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這篇,功力大增:不懂權謀,大儒朱熹,也是被人打得落花流水

每個人都在為自己的利益而努力。無論他在什麼層次。只不過,都是在用別人的利益為藉口,來實現自己的目的!

《續資治通鑑》第153卷【案例】朱熹每次進宮講經,專力竭盡誠意以求感動宋寧宗的心,把平日所議論申明的展開細細分析,平易明白,可以容易地實行。講完,有可以拓展增加皇帝視聽的,竭盡無隱,寧宗也虛心地欣然接受,至此時因黃度的離去,乘講經完畢上奏疏,極力勸道:“陛下即位不滿一週月,而提拔罷免宰相,更換臺諫官,都出自陛下的獨自決斷,內外的人都認為陛下身邊的人可能竊取了權柄。我恐怕君主權威下移,求治反而致亂了。”奏疏頒下,韓侂冑大怒,讓優伶戴上高高的儒冠穿上寬袖衣服扮成大儒,在皇帝面前演戲,乘機離間說朱熹迂闊不可重用。寧宗正倚靠信任韓侂冑,便發出親筆命令說:“憐憫愛卿年邁恐怕難以站立講經,已任命愛卿為宮觀官。”過了二天,韓侂冑指使他的同黨密封內宮批文交付朱熹,朱熹託人轉遞奏琉謝恩,便走了。工部侍郎黃艾乘侍奉講經之時問為什麼趕走朱熹這樣急,寧宗說:“開始是任命朱熹擔任經筵官,現在他卻事事要了解參預。”黃艾極力分析其中緣故,寧宗不聽。

【背景】朱熹大家都知道,他是南宋的理學大師,一代大儒。韓侂冑(tuo zhou)很多人並不熟悉,不過他最能被人記住的就是,他通過積極的努力,奠定了岳飛後世的地位。此時宋寧宗剛剛政變上位。韓侂冑是政變功臣,但是黃度攻擊韓侂冑是奸臣,而被調離中央。

【解析】

1、朱熹表面上是再說怕皇帝的權力下移,求治反亂,實質目的就是想讓皇帝換掉韓侂冑。而韓侂冑立即就知道了朱熹的動機。韓侂冑則攻擊朱熹迂腐不堪大用。而皇帝寧宗之所以調離朱熹,也不是因為韓侂冑那個離間計。而是皇帝認為朱熹管的太多了。影響到了皇帝的權力意志。朱熹和韓侂冑一樣,都是打著為皇帝好的目的,實施著自己的小心思。而皇帝就順水推舟,藉助韓侂冑實現自己權力不被幹擾,讓韓侂冑背了黑鍋。

每個人都各懷鬼胎。職場上都是如此,很多人都是打著對你好的目的,其實就是想借刀殺人,把你當槍使。而看似你能夠欺騙影響到了別人,其實你也不知道,別人其實就是利用你的藉口,來實現別人的意圖,借船出海。由你被黑鍋。每天都在互相的算計中。

2、朱熹是一代大儒,也深刻研究過資治通鑑。但是理論和實踐有一段距離。他利用給皇帝講課的時候,夾帶私貨。不斷地給皇帝提這樣那樣的意見。而皇帝在表面上都是虛心接受,對他很尊敬。這就讓朱熹產生了誤判,覺得自己能夠影響到皇帝的決策。想替黃度打抱不平。不過呢,朱熹對這個事情操之過急了。一來踢走黃度是皇帝的意思,二來朱熹其實本質上並沒有真正的取得皇帝對他的信任。三是,面臨的對手韓侂冑和皇帝的關係更親密。

朱熹自認為通過講課,和皇帝建立的師生關係很是牢固,而且皇帝也是虛心接受,讓他產生了錯覺。究其根本原因就是,皇帝不僅僅是學生,更是朱熹的領導。朱熹定位錯了自己的身份。沒有注意到皇帝的權力心思。而且,朱熹在實施重大攻擊性計謀之前,缺乏對皇帝的測試,這就是冒險。

3、韓侂冑這個人,是極具權力敏感度的,在朱熹上奏的第一時間,就知道他在攻擊自己。不過他並沒有直接應爭鋒相對,而是先讓戲子演了一出儒家的鬧劇,然後藉機諷刺朱熹不堪大用。這個權謀手法幾乎是歷朝歷代進讒術的通用手法。就是想製造一個事件或是由頭,然後引導領導的思考,從而給藉機行使離間計,這樣能夠極低的降低自己的企圖心。讓領導覺得這個就是順便提起,不是目的不純。因為攻擊別人,一旦有特別的內心動機,領導就會大大的警覺。

在職場,只有像韓侂冑這樣的人,才能夠獲得安全。一個就是時刻注意別人有可能帶給自己的危險,提前做出佈局。另外一個就是,在領導面前,陷害攻擊別人的時候,一定要自然而然,看似隨意的引出,這樣的輕描淡寫目的就是,避免在領導眼裡有負面的影響。

4、很多人都在利用皇帝。皇帝自己也清楚,身邊沒幾個人真心為自己,都是各懷鬼胎,誰會給自己說真話?西方寓言故事《皇帝的新裝》就直接明喻了,皇帝身邊每一個人會為領導的利益說真心話。皇帝寧宗,在朱熹和韓侂冑之間,必須有一個選擇,這時候,不會考慮他們二人的人品和學識。主要的還是看,誰對自己更有用。因為現階段韓侂冑對皇帝還有幾大的利用價值,而朱熹只是給皇帝講講課。很明顯皇帝直接拋棄了朱熹。其實,現實中也是如此,有幾個學生喜歡老師的?

其實領導也是人,不用想的太高大上。都有自己的私慾。誰都不喜歡,每天給自己耳提面命的老師,而是喜歡身邊的玩伴。所以覺得高高在上,倚老賣老,領導表面的尊重他,絕不是代表領導就會聽他的話。永遠記住,領導不看學識和人品,只看你對他現階段有沒有用。扯其他沒用。

看完這篇,功力大增:不懂權謀,大儒朱熹,也是被人打得落花流水

5、工部侍郎黃艾,這個人做官是有一定權謀功力的。他沒有指責皇帝處理朱熹的對錯,而是在形式上詢問,為什麼處理朱熹這麼快,而不是糾結於要不要處理朱熹。這樣做的好處,就是能夠不去觸動皇帝的決策權,而是詢問皇帝的動機,這樣能夠讓他自己處於一種客觀的,不帶有任何色彩的問出皇帝的目的。皇帝敷衍了黃艾一個答案,就是朱熹管的太多了。老頭子很煩人。黃艾一大堆的解釋,其實是打偏了方向,他應該強調朱熹對皇帝接下來的價值,而不是替朱熹辯解。

在職場大家都會面臨替別人說好話的時候,千萬不要挑戰領導的決策權。任何領導都討厭被指責,誰都不願意承認錯誤,你指責他做的不對,他怎麼可能給你認錯?在一個說好話,本質就是強調這個人還有存在的價值。而不是替他的名望和之前的功勞,以及人品。

經過上述的分析,我們能夠看出來,在職場,誰也不會說真話,任何行為都會指向自己的利益。和別人鬥爭,發動進攻之前,一定要進行小規模的摩擦試探,這樣能夠測試各方的態度,決定之後是不是加大攻擊力度,打仗就怕孤注一擲。對領導的現階段價值,這是永恆的籌碼,永遠不要躺在之前的功勞簿上。領導希望你建議,而不是指指點點,干預領導決策,這是人生現場的車禍多發地。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