飾外牆,沒想到這白牆青瓦卻恰好能與這裡的綠水青山互相映照。於是徽派建築“粉牆黛瓦”的意境美就誕生了。最著名的有宏村、婺源這些以徽派建築為主體的古村落。

小敘古意|馬頭牆

△宏村

小敘古意|馬頭牆

△婺源

對於大多數以木造結構為主,佈局緊密的南方傳統建築來說,火災無疑是最大的安全隱患。一旦一家失火,必定殃及周遭。作為徽派建築聚集地的徽州地區亦是如此。這裡地狹人稠,潮溼多雨,外遷人口常聚族而居,建築自然密集緊湊。房屋和多數南方建築一樣以木造結構為主,磚石為輔,加之一些木雕作為裝飾。這都是造成火災難以控制的主要因素。而馬頭牆就是在這種因素下誕生的一種防火措施。

小敘古意|馬頭牆

小敘古意|馬頭牆

小敘古意|馬頭牆

文 | 威

小敘古意|馬頭牆

小敘古意|馬頭牆

徽派建築以“粉牆黛瓦”被外人所熟知。它們繞山映水構成了一個水墨畫卷,特別是層層疊疊馬頭牆下的狹長小巷,更讓人覺得意境深遠。馬頭牆最初稱為“封火牆”,原本是徽派建築中用於防火的一大重要舉措。但徽州人並不滿足於簡單樸實的封火牆,於是將牆頂上裝飾各式各樣的座頭,俗稱“馬頭”,馬頭牆也就成了徽派建築中的一大點睛之筆。

小敘古意|馬頭牆

小敘古意|馬頭牆

徽州地區山多地少,這裡建房的石料和木材都非常豐富。但山區溝壑縱橫,導致燒製牆磚的黏土異常稀缺。難以找尋上等的黏土燒製質地細膩的黏土磚,於是徽派建築便就地取材使用當地的白石粉粉飾外牆,沒想到這白牆青瓦卻恰好能與這裡的綠水青山互相映照。於是徽派建築“粉牆黛瓦”的意境美就誕生了。最著名的有宏村、婺源這些以徽派建築為主體的古村落。

小敘古意|馬頭牆

△宏村

小敘古意|馬頭牆

△婺源

對於大多數以木造結構為主,佈局緊密的南方傳統建築來說,火災無疑是最大的安全隱患。一旦一家失火,必定殃及周遭。作為徽派建築聚集地的徽州地區亦是如此。這裡地狹人稠,潮溼多雨,外遷人口常聚族而居,建築自然密集緊湊。房屋和多數南方建築一樣以木造結構為主,磚石為輔,加之一些木雕作為裝飾。這都是造成火災難以控制的主要因素。而馬頭牆就是在這種因素下誕生的一種防火措施。

小敘古意|馬頭牆

小敘古意|馬頭牆

小敘古意|馬頭牆

馬頭牆牆頭高於屋頂,呈階梯狀的外形,高度循屋頂坡度向下逐層跌落,因它形似高昂的馬頭所以被稱為馬頭牆。據說馬頭牆的誕生是徽州歷史上一任知府的創舉,最初的馬頭牆高度超出屋面,無裝飾、無寓意,僅僅是用來控制火災的蔓延而搭建起的簡易牆體。而這位叫何歆的知府正是歷史上將馬頭牆運用於民居建築,並下令推行的第一人。僅因這一舉措就讓他擠身於徽州名臣之列,而這則事蹟清晰生動的記述在當地《徽郡太守何君德政碑記》中。

小敘古意|馬頭牆

文 | 威

小敘古意|馬頭牆

小敘古意|馬頭牆

徽派建築以“粉牆黛瓦”被外人所熟知。它們繞山映水構成了一個水墨畫卷,特別是層層疊疊馬頭牆下的狹長小巷,更讓人覺得意境深遠。馬頭牆最初稱為“封火牆”,原本是徽派建築中用於防火的一大重要舉措。但徽州人並不滿足於簡單樸實的封火牆,於是將牆頂上裝飾各式各樣的座頭,俗稱“馬頭”,馬頭牆也就成了徽派建築中的一大點睛之筆。

小敘古意|馬頭牆

小敘古意|馬頭牆

徽州地區山多地少,這裡建房的石料和木材都非常豐富。但山區溝壑縱橫,導致燒製牆磚的黏土異常稀缺。難以找尋上等的黏土燒製質地細膩的黏土磚,於是徽派建築便就地取材使用當地的白石粉粉飾外牆,沒想到這白牆青瓦卻恰好能與這裡的綠水青山互相映照。於是徽派建築“粉牆黛瓦”的意境美就誕生了。最著名的有宏村、婺源這些以徽派建築為主體的古村落。

小敘古意|馬頭牆

△宏村

小敘古意|馬頭牆

△婺源

對於大多數以木造結構為主,佈局緊密的南方傳統建築來說,火災無疑是最大的安全隱患。一旦一家失火,必定殃及周遭。作為徽派建築聚集地的徽州地區亦是如此。這裡地狹人稠,潮溼多雨,外遷人口常聚族而居,建築自然密集緊湊。房屋和多數南方建築一樣以木造結構為主,磚石為輔,加之一些木雕作為裝飾。這都是造成火災難以控制的主要因素。而馬頭牆就是在這種因素下誕生的一種防火措施。

小敘古意|馬頭牆

小敘古意|馬頭牆

小敘古意|馬頭牆

馬頭牆牆頭高於屋頂,呈階梯狀的外形,高度循屋頂坡度向下逐層跌落,因它形似高昂的馬頭所以被稱為馬頭牆。據說馬頭牆的誕生是徽州歷史上一任知府的創舉,最初的馬頭牆高度超出屋面,無裝飾、無寓意,僅僅是用來控制火災的蔓延而搭建起的簡易牆體。而這位叫何歆的知府正是歷史上將馬頭牆運用於民居建築,並下令推行的第一人。僅因這一舉措就讓他擠身於徽州名臣之列,而這則事蹟清晰生動的記述在當地《徽郡太守何君德政碑記》中。

小敘古意|馬頭牆

據載,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徽州府城還沉浸在端午節歡樂與喧騰的氣氛中,誰知傍晚時分,城東部的一排房屋已陷入火海。而在救火的人群中,就有剛上任不久的徽州知府何歆。由於府城各家各戶之間頂樑相連,火藉著風勢急速蔓延開來,轉瞬間吞沒了整條街道。大火讓整個徽州城的百姓損失慘重。其實不僅這次,歷史上火災一直就是徽州的頭等大患,有籍可查的重大火災就達20餘起,歷任知府都有心無力。災情輕者延燒數十家,重者燒燬上千家。善於觀察的何歆則認為治理火患的關鍵在於治牆,於是命令起村民五家為一伍,用磚石將山牆向上壘砌,使它高於屋面,以此達到防治火災蔓延、“封火”的效果,使火災“不越五家而止”,這也就是最初封火牆的由來。對於房屋密集的傳統徽州村落來說,它們至今依然是當地的防火神器。

小敘古意|馬頭牆

文 | 威

小敘古意|馬頭牆

小敘古意|馬頭牆

徽派建築以“粉牆黛瓦”被外人所熟知。它們繞山映水構成了一個水墨畫卷,特別是層層疊疊馬頭牆下的狹長小巷,更讓人覺得意境深遠。馬頭牆最初稱為“封火牆”,原本是徽派建築中用於防火的一大重要舉措。但徽州人並不滿足於簡單樸實的封火牆,於是將牆頂上裝飾各式各樣的座頭,俗稱“馬頭”,馬頭牆也就成了徽派建築中的一大點睛之筆。

小敘古意|馬頭牆

小敘古意|馬頭牆

徽州地區山多地少,這裡建房的石料和木材都非常豐富。但山區溝壑縱橫,導致燒製牆磚的黏土異常稀缺。難以找尋上等的黏土燒製質地細膩的黏土磚,於是徽派建築便就地取材使用當地的白石粉粉飾外牆,沒想到這白牆青瓦卻恰好能與這裡的綠水青山互相映照。於是徽派建築“粉牆黛瓦”的意境美就誕生了。最著名的有宏村、婺源這些以徽派建築為主體的古村落。

小敘古意|馬頭牆

△宏村

小敘古意|馬頭牆

△婺源

對於大多數以木造結構為主,佈局緊密的南方傳統建築來說,火災無疑是最大的安全隱患。一旦一家失火,必定殃及周遭。作為徽派建築聚集地的徽州地區亦是如此。這裡地狹人稠,潮溼多雨,外遷人口常聚族而居,建築自然密集緊湊。房屋和多數南方建築一樣以木造結構為主,磚石為輔,加之一些木雕作為裝飾。這都是造成火災難以控制的主要因素。而馬頭牆就是在這種因素下誕生的一種防火措施。

小敘古意|馬頭牆

小敘古意|馬頭牆

小敘古意|馬頭牆

馬頭牆牆頭高於屋頂,呈階梯狀的外形,高度循屋頂坡度向下逐層跌落,因它形似高昂的馬頭所以被稱為馬頭牆。據說馬頭牆的誕生是徽州歷史上一任知府的創舉,最初的馬頭牆高度超出屋面,無裝飾、無寓意,僅僅是用來控制火災的蔓延而搭建起的簡易牆體。而這位叫何歆的知府正是歷史上將馬頭牆運用於民居建築,並下令推行的第一人。僅因這一舉措就讓他擠身於徽州名臣之列,而這則事蹟清晰生動的記述在當地《徽郡太守何君德政碑記》中。

小敘古意|馬頭牆

據載,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徽州府城還沉浸在端午節歡樂與喧騰的氣氛中,誰知傍晚時分,城東部的一排房屋已陷入火海。而在救火的人群中,就有剛上任不久的徽州知府何歆。由於府城各家各戶之間頂樑相連,火藉著風勢急速蔓延開來,轉瞬間吞沒了整條街道。大火讓整個徽州城的百姓損失慘重。其實不僅這次,歷史上火災一直就是徽州的頭等大患,有籍可查的重大火災就達20餘起,歷任知府都有心無力。災情輕者延燒數十家,重者燒燬上千家。善於觀察的何歆則認為治理火患的關鍵在於治牆,於是命令起村民五家為一伍,用磚石將山牆向上壘砌,使它高於屋面,以此達到防治火災蔓延、“封火”的效果,使火災“不越五家而止”,這也就是最初封火牆的由來。對於房屋密集的傳統徽州村落來說,它們至今依然是當地的防火神器。

小敘古意|馬頭牆

小敘古意|馬頭牆

文 | 威

小敘古意|馬頭牆

小敘古意|馬頭牆

徽派建築以“粉牆黛瓦”被外人所熟知。它們繞山映水構成了一個水墨畫卷,特別是層層疊疊馬頭牆下的狹長小巷,更讓人覺得意境深遠。馬頭牆最初稱為“封火牆”,原本是徽派建築中用於防火的一大重要舉措。但徽州人並不滿足於簡單樸實的封火牆,於是將牆頂上裝飾各式各樣的座頭,俗稱“馬頭”,馬頭牆也就成了徽派建築中的一大點睛之筆。

小敘古意|馬頭牆

小敘古意|馬頭牆

徽州地區山多地少,這裡建房的石料和木材都非常豐富。但山區溝壑縱橫,導致燒製牆磚的黏土異常稀缺。難以找尋上等的黏土燒製質地細膩的黏土磚,於是徽派建築便就地取材使用當地的白石粉粉飾外牆,沒想到這白牆青瓦卻恰好能與這裡的綠水青山互相映照。於是徽派建築“粉牆黛瓦”的意境美就誕生了。最著名的有宏村、婺源這些以徽派建築為主體的古村落。

小敘古意|馬頭牆

△宏村

小敘古意|馬頭牆

△婺源

對於大多數以木造結構為主,佈局緊密的南方傳統建築來說,火災無疑是最大的安全隱患。一旦一家失火,必定殃及周遭。作為徽派建築聚集地的徽州地區亦是如此。這裡地狹人稠,潮溼多雨,外遷人口常聚族而居,建築自然密集緊湊。房屋和多數南方建築一樣以木造結構為主,磚石為輔,加之一些木雕作為裝飾。這都是造成火災難以控制的主要因素。而馬頭牆就是在這種因素下誕生的一種防火措施。

小敘古意|馬頭牆

小敘古意|馬頭牆

小敘古意|馬頭牆

馬頭牆牆頭高於屋頂,呈階梯狀的外形,高度循屋頂坡度向下逐層跌落,因它形似高昂的馬頭所以被稱為馬頭牆。據說馬頭牆的誕生是徽州歷史上一任知府的創舉,最初的馬頭牆高度超出屋面,無裝飾、無寓意,僅僅是用來控制火災的蔓延而搭建起的簡易牆體。而這位叫何歆的知府正是歷史上將馬頭牆運用於民居建築,並下令推行的第一人。僅因這一舉措就讓他擠身於徽州名臣之列,而這則事蹟清晰生動的記述在當地《徽郡太守何君德政碑記》中。

小敘古意|馬頭牆

據載,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徽州府城還沉浸在端午節歡樂與喧騰的氣氛中,誰知傍晚時分,城東部的一排房屋已陷入火海。而在救火的人群中,就有剛上任不久的徽州知府何歆。由於府城各家各戶之間頂樑相連,火藉著風勢急速蔓延開來,轉瞬間吞沒了整條街道。大火讓整個徽州城的百姓損失慘重。其實不僅這次,歷史上火災一直就是徽州的頭等大患,有籍可查的重大火災就達20餘起,歷任知府都有心無力。災情輕者延燒數十家,重者燒燬上千家。善於觀察的何歆則認為治理火患的關鍵在於治牆,於是命令起村民五家為一伍,用磚石將山牆向上壘砌,使它高於屋面,以此達到防治火災蔓延、“封火”的效果,使火災“不越五家而止”,這也就是最初封火牆的由來。對於房屋密集的傳統徽州村落來說,它們至今依然是當地的防火神器。

小敘古意|馬頭牆

小敘古意|馬頭牆

然而心思靈巧的徽州人,遠不滿足於一個簡單樸實的封火牆。隨著徽州文化底蘊的深厚以及徽商的蓬勃發展,徽州建築也自然逐漸走向昌盛,在這個過程中,已經是徽州建築重要組成部分的封火牆自然也隨著人們審美觀念的轉變而賦予許多寓意和裝飾,轉變為更有徽州文化內涵的馬頭牆。榮歸故里的徽商們也常常將大量錢財投入到家族房屋營造的過程中,他們廣置田地,修葺宅院、蓋祠堂、建學堂、立牌坊,這些都對徽派建築的傳統民居風貌產生重大影響。

小敘古意|馬頭牆

文 | 威

小敘古意|馬頭牆

小敘古意|馬頭牆

徽派建築以“粉牆黛瓦”被外人所熟知。它們繞山映水構成了一個水墨畫卷,特別是層層疊疊馬頭牆下的狹長小巷,更讓人覺得意境深遠。馬頭牆最初稱為“封火牆”,原本是徽派建築中用於防火的一大重要舉措。但徽州人並不滿足於簡單樸實的封火牆,於是將牆頂上裝飾各式各樣的座頭,俗稱“馬頭”,馬頭牆也就成了徽派建築中的一大點睛之筆。

小敘古意|馬頭牆

小敘古意|馬頭牆

徽州地區山多地少,這裡建房的石料和木材都非常豐富。但山區溝壑縱橫,導致燒製牆磚的黏土異常稀缺。難以找尋上等的黏土燒製質地細膩的黏土磚,於是徽派建築便就地取材使用當地的白石粉粉飾外牆,沒想到這白牆青瓦卻恰好能與這裡的綠水青山互相映照。於是徽派建築“粉牆黛瓦”的意境美就誕生了。最著名的有宏村、婺源這些以徽派建築為主體的古村落。

小敘古意|馬頭牆

△宏村

小敘古意|馬頭牆

△婺源

對於大多數以木造結構為主,佈局緊密的南方傳統建築來說,火災無疑是最大的安全隱患。一旦一家失火,必定殃及周遭。作為徽派建築聚集地的徽州地區亦是如此。這裡地狹人稠,潮溼多雨,外遷人口常聚族而居,建築自然密集緊湊。房屋和多數南方建築一樣以木造結構為主,磚石為輔,加之一些木雕作為裝飾。這都是造成火災難以控制的主要因素。而馬頭牆就是在這種因素下誕生的一種防火措施。

小敘古意|馬頭牆

小敘古意|馬頭牆

小敘古意|馬頭牆

馬頭牆牆頭高於屋頂,呈階梯狀的外形,高度循屋頂坡度向下逐層跌落,因它形似高昂的馬頭所以被稱為馬頭牆。據說馬頭牆的誕生是徽州歷史上一任知府的創舉,最初的馬頭牆高度超出屋面,無裝飾、無寓意,僅僅是用來控制火災的蔓延而搭建起的簡易牆體。而這位叫何歆的知府正是歷史上將馬頭牆運用於民居建築,並下令推行的第一人。僅因這一舉措就讓他擠身於徽州名臣之列,而這則事蹟清晰生動的記述在當地《徽郡太守何君德政碑記》中。

小敘古意|馬頭牆

據載,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徽州府城還沉浸在端午節歡樂與喧騰的氣氛中,誰知傍晚時分,城東部的一排房屋已陷入火海。而在救火的人群中,就有剛上任不久的徽州知府何歆。由於府城各家各戶之間頂樑相連,火藉著風勢急速蔓延開來,轉瞬間吞沒了整條街道。大火讓整個徽州城的百姓損失慘重。其實不僅這次,歷史上火災一直就是徽州的頭等大患,有籍可查的重大火災就達20餘起,歷任知府都有心無力。災情輕者延燒數十家,重者燒燬上千家。善於觀察的何歆則認為治理火患的關鍵在於治牆,於是命令起村民五家為一伍,用磚石將山牆向上壘砌,使它高於屋面,以此達到防治火災蔓延、“封火”的效果,使火災“不越五家而止”,這也就是最初封火牆的由來。對於房屋密集的傳統徽州村落來說,它們至今依然是當地的防火神器。

小敘古意|馬頭牆

小敘古意|馬頭牆

然而心思靈巧的徽州人,遠不滿足於一個簡單樸實的封火牆。隨著徽州文化底蘊的深厚以及徽商的蓬勃發展,徽州建築也自然逐漸走向昌盛,在這個過程中,已經是徽州建築重要組成部分的封火牆自然也隨著人們審美觀念的轉變而賦予許多寓意和裝飾,轉變為更有徽州文化內涵的馬頭牆。榮歸故里的徽商們也常常將大量錢財投入到家族房屋營造的過程中,他們廣置田地,修葺宅院、蓋祠堂、建學堂、立牌坊,這些都對徽派建築的傳統民居風貌產生重大影響。

小敘古意|馬頭牆

小敘古意|馬頭牆

文 | 威

小敘古意|馬頭牆

小敘古意|馬頭牆

徽派建築以“粉牆黛瓦”被外人所熟知。它們繞山映水構成了一個水墨畫卷,特別是層層疊疊馬頭牆下的狹長小巷,更讓人覺得意境深遠。馬頭牆最初稱為“封火牆”,原本是徽派建築中用於防火的一大重要舉措。但徽州人並不滿足於簡單樸實的封火牆,於是將牆頂上裝飾各式各樣的座頭,俗稱“馬頭”,馬頭牆也就成了徽派建築中的一大點睛之筆。

小敘古意|馬頭牆

小敘古意|馬頭牆

徽州地區山多地少,這裡建房的石料和木材都非常豐富。但山區溝壑縱橫,導致燒製牆磚的黏土異常稀缺。難以找尋上等的黏土燒製質地細膩的黏土磚,於是徽派建築便就地取材使用當地的白石粉粉飾外牆,沒想到這白牆青瓦卻恰好能與這裡的綠水青山互相映照。於是徽派建築“粉牆黛瓦”的意境美就誕生了。最著名的有宏村、婺源這些以徽派建築為主體的古村落。

小敘古意|馬頭牆

△宏村

小敘古意|馬頭牆

△婺源

對於大多數以木造結構為主,佈局緊密的南方傳統建築來說,火災無疑是最大的安全隱患。一旦一家失火,必定殃及周遭。作為徽派建築聚集地的徽州地區亦是如此。這裡地狹人稠,潮溼多雨,外遷人口常聚族而居,建築自然密集緊湊。房屋和多數南方建築一樣以木造結構為主,磚石為輔,加之一些木雕作為裝飾。這都是造成火災難以控制的主要因素。而馬頭牆就是在這種因素下誕生的一種防火措施。

小敘古意|馬頭牆

小敘古意|馬頭牆

小敘古意|馬頭牆

馬頭牆牆頭高於屋頂,呈階梯狀的外形,高度循屋頂坡度向下逐層跌落,因它形似高昂的馬頭所以被稱為馬頭牆。據說馬頭牆的誕生是徽州歷史上一任知府的創舉,最初的馬頭牆高度超出屋面,無裝飾、無寓意,僅僅是用來控制火災的蔓延而搭建起的簡易牆體。而這位叫何歆的知府正是歷史上將馬頭牆運用於民居建築,並下令推行的第一人。僅因這一舉措就讓他擠身於徽州名臣之列,而這則事蹟清晰生動的記述在當地《徽郡太守何君德政碑記》中。

小敘古意|馬頭牆

據載,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徽州府城還沉浸在端午節歡樂與喧騰的氣氛中,誰知傍晚時分,城東部的一排房屋已陷入火海。而在救火的人群中,就有剛上任不久的徽州知府何歆。由於府城各家各戶之間頂樑相連,火藉著風勢急速蔓延開來,轉瞬間吞沒了整條街道。大火讓整個徽州城的百姓損失慘重。其實不僅這次,歷史上火災一直就是徽州的頭等大患,有籍可查的重大火災就達20餘起,歷任知府都有心無力。災情輕者延燒數十家,重者燒燬上千家。善於觀察的何歆則認為治理火患的關鍵在於治牆,於是命令起村民五家為一伍,用磚石將山牆向上壘砌,使它高於屋面,以此達到防治火災蔓延、“封火”的效果,使火災“不越五家而止”,這也就是最初封火牆的由來。對於房屋密集的傳統徽州村落來說,它們至今依然是當地的防火神器。

小敘古意|馬頭牆

小敘古意|馬頭牆

然而心思靈巧的徽州人,遠不滿足於一個簡單樸實的封火牆。隨著徽州文化底蘊的深厚以及徽商的蓬勃發展,徽州建築也自然逐漸走向昌盛,在這個過程中,已經是徽州建築重要組成部分的封火牆自然也隨著人們審美觀念的轉變而賦予許多寓意和裝飾,轉變為更有徽州文化內涵的馬頭牆。榮歸故里的徽商們也常常將大量錢財投入到家族房屋營造的過程中,他們廣置田地,修葺宅院、蓋祠堂、建學堂、立牌坊,這些都對徽派建築的傳統民居風貌產生重大影響。

小敘古意|馬頭牆

小敘古意|馬頭牆

不少徽商還追求文化情趣,附庸風雅,他們在滿足正常的家居生活之外,還會建設風雅的書屋、典雅的客廳,令環境幽雅而靜謐。這裡一扇雕花窗常需花費十幾個工匠共同完成,一幢住宅幾年或十多年才能完工也是常有的事情,花出的銀子成千上萬,為此也造就了異常聞名的徽州木雕、磚雕、石雕。一些商人為炫富,將住宅上上下下刻滿了雕飾。但這些商人在修建氣派房屋的同時又怕外露財富、招致災禍,於是他們將窗戶建的十分窄小,而高高的馬頭牆便能很好的把住宅包圍起來。人們走在徽州的村巷中,只能看到高牆窄巷和比例十分不協調的小窗戶,卻看不見雕樑畫棟的內屋,這也是安徽民居的一個重要特點。

小敘古意|馬頭牆

文 | 威

小敘古意|馬頭牆

小敘古意|馬頭牆

徽派建築以“粉牆黛瓦”被外人所熟知。它們繞山映水構成了一個水墨畫卷,特別是層層疊疊馬頭牆下的狹長小巷,更讓人覺得意境深遠。馬頭牆最初稱為“封火牆”,原本是徽派建築中用於防火的一大重要舉措。但徽州人並不滿足於簡單樸實的封火牆,於是將牆頂上裝飾各式各樣的座頭,俗稱“馬頭”,馬頭牆也就成了徽派建築中的一大點睛之筆。

小敘古意|馬頭牆

小敘古意|馬頭牆

徽州地區山多地少,這裡建房的石料和木材都非常豐富。但山區溝壑縱橫,導致燒製牆磚的黏土異常稀缺。難以找尋上等的黏土燒製質地細膩的黏土磚,於是徽派建築便就地取材使用當地的白石粉粉飾外牆,沒想到這白牆青瓦卻恰好能與這裡的綠水青山互相映照。於是徽派建築“粉牆黛瓦”的意境美就誕生了。最著名的有宏村、婺源這些以徽派建築為主體的古村落。

小敘古意|馬頭牆

△宏村

小敘古意|馬頭牆

△婺源

對於大多數以木造結構為主,佈局緊密的南方傳統建築來說,火災無疑是最大的安全隱患。一旦一家失火,必定殃及周遭。作為徽派建築聚集地的徽州地區亦是如此。這裡地狹人稠,潮溼多雨,外遷人口常聚族而居,建築自然密集緊湊。房屋和多數南方建築一樣以木造結構為主,磚石為輔,加之一些木雕作為裝飾。這都是造成火災難以控制的主要因素。而馬頭牆就是在這種因素下誕生的一種防火措施。

小敘古意|馬頭牆

小敘古意|馬頭牆

小敘古意|馬頭牆

馬頭牆牆頭高於屋頂,呈階梯狀的外形,高度循屋頂坡度向下逐層跌落,因它形似高昂的馬頭所以被稱為馬頭牆。據說馬頭牆的誕生是徽州歷史上一任知府的創舉,最初的馬頭牆高度超出屋面,無裝飾、無寓意,僅僅是用來控制火災的蔓延而搭建起的簡易牆體。而這位叫何歆的知府正是歷史上將馬頭牆運用於民居建築,並下令推行的第一人。僅因這一舉措就讓他擠身於徽州名臣之列,而這則事蹟清晰生動的記述在當地《徽郡太守何君德政碑記》中。

小敘古意|馬頭牆

據載,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徽州府城還沉浸在端午節歡樂與喧騰的氣氛中,誰知傍晚時分,城東部的一排房屋已陷入火海。而在救火的人群中,就有剛上任不久的徽州知府何歆。由於府城各家各戶之間頂樑相連,火藉著風勢急速蔓延開來,轉瞬間吞沒了整條街道。大火讓整個徽州城的百姓損失慘重。其實不僅這次,歷史上火災一直就是徽州的頭等大患,有籍可查的重大火災就達20餘起,歷任知府都有心無力。災情輕者延燒數十家,重者燒燬上千家。善於觀察的何歆則認為治理火患的關鍵在於治牆,於是命令起村民五家為一伍,用磚石將山牆向上壘砌,使它高於屋面,以此達到防治火災蔓延、“封火”的效果,使火災“不越五家而止”,這也就是最初封火牆的由來。對於房屋密集的傳統徽州村落來說,它們至今依然是當地的防火神器。

小敘古意|馬頭牆

小敘古意|馬頭牆

然而心思靈巧的徽州人,遠不滿足於一個簡單樸實的封火牆。隨著徽州文化底蘊的深厚以及徽商的蓬勃發展,徽州建築也自然逐漸走向昌盛,在這個過程中,已經是徽州建築重要組成部分的封火牆自然也隨著人們審美觀念的轉變而賦予許多寓意和裝飾,轉變為更有徽州文化內涵的馬頭牆。榮歸故里的徽商們也常常將大量錢財投入到家族房屋營造的過程中,他們廣置田地,修葺宅院、蓋祠堂、建學堂、立牌坊,這些都對徽派建築的傳統民居風貌產生重大影響。

小敘古意|馬頭牆

小敘古意|馬頭牆

不少徽商還追求文化情趣,附庸風雅,他們在滿足正常的家居生活之外,還會建設風雅的書屋、典雅的客廳,令環境幽雅而靜謐。這裡一扇雕花窗常需花費十幾個工匠共同完成,一幢住宅幾年或十多年才能完工也是常有的事情,花出的銀子成千上萬,為此也造就了異常聞名的徽州木雕、磚雕、石雕。一些商人為炫富,將住宅上上下下刻滿了雕飾。但這些商人在修建氣派房屋的同時又怕外露財富、招致災禍,於是他們將窗戶建的十分窄小,而高高的馬頭牆便能很好的把住宅包圍起來。人們走在徽州的村巷中,只能看到高牆窄巷和比例十分不協調的小窗戶,卻看不見雕樑畫棟的內屋,這也是安徽民居的一個重要特點。

小敘古意|馬頭牆

小敘古意|馬頭牆

文 | 威

小敘古意|馬頭牆

小敘古意|馬頭牆

徽派建築以“粉牆黛瓦”被外人所熟知。它們繞山映水構成了一個水墨畫卷,特別是層層疊疊馬頭牆下的狹長小巷,更讓人覺得意境深遠。馬頭牆最初稱為“封火牆”,原本是徽派建築中用於防火的一大重要舉措。但徽州人並不滿足於簡單樸實的封火牆,於是將牆頂上裝飾各式各樣的座頭,俗稱“馬頭”,馬頭牆也就成了徽派建築中的一大點睛之筆。

小敘古意|馬頭牆

小敘古意|馬頭牆

徽州地區山多地少,這裡建房的石料和木材都非常豐富。但山區溝壑縱橫,導致燒製牆磚的黏土異常稀缺。難以找尋上等的黏土燒製質地細膩的黏土磚,於是徽派建築便就地取材使用當地的白石粉粉飾外牆,沒想到這白牆青瓦卻恰好能與這裡的綠水青山互相映照。於是徽派建築“粉牆黛瓦”的意境美就誕生了。最著名的有宏村、婺源這些以徽派建築為主體的古村落。

小敘古意|馬頭牆

△宏村

小敘古意|馬頭牆

△婺源

對於大多數以木造結構為主,佈局緊密的南方傳統建築來說,火災無疑是最大的安全隱患。一旦一家失火,必定殃及周遭。作為徽派建築聚集地的徽州地區亦是如此。這裡地狹人稠,潮溼多雨,外遷人口常聚族而居,建築自然密集緊湊。房屋和多數南方建築一樣以木造結構為主,磚石為輔,加之一些木雕作為裝飾。這都是造成火災難以控制的主要因素。而馬頭牆就是在這種因素下誕生的一種防火措施。

小敘古意|馬頭牆

小敘古意|馬頭牆

小敘古意|馬頭牆

馬頭牆牆頭高於屋頂,呈階梯狀的外形,高度循屋頂坡度向下逐層跌落,因它形似高昂的馬頭所以被稱為馬頭牆。據說馬頭牆的誕生是徽州歷史上一任知府的創舉,最初的馬頭牆高度超出屋面,無裝飾、無寓意,僅僅是用來控制火災的蔓延而搭建起的簡易牆體。而這位叫何歆的知府正是歷史上將馬頭牆運用於民居建築,並下令推行的第一人。僅因這一舉措就讓他擠身於徽州名臣之列,而這則事蹟清晰生動的記述在當地《徽郡太守何君德政碑記》中。

小敘古意|馬頭牆

據載,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徽州府城還沉浸在端午節歡樂與喧騰的氣氛中,誰知傍晚時分,城東部的一排房屋已陷入火海。而在救火的人群中,就有剛上任不久的徽州知府何歆。由於府城各家各戶之間頂樑相連,火藉著風勢急速蔓延開來,轉瞬間吞沒了整條街道。大火讓整個徽州城的百姓損失慘重。其實不僅這次,歷史上火災一直就是徽州的頭等大患,有籍可查的重大火災就達20餘起,歷任知府都有心無力。災情輕者延燒數十家,重者燒燬上千家。善於觀察的何歆則認為治理火患的關鍵在於治牆,於是命令起村民五家為一伍,用磚石將山牆向上壘砌,使它高於屋面,以此達到防治火災蔓延、“封火”的效果,使火災“不越五家而止”,這也就是最初封火牆的由來。對於房屋密集的傳統徽州村落來說,它們至今依然是當地的防火神器。

小敘古意|馬頭牆

小敘古意|馬頭牆

然而心思靈巧的徽州人,遠不滿足於一個簡單樸實的封火牆。隨著徽州文化底蘊的深厚以及徽商的蓬勃發展,徽州建築也自然逐漸走向昌盛,在這個過程中,已經是徽州建築重要組成部分的封火牆自然也隨著人們審美觀念的轉變而賦予許多寓意和裝飾,轉變為更有徽州文化內涵的馬頭牆。榮歸故里的徽商們也常常將大量錢財投入到家族房屋營造的過程中,他們廣置田地,修葺宅院、蓋祠堂、建學堂、立牌坊,這些都對徽派建築的傳統民居風貌產生重大影響。

小敘古意|馬頭牆

小敘古意|馬頭牆

不少徽商還追求文化情趣,附庸風雅,他們在滿足正常的家居生活之外,還會建設風雅的書屋、典雅的客廳,令環境幽雅而靜謐。這裡一扇雕花窗常需花費十幾個工匠共同完成,一幢住宅幾年或十多年才能完工也是常有的事情,花出的銀子成千上萬,為此也造就了異常聞名的徽州木雕、磚雕、石雕。一些商人為炫富,將住宅上上下下刻滿了雕飾。但這些商人在修建氣派房屋的同時又怕外露財富、招致災禍,於是他們將窗戶建的十分窄小,而高高的馬頭牆便能很好的把住宅包圍起來。人們走在徽州的村巷中,只能看到高牆窄巷和比例十分不協調的小窗戶,卻看不見雕樑畫棟的內屋,這也是安徽民居的一個重要特點。

小敘古意|馬頭牆

小敘古意|馬頭牆

多樣化的馬頭牆形制主要體現在牆脊的多簷化和馬頭的造型部分。房屋主人一般根據房屋的進深尺寸決定牆體階梯的級數和尺度。由於各大宅院的進深各異,馬頭牆便有了一階、兩階、三階之分,進深數量越多,馬頭牆的數量也會疊至更多,最多可疊至五層甚至七層。馬頭牆的座頭也會因為房主的身份、地位、財力的不同而造型各異,大致能分為“印鬥式”、“坐吻式”、“鵲尾式”和“朝笏式”。

小敘古意|馬頭牆

文 | 威

小敘古意|馬頭牆

小敘古意|馬頭牆

徽派建築以“粉牆黛瓦”被外人所熟知。它們繞山映水構成了一個水墨畫卷,特別是層層疊疊馬頭牆下的狹長小巷,更讓人覺得意境深遠。馬頭牆最初稱為“封火牆”,原本是徽派建築中用於防火的一大重要舉措。但徽州人並不滿足於簡單樸實的封火牆,於是將牆頂上裝飾各式各樣的座頭,俗稱“馬頭”,馬頭牆也就成了徽派建築中的一大點睛之筆。

小敘古意|馬頭牆

小敘古意|馬頭牆

徽州地區山多地少,這裡建房的石料和木材都非常豐富。但山區溝壑縱橫,導致燒製牆磚的黏土異常稀缺。難以找尋上等的黏土燒製質地細膩的黏土磚,於是徽派建築便就地取材使用當地的白石粉粉飾外牆,沒想到這白牆青瓦卻恰好能與這裡的綠水青山互相映照。於是徽派建築“粉牆黛瓦”的意境美就誕生了。最著名的有宏村、婺源這些以徽派建築為主體的古村落。

小敘古意|馬頭牆

△宏村

小敘古意|馬頭牆

△婺源

對於大多數以木造結構為主,佈局緊密的南方傳統建築來說,火災無疑是最大的安全隱患。一旦一家失火,必定殃及周遭。作為徽派建築聚集地的徽州地區亦是如此。這裡地狹人稠,潮溼多雨,外遷人口常聚族而居,建築自然密集緊湊。房屋和多數南方建築一樣以木造結構為主,磚石為輔,加之一些木雕作為裝飾。這都是造成火災難以控制的主要因素。而馬頭牆就是在這種因素下誕生的一種防火措施。

小敘古意|馬頭牆

小敘古意|馬頭牆

小敘古意|馬頭牆

馬頭牆牆頭高於屋頂,呈階梯狀的外形,高度循屋頂坡度向下逐層跌落,因它形似高昂的馬頭所以被稱為馬頭牆。據說馬頭牆的誕生是徽州歷史上一任知府的創舉,最初的馬頭牆高度超出屋面,無裝飾、無寓意,僅僅是用來控制火災的蔓延而搭建起的簡易牆體。而這位叫何歆的知府正是歷史上將馬頭牆運用於民居建築,並下令推行的第一人。僅因這一舉措就讓他擠身於徽州名臣之列,而這則事蹟清晰生動的記述在當地《徽郡太守何君德政碑記》中。

小敘古意|馬頭牆

據載,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徽州府城還沉浸在端午節歡樂與喧騰的氣氛中,誰知傍晚時分,城東部的一排房屋已陷入火海。而在救火的人群中,就有剛上任不久的徽州知府何歆。由於府城各家各戶之間頂樑相連,火藉著風勢急速蔓延開來,轉瞬間吞沒了整條街道。大火讓整個徽州城的百姓損失慘重。其實不僅這次,歷史上火災一直就是徽州的頭等大患,有籍可查的重大火災就達20餘起,歷任知府都有心無力。災情輕者延燒數十家,重者燒燬上千家。善於觀察的何歆則認為治理火患的關鍵在於治牆,於是命令起村民五家為一伍,用磚石將山牆向上壘砌,使它高於屋面,以此達到防治火災蔓延、“封火”的效果,使火災“不越五家而止”,這也就是最初封火牆的由來。對於房屋密集的傳統徽州村落來說,它們至今依然是當地的防火神器。

小敘古意|馬頭牆

小敘古意|馬頭牆

然而心思靈巧的徽州人,遠不滿足於一個簡單樸實的封火牆。隨著徽州文化底蘊的深厚以及徽商的蓬勃發展,徽州建築也自然逐漸走向昌盛,在這個過程中,已經是徽州建築重要組成部分的封火牆自然也隨著人們審美觀念的轉變而賦予許多寓意和裝飾,轉變為更有徽州文化內涵的馬頭牆。榮歸故里的徽商們也常常將大量錢財投入到家族房屋營造的過程中,他們廣置田地,修葺宅院、蓋祠堂、建學堂、立牌坊,這些都對徽派建築的傳統民居風貌產生重大影響。

小敘古意|馬頭牆

小敘古意|馬頭牆

不少徽商還追求文化情趣,附庸風雅,他們在滿足正常的家居生活之外,還會建設風雅的書屋、典雅的客廳,令環境幽雅而靜謐。這裡一扇雕花窗常需花費十幾個工匠共同完成,一幢住宅幾年或十多年才能完工也是常有的事情,花出的銀子成千上萬,為此也造就了異常聞名的徽州木雕、磚雕、石雕。一些商人為炫富,將住宅上上下下刻滿了雕飾。但這些商人在修建氣派房屋的同時又怕外露財富、招致災禍,於是他們將窗戶建的十分窄小,而高高的馬頭牆便能很好的把住宅包圍起來。人們走在徽州的村巷中,只能看到高牆窄巷和比例十分不協調的小窗戶,卻看不見雕樑畫棟的內屋,這也是安徽民居的一個重要特點。

小敘古意|馬頭牆

小敘古意|馬頭牆

多樣化的馬頭牆形制主要體現在牆脊的多簷化和馬頭的造型部分。房屋主人一般根據房屋的進深尺寸決定牆體階梯的級數和尺度。由於各大宅院的進深各異,馬頭牆便有了一階、兩階、三階之分,進深數量越多,馬頭牆的數量也會疊至更多,最多可疊至五層甚至七層。馬頭牆的座頭也會因為房主的身份、地位、財力的不同而造型各異,大致能分為“印鬥式”、“坐吻式”、“鵲尾式”和“朝笏式”。

小敘古意|馬頭牆

小敘古意|馬頭牆

文 | 威

小敘古意|馬頭牆

小敘古意|馬頭牆

徽派建築以“粉牆黛瓦”被外人所熟知。它們繞山映水構成了一個水墨畫卷,特別是層層疊疊馬頭牆下的狹長小巷,更讓人覺得意境深遠。馬頭牆最初稱為“封火牆”,原本是徽派建築中用於防火的一大重要舉措。但徽州人並不滿足於簡單樸實的封火牆,於是將牆頂上裝飾各式各樣的座頭,俗稱“馬頭”,馬頭牆也就成了徽派建築中的一大點睛之筆。

小敘古意|馬頭牆

小敘古意|馬頭牆

徽州地區山多地少,這裡建房的石料和木材都非常豐富。但山區溝壑縱橫,導致燒製牆磚的黏土異常稀缺。難以找尋上等的黏土燒製質地細膩的黏土磚,於是徽派建築便就地取材使用當地的白石粉粉飾外牆,沒想到這白牆青瓦卻恰好能與這裡的綠水青山互相映照。於是徽派建築“粉牆黛瓦”的意境美就誕生了。最著名的有宏村、婺源這些以徽派建築為主體的古村落。

小敘古意|馬頭牆

△宏村

小敘古意|馬頭牆

△婺源

對於大多數以木造結構為主,佈局緊密的南方傳統建築來說,火災無疑是最大的安全隱患。一旦一家失火,必定殃及周遭。作為徽派建築聚集地的徽州地區亦是如此。這裡地狹人稠,潮溼多雨,外遷人口常聚族而居,建築自然密集緊湊。房屋和多數南方建築一樣以木造結構為主,磚石為輔,加之一些木雕作為裝飾。這都是造成火災難以控制的主要因素。而馬頭牆就是在這種因素下誕生的一種防火措施。

小敘古意|馬頭牆

小敘古意|馬頭牆

小敘古意|馬頭牆

馬頭牆牆頭高於屋頂,呈階梯狀的外形,高度循屋頂坡度向下逐層跌落,因它形似高昂的馬頭所以被稱為馬頭牆。據說馬頭牆的誕生是徽州歷史上一任知府的創舉,最初的馬頭牆高度超出屋面,無裝飾、無寓意,僅僅是用來控制火災的蔓延而搭建起的簡易牆體。而這位叫何歆的知府正是歷史上將馬頭牆運用於民居建築,並下令推行的第一人。僅因這一舉措就讓他擠身於徽州名臣之列,而這則事蹟清晰生動的記述在當地《徽郡太守何君德政碑記》中。

小敘古意|馬頭牆

據載,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徽州府城還沉浸在端午節歡樂與喧騰的氣氛中,誰知傍晚時分,城東部的一排房屋已陷入火海。而在救火的人群中,就有剛上任不久的徽州知府何歆。由於府城各家各戶之間頂樑相連,火藉著風勢急速蔓延開來,轉瞬間吞沒了整條街道。大火讓整個徽州城的百姓損失慘重。其實不僅這次,歷史上火災一直就是徽州的頭等大患,有籍可查的重大火災就達20餘起,歷任知府都有心無力。災情輕者延燒數十家,重者燒燬上千家。善於觀察的何歆則認為治理火患的關鍵在於治牆,於是命令起村民五家為一伍,用磚石將山牆向上壘砌,使它高於屋面,以此達到防治火災蔓延、“封火”的效果,使火災“不越五家而止”,這也就是最初封火牆的由來。對於房屋密集的傳統徽州村落來說,它們至今依然是當地的防火神器。

小敘古意|馬頭牆

小敘古意|馬頭牆

然而心思靈巧的徽州人,遠不滿足於一個簡單樸實的封火牆。隨著徽州文化底蘊的深厚以及徽商的蓬勃發展,徽州建築也自然逐漸走向昌盛,在這個過程中,已經是徽州建築重要組成部分的封火牆自然也隨著人們審美觀念的轉變而賦予許多寓意和裝飾,轉變為更有徽州文化內涵的馬頭牆。榮歸故里的徽商們也常常將大量錢財投入到家族房屋營造的過程中,他們廣置田地,修葺宅院、蓋祠堂、建學堂、立牌坊,這些都對徽派建築的傳統民居風貌產生重大影響。

小敘古意|馬頭牆

小敘古意|馬頭牆

不少徽商還追求文化情趣,附庸風雅,他們在滿足正常的家居生活之外,還會建設風雅的書屋、典雅的客廳,令環境幽雅而靜謐。這裡一扇雕花窗常需花費十幾個工匠共同完成,一幢住宅幾年或十多年才能完工也是常有的事情,花出的銀子成千上萬,為此也造就了異常聞名的徽州木雕、磚雕、石雕。一些商人為炫富,將住宅上上下下刻滿了雕飾。但這些商人在修建氣派房屋的同時又怕外露財富、招致災禍,於是他們將窗戶建的十分窄小,而高高的馬頭牆便能很好的把住宅包圍起來。人們走在徽州的村巷中,只能看到高牆窄巷和比例十分不協調的小窗戶,卻看不見雕樑畫棟的內屋,這也是安徽民居的一個重要特點。

小敘古意|馬頭牆

小敘古意|馬頭牆

多樣化的馬頭牆形制主要體現在牆脊的多簷化和馬頭的造型部分。房屋主人一般根據房屋的進深尺寸決定牆體階梯的級數和尺度。由於各大宅院的進深各異,馬頭牆便有了一階、兩階、三階之分,進深數量越多,馬頭牆的數量也會疊至更多,最多可疊至五層甚至七層。馬頭牆的座頭也會因為房主的身份、地位、財力的不同而造型各異,大致能分為“印鬥式”、“坐吻式”、“鵲尾式”和“朝笏式”。

小敘古意|馬頭牆

小敘古意|馬頭牆

印鬥式的座頭上端會使用燒製的“卍”字紋或“田”字紋磚來裝飾,側面看去就像一塊金印,這種馬頭牆的房主一般是以讀書做官為追求的文人儒雅之士。坐吻式的座頭通常用吻獸構建裝飾,常見的有鰲魚、天狗等獸形,展示了房主避災祈福的願望。鵲尾式即雕琢成喜鵲尾巴的樣式,是抬頭見喜,喜氣洋洋的寓意。朝笏式會在座頭處放一塊瓦片代表朝笏,上翹的笏形十分像群臣朝會使用的笏板,和印鬥式寓意類似也展現了房主勵志當官的熱切期盼。現在徽州很多景點仍舊保留著徽派老宅,即便是現今新建的房子也多照著當年的徽派建築特點來建。展望整個徽州村落,形態各異、錯落有致的馬頭牆猶如一匹匹奔跑的駿馬,讓原本呆板、冰涼的牆體充滿活力,盡顯動態美。

小敘古意|馬頭牆

文 | 威

小敘古意|馬頭牆

小敘古意|馬頭牆

徽派建築以“粉牆黛瓦”被外人所熟知。它們繞山映水構成了一個水墨畫卷,特別是層層疊疊馬頭牆下的狹長小巷,更讓人覺得意境深遠。馬頭牆最初稱為“封火牆”,原本是徽派建築中用於防火的一大重要舉措。但徽州人並不滿足於簡單樸實的封火牆,於是將牆頂上裝飾各式各樣的座頭,俗稱“馬頭”,馬頭牆也就成了徽派建築中的一大點睛之筆。

小敘古意|馬頭牆

小敘古意|馬頭牆

徽州地區山多地少,這裡建房的石料和木材都非常豐富。但山區溝壑縱橫,導致燒製牆磚的黏土異常稀缺。難以找尋上等的黏土燒製質地細膩的黏土磚,於是徽派建築便就地取材使用當地的白石粉粉飾外牆,沒想到這白牆青瓦卻恰好能與這裡的綠水青山互相映照。於是徽派建築“粉牆黛瓦”的意境美就誕生了。最著名的有宏村、婺源這些以徽派建築為主體的古村落。

小敘古意|馬頭牆

△宏村

小敘古意|馬頭牆

△婺源

對於大多數以木造結構為主,佈局緊密的南方傳統建築來說,火災無疑是最大的安全隱患。一旦一家失火,必定殃及周遭。作為徽派建築聚集地的徽州地區亦是如此。這裡地狹人稠,潮溼多雨,外遷人口常聚族而居,建築自然密集緊湊。房屋和多數南方建築一樣以木造結構為主,磚石為輔,加之一些木雕作為裝飾。這都是造成火災難以控制的主要因素。而馬頭牆就是在這種因素下誕生的一種防火措施。

小敘古意|馬頭牆

小敘古意|馬頭牆

小敘古意|馬頭牆

馬頭牆牆頭高於屋頂,呈階梯狀的外形,高度循屋頂坡度向下逐層跌落,因它形似高昂的馬頭所以被稱為馬頭牆。據說馬頭牆的誕生是徽州歷史上一任知府的創舉,最初的馬頭牆高度超出屋面,無裝飾、無寓意,僅僅是用來控制火災的蔓延而搭建起的簡易牆體。而這位叫何歆的知府正是歷史上將馬頭牆運用於民居建築,並下令推行的第一人。僅因這一舉措就讓他擠身於徽州名臣之列,而這則事蹟清晰生動的記述在當地《徽郡太守何君德政碑記》中。

小敘古意|馬頭牆

據載,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徽州府城還沉浸在端午節歡樂與喧騰的氣氛中,誰知傍晚時分,城東部的一排房屋已陷入火海。而在救火的人群中,就有剛上任不久的徽州知府何歆。由於府城各家各戶之間頂樑相連,火藉著風勢急速蔓延開來,轉瞬間吞沒了整條街道。大火讓整個徽州城的百姓損失慘重。其實不僅這次,歷史上火災一直就是徽州的頭等大患,有籍可查的重大火災就達20餘起,歷任知府都有心無力。災情輕者延燒數十家,重者燒燬上千家。善於觀察的何歆則認為治理火患的關鍵在於治牆,於是命令起村民五家為一伍,用磚石將山牆向上壘砌,使它高於屋面,以此達到防治火災蔓延、“封火”的效果,使火災“不越五家而止”,這也就是最初封火牆的由來。對於房屋密集的傳統徽州村落來說,它們至今依然是當地的防火神器。

小敘古意|馬頭牆

小敘古意|馬頭牆

然而心思靈巧的徽州人,遠不滿足於一個簡單樸實的封火牆。隨著徽州文化底蘊的深厚以及徽商的蓬勃發展,徽州建築也自然逐漸走向昌盛,在這個過程中,已經是徽州建築重要組成部分的封火牆自然也隨著人們審美觀念的轉變而賦予許多寓意和裝飾,轉變為更有徽州文化內涵的馬頭牆。榮歸故里的徽商們也常常將大量錢財投入到家族房屋營造的過程中,他們廣置田地,修葺宅院、蓋祠堂、建學堂、立牌坊,這些都對徽派建築的傳統民居風貌產生重大影響。

小敘古意|馬頭牆

小敘古意|馬頭牆

不少徽商還追求文化情趣,附庸風雅,他們在滿足正常的家居生活之外,還會建設風雅的書屋、典雅的客廳,令環境幽雅而靜謐。這裡一扇雕花窗常需花費十幾個工匠共同完成,一幢住宅幾年或十多年才能完工也是常有的事情,花出的銀子成千上萬,為此也造就了異常聞名的徽州木雕、磚雕、石雕。一些商人為炫富,將住宅上上下下刻滿了雕飾。但這些商人在修建氣派房屋的同時又怕外露財富、招致災禍,於是他們將窗戶建的十分窄小,而高高的馬頭牆便能很好的把住宅包圍起來。人們走在徽州的村巷中,只能看到高牆窄巷和比例十分不協調的小窗戶,卻看不見雕樑畫棟的內屋,這也是安徽民居的一個重要特點。

小敘古意|馬頭牆

小敘古意|馬頭牆

多樣化的馬頭牆形制主要體現在牆脊的多簷化和馬頭的造型部分。房屋主人一般根據房屋的進深尺寸決定牆體階梯的級數和尺度。由於各大宅院的進深各異,馬頭牆便有了一階、兩階、三階之分,進深數量越多,馬頭牆的數量也會疊至更多,最多可疊至五層甚至七層。馬頭牆的座頭也會因為房主的身份、地位、財力的不同而造型各異,大致能分為“印鬥式”、“坐吻式”、“鵲尾式”和“朝笏式”。

小敘古意|馬頭牆

小敘古意|馬頭牆

印鬥式的座頭上端會使用燒製的“卍”字紋或“田”字紋磚來裝飾,側面看去就像一塊金印,這種馬頭牆的房主一般是以讀書做官為追求的文人儒雅之士。坐吻式的座頭通常用吻獸構建裝飾,常見的有鰲魚、天狗等獸形,展示了房主避災祈福的願望。鵲尾式即雕琢成喜鵲尾巴的樣式,是抬頭見喜,喜氣洋洋的寓意。朝笏式會在座頭處放一塊瓦片代表朝笏,上翹的笏形十分像群臣朝會使用的笏板,和印鬥式寓意類似也展現了房主勵志當官的熱切期盼。現在徽州很多景點仍舊保留著徽派老宅,即便是現今新建的房子也多照著當年的徽派建築特點來建。展望整個徽州村落,形態各異、錯落有致的馬頭牆猶如一匹匹奔跑的駿馬,讓原本呆板、冰涼的牆體充滿活力,盡顯動態美。

小敘古意|馬頭牆

本文作者:秋爺公眾號。如需轉載,請聯繫秋爺微信公眾號(ID:秋爺),並註明出處。

小敘古意|馬頭牆

文 | 威

小敘古意|馬頭牆

小敘古意|馬頭牆

徽派建築以“粉牆黛瓦”被外人所熟知。它們繞山映水構成了一個水墨畫卷,特別是層層疊疊馬頭牆下的狹長小巷,更讓人覺得意境深遠。馬頭牆最初稱為“封火牆”,原本是徽派建築中用於防火的一大重要舉措。但徽州人並不滿足於簡單樸實的封火牆,於是將牆頂上裝飾各式各樣的座頭,俗稱“馬頭”,馬頭牆也就成了徽派建築中的一大點睛之筆。

小敘古意|馬頭牆

小敘古意|馬頭牆

徽州地區山多地少,這裡建房的石料和木材都非常豐富。但山區溝壑縱橫,導致燒製牆磚的黏土異常稀缺。難以找尋上等的黏土燒製質地細膩的黏土磚,於是徽派建築便就地取材使用當地的白石粉粉飾外牆,沒想到這白牆青瓦卻恰好能與這裡的綠水青山互相映照。於是徽派建築“粉牆黛瓦”的意境美就誕生了。最著名的有宏村、婺源這些以徽派建築為主體的古村落。

小敘古意|馬頭牆

△宏村

小敘古意|馬頭牆

△婺源

對於大多數以木造結構為主,佈局緊密的南方傳統建築來說,火災無疑是最大的安全隱患。一旦一家失火,必定殃及周遭。作為徽派建築聚集地的徽州地區亦是如此。這裡地狹人稠,潮溼多雨,外遷人口常聚族而居,建築自然密集緊湊。房屋和多數南方建築一樣以木造結構為主,磚石為輔,加之一些木雕作為裝飾。這都是造成火災難以控制的主要因素。而馬頭牆就是在這種因素下誕生的一種防火措施。

小敘古意|馬頭牆

小敘古意|馬頭牆

小敘古意|馬頭牆

馬頭牆牆頭高於屋頂,呈階梯狀的外形,高度循屋頂坡度向下逐層跌落,因它形似高昂的馬頭所以被稱為馬頭牆。據說馬頭牆的誕生是徽州歷史上一任知府的創舉,最初的馬頭牆高度超出屋面,無裝飾、無寓意,僅僅是用來控制火災的蔓延而搭建起的簡易牆體。而這位叫何歆的知府正是歷史上將馬頭牆運用於民居建築,並下令推行的第一人。僅因這一舉措就讓他擠身於徽州名臣之列,而這則事蹟清晰生動的記述在當地《徽郡太守何君德政碑記》中。

小敘古意|馬頭牆

據載,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徽州府城還沉浸在端午節歡樂與喧騰的氣氛中,誰知傍晚時分,城東部的一排房屋已陷入火海。而在救火的人群中,就有剛上任不久的徽州知府何歆。由於府城各家各戶之間頂樑相連,火藉著風勢急速蔓延開來,轉瞬間吞沒了整條街道。大火讓整個徽州城的百姓損失慘重。其實不僅這次,歷史上火災一直就是徽州的頭等大患,有籍可查的重大火災就達20餘起,歷任知府都有心無力。災情輕者延燒數十家,重者燒燬上千家。善於觀察的何歆則認為治理火患的關鍵在於治牆,於是命令起村民五家為一伍,用磚石將山牆向上壘砌,使它高於屋面,以此達到防治火災蔓延、“封火”的效果,使火災“不越五家而止”,這也就是最初封火牆的由來。對於房屋密集的傳統徽州村落來說,它們至今依然是當地的防火神器。

小敘古意|馬頭牆

小敘古意|馬頭牆

然而心思靈巧的徽州人,遠不滿足於一個簡單樸實的封火牆。隨著徽州文化底蘊的深厚以及徽商的蓬勃發展,徽州建築也自然逐漸走向昌盛,在這個過程中,已經是徽州建築重要組成部分的封火牆自然也隨著人們審美觀念的轉變而賦予許多寓意和裝飾,轉變為更有徽州文化內涵的馬頭牆。榮歸故里的徽商們也常常將大量錢財投入到家族房屋營造的過程中,他們廣置田地,修葺宅院、蓋祠堂、建學堂、立牌坊,這些都對徽派建築的傳統民居風貌產生重大影響。

小敘古意|馬頭牆

小敘古意|馬頭牆

不少徽商還追求文化情趣,附庸風雅,他們在滿足正常的家居生活之外,還會建設風雅的書屋、典雅的客廳,令環境幽雅而靜謐。這裡一扇雕花窗常需花費十幾個工匠共同完成,一幢住宅幾年或十多年才能完工也是常有的事情,花出的銀子成千上萬,為此也造就了異常聞名的徽州木雕、磚雕、石雕。一些商人為炫富,將住宅上上下下刻滿了雕飾。但這些商人在修建氣派房屋的同時又怕外露財富、招致災禍,於是他們將窗戶建的十分窄小,而高高的馬頭牆便能很好的把住宅包圍起來。人們走在徽州的村巷中,只能看到高牆窄巷和比例十分不協調的小窗戶,卻看不見雕樑畫棟的內屋,這也是安徽民居的一個重要特點。

小敘古意|馬頭牆

小敘古意|馬頭牆

多樣化的馬頭牆形制主要體現在牆脊的多簷化和馬頭的造型部分。房屋主人一般根據房屋的進深尺寸決定牆體階梯的級數和尺度。由於各大宅院的進深各異,馬頭牆便有了一階、兩階、三階之分,進深數量越多,馬頭牆的數量也會疊至更多,最多可疊至五層甚至七層。馬頭牆的座頭也會因為房主的身份、地位、財力的不同而造型各異,大致能分為“印鬥式”、“坐吻式”、“鵲尾式”和“朝笏式”。

小敘古意|馬頭牆

小敘古意|馬頭牆

印鬥式的座頭上端會使用燒製的“卍”字紋或“田”字紋磚來裝飾,側面看去就像一塊金印,這種馬頭牆的房主一般是以讀書做官為追求的文人儒雅之士。坐吻式的座頭通常用吻獸構建裝飾,常見的有鰲魚、天狗等獸形,展示了房主避災祈福的願望。鵲尾式即雕琢成喜鵲尾巴的樣式,是抬頭見喜,喜氣洋洋的寓意。朝笏式會在座頭處放一塊瓦片代表朝笏,上翹的笏形十分像群臣朝會使用的笏板,和印鬥式寓意類似也展現了房主勵志當官的熱切期盼。現在徽州很多景點仍舊保留著徽派老宅,即便是現今新建的房子也多照著當年的徽派建築特點來建。展望整個徽州村落,形態各異、錯落有致的馬頭牆猶如一匹匹奔跑的駿馬,讓原本呆板、冰涼的牆體充滿活力,盡顯動態美。

小敘古意|馬頭牆

本文作者:秋爺公眾號。如需轉載,請聯繫秋爺微信公眾號(ID:秋爺),並註明出處。

小敘古意|馬頭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