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過去的一個賽季,球迷們應該已經注意到了一件事:在部分主教練的戰術板中,雙前鋒陣型已經慢慢取代了曾風靡全球的4-2-3-1,成為了新的戰術主流。不管是3-5-2還是4-4-2,在過去十幾年裡越來越少見的雙前鋒組合重新回到了綠茵場的重要位置。雙前鋒的迴歸,是戰術選擇的循環,還是排兵佈陣時的無奈呢?

"

在過去的一個賽季,球迷們應該已經注意到了一件事:在部分主教練的戰術板中,雙前鋒陣型已經慢慢取代了曾風靡全球的4-2-3-1,成為了新的戰術主流。不管是3-5-2還是4-4-2,在過去十幾年裡越來越少見的雙前鋒組合重新回到了綠茵場的重要位置。雙前鋒的迴歸,是戰術選擇的循環,還是排兵佈陣時的無奈呢?

面對足壇中鋒人才斷層,雙前鋒陣重回戰術潮流能否成為解決方案?

單箭頭的黃金時代

關於4-2-3-1陣型大規模流行的記憶,應該要追溯到2010年的南非。9年前的世界盃無疑是單箭頭的天下。西班牙、荷蘭、德國,全部都使用了4-2-3-1的陣型。而那些拒絕變換陣型的球隊,比如巴西、英格蘭、阿根廷,他們都早早地退出了冠軍的角逐。歐文在一篇專欄文章中寫到:“作為一名需要找一位射手做搭檔才能一起踢前鋒的射手,這麼說挺讓我受傷,但(我認為)用4-4-2陣型打強隊的日子正成為過去式。”

"

在過去的一個賽季,球迷們應該已經注意到了一件事:在部分主教練的戰術板中,雙前鋒陣型已經慢慢取代了曾風靡全球的4-2-3-1,成為了新的戰術主流。不管是3-5-2還是4-4-2,在過去十幾年裡越來越少見的雙前鋒組合重新回到了綠茵場的重要位置。雙前鋒的迴歸,是戰術選擇的循環,還是排兵佈陣時的無奈呢?

面對足壇中鋒人才斷層,雙前鋒陣重回戰術潮流能否成為解決方案?

單箭頭的黃金時代

關於4-2-3-1陣型大規模流行的記憶,應該要追溯到2010年的南非。9年前的世界盃無疑是單箭頭的天下。西班牙、荷蘭、德國,全部都使用了4-2-3-1的陣型。而那些拒絕變換陣型的球隊,比如巴西、英格蘭、阿根廷,他們都早早地退出了冠軍的角逐。歐文在一篇專欄文章中寫到:“作為一名需要找一位射手做搭檔才能一起踢前鋒的射手,這麼說挺讓我受傷,但(我認為)用4-4-2陣型打強隊的日子正成為過去式。”

面對足壇中鋒人才斷層,雙前鋒陣重回戰術潮流能否成為解決方案?

其實,4-4-2陣型從上世紀90年代末就開始有走向沒落的跡象。從1986年開始,比拉爾多和馬拉多納向全世界展示了10號位的重要意義。隨後,他們從前鋒線後撤至中場扮演拖後前鋒,然後再遊弋到邊路尋找空間。如果放任他自由移動,防守一方將在一側出現人數劣勢,如果安排球員進行盯防,那麼原本平衡的陣型就會被打破。

"

在過去的一個賽季,球迷們應該已經注意到了一件事:在部分主教練的戰術板中,雙前鋒陣型已經慢慢取代了曾風靡全球的4-2-3-1,成為了新的戰術主流。不管是3-5-2還是4-4-2,在過去十幾年裡越來越少見的雙前鋒組合重新回到了綠茵場的重要位置。雙前鋒的迴歸,是戰術選擇的循環,還是排兵佈陣時的無奈呢?

面對足壇中鋒人才斷層,雙前鋒陣重回戰術潮流能否成為解決方案?

單箭頭的黃金時代

關於4-2-3-1陣型大規模流行的記憶,應該要追溯到2010年的南非。9年前的世界盃無疑是單箭頭的天下。西班牙、荷蘭、德國,全部都使用了4-2-3-1的陣型。而那些拒絕變換陣型的球隊,比如巴西、英格蘭、阿根廷,他們都早早地退出了冠軍的角逐。歐文在一篇專欄文章中寫到:“作為一名需要找一位射手做搭檔才能一起踢前鋒的射手,這麼說挺讓我受傷,但(我認為)用4-4-2陣型打強隊的日子正成為過去式。”

面對足壇中鋒人才斷層,雙前鋒陣重回戰術潮流能否成為解決方案?

其實,4-4-2陣型從上世紀90年代末就開始有走向沒落的跡象。從1986年開始,比拉爾多和馬拉多納向全世界展示了10號位的重要意義。隨後,他們從前鋒線後撤至中場扮演拖後前鋒,然後再遊弋到邊路尋找空間。如果放任他自由移動,防守一方將在一側出現人數劣勢,如果安排球員進行盯防,那麼原本平衡的陣型就會被打破。

面對足壇中鋒人才斷層,雙前鋒陣重回戰術潮流能否成為解決方案?

於是,4-4-2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兩名邊鋒推向高位,雙前鋒回撤一人,原有的兩名中場則有一人全力防守。最早採用4-2-3-1的胡安·曼努埃爾·裡略(瓜迪奧拉的啟蒙教練)認為:“4-2-3-1陣型的目的是給對手施加壓力,是在高位搶球。排4名前鋒,4-2-3-1陣型是我能夠想出的最勻稱的踢法。有個很大的優點,前鋒推到高位,中場就跟著在高位,防線也能在高位,每個球員都可以獲利。”

"

在過去的一個賽季,球迷們應該已經注意到了一件事:在部分主教練的戰術板中,雙前鋒陣型已經慢慢取代了曾風靡全球的4-2-3-1,成為了新的戰術主流。不管是3-5-2還是4-4-2,在過去十幾年裡越來越少見的雙前鋒組合重新回到了綠茵場的重要位置。雙前鋒的迴歸,是戰術選擇的循環,還是排兵佈陣時的無奈呢?

面對足壇中鋒人才斷層,雙前鋒陣重回戰術潮流能否成為解決方案?

單箭頭的黃金時代

關於4-2-3-1陣型大規模流行的記憶,應該要追溯到2010年的南非。9年前的世界盃無疑是單箭頭的天下。西班牙、荷蘭、德國,全部都使用了4-2-3-1的陣型。而那些拒絕變換陣型的球隊,比如巴西、英格蘭、阿根廷,他們都早早地退出了冠軍的角逐。歐文在一篇專欄文章中寫到:“作為一名需要找一位射手做搭檔才能一起踢前鋒的射手,這麼說挺讓我受傷,但(我認為)用4-4-2陣型打強隊的日子正成為過去式。”

面對足壇中鋒人才斷層,雙前鋒陣重回戰術潮流能否成為解決方案?

其實,4-4-2陣型從上世紀90年代末就開始有走向沒落的跡象。從1986年開始,比拉爾多和馬拉多納向全世界展示了10號位的重要意義。隨後,他們從前鋒線後撤至中場扮演拖後前鋒,然後再遊弋到邊路尋找空間。如果放任他自由移動,防守一方將在一側出現人數劣勢,如果安排球員進行盯防,那麼原本平衡的陣型就會被打破。

面對足壇中鋒人才斷層,雙前鋒陣重回戰術潮流能否成為解決方案?

於是,4-4-2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兩名邊鋒推向高位,雙前鋒回撤一人,原有的兩名中場則有一人全力防守。最早採用4-2-3-1的胡安·曼努埃爾·裡略(瓜迪奧拉的啟蒙教練)認為:“4-2-3-1陣型的目的是給對手施加壓力,是在高位搶球。排4名前鋒,4-2-3-1陣型是我能夠想出的最勻稱的踢法。有個很大的優點,前鋒推到高位,中場就跟著在高位,防線也能在高位,每個球員都可以獲利。”

面對足壇中鋒人才斷層,雙前鋒陣重回戰術潮流能否成為解決方案?

得中場卻難得天下?

從上世紀90年代,在4-4-2陣型百花齊放的同時,4-2-3-1陣型也在狹縫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從裡略到安切洛蒂,從羅傑·勒梅爾(前法國國家隊主帥)到穆里尼奧,4-2-3-1陣型的各種變化在世界足壇上斬獲了一些冠軍頭銜。讓人們深刻地理解了“得中場者得天下”的道理。5名中場的強大配置保證了球隊在由守轉攻時的連貫與快速,兩名能攻善守的邊後衛適時插上,為鋒線源源不斷地輸送助攻。這樣的畫面,是很漂亮的。但是,到了近幾年,4-2-3-1似乎失去了攻城拔寨的能力。

"

在過去的一個賽季,球迷們應該已經注意到了一件事:在部分主教練的戰術板中,雙前鋒陣型已經慢慢取代了曾風靡全球的4-2-3-1,成為了新的戰術主流。不管是3-5-2還是4-4-2,在過去十幾年裡越來越少見的雙前鋒組合重新回到了綠茵場的重要位置。雙前鋒的迴歸,是戰術選擇的循環,還是排兵佈陣時的無奈呢?

面對足壇中鋒人才斷層,雙前鋒陣重回戰術潮流能否成為解決方案?

單箭頭的黃金時代

關於4-2-3-1陣型大規模流行的記憶,應該要追溯到2010年的南非。9年前的世界盃無疑是單箭頭的天下。西班牙、荷蘭、德國,全部都使用了4-2-3-1的陣型。而那些拒絕變換陣型的球隊,比如巴西、英格蘭、阿根廷,他們都早早地退出了冠軍的角逐。歐文在一篇專欄文章中寫到:“作為一名需要找一位射手做搭檔才能一起踢前鋒的射手,這麼說挺讓我受傷,但(我認為)用4-4-2陣型打強隊的日子正成為過去式。”

面對足壇中鋒人才斷層,雙前鋒陣重回戰術潮流能否成為解決方案?

其實,4-4-2陣型從上世紀90年代末就開始有走向沒落的跡象。從1986年開始,比拉爾多和馬拉多納向全世界展示了10號位的重要意義。隨後,他們從前鋒線後撤至中場扮演拖後前鋒,然後再遊弋到邊路尋找空間。如果放任他自由移動,防守一方將在一側出現人數劣勢,如果安排球員進行盯防,那麼原本平衡的陣型就會被打破。

面對足壇中鋒人才斷層,雙前鋒陣重回戰術潮流能否成為解決方案?

於是,4-4-2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兩名邊鋒推向高位,雙前鋒回撤一人,原有的兩名中場則有一人全力防守。最早採用4-2-3-1的胡安·曼努埃爾·裡略(瓜迪奧拉的啟蒙教練)認為:“4-2-3-1陣型的目的是給對手施加壓力,是在高位搶球。排4名前鋒,4-2-3-1陣型是我能夠想出的最勻稱的踢法。有個很大的優點,前鋒推到高位,中場就跟著在高位,防線也能在高位,每個球員都可以獲利。”

面對足壇中鋒人才斷層,雙前鋒陣重回戰術潮流能否成為解決方案?

得中場卻難得天下?

從上世紀90年代,在4-4-2陣型百花齊放的同時,4-2-3-1陣型也在狹縫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從裡略到安切洛蒂,從羅傑·勒梅爾(前法國國家隊主帥)到穆里尼奧,4-2-3-1陣型的各種變化在世界足壇上斬獲了一些冠軍頭銜。讓人們深刻地理解了“得中場者得天下”的道理。5名中場的強大配置保證了球隊在由守轉攻時的連貫與快速,兩名能攻善守的邊後衛適時插上,為鋒線源源不斷地輸送助攻。這樣的畫面,是很漂亮的。但是,到了近幾年,4-2-3-1似乎失去了攻城拔寨的能力。

面對足壇中鋒人才斷層,雙前鋒陣重回戰術潮流能否成為解決方案?

最顯著的一個問題,就出在前鋒身上。當年裡略在推廣4-2-3-1的同時也警告說:“需要有合適的球員。他們要非常非常機動,還能在接球的同時處理球。他們是為了踢球而逼搶,不是為了逼搶而踢球。”對於4-2-3-1的前鋒來說,合適的人選需要在具備力量和身高的同時,兼顧跑動和敏捷。儘管他們在場上的角色並不一定要立刻解決問題,但是他們至少要能夠起到支點作用。

"

在過去的一個賽季,球迷們應該已經注意到了一件事:在部分主教練的戰術板中,雙前鋒陣型已經慢慢取代了曾風靡全球的4-2-3-1,成為了新的戰術主流。不管是3-5-2還是4-4-2,在過去十幾年裡越來越少見的雙前鋒組合重新回到了綠茵場的重要位置。雙前鋒的迴歸,是戰術選擇的循環,還是排兵佈陣時的無奈呢?

面對足壇中鋒人才斷層,雙前鋒陣重回戰術潮流能否成為解決方案?

單箭頭的黃金時代

關於4-2-3-1陣型大規模流行的記憶,應該要追溯到2010年的南非。9年前的世界盃無疑是單箭頭的天下。西班牙、荷蘭、德國,全部都使用了4-2-3-1的陣型。而那些拒絕變換陣型的球隊,比如巴西、英格蘭、阿根廷,他們都早早地退出了冠軍的角逐。歐文在一篇專欄文章中寫到:“作為一名需要找一位射手做搭檔才能一起踢前鋒的射手,這麼說挺讓我受傷,但(我認為)用4-4-2陣型打強隊的日子正成為過去式。”

面對足壇中鋒人才斷層,雙前鋒陣重回戰術潮流能否成為解決方案?

其實,4-4-2陣型從上世紀90年代末就開始有走向沒落的跡象。從1986年開始,比拉爾多和馬拉多納向全世界展示了10號位的重要意義。隨後,他們從前鋒線後撤至中場扮演拖後前鋒,然後再遊弋到邊路尋找空間。如果放任他自由移動,防守一方將在一側出現人數劣勢,如果安排球員進行盯防,那麼原本平衡的陣型就會被打破。

面對足壇中鋒人才斷層,雙前鋒陣重回戰術潮流能否成為解決方案?

於是,4-4-2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兩名邊鋒推向高位,雙前鋒回撤一人,原有的兩名中場則有一人全力防守。最早採用4-2-3-1的胡安·曼努埃爾·裡略(瓜迪奧拉的啟蒙教練)認為:“4-2-3-1陣型的目的是給對手施加壓力,是在高位搶球。排4名前鋒,4-2-3-1陣型是我能夠想出的最勻稱的踢法。有個很大的優點,前鋒推到高位,中場就跟著在高位,防線也能在高位,每個球員都可以獲利。”

面對足壇中鋒人才斷層,雙前鋒陣重回戰術潮流能否成為解決方案?

得中場卻難得天下?

從上世紀90年代,在4-4-2陣型百花齊放的同時,4-2-3-1陣型也在狹縫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從裡略到安切洛蒂,從羅傑·勒梅爾(前法國國家隊主帥)到穆里尼奧,4-2-3-1陣型的各種變化在世界足壇上斬獲了一些冠軍頭銜。讓人們深刻地理解了“得中場者得天下”的道理。5名中場的強大配置保證了球隊在由守轉攻時的連貫與快速,兩名能攻善守的邊後衛適時插上,為鋒線源源不斷地輸送助攻。這樣的畫面,是很漂亮的。但是,到了近幾年,4-2-3-1似乎失去了攻城拔寨的能力。

面對足壇中鋒人才斷層,雙前鋒陣重回戰術潮流能否成為解決方案?

最顯著的一個問題,就出在前鋒身上。當年裡略在推廣4-2-3-1的同時也警告說:“需要有合適的球員。他們要非常非常機動,還能在接球的同時處理球。他們是為了踢球而逼搶,不是為了逼搶而踢球。”對於4-2-3-1的前鋒來說,合適的人選需要在具備力量和身高的同時,兼顧跑動和敏捷。儘管他們在場上的角色並不一定要立刻解決問題,但是他們至少要能夠起到支點作用。

面對足壇中鋒人才斷層,雙前鋒陣重回戰術潮流能否成為解決方案?

所謂支點,另稱“Target-Man”,不管是高空球還是腳下球,他都要努力扮演好“目標”的角色。拿球、護球、分球,在與對手高大後衛的對抗中,這一套動作完成得越連貫,就能夠為球隊提供更多的幫助,如果再具備一定的終結能力,那就是完美的中鋒人選。可是,在當今足壇中,完美的傳統高中鋒越來越少,為了應對這個局面,技術型的無鋒陣大行其道,進而優秀中鋒的培養進入了死循環:人選稀少,戰術規避,培養投入減少,人選更少……

"

在過去的一個賽季,球迷們應該已經注意到了一件事:在部分主教練的戰術板中,雙前鋒陣型已經慢慢取代了曾風靡全球的4-2-3-1,成為了新的戰術主流。不管是3-5-2還是4-4-2,在過去十幾年裡越來越少見的雙前鋒組合重新回到了綠茵場的重要位置。雙前鋒的迴歸,是戰術選擇的循環,還是排兵佈陣時的無奈呢?

面對足壇中鋒人才斷層,雙前鋒陣重回戰術潮流能否成為解決方案?

單箭頭的黃金時代

關於4-2-3-1陣型大規模流行的記憶,應該要追溯到2010年的南非。9年前的世界盃無疑是單箭頭的天下。西班牙、荷蘭、德國,全部都使用了4-2-3-1的陣型。而那些拒絕變換陣型的球隊,比如巴西、英格蘭、阿根廷,他們都早早地退出了冠軍的角逐。歐文在一篇專欄文章中寫到:“作為一名需要找一位射手做搭檔才能一起踢前鋒的射手,這麼說挺讓我受傷,但(我認為)用4-4-2陣型打強隊的日子正成為過去式。”

面對足壇中鋒人才斷層,雙前鋒陣重回戰術潮流能否成為解決方案?

其實,4-4-2陣型從上世紀90年代末就開始有走向沒落的跡象。從1986年開始,比拉爾多和馬拉多納向全世界展示了10號位的重要意義。隨後,他們從前鋒線後撤至中場扮演拖後前鋒,然後再遊弋到邊路尋找空間。如果放任他自由移動,防守一方將在一側出現人數劣勢,如果安排球員進行盯防,那麼原本平衡的陣型就會被打破。

面對足壇中鋒人才斷層,雙前鋒陣重回戰術潮流能否成為解決方案?

於是,4-4-2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兩名邊鋒推向高位,雙前鋒回撤一人,原有的兩名中場則有一人全力防守。最早採用4-2-3-1的胡安·曼努埃爾·裡略(瓜迪奧拉的啟蒙教練)認為:“4-2-3-1陣型的目的是給對手施加壓力,是在高位搶球。排4名前鋒,4-2-3-1陣型是我能夠想出的最勻稱的踢法。有個很大的優點,前鋒推到高位,中場就跟著在高位,防線也能在高位,每個球員都可以獲利。”

面對足壇中鋒人才斷層,雙前鋒陣重回戰術潮流能否成為解決方案?

得中場卻難得天下?

從上世紀90年代,在4-4-2陣型百花齊放的同時,4-2-3-1陣型也在狹縫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從裡略到安切洛蒂,從羅傑·勒梅爾(前法國國家隊主帥)到穆里尼奧,4-2-3-1陣型的各種變化在世界足壇上斬獲了一些冠軍頭銜。讓人們深刻地理解了“得中場者得天下”的道理。5名中場的強大配置保證了球隊在由守轉攻時的連貫與快速,兩名能攻善守的邊後衛適時插上,為鋒線源源不斷地輸送助攻。這樣的畫面,是很漂亮的。但是,到了近幾年,4-2-3-1似乎失去了攻城拔寨的能力。

面對足壇中鋒人才斷層,雙前鋒陣重回戰術潮流能否成為解決方案?

最顯著的一個問題,就出在前鋒身上。當年裡略在推廣4-2-3-1的同時也警告說:“需要有合適的球員。他們要非常非常機動,還能在接球的同時處理球。他們是為了踢球而逼搶,不是為了逼搶而踢球。”對於4-2-3-1的前鋒來說,合適的人選需要在具備力量和身高的同時,兼顧跑動和敏捷。儘管他們在場上的角色並不一定要立刻解決問題,但是他們至少要能夠起到支點作用。

面對足壇中鋒人才斷層,雙前鋒陣重回戰術潮流能否成為解決方案?

所謂支點,另稱“Target-Man”,不管是高空球還是腳下球,他都要努力扮演好“目標”的角色。拿球、護球、分球,在與對手高大後衛的對抗中,這一套動作完成得越連貫,就能夠為球隊提供更多的幫助,如果再具備一定的終結能力,那就是完美的中鋒人選。可是,在當今足壇中,完美的傳統高中鋒越來越少,為了應對這個局面,技術型的無鋒陣大行其道,進而優秀中鋒的培養進入了死循環:人選稀少,戰術規避,培養投入減少,人選更少……

面對足壇中鋒人才斷層,雙前鋒陣重回戰術潮流能否成為解決方案?

在陣型對於整體性和流動性的追求過程中,前鋒們越來越重視跑動與敏捷,身高與力量變得可有可無,對球門的直接威脅也隨之降低。2018世界盃上,密集防守幾乎讓所有技術流球隊手足無措。衛冕冠軍德國隊的三場小組賽幾乎宣告了技術流傳控的“病危”,而他們的標準陣型,正是4-2-3-1。面對堅壁清野的韓國與墨西哥,勒夫的德國隊空有控球和傳中,卻沒有一個能夠在人群中高高躍起爭得球權的“目標”,這樣的局面讓全世界的足球教練都看在眼裡。

"

在過去的一個賽季,球迷們應該已經注意到了一件事:在部分主教練的戰術板中,雙前鋒陣型已經慢慢取代了曾風靡全球的4-2-3-1,成為了新的戰術主流。不管是3-5-2還是4-4-2,在過去十幾年裡越來越少見的雙前鋒組合重新回到了綠茵場的重要位置。雙前鋒的迴歸,是戰術選擇的循環,還是排兵佈陣時的無奈呢?

面對足壇中鋒人才斷層,雙前鋒陣重回戰術潮流能否成為解決方案?

單箭頭的黃金時代

關於4-2-3-1陣型大規模流行的記憶,應該要追溯到2010年的南非。9年前的世界盃無疑是單箭頭的天下。西班牙、荷蘭、德國,全部都使用了4-2-3-1的陣型。而那些拒絕變換陣型的球隊,比如巴西、英格蘭、阿根廷,他們都早早地退出了冠軍的角逐。歐文在一篇專欄文章中寫到:“作為一名需要找一位射手做搭檔才能一起踢前鋒的射手,這麼說挺讓我受傷,但(我認為)用4-4-2陣型打強隊的日子正成為過去式。”

面對足壇中鋒人才斷層,雙前鋒陣重回戰術潮流能否成為解決方案?

其實,4-4-2陣型從上世紀90年代末就開始有走向沒落的跡象。從1986年開始,比拉爾多和馬拉多納向全世界展示了10號位的重要意義。隨後,他們從前鋒線後撤至中場扮演拖後前鋒,然後再遊弋到邊路尋找空間。如果放任他自由移動,防守一方將在一側出現人數劣勢,如果安排球員進行盯防,那麼原本平衡的陣型就會被打破。

面對足壇中鋒人才斷層,雙前鋒陣重回戰術潮流能否成為解決方案?

於是,4-4-2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兩名邊鋒推向高位,雙前鋒回撤一人,原有的兩名中場則有一人全力防守。最早採用4-2-3-1的胡安·曼努埃爾·裡略(瓜迪奧拉的啟蒙教練)認為:“4-2-3-1陣型的目的是給對手施加壓力,是在高位搶球。排4名前鋒,4-2-3-1陣型是我能夠想出的最勻稱的踢法。有個很大的優點,前鋒推到高位,中場就跟著在高位,防線也能在高位,每個球員都可以獲利。”

面對足壇中鋒人才斷層,雙前鋒陣重回戰術潮流能否成為解決方案?

得中場卻難得天下?

從上世紀90年代,在4-4-2陣型百花齊放的同時,4-2-3-1陣型也在狹縫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從裡略到安切洛蒂,從羅傑·勒梅爾(前法國國家隊主帥)到穆里尼奧,4-2-3-1陣型的各種變化在世界足壇上斬獲了一些冠軍頭銜。讓人們深刻地理解了“得中場者得天下”的道理。5名中場的強大配置保證了球隊在由守轉攻時的連貫與快速,兩名能攻善守的邊後衛適時插上,為鋒線源源不斷地輸送助攻。這樣的畫面,是很漂亮的。但是,到了近幾年,4-2-3-1似乎失去了攻城拔寨的能力。

面對足壇中鋒人才斷層,雙前鋒陣重回戰術潮流能否成為解決方案?

最顯著的一個問題,就出在前鋒身上。當年裡略在推廣4-2-3-1的同時也警告說:“需要有合適的球員。他們要非常非常機動,還能在接球的同時處理球。他們是為了踢球而逼搶,不是為了逼搶而踢球。”對於4-2-3-1的前鋒來說,合適的人選需要在具備力量和身高的同時,兼顧跑動和敏捷。儘管他們在場上的角色並不一定要立刻解決問題,但是他們至少要能夠起到支點作用。

面對足壇中鋒人才斷層,雙前鋒陣重回戰術潮流能否成為解決方案?

所謂支點,另稱“Target-Man”,不管是高空球還是腳下球,他都要努力扮演好“目標”的角色。拿球、護球、分球,在與對手高大後衛的對抗中,這一套動作完成得越連貫,就能夠為球隊提供更多的幫助,如果再具備一定的終結能力,那就是完美的中鋒人選。可是,在當今足壇中,完美的傳統高中鋒越來越少,為了應對這個局面,技術型的無鋒陣大行其道,進而優秀中鋒的培養進入了死循環:人選稀少,戰術規避,培養投入減少,人選更少……

面對足壇中鋒人才斷層,雙前鋒陣重回戰術潮流能否成為解決方案?

在陣型對於整體性和流動性的追求過程中,前鋒們越來越重視跑動與敏捷,身高與力量變得可有可無,對球門的直接威脅也隨之降低。2018世界盃上,密集防守幾乎讓所有技術流球隊手足無措。衛冕冠軍德國隊的三場小組賽幾乎宣告了技術流傳控的“病危”,而他們的標準陣型,正是4-2-3-1。面對堅壁清野的韓國與墨西哥,勒夫的德國隊空有控球和傳中,卻沒有一個能夠在人群中高高躍起爭得球權的“目標”,這樣的局面讓全世界的足球教練都看在眼裡。

面對足壇中鋒人才斷層,雙前鋒陣重回戰術潮流能否成為解決方案?

多前鋒重回舞臺中央

當今足壇對於單前鋒角色的要求太多,能夠達標的人寥寥無幾。既要速度又要高度,既要敏捷又要強壯,既然一個前鋒無法滿足所有角色的要求,那就只能把角色的工作分攤給兩名前鋒了,甚至是三個人。即便是強大到被稱為“魔獸”的德羅巴,也對於自己能夠扮演的角色表達了與歐文同樣的感慨:“我可以拉邊、回撤、反搶,但當我拉開空檔、創造機會的時候,我需要另一名前鋒來佔據這個空位,把握這次機會!”

"

在過去的一個賽季,球迷們應該已經注意到了一件事:在部分主教練的戰術板中,雙前鋒陣型已經慢慢取代了曾風靡全球的4-2-3-1,成為了新的戰術主流。不管是3-5-2還是4-4-2,在過去十幾年裡越來越少見的雙前鋒組合重新回到了綠茵場的重要位置。雙前鋒的迴歸,是戰術選擇的循環,還是排兵佈陣時的無奈呢?

面對足壇中鋒人才斷層,雙前鋒陣重回戰術潮流能否成為解決方案?

單箭頭的黃金時代

關於4-2-3-1陣型大規模流行的記憶,應該要追溯到2010年的南非。9年前的世界盃無疑是單箭頭的天下。西班牙、荷蘭、德國,全部都使用了4-2-3-1的陣型。而那些拒絕變換陣型的球隊,比如巴西、英格蘭、阿根廷,他們都早早地退出了冠軍的角逐。歐文在一篇專欄文章中寫到:“作為一名需要找一位射手做搭檔才能一起踢前鋒的射手,這麼說挺讓我受傷,但(我認為)用4-4-2陣型打強隊的日子正成為過去式。”

面對足壇中鋒人才斷層,雙前鋒陣重回戰術潮流能否成為解決方案?

其實,4-4-2陣型從上世紀90年代末就開始有走向沒落的跡象。從1986年開始,比拉爾多和馬拉多納向全世界展示了10號位的重要意義。隨後,他們從前鋒線後撤至中場扮演拖後前鋒,然後再遊弋到邊路尋找空間。如果放任他自由移動,防守一方將在一側出現人數劣勢,如果安排球員進行盯防,那麼原本平衡的陣型就會被打破。

面對足壇中鋒人才斷層,雙前鋒陣重回戰術潮流能否成為解決方案?

於是,4-4-2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兩名邊鋒推向高位,雙前鋒回撤一人,原有的兩名中場則有一人全力防守。最早採用4-2-3-1的胡安·曼努埃爾·裡略(瓜迪奧拉的啟蒙教練)認為:“4-2-3-1陣型的目的是給對手施加壓力,是在高位搶球。排4名前鋒,4-2-3-1陣型是我能夠想出的最勻稱的踢法。有個很大的優點,前鋒推到高位,中場就跟著在高位,防線也能在高位,每個球員都可以獲利。”

面對足壇中鋒人才斷層,雙前鋒陣重回戰術潮流能否成為解決方案?

得中場卻難得天下?

從上世紀90年代,在4-4-2陣型百花齊放的同時,4-2-3-1陣型也在狹縫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從裡略到安切洛蒂,從羅傑·勒梅爾(前法國國家隊主帥)到穆里尼奧,4-2-3-1陣型的各種變化在世界足壇上斬獲了一些冠軍頭銜。讓人們深刻地理解了“得中場者得天下”的道理。5名中場的強大配置保證了球隊在由守轉攻時的連貫與快速,兩名能攻善守的邊後衛適時插上,為鋒線源源不斷地輸送助攻。這樣的畫面,是很漂亮的。但是,到了近幾年,4-2-3-1似乎失去了攻城拔寨的能力。

面對足壇中鋒人才斷層,雙前鋒陣重回戰術潮流能否成為解決方案?

最顯著的一個問題,就出在前鋒身上。當年裡略在推廣4-2-3-1的同時也警告說:“需要有合適的球員。他們要非常非常機動,還能在接球的同時處理球。他們是為了踢球而逼搶,不是為了逼搶而踢球。”對於4-2-3-1的前鋒來說,合適的人選需要在具備力量和身高的同時,兼顧跑動和敏捷。儘管他們在場上的角色並不一定要立刻解決問題,但是他們至少要能夠起到支點作用。

面對足壇中鋒人才斷層,雙前鋒陣重回戰術潮流能否成為解決方案?

所謂支點,另稱“Target-Man”,不管是高空球還是腳下球,他都要努力扮演好“目標”的角色。拿球、護球、分球,在與對手高大後衛的對抗中,這一套動作完成得越連貫,就能夠為球隊提供更多的幫助,如果再具備一定的終結能力,那就是完美的中鋒人選。可是,在當今足壇中,完美的傳統高中鋒越來越少,為了應對這個局面,技術型的無鋒陣大行其道,進而優秀中鋒的培養進入了死循環:人選稀少,戰術規避,培養投入減少,人選更少……

面對足壇中鋒人才斷層,雙前鋒陣重回戰術潮流能否成為解決方案?

在陣型對於整體性和流動性的追求過程中,前鋒們越來越重視跑動與敏捷,身高與力量變得可有可無,對球門的直接威脅也隨之降低。2018世界盃上,密集防守幾乎讓所有技術流球隊手足無措。衛冕冠軍德國隊的三場小組賽幾乎宣告了技術流傳控的“病危”,而他們的標準陣型,正是4-2-3-1。面對堅壁清野的韓國與墨西哥,勒夫的德國隊空有控球和傳中,卻沒有一個能夠在人群中高高躍起爭得球權的“目標”,這樣的局面讓全世界的足球教練都看在眼裡。

面對足壇中鋒人才斷層,雙前鋒陣重回戰術潮流能否成為解決方案?

多前鋒重回舞臺中央

當今足壇對於單前鋒角色的要求太多,能夠達標的人寥寥無幾。既要速度又要高度,既要敏捷又要強壯,既然一個前鋒無法滿足所有角色的要求,那就只能把角色的工作分攤給兩名前鋒了,甚至是三個人。即便是強大到被稱為“魔獸”的德羅巴,也對於自己能夠扮演的角色表達了與歐文同樣的感慨:“我可以拉邊、回撤、反搶,但當我拉開空檔、創造機會的時候,我需要另一名前鋒來佔據這個空位,把握這次機會!”

面對足壇中鋒人才斷層,雙前鋒陣重回戰術潮流能否成為解決方案?

2018-19賽季,歐洲主流聯賽紛紛堅定了對雙前鋒的信任:像意甲尤文圖斯,常常擺出C羅和迪巴拉,或者C羅搭配曼祖基奇,甚至把三人同時送上鋒線,單前鋒的使用少之又少。把4-2-3-1、4-3-2-1用到爐火純青的安切洛蒂,在那不勒斯安排了默滕斯和因西涅搭檔雙前鋒,兩人合力貢獻20球9助攻。英超則表現出對三前鋒的偏執,對4-3-3陣型,利物浦用了14次,曼城用了18次,切爾西使用更多,高達21次(此數據為根據實際比賽中球員站位陣型所統計的場次)。西班牙作為4-2-3-1的發源地,也徹底改為多前鋒的試驗地,皇家馬德里和巴塞羅那堅定地使用4-3-3,馬德里競技堅定地使用4-4-2,而塞維利亞則更加偏好3-5-2。

"

在過去的一個賽季,球迷們應該已經注意到了一件事:在部分主教練的戰術板中,雙前鋒陣型已經慢慢取代了曾風靡全球的4-2-3-1,成為了新的戰術主流。不管是3-5-2還是4-4-2,在過去十幾年裡越來越少見的雙前鋒組合重新回到了綠茵場的重要位置。雙前鋒的迴歸,是戰術選擇的循環,還是排兵佈陣時的無奈呢?

面對足壇中鋒人才斷層,雙前鋒陣重回戰術潮流能否成為解決方案?

單箭頭的黃金時代

關於4-2-3-1陣型大規模流行的記憶,應該要追溯到2010年的南非。9年前的世界盃無疑是單箭頭的天下。西班牙、荷蘭、德國,全部都使用了4-2-3-1的陣型。而那些拒絕變換陣型的球隊,比如巴西、英格蘭、阿根廷,他們都早早地退出了冠軍的角逐。歐文在一篇專欄文章中寫到:“作為一名需要找一位射手做搭檔才能一起踢前鋒的射手,這麼說挺讓我受傷,但(我認為)用4-4-2陣型打強隊的日子正成為過去式。”

面對足壇中鋒人才斷層,雙前鋒陣重回戰術潮流能否成為解決方案?

其實,4-4-2陣型從上世紀90年代末就開始有走向沒落的跡象。從1986年開始,比拉爾多和馬拉多納向全世界展示了10號位的重要意義。隨後,他們從前鋒線後撤至中場扮演拖後前鋒,然後再遊弋到邊路尋找空間。如果放任他自由移動,防守一方將在一側出現人數劣勢,如果安排球員進行盯防,那麼原本平衡的陣型就會被打破。

面對足壇中鋒人才斷層,雙前鋒陣重回戰術潮流能否成為解決方案?

於是,4-4-2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兩名邊鋒推向高位,雙前鋒回撤一人,原有的兩名中場則有一人全力防守。最早採用4-2-3-1的胡安·曼努埃爾·裡略(瓜迪奧拉的啟蒙教練)認為:“4-2-3-1陣型的目的是給對手施加壓力,是在高位搶球。排4名前鋒,4-2-3-1陣型是我能夠想出的最勻稱的踢法。有個很大的優點,前鋒推到高位,中場就跟著在高位,防線也能在高位,每個球員都可以獲利。”

面對足壇中鋒人才斷層,雙前鋒陣重回戰術潮流能否成為解決方案?

得中場卻難得天下?

從上世紀90年代,在4-4-2陣型百花齊放的同時,4-2-3-1陣型也在狹縫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從裡略到安切洛蒂,從羅傑·勒梅爾(前法國國家隊主帥)到穆里尼奧,4-2-3-1陣型的各種變化在世界足壇上斬獲了一些冠軍頭銜。讓人們深刻地理解了“得中場者得天下”的道理。5名中場的強大配置保證了球隊在由守轉攻時的連貫與快速,兩名能攻善守的邊後衛適時插上,為鋒線源源不斷地輸送助攻。這樣的畫面,是很漂亮的。但是,到了近幾年,4-2-3-1似乎失去了攻城拔寨的能力。

面對足壇中鋒人才斷層,雙前鋒陣重回戰術潮流能否成為解決方案?

最顯著的一個問題,就出在前鋒身上。當年裡略在推廣4-2-3-1的同時也警告說:“需要有合適的球員。他們要非常非常機動,還能在接球的同時處理球。他們是為了踢球而逼搶,不是為了逼搶而踢球。”對於4-2-3-1的前鋒來說,合適的人選需要在具備力量和身高的同時,兼顧跑動和敏捷。儘管他們在場上的角色並不一定要立刻解決問題,但是他們至少要能夠起到支點作用。

面對足壇中鋒人才斷層,雙前鋒陣重回戰術潮流能否成為解決方案?

所謂支點,另稱“Target-Man”,不管是高空球還是腳下球,他都要努力扮演好“目標”的角色。拿球、護球、分球,在與對手高大後衛的對抗中,這一套動作完成得越連貫,就能夠為球隊提供更多的幫助,如果再具備一定的終結能力,那就是完美的中鋒人選。可是,在當今足壇中,完美的傳統高中鋒越來越少,為了應對這個局面,技術型的無鋒陣大行其道,進而優秀中鋒的培養進入了死循環:人選稀少,戰術規避,培養投入減少,人選更少……

面對足壇中鋒人才斷層,雙前鋒陣重回戰術潮流能否成為解決方案?

在陣型對於整體性和流動性的追求過程中,前鋒們越來越重視跑動與敏捷,身高與力量變得可有可無,對球門的直接威脅也隨之降低。2018世界盃上,密集防守幾乎讓所有技術流球隊手足無措。衛冕冠軍德國隊的三場小組賽幾乎宣告了技術流傳控的“病危”,而他們的標準陣型,正是4-2-3-1。面對堅壁清野的韓國與墨西哥,勒夫的德國隊空有控球和傳中,卻沒有一個能夠在人群中高高躍起爭得球權的“目標”,這樣的局面讓全世界的足球教練都看在眼裡。

面對足壇中鋒人才斷層,雙前鋒陣重回戰術潮流能否成為解決方案?

多前鋒重回舞臺中央

當今足壇對於單前鋒角色的要求太多,能夠達標的人寥寥無幾。既要速度又要高度,既要敏捷又要強壯,既然一個前鋒無法滿足所有角色的要求,那就只能把角色的工作分攤給兩名前鋒了,甚至是三個人。即便是強大到被稱為“魔獸”的德羅巴,也對於自己能夠扮演的角色表達了與歐文同樣的感慨:“我可以拉邊、回撤、反搶,但當我拉開空檔、創造機會的時候,我需要另一名前鋒來佔據這個空位,把握這次機會!”

面對足壇中鋒人才斷層,雙前鋒陣重回戰術潮流能否成為解決方案?

2018-19賽季,歐洲主流聯賽紛紛堅定了對雙前鋒的信任:像意甲尤文圖斯,常常擺出C羅和迪巴拉,或者C羅搭配曼祖基奇,甚至把三人同時送上鋒線,單前鋒的使用少之又少。把4-2-3-1、4-3-2-1用到爐火純青的安切洛蒂,在那不勒斯安排了默滕斯和因西涅搭檔雙前鋒,兩人合力貢獻20球9助攻。英超則表現出對三前鋒的偏執,對4-3-3陣型,利物浦用了14次,曼城用了18次,切爾西使用更多,高達21次(此數據為根據實際比賽中球員站位陣型所統計的場次)。西班牙作為4-2-3-1的發源地,也徹底改為多前鋒的試驗地,皇家馬德里和巴塞羅那堅定地使用4-3-3,馬德里競技堅定地使用4-4-2,而塞維利亞則更加偏好3-5-2。

面對足壇中鋒人才斷層,雙前鋒陣重回戰術潮流能否成為解決方案?

世界足壇的主流戰術板似乎走進了一個循環,回到了單箭頭興起之前的歲月。那個年代屬於凱文·菲利普斯與尼埃爾·奎因,他們是2000年前後強勁的一高一快組合,一度被視為蝙蝠俠與羅賓。 “長人”奎因無私地拼搶高點,為凱文·菲利普斯則創造機會,兩人在171次合作中貢獻159球。

"

在過去的一個賽季,球迷們應該已經注意到了一件事:在部分主教練的戰術板中,雙前鋒陣型已經慢慢取代了曾風靡全球的4-2-3-1,成為了新的戰術主流。不管是3-5-2還是4-4-2,在過去十幾年裡越來越少見的雙前鋒組合重新回到了綠茵場的重要位置。雙前鋒的迴歸,是戰術選擇的循環,還是排兵佈陣時的無奈呢?

面對足壇中鋒人才斷層,雙前鋒陣重回戰術潮流能否成為解決方案?

單箭頭的黃金時代

關於4-2-3-1陣型大規模流行的記憶,應該要追溯到2010年的南非。9年前的世界盃無疑是單箭頭的天下。西班牙、荷蘭、德國,全部都使用了4-2-3-1的陣型。而那些拒絕變換陣型的球隊,比如巴西、英格蘭、阿根廷,他們都早早地退出了冠軍的角逐。歐文在一篇專欄文章中寫到:“作為一名需要找一位射手做搭檔才能一起踢前鋒的射手,這麼說挺讓我受傷,但(我認為)用4-4-2陣型打強隊的日子正成為過去式。”

面對足壇中鋒人才斷層,雙前鋒陣重回戰術潮流能否成為解決方案?

其實,4-4-2陣型從上世紀90年代末就開始有走向沒落的跡象。從1986年開始,比拉爾多和馬拉多納向全世界展示了10號位的重要意義。隨後,他們從前鋒線後撤至中場扮演拖後前鋒,然後再遊弋到邊路尋找空間。如果放任他自由移動,防守一方將在一側出現人數劣勢,如果安排球員進行盯防,那麼原本平衡的陣型就會被打破。

面對足壇中鋒人才斷層,雙前鋒陣重回戰術潮流能否成為解決方案?

於是,4-4-2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兩名邊鋒推向高位,雙前鋒回撤一人,原有的兩名中場則有一人全力防守。最早採用4-2-3-1的胡安·曼努埃爾·裡略(瓜迪奧拉的啟蒙教練)認為:“4-2-3-1陣型的目的是給對手施加壓力,是在高位搶球。排4名前鋒,4-2-3-1陣型是我能夠想出的最勻稱的踢法。有個很大的優點,前鋒推到高位,中場就跟著在高位,防線也能在高位,每個球員都可以獲利。”

面對足壇中鋒人才斷層,雙前鋒陣重回戰術潮流能否成為解決方案?

得中場卻難得天下?

從上世紀90年代,在4-4-2陣型百花齊放的同時,4-2-3-1陣型也在狹縫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從裡略到安切洛蒂,從羅傑·勒梅爾(前法國國家隊主帥)到穆里尼奧,4-2-3-1陣型的各種變化在世界足壇上斬獲了一些冠軍頭銜。讓人們深刻地理解了“得中場者得天下”的道理。5名中場的強大配置保證了球隊在由守轉攻時的連貫與快速,兩名能攻善守的邊後衛適時插上,為鋒線源源不斷地輸送助攻。這樣的畫面,是很漂亮的。但是,到了近幾年,4-2-3-1似乎失去了攻城拔寨的能力。

面對足壇中鋒人才斷層,雙前鋒陣重回戰術潮流能否成為解決方案?

最顯著的一個問題,就出在前鋒身上。當年裡略在推廣4-2-3-1的同時也警告說:“需要有合適的球員。他們要非常非常機動,還能在接球的同時處理球。他們是為了踢球而逼搶,不是為了逼搶而踢球。”對於4-2-3-1的前鋒來說,合適的人選需要在具備力量和身高的同時,兼顧跑動和敏捷。儘管他們在場上的角色並不一定要立刻解決問題,但是他們至少要能夠起到支點作用。

面對足壇中鋒人才斷層,雙前鋒陣重回戰術潮流能否成為解決方案?

所謂支點,另稱“Target-Man”,不管是高空球還是腳下球,他都要努力扮演好“目標”的角色。拿球、護球、分球,在與對手高大後衛的對抗中,這一套動作完成得越連貫,就能夠為球隊提供更多的幫助,如果再具備一定的終結能力,那就是完美的中鋒人選。可是,在當今足壇中,完美的傳統高中鋒越來越少,為了應對這個局面,技術型的無鋒陣大行其道,進而優秀中鋒的培養進入了死循環:人選稀少,戰術規避,培養投入減少,人選更少……

面對足壇中鋒人才斷層,雙前鋒陣重回戰術潮流能否成為解決方案?

在陣型對於整體性和流動性的追求過程中,前鋒們越來越重視跑動與敏捷,身高與力量變得可有可無,對球門的直接威脅也隨之降低。2018世界盃上,密集防守幾乎讓所有技術流球隊手足無措。衛冕冠軍德國隊的三場小組賽幾乎宣告了技術流傳控的“病危”,而他們的標準陣型,正是4-2-3-1。面對堅壁清野的韓國與墨西哥,勒夫的德國隊空有控球和傳中,卻沒有一個能夠在人群中高高躍起爭得球權的“目標”,這樣的局面讓全世界的足球教練都看在眼裡。

面對足壇中鋒人才斷層,雙前鋒陣重回戰術潮流能否成為解決方案?

多前鋒重回舞臺中央

當今足壇對於單前鋒角色的要求太多,能夠達標的人寥寥無幾。既要速度又要高度,既要敏捷又要強壯,既然一個前鋒無法滿足所有角色的要求,那就只能把角色的工作分攤給兩名前鋒了,甚至是三個人。即便是強大到被稱為“魔獸”的德羅巴,也對於自己能夠扮演的角色表達了與歐文同樣的感慨:“我可以拉邊、回撤、反搶,但當我拉開空檔、創造機會的時候,我需要另一名前鋒來佔據這個空位,把握這次機會!”

面對足壇中鋒人才斷層,雙前鋒陣重回戰術潮流能否成為解決方案?

2018-19賽季,歐洲主流聯賽紛紛堅定了對雙前鋒的信任:像意甲尤文圖斯,常常擺出C羅和迪巴拉,或者C羅搭配曼祖基奇,甚至把三人同時送上鋒線,單前鋒的使用少之又少。把4-2-3-1、4-3-2-1用到爐火純青的安切洛蒂,在那不勒斯安排了默滕斯和因西涅搭檔雙前鋒,兩人合力貢獻20球9助攻。英超則表現出對三前鋒的偏執,對4-3-3陣型,利物浦用了14次,曼城用了18次,切爾西使用更多,高達21次(此數據為根據實際比賽中球員站位陣型所統計的場次)。西班牙作為4-2-3-1的發源地,也徹底改為多前鋒的試驗地,皇家馬德里和巴塞羅那堅定地使用4-3-3,馬德里競技堅定地使用4-4-2,而塞維利亞則更加偏好3-5-2。

面對足壇中鋒人才斷層,雙前鋒陣重回戰術潮流能否成為解決方案?

世界足壇的主流戰術板似乎走進了一個循環,回到了單箭頭興起之前的歲月。那個年代屬於凱文·菲利普斯與尼埃爾·奎因,他們是2000年前後強勁的一高一快組合,一度被視為蝙蝠俠與羅賓。 “長人”奎因無私地拼搶高點,為凱文·菲利普斯則創造機會,兩人在171次合作中貢獻159球。

面對足壇中鋒人才斷層,雙前鋒陣重回戰術潮流能否成為解決方案?

那個年代同樣屬於達格利什和伊恩·拉什,達格利什作為創造者後撤接球,在其他人身後的空位裡踢球,而善於跑位的拉什則是終結者,他們在242次合作中射入令人瞠目結舌的224球。

"

在過去的一個賽季,球迷們應該已經注意到了一件事:在部分主教練的戰術板中,雙前鋒陣型已經慢慢取代了曾風靡全球的4-2-3-1,成為了新的戰術主流。不管是3-5-2還是4-4-2,在過去十幾年裡越來越少見的雙前鋒組合重新回到了綠茵場的重要位置。雙前鋒的迴歸,是戰術選擇的循環,還是排兵佈陣時的無奈呢?

面對足壇中鋒人才斷層,雙前鋒陣重回戰術潮流能否成為解決方案?

單箭頭的黃金時代

關於4-2-3-1陣型大規模流行的記憶,應該要追溯到2010年的南非。9年前的世界盃無疑是單箭頭的天下。西班牙、荷蘭、德國,全部都使用了4-2-3-1的陣型。而那些拒絕變換陣型的球隊,比如巴西、英格蘭、阿根廷,他們都早早地退出了冠軍的角逐。歐文在一篇專欄文章中寫到:“作為一名需要找一位射手做搭檔才能一起踢前鋒的射手,這麼說挺讓我受傷,但(我認為)用4-4-2陣型打強隊的日子正成為過去式。”

面對足壇中鋒人才斷層,雙前鋒陣重回戰術潮流能否成為解決方案?

其實,4-4-2陣型從上世紀90年代末就開始有走向沒落的跡象。從1986年開始,比拉爾多和馬拉多納向全世界展示了10號位的重要意義。隨後,他們從前鋒線後撤至中場扮演拖後前鋒,然後再遊弋到邊路尋找空間。如果放任他自由移動,防守一方將在一側出現人數劣勢,如果安排球員進行盯防,那麼原本平衡的陣型就會被打破。

面對足壇中鋒人才斷層,雙前鋒陣重回戰術潮流能否成為解決方案?

於是,4-4-2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兩名邊鋒推向高位,雙前鋒回撤一人,原有的兩名中場則有一人全力防守。最早採用4-2-3-1的胡安·曼努埃爾·裡略(瓜迪奧拉的啟蒙教練)認為:“4-2-3-1陣型的目的是給對手施加壓力,是在高位搶球。排4名前鋒,4-2-3-1陣型是我能夠想出的最勻稱的踢法。有個很大的優點,前鋒推到高位,中場就跟著在高位,防線也能在高位,每個球員都可以獲利。”

面對足壇中鋒人才斷層,雙前鋒陣重回戰術潮流能否成為解決方案?

得中場卻難得天下?

從上世紀90年代,在4-4-2陣型百花齊放的同時,4-2-3-1陣型也在狹縫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從裡略到安切洛蒂,從羅傑·勒梅爾(前法國國家隊主帥)到穆里尼奧,4-2-3-1陣型的各種變化在世界足壇上斬獲了一些冠軍頭銜。讓人們深刻地理解了“得中場者得天下”的道理。5名中場的強大配置保證了球隊在由守轉攻時的連貫與快速,兩名能攻善守的邊後衛適時插上,為鋒線源源不斷地輸送助攻。這樣的畫面,是很漂亮的。但是,到了近幾年,4-2-3-1似乎失去了攻城拔寨的能力。

面對足壇中鋒人才斷層,雙前鋒陣重回戰術潮流能否成為解決方案?

最顯著的一個問題,就出在前鋒身上。當年裡略在推廣4-2-3-1的同時也警告說:“需要有合適的球員。他們要非常非常機動,還能在接球的同時處理球。他們是為了踢球而逼搶,不是為了逼搶而踢球。”對於4-2-3-1的前鋒來說,合適的人選需要在具備力量和身高的同時,兼顧跑動和敏捷。儘管他們在場上的角色並不一定要立刻解決問題,但是他們至少要能夠起到支點作用。

面對足壇中鋒人才斷層,雙前鋒陣重回戰術潮流能否成為解決方案?

所謂支點,另稱“Target-Man”,不管是高空球還是腳下球,他都要努力扮演好“目標”的角色。拿球、護球、分球,在與對手高大後衛的對抗中,這一套動作完成得越連貫,就能夠為球隊提供更多的幫助,如果再具備一定的終結能力,那就是完美的中鋒人選。可是,在當今足壇中,完美的傳統高中鋒越來越少,為了應對這個局面,技術型的無鋒陣大行其道,進而優秀中鋒的培養進入了死循環:人選稀少,戰術規避,培養投入減少,人選更少……

面對足壇中鋒人才斷層,雙前鋒陣重回戰術潮流能否成為解決方案?

在陣型對於整體性和流動性的追求過程中,前鋒們越來越重視跑動與敏捷,身高與力量變得可有可無,對球門的直接威脅也隨之降低。2018世界盃上,密集防守幾乎讓所有技術流球隊手足無措。衛冕冠軍德國隊的三場小組賽幾乎宣告了技術流傳控的“病危”,而他們的標準陣型,正是4-2-3-1。面對堅壁清野的韓國與墨西哥,勒夫的德國隊空有控球和傳中,卻沒有一個能夠在人群中高高躍起爭得球權的“目標”,這樣的局面讓全世界的足球教練都看在眼裡。

面對足壇中鋒人才斷層,雙前鋒陣重回戰術潮流能否成為解決方案?

多前鋒重回舞臺中央

當今足壇對於單前鋒角色的要求太多,能夠達標的人寥寥無幾。既要速度又要高度,既要敏捷又要強壯,既然一個前鋒無法滿足所有角色的要求,那就只能把角色的工作分攤給兩名前鋒了,甚至是三個人。即便是強大到被稱為“魔獸”的德羅巴,也對於自己能夠扮演的角色表達了與歐文同樣的感慨:“我可以拉邊、回撤、反搶,但當我拉開空檔、創造機會的時候,我需要另一名前鋒來佔據這個空位,把握這次機會!”

面對足壇中鋒人才斷層,雙前鋒陣重回戰術潮流能否成為解決方案?

2018-19賽季,歐洲主流聯賽紛紛堅定了對雙前鋒的信任:像意甲尤文圖斯,常常擺出C羅和迪巴拉,或者C羅搭配曼祖基奇,甚至把三人同時送上鋒線,單前鋒的使用少之又少。把4-2-3-1、4-3-2-1用到爐火純青的安切洛蒂,在那不勒斯安排了默滕斯和因西涅搭檔雙前鋒,兩人合力貢獻20球9助攻。英超則表現出對三前鋒的偏執,對4-3-3陣型,利物浦用了14次,曼城用了18次,切爾西使用更多,高達21次(此數據為根據實際比賽中球員站位陣型所統計的場次)。西班牙作為4-2-3-1的發源地,也徹底改為多前鋒的試驗地,皇家馬德里和巴塞羅那堅定地使用4-3-3,馬德里競技堅定地使用4-4-2,而塞維利亞則更加偏好3-5-2。

面對足壇中鋒人才斷層,雙前鋒陣重回戰術潮流能否成為解決方案?

世界足壇的主流戰術板似乎走進了一個循環,回到了單箭頭興起之前的歲月。那個年代屬於凱文·菲利普斯與尼埃爾·奎因,他們是2000年前後強勁的一高一快組合,一度被視為蝙蝠俠與羅賓。 “長人”奎因無私地拼搶高點,為凱文·菲利普斯則創造機會,兩人在171次合作中貢獻159球。

面對足壇中鋒人才斷層,雙前鋒陣重回戰術潮流能否成為解決方案?

那個年代同樣屬於達格利什和伊恩·拉什,達格利什作為創造者後撤接球,在其他人身後的空位裡踢球,而善於跑位的拉什則是終結者,他們在242次合作中射入令人瞠目結舌的224球。

面對足壇中鋒人才斷層,雙前鋒陣重回戰術潮流能否成為解決方案?

始於平衡,終於平衡

喬納森·威爾遜將足球描繪成一種全球性的文化奇觀,他認為,足球的熱潮無處不在,每個人都參與其中,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詮釋。這項擁有無數玩法的運動,每個人都能夠找到自己的方式。而陣型的演變,正是球員們、教練們在綠茵場上不斷博弈的結果,其興衰過程始於平衡,也終於平衡。

"

在過去的一個賽季,球迷們應該已經注意到了一件事:在部分主教練的戰術板中,雙前鋒陣型已經慢慢取代了曾風靡全球的4-2-3-1,成為了新的戰術主流。不管是3-5-2還是4-4-2,在過去十幾年裡越來越少見的雙前鋒組合重新回到了綠茵場的重要位置。雙前鋒的迴歸,是戰術選擇的循環,還是排兵佈陣時的無奈呢?

面對足壇中鋒人才斷層,雙前鋒陣重回戰術潮流能否成為解決方案?

單箭頭的黃金時代

關於4-2-3-1陣型大規模流行的記憶,應該要追溯到2010年的南非。9年前的世界盃無疑是單箭頭的天下。西班牙、荷蘭、德國,全部都使用了4-2-3-1的陣型。而那些拒絕變換陣型的球隊,比如巴西、英格蘭、阿根廷,他們都早早地退出了冠軍的角逐。歐文在一篇專欄文章中寫到:“作為一名需要找一位射手做搭檔才能一起踢前鋒的射手,這麼說挺讓我受傷,但(我認為)用4-4-2陣型打強隊的日子正成為過去式。”

面對足壇中鋒人才斷層,雙前鋒陣重回戰術潮流能否成為解決方案?

其實,4-4-2陣型從上世紀90年代末就開始有走向沒落的跡象。從1986年開始,比拉爾多和馬拉多納向全世界展示了10號位的重要意義。隨後,他們從前鋒線後撤至中場扮演拖後前鋒,然後再遊弋到邊路尋找空間。如果放任他自由移動,防守一方將在一側出現人數劣勢,如果安排球員進行盯防,那麼原本平衡的陣型就會被打破。

面對足壇中鋒人才斷層,雙前鋒陣重回戰術潮流能否成為解決方案?

於是,4-4-2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兩名邊鋒推向高位,雙前鋒回撤一人,原有的兩名中場則有一人全力防守。最早採用4-2-3-1的胡安·曼努埃爾·裡略(瓜迪奧拉的啟蒙教練)認為:“4-2-3-1陣型的目的是給對手施加壓力,是在高位搶球。排4名前鋒,4-2-3-1陣型是我能夠想出的最勻稱的踢法。有個很大的優點,前鋒推到高位,中場就跟著在高位,防線也能在高位,每個球員都可以獲利。”

面對足壇中鋒人才斷層,雙前鋒陣重回戰術潮流能否成為解決方案?

得中場卻難得天下?

從上世紀90年代,在4-4-2陣型百花齊放的同時,4-2-3-1陣型也在狹縫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從裡略到安切洛蒂,從羅傑·勒梅爾(前法國國家隊主帥)到穆里尼奧,4-2-3-1陣型的各種變化在世界足壇上斬獲了一些冠軍頭銜。讓人們深刻地理解了“得中場者得天下”的道理。5名中場的強大配置保證了球隊在由守轉攻時的連貫與快速,兩名能攻善守的邊後衛適時插上,為鋒線源源不斷地輸送助攻。這樣的畫面,是很漂亮的。但是,到了近幾年,4-2-3-1似乎失去了攻城拔寨的能力。

面對足壇中鋒人才斷層,雙前鋒陣重回戰術潮流能否成為解決方案?

最顯著的一個問題,就出在前鋒身上。當年裡略在推廣4-2-3-1的同時也警告說:“需要有合適的球員。他們要非常非常機動,還能在接球的同時處理球。他們是為了踢球而逼搶,不是為了逼搶而踢球。”對於4-2-3-1的前鋒來說,合適的人選需要在具備力量和身高的同時,兼顧跑動和敏捷。儘管他們在場上的角色並不一定要立刻解決問題,但是他們至少要能夠起到支點作用。

面對足壇中鋒人才斷層,雙前鋒陣重回戰術潮流能否成為解決方案?

所謂支點,另稱“Target-Man”,不管是高空球還是腳下球,他都要努力扮演好“目標”的角色。拿球、護球、分球,在與對手高大後衛的對抗中,這一套動作完成得越連貫,就能夠為球隊提供更多的幫助,如果再具備一定的終結能力,那就是完美的中鋒人選。可是,在當今足壇中,完美的傳統高中鋒越來越少,為了應對這個局面,技術型的無鋒陣大行其道,進而優秀中鋒的培養進入了死循環:人選稀少,戰術規避,培養投入減少,人選更少……

面對足壇中鋒人才斷層,雙前鋒陣重回戰術潮流能否成為解決方案?

在陣型對於整體性和流動性的追求過程中,前鋒們越來越重視跑動與敏捷,身高與力量變得可有可無,對球門的直接威脅也隨之降低。2018世界盃上,密集防守幾乎讓所有技術流球隊手足無措。衛冕冠軍德國隊的三場小組賽幾乎宣告了技術流傳控的“病危”,而他們的標準陣型,正是4-2-3-1。面對堅壁清野的韓國與墨西哥,勒夫的德國隊空有控球和傳中,卻沒有一個能夠在人群中高高躍起爭得球權的“目標”,這樣的局面讓全世界的足球教練都看在眼裡。

面對足壇中鋒人才斷層,雙前鋒陣重回戰術潮流能否成為解決方案?

多前鋒重回舞臺中央

當今足壇對於單前鋒角色的要求太多,能夠達標的人寥寥無幾。既要速度又要高度,既要敏捷又要強壯,既然一個前鋒無法滿足所有角色的要求,那就只能把角色的工作分攤給兩名前鋒了,甚至是三個人。即便是強大到被稱為“魔獸”的德羅巴,也對於自己能夠扮演的角色表達了與歐文同樣的感慨:“我可以拉邊、回撤、反搶,但當我拉開空檔、創造機會的時候,我需要另一名前鋒來佔據這個空位,把握這次機會!”

面對足壇中鋒人才斷層,雙前鋒陣重回戰術潮流能否成為解決方案?

2018-19賽季,歐洲主流聯賽紛紛堅定了對雙前鋒的信任:像意甲尤文圖斯,常常擺出C羅和迪巴拉,或者C羅搭配曼祖基奇,甚至把三人同時送上鋒線,單前鋒的使用少之又少。把4-2-3-1、4-3-2-1用到爐火純青的安切洛蒂,在那不勒斯安排了默滕斯和因西涅搭檔雙前鋒,兩人合力貢獻20球9助攻。英超則表現出對三前鋒的偏執,對4-3-3陣型,利物浦用了14次,曼城用了18次,切爾西使用更多,高達21次(此數據為根據實際比賽中球員站位陣型所統計的場次)。西班牙作為4-2-3-1的發源地,也徹底改為多前鋒的試驗地,皇家馬德里和巴塞羅那堅定地使用4-3-3,馬德里競技堅定地使用4-4-2,而塞維利亞則更加偏好3-5-2。

面對足壇中鋒人才斷層,雙前鋒陣重回戰術潮流能否成為解決方案?

世界足壇的主流戰術板似乎走進了一個循環,回到了單箭頭興起之前的歲月。那個年代屬於凱文·菲利普斯與尼埃爾·奎因,他們是2000年前後強勁的一高一快組合,一度被視為蝙蝠俠與羅賓。 “長人”奎因無私地拼搶高點,為凱文·菲利普斯則創造機會,兩人在171次合作中貢獻159球。

面對足壇中鋒人才斷層,雙前鋒陣重回戰術潮流能否成為解決方案?

那個年代同樣屬於達格利什和伊恩·拉什,達格利什作為創造者後撤接球,在其他人身後的空位裡踢球,而善於跑位的拉什則是終結者,他們在242次合作中射入令人瞠目結舌的224球。

面對足壇中鋒人才斷層,雙前鋒陣重回戰術潮流能否成為解決方案?

始於平衡,終於平衡

喬納森·威爾遜將足球描繪成一種全球性的文化奇觀,他認為,足球的熱潮無處不在,每個人都參與其中,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詮釋。這項擁有無數玩法的運動,每個人都能夠找到自己的方式。而陣型的演變,正是球員們、教練們在綠茵場上不斷博弈的結果,其興衰過程始於平衡,也終於平衡。

面對足壇中鋒人才斷層,雙前鋒陣重回戰術潮流能否成為解決方案?

生於上世紀30年代的比拉爾多認為陣容應該是3人進攻,7人防守。60年代出生的斯拉文·比利奇則認為應該是5人進攻,5人防守。我們現在看到的主流打法則更多地像是一種折中:6人防守,4人進攻。單箭頭的興起立足於防守,與早年的鏈式防守一樣,首要目的是挫敗對手的進攻,也就是不丟球。但隨著進球減少,比賽走向沉悶,進攻的慾望又慢慢佔據了上風,前鋒隨之增加。

"

在過去的一個賽季,球迷們應該已經注意到了一件事:在部分主教練的戰術板中,雙前鋒陣型已經慢慢取代了曾風靡全球的4-2-3-1,成為了新的戰術主流。不管是3-5-2還是4-4-2,在過去十幾年裡越來越少見的雙前鋒組合重新回到了綠茵場的重要位置。雙前鋒的迴歸,是戰術選擇的循環,還是排兵佈陣時的無奈呢?

面對足壇中鋒人才斷層,雙前鋒陣重回戰術潮流能否成為解決方案?

單箭頭的黃金時代

關於4-2-3-1陣型大規模流行的記憶,應該要追溯到2010年的南非。9年前的世界盃無疑是單箭頭的天下。西班牙、荷蘭、德國,全部都使用了4-2-3-1的陣型。而那些拒絕變換陣型的球隊,比如巴西、英格蘭、阿根廷,他們都早早地退出了冠軍的角逐。歐文在一篇專欄文章中寫到:“作為一名需要找一位射手做搭檔才能一起踢前鋒的射手,這麼說挺讓我受傷,但(我認為)用4-4-2陣型打強隊的日子正成為過去式。”

面對足壇中鋒人才斷層,雙前鋒陣重回戰術潮流能否成為解決方案?

其實,4-4-2陣型從上世紀90年代末就開始有走向沒落的跡象。從1986年開始,比拉爾多和馬拉多納向全世界展示了10號位的重要意義。隨後,他們從前鋒線後撤至中場扮演拖後前鋒,然後再遊弋到邊路尋找空間。如果放任他自由移動,防守一方將在一側出現人數劣勢,如果安排球員進行盯防,那麼原本平衡的陣型就會被打破。

面對足壇中鋒人才斷層,雙前鋒陣重回戰術潮流能否成為解決方案?

於是,4-4-2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兩名邊鋒推向高位,雙前鋒回撤一人,原有的兩名中場則有一人全力防守。最早採用4-2-3-1的胡安·曼努埃爾·裡略(瓜迪奧拉的啟蒙教練)認為:“4-2-3-1陣型的目的是給對手施加壓力,是在高位搶球。排4名前鋒,4-2-3-1陣型是我能夠想出的最勻稱的踢法。有個很大的優點,前鋒推到高位,中場就跟著在高位,防線也能在高位,每個球員都可以獲利。”

面對足壇中鋒人才斷層,雙前鋒陣重回戰術潮流能否成為解決方案?

得中場卻難得天下?

從上世紀90年代,在4-4-2陣型百花齊放的同時,4-2-3-1陣型也在狹縫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從裡略到安切洛蒂,從羅傑·勒梅爾(前法國國家隊主帥)到穆里尼奧,4-2-3-1陣型的各種變化在世界足壇上斬獲了一些冠軍頭銜。讓人們深刻地理解了“得中場者得天下”的道理。5名中場的強大配置保證了球隊在由守轉攻時的連貫與快速,兩名能攻善守的邊後衛適時插上,為鋒線源源不斷地輸送助攻。這樣的畫面,是很漂亮的。但是,到了近幾年,4-2-3-1似乎失去了攻城拔寨的能力。

面對足壇中鋒人才斷層,雙前鋒陣重回戰術潮流能否成為解決方案?

最顯著的一個問題,就出在前鋒身上。當年裡略在推廣4-2-3-1的同時也警告說:“需要有合適的球員。他們要非常非常機動,還能在接球的同時處理球。他們是為了踢球而逼搶,不是為了逼搶而踢球。”對於4-2-3-1的前鋒來說,合適的人選需要在具備力量和身高的同時,兼顧跑動和敏捷。儘管他們在場上的角色並不一定要立刻解決問題,但是他們至少要能夠起到支點作用。

面對足壇中鋒人才斷層,雙前鋒陣重回戰術潮流能否成為解決方案?

所謂支點,另稱“Target-Man”,不管是高空球還是腳下球,他都要努力扮演好“目標”的角色。拿球、護球、分球,在與對手高大後衛的對抗中,這一套動作完成得越連貫,就能夠為球隊提供更多的幫助,如果再具備一定的終結能力,那就是完美的中鋒人選。可是,在當今足壇中,完美的傳統高中鋒越來越少,為了應對這個局面,技術型的無鋒陣大行其道,進而優秀中鋒的培養進入了死循環:人選稀少,戰術規避,培養投入減少,人選更少……

面對足壇中鋒人才斷層,雙前鋒陣重回戰術潮流能否成為解決方案?

在陣型對於整體性和流動性的追求過程中,前鋒們越來越重視跑動與敏捷,身高與力量變得可有可無,對球門的直接威脅也隨之降低。2018世界盃上,密集防守幾乎讓所有技術流球隊手足無措。衛冕冠軍德國隊的三場小組賽幾乎宣告了技術流傳控的“病危”,而他們的標準陣型,正是4-2-3-1。面對堅壁清野的韓國與墨西哥,勒夫的德國隊空有控球和傳中,卻沒有一個能夠在人群中高高躍起爭得球權的“目標”,這樣的局面讓全世界的足球教練都看在眼裡。

面對足壇中鋒人才斷層,雙前鋒陣重回戰術潮流能否成為解決方案?

多前鋒重回舞臺中央

當今足壇對於單前鋒角色的要求太多,能夠達標的人寥寥無幾。既要速度又要高度,既要敏捷又要強壯,既然一個前鋒無法滿足所有角色的要求,那就只能把角色的工作分攤給兩名前鋒了,甚至是三個人。即便是強大到被稱為“魔獸”的德羅巴,也對於自己能夠扮演的角色表達了與歐文同樣的感慨:“我可以拉邊、回撤、反搶,但當我拉開空檔、創造機會的時候,我需要另一名前鋒來佔據這個空位,把握這次機會!”

面對足壇中鋒人才斷層,雙前鋒陣重回戰術潮流能否成為解決方案?

2018-19賽季,歐洲主流聯賽紛紛堅定了對雙前鋒的信任:像意甲尤文圖斯,常常擺出C羅和迪巴拉,或者C羅搭配曼祖基奇,甚至把三人同時送上鋒線,單前鋒的使用少之又少。把4-2-3-1、4-3-2-1用到爐火純青的安切洛蒂,在那不勒斯安排了默滕斯和因西涅搭檔雙前鋒,兩人合力貢獻20球9助攻。英超則表現出對三前鋒的偏執,對4-3-3陣型,利物浦用了14次,曼城用了18次,切爾西使用更多,高達21次(此數據為根據實際比賽中球員站位陣型所統計的場次)。西班牙作為4-2-3-1的發源地,也徹底改為多前鋒的試驗地,皇家馬德里和巴塞羅那堅定地使用4-3-3,馬德里競技堅定地使用4-4-2,而塞維利亞則更加偏好3-5-2。

面對足壇中鋒人才斷層,雙前鋒陣重回戰術潮流能否成為解決方案?

世界足壇的主流戰術板似乎走進了一個循環,回到了單箭頭興起之前的歲月。那個年代屬於凱文·菲利普斯與尼埃爾·奎因,他們是2000年前後強勁的一高一快組合,一度被視為蝙蝠俠與羅賓。 “長人”奎因無私地拼搶高點,為凱文·菲利普斯則創造機會,兩人在171次合作中貢獻159球。

面對足壇中鋒人才斷層,雙前鋒陣重回戰術潮流能否成為解決方案?

那個年代同樣屬於達格利什和伊恩·拉什,達格利什作為創造者後撤接球,在其他人身後的空位裡踢球,而善於跑位的拉什則是終結者,他們在242次合作中射入令人瞠目結舌的224球。

面對足壇中鋒人才斷層,雙前鋒陣重回戰術潮流能否成為解決方案?

始於平衡,終於平衡

喬納森·威爾遜將足球描繪成一種全球性的文化奇觀,他認為,足球的熱潮無處不在,每個人都參與其中,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詮釋。這項擁有無數玩法的運動,每個人都能夠找到自己的方式。而陣型的演變,正是球員們、教練們在綠茵場上不斷博弈的結果,其興衰過程始於平衡,也終於平衡。

面對足壇中鋒人才斷層,雙前鋒陣重回戰術潮流能否成為解決方案?

生於上世紀30年代的比拉爾多認為陣容應該是3人進攻,7人防守。60年代出生的斯拉文·比利奇則認為應該是5人進攻,5人防守。我們現在看到的主流打法則更多地像是一種折中:6人防守,4人進攻。單箭頭的興起立足於防守,與早年的鏈式防守一樣,首要目的是挫敗對手的進攻,也就是不丟球。但隨著進球減少,比賽走向沉悶,進攻的慾望又慢慢佔據了上風,前鋒隨之增加。

面對足壇中鋒人才斷層,雙前鋒陣重回戰術潮流能否成為解決方案?

然而,這是否意味著“得中場者得天下”這句話開始失去權重呢?其實不然。當進攻球員的名額增加,主教練們依然在努力思索著如何同時保障中場中路的爭奪優勢和陣型寬度。由於前鋒們在類型上越來越豐富、越來越有特色,雙前鋒、三前鋒在進攻之餘與中場的銜接成為重中之重。C羅離開皇馬前的一個賽季,他們會選擇增加控制力,同時安排三名具備組織能力的中場中路球員。馬德里競技則選擇回收陣型,壓縮三條線之間的可利用空間,同時利用鋒線球員的衝擊力,向對手發起縱深打擊。而巴塞羅那則在擺兵佈陣時選擇兩側非對稱的模式,一側主攻時另一側主守,很少在兩條邊路同時安排進攻球員。

"

在過去的一個賽季,球迷們應該已經注意到了一件事:在部分主教練的戰術板中,雙前鋒陣型已經慢慢取代了曾風靡全球的4-2-3-1,成為了新的戰術主流。不管是3-5-2還是4-4-2,在過去十幾年裡越來越少見的雙前鋒組合重新回到了綠茵場的重要位置。雙前鋒的迴歸,是戰術選擇的循環,還是排兵佈陣時的無奈呢?

面對足壇中鋒人才斷層,雙前鋒陣重回戰術潮流能否成為解決方案?

單箭頭的黃金時代

關於4-2-3-1陣型大規模流行的記憶,應該要追溯到2010年的南非。9年前的世界盃無疑是單箭頭的天下。西班牙、荷蘭、德國,全部都使用了4-2-3-1的陣型。而那些拒絕變換陣型的球隊,比如巴西、英格蘭、阿根廷,他們都早早地退出了冠軍的角逐。歐文在一篇專欄文章中寫到:“作為一名需要找一位射手做搭檔才能一起踢前鋒的射手,這麼說挺讓我受傷,但(我認為)用4-4-2陣型打強隊的日子正成為過去式。”

面對足壇中鋒人才斷層,雙前鋒陣重回戰術潮流能否成為解決方案?

其實,4-4-2陣型從上世紀90年代末就開始有走向沒落的跡象。從1986年開始,比拉爾多和馬拉多納向全世界展示了10號位的重要意義。隨後,他們從前鋒線後撤至中場扮演拖後前鋒,然後再遊弋到邊路尋找空間。如果放任他自由移動,防守一方將在一側出現人數劣勢,如果安排球員進行盯防,那麼原本平衡的陣型就會被打破。

面對足壇中鋒人才斷層,雙前鋒陣重回戰術潮流能否成為解決方案?

於是,4-4-2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兩名邊鋒推向高位,雙前鋒回撤一人,原有的兩名中場則有一人全力防守。最早採用4-2-3-1的胡安·曼努埃爾·裡略(瓜迪奧拉的啟蒙教練)認為:“4-2-3-1陣型的目的是給對手施加壓力,是在高位搶球。排4名前鋒,4-2-3-1陣型是我能夠想出的最勻稱的踢法。有個很大的優點,前鋒推到高位,中場就跟著在高位,防線也能在高位,每個球員都可以獲利。”

面對足壇中鋒人才斷層,雙前鋒陣重回戰術潮流能否成為解決方案?

得中場卻難得天下?

從上世紀90年代,在4-4-2陣型百花齊放的同時,4-2-3-1陣型也在狹縫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從裡略到安切洛蒂,從羅傑·勒梅爾(前法國國家隊主帥)到穆里尼奧,4-2-3-1陣型的各種變化在世界足壇上斬獲了一些冠軍頭銜。讓人們深刻地理解了“得中場者得天下”的道理。5名中場的強大配置保證了球隊在由守轉攻時的連貫與快速,兩名能攻善守的邊後衛適時插上,為鋒線源源不斷地輸送助攻。這樣的畫面,是很漂亮的。但是,到了近幾年,4-2-3-1似乎失去了攻城拔寨的能力。

面對足壇中鋒人才斷層,雙前鋒陣重回戰術潮流能否成為解決方案?

最顯著的一個問題,就出在前鋒身上。當年裡略在推廣4-2-3-1的同時也警告說:“需要有合適的球員。他們要非常非常機動,還能在接球的同時處理球。他們是為了踢球而逼搶,不是為了逼搶而踢球。”對於4-2-3-1的前鋒來說,合適的人選需要在具備力量和身高的同時,兼顧跑動和敏捷。儘管他們在場上的角色並不一定要立刻解決問題,但是他們至少要能夠起到支點作用。

面對足壇中鋒人才斷層,雙前鋒陣重回戰術潮流能否成為解決方案?

所謂支點,另稱“Target-Man”,不管是高空球還是腳下球,他都要努力扮演好“目標”的角色。拿球、護球、分球,在與對手高大後衛的對抗中,這一套動作完成得越連貫,就能夠為球隊提供更多的幫助,如果再具備一定的終結能力,那就是完美的中鋒人選。可是,在當今足壇中,完美的傳統高中鋒越來越少,為了應對這個局面,技術型的無鋒陣大行其道,進而優秀中鋒的培養進入了死循環:人選稀少,戰術規避,培養投入減少,人選更少……

面對足壇中鋒人才斷層,雙前鋒陣重回戰術潮流能否成為解決方案?

在陣型對於整體性和流動性的追求過程中,前鋒們越來越重視跑動與敏捷,身高與力量變得可有可無,對球門的直接威脅也隨之降低。2018世界盃上,密集防守幾乎讓所有技術流球隊手足無措。衛冕冠軍德國隊的三場小組賽幾乎宣告了技術流傳控的“病危”,而他們的標準陣型,正是4-2-3-1。面對堅壁清野的韓國與墨西哥,勒夫的德國隊空有控球和傳中,卻沒有一個能夠在人群中高高躍起爭得球權的“目標”,這樣的局面讓全世界的足球教練都看在眼裡。

面對足壇中鋒人才斷層,雙前鋒陣重回戰術潮流能否成為解決方案?

多前鋒重回舞臺中央

當今足壇對於單前鋒角色的要求太多,能夠達標的人寥寥無幾。既要速度又要高度,既要敏捷又要強壯,既然一個前鋒無法滿足所有角色的要求,那就只能把角色的工作分攤給兩名前鋒了,甚至是三個人。即便是強大到被稱為“魔獸”的德羅巴,也對於自己能夠扮演的角色表達了與歐文同樣的感慨:“我可以拉邊、回撤、反搶,但當我拉開空檔、創造機會的時候,我需要另一名前鋒來佔據這個空位,把握這次機會!”

面對足壇中鋒人才斷層,雙前鋒陣重回戰術潮流能否成為解決方案?

2018-19賽季,歐洲主流聯賽紛紛堅定了對雙前鋒的信任:像意甲尤文圖斯,常常擺出C羅和迪巴拉,或者C羅搭配曼祖基奇,甚至把三人同時送上鋒線,單前鋒的使用少之又少。把4-2-3-1、4-3-2-1用到爐火純青的安切洛蒂,在那不勒斯安排了默滕斯和因西涅搭檔雙前鋒,兩人合力貢獻20球9助攻。英超則表現出對三前鋒的偏執,對4-3-3陣型,利物浦用了14次,曼城用了18次,切爾西使用更多,高達21次(此數據為根據實際比賽中球員站位陣型所統計的場次)。西班牙作為4-2-3-1的發源地,也徹底改為多前鋒的試驗地,皇家馬德里和巴塞羅那堅定地使用4-3-3,馬德里競技堅定地使用4-4-2,而塞維利亞則更加偏好3-5-2。

面對足壇中鋒人才斷層,雙前鋒陣重回戰術潮流能否成為解決方案?

世界足壇的主流戰術板似乎走進了一個循環,回到了單箭頭興起之前的歲月。那個年代屬於凱文·菲利普斯與尼埃爾·奎因,他們是2000年前後強勁的一高一快組合,一度被視為蝙蝠俠與羅賓。 “長人”奎因無私地拼搶高點,為凱文·菲利普斯則創造機會,兩人在171次合作中貢獻159球。

面對足壇中鋒人才斷層,雙前鋒陣重回戰術潮流能否成為解決方案?

那個年代同樣屬於達格利什和伊恩·拉什,達格利什作為創造者後撤接球,在其他人身後的空位裡踢球,而善於跑位的拉什則是終結者,他們在242次合作中射入令人瞠目結舌的224球。

面對足壇中鋒人才斷層,雙前鋒陣重回戰術潮流能否成為解決方案?

始於平衡,終於平衡

喬納森·威爾遜將足球描繪成一種全球性的文化奇觀,他認為,足球的熱潮無處不在,每個人都參與其中,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詮釋。這項擁有無數玩法的運動,每個人都能夠找到自己的方式。而陣型的演變,正是球員們、教練們在綠茵場上不斷博弈的結果,其興衰過程始於平衡,也終於平衡。

面對足壇中鋒人才斷層,雙前鋒陣重回戰術潮流能否成為解決方案?

生於上世紀30年代的比拉爾多認為陣容應該是3人進攻,7人防守。60年代出生的斯拉文·比利奇則認為應該是5人進攻,5人防守。我們現在看到的主流打法則更多地像是一種折中:6人防守,4人進攻。單箭頭的興起立足於防守,與早年的鏈式防守一樣,首要目的是挫敗對手的進攻,也就是不丟球。但隨著進球減少,比賽走向沉悶,進攻的慾望又慢慢佔據了上風,前鋒隨之增加。

面對足壇中鋒人才斷層,雙前鋒陣重回戰術潮流能否成為解決方案?

然而,這是否意味著“得中場者得天下”這句話開始失去權重呢?其實不然。當進攻球員的名額增加,主教練們依然在努力思索著如何同時保障中場中路的爭奪優勢和陣型寬度。由於前鋒們在類型上越來越豐富、越來越有特色,雙前鋒、三前鋒在進攻之餘與中場的銜接成為重中之重。C羅離開皇馬前的一個賽季,他們會選擇增加控制力,同時安排三名具備組織能力的中場中路球員。馬德里競技則選擇回收陣型,壓縮三條線之間的可利用空間,同時利用鋒線球員的衝擊力,向對手發起縱深打擊。而巴塞羅那則在擺兵佈陣時選擇兩側非對稱的模式,一側主攻時另一側主守,很少在兩條邊路同時安排進攻球員。

面對足壇中鋒人才斷層,雙前鋒陣重回戰術潮流能否成為解決方案?

進攻人數的增加必然帶來防守人數的減少,防守強度的提高又會帶來進攻的受限。攻守雙方在一種類似於“捉襟見肘”的侷促情況中不斷博弈,這種追求平衡的過程讓球迷感受到了足球運動的魅力,也更體現了體育競技的迷人之處。

本文作者:大渣足球思維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