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一個縣,人口超90萬,因為皇帝而改名!

湖南省地處中國中部、長江中游,和湖北省相對應,湖南省因大部分區域處於洞庭湖以南而得名“湖南”,因省內最大河流湘江流貫全境而簡稱“湘”,省會駐長沙市。湖南東臨江西,西接重慶、貴州,南毗廣東、廣西,北與湖北相連。截止2015年,湖南全省總人口6783.0萬人,轄14個地州市、122個縣(市、區)。其中,就宜章縣來說,人口超90萬,建縣歷史超1400年,為避皇帝名諱而改名!

湖南省一個縣,人口超90萬,因為皇帝而改名!

首先,宜章縣隸屬於湖南省郴州市。在地理位置上,宜章縣位於東經112°37′~113°20′,北緯24°53′~25°41′之間,地處湖南省南端,東鄰汝城縣、廣東樂昌市,南鄰廣東乳源縣、陽山縣,西接廣東省連州市、湖南臨武縣,北接郴州市北湖區、資興市。宜章縣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今宜章縣一帶成為楚國的疆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剪滅六國,建立秦朝。彼時,今宜昌縣一帶屬郴縣、耒縣。

湖南省一個縣,人口超90萬,因為皇帝而改名!

西漢這一歷史階段,該地區屬桂陽郡。漢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後,今宜章縣一帶屬郴縣。三國這一歷史階段,曹操、孫權、劉備三家爭霸,今宜章縣一帶屬孫權建立的東吳。南北朝時期,因為戰爭頻繁,該地區的建置和歸屬變化較大。公元617年,也即隋朝末年,後梁蕭銑在荊州稱帝,據有郴州,稱桂陽郡,析郴縣南境始置義章縣,縣治設永福下村(今麻田鎮新村)。由此,該地區的建縣歷史已經超過1400年了。

湖南省一個縣,人口超90萬,因為皇帝而改名!

公元624年,也即唐朝建立後,義章縣併入郴縣。一年後,復置義章縣,屬潭州桂陽郡。公元976年,也即北宋建立後,為避宋太宗趙光義這位皇帝的名諱,將義章縣改名為宜章縣,屬湖南道。值得注意的是,因為避皇帝名諱而改名的地名有很多,比如河南省的信陽市,古稱義陽,也是因為為避宋太宗趙光義的名諱,所以改為信陽。到了元朝這一歷史階段,宜章縣屬嶺北湖南路郴州。公元1277年,宜章縣屬湖廣行中書省湖南道郴州路。

湖南省一個縣,人口超90萬,因為皇帝而改名!

最後,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宜章縣屬湖廣行中書省郴州府。公元1376年,宜章縣屬湖廣行中書省郴州直隸州。清順治四年(1647),宜章縣屬湖廣行省郴州直隸州。清雍正二年(1724),宜章縣屬湖南省衡永郴道郴州直隸州。清朝滅亡後,宜章縣屬湖南省衡陽道。1922年,宜章縣直屬於湖南省。1979年3月,宜章縣屬郴州地區。1995年至今,宜章縣屬湖南省郴州市。如今,宜章縣總面積達2086平方千米,總人口約為92萬人。

文/情懷歷史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