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華裔科學家發明新型基因編輯工具,2017年諾貝爾獎本應頒給他

超過5萬種人類疾病,包括鐮狀細胞性貧血和苯丙酮尿症,都是單個遺傳密碼發生變異的結果。

美國華裔科學家發明新型基因編輯工具,2017年諾貝爾獎本應頒給他

在DNA複製過程中,錯誤偶有出現。這是一件幸事,因為這些錯誤正是我們在自然界中看到的遺傳多樣性的根源。但從人類健康的角度來看,這些錯誤可能導致非常嚴重的後果,包括讓人患上黑蒙性痴呆、鐮狀細胞性貧血和囊性纖維化等等你聽說過或者根本聽說過的疾病。

現在,科學家發明了一種方法,可以通過編輯組成遺傳密碼基礎的分子,來修復特定類型的遺傳錯誤。

在發表於《自然》(Nature)雜誌的一篇論文中,研究人員描述了一種名為ABE(腺嘌呤鹼基編輯器)的新型人工酶。ABE不同於其他基因編輯技術(比如CRISPR/Cas9),因為它不需要把DNA切割開來。

儘管CRISPR具有很高的實用性,但其切割機制可能導致遺傳密碼中被插入錯誤編碼,繼而造成有害的影響。ABE很“乾淨”,這意味著它們不會影響周圍的DNA。

在發表於《科學》(Science)雜誌的另一篇相關論文中,CRISPR系統最初的設計者之一、來自麻省理工學院(MIT)的張鋒宣佈,他領導的實驗室對CRISPR進行了改進,可用於編輯RNA(它跟DNA有密切聯繫)的同類型錯誤。張鋒及其同事把這個新系統稱為REPAIR。

美國華裔科學家發明新型基因編輯工具,2017年諾貝爾獎本應頒給他

大衛·劉(David Liu)

發表於《自然》雜誌的突破性進展源於美國華裔科學家大衛·劉(David Liu)麾下實驗室研究人員長達兩年的不懈努力,他是哈佛大學梅爾金醫療保健變革性技術研究所(Merkin Institute for Transformative Technologies in Healthcare )的負責人。

大衛·劉的團隊人工合成了一種酶,它可以重新排列某一類型DNA鹼基上的原子,使其轉化為另一種類型的鹼基,同時不會破壞周圍的遺傳物質。

這意味著,ABE可以把A-T鹼基對轉化為G-C鹼基對。由於很多遺傳疾病都是由單鹼基突變引起的,這項技術將來可能會非常有用。

“當目標是插入或刪除DNA鹼基時,標準的基因組編輯方法,包括使用CRISPR……就特別有用,”週二,大衛·劉在休斯頓舉行的記者招待會上說,“不過,當目標是修復點突變(譯註:即單鹼基突變)時,鹼基編輯提供了一種更高效和更乾淨的解決方案。在這裡,一個實用的比喻是:CRISPR像是分子剪刀,而鹼基編輯器就像鉛筆。

超過5萬種人類疾病,包括鐮狀細胞性貧血和苯丙酮尿症,都是單個遺傳密碼發生變異的結果——也就是30億個字母中的1個字母發生了變異。因此,如果我們擁有一種能夠用來修復點突變的技術,同時不對周圍的DNA造成太大的干擾,那簡直太有用了。

以一種名為HHC(遺傳性血色素沉著症)的疾病為例,這種遺傳疾病會導致身體從食物中吸收太多的鐵質,並儲存在身體組織當中,導致疲勞,關節痛,心臟功能異常,有時甚至會導致死亡。

可悲的是,目前治療HHC的方法仍然非常原始,一種常見的補救措施是定期給患者放血,把多餘的鐵質從他們身體系統中排出。

而大衛·劉團隊取得的主要成就之一就是,在提取自患者的人體細胞中,成功地把導致HHC的點突變修改為正常版本的基因。

一旦這種技術被應用在活人身上,其未來的應用可能會非常重要。正如研究人員在記者招待會上指出的,我們可以利用這項技術直接修復32,000種人類遺傳疾病,其中很多都是致命的,而目前沒有任何有用的治療方法。不過,在鹼基對編輯能夠應用於人體之前,還需要做很多工作。

美國華裔科學家發明新型基因編輯工具,2017年諾貝爾獎本應頒給他

第一個問題是,在成年患者身上,我們必須找到辦法,在正確的時間把大衛·劉合成的酶送到正確的身體組織當中。

不過,如果經基因測試發現胎兒面臨患上遺傳疾病的風險,那麼從理論上說,這項基因編輯技術可以用於正在發育中的胚胎,從源頭消除孩子患上遺傳疾病的可能性。在未來,這樣的“設計嬰兒”甚至可以放在人造子宮中培育。不過,這距離我們還很遙遠。

“要在人體治療環境下使用這項(技術),還有大量額外工作要做,”大衛·劉說。

“舉例來說,我們必須發明一種出色的輸送方式,把(它)送到正確的身體組織和正確的細胞當中,並且要在患者正確的生命階段,而那取決於病情的發展。”

他補充道:“必須認真測試使用這種編輯器的安全性以及效果。在推進到人體試驗之前,必須利用人類疾病的動物模型做大量測試。在這些分子機制能夠被用來治療人類患者的疾病之前,仍然需要完成大量的工作。但是,擁有這樣的技術是一個重要的起點。”

翻譯:何無魚

來源:Motherboard

造就:劇院式的線下演講平臺,發現最有創造力的思想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