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曾有條繁華的“懶漢街”!忘不了那裡的蒸包油條豆腐腦……

上世紀六十年代,勝利煉油廠根據“備戰備荒”的要求,依山隱蔽而建。最初的生產裝置區域在桃花峪口山水沖刷的平地處,這樣,“生活服從於生產”,生活區就只能建在峪裡山下。最早來的煉建和民建工人多數居住在老郵電局附近,隨著人口的增多,開始在桃花峪南坡上建房讓後來的職工家屬居住。

淄博曾有條繁華的“懶漢街”!忘不了那裡的蒸包油條豆腐腦……

“地上本沒有路,人走多了,也便成了路”,工作、居住的人多了,路必先行。最初的紅門是進入“五十五號工地”的必經之地,煉油廠的“古道”也是從紅門開始,主道從紅門往西沿現在的煉廠中路南側(原路兩側的大楊樹還依稀可見)順坡而上,在後來的勝利大廈東側分了一個岔,一條向北到老一區洗澡堂的北側拐彎向西進老一生活區。

淄博曾有條繁華的“懶漢街”!忘不了那裡的蒸包油條豆腐腦……

一條從勝利大廈拐彎向西南方向去,到現在的燈光球場處下坡,順俱樂部前廣場處上坡後轉向現在的大慶二路(這裡的橋是後來才修的;有橋後,路就順暢多了),從銳博公司辦公樓西轉向現在的勝利路,在勝利路和大慶一路路口轉彎向西,進老三區。後一條路從勝利路和大慶一路路口向南去合成氨廠。不過,那時八罐區附近沒有橋,要下大坡繞谷底到煉廠南門處再折回上坡才能過去。

淄博曾有條繁華的“懶漢街”!忘不了那裡的蒸包油條豆腐腦……

“古道”第一次分岔的地方,是“五十五號工地”最繁華熱鬧的地方。西北側有排拐折形的紅磚平房是百貨商店,西側是人民銀行的儲蓄所(那時候的國有銀行只有中國人民銀行一家,工商銀行是後來分來出的),北側有職工醫院和新華書店以及郵電局,緊鄰的還有副食品商店,東側是廠辦公樓(後改為招待所),南側是單身宿舍和一食堂。道路的兩旁自發形成了自由市場,附近的農民把自己自留地裡種植的蔬菜、雜糧和自家雞蛋等農產品拿來賣給職工家屬,廠裡的工人下班後從這裡走,也就順便買上菜回家,十分方便。

淄博曾有條繁華的“懶漢街”!忘不了那裡的蒸包油條豆腐腦……

這樣的時光堅持了近二十年。後來這裡居住的人多了,生活區在不斷地擴大,發展成了四個生活區。煉油廠職工最多時近八千人,職工家屬幾萬人是有了。道路也在不斷地擴建,尤其是煉廠中路和勝利路的建成,讓生活區更加通暢、便利。由此,後勤人員在虎山龍洞附近建成了集貿市場,老自由市場隨之取消。

煉廠中路建設的寬闊順暢,把“古道”撇在了一旁。這時就到了改革開放初期,為了附近的單身職工吃飯方便,居委會的人在“古道兩邊搭起了臨時板房,形成了小吃街。煉油廠的人喜歡調侃,就給小吃街起了個別名叫“懶漢街”。“懶漢街”既風趣又順口,最重要的是好記。所以,在煉廠說“小吃街”一頭霧水,說“懶漢街”老幼皆知。

淄博曾有條繁華的“懶漢街”!忘不了那裡的蒸包油條豆腐腦……

說起“懶漢街”這個名字,還與東北的哈爾濱有關係。哈爾濱有個地方叫“懶漢屯”,也是個賣小吃的地方,就在和興路西大橋附近,如今的“師大夜市”。煉油廠的東北人最多,思鄉的緣故,自然把“懶漢”引進過來了。

淄博曾有條繁華的“懶漢街”!忘不了那裡的蒸包油條豆腐腦……

“懶漢街”開市異常紅火。最受歡迎的是單身宿舍的老爺們,多年的食堂大鍋菜吃膩了,加上廠裡開始有獎金,收入多了,樓前頭有這樣一處可以改善生活的地方何樂而不為呢。這裡有多種美食任你選擇,有燒雞可以吃,有蒸包可以吃,有小酒可以喝,而且時間自由。不像食堂那樣“到點開飯,到點關門”,去晚了就吃不上飯了。其次,是趕班的職工,中午到食堂吃完了飯沒有事幹,閒的慌,在“懶漢街”上可以喝點小酒,和“哥兒們”侃侃大山。而生活區裡孩子們也常常想到這裡打打牙祭,年輕的家長們也喜歡到這裡開開葷,吃點不用“肉票”的肉。

淄博曾有條繁華的“懶漢街”!忘不了那裡的蒸包油條豆腐腦……

懶漢街上最招人的是“王家蒸包”,開包子鋪的是才從皇城農場搬過來的王家嫂子,人幹活乾淨、利索,待人熱情,只要有人從這裡走過總是主動招呼:“來幾個蒸包?”,她包的蒸包三多:“肉多、蔥多、醬油多”,加上噴香的花生油,老遠就能聞見她那蒸包的香味。從早晨五點多開始到晚上天黑,她的鋪子都是門庭若市,排長隊買包子是常有的事。

淄博曾有條繁華的“懶漢街”!忘不了那裡的蒸包油條豆腐腦……

如今,王家包子鋪仍然開著。不過,現在經營的是她的女兒和女婿,味道不知如何?

懶漢街上老楊家的豆腐腦也是相當出名。來自泰安鄉下的老楊夫婦憨厚朴實,他家做的豆腐腦用的是山地大黃豆,磨得特別細發(當時本地人都是把新點出還沒有擠水的豆腐叫豆腐腦,不那麼細緻),乳白色的豆腐腦放在碗裡就像豬頭凍一樣,加上他做的乳湯是用豬骨頭老湯做的,湯濃調料足,上面再點上芫荽末,吃在嘴裡嫩嫩地、軟軟地,骨頭老湯的醬香味摻雜著蔥花味、大料味,滿口就是一個字“香”!在北方地區能吃到這樣的豆腐腦真是從心裡美。所以,老楊家的豆腐腦成了懶漢街的標誌,一邁進懶漢街先看看老楊家的豆腐腦還有沒有?若沒有了,在不在懶漢街上吃飯還真的考慮考慮。

淄博曾有條繁華的“懶漢街”!忘不了那裡的蒸包油條豆腐腦……

老楊每天只做兩大桶豆腐腦,上午過了11點還真會買不到。

後來,老楊年齡大了,有點幹不動了。於是就把生意交給了孩子們。

現在,老楊家豆腐腦放的還是不是骨頭老湯,不知道。

要說做生意,南方人比北方人精靈,而且,特別能吃苦。改革開放給他們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仔細看,北方的大街上支個棚子就彈棉花,挑著擔子買茶葉,髮廊美髮都是江浙、廣東人開的,就連姜玉坤揹著箱子賣眼鏡,在臨淄都做成了名牌。

懶漢街上僅有的一家賣“湯食”的,那就是“南方餛飩”。這對年輕的夫婦就是挑著餛飩擔子從浙江來的。北方人喜歡吃餃子,餛飩吃的比較少,這薄薄的皮,就像水晶一樣透著醬褐色肉餡,上面點綴著細細的雞蛋絲和幾許紫菜或香菜葉,時時還會看到晶瑩剔透的海蝦皮,還沒有入口就被這如畫般的美食所陶醉。要不說南方人精靈呢,他在湯裡狠狠地放上一勺味精,那鮮味讓你就象犯了“煙癮”一樣,聞味即去。

淄博曾有條繁華的“懶漢街”!忘不了那裡的蒸包油條豆腐腦……

“南方餛飩”很紅火,雖然有時候聽不太懂夫婦說的是什麼,但他們還是很和藹的,話不多,卻很溫柔,“南方餛飩”成了懶漢街的一道風景。

餛飩做了幾年後,隨著市場的發展和人們對美食的需求,這對南方夫婦開始炸油條賣油條了,他們用的是南方手藝,炸出的油條勁道而柔軟,炫和而酥脆,個頭還特大,特受人喜歡。小兩口既賣餛飩又炸油條,忙的不亦樂乎。

淄博曾有條繁華的“懶漢街”!忘不了那裡的蒸包油條豆腐腦……

小兩口來的時候身邊有個五六歲的女孩,後來,又生了個男孩。男孩五冬六夏跟著小兩口在餛飩攤邊自個玩耍,小兩口忙著生意,也沒有多少時間照看孩子,小男孩成天圍著懶漢街到處亂竄。我每次去懶漢街,都會順嘴說小兩口一聲“看好孩子!”,小兩口只是抿抿嘴笑笑。

不日,小男孩玩耍的時候,沿活動板房的窗子往房子裡跳,沒想到踩塌了板房的牆,一腳踩空頭朝下栽了下去。也巧,不偏不歪正栽到了炸油條的鍋裡,幸好離當時的公司職工醫院很近(醫院治療燒傷最好,在全國有名),趕快進行搶救,撿回了一條命。但全身(尤其是臉部)留下了不可去除的傷疤,成了終生的遺憾。

多少年後,再次看到的小男孩已經變成了大小夥子,還是那樣活潑好動,很有朝氣,可是面目卻無法正眼相視。

孩子成了夫妻二人永遠的痛。

淄博曾有條繁華的“懶漢街”!忘不了那裡的蒸包油條豆腐腦……

小兩口後來不做餛飩改成了做拉麵。面拉的還是挺好的,味道不錯。再後來,他們把拉麵館轉給了自家的親戚後回老家了。

從此,懶漢街上再也沒有見到他們的身影。

現在不知道他們在哪裡?日子過得怎麼樣?

記憶中的懶漢街上還有博山老劉的烤雞。他的烤雞調料用的特足,掏空的雞胸內放滿了大蔥、木耳、花椒、大料等,上火一烤,焦黃的雞外皮滴著油,吃一口肉質細嫩,肉香味、蔥香味、大料味,味味鮮美,噴香撲鼻。老劉是博山某廠的下崗職工,他的思想很開化,當時,烤雞在山東剛剛興起,人家就買上烤箱來到百里開外的煉油廠。市場才放開,人們對風味小吃相當感興趣,老劉的攤子每天上午都有很多人在排隊,他呢,每天就做二三十隻雞,去晚了就買不上了,這樣更吊人的胃口。

淄博曾有條繁華的“懶漢街”!忘不了那裡的蒸包油條豆腐腦……

我和老劉的妹妹認識,但我從來沒有讓他照顧過。因為,在這裡買烤雞的人都是熟人,低頭不見抬頭見,咱不能加楔呀!

隨著市場的搬遷,老劉的烤雞也上龍洞那裡去了。生意做了近十年的時間,老劉慢慢退出了人們的視線。

懶漢街是由自由市場演變而來的。既然是市場,自然有不少特色風味吃貨。王朱村有家燒雞做的特別好,每天都是女兒騎自行車後馱著木箱上來賣,她的燒雞做的比南仇“韓家燒雞”還好吃。後來煉廠儲運站搬到了他們村北,人家不賣燒雞了,改行“倒油”,有時在廠外見到她開著“桑塔納”,牛氣的很!煉廠人也就沒有口福吃到她的“王朱燒雞”了。

還有,王朱村那家“肘子肉”做的也很好。厚厚地肉皮包著瘦瘦的肘子肉,醬香味特濃,筋道有嚼頭,堪比“博山香腸”。後來隨著物價的上漲,人家說做不著,慢慢也就不來了。

淄博曾有條繁華的“懶漢街”!忘不了那裡的蒸包油條豆腐腦……

王朱獨特的風味美食還真不少。除了燒雞、肘子肉,還有驢套腸,人家的驢腸套卷密實細緻,模樣有點象“東北五香乾豆腐卷”,但味道相比還是驢套腸香。現在,龍洞市場上還能看到這“驢板腸”,只是現在人的胃口有點“刁”,很少有人那麼熱衷它了。王朱的“五香牛肉”也不錯。

淄博曾有條繁華的“懶漢街”!忘不了那裡的蒸包油條豆腐腦……

南仇的五香豆腐乾也很有特色,它不象羅村豆腐乾的五香味那麼濃,比東臺頭豆腐乾個頭大,保持著豆腐的奶白原色,淡淡地鹹味透著豆香。我只要見著總要買上幾塊,比肉好吃。

懶漢街旁有兩個修鞋匠。一個是王朱的,他要價高,修鞋的技術一般,態度也不那麼稱心。所以,不是那麼著急,一般是不找他修鞋的。

另一位修鞋匠是個年輕的小夥子(七八十年代的時候),他是北鄉董褚村人,每天早晨騎自行車來,晚上天黑才收攤。小夥子高高的個子、瘦瘦的身材,看上去是個質樸的莊稼人,平時很少講話,但有主戶上前修鞋時,還是微笑應答。他修鞋認真,儘量滿足主戶的要求,用莊戶人家的話說就是“實打實”的。價格也不那麼計較,少個三毛兩毛也就那樣。所以,他的生意很紅火,一般人都是找他做活。我這人愛搭訕,和他很聊的來,每次修鞋都和他說很長時間的話。

淄博曾有條繁華的“懶漢街”!忘不了那裡的蒸包油條豆腐腦……

忽然有很長一段時間見不到他來了。再去閆家趕集,和他村人說起時才知道:他已經離開人世了。小夥子家裡有三個女兒,全靠他修鞋供養,家裡的房子需要換房頂維修,不捨得花錢僱人,自己爬上爬下忙活。房子太老了,房頂的承重力不足,他一不小心從房頂頭朝下栽了下來,頓時就沒氣了。

人吶,活著時,有的人日子難過,歲月蹉跎;有的人財富滿貫,得意洋洋。可是,遇到突然,消失是瞬間的事,恩怨錢財全無,一切皆終結。

隨著一食堂的拆遷,勝利大廈建成,寬敞通暢的煉廠中路貫通了煉油廠生活區的大部,區域規劃逐步走向了正規,懶漢街也開始拆除。可是,人們已經習慣了在懶漢街上吃飯,習慣了有事沒事到懶漢街上逛逛。沒有懶漢街,煉廠生活區就沒了生氣;沒有懶漢街,煉廠人就少了樂呵;懶漢街是煉廠人心中的寶地。

淄博曾有條繁華的“懶漢街”!忘不了那裡的蒸包油條豆腐腦……

懶漢街沒有了,但那些賣家仍然在這個地方做著生意,人們仍然還來這裡買飯、吃飯。只是,地點稍微往南挪了一下,來到了坡下招待所食堂後邊的窄道上。

後來,可能是眾人紛紛提意見,招待所食堂拆了一半不拆了,保留下來改成了幾個小飯店,半推半就地允許招待所食堂後邊的窄道兩邊可以擺攤賣小吃。這樣,懶漢街又在這裡復活了。

但受環境的限制,這裡無法設立大的門頭,僅限於小吃。

一日,招待所食堂其中一部分承包給了原來電工車間的老李師傅,他在這裡開了:“膠東水餃”,他的水餃保持了沿海風味,鮁魚水餃是主打,三鮮水餃使用的海米、蝦皮都是新鮮的,麵皮是人工擀制,現吃現包,水餃個頭大,餡子足,深受大家的喜愛,這裡每天都是門庭若市、顧客滿門。後來他又在辛店和化建開了分店,但都沒有這裡的生意好。

淄博曾有條繁華的“懶漢街”!忘不了那裡的蒸包油條豆腐腦……

隨著企業的改制分流和生產規模的限制,以及移居遷出人員的增加,煉廠地區居民和流動人口越來越少。

懶漢街現在僅半面有店鋪,王家蒸包、小籠蒸包、兩家拉麵館……,膠東水餃還開著,吃的人卻很少很少了。

早晨起來,興許能碰見老楊家的豆腐腦,還有一家炸油條的。另外還有一家賣南方餛飩的,味道不比浙江那小兩口差,但生意卻不怎麼好。

可能是人們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了,也可能是人們對美食的要求越來越高了。不管怎麼說,懶漢街上的生意越來越難做,這裡清冷的再也不能再清冷了……

還是那條熟悉的懶漢街,卻不再有當年的繁華和熱鬧。街上那些故情、故人、故事只能留在老煉廠人的記憶裡了。

圖文/心語

來自內容合作平臺 心語拉呱

掃描二維碼 關注淄博城市發展的每一個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