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觀百家,精臨一帖,關於臨帖,這篇文章說到了點子上!

讀貼,拿著古代碑帖讀。有人說“看”帖和“讀”帖一樣,其實完全不然,一字之差,卻相隔萬里之遙。看,是一目十行,走馬觀花;讀,才是體味其中奧妙。讀帖不 能像看小說,不動腦,更不能不動手。動腦,就是要琢磨 “帖” ,也就是專業術語裡講的 “形質”,帖上的字的點畫、結構和章法,都是看得到的。那麼,如何讀?

一、對於“字”,看它的提按、頓挫、疾徐、藏露、方圓的用筆技巧。

著重體會書家的“筆力”。古人對此又叫“骨力”或 “骨氣”。但是,我們在“三餘”動手在宣紙上“臨”有困難,那就用手指在空中比著畫,也有叫“空臨”。這樣更易於反覆體會每個字的用筆。

書觀百家,精臨一帖,關於臨帖,這篇文章說到了點子上!

▲顏真卿楷書麻姑仙壇記

二、還要看每篇的章法,字與字之間,行與行之間的首尾相應,上下承接,左右顧盼,遞相映帶,參差錯落,伸縮抑揚及和諧統一。

就是要熟記每一個字的筆法。每週起碼要記住一個字。這樣時間久了,每個字都達到相當熟悉時,你再臨帖或創作時,就會得心應手,揮灑自如了。除此之外,就是逐漸領會和掌握碑帖的主人在寫帖的“氣”和“神”。這裡的“氣”也就是專業術語裡的“貫氣”;一看“形連”,即字與字之間的有形連接;二看“引帶”,即上個字的末筆與下個字的首筆鋒芒是如何呼應的,也叫“意連”。

書觀百家,精臨一帖,關於臨帖,這篇文章說到了點子上!

▲米芾 《蕭間堂記》

三、看“勢連”,即字與字之間的俯仰顧盼,筆斷意連是如何銜接的。

至於“神”,由於才疏學淺,不敢妄談。只能說一點點體會,就是書法史上每個書家都有每個書家的各自的特點和風格。康有為講過一句話“觀千帖,方能帖”。我很贊同這個觀點。一定要多看。看得多了,你的視野就開闊了。中國有句古話:“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不斷的相互比較,眼睛就會銳利起來,眼力自然就會增長。

讀帖從一點一畫入手, 仔細研究和琢磨古人用筆、結字、章法及氣勢、韻味之妙處。通過閱讀,眼觀神會,潛移默化,以加深理解, 鍛鍊視覺記憶,豐富、積蓄和提高藝術鑑賞能力。

書觀百家,精臨一帖,關於臨帖,這篇文章說到了點子上!

▲趙孟頫《大學帖》

有句話叫“帖臨一本,書觀百家”。讀帖不僅限於一兩本, 古今許多書法家的實踐經驗證明:讀帖勝於臨帖。學習古人,首先要繼承和領略書法大家的各人風格,在這個基礎上,再去逐步尋求變化。在領略的基礎上去尋變化,時而久之日積月累,你的書技定會有很大提高。

關於臨帖,還要注意以下六點:

1、加強練眼,提升理解。

說白了,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多讀帖。王羲之一本字帖,兩千多年來,大家都在看,都在學,但成功的屈指可數,箇中原因當然每個人有悟性高低的成分。大家在參考上古經典時,每個人的著眼點不同,理解的深度不同,所以抓住的信息也不一樣,這從臨作中都能表現出來。儘量一個字一個字看,一筆一筆看,對每一個細小的變化都不要放過。要練就練別人所不能察覺的本領,對觀察到的東西最好用不同彩筆塗一下,臨帖的時候多注意,要準、狠。

2、體會手勢,還原古人動作。

手勢決定了一個字起始轉換,決定了行氣的貫通,決定了整幅作品的氣場。一筆一勢,顧盼生情,不理解這個關係,作品就會支離破碎,形成氣阻,或各自為政,既沒有道理,也不合生理,即使有性情,也是低級的小趣味。

3、把握節奏,變速行筆,找準發力點。

大家每談行筆節奏,必談提按,這其實是最簡單的一種見解,古人的東西可絕對不只是提按就完全所能解決的。

4、關於形象和意象的關係。

開始階段最好形象,學一家重點在找規律,特質的東西,然後再參入其他東西,當對點畫有了相當深的理解後意象就自然出來了,不能刻求,一味談感覺,有時感覺會害人。

5、舉一反三,臨創結合。

在精臨階段對每個字都要深入地去研究,不能走馬觀花,從頭到尾寫,象鴨子吃蝸牛,直接吞到肚裡。我的方法是當臨帖時,遇到一個字不好寫就反覆寫,有時寫幾十遍,寫象了後通過記憶想一想這個字在其他字帖中的寫法,憑記憶想到幾個寫幾個,當然也可以在原來基礎上進行改造,這其實就是一種創作和臨帖的很好結合。

6、臨帖效果檢驗。提供三種方法,供大家參考。

(1)、臨帖時可以適當加入別的內容,一個字、幾個字、一段話,假如和原帖風格接近,不唐突,說明字法基本過關。

(2)、可找來一篇和所臨字帖字數相近的一段文字,最好是古人手札(千萬不要古詩詞,因為那是古人創作時為了平仄湊的字,很多字不好寫),按原帖的形制、感覺臨出來,如果象,就算章法過關。

(3)、對其他法帖進行改造。比如,按照董其昌的筆法對趙孟畹男惺欏凍啾詬場方斜沉伲址ㄊ欽悅項的,筆法是董其昌的。儘量除去原帖的影響,當然這要對二王體系有了深刻了解後才能這樣做。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