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這是寫博山寫得最好的一篇文章:閒話博山

小編從網名為山海關的博客裡讀到外地人寫的一篇介紹博山的文章,人氣很高,有網友評論說是寫博山寫得最好的文章,可以入選小學課本了。小編也有同感,分享給與博山有緣之人。

閒話博山

山多的地方多的是,多山而又叫“博山”的只有一個。

博山城小,四圍是山。兩山之間是條河。河叫孝婦河。博山還是古鎮。古鎮就說古。明清時為青州府顏神鎮。盛產陶瓷、琉璃,琉璃是國中之粹,陶瓷與景德鎮並稱。博山有景德東,是百年老字號,不是琉璃,不是陶瓷,是點心。點心向來以江南盛,稻香村雖在北方,也是江南風味的點心。景德東確是地道的北派點心。種類多,很多,分不清,以糖果類著稱。甜度大,油也夠大,但是好吃。好吃卻不能多吃,是遺憾。點心不吃,可吃青梅居的牛肉乾,也是百年老店。還有博山菜,博山菜中有豆腐箱,酥鍋,特色中的特色。其他地方沒有才是特色。水餃就吃石蛤蟆,我沒吃過。

博山古稱顏神鎮,顏神就是顏文姜,顏文姜是孝婦,孝婦河的孝婦。孝婦河的源頭是文姜廟。文姜廟也不大,兩進院落,一個大殿,殿前一方池。池中有水,水是暗綠色。有泉自文姜正殿流出。殿中文姜塑像下就是泉源。廟雖小,卻知名。一名為唐朝舊物,全國不過三;一名為孝,孝感天下,以孝立廟,國無二處。文姜廟門口有把門的塑像,一是尉遲敬德,一是薛仁貴。二者為門神,全國也僅見。一進院落有宋碑、金碑,碑文不可見。

文姜故事與晉祠難老泉故事如出一轍。只是一個姓柳,一個姓顏,用的都是馬鞭。馬鞭一抽,出了水,水多了起來,柳氏坐在了甕上,顏氏沒有。兩個廟都背靠一座山,一個是懸甕山,一個是鳳凰山。懸甕山象倒扣的甕,鳳凰山不像鳳凰,也沒有鳳凰。兩個故事誰先誰後,沒人說得清。兩地對孝道都至誠。寫難老泉的是吳伯蕭。吳伯蕭是萊蕪人,萊蕪與博山一山相連,他應該知道這個故事。他沒寫文姜廟,卻成就了《難老泉》,怪哉。

來過無數次博山,卻沒去文姜廟。這次去了,神頭橋碑沒了。橋拓寬了不少。到處搞旅遊開發,博山也不例外。廟後沿山勢增建了一群仿古建築,其上展出二十四孝蠟像。孝道成了錢道,仿古不古,沒什麼好看的。廟左立了數十尺的巨大文姜像,文姜拿著扁擔,其下為一尖底水筲。石像端莊典雅,有氣勢。鳳凰山與原山相連。原山是國家級森林公園。山前有國家級森林博物館。山後有巨大的姜子牙雕像。步行上山頂,有宋代玉皇宮,明代紅門、泰山行宮,清代呂祖廟。廟小,山不大,卻是春秋戰國兵家必爭之地。山上有齊長城舊址。原址重建長城,城上有水泥做的戰國兵勇,俗不可耐。最為可觀的是石海。一大堆白色的石頭,像瀑布,像海,不叫石瀑,卻叫石海。海了去了的海。北方難得一見,是卡斯特地貌。

孝婦河有故事,河的兩邊也是故事,上下五千年的故事。馬賽克瓷塊貼出的。過去河上每年都搞元宵燈會。燈會曾與自貢齊名。小時候來看過數次,印象只剩璀璨、絢爛的光影。這就是古鎮。古鎮有古蹟、古風、老店、老傳統。這還不夠古的名氣,得有一兩個文化人充充門面。博山就有。清代“三部尚書”、“一代帝師”孫廷銓和現實主義詩人趙執信。孫閣老故居隨大街消亡了。大街是博山的精華,明清街市,青石板路,規模比周村古街大,可惜十多年前拆除了。想重建,勞民傷財不說,也少了風味。歷史的風韻不可仿造。趙執信故居,依荊山而建,山不高,不過數丈,亭臺樓閣,小橋流水,江南園林氣派。有范仲淹讀書處與之相接,今闢為範公祠。祠對範河,河上有橋名後樂橋,為清朝舊物。橋連青州古道,青石板路留下一道深深的車轍印痕。推車的人呢?獨輪車沒了,推車的人沒了,消散成歷史的煙塵。舉首,古道路斷,現代化居民樓盤踞荊山。回首,橋下流水不忍睹。

山多的地方多的是,多山而又叫“博山”的只有一個,這就是博山。博山有一座山就叫博山。博山我沒去。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