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明月照人歸,如今俱是他鄉賞月客'

"
"
當年明月照人歸,如今俱是他鄉賞月客

月月月圓,卻唯在中秋賞月。

歲歲年年,還依稀想得起人生中第一次賞月的情境。

我讀小學的最後兩年,全年級的學生,每天吃過晚飯,都還得再回學校上兩節完晚自習後才是真正的放學。那時是千禧年之初,我的故鄉興寧鎮還不是如今一到入夜就全城燈火通明的模樣。我得藉著路邊居民家中磨砂窗戶透出來的燈影,以及未被層雲遮避住的月光,還有一支小手電筒,才能照亮回家的路。

"
當年明月照人歸,如今俱是他鄉賞月客

月月月圓,卻唯在中秋賞月。

歲歲年年,還依稀想得起人生中第一次賞月的情境。

我讀小學的最後兩年,全年級的學生,每天吃過晚飯,都還得再回學校上兩節完晚自習後才是真正的放學。那時是千禧年之初,我的故鄉興寧鎮還不是如今一到入夜就全城燈火通明的模樣。我得藉著路邊居民家中磨砂窗戶透出來的燈影,以及未被層雲遮避住的月光,還有一支小手電筒,才能照亮回家的路。

當年明月照人歸,如今俱是他鄉賞月客

我回家的那一路,燈影最為稀疏,於是天上的月圓月缺,成了人間的路明路暗。

剛升入六年級的那個初秋,中秋之前,興寧鎮的市集上就瀰漫起了香甜的氣味。是從山間一路沿著風飄來的桂花香氣,也有葡萄與桃被咬破皮後溢出的果汁香氣,最誘人的卻是同學家小小的麵包房裡小小的月餅出爐時的滾燙香氣。濃郁的香氣香得我們這群小孩每天都很快活,這快活等到了中秋的晚上,達到了頂點。

"
當年明月照人歸,如今俱是他鄉賞月客

月月月圓,卻唯在中秋賞月。

歲歲年年,還依稀想得起人生中第一次賞月的情境。

我讀小學的最後兩年,全年級的學生,每天吃過晚飯,都還得再回學校上兩節完晚自習後才是真正的放學。那時是千禧年之初,我的故鄉興寧鎮還不是如今一到入夜就全城燈火通明的模樣。我得藉著路邊居民家中磨砂窗戶透出來的燈影,以及未被層雲遮避住的月光,還有一支小手電筒,才能照亮回家的路。

當年明月照人歸,如今俱是他鄉賞月客

我回家的那一路,燈影最為稀疏,於是天上的月圓月缺,成了人間的路明路暗。

剛升入六年級的那個初秋,中秋之前,興寧鎮的市集上就瀰漫起了香甜的氣味。是從山間一路沿著風飄來的桂花香氣,也有葡萄與桃被咬破皮後溢出的果汁香氣,最誘人的卻是同學家小小的麵包房裡小小的月餅出爐時的滾燙香氣。濃郁的香氣香得我們這群小孩每天都很快活,這快活等到了中秋的晚上,達到了頂點。

當年明月照人歸,如今俱是他鄉賞月客

我們班的語文老師姓李,是個方臉個矮腰圓頭未禿的中年男子。中秋那天的傍晚,放學前他給我們班的走讀生布置了個特別的任務——讓我們來上晚自習時,都從家裡帶上些瓜果零食,晚上的語文作業就是全班一起賞月。

賞月?怎麼賞呢?是站在高樓迎風仰起脖頸去望天上的圓月?還是像倒掛樹枝的猴子,一隻串一隻,去撈起水中的月光來瞧一瞧?我想象不出來。但還是興沖沖地跑回家,幾口就扒拉完晚飯,偷偷地從我家的南雜店裡摸了十幾袋小零食用塑料袋裝好,趁著媽媽還沒反應過來,一口氣又跑回學校了。

"
當年明月照人歸,如今俱是他鄉賞月客

月月月圓,卻唯在中秋賞月。

歲歲年年,還依稀想得起人生中第一次賞月的情境。

我讀小學的最後兩年,全年級的學生,每天吃過晚飯,都還得再回學校上兩節完晚自習後才是真正的放學。那時是千禧年之初,我的故鄉興寧鎮還不是如今一到入夜就全城燈火通明的模樣。我得藉著路邊居民家中磨砂窗戶透出來的燈影,以及未被層雲遮避住的月光,還有一支小手電筒,才能照亮回家的路。

當年明月照人歸,如今俱是他鄉賞月客

我回家的那一路,燈影最為稀疏,於是天上的月圓月缺,成了人間的路明路暗。

剛升入六年級的那個初秋,中秋之前,興寧鎮的市集上就瀰漫起了香甜的氣味。是從山間一路沿著風飄來的桂花香氣,也有葡萄與桃被咬破皮後溢出的果汁香氣,最誘人的卻是同學家小小的麵包房裡小小的月餅出爐時的滾燙香氣。濃郁的香氣香得我們這群小孩每天都很快活,這快活等到了中秋的晚上,達到了頂點。

當年明月照人歸,如今俱是他鄉賞月客

我們班的語文老師姓李,是個方臉個矮腰圓頭未禿的中年男子。中秋那天的傍晚,放學前他給我們班的走讀生布置了個特別的任務——讓我們來上晚自習時,都從家裡帶上些瓜果零食,晚上的語文作業就是全班一起賞月。

賞月?怎麼賞呢?是站在高樓迎風仰起脖頸去望天上的圓月?還是像倒掛樹枝的猴子,一隻串一隻,去撈起水中的月光來瞧一瞧?我想象不出來。但還是興沖沖地跑回家,幾口就扒拉完晚飯,偷偷地從我家的南雜店裡摸了十幾袋小零食用塑料袋裝好,趁著媽媽還沒反應過來,一口氣又跑回學校了。

當年明月照人歸,如今俱是他鄉賞月客

等啊等,終於等到月亮全出來了。那晚的月亮又大又圓,懸掛在一排枇杷樹的上空,離人間,離我們,都很近的樣子,整個校園被籠在了月光裡,月光清涼又白亮。

李老師把全班人帶到了水泥操場上。六個小組各自圍成六個圈,席地而坐,大家把帶來的瓜果零食都一股腦鋪在眼前。

我們把家裡能帶的都帶了,但東西也還是不多。興寧鎮的中秋節,一般人家最多是在吃飯時多添兩道肉,並不會像過年時那樣置辦額外的零食。再加上我們這組還有兩個寄宿生,他們都是興寧鎮附近各個村辦小學被拆掉後轉到鎮上來讀的學生,一週才能回家一次,平日裡都是住校,一週的零花錢也是限量的。

長大後才明白過李老師讓我們帶零食的深意。寄宿生們小小年紀就離家在外,中秋夜也沒有家人相伴左右,我們這些走讀生帶上零食來和他們分享,也是大家一起過一個特別的中秋。

"
當年明月照人歸,如今俱是他鄉賞月客

月月月圓,卻唯在中秋賞月。

歲歲年年,還依稀想得起人生中第一次賞月的情境。

我讀小學的最後兩年,全年級的學生,每天吃過晚飯,都還得再回學校上兩節完晚自習後才是真正的放學。那時是千禧年之初,我的故鄉興寧鎮還不是如今一到入夜就全城燈火通明的模樣。我得藉著路邊居民家中磨砂窗戶透出來的燈影,以及未被層雲遮避住的月光,還有一支小手電筒,才能照亮回家的路。

當年明月照人歸,如今俱是他鄉賞月客

我回家的那一路,燈影最為稀疏,於是天上的月圓月缺,成了人間的路明路暗。

剛升入六年級的那個初秋,中秋之前,興寧鎮的市集上就瀰漫起了香甜的氣味。是從山間一路沿著風飄來的桂花香氣,也有葡萄與桃被咬破皮後溢出的果汁香氣,最誘人的卻是同學家小小的麵包房裡小小的月餅出爐時的滾燙香氣。濃郁的香氣香得我們這群小孩每天都很快活,這快活等到了中秋的晚上,達到了頂點。

當年明月照人歸,如今俱是他鄉賞月客

我們班的語文老師姓李,是個方臉個矮腰圓頭未禿的中年男子。中秋那天的傍晚,放學前他給我們班的走讀生布置了個特別的任務——讓我們來上晚自習時,都從家裡帶上些瓜果零食,晚上的語文作業就是全班一起賞月。

賞月?怎麼賞呢?是站在高樓迎風仰起脖頸去望天上的圓月?還是像倒掛樹枝的猴子,一隻串一隻,去撈起水中的月光來瞧一瞧?我想象不出來。但還是興沖沖地跑回家,幾口就扒拉完晚飯,偷偷地從我家的南雜店裡摸了十幾袋小零食用塑料袋裝好,趁著媽媽還沒反應過來,一口氣又跑回學校了。

當年明月照人歸,如今俱是他鄉賞月客

等啊等,終於等到月亮全出來了。那晚的月亮又大又圓,懸掛在一排枇杷樹的上空,離人間,離我們,都很近的樣子,整個校園被籠在了月光裡,月光清涼又白亮。

李老師把全班人帶到了水泥操場上。六個小組各自圍成六個圈,席地而坐,大家把帶來的瓜果零食都一股腦鋪在眼前。

我們把家裡能帶的都帶了,但東西也還是不多。興寧鎮的中秋節,一般人家最多是在吃飯時多添兩道肉,並不會像過年時那樣置辦額外的零食。再加上我們這組還有兩個寄宿生,他們都是興寧鎮附近各個村辦小學被拆掉後轉到鎮上來讀的學生,一週才能回家一次,平日裡都是住校,一週的零花錢也是限量的。

長大後才明白過李老師讓我們帶零食的深意。寄宿生們小小年紀就離家在外,中秋夜也沒有家人相伴左右,我們這些走讀生帶上零食來和他們分享,也是大家一起過一個特別的中秋。

當年明月照人歸,如今俱是他鄉賞月客

他們都是性格淳樸內斂的農村孩子,望著我們帶來的零食有些羞怯,並不好意思直接拿起來吃。但其實也就四個花樣。開炒貨店的同學帶了一大袋瓜子,家裡父母是在銀行上班的同學帶了兩個看起來很高檔的袋裝大月餅以及一袋糖果,我帶了十多包五毛錢一袋的毛毛魚和辣條(不是衛龍,比衛龍好吃多了),而當時鎮上唯一一家麵包房老闆的女兒也在我們班,她帶了足足兩斤月餅來。

她家的月餅很小個,是那種攤在小孩的手心也放不滿的大小,都是全手工製作的。我前一週的週六去她家找她玩時,她爸媽就帶著我們一起做過。

"
當年明月照人歸,如今俱是他鄉賞月客

月月月圓,卻唯在中秋賞月。

歲歲年年,還依稀想得起人生中第一次賞月的情境。

我讀小學的最後兩年,全年級的學生,每天吃過晚飯,都還得再回學校上兩節完晚自習後才是真正的放學。那時是千禧年之初,我的故鄉興寧鎮還不是如今一到入夜就全城燈火通明的模樣。我得藉著路邊居民家中磨砂窗戶透出來的燈影,以及未被層雲遮避住的月光,還有一支小手電筒,才能照亮回家的路。

當年明月照人歸,如今俱是他鄉賞月客

我回家的那一路,燈影最為稀疏,於是天上的月圓月缺,成了人間的路明路暗。

剛升入六年級的那個初秋,中秋之前,興寧鎮的市集上就瀰漫起了香甜的氣味。是從山間一路沿著風飄來的桂花香氣,也有葡萄與桃被咬破皮後溢出的果汁香氣,最誘人的卻是同學家小小的麵包房裡小小的月餅出爐時的滾燙香氣。濃郁的香氣香得我們這群小孩每天都很快活,這快活等到了中秋的晚上,達到了頂點。

當年明月照人歸,如今俱是他鄉賞月客

我們班的語文老師姓李,是個方臉個矮腰圓頭未禿的中年男子。中秋那天的傍晚,放學前他給我們班的走讀生布置了個特別的任務——讓我們來上晚自習時,都從家裡帶上些瓜果零食,晚上的語文作業就是全班一起賞月。

賞月?怎麼賞呢?是站在高樓迎風仰起脖頸去望天上的圓月?還是像倒掛樹枝的猴子,一隻串一隻,去撈起水中的月光來瞧一瞧?我想象不出來。但還是興沖沖地跑回家,幾口就扒拉完晚飯,偷偷地從我家的南雜店裡摸了十幾袋小零食用塑料袋裝好,趁著媽媽還沒反應過來,一口氣又跑回學校了。

當年明月照人歸,如今俱是他鄉賞月客

等啊等,終於等到月亮全出來了。那晚的月亮又大又圓,懸掛在一排枇杷樹的上空,離人間,離我們,都很近的樣子,整個校園被籠在了月光裡,月光清涼又白亮。

李老師把全班人帶到了水泥操場上。六個小組各自圍成六個圈,席地而坐,大家把帶來的瓜果零食都一股腦鋪在眼前。

我們把家裡能帶的都帶了,但東西也還是不多。興寧鎮的中秋節,一般人家最多是在吃飯時多添兩道肉,並不會像過年時那樣置辦額外的零食。再加上我們這組還有兩個寄宿生,他們都是興寧鎮附近各個村辦小學被拆掉後轉到鎮上來讀的學生,一週才能回家一次,平日裡都是住校,一週的零花錢也是限量的。

長大後才明白過李老師讓我們帶零食的深意。寄宿生們小小年紀就離家在外,中秋夜也沒有家人相伴左右,我們這些走讀生帶上零食來和他們分享,也是大家一起過一個特別的中秋。

當年明月照人歸,如今俱是他鄉賞月客

他們都是性格淳樸內斂的農村孩子,望著我們帶來的零食有些羞怯,並不好意思直接拿起來吃。但其實也就四個花樣。開炒貨店的同學帶了一大袋瓜子,家裡父母是在銀行上班的同學帶了兩個看起來很高檔的袋裝大月餅以及一袋糖果,我帶了十多包五毛錢一袋的毛毛魚和辣條(不是衛龍,比衛龍好吃多了),而當時鎮上唯一一家麵包房老闆的女兒也在我們班,她帶了足足兩斤月餅來。

她家的月餅很小個,是那種攤在小孩的手心也放不滿的大小,都是全手工製作的。我前一週的週六去她家找她玩時,她爸媽就帶著我們一起做過。

當年明月照人歸,如今俱是他鄉賞月客

兩個手掌心都先抹上一層油,拿起一個麵糰揉搓一番後把一團餡包進中間,再反覆揉搓一頓,然後嵌進一個木製的月餅磨具裡,最後倒置在桌子上用力地拍打出來,就成了一個生月餅團。做好滿滿的一盤,放進烤爐裡,當等下一盤生月餅也制好後,它們就可以滾燙出爐了。

一出爐,連空氣裡都是香甜的味道,因為塞的都是豆沙、蓮蓉、果醬這些甜餡。蛋黃餡的只有在那種專門用來送禮的盒裝月餅中才會出現,五仁餡的則是我後來去了北方讀大學才吃到的品種,但等我在上海吃過鮮肉月餅後,我就再也不愛吃其他口味的月餅了。

不過小孩子似乎也都不大愛吃月餅。我們用那袋裝月餅裡的塑料刀,把所有的月餅都切成了小塊的,給全班每個人分了一塊後,就開始嗑瓜子了。

"
當年明月照人歸,如今俱是他鄉賞月客

月月月圓,卻唯在中秋賞月。

歲歲年年,還依稀想得起人生中第一次賞月的情境。

我讀小學的最後兩年,全年級的學生,每天吃過晚飯,都還得再回學校上兩節完晚自習後才是真正的放學。那時是千禧年之初,我的故鄉興寧鎮還不是如今一到入夜就全城燈火通明的模樣。我得藉著路邊居民家中磨砂窗戶透出來的燈影,以及未被層雲遮避住的月光,還有一支小手電筒,才能照亮回家的路。

當年明月照人歸,如今俱是他鄉賞月客

我回家的那一路,燈影最為稀疏,於是天上的月圓月缺,成了人間的路明路暗。

剛升入六年級的那個初秋,中秋之前,興寧鎮的市集上就瀰漫起了香甜的氣味。是從山間一路沿著風飄來的桂花香氣,也有葡萄與桃被咬破皮後溢出的果汁香氣,最誘人的卻是同學家小小的麵包房裡小小的月餅出爐時的滾燙香氣。濃郁的香氣香得我們這群小孩每天都很快活,這快活等到了中秋的晚上,達到了頂點。

當年明月照人歸,如今俱是他鄉賞月客

我們班的語文老師姓李,是個方臉個矮腰圓頭未禿的中年男子。中秋那天的傍晚,放學前他給我們班的走讀生布置了個特別的任務——讓我們來上晚自習時,都從家裡帶上些瓜果零食,晚上的語文作業就是全班一起賞月。

賞月?怎麼賞呢?是站在高樓迎風仰起脖頸去望天上的圓月?還是像倒掛樹枝的猴子,一隻串一隻,去撈起水中的月光來瞧一瞧?我想象不出來。但還是興沖沖地跑回家,幾口就扒拉完晚飯,偷偷地從我家的南雜店裡摸了十幾袋小零食用塑料袋裝好,趁著媽媽還沒反應過來,一口氣又跑回學校了。

當年明月照人歸,如今俱是他鄉賞月客

等啊等,終於等到月亮全出來了。那晚的月亮又大又圓,懸掛在一排枇杷樹的上空,離人間,離我們,都很近的樣子,整個校園被籠在了月光裡,月光清涼又白亮。

李老師把全班人帶到了水泥操場上。六個小組各自圍成六個圈,席地而坐,大家把帶來的瓜果零食都一股腦鋪在眼前。

我們把家裡能帶的都帶了,但東西也還是不多。興寧鎮的中秋節,一般人家最多是在吃飯時多添兩道肉,並不會像過年時那樣置辦額外的零食。再加上我們這組還有兩個寄宿生,他們都是興寧鎮附近各個村辦小學被拆掉後轉到鎮上來讀的學生,一週才能回家一次,平日裡都是住校,一週的零花錢也是限量的。

長大後才明白過李老師讓我們帶零食的深意。寄宿生們小小年紀就離家在外,中秋夜也沒有家人相伴左右,我們這些走讀生帶上零食來和他們分享,也是大家一起過一個特別的中秋。

當年明月照人歸,如今俱是他鄉賞月客

他們都是性格淳樸內斂的農村孩子,望著我們帶來的零食有些羞怯,並不好意思直接拿起來吃。但其實也就四個花樣。開炒貨店的同學帶了一大袋瓜子,家裡父母是在銀行上班的同學帶了兩個看起來很高檔的袋裝大月餅以及一袋糖果,我帶了十多包五毛錢一袋的毛毛魚和辣條(不是衛龍,比衛龍好吃多了),而當時鎮上唯一一家麵包房老闆的女兒也在我們班,她帶了足足兩斤月餅來。

她家的月餅很小個,是那種攤在小孩的手心也放不滿的大小,都是全手工製作的。我前一週的週六去她家找她玩時,她爸媽就帶著我們一起做過。

當年明月照人歸,如今俱是他鄉賞月客

兩個手掌心都先抹上一層油,拿起一個麵糰揉搓一番後把一團餡包進中間,再反覆揉搓一頓,然後嵌進一個木製的月餅磨具裡,最後倒置在桌子上用力地拍打出來,就成了一個生月餅團。做好滿滿的一盤,放進烤爐裡,當等下一盤生月餅也制好後,它們就可以滾燙出爐了。

一出爐,連空氣裡都是香甜的味道,因為塞的都是豆沙、蓮蓉、果醬這些甜餡。蛋黃餡的只有在那種專門用來送禮的盒裝月餅中才會出現,五仁餡的則是我後來去了北方讀大學才吃到的品種,但等我在上海吃過鮮肉月餅後,我就再也不愛吃其他口味的月餅了。

不過小孩子似乎也都不大愛吃月餅。我們用那袋裝月餅裡的塑料刀,把所有的月餅都切成了小塊的,給全班每個人分了一塊後,就開始嗑瓜子了。

當年明月照人歸,如今俱是他鄉賞月客

李老師也來我們這抓瓜子嗑。他一手捧,一手嗑,一邊磕,一邊走到每組圍成的圈裡,和每個人都聊上兩句,尤其和住宿生們聊得最多,會問他們往年中秋在村裡時都是怎麼過的。我最羨慕那個家裡門前有兩棵大柚子樹的同學,每個月圓的夜裡,家裡人在樹下乘涼,他就能在藤蔓做成的鞦韆上盪來盪去,真是快活啊。

嗑完三把瓜子,李老師的天也聊完了,他清了清嗓子,慢悠悠地宣佈:“現在——你們自由賞月,等到了八點半,該回家的回家,該回寢的回寢啊,明天早上來把操場打掃乾淨。”說完,他拍拍手,將身上的瓜子皮抖落,然後踱著步子慢悠悠地消失在操場轉角的樹影裡,從頭到尾他都沒有教我們到底該如何賞月。

但我們也沒有等到八點半才走。他才走一會,大家就互相慫恿著一溜煙地往家跑了。回家的路上,有一半的路程是所有走讀生要一起走的。那一晚的月光亮得把路邊的樹林、湖泊和菜地都照得彷彿鋪上了一層暖白色的光。

"
當年明月照人歸,如今俱是他鄉賞月客

月月月圓,卻唯在中秋賞月。

歲歲年年,還依稀想得起人生中第一次賞月的情境。

我讀小學的最後兩年,全年級的學生,每天吃過晚飯,都還得再回學校上兩節完晚自習後才是真正的放學。那時是千禧年之初,我的故鄉興寧鎮還不是如今一到入夜就全城燈火通明的模樣。我得藉著路邊居民家中磨砂窗戶透出來的燈影,以及未被層雲遮避住的月光,還有一支小手電筒,才能照亮回家的路。

當年明月照人歸,如今俱是他鄉賞月客

我回家的那一路,燈影最為稀疏,於是天上的月圓月缺,成了人間的路明路暗。

剛升入六年級的那個初秋,中秋之前,興寧鎮的市集上就瀰漫起了香甜的氣味。是從山間一路沿著風飄來的桂花香氣,也有葡萄與桃被咬破皮後溢出的果汁香氣,最誘人的卻是同學家小小的麵包房裡小小的月餅出爐時的滾燙香氣。濃郁的香氣香得我們這群小孩每天都很快活,這快活等到了中秋的晚上,達到了頂點。

當年明月照人歸,如今俱是他鄉賞月客

我們班的語文老師姓李,是個方臉個矮腰圓頭未禿的中年男子。中秋那天的傍晚,放學前他給我們班的走讀生布置了個特別的任務——讓我們來上晚自習時,都從家裡帶上些瓜果零食,晚上的語文作業就是全班一起賞月。

賞月?怎麼賞呢?是站在高樓迎風仰起脖頸去望天上的圓月?還是像倒掛樹枝的猴子,一隻串一隻,去撈起水中的月光來瞧一瞧?我想象不出來。但還是興沖沖地跑回家,幾口就扒拉完晚飯,偷偷地從我家的南雜店裡摸了十幾袋小零食用塑料袋裝好,趁著媽媽還沒反應過來,一口氣又跑回學校了。

當年明月照人歸,如今俱是他鄉賞月客

等啊等,終於等到月亮全出來了。那晚的月亮又大又圓,懸掛在一排枇杷樹的上空,離人間,離我們,都很近的樣子,整個校園被籠在了月光裡,月光清涼又白亮。

李老師把全班人帶到了水泥操場上。六個小組各自圍成六個圈,席地而坐,大家把帶來的瓜果零食都一股腦鋪在眼前。

我們把家裡能帶的都帶了,但東西也還是不多。興寧鎮的中秋節,一般人家最多是在吃飯時多添兩道肉,並不會像過年時那樣置辦額外的零食。再加上我們這組還有兩個寄宿生,他們都是興寧鎮附近各個村辦小學被拆掉後轉到鎮上來讀的學生,一週才能回家一次,平日裡都是住校,一週的零花錢也是限量的。

長大後才明白過李老師讓我們帶零食的深意。寄宿生們小小年紀就離家在外,中秋夜也沒有家人相伴左右,我們這些走讀生帶上零食來和他們分享,也是大家一起過一個特別的中秋。

當年明月照人歸,如今俱是他鄉賞月客

他們都是性格淳樸內斂的農村孩子,望著我們帶來的零食有些羞怯,並不好意思直接拿起來吃。但其實也就四個花樣。開炒貨店的同學帶了一大袋瓜子,家裡父母是在銀行上班的同學帶了兩個看起來很高檔的袋裝大月餅以及一袋糖果,我帶了十多包五毛錢一袋的毛毛魚和辣條(不是衛龍,比衛龍好吃多了),而當時鎮上唯一一家麵包房老闆的女兒也在我們班,她帶了足足兩斤月餅來。

她家的月餅很小個,是那種攤在小孩的手心也放不滿的大小,都是全手工製作的。我前一週的週六去她家找她玩時,她爸媽就帶著我們一起做過。

當年明月照人歸,如今俱是他鄉賞月客

兩個手掌心都先抹上一層油,拿起一個麵糰揉搓一番後把一團餡包進中間,再反覆揉搓一頓,然後嵌進一個木製的月餅磨具裡,最後倒置在桌子上用力地拍打出來,就成了一個生月餅團。做好滿滿的一盤,放進烤爐裡,當等下一盤生月餅也制好後,它們就可以滾燙出爐了。

一出爐,連空氣裡都是香甜的味道,因為塞的都是豆沙、蓮蓉、果醬這些甜餡。蛋黃餡的只有在那種專門用來送禮的盒裝月餅中才會出現,五仁餡的則是我後來去了北方讀大學才吃到的品種,但等我在上海吃過鮮肉月餅後,我就再也不愛吃其他口味的月餅了。

不過小孩子似乎也都不大愛吃月餅。我們用那袋裝月餅裡的塑料刀,把所有的月餅都切成了小塊的,給全班每個人分了一塊後,就開始嗑瓜子了。

當年明月照人歸,如今俱是他鄉賞月客

李老師也來我們這抓瓜子嗑。他一手捧,一手嗑,一邊磕,一邊走到每組圍成的圈裡,和每個人都聊上兩句,尤其和住宿生們聊得最多,會問他們往年中秋在村裡時都是怎麼過的。我最羨慕那個家裡門前有兩棵大柚子樹的同學,每個月圓的夜裡,家裡人在樹下乘涼,他就能在藤蔓做成的鞦韆上盪來盪去,真是快活啊。

嗑完三把瓜子,李老師的天也聊完了,他清了清嗓子,慢悠悠地宣佈:“現在——你們自由賞月,等到了八點半,該回家的回家,該回寢的回寢啊,明天早上來把操場打掃乾淨。”說完,他拍拍手,將身上的瓜子皮抖落,然後踱著步子慢悠悠地消失在操場轉角的樹影裡,從頭到尾他都沒有教我們到底該如何賞月。

但我們也沒有等到八點半才走。他才走一會,大家就互相慫恿著一溜煙地往家跑了。回家的路上,有一半的路程是所有走讀生要一起走的。那一晚的月光亮得把路邊的樹林、湖泊和菜地都照得彷彿鋪上了一層暖白色的光。

當年明月照人歸,如今俱是他鄉賞月客

走到一半,一個平日裡就挺愛唱歌的女孩突然歡快地說:“我們來唱歌吧!”她也不管大家應和與否,一個人就起聲唱了起來:“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她的歌聲很溫柔,有一種說不出的輕盈感,還有蟬聲與蛙聲給她伴奏。

漸漸的,女孩們都唱起來了:“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女孩們互相手挽著手,走在月光下,在有一絲涼意的清風吹拂中朗聲唱了起來,唱了一遍又一遍。男孩們在我們的前前後後追追打打,每個人都覺得非常的快活,可這快活到底又是什麼意思,直至今日我還是說不出來。

當時明月在,曾照孩童歸。那些一起唱歌的人啊,今時今日都是浪跡他鄉的秋夜賞月客了。

"
當年明月照人歸,如今俱是他鄉賞月客

月月月圓,卻唯在中秋賞月。

歲歲年年,還依稀想得起人生中第一次賞月的情境。

我讀小學的最後兩年,全年級的學生,每天吃過晚飯,都還得再回學校上兩節完晚自習後才是真正的放學。那時是千禧年之初,我的故鄉興寧鎮還不是如今一到入夜就全城燈火通明的模樣。我得藉著路邊居民家中磨砂窗戶透出來的燈影,以及未被層雲遮避住的月光,還有一支小手電筒,才能照亮回家的路。

當年明月照人歸,如今俱是他鄉賞月客

我回家的那一路,燈影最為稀疏,於是天上的月圓月缺,成了人間的路明路暗。

剛升入六年級的那個初秋,中秋之前,興寧鎮的市集上就瀰漫起了香甜的氣味。是從山間一路沿著風飄來的桂花香氣,也有葡萄與桃被咬破皮後溢出的果汁香氣,最誘人的卻是同學家小小的麵包房裡小小的月餅出爐時的滾燙香氣。濃郁的香氣香得我們這群小孩每天都很快活,這快活等到了中秋的晚上,達到了頂點。

當年明月照人歸,如今俱是他鄉賞月客

我們班的語文老師姓李,是個方臉個矮腰圓頭未禿的中年男子。中秋那天的傍晚,放學前他給我們班的走讀生布置了個特別的任務——讓我們來上晚自習時,都從家裡帶上些瓜果零食,晚上的語文作業就是全班一起賞月。

賞月?怎麼賞呢?是站在高樓迎風仰起脖頸去望天上的圓月?還是像倒掛樹枝的猴子,一隻串一隻,去撈起水中的月光來瞧一瞧?我想象不出來。但還是興沖沖地跑回家,幾口就扒拉完晚飯,偷偷地從我家的南雜店裡摸了十幾袋小零食用塑料袋裝好,趁著媽媽還沒反應過來,一口氣又跑回學校了。

當年明月照人歸,如今俱是他鄉賞月客

等啊等,終於等到月亮全出來了。那晚的月亮又大又圓,懸掛在一排枇杷樹的上空,離人間,離我們,都很近的樣子,整個校園被籠在了月光裡,月光清涼又白亮。

李老師把全班人帶到了水泥操場上。六個小組各自圍成六個圈,席地而坐,大家把帶來的瓜果零食都一股腦鋪在眼前。

我們把家裡能帶的都帶了,但東西也還是不多。興寧鎮的中秋節,一般人家最多是在吃飯時多添兩道肉,並不會像過年時那樣置辦額外的零食。再加上我們這組還有兩個寄宿生,他們都是興寧鎮附近各個村辦小學被拆掉後轉到鎮上來讀的學生,一週才能回家一次,平日裡都是住校,一週的零花錢也是限量的。

長大後才明白過李老師讓我們帶零食的深意。寄宿生們小小年紀就離家在外,中秋夜也沒有家人相伴左右,我們這些走讀生帶上零食來和他們分享,也是大家一起過一個特別的中秋。

當年明月照人歸,如今俱是他鄉賞月客

他們都是性格淳樸內斂的農村孩子,望著我們帶來的零食有些羞怯,並不好意思直接拿起來吃。但其實也就四個花樣。開炒貨店的同學帶了一大袋瓜子,家裡父母是在銀行上班的同學帶了兩個看起來很高檔的袋裝大月餅以及一袋糖果,我帶了十多包五毛錢一袋的毛毛魚和辣條(不是衛龍,比衛龍好吃多了),而當時鎮上唯一一家麵包房老闆的女兒也在我們班,她帶了足足兩斤月餅來。

她家的月餅很小個,是那種攤在小孩的手心也放不滿的大小,都是全手工製作的。我前一週的週六去她家找她玩時,她爸媽就帶著我們一起做過。

當年明月照人歸,如今俱是他鄉賞月客

兩個手掌心都先抹上一層油,拿起一個麵糰揉搓一番後把一團餡包進中間,再反覆揉搓一頓,然後嵌進一個木製的月餅磨具裡,最後倒置在桌子上用力地拍打出來,就成了一個生月餅團。做好滿滿的一盤,放進烤爐裡,當等下一盤生月餅也制好後,它們就可以滾燙出爐了。

一出爐,連空氣裡都是香甜的味道,因為塞的都是豆沙、蓮蓉、果醬這些甜餡。蛋黃餡的只有在那種專門用來送禮的盒裝月餅中才會出現,五仁餡的則是我後來去了北方讀大學才吃到的品種,但等我在上海吃過鮮肉月餅後,我就再也不愛吃其他口味的月餅了。

不過小孩子似乎也都不大愛吃月餅。我們用那袋裝月餅裡的塑料刀,把所有的月餅都切成了小塊的,給全班每個人分了一塊後,就開始嗑瓜子了。

當年明月照人歸,如今俱是他鄉賞月客

李老師也來我們這抓瓜子嗑。他一手捧,一手嗑,一邊磕,一邊走到每組圍成的圈裡,和每個人都聊上兩句,尤其和住宿生們聊得最多,會問他們往年中秋在村裡時都是怎麼過的。我最羨慕那個家裡門前有兩棵大柚子樹的同學,每個月圓的夜裡,家裡人在樹下乘涼,他就能在藤蔓做成的鞦韆上盪來盪去,真是快活啊。

嗑完三把瓜子,李老師的天也聊完了,他清了清嗓子,慢悠悠地宣佈:“現在——你們自由賞月,等到了八點半,該回家的回家,該回寢的回寢啊,明天早上來把操場打掃乾淨。”說完,他拍拍手,將身上的瓜子皮抖落,然後踱著步子慢悠悠地消失在操場轉角的樹影裡,從頭到尾他都沒有教我們到底該如何賞月。

但我們也沒有等到八點半才走。他才走一會,大家就互相慫恿著一溜煙地往家跑了。回家的路上,有一半的路程是所有走讀生要一起走的。那一晚的月光亮得把路邊的樹林、湖泊和菜地都照得彷彿鋪上了一層暖白色的光。

當年明月照人歸,如今俱是他鄉賞月客

走到一半,一個平日裡就挺愛唱歌的女孩突然歡快地說:“我們來唱歌吧!”她也不管大家應和與否,一個人就起聲唱了起來:“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她的歌聲很溫柔,有一種說不出的輕盈感,還有蟬聲與蛙聲給她伴奏。

漸漸的,女孩們都唱起來了:“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女孩們互相手挽著手,走在月光下,在有一絲涼意的清風吹拂中朗聲唱了起來,唱了一遍又一遍。男孩們在我們的前前後後追追打打,每個人都覺得非常的快活,可這快活到底又是什麼意思,直至今日我還是說不出來。

當時明月在,曾照孩童歸。那些一起唱歌的人啊,今時今日都是浪跡他鄉的秋夜賞月客了。

當年明月照人歸,如今俱是他鄉賞月客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