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是一本天書嗎?

《道德經》是一本天書嗎?

老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自然主義哲學家,其實嚴格起來講的話,老子甚至可以算是我國古代唯一的“哲人”,他的不朽之作《道德經》被譽為“萬經之王”,對我們古代及現代的各方面生活發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而且這種影響會一直延續下去,將永垂不朽。有一個外國人說過一句話:不讀道德經,就不懂中國文化。”可見其影響之深。通過閱讀這本書,我就來和大家一起來探討一下其中的東西。

我們通過閱讀這本書,會發現這裡面的核心其實就是一個字——“道”。《周易》裡面有一句話:一陰一陽之謂道。老子曰: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所謂“道”,不過是相生相剋,相反相成罷了。話雖簡單,但是這裡蘊含的東西那可是無限的。我們人平常經常有一種觀念就是,“好”和“壞”,“高”和“低”,豈不知這些概念都是沒有絕對的,它是通過相比較出來的。這些東西大家一說都會覺得很簡單,但是如果在實際中就不那麼得心應手了,如果我們理解了它,我們就會慢慢發現,世界上哪裡有什麼好人和壞人之分呢,老子在幾千年前就已經領悟到了這個道理了,而我們現代人卻還是遲遲不能理解。

就拿現在的大學生來講,大部分人對於人際關係的處理非常的迷茫,不知從何入手,由於大部分人都這樣,所以大家的人際關係就越來越淡漠,造成一種“人情薄如紙”的一種現狀。那麼,造成這種情況是什麼呢?大家都是在一起學習的同學為什麼就不能比較真心實意的相處呢?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互相不能理解,就這麼簡單,做到了理解,沒有什麼處理不好的人際關係。其實就是我們不理解這個“道”所造成的啊,一陰一陽意思就是說要我們看問題要雙面,所謂的“將心比心”不是說用自己心去比別人,而是把自己的心放到別人身上去想問題,所以我們現在很喜歡說換位思考,但是一般很難做到。因為人的情緒一上來了,一般人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的,都會做出衝動的事而傷害別人。所以老子才會主張做人要恬淡清淨,少用感情多用理智,這樣才能得到長久的幸福。

《道德經》是一本天書嗎?

老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自然主義哲學家,其實嚴格起來講的話,老子甚至可以算是我國古代唯一的“哲人”,他的不朽之作《道德經》被譽為“萬經之王”,對我們古代及現代的各方面生活發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而且這種影響會一直延續下去,將永垂不朽。有一個外國人說過一句話:不讀道德經,就不懂中國文化。”可見其影響之深。通過閱讀這本書,我就來和大家一起來探討一下其中的東西。

我們通過閱讀這本書,會發現這裡面的核心其實就是一個字——“道”。《周易》裡面有一句話:一陰一陽之謂道。老子曰: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所謂“道”,不過是相生相剋,相反相成罷了。話雖簡單,但是這裡蘊含的東西那可是無限的。我們人平常經常有一種觀念就是,“好”和“壞”,“高”和“低”,豈不知這些概念都是沒有絕對的,它是通過相比較出來的。這些東西大家一說都會覺得很簡單,但是如果在實際中就不那麼得心應手了,如果我們理解了它,我們就會慢慢發現,世界上哪裡有什麼好人和壞人之分呢,老子在幾千年前就已經領悟到了這個道理了,而我們現代人卻還是遲遲不能理解。

就拿現在的大學生來講,大部分人對於人際關係的處理非常的迷茫,不知從何入手,由於大部分人都這樣,所以大家的人際關係就越來越淡漠,造成一種“人情薄如紙”的一種現狀。那麼,造成這種情況是什麼呢?大家都是在一起學習的同學為什麼就不能比較真心實意的相處呢?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互相不能理解,就這麼簡單,做到了理解,沒有什麼處理不好的人際關係。其實就是我們不理解這個“道”所造成的啊,一陰一陽意思就是說要我們看問題要雙面,所謂的“將心比心”不是說用自己心去比別人,而是把自己的心放到別人身上去想問題,所以我們現在很喜歡說換位思考,但是一般很難做到。因為人的情緒一上來了,一般人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的,都會做出衝動的事而傷害別人。所以老子才會主張做人要恬淡清淨,少用感情多用理智,這樣才能得到長久的幸福。

《道德經》是一本天書嗎?

 

關於“無為”這個思想,我認為這被我們許多人所誤解了,就是“無為”這個思想,好多年以來都被人認為是消極避世的代名詞,認為“無為”就是什麼都不做,所以許多人提起“老子”都會想到出家當道士,這個我是深有體會的。其實這還真是奇談怪論,想也想的到,老子如此高深的人,怎麼會提出這樣的理論呢?這不是可笑麼?不過還好,現在的人們慢慢的開始理解老子的智慧了。所謂“無為“並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防止作為的過多,防止人們的慾望的膨脹,因為欲海難填,如不能滿足,必將滅頂!

當今的時代節奏非常之快,人們都在為自己的私慾而爭權奪利,各自奔波,慢慢的人們物質生活水平越來越好了,但是人們的幸福感卻是越來越低,現在中國人逐漸的拋棄了精神層面,全部轉到物質層面去了。其實這就違背了一陰一陽,“精神“為陰,物質為“陽”,陰陽失調,失去平衡,只有物質,沒有道德,大家越來越沒有安全感,人們能活得舒坦麼?人們其實沒有注意到一點,就是我們所有追求的東西都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精神需求,因為慾望就是我們的精神的需求,但是當慾望到了一個不能滿足的地步,吸毒的人就越來越多了,那就是為什麼那些富二代都那麼喜歡吸毒,因為他們追求肉體上的快感,他們不懂得,人的精神上的滿足才是真正的滿足,當人的精神上滿足,身體上自然就滿足了,慾望的滿足應該是由裡及外的而不是反之,否則就違背了自然之道,必然會出問題。

所以老子告訴我們處世要用“清靜”“無為”。就是告訴我們慾望不能超過一個限度,所謂“無為”就是“有為”,不要做就是你要去做。關鍵是一個字“度”,這就是我們說的練東西練的就是一種控制力。這對我們當代人相當有用,佛家有言:“因戒生定,因定生靜,因靜生慧。沒錯,人只有清靜才能思維清晰,才能做出明智的計劃,才能走向成功,世界上沒有一個偉人不是能夠冷靜思考的,關於“靜”,我想全世界人民都不會反對這個字的好處的,佛家主張靜,道家主張靜,儒家也主張靜,包括外國的哲學家各類宗教都主張靜。一個人要是每逢大小事,都能靜的下來,他肯定能有所作為。這就是為什麼說官越大的人表情越少,因為他遇事冷靜,一冷靜下來就能產生明智的思維,就能有正確的做事方法。反之,人只要一緊張,本來能做好某件事卻做得非常糟糕,這在音樂界是屢見不鮮的,在臺下的時候可以把樂曲演奏的非常完美,可是一上臺卻全身緊張,大腦一片空白,導致嚴重失誤,這原因其實就是在一個“靜”字,古往今來的的大師,都認為修身之道,最是靜字功夫要緊。而做到”靜“的關鍵就在於控制我們的慾望,《清靜經》中說: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從中體現出人對自己的慾望是很難控制的,但是就是因為其難,所以才要去做,這樣就是難人可貴了。而能做得到常人而所不能做到的事情,那你就是佼佼者。你就是有影響力的人物。

我們歷史上有一位著名的政治家,理學家,書法家,文學家,軍事家集一身的人,不僅毛澤東,而且蔣介石都非常的佩服他。此人就是晚晴“中興名臣”曾國藩,他對於“靜”字功夫做得可謂非常的高明,最讓人佩服的是他在晚晴那種極其動亂,極其不確定的時代仍然可以保持一種冷靜的頭腦,“扶大廈於將傾,挽狂瀾於即倒”這句話對於總結他來說一點也不過分。他是怎麼做到的呢?原來他對於“靜”字的功夫下的很深,他每天都要靜坐兩個小時以上,由此來保持自己的清醒的頭腦,另外他還很注意節制自己的慾望,食慾和色慾都非常節制,他做到兩江總督的時候,這種官職基本上是已經到了一個頂峰了,他還是保持和以前一樣,就是吃兩碟子菜,這種精神多麼可貴,一個人窮困的時候想做到很節儉非常容易,但是一個人輝煌騰達的時候還是那麼節儉就很難做到了,他這種的精神對於“靜”的理解是的確很深,就是老子觀點追求精神上的提升。曾國藩還有一個控制力是常人難以想象的,那就是對色慾的控制,他年輕的時候也比較好色,但是經過他強力的控制力,居然後來能做到能夠抵抗住人類的天性,這一點真是非常的讓人吃驚,我們都應該向其學習。

我們現在最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雜念的問題,現在我們的雜念太多,對於念頭,我把它做一個比喻。我把人比喻成一臺電腦,一臺電腦如果整天只運行一個程序,它的壽命絕對要比整天運行很多個程序的電腦要長的多。電腦程序運行多了就會產生大的內耗,這個跟人的身體是一樣的,人的雜念太多了內耗就大了,內耗一大就容易無精打采,大家都注意到了吧,只要心亂如麻經常就會無精打采,這就是人們為什麼會魂不守舍,就是精神不集中的後果,這樣不僅內耗大,讓人無精打采,還影響人的工作效率。所以不得不引起強力的注意。

《道德經》是一本天書嗎?

老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自然主義哲學家,其實嚴格起來講的話,老子甚至可以算是我國古代唯一的“哲人”,他的不朽之作《道德經》被譽為“萬經之王”,對我們古代及現代的各方面生活發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而且這種影響會一直延續下去,將永垂不朽。有一個外國人說過一句話:不讀道德經,就不懂中國文化。”可見其影響之深。通過閱讀這本書,我就來和大家一起來探討一下其中的東西。

我們通過閱讀這本書,會發現這裡面的核心其實就是一個字——“道”。《周易》裡面有一句話:一陰一陽之謂道。老子曰: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所謂“道”,不過是相生相剋,相反相成罷了。話雖簡單,但是這裡蘊含的東西那可是無限的。我們人平常經常有一種觀念就是,“好”和“壞”,“高”和“低”,豈不知這些概念都是沒有絕對的,它是通過相比較出來的。這些東西大家一說都會覺得很簡單,但是如果在實際中就不那麼得心應手了,如果我們理解了它,我們就會慢慢發現,世界上哪裡有什麼好人和壞人之分呢,老子在幾千年前就已經領悟到了這個道理了,而我們現代人卻還是遲遲不能理解。

就拿現在的大學生來講,大部分人對於人際關係的處理非常的迷茫,不知從何入手,由於大部分人都這樣,所以大家的人際關係就越來越淡漠,造成一種“人情薄如紙”的一種現狀。那麼,造成這種情況是什麼呢?大家都是在一起學習的同學為什麼就不能比較真心實意的相處呢?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互相不能理解,就這麼簡單,做到了理解,沒有什麼處理不好的人際關係。其實就是我們不理解這個“道”所造成的啊,一陰一陽意思就是說要我們看問題要雙面,所謂的“將心比心”不是說用自己心去比別人,而是把自己的心放到別人身上去想問題,所以我們現在很喜歡說換位思考,但是一般很難做到。因為人的情緒一上來了,一般人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的,都會做出衝動的事而傷害別人。所以老子才會主張做人要恬淡清淨,少用感情多用理智,這樣才能得到長久的幸福。

《道德經》是一本天書嗎?

 

關於“無為”這個思想,我認為這被我們許多人所誤解了,就是“無為”這個思想,好多年以來都被人認為是消極避世的代名詞,認為“無為”就是什麼都不做,所以許多人提起“老子”都會想到出家當道士,這個我是深有體會的。其實這還真是奇談怪論,想也想的到,老子如此高深的人,怎麼會提出這樣的理論呢?這不是可笑麼?不過還好,現在的人們慢慢的開始理解老子的智慧了。所謂“無為“並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防止作為的過多,防止人們的慾望的膨脹,因為欲海難填,如不能滿足,必將滅頂!

當今的時代節奏非常之快,人們都在為自己的私慾而爭權奪利,各自奔波,慢慢的人們物質生活水平越來越好了,但是人們的幸福感卻是越來越低,現在中國人逐漸的拋棄了精神層面,全部轉到物質層面去了。其實這就違背了一陰一陽,“精神“為陰,物質為“陽”,陰陽失調,失去平衡,只有物質,沒有道德,大家越來越沒有安全感,人們能活得舒坦麼?人們其實沒有注意到一點,就是我們所有追求的東西都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精神需求,因為慾望就是我們的精神的需求,但是當慾望到了一個不能滿足的地步,吸毒的人就越來越多了,那就是為什麼那些富二代都那麼喜歡吸毒,因為他們追求肉體上的快感,他們不懂得,人的精神上的滿足才是真正的滿足,當人的精神上滿足,身體上自然就滿足了,慾望的滿足應該是由裡及外的而不是反之,否則就違背了自然之道,必然會出問題。

所以老子告訴我們處世要用“清靜”“無為”。就是告訴我們慾望不能超過一個限度,所謂“無為”就是“有為”,不要做就是你要去做。關鍵是一個字“度”,這就是我們說的練東西練的就是一種控制力。這對我們當代人相當有用,佛家有言:“因戒生定,因定生靜,因靜生慧。沒錯,人只有清靜才能思維清晰,才能做出明智的計劃,才能走向成功,世界上沒有一個偉人不是能夠冷靜思考的,關於“靜”,我想全世界人民都不會反對這個字的好處的,佛家主張靜,道家主張靜,儒家也主張靜,包括外國的哲學家各類宗教都主張靜。一個人要是每逢大小事,都能靜的下來,他肯定能有所作為。這就是為什麼說官越大的人表情越少,因為他遇事冷靜,一冷靜下來就能產生明智的思維,就能有正確的做事方法。反之,人只要一緊張,本來能做好某件事卻做得非常糟糕,這在音樂界是屢見不鮮的,在臺下的時候可以把樂曲演奏的非常完美,可是一上臺卻全身緊張,大腦一片空白,導致嚴重失誤,這原因其實就是在一個“靜”字,古往今來的的大師,都認為修身之道,最是靜字功夫要緊。而做到”靜“的關鍵就在於控制我們的慾望,《清靜經》中說: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從中體現出人對自己的慾望是很難控制的,但是就是因為其難,所以才要去做,這樣就是難人可貴了。而能做得到常人而所不能做到的事情,那你就是佼佼者。你就是有影響力的人物。

我們歷史上有一位著名的政治家,理學家,書法家,文學家,軍事家集一身的人,不僅毛澤東,而且蔣介石都非常的佩服他。此人就是晚晴“中興名臣”曾國藩,他對於“靜”字功夫做得可謂非常的高明,最讓人佩服的是他在晚晴那種極其動亂,極其不確定的時代仍然可以保持一種冷靜的頭腦,“扶大廈於將傾,挽狂瀾於即倒”這句話對於總結他來說一點也不過分。他是怎麼做到的呢?原來他對於“靜”字的功夫下的很深,他每天都要靜坐兩個小時以上,由此來保持自己的清醒的頭腦,另外他還很注意節制自己的慾望,食慾和色慾都非常節制,他做到兩江總督的時候,這種官職基本上是已經到了一個頂峰了,他還是保持和以前一樣,就是吃兩碟子菜,這種精神多麼可貴,一個人窮困的時候想做到很節儉非常容易,但是一個人輝煌騰達的時候還是那麼節儉就很難做到了,他這種的精神對於“靜”的理解是的確很深,就是老子觀點追求精神上的提升。曾國藩還有一個控制力是常人難以想象的,那就是對色慾的控制,他年輕的時候也比較好色,但是經過他強力的控制力,居然後來能做到能夠抵抗住人類的天性,這一點真是非常的讓人吃驚,我們都應該向其學習。

我們現在最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雜念的問題,現在我們的雜念太多,對於念頭,我把它做一個比喻。我把人比喻成一臺電腦,一臺電腦如果整天只運行一個程序,它的壽命絕對要比整天運行很多個程序的電腦要長的多。電腦程序運行多了就會產生大的內耗,這個跟人的身體是一樣的,人的雜念太多了內耗就大了,內耗一大就容易無精打采,大家都注意到了吧,只要心亂如麻經常就會無精打采,這就是人們為什麼會魂不守舍,就是精神不集中的後果,這樣不僅內耗大,讓人無精打采,還影響人的工作效率。所以不得不引起強力的注意。

《道德經》是一本天書嗎?

在《道德經》中,它主張人們進行“靜坐”來讓心性靜下來,我覺得大家都可以採用這個方法,這個方法的高明之處就在於,用身體的安靜而引起內心的安靜,人們心不靜自然身體就會亂動,反過來身體亂動心也會亂動,然後調整呼吸,慢慢做深呼吸,你會覺得一身都非常的舒服。這正是我們古人的智慧啊,我們應該多多學習。

老子說:“上善若水。”“柔則生,弱則存”。天底下最善的事物莫過於水了,水滋養萬物,而又往低窪處流,從不要求回報。老子認為水最接近於“道”了。但是我們平常都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人們總是喜歡奉上欺下,攀高附貴,青雲直上,而水總是流向低窪的地方。那人們總是會認為往低處就是消極,往高處走才是好的。其實不盡然,我們應該須知人爬得越高摔下來死的也越快,正所謂蘇軾在他的詩句中說到:“高處不勝寒。”人只要爬到一定的位置,你所有的行為人們都看在眼裡,你犯錯都不能犯的,一犯錯大家都一起來指責你了,所以你所受到的壓力就會非常的大,真是越高就越感到寒冷,因為你位高權重,那就是所謂的“強者”,大家就不會來同情你,因為他們認為你不需要同情。所以越高就越少人來罩著你,你當然會感到寒冷了。反之則不同,一個人如果初出茅廬,你犯一些錯誤,大家都不會怎麼去指責你的,最多說你幾句,因為大家都知道你初出茅廬不懂事,犯錯誤都是很正常的,反而有些人會跑過來關心你給你溫暖。大家都會或多或少的多照顧弱者,強者一般都得不到太多的關心因為人們認為你不需要。這就是為什麼說王者一生都註定要孤獨,但其實呢?即使是王者也需要關懷。但是現實這種情況就是自然的規律。所以老子才說柔則生弱則存,並且柔能克剛。大家看我們平時生活裡面是不是好多人都是吃軟不吃硬,你越對他強硬他就越不服你,你用軟化政策去對待他反而能夠搞定他,這些都是體現老子的智慧之精華啊。一個英雄非常的強大,大家硬拼不能打敗他,這個時候會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只要派一個美麗的女子去反而能夠讓他屈服,這樣的事例歷史上還真不少,多少君王要美人不要江山,而想要江山的人用千軍萬馬都無法奪取,卻用一個弱女子而得到了,這正不是體現了柔可以剋制剛強麼?做人何嘗不是應該柔弱呢,大家是喜歡高傲還是謙虛呢?問都不用問當然是謙虛了,沒有人會喜歡高傲的人。許多高人都是深藏不露的,所以我們的長輩老是會教我們說,那些喜歡錶現的,話多的一般都沒什麼真才實學,反而那些個不怎麼講話的人很有可能是大才,仔細思考一下,這是不是智慧呢?我們現在就是太高傲了,太相信自己了,而不知道謙虛處下,低調做人,所以才會吃很多虧,可是很多人就是搞不清為什麼會吃虧,只會把責任怪罪在別人身上,這樣是不對的,同時也沒有做到“靜”的思維。

柔弱不是懦弱,希望大家不要理解錯了,所謂柔,那就是有彈性,當事情直的行不通就應該避其鋒芒,等待時機伺機出動,君子就善於等待,他不爭一時之長短。我們學習也是一樣,有一些人做到了柔弱,一開始的時候不表現,很謙虛的接受大家的意見,或者接受他人的嘲笑,就是不表現,等突然之間把才能表現出來,大家都覺得他是一匹黑馬,然後都對他非常佩服。反之那些平時喜歡錶現的人,看起來非常的厲害,然後被比下去了,大家對他的看法就完全改變了,就會開始拋棄他了,因為他已經沒有權威了,所以說很多事情就應該後發制人,誰笑到最後就笑的最好。

老子的《道德經》何其精妙,裡面的東西是需要我們用一生去領悟的,以上都是我的個人觀點,希望大家多多指教。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