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究竟說》第十章:老子的大修行術及先秦練氣法門

《道德經究竟說》第十章:老子的大修行術及先秦練氣法門

小編:這篇文章是我從一個叫——稷下道宮——的公終號裡的,這個號是收錄玄隱先生苦心孤詣之作,其算卦、看相、密宗、煉丹、打坐、修仙、參禪皆有所發,但為普化世人也!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此章老子講的是修行的功夫,這無論從修習內養上講,還是從現世為人處意的精氣神功夫講,都是十分值得探討的一章。因為從廣義上的形體、元氣、精神,都是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東西。

載,助詞也,無意義。這就和《楚辭》裡的“兮”,辭章裡的“乎”、“也”,我們普通話裡的“啊”、“呢”沒有區別。只不過在老子裡談到的這個“載”,我們感覺更加玄遠一些。這似乎和我們道家的呼吸法門六字決——呵、噓、呼、吹、嘻、呬,有非常近的聯繫,可能是先秦的一種煉息法。

營魄,河上公注認為它是魂魄的意思,許多隻會待在書齋的學者也信從這個觀點,但是大錯特錯!因為這是在修行上常用的東西,和中醫、神仙方伎等息息相關,而這正和後世的外丹術和內丹術的割裂恰恰相反,因為這裡“營”和“魄”是合一的,它代表的是兩種東西。

“營”在上古傳統中正和“衛”相對,這在《黃帝內經》中有明確的記載。在《黃帝內經》的《靈樞》篇和《內經》篇中,它們就是生命運動的兩大關鍵。營,指我們身體中的血液和養分及其各種礦物質也;衛,為元氣活動之功能,亦稱呼為“炁”。此兩者不可分離,人生存之根本,而此處之“營”就是指代身體的意思。

至於“魂魄”兩字互用,這在先秦的神仙書上也經常看見,那時兩者可不是同一個意思。“魂”左旁有“雲”,如雲蒸霞蔚,令人精神煥發;“魄”右旁有“白”,半形聲、半會意,為肉體之運動,生命之元活力。而“魂”其實就是精神的意思。

老子此處強調的是形神之合一,陰陽之有存。《道德經·四十二章》雲:“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形不離神,神不離形,正如陽不離陰而陰不離陽,則天人共在,萬物齊一,或存或虛,若存若亡。

故老子云,精神與身體合一,能不分離嗎?分離即凡,合一則聖也。

專氣致柔,能嬰兒乎?

專者,摶也。摶氣,謂結聚天地之形氣與精氣;制柔,謂保持人之生而柔弱之狀態。而純氣之人,則必屬於嬰兒也。《莊子·庚桑楚》則常謂此“衛生之經”也。

此雲養氣之法,而後代的儒生卻常常竊為己有,若宋代陋儒則常常為“鍛鍊氣質”之法,其實根源即從此出,當真萬世法門也。所謂“居移氣,養移體”,任自然之氣,至制柔之和,淡泊於未兆之地,若印度瑜伽之練氣、天台止觀之數息正以此為祖也。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高於嘴鼻,低處囟門,正為練氣法門,終究“真傳一句話,假傳萬卷書”,讀者當有心此語。

滌除玄覽,能無疵乎?

滌除,洗練雜念也。玄覽,幽玄觀覽也,又可譬喻鏡子,鑑,明鏡也,這裡有雙重意思。古人作文常有意味深長之語,即會心於此,而一般專家學者則必雲“此名詞”,又云此“助詞”,則犯案常鑄鐵獄,令人哭笑不得,奈何奈何,這正是不理解古人之良苦用心,必求厚誣古人的醜態。

這裡進一步講聖人之修真道,由氣之純乃至於神,謂之神之境界也。

《孟子·盡心篇》亦有此進階之道:“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謂神。”孟子按部就班,遠不如老子高蹈虛空,唯獨孟子繁而老子簡,大抵可適用於中等資質以下與以上之輩,下根之人可用孟子法,上根之人可用老子法,此亦古聖賢用心處。

老子講到洗清雜念而內徹觀照,可以沒有瑕疵嗎?我們想到後世治道之人,或搬弄是非,或矯揉造作,多奇淫巧技之念,他們口中談虛問道,自以為口含天憲,其實已然熾心歹生,怎會有拔宅飛昇之成果,終究疾患害人,走入末途。哀哉!

愛民治國,能無為乎?

此繼續承上而云,精氣入神則至於聖人,入聖則無己,以天下為身。

《道德經》第七十一章則雲:“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聖人聰明睿智,故置身於純,決天下以樸,愛國治民亦為此發。

老子之中心思想即“為無為”,而真能用世而成不朽的功業,正因他能善於運用眾智而成功其大智。《史記》載劉邦立漢,終成一代帝王,雲:

“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

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為吾擒也。”

這正是大而化之,漫不在乎的豪雄人物,劉邦運用老子之“為無為”的原理打敗了兵力強於其幾倍卻小肚雞腸的項羽,成就一代天漢。

天門開闔,能無雌乎?

老子“天門”含義深厚,有修真法門、有天地至理、有人事隱幽。其一,天門者,練氣法指為鼻孔、亦云囟門;其二,天門者,治亂廢興所從出;其三,即天地間自然之理;其四,以吾心神出入而言也。

開闔,《道德經》前雲:“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開闔而接通天地之意。

無雌,為陰柔反對的雄陽之正名。或做天門之象徵詞,道家把人體的頭顱頂蓋天靈骨的中心點,古代醫術所稱的百會穴之處,叫作天門。

若以此解下去,則偏入法門的索解,則有悖老子本義,因為以上文,形體、元氣、精神以至於聖的次第觀之,那麼這句應該講的是聖人入道之理,與天地相往來,得大自在之境界。

聖人之感觀,入出而無見其形,而見乎萬物。萬物雄陽,而我們亦可壯直雄陽乎?陽即是陰,陰即是陽,我們聽懂老子的隱喻了嗎?

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此謂,通曉四方之事,能不用心機嗎?此為為而不為,垂拱而治的德業。入道則近乎自然,無狂態,無謙態,逾矩而不逾矩,此表面看來似乎是治世的君主,但在實際上,同時就是超越世俗的聖哲——尼采所敘述之超人。最高的修行即是龍盤虎踞的平淡,這正是修行最根本的道理。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此章與五十一章重見,而與上文語氣不連接,據發掘文獻考訂,是為錯簡,我們要小心唐宋元明清人傳下來本子的錯謬,因為很可能是在誤導我們。否則強為之詞,則穿鑿附會,會被老子笑掉長眉的。玄隱將於五十一章詳講。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