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禪讓:政治童話還是篡權陰謀?抑或只是無聊的偽命題。

學過歷史的人幾乎都聽過“禪讓制”,而與這種制度息息相關的“三皇五帝”和“堯舜禹”幾乎是我們童年學習歷史時第一批需要記住的名字。幾千年來主流的觀點都把“堯舜禹”的禪讓描繪成最偉大最民主的政治童話,雖然也有一些質疑的聲音,但是幾乎很快就淹沒在儒家學說為代表的主流觀點中。近年來,隨著網絡文化的盛行,求新求異成為吸引眼球的法寶,於是對“上古禪讓”的質疑甚囂塵上,直指“上古禪讓”就是充斥血腥殺戮的篡權陰謀。

上古禪讓:政治童話還是篡權陰謀?抑或只是無聊的偽命題。

上古禪讓

上古禪讓”的源起——春秋戰國兩大“顯學

關於上古先王的禪讓記載,最令人熟知的就是太史公的《史記》,《史記》開篇就是《五帝本紀》,裡面關於“堯舜禹”三位先王的記述裡就對“禪讓”作了大篇幅的記載,尤其是堯舜之間的禪讓過程寫的非常詳細,彷彿太史公就活在當時一般。

但是我們知道司馬遷生活的時代其實離“堯舜禹”的年代也已經有了幾千年的時間,其實司馬遷也不確定的自己瞭解的是否就是當時真實的史實,因此司馬遷的《史記》裡關於禪讓的記述主要是參考了西周古籍《尚書》裡的記載,同時他沒有為年代更久遠的“三皇”立傳。而我們知道《尚書》傳說是孔子親自修訂的,而且也是後世儒家的經典古籍,基本上是主要體現了儒家的思想。因此影響中國幾千年的關於禪讓的說法,其實就是儒家的思想裡“祖述堯舜”和“崇古舉賢”的思想體現。另外作為春秋戰國“顯學”之一的墨家學說也是禪讓制的主要推手之一,因為墨家提倡“尚賢”進而也鼓吹“禪讓”。

在春秋戰國時期學說眾多,號稱諸子百家,但是流傳至今尚有影響的“顯學”並不多,但是儒、墨兩家顯然是可以算是“顯學”的,尤其是儒家學說此後還基本是一家獨大成為中國人的思想主流。有這兩個推手,“上古禪讓”這一美好政治童話能在此後的兩千多年裡一直是主流觀點當然並不奇怪。

上古禪讓:政治童話還是篡權陰謀?抑或只是無聊的偽命題。

篡權陰謀論的重要論據

篡權陰謀論”的前世今生

對“上古禪讓”的質疑其實不是現代人的首創,幾乎伴隨儒家和墨家兩大學派大肆宣揚“上古禪讓”時,就有人提出了質疑。

  • 荀子就曾直接表示了對這一傳說的懷疑,在他的《正論》中提到“夫曰堯舜禪讓,是虛言也,是淺者之傳,陋者之說也。”作為儒家的代表人物,他卻對這一觀點提出瞭如此直接的懷疑。當然考慮到荀子能夠提出“性惡論”包括他最有名的弟子反而都是著名的法家學說代表,他的懷疑也就不是很難理解了。
  • 對“上古禪讓”質疑最為堅決當然就是春秋戰國的另一“顯學”——法家學派。韓非在他的著述中提到:“舜逼堯,禹逼舜,湯放桀,武王伐紂,此四王者,人臣弒其君者也。”如果說荀子還只是懷疑的話,韓非子可以算是“篡權陰謀論”的首創者了。

而從近代開始,康有為、顧頡剛等人也紛紛質疑“上古禪讓”的真實性。而到了網絡時代,一個網紅證據被很多人反覆提起並拿來印證這一“篡權陰謀論”——那就是《竹書紀年》。這本從一出現就對傳統主流觀點帶來巨大沖擊的史學奇書,雖然本身爭議很多,但是絲毫不影響它在網絡上成為論述這一觀點的頭號證據。其中的記載和觀點被演繹成一篇一篇的“爆文”,強勢衝擊著現代人的史學觀念。

上古禪讓:政治童話還是篡權陰謀?抑或只是無聊的偽命題。

五帝的譜系

是否有第三種觀點呢?

剛才提到了近現代以前“禪讓”在儒家學說的加持下一直佔據主流地位,而近幾年來,網絡傳播下“篡權陰謀論”似乎大有取而代之的趨勢。但是是否還有其他的解讀和觀點呢?個人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或許能有助於我們更好的理解和探尋可能的真相。

  • 從《史記》的記述來看,其實當時也不是嚴格意義的禪讓。其實如果我們仔細閱讀原文,你會發現實行所謂的禪讓制的“堯舜禹”都是一家人。黃帝之後是他的孫子高陽氏繼位,也就是五帝中的顓頊;顓頊之後是他的侄子高辛氏繼位,也就是五帝中的帝嚳;帝嚳之後是他的兒子堯繼位;堯禪讓的舜其實是顓頊的後代,而舜禪讓的禹也是顓頊的後代。這樣看來所謂的禪讓其實只是在皇帝的兩個嫡子的後代之間相互進行,不要說外姓家族,即使黃帝二十五個兒子中的其他人都沒機會。由此可見,其實這種禪讓本身就不是我們理解的那種。

黃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於西陵之女,是為嫘祖。嫘祖為黃帝正妃,生二子,其後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囂,是為青陽,青陽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僕,生高陽,高陽有聖德焉。黃帝崩,葬橋山。其孫昌意之子高陽立,是為帝顓頊也。

《史記五帝本紀》

帝顓頊高陽者,黃帝之孫而昌意之子也。

《史記五帝本紀》

帝顓頊生子曰窮蟬。顓頊崩,而玄囂之孫高辛立,是為帝嚳。

帝嚳高辛者,黃帝之曾孫也。高辛父曰蟜極,蟜極父曰玄囂,玄囂父曰黃帝。自玄囂與蟜極皆不得在位,至高辛即帝位。高辛於顓頊為族子。

《史記五帝本紀》

帝嚳娶陳鋒氏女,生放勳。娶娵訾氏女,生摯。而摯代立。帝摯立,不善,而弟放勳立,是為帝堯。

《史記五帝本紀》

虞舜者,名曰重華。重華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橋牛,橋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窮蟬,窮蟬父曰帝顓頊,顓頊父曰昌意:以至舜七世矣。

《史記五帝本紀》

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以章明德。

《史記五帝本紀》

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鯀,鯀之父曰帝顓頊。

《史記夏本紀》

  • “三皇五帝”不是真的帝王:所謂“三皇五帝”是後人根據自己生活的時代投影到上古時代而想象出的帝王形象,其實我們只要能夠認知他們所處的時代還是原始社會,就可以發現他們可能根本就不存在禪讓和陰謀。因為他們大概率只是部落聯盟的首領,不是後世的帝王,他們只是依靠較強的實力成為部落聯盟的領袖,他們的臣子都是有自己獨立部落的首領,因此他們可能就是一種純粹的結盟關係,不具有法定意義上的君臣關係。說的淺白一點,跟著你有肉吃,那麼我們就承認你是首領,跟著你沒好處,我們就可以推舉另外的人來做聯盟的領袖,或者我們就可以去跟著實力更強的其他部落首領。這也就是為什麼《史記》裡記載堯死後,已經攝政的舜先還政給堯的兒子丹朱,但是大家不去跟隨或者不擁護丹朱,而是去跟隨舜。同樣在舜死後,禹也做了同樣的事情。
  • 既然是部落聯盟首領,那麼也就不存在禪讓的權力,因為他們根本沒有這樣的權力。本身實力強的時候,自然還能領導這個聯盟,實力不夠的時候,這些大大小小的部落自然就會拋棄你轉而去跟隨更強的部落。那麼在這種轉換中是否存在韓非子或者《竹書紀年》中記載的篡位陰謀殺戮呢?因為年代久遠,我不敢妄下定論,但是大概率也是不存在,因為當時的時代,生產力低下,所謂帝王或者部落聯盟首領實質上能有效管理的地方是比較小的,既然大家都是黃帝的嫡系子孫,那麼顯然就是華夏部落共同的子民,篡權殺戮只會損耗自身部落的實力,所得也比較有限,畢竟陰謀殺戮換來的也不過是部落聯盟的權力,不是後世帝王的至高無上的皇權。因此“篡權陰謀論”估計也是後世以帝王皇權為參照得出的結論。反倒是大禹時代的後期,國家的雛形開始出現,帝王的權力也開始形成,因此大禹處死防風氏和啟的血腥奪權反而更可信。

綜上,“禪讓”也罷,“陰謀篡權”也罷,在當時不過是華夏部落聯盟的內部權力轉換,一方面都是在黃帝的嫡系子孫之間轉換,另一方面因為他們都不是後世的帝王,也不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因此大概率他們既不是禪讓,也不需要殺戮篡權,當然為了增強之間部落的實力使用一些陰謀手段或者權術是極有可能的,畢竟這是人性的一部分,無關制度,無關生產力水平。

參考:《史記》、《易中天中華史》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