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解讀攜程親子園虐童者:打不過你媽,我還打不過你嗎?

心理學家解讀攜程親子園虐童者:打不過你媽,我還打不過你嗎?

虎毒不食子,人惡卻專門打孩子。

剛開始看到網上爆出上海攜程親子園虐童的視頻,我是沒敢點開的。從憤怒的評論中,我多少也得知了女幼教(後被“澄清”是清潔工)的惡劣行徑。

每次看到這些虐童事件,所有人都會在第一時間被挑起憤怒情緒,但憤怒過後,是深深的無力感。

心理學家解讀攜程親子園虐童者:打不過你媽,我還打不過你嗎?

虎毒不食子,人惡卻專門打孩子。

剛開始看到網上爆出上海攜程親子園虐童的視頻,我是沒敢點開的。從憤怒的評論中,我多少也得知了女幼教(後被“澄清”是清潔工)的惡劣行徑。

每次看到這些虐童事件,所有人都會在第一時間被挑起憤怒情緒,但憤怒過後,是深深的無力感。

心理學家解讀攜程親子園虐童者:打不過你媽,我還打不過你嗎?

為什麼有些人專門欺負小孩子?

1 擁有權力感,是暴力的重要導索

一切暴力發生的背後,都存在著權力的不平等。虐童的人,大多是因為感到了自己的權力感(feelings of power)。

權力是指一方對另一方施加影響的能力。在成年人與兒童的關係裡,成年人無疑是擁有更多權力的。兒童所擁有的所有社會地位、權力和生存材料都是成年人賦予的,成年人面對自己的子女,或是自己管轄的兒童(幼兒園、託管所等)時,他們所擁有的權力感更是全方位的,這便為針對兒童的暴力行為的發生提供了心理基礎。

在這種權力明顯不對等的關係中,成年人不就是認準了小孩子沒有還手之力,不能反抗,才敢為所欲為發洩情緒。

2 兒童更容易被“去人性化”,削弱施暴罪惡感

當那個女幼教把芥末塞進孩子的嘴裡,那些保育員隨意地恐嚇、毆打孩子時,他們實質上沒有把小孩子當人看。惡性暴力事件的背後,往往也隱藏著“去人性化”(dehumanization)。

在去人性化的理論中,研究者將“人性”性定義為人類天性和人類特質。人類天性是指那些人類生來就擁有的、並不是人類特有的一些特質,例如好奇、溫暖、悲傷等。人類特質是指那些為人類獨有的、天生或後天培養的特質,例如紀律、文明、智慧等。

而去人性化就是指否認或無視對方的人性,將對方當作沒有人類天性的物品,或沒有人類特質的動物。

一旦發生了去人性化,忽視、排擠甚至暴力行為就隨之而來了。

兒童作為特殊的小人類,他們既不能像成年人一樣順利地使用語言等方式體現他們的人類天性,又尚未完全地獲得人類特質(他們更不守紀律,智力也尚未發育完全),去人性化在他們身上很容易發生。

在虐童者眼裡,他們只是一群弱小的、口齒不清無法溝通的、亂糟糟可供隨意處置的“物件”。

心理學家解讀攜程親子園虐童者:打不過你媽,我還打不過你嗎?

虎毒不食子,人惡卻專門打孩子。

剛開始看到網上爆出上海攜程親子園虐童的視頻,我是沒敢點開的。從憤怒的評論中,我多少也得知了女幼教(後被“澄清”是清潔工)的惡劣行徑。

每次看到這些虐童事件,所有人都會在第一時間被挑起憤怒情緒,但憤怒過後,是深深的無力感。

心理學家解讀攜程親子園虐童者:打不過你媽,我還打不過你嗎?

為什麼有些人專門欺負小孩子?

1 擁有權力感,是暴力的重要導索

一切暴力發生的背後,都存在著權力的不平等。虐童的人,大多是因為感到了自己的權力感(feelings of power)。

權力是指一方對另一方施加影響的能力。在成年人與兒童的關係裡,成年人無疑是擁有更多權力的。兒童所擁有的所有社會地位、權力和生存材料都是成年人賦予的,成年人面對自己的子女,或是自己管轄的兒童(幼兒園、託管所等)時,他們所擁有的權力感更是全方位的,這便為針對兒童的暴力行為的發生提供了心理基礎。

在這種權力明顯不對等的關係中,成年人不就是認準了小孩子沒有還手之力,不能反抗,才敢為所欲為發洩情緒。

2 兒童更容易被“去人性化”,削弱施暴罪惡感

當那個女幼教把芥末塞進孩子的嘴裡,那些保育員隨意地恐嚇、毆打孩子時,他們實質上沒有把小孩子當人看。惡性暴力事件的背後,往往也隱藏著“去人性化”(dehumanization)。

在去人性化的理論中,研究者將“人性”性定義為人類天性和人類特質。人類天性是指那些人類生來就擁有的、並不是人類特有的一些特質,例如好奇、溫暖、悲傷等。人類特質是指那些為人類獨有的、天生或後天培養的特質,例如紀律、文明、智慧等。

而去人性化就是指否認或無視對方的人性,將對方當作沒有人類天性的物品,或沒有人類特質的動物。

一旦發生了去人性化,忽視、排擠甚至暴力行為就隨之而來了。

兒童作為特殊的小人類,他們既不能像成年人一樣順利地使用語言等方式體現他們的人類天性,又尚未完全地獲得人類特質(他們更不守紀律,智力也尚未發育完全),去人性化在他們身上很容易發生。

在虐童者眼裡,他們只是一群弱小的、口齒不清無法溝通的、亂糟糟可供隨意處置的“物件”。

心理學家解讀攜程親子園虐童者:打不過你媽,我還打不過你嗎?

3 需要警惕的“權威主義人格特質”

其實這些施暴者,可能換個環境就是個老實巴交的普通人。

我們可能會覺得,周圍怎麼會有如此惡毒的人?但其實,在某些情境下施暴的人,可能就是身邊的人,甚至是我們自己。例如在領導面前俯首帖耳得像個孫子,對下屬無禮又刻薄的同事;例如在外面平易近人,回家後卻對子女肆意打罵的父母;又例如,在家長面前溫和有禮,轉頭就對兒童施虐的保姆和幼兒園員工。

善良的旁觀者們與邪惡的施暴者,並不是非黑即白兩極。而其中的平衡槓桿,就是權威主義人格(authoritarian personality)特質。

總的來說,權威主義人格是在對權威的認同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兼具命令與服從的人格。權威主義人格是非常矛盾的、施虐狂與受虐狂特性為一身的群體。他們的受虐性主要體現在對權力的狂熱和服從上,而施虐性體現在利用權力對無權者進行攻擊、使用懲罰作為控制他人的手段上。

大量的研究證明了,權威主義人格是人們對他人實施攻擊行為的人格原因,而他們的攻擊行為通常都是通過對別人的去人性化起作用。

權威主義人格是一種整體較為穩定的人格特質,但它在每個人身上不是全或無的;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一定的權威主義人格傾向,當我們處在充滿威脅的或是不安全的情境中,這種傾向會得到激發。

當人們沒有獲得良好的教育、又長期處在無權無勢的地位上時,面對比他們更加沒有權力的群體,他們原本就有的的權威人格特質可能會得到提升,暴力行為也隨之增加。比如在幼教機構中,面對一群手無縛雞之力的小孩時,人們的權力感會暴漲;當小孩們又不受管教時,他們會感覺自己的權威受到了挑釁,便肆無忌憚地對小孩們拳腳相加。

最可怕的是,如果他們所依託的權力機構本身對他們棄如敝履,又默許甚至贊同他們的暴力行為,他們對無權力群體的虐待就會更加心安理得、變本加厲。

心理學家解讀攜程親子園虐童者:打不過你媽,我還打不過你嗎?

虎毒不食子,人惡卻專門打孩子。

剛開始看到網上爆出上海攜程親子園虐童的視頻,我是沒敢點開的。從憤怒的評論中,我多少也得知了女幼教(後被“澄清”是清潔工)的惡劣行徑。

每次看到這些虐童事件,所有人都會在第一時間被挑起憤怒情緒,但憤怒過後,是深深的無力感。

心理學家解讀攜程親子園虐童者:打不過你媽,我還打不過你嗎?

為什麼有些人專門欺負小孩子?

1 擁有權力感,是暴力的重要導索

一切暴力發生的背後,都存在著權力的不平等。虐童的人,大多是因為感到了自己的權力感(feelings of power)。

權力是指一方對另一方施加影響的能力。在成年人與兒童的關係裡,成年人無疑是擁有更多權力的。兒童所擁有的所有社會地位、權力和生存材料都是成年人賦予的,成年人面對自己的子女,或是自己管轄的兒童(幼兒園、託管所等)時,他們所擁有的權力感更是全方位的,這便為針對兒童的暴力行為的發生提供了心理基礎。

在這種權力明顯不對等的關係中,成年人不就是認準了小孩子沒有還手之力,不能反抗,才敢為所欲為發洩情緒。

2 兒童更容易被“去人性化”,削弱施暴罪惡感

當那個女幼教把芥末塞進孩子的嘴裡,那些保育員隨意地恐嚇、毆打孩子時,他們實質上沒有把小孩子當人看。惡性暴力事件的背後,往往也隱藏著“去人性化”(dehumanization)。

在去人性化的理論中,研究者將“人性”性定義為人類天性和人類特質。人類天性是指那些人類生來就擁有的、並不是人類特有的一些特質,例如好奇、溫暖、悲傷等。人類特質是指那些為人類獨有的、天生或後天培養的特質,例如紀律、文明、智慧等。

而去人性化就是指否認或無視對方的人性,將對方當作沒有人類天性的物品,或沒有人類特質的動物。

一旦發生了去人性化,忽視、排擠甚至暴力行為就隨之而來了。

兒童作為特殊的小人類,他們既不能像成年人一樣順利地使用語言等方式體現他們的人類天性,又尚未完全地獲得人類特質(他們更不守紀律,智力也尚未發育完全),去人性化在他們身上很容易發生。

在虐童者眼裡,他們只是一群弱小的、口齒不清無法溝通的、亂糟糟可供隨意處置的“物件”。

心理學家解讀攜程親子園虐童者:打不過你媽,我還打不過你嗎?

3 需要警惕的“權威主義人格特質”

其實這些施暴者,可能換個環境就是個老實巴交的普通人。

我們可能會覺得,周圍怎麼會有如此惡毒的人?但其實,在某些情境下施暴的人,可能就是身邊的人,甚至是我們自己。例如在領導面前俯首帖耳得像個孫子,對下屬無禮又刻薄的同事;例如在外面平易近人,回家後卻對子女肆意打罵的父母;又例如,在家長面前溫和有禮,轉頭就對兒童施虐的保姆和幼兒園員工。

善良的旁觀者們與邪惡的施暴者,並不是非黑即白兩極。而其中的平衡槓桿,就是權威主義人格(authoritarian personality)特質。

總的來說,權威主義人格是在對權威的認同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兼具命令與服從的人格。權威主義人格是非常矛盾的、施虐狂與受虐狂特性為一身的群體。他們的受虐性主要體現在對權力的狂熱和服從上,而施虐性體現在利用權力對無權者進行攻擊、使用懲罰作為控制他人的手段上。

大量的研究證明了,權威主義人格是人們對他人實施攻擊行為的人格原因,而他們的攻擊行為通常都是通過對別人的去人性化起作用。

權威主義人格是一種整體較為穩定的人格特質,但它在每個人身上不是全或無的;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一定的權威主義人格傾向,當我們處在充滿威脅的或是不安全的情境中,這種傾向會得到激發。

當人們沒有獲得良好的教育、又長期處在無權無勢的地位上時,面對比他們更加沒有權力的群體,他們原本就有的的權威人格特質可能會得到提升,暴力行為也隨之增加。比如在幼教機構中,面對一群手無縛雞之力的小孩時,人們的權力感會暴漲;當小孩們又不受管教時,他們會感覺自己的權威受到了挑釁,便肆無忌憚地對小孩們拳腳相加。

最可怕的是,如果他們所依託的權力機構本身對他們棄如敝履,又默許甚至贊同他們的暴力行為,他們對無權力群體的虐待就會更加心安理得、變本加厲。

心理學家解讀攜程親子園虐童者:打不過你媽,我還打不過你嗎?

面對惡性事件,普通人還能做些什麼?

第一,我們需要明確擺出零容忍的態度。

施暴的人會給自己的行為找出無數個藉口:

你沒親自體會過,你是不知道小孩子有多煩!

要是幾十個小屁孩圍著你哭,你也控制不住情緒,你也得揍他們!

但任何理由都不能為暴力行徑背書。當我們在網上掀起一陣陣聲討“熊孩子”的熱潮、看到熊孩子得到懲罰而拍手稱快時,是否也是在某種程度上默許了“暴力可以解決一切”的氛圍?

對小孩子施與暴力,在任何社會、任何文化、任何情境下,都是一道紅線。縱容暴力和實施暴力之間沒有界限,如果今天因為“打的不是我家孩子”而忍下去選擇大事化小,那麼終有一天,暴力會被賦權為正常的社會規則。

第二,在問責的同時,也需要反思行業系統的問題。

在我國,幼師、教育者——這些最需要高素質人才、嚴格把關從業人員資質的職業,入門門檻卻最低。

親子中心、幼兒園、月子中心頻頻爆出虐待兒童事件、在裝有監控的環境下仍然明目張膽地毆打孩子,說明這已經不是某個人是否善良或邪惡的問題,而是整個機構,乃至行業從業人員資質審查的問題。

但除了一次次的嚴肅批評、開除,我們是否能期待更多有效的規範措施,而不是等著無法挽回的事情發生後,再象徵性地補救?

除了對員工進行更嚴厲的資質審查,行業本身也應反思其運行與管理問題。作為教育機構,尤其是在兒童成長關鍵期對兒童進行教育和管理的幼兒園,首先應反思自身教育理念的人文性與科學性。

其次,在對待幼師和員工的態度上,也應反思:是否對員工過於苛刻,造成員工壓力過大?是否對員工過於縱容,甚至默許其不合理、非法的行徑?

心理學家解讀攜程親子園虐童者:打不過你媽,我還打不過你嗎?

虎毒不食子,人惡卻專門打孩子。

剛開始看到網上爆出上海攜程親子園虐童的視頻,我是沒敢點開的。從憤怒的評論中,我多少也得知了女幼教(後被“澄清”是清潔工)的惡劣行徑。

每次看到這些虐童事件,所有人都會在第一時間被挑起憤怒情緒,但憤怒過後,是深深的無力感。

心理學家解讀攜程親子園虐童者:打不過你媽,我還打不過你嗎?

為什麼有些人專門欺負小孩子?

1 擁有權力感,是暴力的重要導索

一切暴力發生的背後,都存在著權力的不平等。虐童的人,大多是因為感到了自己的權力感(feelings of power)。

權力是指一方對另一方施加影響的能力。在成年人與兒童的關係裡,成年人無疑是擁有更多權力的。兒童所擁有的所有社會地位、權力和生存材料都是成年人賦予的,成年人面對自己的子女,或是自己管轄的兒童(幼兒園、託管所等)時,他們所擁有的權力感更是全方位的,這便為針對兒童的暴力行為的發生提供了心理基礎。

在這種權力明顯不對等的關係中,成年人不就是認準了小孩子沒有還手之力,不能反抗,才敢為所欲為發洩情緒。

2 兒童更容易被“去人性化”,削弱施暴罪惡感

當那個女幼教把芥末塞進孩子的嘴裡,那些保育員隨意地恐嚇、毆打孩子時,他們實質上沒有把小孩子當人看。惡性暴力事件的背後,往往也隱藏著“去人性化”(dehumanization)。

在去人性化的理論中,研究者將“人性”性定義為人類天性和人類特質。人類天性是指那些人類生來就擁有的、並不是人類特有的一些特質,例如好奇、溫暖、悲傷等。人類特質是指那些為人類獨有的、天生或後天培養的特質,例如紀律、文明、智慧等。

而去人性化就是指否認或無視對方的人性,將對方當作沒有人類天性的物品,或沒有人類特質的動物。

一旦發生了去人性化,忽視、排擠甚至暴力行為就隨之而來了。

兒童作為特殊的小人類,他們既不能像成年人一樣順利地使用語言等方式體現他們的人類天性,又尚未完全地獲得人類特質(他們更不守紀律,智力也尚未發育完全),去人性化在他們身上很容易發生。

在虐童者眼裡,他們只是一群弱小的、口齒不清無法溝通的、亂糟糟可供隨意處置的“物件”。

心理學家解讀攜程親子園虐童者:打不過你媽,我還打不過你嗎?

3 需要警惕的“權威主義人格特質”

其實這些施暴者,可能換個環境就是個老實巴交的普通人。

我們可能會覺得,周圍怎麼會有如此惡毒的人?但其實,在某些情境下施暴的人,可能就是身邊的人,甚至是我們自己。例如在領導面前俯首帖耳得像個孫子,對下屬無禮又刻薄的同事;例如在外面平易近人,回家後卻對子女肆意打罵的父母;又例如,在家長面前溫和有禮,轉頭就對兒童施虐的保姆和幼兒園員工。

善良的旁觀者們與邪惡的施暴者,並不是非黑即白兩極。而其中的平衡槓桿,就是權威主義人格(authoritarian personality)特質。

總的來說,權威主義人格是在對權威的認同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兼具命令與服從的人格。權威主義人格是非常矛盾的、施虐狂與受虐狂特性為一身的群體。他們的受虐性主要體現在對權力的狂熱和服從上,而施虐性體現在利用權力對無權者進行攻擊、使用懲罰作為控制他人的手段上。

大量的研究證明了,權威主義人格是人們對他人實施攻擊行為的人格原因,而他們的攻擊行為通常都是通過對別人的去人性化起作用。

權威主義人格是一種整體較為穩定的人格特質,但它在每個人身上不是全或無的;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一定的權威主義人格傾向,當我們處在充滿威脅的或是不安全的情境中,這種傾向會得到激發。

當人們沒有獲得良好的教育、又長期處在無權無勢的地位上時,面對比他們更加沒有權力的群體,他們原本就有的的權威人格特質可能會得到提升,暴力行為也隨之增加。比如在幼教機構中,面對一群手無縛雞之力的小孩時,人們的權力感會暴漲;當小孩們又不受管教時,他們會感覺自己的權威受到了挑釁,便肆無忌憚地對小孩們拳腳相加。

最可怕的是,如果他們所依託的權力機構本身對他們棄如敝履,又默許甚至贊同他們的暴力行為,他們對無權力群體的虐待就會更加心安理得、變本加厲。

心理學家解讀攜程親子園虐童者:打不過你媽,我還打不過你嗎?

面對惡性事件,普通人還能做些什麼?

第一,我們需要明確擺出零容忍的態度。

施暴的人會給自己的行為找出無數個藉口:

你沒親自體會過,你是不知道小孩子有多煩!

要是幾十個小屁孩圍著你哭,你也控制不住情緒,你也得揍他們!

但任何理由都不能為暴力行徑背書。當我們在網上掀起一陣陣聲討“熊孩子”的熱潮、看到熊孩子得到懲罰而拍手稱快時,是否也是在某種程度上默許了“暴力可以解決一切”的氛圍?

對小孩子施與暴力,在任何社會、任何文化、任何情境下,都是一道紅線。縱容暴力和實施暴力之間沒有界限,如果今天因為“打的不是我家孩子”而忍下去選擇大事化小,那麼終有一天,暴力會被賦權為正常的社會規則。

第二,在問責的同時,也需要反思行業系統的問題。

在我國,幼師、教育者——這些最需要高素質人才、嚴格把關從業人員資質的職業,入門門檻卻最低。

親子中心、幼兒園、月子中心頻頻爆出虐待兒童事件、在裝有監控的環境下仍然明目張膽地毆打孩子,說明這已經不是某個人是否善良或邪惡的問題,而是整個機構,乃至行業從業人員資質審查的問題。

但除了一次次的嚴肅批評、開除,我們是否能期待更多有效的規範措施,而不是等著無法挽回的事情發生後,再象徵性地補救?

除了對員工進行更嚴厲的資質審查,行業本身也應反思其運行與管理問題。作為教育機構,尤其是在兒童成長關鍵期對兒童進行教育和管理的幼兒園,首先應反思自身教育理念的人文性與科學性。

其次,在對待幼師和員工的態度上,也應反思:是否對員工過於苛刻,造成員工壓力過大?是否對員工過於縱容,甚至默許其不合理、非法的行徑?

心理學家解讀攜程親子園虐童者:打不過你媽,我還打不過你嗎?

第三,我們需要關照受害者。

也許惡性事件的發生率只有1%,但對於遭到暴力的的孩子的家長來說,他們在生命中遇到的是100%的重創。

人總會傷害,家長們可以通過花錢上高檔幼兒園去降低孩子受傷的風險,但就算再小心謹慎,我們能夠保護自己和保護孩子們的事情都十分有限。

而萬一萬一災難來臨,我們能做的也許僅僅是彼此照應,相互扶持。儘量減少這些事情在孩子生命中的創傷。別讓他們只能獨自療愈。

早年受到的虐待不一定會給兒童留下永久性的重創,遊戲治療被證明可以有效緩解應激事件中發展出的PTSD或抑鬱症狀,並且在後續恢復中起到關鍵積極作用的,就是家長和社會的支持和援助。

對於受虐孩子的父母來說,比起去壓抑、迴避,讓孩子“忘記”這些事件,更應該做的是讓孩子在安全的環境下充分地表達,並給予情緒上的理解和支持。

最後,我們仍然要懷抱信心。

虐童事件,是對於幼教、乃至整個教師職業群體的又一次抹黑。

我能想象到,那些真正愛孩子的幼教們、那些真誠的從業者,當他們看到自己投入全部熱忱的職業,就這樣一次次被“個別人”毀掉形象、喪失了大眾的信任時,一定有千般委屈和悲憤。

他們可能會無數次地向他人解釋:我們不都是這樣的!但都抵不過一次惡性事件的爆出。

但我仍相信,行業會越來越向著規範化的方向前進。

警鐘敲響,但不能白鳴。

心理學家解讀攜程親子園虐童者:打不過你媽,我還打不過你嗎?

虎毒不食子,人惡卻專門打孩子。

剛開始看到網上爆出上海攜程親子園虐童的視頻,我是沒敢點開的。從憤怒的評論中,我多少也得知了女幼教(後被“澄清”是清潔工)的惡劣行徑。

每次看到這些虐童事件,所有人都會在第一時間被挑起憤怒情緒,但憤怒過後,是深深的無力感。

心理學家解讀攜程親子園虐童者:打不過你媽,我還打不過你嗎?

為什麼有些人專門欺負小孩子?

1 擁有權力感,是暴力的重要導索

一切暴力發生的背後,都存在著權力的不平等。虐童的人,大多是因為感到了自己的權力感(feelings of power)。

權力是指一方對另一方施加影響的能力。在成年人與兒童的關係裡,成年人無疑是擁有更多權力的。兒童所擁有的所有社會地位、權力和生存材料都是成年人賦予的,成年人面對自己的子女,或是自己管轄的兒童(幼兒園、託管所等)時,他們所擁有的權力感更是全方位的,這便為針對兒童的暴力行為的發生提供了心理基礎。

在這種權力明顯不對等的關係中,成年人不就是認準了小孩子沒有還手之力,不能反抗,才敢為所欲為發洩情緒。

2 兒童更容易被“去人性化”,削弱施暴罪惡感

當那個女幼教把芥末塞進孩子的嘴裡,那些保育員隨意地恐嚇、毆打孩子時,他們實質上沒有把小孩子當人看。惡性暴力事件的背後,往往也隱藏著“去人性化”(dehumanization)。

在去人性化的理論中,研究者將“人性”性定義為人類天性和人類特質。人類天性是指那些人類生來就擁有的、並不是人類特有的一些特質,例如好奇、溫暖、悲傷等。人類特質是指那些為人類獨有的、天生或後天培養的特質,例如紀律、文明、智慧等。

而去人性化就是指否認或無視對方的人性,將對方當作沒有人類天性的物品,或沒有人類特質的動物。

一旦發生了去人性化,忽視、排擠甚至暴力行為就隨之而來了。

兒童作為特殊的小人類,他們既不能像成年人一樣順利地使用語言等方式體現他們的人類天性,又尚未完全地獲得人類特質(他們更不守紀律,智力也尚未發育完全),去人性化在他們身上很容易發生。

在虐童者眼裡,他們只是一群弱小的、口齒不清無法溝通的、亂糟糟可供隨意處置的“物件”。

心理學家解讀攜程親子園虐童者:打不過你媽,我還打不過你嗎?

3 需要警惕的“權威主義人格特質”

其實這些施暴者,可能換個環境就是個老實巴交的普通人。

我們可能會覺得,周圍怎麼會有如此惡毒的人?但其實,在某些情境下施暴的人,可能就是身邊的人,甚至是我們自己。例如在領導面前俯首帖耳得像個孫子,對下屬無禮又刻薄的同事;例如在外面平易近人,回家後卻對子女肆意打罵的父母;又例如,在家長面前溫和有禮,轉頭就對兒童施虐的保姆和幼兒園員工。

善良的旁觀者們與邪惡的施暴者,並不是非黑即白兩極。而其中的平衡槓桿,就是權威主義人格(authoritarian personality)特質。

總的來說,權威主義人格是在對權威的認同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兼具命令與服從的人格。權威主義人格是非常矛盾的、施虐狂與受虐狂特性為一身的群體。他們的受虐性主要體現在對權力的狂熱和服從上,而施虐性體現在利用權力對無權者進行攻擊、使用懲罰作為控制他人的手段上。

大量的研究證明了,權威主義人格是人們對他人實施攻擊行為的人格原因,而他們的攻擊行為通常都是通過對別人的去人性化起作用。

權威主義人格是一種整體較為穩定的人格特質,但它在每個人身上不是全或無的;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一定的權威主義人格傾向,當我們處在充滿威脅的或是不安全的情境中,這種傾向會得到激發。

當人們沒有獲得良好的教育、又長期處在無權無勢的地位上時,面對比他們更加沒有權力的群體,他們原本就有的的權威人格特質可能會得到提升,暴力行為也隨之增加。比如在幼教機構中,面對一群手無縛雞之力的小孩時,人們的權力感會暴漲;當小孩們又不受管教時,他們會感覺自己的權威受到了挑釁,便肆無忌憚地對小孩們拳腳相加。

最可怕的是,如果他們所依託的權力機構本身對他們棄如敝履,又默許甚至贊同他們的暴力行為,他們對無權力群體的虐待就會更加心安理得、變本加厲。

心理學家解讀攜程親子園虐童者:打不過你媽,我還打不過你嗎?

面對惡性事件,普通人還能做些什麼?

第一,我們需要明確擺出零容忍的態度。

施暴的人會給自己的行為找出無數個藉口:

你沒親自體會過,你是不知道小孩子有多煩!

要是幾十個小屁孩圍著你哭,你也控制不住情緒,你也得揍他們!

但任何理由都不能為暴力行徑背書。當我們在網上掀起一陣陣聲討“熊孩子”的熱潮、看到熊孩子得到懲罰而拍手稱快時,是否也是在某種程度上默許了“暴力可以解決一切”的氛圍?

對小孩子施與暴力,在任何社會、任何文化、任何情境下,都是一道紅線。縱容暴力和實施暴力之間沒有界限,如果今天因為“打的不是我家孩子”而忍下去選擇大事化小,那麼終有一天,暴力會被賦權為正常的社會規則。

第二,在問責的同時,也需要反思行業系統的問題。

在我國,幼師、教育者——這些最需要高素質人才、嚴格把關從業人員資質的職業,入門門檻卻最低。

親子中心、幼兒園、月子中心頻頻爆出虐待兒童事件、在裝有監控的環境下仍然明目張膽地毆打孩子,說明這已經不是某個人是否善良或邪惡的問題,而是整個機構,乃至行業從業人員資質審查的問題。

但除了一次次的嚴肅批評、開除,我們是否能期待更多有效的規範措施,而不是等著無法挽回的事情發生後,再象徵性地補救?

除了對員工進行更嚴厲的資質審查,行業本身也應反思其運行與管理問題。作為教育機構,尤其是在兒童成長關鍵期對兒童進行教育和管理的幼兒園,首先應反思自身教育理念的人文性與科學性。

其次,在對待幼師和員工的態度上,也應反思:是否對員工過於苛刻,造成員工壓力過大?是否對員工過於縱容,甚至默許其不合理、非法的行徑?

心理學家解讀攜程親子園虐童者:打不過你媽,我還打不過你嗎?

第三,我們需要關照受害者。

也許惡性事件的發生率只有1%,但對於遭到暴力的的孩子的家長來說,他們在生命中遇到的是100%的重創。

人總會傷害,家長們可以通過花錢上高檔幼兒園去降低孩子受傷的風險,但就算再小心謹慎,我們能夠保護自己和保護孩子們的事情都十分有限。

而萬一萬一災難來臨,我們能做的也許僅僅是彼此照應,相互扶持。儘量減少這些事情在孩子生命中的創傷。別讓他們只能獨自療愈。

早年受到的虐待不一定會給兒童留下永久性的重創,遊戲治療被證明可以有效緩解應激事件中發展出的PTSD或抑鬱症狀,並且在後續恢復中起到關鍵積極作用的,就是家長和社會的支持和援助。

對於受虐孩子的父母來說,比起去壓抑、迴避,讓孩子“忘記”這些事件,更應該做的是讓孩子在安全的環境下充分地表達,並給予情緒上的理解和支持。

最後,我們仍然要懷抱信心。

虐童事件,是對於幼教、乃至整個教師職業群體的又一次抹黑。

我能想象到,那些真正愛孩子的幼教們、那些真誠的從業者,當他們看到自己投入全部熱忱的職業,就這樣一次次被“個別人”毀掉形象、喪失了大眾的信任時,一定有千般委屈和悲憤。

他們可能會無數次地向他人解釋:我們不都是這樣的!但都抵不過一次惡性事件的爆出。

但我仍相信,行業會越來越向著規範化的方向前進。

警鐘敲響,但不能白鳴。

心理學家解讀攜程親子園虐童者:打不過你媽,我還打不過你嗎?

參考文獻

Altemeyer, B. (1998). The other “authoritarian personality”.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30, 47–91.

Feldman, S., & Stenner, K. (1997). Perceivedthreat and authoritarianism. Political Psychology, 18, 741–770.

Frank, A., & Mathias, K. (2015). Authoritarian disbeliefs in diversity.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55(6),553-8.

Haslam, N. (2006). Dehumanization: An integrative review.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 10,252–264.

Haslam, N., & Bain, P. (2007). Humanizing the self: Moderators of the attribution of lesser humanness to other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3, 57–68.

Misurell, J. R., Springer, C., & Tryon, W. W. (2011). Game-based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GB-CBT) group program for children who have experienced sexual abuse: A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 Journal of Child Sexual Abuse, 20(1), 14-36.

Stenner, K. (2005). The Authoritarian Dynamic. New York,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Vranceanu, A. M., Hobfoll, S. E., & Johnson, R. J. (2007). Child multi-type maltreatment and associated depression and PTSD symptoms: The role of social support and stress. Child Abuse & Neglect, 31(1),71-84.

李小平, 閆鴻磊, & 雲祥. (2014). 權力感的啟動對內隱和外顯暴力態度的影響. 應用心理學, 20(4), 323-331.


關注公眾號:簡單心理(janelee1231),發現更多有趣的心理學科普內容,提供靠譜的心理服務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