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莫大於心死'

莊子 席慕蓉 乾淨事務所 2019-08-19
"

我們常說哀莫大於心死,以前總以為是“哀莫”大於“心死”,後來才得知是“哀”莫大於“心死”,這一成語出自《莊子·田子方》,原句為“夫哀莫大於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其中“哀”的解釋為悲傷、悲痛;而“心”的解釋通常有二:一是指人和高等動物身體內推動血液循環的器官,那麼“心死”就理解為生命的終結;二是指思想、精神和感情。顯然,今天說的這句話的意思是,最大的悲哀莫過於心情沮喪、精神滅亡、意志消沉到不能自拔。

"

我們常說哀莫大於心死,以前總以為是“哀莫”大於“心死”,後來才得知是“哀”莫大於“心死”,這一成語出自《莊子·田子方》,原句為“夫哀莫大於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其中“哀”的解釋為悲傷、悲痛;而“心”的解釋通常有二:一是指人和高等動物身體內推動血液循環的器官,那麼“心死”就理解為生命的終結;二是指思想、精神和感情。顯然,今天說的這句話的意思是,最大的悲哀莫過於心情沮喪、精神滅亡、意志消沉到不能自拔。

哀莫大於心死

有的人死了,但還活著。有些人活著,卻已經死了。說的就是這種情況,身體活著,心卻死了。人生最大的悲哀莫過於此,心如死灰,對生活失去熱情和興趣,剩下的只有自己的麻木不仁,得過且過。甚至於生命對於他來說也是沒有意義的,只是一個軀殼的存在。一個人若只是徒有一副皮囊,沒有思想,成為行屍走肉,這比死亡還要悲哀。人生的存在就是與外界溝通交流,昇華自己,改造世界,不斷進步的一個過程,把自己封閉在一個空間裡,把外界當成虛無,那人活著就沒有意義。

悲觀是“哀”的一種,“心死”意味著一個人意志消沉,以一種悲觀的的眼光去看待整個世界。我們之所以稱人為萬物之靈,就是因為人具有思維能力,即人所獨有的極其複雜、豐富的主觀內心世界,而它的核心就是人生觀和價值觀。在今天,我們倡導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積極樂觀是生理健康的表現,是人際交往的基礎,樂觀是工作順利的保證。席慕蓉在其散文集中說道“重要的不是生活本身,而是面對人生的態度,樂觀的人一定比悲觀的人走得更遠,走得更好。”如果一個人“心死”了,那麼他很難對身邊的事物做出著正確的認識,相應也不能採取適當的態度和行為反應,嚴重降低生活質量和工作效率,生活變得不那麼暢意,隨之更會陷入一種惡性循環難以自拔,這正是一種最悲哀的所在。

失望是“哀”的一種,希望是認識事物的精神支柱;希望是認識活動的內部參照系;希望是通向真理的內在要素。人,總要有希望,只有這樣才肯會有一個堅定的目標,有個想要付出的方向和努力的動力。丁玲說“人只要有信念,換句話說,只有心不死,還有希望,有所追求,什麼艱苦都能忍受,什麼環境也都能適應。而“心死”卻意味著沒有希望、失望甚至是絕望,給人帶來不安和痛苦。試問,有什麼比一個人失望、絕望更加悲哀?

心死往往是源於生活的不順與重擔或是內心的不安與脆弱,現在的青年人總是在說憂鬱,再說喪。實然,當今社會生活的壓力總是會壓的人喘不過來氣,生活中各種挫折在消磨我們的意志,有的人不敢愛,有的人也不敢怨,人們彷彿都被一種隱形的枷鎖束縛,痛苦不已。但是要記得,只有勇敢的打破它,我們才可以收穫新生,悲觀也好、失望也好,敢於和過去告別,敢於放棄心中的執念,自然也要敢於努力,敢於爭取,這樣才能讓我們的心不死,以永恆的跳動。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