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味那些出現在唐詩中的粽子:角粽、五色竹筒粽和玄宗九子粽

引言:

時值端午,粽葉飄香。當下粽子已成為一道走進千家萬戶日常生活的傳統美食,按口味分有白粽、鹹粽、甜粽、肉粽和板栗粽等,按外形分有角形粽、方形粽和錐形粽等,按地域分有客家粽、閩南粽、南粵粽和嘉興粽等,可謂是風味多樣形態各異。關於粽的最早記載出自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距今近兩千年。而粽的前身角黍更是出現在先秦時代,有著更加悠久的歷史。此時出現了一個有趣的問題,古人們吃的粽子是什麼樣子的呢?

回味那些出現在唐詩中的粽子:角粽、五色竹筒粽和玄宗九子粽

筆者選擇以唐詩入手觀察唐代有哪些粽子,原因有三:一是因為目前網絡數字資源庫中有健全的全唐詩庫,易於檢索且不缺漏;二是因為唐朝的節日風氣已由神祕的祭祀之風轉向兼具娛樂性的慶祝之風,故而粽子這一端午節核心元素在形式上呈現了多樣性;三是因為《全唐詩》中記載的生活資料豐富,結合其他文史資料,能夠較為全面的呈現唐代人們的真實面貌。言歸正傳,下文直入正題。

一、為紀念屈原而生的五色竹筒粽

憶在蘇州日, 常諳夏至筵。 粽香筒竹嫩, 炙脆子鵝鮮。

回味那些出現在唐詩中的粽子:角粽、五色竹筒粽和玄宗九子粽

竹筒粽

在《和夢得夏至憶蘇州呈盧賓客》中,白居易回憶了十多年前在蘇州的夏至宴會上看到的盛景,“粽香筒竹嫩”說的即是用鮮嫩竹筒做成的竹筒粽。據晉代周處的《風土記》記載,遠古時期的端午節“俗重五日,與夏至同”,表明了端午節和夏至節的同源關係。再結合白居易的詩,可知在唐代時亦有夏至食粽的習俗,端午和夏至的習俗並未完全分離。而關於端午食竹筒粽的節俗,在元稹、沈亞之等人的詩中亦有描繪。

回味那些出現在唐詩中的粽子:角粽、五色竹筒粽和玄宗九子粽

白居易

如元稹《表夏十首》:

靈均死波後,是節常沐蘭。彩縷碧筠粽,香粳白玉團。

又如沈亞之《五月六日,發石頭城》:

蒲葉吳刀綠,雲筒楚粽香。因書報惠遠,為我憶檀郎。

元稹詩中的“靈均死波後”及沈亞之詩中的“雲筒楚粽香”,都在情感上和屈原建立了一種聯繫。事實上,竹筒粽的起源正是與屈原有關。在南樑吳均的《續齊諧記》中有如下記載:

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貯米,投水以祭;漢建武中,長沙區曲,忽見一士人,自雲三閭大夫,謂曲曰,聞君當見祭,甚善;但常年所遺,恆為蛟龍所竊;今若有惠,可以楝樹葉塞其上,以彩絲纏之,此二物蛟龍憚也。曲依其言。今世人五月五日作粽,並帶楝葉及五色絲,皆汩羅水之遺風也。

回味那些出現在唐詩中的粽子:角粽、五色竹筒粽和玄宗九子粽

屈原

顯然在這個故事中,粽子是投放給屈原吃的,是祭祀屈原所用之物。初始之時,人們用竹筒盛放食物將它直接投放在江中,但都被蛟龍奪食了。直到漢朝建武年間,屈原顯化其身於世,並告訴人們蛟龍害怕楝樹葉和彩絲,人們便在竹筒粽上加上了楝葉及五色絲。

《太平寰宇記》中記載的故事稍有不同: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江,其妻毎投食於水祭之;原通夢告妻,所祭食皆為蛟龍所奪,龍畏五色絲及竹,故妻以竹為粽,以五色絲纏之。這個版本中祭祀者變成了屈原之妻,蛟龍所懼之物也變成了竹和五色絲。但無論哪個版本,都說明了唐詩中的“彩縷碧筠粽”與屈原之間的直接聯繫。

二、傳承自先秦祭祀的角黍、角粽

除了前文提到的竹筒粽之外,角粽和角黍也較為廣泛地存在於唐詩中。廣義的角黍是粽子的通稱,狹義的角黍即是菱角分明的角粽。孟郊在《旅次湘沅有懷靈均》中曾這樣寫道:

悠哉風土人,角黍投川隅。相傳歷千祀,哀悼延八區。

回味那些出現在唐詩中的粽子:角粽、五色竹筒粽和玄宗九子粽

這是一首詩人旅經湘江沅水之際感懷屈原而作的詩,詩中的角黍即是粽子。據周處《風土記》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以淳濃灰汁煮之令爛熟,於五月五日及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角黍。據許慎的《說文解字》記載:“粽”字本作“粽”,《說文新附·米部》謂“粽,蘆葉裹米也。從米,葼聲。”可見早期的粽子並不是粽葉包裹糯米,而是由菰葉或蘆葉包裹黍米做成的。角粽這一名詞,正是結合角黍與粽子而得。除孟詩以外,角黍和角粽在唐詩中還曾多次出現過。

回味那些出現在唐詩中的粽子:角粽、五色竹筒粽和玄宗九子粽

《端午故事畫冊》裹角黍圖

如姚合《夏夜宿江驛》:

渚鬧漁歌響,風和角粽香。卻愁南去棹,早晚到瀟湘。

又如和凝《宮詞百首》(其九十五):

繡額朱門插艾人,羞將角黍近香脣。平明朝下誇宣賜,五色香絲係臂新。

此外,元稹《酬樂天東南行詩一百韻》中“綠粽新菱實,金丸小木奴”所描述的綠粽也應當是角粽。無論角黍和角粽,都是以外形特徵命名的,或為雙角,或為三角,或為多角。那麼古人為什麼不把粽子做成圓形或方形的呢?這其實跟先秦祭祀有關。

據孫永義先生的《“端午”食粽祭屈原說源流考》考證:周代先民盛行用牛或牛角祭祀天地社神和穀神的習俗,但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耕地面積逐步擴大,如果大量宰殺牛做祭品,便會影響社會發展;於是人們便用牛角來代替全牛,或用牛角製成的酒杯盛美酒以祭祀天地之神。關於用牛角代替全牛進行祭祀的說法是值得相信的,在《詩經》中亦可找到相關記載以佐證。如《周頌·糧耜》:殺時犉牡,有捄其角

回味那些出現在唐詩中的粽子:角粽、五色竹筒粽和玄宗九子粽

端午所食的粽子,為何會跟祭祀及牛角產生關係呢?這其實跟“惡日說”有關。據《荊楚歲時記》記載:五月,俗稱惡月,多禁。到了五月,天氣轉熱,瘟疫疾病多發,野外蛇蟲也頻繁出沒,生活水平低下的人們為此所困,便把五月當成惡月。懸艾、採藥等習俗便是因驅瘟趕疫而生,五月端午節所食用的粽子也帶上了祭祀祈福色彩。牛角是先秦時期的祭祀之物,人們便將粽子做成牛角的形狀。

隨著時代的發展,民間產生了多種多樣的粽子,但直至今天,仍是以角形為主。

三、唐玄宗所歌詠的九子粽

穴枕通靈氣,長絲續命人。四時花競巧,九子粽爭新。

在《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中,唐玄宗李隆基描寫了一種叫做“九子粽”的粽子。《樂府詩集》中這樣描述道:折楊柳,作得九子粽,思想勞歡手。此外,很難找到關於九子粽的更詳細記載。這使得我們只能猜測這款被玄宗盛讚的“九子粽”究竟是什麼樣子。根據“九子粽爭新”的前一句“四時花競巧”,不難猜測出“九子粽”應當是由九個粽子組合而成的,而它們的形態和口味應當是各不相同的,就像四季的花一樣形態各異。

回味那些出現在唐詩中的粽子:角粽、五色竹筒粽和玄宗九子粽

明朝繪本中的唐玄宗

在溫庭筠的《鴻臚寺有開元中錫宴堂……成四十韻》中亦有關於九子粽的相關描述:

神霞凌雲閣,春水驪山陽。盤鬥九子粽,甌擎五雲漿。

但此處出現的九子粽並非詩人當下所見,而是追憶開元盛世時想到了玄宗詩中所寫的九子粽。此外,在唐詩中再未出現九子粽。料想這是一款比較奢侈的粽子,多出現在盛宴中,或僅僅出現在玄宗的宮宴中。

在宋詞中有不少關於九子粽的描述,如晏殊的“九子粽新傳楚俗,赤靈符驗出仙方”,周必大的“爭新九子粽,競巧五時花”。但這些詞句提到的“新”與“花”,無疑都暗示作者其實是在化用玄宗的“四時花精巧,九子粽爭新”。九子粽似乎已成為一個典故,代表著後人對開元盛世的追憶。

回味那些出現在唐詩中的粽子:角粽、五色竹筒粽和玄宗九子粽

故而玄宗所歌詠的九子粽究竟是什麼樣子,我們已經不得而知了。我們只能這樣猜測:九子粽是由九個形狀和口味都不同的小粽子連接在一起組合而成的。

結語

通過分析唐詩中粽子的淵源,可以得出如下兩個結論:一、五色竹筒粽是因紀念屈原而出現的;二、角粽的前身角黍傳承的是先秦的祭祀之風,並非因紀念屈原而生的。

參考文獻:

許慎 《說文解字》

周處 《風土記》

吳均 《續齊諧記》

宗懍 《荊楚歲時記》

孫永義 《“端午”食粽祭屈原說源流考》

孔子(編) 《詩經》

樂史(編) 《太平寰宇記》

彭定求(編) 《全唐詩》

唐圭璋(編) 《全宋詞》

郭茂倩(編) 《樂府詩集》

葛雯、李群 《粽子起源、種類、製作工藝及文化探究》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