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珠峰是公廁嗎?想來就來,想走就走?

5月以來,巍峨聳立的珠峰迎來了登山熱潮,出現了大排長龍的景象。為登頂,許多登山者在海拔8000米的“死亡地帶”排隊3小時。據尼泊爾政府部門的統計,由於等候時間過長,消耗體力過多,加之高寒和缺氧,迄今已有14人死亡,另有3人失蹤。僅在珠峰南坡就有7人喪生。僅5月23日一天就有3人喪生。

前些年有一部關於攀登珠峰的電影特別精彩,叫做《絕命海拔》,電影裡的故事是真人真事改編的,記錄了1996年發生的一場登山悲劇。故事的主人公是兩位登山向導,他們帶領著各自的隊伍成功登頂珠峰。然而在回程的路上卻遭遇了暴風雪,幾乎全軍覆沒。

影片裡有這麼一個細節,當登山隊來到了珠峰的最後一步,也就是海拔8839米的“希拉里臺階”的時候,山下的工作人員告訴他們,不能再繼續前進了,好天氣馬上就要過去,暴風雪就要到來,他們必須返程,要留出下山的時間。然而那些業餘登山者們卻拒絕了嚮導的建議,他們的理由是,攀登珠峰很可能是一生一次的榮耀,決不能半途而廢,尤其是其中一位教師,為了這次攀登花光了自己的積蓄,他要向兒子證明他是個勇士。順便說一句,攀登珠峰是有錢人的遊戲,影片裡交代,參加商業登山隊攀登珠峰的費用是6.5萬美元。

接著說電影,沒辦法,嚮導同意了他們的堅持,選擇了登頂。登頂那一瞬間,的確是能收穫難以置信的巔峰體驗,然而這之後,災難到來了。登山隊在下山時遭遇了暴風雪,嚮導和多位成員永遠留在了珠峰上,而僥倖倖存的登山者也付出了失去雙臂的代價。在海拔8848米的珠穆朗瑪峰上,你很難講這場災難是源於天災還是人禍,人們的選擇是勇敢還是任性。

電影當然有演繹的成分,後來我看背景資料,這場悲劇的原因,和這次新聞裡的情況驚人的相似。看網友“zenzenzen”的文章介紹:1996年5月10日那一天就有4支隊伍同時攻頂,3支隊伍擠在希拉里臺階排隊用繩索攀登,在8839米高度的地方多呆一分鐘就意味著體溫降低,消耗氧氣,喪失神智,後來很多在旁人眼裡的愚蠢舉動和決定都需要考慮到在8000米以上神智急劇下降的因素。

那麼回到新聞,5月是攀登珠峰最好的季節,全世界的登山愛好者蜂擁而至。然而又不是每一天都適合登頂,所以最終在某一個好天氣的日子裡,就會出現登頂擁堵的現象。而這個時候,都不需要有什麼極端天氣,高原反應就能要了登山者的性命。

人們攀登珠峰,面臨著兩個障礙,第一個是安全,儘管防護措施越來越好,但登頂珠峰的風險性還是非常大,平均下來每年有5人送命,造成傷殘的情況更是十分常見。比如這一次,登山者對於發生擁堵這件事嚴重估計不足,攜帶的氧氣瓶不夠,而在珠峰上,沒有了氧氣基本上就是死路一條。而擁堵又為下山造成了障礙,後面全是人你回不去了。

第二個障礙是榮譽,榮譽怎麼會成為障礙呢?因為當人們對榮譽的追求過於執著,會失去理性,選擇鋌而走險。就像電影裡所展示的,當人們來到了希拉里臺階,距離山頂只有一步之遙,又有誰會在這時候放棄呢?再加上大約60萬元人民幣的費用,以及人們處於神志不清的缺氧狀態,基本上不太可能會有人在這個時候理智地選擇下山。

所以呢,我們恐怕也沒辦法避免此類事件的發生。這本來就是一個勇敢人的遊戲。組織方能做的也就是儘量告知他們風險,並且提前進行足夠的訓練。然而即便如此,當你身處珠穆朗瑪峰頂的時候,就只能聽天由命了。當然,近些年登珠峰有越來越熱的趨勢,人們普遍高估了自己的能力而低估了風險。所以我建議有志於攀登珠峰的朋友,都該看看《絕命海拔》這部電影,它描述了兩件事,一件是人類的勇氣和犧牲精神,另一件是別當珠峰好欺負。想來就來,想走就走,公共廁所嗎?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