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1190年-1279年),字遙父,號欽山,南宋著名畫家。原籍河中,僑寓錢塘。南宋光宗,寧宗兩朝畫院待詔。與李唐、劉松年、夏圭並稱南宋四大家,又與夏圭並稱馬夏。有《踏歌圖》、《水圖》、《梅石溪鳧圖》、《西園雅集圖》、《孔子像》等傳世。馬遠藝術上克承家學而超過了他的先輩。馬遠在我國繪畫史上享有盛譽,與李唐、劉松年、夏圭並稱為南宋四大家。馬遠出身於繪畫世家,家學淵源,自幼受藝術的薰陶,繼承家學並吸收李唐畫法, 形成了自己獨特風格。他的山水畫成就最大,獨樹一幟,與夏圭齊名,時稱“馬夏”,成為繪畫史上富有獨創性的大畫家。

馬遠 -藝術風格和特點

馬遠的藝術才能是多方面的,山水、人物、花鳥各臻其妙,而以山水畫最為出色。從畫面和史料上來分析,馬遠的畫風主要受兩條源流的影響:一是繼承了“家傳”即“馬家面貌”的繪畫風格,二是師承李唐。但他並不拘泥於前人,能夠獨闢蹊徑,自樹一幟,因此有“獨步畫院”、“院中人獨步”的美譽,在我國古代史上享有盛譽,與李唐、劉松年,夏圭並稱為“南宋四大家”。

馬遠的山水畫師承范寬、李成、李唐剛勁的筆法,董源、巨然、“二米”的黑墨,再加之與江浙一帶空氣迷濛、溼潤的實景融會貫通,在構圖和表現方法上都有創新。他善於畫平視和遠視的構圖,多取特寫鏡頭式的近景。其遠景簡略輕淡,近景凝重精整,從而使主題更為突出和集中。在構圖方面,馬遠長於以部分表現整體的藝術手法,畫山,常畫山之一角,畫水,則常寫水之一涯,使畫面留有許多空白。他擅於截取自然中的片段小景,放在廣闊空間的一角加以描繪,以峭拔簡括見長,下筆遒勁嚴峻,設色清潤,人稱之為“馬一角”或“馬半邊”。他這種新的構圖形式,一掃過去重巒疊嶂、雲煙滿紙的畫法,摒棄了北宋時的全景式構圖,使景物變得簡潔,主體鮮明突出,而意境卻依舊完整,這也正是南宋院體山水的一大特點。中國山水畫從董、巨全景式的構圖發展到南宋,經歷著藝術本身的演變過程,到馬遠只不過是長鏈上的一環。

馬遠的山水畫作品是極為豐富的,畫家用不同的手法,表現不同水波。其用筆變化多端:或用線細如髮絲,淡淡地寫;或用線如行雲流水,加以墨色濃淡粗細之變化;或隨意揮灑,溼筆、幹筆相輔;或用顫筆;或斷線為點;或粗實穩健;或深厚雄壯;或細膩流利;或簡潔多折……把平遠、迂迴、盤旋、洶湧、激盪、跳躍,以及微風吹拂的波紋、月光泛影的漣灩等水的動態,描繪得惟妙惟肖,把神奇的不可捉摸的水自然真實地表現出來,體現了畫家對大自然的深入觀察能力和高超的筆墨表現能力。

對於馬遠的“邊角之景”,過去曾流行過這樣的解釋:由於南宋時期中原淪陷,南宋政府腐敗無能,馬遠的“邊角之景”是借“殘山剩水”來諷刺朝廷,寄託愛國之志。把藝術的構圖及技法方面的演變與特色牽強附會地臆測為一種政治態度是不科學的。其實馬遠的畫也不盡是“殘山剩水”,也有大幅痛快淋漓的作品。他的用筆則是剛柔相濟,豪放中不失嚴謹,變化中體現和諧。他善用“水墨蒼勁”的“大斧劈皴”來畫山石,稜角方硬而富有質感,同時又增加了畫面的空間與量感,與范寬、李成、李唐等畫家的骨法用筆有著明顯的區別。用墨方面,他採用水墨、焦墨並用,但多用水墨,以突出江南空氣的迷濛與溼潤,與董源、“二米”的黑墨相比已是變化了許多,使畫面的剛柔之感得以充分的對比和強化。

馬遠的山水畫藝術獨具風格,“奇怪突兀”、“多斜偃騫”、“拖枝”、“雕琢”、“一角”、“半邊”、“空疏”等是其作品特有的藝術特徵,他的藝術手法、繪畫語言、表現形式在山水畫的發展史上確是一種創新,對我國山水畫藝術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馬遠 -藝術成就和影響

馬遠藝術上克承家學而超過了他的先輩,他繼承並發展了李唐的畫風,以拖技的多姿形態畫梅樹,尤善於在章法大膽取捨剪裁,描繪山之一角水之一涯的局部,畫面上留出大幅空白以突出景觀。這種“邊角之景”其特點正如前人所指出的“全境不多,其小幅或峭峰直上而不見其頂,或絕壁直下而不見其腳,或近山參天而遠山則低,或孤舟泛月而一人獨坐”,予人以玩味不盡的意趣。馬遠的風格獨特,富有詩意。畫水能表現出在不同環境氣候下的種種形態。其花鳥作品善於在自然環境中描繪花鳥的神情野趣。所畫人物,取材廣泛,多畫佛道、貴族、文人雅士、漁樵、農夫等,閒雅軒昂,神氣盎然。馬遠在當時影響極大,有獨步畫院之譽。

馬遠藝術上克承家學而超過了他的先輩,他繼承並發展了李唐的畫風,以拖技的多姿形態畫梅樹,尤善於在章法大膽取捨剪裁,描繪山之一角水之一涯的局部,畫面上留出大幅空白以突出景觀。這種"邊角之景"其特點正如前人所指出的"全境不多,其小幅或峭峰直上而不見其頂,或絕壁直下而不見其腳,或近山參天而遠山則低,或孤舟泛月而一人獨坐",予人以玩味不盡的意趣。風格獨特,富有詩意。畫水能表現出在不同環境氣候下的種種形態。其花鳥作品善於在自然環境中描繪花鳥的神情野趣。所畫人物,取材廣泛,多畫佛道、貴族、文人雅士、漁樵、農夫等,閒雅軒昂,神氣盎然。馬遠在當時影響極大,有獨步畫院之譽,與李唐、劉松年、夏圭並稱南宋四家,又與夏圭並稱馬夏。

作品欣賞: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1190年-1279年),字遙父,號欽山,南宋著名畫家。原籍河中,僑寓錢塘。南宋光宗,寧宗兩朝畫院待詔。與李唐、劉松年、夏圭並稱南宋四大家,又與夏圭並稱馬夏。有《踏歌圖》、《水圖》、《梅石溪鳧圖》、《西園雅集圖》、《孔子像》等傳世。馬遠藝術上克承家學而超過了他的先輩。馬遠在我國繪畫史上享有盛譽,與李唐、劉松年、夏圭並稱為南宋四大家。馬遠出身於繪畫世家,家學淵源,自幼受藝術的薰陶,繼承家學並吸收李唐畫法, 形成了自己獨特風格。他的山水畫成就最大,獨樹一幟,與夏圭齊名,時稱“馬夏”,成為繪畫史上富有獨創性的大畫家。

馬遠 -藝術風格和特點

馬遠的藝術才能是多方面的,山水、人物、花鳥各臻其妙,而以山水畫最為出色。從畫面和史料上來分析,馬遠的畫風主要受兩條源流的影響:一是繼承了“家傳”即“馬家面貌”的繪畫風格,二是師承李唐。但他並不拘泥於前人,能夠獨闢蹊徑,自樹一幟,因此有“獨步畫院”、“院中人獨步”的美譽,在我國古代史上享有盛譽,與李唐、劉松年,夏圭並稱為“南宋四大家”。

馬遠的山水畫師承范寬、李成、李唐剛勁的筆法,董源、巨然、“二米”的黑墨,再加之與江浙一帶空氣迷濛、溼潤的實景融會貫通,在構圖和表現方法上都有創新。他善於畫平視和遠視的構圖,多取特寫鏡頭式的近景。其遠景簡略輕淡,近景凝重精整,從而使主題更為突出和集中。在構圖方面,馬遠長於以部分表現整體的藝術手法,畫山,常畫山之一角,畫水,則常寫水之一涯,使畫面留有許多空白。他擅於截取自然中的片段小景,放在廣闊空間的一角加以描繪,以峭拔簡括見長,下筆遒勁嚴峻,設色清潤,人稱之為“馬一角”或“馬半邊”。他這種新的構圖形式,一掃過去重巒疊嶂、雲煙滿紙的畫法,摒棄了北宋時的全景式構圖,使景物變得簡潔,主體鮮明突出,而意境卻依舊完整,這也正是南宋院體山水的一大特點。中國山水畫從董、巨全景式的構圖發展到南宋,經歷著藝術本身的演變過程,到馬遠只不過是長鏈上的一環。

馬遠的山水畫作品是極為豐富的,畫家用不同的手法,表現不同水波。其用筆變化多端:或用線細如髮絲,淡淡地寫;或用線如行雲流水,加以墨色濃淡粗細之變化;或隨意揮灑,溼筆、幹筆相輔;或用顫筆;或斷線為點;或粗實穩健;或深厚雄壯;或細膩流利;或簡潔多折……把平遠、迂迴、盤旋、洶湧、激盪、跳躍,以及微風吹拂的波紋、月光泛影的漣灩等水的動態,描繪得惟妙惟肖,把神奇的不可捉摸的水自然真實地表現出來,體現了畫家對大自然的深入觀察能力和高超的筆墨表現能力。

對於馬遠的“邊角之景”,過去曾流行過這樣的解釋:由於南宋時期中原淪陷,南宋政府腐敗無能,馬遠的“邊角之景”是借“殘山剩水”來諷刺朝廷,寄託愛國之志。把藝術的構圖及技法方面的演變與特色牽強附會地臆測為一種政治態度是不科學的。其實馬遠的畫也不盡是“殘山剩水”,也有大幅痛快淋漓的作品。他的用筆則是剛柔相濟,豪放中不失嚴謹,變化中體現和諧。他善用“水墨蒼勁”的“大斧劈皴”來畫山石,稜角方硬而富有質感,同時又增加了畫面的空間與量感,與范寬、李成、李唐等畫家的骨法用筆有著明顯的區別。用墨方面,他採用水墨、焦墨並用,但多用水墨,以突出江南空氣的迷濛與溼潤,與董源、“二米”的黑墨相比已是變化了許多,使畫面的剛柔之感得以充分的對比和強化。

馬遠的山水畫藝術獨具風格,“奇怪突兀”、“多斜偃騫”、“拖枝”、“雕琢”、“一角”、“半邊”、“空疏”等是其作品特有的藝術特徵,他的藝術手法、繪畫語言、表現形式在山水畫的發展史上確是一種創新,對我國山水畫藝術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馬遠 -藝術成就和影響

馬遠藝術上克承家學而超過了他的先輩,他繼承並發展了李唐的畫風,以拖技的多姿形態畫梅樹,尤善於在章法大膽取捨剪裁,描繪山之一角水之一涯的局部,畫面上留出大幅空白以突出景觀。這種“邊角之景”其特點正如前人所指出的“全境不多,其小幅或峭峰直上而不見其頂,或絕壁直下而不見其腳,或近山參天而遠山則低,或孤舟泛月而一人獨坐”,予人以玩味不盡的意趣。馬遠的風格獨特,富有詩意。畫水能表現出在不同環境氣候下的種種形態。其花鳥作品善於在自然環境中描繪花鳥的神情野趣。所畫人物,取材廣泛,多畫佛道、貴族、文人雅士、漁樵、農夫等,閒雅軒昂,神氣盎然。馬遠在當時影響極大,有獨步畫院之譽。

馬遠藝術上克承家學而超過了他的先輩,他繼承並發展了李唐的畫風,以拖技的多姿形態畫梅樹,尤善於在章法大膽取捨剪裁,描繪山之一角水之一涯的局部,畫面上留出大幅空白以突出景觀。這種"邊角之景"其特點正如前人所指出的"全境不多,其小幅或峭峰直上而不見其頂,或絕壁直下而不見其腳,或近山參天而遠山則低,或孤舟泛月而一人獨坐",予人以玩味不盡的意趣。風格獨特,富有詩意。畫水能表現出在不同環境氣候下的種種形態。其花鳥作品善於在自然環境中描繪花鳥的神情野趣。所畫人物,取材廣泛,多畫佛道、貴族、文人雅士、漁樵、農夫等,閒雅軒昂,神氣盎然。馬遠在當時影響極大,有獨步畫院之譽,與李唐、劉松年、夏圭並稱南宋四家,又與夏圭並稱馬夏。

作品欣賞: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水圖》第一幅:第一幅缺一半,無圖名,畫面上是密密的尖小細浪,遠處的水波舒緩而輕淡,這是金秋季節裡靜謐的湖面。

《十二水圖》馬遠對水觀察的細緻入微,以及創造出來的形態美感和筆墨技能,都令人驚歎不已。如“洞庭風細”,波浪如鱗,不激不怒,近大遠小以至 於水天一色,彷彿覺得微風習習,輕輕掠過了那開闊的湖面,使人心曠神怡,寵辱皆忘。“層波疊浪”是以顫抖的筆法,描寫浪濤的起落,彷佛其下有蛟龍蟄伏。那 洶湧澎湃的氣勢,使人精神振奮而感到豪壯。“湖光瀲灩”一幅,畫家以輕快流暢的筆法,畫出水波的跳動,浪峰無規則的排列,顯然受到亂風的吹蕩,即使畫家不 染上紅色,也使觀者感到陽光明媚的杭州西湖景象來。“雲舒浪卷”一幅,卻又是另外一番境界。畫家以凝澀的筆觸,畫出一個浪頭,它彷佛咆哮著要騰空而起,天 空中黑雲滾動,與水相接,更增加有如衝鋒陷陣的氣概。畫面雖小,而氣魄宏大壯觀。其它各幅,都各有不同的筆法特點和意境,就留待讀者自己體會。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1190年-1279年),字遙父,號欽山,南宋著名畫家。原籍河中,僑寓錢塘。南宋光宗,寧宗兩朝畫院待詔。與李唐、劉松年、夏圭並稱南宋四大家,又與夏圭並稱馬夏。有《踏歌圖》、《水圖》、《梅石溪鳧圖》、《西園雅集圖》、《孔子像》等傳世。馬遠藝術上克承家學而超過了他的先輩。馬遠在我國繪畫史上享有盛譽,與李唐、劉松年、夏圭並稱為南宋四大家。馬遠出身於繪畫世家,家學淵源,自幼受藝術的薰陶,繼承家學並吸收李唐畫法, 形成了自己獨特風格。他的山水畫成就最大,獨樹一幟,與夏圭齊名,時稱“馬夏”,成為繪畫史上富有獨創性的大畫家。

馬遠 -藝術風格和特點

馬遠的藝術才能是多方面的,山水、人物、花鳥各臻其妙,而以山水畫最為出色。從畫面和史料上來分析,馬遠的畫風主要受兩條源流的影響:一是繼承了“家傳”即“馬家面貌”的繪畫風格,二是師承李唐。但他並不拘泥於前人,能夠獨闢蹊徑,自樹一幟,因此有“獨步畫院”、“院中人獨步”的美譽,在我國古代史上享有盛譽,與李唐、劉松年,夏圭並稱為“南宋四大家”。

馬遠的山水畫師承范寬、李成、李唐剛勁的筆法,董源、巨然、“二米”的黑墨,再加之與江浙一帶空氣迷濛、溼潤的實景融會貫通,在構圖和表現方法上都有創新。他善於畫平視和遠視的構圖,多取特寫鏡頭式的近景。其遠景簡略輕淡,近景凝重精整,從而使主題更為突出和集中。在構圖方面,馬遠長於以部分表現整體的藝術手法,畫山,常畫山之一角,畫水,則常寫水之一涯,使畫面留有許多空白。他擅於截取自然中的片段小景,放在廣闊空間的一角加以描繪,以峭拔簡括見長,下筆遒勁嚴峻,設色清潤,人稱之為“馬一角”或“馬半邊”。他這種新的構圖形式,一掃過去重巒疊嶂、雲煙滿紙的畫法,摒棄了北宋時的全景式構圖,使景物變得簡潔,主體鮮明突出,而意境卻依舊完整,這也正是南宋院體山水的一大特點。中國山水畫從董、巨全景式的構圖發展到南宋,經歷著藝術本身的演變過程,到馬遠只不過是長鏈上的一環。

馬遠的山水畫作品是極為豐富的,畫家用不同的手法,表現不同水波。其用筆變化多端:或用線細如髮絲,淡淡地寫;或用線如行雲流水,加以墨色濃淡粗細之變化;或隨意揮灑,溼筆、幹筆相輔;或用顫筆;或斷線為點;或粗實穩健;或深厚雄壯;或細膩流利;或簡潔多折……把平遠、迂迴、盤旋、洶湧、激盪、跳躍,以及微風吹拂的波紋、月光泛影的漣灩等水的動態,描繪得惟妙惟肖,把神奇的不可捉摸的水自然真實地表現出來,體現了畫家對大自然的深入觀察能力和高超的筆墨表現能力。

對於馬遠的“邊角之景”,過去曾流行過這樣的解釋:由於南宋時期中原淪陷,南宋政府腐敗無能,馬遠的“邊角之景”是借“殘山剩水”來諷刺朝廷,寄託愛國之志。把藝術的構圖及技法方面的演變與特色牽強附會地臆測為一種政治態度是不科學的。其實馬遠的畫也不盡是“殘山剩水”,也有大幅痛快淋漓的作品。他的用筆則是剛柔相濟,豪放中不失嚴謹,變化中體現和諧。他善用“水墨蒼勁”的“大斧劈皴”來畫山石,稜角方硬而富有質感,同時又增加了畫面的空間與量感,與范寬、李成、李唐等畫家的骨法用筆有著明顯的區別。用墨方面,他採用水墨、焦墨並用,但多用水墨,以突出江南空氣的迷濛與溼潤,與董源、“二米”的黑墨相比已是變化了許多,使畫面的剛柔之感得以充分的對比和強化。

馬遠的山水畫藝術獨具風格,“奇怪突兀”、“多斜偃騫”、“拖枝”、“雕琢”、“一角”、“半邊”、“空疏”等是其作品特有的藝術特徵,他的藝術手法、繪畫語言、表現形式在山水畫的發展史上確是一種創新,對我國山水畫藝術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馬遠 -藝術成就和影響

馬遠藝術上克承家學而超過了他的先輩,他繼承並發展了李唐的畫風,以拖技的多姿形態畫梅樹,尤善於在章法大膽取捨剪裁,描繪山之一角水之一涯的局部,畫面上留出大幅空白以突出景觀。這種“邊角之景”其特點正如前人所指出的“全境不多,其小幅或峭峰直上而不見其頂,或絕壁直下而不見其腳,或近山參天而遠山則低,或孤舟泛月而一人獨坐”,予人以玩味不盡的意趣。馬遠的風格獨特,富有詩意。畫水能表現出在不同環境氣候下的種種形態。其花鳥作品善於在自然環境中描繪花鳥的神情野趣。所畫人物,取材廣泛,多畫佛道、貴族、文人雅士、漁樵、農夫等,閒雅軒昂,神氣盎然。馬遠在當時影響極大,有獨步畫院之譽。

馬遠藝術上克承家學而超過了他的先輩,他繼承並發展了李唐的畫風,以拖技的多姿形態畫梅樹,尤善於在章法大膽取捨剪裁,描繪山之一角水之一涯的局部,畫面上留出大幅空白以突出景觀。這種"邊角之景"其特點正如前人所指出的"全境不多,其小幅或峭峰直上而不見其頂,或絕壁直下而不見其腳,或近山參天而遠山則低,或孤舟泛月而一人獨坐",予人以玩味不盡的意趣。風格獨特,富有詩意。畫水能表現出在不同環境氣候下的種種形態。其花鳥作品善於在自然環境中描繪花鳥的神情野趣。所畫人物,取材廣泛,多畫佛道、貴族、文人雅士、漁樵、農夫等,閒雅軒昂,神氣盎然。馬遠在當時影響極大,有獨步畫院之譽,與李唐、劉松年、夏圭並稱南宋四家,又與夏圭並稱馬夏。

作品欣賞: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水圖》第一幅:第一幅缺一半,無圖名,畫面上是密密的尖小細浪,遠處的水波舒緩而輕淡,這是金秋季節裡靜謐的湖面。

《十二水圖》馬遠對水觀察的細緻入微,以及創造出來的形態美感和筆墨技能,都令人驚歎不已。如“洞庭風細”,波浪如鱗,不激不怒,近大遠小以至 於水天一色,彷彿覺得微風習習,輕輕掠過了那開闊的湖面,使人心曠神怡,寵辱皆忘。“層波疊浪”是以顫抖的筆法,描寫浪濤的起落,彷佛其下有蛟龍蟄伏。那 洶湧澎湃的氣勢,使人精神振奮而感到豪壯。“湖光瀲灩”一幅,畫家以輕快流暢的筆法,畫出水波的跳動,浪峰無規則的排列,顯然受到亂風的吹蕩,即使畫家不 染上紅色,也使觀者感到陽光明媚的杭州西湖景象來。“雲舒浪卷”一幅,卻又是另外一番境界。畫家以凝澀的筆觸,畫出一個浪頭,它彷佛咆哮著要騰空而起,天 空中黑雲滾動,與水相接,更增加有如衝鋒陷陣的氣概。畫面雖小,而氣魄宏大壯觀。其它各幅,都各有不同的筆法特點和意境,就留待讀者自己體會。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水圖》第二幅:洞庭風細。起伏的線條組成細密柔婉的波浪,漸漸向遠方淡化,最後虛幻成水天一色。湖面輕風習習,波浪如鱗,萬頃碧波,浩渺無際。這是春明景和的洞庭湖。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1190年-1279年),字遙父,號欽山,南宋著名畫家。原籍河中,僑寓錢塘。南宋光宗,寧宗兩朝畫院待詔。與李唐、劉松年、夏圭並稱南宋四大家,又與夏圭並稱馬夏。有《踏歌圖》、《水圖》、《梅石溪鳧圖》、《西園雅集圖》、《孔子像》等傳世。馬遠藝術上克承家學而超過了他的先輩。馬遠在我國繪畫史上享有盛譽,與李唐、劉松年、夏圭並稱為南宋四大家。馬遠出身於繪畫世家,家學淵源,自幼受藝術的薰陶,繼承家學並吸收李唐畫法, 形成了自己獨特風格。他的山水畫成就最大,獨樹一幟,與夏圭齊名,時稱“馬夏”,成為繪畫史上富有獨創性的大畫家。

馬遠 -藝術風格和特點

馬遠的藝術才能是多方面的,山水、人物、花鳥各臻其妙,而以山水畫最為出色。從畫面和史料上來分析,馬遠的畫風主要受兩條源流的影響:一是繼承了“家傳”即“馬家面貌”的繪畫風格,二是師承李唐。但他並不拘泥於前人,能夠獨闢蹊徑,自樹一幟,因此有“獨步畫院”、“院中人獨步”的美譽,在我國古代史上享有盛譽,與李唐、劉松年,夏圭並稱為“南宋四大家”。

馬遠的山水畫師承范寬、李成、李唐剛勁的筆法,董源、巨然、“二米”的黑墨,再加之與江浙一帶空氣迷濛、溼潤的實景融會貫通,在構圖和表現方法上都有創新。他善於畫平視和遠視的構圖,多取特寫鏡頭式的近景。其遠景簡略輕淡,近景凝重精整,從而使主題更為突出和集中。在構圖方面,馬遠長於以部分表現整體的藝術手法,畫山,常畫山之一角,畫水,則常寫水之一涯,使畫面留有許多空白。他擅於截取自然中的片段小景,放在廣闊空間的一角加以描繪,以峭拔簡括見長,下筆遒勁嚴峻,設色清潤,人稱之為“馬一角”或“馬半邊”。他這種新的構圖形式,一掃過去重巒疊嶂、雲煙滿紙的畫法,摒棄了北宋時的全景式構圖,使景物變得簡潔,主體鮮明突出,而意境卻依舊完整,這也正是南宋院體山水的一大特點。中國山水畫從董、巨全景式的構圖發展到南宋,經歷著藝術本身的演變過程,到馬遠只不過是長鏈上的一環。

馬遠的山水畫作品是極為豐富的,畫家用不同的手法,表現不同水波。其用筆變化多端:或用線細如髮絲,淡淡地寫;或用線如行雲流水,加以墨色濃淡粗細之變化;或隨意揮灑,溼筆、幹筆相輔;或用顫筆;或斷線為點;或粗實穩健;或深厚雄壯;或細膩流利;或簡潔多折……把平遠、迂迴、盤旋、洶湧、激盪、跳躍,以及微風吹拂的波紋、月光泛影的漣灩等水的動態,描繪得惟妙惟肖,把神奇的不可捉摸的水自然真實地表現出來,體現了畫家對大自然的深入觀察能力和高超的筆墨表現能力。

對於馬遠的“邊角之景”,過去曾流行過這樣的解釋:由於南宋時期中原淪陷,南宋政府腐敗無能,馬遠的“邊角之景”是借“殘山剩水”來諷刺朝廷,寄託愛國之志。把藝術的構圖及技法方面的演變與特色牽強附會地臆測為一種政治態度是不科學的。其實馬遠的畫也不盡是“殘山剩水”,也有大幅痛快淋漓的作品。他的用筆則是剛柔相濟,豪放中不失嚴謹,變化中體現和諧。他善用“水墨蒼勁”的“大斧劈皴”來畫山石,稜角方硬而富有質感,同時又增加了畫面的空間與量感,與范寬、李成、李唐等畫家的骨法用筆有著明顯的區別。用墨方面,他採用水墨、焦墨並用,但多用水墨,以突出江南空氣的迷濛與溼潤,與董源、“二米”的黑墨相比已是變化了許多,使畫面的剛柔之感得以充分的對比和強化。

馬遠的山水畫藝術獨具風格,“奇怪突兀”、“多斜偃騫”、“拖枝”、“雕琢”、“一角”、“半邊”、“空疏”等是其作品特有的藝術特徵,他的藝術手法、繪畫語言、表現形式在山水畫的發展史上確是一種創新,對我國山水畫藝術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馬遠 -藝術成就和影響

馬遠藝術上克承家學而超過了他的先輩,他繼承並發展了李唐的畫風,以拖技的多姿形態畫梅樹,尤善於在章法大膽取捨剪裁,描繪山之一角水之一涯的局部,畫面上留出大幅空白以突出景觀。這種“邊角之景”其特點正如前人所指出的“全境不多,其小幅或峭峰直上而不見其頂,或絕壁直下而不見其腳,或近山參天而遠山則低,或孤舟泛月而一人獨坐”,予人以玩味不盡的意趣。馬遠的風格獨特,富有詩意。畫水能表現出在不同環境氣候下的種種形態。其花鳥作品善於在自然環境中描繪花鳥的神情野趣。所畫人物,取材廣泛,多畫佛道、貴族、文人雅士、漁樵、農夫等,閒雅軒昂,神氣盎然。馬遠在當時影響極大,有獨步畫院之譽。

馬遠藝術上克承家學而超過了他的先輩,他繼承並發展了李唐的畫風,以拖技的多姿形態畫梅樹,尤善於在章法大膽取捨剪裁,描繪山之一角水之一涯的局部,畫面上留出大幅空白以突出景觀。這種"邊角之景"其特點正如前人所指出的"全境不多,其小幅或峭峰直上而不見其頂,或絕壁直下而不見其腳,或近山參天而遠山則低,或孤舟泛月而一人獨坐",予人以玩味不盡的意趣。風格獨特,富有詩意。畫水能表現出在不同環境氣候下的種種形態。其花鳥作品善於在自然環境中描繪花鳥的神情野趣。所畫人物,取材廣泛,多畫佛道、貴族、文人雅士、漁樵、農夫等,閒雅軒昂,神氣盎然。馬遠在當時影響極大,有獨步畫院之譽,與李唐、劉松年、夏圭並稱南宋四家,又與夏圭並稱馬夏。

作品欣賞: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水圖》第一幅:第一幅缺一半,無圖名,畫面上是密密的尖小細浪,遠處的水波舒緩而輕淡,這是金秋季節裡靜謐的湖面。

《十二水圖》馬遠對水觀察的細緻入微,以及創造出來的形態美感和筆墨技能,都令人驚歎不已。如“洞庭風細”,波浪如鱗,不激不怒,近大遠小以至 於水天一色,彷彿覺得微風習習,輕輕掠過了那開闊的湖面,使人心曠神怡,寵辱皆忘。“層波疊浪”是以顫抖的筆法,描寫浪濤的起落,彷佛其下有蛟龍蟄伏。那 洶湧澎湃的氣勢,使人精神振奮而感到豪壯。“湖光瀲灩”一幅,畫家以輕快流暢的筆法,畫出水波的跳動,浪峰無規則的排列,顯然受到亂風的吹蕩,即使畫家不 染上紅色,也使觀者感到陽光明媚的杭州西湖景象來。“雲舒浪卷”一幅,卻又是另外一番境界。畫家以凝澀的筆觸,畫出一個浪頭,它彷佛咆哮著要騰空而起,天 空中黑雲滾動,與水相接,更增加有如衝鋒陷陣的氣概。畫面雖小,而氣魄宏大壯觀。其它各幅,都各有不同的筆法特點和意境,就留待讀者自己體會。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水圖》第二幅:洞庭風細。起伏的線條組成細密柔婉的波浪,漸漸向遠方淡化,最後虛幻成水天一色。湖面輕風習習,波浪如鱗,萬頃碧波,浩渺無際。這是春明景和的洞庭湖。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水圖》第三幅:層波疊浪。大幅度起伏的波浪用粗重的顫筆畫出,浪谷間捲起浪花。這是洶湧澎湃、向前奔騰的巨流。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1190年-1279年),字遙父,號欽山,南宋著名畫家。原籍河中,僑寓錢塘。南宋光宗,寧宗兩朝畫院待詔。與李唐、劉松年、夏圭並稱南宋四大家,又與夏圭並稱馬夏。有《踏歌圖》、《水圖》、《梅石溪鳧圖》、《西園雅集圖》、《孔子像》等傳世。馬遠藝術上克承家學而超過了他的先輩。馬遠在我國繪畫史上享有盛譽,與李唐、劉松年、夏圭並稱為南宋四大家。馬遠出身於繪畫世家,家學淵源,自幼受藝術的薰陶,繼承家學並吸收李唐畫法, 形成了自己獨特風格。他的山水畫成就最大,獨樹一幟,與夏圭齊名,時稱“馬夏”,成為繪畫史上富有獨創性的大畫家。

馬遠 -藝術風格和特點

馬遠的藝術才能是多方面的,山水、人物、花鳥各臻其妙,而以山水畫最為出色。從畫面和史料上來分析,馬遠的畫風主要受兩條源流的影響:一是繼承了“家傳”即“馬家面貌”的繪畫風格,二是師承李唐。但他並不拘泥於前人,能夠獨闢蹊徑,自樹一幟,因此有“獨步畫院”、“院中人獨步”的美譽,在我國古代史上享有盛譽,與李唐、劉松年,夏圭並稱為“南宋四大家”。

馬遠的山水畫師承范寬、李成、李唐剛勁的筆法,董源、巨然、“二米”的黑墨,再加之與江浙一帶空氣迷濛、溼潤的實景融會貫通,在構圖和表現方法上都有創新。他善於畫平視和遠視的構圖,多取特寫鏡頭式的近景。其遠景簡略輕淡,近景凝重精整,從而使主題更為突出和集中。在構圖方面,馬遠長於以部分表現整體的藝術手法,畫山,常畫山之一角,畫水,則常寫水之一涯,使畫面留有許多空白。他擅於截取自然中的片段小景,放在廣闊空間的一角加以描繪,以峭拔簡括見長,下筆遒勁嚴峻,設色清潤,人稱之為“馬一角”或“馬半邊”。他這種新的構圖形式,一掃過去重巒疊嶂、雲煙滿紙的畫法,摒棄了北宋時的全景式構圖,使景物變得簡潔,主體鮮明突出,而意境卻依舊完整,這也正是南宋院體山水的一大特點。中國山水畫從董、巨全景式的構圖發展到南宋,經歷著藝術本身的演變過程,到馬遠只不過是長鏈上的一環。

馬遠的山水畫作品是極為豐富的,畫家用不同的手法,表現不同水波。其用筆變化多端:或用線細如髮絲,淡淡地寫;或用線如行雲流水,加以墨色濃淡粗細之變化;或隨意揮灑,溼筆、幹筆相輔;或用顫筆;或斷線為點;或粗實穩健;或深厚雄壯;或細膩流利;或簡潔多折……把平遠、迂迴、盤旋、洶湧、激盪、跳躍,以及微風吹拂的波紋、月光泛影的漣灩等水的動態,描繪得惟妙惟肖,把神奇的不可捉摸的水自然真實地表現出來,體現了畫家對大自然的深入觀察能力和高超的筆墨表現能力。

對於馬遠的“邊角之景”,過去曾流行過這樣的解釋:由於南宋時期中原淪陷,南宋政府腐敗無能,馬遠的“邊角之景”是借“殘山剩水”來諷刺朝廷,寄託愛國之志。把藝術的構圖及技法方面的演變與特色牽強附會地臆測為一種政治態度是不科學的。其實馬遠的畫也不盡是“殘山剩水”,也有大幅痛快淋漓的作品。他的用筆則是剛柔相濟,豪放中不失嚴謹,變化中體現和諧。他善用“水墨蒼勁”的“大斧劈皴”來畫山石,稜角方硬而富有質感,同時又增加了畫面的空間與量感,與范寬、李成、李唐等畫家的骨法用筆有著明顯的區別。用墨方面,他採用水墨、焦墨並用,但多用水墨,以突出江南空氣的迷濛與溼潤,與董源、“二米”的黑墨相比已是變化了許多,使畫面的剛柔之感得以充分的對比和強化。

馬遠的山水畫藝術獨具風格,“奇怪突兀”、“多斜偃騫”、“拖枝”、“雕琢”、“一角”、“半邊”、“空疏”等是其作品特有的藝術特徵,他的藝術手法、繪畫語言、表現形式在山水畫的發展史上確是一種創新,對我國山水畫藝術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馬遠 -藝術成就和影響

馬遠藝術上克承家學而超過了他的先輩,他繼承並發展了李唐的畫風,以拖技的多姿形態畫梅樹,尤善於在章法大膽取捨剪裁,描繪山之一角水之一涯的局部,畫面上留出大幅空白以突出景觀。這種“邊角之景”其特點正如前人所指出的“全境不多,其小幅或峭峰直上而不見其頂,或絕壁直下而不見其腳,或近山參天而遠山則低,或孤舟泛月而一人獨坐”,予人以玩味不盡的意趣。馬遠的風格獨特,富有詩意。畫水能表現出在不同環境氣候下的種種形態。其花鳥作品善於在自然環境中描繪花鳥的神情野趣。所畫人物,取材廣泛,多畫佛道、貴族、文人雅士、漁樵、農夫等,閒雅軒昂,神氣盎然。馬遠在當時影響極大,有獨步畫院之譽。

馬遠藝術上克承家學而超過了他的先輩,他繼承並發展了李唐的畫風,以拖技的多姿形態畫梅樹,尤善於在章法大膽取捨剪裁,描繪山之一角水之一涯的局部,畫面上留出大幅空白以突出景觀。這種"邊角之景"其特點正如前人所指出的"全境不多,其小幅或峭峰直上而不見其頂,或絕壁直下而不見其腳,或近山參天而遠山則低,或孤舟泛月而一人獨坐",予人以玩味不盡的意趣。風格獨特,富有詩意。畫水能表現出在不同環境氣候下的種種形態。其花鳥作品善於在自然環境中描繪花鳥的神情野趣。所畫人物,取材廣泛,多畫佛道、貴族、文人雅士、漁樵、農夫等,閒雅軒昂,神氣盎然。馬遠在當時影響極大,有獨步畫院之譽,與李唐、劉松年、夏圭並稱南宋四家,又與夏圭並稱馬夏。

作品欣賞: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水圖》第一幅:第一幅缺一半,無圖名,畫面上是密密的尖小細浪,遠處的水波舒緩而輕淡,這是金秋季節裡靜謐的湖面。

《十二水圖》馬遠對水觀察的細緻入微,以及創造出來的形態美感和筆墨技能,都令人驚歎不已。如“洞庭風細”,波浪如鱗,不激不怒,近大遠小以至 於水天一色,彷彿覺得微風習習,輕輕掠過了那開闊的湖面,使人心曠神怡,寵辱皆忘。“層波疊浪”是以顫抖的筆法,描寫浪濤的起落,彷佛其下有蛟龍蟄伏。那 洶湧澎湃的氣勢,使人精神振奮而感到豪壯。“湖光瀲灩”一幅,畫家以輕快流暢的筆法,畫出水波的跳動,浪峰無規則的排列,顯然受到亂風的吹蕩,即使畫家不 染上紅色,也使觀者感到陽光明媚的杭州西湖景象來。“雲舒浪卷”一幅,卻又是另外一番境界。畫家以凝澀的筆觸,畫出一個浪頭,它彷佛咆哮著要騰空而起,天 空中黑雲滾動,與水相接,更增加有如衝鋒陷陣的氣概。畫面雖小,而氣魄宏大壯觀。其它各幅,都各有不同的筆法特點和意境,就留待讀者自己體會。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水圖》第二幅:洞庭風細。起伏的線條組成細密柔婉的波浪,漸漸向遠方淡化,最後虛幻成水天一色。湖面輕風習習,波浪如鱗,萬頃碧波,浩渺無際。這是春明景和的洞庭湖。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水圖》第三幅:層波疊浪。大幅度起伏的波浪用粗重的顫筆畫出,浪谷間捲起浪花。這是洶湧澎湃、向前奔騰的巨流。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水圖》第四幅:寒塘清淺。稀疏的線條迴旋起伏,水邊三兩石頭,水面流動感很強,顯然這是溪流,而非清淺的池塘。畫面上的水紋,讓人聯想到馬遠的另一幅佳作《梅石溪鳧圖》。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1190年-1279年),字遙父,號欽山,南宋著名畫家。原籍河中,僑寓錢塘。南宋光宗,寧宗兩朝畫院待詔。與李唐、劉松年、夏圭並稱南宋四大家,又與夏圭並稱馬夏。有《踏歌圖》、《水圖》、《梅石溪鳧圖》、《西園雅集圖》、《孔子像》等傳世。馬遠藝術上克承家學而超過了他的先輩。馬遠在我國繪畫史上享有盛譽,與李唐、劉松年、夏圭並稱為南宋四大家。馬遠出身於繪畫世家,家學淵源,自幼受藝術的薰陶,繼承家學並吸收李唐畫法, 形成了自己獨特風格。他的山水畫成就最大,獨樹一幟,與夏圭齊名,時稱“馬夏”,成為繪畫史上富有獨創性的大畫家。

馬遠 -藝術風格和特點

馬遠的藝術才能是多方面的,山水、人物、花鳥各臻其妙,而以山水畫最為出色。從畫面和史料上來分析,馬遠的畫風主要受兩條源流的影響:一是繼承了“家傳”即“馬家面貌”的繪畫風格,二是師承李唐。但他並不拘泥於前人,能夠獨闢蹊徑,自樹一幟,因此有“獨步畫院”、“院中人獨步”的美譽,在我國古代史上享有盛譽,與李唐、劉松年,夏圭並稱為“南宋四大家”。

馬遠的山水畫師承范寬、李成、李唐剛勁的筆法,董源、巨然、“二米”的黑墨,再加之與江浙一帶空氣迷濛、溼潤的實景融會貫通,在構圖和表現方法上都有創新。他善於畫平視和遠視的構圖,多取特寫鏡頭式的近景。其遠景簡略輕淡,近景凝重精整,從而使主題更為突出和集中。在構圖方面,馬遠長於以部分表現整體的藝術手法,畫山,常畫山之一角,畫水,則常寫水之一涯,使畫面留有許多空白。他擅於截取自然中的片段小景,放在廣闊空間的一角加以描繪,以峭拔簡括見長,下筆遒勁嚴峻,設色清潤,人稱之為“馬一角”或“馬半邊”。他這種新的構圖形式,一掃過去重巒疊嶂、雲煙滿紙的畫法,摒棄了北宋時的全景式構圖,使景物變得簡潔,主體鮮明突出,而意境卻依舊完整,這也正是南宋院體山水的一大特點。中國山水畫從董、巨全景式的構圖發展到南宋,經歷著藝術本身的演變過程,到馬遠只不過是長鏈上的一環。

馬遠的山水畫作品是極為豐富的,畫家用不同的手法,表現不同水波。其用筆變化多端:或用線細如髮絲,淡淡地寫;或用線如行雲流水,加以墨色濃淡粗細之變化;或隨意揮灑,溼筆、幹筆相輔;或用顫筆;或斷線為點;或粗實穩健;或深厚雄壯;或細膩流利;或簡潔多折……把平遠、迂迴、盤旋、洶湧、激盪、跳躍,以及微風吹拂的波紋、月光泛影的漣灩等水的動態,描繪得惟妙惟肖,把神奇的不可捉摸的水自然真實地表現出來,體現了畫家對大自然的深入觀察能力和高超的筆墨表現能力。

對於馬遠的“邊角之景”,過去曾流行過這樣的解釋:由於南宋時期中原淪陷,南宋政府腐敗無能,馬遠的“邊角之景”是借“殘山剩水”來諷刺朝廷,寄託愛國之志。把藝術的構圖及技法方面的演變與特色牽強附會地臆測為一種政治態度是不科學的。其實馬遠的畫也不盡是“殘山剩水”,也有大幅痛快淋漓的作品。他的用筆則是剛柔相濟,豪放中不失嚴謹,變化中體現和諧。他善用“水墨蒼勁”的“大斧劈皴”來畫山石,稜角方硬而富有質感,同時又增加了畫面的空間與量感,與范寬、李成、李唐等畫家的骨法用筆有著明顯的區別。用墨方面,他採用水墨、焦墨並用,但多用水墨,以突出江南空氣的迷濛與溼潤,與董源、“二米”的黑墨相比已是變化了許多,使畫面的剛柔之感得以充分的對比和強化。

馬遠的山水畫藝術獨具風格,“奇怪突兀”、“多斜偃騫”、“拖枝”、“雕琢”、“一角”、“半邊”、“空疏”等是其作品特有的藝術特徵,他的藝術手法、繪畫語言、表現形式在山水畫的發展史上確是一種創新,對我國山水畫藝術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馬遠 -藝術成就和影響

馬遠藝術上克承家學而超過了他的先輩,他繼承並發展了李唐的畫風,以拖技的多姿形態畫梅樹,尤善於在章法大膽取捨剪裁,描繪山之一角水之一涯的局部,畫面上留出大幅空白以突出景觀。這種“邊角之景”其特點正如前人所指出的“全境不多,其小幅或峭峰直上而不見其頂,或絕壁直下而不見其腳,或近山參天而遠山則低,或孤舟泛月而一人獨坐”,予人以玩味不盡的意趣。馬遠的風格獨特,富有詩意。畫水能表現出在不同環境氣候下的種種形態。其花鳥作品善於在自然環境中描繪花鳥的神情野趣。所畫人物,取材廣泛,多畫佛道、貴族、文人雅士、漁樵、農夫等,閒雅軒昂,神氣盎然。馬遠在當時影響極大,有獨步畫院之譽。

馬遠藝術上克承家學而超過了他的先輩,他繼承並發展了李唐的畫風,以拖技的多姿形態畫梅樹,尤善於在章法大膽取捨剪裁,描繪山之一角水之一涯的局部,畫面上留出大幅空白以突出景觀。這種"邊角之景"其特點正如前人所指出的"全境不多,其小幅或峭峰直上而不見其頂,或絕壁直下而不見其腳,或近山參天而遠山則低,或孤舟泛月而一人獨坐",予人以玩味不盡的意趣。風格獨特,富有詩意。畫水能表現出在不同環境氣候下的種種形態。其花鳥作品善於在自然環境中描繪花鳥的神情野趣。所畫人物,取材廣泛,多畫佛道、貴族、文人雅士、漁樵、農夫等,閒雅軒昂,神氣盎然。馬遠在當時影響極大,有獨步畫院之譽,與李唐、劉松年、夏圭並稱南宋四家,又與夏圭並稱馬夏。

作品欣賞: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水圖》第一幅:第一幅缺一半,無圖名,畫面上是密密的尖小細浪,遠處的水波舒緩而輕淡,這是金秋季節裡靜謐的湖面。

《十二水圖》馬遠對水觀察的細緻入微,以及創造出來的形態美感和筆墨技能,都令人驚歎不已。如“洞庭風細”,波浪如鱗,不激不怒,近大遠小以至 於水天一色,彷彿覺得微風習習,輕輕掠過了那開闊的湖面,使人心曠神怡,寵辱皆忘。“層波疊浪”是以顫抖的筆法,描寫浪濤的起落,彷佛其下有蛟龍蟄伏。那 洶湧澎湃的氣勢,使人精神振奮而感到豪壯。“湖光瀲灩”一幅,畫家以輕快流暢的筆法,畫出水波的跳動,浪峰無規則的排列,顯然受到亂風的吹蕩,即使畫家不 染上紅色,也使觀者感到陽光明媚的杭州西湖景象來。“雲舒浪卷”一幅,卻又是另外一番境界。畫家以凝澀的筆觸,畫出一個浪頭,它彷佛咆哮著要騰空而起,天 空中黑雲滾動,與水相接,更增加有如衝鋒陷陣的氣概。畫面雖小,而氣魄宏大壯觀。其它各幅,都各有不同的筆法特點和意境,就留待讀者自己體會。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水圖》第二幅:洞庭風細。起伏的線條組成細密柔婉的波浪,漸漸向遠方淡化,最後虛幻成水天一色。湖面輕風習習,波浪如鱗,萬頃碧波,浩渺無際。這是春明景和的洞庭湖。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水圖》第三幅:層波疊浪。大幅度起伏的波浪用粗重的顫筆畫出,浪谷間捲起浪花。這是洶湧澎湃、向前奔騰的巨流。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水圖》第四幅:寒塘清淺。稀疏的線條迴旋起伏,水邊三兩石頭,水面流動感很強,顯然這是溪流,而非清淺的池塘。畫面上的水紋,讓人聯想到馬遠的另一幅佳作《梅石溪鳧圖》。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水圖》第五幅:長江萬頃。流利的線條勾出的浪尖,都指向同一方向,遠處的浪尖漸漸虛化。顯然這是長江下游開闊浩瀚的江面。江水浩蕩、平穩而又從容,有一種兼收幷蓄的雍容大度,正順著江風的吹拂,朝向大海奔湧而去。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1190年-1279年),字遙父,號欽山,南宋著名畫家。原籍河中,僑寓錢塘。南宋光宗,寧宗兩朝畫院待詔。與李唐、劉松年、夏圭並稱南宋四大家,又與夏圭並稱馬夏。有《踏歌圖》、《水圖》、《梅石溪鳧圖》、《西園雅集圖》、《孔子像》等傳世。馬遠藝術上克承家學而超過了他的先輩。馬遠在我國繪畫史上享有盛譽,與李唐、劉松年、夏圭並稱為南宋四大家。馬遠出身於繪畫世家,家學淵源,自幼受藝術的薰陶,繼承家學並吸收李唐畫法, 形成了自己獨特風格。他的山水畫成就最大,獨樹一幟,與夏圭齊名,時稱“馬夏”,成為繪畫史上富有獨創性的大畫家。

馬遠 -藝術風格和特點

馬遠的藝術才能是多方面的,山水、人物、花鳥各臻其妙,而以山水畫最為出色。從畫面和史料上來分析,馬遠的畫風主要受兩條源流的影響:一是繼承了“家傳”即“馬家面貌”的繪畫風格,二是師承李唐。但他並不拘泥於前人,能夠獨闢蹊徑,自樹一幟,因此有“獨步畫院”、“院中人獨步”的美譽,在我國古代史上享有盛譽,與李唐、劉松年,夏圭並稱為“南宋四大家”。

馬遠的山水畫師承范寬、李成、李唐剛勁的筆法,董源、巨然、“二米”的黑墨,再加之與江浙一帶空氣迷濛、溼潤的實景融會貫通,在構圖和表現方法上都有創新。他善於畫平視和遠視的構圖,多取特寫鏡頭式的近景。其遠景簡略輕淡,近景凝重精整,從而使主題更為突出和集中。在構圖方面,馬遠長於以部分表現整體的藝術手法,畫山,常畫山之一角,畫水,則常寫水之一涯,使畫面留有許多空白。他擅於截取自然中的片段小景,放在廣闊空間的一角加以描繪,以峭拔簡括見長,下筆遒勁嚴峻,設色清潤,人稱之為“馬一角”或“馬半邊”。他這種新的構圖形式,一掃過去重巒疊嶂、雲煙滿紙的畫法,摒棄了北宋時的全景式構圖,使景物變得簡潔,主體鮮明突出,而意境卻依舊完整,這也正是南宋院體山水的一大特點。中國山水畫從董、巨全景式的構圖發展到南宋,經歷著藝術本身的演變過程,到馬遠只不過是長鏈上的一環。

馬遠的山水畫作品是極為豐富的,畫家用不同的手法,表現不同水波。其用筆變化多端:或用線細如髮絲,淡淡地寫;或用線如行雲流水,加以墨色濃淡粗細之變化;或隨意揮灑,溼筆、幹筆相輔;或用顫筆;或斷線為點;或粗實穩健;或深厚雄壯;或細膩流利;或簡潔多折……把平遠、迂迴、盤旋、洶湧、激盪、跳躍,以及微風吹拂的波紋、月光泛影的漣灩等水的動態,描繪得惟妙惟肖,把神奇的不可捉摸的水自然真實地表現出來,體現了畫家對大自然的深入觀察能力和高超的筆墨表現能力。

對於馬遠的“邊角之景”,過去曾流行過這樣的解釋:由於南宋時期中原淪陷,南宋政府腐敗無能,馬遠的“邊角之景”是借“殘山剩水”來諷刺朝廷,寄託愛國之志。把藝術的構圖及技法方面的演變與特色牽強附會地臆測為一種政治態度是不科學的。其實馬遠的畫也不盡是“殘山剩水”,也有大幅痛快淋漓的作品。他的用筆則是剛柔相濟,豪放中不失嚴謹,變化中體現和諧。他善用“水墨蒼勁”的“大斧劈皴”來畫山石,稜角方硬而富有質感,同時又增加了畫面的空間與量感,與范寬、李成、李唐等畫家的骨法用筆有著明顯的區別。用墨方面,他採用水墨、焦墨並用,但多用水墨,以突出江南空氣的迷濛與溼潤,與董源、“二米”的黑墨相比已是變化了許多,使畫面的剛柔之感得以充分的對比和強化。

馬遠的山水畫藝術獨具風格,“奇怪突兀”、“多斜偃騫”、“拖枝”、“雕琢”、“一角”、“半邊”、“空疏”等是其作品特有的藝術特徵,他的藝術手法、繪畫語言、表現形式在山水畫的發展史上確是一種創新,對我國山水畫藝術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馬遠 -藝術成就和影響

馬遠藝術上克承家學而超過了他的先輩,他繼承並發展了李唐的畫風,以拖技的多姿形態畫梅樹,尤善於在章法大膽取捨剪裁,描繪山之一角水之一涯的局部,畫面上留出大幅空白以突出景觀。這種“邊角之景”其特點正如前人所指出的“全境不多,其小幅或峭峰直上而不見其頂,或絕壁直下而不見其腳,或近山參天而遠山則低,或孤舟泛月而一人獨坐”,予人以玩味不盡的意趣。馬遠的風格獨特,富有詩意。畫水能表現出在不同環境氣候下的種種形態。其花鳥作品善於在自然環境中描繪花鳥的神情野趣。所畫人物,取材廣泛,多畫佛道、貴族、文人雅士、漁樵、農夫等,閒雅軒昂,神氣盎然。馬遠在當時影響極大,有獨步畫院之譽。

馬遠藝術上克承家學而超過了他的先輩,他繼承並發展了李唐的畫風,以拖技的多姿形態畫梅樹,尤善於在章法大膽取捨剪裁,描繪山之一角水之一涯的局部,畫面上留出大幅空白以突出景觀。這種"邊角之景"其特點正如前人所指出的"全境不多,其小幅或峭峰直上而不見其頂,或絕壁直下而不見其腳,或近山參天而遠山則低,或孤舟泛月而一人獨坐",予人以玩味不盡的意趣。風格獨特,富有詩意。畫水能表現出在不同環境氣候下的種種形態。其花鳥作品善於在自然環境中描繪花鳥的神情野趣。所畫人物,取材廣泛,多畫佛道、貴族、文人雅士、漁樵、農夫等,閒雅軒昂,神氣盎然。馬遠在當時影響極大,有獨步畫院之譽,與李唐、劉松年、夏圭並稱南宋四家,又與夏圭並稱馬夏。

作品欣賞: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水圖》第一幅:第一幅缺一半,無圖名,畫面上是密密的尖小細浪,遠處的水波舒緩而輕淡,這是金秋季節裡靜謐的湖面。

《十二水圖》馬遠對水觀察的細緻入微,以及創造出來的形態美感和筆墨技能,都令人驚歎不已。如“洞庭風細”,波浪如鱗,不激不怒,近大遠小以至 於水天一色,彷彿覺得微風習習,輕輕掠過了那開闊的湖面,使人心曠神怡,寵辱皆忘。“層波疊浪”是以顫抖的筆法,描寫浪濤的起落,彷佛其下有蛟龍蟄伏。那 洶湧澎湃的氣勢,使人精神振奮而感到豪壯。“湖光瀲灩”一幅,畫家以輕快流暢的筆法,畫出水波的跳動,浪峰無規則的排列,顯然受到亂風的吹蕩,即使畫家不 染上紅色,也使觀者感到陽光明媚的杭州西湖景象來。“雲舒浪卷”一幅,卻又是另外一番境界。畫家以凝澀的筆觸,畫出一個浪頭,它彷佛咆哮著要騰空而起,天 空中黑雲滾動,與水相接,更增加有如衝鋒陷陣的氣概。畫面雖小,而氣魄宏大壯觀。其它各幅,都各有不同的筆法特點和意境,就留待讀者自己體會。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水圖》第二幅:洞庭風細。起伏的線條組成細密柔婉的波浪,漸漸向遠方淡化,最後虛幻成水天一色。湖面輕風習習,波浪如鱗,萬頃碧波,浩渺無際。這是春明景和的洞庭湖。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水圖》第三幅:層波疊浪。大幅度起伏的波浪用粗重的顫筆畫出,浪谷間捲起浪花。這是洶湧澎湃、向前奔騰的巨流。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水圖》第四幅:寒塘清淺。稀疏的線條迴旋起伏,水邊三兩石頭,水面流動感很強,顯然這是溪流,而非清淺的池塘。畫面上的水紋,讓人聯想到馬遠的另一幅佳作《梅石溪鳧圖》。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水圖》第五幅:長江萬頃。流利的線條勾出的浪尖,都指向同一方向,遠處的浪尖漸漸虛化。顯然這是長江下游開闊浩瀚的江面。江水浩蕩、平穩而又從容,有一種兼收幷蓄的雍容大度,正順著江風的吹拂,朝向大海奔湧而去。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水圖》第六幅:黃河逆流。粗重線條勾出的巨幅波浪,浪間捲起的浪花,都向前作奔湧抬升運動,又呈現向後逆湧之勢。這是壺口那段的黃河水,渾濁、奔騰、激盪、咆哮,帶著原始粗獷的生命力,挾雷霆萬鈞之勢,正要衝破障礙向前傾瀉。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1190年-1279年),字遙父,號欽山,南宋著名畫家。原籍河中,僑寓錢塘。南宋光宗,寧宗兩朝畫院待詔。與李唐、劉松年、夏圭並稱南宋四大家,又與夏圭並稱馬夏。有《踏歌圖》、《水圖》、《梅石溪鳧圖》、《西園雅集圖》、《孔子像》等傳世。馬遠藝術上克承家學而超過了他的先輩。馬遠在我國繪畫史上享有盛譽,與李唐、劉松年、夏圭並稱為南宋四大家。馬遠出身於繪畫世家,家學淵源,自幼受藝術的薰陶,繼承家學並吸收李唐畫法, 形成了自己獨特風格。他的山水畫成就最大,獨樹一幟,與夏圭齊名,時稱“馬夏”,成為繪畫史上富有獨創性的大畫家。

馬遠 -藝術風格和特點

馬遠的藝術才能是多方面的,山水、人物、花鳥各臻其妙,而以山水畫最為出色。從畫面和史料上來分析,馬遠的畫風主要受兩條源流的影響:一是繼承了“家傳”即“馬家面貌”的繪畫風格,二是師承李唐。但他並不拘泥於前人,能夠獨闢蹊徑,自樹一幟,因此有“獨步畫院”、“院中人獨步”的美譽,在我國古代史上享有盛譽,與李唐、劉松年,夏圭並稱為“南宋四大家”。

馬遠的山水畫師承范寬、李成、李唐剛勁的筆法,董源、巨然、“二米”的黑墨,再加之與江浙一帶空氣迷濛、溼潤的實景融會貫通,在構圖和表現方法上都有創新。他善於畫平視和遠視的構圖,多取特寫鏡頭式的近景。其遠景簡略輕淡,近景凝重精整,從而使主題更為突出和集中。在構圖方面,馬遠長於以部分表現整體的藝術手法,畫山,常畫山之一角,畫水,則常寫水之一涯,使畫面留有許多空白。他擅於截取自然中的片段小景,放在廣闊空間的一角加以描繪,以峭拔簡括見長,下筆遒勁嚴峻,設色清潤,人稱之為“馬一角”或“馬半邊”。他這種新的構圖形式,一掃過去重巒疊嶂、雲煙滿紙的畫法,摒棄了北宋時的全景式構圖,使景物變得簡潔,主體鮮明突出,而意境卻依舊完整,這也正是南宋院體山水的一大特點。中國山水畫從董、巨全景式的構圖發展到南宋,經歷著藝術本身的演變過程,到馬遠只不過是長鏈上的一環。

馬遠的山水畫作品是極為豐富的,畫家用不同的手法,表現不同水波。其用筆變化多端:或用線細如髮絲,淡淡地寫;或用線如行雲流水,加以墨色濃淡粗細之變化;或隨意揮灑,溼筆、幹筆相輔;或用顫筆;或斷線為點;或粗實穩健;或深厚雄壯;或細膩流利;或簡潔多折……把平遠、迂迴、盤旋、洶湧、激盪、跳躍,以及微風吹拂的波紋、月光泛影的漣灩等水的動態,描繪得惟妙惟肖,把神奇的不可捉摸的水自然真實地表現出來,體現了畫家對大自然的深入觀察能力和高超的筆墨表現能力。

對於馬遠的“邊角之景”,過去曾流行過這樣的解釋:由於南宋時期中原淪陷,南宋政府腐敗無能,馬遠的“邊角之景”是借“殘山剩水”來諷刺朝廷,寄託愛國之志。把藝術的構圖及技法方面的演變與特色牽強附會地臆測為一種政治態度是不科學的。其實馬遠的畫也不盡是“殘山剩水”,也有大幅痛快淋漓的作品。他的用筆則是剛柔相濟,豪放中不失嚴謹,變化中體現和諧。他善用“水墨蒼勁”的“大斧劈皴”來畫山石,稜角方硬而富有質感,同時又增加了畫面的空間與量感,與范寬、李成、李唐等畫家的骨法用筆有著明顯的區別。用墨方面,他採用水墨、焦墨並用,但多用水墨,以突出江南空氣的迷濛與溼潤,與董源、“二米”的黑墨相比已是變化了許多,使畫面的剛柔之感得以充分的對比和強化。

馬遠的山水畫藝術獨具風格,“奇怪突兀”、“多斜偃騫”、“拖枝”、“雕琢”、“一角”、“半邊”、“空疏”等是其作品特有的藝術特徵,他的藝術手法、繪畫語言、表現形式在山水畫的發展史上確是一種創新,對我國山水畫藝術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馬遠 -藝術成就和影響

馬遠藝術上克承家學而超過了他的先輩,他繼承並發展了李唐的畫風,以拖技的多姿形態畫梅樹,尤善於在章法大膽取捨剪裁,描繪山之一角水之一涯的局部,畫面上留出大幅空白以突出景觀。這種“邊角之景”其特點正如前人所指出的“全境不多,其小幅或峭峰直上而不見其頂,或絕壁直下而不見其腳,或近山參天而遠山則低,或孤舟泛月而一人獨坐”,予人以玩味不盡的意趣。馬遠的風格獨特,富有詩意。畫水能表現出在不同環境氣候下的種種形態。其花鳥作品善於在自然環境中描繪花鳥的神情野趣。所畫人物,取材廣泛,多畫佛道、貴族、文人雅士、漁樵、農夫等,閒雅軒昂,神氣盎然。馬遠在當時影響極大,有獨步畫院之譽。

馬遠藝術上克承家學而超過了他的先輩,他繼承並發展了李唐的畫風,以拖技的多姿形態畫梅樹,尤善於在章法大膽取捨剪裁,描繪山之一角水之一涯的局部,畫面上留出大幅空白以突出景觀。這種"邊角之景"其特點正如前人所指出的"全境不多,其小幅或峭峰直上而不見其頂,或絕壁直下而不見其腳,或近山參天而遠山則低,或孤舟泛月而一人獨坐",予人以玩味不盡的意趣。風格獨特,富有詩意。畫水能表現出在不同環境氣候下的種種形態。其花鳥作品善於在自然環境中描繪花鳥的神情野趣。所畫人物,取材廣泛,多畫佛道、貴族、文人雅士、漁樵、農夫等,閒雅軒昂,神氣盎然。馬遠在當時影響極大,有獨步畫院之譽,與李唐、劉松年、夏圭並稱南宋四家,又與夏圭並稱馬夏。

作品欣賞: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水圖》第一幅:第一幅缺一半,無圖名,畫面上是密密的尖小細浪,遠處的水波舒緩而輕淡,這是金秋季節裡靜謐的湖面。

《十二水圖》馬遠對水觀察的細緻入微,以及創造出來的形態美感和筆墨技能,都令人驚歎不已。如“洞庭風細”,波浪如鱗,不激不怒,近大遠小以至 於水天一色,彷彿覺得微風習習,輕輕掠過了那開闊的湖面,使人心曠神怡,寵辱皆忘。“層波疊浪”是以顫抖的筆法,描寫浪濤的起落,彷佛其下有蛟龍蟄伏。那 洶湧澎湃的氣勢,使人精神振奮而感到豪壯。“湖光瀲灩”一幅,畫家以輕快流暢的筆法,畫出水波的跳動,浪峰無規則的排列,顯然受到亂風的吹蕩,即使畫家不 染上紅色,也使觀者感到陽光明媚的杭州西湖景象來。“雲舒浪卷”一幅,卻又是另外一番境界。畫家以凝澀的筆觸,畫出一個浪頭,它彷佛咆哮著要騰空而起,天 空中黑雲滾動,與水相接,更增加有如衝鋒陷陣的氣概。畫面雖小,而氣魄宏大壯觀。其它各幅,都各有不同的筆法特點和意境,就留待讀者自己體會。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水圖》第二幅:洞庭風細。起伏的線條組成細密柔婉的波浪,漸漸向遠方淡化,最後虛幻成水天一色。湖面輕風習習,波浪如鱗,萬頃碧波,浩渺無際。這是春明景和的洞庭湖。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水圖》第三幅:層波疊浪。大幅度起伏的波浪用粗重的顫筆畫出,浪谷間捲起浪花。這是洶湧澎湃、向前奔騰的巨流。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水圖》第四幅:寒塘清淺。稀疏的線條迴旋起伏,水邊三兩石頭,水面流動感很強,顯然這是溪流,而非清淺的池塘。畫面上的水紋,讓人聯想到馬遠的另一幅佳作《梅石溪鳧圖》。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水圖》第五幅:長江萬頃。流利的線條勾出的浪尖,都指向同一方向,遠處的浪尖漸漸虛化。顯然這是長江下游開闊浩瀚的江面。江水浩蕩、平穩而又從容,有一種兼收幷蓄的雍容大度,正順著江風的吹拂,朝向大海奔湧而去。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水圖》第六幅:黃河逆流。粗重線條勾出的巨幅波浪,浪間捲起的浪花,都向前作奔湧抬升運動,又呈現向後逆湧之勢。這是壺口那段的黃河水,渾濁、奔騰、激盪、咆哮,帶著原始粗獷的生命力,挾雷霆萬鈞之勢,正要衝破障礙向前傾瀉。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水圖》第八幅:雲生蒼海。浪峰向前傾斜,後浪緊推前浪,雲遮霧鎖,濤聲如潮。這是漲潮時的海浪。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1190年-1279年),字遙父,號欽山,南宋著名畫家。原籍河中,僑寓錢塘。南宋光宗,寧宗兩朝畫院待詔。與李唐、劉松年、夏圭並稱南宋四大家,又與夏圭並稱馬夏。有《踏歌圖》、《水圖》、《梅石溪鳧圖》、《西園雅集圖》、《孔子像》等傳世。馬遠藝術上克承家學而超過了他的先輩。馬遠在我國繪畫史上享有盛譽,與李唐、劉松年、夏圭並稱為南宋四大家。馬遠出身於繪畫世家,家學淵源,自幼受藝術的薰陶,繼承家學並吸收李唐畫法, 形成了自己獨特風格。他的山水畫成就最大,獨樹一幟,與夏圭齊名,時稱“馬夏”,成為繪畫史上富有獨創性的大畫家。

馬遠 -藝術風格和特點

馬遠的藝術才能是多方面的,山水、人物、花鳥各臻其妙,而以山水畫最為出色。從畫面和史料上來分析,馬遠的畫風主要受兩條源流的影響:一是繼承了“家傳”即“馬家面貌”的繪畫風格,二是師承李唐。但他並不拘泥於前人,能夠獨闢蹊徑,自樹一幟,因此有“獨步畫院”、“院中人獨步”的美譽,在我國古代史上享有盛譽,與李唐、劉松年,夏圭並稱為“南宋四大家”。

馬遠的山水畫師承范寬、李成、李唐剛勁的筆法,董源、巨然、“二米”的黑墨,再加之與江浙一帶空氣迷濛、溼潤的實景融會貫通,在構圖和表現方法上都有創新。他善於畫平視和遠視的構圖,多取特寫鏡頭式的近景。其遠景簡略輕淡,近景凝重精整,從而使主題更為突出和集中。在構圖方面,馬遠長於以部分表現整體的藝術手法,畫山,常畫山之一角,畫水,則常寫水之一涯,使畫面留有許多空白。他擅於截取自然中的片段小景,放在廣闊空間的一角加以描繪,以峭拔簡括見長,下筆遒勁嚴峻,設色清潤,人稱之為“馬一角”或“馬半邊”。他這種新的構圖形式,一掃過去重巒疊嶂、雲煙滿紙的畫法,摒棄了北宋時的全景式構圖,使景物變得簡潔,主體鮮明突出,而意境卻依舊完整,這也正是南宋院體山水的一大特點。中國山水畫從董、巨全景式的構圖發展到南宋,經歷著藝術本身的演變過程,到馬遠只不過是長鏈上的一環。

馬遠的山水畫作品是極為豐富的,畫家用不同的手法,表現不同水波。其用筆變化多端:或用線細如髮絲,淡淡地寫;或用線如行雲流水,加以墨色濃淡粗細之變化;或隨意揮灑,溼筆、幹筆相輔;或用顫筆;或斷線為點;或粗實穩健;或深厚雄壯;或細膩流利;或簡潔多折……把平遠、迂迴、盤旋、洶湧、激盪、跳躍,以及微風吹拂的波紋、月光泛影的漣灩等水的動態,描繪得惟妙惟肖,把神奇的不可捉摸的水自然真實地表現出來,體現了畫家對大自然的深入觀察能力和高超的筆墨表現能力。

對於馬遠的“邊角之景”,過去曾流行過這樣的解釋:由於南宋時期中原淪陷,南宋政府腐敗無能,馬遠的“邊角之景”是借“殘山剩水”來諷刺朝廷,寄託愛國之志。把藝術的構圖及技法方面的演變與特色牽強附會地臆測為一種政治態度是不科學的。其實馬遠的畫也不盡是“殘山剩水”,也有大幅痛快淋漓的作品。他的用筆則是剛柔相濟,豪放中不失嚴謹,變化中體現和諧。他善用“水墨蒼勁”的“大斧劈皴”來畫山石,稜角方硬而富有質感,同時又增加了畫面的空間與量感,與范寬、李成、李唐等畫家的骨法用筆有著明顯的區別。用墨方面,他採用水墨、焦墨並用,但多用水墨,以突出江南空氣的迷濛與溼潤,與董源、“二米”的黑墨相比已是變化了許多,使畫面的剛柔之感得以充分的對比和強化。

馬遠的山水畫藝術獨具風格,“奇怪突兀”、“多斜偃騫”、“拖枝”、“雕琢”、“一角”、“半邊”、“空疏”等是其作品特有的藝術特徵,他的藝術手法、繪畫語言、表現形式在山水畫的發展史上確是一種創新,對我國山水畫藝術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馬遠 -藝術成就和影響

馬遠藝術上克承家學而超過了他的先輩,他繼承並發展了李唐的畫風,以拖技的多姿形態畫梅樹,尤善於在章法大膽取捨剪裁,描繪山之一角水之一涯的局部,畫面上留出大幅空白以突出景觀。這種“邊角之景”其特點正如前人所指出的“全境不多,其小幅或峭峰直上而不見其頂,或絕壁直下而不見其腳,或近山參天而遠山則低,或孤舟泛月而一人獨坐”,予人以玩味不盡的意趣。馬遠的風格獨特,富有詩意。畫水能表現出在不同環境氣候下的種種形態。其花鳥作品善於在自然環境中描繪花鳥的神情野趣。所畫人物,取材廣泛,多畫佛道、貴族、文人雅士、漁樵、農夫等,閒雅軒昂,神氣盎然。馬遠在當時影響極大,有獨步畫院之譽。

馬遠藝術上克承家學而超過了他的先輩,他繼承並發展了李唐的畫風,以拖技的多姿形態畫梅樹,尤善於在章法大膽取捨剪裁,描繪山之一角水之一涯的局部,畫面上留出大幅空白以突出景觀。這種"邊角之景"其特點正如前人所指出的"全境不多,其小幅或峭峰直上而不見其頂,或絕壁直下而不見其腳,或近山參天而遠山則低,或孤舟泛月而一人獨坐",予人以玩味不盡的意趣。風格獨特,富有詩意。畫水能表現出在不同環境氣候下的種種形態。其花鳥作品善於在自然環境中描繪花鳥的神情野趣。所畫人物,取材廣泛,多畫佛道、貴族、文人雅士、漁樵、農夫等,閒雅軒昂,神氣盎然。馬遠在當時影響極大,有獨步畫院之譽,與李唐、劉松年、夏圭並稱南宋四家,又與夏圭並稱馬夏。

作品欣賞: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水圖》第一幅:第一幅缺一半,無圖名,畫面上是密密的尖小細浪,遠處的水波舒緩而輕淡,這是金秋季節裡靜謐的湖面。

《十二水圖》馬遠對水觀察的細緻入微,以及創造出來的形態美感和筆墨技能,都令人驚歎不已。如“洞庭風細”,波浪如鱗,不激不怒,近大遠小以至 於水天一色,彷彿覺得微風習習,輕輕掠過了那開闊的湖面,使人心曠神怡,寵辱皆忘。“層波疊浪”是以顫抖的筆法,描寫浪濤的起落,彷佛其下有蛟龍蟄伏。那 洶湧澎湃的氣勢,使人精神振奮而感到豪壯。“湖光瀲灩”一幅,畫家以輕快流暢的筆法,畫出水波的跳動,浪峰無規則的排列,顯然受到亂風的吹蕩,即使畫家不 染上紅色,也使觀者感到陽光明媚的杭州西湖景象來。“雲舒浪卷”一幅,卻又是另外一番境界。畫家以凝澀的筆觸,畫出一個浪頭,它彷佛咆哮著要騰空而起,天 空中黑雲滾動,與水相接,更增加有如衝鋒陷陣的氣概。畫面雖小,而氣魄宏大壯觀。其它各幅,都各有不同的筆法特點和意境,就留待讀者自己體會。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水圖》第二幅:洞庭風細。起伏的線條組成細密柔婉的波浪,漸漸向遠方淡化,最後虛幻成水天一色。湖面輕風習習,波浪如鱗,萬頃碧波,浩渺無際。這是春明景和的洞庭湖。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水圖》第三幅:層波疊浪。大幅度起伏的波浪用粗重的顫筆畫出,浪谷間捲起浪花。這是洶湧澎湃、向前奔騰的巨流。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水圖》第四幅:寒塘清淺。稀疏的線條迴旋起伏,水邊三兩石頭,水面流動感很強,顯然這是溪流,而非清淺的池塘。畫面上的水紋,讓人聯想到馬遠的另一幅佳作《梅石溪鳧圖》。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水圖》第五幅:長江萬頃。流利的線條勾出的浪尖,都指向同一方向,遠處的浪尖漸漸虛化。顯然這是長江下游開闊浩瀚的江面。江水浩蕩、平穩而又從容,有一種兼收幷蓄的雍容大度,正順著江風的吹拂,朝向大海奔湧而去。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水圖》第六幅:黃河逆流。粗重線條勾出的巨幅波浪,浪間捲起的浪花,都向前作奔湧抬升運動,又呈現向後逆湧之勢。這是壺口那段的黃河水,渾濁、奔騰、激盪、咆哮,帶著原始粗獷的生命力,挾雷霆萬鈞之勢,正要衝破障礙向前傾瀉。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水圖》第八幅:雲生蒼海。浪峰向前傾斜,後浪緊推前浪,雲遮霧鎖,濤聲如潮。這是漲潮時的海浪。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水圖》第十幅:雲舒浪卷。雲霧瀰漫下的海面,前後都是湧動的波浪,中間用粗重凝澀的顫筆,畫出一個抬起的浪頭,正在發威咆哮。這是滄海中的洪波。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1190年-1279年),字遙父,號欽山,南宋著名畫家。原籍河中,僑寓錢塘。南宋光宗,寧宗兩朝畫院待詔。與李唐、劉松年、夏圭並稱南宋四大家,又與夏圭並稱馬夏。有《踏歌圖》、《水圖》、《梅石溪鳧圖》、《西園雅集圖》、《孔子像》等傳世。馬遠藝術上克承家學而超過了他的先輩。馬遠在我國繪畫史上享有盛譽,與李唐、劉松年、夏圭並稱為南宋四大家。馬遠出身於繪畫世家,家學淵源,自幼受藝術的薰陶,繼承家學並吸收李唐畫法, 形成了自己獨特風格。他的山水畫成就最大,獨樹一幟,與夏圭齊名,時稱“馬夏”,成為繪畫史上富有獨創性的大畫家。

馬遠 -藝術風格和特點

馬遠的藝術才能是多方面的,山水、人物、花鳥各臻其妙,而以山水畫最為出色。從畫面和史料上來分析,馬遠的畫風主要受兩條源流的影響:一是繼承了“家傳”即“馬家面貌”的繪畫風格,二是師承李唐。但他並不拘泥於前人,能夠獨闢蹊徑,自樹一幟,因此有“獨步畫院”、“院中人獨步”的美譽,在我國古代史上享有盛譽,與李唐、劉松年,夏圭並稱為“南宋四大家”。

馬遠的山水畫師承范寬、李成、李唐剛勁的筆法,董源、巨然、“二米”的黑墨,再加之與江浙一帶空氣迷濛、溼潤的實景融會貫通,在構圖和表現方法上都有創新。他善於畫平視和遠視的構圖,多取特寫鏡頭式的近景。其遠景簡略輕淡,近景凝重精整,從而使主題更為突出和集中。在構圖方面,馬遠長於以部分表現整體的藝術手法,畫山,常畫山之一角,畫水,則常寫水之一涯,使畫面留有許多空白。他擅於截取自然中的片段小景,放在廣闊空間的一角加以描繪,以峭拔簡括見長,下筆遒勁嚴峻,設色清潤,人稱之為“馬一角”或“馬半邊”。他這種新的構圖形式,一掃過去重巒疊嶂、雲煙滿紙的畫法,摒棄了北宋時的全景式構圖,使景物變得簡潔,主體鮮明突出,而意境卻依舊完整,這也正是南宋院體山水的一大特點。中國山水畫從董、巨全景式的構圖發展到南宋,經歷著藝術本身的演變過程,到馬遠只不過是長鏈上的一環。

馬遠的山水畫作品是極為豐富的,畫家用不同的手法,表現不同水波。其用筆變化多端:或用線細如髮絲,淡淡地寫;或用線如行雲流水,加以墨色濃淡粗細之變化;或隨意揮灑,溼筆、幹筆相輔;或用顫筆;或斷線為點;或粗實穩健;或深厚雄壯;或細膩流利;或簡潔多折……把平遠、迂迴、盤旋、洶湧、激盪、跳躍,以及微風吹拂的波紋、月光泛影的漣灩等水的動態,描繪得惟妙惟肖,把神奇的不可捉摸的水自然真實地表現出來,體現了畫家對大自然的深入觀察能力和高超的筆墨表現能力。

對於馬遠的“邊角之景”,過去曾流行過這樣的解釋:由於南宋時期中原淪陷,南宋政府腐敗無能,馬遠的“邊角之景”是借“殘山剩水”來諷刺朝廷,寄託愛國之志。把藝術的構圖及技法方面的演變與特色牽強附會地臆測為一種政治態度是不科學的。其實馬遠的畫也不盡是“殘山剩水”,也有大幅痛快淋漓的作品。他的用筆則是剛柔相濟,豪放中不失嚴謹,變化中體現和諧。他善用“水墨蒼勁”的“大斧劈皴”來畫山石,稜角方硬而富有質感,同時又增加了畫面的空間與量感,與范寬、李成、李唐等畫家的骨法用筆有著明顯的區別。用墨方面,他採用水墨、焦墨並用,但多用水墨,以突出江南空氣的迷濛與溼潤,與董源、“二米”的黑墨相比已是變化了許多,使畫面的剛柔之感得以充分的對比和強化。

馬遠的山水畫藝術獨具風格,“奇怪突兀”、“多斜偃騫”、“拖枝”、“雕琢”、“一角”、“半邊”、“空疏”等是其作品特有的藝術特徵,他的藝術手法、繪畫語言、表現形式在山水畫的發展史上確是一種創新,對我國山水畫藝術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馬遠 -藝術成就和影響

馬遠藝術上克承家學而超過了他的先輩,他繼承並發展了李唐的畫風,以拖技的多姿形態畫梅樹,尤善於在章法大膽取捨剪裁,描繪山之一角水之一涯的局部,畫面上留出大幅空白以突出景觀。這種“邊角之景”其特點正如前人所指出的“全境不多,其小幅或峭峰直上而不見其頂,或絕壁直下而不見其腳,或近山參天而遠山則低,或孤舟泛月而一人獨坐”,予人以玩味不盡的意趣。馬遠的風格獨特,富有詩意。畫水能表現出在不同環境氣候下的種種形態。其花鳥作品善於在自然環境中描繪花鳥的神情野趣。所畫人物,取材廣泛,多畫佛道、貴族、文人雅士、漁樵、農夫等,閒雅軒昂,神氣盎然。馬遠在當時影響極大,有獨步畫院之譽。

馬遠藝術上克承家學而超過了他的先輩,他繼承並發展了李唐的畫風,以拖技的多姿形態畫梅樹,尤善於在章法大膽取捨剪裁,描繪山之一角水之一涯的局部,畫面上留出大幅空白以突出景觀。這種"邊角之景"其特點正如前人所指出的"全境不多,其小幅或峭峰直上而不見其頂,或絕壁直下而不見其腳,或近山參天而遠山則低,或孤舟泛月而一人獨坐",予人以玩味不盡的意趣。風格獨特,富有詩意。畫水能表現出在不同環境氣候下的種種形態。其花鳥作品善於在自然環境中描繪花鳥的神情野趣。所畫人物,取材廣泛,多畫佛道、貴族、文人雅士、漁樵、農夫等,閒雅軒昂,神氣盎然。馬遠在當時影響極大,有獨步畫院之譽,與李唐、劉松年、夏圭並稱南宋四家,又與夏圭並稱馬夏。

作品欣賞: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水圖》第一幅:第一幅缺一半,無圖名,畫面上是密密的尖小細浪,遠處的水波舒緩而輕淡,這是金秋季節裡靜謐的湖面。

《十二水圖》馬遠對水觀察的細緻入微,以及創造出來的形態美感和筆墨技能,都令人驚歎不已。如“洞庭風細”,波浪如鱗,不激不怒,近大遠小以至 於水天一色,彷彿覺得微風習習,輕輕掠過了那開闊的湖面,使人心曠神怡,寵辱皆忘。“層波疊浪”是以顫抖的筆法,描寫浪濤的起落,彷佛其下有蛟龍蟄伏。那 洶湧澎湃的氣勢,使人精神振奮而感到豪壯。“湖光瀲灩”一幅,畫家以輕快流暢的筆法,畫出水波的跳動,浪峰無規則的排列,顯然受到亂風的吹蕩,即使畫家不 染上紅色,也使觀者感到陽光明媚的杭州西湖景象來。“雲舒浪卷”一幅,卻又是另外一番境界。畫家以凝澀的筆觸,畫出一個浪頭,它彷佛咆哮著要騰空而起,天 空中黑雲滾動,與水相接,更增加有如衝鋒陷陣的氣概。畫面雖小,而氣魄宏大壯觀。其它各幅,都各有不同的筆法特點和意境,就留待讀者自己體會。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水圖》第二幅:洞庭風細。起伏的線條組成細密柔婉的波浪,漸漸向遠方淡化,最後虛幻成水天一色。湖面輕風習習,波浪如鱗,萬頃碧波,浩渺無際。這是春明景和的洞庭湖。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水圖》第三幅:層波疊浪。大幅度起伏的波浪用粗重的顫筆畫出,浪谷間捲起浪花。這是洶湧澎湃、向前奔騰的巨流。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水圖》第四幅:寒塘清淺。稀疏的線條迴旋起伏,水邊三兩石頭,水面流動感很強,顯然這是溪流,而非清淺的池塘。畫面上的水紋,讓人聯想到馬遠的另一幅佳作《梅石溪鳧圖》。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水圖》第五幅:長江萬頃。流利的線條勾出的浪尖,都指向同一方向,遠處的浪尖漸漸虛化。顯然這是長江下游開闊浩瀚的江面。江水浩蕩、平穩而又從容,有一種兼收幷蓄的雍容大度,正順著江風的吹拂,朝向大海奔湧而去。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水圖》第六幅:黃河逆流。粗重線條勾出的巨幅波浪,浪間捲起的浪花,都向前作奔湧抬升運動,又呈現向後逆湧之勢。這是壺口那段的黃河水,渾濁、奔騰、激盪、咆哮,帶著原始粗獷的生命力,挾雷霆萬鈞之勢,正要衝破障礙向前傾瀉。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水圖》第八幅:雲生蒼海。浪峰向前傾斜,後浪緊推前浪,雲遮霧鎖,濤聲如潮。這是漲潮時的海浪。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水圖》第十幅:雲舒浪卷。雲霧瀰漫下的海面,前後都是湧動的波浪,中間用粗重凝澀的顫筆,畫出一個抬起的浪頭,正在發威咆哮。這是滄海中的洪波。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梅石溪鳧圖》頁,絹本,設色畫,縱26.7cm,橫28.6cm。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本幅款署“馬遠”。鈐藏印:“ 潞王寶”、“茅林心賞”、“阿蒙”、“於騰私印”。

圖中畫山崖側立,臘梅倒垂,薄霧濛濛的澗水中,一群野鴨正在遊戲。山石以斧劈皴法畫之,方硬峭拔,與用筆輕快、毛羽鬆蓬的野鴨形成鮮明的對比。倒垂曲折的枝條是馬遠特有的畫法,故有“拖枝馬遠”之稱。畫面呈典型的對角線式構圖,岩石、梅樹都偏居畫面的左上部分,梅樹枝條的走勢更強調了此種佈局的形式感,右下方的野鴨既起到了平衡畫面的作用,又是全圖的點睛之筆,一幅“春江水暖鴨先知”的景象,無限生趣,躍然絹素。生於懸崖的梅樹倒懸而下,梅花怒放,溪水碧波中,群鴨嬉戲,處處都洋溢著春日活躍的生機。

此畫繪梅枝斜出石上,水中有群鳧飛集浮泳。剪裁、構圖新巧。有款“馬遠”二小字。所繪梅枝剛勁曲折,又有力度,用焦墨勾勒的樹幹,顯得“瘦硬如屈鐵”。山石用大斧劈皴,堅實,爽朗而有力。水波繪製生動,表現迂迥、盤旋、以及由微風吹起的微波,畫得十分動人。馬遠的山水畫變古來諸家全景之法,新奇佈局,因此有“或峭峰其上,而不見頂;或絕壁直下,而不寫腳,或近山參天,遠山則低;或孤舟泛月,一人獨坐”的說法。

這是馬遠的一幅傳世精品。畫面採用對角線式構圖,正是山不見巔、樹不見頂的邊角截景。畫面左上方是立於水中的峭壁一角,近處山石運用典型的大斧劈皴法,清剛猛烈,簡練概括,尖梢處如鐵釘一般尖利峭拔。遠處坡石則先用重墨勾出輪廓,再用水筆迅速渲染、暈淡,一遍成形,產生微妙的明暗過渡。這種畫法不同於南宗山水的層層積染。峭壁之上,兩株梅樹一上一下,紅白相映,錯落而開。紅梅枝幹虯曲,取蒼龍探海之勢,這是馬遠畫樹的典型畫法,人稱“拖枝馬遠”。畫面左下方的白梅與紅梅呼應,俯仰成趣。花朵用色粉點染而就,盡態極妍,正是馬家“宮梅”本色。樹下石邊一泓碧波,十隻野鴨嬉戲水中,愜意安閒,水面蕩起一層層細細的波紋,頗富於韻律和節奏感。野鴨雖小,卻勾染點簇,精細不苟,毛羽燦然,其靈活的身姿,或顧盼、或相呼、或理毛、或覓食,各具情態,顯示了畫家精湛的寫生造型能力。畫面上方留出空白,迷茫空瀠,引人入意境悠遠的塵外世界。清人笪重光《畫筌》中有云:“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觀此畫方知此言不虛。在此畫中未見馬遠題款及印章,如不細心查看,連作者的題名也不易找到。原來馬遠將自己的姓名以近似點苔的筆法藏在岩石下部空白處,稍不留心就會讓人誤以為是點苔之筆。其構思的巧妙和獨到由此可見一斑。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1190年-1279年),字遙父,號欽山,南宋著名畫家。原籍河中,僑寓錢塘。南宋光宗,寧宗兩朝畫院待詔。與李唐、劉松年、夏圭並稱南宋四大家,又與夏圭並稱馬夏。有《踏歌圖》、《水圖》、《梅石溪鳧圖》、《西園雅集圖》、《孔子像》等傳世。馬遠藝術上克承家學而超過了他的先輩。馬遠在我國繪畫史上享有盛譽,與李唐、劉松年、夏圭並稱為南宋四大家。馬遠出身於繪畫世家,家學淵源,自幼受藝術的薰陶,繼承家學並吸收李唐畫法, 形成了自己獨特風格。他的山水畫成就最大,獨樹一幟,與夏圭齊名,時稱“馬夏”,成為繪畫史上富有獨創性的大畫家。

馬遠 -藝術風格和特點

馬遠的藝術才能是多方面的,山水、人物、花鳥各臻其妙,而以山水畫最為出色。從畫面和史料上來分析,馬遠的畫風主要受兩條源流的影響:一是繼承了“家傳”即“馬家面貌”的繪畫風格,二是師承李唐。但他並不拘泥於前人,能夠獨闢蹊徑,自樹一幟,因此有“獨步畫院”、“院中人獨步”的美譽,在我國古代史上享有盛譽,與李唐、劉松年,夏圭並稱為“南宋四大家”。

馬遠的山水畫師承范寬、李成、李唐剛勁的筆法,董源、巨然、“二米”的黑墨,再加之與江浙一帶空氣迷濛、溼潤的實景融會貫通,在構圖和表現方法上都有創新。他善於畫平視和遠視的構圖,多取特寫鏡頭式的近景。其遠景簡略輕淡,近景凝重精整,從而使主題更為突出和集中。在構圖方面,馬遠長於以部分表現整體的藝術手法,畫山,常畫山之一角,畫水,則常寫水之一涯,使畫面留有許多空白。他擅於截取自然中的片段小景,放在廣闊空間的一角加以描繪,以峭拔簡括見長,下筆遒勁嚴峻,設色清潤,人稱之為“馬一角”或“馬半邊”。他這種新的構圖形式,一掃過去重巒疊嶂、雲煙滿紙的畫法,摒棄了北宋時的全景式構圖,使景物變得簡潔,主體鮮明突出,而意境卻依舊完整,這也正是南宋院體山水的一大特點。中國山水畫從董、巨全景式的構圖發展到南宋,經歷著藝術本身的演變過程,到馬遠只不過是長鏈上的一環。

馬遠的山水畫作品是極為豐富的,畫家用不同的手法,表現不同水波。其用筆變化多端:或用線細如髮絲,淡淡地寫;或用線如行雲流水,加以墨色濃淡粗細之變化;或隨意揮灑,溼筆、幹筆相輔;或用顫筆;或斷線為點;或粗實穩健;或深厚雄壯;或細膩流利;或簡潔多折……把平遠、迂迴、盤旋、洶湧、激盪、跳躍,以及微風吹拂的波紋、月光泛影的漣灩等水的動態,描繪得惟妙惟肖,把神奇的不可捉摸的水自然真實地表現出來,體現了畫家對大自然的深入觀察能力和高超的筆墨表現能力。

對於馬遠的“邊角之景”,過去曾流行過這樣的解釋:由於南宋時期中原淪陷,南宋政府腐敗無能,馬遠的“邊角之景”是借“殘山剩水”來諷刺朝廷,寄託愛國之志。把藝術的構圖及技法方面的演變與特色牽強附會地臆測為一種政治態度是不科學的。其實馬遠的畫也不盡是“殘山剩水”,也有大幅痛快淋漓的作品。他的用筆則是剛柔相濟,豪放中不失嚴謹,變化中體現和諧。他善用“水墨蒼勁”的“大斧劈皴”來畫山石,稜角方硬而富有質感,同時又增加了畫面的空間與量感,與范寬、李成、李唐等畫家的骨法用筆有著明顯的區別。用墨方面,他採用水墨、焦墨並用,但多用水墨,以突出江南空氣的迷濛與溼潤,與董源、“二米”的黑墨相比已是變化了許多,使畫面的剛柔之感得以充分的對比和強化。

馬遠的山水畫藝術獨具風格,“奇怪突兀”、“多斜偃騫”、“拖枝”、“雕琢”、“一角”、“半邊”、“空疏”等是其作品特有的藝術特徵,他的藝術手法、繪畫語言、表現形式在山水畫的發展史上確是一種創新,對我國山水畫藝術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馬遠 -藝術成就和影響

馬遠藝術上克承家學而超過了他的先輩,他繼承並發展了李唐的畫風,以拖技的多姿形態畫梅樹,尤善於在章法大膽取捨剪裁,描繪山之一角水之一涯的局部,畫面上留出大幅空白以突出景觀。這種“邊角之景”其特點正如前人所指出的“全境不多,其小幅或峭峰直上而不見其頂,或絕壁直下而不見其腳,或近山參天而遠山則低,或孤舟泛月而一人獨坐”,予人以玩味不盡的意趣。馬遠的風格獨特,富有詩意。畫水能表現出在不同環境氣候下的種種形態。其花鳥作品善於在自然環境中描繪花鳥的神情野趣。所畫人物,取材廣泛,多畫佛道、貴族、文人雅士、漁樵、農夫等,閒雅軒昂,神氣盎然。馬遠在當時影響極大,有獨步畫院之譽。

馬遠藝術上克承家學而超過了他的先輩,他繼承並發展了李唐的畫風,以拖技的多姿形態畫梅樹,尤善於在章法大膽取捨剪裁,描繪山之一角水之一涯的局部,畫面上留出大幅空白以突出景觀。這種"邊角之景"其特點正如前人所指出的"全境不多,其小幅或峭峰直上而不見其頂,或絕壁直下而不見其腳,或近山參天而遠山則低,或孤舟泛月而一人獨坐",予人以玩味不盡的意趣。風格獨特,富有詩意。畫水能表現出在不同環境氣候下的種種形態。其花鳥作品善於在自然環境中描繪花鳥的神情野趣。所畫人物,取材廣泛,多畫佛道、貴族、文人雅士、漁樵、農夫等,閒雅軒昂,神氣盎然。馬遠在當時影響極大,有獨步畫院之譽,與李唐、劉松年、夏圭並稱南宋四家,又與夏圭並稱馬夏。

作品欣賞: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水圖》第一幅:第一幅缺一半,無圖名,畫面上是密密的尖小細浪,遠處的水波舒緩而輕淡,這是金秋季節裡靜謐的湖面。

《十二水圖》馬遠對水觀察的細緻入微,以及創造出來的形態美感和筆墨技能,都令人驚歎不已。如“洞庭風細”,波浪如鱗,不激不怒,近大遠小以至 於水天一色,彷彿覺得微風習習,輕輕掠過了那開闊的湖面,使人心曠神怡,寵辱皆忘。“層波疊浪”是以顫抖的筆法,描寫浪濤的起落,彷佛其下有蛟龍蟄伏。那 洶湧澎湃的氣勢,使人精神振奮而感到豪壯。“湖光瀲灩”一幅,畫家以輕快流暢的筆法,畫出水波的跳動,浪峰無規則的排列,顯然受到亂風的吹蕩,即使畫家不 染上紅色,也使觀者感到陽光明媚的杭州西湖景象來。“雲舒浪卷”一幅,卻又是另外一番境界。畫家以凝澀的筆觸,畫出一個浪頭,它彷佛咆哮著要騰空而起,天 空中黑雲滾動,與水相接,更增加有如衝鋒陷陣的氣概。畫面雖小,而氣魄宏大壯觀。其它各幅,都各有不同的筆法特點和意境,就留待讀者自己體會。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水圖》第二幅:洞庭風細。起伏的線條組成細密柔婉的波浪,漸漸向遠方淡化,最後虛幻成水天一色。湖面輕風習習,波浪如鱗,萬頃碧波,浩渺無際。這是春明景和的洞庭湖。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水圖》第三幅:層波疊浪。大幅度起伏的波浪用粗重的顫筆畫出,浪谷間捲起浪花。這是洶湧澎湃、向前奔騰的巨流。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水圖》第四幅:寒塘清淺。稀疏的線條迴旋起伏,水邊三兩石頭,水面流動感很強,顯然這是溪流,而非清淺的池塘。畫面上的水紋,讓人聯想到馬遠的另一幅佳作《梅石溪鳧圖》。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水圖》第五幅:長江萬頃。流利的線條勾出的浪尖,都指向同一方向,遠處的浪尖漸漸虛化。顯然這是長江下游開闊浩瀚的江面。江水浩蕩、平穩而又從容,有一種兼收幷蓄的雍容大度,正順著江風的吹拂,朝向大海奔湧而去。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水圖》第六幅:黃河逆流。粗重線條勾出的巨幅波浪,浪間捲起的浪花,都向前作奔湧抬升運動,又呈現向後逆湧之勢。這是壺口那段的黃河水,渾濁、奔騰、激盪、咆哮,帶著原始粗獷的生命力,挾雷霆萬鈞之勢,正要衝破障礙向前傾瀉。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水圖》第八幅:雲生蒼海。浪峰向前傾斜,後浪緊推前浪,雲遮霧鎖,濤聲如潮。這是漲潮時的海浪。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水圖》第十幅:雲舒浪卷。雲霧瀰漫下的海面,前後都是湧動的波浪,中間用粗重凝澀的顫筆,畫出一個抬起的浪頭,正在發威咆哮。這是滄海中的洪波。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梅石溪鳧圖》頁,絹本,設色畫,縱26.7cm,橫28.6cm。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本幅款署“馬遠”。鈐藏印:“ 潞王寶”、“茅林心賞”、“阿蒙”、“於騰私印”。

圖中畫山崖側立,臘梅倒垂,薄霧濛濛的澗水中,一群野鴨正在遊戲。山石以斧劈皴法畫之,方硬峭拔,與用筆輕快、毛羽鬆蓬的野鴨形成鮮明的對比。倒垂曲折的枝條是馬遠特有的畫法,故有“拖枝馬遠”之稱。畫面呈典型的對角線式構圖,岩石、梅樹都偏居畫面的左上部分,梅樹枝條的走勢更強調了此種佈局的形式感,右下方的野鴨既起到了平衡畫面的作用,又是全圖的點睛之筆,一幅“春江水暖鴨先知”的景象,無限生趣,躍然絹素。生於懸崖的梅樹倒懸而下,梅花怒放,溪水碧波中,群鴨嬉戲,處處都洋溢著春日活躍的生機。

此畫繪梅枝斜出石上,水中有群鳧飛集浮泳。剪裁、構圖新巧。有款“馬遠”二小字。所繪梅枝剛勁曲折,又有力度,用焦墨勾勒的樹幹,顯得“瘦硬如屈鐵”。山石用大斧劈皴,堅實,爽朗而有力。水波繪製生動,表現迂迥、盤旋、以及由微風吹起的微波,畫得十分動人。馬遠的山水畫變古來諸家全景之法,新奇佈局,因此有“或峭峰其上,而不見頂;或絕壁直下,而不寫腳,或近山參天,遠山則低;或孤舟泛月,一人獨坐”的說法。

這是馬遠的一幅傳世精品。畫面採用對角線式構圖,正是山不見巔、樹不見頂的邊角截景。畫面左上方是立於水中的峭壁一角,近處山石運用典型的大斧劈皴法,清剛猛烈,簡練概括,尖梢處如鐵釘一般尖利峭拔。遠處坡石則先用重墨勾出輪廓,再用水筆迅速渲染、暈淡,一遍成形,產生微妙的明暗過渡。這種畫法不同於南宗山水的層層積染。峭壁之上,兩株梅樹一上一下,紅白相映,錯落而開。紅梅枝幹虯曲,取蒼龍探海之勢,這是馬遠畫樹的典型畫法,人稱“拖枝馬遠”。畫面左下方的白梅與紅梅呼應,俯仰成趣。花朵用色粉點染而就,盡態極妍,正是馬家“宮梅”本色。樹下石邊一泓碧波,十隻野鴨嬉戲水中,愜意安閒,水面蕩起一層層細細的波紋,頗富於韻律和節奏感。野鴨雖小,卻勾染點簇,精細不苟,毛羽燦然,其靈活的身姿,或顧盼、或相呼、或理毛、或覓食,各具情態,顯示了畫家精湛的寫生造型能力。畫面上方留出空白,迷茫空瀠,引人入意境悠遠的塵外世界。清人笪重光《畫筌》中有云:“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觀此畫方知此言不虛。在此畫中未見馬遠題款及印章,如不細心查看,連作者的題名也不易找到。原來馬遠將自己的姓名以近似點苔的筆法藏在岩石下部空白處,稍不留心就會讓人誤以為是點苔之筆。其構思的巧妙和獨到由此可見一斑。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名稱】宋 馬遠 華燈待宴圖

【年代】宋代

【簡介】絹本,111.9釐米×53.5釐米,臺北故宮博物院珍藏。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1190年-1279年),字遙父,號欽山,南宋著名畫家。原籍河中,僑寓錢塘。南宋光宗,寧宗兩朝畫院待詔。與李唐、劉松年、夏圭並稱南宋四大家,又與夏圭並稱馬夏。有《踏歌圖》、《水圖》、《梅石溪鳧圖》、《西園雅集圖》、《孔子像》等傳世。馬遠藝術上克承家學而超過了他的先輩。馬遠在我國繪畫史上享有盛譽,與李唐、劉松年、夏圭並稱為南宋四大家。馬遠出身於繪畫世家,家學淵源,自幼受藝術的薰陶,繼承家學並吸收李唐畫法, 形成了自己獨特風格。他的山水畫成就最大,獨樹一幟,與夏圭齊名,時稱“馬夏”,成為繪畫史上富有獨創性的大畫家。

馬遠 -藝術風格和特點

馬遠的藝術才能是多方面的,山水、人物、花鳥各臻其妙,而以山水畫最為出色。從畫面和史料上來分析,馬遠的畫風主要受兩條源流的影響:一是繼承了“家傳”即“馬家面貌”的繪畫風格,二是師承李唐。但他並不拘泥於前人,能夠獨闢蹊徑,自樹一幟,因此有“獨步畫院”、“院中人獨步”的美譽,在我國古代史上享有盛譽,與李唐、劉松年,夏圭並稱為“南宋四大家”。

馬遠的山水畫師承范寬、李成、李唐剛勁的筆法,董源、巨然、“二米”的黑墨,再加之與江浙一帶空氣迷濛、溼潤的實景融會貫通,在構圖和表現方法上都有創新。他善於畫平視和遠視的構圖,多取特寫鏡頭式的近景。其遠景簡略輕淡,近景凝重精整,從而使主題更為突出和集中。在構圖方面,馬遠長於以部分表現整體的藝術手法,畫山,常畫山之一角,畫水,則常寫水之一涯,使畫面留有許多空白。他擅於截取自然中的片段小景,放在廣闊空間的一角加以描繪,以峭拔簡括見長,下筆遒勁嚴峻,設色清潤,人稱之為“馬一角”或“馬半邊”。他這種新的構圖形式,一掃過去重巒疊嶂、雲煙滿紙的畫法,摒棄了北宋時的全景式構圖,使景物變得簡潔,主體鮮明突出,而意境卻依舊完整,這也正是南宋院體山水的一大特點。中國山水畫從董、巨全景式的構圖發展到南宋,經歷著藝術本身的演變過程,到馬遠只不過是長鏈上的一環。

馬遠的山水畫作品是極為豐富的,畫家用不同的手法,表現不同水波。其用筆變化多端:或用線細如髮絲,淡淡地寫;或用線如行雲流水,加以墨色濃淡粗細之變化;或隨意揮灑,溼筆、幹筆相輔;或用顫筆;或斷線為點;或粗實穩健;或深厚雄壯;或細膩流利;或簡潔多折……把平遠、迂迴、盤旋、洶湧、激盪、跳躍,以及微風吹拂的波紋、月光泛影的漣灩等水的動態,描繪得惟妙惟肖,把神奇的不可捉摸的水自然真實地表現出來,體現了畫家對大自然的深入觀察能力和高超的筆墨表現能力。

對於馬遠的“邊角之景”,過去曾流行過這樣的解釋:由於南宋時期中原淪陷,南宋政府腐敗無能,馬遠的“邊角之景”是借“殘山剩水”來諷刺朝廷,寄託愛國之志。把藝術的構圖及技法方面的演變與特色牽強附會地臆測為一種政治態度是不科學的。其實馬遠的畫也不盡是“殘山剩水”,也有大幅痛快淋漓的作品。他的用筆則是剛柔相濟,豪放中不失嚴謹,變化中體現和諧。他善用“水墨蒼勁”的“大斧劈皴”來畫山石,稜角方硬而富有質感,同時又增加了畫面的空間與量感,與范寬、李成、李唐等畫家的骨法用筆有著明顯的區別。用墨方面,他採用水墨、焦墨並用,但多用水墨,以突出江南空氣的迷濛與溼潤,與董源、“二米”的黑墨相比已是變化了許多,使畫面的剛柔之感得以充分的對比和強化。

馬遠的山水畫藝術獨具風格,“奇怪突兀”、“多斜偃騫”、“拖枝”、“雕琢”、“一角”、“半邊”、“空疏”等是其作品特有的藝術特徵,他的藝術手法、繪畫語言、表現形式在山水畫的發展史上確是一種創新,對我國山水畫藝術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馬遠 -藝術成就和影響

馬遠藝術上克承家學而超過了他的先輩,他繼承並發展了李唐的畫風,以拖技的多姿形態畫梅樹,尤善於在章法大膽取捨剪裁,描繪山之一角水之一涯的局部,畫面上留出大幅空白以突出景觀。這種“邊角之景”其特點正如前人所指出的“全境不多,其小幅或峭峰直上而不見其頂,或絕壁直下而不見其腳,或近山參天而遠山則低,或孤舟泛月而一人獨坐”,予人以玩味不盡的意趣。馬遠的風格獨特,富有詩意。畫水能表現出在不同環境氣候下的種種形態。其花鳥作品善於在自然環境中描繪花鳥的神情野趣。所畫人物,取材廣泛,多畫佛道、貴族、文人雅士、漁樵、農夫等,閒雅軒昂,神氣盎然。馬遠在當時影響極大,有獨步畫院之譽。

馬遠藝術上克承家學而超過了他的先輩,他繼承並發展了李唐的畫風,以拖技的多姿形態畫梅樹,尤善於在章法大膽取捨剪裁,描繪山之一角水之一涯的局部,畫面上留出大幅空白以突出景觀。這種"邊角之景"其特點正如前人所指出的"全境不多,其小幅或峭峰直上而不見其頂,或絕壁直下而不見其腳,或近山參天而遠山則低,或孤舟泛月而一人獨坐",予人以玩味不盡的意趣。風格獨特,富有詩意。畫水能表現出在不同環境氣候下的種種形態。其花鳥作品善於在自然環境中描繪花鳥的神情野趣。所畫人物,取材廣泛,多畫佛道、貴族、文人雅士、漁樵、農夫等,閒雅軒昂,神氣盎然。馬遠在當時影響極大,有獨步畫院之譽,與李唐、劉松年、夏圭並稱南宋四家,又與夏圭並稱馬夏。

作品欣賞: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水圖》第一幅:第一幅缺一半,無圖名,畫面上是密密的尖小細浪,遠處的水波舒緩而輕淡,這是金秋季節裡靜謐的湖面。

《十二水圖》馬遠對水觀察的細緻入微,以及創造出來的形態美感和筆墨技能,都令人驚歎不已。如“洞庭風細”,波浪如鱗,不激不怒,近大遠小以至 於水天一色,彷彿覺得微風習習,輕輕掠過了那開闊的湖面,使人心曠神怡,寵辱皆忘。“層波疊浪”是以顫抖的筆法,描寫浪濤的起落,彷佛其下有蛟龍蟄伏。那 洶湧澎湃的氣勢,使人精神振奮而感到豪壯。“湖光瀲灩”一幅,畫家以輕快流暢的筆法,畫出水波的跳動,浪峰無規則的排列,顯然受到亂風的吹蕩,即使畫家不 染上紅色,也使觀者感到陽光明媚的杭州西湖景象來。“雲舒浪卷”一幅,卻又是另外一番境界。畫家以凝澀的筆觸,畫出一個浪頭,它彷佛咆哮著要騰空而起,天 空中黑雲滾動,與水相接,更增加有如衝鋒陷陣的氣概。畫面雖小,而氣魄宏大壯觀。其它各幅,都各有不同的筆法特點和意境,就留待讀者自己體會。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水圖》第二幅:洞庭風細。起伏的線條組成細密柔婉的波浪,漸漸向遠方淡化,最後虛幻成水天一色。湖面輕風習習,波浪如鱗,萬頃碧波,浩渺無際。這是春明景和的洞庭湖。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水圖》第三幅:層波疊浪。大幅度起伏的波浪用粗重的顫筆畫出,浪谷間捲起浪花。這是洶湧澎湃、向前奔騰的巨流。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水圖》第四幅:寒塘清淺。稀疏的線條迴旋起伏,水邊三兩石頭,水面流動感很強,顯然這是溪流,而非清淺的池塘。畫面上的水紋,讓人聯想到馬遠的另一幅佳作《梅石溪鳧圖》。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水圖》第五幅:長江萬頃。流利的線條勾出的浪尖,都指向同一方向,遠處的浪尖漸漸虛化。顯然這是長江下游開闊浩瀚的江面。江水浩蕩、平穩而又從容,有一種兼收幷蓄的雍容大度,正順著江風的吹拂,朝向大海奔湧而去。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水圖》第六幅:黃河逆流。粗重線條勾出的巨幅波浪,浪間捲起的浪花,都向前作奔湧抬升運動,又呈現向後逆湧之勢。這是壺口那段的黃河水,渾濁、奔騰、激盪、咆哮,帶著原始粗獷的生命力,挾雷霆萬鈞之勢,正要衝破障礙向前傾瀉。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水圖》第八幅:雲生蒼海。浪峰向前傾斜,後浪緊推前浪,雲遮霧鎖,濤聲如潮。這是漲潮時的海浪。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水圖》第十幅:雲舒浪卷。雲霧瀰漫下的海面,前後都是湧動的波浪,中間用粗重凝澀的顫筆,畫出一個抬起的浪頭,正在發威咆哮。這是滄海中的洪波。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梅石溪鳧圖》頁,絹本,設色畫,縱26.7cm,橫28.6cm。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本幅款署“馬遠”。鈐藏印:“ 潞王寶”、“茅林心賞”、“阿蒙”、“於騰私印”。

圖中畫山崖側立,臘梅倒垂,薄霧濛濛的澗水中,一群野鴨正在遊戲。山石以斧劈皴法畫之,方硬峭拔,與用筆輕快、毛羽鬆蓬的野鴨形成鮮明的對比。倒垂曲折的枝條是馬遠特有的畫法,故有“拖枝馬遠”之稱。畫面呈典型的對角線式構圖,岩石、梅樹都偏居畫面的左上部分,梅樹枝條的走勢更強調了此種佈局的形式感,右下方的野鴨既起到了平衡畫面的作用,又是全圖的點睛之筆,一幅“春江水暖鴨先知”的景象,無限生趣,躍然絹素。生於懸崖的梅樹倒懸而下,梅花怒放,溪水碧波中,群鴨嬉戲,處處都洋溢著春日活躍的生機。

此畫繪梅枝斜出石上,水中有群鳧飛集浮泳。剪裁、構圖新巧。有款“馬遠”二小字。所繪梅枝剛勁曲折,又有力度,用焦墨勾勒的樹幹,顯得“瘦硬如屈鐵”。山石用大斧劈皴,堅實,爽朗而有力。水波繪製生動,表現迂迥、盤旋、以及由微風吹起的微波,畫得十分動人。馬遠的山水畫變古來諸家全景之法,新奇佈局,因此有“或峭峰其上,而不見頂;或絕壁直下,而不寫腳,或近山參天,遠山則低;或孤舟泛月,一人獨坐”的說法。

這是馬遠的一幅傳世精品。畫面採用對角線式構圖,正是山不見巔、樹不見頂的邊角截景。畫面左上方是立於水中的峭壁一角,近處山石運用典型的大斧劈皴法,清剛猛烈,簡練概括,尖梢處如鐵釘一般尖利峭拔。遠處坡石則先用重墨勾出輪廓,再用水筆迅速渲染、暈淡,一遍成形,產生微妙的明暗過渡。這種畫法不同於南宗山水的層層積染。峭壁之上,兩株梅樹一上一下,紅白相映,錯落而開。紅梅枝幹虯曲,取蒼龍探海之勢,這是馬遠畫樹的典型畫法,人稱“拖枝馬遠”。畫面左下方的白梅與紅梅呼應,俯仰成趣。花朵用色粉點染而就,盡態極妍,正是馬家“宮梅”本色。樹下石邊一泓碧波,十隻野鴨嬉戲水中,愜意安閒,水面蕩起一層層細細的波紋,頗富於韻律和節奏感。野鴨雖小,卻勾染點簇,精細不苟,毛羽燦然,其靈活的身姿,或顧盼、或相呼、或理毛、或覓食,各具情態,顯示了畫家精湛的寫生造型能力。畫面上方留出空白,迷茫空瀠,引人入意境悠遠的塵外世界。清人笪重光《畫筌》中有云:“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觀此畫方知此言不虛。在此畫中未見馬遠題款及印章,如不細心查看,連作者的題名也不易找到。原來馬遠將自己的姓名以近似點苔的筆法藏在岩石下部空白處,稍不留心就會讓人誤以為是點苔之筆。其構思的巧妙和獨到由此可見一斑。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名稱】宋 馬遠 華燈待宴圖

【年代】宋代

【簡介】絹本,111.9釐米×53.5釐米,臺北故宮博物院珍藏。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名稱】宋 馬遠 梅花書屋

【年代】宋代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1190年-1279年),字遙父,號欽山,南宋著名畫家。原籍河中,僑寓錢塘。南宋光宗,寧宗兩朝畫院待詔。與李唐、劉松年、夏圭並稱南宋四大家,又與夏圭並稱馬夏。有《踏歌圖》、《水圖》、《梅石溪鳧圖》、《西園雅集圖》、《孔子像》等傳世。馬遠藝術上克承家學而超過了他的先輩。馬遠在我國繪畫史上享有盛譽,與李唐、劉松年、夏圭並稱為南宋四大家。馬遠出身於繪畫世家,家學淵源,自幼受藝術的薰陶,繼承家學並吸收李唐畫法, 形成了自己獨特風格。他的山水畫成就最大,獨樹一幟,與夏圭齊名,時稱“馬夏”,成為繪畫史上富有獨創性的大畫家。

馬遠 -藝術風格和特點

馬遠的藝術才能是多方面的,山水、人物、花鳥各臻其妙,而以山水畫最為出色。從畫面和史料上來分析,馬遠的畫風主要受兩條源流的影響:一是繼承了“家傳”即“馬家面貌”的繪畫風格,二是師承李唐。但他並不拘泥於前人,能夠獨闢蹊徑,自樹一幟,因此有“獨步畫院”、“院中人獨步”的美譽,在我國古代史上享有盛譽,與李唐、劉松年,夏圭並稱為“南宋四大家”。

馬遠的山水畫師承范寬、李成、李唐剛勁的筆法,董源、巨然、“二米”的黑墨,再加之與江浙一帶空氣迷濛、溼潤的實景融會貫通,在構圖和表現方法上都有創新。他善於畫平視和遠視的構圖,多取特寫鏡頭式的近景。其遠景簡略輕淡,近景凝重精整,從而使主題更為突出和集中。在構圖方面,馬遠長於以部分表現整體的藝術手法,畫山,常畫山之一角,畫水,則常寫水之一涯,使畫面留有許多空白。他擅於截取自然中的片段小景,放在廣闊空間的一角加以描繪,以峭拔簡括見長,下筆遒勁嚴峻,設色清潤,人稱之為“馬一角”或“馬半邊”。他這種新的構圖形式,一掃過去重巒疊嶂、雲煙滿紙的畫法,摒棄了北宋時的全景式構圖,使景物變得簡潔,主體鮮明突出,而意境卻依舊完整,這也正是南宋院體山水的一大特點。中國山水畫從董、巨全景式的構圖發展到南宋,經歷著藝術本身的演變過程,到馬遠只不過是長鏈上的一環。

馬遠的山水畫作品是極為豐富的,畫家用不同的手法,表現不同水波。其用筆變化多端:或用線細如髮絲,淡淡地寫;或用線如行雲流水,加以墨色濃淡粗細之變化;或隨意揮灑,溼筆、幹筆相輔;或用顫筆;或斷線為點;或粗實穩健;或深厚雄壯;或細膩流利;或簡潔多折……把平遠、迂迴、盤旋、洶湧、激盪、跳躍,以及微風吹拂的波紋、月光泛影的漣灩等水的動態,描繪得惟妙惟肖,把神奇的不可捉摸的水自然真實地表現出來,體現了畫家對大自然的深入觀察能力和高超的筆墨表現能力。

對於馬遠的“邊角之景”,過去曾流行過這樣的解釋:由於南宋時期中原淪陷,南宋政府腐敗無能,馬遠的“邊角之景”是借“殘山剩水”來諷刺朝廷,寄託愛國之志。把藝術的構圖及技法方面的演變與特色牽強附會地臆測為一種政治態度是不科學的。其實馬遠的畫也不盡是“殘山剩水”,也有大幅痛快淋漓的作品。他的用筆則是剛柔相濟,豪放中不失嚴謹,變化中體現和諧。他善用“水墨蒼勁”的“大斧劈皴”來畫山石,稜角方硬而富有質感,同時又增加了畫面的空間與量感,與范寬、李成、李唐等畫家的骨法用筆有著明顯的區別。用墨方面,他採用水墨、焦墨並用,但多用水墨,以突出江南空氣的迷濛與溼潤,與董源、“二米”的黑墨相比已是變化了許多,使畫面的剛柔之感得以充分的對比和強化。

馬遠的山水畫藝術獨具風格,“奇怪突兀”、“多斜偃騫”、“拖枝”、“雕琢”、“一角”、“半邊”、“空疏”等是其作品特有的藝術特徵,他的藝術手法、繪畫語言、表現形式在山水畫的發展史上確是一種創新,對我國山水畫藝術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馬遠 -藝術成就和影響

馬遠藝術上克承家學而超過了他的先輩,他繼承並發展了李唐的畫風,以拖技的多姿形態畫梅樹,尤善於在章法大膽取捨剪裁,描繪山之一角水之一涯的局部,畫面上留出大幅空白以突出景觀。這種“邊角之景”其特點正如前人所指出的“全境不多,其小幅或峭峰直上而不見其頂,或絕壁直下而不見其腳,或近山參天而遠山則低,或孤舟泛月而一人獨坐”,予人以玩味不盡的意趣。馬遠的風格獨特,富有詩意。畫水能表現出在不同環境氣候下的種種形態。其花鳥作品善於在自然環境中描繪花鳥的神情野趣。所畫人物,取材廣泛,多畫佛道、貴族、文人雅士、漁樵、農夫等,閒雅軒昂,神氣盎然。馬遠在當時影響極大,有獨步畫院之譽。

馬遠藝術上克承家學而超過了他的先輩,他繼承並發展了李唐的畫風,以拖技的多姿形態畫梅樹,尤善於在章法大膽取捨剪裁,描繪山之一角水之一涯的局部,畫面上留出大幅空白以突出景觀。這種"邊角之景"其特點正如前人所指出的"全境不多,其小幅或峭峰直上而不見其頂,或絕壁直下而不見其腳,或近山參天而遠山則低,或孤舟泛月而一人獨坐",予人以玩味不盡的意趣。風格獨特,富有詩意。畫水能表現出在不同環境氣候下的種種形態。其花鳥作品善於在自然環境中描繪花鳥的神情野趣。所畫人物,取材廣泛,多畫佛道、貴族、文人雅士、漁樵、農夫等,閒雅軒昂,神氣盎然。馬遠在當時影響極大,有獨步畫院之譽,與李唐、劉松年、夏圭並稱南宋四家,又與夏圭並稱馬夏。

作品欣賞: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水圖》第一幅:第一幅缺一半,無圖名,畫面上是密密的尖小細浪,遠處的水波舒緩而輕淡,這是金秋季節裡靜謐的湖面。

《十二水圖》馬遠對水觀察的細緻入微,以及創造出來的形態美感和筆墨技能,都令人驚歎不已。如“洞庭風細”,波浪如鱗,不激不怒,近大遠小以至 於水天一色,彷彿覺得微風習習,輕輕掠過了那開闊的湖面,使人心曠神怡,寵辱皆忘。“層波疊浪”是以顫抖的筆法,描寫浪濤的起落,彷佛其下有蛟龍蟄伏。那 洶湧澎湃的氣勢,使人精神振奮而感到豪壯。“湖光瀲灩”一幅,畫家以輕快流暢的筆法,畫出水波的跳動,浪峰無規則的排列,顯然受到亂風的吹蕩,即使畫家不 染上紅色,也使觀者感到陽光明媚的杭州西湖景象來。“雲舒浪卷”一幅,卻又是另外一番境界。畫家以凝澀的筆觸,畫出一個浪頭,它彷佛咆哮著要騰空而起,天 空中黑雲滾動,與水相接,更增加有如衝鋒陷陣的氣概。畫面雖小,而氣魄宏大壯觀。其它各幅,都各有不同的筆法特點和意境,就留待讀者自己體會。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水圖》第二幅:洞庭風細。起伏的線條組成細密柔婉的波浪,漸漸向遠方淡化,最後虛幻成水天一色。湖面輕風習習,波浪如鱗,萬頃碧波,浩渺無際。這是春明景和的洞庭湖。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水圖》第三幅:層波疊浪。大幅度起伏的波浪用粗重的顫筆畫出,浪谷間捲起浪花。這是洶湧澎湃、向前奔騰的巨流。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水圖》第四幅:寒塘清淺。稀疏的線條迴旋起伏,水邊三兩石頭,水面流動感很強,顯然這是溪流,而非清淺的池塘。畫面上的水紋,讓人聯想到馬遠的另一幅佳作《梅石溪鳧圖》。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水圖》第五幅:長江萬頃。流利的線條勾出的浪尖,都指向同一方向,遠處的浪尖漸漸虛化。顯然這是長江下游開闊浩瀚的江面。江水浩蕩、平穩而又從容,有一種兼收幷蓄的雍容大度,正順著江風的吹拂,朝向大海奔湧而去。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水圖》第六幅:黃河逆流。粗重線條勾出的巨幅波浪,浪間捲起的浪花,都向前作奔湧抬升運動,又呈現向後逆湧之勢。這是壺口那段的黃河水,渾濁、奔騰、激盪、咆哮,帶著原始粗獷的生命力,挾雷霆萬鈞之勢,正要衝破障礙向前傾瀉。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水圖》第八幅:雲生蒼海。浪峰向前傾斜,後浪緊推前浪,雲遮霧鎖,濤聲如潮。這是漲潮時的海浪。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水圖》第十幅:雲舒浪卷。雲霧瀰漫下的海面,前後都是湧動的波浪,中間用粗重凝澀的顫筆,畫出一個抬起的浪頭,正在發威咆哮。這是滄海中的洪波。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梅石溪鳧圖》頁,絹本,設色畫,縱26.7cm,橫28.6cm。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本幅款署“馬遠”。鈐藏印:“ 潞王寶”、“茅林心賞”、“阿蒙”、“於騰私印”。

圖中畫山崖側立,臘梅倒垂,薄霧濛濛的澗水中,一群野鴨正在遊戲。山石以斧劈皴法畫之,方硬峭拔,與用筆輕快、毛羽鬆蓬的野鴨形成鮮明的對比。倒垂曲折的枝條是馬遠特有的畫法,故有“拖枝馬遠”之稱。畫面呈典型的對角線式構圖,岩石、梅樹都偏居畫面的左上部分,梅樹枝條的走勢更強調了此種佈局的形式感,右下方的野鴨既起到了平衡畫面的作用,又是全圖的點睛之筆,一幅“春江水暖鴨先知”的景象,無限生趣,躍然絹素。生於懸崖的梅樹倒懸而下,梅花怒放,溪水碧波中,群鴨嬉戲,處處都洋溢著春日活躍的生機。

此畫繪梅枝斜出石上,水中有群鳧飛集浮泳。剪裁、構圖新巧。有款“馬遠”二小字。所繪梅枝剛勁曲折,又有力度,用焦墨勾勒的樹幹,顯得“瘦硬如屈鐵”。山石用大斧劈皴,堅實,爽朗而有力。水波繪製生動,表現迂迥、盤旋、以及由微風吹起的微波,畫得十分動人。馬遠的山水畫變古來諸家全景之法,新奇佈局,因此有“或峭峰其上,而不見頂;或絕壁直下,而不寫腳,或近山參天,遠山則低;或孤舟泛月,一人獨坐”的說法。

這是馬遠的一幅傳世精品。畫面採用對角線式構圖,正是山不見巔、樹不見頂的邊角截景。畫面左上方是立於水中的峭壁一角,近處山石運用典型的大斧劈皴法,清剛猛烈,簡練概括,尖梢處如鐵釘一般尖利峭拔。遠處坡石則先用重墨勾出輪廓,再用水筆迅速渲染、暈淡,一遍成形,產生微妙的明暗過渡。這種畫法不同於南宗山水的層層積染。峭壁之上,兩株梅樹一上一下,紅白相映,錯落而開。紅梅枝幹虯曲,取蒼龍探海之勢,這是馬遠畫樹的典型畫法,人稱“拖枝馬遠”。畫面左下方的白梅與紅梅呼應,俯仰成趣。花朵用色粉點染而就,盡態極妍,正是馬家“宮梅”本色。樹下石邊一泓碧波,十隻野鴨嬉戲水中,愜意安閒,水面蕩起一層層細細的波紋,頗富於韻律和節奏感。野鴨雖小,卻勾染點簇,精細不苟,毛羽燦然,其靈活的身姿,或顧盼、或相呼、或理毛、或覓食,各具情態,顯示了畫家精湛的寫生造型能力。畫面上方留出空白,迷茫空瀠,引人入意境悠遠的塵外世界。清人笪重光《畫筌》中有云:“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觀此畫方知此言不虛。在此畫中未見馬遠題款及印章,如不細心查看,連作者的題名也不易找到。原來馬遠將自己的姓名以近似點苔的筆法藏在岩石下部空白處,稍不留心就會讓人誤以為是點苔之筆。其構思的巧妙和獨到由此可見一斑。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名稱】宋 馬遠 華燈待宴圖

【年代】宋代

【簡介】絹本,111.9釐米×53.5釐米,臺北故宮博物院珍藏。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名稱】宋 馬遠 梅花書屋

【年代】宋代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名稱】宋 馬遠 對月圖

【年代】宋代

【簡介】立軸,絹本,淡設色,縱149.7釐米,橫78.2釐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對月圖》描繪的是一位高人在崇山峻嶺間邀月共飲的場景。筆線粗重而帶顫動,樹石皴法採用側筆直刷濃淡一筆而成的畫法,樹幹瘦硬如屈鐵,樹枝斜拖而長,水作勾勒回紋,構圖佈局尤喜作半邊一角之景,遂有“馬一角”綽號。用特重烘染的手法來製造出月夜朦朧的景色,給人一種境界高簡、意象幽邃的趣味,發人深思。此圖充分發揮了他的特點,是南宋象徵主義作品的代表。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1190年-1279年),字遙父,號欽山,南宋著名畫家。原籍河中,僑寓錢塘。南宋光宗,寧宗兩朝畫院待詔。與李唐、劉松年、夏圭並稱南宋四大家,又與夏圭並稱馬夏。有《踏歌圖》、《水圖》、《梅石溪鳧圖》、《西園雅集圖》、《孔子像》等傳世。馬遠藝術上克承家學而超過了他的先輩。馬遠在我國繪畫史上享有盛譽,與李唐、劉松年、夏圭並稱為南宋四大家。馬遠出身於繪畫世家,家學淵源,自幼受藝術的薰陶,繼承家學並吸收李唐畫法, 形成了自己獨特風格。他的山水畫成就最大,獨樹一幟,與夏圭齊名,時稱“馬夏”,成為繪畫史上富有獨創性的大畫家。

馬遠 -藝術風格和特點

馬遠的藝術才能是多方面的,山水、人物、花鳥各臻其妙,而以山水畫最為出色。從畫面和史料上來分析,馬遠的畫風主要受兩條源流的影響:一是繼承了“家傳”即“馬家面貌”的繪畫風格,二是師承李唐。但他並不拘泥於前人,能夠獨闢蹊徑,自樹一幟,因此有“獨步畫院”、“院中人獨步”的美譽,在我國古代史上享有盛譽,與李唐、劉松年,夏圭並稱為“南宋四大家”。

馬遠的山水畫師承范寬、李成、李唐剛勁的筆法,董源、巨然、“二米”的黑墨,再加之與江浙一帶空氣迷濛、溼潤的實景融會貫通,在構圖和表現方法上都有創新。他善於畫平視和遠視的構圖,多取特寫鏡頭式的近景。其遠景簡略輕淡,近景凝重精整,從而使主題更為突出和集中。在構圖方面,馬遠長於以部分表現整體的藝術手法,畫山,常畫山之一角,畫水,則常寫水之一涯,使畫面留有許多空白。他擅於截取自然中的片段小景,放在廣闊空間的一角加以描繪,以峭拔簡括見長,下筆遒勁嚴峻,設色清潤,人稱之為“馬一角”或“馬半邊”。他這種新的構圖形式,一掃過去重巒疊嶂、雲煙滿紙的畫法,摒棄了北宋時的全景式構圖,使景物變得簡潔,主體鮮明突出,而意境卻依舊完整,這也正是南宋院體山水的一大特點。中國山水畫從董、巨全景式的構圖發展到南宋,經歷著藝術本身的演變過程,到馬遠只不過是長鏈上的一環。

馬遠的山水畫作品是極為豐富的,畫家用不同的手法,表現不同水波。其用筆變化多端:或用線細如髮絲,淡淡地寫;或用線如行雲流水,加以墨色濃淡粗細之變化;或隨意揮灑,溼筆、幹筆相輔;或用顫筆;或斷線為點;或粗實穩健;或深厚雄壯;或細膩流利;或簡潔多折……把平遠、迂迴、盤旋、洶湧、激盪、跳躍,以及微風吹拂的波紋、月光泛影的漣灩等水的動態,描繪得惟妙惟肖,把神奇的不可捉摸的水自然真實地表現出來,體現了畫家對大自然的深入觀察能力和高超的筆墨表現能力。

對於馬遠的“邊角之景”,過去曾流行過這樣的解釋:由於南宋時期中原淪陷,南宋政府腐敗無能,馬遠的“邊角之景”是借“殘山剩水”來諷刺朝廷,寄託愛國之志。把藝術的構圖及技法方面的演變與特色牽強附會地臆測為一種政治態度是不科學的。其實馬遠的畫也不盡是“殘山剩水”,也有大幅痛快淋漓的作品。他的用筆則是剛柔相濟,豪放中不失嚴謹,變化中體現和諧。他善用“水墨蒼勁”的“大斧劈皴”來畫山石,稜角方硬而富有質感,同時又增加了畫面的空間與量感,與范寬、李成、李唐等畫家的骨法用筆有著明顯的區別。用墨方面,他採用水墨、焦墨並用,但多用水墨,以突出江南空氣的迷濛與溼潤,與董源、“二米”的黑墨相比已是變化了許多,使畫面的剛柔之感得以充分的對比和強化。

馬遠的山水畫藝術獨具風格,“奇怪突兀”、“多斜偃騫”、“拖枝”、“雕琢”、“一角”、“半邊”、“空疏”等是其作品特有的藝術特徵,他的藝術手法、繪畫語言、表現形式在山水畫的發展史上確是一種創新,對我國山水畫藝術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馬遠 -藝術成就和影響

馬遠藝術上克承家學而超過了他的先輩,他繼承並發展了李唐的畫風,以拖技的多姿形態畫梅樹,尤善於在章法大膽取捨剪裁,描繪山之一角水之一涯的局部,畫面上留出大幅空白以突出景觀。這種“邊角之景”其特點正如前人所指出的“全境不多,其小幅或峭峰直上而不見其頂,或絕壁直下而不見其腳,或近山參天而遠山則低,或孤舟泛月而一人獨坐”,予人以玩味不盡的意趣。馬遠的風格獨特,富有詩意。畫水能表現出在不同環境氣候下的種種形態。其花鳥作品善於在自然環境中描繪花鳥的神情野趣。所畫人物,取材廣泛,多畫佛道、貴族、文人雅士、漁樵、農夫等,閒雅軒昂,神氣盎然。馬遠在當時影響極大,有獨步畫院之譽。

馬遠藝術上克承家學而超過了他的先輩,他繼承並發展了李唐的畫風,以拖技的多姿形態畫梅樹,尤善於在章法大膽取捨剪裁,描繪山之一角水之一涯的局部,畫面上留出大幅空白以突出景觀。這種"邊角之景"其特點正如前人所指出的"全境不多,其小幅或峭峰直上而不見其頂,或絕壁直下而不見其腳,或近山參天而遠山則低,或孤舟泛月而一人獨坐",予人以玩味不盡的意趣。風格獨特,富有詩意。畫水能表現出在不同環境氣候下的種種形態。其花鳥作品善於在自然環境中描繪花鳥的神情野趣。所畫人物,取材廣泛,多畫佛道、貴族、文人雅士、漁樵、農夫等,閒雅軒昂,神氣盎然。馬遠在當時影響極大,有獨步畫院之譽,與李唐、劉松年、夏圭並稱南宋四家,又與夏圭並稱馬夏。

作品欣賞: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水圖》第一幅:第一幅缺一半,無圖名,畫面上是密密的尖小細浪,遠處的水波舒緩而輕淡,這是金秋季節裡靜謐的湖面。

《十二水圖》馬遠對水觀察的細緻入微,以及創造出來的形態美感和筆墨技能,都令人驚歎不已。如“洞庭風細”,波浪如鱗,不激不怒,近大遠小以至 於水天一色,彷彿覺得微風習習,輕輕掠過了那開闊的湖面,使人心曠神怡,寵辱皆忘。“層波疊浪”是以顫抖的筆法,描寫浪濤的起落,彷佛其下有蛟龍蟄伏。那 洶湧澎湃的氣勢,使人精神振奮而感到豪壯。“湖光瀲灩”一幅,畫家以輕快流暢的筆法,畫出水波的跳動,浪峰無規則的排列,顯然受到亂風的吹蕩,即使畫家不 染上紅色,也使觀者感到陽光明媚的杭州西湖景象來。“雲舒浪卷”一幅,卻又是另外一番境界。畫家以凝澀的筆觸,畫出一個浪頭,它彷佛咆哮著要騰空而起,天 空中黑雲滾動,與水相接,更增加有如衝鋒陷陣的氣概。畫面雖小,而氣魄宏大壯觀。其它各幅,都各有不同的筆法特點和意境,就留待讀者自己體會。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水圖》第二幅:洞庭風細。起伏的線條組成細密柔婉的波浪,漸漸向遠方淡化,最後虛幻成水天一色。湖面輕風習習,波浪如鱗,萬頃碧波,浩渺無際。這是春明景和的洞庭湖。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水圖》第三幅:層波疊浪。大幅度起伏的波浪用粗重的顫筆畫出,浪谷間捲起浪花。這是洶湧澎湃、向前奔騰的巨流。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水圖》第四幅:寒塘清淺。稀疏的線條迴旋起伏,水邊三兩石頭,水面流動感很強,顯然這是溪流,而非清淺的池塘。畫面上的水紋,讓人聯想到馬遠的另一幅佳作《梅石溪鳧圖》。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水圖》第五幅:長江萬頃。流利的線條勾出的浪尖,都指向同一方向,遠處的浪尖漸漸虛化。顯然這是長江下游開闊浩瀚的江面。江水浩蕩、平穩而又從容,有一種兼收幷蓄的雍容大度,正順著江風的吹拂,朝向大海奔湧而去。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水圖》第六幅:黃河逆流。粗重線條勾出的巨幅波浪,浪間捲起的浪花,都向前作奔湧抬升運動,又呈現向後逆湧之勢。這是壺口那段的黃河水,渾濁、奔騰、激盪、咆哮,帶著原始粗獷的生命力,挾雷霆萬鈞之勢,正要衝破障礙向前傾瀉。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水圖》第八幅:雲生蒼海。浪峰向前傾斜,後浪緊推前浪,雲遮霧鎖,濤聲如潮。這是漲潮時的海浪。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水圖》第十幅:雲舒浪卷。雲霧瀰漫下的海面,前後都是湧動的波浪,中間用粗重凝澀的顫筆,畫出一個抬起的浪頭,正在發威咆哮。這是滄海中的洪波。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梅石溪鳧圖》頁,絹本,設色畫,縱26.7cm,橫28.6cm。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本幅款署“馬遠”。鈐藏印:“ 潞王寶”、“茅林心賞”、“阿蒙”、“於騰私印”。

圖中畫山崖側立,臘梅倒垂,薄霧濛濛的澗水中,一群野鴨正在遊戲。山石以斧劈皴法畫之,方硬峭拔,與用筆輕快、毛羽鬆蓬的野鴨形成鮮明的對比。倒垂曲折的枝條是馬遠特有的畫法,故有“拖枝馬遠”之稱。畫面呈典型的對角線式構圖,岩石、梅樹都偏居畫面的左上部分,梅樹枝條的走勢更強調了此種佈局的形式感,右下方的野鴨既起到了平衡畫面的作用,又是全圖的點睛之筆,一幅“春江水暖鴨先知”的景象,無限生趣,躍然絹素。生於懸崖的梅樹倒懸而下,梅花怒放,溪水碧波中,群鴨嬉戲,處處都洋溢著春日活躍的生機。

此畫繪梅枝斜出石上,水中有群鳧飛集浮泳。剪裁、構圖新巧。有款“馬遠”二小字。所繪梅枝剛勁曲折,又有力度,用焦墨勾勒的樹幹,顯得“瘦硬如屈鐵”。山石用大斧劈皴,堅實,爽朗而有力。水波繪製生動,表現迂迥、盤旋、以及由微風吹起的微波,畫得十分動人。馬遠的山水畫變古來諸家全景之法,新奇佈局,因此有“或峭峰其上,而不見頂;或絕壁直下,而不寫腳,或近山參天,遠山則低;或孤舟泛月,一人獨坐”的說法。

這是馬遠的一幅傳世精品。畫面採用對角線式構圖,正是山不見巔、樹不見頂的邊角截景。畫面左上方是立於水中的峭壁一角,近處山石運用典型的大斧劈皴法,清剛猛烈,簡練概括,尖梢處如鐵釘一般尖利峭拔。遠處坡石則先用重墨勾出輪廓,再用水筆迅速渲染、暈淡,一遍成形,產生微妙的明暗過渡。這種畫法不同於南宗山水的層層積染。峭壁之上,兩株梅樹一上一下,紅白相映,錯落而開。紅梅枝幹虯曲,取蒼龍探海之勢,這是馬遠畫樹的典型畫法,人稱“拖枝馬遠”。畫面左下方的白梅與紅梅呼應,俯仰成趣。花朵用色粉點染而就,盡態極妍,正是馬家“宮梅”本色。樹下石邊一泓碧波,十隻野鴨嬉戲水中,愜意安閒,水面蕩起一層層細細的波紋,頗富於韻律和節奏感。野鴨雖小,卻勾染點簇,精細不苟,毛羽燦然,其靈活的身姿,或顧盼、或相呼、或理毛、或覓食,各具情態,顯示了畫家精湛的寫生造型能力。畫面上方留出空白,迷茫空瀠,引人入意境悠遠的塵外世界。清人笪重光《畫筌》中有云:“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觀此畫方知此言不虛。在此畫中未見馬遠題款及印章,如不細心查看,連作者的題名也不易找到。原來馬遠將自己的姓名以近似點苔的筆法藏在岩石下部空白處,稍不留心就會讓人誤以為是點苔之筆。其構思的巧妙和獨到由此可見一斑。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名稱】宋 馬遠 華燈待宴圖

【年代】宋代

【簡介】絹本,111.9釐米×53.5釐米,臺北故宮博物院珍藏。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名稱】宋 馬遠 梅花書屋

【年代】宋代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名稱】宋 馬遠 對月圖

【年代】宋代

【簡介】立軸,絹本,淡設色,縱149.7釐米,橫78.2釐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對月圖》描繪的是一位高人在崇山峻嶺間邀月共飲的場景。筆線粗重而帶顫動,樹石皴法採用側筆直刷濃淡一筆而成的畫法,樹幹瘦硬如屈鐵,樹枝斜拖而長,水作勾勒回紋,構圖佈局尤喜作半邊一角之景,遂有“馬一角”綽號。用特重烘染的手法來製造出月夜朦朧的景色,給人一種境界高簡、意象幽邃的趣味,發人深思。此圖充分發揮了他的特點,是南宋象徵主義作品的代表。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名稱】宋 馬遠 山水人物

【年代】宋代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1190年-1279年),字遙父,號欽山,南宋著名畫家。原籍河中,僑寓錢塘。南宋光宗,寧宗兩朝畫院待詔。與李唐、劉松年、夏圭並稱南宋四大家,又與夏圭並稱馬夏。有《踏歌圖》、《水圖》、《梅石溪鳧圖》、《西園雅集圖》、《孔子像》等傳世。馬遠藝術上克承家學而超過了他的先輩。馬遠在我國繪畫史上享有盛譽,與李唐、劉松年、夏圭並稱為南宋四大家。馬遠出身於繪畫世家,家學淵源,自幼受藝術的薰陶,繼承家學並吸收李唐畫法, 形成了自己獨特風格。他的山水畫成就最大,獨樹一幟,與夏圭齊名,時稱“馬夏”,成為繪畫史上富有獨創性的大畫家。

馬遠 -藝術風格和特點

馬遠的藝術才能是多方面的,山水、人物、花鳥各臻其妙,而以山水畫最為出色。從畫面和史料上來分析,馬遠的畫風主要受兩條源流的影響:一是繼承了“家傳”即“馬家面貌”的繪畫風格,二是師承李唐。但他並不拘泥於前人,能夠獨闢蹊徑,自樹一幟,因此有“獨步畫院”、“院中人獨步”的美譽,在我國古代史上享有盛譽,與李唐、劉松年,夏圭並稱為“南宋四大家”。

馬遠的山水畫師承范寬、李成、李唐剛勁的筆法,董源、巨然、“二米”的黑墨,再加之與江浙一帶空氣迷濛、溼潤的實景融會貫通,在構圖和表現方法上都有創新。他善於畫平視和遠視的構圖,多取特寫鏡頭式的近景。其遠景簡略輕淡,近景凝重精整,從而使主題更為突出和集中。在構圖方面,馬遠長於以部分表現整體的藝術手法,畫山,常畫山之一角,畫水,則常寫水之一涯,使畫面留有許多空白。他擅於截取自然中的片段小景,放在廣闊空間的一角加以描繪,以峭拔簡括見長,下筆遒勁嚴峻,設色清潤,人稱之為“馬一角”或“馬半邊”。他這種新的構圖形式,一掃過去重巒疊嶂、雲煙滿紙的畫法,摒棄了北宋時的全景式構圖,使景物變得簡潔,主體鮮明突出,而意境卻依舊完整,這也正是南宋院體山水的一大特點。中國山水畫從董、巨全景式的構圖發展到南宋,經歷著藝術本身的演變過程,到馬遠只不過是長鏈上的一環。

馬遠的山水畫作品是極為豐富的,畫家用不同的手法,表現不同水波。其用筆變化多端:或用線細如髮絲,淡淡地寫;或用線如行雲流水,加以墨色濃淡粗細之變化;或隨意揮灑,溼筆、幹筆相輔;或用顫筆;或斷線為點;或粗實穩健;或深厚雄壯;或細膩流利;或簡潔多折……把平遠、迂迴、盤旋、洶湧、激盪、跳躍,以及微風吹拂的波紋、月光泛影的漣灩等水的動態,描繪得惟妙惟肖,把神奇的不可捉摸的水自然真實地表現出來,體現了畫家對大自然的深入觀察能力和高超的筆墨表現能力。

對於馬遠的“邊角之景”,過去曾流行過這樣的解釋:由於南宋時期中原淪陷,南宋政府腐敗無能,馬遠的“邊角之景”是借“殘山剩水”來諷刺朝廷,寄託愛國之志。把藝術的構圖及技法方面的演變與特色牽強附會地臆測為一種政治態度是不科學的。其實馬遠的畫也不盡是“殘山剩水”,也有大幅痛快淋漓的作品。他的用筆則是剛柔相濟,豪放中不失嚴謹,變化中體現和諧。他善用“水墨蒼勁”的“大斧劈皴”來畫山石,稜角方硬而富有質感,同時又增加了畫面的空間與量感,與范寬、李成、李唐等畫家的骨法用筆有著明顯的區別。用墨方面,他採用水墨、焦墨並用,但多用水墨,以突出江南空氣的迷濛與溼潤,與董源、“二米”的黑墨相比已是變化了許多,使畫面的剛柔之感得以充分的對比和強化。

馬遠的山水畫藝術獨具風格,“奇怪突兀”、“多斜偃騫”、“拖枝”、“雕琢”、“一角”、“半邊”、“空疏”等是其作品特有的藝術特徵,他的藝術手法、繪畫語言、表現形式在山水畫的發展史上確是一種創新,對我國山水畫藝術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馬遠 -藝術成就和影響

馬遠藝術上克承家學而超過了他的先輩,他繼承並發展了李唐的畫風,以拖技的多姿形態畫梅樹,尤善於在章法大膽取捨剪裁,描繪山之一角水之一涯的局部,畫面上留出大幅空白以突出景觀。這種“邊角之景”其特點正如前人所指出的“全境不多,其小幅或峭峰直上而不見其頂,或絕壁直下而不見其腳,或近山參天而遠山則低,或孤舟泛月而一人獨坐”,予人以玩味不盡的意趣。馬遠的風格獨特,富有詩意。畫水能表現出在不同環境氣候下的種種形態。其花鳥作品善於在自然環境中描繪花鳥的神情野趣。所畫人物,取材廣泛,多畫佛道、貴族、文人雅士、漁樵、農夫等,閒雅軒昂,神氣盎然。馬遠在當時影響極大,有獨步畫院之譽。

馬遠藝術上克承家學而超過了他的先輩,他繼承並發展了李唐的畫風,以拖技的多姿形態畫梅樹,尤善於在章法大膽取捨剪裁,描繪山之一角水之一涯的局部,畫面上留出大幅空白以突出景觀。這種"邊角之景"其特點正如前人所指出的"全境不多,其小幅或峭峰直上而不見其頂,或絕壁直下而不見其腳,或近山參天而遠山則低,或孤舟泛月而一人獨坐",予人以玩味不盡的意趣。風格獨特,富有詩意。畫水能表現出在不同環境氣候下的種種形態。其花鳥作品善於在自然環境中描繪花鳥的神情野趣。所畫人物,取材廣泛,多畫佛道、貴族、文人雅士、漁樵、農夫等,閒雅軒昂,神氣盎然。馬遠在當時影響極大,有獨步畫院之譽,與李唐、劉松年、夏圭並稱南宋四家,又與夏圭並稱馬夏。

作品欣賞: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水圖》第一幅:第一幅缺一半,無圖名,畫面上是密密的尖小細浪,遠處的水波舒緩而輕淡,這是金秋季節裡靜謐的湖面。

《十二水圖》馬遠對水觀察的細緻入微,以及創造出來的形態美感和筆墨技能,都令人驚歎不已。如“洞庭風細”,波浪如鱗,不激不怒,近大遠小以至 於水天一色,彷彿覺得微風習習,輕輕掠過了那開闊的湖面,使人心曠神怡,寵辱皆忘。“層波疊浪”是以顫抖的筆法,描寫浪濤的起落,彷佛其下有蛟龍蟄伏。那 洶湧澎湃的氣勢,使人精神振奮而感到豪壯。“湖光瀲灩”一幅,畫家以輕快流暢的筆法,畫出水波的跳動,浪峰無規則的排列,顯然受到亂風的吹蕩,即使畫家不 染上紅色,也使觀者感到陽光明媚的杭州西湖景象來。“雲舒浪卷”一幅,卻又是另外一番境界。畫家以凝澀的筆觸,畫出一個浪頭,它彷佛咆哮著要騰空而起,天 空中黑雲滾動,與水相接,更增加有如衝鋒陷陣的氣概。畫面雖小,而氣魄宏大壯觀。其它各幅,都各有不同的筆法特點和意境,就留待讀者自己體會。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水圖》第二幅:洞庭風細。起伏的線條組成細密柔婉的波浪,漸漸向遠方淡化,最後虛幻成水天一色。湖面輕風習習,波浪如鱗,萬頃碧波,浩渺無際。這是春明景和的洞庭湖。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水圖》第三幅:層波疊浪。大幅度起伏的波浪用粗重的顫筆畫出,浪谷間捲起浪花。這是洶湧澎湃、向前奔騰的巨流。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水圖》第四幅:寒塘清淺。稀疏的線條迴旋起伏,水邊三兩石頭,水面流動感很強,顯然這是溪流,而非清淺的池塘。畫面上的水紋,讓人聯想到馬遠的另一幅佳作《梅石溪鳧圖》。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水圖》第五幅:長江萬頃。流利的線條勾出的浪尖,都指向同一方向,遠處的浪尖漸漸虛化。顯然這是長江下游開闊浩瀚的江面。江水浩蕩、平穩而又從容,有一種兼收幷蓄的雍容大度,正順著江風的吹拂,朝向大海奔湧而去。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水圖》第六幅:黃河逆流。粗重線條勾出的巨幅波浪,浪間捲起的浪花,都向前作奔湧抬升運動,又呈現向後逆湧之勢。這是壺口那段的黃河水,渾濁、奔騰、激盪、咆哮,帶著原始粗獷的生命力,挾雷霆萬鈞之勢,正要衝破障礙向前傾瀉。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水圖》第八幅:雲生蒼海。浪峰向前傾斜,後浪緊推前浪,雲遮霧鎖,濤聲如潮。這是漲潮時的海浪。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水圖》第十幅:雲舒浪卷。雲霧瀰漫下的海面,前後都是湧動的波浪,中間用粗重凝澀的顫筆,畫出一個抬起的浪頭,正在發威咆哮。這是滄海中的洪波。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梅石溪鳧圖》頁,絹本,設色畫,縱26.7cm,橫28.6cm。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本幅款署“馬遠”。鈐藏印:“ 潞王寶”、“茅林心賞”、“阿蒙”、“於騰私印”。

圖中畫山崖側立,臘梅倒垂,薄霧濛濛的澗水中,一群野鴨正在遊戲。山石以斧劈皴法畫之,方硬峭拔,與用筆輕快、毛羽鬆蓬的野鴨形成鮮明的對比。倒垂曲折的枝條是馬遠特有的畫法,故有“拖枝馬遠”之稱。畫面呈典型的對角線式構圖,岩石、梅樹都偏居畫面的左上部分,梅樹枝條的走勢更強調了此種佈局的形式感,右下方的野鴨既起到了平衡畫面的作用,又是全圖的點睛之筆,一幅“春江水暖鴨先知”的景象,無限生趣,躍然絹素。生於懸崖的梅樹倒懸而下,梅花怒放,溪水碧波中,群鴨嬉戲,處處都洋溢著春日活躍的生機。

此畫繪梅枝斜出石上,水中有群鳧飛集浮泳。剪裁、構圖新巧。有款“馬遠”二小字。所繪梅枝剛勁曲折,又有力度,用焦墨勾勒的樹幹,顯得“瘦硬如屈鐵”。山石用大斧劈皴,堅實,爽朗而有力。水波繪製生動,表現迂迥、盤旋、以及由微風吹起的微波,畫得十分動人。馬遠的山水畫變古來諸家全景之法,新奇佈局,因此有“或峭峰其上,而不見頂;或絕壁直下,而不寫腳,或近山參天,遠山則低;或孤舟泛月,一人獨坐”的說法。

這是馬遠的一幅傳世精品。畫面採用對角線式構圖,正是山不見巔、樹不見頂的邊角截景。畫面左上方是立於水中的峭壁一角,近處山石運用典型的大斧劈皴法,清剛猛烈,簡練概括,尖梢處如鐵釘一般尖利峭拔。遠處坡石則先用重墨勾出輪廓,再用水筆迅速渲染、暈淡,一遍成形,產生微妙的明暗過渡。這種畫法不同於南宗山水的層層積染。峭壁之上,兩株梅樹一上一下,紅白相映,錯落而開。紅梅枝幹虯曲,取蒼龍探海之勢,這是馬遠畫樹的典型畫法,人稱“拖枝馬遠”。畫面左下方的白梅與紅梅呼應,俯仰成趣。花朵用色粉點染而就,盡態極妍,正是馬家“宮梅”本色。樹下石邊一泓碧波,十隻野鴨嬉戲水中,愜意安閒,水面蕩起一層層細細的波紋,頗富於韻律和節奏感。野鴨雖小,卻勾染點簇,精細不苟,毛羽燦然,其靈活的身姿,或顧盼、或相呼、或理毛、或覓食,各具情態,顯示了畫家精湛的寫生造型能力。畫面上方留出空白,迷茫空瀠,引人入意境悠遠的塵外世界。清人笪重光《畫筌》中有云:“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觀此畫方知此言不虛。在此畫中未見馬遠題款及印章,如不細心查看,連作者的題名也不易找到。原來馬遠將自己的姓名以近似點苔的筆法藏在岩石下部空白處,稍不留心就會讓人誤以為是點苔之筆。其構思的巧妙和獨到由此可見一斑。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名稱】宋 馬遠 華燈待宴圖

【年代】宋代

【簡介】絹本,111.9釐米×53.5釐米,臺北故宮博物院珍藏。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名稱】宋 馬遠 梅花書屋

【年代】宋代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名稱】宋 馬遠 對月圖

【年代】宋代

【簡介】立軸,絹本,淡設色,縱149.7釐米,橫78.2釐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對月圖》描繪的是一位高人在崇山峻嶺間邀月共飲的場景。筆線粗重而帶顫動,樹石皴法採用側筆直刷濃淡一筆而成的畫法,樹幹瘦硬如屈鐵,樹枝斜拖而長,水作勾勒回紋,構圖佈局尤喜作半邊一角之景,遂有“馬一角”綽號。用特重烘染的手法來製造出月夜朦朧的景色,給人一種境界高簡、意象幽邃的趣味,發人深思。此圖充分發揮了他的特點,是南宋象徵主義作品的代表。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名稱】宋 馬遠 山水人物

【年代】宋代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名稱】宋 馬遠 歲寒三友圖

【年代】宋代

馬遠的《歲寒三友圖》以鬆、竹、梅暗喻文人氣節,頌揚不附權勢,特立獨行,潔身自好的品德。畫面上高峰突兀,喬松婆娑,寒梅競放,翠竹搖曳,觀之有入瑤林仙境之感。該畫清初時為福建耿氏家族所得,後入清內府,上有乾隆諸璽及題詩一首。該詩被收入《乾隆御製詩》。清末時從內府流出,1956年出版於《中國古畫集》。馬遠為南宋首屈一指的大畫家,所畫以殘山剩水最為著名,素有“馬一角”之稱。此寫歲寒三友屬古人常用題材,以鬆、竹、梅暗喻文人氣節,頌揚不附權勢,特立獨行,潔身自好的品德。畫面上高峰突兀,喬松婆娑,寒梅競放,翠竹搖曳,觀之有入瑤林仙境之感。明代大家戴進即由此脫胎,開浙派之先。今馬遠真跡存世絕少,見於著錄的更屬難得。

鈐印:耿會侯鑑定書畫之章(朱)都尉耿信公書畫印章(白)宜爾子孫(白)公(朱)古稀天子之寶(朱)猶曰孜孜(白)宜子孫(白)三希堂精鑑璽(朱)乾隆御覽之寶(朱)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寶(朱)八徵耄念之寶(朱)石渠寶笈(朱)。題識:馬遠。纈朵鋪技雪未消,一般寒意各飄簫。竹梅解道同為友,可任孤鬆獨後凋。丙午孟冬御筆題。籤條:宋馬遠歲寒三友純廟御題,丙午為乾隆五十一年,時年七十有六歲。此幅載在寶笈三編,題詠見御製詩集四集卷六十二,書在北平圖書館,故得自記,榴書。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1190年-1279年),字遙父,號欽山,南宋著名畫家。原籍河中,僑寓錢塘。南宋光宗,寧宗兩朝畫院待詔。與李唐、劉松年、夏圭並稱南宋四大家,又與夏圭並稱馬夏。有《踏歌圖》、《水圖》、《梅石溪鳧圖》、《西園雅集圖》、《孔子像》等傳世。馬遠藝術上克承家學而超過了他的先輩。馬遠在我國繪畫史上享有盛譽,與李唐、劉松年、夏圭並稱為南宋四大家。馬遠出身於繪畫世家,家學淵源,自幼受藝術的薰陶,繼承家學並吸收李唐畫法, 形成了自己獨特風格。他的山水畫成就最大,獨樹一幟,與夏圭齊名,時稱“馬夏”,成為繪畫史上富有獨創性的大畫家。

馬遠 -藝術風格和特點

馬遠的藝術才能是多方面的,山水、人物、花鳥各臻其妙,而以山水畫最為出色。從畫面和史料上來分析,馬遠的畫風主要受兩條源流的影響:一是繼承了“家傳”即“馬家面貌”的繪畫風格,二是師承李唐。但他並不拘泥於前人,能夠獨闢蹊徑,自樹一幟,因此有“獨步畫院”、“院中人獨步”的美譽,在我國古代史上享有盛譽,與李唐、劉松年,夏圭並稱為“南宋四大家”。

馬遠的山水畫師承范寬、李成、李唐剛勁的筆法,董源、巨然、“二米”的黑墨,再加之與江浙一帶空氣迷濛、溼潤的實景融會貫通,在構圖和表現方法上都有創新。他善於畫平視和遠視的構圖,多取特寫鏡頭式的近景。其遠景簡略輕淡,近景凝重精整,從而使主題更為突出和集中。在構圖方面,馬遠長於以部分表現整體的藝術手法,畫山,常畫山之一角,畫水,則常寫水之一涯,使畫面留有許多空白。他擅於截取自然中的片段小景,放在廣闊空間的一角加以描繪,以峭拔簡括見長,下筆遒勁嚴峻,設色清潤,人稱之為“馬一角”或“馬半邊”。他這種新的構圖形式,一掃過去重巒疊嶂、雲煙滿紙的畫法,摒棄了北宋時的全景式構圖,使景物變得簡潔,主體鮮明突出,而意境卻依舊完整,這也正是南宋院體山水的一大特點。中國山水畫從董、巨全景式的構圖發展到南宋,經歷著藝術本身的演變過程,到馬遠只不過是長鏈上的一環。

馬遠的山水畫作品是極為豐富的,畫家用不同的手法,表現不同水波。其用筆變化多端:或用線細如髮絲,淡淡地寫;或用線如行雲流水,加以墨色濃淡粗細之變化;或隨意揮灑,溼筆、幹筆相輔;或用顫筆;或斷線為點;或粗實穩健;或深厚雄壯;或細膩流利;或簡潔多折……把平遠、迂迴、盤旋、洶湧、激盪、跳躍,以及微風吹拂的波紋、月光泛影的漣灩等水的動態,描繪得惟妙惟肖,把神奇的不可捉摸的水自然真實地表現出來,體現了畫家對大自然的深入觀察能力和高超的筆墨表現能力。

對於馬遠的“邊角之景”,過去曾流行過這樣的解釋:由於南宋時期中原淪陷,南宋政府腐敗無能,馬遠的“邊角之景”是借“殘山剩水”來諷刺朝廷,寄託愛國之志。把藝術的構圖及技法方面的演變與特色牽強附會地臆測為一種政治態度是不科學的。其實馬遠的畫也不盡是“殘山剩水”,也有大幅痛快淋漓的作品。他的用筆則是剛柔相濟,豪放中不失嚴謹,變化中體現和諧。他善用“水墨蒼勁”的“大斧劈皴”來畫山石,稜角方硬而富有質感,同時又增加了畫面的空間與量感,與范寬、李成、李唐等畫家的骨法用筆有著明顯的區別。用墨方面,他採用水墨、焦墨並用,但多用水墨,以突出江南空氣的迷濛與溼潤,與董源、“二米”的黑墨相比已是變化了許多,使畫面的剛柔之感得以充分的對比和強化。

馬遠的山水畫藝術獨具風格,“奇怪突兀”、“多斜偃騫”、“拖枝”、“雕琢”、“一角”、“半邊”、“空疏”等是其作品特有的藝術特徵,他的藝術手法、繪畫語言、表現形式在山水畫的發展史上確是一種創新,對我國山水畫藝術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馬遠 -藝術成就和影響

馬遠藝術上克承家學而超過了他的先輩,他繼承並發展了李唐的畫風,以拖技的多姿形態畫梅樹,尤善於在章法大膽取捨剪裁,描繪山之一角水之一涯的局部,畫面上留出大幅空白以突出景觀。這種“邊角之景”其特點正如前人所指出的“全境不多,其小幅或峭峰直上而不見其頂,或絕壁直下而不見其腳,或近山參天而遠山則低,或孤舟泛月而一人獨坐”,予人以玩味不盡的意趣。馬遠的風格獨特,富有詩意。畫水能表現出在不同環境氣候下的種種形態。其花鳥作品善於在自然環境中描繪花鳥的神情野趣。所畫人物,取材廣泛,多畫佛道、貴族、文人雅士、漁樵、農夫等,閒雅軒昂,神氣盎然。馬遠在當時影響極大,有獨步畫院之譽。

馬遠藝術上克承家學而超過了他的先輩,他繼承並發展了李唐的畫風,以拖技的多姿形態畫梅樹,尤善於在章法大膽取捨剪裁,描繪山之一角水之一涯的局部,畫面上留出大幅空白以突出景觀。這種"邊角之景"其特點正如前人所指出的"全境不多,其小幅或峭峰直上而不見其頂,或絕壁直下而不見其腳,或近山參天而遠山則低,或孤舟泛月而一人獨坐",予人以玩味不盡的意趣。風格獨特,富有詩意。畫水能表現出在不同環境氣候下的種種形態。其花鳥作品善於在自然環境中描繪花鳥的神情野趣。所畫人物,取材廣泛,多畫佛道、貴族、文人雅士、漁樵、農夫等,閒雅軒昂,神氣盎然。馬遠在當時影響極大,有獨步畫院之譽,與李唐、劉松年、夏圭並稱南宋四家,又與夏圭並稱馬夏。

作品欣賞: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水圖》第一幅:第一幅缺一半,無圖名,畫面上是密密的尖小細浪,遠處的水波舒緩而輕淡,這是金秋季節裡靜謐的湖面。

《十二水圖》馬遠對水觀察的細緻入微,以及創造出來的形態美感和筆墨技能,都令人驚歎不已。如“洞庭風細”,波浪如鱗,不激不怒,近大遠小以至 於水天一色,彷彿覺得微風習習,輕輕掠過了那開闊的湖面,使人心曠神怡,寵辱皆忘。“層波疊浪”是以顫抖的筆法,描寫浪濤的起落,彷佛其下有蛟龍蟄伏。那 洶湧澎湃的氣勢,使人精神振奮而感到豪壯。“湖光瀲灩”一幅,畫家以輕快流暢的筆法,畫出水波的跳動,浪峰無規則的排列,顯然受到亂風的吹蕩,即使畫家不 染上紅色,也使觀者感到陽光明媚的杭州西湖景象來。“雲舒浪卷”一幅,卻又是另外一番境界。畫家以凝澀的筆觸,畫出一個浪頭,它彷佛咆哮著要騰空而起,天 空中黑雲滾動,與水相接,更增加有如衝鋒陷陣的氣概。畫面雖小,而氣魄宏大壯觀。其它各幅,都各有不同的筆法特點和意境,就留待讀者自己體會。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水圖》第二幅:洞庭風細。起伏的線條組成細密柔婉的波浪,漸漸向遠方淡化,最後虛幻成水天一色。湖面輕風習習,波浪如鱗,萬頃碧波,浩渺無際。這是春明景和的洞庭湖。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水圖》第三幅:層波疊浪。大幅度起伏的波浪用粗重的顫筆畫出,浪谷間捲起浪花。這是洶湧澎湃、向前奔騰的巨流。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水圖》第四幅:寒塘清淺。稀疏的線條迴旋起伏,水邊三兩石頭,水面流動感很強,顯然這是溪流,而非清淺的池塘。畫面上的水紋,讓人聯想到馬遠的另一幅佳作《梅石溪鳧圖》。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水圖》第五幅:長江萬頃。流利的線條勾出的浪尖,都指向同一方向,遠處的浪尖漸漸虛化。顯然這是長江下游開闊浩瀚的江面。江水浩蕩、平穩而又從容,有一種兼收幷蓄的雍容大度,正順著江風的吹拂,朝向大海奔湧而去。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水圖》第六幅:黃河逆流。粗重線條勾出的巨幅波浪,浪間捲起的浪花,都向前作奔湧抬升運動,又呈現向後逆湧之勢。這是壺口那段的黃河水,渾濁、奔騰、激盪、咆哮,帶著原始粗獷的生命力,挾雷霆萬鈞之勢,正要衝破障礙向前傾瀉。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水圖》第八幅:雲生蒼海。浪峰向前傾斜,後浪緊推前浪,雲遮霧鎖,濤聲如潮。這是漲潮時的海浪。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水圖》第十幅:雲舒浪卷。雲霧瀰漫下的海面,前後都是湧動的波浪,中間用粗重凝澀的顫筆,畫出一個抬起的浪頭,正在發威咆哮。這是滄海中的洪波。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梅石溪鳧圖》頁,絹本,設色畫,縱26.7cm,橫28.6cm。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本幅款署“馬遠”。鈐藏印:“ 潞王寶”、“茅林心賞”、“阿蒙”、“於騰私印”。

圖中畫山崖側立,臘梅倒垂,薄霧濛濛的澗水中,一群野鴨正在遊戲。山石以斧劈皴法畫之,方硬峭拔,與用筆輕快、毛羽鬆蓬的野鴨形成鮮明的對比。倒垂曲折的枝條是馬遠特有的畫法,故有“拖枝馬遠”之稱。畫面呈典型的對角線式構圖,岩石、梅樹都偏居畫面的左上部分,梅樹枝條的走勢更強調了此種佈局的形式感,右下方的野鴨既起到了平衡畫面的作用,又是全圖的點睛之筆,一幅“春江水暖鴨先知”的景象,無限生趣,躍然絹素。生於懸崖的梅樹倒懸而下,梅花怒放,溪水碧波中,群鴨嬉戲,處處都洋溢著春日活躍的生機。

此畫繪梅枝斜出石上,水中有群鳧飛集浮泳。剪裁、構圖新巧。有款“馬遠”二小字。所繪梅枝剛勁曲折,又有力度,用焦墨勾勒的樹幹,顯得“瘦硬如屈鐵”。山石用大斧劈皴,堅實,爽朗而有力。水波繪製生動,表現迂迥、盤旋、以及由微風吹起的微波,畫得十分動人。馬遠的山水畫變古來諸家全景之法,新奇佈局,因此有“或峭峰其上,而不見頂;或絕壁直下,而不寫腳,或近山參天,遠山則低;或孤舟泛月,一人獨坐”的說法。

這是馬遠的一幅傳世精品。畫面採用對角線式構圖,正是山不見巔、樹不見頂的邊角截景。畫面左上方是立於水中的峭壁一角,近處山石運用典型的大斧劈皴法,清剛猛烈,簡練概括,尖梢處如鐵釘一般尖利峭拔。遠處坡石則先用重墨勾出輪廓,再用水筆迅速渲染、暈淡,一遍成形,產生微妙的明暗過渡。這種畫法不同於南宗山水的層層積染。峭壁之上,兩株梅樹一上一下,紅白相映,錯落而開。紅梅枝幹虯曲,取蒼龍探海之勢,這是馬遠畫樹的典型畫法,人稱“拖枝馬遠”。畫面左下方的白梅與紅梅呼應,俯仰成趣。花朵用色粉點染而就,盡態極妍,正是馬家“宮梅”本色。樹下石邊一泓碧波,十隻野鴨嬉戲水中,愜意安閒,水面蕩起一層層細細的波紋,頗富於韻律和節奏感。野鴨雖小,卻勾染點簇,精細不苟,毛羽燦然,其靈活的身姿,或顧盼、或相呼、或理毛、或覓食,各具情態,顯示了畫家精湛的寫生造型能力。畫面上方留出空白,迷茫空瀠,引人入意境悠遠的塵外世界。清人笪重光《畫筌》中有云:“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觀此畫方知此言不虛。在此畫中未見馬遠題款及印章,如不細心查看,連作者的題名也不易找到。原來馬遠將自己的姓名以近似點苔的筆法藏在岩石下部空白處,稍不留心就會讓人誤以為是點苔之筆。其構思的巧妙和獨到由此可見一斑。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名稱】宋 馬遠 華燈待宴圖

【年代】宋代

【簡介】絹本,111.9釐米×53.5釐米,臺北故宮博物院珍藏。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名稱】宋 馬遠 梅花書屋

【年代】宋代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名稱】宋 馬遠 對月圖

【年代】宋代

【簡介】立軸,絹本,淡設色,縱149.7釐米,橫78.2釐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對月圖》描繪的是一位高人在崇山峻嶺間邀月共飲的場景。筆線粗重而帶顫動,樹石皴法採用側筆直刷濃淡一筆而成的畫法,樹幹瘦硬如屈鐵,樹枝斜拖而長,水作勾勒回紋,構圖佈局尤喜作半邊一角之景,遂有“馬一角”綽號。用特重烘染的手法來製造出月夜朦朧的景色,給人一種境界高簡、意象幽邃的趣味,發人深思。此圖充分發揮了他的特點,是南宋象徵主義作品的代表。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名稱】宋 馬遠 山水人物

【年代】宋代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名稱】宋 馬遠 歲寒三友圖

【年代】宋代

馬遠的《歲寒三友圖》以鬆、竹、梅暗喻文人氣節,頌揚不附權勢,特立獨行,潔身自好的品德。畫面上高峰突兀,喬松婆娑,寒梅競放,翠竹搖曳,觀之有入瑤林仙境之感。該畫清初時為福建耿氏家族所得,後入清內府,上有乾隆諸璽及題詩一首。該詩被收入《乾隆御製詩》。清末時從內府流出,1956年出版於《中國古畫集》。馬遠為南宋首屈一指的大畫家,所畫以殘山剩水最為著名,素有“馬一角”之稱。此寫歲寒三友屬古人常用題材,以鬆、竹、梅暗喻文人氣節,頌揚不附權勢,特立獨行,潔身自好的品德。畫面上高峰突兀,喬松婆娑,寒梅競放,翠竹搖曳,觀之有入瑤林仙境之感。明代大家戴進即由此脫胎,開浙派之先。今馬遠真跡存世絕少,見於著錄的更屬難得。

鈐印:耿會侯鑑定書畫之章(朱)都尉耿信公書畫印章(白)宜爾子孫(白)公(朱)古稀天子之寶(朱)猶曰孜孜(白)宜子孫(白)三希堂精鑑璽(朱)乾隆御覽之寶(朱)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寶(朱)八徵耄念之寶(朱)石渠寶笈(朱)。題識:馬遠。纈朵鋪技雪未消,一般寒意各飄簫。竹梅解道同為友,可任孤鬆獨後凋。丙午孟冬御筆題。籤條:宋馬遠歲寒三友純廟御題,丙午為乾隆五十一年,時年七十有六歲。此幅載在寶笈三編,題詠見御製詩集四集卷六十二,書在北平圖書館,故得自記,榴書。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名稱】宋 馬遠 鬆月圖

【年代】宋代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1190年-1279年),字遙父,號欽山,南宋著名畫家。原籍河中,僑寓錢塘。南宋光宗,寧宗兩朝畫院待詔。與李唐、劉松年、夏圭並稱南宋四大家,又與夏圭並稱馬夏。有《踏歌圖》、《水圖》、《梅石溪鳧圖》、《西園雅集圖》、《孔子像》等傳世。馬遠藝術上克承家學而超過了他的先輩。馬遠在我國繪畫史上享有盛譽,與李唐、劉松年、夏圭並稱為南宋四大家。馬遠出身於繪畫世家,家學淵源,自幼受藝術的薰陶,繼承家學並吸收李唐畫法, 形成了自己獨特風格。他的山水畫成就最大,獨樹一幟,與夏圭齊名,時稱“馬夏”,成為繪畫史上富有獨創性的大畫家。

馬遠 -藝術風格和特點

馬遠的藝術才能是多方面的,山水、人物、花鳥各臻其妙,而以山水畫最為出色。從畫面和史料上來分析,馬遠的畫風主要受兩條源流的影響:一是繼承了“家傳”即“馬家面貌”的繪畫風格,二是師承李唐。但他並不拘泥於前人,能夠獨闢蹊徑,自樹一幟,因此有“獨步畫院”、“院中人獨步”的美譽,在我國古代史上享有盛譽,與李唐、劉松年,夏圭並稱為“南宋四大家”。

馬遠的山水畫師承范寬、李成、李唐剛勁的筆法,董源、巨然、“二米”的黑墨,再加之與江浙一帶空氣迷濛、溼潤的實景融會貫通,在構圖和表現方法上都有創新。他善於畫平視和遠視的構圖,多取特寫鏡頭式的近景。其遠景簡略輕淡,近景凝重精整,從而使主題更為突出和集中。在構圖方面,馬遠長於以部分表現整體的藝術手法,畫山,常畫山之一角,畫水,則常寫水之一涯,使畫面留有許多空白。他擅於截取自然中的片段小景,放在廣闊空間的一角加以描繪,以峭拔簡括見長,下筆遒勁嚴峻,設色清潤,人稱之為“馬一角”或“馬半邊”。他這種新的構圖形式,一掃過去重巒疊嶂、雲煙滿紙的畫法,摒棄了北宋時的全景式構圖,使景物變得簡潔,主體鮮明突出,而意境卻依舊完整,這也正是南宋院體山水的一大特點。中國山水畫從董、巨全景式的構圖發展到南宋,經歷著藝術本身的演變過程,到馬遠只不過是長鏈上的一環。

馬遠的山水畫作品是極為豐富的,畫家用不同的手法,表現不同水波。其用筆變化多端:或用線細如髮絲,淡淡地寫;或用線如行雲流水,加以墨色濃淡粗細之變化;或隨意揮灑,溼筆、幹筆相輔;或用顫筆;或斷線為點;或粗實穩健;或深厚雄壯;或細膩流利;或簡潔多折……把平遠、迂迴、盤旋、洶湧、激盪、跳躍,以及微風吹拂的波紋、月光泛影的漣灩等水的動態,描繪得惟妙惟肖,把神奇的不可捉摸的水自然真實地表現出來,體現了畫家對大自然的深入觀察能力和高超的筆墨表現能力。

對於馬遠的“邊角之景”,過去曾流行過這樣的解釋:由於南宋時期中原淪陷,南宋政府腐敗無能,馬遠的“邊角之景”是借“殘山剩水”來諷刺朝廷,寄託愛國之志。把藝術的構圖及技法方面的演變與特色牽強附會地臆測為一種政治態度是不科學的。其實馬遠的畫也不盡是“殘山剩水”,也有大幅痛快淋漓的作品。他的用筆則是剛柔相濟,豪放中不失嚴謹,變化中體現和諧。他善用“水墨蒼勁”的“大斧劈皴”來畫山石,稜角方硬而富有質感,同時又增加了畫面的空間與量感,與范寬、李成、李唐等畫家的骨法用筆有著明顯的區別。用墨方面,他採用水墨、焦墨並用,但多用水墨,以突出江南空氣的迷濛與溼潤,與董源、“二米”的黑墨相比已是變化了許多,使畫面的剛柔之感得以充分的對比和強化。

馬遠的山水畫藝術獨具風格,“奇怪突兀”、“多斜偃騫”、“拖枝”、“雕琢”、“一角”、“半邊”、“空疏”等是其作品特有的藝術特徵,他的藝術手法、繪畫語言、表現形式在山水畫的發展史上確是一種創新,對我國山水畫藝術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馬遠 -藝術成就和影響

馬遠藝術上克承家學而超過了他的先輩,他繼承並發展了李唐的畫風,以拖技的多姿形態畫梅樹,尤善於在章法大膽取捨剪裁,描繪山之一角水之一涯的局部,畫面上留出大幅空白以突出景觀。這種“邊角之景”其特點正如前人所指出的“全境不多,其小幅或峭峰直上而不見其頂,或絕壁直下而不見其腳,或近山參天而遠山則低,或孤舟泛月而一人獨坐”,予人以玩味不盡的意趣。馬遠的風格獨特,富有詩意。畫水能表現出在不同環境氣候下的種種形態。其花鳥作品善於在自然環境中描繪花鳥的神情野趣。所畫人物,取材廣泛,多畫佛道、貴族、文人雅士、漁樵、農夫等,閒雅軒昂,神氣盎然。馬遠在當時影響極大,有獨步畫院之譽。

馬遠藝術上克承家學而超過了他的先輩,他繼承並發展了李唐的畫風,以拖技的多姿形態畫梅樹,尤善於在章法大膽取捨剪裁,描繪山之一角水之一涯的局部,畫面上留出大幅空白以突出景觀。這種"邊角之景"其特點正如前人所指出的"全境不多,其小幅或峭峰直上而不見其頂,或絕壁直下而不見其腳,或近山參天而遠山則低,或孤舟泛月而一人獨坐",予人以玩味不盡的意趣。風格獨特,富有詩意。畫水能表現出在不同環境氣候下的種種形態。其花鳥作品善於在自然環境中描繪花鳥的神情野趣。所畫人物,取材廣泛,多畫佛道、貴族、文人雅士、漁樵、農夫等,閒雅軒昂,神氣盎然。馬遠在當時影響極大,有獨步畫院之譽,與李唐、劉松年、夏圭並稱南宋四家,又與夏圭並稱馬夏。

作品欣賞: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水圖》第一幅:第一幅缺一半,無圖名,畫面上是密密的尖小細浪,遠處的水波舒緩而輕淡,這是金秋季節裡靜謐的湖面。

《十二水圖》馬遠對水觀察的細緻入微,以及創造出來的形態美感和筆墨技能,都令人驚歎不已。如“洞庭風細”,波浪如鱗,不激不怒,近大遠小以至 於水天一色,彷彿覺得微風習習,輕輕掠過了那開闊的湖面,使人心曠神怡,寵辱皆忘。“層波疊浪”是以顫抖的筆法,描寫浪濤的起落,彷佛其下有蛟龍蟄伏。那 洶湧澎湃的氣勢,使人精神振奮而感到豪壯。“湖光瀲灩”一幅,畫家以輕快流暢的筆法,畫出水波的跳動,浪峰無規則的排列,顯然受到亂風的吹蕩,即使畫家不 染上紅色,也使觀者感到陽光明媚的杭州西湖景象來。“雲舒浪卷”一幅,卻又是另外一番境界。畫家以凝澀的筆觸,畫出一個浪頭,它彷佛咆哮著要騰空而起,天 空中黑雲滾動,與水相接,更增加有如衝鋒陷陣的氣概。畫面雖小,而氣魄宏大壯觀。其它各幅,都各有不同的筆法特點和意境,就留待讀者自己體會。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水圖》第二幅:洞庭風細。起伏的線條組成細密柔婉的波浪,漸漸向遠方淡化,最後虛幻成水天一色。湖面輕風習習,波浪如鱗,萬頃碧波,浩渺無際。這是春明景和的洞庭湖。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水圖》第三幅:層波疊浪。大幅度起伏的波浪用粗重的顫筆畫出,浪谷間捲起浪花。這是洶湧澎湃、向前奔騰的巨流。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水圖》第四幅:寒塘清淺。稀疏的線條迴旋起伏,水邊三兩石頭,水面流動感很強,顯然這是溪流,而非清淺的池塘。畫面上的水紋,讓人聯想到馬遠的另一幅佳作《梅石溪鳧圖》。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水圖》第五幅:長江萬頃。流利的線條勾出的浪尖,都指向同一方向,遠處的浪尖漸漸虛化。顯然這是長江下游開闊浩瀚的江面。江水浩蕩、平穩而又從容,有一種兼收幷蓄的雍容大度,正順著江風的吹拂,朝向大海奔湧而去。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水圖》第六幅:黃河逆流。粗重線條勾出的巨幅波浪,浪間捲起的浪花,都向前作奔湧抬升運動,又呈現向後逆湧之勢。這是壺口那段的黃河水,渾濁、奔騰、激盪、咆哮,帶著原始粗獷的生命力,挾雷霆萬鈞之勢,正要衝破障礙向前傾瀉。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水圖》第八幅:雲生蒼海。浪峰向前傾斜,後浪緊推前浪,雲遮霧鎖,濤聲如潮。這是漲潮時的海浪。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水圖》第十幅:雲舒浪卷。雲霧瀰漫下的海面,前後都是湧動的波浪,中間用粗重凝澀的顫筆,畫出一個抬起的浪頭,正在發威咆哮。這是滄海中的洪波。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梅石溪鳧圖》頁,絹本,設色畫,縱26.7cm,橫28.6cm。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本幅款署“馬遠”。鈐藏印:“ 潞王寶”、“茅林心賞”、“阿蒙”、“於騰私印”。

圖中畫山崖側立,臘梅倒垂,薄霧濛濛的澗水中,一群野鴨正在遊戲。山石以斧劈皴法畫之,方硬峭拔,與用筆輕快、毛羽鬆蓬的野鴨形成鮮明的對比。倒垂曲折的枝條是馬遠特有的畫法,故有“拖枝馬遠”之稱。畫面呈典型的對角線式構圖,岩石、梅樹都偏居畫面的左上部分,梅樹枝條的走勢更強調了此種佈局的形式感,右下方的野鴨既起到了平衡畫面的作用,又是全圖的點睛之筆,一幅“春江水暖鴨先知”的景象,無限生趣,躍然絹素。生於懸崖的梅樹倒懸而下,梅花怒放,溪水碧波中,群鴨嬉戲,處處都洋溢著春日活躍的生機。

此畫繪梅枝斜出石上,水中有群鳧飛集浮泳。剪裁、構圖新巧。有款“馬遠”二小字。所繪梅枝剛勁曲折,又有力度,用焦墨勾勒的樹幹,顯得“瘦硬如屈鐵”。山石用大斧劈皴,堅實,爽朗而有力。水波繪製生動,表現迂迥、盤旋、以及由微風吹起的微波,畫得十分動人。馬遠的山水畫變古來諸家全景之法,新奇佈局,因此有“或峭峰其上,而不見頂;或絕壁直下,而不寫腳,或近山參天,遠山則低;或孤舟泛月,一人獨坐”的說法。

這是馬遠的一幅傳世精品。畫面採用對角線式構圖,正是山不見巔、樹不見頂的邊角截景。畫面左上方是立於水中的峭壁一角,近處山石運用典型的大斧劈皴法,清剛猛烈,簡練概括,尖梢處如鐵釘一般尖利峭拔。遠處坡石則先用重墨勾出輪廓,再用水筆迅速渲染、暈淡,一遍成形,產生微妙的明暗過渡。這種畫法不同於南宗山水的層層積染。峭壁之上,兩株梅樹一上一下,紅白相映,錯落而開。紅梅枝幹虯曲,取蒼龍探海之勢,這是馬遠畫樹的典型畫法,人稱“拖枝馬遠”。畫面左下方的白梅與紅梅呼應,俯仰成趣。花朵用色粉點染而就,盡態極妍,正是馬家“宮梅”本色。樹下石邊一泓碧波,十隻野鴨嬉戲水中,愜意安閒,水面蕩起一層層細細的波紋,頗富於韻律和節奏感。野鴨雖小,卻勾染點簇,精細不苟,毛羽燦然,其靈活的身姿,或顧盼、或相呼、或理毛、或覓食,各具情態,顯示了畫家精湛的寫生造型能力。畫面上方留出空白,迷茫空瀠,引人入意境悠遠的塵外世界。清人笪重光《畫筌》中有云:“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觀此畫方知此言不虛。在此畫中未見馬遠題款及印章,如不細心查看,連作者的題名也不易找到。原來馬遠將自己的姓名以近似點苔的筆法藏在岩石下部空白處,稍不留心就會讓人誤以為是點苔之筆。其構思的巧妙和獨到由此可見一斑。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名稱】宋 馬遠 華燈待宴圖

【年代】宋代

【簡介】絹本,111.9釐米×53.5釐米,臺北故宮博物院珍藏。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名稱】宋 馬遠 梅花書屋

【年代】宋代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名稱】宋 馬遠 對月圖

【年代】宋代

【簡介】立軸,絹本,淡設色,縱149.7釐米,橫78.2釐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對月圖》描繪的是一位高人在崇山峻嶺間邀月共飲的場景。筆線粗重而帶顫動,樹石皴法採用側筆直刷濃淡一筆而成的畫法,樹幹瘦硬如屈鐵,樹枝斜拖而長,水作勾勒回紋,構圖佈局尤喜作半邊一角之景,遂有“馬一角”綽號。用特重烘染的手法來製造出月夜朦朧的景色,給人一種境界高簡、意象幽邃的趣味,發人深思。此圖充分發揮了他的特點,是南宋象徵主義作品的代表。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名稱】宋 馬遠 山水人物

【年代】宋代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名稱】宋 馬遠 歲寒三友圖

【年代】宋代

馬遠的《歲寒三友圖》以鬆、竹、梅暗喻文人氣節,頌揚不附權勢,特立獨行,潔身自好的品德。畫面上高峰突兀,喬松婆娑,寒梅競放,翠竹搖曳,觀之有入瑤林仙境之感。該畫清初時為福建耿氏家族所得,後入清內府,上有乾隆諸璽及題詩一首。該詩被收入《乾隆御製詩》。清末時從內府流出,1956年出版於《中國古畫集》。馬遠為南宋首屈一指的大畫家,所畫以殘山剩水最為著名,素有“馬一角”之稱。此寫歲寒三友屬古人常用題材,以鬆、竹、梅暗喻文人氣節,頌揚不附權勢,特立獨行,潔身自好的品德。畫面上高峰突兀,喬松婆娑,寒梅競放,翠竹搖曳,觀之有入瑤林仙境之感。明代大家戴進即由此脫胎,開浙派之先。今馬遠真跡存世絕少,見於著錄的更屬難得。

鈐印:耿會侯鑑定書畫之章(朱)都尉耿信公書畫印章(白)宜爾子孫(白)公(朱)古稀天子之寶(朱)猶曰孜孜(白)宜子孫(白)三希堂精鑑璽(朱)乾隆御覽之寶(朱)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寶(朱)八徵耄念之寶(朱)石渠寶笈(朱)。題識:馬遠。纈朵鋪技雪未消,一般寒意各飄簫。竹梅解道同為友,可任孤鬆獨後凋。丙午孟冬御筆題。籤條:宋馬遠歲寒三友純廟御題,丙午為乾隆五十一年,時年七十有六歲。此幅載在寶笈三編,題詠見御製詩集四集卷六十二,書在北平圖書館,故得自記,榴書。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名稱】宋 馬遠 鬆月圖

【年代】宋代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名稱】宋 馬遠 寒江獨釣圖

【年代】宋代

馬遠所繪的《寒江獨釣圖》以嚴謹的鐵線描,畫一葉扁舟,上有一位老翁俯身垂釣,船旁以淡墨寥寥數筆勾出水紋,四周都是空白。畫家畫得很少,但畫面並不空。反而令人覺得江水浩渺,寒氣逼人。而且還覺得空白之處有一種語言難以表述的意趣,是空疏寂靜,還是蕭條淡泊,真令人思之不盡。這種詩—般耐人尋味的境界,是畫家的心靈與自然結合的產物,在藝術上則是利用虛實結合而產生的結果。

《寒江獨釣圖》只畫了漂浮於水面的一葉扁舟和一個在船隻上獨坐垂釣的漁翁,他身體略前傾,全神貫注,或許此時正有魚兒咬鉤?由於釣者坐在船的一端,故爾船尾微微上翹。四周除了寥寥幾筆的微波之外,幾乎全為空白。然而,就是這片空白表現出了煙波浩渺的江水和極強的空間感,更突現出一個“獨”字,襯托了江上寒意蕭瑟的氣氛,從而更加集中地刻畫了漁翁專心於垂釣的神氣,也給欣賞者提供了一種渺遠的意境和廣闊的想象餘地。這真是“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這幅畫取唐人詩意--“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畫清冷靜寂的湖面上,停一小舟,一位蓑笠翁正獨自垂釣,對岸山勢險峻,天空陰沉,將雪山反襯得更為鮮明。近處挺勁的青松被積雪覆蓋,迎風傲立,枯樹低枝,頗具生機。在藝術表現上,這幅畫取平遠佈局,構圖有宋人筆意。畫面上的色調單純,點以赭石、花青,與墨色相間。一派寒氣,使作品凝重而又生氣,充滿了靜寂、蕭寒的氣氛。

在中國畫中何謂虛實?一般說,“實”指繪畫中有筆墨處。虛與實相對,無筆墨處即為“虛”。畫家作畫常常用心:廠無筆墨處,用力於有筆墨處,以達到“虛實相生,元畫處皆成妙境” 。在這幅畫上,作者正是這樣處理的,他著力描繪垂釣者的凝神專注神態,和幾條淡淡的輕柔起伏的水紋,來引起觀者的想像,使空白不再是虛無,而給人以茫茫江水,悠悠天空的印象。所以,美學家認為,“藝術家創造的形象是‘實’,引起我們的想象是‘虛’”。虛在畫上也具有“實”的意象。這種巧妙地利用空白的藝術手法,中國畫家稱之為“計白當黑”,是中國藝術的一個重要特點。《寒江獨釣圖》是一幅在藝術上成功地運用虛實結合,創造出意象境界的典範之作。

唐代詩人柳宗元在絕句《江雪》這樣描述:“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寒江獨釣圖》創作與這首詩有關,這就是詩意畫,欣賞這一詩一畫,可以領略到“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的藝術趣味。在空闊平靜的江面上,有一人正在獨釣,他身體略前傾,全神貫注,或許此時正有魚兒咬鉤?由於釣者坐在船的一端,故爾船尾微微上翹。畫面四周皆不著墨跡,只是在船邊勾出淡淡的幾條水波紋以示江面,使人可以聯想江的空曠,人在畫面中央,更突現出一個“獨”字。馬遠素有“馬一角”之稱,他常常留出許多空白處給觀賞者以自由想象的餘地,以少許勝繁複,手段高明。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1190年-1279年),字遙父,號欽山,南宋著名畫家。原籍河中,僑寓錢塘。南宋光宗,寧宗兩朝畫院待詔。與李唐、劉松年、夏圭並稱南宋四大家,又與夏圭並稱馬夏。有《踏歌圖》、《水圖》、《梅石溪鳧圖》、《西園雅集圖》、《孔子像》等傳世。馬遠藝術上克承家學而超過了他的先輩。馬遠在我國繪畫史上享有盛譽,與李唐、劉松年、夏圭並稱為南宋四大家。馬遠出身於繪畫世家,家學淵源,自幼受藝術的薰陶,繼承家學並吸收李唐畫法, 形成了自己獨特風格。他的山水畫成就最大,獨樹一幟,與夏圭齊名,時稱“馬夏”,成為繪畫史上富有獨創性的大畫家。

馬遠 -藝術風格和特點

馬遠的藝術才能是多方面的,山水、人物、花鳥各臻其妙,而以山水畫最為出色。從畫面和史料上來分析,馬遠的畫風主要受兩條源流的影響:一是繼承了“家傳”即“馬家面貌”的繪畫風格,二是師承李唐。但他並不拘泥於前人,能夠獨闢蹊徑,自樹一幟,因此有“獨步畫院”、“院中人獨步”的美譽,在我國古代史上享有盛譽,與李唐、劉松年,夏圭並稱為“南宋四大家”。

馬遠的山水畫師承范寬、李成、李唐剛勁的筆法,董源、巨然、“二米”的黑墨,再加之與江浙一帶空氣迷濛、溼潤的實景融會貫通,在構圖和表現方法上都有創新。他善於畫平視和遠視的構圖,多取特寫鏡頭式的近景。其遠景簡略輕淡,近景凝重精整,從而使主題更為突出和集中。在構圖方面,馬遠長於以部分表現整體的藝術手法,畫山,常畫山之一角,畫水,則常寫水之一涯,使畫面留有許多空白。他擅於截取自然中的片段小景,放在廣闊空間的一角加以描繪,以峭拔簡括見長,下筆遒勁嚴峻,設色清潤,人稱之為“馬一角”或“馬半邊”。他這種新的構圖形式,一掃過去重巒疊嶂、雲煙滿紙的畫法,摒棄了北宋時的全景式構圖,使景物變得簡潔,主體鮮明突出,而意境卻依舊完整,這也正是南宋院體山水的一大特點。中國山水畫從董、巨全景式的構圖發展到南宋,經歷著藝術本身的演變過程,到馬遠只不過是長鏈上的一環。

馬遠的山水畫作品是極為豐富的,畫家用不同的手法,表現不同水波。其用筆變化多端:或用線細如髮絲,淡淡地寫;或用線如行雲流水,加以墨色濃淡粗細之變化;或隨意揮灑,溼筆、幹筆相輔;或用顫筆;或斷線為點;或粗實穩健;或深厚雄壯;或細膩流利;或簡潔多折……把平遠、迂迴、盤旋、洶湧、激盪、跳躍,以及微風吹拂的波紋、月光泛影的漣灩等水的動態,描繪得惟妙惟肖,把神奇的不可捉摸的水自然真實地表現出來,體現了畫家對大自然的深入觀察能力和高超的筆墨表現能力。

對於馬遠的“邊角之景”,過去曾流行過這樣的解釋:由於南宋時期中原淪陷,南宋政府腐敗無能,馬遠的“邊角之景”是借“殘山剩水”來諷刺朝廷,寄託愛國之志。把藝術的構圖及技法方面的演變與特色牽強附會地臆測為一種政治態度是不科學的。其實馬遠的畫也不盡是“殘山剩水”,也有大幅痛快淋漓的作品。他的用筆則是剛柔相濟,豪放中不失嚴謹,變化中體現和諧。他善用“水墨蒼勁”的“大斧劈皴”來畫山石,稜角方硬而富有質感,同時又增加了畫面的空間與量感,與范寬、李成、李唐等畫家的骨法用筆有著明顯的區別。用墨方面,他採用水墨、焦墨並用,但多用水墨,以突出江南空氣的迷濛與溼潤,與董源、“二米”的黑墨相比已是變化了許多,使畫面的剛柔之感得以充分的對比和強化。

馬遠的山水畫藝術獨具風格,“奇怪突兀”、“多斜偃騫”、“拖枝”、“雕琢”、“一角”、“半邊”、“空疏”等是其作品特有的藝術特徵,他的藝術手法、繪畫語言、表現形式在山水畫的發展史上確是一種創新,對我國山水畫藝術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馬遠 -藝術成就和影響

馬遠藝術上克承家學而超過了他的先輩,他繼承並發展了李唐的畫風,以拖技的多姿形態畫梅樹,尤善於在章法大膽取捨剪裁,描繪山之一角水之一涯的局部,畫面上留出大幅空白以突出景觀。這種“邊角之景”其特點正如前人所指出的“全境不多,其小幅或峭峰直上而不見其頂,或絕壁直下而不見其腳,或近山參天而遠山則低,或孤舟泛月而一人獨坐”,予人以玩味不盡的意趣。馬遠的風格獨特,富有詩意。畫水能表現出在不同環境氣候下的種種形態。其花鳥作品善於在自然環境中描繪花鳥的神情野趣。所畫人物,取材廣泛,多畫佛道、貴族、文人雅士、漁樵、農夫等,閒雅軒昂,神氣盎然。馬遠在當時影響極大,有獨步畫院之譽。

馬遠藝術上克承家學而超過了他的先輩,他繼承並發展了李唐的畫風,以拖技的多姿形態畫梅樹,尤善於在章法大膽取捨剪裁,描繪山之一角水之一涯的局部,畫面上留出大幅空白以突出景觀。這種"邊角之景"其特點正如前人所指出的"全境不多,其小幅或峭峰直上而不見其頂,或絕壁直下而不見其腳,或近山參天而遠山則低,或孤舟泛月而一人獨坐",予人以玩味不盡的意趣。風格獨特,富有詩意。畫水能表現出在不同環境氣候下的種種形態。其花鳥作品善於在自然環境中描繪花鳥的神情野趣。所畫人物,取材廣泛,多畫佛道、貴族、文人雅士、漁樵、農夫等,閒雅軒昂,神氣盎然。馬遠在當時影響極大,有獨步畫院之譽,與李唐、劉松年、夏圭並稱南宋四家,又與夏圭並稱馬夏。

作品欣賞: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水圖》第一幅:第一幅缺一半,無圖名,畫面上是密密的尖小細浪,遠處的水波舒緩而輕淡,這是金秋季節裡靜謐的湖面。

《十二水圖》馬遠對水觀察的細緻入微,以及創造出來的形態美感和筆墨技能,都令人驚歎不已。如“洞庭風細”,波浪如鱗,不激不怒,近大遠小以至 於水天一色,彷彿覺得微風習習,輕輕掠過了那開闊的湖面,使人心曠神怡,寵辱皆忘。“層波疊浪”是以顫抖的筆法,描寫浪濤的起落,彷佛其下有蛟龍蟄伏。那 洶湧澎湃的氣勢,使人精神振奮而感到豪壯。“湖光瀲灩”一幅,畫家以輕快流暢的筆法,畫出水波的跳動,浪峰無規則的排列,顯然受到亂風的吹蕩,即使畫家不 染上紅色,也使觀者感到陽光明媚的杭州西湖景象來。“雲舒浪卷”一幅,卻又是另外一番境界。畫家以凝澀的筆觸,畫出一個浪頭,它彷佛咆哮著要騰空而起,天 空中黑雲滾動,與水相接,更增加有如衝鋒陷陣的氣概。畫面雖小,而氣魄宏大壯觀。其它各幅,都各有不同的筆法特點和意境,就留待讀者自己體會。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水圖》第二幅:洞庭風細。起伏的線條組成細密柔婉的波浪,漸漸向遠方淡化,最後虛幻成水天一色。湖面輕風習習,波浪如鱗,萬頃碧波,浩渺無際。這是春明景和的洞庭湖。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水圖》第三幅:層波疊浪。大幅度起伏的波浪用粗重的顫筆畫出,浪谷間捲起浪花。這是洶湧澎湃、向前奔騰的巨流。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水圖》第四幅:寒塘清淺。稀疏的線條迴旋起伏,水邊三兩石頭,水面流動感很強,顯然這是溪流,而非清淺的池塘。畫面上的水紋,讓人聯想到馬遠的另一幅佳作《梅石溪鳧圖》。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水圖》第五幅:長江萬頃。流利的線條勾出的浪尖,都指向同一方向,遠處的浪尖漸漸虛化。顯然這是長江下游開闊浩瀚的江面。江水浩蕩、平穩而又從容,有一種兼收幷蓄的雍容大度,正順著江風的吹拂,朝向大海奔湧而去。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水圖》第六幅:黃河逆流。粗重線條勾出的巨幅波浪,浪間捲起的浪花,都向前作奔湧抬升運動,又呈現向後逆湧之勢。這是壺口那段的黃河水,渾濁、奔騰、激盪、咆哮,帶著原始粗獷的生命力,挾雷霆萬鈞之勢,正要衝破障礙向前傾瀉。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水圖》第八幅:雲生蒼海。浪峰向前傾斜,後浪緊推前浪,雲遮霧鎖,濤聲如潮。這是漲潮時的海浪。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水圖》第十幅:雲舒浪卷。雲霧瀰漫下的海面,前後都是湧動的波浪,中間用粗重凝澀的顫筆,畫出一個抬起的浪頭,正在發威咆哮。這是滄海中的洪波。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梅石溪鳧圖》頁,絹本,設色畫,縱26.7cm,橫28.6cm。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本幅款署“馬遠”。鈐藏印:“ 潞王寶”、“茅林心賞”、“阿蒙”、“於騰私印”。

圖中畫山崖側立,臘梅倒垂,薄霧濛濛的澗水中,一群野鴨正在遊戲。山石以斧劈皴法畫之,方硬峭拔,與用筆輕快、毛羽鬆蓬的野鴨形成鮮明的對比。倒垂曲折的枝條是馬遠特有的畫法,故有“拖枝馬遠”之稱。畫面呈典型的對角線式構圖,岩石、梅樹都偏居畫面的左上部分,梅樹枝條的走勢更強調了此種佈局的形式感,右下方的野鴨既起到了平衡畫面的作用,又是全圖的點睛之筆,一幅“春江水暖鴨先知”的景象,無限生趣,躍然絹素。生於懸崖的梅樹倒懸而下,梅花怒放,溪水碧波中,群鴨嬉戲,處處都洋溢著春日活躍的生機。

此畫繪梅枝斜出石上,水中有群鳧飛集浮泳。剪裁、構圖新巧。有款“馬遠”二小字。所繪梅枝剛勁曲折,又有力度,用焦墨勾勒的樹幹,顯得“瘦硬如屈鐵”。山石用大斧劈皴,堅實,爽朗而有力。水波繪製生動,表現迂迥、盤旋、以及由微風吹起的微波,畫得十分動人。馬遠的山水畫變古來諸家全景之法,新奇佈局,因此有“或峭峰其上,而不見頂;或絕壁直下,而不寫腳,或近山參天,遠山則低;或孤舟泛月,一人獨坐”的說法。

這是馬遠的一幅傳世精品。畫面採用對角線式構圖,正是山不見巔、樹不見頂的邊角截景。畫面左上方是立於水中的峭壁一角,近處山石運用典型的大斧劈皴法,清剛猛烈,簡練概括,尖梢處如鐵釘一般尖利峭拔。遠處坡石則先用重墨勾出輪廓,再用水筆迅速渲染、暈淡,一遍成形,產生微妙的明暗過渡。這種畫法不同於南宗山水的層層積染。峭壁之上,兩株梅樹一上一下,紅白相映,錯落而開。紅梅枝幹虯曲,取蒼龍探海之勢,這是馬遠畫樹的典型畫法,人稱“拖枝馬遠”。畫面左下方的白梅與紅梅呼應,俯仰成趣。花朵用色粉點染而就,盡態極妍,正是馬家“宮梅”本色。樹下石邊一泓碧波,十隻野鴨嬉戲水中,愜意安閒,水面蕩起一層層細細的波紋,頗富於韻律和節奏感。野鴨雖小,卻勾染點簇,精細不苟,毛羽燦然,其靈活的身姿,或顧盼、或相呼、或理毛、或覓食,各具情態,顯示了畫家精湛的寫生造型能力。畫面上方留出空白,迷茫空瀠,引人入意境悠遠的塵外世界。清人笪重光《畫筌》中有云:“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觀此畫方知此言不虛。在此畫中未見馬遠題款及印章,如不細心查看,連作者的題名也不易找到。原來馬遠將自己的姓名以近似點苔的筆法藏在岩石下部空白處,稍不留心就會讓人誤以為是點苔之筆。其構思的巧妙和獨到由此可見一斑。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名稱】宋 馬遠 華燈待宴圖

【年代】宋代

【簡介】絹本,111.9釐米×53.5釐米,臺北故宮博物院珍藏。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名稱】宋 馬遠 梅花書屋

【年代】宋代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名稱】宋 馬遠 對月圖

【年代】宋代

【簡介】立軸,絹本,淡設色,縱149.7釐米,橫78.2釐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對月圖》描繪的是一位高人在崇山峻嶺間邀月共飲的場景。筆線粗重而帶顫動,樹石皴法採用側筆直刷濃淡一筆而成的畫法,樹幹瘦硬如屈鐵,樹枝斜拖而長,水作勾勒回紋,構圖佈局尤喜作半邊一角之景,遂有“馬一角”綽號。用特重烘染的手法來製造出月夜朦朧的景色,給人一種境界高簡、意象幽邃的趣味,發人深思。此圖充分發揮了他的特點,是南宋象徵主義作品的代表。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名稱】宋 馬遠 山水人物

【年代】宋代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名稱】宋 馬遠 歲寒三友圖

【年代】宋代

馬遠的《歲寒三友圖》以鬆、竹、梅暗喻文人氣節,頌揚不附權勢,特立獨行,潔身自好的品德。畫面上高峰突兀,喬松婆娑,寒梅競放,翠竹搖曳,觀之有入瑤林仙境之感。該畫清初時為福建耿氏家族所得,後入清內府,上有乾隆諸璽及題詩一首。該詩被收入《乾隆御製詩》。清末時從內府流出,1956年出版於《中國古畫集》。馬遠為南宋首屈一指的大畫家,所畫以殘山剩水最為著名,素有“馬一角”之稱。此寫歲寒三友屬古人常用題材,以鬆、竹、梅暗喻文人氣節,頌揚不附權勢,特立獨行,潔身自好的品德。畫面上高峰突兀,喬松婆娑,寒梅競放,翠竹搖曳,觀之有入瑤林仙境之感。明代大家戴進即由此脫胎,開浙派之先。今馬遠真跡存世絕少,見於著錄的更屬難得。

鈐印:耿會侯鑑定書畫之章(朱)都尉耿信公書畫印章(白)宜爾子孫(白)公(朱)古稀天子之寶(朱)猶曰孜孜(白)宜子孫(白)三希堂精鑑璽(朱)乾隆御覽之寶(朱)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寶(朱)八徵耄念之寶(朱)石渠寶笈(朱)。題識:馬遠。纈朵鋪技雪未消,一般寒意各飄簫。竹梅解道同為友,可任孤鬆獨後凋。丙午孟冬御筆題。籤條:宋馬遠歲寒三友純廟御題,丙午為乾隆五十一年,時年七十有六歲。此幅載在寶笈三編,題詠見御製詩集四集卷六十二,書在北平圖書館,故得自記,榴書。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名稱】宋 馬遠 鬆月圖

【年代】宋代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名稱】宋 馬遠 寒江獨釣圖

【年代】宋代

馬遠所繪的《寒江獨釣圖》以嚴謹的鐵線描,畫一葉扁舟,上有一位老翁俯身垂釣,船旁以淡墨寥寥數筆勾出水紋,四周都是空白。畫家畫得很少,但畫面並不空。反而令人覺得江水浩渺,寒氣逼人。而且還覺得空白之處有一種語言難以表述的意趣,是空疏寂靜,還是蕭條淡泊,真令人思之不盡。這種詩—般耐人尋味的境界,是畫家的心靈與自然結合的產物,在藝術上則是利用虛實結合而產生的結果。

《寒江獨釣圖》只畫了漂浮於水面的一葉扁舟和一個在船隻上獨坐垂釣的漁翁,他身體略前傾,全神貫注,或許此時正有魚兒咬鉤?由於釣者坐在船的一端,故爾船尾微微上翹。四周除了寥寥幾筆的微波之外,幾乎全為空白。然而,就是這片空白表現出了煙波浩渺的江水和極強的空間感,更突現出一個“獨”字,襯托了江上寒意蕭瑟的氣氛,從而更加集中地刻畫了漁翁專心於垂釣的神氣,也給欣賞者提供了一種渺遠的意境和廣闊的想象餘地。這真是“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這幅畫取唐人詩意--“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畫清冷靜寂的湖面上,停一小舟,一位蓑笠翁正獨自垂釣,對岸山勢險峻,天空陰沉,將雪山反襯得更為鮮明。近處挺勁的青松被積雪覆蓋,迎風傲立,枯樹低枝,頗具生機。在藝術表現上,這幅畫取平遠佈局,構圖有宋人筆意。畫面上的色調單純,點以赭石、花青,與墨色相間。一派寒氣,使作品凝重而又生氣,充滿了靜寂、蕭寒的氣氛。

在中國畫中何謂虛實?一般說,“實”指繪畫中有筆墨處。虛與實相對,無筆墨處即為“虛”。畫家作畫常常用心:廠無筆墨處,用力於有筆墨處,以達到“虛實相生,元畫處皆成妙境” 。在這幅畫上,作者正是這樣處理的,他著力描繪垂釣者的凝神專注神態,和幾條淡淡的輕柔起伏的水紋,來引起觀者的想像,使空白不再是虛無,而給人以茫茫江水,悠悠天空的印象。所以,美學家認為,“藝術家創造的形象是‘實’,引起我們的想象是‘虛’”。虛在畫上也具有“實”的意象。這種巧妙地利用空白的藝術手法,中國畫家稱之為“計白當黑”,是中國藝術的一個重要特點。《寒江獨釣圖》是一幅在藝術上成功地運用虛實結合,創造出意象境界的典範之作。

唐代詩人柳宗元在絕句《江雪》這樣描述:“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寒江獨釣圖》創作與這首詩有關,這就是詩意畫,欣賞這一詩一畫,可以領略到“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的藝術趣味。在空闊平靜的江面上,有一人正在獨釣,他身體略前傾,全神貫注,或許此時正有魚兒咬鉤?由於釣者坐在船的一端,故爾船尾微微上翹。畫面四周皆不著墨跡,只是在船邊勾出淡淡的幾條水波紋以示江面,使人可以聯想江的空曠,人在畫面中央,更突現出一個“獨”字。馬遠素有“馬一角”之稱,他常常留出許多空白處給觀賞者以自由想象的餘地,以少許勝繁複,手段高明。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名稱】宋 馬遠 江亭望雁圖

【年代】宋代

《江亭望雁圖》以南宋馬遠之法,繪江亭對景寥闊曠朗,鷗雁斜飛漁舟蕩波,樹法瘦峭之筆,爽利而無拘泥之態,尤得馬夏韻趣,舊題馬遠,是其一路風格之作。畫心鈐印:馬遠;跋邊:馬遠,此圖用筆流逸,景物疏爽,幾脫畫院習氣矣。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1190年-1279年),字遙父,號欽山,南宋著名畫家。原籍河中,僑寓錢塘。南宋光宗,寧宗兩朝畫院待詔。與李唐、劉松年、夏圭並稱南宋四大家,又與夏圭並稱馬夏。有《踏歌圖》、《水圖》、《梅石溪鳧圖》、《西園雅集圖》、《孔子像》等傳世。馬遠藝術上克承家學而超過了他的先輩。馬遠在我國繪畫史上享有盛譽,與李唐、劉松年、夏圭並稱為南宋四大家。馬遠出身於繪畫世家,家學淵源,自幼受藝術的薰陶,繼承家學並吸收李唐畫法, 形成了自己獨特風格。他的山水畫成就最大,獨樹一幟,與夏圭齊名,時稱“馬夏”,成為繪畫史上富有獨創性的大畫家。

馬遠 -藝術風格和特點

馬遠的藝術才能是多方面的,山水、人物、花鳥各臻其妙,而以山水畫最為出色。從畫面和史料上來分析,馬遠的畫風主要受兩條源流的影響:一是繼承了“家傳”即“馬家面貌”的繪畫風格,二是師承李唐。但他並不拘泥於前人,能夠獨闢蹊徑,自樹一幟,因此有“獨步畫院”、“院中人獨步”的美譽,在我國古代史上享有盛譽,與李唐、劉松年,夏圭並稱為“南宋四大家”。

馬遠的山水畫師承范寬、李成、李唐剛勁的筆法,董源、巨然、“二米”的黑墨,再加之與江浙一帶空氣迷濛、溼潤的實景融會貫通,在構圖和表現方法上都有創新。他善於畫平視和遠視的構圖,多取特寫鏡頭式的近景。其遠景簡略輕淡,近景凝重精整,從而使主題更為突出和集中。在構圖方面,馬遠長於以部分表現整體的藝術手法,畫山,常畫山之一角,畫水,則常寫水之一涯,使畫面留有許多空白。他擅於截取自然中的片段小景,放在廣闊空間的一角加以描繪,以峭拔簡括見長,下筆遒勁嚴峻,設色清潤,人稱之為“馬一角”或“馬半邊”。他這種新的構圖形式,一掃過去重巒疊嶂、雲煙滿紙的畫法,摒棄了北宋時的全景式構圖,使景物變得簡潔,主體鮮明突出,而意境卻依舊完整,這也正是南宋院體山水的一大特點。中國山水畫從董、巨全景式的構圖發展到南宋,經歷著藝術本身的演變過程,到馬遠只不過是長鏈上的一環。

馬遠的山水畫作品是極為豐富的,畫家用不同的手法,表現不同水波。其用筆變化多端:或用線細如髮絲,淡淡地寫;或用線如行雲流水,加以墨色濃淡粗細之變化;或隨意揮灑,溼筆、幹筆相輔;或用顫筆;或斷線為點;或粗實穩健;或深厚雄壯;或細膩流利;或簡潔多折……把平遠、迂迴、盤旋、洶湧、激盪、跳躍,以及微風吹拂的波紋、月光泛影的漣灩等水的動態,描繪得惟妙惟肖,把神奇的不可捉摸的水自然真實地表現出來,體現了畫家對大自然的深入觀察能力和高超的筆墨表現能力。

對於馬遠的“邊角之景”,過去曾流行過這樣的解釋:由於南宋時期中原淪陷,南宋政府腐敗無能,馬遠的“邊角之景”是借“殘山剩水”來諷刺朝廷,寄託愛國之志。把藝術的構圖及技法方面的演變與特色牽強附會地臆測為一種政治態度是不科學的。其實馬遠的畫也不盡是“殘山剩水”,也有大幅痛快淋漓的作品。他的用筆則是剛柔相濟,豪放中不失嚴謹,變化中體現和諧。他善用“水墨蒼勁”的“大斧劈皴”來畫山石,稜角方硬而富有質感,同時又增加了畫面的空間與量感,與范寬、李成、李唐等畫家的骨法用筆有著明顯的區別。用墨方面,他採用水墨、焦墨並用,但多用水墨,以突出江南空氣的迷濛與溼潤,與董源、“二米”的黑墨相比已是變化了許多,使畫面的剛柔之感得以充分的對比和強化。

馬遠的山水畫藝術獨具風格,“奇怪突兀”、“多斜偃騫”、“拖枝”、“雕琢”、“一角”、“半邊”、“空疏”等是其作品特有的藝術特徵,他的藝術手法、繪畫語言、表現形式在山水畫的發展史上確是一種創新,對我國山水畫藝術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馬遠 -藝術成就和影響

馬遠藝術上克承家學而超過了他的先輩,他繼承並發展了李唐的畫風,以拖技的多姿形態畫梅樹,尤善於在章法大膽取捨剪裁,描繪山之一角水之一涯的局部,畫面上留出大幅空白以突出景觀。這種“邊角之景”其特點正如前人所指出的“全境不多,其小幅或峭峰直上而不見其頂,或絕壁直下而不見其腳,或近山參天而遠山則低,或孤舟泛月而一人獨坐”,予人以玩味不盡的意趣。馬遠的風格獨特,富有詩意。畫水能表現出在不同環境氣候下的種種形態。其花鳥作品善於在自然環境中描繪花鳥的神情野趣。所畫人物,取材廣泛,多畫佛道、貴族、文人雅士、漁樵、農夫等,閒雅軒昂,神氣盎然。馬遠在當時影響極大,有獨步畫院之譽。

馬遠藝術上克承家學而超過了他的先輩,他繼承並發展了李唐的畫風,以拖技的多姿形態畫梅樹,尤善於在章法大膽取捨剪裁,描繪山之一角水之一涯的局部,畫面上留出大幅空白以突出景觀。這種"邊角之景"其特點正如前人所指出的"全境不多,其小幅或峭峰直上而不見其頂,或絕壁直下而不見其腳,或近山參天而遠山則低,或孤舟泛月而一人獨坐",予人以玩味不盡的意趣。風格獨特,富有詩意。畫水能表現出在不同環境氣候下的種種形態。其花鳥作品善於在自然環境中描繪花鳥的神情野趣。所畫人物,取材廣泛,多畫佛道、貴族、文人雅士、漁樵、農夫等,閒雅軒昂,神氣盎然。馬遠在當時影響極大,有獨步畫院之譽,與李唐、劉松年、夏圭並稱南宋四家,又與夏圭並稱馬夏。

作品欣賞: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水圖》第一幅:第一幅缺一半,無圖名,畫面上是密密的尖小細浪,遠處的水波舒緩而輕淡,這是金秋季節裡靜謐的湖面。

《十二水圖》馬遠對水觀察的細緻入微,以及創造出來的形態美感和筆墨技能,都令人驚歎不已。如“洞庭風細”,波浪如鱗,不激不怒,近大遠小以至 於水天一色,彷彿覺得微風習習,輕輕掠過了那開闊的湖面,使人心曠神怡,寵辱皆忘。“層波疊浪”是以顫抖的筆法,描寫浪濤的起落,彷佛其下有蛟龍蟄伏。那 洶湧澎湃的氣勢,使人精神振奮而感到豪壯。“湖光瀲灩”一幅,畫家以輕快流暢的筆法,畫出水波的跳動,浪峰無規則的排列,顯然受到亂風的吹蕩,即使畫家不 染上紅色,也使觀者感到陽光明媚的杭州西湖景象來。“雲舒浪卷”一幅,卻又是另外一番境界。畫家以凝澀的筆觸,畫出一個浪頭,它彷佛咆哮著要騰空而起,天 空中黑雲滾動,與水相接,更增加有如衝鋒陷陣的氣概。畫面雖小,而氣魄宏大壯觀。其它各幅,都各有不同的筆法特點和意境,就留待讀者自己體會。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水圖》第二幅:洞庭風細。起伏的線條組成細密柔婉的波浪,漸漸向遠方淡化,最後虛幻成水天一色。湖面輕風習習,波浪如鱗,萬頃碧波,浩渺無際。這是春明景和的洞庭湖。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水圖》第三幅:層波疊浪。大幅度起伏的波浪用粗重的顫筆畫出,浪谷間捲起浪花。這是洶湧澎湃、向前奔騰的巨流。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水圖》第四幅:寒塘清淺。稀疏的線條迴旋起伏,水邊三兩石頭,水面流動感很強,顯然這是溪流,而非清淺的池塘。畫面上的水紋,讓人聯想到馬遠的另一幅佳作《梅石溪鳧圖》。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水圖》第五幅:長江萬頃。流利的線條勾出的浪尖,都指向同一方向,遠處的浪尖漸漸虛化。顯然這是長江下游開闊浩瀚的江面。江水浩蕩、平穩而又從容,有一種兼收幷蓄的雍容大度,正順著江風的吹拂,朝向大海奔湧而去。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水圖》第六幅:黃河逆流。粗重線條勾出的巨幅波浪,浪間捲起的浪花,都向前作奔湧抬升運動,又呈現向後逆湧之勢。這是壺口那段的黃河水,渾濁、奔騰、激盪、咆哮,帶著原始粗獷的生命力,挾雷霆萬鈞之勢,正要衝破障礙向前傾瀉。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水圖》第八幅:雲生蒼海。浪峰向前傾斜,後浪緊推前浪,雲遮霧鎖,濤聲如潮。這是漲潮時的海浪。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水圖》第十幅:雲舒浪卷。雲霧瀰漫下的海面,前後都是湧動的波浪,中間用粗重凝澀的顫筆,畫出一個抬起的浪頭,正在發威咆哮。這是滄海中的洪波。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梅石溪鳧圖》頁,絹本,設色畫,縱26.7cm,橫28.6cm。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本幅款署“馬遠”。鈐藏印:“ 潞王寶”、“茅林心賞”、“阿蒙”、“於騰私印”。

圖中畫山崖側立,臘梅倒垂,薄霧濛濛的澗水中,一群野鴨正在遊戲。山石以斧劈皴法畫之,方硬峭拔,與用筆輕快、毛羽鬆蓬的野鴨形成鮮明的對比。倒垂曲折的枝條是馬遠特有的畫法,故有“拖枝馬遠”之稱。畫面呈典型的對角線式構圖,岩石、梅樹都偏居畫面的左上部分,梅樹枝條的走勢更強調了此種佈局的形式感,右下方的野鴨既起到了平衡畫面的作用,又是全圖的點睛之筆,一幅“春江水暖鴨先知”的景象,無限生趣,躍然絹素。生於懸崖的梅樹倒懸而下,梅花怒放,溪水碧波中,群鴨嬉戲,處處都洋溢著春日活躍的生機。

此畫繪梅枝斜出石上,水中有群鳧飛集浮泳。剪裁、構圖新巧。有款“馬遠”二小字。所繪梅枝剛勁曲折,又有力度,用焦墨勾勒的樹幹,顯得“瘦硬如屈鐵”。山石用大斧劈皴,堅實,爽朗而有力。水波繪製生動,表現迂迥、盤旋、以及由微風吹起的微波,畫得十分動人。馬遠的山水畫變古來諸家全景之法,新奇佈局,因此有“或峭峰其上,而不見頂;或絕壁直下,而不寫腳,或近山參天,遠山則低;或孤舟泛月,一人獨坐”的說法。

這是馬遠的一幅傳世精品。畫面採用對角線式構圖,正是山不見巔、樹不見頂的邊角截景。畫面左上方是立於水中的峭壁一角,近處山石運用典型的大斧劈皴法,清剛猛烈,簡練概括,尖梢處如鐵釘一般尖利峭拔。遠處坡石則先用重墨勾出輪廓,再用水筆迅速渲染、暈淡,一遍成形,產生微妙的明暗過渡。這種畫法不同於南宗山水的層層積染。峭壁之上,兩株梅樹一上一下,紅白相映,錯落而開。紅梅枝幹虯曲,取蒼龍探海之勢,這是馬遠畫樹的典型畫法,人稱“拖枝馬遠”。畫面左下方的白梅與紅梅呼應,俯仰成趣。花朵用色粉點染而就,盡態極妍,正是馬家“宮梅”本色。樹下石邊一泓碧波,十隻野鴨嬉戲水中,愜意安閒,水面蕩起一層層細細的波紋,頗富於韻律和節奏感。野鴨雖小,卻勾染點簇,精細不苟,毛羽燦然,其靈活的身姿,或顧盼、或相呼、或理毛、或覓食,各具情態,顯示了畫家精湛的寫生造型能力。畫面上方留出空白,迷茫空瀠,引人入意境悠遠的塵外世界。清人笪重光《畫筌》中有云:“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觀此畫方知此言不虛。在此畫中未見馬遠題款及印章,如不細心查看,連作者的題名也不易找到。原來馬遠將自己的姓名以近似點苔的筆法藏在岩石下部空白處,稍不留心就會讓人誤以為是點苔之筆。其構思的巧妙和獨到由此可見一斑。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名稱】宋 馬遠 華燈待宴圖

【年代】宋代

【簡介】絹本,111.9釐米×53.5釐米,臺北故宮博物院珍藏。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名稱】宋 馬遠 梅花書屋

【年代】宋代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名稱】宋 馬遠 對月圖

【年代】宋代

【簡介】立軸,絹本,淡設色,縱149.7釐米,橫78.2釐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對月圖》描繪的是一位高人在崇山峻嶺間邀月共飲的場景。筆線粗重而帶顫動,樹石皴法採用側筆直刷濃淡一筆而成的畫法,樹幹瘦硬如屈鐵,樹枝斜拖而長,水作勾勒回紋,構圖佈局尤喜作半邊一角之景,遂有“馬一角”綽號。用特重烘染的手法來製造出月夜朦朧的景色,給人一種境界高簡、意象幽邃的趣味,發人深思。此圖充分發揮了他的特點,是南宋象徵主義作品的代表。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名稱】宋 馬遠 山水人物

【年代】宋代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名稱】宋 馬遠 歲寒三友圖

【年代】宋代

馬遠的《歲寒三友圖》以鬆、竹、梅暗喻文人氣節,頌揚不附權勢,特立獨行,潔身自好的品德。畫面上高峰突兀,喬松婆娑,寒梅競放,翠竹搖曳,觀之有入瑤林仙境之感。該畫清初時為福建耿氏家族所得,後入清內府,上有乾隆諸璽及題詩一首。該詩被收入《乾隆御製詩》。清末時從內府流出,1956年出版於《中國古畫集》。馬遠為南宋首屈一指的大畫家,所畫以殘山剩水最為著名,素有“馬一角”之稱。此寫歲寒三友屬古人常用題材,以鬆、竹、梅暗喻文人氣節,頌揚不附權勢,特立獨行,潔身自好的品德。畫面上高峰突兀,喬松婆娑,寒梅競放,翠竹搖曳,觀之有入瑤林仙境之感。明代大家戴進即由此脫胎,開浙派之先。今馬遠真跡存世絕少,見於著錄的更屬難得。

鈐印:耿會侯鑑定書畫之章(朱)都尉耿信公書畫印章(白)宜爾子孫(白)公(朱)古稀天子之寶(朱)猶曰孜孜(白)宜子孫(白)三希堂精鑑璽(朱)乾隆御覽之寶(朱)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寶(朱)八徵耄念之寶(朱)石渠寶笈(朱)。題識:馬遠。纈朵鋪技雪未消,一般寒意各飄簫。竹梅解道同為友,可任孤鬆獨後凋。丙午孟冬御筆題。籤條:宋馬遠歲寒三友純廟御題,丙午為乾隆五十一年,時年七十有六歲。此幅載在寶笈三編,題詠見御製詩集四集卷六十二,書在北平圖書館,故得自記,榴書。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名稱】宋 馬遠 鬆月圖

【年代】宋代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名稱】宋 馬遠 寒江獨釣圖

【年代】宋代

馬遠所繪的《寒江獨釣圖》以嚴謹的鐵線描,畫一葉扁舟,上有一位老翁俯身垂釣,船旁以淡墨寥寥數筆勾出水紋,四周都是空白。畫家畫得很少,但畫面並不空。反而令人覺得江水浩渺,寒氣逼人。而且還覺得空白之處有一種語言難以表述的意趣,是空疏寂靜,還是蕭條淡泊,真令人思之不盡。這種詩—般耐人尋味的境界,是畫家的心靈與自然結合的產物,在藝術上則是利用虛實結合而產生的結果。

《寒江獨釣圖》只畫了漂浮於水面的一葉扁舟和一個在船隻上獨坐垂釣的漁翁,他身體略前傾,全神貫注,或許此時正有魚兒咬鉤?由於釣者坐在船的一端,故爾船尾微微上翹。四周除了寥寥幾筆的微波之外,幾乎全為空白。然而,就是這片空白表現出了煙波浩渺的江水和極強的空間感,更突現出一個“獨”字,襯托了江上寒意蕭瑟的氣氛,從而更加集中地刻畫了漁翁專心於垂釣的神氣,也給欣賞者提供了一種渺遠的意境和廣闊的想象餘地。這真是“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這幅畫取唐人詩意--“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畫清冷靜寂的湖面上,停一小舟,一位蓑笠翁正獨自垂釣,對岸山勢險峻,天空陰沉,將雪山反襯得更為鮮明。近處挺勁的青松被積雪覆蓋,迎風傲立,枯樹低枝,頗具生機。在藝術表現上,這幅畫取平遠佈局,構圖有宋人筆意。畫面上的色調單純,點以赭石、花青,與墨色相間。一派寒氣,使作品凝重而又生氣,充滿了靜寂、蕭寒的氣氛。

在中國畫中何謂虛實?一般說,“實”指繪畫中有筆墨處。虛與實相對,無筆墨處即為“虛”。畫家作畫常常用心:廠無筆墨處,用力於有筆墨處,以達到“虛實相生,元畫處皆成妙境” 。在這幅畫上,作者正是這樣處理的,他著力描繪垂釣者的凝神專注神態,和幾條淡淡的輕柔起伏的水紋,來引起觀者的想像,使空白不再是虛無,而給人以茫茫江水,悠悠天空的印象。所以,美學家認為,“藝術家創造的形象是‘實’,引起我們的想象是‘虛’”。虛在畫上也具有“實”的意象。這種巧妙地利用空白的藝術手法,中國畫家稱之為“計白當黑”,是中國藝術的一個重要特點。《寒江獨釣圖》是一幅在藝術上成功地運用虛實結合,創造出意象境界的典範之作。

唐代詩人柳宗元在絕句《江雪》這樣描述:“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寒江獨釣圖》創作與這首詩有關,這就是詩意畫,欣賞這一詩一畫,可以領略到“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的藝術趣味。在空闊平靜的江面上,有一人正在獨釣,他身體略前傾,全神貫注,或許此時正有魚兒咬鉤?由於釣者坐在船的一端,故爾船尾微微上翹。畫面四周皆不著墨跡,只是在船邊勾出淡淡的幾條水波紋以示江面,使人可以聯想江的空曠,人在畫面中央,更突現出一個“獨”字。馬遠素有“馬一角”之稱,他常常留出許多空白處給觀賞者以自由想象的餘地,以少許勝繁複,手段高明。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名稱】宋 馬遠 江亭望雁圖

【年代】宋代

《江亭望雁圖》以南宋馬遠之法,繪江亭對景寥闊曠朗,鷗雁斜飛漁舟蕩波,樹法瘦峭之筆,爽利而無拘泥之態,尤得馬夏韻趣,舊題馬遠,是其一路風格之作。畫心鈐印:馬遠;跋邊:馬遠,此圖用筆流逸,景物疏爽,幾脫畫院習氣矣。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名稱】宋 馬遠 舉杯玩月圖

【年代】宋代

《舉杯玩月圖》與馬遠的另一副《對月圖》風格和用筆用墨非常相似,且都具有詩人高士于山水之中吟詩賦歌的意境,同屬詩意圖。本幅畫,作者馬遠靈感來自李白詩“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士人對著迷濛煙嵐,皎潔明月獨飲,氣氛浪漫。畫石用水份多的大斧劈,墨色分明,技法純熟,是明人學馬夏流派作品。幅右下角“欽禮”二字,學者認為是明代浙派後期名家鍾欽禮款。鍾禮,字欽禮,學戴進,善畫峰巒雲氣變化。

《舉杯玩月圖》立軸是一張根據李白的詩來創作的詩意畫,簡潔的構圖,充滿幽茫空曠的空氣感,引發觀者產生一種浪漫感性的情緒。 過去這幅畫被認為是南宋宮廷畫家馬遠的傑作,但是經過數百年之後,才揭開了作者真實的身份。 在畫的左下角,發現一組簽名和印章。但是,有兩枚後來的收藏印章重疊覆蓋在這個簽名和印章之上。簽名以濃墨書寫,因此可以清楚釋讀出“欽禮”兩個字,這可能是畫家的字號。 姓名的另外一個線索,在於被覆蓋的這顆印章。透過攝影,我們先將印章的局部放大顯現,然後再利用影像處理,將上下兩個不同的印文分離,就可以判讀出下層的這方印文為“鍾氏欽禮”。 現在將簽名與印章並列一起,這幅畫的作者便呼之欲出,他是明代的一位宮廷畫家─鍾禮。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1190年-1279年),字遙父,號欽山,南宋著名畫家。原籍河中,僑寓錢塘。南宋光宗,寧宗兩朝畫院待詔。與李唐、劉松年、夏圭並稱南宋四大家,又與夏圭並稱馬夏。有《踏歌圖》、《水圖》、《梅石溪鳧圖》、《西園雅集圖》、《孔子像》等傳世。馬遠藝術上克承家學而超過了他的先輩。馬遠在我國繪畫史上享有盛譽,與李唐、劉松年、夏圭並稱為南宋四大家。馬遠出身於繪畫世家,家學淵源,自幼受藝術的薰陶,繼承家學並吸收李唐畫法, 形成了自己獨特風格。他的山水畫成就最大,獨樹一幟,與夏圭齊名,時稱“馬夏”,成為繪畫史上富有獨創性的大畫家。

馬遠 -藝術風格和特點

馬遠的藝術才能是多方面的,山水、人物、花鳥各臻其妙,而以山水畫最為出色。從畫面和史料上來分析,馬遠的畫風主要受兩條源流的影響:一是繼承了“家傳”即“馬家面貌”的繪畫風格,二是師承李唐。但他並不拘泥於前人,能夠獨闢蹊徑,自樹一幟,因此有“獨步畫院”、“院中人獨步”的美譽,在我國古代史上享有盛譽,與李唐、劉松年,夏圭並稱為“南宋四大家”。

馬遠的山水畫師承范寬、李成、李唐剛勁的筆法,董源、巨然、“二米”的黑墨,再加之與江浙一帶空氣迷濛、溼潤的實景融會貫通,在構圖和表現方法上都有創新。他善於畫平視和遠視的構圖,多取特寫鏡頭式的近景。其遠景簡略輕淡,近景凝重精整,從而使主題更為突出和集中。在構圖方面,馬遠長於以部分表現整體的藝術手法,畫山,常畫山之一角,畫水,則常寫水之一涯,使畫面留有許多空白。他擅於截取自然中的片段小景,放在廣闊空間的一角加以描繪,以峭拔簡括見長,下筆遒勁嚴峻,設色清潤,人稱之為“馬一角”或“馬半邊”。他這種新的構圖形式,一掃過去重巒疊嶂、雲煙滿紙的畫法,摒棄了北宋時的全景式構圖,使景物變得簡潔,主體鮮明突出,而意境卻依舊完整,這也正是南宋院體山水的一大特點。中國山水畫從董、巨全景式的構圖發展到南宋,經歷著藝術本身的演變過程,到馬遠只不過是長鏈上的一環。

馬遠的山水畫作品是極為豐富的,畫家用不同的手法,表現不同水波。其用筆變化多端:或用線細如髮絲,淡淡地寫;或用線如行雲流水,加以墨色濃淡粗細之變化;或隨意揮灑,溼筆、幹筆相輔;或用顫筆;或斷線為點;或粗實穩健;或深厚雄壯;或細膩流利;或簡潔多折……把平遠、迂迴、盤旋、洶湧、激盪、跳躍,以及微風吹拂的波紋、月光泛影的漣灩等水的動態,描繪得惟妙惟肖,把神奇的不可捉摸的水自然真實地表現出來,體現了畫家對大自然的深入觀察能力和高超的筆墨表現能力。

對於馬遠的“邊角之景”,過去曾流行過這樣的解釋:由於南宋時期中原淪陷,南宋政府腐敗無能,馬遠的“邊角之景”是借“殘山剩水”來諷刺朝廷,寄託愛國之志。把藝術的構圖及技法方面的演變與特色牽強附會地臆測為一種政治態度是不科學的。其實馬遠的畫也不盡是“殘山剩水”,也有大幅痛快淋漓的作品。他的用筆則是剛柔相濟,豪放中不失嚴謹,變化中體現和諧。他善用“水墨蒼勁”的“大斧劈皴”來畫山石,稜角方硬而富有質感,同時又增加了畫面的空間與量感,與范寬、李成、李唐等畫家的骨法用筆有著明顯的區別。用墨方面,他採用水墨、焦墨並用,但多用水墨,以突出江南空氣的迷濛與溼潤,與董源、“二米”的黑墨相比已是變化了許多,使畫面的剛柔之感得以充分的對比和強化。

馬遠的山水畫藝術獨具風格,“奇怪突兀”、“多斜偃騫”、“拖枝”、“雕琢”、“一角”、“半邊”、“空疏”等是其作品特有的藝術特徵,他的藝術手法、繪畫語言、表現形式在山水畫的發展史上確是一種創新,對我國山水畫藝術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馬遠 -藝術成就和影響

馬遠藝術上克承家學而超過了他的先輩,他繼承並發展了李唐的畫風,以拖技的多姿形態畫梅樹,尤善於在章法大膽取捨剪裁,描繪山之一角水之一涯的局部,畫面上留出大幅空白以突出景觀。這種“邊角之景”其特點正如前人所指出的“全境不多,其小幅或峭峰直上而不見其頂,或絕壁直下而不見其腳,或近山參天而遠山則低,或孤舟泛月而一人獨坐”,予人以玩味不盡的意趣。馬遠的風格獨特,富有詩意。畫水能表現出在不同環境氣候下的種種形態。其花鳥作品善於在自然環境中描繪花鳥的神情野趣。所畫人物,取材廣泛,多畫佛道、貴族、文人雅士、漁樵、農夫等,閒雅軒昂,神氣盎然。馬遠在當時影響極大,有獨步畫院之譽。

馬遠藝術上克承家學而超過了他的先輩,他繼承並發展了李唐的畫風,以拖技的多姿形態畫梅樹,尤善於在章法大膽取捨剪裁,描繪山之一角水之一涯的局部,畫面上留出大幅空白以突出景觀。這種"邊角之景"其特點正如前人所指出的"全境不多,其小幅或峭峰直上而不見其頂,或絕壁直下而不見其腳,或近山參天而遠山則低,或孤舟泛月而一人獨坐",予人以玩味不盡的意趣。風格獨特,富有詩意。畫水能表現出在不同環境氣候下的種種形態。其花鳥作品善於在自然環境中描繪花鳥的神情野趣。所畫人物,取材廣泛,多畫佛道、貴族、文人雅士、漁樵、農夫等,閒雅軒昂,神氣盎然。馬遠在當時影響極大,有獨步畫院之譽,與李唐、劉松年、夏圭並稱南宋四家,又與夏圭並稱馬夏。

作品欣賞: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水圖》第一幅:第一幅缺一半,無圖名,畫面上是密密的尖小細浪,遠處的水波舒緩而輕淡,這是金秋季節裡靜謐的湖面。

《十二水圖》馬遠對水觀察的細緻入微,以及創造出來的形態美感和筆墨技能,都令人驚歎不已。如“洞庭風細”,波浪如鱗,不激不怒,近大遠小以至 於水天一色,彷彿覺得微風習習,輕輕掠過了那開闊的湖面,使人心曠神怡,寵辱皆忘。“層波疊浪”是以顫抖的筆法,描寫浪濤的起落,彷佛其下有蛟龍蟄伏。那 洶湧澎湃的氣勢,使人精神振奮而感到豪壯。“湖光瀲灩”一幅,畫家以輕快流暢的筆法,畫出水波的跳動,浪峰無規則的排列,顯然受到亂風的吹蕩,即使畫家不 染上紅色,也使觀者感到陽光明媚的杭州西湖景象來。“雲舒浪卷”一幅,卻又是另外一番境界。畫家以凝澀的筆觸,畫出一個浪頭,它彷佛咆哮著要騰空而起,天 空中黑雲滾動,與水相接,更增加有如衝鋒陷陣的氣概。畫面雖小,而氣魄宏大壯觀。其它各幅,都各有不同的筆法特點和意境,就留待讀者自己體會。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水圖》第二幅:洞庭風細。起伏的線條組成細密柔婉的波浪,漸漸向遠方淡化,最後虛幻成水天一色。湖面輕風習習,波浪如鱗,萬頃碧波,浩渺無際。這是春明景和的洞庭湖。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水圖》第三幅:層波疊浪。大幅度起伏的波浪用粗重的顫筆畫出,浪谷間捲起浪花。這是洶湧澎湃、向前奔騰的巨流。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水圖》第四幅:寒塘清淺。稀疏的線條迴旋起伏,水邊三兩石頭,水面流動感很強,顯然這是溪流,而非清淺的池塘。畫面上的水紋,讓人聯想到馬遠的另一幅佳作《梅石溪鳧圖》。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水圖》第五幅:長江萬頃。流利的線條勾出的浪尖,都指向同一方向,遠處的浪尖漸漸虛化。顯然這是長江下游開闊浩瀚的江面。江水浩蕩、平穩而又從容,有一種兼收幷蓄的雍容大度,正順著江風的吹拂,朝向大海奔湧而去。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水圖》第六幅:黃河逆流。粗重線條勾出的巨幅波浪,浪間捲起的浪花,都向前作奔湧抬升運動,又呈現向後逆湧之勢。這是壺口那段的黃河水,渾濁、奔騰、激盪、咆哮,帶著原始粗獷的生命力,挾雷霆萬鈞之勢,正要衝破障礙向前傾瀉。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水圖》第八幅:雲生蒼海。浪峰向前傾斜,後浪緊推前浪,雲遮霧鎖,濤聲如潮。這是漲潮時的海浪。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水圖》第十幅:雲舒浪卷。雲霧瀰漫下的海面,前後都是湧動的波浪,中間用粗重凝澀的顫筆,畫出一個抬起的浪頭,正在發威咆哮。這是滄海中的洪波。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梅石溪鳧圖》頁,絹本,設色畫,縱26.7cm,橫28.6cm。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本幅款署“馬遠”。鈐藏印:“ 潞王寶”、“茅林心賞”、“阿蒙”、“於騰私印”。

圖中畫山崖側立,臘梅倒垂,薄霧濛濛的澗水中,一群野鴨正在遊戲。山石以斧劈皴法畫之,方硬峭拔,與用筆輕快、毛羽鬆蓬的野鴨形成鮮明的對比。倒垂曲折的枝條是馬遠特有的畫法,故有“拖枝馬遠”之稱。畫面呈典型的對角線式構圖,岩石、梅樹都偏居畫面的左上部分,梅樹枝條的走勢更強調了此種佈局的形式感,右下方的野鴨既起到了平衡畫面的作用,又是全圖的點睛之筆,一幅“春江水暖鴨先知”的景象,無限生趣,躍然絹素。生於懸崖的梅樹倒懸而下,梅花怒放,溪水碧波中,群鴨嬉戲,處處都洋溢著春日活躍的生機。

此畫繪梅枝斜出石上,水中有群鳧飛集浮泳。剪裁、構圖新巧。有款“馬遠”二小字。所繪梅枝剛勁曲折,又有力度,用焦墨勾勒的樹幹,顯得“瘦硬如屈鐵”。山石用大斧劈皴,堅實,爽朗而有力。水波繪製生動,表現迂迥、盤旋、以及由微風吹起的微波,畫得十分動人。馬遠的山水畫變古來諸家全景之法,新奇佈局,因此有“或峭峰其上,而不見頂;或絕壁直下,而不寫腳,或近山參天,遠山則低;或孤舟泛月,一人獨坐”的說法。

這是馬遠的一幅傳世精品。畫面採用對角線式構圖,正是山不見巔、樹不見頂的邊角截景。畫面左上方是立於水中的峭壁一角,近處山石運用典型的大斧劈皴法,清剛猛烈,簡練概括,尖梢處如鐵釘一般尖利峭拔。遠處坡石則先用重墨勾出輪廓,再用水筆迅速渲染、暈淡,一遍成形,產生微妙的明暗過渡。這種畫法不同於南宗山水的層層積染。峭壁之上,兩株梅樹一上一下,紅白相映,錯落而開。紅梅枝幹虯曲,取蒼龍探海之勢,這是馬遠畫樹的典型畫法,人稱“拖枝馬遠”。畫面左下方的白梅與紅梅呼應,俯仰成趣。花朵用色粉點染而就,盡態極妍,正是馬家“宮梅”本色。樹下石邊一泓碧波,十隻野鴨嬉戲水中,愜意安閒,水面蕩起一層層細細的波紋,頗富於韻律和節奏感。野鴨雖小,卻勾染點簇,精細不苟,毛羽燦然,其靈活的身姿,或顧盼、或相呼、或理毛、或覓食,各具情態,顯示了畫家精湛的寫生造型能力。畫面上方留出空白,迷茫空瀠,引人入意境悠遠的塵外世界。清人笪重光《畫筌》中有云:“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觀此畫方知此言不虛。在此畫中未見馬遠題款及印章,如不細心查看,連作者的題名也不易找到。原來馬遠將自己的姓名以近似點苔的筆法藏在岩石下部空白處,稍不留心就會讓人誤以為是點苔之筆。其構思的巧妙和獨到由此可見一斑。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名稱】宋 馬遠 華燈待宴圖

【年代】宋代

【簡介】絹本,111.9釐米×53.5釐米,臺北故宮博物院珍藏。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名稱】宋 馬遠 梅花書屋

【年代】宋代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名稱】宋 馬遠 對月圖

【年代】宋代

【簡介】立軸,絹本,淡設色,縱149.7釐米,橫78.2釐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對月圖》描繪的是一位高人在崇山峻嶺間邀月共飲的場景。筆線粗重而帶顫動,樹石皴法採用側筆直刷濃淡一筆而成的畫法,樹幹瘦硬如屈鐵,樹枝斜拖而長,水作勾勒回紋,構圖佈局尤喜作半邊一角之景,遂有“馬一角”綽號。用特重烘染的手法來製造出月夜朦朧的景色,給人一種境界高簡、意象幽邃的趣味,發人深思。此圖充分發揮了他的特點,是南宋象徵主義作品的代表。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名稱】宋 馬遠 山水人物

【年代】宋代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名稱】宋 馬遠 歲寒三友圖

【年代】宋代

馬遠的《歲寒三友圖》以鬆、竹、梅暗喻文人氣節,頌揚不附權勢,特立獨行,潔身自好的品德。畫面上高峰突兀,喬松婆娑,寒梅競放,翠竹搖曳,觀之有入瑤林仙境之感。該畫清初時為福建耿氏家族所得,後入清內府,上有乾隆諸璽及題詩一首。該詩被收入《乾隆御製詩》。清末時從內府流出,1956年出版於《中國古畫集》。馬遠為南宋首屈一指的大畫家,所畫以殘山剩水最為著名,素有“馬一角”之稱。此寫歲寒三友屬古人常用題材,以鬆、竹、梅暗喻文人氣節,頌揚不附權勢,特立獨行,潔身自好的品德。畫面上高峰突兀,喬松婆娑,寒梅競放,翠竹搖曳,觀之有入瑤林仙境之感。明代大家戴進即由此脫胎,開浙派之先。今馬遠真跡存世絕少,見於著錄的更屬難得。

鈐印:耿會侯鑑定書畫之章(朱)都尉耿信公書畫印章(白)宜爾子孫(白)公(朱)古稀天子之寶(朱)猶曰孜孜(白)宜子孫(白)三希堂精鑑璽(朱)乾隆御覽之寶(朱)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寶(朱)八徵耄念之寶(朱)石渠寶笈(朱)。題識:馬遠。纈朵鋪技雪未消,一般寒意各飄簫。竹梅解道同為友,可任孤鬆獨後凋。丙午孟冬御筆題。籤條:宋馬遠歲寒三友純廟御題,丙午為乾隆五十一年,時年七十有六歲。此幅載在寶笈三編,題詠見御製詩集四集卷六十二,書在北平圖書館,故得自記,榴書。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名稱】宋 馬遠 鬆月圖

【年代】宋代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名稱】宋 馬遠 寒江獨釣圖

【年代】宋代

馬遠所繪的《寒江獨釣圖》以嚴謹的鐵線描,畫一葉扁舟,上有一位老翁俯身垂釣,船旁以淡墨寥寥數筆勾出水紋,四周都是空白。畫家畫得很少,但畫面並不空。反而令人覺得江水浩渺,寒氣逼人。而且還覺得空白之處有一種語言難以表述的意趣,是空疏寂靜,還是蕭條淡泊,真令人思之不盡。這種詩—般耐人尋味的境界,是畫家的心靈與自然結合的產物,在藝術上則是利用虛實結合而產生的結果。

《寒江獨釣圖》只畫了漂浮於水面的一葉扁舟和一個在船隻上獨坐垂釣的漁翁,他身體略前傾,全神貫注,或許此時正有魚兒咬鉤?由於釣者坐在船的一端,故爾船尾微微上翹。四周除了寥寥幾筆的微波之外,幾乎全為空白。然而,就是這片空白表現出了煙波浩渺的江水和極強的空間感,更突現出一個“獨”字,襯托了江上寒意蕭瑟的氣氛,從而更加集中地刻畫了漁翁專心於垂釣的神氣,也給欣賞者提供了一種渺遠的意境和廣闊的想象餘地。這真是“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這幅畫取唐人詩意--“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畫清冷靜寂的湖面上,停一小舟,一位蓑笠翁正獨自垂釣,對岸山勢險峻,天空陰沉,將雪山反襯得更為鮮明。近處挺勁的青松被積雪覆蓋,迎風傲立,枯樹低枝,頗具生機。在藝術表現上,這幅畫取平遠佈局,構圖有宋人筆意。畫面上的色調單純,點以赭石、花青,與墨色相間。一派寒氣,使作品凝重而又生氣,充滿了靜寂、蕭寒的氣氛。

在中國畫中何謂虛實?一般說,“實”指繪畫中有筆墨處。虛與實相對,無筆墨處即為“虛”。畫家作畫常常用心:廠無筆墨處,用力於有筆墨處,以達到“虛實相生,元畫處皆成妙境” 。在這幅畫上,作者正是這樣處理的,他著力描繪垂釣者的凝神專注神態,和幾條淡淡的輕柔起伏的水紋,來引起觀者的想像,使空白不再是虛無,而給人以茫茫江水,悠悠天空的印象。所以,美學家認為,“藝術家創造的形象是‘實’,引起我們的想象是‘虛’”。虛在畫上也具有“實”的意象。這種巧妙地利用空白的藝術手法,中國畫家稱之為“計白當黑”,是中國藝術的一個重要特點。《寒江獨釣圖》是一幅在藝術上成功地運用虛實結合,創造出意象境界的典範之作。

唐代詩人柳宗元在絕句《江雪》這樣描述:“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寒江獨釣圖》創作與這首詩有關,這就是詩意畫,欣賞這一詩一畫,可以領略到“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的藝術趣味。在空闊平靜的江面上,有一人正在獨釣,他身體略前傾,全神貫注,或許此時正有魚兒咬鉤?由於釣者坐在船的一端,故爾船尾微微上翹。畫面四周皆不著墨跡,只是在船邊勾出淡淡的幾條水波紋以示江面,使人可以聯想江的空曠,人在畫面中央,更突現出一個“獨”字。馬遠素有“馬一角”之稱,他常常留出許多空白處給觀賞者以自由想象的餘地,以少許勝繁複,手段高明。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名稱】宋 馬遠 江亭望雁圖

【年代】宋代

《江亭望雁圖》以南宋馬遠之法,繪江亭對景寥闊曠朗,鷗雁斜飛漁舟蕩波,樹法瘦峭之筆,爽利而無拘泥之態,尤得馬夏韻趣,舊題馬遠,是其一路風格之作。畫心鈐印:馬遠;跋邊:馬遠,此圖用筆流逸,景物疏爽,幾脫畫院習氣矣。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名稱】宋 馬遠 舉杯玩月圖

【年代】宋代

《舉杯玩月圖》與馬遠的另一副《對月圖》風格和用筆用墨非常相似,且都具有詩人高士于山水之中吟詩賦歌的意境,同屬詩意圖。本幅畫,作者馬遠靈感來自李白詩“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士人對著迷濛煙嵐,皎潔明月獨飲,氣氛浪漫。畫石用水份多的大斧劈,墨色分明,技法純熟,是明人學馬夏流派作品。幅右下角“欽禮”二字,學者認為是明代浙派後期名家鍾欽禮款。鍾禮,字欽禮,學戴進,善畫峰巒雲氣變化。

《舉杯玩月圖》立軸是一張根據李白的詩來創作的詩意畫,簡潔的構圖,充滿幽茫空曠的空氣感,引發觀者產生一種浪漫感性的情緒。 過去這幅畫被認為是南宋宮廷畫家馬遠的傑作,但是經過數百年之後,才揭開了作者真實的身份。 在畫的左下角,發現一組簽名和印章。但是,有兩枚後來的收藏印章重疊覆蓋在這個簽名和印章之上。簽名以濃墨書寫,因此可以清楚釋讀出“欽禮”兩個字,這可能是畫家的字號。 姓名的另外一個線索,在於被覆蓋的這顆印章。透過攝影,我們先將印章的局部放大顯現,然後再利用影像處理,將上下兩個不同的印文分離,就可以判讀出下層的這方印文為“鍾氏欽禮”。 現在將簽名與印章並列一起,這幅畫的作者便呼之欲出,他是明代的一位宮廷畫家─鍾禮。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名稱】宋 馬遠 山徑春行

【年代】宋代

【簡介】卷,絹本,淡設色,縱27.3釐米,橫73釐米。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山徑春行圖》描繪春天的江南,雲淡風輕。一名儒雅的文士,帶著攜琴的小童,漫步于山徑間。溪旁的柳樹,抽出了細柔的新芽,引來了一對黃鶯,在枝梢上愉悅的鳴唱著。他站在溪旁望著它們,捻鬚微笑,陶然地沉浸在初春的生氣裡。宋人畫圖,猶如畫詩;到了南宋,尤其如此。春和景明,正是四季裡最適合外出賞花、踏青、訪友的季節。在這幅馬遠的《山徑春行》中,畫中高士外出春遊,享受的,無疑就是宋代理學家程頤筆底下所謂“雲淡風輕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的春景!在這樣的春景裡,高士的衣袖觸動了野花,野花輕揚飛舞,驚動了原本在鳴唱的鳥兒,也說明了畫裡的詩情,正是由南宋寧宗的題詩:“觸袖野花多自舞,避人幽鳥不成啼”轉化而來。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1190年-1279年),字遙父,號欽山,南宋著名畫家。原籍河中,僑寓錢塘。南宋光宗,寧宗兩朝畫院待詔。與李唐、劉松年、夏圭並稱南宋四大家,又與夏圭並稱馬夏。有《踏歌圖》、《水圖》、《梅石溪鳧圖》、《西園雅集圖》、《孔子像》等傳世。馬遠藝術上克承家學而超過了他的先輩。馬遠在我國繪畫史上享有盛譽,與李唐、劉松年、夏圭並稱為南宋四大家。馬遠出身於繪畫世家,家學淵源,自幼受藝術的薰陶,繼承家學並吸收李唐畫法, 形成了自己獨特風格。他的山水畫成就最大,獨樹一幟,與夏圭齊名,時稱“馬夏”,成為繪畫史上富有獨創性的大畫家。

馬遠 -藝術風格和特點

馬遠的藝術才能是多方面的,山水、人物、花鳥各臻其妙,而以山水畫最為出色。從畫面和史料上來分析,馬遠的畫風主要受兩條源流的影響:一是繼承了“家傳”即“馬家面貌”的繪畫風格,二是師承李唐。但他並不拘泥於前人,能夠獨闢蹊徑,自樹一幟,因此有“獨步畫院”、“院中人獨步”的美譽,在我國古代史上享有盛譽,與李唐、劉松年,夏圭並稱為“南宋四大家”。

馬遠的山水畫師承范寬、李成、李唐剛勁的筆法,董源、巨然、“二米”的黑墨,再加之與江浙一帶空氣迷濛、溼潤的實景融會貫通,在構圖和表現方法上都有創新。他善於畫平視和遠視的構圖,多取特寫鏡頭式的近景。其遠景簡略輕淡,近景凝重精整,從而使主題更為突出和集中。在構圖方面,馬遠長於以部分表現整體的藝術手法,畫山,常畫山之一角,畫水,則常寫水之一涯,使畫面留有許多空白。他擅於截取自然中的片段小景,放在廣闊空間的一角加以描繪,以峭拔簡括見長,下筆遒勁嚴峻,設色清潤,人稱之為“馬一角”或“馬半邊”。他這種新的構圖形式,一掃過去重巒疊嶂、雲煙滿紙的畫法,摒棄了北宋時的全景式構圖,使景物變得簡潔,主體鮮明突出,而意境卻依舊完整,這也正是南宋院體山水的一大特點。中國山水畫從董、巨全景式的構圖發展到南宋,經歷著藝術本身的演變過程,到馬遠只不過是長鏈上的一環。

馬遠的山水畫作品是極為豐富的,畫家用不同的手法,表現不同水波。其用筆變化多端:或用線細如髮絲,淡淡地寫;或用線如行雲流水,加以墨色濃淡粗細之變化;或隨意揮灑,溼筆、幹筆相輔;或用顫筆;或斷線為點;或粗實穩健;或深厚雄壯;或細膩流利;或簡潔多折……把平遠、迂迴、盤旋、洶湧、激盪、跳躍,以及微風吹拂的波紋、月光泛影的漣灩等水的動態,描繪得惟妙惟肖,把神奇的不可捉摸的水自然真實地表現出來,體現了畫家對大自然的深入觀察能力和高超的筆墨表現能力。

對於馬遠的“邊角之景”,過去曾流行過這樣的解釋:由於南宋時期中原淪陷,南宋政府腐敗無能,馬遠的“邊角之景”是借“殘山剩水”來諷刺朝廷,寄託愛國之志。把藝術的構圖及技法方面的演變與特色牽強附會地臆測為一種政治態度是不科學的。其實馬遠的畫也不盡是“殘山剩水”,也有大幅痛快淋漓的作品。他的用筆則是剛柔相濟,豪放中不失嚴謹,變化中體現和諧。他善用“水墨蒼勁”的“大斧劈皴”來畫山石,稜角方硬而富有質感,同時又增加了畫面的空間與量感,與范寬、李成、李唐等畫家的骨法用筆有著明顯的區別。用墨方面,他採用水墨、焦墨並用,但多用水墨,以突出江南空氣的迷濛與溼潤,與董源、“二米”的黑墨相比已是變化了許多,使畫面的剛柔之感得以充分的對比和強化。

馬遠的山水畫藝術獨具風格,“奇怪突兀”、“多斜偃騫”、“拖枝”、“雕琢”、“一角”、“半邊”、“空疏”等是其作品特有的藝術特徵,他的藝術手法、繪畫語言、表現形式在山水畫的發展史上確是一種創新,對我國山水畫藝術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馬遠 -藝術成就和影響

馬遠藝術上克承家學而超過了他的先輩,他繼承並發展了李唐的畫風,以拖技的多姿形態畫梅樹,尤善於在章法大膽取捨剪裁,描繪山之一角水之一涯的局部,畫面上留出大幅空白以突出景觀。這種“邊角之景”其特點正如前人所指出的“全境不多,其小幅或峭峰直上而不見其頂,或絕壁直下而不見其腳,或近山參天而遠山則低,或孤舟泛月而一人獨坐”,予人以玩味不盡的意趣。馬遠的風格獨特,富有詩意。畫水能表現出在不同環境氣候下的種種形態。其花鳥作品善於在自然環境中描繪花鳥的神情野趣。所畫人物,取材廣泛,多畫佛道、貴族、文人雅士、漁樵、農夫等,閒雅軒昂,神氣盎然。馬遠在當時影響極大,有獨步畫院之譽。

馬遠藝術上克承家學而超過了他的先輩,他繼承並發展了李唐的畫風,以拖技的多姿形態畫梅樹,尤善於在章法大膽取捨剪裁,描繪山之一角水之一涯的局部,畫面上留出大幅空白以突出景觀。這種"邊角之景"其特點正如前人所指出的"全境不多,其小幅或峭峰直上而不見其頂,或絕壁直下而不見其腳,或近山參天而遠山則低,或孤舟泛月而一人獨坐",予人以玩味不盡的意趣。風格獨特,富有詩意。畫水能表現出在不同環境氣候下的種種形態。其花鳥作品善於在自然環境中描繪花鳥的神情野趣。所畫人物,取材廣泛,多畫佛道、貴族、文人雅士、漁樵、農夫等,閒雅軒昂,神氣盎然。馬遠在當時影響極大,有獨步畫院之譽,與李唐、劉松年、夏圭並稱南宋四家,又與夏圭並稱馬夏。

作品欣賞: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水圖》第一幅:第一幅缺一半,無圖名,畫面上是密密的尖小細浪,遠處的水波舒緩而輕淡,這是金秋季節裡靜謐的湖面。

《十二水圖》馬遠對水觀察的細緻入微,以及創造出來的形態美感和筆墨技能,都令人驚歎不已。如“洞庭風細”,波浪如鱗,不激不怒,近大遠小以至 於水天一色,彷彿覺得微風習習,輕輕掠過了那開闊的湖面,使人心曠神怡,寵辱皆忘。“層波疊浪”是以顫抖的筆法,描寫浪濤的起落,彷佛其下有蛟龍蟄伏。那 洶湧澎湃的氣勢,使人精神振奮而感到豪壯。“湖光瀲灩”一幅,畫家以輕快流暢的筆法,畫出水波的跳動,浪峰無規則的排列,顯然受到亂風的吹蕩,即使畫家不 染上紅色,也使觀者感到陽光明媚的杭州西湖景象來。“雲舒浪卷”一幅,卻又是另外一番境界。畫家以凝澀的筆觸,畫出一個浪頭,它彷佛咆哮著要騰空而起,天 空中黑雲滾動,與水相接,更增加有如衝鋒陷陣的氣概。畫面雖小,而氣魄宏大壯觀。其它各幅,都各有不同的筆法特點和意境,就留待讀者自己體會。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水圖》第二幅:洞庭風細。起伏的線條組成細密柔婉的波浪,漸漸向遠方淡化,最後虛幻成水天一色。湖面輕風習習,波浪如鱗,萬頃碧波,浩渺無際。這是春明景和的洞庭湖。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水圖》第三幅:層波疊浪。大幅度起伏的波浪用粗重的顫筆畫出,浪谷間捲起浪花。這是洶湧澎湃、向前奔騰的巨流。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水圖》第四幅:寒塘清淺。稀疏的線條迴旋起伏,水邊三兩石頭,水面流動感很強,顯然這是溪流,而非清淺的池塘。畫面上的水紋,讓人聯想到馬遠的另一幅佳作《梅石溪鳧圖》。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水圖》第五幅:長江萬頃。流利的線條勾出的浪尖,都指向同一方向,遠處的浪尖漸漸虛化。顯然這是長江下游開闊浩瀚的江面。江水浩蕩、平穩而又從容,有一種兼收幷蓄的雍容大度,正順著江風的吹拂,朝向大海奔湧而去。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水圖》第六幅:黃河逆流。粗重線條勾出的巨幅波浪,浪間捲起的浪花,都向前作奔湧抬升運動,又呈現向後逆湧之勢。這是壺口那段的黃河水,渾濁、奔騰、激盪、咆哮,帶著原始粗獷的生命力,挾雷霆萬鈞之勢,正要衝破障礙向前傾瀉。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水圖》第八幅:雲生蒼海。浪峰向前傾斜,後浪緊推前浪,雲遮霧鎖,濤聲如潮。這是漲潮時的海浪。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水圖》第十幅:雲舒浪卷。雲霧瀰漫下的海面,前後都是湧動的波浪,中間用粗重凝澀的顫筆,畫出一個抬起的浪頭,正在發威咆哮。這是滄海中的洪波。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梅石溪鳧圖》頁,絹本,設色畫,縱26.7cm,橫28.6cm。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本幅款署“馬遠”。鈐藏印:“ 潞王寶”、“茅林心賞”、“阿蒙”、“於騰私印”。

圖中畫山崖側立,臘梅倒垂,薄霧濛濛的澗水中,一群野鴨正在遊戲。山石以斧劈皴法畫之,方硬峭拔,與用筆輕快、毛羽鬆蓬的野鴨形成鮮明的對比。倒垂曲折的枝條是馬遠特有的畫法,故有“拖枝馬遠”之稱。畫面呈典型的對角線式構圖,岩石、梅樹都偏居畫面的左上部分,梅樹枝條的走勢更強調了此種佈局的形式感,右下方的野鴨既起到了平衡畫面的作用,又是全圖的點睛之筆,一幅“春江水暖鴨先知”的景象,無限生趣,躍然絹素。生於懸崖的梅樹倒懸而下,梅花怒放,溪水碧波中,群鴨嬉戲,處處都洋溢著春日活躍的生機。

此畫繪梅枝斜出石上,水中有群鳧飛集浮泳。剪裁、構圖新巧。有款“馬遠”二小字。所繪梅枝剛勁曲折,又有力度,用焦墨勾勒的樹幹,顯得“瘦硬如屈鐵”。山石用大斧劈皴,堅實,爽朗而有力。水波繪製生動,表現迂迥、盤旋、以及由微風吹起的微波,畫得十分動人。馬遠的山水畫變古來諸家全景之法,新奇佈局,因此有“或峭峰其上,而不見頂;或絕壁直下,而不寫腳,或近山參天,遠山則低;或孤舟泛月,一人獨坐”的說法。

這是馬遠的一幅傳世精品。畫面採用對角線式構圖,正是山不見巔、樹不見頂的邊角截景。畫面左上方是立於水中的峭壁一角,近處山石運用典型的大斧劈皴法,清剛猛烈,簡練概括,尖梢處如鐵釘一般尖利峭拔。遠處坡石則先用重墨勾出輪廓,再用水筆迅速渲染、暈淡,一遍成形,產生微妙的明暗過渡。這種畫法不同於南宗山水的層層積染。峭壁之上,兩株梅樹一上一下,紅白相映,錯落而開。紅梅枝幹虯曲,取蒼龍探海之勢,這是馬遠畫樹的典型畫法,人稱“拖枝馬遠”。畫面左下方的白梅與紅梅呼應,俯仰成趣。花朵用色粉點染而就,盡態極妍,正是馬家“宮梅”本色。樹下石邊一泓碧波,十隻野鴨嬉戲水中,愜意安閒,水面蕩起一層層細細的波紋,頗富於韻律和節奏感。野鴨雖小,卻勾染點簇,精細不苟,毛羽燦然,其靈活的身姿,或顧盼、或相呼、或理毛、或覓食,各具情態,顯示了畫家精湛的寫生造型能力。畫面上方留出空白,迷茫空瀠,引人入意境悠遠的塵外世界。清人笪重光《畫筌》中有云:“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觀此畫方知此言不虛。在此畫中未見馬遠題款及印章,如不細心查看,連作者的題名也不易找到。原來馬遠將自己的姓名以近似點苔的筆法藏在岩石下部空白處,稍不留心就會讓人誤以為是點苔之筆。其構思的巧妙和獨到由此可見一斑。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名稱】宋 馬遠 華燈待宴圖

【年代】宋代

【簡介】絹本,111.9釐米×53.5釐米,臺北故宮博物院珍藏。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名稱】宋 馬遠 梅花書屋

【年代】宋代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名稱】宋 馬遠 對月圖

【年代】宋代

【簡介】立軸,絹本,淡設色,縱149.7釐米,橫78.2釐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對月圖》描繪的是一位高人在崇山峻嶺間邀月共飲的場景。筆線粗重而帶顫動,樹石皴法採用側筆直刷濃淡一筆而成的畫法,樹幹瘦硬如屈鐵,樹枝斜拖而長,水作勾勒回紋,構圖佈局尤喜作半邊一角之景,遂有“馬一角”綽號。用特重烘染的手法來製造出月夜朦朧的景色,給人一種境界高簡、意象幽邃的趣味,發人深思。此圖充分發揮了他的特點,是南宋象徵主義作品的代表。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名稱】宋 馬遠 山水人物

【年代】宋代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名稱】宋 馬遠 歲寒三友圖

【年代】宋代

馬遠的《歲寒三友圖》以鬆、竹、梅暗喻文人氣節,頌揚不附權勢,特立獨行,潔身自好的品德。畫面上高峰突兀,喬松婆娑,寒梅競放,翠竹搖曳,觀之有入瑤林仙境之感。該畫清初時為福建耿氏家族所得,後入清內府,上有乾隆諸璽及題詩一首。該詩被收入《乾隆御製詩》。清末時從內府流出,1956年出版於《中國古畫集》。馬遠為南宋首屈一指的大畫家,所畫以殘山剩水最為著名,素有“馬一角”之稱。此寫歲寒三友屬古人常用題材,以鬆、竹、梅暗喻文人氣節,頌揚不附權勢,特立獨行,潔身自好的品德。畫面上高峰突兀,喬松婆娑,寒梅競放,翠竹搖曳,觀之有入瑤林仙境之感。明代大家戴進即由此脫胎,開浙派之先。今馬遠真跡存世絕少,見於著錄的更屬難得。

鈐印:耿會侯鑑定書畫之章(朱)都尉耿信公書畫印章(白)宜爾子孫(白)公(朱)古稀天子之寶(朱)猶曰孜孜(白)宜子孫(白)三希堂精鑑璽(朱)乾隆御覽之寶(朱)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寶(朱)八徵耄念之寶(朱)石渠寶笈(朱)。題識:馬遠。纈朵鋪技雪未消,一般寒意各飄簫。竹梅解道同為友,可任孤鬆獨後凋。丙午孟冬御筆題。籤條:宋馬遠歲寒三友純廟御題,丙午為乾隆五十一年,時年七十有六歲。此幅載在寶笈三編,題詠見御製詩集四集卷六十二,書在北平圖書館,故得自記,榴書。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名稱】宋 馬遠 鬆月圖

【年代】宋代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名稱】宋 馬遠 寒江獨釣圖

【年代】宋代

馬遠所繪的《寒江獨釣圖》以嚴謹的鐵線描,畫一葉扁舟,上有一位老翁俯身垂釣,船旁以淡墨寥寥數筆勾出水紋,四周都是空白。畫家畫得很少,但畫面並不空。反而令人覺得江水浩渺,寒氣逼人。而且還覺得空白之處有一種語言難以表述的意趣,是空疏寂靜,還是蕭條淡泊,真令人思之不盡。這種詩—般耐人尋味的境界,是畫家的心靈與自然結合的產物,在藝術上則是利用虛實結合而產生的結果。

《寒江獨釣圖》只畫了漂浮於水面的一葉扁舟和一個在船隻上獨坐垂釣的漁翁,他身體略前傾,全神貫注,或許此時正有魚兒咬鉤?由於釣者坐在船的一端,故爾船尾微微上翹。四周除了寥寥幾筆的微波之外,幾乎全為空白。然而,就是這片空白表現出了煙波浩渺的江水和極強的空間感,更突現出一個“獨”字,襯托了江上寒意蕭瑟的氣氛,從而更加集中地刻畫了漁翁專心於垂釣的神氣,也給欣賞者提供了一種渺遠的意境和廣闊的想象餘地。這真是“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這幅畫取唐人詩意--“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畫清冷靜寂的湖面上,停一小舟,一位蓑笠翁正獨自垂釣,對岸山勢險峻,天空陰沉,將雪山反襯得更為鮮明。近處挺勁的青松被積雪覆蓋,迎風傲立,枯樹低枝,頗具生機。在藝術表現上,這幅畫取平遠佈局,構圖有宋人筆意。畫面上的色調單純,點以赭石、花青,與墨色相間。一派寒氣,使作品凝重而又生氣,充滿了靜寂、蕭寒的氣氛。

在中國畫中何謂虛實?一般說,“實”指繪畫中有筆墨處。虛與實相對,無筆墨處即為“虛”。畫家作畫常常用心:廠無筆墨處,用力於有筆墨處,以達到“虛實相生,元畫處皆成妙境” 。在這幅畫上,作者正是這樣處理的,他著力描繪垂釣者的凝神專注神態,和幾條淡淡的輕柔起伏的水紋,來引起觀者的想像,使空白不再是虛無,而給人以茫茫江水,悠悠天空的印象。所以,美學家認為,“藝術家創造的形象是‘實’,引起我們的想象是‘虛’”。虛在畫上也具有“實”的意象。這種巧妙地利用空白的藝術手法,中國畫家稱之為“計白當黑”,是中國藝術的一個重要特點。《寒江獨釣圖》是一幅在藝術上成功地運用虛實結合,創造出意象境界的典範之作。

唐代詩人柳宗元在絕句《江雪》這樣描述:“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寒江獨釣圖》創作與這首詩有關,這就是詩意畫,欣賞這一詩一畫,可以領略到“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的藝術趣味。在空闊平靜的江面上,有一人正在獨釣,他身體略前傾,全神貫注,或許此時正有魚兒咬鉤?由於釣者坐在船的一端,故爾船尾微微上翹。畫面四周皆不著墨跡,只是在船邊勾出淡淡的幾條水波紋以示江面,使人可以聯想江的空曠,人在畫面中央,更突現出一個“獨”字。馬遠素有“馬一角”之稱,他常常留出許多空白處給觀賞者以自由想象的餘地,以少許勝繁複,手段高明。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名稱】宋 馬遠 江亭望雁圖

【年代】宋代

《江亭望雁圖》以南宋馬遠之法,繪江亭對景寥闊曠朗,鷗雁斜飛漁舟蕩波,樹法瘦峭之筆,爽利而無拘泥之態,尤得馬夏韻趣,舊題馬遠,是其一路風格之作。畫心鈐印:馬遠;跋邊:馬遠,此圖用筆流逸,景物疏爽,幾脫畫院習氣矣。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名稱】宋 馬遠 舉杯玩月圖

【年代】宋代

《舉杯玩月圖》與馬遠的另一副《對月圖》風格和用筆用墨非常相似,且都具有詩人高士于山水之中吟詩賦歌的意境,同屬詩意圖。本幅畫,作者馬遠靈感來自李白詩“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士人對著迷濛煙嵐,皎潔明月獨飲,氣氛浪漫。畫石用水份多的大斧劈,墨色分明,技法純熟,是明人學馬夏流派作品。幅右下角“欽禮”二字,學者認為是明代浙派後期名家鍾欽禮款。鍾禮,字欽禮,學戴進,善畫峰巒雲氣變化。

《舉杯玩月圖》立軸是一張根據李白的詩來創作的詩意畫,簡潔的構圖,充滿幽茫空曠的空氣感,引發觀者產生一種浪漫感性的情緒。 過去這幅畫被認為是南宋宮廷畫家馬遠的傑作,但是經過數百年之後,才揭開了作者真實的身份。 在畫的左下角,發現一組簽名和印章。但是,有兩枚後來的收藏印章重疊覆蓋在這個簽名和印章之上。簽名以濃墨書寫,因此可以清楚釋讀出“欽禮”兩個字,這可能是畫家的字號。 姓名的另外一個線索,在於被覆蓋的這顆印章。透過攝影,我們先將印章的局部放大顯現,然後再利用影像處理,將上下兩個不同的印文分離,就可以判讀出下層的這方印文為“鍾氏欽禮”。 現在將簽名與印章並列一起,這幅畫的作者便呼之欲出,他是明代的一位宮廷畫家─鍾禮。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名稱】宋 馬遠 山徑春行

【年代】宋代

【簡介】卷,絹本,淡設色,縱27.3釐米,橫73釐米。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山徑春行圖》描繪春天的江南,雲淡風輕。一名儒雅的文士,帶著攜琴的小童,漫步于山徑間。溪旁的柳樹,抽出了細柔的新芽,引來了一對黃鶯,在枝梢上愉悅的鳴唱著。他站在溪旁望著它們,捻鬚微笑,陶然地沉浸在初春的生氣裡。宋人畫圖,猶如畫詩;到了南宋,尤其如此。春和景明,正是四季裡最適合外出賞花、踏青、訪友的季節。在這幅馬遠的《山徑春行》中,畫中高士外出春遊,享受的,無疑就是宋代理學家程頤筆底下所謂“雲淡風輕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的春景!在這樣的春景裡,高士的衣袖觸動了野花,野花輕揚飛舞,驚動了原本在鳴唱的鳥兒,也說明了畫裡的詩情,正是由南宋寧宗的題詩:“觸袖野花多自舞,避人幽鳥不成啼”轉化而來。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名稱】宋 馬遠 柳溪琴隱

【年代】宋代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1190年-1279年),字遙父,號欽山,南宋著名畫家。原籍河中,僑寓錢塘。南宋光宗,寧宗兩朝畫院待詔。與李唐、劉松年、夏圭並稱南宋四大家,又與夏圭並稱馬夏。有《踏歌圖》、《水圖》、《梅石溪鳧圖》、《西園雅集圖》、《孔子像》等傳世。馬遠藝術上克承家學而超過了他的先輩。馬遠在我國繪畫史上享有盛譽,與李唐、劉松年、夏圭並稱為南宋四大家。馬遠出身於繪畫世家,家學淵源,自幼受藝術的薰陶,繼承家學並吸收李唐畫法, 形成了自己獨特風格。他的山水畫成就最大,獨樹一幟,與夏圭齊名,時稱“馬夏”,成為繪畫史上富有獨創性的大畫家。

馬遠 -藝術風格和特點

馬遠的藝術才能是多方面的,山水、人物、花鳥各臻其妙,而以山水畫最為出色。從畫面和史料上來分析,馬遠的畫風主要受兩條源流的影響:一是繼承了“家傳”即“馬家面貌”的繪畫風格,二是師承李唐。但他並不拘泥於前人,能夠獨闢蹊徑,自樹一幟,因此有“獨步畫院”、“院中人獨步”的美譽,在我國古代史上享有盛譽,與李唐、劉松年,夏圭並稱為“南宋四大家”。

馬遠的山水畫師承范寬、李成、李唐剛勁的筆法,董源、巨然、“二米”的黑墨,再加之與江浙一帶空氣迷濛、溼潤的實景融會貫通,在構圖和表現方法上都有創新。他善於畫平視和遠視的構圖,多取特寫鏡頭式的近景。其遠景簡略輕淡,近景凝重精整,從而使主題更為突出和集中。在構圖方面,馬遠長於以部分表現整體的藝術手法,畫山,常畫山之一角,畫水,則常寫水之一涯,使畫面留有許多空白。他擅於截取自然中的片段小景,放在廣闊空間的一角加以描繪,以峭拔簡括見長,下筆遒勁嚴峻,設色清潤,人稱之為“馬一角”或“馬半邊”。他這種新的構圖形式,一掃過去重巒疊嶂、雲煙滿紙的畫法,摒棄了北宋時的全景式構圖,使景物變得簡潔,主體鮮明突出,而意境卻依舊完整,這也正是南宋院體山水的一大特點。中國山水畫從董、巨全景式的構圖發展到南宋,經歷著藝術本身的演變過程,到馬遠只不過是長鏈上的一環。

馬遠的山水畫作品是極為豐富的,畫家用不同的手法,表現不同水波。其用筆變化多端:或用線細如髮絲,淡淡地寫;或用線如行雲流水,加以墨色濃淡粗細之變化;或隨意揮灑,溼筆、幹筆相輔;或用顫筆;或斷線為點;或粗實穩健;或深厚雄壯;或細膩流利;或簡潔多折……把平遠、迂迴、盤旋、洶湧、激盪、跳躍,以及微風吹拂的波紋、月光泛影的漣灩等水的動態,描繪得惟妙惟肖,把神奇的不可捉摸的水自然真實地表現出來,體現了畫家對大自然的深入觀察能力和高超的筆墨表現能力。

對於馬遠的“邊角之景”,過去曾流行過這樣的解釋:由於南宋時期中原淪陷,南宋政府腐敗無能,馬遠的“邊角之景”是借“殘山剩水”來諷刺朝廷,寄託愛國之志。把藝術的構圖及技法方面的演變與特色牽強附會地臆測為一種政治態度是不科學的。其實馬遠的畫也不盡是“殘山剩水”,也有大幅痛快淋漓的作品。他的用筆則是剛柔相濟,豪放中不失嚴謹,變化中體現和諧。他善用“水墨蒼勁”的“大斧劈皴”來畫山石,稜角方硬而富有質感,同時又增加了畫面的空間與量感,與范寬、李成、李唐等畫家的骨法用筆有著明顯的區別。用墨方面,他採用水墨、焦墨並用,但多用水墨,以突出江南空氣的迷濛與溼潤,與董源、“二米”的黑墨相比已是變化了許多,使畫面的剛柔之感得以充分的對比和強化。

馬遠的山水畫藝術獨具風格,“奇怪突兀”、“多斜偃騫”、“拖枝”、“雕琢”、“一角”、“半邊”、“空疏”等是其作品特有的藝術特徵,他的藝術手法、繪畫語言、表現形式在山水畫的發展史上確是一種創新,對我國山水畫藝術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馬遠 -藝術成就和影響

馬遠藝術上克承家學而超過了他的先輩,他繼承並發展了李唐的畫風,以拖技的多姿形態畫梅樹,尤善於在章法大膽取捨剪裁,描繪山之一角水之一涯的局部,畫面上留出大幅空白以突出景觀。這種“邊角之景”其特點正如前人所指出的“全境不多,其小幅或峭峰直上而不見其頂,或絕壁直下而不見其腳,或近山參天而遠山則低,或孤舟泛月而一人獨坐”,予人以玩味不盡的意趣。馬遠的風格獨特,富有詩意。畫水能表現出在不同環境氣候下的種種形態。其花鳥作品善於在自然環境中描繪花鳥的神情野趣。所畫人物,取材廣泛,多畫佛道、貴族、文人雅士、漁樵、農夫等,閒雅軒昂,神氣盎然。馬遠在當時影響極大,有獨步畫院之譽。

馬遠藝術上克承家學而超過了他的先輩,他繼承並發展了李唐的畫風,以拖技的多姿形態畫梅樹,尤善於在章法大膽取捨剪裁,描繪山之一角水之一涯的局部,畫面上留出大幅空白以突出景觀。這種"邊角之景"其特點正如前人所指出的"全境不多,其小幅或峭峰直上而不見其頂,或絕壁直下而不見其腳,或近山參天而遠山則低,或孤舟泛月而一人獨坐",予人以玩味不盡的意趣。風格獨特,富有詩意。畫水能表現出在不同環境氣候下的種種形態。其花鳥作品善於在自然環境中描繪花鳥的神情野趣。所畫人物,取材廣泛,多畫佛道、貴族、文人雅士、漁樵、農夫等,閒雅軒昂,神氣盎然。馬遠在當時影響極大,有獨步畫院之譽,與李唐、劉松年、夏圭並稱南宋四家,又與夏圭並稱馬夏。

作品欣賞: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水圖》第一幅:第一幅缺一半,無圖名,畫面上是密密的尖小細浪,遠處的水波舒緩而輕淡,這是金秋季節裡靜謐的湖面。

《十二水圖》馬遠對水觀察的細緻入微,以及創造出來的形態美感和筆墨技能,都令人驚歎不已。如“洞庭風細”,波浪如鱗,不激不怒,近大遠小以至 於水天一色,彷彿覺得微風習習,輕輕掠過了那開闊的湖面,使人心曠神怡,寵辱皆忘。“層波疊浪”是以顫抖的筆法,描寫浪濤的起落,彷佛其下有蛟龍蟄伏。那 洶湧澎湃的氣勢,使人精神振奮而感到豪壯。“湖光瀲灩”一幅,畫家以輕快流暢的筆法,畫出水波的跳動,浪峰無規則的排列,顯然受到亂風的吹蕩,即使畫家不 染上紅色,也使觀者感到陽光明媚的杭州西湖景象來。“雲舒浪卷”一幅,卻又是另外一番境界。畫家以凝澀的筆觸,畫出一個浪頭,它彷佛咆哮著要騰空而起,天 空中黑雲滾動,與水相接,更增加有如衝鋒陷陣的氣概。畫面雖小,而氣魄宏大壯觀。其它各幅,都各有不同的筆法特點和意境,就留待讀者自己體會。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水圖》第二幅:洞庭風細。起伏的線條組成細密柔婉的波浪,漸漸向遠方淡化,最後虛幻成水天一色。湖面輕風習習,波浪如鱗,萬頃碧波,浩渺無際。這是春明景和的洞庭湖。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水圖》第三幅:層波疊浪。大幅度起伏的波浪用粗重的顫筆畫出,浪谷間捲起浪花。這是洶湧澎湃、向前奔騰的巨流。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水圖》第四幅:寒塘清淺。稀疏的線條迴旋起伏,水邊三兩石頭,水面流動感很強,顯然這是溪流,而非清淺的池塘。畫面上的水紋,讓人聯想到馬遠的另一幅佳作《梅石溪鳧圖》。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水圖》第五幅:長江萬頃。流利的線條勾出的浪尖,都指向同一方向,遠處的浪尖漸漸虛化。顯然這是長江下游開闊浩瀚的江面。江水浩蕩、平穩而又從容,有一種兼收幷蓄的雍容大度,正順著江風的吹拂,朝向大海奔湧而去。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水圖》第六幅:黃河逆流。粗重線條勾出的巨幅波浪,浪間捲起的浪花,都向前作奔湧抬升運動,又呈現向後逆湧之勢。這是壺口那段的黃河水,渾濁、奔騰、激盪、咆哮,帶著原始粗獷的生命力,挾雷霆萬鈞之勢,正要衝破障礙向前傾瀉。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水圖》第八幅:雲生蒼海。浪峰向前傾斜,後浪緊推前浪,雲遮霧鎖,濤聲如潮。這是漲潮時的海浪。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水圖》第十幅:雲舒浪卷。雲霧瀰漫下的海面,前後都是湧動的波浪,中間用粗重凝澀的顫筆,畫出一個抬起的浪頭,正在發威咆哮。這是滄海中的洪波。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梅石溪鳧圖》頁,絹本,設色畫,縱26.7cm,橫28.6cm。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本幅款署“馬遠”。鈐藏印:“ 潞王寶”、“茅林心賞”、“阿蒙”、“於騰私印”。

圖中畫山崖側立,臘梅倒垂,薄霧濛濛的澗水中,一群野鴨正在遊戲。山石以斧劈皴法畫之,方硬峭拔,與用筆輕快、毛羽鬆蓬的野鴨形成鮮明的對比。倒垂曲折的枝條是馬遠特有的畫法,故有“拖枝馬遠”之稱。畫面呈典型的對角線式構圖,岩石、梅樹都偏居畫面的左上部分,梅樹枝條的走勢更強調了此種佈局的形式感,右下方的野鴨既起到了平衡畫面的作用,又是全圖的點睛之筆,一幅“春江水暖鴨先知”的景象,無限生趣,躍然絹素。生於懸崖的梅樹倒懸而下,梅花怒放,溪水碧波中,群鴨嬉戲,處處都洋溢著春日活躍的生機。

此畫繪梅枝斜出石上,水中有群鳧飛集浮泳。剪裁、構圖新巧。有款“馬遠”二小字。所繪梅枝剛勁曲折,又有力度,用焦墨勾勒的樹幹,顯得“瘦硬如屈鐵”。山石用大斧劈皴,堅實,爽朗而有力。水波繪製生動,表現迂迥、盤旋、以及由微風吹起的微波,畫得十分動人。馬遠的山水畫變古來諸家全景之法,新奇佈局,因此有“或峭峰其上,而不見頂;或絕壁直下,而不寫腳,或近山參天,遠山則低;或孤舟泛月,一人獨坐”的說法。

這是馬遠的一幅傳世精品。畫面採用對角線式構圖,正是山不見巔、樹不見頂的邊角截景。畫面左上方是立於水中的峭壁一角,近處山石運用典型的大斧劈皴法,清剛猛烈,簡練概括,尖梢處如鐵釘一般尖利峭拔。遠處坡石則先用重墨勾出輪廓,再用水筆迅速渲染、暈淡,一遍成形,產生微妙的明暗過渡。這種畫法不同於南宗山水的層層積染。峭壁之上,兩株梅樹一上一下,紅白相映,錯落而開。紅梅枝幹虯曲,取蒼龍探海之勢,這是馬遠畫樹的典型畫法,人稱“拖枝馬遠”。畫面左下方的白梅與紅梅呼應,俯仰成趣。花朵用色粉點染而就,盡態極妍,正是馬家“宮梅”本色。樹下石邊一泓碧波,十隻野鴨嬉戲水中,愜意安閒,水面蕩起一層層細細的波紋,頗富於韻律和節奏感。野鴨雖小,卻勾染點簇,精細不苟,毛羽燦然,其靈活的身姿,或顧盼、或相呼、或理毛、或覓食,各具情態,顯示了畫家精湛的寫生造型能力。畫面上方留出空白,迷茫空瀠,引人入意境悠遠的塵外世界。清人笪重光《畫筌》中有云:“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觀此畫方知此言不虛。在此畫中未見馬遠題款及印章,如不細心查看,連作者的題名也不易找到。原來馬遠將自己的姓名以近似點苔的筆法藏在岩石下部空白處,稍不留心就會讓人誤以為是點苔之筆。其構思的巧妙和獨到由此可見一斑。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名稱】宋 馬遠 華燈待宴圖

【年代】宋代

【簡介】絹本,111.9釐米×53.5釐米,臺北故宮博物院珍藏。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名稱】宋 馬遠 梅花書屋

【年代】宋代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名稱】宋 馬遠 對月圖

【年代】宋代

【簡介】立軸,絹本,淡設色,縱149.7釐米,橫78.2釐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對月圖》描繪的是一位高人在崇山峻嶺間邀月共飲的場景。筆線粗重而帶顫動,樹石皴法採用側筆直刷濃淡一筆而成的畫法,樹幹瘦硬如屈鐵,樹枝斜拖而長,水作勾勒回紋,構圖佈局尤喜作半邊一角之景,遂有“馬一角”綽號。用特重烘染的手法來製造出月夜朦朧的景色,給人一種境界高簡、意象幽邃的趣味,發人深思。此圖充分發揮了他的特點,是南宋象徵主義作品的代表。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名稱】宋 馬遠 山水人物

【年代】宋代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名稱】宋 馬遠 歲寒三友圖

【年代】宋代

馬遠的《歲寒三友圖》以鬆、竹、梅暗喻文人氣節,頌揚不附權勢,特立獨行,潔身自好的品德。畫面上高峰突兀,喬松婆娑,寒梅競放,翠竹搖曳,觀之有入瑤林仙境之感。該畫清初時為福建耿氏家族所得,後入清內府,上有乾隆諸璽及題詩一首。該詩被收入《乾隆御製詩》。清末時從內府流出,1956年出版於《中國古畫集》。馬遠為南宋首屈一指的大畫家,所畫以殘山剩水最為著名,素有“馬一角”之稱。此寫歲寒三友屬古人常用題材,以鬆、竹、梅暗喻文人氣節,頌揚不附權勢,特立獨行,潔身自好的品德。畫面上高峰突兀,喬松婆娑,寒梅競放,翠竹搖曳,觀之有入瑤林仙境之感。明代大家戴進即由此脫胎,開浙派之先。今馬遠真跡存世絕少,見於著錄的更屬難得。

鈐印:耿會侯鑑定書畫之章(朱)都尉耿信公書畫印章(白)宜爾子孫(白)公(朱)古稀天子之寶(朱)猶曰孜孜(白)宜子孫(白)三希堂精鑑璽(朱)乾隆御覽之寶(朱)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寶(朱)八徵耄念之寶(朱)石渠寶笈(朱)。題識:馬遠。纈朵鋪技雪未消,一般寒意各飄簫。竹梅解道同為友,可任孤鬆獨後凋。丙午孟冬御筆題。籤條:宋馬遠歲寒三友純廟御題,丙午為乾隆五十一年,時年七十有六歲。此幅載在寶笈三編,題詠見御製詩集四集卷六十二,書在北平圖書館,故得自記,榴書。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名稱】宋 馬遠 鬆月圖

【年代】宋代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名稱】宋 馬遠 寒江獨釣圖

【年代】宋代

馬遠所繪的《寒江獨釣圖》以嚴謹的鐵線描,畫一葉扁舟,上有一位老翁俯身垂釣,船旁以淡墨寥寥數筆勾出水紋,四周都是空白。畫家畫得很少,但畫面並不空。反而令人覺得江水浩渺,寒氣逼人。而且還覺得空白之處有一種語言難以表述的意趣,是空疏寂靜,還是蕭條淡泊,真令人思之不盡。這種詩—般耐人尋味的境界,是畫家的心靈與自然結合的產物,在藝術上則是利用虛實結合而產生的結果。

《寒江獨釣圖》只畫了漂浮於水面的一葉扁舟和一個在船隻上獨坐垂釣的漁翁,他身體略前傾,全神貫注,或許此時正有魚兒咬鉤?由於釣者坐在船的一端,故爾船尾微微上翹。四周除了寥寥幾筆的微波之外,幾乎全為空白。然而,就是這片空白表現出了煙波浩渺的江水和極強的空間感,更突現出一個“獨”字,襯托了江上寒意蕭瑟的氣氛,從而更加集中地刻畫了漁翁專心於垂釣的神氣,也給欣賞者提供了一種渺遠的意境和廣闊的想象餘地。這真是“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這幅畫取唐人詩意--“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畫清冷靜寂的湖面上,停一小舟,一位蓑笠翁正獨自垂釣,對岸山勢險峻,天空陰沉,將雪山反襯得更為鮮明。近處挺勁的青松被積雪覆蓋,迎風傲立,枯樹低枝,頗具生機。在藝術表現上,這幅畫取平遠佈局,構圖有宋人筆意。畫面上的色調單純,點以赭石、花青,與墨色相間。一派寒氣,使作品凝重而又生氣,充滿了靜寂、蕭寒的氣氛。

在中國畫中何謂虛實?一般說,“實”指繪畫中有筆墨處。虛與實相對,無筆墨處即為“虛”。畫家作畫常常用心:廠無筆墨處,用力於有筆墨處,以達到“虛實相生,元畫處皆成妙境” 。在這幅畫上,作者正是這樣處理的,他著力描繪垂釣者的凝神專注神態,和幾條淡淡的輕柔起伏的水紋,來引起觀者的想像,使空白不再是虛無,而給人以茫茫江水,悠悠天空的印象。所以,美學家認為,“藝術家創造的形象是‘實’,引起我們的想象是‘虛’”。虛在畫上也具有“實”的意象。這種巧妙地利用空白的藝術手法,中國畫家稱之為“計白當黑”,是中國藝術的一個重要特點。《寒江獨釣圖》是一幅在藝術上成功地運用虛實結合,創造出意象境界的典範之作。

唐代詩人柳宗元在絕句《江雪》這樣描述:“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寒江獨釣圖》創作與這首詩有關,這就是詩意畫,欣賞這一詩一畫,可以領略到“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的藝術趣味。在空闊平靜的江面上,有一人正在獨釣,他身體略前傾,全神貫注,或許此時正有魚兒咬鉤?由於釣者坐在船的一端,故爾船尾微微上翹。畫面四周皆不著墨跡,只是在船邊勾出淡淡的幾條水波紋以示江面,使人可以聯想江的空曠,人在畫面中央,更突現出一個“獨”字。馬遠素有“馬一角”之稱,他常常留出許多空白處給觀賞者以自由想象的餘地,以少許勝繁複,手段高明。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名稱】宋 馬遠 江亭望雁圖

【年代】宋代

《江亭望雁圖》以南宋馬遠之法,繪江亭對景寥闊曠朗,鷗雁斜飛漁舟蕩波,樹法瘦峭之筆,爽利而無拘泥之態,尤得馬夏韻趣,舊題馬遠,是其一路風格之作。畫心鈐印:馬遠;跋邊:馬遠,此圖用筆流逸,景物疏爽,幾脫畫院習氣矣。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名稱】宋 馬遠 舉杯玩月圖

【年代】宋代

《舉杯玩月圖》與馬遠的另一副《對月圖》風格和用筆用墨非常相似,且都具有詩人高士于山水之中吟詩賦歌的意境,同屬詩意圖。本幅畫,作者馬遠靈感來自李白詩“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士人對著迷濛煙嵐,皎潔明月獨飲,氣氛浪漫。畫石用水份多的大斧劈,墨色分明,技法純熟,是明人學馬夏流派作品。幅右下角“欽禮”二字,學者認為是明代浙派後期名家鍾欽禮款。鍾禮,字欽禮,學戴進,善畫峰巒雲氣變化。

《舉杯玩月圖》立軸是一張根據李白的詩來創作的詩意畫,簡潔的構圖,充滿幽茫空曠的空氣感,引發觀者產生一種浪漫感性的情緒。 過去這幅畫被認為是南宋宮廷畫家馬遠的傑作,但是經過數百年之後,才揭開了作者真實的身份。 在畫的左下角,發現一組簽名和印章。但是,有兩枚後來的收藏印章重疊覆蓋在這個簽名和印章之上。簽名以濃墨書寫,因此可以清楚釋讀出“欽禮”兩個字,這可能是畫家的字號。 姓名的另外一個線索,在於被覆蓋的這顆印章。透過攝影,我們先將印章的局部放大顯現,然後再利用影像處理,將上下兩個不同的印文分離,就可以判讀出下層的這方印文為“鍾氏欽禮”。 現在將簽名與印章並列一起,這幅畫的作者便呼之欲出,他是明代的一位宮廷畫家─鍾禮。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名稱】宋 馬遠 山徑春行

【年代】宋代

【簡介】卷,絹本,淡設色,縱27.3釐米,橫73釐米。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山徑春行圖》描繪春天的江南,雲淡風輕。一名儒雅的文士,帶著攜琴的小童,漫步于山徑間。溪旁的柳樹,抽出了細柔的新芽,引來了一對黃鶯,在枝梢上愉悅的鳴唱著。他站在溪旁望著它們,捻鬚微笑,陶然地沉浸在初春的生氣裡。宋人畫圖,猶如畫詩;到了南宋,尤其如此。春和景明,正是四季裡最適合外出賞花、踏青、訪友的季節。在這幅馬遠的《山徑春行》中,畫中高士外出春遊,享受的,無疑就是宋代理學家程頤筆底下所謂“雲淡風輕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的春景!在這樣的春景裡,高士的衣袖觸動了野花,野花輕揚飛舞,驚動了原本在鳴唱的鳥兒,也說明了畫裡的詩情,正是由南宋寧宗的題詩:“觸袖野花多自舞,避人幽鳥不成啼”轉化而來。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名稱】宋 馬遠 柳溪琴隱

【年代】宋代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名稱】宋 馬遠 踏歌圖

【年代】宋代

【簡介】絹本,水墨,談設色,縱:191.8釐米,橫:104.5釐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踏歌”是古代民間的一種娛樂活動,人們口唱歡歌、兩足蹬踏,動作自由、活潑。《武進舊事·元夕》中有李篤房吟踏歌的詩句“人影漸稀花露冷,踏歌聲度曉雲邊。”南宋畫家馬遠的《踏歌圖》即表現了村民的踏歌活動。同時此圖也是中國繪畫史中的一件名作,具有重要的地位。《踏歌圖》是一幅山水人物畫。畫家表現雨後天晴的京城郊外景色。同時也反映出豐收之年,農民在田硬上踏歌而行的歡樂情景。圖上段,畫奇峰對峙,和松林掩影中隱約的殿閣飛簷、曲折長廊。中段空白,雲煙迷漫,似乎表示山谷中還有濛濛細雨。下段近景,畫巨石、溪流、石橋、疏柳、翠竹,和低窪的稻田,還有踏歌而行的農人。畫面採用“一角式”。此圖近處田壠溪橋,巨石踞於左角,疏柳翠竹,有幾個老農邊歌邊舞於壠上。遠處高峰削成,宮闕隱現,朝霞一抹。整個氣氛歡快、清曠,形象地表達了“豐年人樂業,壠上踏歌行”的詩意。踏歌是民間一種不拘程式的娛樂形式,用足蹬踏而作歌之謂。據《武林舊事·元夕》載李籃員房寫南宋京城臨安繁華氣象的詩中,有“人影漸衡益露冷,踏歌聲度曉雲邊”句。此外,張武子詩:“帖帖平湖印晚天,踏歌遊女錦相牽;都城半掩人爭路,猶有胡琴落後船”。可見踏歌這一娛樂形式在平民中甚為盛行。此圖在具體畫法上,用筆蒼勁而簡略,大斧劈皴極其乾淨利索,正是院體的典型特色。樹木的枝幹有下偃之勢,則是馬遠個人的創造。這幅作品,從總體上來說,雖然不是邊角之景,但在具體處理上,已經融入了邊角之景的法則,所以,並不以雄偉見長,而是以清新取勝。尤其是瘦削的遠峰,宛如水石盆景,靈動輕盈,絕無北宋山水畫那種迫人心肺的壓倒氣勢。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1190年-1279年),字遙父,號欽山,南宋著名畫家。原籍河中,僑寓錢塘。南宋光宗,寧宗兩朝畫院待詔。與李唐、劉松年、夏圭並稱南宋四大家,又與夏圭並稱馬夏。有《踏歌圖》、《水圖》、《梅石溪鳧圖》、《西園雅集圖》、《孔子像》等傳世。馬遠藝術上克承家學而超過了他的先輩。馬遠在我國繪畫史上享有盛譽,與李唐、劉松年、夏圭並稱為南宋四大家。馬遠出身於繪畫世家,家學淵源,自幼受藝術的薰陶,繼承家學並吸收李唐畫法, 形成了自己獨特風格。他的山水畫成就最大,獨樹一幟,與夏圭齊名,時稱“馬夏”,成為繪畫史上富有獨創性的大畫家。

馬遠 -藝術風格和特點

馬遠的藝術才能是多方面的,山水、人物、花鳥各臻其妙,而以山水畫最為出色。從畫面和史料上來分析,馬遠的畫風主要受兩條源流的影響:一是繼承了“家傳”即“馬家面貌”的繪畫風格,二是師承李唐。但他並不拘泥於前人,能夠獨闢蹊徑,自樹一幟,因此有“獨步畫院”、“院中人獨步”的美譽,在我國古代史上享有盛譽,與李唐、劉松年,夏圭並稱為“南宋四大家”。

馬遠的山水畫師承范寬、李成、李唐剛勁的筆法,董源、巨然、“二米”的黑墨,再加之與江浙一帶空氣迷濛、溼潤的實景融會貫通,在構圖和表現方法上都有創新。他善於畫平視和遠視的構圖,多取特寫鏡頭式的近景。其遠景簡略輕淡,近景凝重精整,從而使主題更為突出和集中。在構圖方面,馬遠長於以部分表現整體的藝術手法,畫山,常畫山之一角,畫水,則常寫水之一涯,使畫面留有許多空白。他擅於截取自然中的片段小景,放在廣闊空間的一角加以描繪,以峭拔簡括見長,下筆遒勁嚴峻,設色清潤,人稱之為“馬一角”或“馬半邊”。他這種新的構圖形式,一掃過去重巒疊嶂、雲煙滿紙的畫法,摒棄了北宋時的全景式構圖,使景物變得簡潔,主體鮮明突出,而意境卻依舊完整,這也正是南宋院體山水的一大特點。中國山水畫從董、巨全景式的構圖發展到南宋,經歷著藝術本身的演變過程,到馬遠只不過是長鏈上的一環。

馬遠的山水畫作品是極為豐富的,畫家用不同的手法,表現不同水波。其用筆變化多端:或用線細如髮絲,淡淡地寫;或用線如行雲流水,加以墨色濃淡粗細之變化;或隨意揮灑,溼筆、幹筆相輔;或用顫筆;或斷線為點;或粗實穩健;或深厚雄壯;或細膩流利;或簡潔多折……把平遠、迂迴、盤旋、洶湧、激盪、跳躍,以及微風吹拂的波紋、月光泛影的漣灩等水的動態,描繪得惟妙惟肖,把神奇的不可捉摸的水自然真實地表現出來,體現了畫家對大自然的深入觀察能力和高超的筆墨表現能力。

對於馬遠的“邊角之景”,過去曾流行過這樣的解釋:由於南宋時期中原淪陷,南宋政府腐敗無能,馬遠的“邊角之景”是借“殘山剩水”來諷刺朝廷,寄託愛國之志。把藝術的構圖及技法方面的演變與特色牽強附會地臆測為一種政治態度是不科學的。其實馬遠的畫也不盡是“殘山剩水”,也有大幅痛快淋漓的作品。他的用筆則是剛柔相濟,豪放中不失嚴謹,變化中體現和諧。他善用“水墨蒼勁”的“大斧劈皴”來畫山石,稜角方硬而富有質感,同時又增加了畫面的空間與量感,與范寬、李成、李唐等畫家的骨法用筆有著明顯的區別。用墨方面,他採用水墨、焦墨並用,但多用水墨,以突出江南空氣的迷濛與溼潤,與董源、“二米”的黑墨相比已是變化了許多,使畫面的剛柔之感得以充分的對比和強化。

馬遠的山水畫藝術獨具風格,“奇怪突兀”、“多斜偃騫”、“拖枝”、“雕琢”、“一角”、“半邊”、“空疏”等是其作品特有的藝術特徵,他的藝術手法、繪畫語言、表現形式在山水畫的發展史上確是一種創新,對我國山水畫藝術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馬遠 -藝術成就和影響

馬遠藝術上克承家學而超過了他的先輩,他繼承並發展了李唐的畫風,以拖技的多姿形態畫梅樹,尤善於在章法大膽取捨剪裁,描繪山之一角水之一涯的局部,畫面上留出大幅空白以突出景觀。這種“邊角之景”其特點正如前人所指出的“全境不多,其小幅或峭峰直上而不見其頂,或絕壁直下而不見其腳,或近山參天而遠山則低,或孤舟泛月而一人獨坐”,予人以玩味不盡的意趣。馬遠的風格獨特,富有詩意。畫水能表現出在不同環境氣候下的種種形態。其花鳥作品善於在自然環境中描繪花鳥的神情野趣。所畫人物,取材廣泛,多畫佛道、貴族、文人雅士、漁樵、農夫等,閒雅軒昂,神氣盎然。馬遠在當時影響極大,有獨步畫院之譽。

馬遠藝術上克承家學而超過了他的先輩,他繼承並發展了李唐的畫風,以拖技的多姿形態畫梅樹,尤善於在章法大膽取捨剪裁,描繪山之一角水之一涯的局部,畫面上留出大幅空白以突出景觀。這種"邊角之景"其特點正如前人所指出的"全境不多,其小幅或峭峰直上而不見其頂,或絕壁直下而不見其腳,或近山參天而遠山則低,或孤舟泛月而一人獨坐",予人以玩味不盡的意趣。風格獨特,富有詩意。畫水能表現出在不同環境氣候下的種種形態。其花鳥作品善於在自然環境中描繪花鳥的神情野趣。所畫人物,取材廣泛,多畫佛道、貴族、文人雅士、漁樵、農夫等,閒雅軒昂,神氣盎然。馬遠在當時影響極大,有獨步畫院之譽,與李唐、劉松年、夏圭並稱南宋四家,又與夏圭並稱馬夏。

作品欣賞: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水圖》第一幅:第一幅缺一半,無圖名,畫面上是密密的尖小細浪,遠處的水波舒緩而輕淡,這是金秋季節裡靜謐的湖面。

《十二水圖》馬遠對水觀察的細緻入微,以及創造出來的形態美感和筆墨技能,都令人驚歎不已。如“洞庭風細”,波浪如鱗,不激不怒,近大遠小以至 於水天一色,彷彿覺得微風習習,輕輕掠過了那開闊的湖面,使人心曠神怡,寵辱皆忘。“層波疊浪”是以顫抖的筆法,描寫浪濤的起落,彷佛其下有蛟龍蟄伏。那 洶湧澎湃的氣勢,使人精神振奮而感到豪壯。“湖光瀲灩”一幅,畫家以輕快流暢的筆法,畫出水波的跳動,浪峰無規則的排列,顯然受到亂風的吹蕩,即使畫家不 染上紅色,也使觀者感到陽光明媚的杭州西湖景象來。“雲舒浪卷”一幅,卻又是另外一番境界。畫家以凝澀的筆觸,畫出一個浪頭,它彷佛咆哮著要騰空而起,天 空中黑雲滾動,與水相接,更增加有如衝鋒陷陣的氣概。畫面雖小,而氣魄宏大壯觀。其它各幅,都各有不同的筆法特點和意境,就留待讀者自己體會。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水圖》第二幅:洞庭風細。起伏的線條組成細密柔婉的波浪,漸漸向遠方淡化,最後虛幻成水天一色。湖面輕風習習,波浪如鱗,萬頃碧波,浩渺無際。這是春明景和的洞庭湖。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水圖》第三幅:層波疊浪。大幅度起伏的波浪用粗重的顫筆畫出,浪谷間捲起浪花。這是洶湧澎湃、向前奔騰的巨流。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水圖》第四幅:寒塘清淺。稀疏的線條迴旋起伏,水邊三兩石頭,水面流動感很強,顯然這是溪流,而非清淺的池塘。畫面上的水紋,讓人聯想到馬遠的另一幅佳作《梅石溪鳧圖》。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水圖》第五幅:長江萬頃。流利的線條勾出的浪尖,都指向同一方向,遠處的浪尖漸漸虛化。顯然這是長江下游開闊浩瀚的江面。江水浩蕩、平穩而又從容,有一種兼收幷蓄的雍容大度,正順著江風的吹拂,朝向大海奔湧而去。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水圖》第六幅:黃河逆流。粗重線條勾出的巨幅波浪,浪間捲起的浪花,都向前作奔湧抬升運動,又呈現向後逆湧之勢。這是壺口那段的黃河水,渾濁、奔騰、激盪、咆哮,帶著原始粗獷的生命力,挾雷霆萬鈞之勢,正要衝破障礙向前傾瀉。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水圖》第八幅:雲生蒼海。浪峰向前傾斜,後浪緊推前浪,雲遮霧鎖,濤聲如潮。這是漲潮時的海浪。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水圖》第十幅:雲舒浪卷。雲霧瀰漫下的海面,前後都是湧動的波浪,中間用粗重凝澀的顫筆,畫出一個抬起的浪頭,正在發威咆哮。這是滄海中的洪波。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梅石溪鳧圖》頁,絹本,設色畫,縱26.7cm,橫28.6cm。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本幅款署“馬遠”。鈐藏印:“ 潞王寶”、“茅林心賞”、“阿蒙”、“於騰私印”。

圖中畫山崖側立,臘梅倒垂,薄霧濛濛的澗水中,一群野鴨正在遊戲。山石以斧劈皴法畫之,方硬峭拔,與用筆輕快、毛羽鬆蓬的野鴨形成鮮明的對比。倒垂曲折的枝條是馬遠特有的畫法,故有“拖枝馬遠”之稱。畫面呈典型的對角線式構圖,岩石、梅樹都偏居畫面的左上部分,梅樹枝條的走勢更強調了此種佈局的形式感,右下方的野鴨既起到了平衡畫面的作用,又是全圖的點睛之筆,一幅“春江水暖鴨先知”的景象,無限生趣,躍然絹素。生於懸崖的梅樹倒懸而下,梅花怒放,溪水碧波中,群鴨嬉戲,處處都洋溢著春日活躍的生機。

此畫繪梅枝斜出石上,水中有群鳧飛集浮泳。剪裁、構圖新巧。有款“馬遠”二小字。所繪梅枝剛勁曲折,又有力度,用焦墨勾勒的樹幹,顯得“瘦硬如屈鐵”。山石用大斧劈皴,堅實,爽朗而有力。水波繪製生動,表現迂迥、盤旋、以及由微風吹起的微波,畫得十分動人。馬遠的山水畫變古來諸家全景之法,新奇佈局,因此有“或峭峰其上,而不見頂;或絕壁直下,而不寫腳,或近山參天,遠山則低;或孤舟泛月,一人獨坐”的說法。

這是馬遠的一幅傳世精品。畫面採用對角線式構圖,正是山不見巔、樹不見頂的邊角截景。畫面左上方是立於水中的峭壁一角,近處山石運用典型的大斧劈皴法,清剛猛烈,簡練概括,尖梢處如鐵釘一般尖利峭拔。遠處坡石則先用重墨勾出輪廓,再用水筆迅速渲染、暈淡,一遍成形,產生微妙的明暗過渡。這種畫法不同於南宗山水的層層積染。峭壁之上,兩株梅樹一上一下,紅白相映,錯落而開。紅梅枝幹虯曲,取蒼龍探海之勢,這是馬遠畫樹的典型畫法,人稱“拖枝馬遠”。畫面左下方的白梅與紅梅呼應,俯仰成趣。花朵用色粉點染而就,盡態極妍,正是馬家“宮梅”本色。樹下石邊一泓碧波,十隻野鴨嬉戲水中,愜意安閒,水面蕩起一層層細細的波紋,頗富於韻律和節奏感。野鴨雖小,卻勾染點簇,精細不苟,毛羽燦然,其靈活的身姿,或顧盼、或相呼、或理毛、或覓食,各具情態,顯示了畫家精湛的寫生造型能力。畫面上方留出空白,迷茫空瀠,引人入意境悠遠的塵外世界。清人笪重光《畫筌》中有云:“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觀此畫方知此言不虛。在此畫中未見馬遠題款及印章,如不細心查看,連作者的題名也不易找到。原來馬遠將自己的姓名以近似點苔的筆法藏在岩石下部空白處,稍不留心就會讓人誤以為是點苔之筆。其構思的巧妙和獨到由此可見一斑。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名稱】宋 馬遠 華燈待宴圖

【年代】宋代

【簡介】絹本,111.9釐米×53.5釐米,臺北故宮博物院珍藏。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名稱】宋 馬遠 梅花書屋

【年代】宋代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名稱】宋 馬遠 對月圖

【年代】宋代

【簡介】立軸,絹本,淡設色,縱149.7釐米,橫78.2釐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對月圖》描繪的是一位高人在崇山峻嶺間邀月共飲的場景。筆線粗重而帶顫動,樹石皴法採用側筆直刷濃淡一筆而成的畫法,樹幹瘦硬如屈鐵,樹枝斜拖而長,水作勾勒回紋,構圖佈局尤喜作半邊一角之景,遂有“馬一角”綽號。用特重烘染的手法來製造出月夜朦朧的景色,給人一種境界高簡、意象幽邃的趣味,發人深思。此圖充分發揮了他的特點,是南宋象徵主義作品的代表。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名稱】宋 馬遠 山水人物

【年代】宋代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名稱】宋 馬遠 歲寒三友圖

【年代】宋代

馬遠的《歲寒三友圖》以鬆、竹、梅暗喻文人氣節,頌揚不附權勢,特立獨行,潔身自好的品德。畫面上高峰突兀,喬松婆娑,寒梅競放,翠竹搖曳,觀之有入瑤林仙境之感。該畫清初時為福建耿氏家族所得,後入清內府,上有乾隆諸璽及題詩一首。該詩被收入《乾隆御製詩》。清末時從內府流出,1956年出版於《中國古畫集》。馬遠為南宋首屈一指的大畫家,所畫以殘山剩水最為著名,素有“馬一角”之稱。此寫歲寒三友屬古人常用題材,以鬆、竹、梅暗喻文人氣節,頌揚不附權勢,特立獨行,潔身自好的品德。畫面上高峰突兀,喬松婆娑,寒梅競放,翠竹搖曳,觀之有入瑤林仙境之感。明代大家戴進即由此脫胎,開浙派之先。今馬遠真跡存世絕少,見於著錄的更屬難得。

鈐印:耿會侯鑑定書畫之章(朱)都尉耿信公書畫印章(白)宜爾子孫(白)公(朱)古稀天子之寶(朱)猶曰孜孜(白)宜子孫(白)三希堂精鑑璽(朱)乾隆御覽之寶(朱)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寶(朱)八徵耄念之寶(朱)石渠寶笈(朱)。題識:馬遠。纈朵鋪技雪未消,一般寒意各飄簫。竹梅解道同為友,可任孤鬆獨後凋。丙午孟冬御筆題。籤條:宋馬遠歲寒三友純廟御題,丙午為乾隆五十一年,時年七十有六歲。此幅載在寶笈三編,題詠見御製詩集四集卷六十二,書在北平圖書館,故得自記,榴書。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名稱】宋 馬遠 鬆月圖

【年代】宋代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名稱】宋 馬遠 寒江獨釣圖

【年代】宋代

馬遠所繪的《寒江獨釣圖》以嚴謹的鐵線描,畫一葉扁舟,上有一位老翁俯身垂釣,船旁以淡墨寥寥數筆勾出水紋,四周都是空白。畫家畫得很少,但畫面並不空。反而令人覺得江水浩渺,寒氣逼人。而且還覺得空白之處有一種語言難以表述的意趣,是空疏寂靜,還是蕭條淡泊,真令人思之不盡。這種詩—般耐人尋味的境界,是畫家的心靈與自然結合的產物,在藝術上則是利用虛實結合而產生的結果。

《寒江獨釣圖》只畫了漂浮於水面的一葉扁舟和一個在船隻上獨坐垂釣的漁翁,他身體略前傾,全神貫注,或許此時正有魚兒咬鉤?由於釣者坐在船的一端,故爾船尾微微上翹。四周除了寥寥幾筆的微波之外,幾乎全為空白。然而,就是這片空白表現出了煙波浩渺的江水和極強的空間感,更突現出一個“獨”字,襯托了江上寒意蕭瑟的氣氛,從而更加集中地刻畫了漁翁專心於垂釣的神氣,也給欣賞者提供了一種渺遠的意境和廣闊的想象餘地。這真是“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這幅畫取唐人詩意--“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畫清冷靜寂的湖面上,停一小舟,一位蓑笠翁正獨自垂釣,對岸山勢險峻,天空陰沉,將雪山反襯得更為鮮明。近處挺勁的青松被積雪覆蓋,迎風傲立,枯樹低枝,頗具生機。在藝術表現上,這幅畫取平遠佈局,構圖有宋人筆意。畫面上的色調單純,點以赭石、花青,與墨色相間。一派寒氣,使作品凝重而又生氣,充滿了靜寂、蕭寒的氣氛。

在中國畫中何謂虛實?一般說,“實”指繪畫中有筆墨處。虛與實相對,無筆墨處即為“虛”。畫家作畫常常用心:廠無筆墨處,用力於有筆墨處,以達到“虛實相生,元畫處皆成妙境” 。在這幅畫上,作者正是這樣處理的,他著力描繪垂釣者的凝神專注神態,和幾條淡淡的輕柔起伏的水紋,來引起觀者的想像,使空白不再是虛無,而給人以茫茫江水,悠悠天空的印象。所以,美學家認為,“藝術家創造的形象是‘實’,引起我們的想象是‘虛’”。虛在畫上也具有“實”的意象。這種巧妙地利用空白的藝術手法,中國畫家稱之為“計白當黑”,是中國藝術的一個重要特點。《寒江獨釣圖》是一幅在藝術上成功地運用虛實結合,創造出意象境界的典範之作。

唐代詩人柳宗元在絕句《江雪》這樣描述:“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寒江獨釣圖》創作與這首詩有關,這就是詩意畫,欣賞這一詩一畫,可以領略到“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的藝術趣味。在空闊平靜的江面上,有一人正在獨釣,他身體略前傾,全神貫注,或許此時正有魚兒咬鉤?由於釣者坐在船的一端,故爾船尾微微上翹。畫面四周皆不著墨跡,只是在船邊勾出淡淡的幾條水波紋以示江面,使人可以聯想江的空曠,人在畫面中央,更突現出一個“獨”字。馬遠素有“馬一角”之稱,他常常留出許多空白處給觀賞者以自由想象的餘地,以少許勝繁複,手段高明。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名稱】宋 馬遠 江亭望雁圖

【年代】宋代

《江亭望雁圖》以南宋馬遠之法,繪江亭對景寥闊曠朗,鷗雁斜飛漁舟蕩波,樹法瘦峭之筆,爽利而無拘泥之態,尤得馬夏韻趣,舊題馬遠,是其一路風格之作。畫心鈐印:馬遠;跋邊:馬遠,此圖用筆流逸,景物疏爽,幾脫畫院習氣矣。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名稱】宋 馬遠 舉杯玩月圖

【年代】宋代

《舉杯玩月圖》與馬遠的另一副《對月圖》風格和用筆用墨非常相似,且都具有詩人高士于山水之中吟詩賦歌的意境,同屬詩意圖。本幅畫,作者馬遠靈感來自李白詩“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士人對著迷濛煙嵐,皎潔明月獨飲,氣氛浪漫。畫石用水份多的大斧劈,墨色分明,技法純熟,是明人學馬夏流派作品。幅右下角“欽禮”二字,學者認為是明代浙派後期名家鍾欽禮款。鍾禮,字欽禮,學戴進,善畫峰巒雲氣變化。

《舉杯玩月圖》立軸是一張根據李白的詩來創作的詩意畫,簡潔的構圖,充滿幽茫空曠的空氣感,引發觀者產生一種浪漫感性的情緒。 過去這幅畫被認為是南宋宮廷畫家馬遠的傑作,但是經過數百年之後,才揭開了作者真實的身份。 在畫的左下角,發現一組簽名和印章。但是,有兩枚後來的收藏印章重疊覆蓋在這個簽名和印章之上。簽名以濃墨書寫,因此可以清楚釋讀出“欽禮”兩個字,這可能是畫家的字號。 姓名的另外一個線索,在於被覆蓋的這顆印章。透過攝影,我們先將印章的局部放大顯現,然後再利用影像處理,將上下兩個不同的印文分離,就可以判讀出下層的這方印文為“鍾氏欽禮”。 現在將簽名與印章並列一起,這幅畫的作者便呼之欲出,他是明代的一位宮廷畫家─鍾禮。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名稱】宋 馬遠 山徑春行

【年代】宋代

【簡介】卷,絹本,淡設色,縱27.3釐米,橫73釐米。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山徑春行圖》描繪春天的江南,雲淡風輕。一名儒雅的文士,帶著攜琴的小童,漫步于山徑間。溪旁的柳樹,抽出了細柔的新芽,引來了一對黃鶯,在枝梢上愉悅的鳴唱著。他站在溪旁望著它們,捻鬚微笑,陶然地沉浸在初春的生氣裡。宋人畫圖,猶如畫詩;到了南宋,尤其如此。春和景明,正是四季裡最適合外出賞花、踏青、訪友的季節。在這幅馬遠的《山徑春行》中,畫中高士外出春遊,享受的,無疑就是宋代理學家程頤筆底下所謂“雲淡風輕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的春景!在這樣的春景裡,高士的衣袖觸動了野花,野花輕揚飛舞,驚動了原本在鳴唱的鳥兒,也說明了畫裡的詩情,正是由南宋寧宗的題詩:“觸袖野花多自舞,避人幽鳥不成啼”轉化而來。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名稱】宋 馬遠 柳溪琴隱

【年代】宋代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名稱】宋 馬遠 踏歌圖

【年代】宋代

【簡介】絹本,水墨,談設色,縱:191.8釐米,橫:104.5釐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踏歌”是古代民間的一種娛樂活動,人們口唱歡歌、兩足蹬踏,動作自由、活潑。《武進舊事·元夕》中有李篤房吟踏歌的詩句“人影漸稀花露冷,踏歌聲度曉雲邊。”南宋畫家馬遠的《踏歌圖》即表現了村民的踏歌活動。同時此圖也是中國繪畫史中的一件名作,具有重要的地位。《踏歌圖》是一幅山水人物畫。畫家表現雨後天晴的京城郊外景色。同時也反映出豐收之年,農民在田硬上踏歌而行的歡樂情景。圖上段,畫奇峰對峙,和松林掩影中隱約的殿閣飛簷、曲折長廊。中段空白,雲煙迷漫,似乎表示山谷中還有濛濛細雨。下段近景,畫巨石、溪流、石橋、疏柳、翠竹,和低窪的稻田,還有踏歌而行的農人。畫面採用“一角式”。此圖近處田壠溪橋,巨石踞於左角,疏柳翠竹,有幾個老農邊歌邊舞於壠上。遠處高峰削成,宮闕隱現,朝霞一抹。整個氣氛歡快、清曠,形象地表達了“豐年人樂業,壠上踏歌行”的詩意。踏歌是民間一種不拘程式的娛樂形式,用足蹬踏而作歌之謂。據《武林舊事·元夕》載李籃員房寫南宋京城臨安繁華氣象的詩中,有“人影漸衡益露冷,踏歌聲度曉雲邊”句。此外,張武子詩:“帖帖平湖印晚天,踏歌遊女錦相牽;都城半掩人爭路,猶有胡琴落後船”。可見踏歌這一娛樂形式在平民中甚為盛行。此圖在具體畫法上,用筆蒼勁而簡略,大斧劈皴極其乾淨利索,正是院體的典型特色。樹木的枝幹有下偃之勢,則是馬遠個人的創造。這幅作品,從總體上來說,雖然不是邊角之景,但在具體處理上,已經融入了邊角之景的法則,所以,並不以雄偉見長,而是以清新取勝。尤其是瘦削的遠峰,宛如水石盆景,靈動輕盈,絕無北宋山水畫那種迫人心肺的壓倒氣勢。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名稱】宋 馬遠 曉雪山行圖

【年代】宋代

【簡介】絹本,淡設色,縱31.2釐米,橫45釐米。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曉雪山行圖》描寫大雪封山的清晨,一山民趕著兩隻身馱木炭的小毛驢在白雪皚皚的山間行走,山民肩上還用樹枝挑著一隻打來的山雞,似去趕集出賣這些東西以換取生活所需。山民衣著單薄,弓腰縮頸,使人感到雪天寒氣逼人。毛驢、竹筐、木炭及人物衣紋均用幹筆鉤勒,並施以水墨渲染。作為環境的山石以帶水墨筆作斧劈皴,方硬有稜角,遠處山石用水墨大筆掃出。近處樹枝以焦墨鉤出,橫斜曲折富有變化,遠處用淡墨鉤出。近與遠的筆墨濃與淡效果,有著較強的畫面空間感。山石、樹木均露“一角”、“半邊”,是馬遠常用的構圖形式。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1190年-1279年),字遙父,號欽山,南宋著名畫家。原籍河中,僑寓錢塘。南宋光宗,寧宗兩朝畫院待詔。與李唐、劉松年、夏圭並稱南宋四大家,又與夏圭並稱馬夏。有《踏歌圖》、《水圖》、《梅石溪鳧圖》、《西園雅集圖》、《孔子像》等傳世。馬遠藝術上克承家學而超過了他的先輩。馬遠在我國繪畫史上享有盛譽,與李唐、劉松年、夏圭並稱為南宋四大家。馬遠出身於繪畫世家,家學淵源,自幼受藝術的薰陶,繼承家學並吸收李唐畫法, 形成了自己獨特風格。他的山水畫成就最大,獨樹一幟,與夏圭齊名,時稱“馬夏”,成為繪畫史上富有獨創性的大畫家。

馬遠 -藝術風格和特點

馬遠的藝術才能是多方面的,山水、人物、花鳥各臻其妙,而以山水畫最為出色。從畫面和史料上來分析,馬遠的畫風主要受兩條源流的影響:一是繼承了“家傳”即“馬家面貌”的繪畫風格,二是師承李唐。但他並不拘泥於前人,能夠獨闢蹊徑,自樹一幟,因此有“獨步畫院”、“院中人獨步”的美譽,在我國古代史上享有盛譽,與李唐、劉松年,夏圭並稱為“南宋四大家”。

馬遠的山水畫師承范寬、李成、李唐剛勁的筆法,董源、巨然、“二米”的黑墨,再加之與江浙一帶空氣迷濛、溼潤的實景融會貫通,在構圖和表現方法上都有創新。他善於畫平視和遠視的構圖,多取特寫鏡頭式的近景。其遠景簡略輕淡,近景凝重精整,從而使主題更為突出和集中。在構圖方面,馬遠長於以部分表現整體的藝術手法,畫山,常畫山之一角,畫水,則常寫水之一涯,使畫面留有許多空白。他擅於截取自然中的片段小景,放在廣闊空間的一角加以描繪,以峭拔簡括見長,下筆遒勁嚴峻,設色清潤,人稱之為“馬一角”或“馬半邊”。他這種新的構圖形式,一掃過去重巒疊嶂、雲煙滿紙的畫法,摒棄了北宋時的全景式構圖,使景物變得簡潔,主體鮮明突出,而意境卻依舊完整,這也正是南宋院體山水的一大特點。中國山水畫從董、巨全景式的構圖發展到南宋,經歷著藝術本身的演變過程,到馬遠只不過是長鏈上的一環。

馬遠的山水畫作品是極為豐富的,畫家用不同的手法,表現不同水波。其用筆變化多端:或用線細如髮絲,淡淡地寫;或用線如行雲流水,加以墨色濃淡粗細之變化;或隨意揮灑,溼筆、幹筆相輔;或用顫筆;或斷線為點;或粗實穩健;或深厚雄壯;或細膩流利;或簡潔多折……把平遠、迂迴、盤旋、洶湧、激盪、跳躍,以及微風吹拂的波紋、月光泛影的漣灩等水的動態,描繪得惟妙惟肖,把神奇的不可捉摸的水自然真實地表現出來,體現了畫家對大自然的深入觀察能力和高超的筆墨表現能力。

對於馬遠的“邊角之景”,過去曾流行過這樣的解釋:由於南宋時期中原淪陷,南宋政府腐敗無能,馬遠的“邊角之景”是借“殘山剩水”來諷刺朝廷,寄託愛國之志。把藝術的構圖及技法方面的演變與特色牽強附會地臆測為一種政治態度是不科學的。其實馬遠的畫也不盡是“殘山剩水”,也有大幅痛快淋漓的作品。他的用筆則是剛柔相濟,豪放中不失嚴謹,變化中體現和諧。他善用“水墨蒼勁”的“大斧劈皴”來畫山石,稜角方硬而富有質感,同時又增加了畫面的空間與量感,與范寬、李成、李唐等畫家的骨法用筆有著明顯的區別。用墨方面,他採用水墨、焦墨並用,但多用水墨,以突出江南空氣的迷濛與溼潤,與董源、“二米”的黑墨相比已是變化了許多,使畫面的剛柔之感得以充分的對比和強化。

馬遠的山水畫藝術獨具風格,“奇怪突兀”、“多斜偃騫”、“拖枝”、“雕琢”、“一角”、“半邊”、“空疏”等是其作品特有的藝術特徵,他的藝術手法、繪畫語言、表現形式在山水畫的發展史上確是一種創新,對我國山水畫藝術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馬遠 -藝術成就和影響

馬遠藝術上克承家學而超過了他的先輩,他繼承並發展了李唐的畫風,以拖技的多姿形態畫梅樹,尤善於在章法大膽取捨剪裁,描繪山之一角水之一涯的局部,畫面上留出大幅空白以突出景觀。這種“邊角之景”其特點正如前人所指出的“全境不多,其小幅或峭峰直上而不見其頂,或絕壁直下而不見其腳,或近山參天而遠山則低,或孤舟泛月而一人獨坐”,予人以玩味不盡的意趣。馬遠的風格獨特,富有詩意。畫水能表現出在不同環境氣候下的種種形態。其花鳥作品善於在自然環境中描繪花鳥的神情野趣。所畫人物,取材廣泛,多畫佛道、貴族、文人雅士、漁樵、農夫等,閒雅軒昂,神氣盎然。馬遠在當時影響極大,有獨步畫院之譽。

馬遠藝術上克承家學而超過了他的先輩,他繼承並發展了李唐的畫風,以拖技的多姿形態畫梅樹,尤善於在章法大膽取捨剪裁,描繪山之一角水之一涯的局部,畫面上留出大幅空白以突出景觀。這種"邊角之景"其特點正如前人所指出的"全境不多,其小幅或峭峰直上而不見其頂,或絕壁直下而不見其腳,或近山參天而遠山則低,或孤舟泛月而一人獨坐",予人以玩味不盡的意趣。風格獨特,富有詩意。畫水能表現出在不同環境氣候下的種種形態。其花鳥作品善於在自然環境中描繪花鳥的神情野趣。所畫人物,取材廣泛,多畫佛道、貴族、文人雅士、漁樵、農夫等,閒雅軒昂,神氣盎然。馬遠在當時影響極大,有獨步畫院之譽,與李唐、劉松年、夏圭並稱南宋四家,又與夏圭並稱馬夏。

作品欣賞: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水圖》第一幅:第一幅缺一半,無圖名,畫面上是密密的尖小細浪,遠處的水波舒緩而輕淡,這是金秋季節裡靜謐的湖面。

《十二水圖》馬遠對水觀察的細緻入微,以及創造出來的形態美感和筆墨技能,都令人驚歎不已。如“洞庭風細”,波浪如鱗,不激不怒,近大遠小以至 於水天一色,彷彿覺得微風習習,輕輕掠過了那開闊的湖面,使人心曠神怡,寵辱皆忘。“層波疊浪”是以顫抖的筆法,描寫浪濤的起落,彷佛其下有蛟龍蟄伏。那 洶湧澎湃的氣勢,使人精神振奮而感到豪壯。“湖光瀲灩”一幅,畫家以輕快流暢的筆法,畫出水波的跳動,浪峰無規則的排列,顯然受到亂風的吹蕩,即使畫家不 染上紅色,也使觀者感到陽光明媚的杭州西湖景象來。“雲舒浪卷”一幅,卻又是另外一番境界。畫家以凝澀的筆觸,畫出一個浪頭,它彷佛咆哮著要騰空而起,天 空中黑雲滾動,與水相接,更增加有如衝鋒陷陣的氣概。畫面雖小,而氣魄宏大壯觀。其它各幅,都各有不同的筆法特點和意境,就留待讀者自己體會。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水圖》第二幅:洞庭風細。起伏的線條組成細密柔婉的波浪,漸漸向遠方淡化,最後虛幻成水天一色。湖面輕風習習,波浪如鱗,萬頃碧波,浩渺無際。這是春明景和的洞庭湖。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水圖》第三幅:層波疊浪。大幅度起伏的波浪用粗重的顫筆畫出,浪谷間捲起浪花。這是洶湧澎湃、向前奔騰的巨流。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水圖》第四幅:寒塘清淺。稀疏的線條迴旋起伏,水邊三兩石頭,水面流動感很強,顯然這是溪流,而非清淺的池塘。畫面上的水紋,讓人聯想到馬遠的另一幅佳作《梅石溪鳧圖》。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水圖》第五幅:長江萬頃。流利的線條勾出的浪尖,都指向同一方向,遠處的浪尖漸漸虛化。顯然這是長江下游開闊浩瀚的江面。江水浩蕩、平穩而又從容,有一種兼收幷蓄的雍容大度,正順著江風的吹拂,朝向大海奔湧而去。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水圖》第六幅:黃河逆流。粗重線條勾出的巨幅波浪,浪間捲起的浪花,都向前作奔湧抬升運動,又呈現向後逆湧之勢。這是壺口那段的黃河水,渾濁、奔騰、激盪、咆哮,帶著原始粗獷的生命力,挾雷霆萬鈞之勢,正要衝破障礙向前傾瀉。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水圖》第八幅:雲生蒼海。浪峰向前傾斜,後浪緊推前浪,雲遮霧鎖,濤聲如潮。這是漲潮時的海浪。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馬遠《水圖》第十幅:雲舒浪卷。雲霧瀰漫下的海面,前後都是湧動的波浪,中間用粗重凝澀的顫筆,畫出一個抬起的浪頭,正在發威咆哮。這是滄海中的洪波。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梅石溪鳧圖》頁,絹本,設色畫,縱26.7cm,橫28.6cm。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本幅款署“馬遠”。鈐藏印:“ 潞王寶”、“茅林心賞”、“阿蒙”、“於騰私印”。

圖中畫山崖側立,臘梅倒垂,薄霧濛濛的澗水中,一群野鴨正在遊戲。山石以斧劈皴法畫之,方硬峭拔,與用筆輕快、毛羽鬆蓬的野鴨形成鮮明的對比。倒垂曲折的枝條是馬遠特有的畫法,故有“拖枝馬遠”之稱。畫面呈典型的對角線式構圖,岩石、梅樹都偏居畫面的左上部分,梅樹枝條的走勢更強調了此種佈局的形式感,右下方的野鴨既起到了平衡畫面的作用,又是全圖的點睛之筆,一幅“春江水暖鴨先知”的景象,無限生趣,躍然絹素。生於懸崖的梅樹倒懸而下,梅花怒放,溪水碧波中,群鴨嬉戲,處處都洋溢著春日活躍的生機。

此畫繪梅枝斜出石上,水中有群鳧飛集浮泳。剪裁、構圖新巧。有款“馬遠”二小字。所繪梅枝剛勁曲折,又有力度,用焦墨勾勒的樹幹,顯得“瘦硬如屈鐵”。山石用大斧劈皴,堅實,爽朗而有力。水波繪製生動,表現迂迥、盤旋、以及由微風吹起的微波,畫得十分動人。馬遠的山水畫變古來諸家全景之法,新奇佈局,因此有“或峭峰其上,而不見頂;或絕壁直下,而不寫腳,或近山參天,遠山則低;或孤舟泛月,一人獨坐”的說法。

這是馬遠的一幅傳世精品。畫面採用對角線式構圖,正是山不見巔、樹不見頂的邊角截景。畫面左上方是立於水中的峭壁一角,近處山石運用典型的大斧劈皴法,清剛猛烈,簡練概括,尖梢處如鐵釘一般尖利峭拔。遠處坡石則先用重墨勾出輪廓,再用水筆迅速渲染、暈淡,一遍成形,產生微妙的明暗過渡。這種畫法不同於南宗山水的層層積染。峭壁之上,兩株梅樹一上一下,紅白相映,錯落而開。紅梅枝幹虯曲,取蒼龍探海之勢,這是馬遠畫樹的典型畫法,人稱“拖枝馬遠”。畫面左下方的白梅與紅梅呼應,俯仰成趣。花朵用色粉點染而就,盡態極妍,正是馬家“宮梅”本色。樹下石邊一泓碧波,十隻野鴨嬉戲水中,愜意安閒,水面蕩起一層層細細的波紋,頗富於韻律和節奏感。野鴨雖小,卻勾染點簇,精細不苟,毛羽燦然,其靈活的身姿,或顧盼、或相呼、或理毛、或覓食,各具情態,顯示了畫家精湛的寫生造型能力。畫面上方留出空白,迷茫空瀠,引人入意境悠遠的塵外世界。清人笪重光《畫筌》中有云:“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觀此畫方知此言不虛。在此畫中未見馬遠題款及印章,如不細心查看,連作者的題名也不易找到。原來馬遠將自己的姓名以近似點苔的筆法藏在岩石下部空白處,稍不留心就會讓人誤以為是點苔之筆。其構思的巧妙和獨到由此可見一斑。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名稱】宋 馬遠 華燈待宴圖

【年代】宋代

【簡介】絹本,111.9釐米×53.5釐米,臺北故宮博物院珍藏。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名稱】宋 馬遠 梅花書屋

【年代】宋代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名稱】宋 馬遠 對月圖

【年代】宋代

【簡介】立軸,絹本,淡設色,縱149.7釐米,橫78.2釐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對月圖》描繪的是一位高人在崇山峻嶺間邀月共飲的場景。筆線粗重而帶顫動,樹石皴法採用側筆直刷濃淡一筆而成的畫法,樹幹瘦硬如屈鐵,樹枝斜拖而長,水作勾勒回紋,構圖佈局尤喜作半邊一角之景,遂有“馬一角”綽號。用特重烘染的手法來製造出月夜朦朧的景色,給人一種境界高簡、意象幽邃的趣味,發人深思。此圖充分發揮了他的特點,是南宋象徵主義作品的代表。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名稱】宋 馬遠 山水人物

【年代】宋代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名稱】宋 馬遠 歲寒三友圖

【年代】宋代

馬遠的《歲寒三友圖》以鬆、竹、梅暗喻文人氣節,頌揚不附權勢,特立獨行,潔身自好的品德。畫面上高峰突兀,喬松婆娑,寒梅競放,翠竹搖曳,觀之有入瑤林仙境之感。該畫清初時為福建耿氏家族所得,後入清內府,上有乾隆諸璽及題詩一首。該詩被收入《乾隆御製詩》。清末時從內府流出,1956年出版於《中國古畫集》。馬遠為南宋首屈一指的大畫家,所畫以殘山剩水最為著名,素有“馬一角”之稱。此寫歲寒三友屬古人常用題材,以鬆、竹、梅暗喻文人氣節,頌揚不附權勢,特立獨行,潔身自好的品德。畫面上高峰突兀,喬松婆娑,寒梅競放,翠竹搖曳,觀之有入瑤林仙境之感。明代大家戴進即由此脫胎,開浙派之先。今馬遠真跡存世絕少,見於著錄的更屬難得。

鈐印:耿會侯鑑定書畫之章(朱)都尉耿信公書畫印章(白)宜爾子孫(白)公(朱)古稀天子之寶(朱)猶曰孜孜(白)宜子孫(白)三希堂精鑑璽(朱)乾隆御覽之寶(朱)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寶(朱)八徵耄念之寶(朱)石渠寶笈(朱)。題識:馬遠。纈朵鋪技雪未消,一般寒意各飄簫。竹梅解道同為友,可任孤鬆獨後凋。丙午孟冬御筆題。籤條:宋馬遠歲寒三友純廟御題,丙午為乾隆五十一年,時年七十有六歲。此幅載在寶笈三編,題詠見御製詩集四集卷六十二,書在北平圖書館,故得自記,榴書。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名稱】宋 馬遠 鬆月圖

【年代】宋代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名稱】宋 馬遠 寒江獨釣圖

【年代】宋代

馬遠所繪的《寒江獨釣圖》以嚴謹的鐵線描,畫一葉扁舟,上有一位老翁俯身垂釣,船旁以淡墨寥寥數筆勾出水紋,四周都是空白。畫家畫得很少,但畫面並不空。反而令人覺得江水浩渺,寒氣逼人。而且還覺得空白之處有一種語言難以表述的意趣,是空疏寂靜,還是蕭條淡泊,真令人思之不盡。這種詩—般耐人尋味的境界,是畫家的心靈與自然結合的產物,在藝術上則是利用虛實結合而產生的結果。

《寒江獨釣圖》只畫了漂浮於水面的一葉扁舟和一個在船隻上獨坐垂釣的漁翁,他身體略前傾,全神貫注,或許此時正有魚兒咬鉤?由於釣者坐在船的一端,故爾船尾微微上翹。四周除了寥寥幾筆的微波之外,幾乎全為空白。然而,就是這片空白表現出了煙波浩渺的江水和極強的空間感,更突現出一個“獨”字,襯托了江上寒意蕭瑟的氣氛,從而更加集中地刻畫了漁翁專心於垂釣的神氣,也給欣賞者提供了一種渺遠的意境和廣闊的想象餘地。這真是“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這幅畫取唐人詩意--“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畫清冷靜寂的湖面上,停一小舟,一位蓑笠翁正獨自垂釣,對岸山勢險峻,天空陰沉,將雪山反襯得更為鮮明。近處挺勁的青松被積雪覆蓋,迎風傲立,枯樹低枝,頗具生機。在藝術表現上,這幅畫取平遠佈局,構圖有宋人筆意。畫面上的色調單純,點以赭石、花青,與墨色相間。一派寒氣,使作品凝重而又生氣,充滿了靜寂、蕭寒的氣氛。

在中國畫中何謂虛實?一般說,“實”指繪畫中有筆墨處。虛與實相對,無筆墨處即為“虛”。畫家作畫常常用心:廠無筆墨處,用力於有筆墨處,以達到“虛實相生,元畫處皆成妙境” 。在這幅畫上,作者正是這樣處理的,他著力描繪垂釣者的凝神專注神態,和幾條淡淡的輕柔起伏的水紋,來引起觀者的想像,使空白不再是虛無,而給人以茫茫江水,悠悠天空的印象。所以,美學家認為,“藝術家創造的形象是‘實’,引起我們的想象是‘虛’”。虛在畫上也具有“實”的意象。這種巧妙地利用空白的藝術手法,中國畫家稱之為“計白當黑”,是中國藝術的一個重要特點。《寒江獨釣圖》是一幅在藝術上成功地運用虛實結合,創造出意象境界的典範之作。

唐代詩人柳宗元在絕句《江雪》這樣描述:“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寒江獨釣圖》創作與這首詩有關,這就是詩意畫,欣賞這一詩一畫,可以領略到“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的藝術趣味。在空闊平靜的江面上,有一人正在獨釣,他身體略前傾,全神貫注,或許此時正有魚兒咬鉤?由於釣者坐在船的一端,故爾船尾微微上翹。畫面四周皆不著墨跡,只是在船邊勾出淡淡的幾條水波紋以示江面,使人可以聯想江的空曠,人在畫面中央,更突現出一個“獨”字。馬遠素有“馬一角”之稱,他常常留出許多空白處給觀賞者以自由想象的餘地,以少許勝繁複,手段高明。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名稱】宋 馬遠 江亭望雁圖

【年代】宋代

《江亭望雁圖》以南宋馬遠之法,繪江亭對景寥闊曠朗,鷗雁斜飛漁舟蕩波,樹法瘦峭之筆,爽利而無拘泥之態,尤得馬夏韻趣,舊題馬遠,是其一路風格之作。畫心鈐印:馬遠;跋邊:馬遠,此圖用筆流逸,景物疏爽,幾脫畫院習氣矣。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名稱】宋 馬遠 舉杯玩月圖

【年代】宋代

《舉杯玩月圖》與馬遠的另一副《對月圖》風格和用筆用墨非常相似,且都具有詩人高士于山水之中吟詩賦歌的意境,同屬詩意圖。本幅畫,作者馬遠靈感來自李白詩“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士人對著迷濛煙嵐,皎潔明月獨飲,氣氛浪漫。畫石用水份多的大斧劈,墨色分明,技法純熟,是明人學馬夏流派作品。幅右下角“欽禮”二字,學者認為是明代浙派後期名家鍾欽禮款。鍾禮,字欽禮,學戴進,善畫峰巒雲氣變化。

《舉杯玩月圖》立軸是一張根據李白的詩來創作的詩意畫,簡潔的構圖,充滿幽茫空曠的空氣感,引發觀者產生一種浪漫感性的情緒。 過去這幅畫被認為是南宋宮廷畫家馬遠的傑作,但是經過數百年之後,才揭開了作者真實的身份。 在畫的左下角,發現一組簽名和印章。但是,有兩枚後來的收藏印章重疊覆蓋在這個簽名和印章之上。簽名以濃墨書寫,因此可以清楚釋讀出“欽禮”兩個字,這可能是畫家的字號。 姓名的另外一個線索,在於被覆蓋的這顆印章。透過攝影,我們先將印章的局部放大顯現,然後再利用影像處理,將上下兩個不同的印文分離,就可以判讀出下層的這方印文為“鍾氏欽禮”。 現在將簽名與印章並列一起,這幅畫的作者便呼之欲出,他是明代的一位宮廷畫家─鍾禮。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名稱】宋 馬遠 山徑春行

【年代】宋代

【簡介】卷,絹本,淡設色,縱27.3釐米,橫73釐米。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山徑春行圖》描繪春天的江南,雲淡風輕。一名儒雅的文士,帶著攜琴的小童,漫步于山徑間。溪旁的柳樹,抽出了細柔的新芽,引來了一對黃鶯,在枝梢上愉悅的鳴唱著。他站在溪旁望著它們,捻鬚微笑,陶然地沉浸在初春的生氣裡。宋人畫圖,猶如畫詩;到了南宋,尤其如此。春和景明,正是四季裡最適合外出賞花、踏青、訪友的季節。在這幅馬遠的《山徑春行》中,畫中高士外出春遊,享受的,無疑就是宋代理學家程頤筆底下所謂“雲淡風輕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的春景!在這樣的春景裡,高士的衣袖觸動了野花,野花輕揚飛舞,驚動了原本在鳴唱的鳥兒,也說明了畫裡的詩情,正是由南宋寧宗的題詩:“觸袖野花多自舞,避人幽鳥不成啼”轉化而來。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名稱】宋 馬遠 柳溪琴隱

【年代】宋代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名稱】宋 馬遠 踏歌圖

【年代】宋代

【簡介】絹本,水墨,談設色,縱:191.8釐米,橫:104.5釐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踏歌”是古代民間的一種娛樂活動,人們口唱歡歌、兩足蹬踏,動作自由、活潑。《武進舊事·元夕》中有李篤房吟踏歌的詩句“人影漸稀花露冷,踏歌聲度曉雲邊。”南宋畫家馬遠的《踏歌圖》即表現了村民的踏歌活動。同時此圖也是中國繪畫史中的一件名作,具有重要的地位。《踏歌圖》是一幅山水人物畫。畫家表現雨後天晴的京城郊外景色。同時也反映出豐收之年,農民在田硬上踏歌而行的歡樂情景。圖上段,畫奇峰對峙,和松林掩影中隱約的殿閣飛簷、曲折長廊。中段空白,雲煙迷漫,似乎表示山谷中還有濛濛細雨。下段近景,畫巨石、溪流、石橋、疏柳、翠竹,和低窪的稻田,還有踏歌而行的農人。畫面採用“一角式”。此圖近處田壠溪橋,巨石踞於左角,疏柳翠竹,有幾個老農邊歌邊舞於壠上。遠處高峰削成,宮闕隱現,朝霞一抹。整個氣氛歡快、清曠,形象地表達了“豐年人樂業,壠上踏歌行”的詩意。踏歌是民間一種不拘程式的娛樂形式,用足蹬踏而作歌之謂。據《武林舊事·元夕》載李籃員房寫南宋京城臨安繁華氣象的詩中,有“人影漸衡益露冷,踏歌聲度曉雲邊”句。此外,張武子詩:“帖帖平湖印晚天,踏歌遊女錦相牽;都城半掩人爭路,猶有胡琴落後船”。可見踏歌這一娛樂形式在平民中甚為盛行。此圖在具體畫法上,用筆蒼勁而簡略,大斧劈皴極其乾淨利索,正是院體的典型特色。樹木的枝幹有下偃之勢,則是馬遠個人的創造。這幅作品,從總體上來說,雖然不是邊角之景,但在具體處理上,已經融入了邊角之景的法則,所以,並不以雄偉見長,而是以清新取勝。尤其是瘦削的遠峰,宛如水石盆景,靈動輕盈,絕無北宋山水畫那種迫人心肺的壓倒氣勢。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名稱】宋 馬遠 曉雪山行圖

【年代】宋代

【簡介】絹本,淡設色,縱31.2釐米,橫45釐米。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曉雪山行圖》描寫大雪封山的清晨,一山民趕著兩隻身馱木炭的小毛驢在白雪皚皚的山間行走,山民肩上還用樹枝挑著一隻打來的山雞,似去趕集出賣這些東西以換取生活所需。山民衣著單薄,弓腰縮頸,使人感到雪天寒氣逼人。毛驢、竹筐、木炭及人物衣紋均用幹筆鉤勒,並施以水墨渲染。作為環境的山石以帶水墨筆作斧劈皴,方硬有稜角,遠處山石用水墨大筆掃出。近處樹枝以焦墨鉤出,橫斜曲折富有變化,遠處用淡墨鉤出。近與遠的筆墨濃與淡效果,有著較強的畫面空間感。山石、樹木均露“一角”、“半邊”,是馬遠常用的構圖形式。

震撼人心的宋畫,宋畫四大家,馬遠 陽陽說畫

《白薔薇圖》頁,南宋,馬遠繪,絹本,設色,縱26.2cm,橫25.8cm。

《白薔薇圖》工緻精細,完全體現了宋畫精密不苟、刻意求真的寫生特色。花的主枝由右下方向左上方斜向伸展,枝幹勁挺,五朵盛開的白薔薇分佈於主枝兩側,偃仰扶疏、顧盼生情,平衡了整個畫面。花朵造型精準,設色明麗,筆法秀朗。整幅畫面雖不復雜,但在主賓、錯落、疏密的巧妙安排下,生機滿紙,既有枝幹斜向生長的動態美,又有花團錦簇的靜態美;雙勾枝幹的用筆,猶如其山水畫中的樹木枝幹用筆一樣厚重有力,再填以凝重的赭色於其中,使枝幹顯得勁健、古秀,配上敷染得當、刻畫精細的綠葉和曼妙多姿的花朵,真讓人有隔於載能嗅其香之感。

觀此圖可知宋人工筆之靈動,亦可知馬遠不僅有敏銳的觀察力和把握自然美的能力,更有裁剪取捨能力和精確的造型能力,不但能恰到好處地寫出白薔薇的形質,更能生動地再現其風姿神采,畫面簡練而意趣十足。而現在的一些畫家所畫的工筆畫常刻板、無味,用色豔俗,建議他們常觀宋人之畫,明宋人寫生之意、用筆之理、心在自然之法。該作右下角有小字“馬遠”本款,圖上還有“項子京家珍藏”等收藏印九方,是一件流傳有緒、人人寶之的佳作名品。

《白薔薇圖》款識:“馬遠”,鈐鑑藏印“勤孝堂”、“芳林鑑賞”、“毅崛珍藏”、“於騰私印”、“丁伯川鑑賞章”、“懋和真賞”、“項子京家珍藏”、“退密”、“神品”等。畫中的白薔薇花朵碩大,枝葉繁茂,光彩奪目。畫家以細筆勾出花形,用白粉暈染花瓣,以深淺汁綠塗染枝葉,筆法嚴謹。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