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歲阿婆做虎門特色“林旁粽” 入選市級非遺引來大量訂單

粽子 山柰 箬竹 社會 東莞時間網 2017-05-26
81歲阿婆做虎門特色“林旁粽” 入選市級非遺引來大量訂單

林容弟阿婆正在教小學生製作“林旁粽” 本版圖片均由東莞時報記者 雷元全 攝

81歲阿婆做虎門特色“林旁粽” 入選市級非遺引來大量訂單

製作好的“林旁粽”盒子

81歲阿婆做虎門特色“林旁粽” 入選市級非遺引來大量訂單

煮熟的“林旁粽”

81歲阿婆做虎門特色“林旁粽” 入選市級非遺引來大量訂單

阿婆製作的“林旁粽”味道很贊

81歲阿婆做虎門特色“林旁粽” 入選市級非遺引來大量訂單

各式各樣的“林旁粽”

東莞時間網訊端午節人們都要吃粽子,一般來說,南方包粽子用的葉子是箬竹葉,形狀為五角錐形。但在虎門有一種別樣的粽子,被當地人稱為“林旁粽”,這種粽子用當地一種名為林旁的植物包裹,有八種形態。

虎門南柵林阿婆做的“林旁粽”,去年11月入選了東莞市非遺項目。5月22日上午,在虎門南柵八行坊居民小組副組長王樂清的陪同下,記者目睹了“林旁粽”傳承人林容弟製作“林旁粽”的全過程。

做“林旁粽”要有林旁樹葉

走進虎門南柵三臺山下一個恬靜的小院子,一位阿婆靜靜地坐在小凳子上,手持小刀,正在削一條條滿身長刺的樹葉。

“這位阿婆就是東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林旁粽’的傳承人。”王樂清悄悄向記者介紹。當王樂清向老人介紹記者的來意後,老人很是熱情,並興奮地一邊削林旁樹葉,一邊和記者拉話。

“這個樹葉叫林旁樹葉,又叫野菠蘿,這種葉子以前虎門山溝到處可以看到,現在可不多了。因為我每年都要做‘林旁粽’,所以在門前的山頭種了一塊”。林阿婆笑哈哈地說。

阿婆10多歲就開始做粽

林阿婆介紹,她十多歲時就開始做“林旁粽”。現在做了近70年。

“我是土生土長的虎門南柵人,小時候每年五月初一,媽媽都要做‘林旁粽’拜神。因為那時家裡窮,吃粽是我們兄妹最快樂的事。每次媽媽做完粽子,拜神之後,就分給我們兄妹吃。因為喜歡吃,我和姐姐就都從媽媽手裡學會了做‘林旁粽’,可惜前些年,姐姐去世了,現在林家只剩我會做了。”提到這,老人顯得有些憂傷。

不過,老人告訴記者,她做粽的手藝有了傳人,她的女兒和大兒媳現在也會做“林旁粽”了。

兒媳學了半年才會編粽盒

記者採訪林阿婆的過程中,一個50多歲的婦女走進院子,她見老人在削粽葉,馬上操刀開始幫手。她就是老人的大兒媳婦,叫樑珍玲。

“做‘林旁粽’最難的就是紡形狀各異的粽盒,我剛嫁到她們家時,看到婆婆每年五月初一做‘林旁粽’,而且很好吃,就和婆婆學,開始時削林旁葉不時被刺扎破手,為了編好八種粽盒,差不多學了半年。”樑珍玲說。

隨後,樑珍玲向記者演示了粽盒的編織過程。她將一條林旁葉均勻地分成兩半,然後兩條比齊,上下左右穿插、拉緊,如此重複數十次,一個“魚簍”才漸漸成型。

試吃“林旁粽”回味無窮

在採訪的過程中,樑珍玲給大家分吃了一個剛煮好的粽子。

記者在試吃‘林旁粽’後發現,這種粽子滑嫩爽口,吃後口齒間留有一種特別的香味,回味無窮。而且這粽子和市場上賣的普通粽葉包的粽子大不相同,裡面原料有很多種。

“包‘林旁粽’必須用新採摘的林旁葉,裡面包裹糯米、花生、紅豆、眉豆、花豆、五花肉、香粉、沙姜、蒜子、食用油、白糖、鹽等混合物,放在鍋裡煮7個小時方可食用。林旁樹葉香味混合進粽子肉中,才有獨特的口感和香味。”樑珍玲解釋說。

入選市級非遺項目名聲大振

“‘林旁粽’製作工藝複雜,所以我們家也只是五月初一做一點。但去年‘林旁粽’入選東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後,‘林旁粽’名聲大振,近段時間來,不少人通過網上下了訂單,訂購‘林旁粽’。為了滿足廣大消費者的需求,我們一家人這段時間一直趕製‘林旁粽’。現在我和婆婆加上家姐王曼玲,是主要做粽子的人,公公和我老公,負責打下手,小叔子則負責接單銷售。現在訂單很多,忙都忙不過來。”樑珍玲說。

樑珍玲告訴記者,“林旁粽”必須要新鮮樹葉去做,所以要吃“林旁粽”必須先下單訂製。而林旁樹葉四季常青,想吃“林旁粽”隨時可訂製。

話你知

“林旁粽”是因用來包粽子的林旁葉而得名。傳統的“林旁粽”有菜籃、魚簍、蝦逕、枕頭、神靴、涼鞋、筆架、狗頭八種形態。“林旁粽”不僅形美味香,且各含寓意:魚簍形表示風調雨順,菜籃形寓意豐衣足食,筆架形祝願小孩聰明上進等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