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視黃金檔綜藝全在對詩!但談文化真的很傷錢

作者|張家欣

編輯|李春暉

久未開電視的硬糖君,上週末終於接受了一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洗禮——黃金檔的衛視綜藝,幾乎就是變著花樣的初中語文課啊!

由於一直都是在視頻網站主動選擇各種三俗節目,竟不知電視上的文化類綜藝竟如雨後春筍。即便是那些還在“奔跑”的競技類真人秀,比賽名目也是《詩經》、《論語》輪番上陣。

越來越明確的政策風向,讓純明星類、娛樂類綜藝風險陡增。更符合廣電要求的文化類節目大批上馬。但與此同時,明明是新興類型,這些節目卻套路滿滿,創新不足。硬糖君連換三臺,幾乎都在對詩!

衛視黃金檔綜藝全在對詩!但談文化真的很傷錢

如此不走心,莫非因為這些節目本身盈利能力不足,不過是應景之作?文化類節目招商難由來已久,書信類節目《見字如面》看似紅火,但卻沒有任何冠名商,直接“裸奔”上線。而像“詩詞大會”這樣的成功案例,冠名商是某銀行,也不像什麼大主顧。什麼時候,某手機、某牛奶們,也會來冠名一檔文化節目呢?

衛視全入局,家家都對詩

大概秋天是讀詩的季節。2017年的這個Q3,也成為一個“讀詩季”。在央視用《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以及《中國詩詞大會》起到模範帶頭作用後,加上廣電的耳提面命,衛視小弟們也緊隨其後:

浙江衛視有《漢字風雲匯》、《向上吧詩詞》;江蘇衛視有《成語中華》;湖南衛視有《詩詞天下星》;東方衛視在《詩書中華》後推出《喝彩中華》;北京衛視有《念念不忘》;安徽衛視有《少年國學派》;河北衛視則推出《中華好詩詞》……

這鋪天蓋地的“詩詞”,簡直和前腳剛離開的各路“奔跑”們有一拼啊。硬糖君真想由衷說一句: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的學習!

當然,人家也會吸取熱門綜藝模式。安徽衛視的《少年國學派》,採用“導師選人親自督戰”形式,導師帶隊32名學員,組建4支戰隊,進行成語故事演繹、自由演講、導師學員辯論PK等國學競技,頗有國學版“中國好聲音”的感覺。

衛視黃金檔綜藝全在對詩!但談文化真的很傷錢

浙江衛視《向上吧!詩詞》則以“百人英雄團”vs“百人詩詞聯盟“,還有神童團、國際精英團、名士博士團,以及嘉賓團等更加細分的人員設置,包括劉震雲、紀連海、蒙曼、蔣方舟等文化名人都將以嘉賓身份出場。

《漢字風雲會》是《中國成語大會》、《見字如面》等文化節目總導演關正文新作,特色之處在於參賽選手皆為小學五年級學生,還安排了開心麻花的演員在現場增加娛樂性,給小選手使絆子。

衛視黃金檔綜藝全在對詩!但談文化真的很傷錢

文化類節目不僅在數量上爆發,甚至紛紛登上一線衛視週末黃金檔,取代了剛被“取締”的明星真人秀的位置。

與明星真人秀可以讓某位明星爆紅一樣,文化類節目也打造了幾位“熟面孔”,比如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康震,中央民族大學歷史系副教授蒙曼,後者不僅是《向上吧!詩詞》的嘉賓,同時也是《少年國學派》的導師。隨著文化類節目的增多,也許電視咖會形成一個全新的以學者為主的分類也未可知,這在日本電視界已經出現了。

在文化類節目數量繁榮的背後,是內容侷限,主題單一的瓶頸。以背誦考查、解讀詩詞歌賦為主的節目形式,難以長時間吸引觀眾。要說能大幅度提高觀眾的文化修養,唉,你們高興就好。

“磕頭化緣”的文化傳播

董卿形容籌備《朗讀者》之難時稱:“一個念頭在腦中,兩頁策劃在手上,三個散兵起步,四處磕頭化緣。”

文化類節目逼格很高,但商業價值卻遠不如娛樂類節目,難免陷入“口碑大家吹,招商沒人來”的尷尬局面。

與冠名費、贊助費時常以過億天價造成話題的純娛樂類節目不同,《見字如面》第一季沒有任何冠名商,“裸奔”上線。第二季因為前季的口碑和話題效應,招商情況實現逆襲,領跑其他文化類節目,廣告在3-4天內售罄。即便這樣,冠名費也只有5000萬+,不到某些明星真人秀的一半。

有了上半年的經驗,《喝彩中華》、《國學小名士》等避免了“裸奔”,獲得500-1000萬的冠名,其他文化綜藝冠名費基本上維持在幾百萬到幾千萬。

轉頭看同時期的娛樂類節目,《我們來了2》獲韓後1.5億冠名,《極限挑戰3》拿VIVO 4億冠名,《中國新歌聲2》更是得到OPPO 5億的冠名費。即便這些綜N代氣勢已大不如前,但依舊在贊助上“不愁吃穿”。

這種資金量級的差異,有時甚至並不是數據問題,而是信心問題。“即便我們拿到第一季很好的數據,廣告主還會擔心下一季是不是還有人喜歡。但娛樂類綜藝只要有成熟模式,或者拉了一個足夠漂亮的明星名單,廣告主就認定你可以成功。即便這樣的節目80%,90%同樣是失敗的。”《見字如面》總導演關正文說。

在這種情況下,為了平衡收支,文化類節目在贊助商面前屬於“低頭化緣”姿態,即悅娛樂廣告負責人表示:“非頭部的文化綜藝不會有太多客戶來搶贊助,所以只要有冠名商接盤,出的錢可以覆蓋節目成本,節目組一般就都接受。”

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學院副院長曾祥敏甚至表示:“文化類節目的商業價值要想達到明星真人秀那樣火,這本身就是悖論。”

先解決溫飽,才有餘力追求精神生活,文化類節目要先解決招商,才能實現可持續的精神文化內容輸出。但現狀依舊是那句老話,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文化類節目是個熟齡市場?

文化類節目在引發社會話題之後,不止一次受到相關部門的表揚,在政策上也獲得一定傾斜。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宣傳司司長高長力就曾力贊這類節目有“情懷”,頗有內涵的一句話是:“聽說有商家想要在這個節目(《朗讀者》)上投廣告,但董卿認為那個產品和這個節目不匹配,就果斷拒絕了。”

這句話說明了對文化類節目招商來說,挑選與拒絕是相互的,雖然節目本身招商難,遇到適合的廣告商一般就“從了”,但不符合節目調性的廣告,也斷不能“委曲求全”。

文化類節目本來就招商困難,還得顧忌“逼格”不能啥廣告都接,因為觀眾看重的就是其陽春白雪的精神內核。

《奇葩說》、《拜託了冰箱》那樣花式口播廣告的手段,在文化類節目並不適用,一會影響節目基調,二有違受眾定位。年輕人能夠接受《奇葩說》的黑色幽默,並不代表文化類節目的觀眾也能笑得出來。

據統計,網綜“花式口播”使用率為35%、“原創貼片”使用率為37%、“片尾彩蛋”使用率為21%。而電視綜藝觀眾人群廣泛的特點,決定了它的廣告呈現較為中規中矩。

衛視黃金檔綜藝全在對詩!但談文化真的很傷錢

根據最近文化綜藝冠名品牌主要分佈在互聯網金融、醫藥和汽車可以看出,廣告商看中的正是文化綜藝的熟齡人群市場。

衛視黃金檔綜藝全在對詩!但談文化真的很傷錢

近兩年的收視下滑寒流,幾乎席捲全部頭部綜藝,電視綜藝招商難的大環境,也拖了文化類節目的後腿。

廣告商開始重新考慮電視廣告在品牌營銷中的地位,越發謹慎的金主造成了電視綜藝招商的“馬太效應”,有品牌加持和熱度基礎的娛樂綜藝更受追捧,大部分文化類節目卻受著更為嚴厲的審視。

況且文化綜藝的“火”也只是相對的,在直接的收視數字上,它還是會輸給明星帶領的真人秀。

比如《向上吧!詩詞》,一線衛視週日黃金檔依舊沒讓它逃出前兩期CSM52城平均收視0.6,網絡點擊量13.9萬的窘境。主打戲曲的《喝彩中華》播了幾期,也呈現出收視下跌的狀況,還是“因為我們剛開始接檔在《我的前半生》之後,電視劇很火,也帶動了我們的整體收視率”。文化類綜藝明顯後勁不足。

文化類節目爆發,廣電“新十四條”也表示要增加主旋律題材電視劇,恐怕今後電視的娛樂性將下降,但觀眾對娛樂內容的需求,能被強制性的條條框框壓制嗎?互聯網+大文娛時代,受眾已經開始由電視端流向PC端和移動端,廣告商也開始愈發重視網綜投入。

高中生武亦姝在《中國詩詞大會》對名作經典倒背如流,引發董卿感慨:“想不到幾千年前的詩詞,竟然可以扣動00後的心絃”。但文化綜藝是不是真能扣動90後、00後主流觀眾的心絃,或許還需要更大膽的創新。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