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園路上這處83歲老房修舊如舊後,白領與外國租客陸續搬來

租房 裝修 建築 傢俱 上海觀察 2017-04-27

“我們小區現在的白領和外國人可多了,我家樓上就租住著一個德國小夥子,人長得好帥。”靜安區愚谷邨一幢小樓的底樓,正站在小院門口的花架前打理盆景的王阿姨邊說邊笑,天天看著這些年輕面孔出出進進,老開心的。王阿姨家的幾盆杜鵑花紅紅紫紫、開得正豔,給這處清水白牆、褐磚黑瓦的老建築群增加了幾分活力。

愚谷邨是愚園路上一座有著80多年曆史的保護建築群,靜安區在去年年底對這裡進行了修繕。老房外貌被修舊如舊,體現建築風格的內部部件被全部復原,破舊的廚衛、經常積水的弄堂路面、散發臭氣的垃圾箱房等過去被居民們“吐槽”的公共部位整修一新。

如今,老建築的歷史風韻更濃、小區環境變舒適,引得不少白領和老外租客陸續搬進來,而居民也越來越愛護這處老房。

幾經歲月打磨,恢復原始結構與風格細節

愚園路上這處83歲老房修舊如舊後,白領與外國租客陸續搬來

愚谷邨位於愚園路361弄,屬於靜安寺街道轄區。愚谷邨建於1934年,有127幢樓棟組成,為磚木二、三層結構,目前居住了550戶居民。

據說,愚谷邨的名字大有含義;“邨”是“村”的異體字,含有城市裡的鄉村之意,也有鄉村城市化的寓意;“愚谷”二字出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即大智若愚和虛懷若谷,意指聰明人表面上好像愚笨,而大度的胸懷謙虛得像山谷一樣能容納百川。

在這裡曾居住過許多文化名人。37號是著名畫家應野平舊居,65號是著名女作家茹誌鵑、王安憶母女的舊居。121號二樓亭子間是著名電影演員沙莉和凌之浩夫婦住所。

乳白色的清水牆、黑褐色的泰山磚、挑高的木質窗……愚谷邨在建築風格上非常具有保留保護價值。“這是一處中西合璧的建築群。中式風格主要體現在空間設計上,包括天井等要素可以感受到江南民居的影子;西式風格主要體現在裝飾上,包括內部的壁爐、馬賽克地磚與鑄鐵的樓梯等,都是歐洲室內裝修的典型。”靜安置業物業管理有限公司總裁褚烽告訴記者。

靜安置業物業管理有限公司此前多次參與有居民生活的歷史老建築的修繕,經驗比較豐富。褚烽說,對愚谷邨的修繕,我們一方面要對老建築進行保留保護,儘可能還原之前房屋結構與細部;另一方面要消除可能存在的房屋隱患,提升居民居住環境。與很多非歷史保護建築的修繕不同,愚谷邨從設計到施工,除了由區房管局把關,還要受到市房管中心下屬歷保中心的層層審核。

“清水牆、泰山磚……是愚谷邨的建築外貌上最大特點,此次都被完好保留下來。不過,經過80多年變遷,愚谷邨不少建築細節都發生了變化;在這次修繕中,都按照檔案館中的原始建築設計圖進行了復原。”褚烽舉例說,建築外的很多落水管,已經被換成了PVC材料,這次都恢復到原來的鑄鐵材料;不少水磨石做成的窗臺線,被居民在裝修中塗上了其他塗料,我們通過技術手段“洗掉”了外來塗料,恢復了水磨石的本色;建築內部有些樓梯過道因為年久破損,被居民換成了其他木質,也都恢復了原來的松木材質。

在修舊如舊中,靜安寺街道與愚谷邨居委會還多方聽取居民意見,在不破壞整體風貌的前提下有所“創新”:原來的一樓院牆比較低矮,不少住在底層的居民反映“缺少私密性”,後來施工方在院牆上裝上了防腐材質的原木柵欄、搭建綠化,既起到遮蓋作用,又不破壞院牆材料;原來不少居民家中窗戶上都有遮陽棚,顏色各異、不太美觀,考慮到居民生活確實有這樣的需求,將原來的遮陽棚統一換成了藍白相間的款式,色彩上與周圍環境非常協調。

為求最大滿意,社區幹部記不清做了多少次調解

愚園路上這處83歲老房修舊如舊後,白領與外國租客陸續搬來

弄堂裡用白線劃出非機動車的停車位。

老房能到得到修繕,對住在裡面的居民來說是好事;不過,要把這件好事做好,還真不容易。

歷史保護建築的修繕,往往耗時比較久,愚谷邨一修就是8個月,居民始終住在裡面,施工中難免有些磕磕碰碰;修繕中有廚衛等公共設施的修整,對於居住面積狹促的老房居民,幾釐米的偏差都可能吵翻天。這需要施工方、居委幹部等方方面面耐心、細心、用心。

修繕,少不了敲敲打打。一方面,施工方嚴格按照工程規定時間安排施工,做到噪音不影響居民正常休息;另一方面,居委會在大修前向做好居民們宣傳動員工作,講清楚大修帶來的好處,取得居民支持和理解。施工中,施工隊特別注意一些細節,比如,建築垃圾在現場堆放整齊,做到每天清理,不給居民生活造成太大影響。

愚園路上這處83歲老房修舊如舊後,白領與外國租客陸續搬來

圖為改造後的一處合用廚房。

對不少居民來說,最大的麻煩還是室內的廚房整修。由於廚房內部從天花板、櫥櫃、管線到地磚都全部重新裝修,意味著居民要有一到兩週時間無法使用廚房。施工方設置了臨時桌子與灶臺,提供給那些廚房裝修中的居民燒飯用。在裝修廚房時,施工方還儘量早些鋪設好煤氣管線,這樣灶臺可供居民臨時使用一下。有意思的是,不少居民因為愛惜這些新搭建的廚房設施,不肯使用,要等到全部完工後再用。

愚谷邨的廚房都是三四家合用,在大修中,因公共廚衛面積分割等問題經常爆發出鄰里矛盾。有的廚房使用面積本就不等分,但面積小的居民想借著這次大修多分面積;有居民自家已有間獨立廚房,但看其他人家公共廚房都在裝修,想在人家公共廚房中佔據一席之地;有居民對已經裝修了一大半的工程挑出一堆毛病……

愚谷邨居委會黨總支書記鄔賈平記不清做了多少次調解:對廚房分配不滿意的,老鄔組織大家坐下來協商,一遍不成、兩三遍談,曉之以情、動之以理,大家讓一步,事情就過去了;對一些“不太講道理”的鄰居,老鄔也會努力安撫,但堅持在合情合理範圍內;對簽字確認了設計方案、後來又反悔的居民,老鄔理解他的心情,“因為覺得太珍貴,所以太在意”,儘量按照居民理想方案修改,甚至推倒重做的也有幾家……

老房修繕像把鑰匙,打開居民與社區間那道門

愚園路上這處83歲老房修舊如舊後,白領與外國租客陸續搬來

經過8個月大修,愚谷邨外部修舊如舊,公共廚衛、弄堂路面等卻都換了新貌。

記者日前在愚谷邨的董老伯家看到,三家合用的公共廚房裝修一新:奶白色的地磚與牆磚、褐色的現代化櫥櫃、潔白的水斗,顯得小廚房乾淨整潔。董老伯家的灶臺上鋪著報紙,瓷磚和排煙罩基本沒有油漬,自家的水龍頭也被擦得鋥亮。快70歲的董老伯在這裡住了50多年,他說,以前愚谷邨也被修繕過,但這次修得最好,所以自己使用起來格外珍惜。董老伯還打開自己的櫥櫃,讓記者看裡面剛買的、五顏六色的調料瓶。“我喜歡做飯,但以前的廚房太亂太差,我都不願意進。現在,這廚房裝修好了,站在這窗口燒飯,心情好啊!”

愚園路上這處83歲老房修舊如舊後,白領與外國租客陸續搬來

如今,不少居民都像董老伯這樣,對小區變好的生活環境非常珍惜,居委會也創造條件、充分調動居民愛護小區的積極性。

如,開篇提到的王阿姨就是個養花愛好者,以前小區環境差,花花草草,她都放在自家院子裡面養;現在居委會給喜歡養花的居民都送了一個木質花架,鼓勵她們把花草放在院子門口養,給小區增加一抹顏色。最近,在居委會黨總支引導下,小區成立了一個志願者團隊——弄管會,引導居民對小區綠化、自行車停放、弄堂環境美化等開展自治。

靜安寺街道辦事處副主任洪雪鋼認為,愚谷邨的老房修繕就像一把鑰匙,打開了居民與居民、社區與居民之間的那道門:通過老房修繕,居民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居民的個人能力被髮揮出來,居民充分參與到社區治理中,增加了居民對社區的愛護,並逐步在社區中建立起“熟人社會”;居委會與街道真正走進了居民的家門、走進了居民的生活與心靈,為引導社區自治與共治創造了條件。

愚園路上這處83歲老房修舊如舊後,白領與外國租客陸續搬來

圖片:蔣迪雯 攝、靜安寺街道提供 圖片編輯:蘇唯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