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七十年代習俗河套鄉下風情之五:行'

"

車是最主要的代步工具。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後套農村的車主要有三大類:畜力車、機動車和人力車。

畜力車就是大牲畜拉的車,分二板子車、小膠車和大膠車。二板子車全木製,車廂車輪都是木頭打造的,用牛拉,也只有牛才拉得動。小膠車和大膠車屬於同種類型,都採用兩個膠皮輪子,這是它們與二板子車的最大區別。

小膠車和大膠車的不同之處只在於體積大小。小膠車負重通常在300公斤左右,套一頭驢或者一匹馬即可,跑起來顛顛的。大膠車的載重可以達到2000公斤,要用三匹騾馬,就是那首著名的俄羅斯民歌中唱的三套車。一般由騾子駕轅,兩匹馬拉邊套。配置專門駕車人,叫車倌,口裡叫車把式,東北叫車老闆。大膠車的優勢是快速和穩當。如果用人來打比方的話,二板子車給人的感覺像是呼哧帶喘的老人,不堪重負;小膠車好比是青春少年,透著歡快勁兒;大膠車就是成熟的漢子,大步流星,四平八穩。

"

車是最主要的代步工具。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後套農村的車主要有三大類:畜力車、機動車和人力車。

畜力車就是大牲畜拉的車,分二板子車、小膠車和大膠車。二板子車全木製,車廂車輪都是木頭打造的,用牛拉,也只有牛才拉得動。小膠車和大膠車屬於同種類型,都採用兩個膠皮輪子,這是它們與二板子車的最大區別。

小膠車和大膠車的不同之處只在於體積大小。小膠車負重通常在300公斤左右,套一頭驢或者一匹馬即可,跑起來顛顛的。大膠車的載重可以達到2000公斤,要用三匹騾馬,就是那首著名的俄羅斯民歌中唱的三套車。一般由騾子駕轅,兩匹馬拉邊套。配置專門駕車人,叫車倌,口裡叫車把式,東北叫車老闆。大膠車的優勢是快速和穩當。如果用人來打比方的話,二板子車給人的感覺像是呼哧帶喘的老人,不堪重負;小膠車好比是青春少年,透著歡快勁兒;大膠車就是成熟的漢子,大步流星,四平八穩。

上世紀七十年代習俗河套鄉下風情之五:行

大膠車 攝於1968年10月

機動車指輪式拖拉機。生產隊和大隊沒有汽車,那時實行計劃經濟,汽車屬於最緊張物資,根本不可能把指標配給基層,所以農民盯著的是拖拉機。最受歡迎的是天津拖拉機廠生產的55馬力機型,叫“鐵牛55”,載重4噸,可以裝8噸,而且速度很快。生產隊要是擁有這樣一臺車,種植業只要保持正常,一個壯勞力幹一天所掙的工分即可達到至少一元錢,不光吃穿不愁,還能攢下錢。再一種機型是手扶拖拉機,有多種型號,以12馬力型最為常見。

畜力車和機動車這兩類交通工具既可用於生產也可用於生活。

農民雖然坐不上汽車,但喜歡揶揄司機。那時的司機絕對是美差肥差,跟醫生、人事幹部並列。有這樣一個流傳甚廣的故事。說的是一個司機出車,順便捎上情人以及情人的母親。走到半路,司機突然動情,說汽車出了毛病,便下去修車。隨後叫情人下來幫忙,又擔心母親起疑,便讓老人坐在駕駛位上,雙手緊握方向盤,叮囑道,一刻也不能鬆手,否則車一動我跟你女兒就沒命了。老人照辦,司機與情人鑽到車底下成其好事。老人非常緊張,一會兒就堅持不下去了,叫到:完了沒有?底下答,正要勁兒呢,再堅持一下,馬上就完。

人力車指的是自行車。那年月家裡有輛自行車比今天擁有汽車還氣派,如今家用汽車很普遍,而當年自行車卻很稀罕,一個小村子不超過三五輛。

農民最喜歡的是男式二八型加重自行車。所謂加重,是車架特別是後座的支架比較粗大,負重超強。我們下鄉時帶了幾輛自行車,二六女式、二六男式、二八男式都有,別說帶人了,就是單人騎,走在鄉間坑坑窪窪的土路上,用不著怎麼折騰,顛簸個七八趟,便嘩啦亂響,幾近散架。加重自行車就不同了,格外皮實,如同愣頭愣腦的坦克,什麼複雜的地貌也能對付,而且還不誤了載人馱物。

除了幹部,而且是大隊一級的主官,擁有自行車的人家一般不是自己買的,而是要的。男人娶媳婦要花錢,其中一個大項就是女方家庭以彩禮的名義索要自行車。首選是“紅旗”牌。這個牌子的車非常緊俏,關係不硬是買不出來的。求其次,“白山”牌。一紅一白,挺有意思。

"

車是最主要的代步工具。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後套農村的車主要有三大類:畜力車、機動車和人力車。

畜力車就是大牲畜拉的車,分二板子車、小膠車和大膠車。二板子車全木製,車廂車輪都是木頭打造的,用牛拉,也只有牛才拉得動。小膠車和大膠車屬於同種類型,都採用兩個膠皮輪子,這是它們與二板子車的最大區別。

小膠車和大膠車的不同之處只在於體積大小。小膠車負重通常在300公斤左右,套一頭驢或者一匹馬即可,跑起來顛顛的。大膠車的載重可以達到2000公斤,要用三匹騾馬,就是那首著名的俄羅斯民歌中唱的三套車。一般由騾子駕轅,兩匹馬拉邊套。配置專門駕車人,叫車倌,口裡叫車把式,東北叫車老闆。大膠車的優勢是快速和穩當。如果用人來打比方的話,二板子車給人的感覺像是呼哧帶喘的老人,不堪重負;小膠車好比是青春少年,透著歡快勁兒;大膠車就是成熟的漢子,大步流星,四平八穩。

上世紀七十年代習俗河套鄉下風情之五:行

大膠車 攝於1968年10月

機動車指輪式拖拉機。生產隊和大隊沒有汽車,那時實行計劃經濟,汽車屬於最緊張物資,根本不可能把指標配給基層,所以農民盯著的是拖拉機。最受歡迎的是天津拖拉機廠生產的55馬力機型,叫“鐵牛55”,載重4噸,可以裝8噸,而且速度很快。生產隊要是擁有這樣一臺車,種植業只要保持正常,一個壯勞力幹一天所掙的工分即可達到至少一元錢,不光吃穿不愁,還能攢下錢。再一種機型是手扶拖拉機,有多種型號,以12馬力型最為常見。

畜力車和機動車這兩類交通工具既可用於生產也可用於生活。

農民雖然坐不上汽車,但喜歡揶揄司機。那時的司機絕對是美差肥差,跟醫生、人事幹部並列。有這樣一個流傳甚廣的故事。說的是一個司機出車,順便捎上情人以及情人的母親。走到半路,司機突然動情,說汽車出了毛病,便下去修車。隨後叫情人下來幫忙,又擔心母親起疑,便讓老人坐在駕駛位上,雙手緊握方向盤,叮囑道,一刻也不能鬆手,否則車一動我跟你女兒就沒命了。老人照辦,司機與情人鑽到車底下成其好事。老人非常緊張,一會兒就堅持不下去了,叫到:完了沒有?底下答,正要勁兒呢,再堅持一下,馬上就完。

人力車指的是自行車。那年月家裡有輛自行車比今天擁有汽車還氣派,如今家用汽車很普遍,而當年自行車卻很稀罕,一個小村子不超過三五輛。

農民最喜歡的是男式二八型加重自行車。所謂加重,是車架特別是後座的支架比較粗大,負重超強。我們下鄉時帶了幾輛自行車,二六女式、二六男式、二八男式都有,別說帶人了,就是單人騎,走在鄉間坑坑窪窪的土路上,用不著怎麼折騰,顛簸個七八趟,便嘩啦亂響,幾近散架。加重自行車就不同了,格外皮實,如同愣頭愣腦的坦克,什麼複雜的地貌也能對付,而且還不誤了載人馱物。

除了幹部,而且是大隊一級的主官,擁有自行車的人家一般不是自己買的,而是要的。男人娶媳婦要花錢,其中一個大項就是女方家庭以彩禮的名義索要自行車。首選是“紅旗”牌。這個牌子的車非常緊俏,關係不硬是買不出來的。求其次,“白山”牌。一紅一白,挺有意思。

上世紀七十年代習俗河套鄉下風情之五:行

小膠車攝於1971年10月

車只是出行工具的一種,更常用更方便的是牲畜,馬、騾、驢。牛也可以騎,那是牧童,騎著玩兒;也有代步的,那是奇人,比方智者老子,胯下青牛,優哉遊哉,普通百姓沒那份閒心。

那是初到小東淖的一天,雪後,道路泥濘。我站在村口,只見一騎遠遠而來,背後鉛雲低垂。轉眼便至眼前,勢如疾風,狀若行龍。沒見過這麼好的馬,通體赤色,光彩耀人,脖頸上的長鬃激越飛蕩,舉首投足一招一式都透著霸氣。再看馬上的人,也好。騎手身材頎長,脣上兩撇黑黢黢小鬍子,整個人穩穩當當地就像長在馬背上似的。身後是個女人,同樣的頎長,豐胸細腰,雙手緊緊抱住男人的腰。只一瞬間,人馬就過去了,好似捲過一陣旋風。我腦子裡猛地現出一幅圖景,那是小說中的形象,俠盜跨馬飛奔,田野山巒急促後退,他的身後同樣坐著一位女子,也是雙手抱著他的腰,長髮飄飄,如同風中的雲。

事後打聽,才知道馬上的男人是本村唯一的地主,姓馬,人們平時喊他馬地主,女人是他從河西娶回的媳婦。媳婦身子不適,他帶著去看醫生,路不好走,便向生產隊借馬代步,恰好大兒馬閒著,他便騎了去。

騎馬好,騎驢也不錯。給我印象最深的也發生在村口。那天我一出門,就見鄰居家的老妻立在路中央。我們叫她張大娘,村人叫她張老婆。婆念por(二聲),聽著像張老派兒。她身材高大,圓臉,眉目分明;那時五十歲露頭,但皮膚不失細膩,仍舊白裡透紅,就連臉上褶皺也清清爽爽。看得出來,年輕時一定是位迷倒四方的美人。我想跟她打招呼,但她對我這個出現在跟前的人視而不見。她的目光凝視前方,那般專注,那般深情,那般依依不捨。我從未見過這麼幹淨的眼睛,除了純情不見纖毫雜念。

順著目光望過,一騎絕塵而去。是一個男人的背影,花白頭髮,黑衣,結實的肩背。不高,因為他跨在驢背上。那是一頭走驢,通體烏黑,身短腿長,兩隻大耳朵支楞著,四隻蹄子噠噠地敲擊地面,踏實又靈巧,步子不大,但頻率極高,所以速度很快,轉眼便去遠了。再看劉老婆兒,依舊目不轉睛,眼裡潮潮的。

他家也是走西口上來的。不過不是一步到位,而是先到準格爾旗落腳,之後再到烏拉特前旗。兩地隔著黃河,準格爾旗在大河之南,烏拉特前旗在大河之北。估計男人來自準格爾旗,否則用不著使用那麼出色的腳力,即便是好走驢,這段路程也得用去兩個整天。不知道他是什麼人,兄弟還是情人?這一去不知何日才能相見,也許再無機會了。

驢我沒有騎過,倒是時不時地以馬代步,包括前面說過的那匹紅鬃烈馬。說來慚愧,騎在上面膽戰心驚,走幾步便叫停,爬下來牽著馬走,感覺不是人騎馬而是馬騎人。

"

車是最主要的代步工具。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後套農村的車主要有三大類:畜力車、機動車和人力車。

畜力車就是大牲畜拉的車,分二板子車、小膠車和大膠車。二板子車全木製,車廂車輪都是木頭打造的,用牛拉,也只有牛才拉得動。小膠車和大膠車屬於同種類型,都採用兩個膠皮輪子,這是它們與二板子車的最大區別。

小膠車和大膠車的不同之處只在於體積大小。小膠車負重通常在300公斤左右,套一頭驢或者一匹馬即可,跑起來顛顛的。大膠車的載重可以達到2000公斤,要用三匹騾馬,就是那首著名的俄羅斯民歌中唱的三套車。一般由騾子駕轅,兩匹馬拉邊套。配置專門駕車人,叫車倌,口裡叫車把式,東北叫車老闆。大膠車的優勢是快速和穩當。如果用人來打比方的話,二板子車給人的感覺像是呼哧帶喘的老人,不堪重負;小膠車好比是青春少年,透著歡快勁兒;大膠車就是成熟的漢子,大步流星,四平八穩。

上世紀七十年代習俗河套鄉下風情之五:行

大膠車 攝於1968年10月

機動車指輪式拖拉機。生產隊和大隊沒有汽車,那時實行計劃經濟,汽車屬於最緊張物資,根本不可能把指標配給基層,所以農民盯著的是拖拉機。最受歡迎的是天津拖拉機廠生產的55馬力機型,叫“鐵牛55”,載重4噸,可以裝8噸,而且速度很快。生產隊要是擁有這樣一臺車,種植業只要保持正常,一個壯勞力幹一天所掙的工分即可達到至少一元錢,不光吃穿不愁,還能攢下錢。再一種機型是手扶拖拉機,有多種型號,以12馬力型最為常見。

畜力車和機動車這兩類交通工具既可用於生產也可用於生活。

農民雖然坐不上汽車,但喜歡揶揄司機。那時的司機絕對是美差肥差,跟醫生、人事幹部並列。有這樣一個流傳甚廣的故事。說的是一個司機出車,順便捎上情人以及情人的母親。走到半路,司機突然動情,說汽車出了毛病,便下去修車。隨後叫情人下來幫忙,又擔心母親起疑,便讓老人坐在駕駛位上,雙手緊握方向盤,叮囑道,一刻也不能鬆手,否則車一動我跟你女兒就沒命了。老人照辦,司機與情人鑽到車底下成其好事。老人非常緊張,一會兒就堅持不下去了,叫到:完了沒有?底下答,正要勁兒呢,再堅持一下,馬上就完。

人力車指的是自行車。那年月家裡有輛自行車比今天擁有汽車還氣派,如今家用汽車很普遍,而當年自行車卻很稀罕,一個小村子不超過三五輛。

農民最喜歡的是男式二八型加重自行車。所謂加重,是車架特別是後座的支架比較粗大,負重超強。我們下鄉時帶了幾輛自行車,二六女式、二六男式、二八男式都有,別說帶人了,就是單人騎,走在鄉間坑坑窪窪的土路上,用不著怎麼折騰,顛簸個七八趟,便嘩啦亂響,幾近散架。加重自行車就不同了,格外皮實,如同愣頭愣腦的坦克,什麼複雜的地貌也能對付,而且還不誤了載人馱物。

除了幹部,而且是大隊一級的主官,擁有自行車的人家一般不是自己買的,而是要的。男人娶媳婦要花錢,其中一個大項就是女方家庭以彩禮的名義索要自行車。首選是“紅旗”牌。這個牌子的車非常緊俏,關係不硬是買不出來的。求其次,“白山”牌。一紅一白,挺有意思。

上世紀七十年代習俗河套鄉下風情之五:行

小膠車攝於1971年10月

車只是出行工具的一種,更常用更方便的是牲畜,馬、騾、驢。牛也可以騎,那是牧童,騎著玩兒;也有代步的,那是奇人,比方智者老子,胯下青牛,優哉遊哉,普通百姓沒那份閒心。

那是初到小東淖的一天,雪後,道路泥濘。我站在村口,只見一騎遠遠而來,背後鉛雲低垂。轉眼便至眼前,勢如疾風,狀若行龍。沒見過這麼好的馬,通體赤色,光彩耀人,脖頸上的長鬃激越飛蕩,舉首投足一招一式都透著霸氣。再看馬上的人,也好。騎手身材頎長,脣上兩撇黑黢黢小鬍子,整個人穩穩當當地就像長在馬背上似的。身後是個女人,同樣的頎長,豐胸細腰,雙手緊緊抱住男人的腰。只一瞬間,人馬就過去了,好似捲過一陣旋風。我腦子裡猛地現出一幅圖景,那是小說中的形象,俠盜跨馬飛奔,田野山巒急促後退,他的身後同樣坐著一位女子,也是雙手抱著他的腰,長髮飄飄,如同風中的雲。

事後打聽,才知道馬上的男人是本村唯一的地主,姓馬,人們平時喊他馬地主,女人是他從河西娶回的媳婦。媳婦身子不適,他帶著去看醫生,路不好走,便向生產隊借馬代步,恰好大兒馬閒著,他便騎了去。

騎馬好,騎驢也不錯。給我印象最深的也發生在村口。那天我一出門,就見鄰居家的老妻立在路中央。我們叫她張大娘,村人叫她張老婆。婆念por(二聲),聽著像張老派兒。她身材高大,圓臉,眉目分明;那時五十歲露頭,但皮膚不失細膩,仍舊白裡透紅,就連臉上褶皺也清清爽爽。看得出來,年輕時一定是位迷倒四方的美人。我想跟她打招呼,但她對我這個出現在跟前的人視而不見。她的目光凝視前方,那般專注,那般深情,那般依依不捨。我從未見過這麼幹淨的眼睛,除了純情不見纖毫雜念。

順著目光望過,一騎絕塵而去。是一個男人的背影,花白頭髮,黑衣,結實的肩背。不高,因為他跨在驢背上。那是一頭走驢,通體烏黑,身短腿長,兩隻大耳朵支楞著,四隻蹄子噠噠地敲擊地面,踏實又靈巧,步子不大,但頻率極高,所以速度很快,轉眼便去遠了。再看劉老婆兒,依舊目不轉睛,眼裡潮潮的。

他家也是走西口上來的。不過不是一步到位,而是先到準格爾旗落腳,之後再到烏拉特前旗。兩地隔著黃河,準格爾旗在大河之南,烏拉特前旗在大河之北。估計男人來自準格爾旗,否則用不著使用那麼出色的腳力,即便是好走驢,這段路程也得用去兩個整天。不知道他是什麼人,兄弟還是情人?這一去不知何日才能相見,也許再無機會了。

驢我沒有騎過,倒是時不時地以馬代步,包括前面說過的那匹紅鬃烈馬。說來慚愧,騎在上面膽戰心驚,走幾步便叫停,爬下來牽著馬走,感覺不是人騎馬而是馬騎人。

上世紀七十年代習俗河套鄉下風情之五:行

騎馬的知青攝於1970年8月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1968年春去大隊開會,那時我勉強能攀上馬背,飼養員老陳給我一匹菊花青馬。我騎馬上路,先西行到九隊(三財主圪蛋),然後向北,奔大隊部所在地的南黑泥池村。到了九隊,這馬開始犯壞,專檢牆跟溜,擠我的腿。蹭了幾次牆,我嚇壞了,心想再這麼下去,腿非斷了不可。於是我便自己摔了下去。上學時我體育很好,擔任學生會軍體部長,是1965北京春節環城賽第101名,故而協調性不錯,在地上打了兩個滾兒,爬了起來,居然哪兒都沒傷著。

然而我卻差點嚇尿,不是因為自己,而是因為馬,這個陰謀家跑了。那可是集體財產啊,無論如何不能損失。想到這兒,我拔開雙腿,跟在後面狂追。當時我身穿老羊皮軍大衣,太沉,便脫下來抱在懷裡。我跑得再快,也跑不過四條腿的馬,結果距離越拉越大。我絕望了,想起草原英雄小姐妹龍梅玉榮。得,豁出去了,我扔掉大衣,加快速度,還是追不上。跑了一氣,進了一個村子,接近了飼養棚,猛地看見飼養員老陳,心想他怎麼跑這兒來了,莫非得到了什麼信兒?再一看,周圍怎麼那樣熟悉……狗的,鬧了半天,竟然回到了小東淖。老馬識途,這畜生自己回來了。早知如此,我追個什麼勁兒! (上世紀河套鄉下風情共分八篇,分別為衣、食、煙、住、行、婚、走、政)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