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裝修 文章 成華區融媒體中心 2019-09-07
"
"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嘿,夥伴~你還記得以前居住的老小區嗎?回家時,總站在一樓深吸一口氣,不停歇地跑到五六層?院子一樓外,總是被一群老婆婆圈地養著雞?大鐵門口,時不時還有一隻“大黃”衝你搖頭晃尾?一家三口“蝸”在20多平的房子裡,生活“打擠”?……

那曾經的你預想過現在的生活嗎?房間寬敞明亮,清晨陽光散射,推窗見綠,輕聞花香。水電氣三通,進出門有電梯,雨天再也沒有泥濘。一家三口在家“施展開拳腳”,輕輕鬆鬆。……

"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嘿,夥伴~你還記得以前居住的老小區嗎?回家時,總站在一樓深吸一口氣,不停歇地跑到五六層?院子一樓外,總是被一群老婆婆圈地養著雞?大鐵門口,時不時還有一隻“大黃”衝你搖頭晃尾?一家三口“蝸”在20多平的房子裡,生活“打擠”?……

那曾經的你預想過現在的生活嗎?房間寬敞明亮,清晨陽光散射,推窗見綠,輕聞花香。水電氣三通,進出門有電梯,雨天再也沒有泥濘。一家三口在家“施展開拳腳”,輕輕鬆鬆。……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有居”變“優居”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成華市民的居住環境就是這樣,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成華歷經了“東調”“北改”兩次大型的城市升級行動,期間相繼啟動實施了棚戶區改造、城中村改造、老舊院落改造等工程,居民居住空間不斷升級擴大,小區環境更加優美,生活配套愈加完善,逐步實現了從“居者有其屋”向“居者優其屋”的跨越。

文章通過三個故事,記錄了老成華人眼中最真實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一、

住房“三級跳” 歷經“棚改”遷新居

-“想要的生活,我們過上了!”-

跳蹬河街道跳蹬河社區

鐵塔廠宿舍區

"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嘿,夥伴~你還記得以前居住的老小區嗎?回家時,總站在一樓深吸一口氣,不停歇地跑到五六層?院子一樓外,總是被一群老婆婆圈地養著雞?大鐵門口,時不時還有一隻“大黃”衝你搖頭晃尾?一家三口“蝸”在20多平的房子裡,生活“打擠”?……

那曾經的你預想過現在的生活嗎?房間寬敞明亮,清晨陽光散射,推窗見綠,輕聞花香。水電氣三通,進出門有電梯,雨天再也沒有泥濘。一家三口在家“施展開拳腳”,輕輕鬆鬆。……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有居”變“優居”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成華市民的居住環境就是這樣,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成華歷經了“東調”“北改”兩次大型的城市升級行動,期間相繼啟動實施了棚戶區改造、城中村改造、老舊院落改造等工程,居民居住空間不斷升級擴大,小區環境更加優美,生活配套愈加完善,逐步實現了從“居者有其屋”向“居者優其屋”的跨越。

文章通過三個故事,記錄了老成華人眼中最真實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一、

住房“三級跳” 歷經“棚改”遷新居

-“想要的生活,我們過上了!”-

跳蹬河街道跳蹬河社區

鐵塔廠宿舍區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原鐵塔廠宿舍區(圖片由葉潤全和範惠蓉提供)

1982年,葉潤全結了婚,婚後和妻子範惠蓉“蝸居”在成都一間20餘平方米的小瓦房裡,這間“婚房”還是親戚的房子,房屋中間靠擋板隔開,葉潤全和妻子住裡間,親戚住外間。

"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嘿,夥伴~你還記得以前居住的老小區嗎?回家時,總站在一樓深吸一口氣,不停歇地跑到五六層?院子一樓外,總是被一群老婆婆圈地養著雞?大鐵門口,時不時還有一隻“大黃”衝你搖頭晃尾?一家三口“蝸”在20多平的房子裡,生活“打擠”?……

那曾經的你預想過現在的生活嗎?房間寬敞明亮,清晨陽光散射,推窗見綠,輕聞花香。水電氣三通,進出門有電梯,雨天再也沒有泥濘。一家三口在家“施展開拳腳”,輕輕鬆鬆。……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有居”變“優居”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成華市民的居住環境就是這樣,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成華歷經了“東調”“北改”兩次大型的城市升級行動,期間相繼啟動實施了棚戶區改造、城中村改造、老舊院落改造等工程,居民居住空間不斷升級擴大,小區環境更加優美,生活配套愈加完善,逐步實現了從“居者有其屋”向“居者優其屋”的跨越。

文章通過三個故事,記錄了老成華人眼中最真實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一、

住房“三級跳” 歷經“棚改”遷新居

-“想要的生活,我們過上了!”-

跳蹬河街道跳蹬河社區

鐵塔廠宿舍區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原鐵塔廠宿舍區(圖片由葉潤全和範惠蓉提供)

1982年,葉潤全結了婚,婚後和妻子範惠蓉“蝸居”在成都一間20餘平方米的小瓦房裡,這間“婚房”還是親戚的房子,房屋中間靠擋板隔開,葉潤全和妻子住裡間,親戚住外間。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原鐵塔廠宿舍區(圖片由葉潤全和範惠蓉提供)

“那時我們住的房子談不上是‘家’,只是一個能遮風擋雨的地方,我們的房間還特別小,一張床就差不多塞滿了。”

回憶起最初的居住環境,葉潤全用了狹小、擁擠、挪不開身幾個詞簡單概括。

"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嘿,夥伴~你還記得以前居住的老小區嗎?回家時,總站在一樓深吸一口氣,不停歇地跑到五六層?院子一樓外,總是被一群老婆婆圈地養著雞?大鐵門口,時不時還有一隻“大黃”衝你搖頭晃尾?一家三口“蝸”在20多平的房子裡,生活“打擠”?……

那曾經的你預想過現在的生活嗎?房間寬敞明亮,清晨陽光散射,推窗見綠,輕聞花香。水電氣三通,進出門有電梯,雨天再也沒有泥濘。一家三口在家“施展開拳腳”,輕輕鬆鬆。……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有居”變“優居”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成華市民的居住環境就是這樣,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成華歷經了“東調”“北改”兩次大型的城市升級行動,期間相繼啟動實施了棚戶區改造、城中村改造、老舊院落改造等工程,居民居住空間不斷升級擴大,小區環境更加優美,生活配套愈加完善,逐步實現了從“居者有其屋”向“居者優其屋”的跨越。

文章通過三個故事,記錄了老成華人眼中最真實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一、

住房“三級跳” 歷經“棚改”遷新居

-“想要的生活,我們過上了!”-

跳蹬河街道跳蹬河社區

鐵塔廠宿舍區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原鐵塔廠宿舍區(圖片由葉潤全和範惠蓉提供)

1982年,葉潤全結了婚,婚後和妻子範惠蓉“蝸居”在成都一間20餘平方米的小瓦房裡,這間“婚房”還是親戚的房子,房屋中間靠擋板隔開,葉潤全和妻子住裡間,親戚住外間。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原鐵塔廠宿舍區(圖片由葉潤全和範惠蓉提供)

“那時我們住的房子談不上是‘家’,只是一個能遮風擋雨的地方,我們的房間還特別小,一張床就差不多塞滿了。”

回憶起最初的居住環境,葉潤全用了狹小、擁擠、挪不開身幾個詞簡單概括。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原鐵塔廠宿舍區(圖片由葉潤全和範惠蓉提供)

十年後,在鐵塔廠工作的範惠蓉分得一套單位宿舍,小兩口帶著7歲的兒子搬進了新家。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在這套50多平方米的兩居室裡,一家人的生活得到改善。“在新家裡總算是能‘施展開拳腳’了。”

相較於以前的居住條件,葉潤全對新家十分滿意,慢慢地添了很多傢俱家電,在這裡一住就是20多年。

"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嘿,夥伴~你還記得以前居住的老小區嗎?回家時,總站在一樓深吸一口氣,不停歇地跑到五六層?院子一樓外,總是被一群老婆婆圈地養著雞?大鐵門口,時不時還有一隻“大黃”衝你搖頭晃尾?一家三口“蝸”在20多平的房子裡,生活“打擠”?……

那曾經的你預想過現在的生活嗎?房間寬敞明亮,清晨陽光散射,推窗見綠,輕聞花香。水電氣三通,進出門有電梯,雨天再也沒有泥濘。一家三口在家“施展開拳腳”,輕輕鬆鬆。……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有居”變“優居”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成華市民的居住環境就是這樣,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成華歷經了“東調”“北改”兩次大型的城市升級行動,期間相繼啟動實施了棚戶區改造、城中村改造、老舊院落改造等工程,居民居住空間不斷升級擴大,小區環境更加優美,生活配套愈加完善,逐步實現了從“居者有其屋”向“居者優其屋”的跨越。

文章通過三個故事,記錄了老成華人眼中最真實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一、

住房“三級跳” 歷經“棚改”遷新居

-“想要的生活,我們過上了!”-

跳蹬河街道跳蹬河社區

鐵塔廠宿舍區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原鐵塔廠宿舍區(圖片由葉潤全和範惠蓉提供)

1982年,葉潤全結了婚,婚後和妻子範惠蓉“蝸居”在成都一間20餘平方米的小瓦房裡,這間“婚房”還是親戚的房子,房屋中間靠擋板隔開,葉潤全和妻子住裡間,親戚住外間。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原鐵塔廠宿舍區(圖片由葉潤全和範惠蓉提供)

“那時我們住的房子談不上是‘家’,只是一個能遮風擋雨的地方,我們的房間還特別小,一張床就差不多塞滿了。”

回憶起最初的居住環境,葉潤全用了狹小、擁擠、挪不開身幾個詞簡單概括。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原鐵塔廠宿舍區(圖片由葉潤全和範惠蓉提供)

十年後,在鐵塔廠工作的範惠蓉分得一套單位宿舍,小兩口帶著7歲的兒子搬進了新家。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在這套50多平方米的兩居室裡,一家人的生活得到改善。“在新家裡總算是能‘施展開拳腳’了。”

相較於以前的居住條件,葉潤全對新家十分滿意,慢慢地添了很多傢俱家電,在這裡一住就是20多年。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葉潤全和範惠蓉現在的居住環境(圖片由葉潤全和範惠蓉提供)

"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嘿,夥伴~你還記得以前居住的老小區嗎?回家時,總站在一樓深吸一口氣,不停歇地跑到五六層?院子一樓外,總是被一群老婆婆圈地養著雞?大鐵門口,時不時還有一隻“大黃”衝你搖頭晃尾?一家三口“蝸”在20多平的房子裡,生活“打擠”?……

那曾經的你預想過現在的生活嗎?房間寬敞明亮,清晨陽光散射,推窗見綠,輕聞花香。水電氣三通,進出門有電梯,雨天再也沒有泥濘。一家三口在家“施展開拳腳”,輕輕鬆鬆。……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有居”變“優居”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成華市民的居住環境就是這樣,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成華歷經了“東調”“北改”兩次大型的城市升級行動,期間相繼啟動實施了棚戶區改造、城中村改造、老舊院落改造等工程,居民居住空間不斷升級擴大,小區環境更加優美,生活配套愈加完善,逐步實現了從“居者有其屋”向“居者優其屋”的跨越。

文章通過三個故事,記錄了老成華人眼中最真實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一、

住房“三級跳” 歷經“棚改”遷新居

-“想要的生活,我們過上了!”-

跳蹬河街道跳蹬河社區

鐵塔廠宿舍區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原鐵塔廠宿舍區(圖片由葉潤全和範惠蓉提供)

1982年,葉潤全結了婚,婚後和妻子範惠蓉“蝸居”在成都一間20餘平方米的小瓦房裡,這間“婚房”還是親戚的房子,房屋中間靠擋板隔開,葉潤全和妻子住裡間,親戚住外間。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原鐵塔廠宿舍區(圖片由葉潤全和範惠蓉提供)

“那時我們住的房子談不上是‘家’,只是一個能遮風擋雨的地方,我們的房間還特別小,一張床就差不多塞滿了。”

回憶起最初的居住環境,葉潤全用了狹小、擁擠、挪不開身幾個詞簡單概括。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原鐵塔廠宿舍區(圖片由葉潤全和範惠蓉提供)

十年後,在鐵塔廠工作的範惠蓉分得一套單位宿舍,小兩口帶著7歲的兒子搬進了新家。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在這套50多平方米的兩居室裡,一家人的生活得到改善。“在新家裡總算是能‘施展開拳腳’了。”

相較於以前的居住條件,葉潤全對新家十分滿意,慢慢地添了很多傢俱家電,在這裡一住就是20多年。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葉潤全和範惠蓉現在的居住環境(圖片由葉潤全和範惠蓉提供)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葉潤全和範惠蓉現在的居住環境(圖片由葉潤全和範惠蓉提供)

直到 2013年,鐵塔廠宿舍區被列入棚戶區改造計劃

2016年,範惠蓉拿到了一筆拆遷安置費,一家人添了些錢在雲水苑買了房,搬進了89平的小套三,房子無論從採光、通風、裝修等,都提高了好幾個檔次,一家人過上了夢寐以求的“優居”生活。

"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嘿,夥伴~你還記得以前居住的老小區嗎?回家時,總站在一樓深吸一口氣,不停歇地跑到五六層?院子一樓外,總是被一群老婆婆圈地養著雞?大鐵門口,時不時還有一隻“大黃”衝你搖頭晃尾?一家三口“蝸”在20多平的房子裡,生活“打擠”?……

那曾經的你預想過現在的生活嗎?房間寬敞明亮,清晨陽光散射,推窗見綠,輕聞花香。水電氣三通,進出門有電梯,雨天再也沒有泥濘。一家三口在家“施展開拳腳”,輕輕鬆鬆。……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有居”變“優居”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成華市民的居住環境就是這樣,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成華歷經了“東調”“北改”兩次大型的城市升級行動,期間相繼啟動實施了棚戶區改造、城中村改造、老舊院落改造等工程,居民居住空間不斷升級擴大,小區環境更加優美,生活配套愈加完善,逐步實現了從“居者有其屋”向“居者優其屋”的跨越。

文章通過三個故事,記錄了老成華人眼中最真實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一、

住房“三級跳” 歷經“棚改”遷新居

-“想要的生活,我們過上了!”-

跳蹬河街道跳蹬河社區

鐵塔廠宿舍區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原鐵塔廠宿舍區(圖片由葉潤全和範惠蓉提供)

1982年,葉潤全結了婚,婚後和妻子範惠蓉“蝸居”在成都一間20餘平方米的小瓦房裡,這間“婚房”還是親戚的房子,房屋中間靠擋板隔開,葉潤全和妻子住裡間,親戚住外間。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原鐵塔廠宿舍區(圖片由葉潤全和範惠蓉提供)

“那時我們住的房子談不上是‘家’,只是一個能遮風擋雨的地方,我們的房間還特別小,一張床就差不多塞滿了。”

回憶起最初的居住環境,葉潤全用了狹小、擁擠、挪不開身幾個詞簡單概括。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原鐵塔廠宿舍區(圖片由葉潤全和範惠蓉提供)

十年後,在鐵塔廠工作的範惠蓉分得一套單位宿舍,小兩口帶著7歲的兒子搬進了新家。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在這套50多平方米的兩居室裡,一家人的生活得到改善。“在新家裡總算是能‘施展開拳腳’了。”

相較於以前的居住條件,葉潤全對新家十分滿意,慢慢地添了很多傢俱家電,在這裡一住就是20多年。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葉潤全和範惠蓉現在的居住環境(圖片由葉潤全和範惠蓉提供)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葉潤全和範惠蓉現在的居住環境(圖片由葉潤全和範惠蓉提供)

直到 2013年,鐵塔廠宿舍區被列入棚戶區改造計劃

2016年,範惠蓉拿到了一筆拆遷安置費,一家人添了些錢在雲水苑買了房,搬進了89平的小套三,房子無論從採光、通風、裝修等,都提高了好幾個檔次,一家人過上了夢寐以求的“優居”生活。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葉潤全和範惠蓉現在的居住環境(圖片由葉潤全和範惠蓉提供)

◑:在成華,和葉潤全一樣經歷了住房“三級跳”的居民,還有很多。據統計,2012年至今,成華區完成148個危舊房棚戶區改造,累計投入資金480億元,幫助2.5萬餘戶居民實現“出棚進樓”

二、

“城中村”改造 村民“喜提”電梯房

“我們,搬進電梯公寓啦!”

保和街道團結社區

賴家店

"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嘿,夥伴~你還記得以前居住的老小區嗎?回家時,總站在一樓深吸一口氣,不停歇地跑到五六層?院子一樓外,總是被一群老婆婆圈地養著雞?大鐵門口,時不時還有一隻“大黃”衝你搖頭晃尾?一家三口“蝸”在20多平的房子裡,生活“打擠”?……

那曾經的你預想過現在的生活嗎?房間寬敞明亮,清晨陽光散射,推窗見綠,輕聞花香。水電氣三通,進出門有電梯,雨天再也沒有泥濘。一家三口在家“施展開拳腳”,輕輕鬆鬆。……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有居”變“優居”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成華市民的居住環境就是這樣,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成華歷經了“東調”“北改”兩次大型的城市升級行動,期間相繼啟動實施了棚戶區改造、城中村改造、老舊院落改造等工程,居民居住空間不斷升級擴大,小區環境更加優美,生活配套愈加完善,逐步實現了從“居者有其屋”向“居者優其屋”的跨越。

文章通過三個故事,記錄了老成華人眼中最真實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一、

住房“三級跳” 歷經“棚改”遷新居

-“想要的生活,我們過上了!”-

跳蹬河街道跳蹬河社區

鐵塔廠宿舍區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原鐵塔廠宿舍區(圖片由葉潤全和範惠蓉提供)

1982年,葉潤全結了婚,婚後和妻子範惠蓉“蝸居”在成都一間20餘平方米的小瓦房裡,這間“婚房”還是親戚的房子,房屋中間靠擋板隔開,葉潤全和妻子住裡間,親戚住外間。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原鐵塔廠宿舍區(圖片由葉潤全和範惠蓉提供)

“那時我們住的房子談不上是‘家’,只是一個能遮風擋雨的地方,我們的房間還特別小,一張床就差不多塞滿了。”

回憶起最初的居住環境,葉潤全用了狹小、擁擠、挪不開身幾個詞簡單概括。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原鐵塔廠宿舍區(圖片由葉潤全和範惠蓉提供)

十年後,在鐵塔廠工作的範惠蓉分得一套單位宿舍,小兩口帶著7歲的兒子搬進了新家。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在這套50多平方米的兩居室裡,一家人的生活得到改善。“在新家裡總算是能‘施展開拳腳’了。”

相較於以前的居住條件,葉潤全對新家十分滿意,慢慢地添了很多傢俱家電,在這裡一住就是20多年。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葉潤全和範惠蓉現在的居住環境(圖片由葉潤全和範惠蓉提供)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葉潤全和範惠蓉現在的居住環境(圖片由葉潤全和範惠蓉提供)

直到 2013年,鐵塔廠宿舍區被列入棚戶區改造計劃

2016年,範惠蓉拿到了一筆拆遷安置費,一家人添了些錢在雲水苑買了房,搬進了89平的小套三,房子無論從採光、通風、裝修等,都提高了好幾個檔次,一家人過上了夢寐以求的“優居”生活。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葉潤全和範惠蓉現在的居住環境(圖片由葉潤全和範惠蓉提供)

◑:在成華,和葉潤全一樣經歷了住房“三級跳”的居民,還有很多。據統計,2012年至今,成華區完成148個危舊房棚戶區改造,累計投入資金480億元,幫助2.5萬餘戶居民實現“出棚進樓”

二、

“城中村”改造 村民“喜提”電梯房

“我們,搬進電梯公寓啦!”

保和街道團結社區

賴家店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原賴家店菜市巷子舊居 (圖片由楊光福提供)

十多年前,楊光福拿著一臺“傻瓜”相機開始四處走走拍拍,就這樣把2006年的保和場(民間俗稱賴家店)定格在了照片裡。

"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嘿,夥伴~你還記得以前居住的老小區嗎?回家時,總站在一樓深吸一口氣,不停歇地跑到五六層?院子一樓外,總是被一群老婆婆圈地養著雞?大鐵門口,時不時還有一隻“大黃”衝你搖頭晃尾?一家三口“蝸”在20多平的房子裡,生活“打擠”?……

那曾經的你預想過現在的生活嗎?房間寬敞明亮,清晨陽光散射,推窗見綠,輕聞花香。水電氣三通,進出門有電梯,雨天再也沒有泥濘。一家三口在家“施展開拳腳”,輕輕鬆鬆。……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有居”變“優居”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成華市民的居住環境就是這樣,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成華歷經了“東調”“北改”兩次大型的城市升級行動,期間相繼啟動實施了棚戶區改造、城中村改造、老舊院落改造等工程,居民居住空間不斷升級擴大,小區環境更加優美,生活配套愈加完善,逐步實現了從“居者有其屋”向“居者優其屋”的跨越。

文章通過三個故事,記錄了老成華人眼中最真實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一、

住房“三級跳” 歷經“棚改”遷新居

-“想要的生活,我們過上了!”-

跳蹬河街道跳蹬河社區

鐵塔廠宿舍區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原鐵塔廠宿舍區(圖片由葉潤全和範惠蓉提供)

1982年,葉潤全結了婚,婚後和妻子範惠蓉“蝸居”在成都一間20餘平方米的小瓦房裡,這間“婚房”還是親戚的房子,房屋中間靠擋板隔開,葉潤全和妻子住裡間,親戚住外間。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原鐵塔廠宿舍區(圖片由葉潤全和範惠蓉提供)

“那時我們住的房子談不上是‘家’,只是一個能遮風擋雨的地方,我們的房間還特別小,一張床就差不多塞滿了。”

回憶起最初的居住環境,葉潤全用了狹小、擁擠、挪不開身幾個詞簡單概括。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原鐵塔廠宿舍區(圖片由葉潤全和範惠蓉提供)

十年後,在鐵塔廠工作的範惠蓉分得一套單位宿舍,小兩口帶著7歲的兒子搬進了新家。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在這套50多平方米的兩居室裡,一家人的生活得到改善。“在新家裡總算是能‘施展開拳腳’了。”

相較於以前的居住條件,葉潤全對新家十分滿意,慢慢地添了很多傢俱家電,在這裡一住就是20多年。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葉潤全和範惠蓉現在的居住環境(圖片由葉潤全和範惠蓉提供)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葉潤全和範惠蓉現在的居住環境(圖片由葉潤全和範惠蓉提供)

直到 2013年,鐵塔廠宿舍區被列入棚戶區改造計劃

2016年,範惠蓉拿到了一筆拆遷安置費,一家人添了些錢在雲水苑買了房,搬進了89平的小套三,房子無論從採光、通風、裝修等,都提高了好幾個檔次,一家人過上了夢寐以求的“優居”生活。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葉潤全和範惠蓉現在的居住環境(圖片由葉潤全和範惠蓉提供)

◑:在成華,和葉潤全一樣經歷了住房“三級跳”的居民,還有很多。據統計,2012年至今,成華區完成148個危舊房棚戶區改造,累計投入資金480億元,幫助2.5萬餘戶居民實現“出棚進樓”

二、

“城中村”改造 村民“喜提”電梯房

“我們,搬進電梯公寓啦!”

保和街道團結社區

賴家店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原賴家店菜市巷子舊居 (圖片由楊光福提供)

十多年前,楊光福拿著一臺“傻瓜”相機開始四處走走拍拍,就這樣把2006年的保和場(民間俗稱賴家店)定格在了照片裡。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原賴家店雞市巷 (圖片由楊光福提供)

“賴家店主要由三街三巷組成,這張拍的是雞市巷,這張是和平巷……”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保和場居民,楊光福能夠清晰記得每張照片所拍攝的位置。

"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嘿,夥伴~你還記得以前居住的老小區嗎?回家時,總站在一樓深吸一口氣,不停歇地跑到五六層?院子一樓外,總是被一群老婆婆圈地養著雞?大鐵門口,時不時還有一隻“大黃”衝你搖頭晃尾?一家三口“蝸”在20多平的房子裡,生活“打擠”?……

那曾經的你預想過現在的生活嗎?房間寬敞明亮,清晨陽光散射,推窗見綠,輕聞花香。水電氣三通,進出門有電梯,雨天再也沒有泥濘。一家三口在家“施展開拳腳”,輕輕鬆鬆。……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有居”變“優居”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成華市民的居住環境就是這樣,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成華歷經了“東調”“北改”兩次大型的城市升級行動,期間相繼啟動實施了棚戶區改造、城中村改造、老舊院落改造等工程,居民居住空間不斷升級擴大,小區環境更加優美,生活配套愈加完善,逐步實現了從“居者有其屋”向“居者優其屋”的跨越。

文章通過三個故事,記錄了老成華人眼中最真實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一、

住房“三級跳” 歷經“棚改”遷新居

-“想要的生活,我們過上了!”-

跳蹬河街道跳蹬河社區

鐵塔廠宿舍區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原鐵塔廠宿舍區(圖片由葉潤全和範惠蓉提供)

1982年,葉潤全結了婚,婚後和妻子範惠蓉“蝸居”在成都一間20餘平方米的小瓦房裡,這間“婚房”還是親戚的房子,房屋中間靠擋板隔開,葉潤全和妻子住裡間,親戚住外間。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原鐵塔廠宿舍區(圖片由葉潤全和範惠蓉提供)

“那時我們住的房子談不上是‘家’,只是一個能遮風擋雨的地方,我們的房間還特別小,一張床就差不多塞滿了。”

回憶起最初的居住環境,葉潤全用了狹小、擁擠、挪不開身幾個詞簡單概括。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原鐵塔廠宿舍區(圖片由葉潤全和範惠蓉提供)

十年後,在鐵塔廠工作的範惠蓉分得一套單位宿舍,小兩口帶著7歲的兒子搬進了新家。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在這套50多平方米的兩居室裡,一家人的生活得到改善。“在新家裡總算是能‘施展開拳腳’了。”

相較於以前的居住條件,葉潤全對新家十分滿意,慢慢地添了很多傢俱家電,在這裡一住就是20多年。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葉潤全和範惠蓉現在的居住環境(圖片由葉潤全和範惠蓉提供)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葉潤全和範惠蓉現在的居住環境(圖片由葉潤全和範惠蓉提供)

直到 2013年,鐵塔廠宿舍區被列入棚戶區改造計劃

2016年,範惠蓉拿到了一筆拆遷安置費,一家人添了些錢在雲水苑買了房,搬進了89平的小套三,房子無論從採光、通風、裝修等,都提高了好幾個檔次,一家人過上了夢寐以求的“優居”生活。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葉潤全和範惠蓉現在的居住環境(圖片由葉潤全和範惠蓉提供)

◑:在成華,和葉潤全一樣經歷了住房“三級跳”的居民,還有很多。據統計,2012年至今,成華區完成148個危舊房棚戶區改造,累計投入資金480億元,幫助2.5萬餘戶居民實現“出棚進樓”

二、

“城中村”改造 村民“喜提”電梯房

“我們,搬進電梯公寓啦!”

保和街道團結社區

賴家店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原賴家店菜市巷子舊居 (圖片由楊光福提供)

十多年前,楊光福拿著一臺“傻瓜”相機開始四處走走拍拍,就這樣把2006年的保和場(民間俗稱賴家店)定格在了照片裡。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原賴家店雞市巷 (圖片由楊光福提供)

“賴家店主要由三街三巷組成,這張拍的是雞市巷,這張是和平巷……”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保和場居民,楊光福能夠清晰記得每張照片所拍攝的位置。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原賴家店 (圖片由保和街道提供)

楊光福拿著老照片,很多過去的景象至今還歷歷在目——

“以前出門全是土路,真的是‘天晴一把刀,下雨一包糟’,雨天泥濘深及腳背,晴天沙塵滾滾。那時家裡也沒有廁所,只能去巷子裡的‘公共廁所’排隊。”

“十多年前,每家每戶還沒有自來水,在場鎮外的農田低窪處,大家籌資打了口水井,築了一個水塔,用抽水機將井水送上水塔,安上水管,供應全鎮人飲用。”

"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嘿,夥伴~你還記得以前居住的老小區嗎?回家時,總站在一樓深吸一口氣,不停歇地跑到五六層?院子一樓外,總是被一群老婆婆圈地養著雞?大鐵門口,時不時還有一隻“大黃”衝你搖頭晃尾?一家三口“蝸”在20多平的房子裡,生活“打擠”?……

那曾經的你預想過現在的生活嗎?房間寬敞明亮,清晨陽光散射,推窗見綠,輕聞花香。水電氣三通,進出門有電梯,雨天再也沒有泥濘。一家三口在家“施展開拳腳”,輕輕鬆鬆。……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有居”變“優居”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成華市民的居住環境就是這樣,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成華歷經了“東調”“北改”兩次大型的城市升級行動,期間相繼啟動實施了棚戶區改造、城中村改造、老舊院落改造等工程,居民居住空間不斷升級擴大,小區環境更加優美,生活配套愈加完善,逐步實現了從“居者有其屋”向“居者優其屋”的跨越。

文章通過三個故事,記錄了老成華人眼中最真實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一、

住房“三級跳” 歷經“棚改”遷新居

-“想要的生活,我們過上了!”-

跳蹬河街道跳蹬河社區

鐵塔廠宿舍區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原鐵塔廠宿舍區(圖片由葉潤全和範惠蓉提供)

1982年,葉潤全結了婚,婚後和妻子範惠蓉“蝸居”在成都一間20餘平方米的小瓦房裡,這間“婚房”還是親戚的房子,房屋中間靠擋板隔開,葉潤全和妻子住裡間,親戚住外間。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原鐵塔廠宿舍區(圖片由葉潤全和範惠蓉提供)

“那時我們住的房子談不上是‘家’,只是一個能遮風擋雨的地方,我們的房間還特別小,一張床就差不多塞滿了。”

回憶起最初的居住環境,葉潤全用了狹小、擁擠、挪不開身幾個詞簡單概括。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原鐵塔廠宿舍區(圖片由葉潤全和範惠蓉提供)

十年後,在鐵塔廠工作的範惠蓉分得一套單位宿舍,小兩口帶著7歲的兒子搬進了新家。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在這套50多平方米的兩居室裡,一家人的生活得到改善。“在新家裡總算是能‘施展開拳腳’了。”

相較於以前的居住條件,葉潤全對新家十分滿意,慢慢地添了很多傢俱家電,在這裡一住就是20多年。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葉潤全和範惠蓉現在的居住環境(圖片由葉潤全和範惠蓉提供)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葉潤全和範惠蓉現在的居住環境(圖片由葉潤全和範惠蓉提供)

直到 2013年,鐵塔廠宿舍區被列入棚戶區改造計劃

2016年,範惠蓉拿到了一筆拆遷安置費,一家人添了些錢在雲水苑買了房,搬進了89平的小套三,房子無論從採光、通風、裝修等,都提高了好幾個檔次,一家人過上了夢寐以求的“優居”生活。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葉潤全和範惠蓉現在的居住環境(圖片由葉潤全和範惠蓉提供)

◑:在成華,和葉潤全一樣經歷了住房“三級跳”的居民,還有很多。據統計,2012年至今,成華區完成148個危舊房棚戶區改造,累計投入資金480億元,幫助2.5萬餘戶居民實現“出棚進樓”

二、

“城中村”改造 村民“喜提”電梯房

“我們,搬進電梯公寓啦!”

保和街道團結社區

賴家店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原賴家店菜市巷子舊居 (圖片由楊光福提供)

十多年前,楊光福拿著一臺“傻瓜”相機開始四處走走拍拍,就這樣把2006年的保和場(民間俗稱賴家店)定格在了照片裡。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原賴家店雞市巷 (圖片由楊光福提供)

“賴家店主要由三街三巷組成,這張拍的是雞市巷,這張是和平巷……”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保和場居民,楊光福能夠清晰記得每張照片所拍攝的位置。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原賴家店 (圖片由保和街道提供)

楊光福拿著老照片,很多過去的景象至今還歷歷在目——

“以前出門全是土路,真的是‘天晴一把刀,下雨一包糟’,雨天泥濘深及腳背,晴天沙塵滾滾。那時家裡也沒有廁所,只能去巷子裡的‘公共廁所’排隊。”

“十多年前,每家每戶還沒有自來水,在場鎮外的農田低窪處,大家籌資打了口水井,築了一個水塔,用抽水機將井水送上水塔,安上水管,供應全鎮人飲用。”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現在的人居環境(圖片由保和街道提供)

"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嘿,夥伴~你還記得以前居住的老小區嗎?回家時,總站在一樓深吸一口氣,不停歇地跑到五六層?院子一樓外,總是被一群老婆婆圈地養著雞?大鐵門口,時不時還有一隻“大黃”衝你搖頭晃尾?一家三口“蝸”在20多平的房子裡,生活“打擠”?……

那曾經的你預想過現在的生活嗎?房間寬敞明亮,清晨陽光散射,推窗見綠,輕聞花香。水電氣三通,進出門有電梯,雨天再也沒有泥濘。一家三口在家“施展開拳腳”,輕輕鬆鬆。……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有居”變“優居”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成華市民的居住環境就是這樣,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成華歷經了“東調”“北改”兩次大型的城市升級行動,期間相繼啟動實施了棚戶區改造、城中村改造、老舊院落改造等工程,居民居住空間不斷升級擴大,小區環境更加優美,生活配套愈加完善,逐步實現了從“居者有其屋”向“居者優其屋”的跨越。

文章通過三個故事,記錄了老成華人眼中最真實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一、

住房“三級跳” 歷經“棚改”遷新居

-“想要的生活,我們過上了!”-

跳蹬河街道跳蹬河社區

鐵塔廠宿舍區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原鐵塔廠宿舍區(圖片由葉潤全和範惠蓉提供)

1982年,葉潤全結了婚,婚後和妻子範惠蓉“蝸居”在成都一間20餘平方米的小瓦房裡,這間“婚房”還是親戚的房子,房屋中間靠擋板隔開,葉潤全和妻子住裡間,親戚住外間。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原鐵塔廠宿舍區(圖片由葉潤全和範惠蓉提供)

“那時我們住的房子談不上是‘家’,只是一個能遮風擋雨的地方,我們的房間還特別小,一張床就差不多塞滿了。”

回憶起最初的居住環境,葉潤全用了狹小、擁擠、挪不開身幾個詞簡單概括。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原鐵塔廠宿舍區(圖片由葉潤全和範惠蓉提供)

十年後,在鐵塔廠工作的範惠蓉分得一套單位宿舍,小兩口帶著7歲的兒子搬進了新家。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在這套50多平方米的兩居室裡,一家人的生活得到改善。“在新家裡總算是能‘施展開拳腳’了。”

相較於以前的居住條件,葉潤全對新家十分滿意,慢慢地添了很多傢俱家電,在這裡一住就是20多年。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葉潤全和範惠蓉現在的居住環境(圖片由葉潤全和範惠蓉提供)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葉潤全和範惠蓉現在的居住環境(圖片由葉潤全和範惠蓉提供)

直到 2013年,鐵塔廠宿舍區被列入棚戶區改造計劃

2016年,範惠蓉拿到了一筆拆遷安置費,一家人添了些錢在雲水苑買了房,搬進了89平的小套三,房子無論從採光、通風、裝修等,都提高了好幾個檔次,一家人過上了夢寐以求的“優居”生活。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葉潤全和範惠蓉現在的居住環境(圖片由葉潤全和範惠蓉提供)

◑:在成華,和葉潤全一樣經歷了住房“三級跳”的居民,還有很多。據統計,2012年至今,成華區完成148個危舊房棚戶區改造,累計投入資金480億元,幫助2.5萬餘戶居民實現“出棚進樓”

二、

“城中村”改造 村民“喜提”電梯房

“我們,搬進電梯公寓啦!”

保和街道團結社區

賴家店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原賴家店菜市巷子舊居 (圖片由楊光福提供)

十多年前,楊光福拿著一臺“傻瓜”相機開始四處走走拍拍,就這樣把2006年的保和場(民間俗稱賴家店)定格在了照片裡。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原賴家店雞市巷 (圖片由楊光福提供)

“賴家店主要由三街三巷組成,這張拍的是雞市巷,這張是和平巷……”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保和場居民,楊光福能夠清晰記得每張照片所拍攝的位置。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原賴家店 (圖片由保和街道提供)

楊光福拿著老照片,很多過去的景象至今還歷歷在目——

“以前出門全是土路,真的是‘天晴一把刀,下雨一包糟’,雨天泥濘深及腳背,晴天沙塵滾滾。那時家裡也沒有廁所,只能去巷子裡的‘公共廁所’排隊。”

“十多年前,每家每戶還沒有自來水,在場鎮外的農田低窪處,大家籌資打了口水井,築了一個水塔,用抽水機將井水送上水塔,安上水管,供應全鎮人飲用。”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現在的人居環境(圖片由保和街道提供)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現在的人居環境(圖片由保和街道提供)

直到2008年,賴家店作為“城中村”建設改造項目被拆遷,重新屹立起的東錦城等新興小區,讓賴家店群眾擁有了更好的生活環境,人們歡喜地搬進了電梯公寓。

現在家裡水電氣三通,小區風景優美,配套設施齊全,物業管理完善,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幸福。”楊光福感慨道。

"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嘿,夥伴~你還記得以前居住的老小區嗎?回家時,總站在一樓深吸一口氣,不停歇地跑到五六層?院子一樓外,總是被一群老婆婆圈地養著雞?大鐵門口,時不時還有一隻“大黃”衝你搖頭晃尾?一家三口“蝸”在20多平的房子裡,生活“打擠”?……

那曾經的你預想過現在的生活嗎?房間寬敞明亮,清晨陽光散射,推窗見綠,輕聞花香。水電氣三通,進出門有電梯,雨天再也沒有泥濘。一家三口在家“施展開拳腳”,輕輕鬆鬆。……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有居”變“優居”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成華市民的居住環境就是這樣,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成華歷經了“東調”“北改”兩次大型的城市升級行動,期間相繼啟動實施了棚戶區改造、城中村改造、老舊院落改造等工程,居民居住空間不斷升級擴大,小區環境更加優美,生活配套愈加完善,逐步實現了從“居者有其屋”向“居者優其屋”的跨越。

文章通過三個故事,記錄了老成華人眼中最真實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一、

住房“三級跳” 歷經“棚改”遷新居

-“想要的生活,我們過上了!”-

跳蹬河街道跳蹬河社區

鐵塔廠宿舍區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原鐵塔廠宿舍區(圖片由葉潤全和範惠蓉提供)

1982年,葉潤全結了婚,婚後和妻子範惠蓉“蝸居”在成都一間20餘平方米的小瓦房裡,這間“婚房”還是親戚的房子,房屋中間靠擋板隔開,葉潤全和妻子住裡間,親戚住外間。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原鐵塔廠宿舍區(圖片由葉潤全和範惠蓉提供)

“那時我們住的房子談不上是‘家’,只是一個能遮風擋雨的地方,我們的房間還特別小,一張床就差不多塞滿了。”

回憶起最初的居住環境,葉潤全用了狹小、擁擠、挪不開身幾個詞簡單概括。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原鐵塔廠宿舍區(圖片由葉潤全和範惠蓉提供)

十年後,在鐵塔廠工作的範惠蓉分得一套單位宿舍,小兩口帶著7歲的兒子搬進了新家。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在這套50多平方米的兩居室裡,一家人的生活得到改善。“在新家裡總算是能‘施展開拳腳’了。”

相較於以前的居住條件,葉潤全對新家十分滿意,慢慢地添了很多傢俱家電,在這裡一住就是20多年。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葉潤全和範惠蓉現在的居住環境(圖片由葉潤全和範惠蓉提供)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葉潤全和範惠蓉現在的居住環境(圖片由葉潤全和範惠蓉提供)

直到 2013年,鐵塔廠宿舍區被列入棚戶區改造計劃

2016年,範惠蓉拿到了一筆拆遷安置費,一家人添了些錢在雲水苑買了房,搬進了89平的小套三,房子無論從採光、通風、裝修等,都提高了好幾個檔次,一家人過上了夢寐以求的“優居”生活。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葉潤全和範惠蓉現在的居住環境(圖片由葉潤全和範惠蓉提供)

◑:在成華,和葉潤全一樣經歷了住房“三級跳”的居民,還有很多。據統計,2012年至今,成華區完成148個危舊房棚戶區改造,累計投入資金480億元,幫助2.5萬餘戶居民實現“出棚進樓”

二、

“城中村”改造 村民“喜提”電梯房

“我們,搬進電梯公寓啦!”

保和街道團結社區

賴家店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原賴家店菜市巷子舊居 (圖片由楊光福提供)

十多年前,楊光福拿著一臺“傻瓜”相機開始四處走走拍拍,就這樣把2006年的保和場(民間俗稱賴家店)定格在了照片裡。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原賴家店雞市巷 (圖片由楊光福提供)

“賴家店主要由三街三巷組成,這張拍的是雞市巷,這張是和平巷……”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保和場居民,楊光福能夠清晰記得每張照片所拍攝的位置。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原賴家店 (圖片由保和街道提供)

楊光福拿著老照片,很多過去的景象至今還歷歷在目——

“以前出門全是土路,真的是‘天晴一把刀,下雨一包糟’,雨天泥濘深及腳背,晴天沙塵滾滾。那時家裡也沒有廁所,只能去巷子裡的‘公共廁所’排隊。”

“十多年前,每家每戶還沒有自來水,在場鎮外的農田低窪處,大家籌資打了口水井,築了一個水塔,用抽水機將井水送上水塔,安上水管,供應全鎮人飲用。”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現在的人居環境(圖片由保和街道提供)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現在的人居環境(圖片由保和街道提供)

直到2008年,賴家店作為“城中村”建設改造項目被拆遷,重新屹立起的東錦城等新興小區,讓賴家店群眾擁有了更好的生活環境,人們歡喜地搬進了電梯公寓。

現在家裡水電氣三通,小區風景優美,配套設施齊全,物業管理完善,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幸福。”楊光福感慨道。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現在的人居環境(圖片由保和街道提供)

◑:2004年以來,成華陸續啟動青龍、龍潭寺、賴家店、聖燈四個涉農街道的“城中村”改造項目。

“經過十多年的接力,目前已基本完成了4個‘城中村’改造工作目標,一個個‘五無’老場鎮如今已變成現代化城區,近3萬村民變為居民。”區住建交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

三、

老舊院落改造 新小區魅力十足

“圈地養雞?過去式啦!”

建設路街道培華路社區

紅光苑

"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嘿,夥伴~你還記得以前居住的老小區嗎?回家時,總站在一樓深吸一口氣,不停歇地跑到五六層?院子一樓外,總是被一群老婆婆圈地養著雞?大鐵門口,時不時還有一隻“大黃”衝你搖頭晃尾?一家三口“蝸”在20多平的房子裡,生活“打擠”?……

那曾經的你預想過現在的生活嗎?房間寬敞明亮,清晨陽光散射,推窗見綠,輕聞花香。水電氣三通,進出門有電梯,雨天再也沒有泥濘。一家三口在家“施展開拳腳”,輕輕鬆鬆。……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有居”變“優居”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成華市民的居住環境就是這樣,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成華歷經了“東調”“北改”兩次大型的城市升級行動,期間相繼啟動實施了棚戶區改造、城中村改造、老舊院落改造等工程,居民居住空間不斷升級擴大,小區環境更加優美,生活配套愈加完善,逐步實現了從“居者有其屋”向“居者優其屋”的跨越。

文章通過三個故事,記錄了老成華人眼中最真實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一、

住房“三級跳” 歷經“棚改”遷新居

-“想要的生活,我們過上了!”-

跳蹬河街道跳蹬河社區

鐵塔廠宿舍區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原鐵塔廠宿舍區(圖片由葉潤全和範惠蓉提供)

1982年,葉潤全結了婚,婚後和妻子範惠蓉“蝸居”在成都一間20餘平方米的小瓦房裡,這間“婚房”還是親戚的房子,房屋中間靠擋板隔開,葉潤全和妻子住裡間,親戚住外間。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原鐵塔廠宿舍區(圖片由葉潤全和範惠蓉提供)

“那時我們住的房子談不上是‘家’,只是一個能遮風擋雨的地方,我們的房間還特別小,一張床就差不多塞滿了。”

回憶起最初的居住環境,葉潤全用了狹小、擁擠、挪不開身幾個詞簡單概括。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原鐵塔廠宿舍區(圖片由葉潤全和範惠蓉提供)

十年後,在鐵塔廠工作的範惠蓉分得一套單位宿舍,小兩口帶著7歲的兒子搬進了新家。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在這套50多平方米的兩居室裡,一家人的生活得到改善。“在新家裡總算是能‘施展開拳腳’了。”

相較於以前的居住條件,葉潤全對新家十分滿意,慢慢地添了很多傢俱家電,在這裡一住就是20多年。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葉潤全和範惠蓉現在的居住環境(圖片由葉潤全和範惠蓉提供)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葉潤全和範惠蓉現在的居住環境(圖片由葉潤全和範惠蓉提供)

直到 2013年,鐵塔廠宿舍區被列入棚戶區改造計劃

2016年,範惠蓉拿到了一筆拆遷安置費,一家人添了些錢在雲水苑買了房,搬進了89平的小套三,房子無論從採光、通風、裝修等,都提高了好幾個檔次,一家人過上了夢寐以求的“優居”生活。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葉潤全和範惠蓉現在的居住環境(圖片由葉潤全和範惠蓉提供)

◑:在成華,和葉潤全一樣經歷了住房“三級跳”的居民,還有很多。據統計,2012年至今,成華區完成148個危舊房棚戶區改造,累計投入資金480億元,幫助2.5萬餘戶居民實現“出棚進樓”

二、

“城中村”改造 村民“喜提”電梯房

“我們,搬進電梯公寓啦!”

保和街道團結社區

賴家店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原賴家店菜市巷子舊居 (圖片由楊光福提供)

十多年前,楊光福拿著一臺“傻瓜”相機開始四處走走拍拍,就這樣把2006年的保和場(民間俗稱賴家店)定格在了照片裡。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原賴家店雞市巷 (圖片由楊光福提供)

“賴家店主要由三街三巷組成,這張拍的是雞市巷,這張是和平巷……”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保和場居民,楊光福能夠清晰記得每張照片所拍攝的位置。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原賴家店 (圖片由保和街道提供)

楊光福拿著老照片,很多過去的景象至今還歷歷在目——

“以前出門全是土路,真的是‘天晴一把刀,下雨一包糟’,雨天泥濘深及腳背,晴天沙塵滾滾。那時家裡也沒有廁所,只能去巷子裡的‘公共廁所’排隊。”

“十多年前,每家每戶還沒有自來水,在場鎮外的農田低窪處,大家籌資打了口水井,築了一個水塔,用抽水機將井水送上水塔,安上水管,供應全鎮人飲用。”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現在的人居環境(圖片由保和街道提供)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現在的人居環境(圖片由保和街道提供)

直到2008年,賴家店作為“城中村”建設改造項目被拆遷,重新屹立起的東錦城等新興小區,讓賴家店群眾擁有了更好的生活環境,人們歡喜地搬進了電梯公寓。

現在家裡水電氣三通,小區風景優美,配套設施齊全,物業管理完善,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幸福。”楊光福感慨道。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現在的人居環境(圖片由保和街道提供)

◑:2004年以來,成華陸續啟動青龍、龍潭寺、賴家店、聖燈四個涉農街道的“城中村”改造項目。

“經過十多年的接力,目前已基本完成了4個‘城中村’改造工作目標,一個個‘五無’老場鎮如今已變成現代化城區,近3萬村民變為居民。”區住建交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

三、

老舊院落改造 新小區魅力十足

“圈地養雞?過去式啦!”

建設路街道培華路社區

紅光苑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改造前的紅光苑 (圖片由建設路街道培華路社區提供)

今年69歲的範連生在紅光片區(原紅光電子管廠宿舍區)已經生活了快50年,期間親歷工廠破產、片區拆遷,他都不曾離開。

1992年,範連生搬進紅光苑的一套兩居室,小區從“三無院落”到現在“一房難求”的歷程,範連生了如指掌。

"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嘿,夥伴~你還記得以前居住的老小區嗎?回家時,總站在一樓深吸一口氣,不停歇地跑到五六層?院子一樓外,總是被一群老婆婆圈地養著雞?大鐵門口,時不時還有一隻“大黃”衝你搖頭晃尾?一家三口“蝸”在20多平的房子裡,生活“打擠”?……

那曾經的你預想過現在的生活嗎?房間寬敞明亮,清晨陽光散射,推窗見綠,輕聞花香。水電氣三通,進出門有電梯,雨天再也沒有泥濘。一家三口在家“施展開拳腳”,輕輕鬆鬆。……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有居”變“優居”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成華市民的居住環境就是這樣,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成華歷經了“東調”“北改”兩次大型的城市升級行動,期間相繼啟動實施了棚戶區改造、城中村改造、老舊院落改造等工程,居民居住空間不斷升級擴大,小區環境更加優美,生活配套愈加完善,逐步實現了從“居者有其屋”向“居者優其屋”的跨越。

文章通過三個故事,記錄了老成華人眼中最真實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一、

住房“三級跳” 歷經“棚改”遷新居

-“想要的生活,我們過上了!”-

跳蹬河街道跳蹬河社區

鐵塔廠宿舍區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原鐵塔廠宿舍區(圖片由葉潤全和範惠蓉提供)

1982年,葉潤全結了婚,婚後和妻子範惠蓉“蝸居”在成都一間20餘平方米的小瓦房裡,這間“婚房”還是親戚的房子,房屋中間靠擋板隔開,葉潤全和妻子住裡間,親戚住外間。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原鐵塔廠宿舍區(圖片由葉潤全和範惠蓉提供)

“那時我們住的房子談不上是‘家’,只是一個能遮風擋雨的地方,我們的房間還特別小,一張床就差不多塞滿了。”

回憶起最初的居住環境,葉潤全用了狹小、擁擠、挪不開身幾個詞簡單概括。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原鐵塔廠宿舍區(圖片由葉潤全和範惠蓉提供)

十年後,在鐵塔廠工作的範惠蓉分得一套單位宿舍,小兩口帶著7歲的兒子搬進了新家。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在這套50多平方米的兩居室裡,一家人的生活得到改善。“在新家裡總算是能‘施展開拳腳’了。”

相較於以前的居住條件,葉潤全對新家十分滿意,慢慢地添了很多傢俱家電,在這裡一住就是20多年。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葉潤全和範惠蓉現在的居住環境(圖片由葉潤全和範惠蓉提供)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葉潤全和範惠蓉現在的居住環境(圖片由葉潤全和範惠蓉提供)

直到 2013年,鐵塔廠宿舍區被列入棚戶區改造計劃

2016年,範惠蓉拿到了一筆拆遷安置費,一家人添了些錢在雲水苑買了房,搬進了89平的小套三,房子無論從採光、通風、裝修等,都提高了好幾個檔次,一家人過上了夢寐以求的“優居”生活。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葉潤全和範惠蓉現在的居住環境(圖片由葉潤全和範惠蓉提供)

◑:在成華,和葉潤全一樣經歷了住房“三級跳”的居民,還有很多。據統計,2012年至今,成華區完成148個危舊房棚戶區改造,累計投入資金480億元,幫助2.5萬餘戶居民實現“出棚進樓”

二、

“城中村”改造 村民“喜提”電梯房

“我們,搬進電梯公寓啦!”

保和街道團結社區

賴家店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原賴家店菜市巷子舊居 (圖片由楊光福提供)

十多年前,楊光福拿著一臺“傻瓜”相機開始四處走走拍拍,就這樣把2006年的保和場(民間俗稱賴家店)定格在了照片裡。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原賴家店雞市巷 (圖片由楊光福提供)

“賴家店主要由三街三巷組成,這張拍的是雞市巷,這張是和平巷……”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保和場居民,楊光福能夠清晰記得每張照片所拍攝的位置。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原賴家店 (圖片由保和街道提供)

楊光福拿著老照片,很多過去的景象至今還歷歷在目——

“以前出門全是土路,真的是‘天晴一把刀,下雨一包糟’,雨天泥濘深及腳背,晴天沙塵滾滾。那時家裡也沒有廁所,只能去巷子裡的‘公共廁所’排隊。”

“十多年前,每家每戶還沒有自來水,在場鎮外的農田低窪處,大家籌資打了口水井,築了一個水塔,用抽水機將井水送上水塔,安上水管,供應全鎮人飲用。”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現在的人居環境(圖片由保和街道提供)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現在的人居環境(圖片由保和街道提供)

直到2008年,賴家店作為“城中村”建設改造項目被拆遷,重新屹立起的東錦城等新興小區,讓賴家店群眾擁有了更好的生活環境,人們歡喜地搬進了電梯公寓。

現在家裡水電氣三通,小區風景優美,配套設施齊全,物業管理完善,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幸福。”楊光福感慨道。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現在的人居環境(圖片由保和街道提供)

◑:2004年以來,成華陸續啟動青龍、龍潭寺、賴家店、聖燈四個涉農街道的“城中村”改造項目。

“經過十多年的接力,目前已基本完成了4個‘城中村’改造工作目標,一個個‘五無’老場鎮如今已變成現代化城區,近3萬村民變為居民。”區住建交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

三、

老舊院落改造 新小區魅力十足

“圈地養雞?過去式啦!”

建設路街道培華路社區

紅光苑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改造前的紅光苑 (圖片由建設路街道培華路社區提供)

今年69歲的範連生在紅光片區(原紅光電子管廠宿舍區)已經生活了快50年,期間親歷工廠破產、片區拆遷,他都不曾離開。

1992年,範連生搬進紅光苑的一套兩居室,小區從“三無院落”到現在“一房難求”的歷程,範連生了如指掌。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改造前的紅光苑 (圖片由建設路街道培華路社區提供)

回憶起以前的生活環境,範連生滔滔不絕——

“以前,小區的生活環境極其糟糕,不僅有居民在院子裡亂堆亂放,更有些一樓的住戶在門前圈地養雞。”

“人們在院子裡亂堆亂放、私搭亂建,導致路面變窄,小區裡又住了很多老年人,要是發生什麼緊急狀況,救護車、消防車根本進不來,容易延誤急救時間,後果不堪設想。”

"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嘿,夥伴~你還記得以前居住的老小區嗎?回家時,總站在一樓深吸一口氣,不停歇地跑到五六層?院子一樓外,總是被一群老婆婆圈地養著雞?大鐵門口,時不時還有一隻“大黃”衝你搖頭晃尾?一家三口“蝸”在20多平的房子裡,生活“打擠”?……

那曾經的你預想過現在的生活嗎?房間寬敞明亮,清晨陽光散射,推窗見綠,輕聞花香。水電氣三通,進出門有電梯,雨天再也沒有泥濘。一家三口在家“施展開拳腳”,輕輕鬆鬆。……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有居”變“優居”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成華市民的居住環境就是這樣,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成華歷經了“東調”“北改”兩次大型的城市升級行動,期間相繼啟動實施了棚戶區改造、城中村改造、老舊院落改造等工程,居民居住空間不斷升級擴大,小區環境更加優美,生活配套愈加完善,逐步實現了從“居者有其屋”向“居者優其屋”的跨越。

文章通過三個故事,記錄了老成華人眼中最真實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一、

住房“三級跳” 歷經“棚改”遷新居

-“想要的生活,我們過上了!”-

跳蹬河街道跳蹬河社區

鐵塔廠宿舍區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原鐵塔廠宿舍區(圖片由葉潤全和範惠蓉提供)

1982年,葉潤全結了婚,婚後和妻子範惠蓉“蝸居”在成都一間20餘平方米的小瓦房裡,這間“婚房”還是親戚的房子,房屋中間靠擋板隔開,葉潤全和妻子住裡間,親戚住外間。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原鐵塔廠宿舍區(圖片由葉潤全和範惠蓉提供)

“那時我們住的房子談不上是‘家’,只是一個能遮風擋雨的地方,我們的房間還特別小,一張床就差不多塞滿了。”

回憶起最初的居住環境,葉潤全用了狹小、擁擠、挪不開身幾個詞簡單概括。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原鐵塔廠宿舍區(圖片由葉潤全和範惠蓉提供)

十年後,在鐵塔廠工作的範惠蓉分得一套單位宿舍,小兩口帶著7歲的兒子搬進了新家。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在這套50多平方米的兩居室裡,一家人的生活得到改善。“在新家裡總算是能‘施展開拳腳’了。”

相較於以前的居住條件,葉潤全對新家十分滿意,慢慢地添了很多傢俱家電,在這裡一住就是20多年。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葉潤全和範惠蓉現在的居住環境(圖片由葉潤全和範惠蓉提供)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葉潤全和範惠蓉現在的居住環境(圖片由葉潤全和範惠蓉提供)

直到 2013年,鐵塔廠宿舍區被列入棚戶區改造計劃

2016年,範惠蓉拿到了一筆拆遷安置費,一家人添了些錢在雲水苑買了房,搬進了89平的小套三,房子無論從採光、通風、裝修等,都提高了好幾個檔次,一家人過上了夢寐以求的“優居”生活。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葉潤全和範惠蓉現在的居住環境(圖片由葉潤全和範惠蓉提供)

◑:在成華,和葉潤全一樣經歷了住房“三級跳”的居民,還有很多。據統計,2012年至今,成華區完成148個危舊房棚戶區改造,累計投入資金480億元,幫助2.5萬餘戶居民實現“出棚進樓”

二、

“城中村”改造 村民“喜提”電梯房

“我們,搬進電梯公寓啦!”

保和街道團結社區

賴家店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原賴家店菜市巷子舊居 (圖片由楊光福提供)

十多年前,楊光福拿著一臺“傻瓜”相機開始四處走走拍拍,就這樣把2006年的保和場(民間俗稱賴家店)定格在了照片裡。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原賴家店雞市巷 (圖片由楊光福提供)

“賴家店主要由三街三巷組成,這張拍的是雞市巷,這張是和平巷……”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保和場居民,楊光福能夠清晰記得每張照片所拍攝的位置。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原賴家店 (圖片由保和街道提供)

楊光福拿著老照片,很多過去的景象至今還歷歷在目——

“以前出門全是土路,真的是‘天晴一把刀,下雨一包糟’,雨天泥濘深及腳背,晴天沙塵滾滾。那時家裡也沒有廁所,只能去巷子裡的‘公共廁所’排隊。”

“十多年前,每家每戶還沒有自來水,在場鎮外的農田低窪處,大家籌資打了口水井,築了一個水塔,用抽水機將井水送上水塔,安上水管,供應全鎮人飲用。”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現在的人居環境(圖片由保和街道提供)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現在的人居環境(圖片由保和街道提供)

直到2008年,賴家店作為“城中村”建設改造項目被拆遷,重新屹立起的東錦城等新興小區,讓賴家店群眾擁有了更好的生活環境,人們歡喜地搬進了電梯公寓。

現在家裡水電氣三通,小區風景優美,配套設施齊全,物業管理完善,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幸福。”楊光福感慨道。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現在的人居環境(圖片由保和街道提供)

◑:2004年以來,成華陸續啟動青龍、龍潭寺、賴家店、聖燈四個涉農街道的“城中村”改造項目。

“經過十多年的接力,目前已基本完成了4個‘城中村’改造工作目標,一個個‘五無’老場鎮如今已變成現代化城區,近3萬村民變為居民。”區住建交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

三、

老舊院落改造 新小區魅力十足

“圈地養雞?過去式啦!”

建設路街道培華路社區

紅光苑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改造前的紅光苑 (圖片由建設路街道培華路社區提供)

今年69歲的範連生在紅光片區(原紅光電子管廠宿舍區)已經生活了快50年,期間親歷工廠破產、片區拆遷,他都不曾離開。

1992年,範連生搬進紅光苑的一套兩居室,小區從“三無院落”到現在“一房難求”的歷程,範連生了如指掌。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改造前的紅光苑 (圖片由建設路街道培華路社區提供)

回憶起以前的生活環境,範連生滔滔不絕——

“以前,小區的生活環境極其糟糕,不僅有居民在院子裡亂堆亂放,更有些一樓的住戶在門前圈地養雞。”

“人們在院子裡亂堆亂放、私搭亂建,導致路面變窄,小區裡又住了很多老年人,要是發生什麼緊急狀況,救護車、消防車根本進不來,容易延誤急救時間,後果不堪設想。”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改造前的紅光苑 (圖片由建設路街道培華路社區提供)

2015年,成華對紅光苑進行老舊院落改造,除了拓寬院內路面,清除違章搭建,在每個單元安裝防盜門外,小區還成立了居民自治小組,建立起一個良性的循環。居民自治小組一經成立,範連生就主動報名成為了小組一員。

"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嘿,夥伴~你還記得以前居住的老小區嗎?回家時,總站在一樓深吸一口氣,不停歇地跑到五六層?院子一樓外,總是被一群老婆婆圈地養著雞?大鐵門口,時不時還有一隻“大黃”衝你搖頭晃尾?一家三口“蝸”在20多平的房子裡,生活“打擠”?……

那曾經的你預想過現在的生活嗎?房間寬敞明亮,清晨陽光散射,推窗見綠,輕聞花香。水電氣三通,進出門有電梯,雨天再也沒有泥濘。一家三口在家“施展開拳腳”,輕輕鬆鬆。……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有居”變“優居”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成華市民的居住環境就是這樣,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成華歷經了“東調”“北改”兩次大型的城市升級行動,期間相繼啟動實施了棚戶區改造、城中村改造、老舊院落改造等工程,居民居住空間不斷升級擴大,小區環境更加優美,生活配套愈加完善,逐步實現了從“居者有其屋”向“居者優其屋”的跨越。

文章通過三個故事,記錄了老成華人眼中最真實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一、

住房“三級跳” 歷經“棚改”遷新居

-“想要的生活,我們過上了!”-

跳蹬河街道跳蹬河社區

鐵塔廠宿舍區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原鐵塔廠宿舍區(圖片由葉潤全和範惠蓉提供)

1982年,葉潤全結了婚,婚後和妻子範惠蓉“蝸居”在成都一間20餘平方米的小瓦房裡,這間“婚房”還是親戚的房子,房屋中間靠擋板隔開,葉潤全和妻子住裡間,親戚住外間。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原鐵塔廠宿舍區(圖片由葉潤全和範惠蓉提供)

“那時我們住的房子談不上是‘家’,只是一個能遮風擋雨的地方,我們的房間還特別小,一張床就差不多塞滿了。”

回憶起最初的居住環境,葉潤全用了狹小、擁擠、挪不開身幾個詞簡單概括。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原鐵塔廠宿舍區(圖片由葉潤全和範惠蓉提供)

十年後,在鐵塔廠工作的範惠蓉分得一套單位宿舍,小兩口帶著7歲的兒子搬進了新家。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在這套50多平方米的兩居室裡,一家人的生活得到改善。“在新家裡總算是能‘施展開拳腳’了。”

相較於以前的居住條件,葉潤全對新家十分滿意,慢慢地添了很多傢俱家電,在這裡一住就是20多年。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葉潤全和範惠蓉現在的居住環境(圖片由葉潤全和範惠蓉提供)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葉潤全和範惠蓉現在的居住環境(圖片由葉潤全和範惠蓉提供)

直到 2013年,鐵塔廠宿舍區被列入棚戶區改造計劃

2016年,範惠蓉拿到了一筆拆遷安置費,一家人添了些錢在雲水苑買了房,搬進了89平的小套三,房子無論從採光、通風、裝修等,都提高了好幾個檔次,一家人過上了夢寐以求的“優居”生活。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葉潤全和範惠蓉現在的居住環境(圖片由葉潤全和範惠蓉提供)

◑:在成華,和葉潤全一樣經歷了住房“三級跳”的居民,還有很多。據統計,2012年至今,成華區完成148個危舊房棚戶區改造,累計投入資金480億元,幫助2.5萬餘戶居民實現“出棚進樓”

二、

“城中村”改造 村民“喜提”電梯房

“我們,搬進電梯公寓啦!”

保和街道團結社區

賴家店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原賴家店菜市巷子舊居 (圖片由楊光福提供)

十多年前,楊光福拿著一臺“傻瓜”相機開始四處走走拍拍,就這樣把2006年的保和場(民間俗稱賴家店)定格在了照片裡。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原賴家店雞市巷 (圖片由楊光福提供)

“賴家店主要由三街三巷組成,這張拍的是雞市巷,這張是和平巷……”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保和場居民,楊光福能夠清晰記得每張照片所拍攝的位置。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原賴家店 (圖片由保和街道提供)

楊光福拿著老照片,很多過去的景象至今還歷歷在目——

“以前出門全是土路,真的是‘天晴一把刀,下雨一包糟’,雨天泥濘深及腳背,晴天沙塵滾滾。那時家裡也沒有廁所,只能去巷子裡的‘公共廁所’排隊。”

“十多年前,每家每戶還沒有自來水,在場鎮外的農田低窪處,大家籌資打了口水井,築了一個水塔,用抽水機將井水送上水塔,安上水管,供應全鎮人飲用。”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現在的人居環境(圖片由保和街道提供)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現在的人居環境(圖片由保和街道提供)

直到2008年,賴家店作為“城中村”建設改造項目被拆遷,重新屹立起的東錦城等新興小區,讓賴家店群眾擁有了更好的生活環境,人們歡喜地搬進了電梯公寓。

現在家裡水電氣三通,小區風景優美,配套設施齊全,物業管理完善,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幸福。”楊光福感慨道。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現在的人居環境(圖片由保和街道提供)

◑:2004年以來,成華陸續啟動青龍、龍潭寺、賴家店、聖燈四個涉農街道的“城中村”改造項目。

“經過十多年的接力,目前已基本完成了4個‘城中村’改造工作目標,一個個‘五無’老場鎮如今已變成現代化城區,近3萬村民變為居民。”區住建交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

三、

老舊院落改造 新小區魅力十足

“圈地養雞?過去式啦!”

建設路街道培華路社區

紅光苑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改造前的紅光苑 (圖片由建設路街道培華路社區提供)

今年69歲的範連生在紅光片區(原紅光電子管廠宿舍區)已經生活了快50年,期間親歷工廠破產、片區拆遷,他都不曾離開。

1992年,範連生搬進紅光苑的一套兩居室,小區從“三無院落”到現在“一房難求”的歷程,範連生了如指掌。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改造前的紅光苑 (圖片由建設路街道培華路社區提供)

回憶起以前的生活環境,範連生滔滔不絕——

“以前,小區的生活環境極其糟糕,不僅有居民在院子裡亂堆亂放,更有些一樓的住戶在門前圈地養雞。”

“人們在院子裡亂堆亂放、私搭亂建,導致路面變窄,小區裡又住了很多老年人,要是發生什麼緊急狀況,救護車、消防車根本進不來,容易延誤急救時間,後果不堪設想。”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改造前的紅光苑 (圖片由建設路街道培華路社區提供)

2015年,成華對紅光苑進行老舊院落改造,除了拓寬院內路面,清除違章搭建,在每個單元安裝防盜門外,小區還成立了居民自治小組,建立起一個良性的循環。居民自治小組一經成立,範連生就主動報名成為了小組一員。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改造後的紅光苑 (圖片由建設路街道培華路社區提供)

"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嘿,夥伴~你還記得以前居住的老小區嗎?回家時,總站在一樓深吸一口氣,不停歇地跑到五六層?院子一樓外,總是被一群老婆婆圈地養著雞?大鐵門口,時不時還有一隻“大黃”衝你搖頭晃尾?一家三口“蝸”在20多平的房子裡,生活“打擠”?……

那曾經的你預想過現在的生活嗎?房間寬敞明亮,清晨陽光散射,推窗見綠,輕聞花香。水電氣三通,進出門有電梯,雨天再也沒有泥濘。一家三口在家“施展開拳腳”,輕輕鬆鬆。……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有居”變“優居”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成華市民的居住環境就是這樣,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成華歷經了“東調”“北改”兩次大型的城市升級行動,期間相繼啟動實施了棚戶區改造、城中村改造、老舊院落改造等工程,居民居住空間不斷升級擴大,小區環境更加優美,生活配套愈加完善,逐步實現了從“居者有其屋”向“居者優其屋”的跨越。

文章通過三個故事,記錄了老成華人眼中最真實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一、

住房“三級跳” 歷經“棚改”遷新居

-“想要的生活,我們過上了!”-

跳蹬河街道跳蹬河社區

鐵塔廠宿舍區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原鐵塔廠宿舍區(圖片由葉潤全和範惠蓉提供)

1982年,葉潤全結了婚,婚後和妻子範惠蓉“蝸居”在成都一間20餘平方米的小瓦房裡,這間“婚房”還是親戚的房子,房屋中間靠擋板隔開,葉潤全和妻子住裡間,親戚住外間。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原鐵塔廠宿舍區(圖片由葉潤全和範惠蓉提供)

“那時我們住的房子談不上是‘家’,只是一個能遮風擋雨的地方,我們的房間還特別小,一張床就差不多塞滿了。”

回憶起最初的居住環境,葉潤全用了狹小、擁擠、挪不開身幾個詞簡單概括。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原鐵塔廠宿舍區(圖片由葉潤全和範惠蓉提供)

十年後,在鐵塔廠工作的範惠蓉分得一套單位宿舍,小兩口帶著7歲的兒子搬進了新家。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在這套50多平方米的兩居室裡,一家人的生活得到改善。“在新家裡總算是能‘施展開拳腳’了。”

相較於以前的居住條件,葉潤全對新家十分滿意,慢慢地添了很多傢俱家電,在這裡一住就是20多年。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葉潤全和範惠蓉現在的居住環境(圖片由葉潤全和範惠蓉提供)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葉潤全和範惠蓉現在的居住環境(圖片由葉潤全和範惠蓉提供)

直到 2013年,鐵塔廠宿舍區被列入棚戶區改造計劃

2016年,範惠蓉拿到了一筆拆遷安置費,一家人添了些錢在雲水苑買了房,搬進了89平的小套三,房子無論從採光、通風、裝修等,都提高了好幾個檔次,一家人過上了夢寐以求的“優居”生活。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葉潤全和範惠蓉現在的居住環境(圖片由葉潤全和範惠蓉提供)

◑:在成華,和葉潤全一樣經歷了住房“三級跳”的居民,還有很多。據統計,2012年至今,成華區完成148個危舊房棚戶區改造,累計投入資金480億元,幫助2.5萬餘戶居民實現“出棚進樓”

二、

“城中村”改造 村民“喜提”電梯房

“我們,搬進電梯公寓啦!”

保和街道團結社區

賴家店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原賴家店菜市巷子舊居 (圖片由楊光福提供)

十多年前,楊光福拿著一臺“傻瓜”相機開始四處走走拍拍,就這樣把2006年的保和場(民間俗稱賴家店)定格在了照片裡。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原賴家店雞市巷 (圖片由楊光福提供)

“賴家店主要由三街三巷組成,這張拍的是雞市巷,這張是和平巷……”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保和場居民,楊光福能夠清晰記得每張照片所拍攝的位置。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原賴家店 (圖片由保和街道提供)

楊光福拿著老照片,很多過去的景象至今還歷歷在目——

“以前出門全是土路,真的是‘天晴一把刀,下雨一包糟’,雨天泥濘深及腳背,晴天沙塵滾滾。那時家裡也沒有廁所,只能去巷子裡的‘公共廁所’排隊。”

“十多年前,每家每戶還沒有自來水,在場鎮外的農田低窪處,大家籌資打了口水井,築了一個水塔,用抽水機將井水送上水塔,安上水管,供應全鎮人飲用。”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現在的人居環境(圖片由保和街道提供)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現在的人居環境(圖片由保和街道提供)

直到2008年,賴家店作為“城中村”建設改造項目被拆遷,重新屹立起的東錦城等新興小區,讓賴家店群眾擁有了更好的生活環境,人們歡喜地搬進了電梯公寓。

現在家裡水電氣三通,小區風景優美,配套設施齊全,物業管理完善,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幸福。”楊光福感慨道。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現在的人居環境(圖片由保和街道提供)

◑:2004年以來,成華陸續啟動青龍、龍潭寺、賴家店、聖燈四個涉農街道的“城中村”改造項目。

“經過十多年的接力,目前已基本完成了4個‘城中村’改造工作目標,一個個‘五無’老場鎮如今已變成現代化城區,近3萬村民變為居民。”區住建交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

三、

老舊院落改造 新小區魅力十足

“圈地養雞?過去式啦!”

建設路街道培華路社區

紅光苑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改造前的紅光苑 (圖片由建設路街道培華路社區提供)

今年69歲的範連生在紅光片區(原紅光電子管廠宿舍區)已經生活了快50年,期間親歷工廠破產、片區拆遷,他都不曾離開。

1992年,範連生搬進紅光苑的一套兩居室,小區從“三無院落”到現在“一房難求”的歷程,範連生了如指掌。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改造前的紅光苑 (圖片由建設路街道培華路社區提供)

回憶起以前的生活環境,範連生滔滔不絕——

“以前,小區的生活環境極其糟糕,不僅有居民在院子裡亂堆亂放,更有些一樓的住戶在門前圈地養雞。”

“人們在院子裡亂堆亂放、私搭亂建,導致路面變窄,小區裡又住了很多老年人,要是發生什麼緊急狀況,救護車、消防車根本進不來,容易延誤急救時間,後果不堪設想。”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改造前的紅光苑 (圖片由建設路街道培華路社區提供)

2015年,成華對紅光苑進行老舊院落改造,除了拓寬院內路面,清除違章搭建,在每個單元安裝防盜門外,小區還成立了居民自治小組,建立起一個良性的循環。居民自治小組一經成立,範連生就主動報名成為了小組一員。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改造後的紅光苑 (圖片由建設路街道培華路社區提供)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改造後的紅光苑 (圖片由建設路街道培華路社區提供)

"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嘿,夥伴~你還記得以前居住的老小區嗎?回家時,總站在一樓深吸一口氣,不停歇地跑到五六層?院子一樓外,總是被一群老婆婆圈地養著雞?大鐵門口,時不時還有一隻“大黃”衝你搖頭晃尾?一家三口“蝸”在20多平的房子裡,生活“打擠”?……

那曾經的你預想過現在的生活嗎?房間寬敞明亮,清晨陽光散射,推窗見綠,輕聞花香。水電氣三通,進出門有電梯,雨天再也沒有泥濘。一家三口在家“施展開拳腳”,輕輕鬆鬆。……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有居”變“優居”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成華市民的居住環境就是這樣,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成華歷經了“東調”“北改”兩次大型的城市升級行動,期間相繼啟動實施了棚戶區改造、城中村改造、老舊院落改造等工程,居民居住空間不斷升級擴大,小區環境更加優美,生活配套愈加完善,逐步實現了從“居者有其屋”向“居者優其屋”的跨越。

文章通過三個故事,記錄了老成華人眼中最真實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一、

住房“三級跳” 歷經“棚改”遷新居

-“想要的生活,我們過上了!”-

跳蹬河街道跳蹬河社區

鐵塔廠宿舍區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原鐵塔廠宿舍區(圖片由葉潤全和範惠蓉提供)

1982年,葉潤全結了婚,婚後和妻子範惠蓉“蝸居”在成都一間20餘平方米的小瓦房裡,這間“婚房”還是親戚的房子,房屋中間靠擋板隔開,葉潤全和妻子住裡間,親戚住外間。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原鐵塔廠宿舍區(圖片由葉潤全和範惠蓉提供)

“那時我們住的房子談不上是‘家’,只是一個能遮風擋雨的地方,我們的房間還特別小,一張床就差不多塞滿了。”

回憶起最初的居住環境,葉潤全用了狹小、擁擠、挪不開身幾個詞簡單概括。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原鐵塔廠宿舍區(圖片由葉潤全和範惠蓉提供)

十年後,在鐵塔廠工作的範惠蓉分得一套單位宿舍,小兩口帶著7歲的兒子搬進了新家。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在這套50多平方米的兩居室裡,一家人的生活得到改善。“在新家裡總算是能‘施展開拳腳’了。”

相較於以前的居住條件,葉潤全對新家十分滿意,慢慢地添了很多傢俱家電,在這裡一住就是20多年。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葉潤全和範惠蓉現在的居住環境(圖片由葉潤全和範惠蓉提供)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葉潤全和範惠蓉現在的居住環境(圖片由葉潤全和範惠蓉提供)

直到 2013年,鐵塔廠宿舍區被列入棚戶區改造計劃

2016年,範惠蓉拿到了一筆拆遷安置費,一家人添了些錢在雲水苑買了房,搬進了89平的小套三,房子無論從採光、通風、裝修等,都提高了好幾個檔次,一家人過上了夢寐以求的“優居”生活。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葉潤全和範惠蓉現在的居住環境(圖片由葉潤全和範惠蓉提供)

◑:在成華,和葉潤全一樣經歷了住房“三級跳”的居民,還有很多。據統計,2012年至今,成華區完成148個危舊房棚戶區改造,累計投入資金480億元,幫助2.5萬餘戶居民實現“出棚進樓”

二、

“城中村”改造 村民“喜提”電梯房

“我們,搬進電梯公寓啦!”

保和街道團結社區

賴家店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原賴家店菜市巷子舊居 (圖片由楊光福提供)

十多年前,楊光福拿著一臺“傻瓜”相機開始四處走走拍拍,就這樣把2006年的保和場(民間俗稱賴家店)定格在了照片裡。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原賴家店雞市巷 (圖片由楊光福提供)

“賴家店主要由三街三巷組成,這張拍的是雞市巷,這張是和平巷……”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保和場居民,楊光福能夠清晰記得每張照片所拍攝的位置。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原賴家店 (圖片由保和街道提供)

楊光福拿著老照片,很多過去的景象至今還歷歷在目——

“以前出門全是土路,真的是‘天晴一把刀,下雨一包糟’,雨天泥濘深及腳背,晴天沙塵滾滾。那時家裡也沒有廁所,只能去巷子裡的‘公共廁所’排隊。”

“十多年前,每家每戶還沒有自來水,在場鎮外的農田低窪處,大家籌資打了口水井,築了一個水塔,用抽水機將井水送上水塔,安上水管,供應全鎮人飲用。”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現在的人居環境(圖片由保和街道提供)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現在的人居環境(圖片由保和街道提供)

直到2008年,賴家店作為“城中村”建設改造項目被拆遷,重新屹立起的東錦城等新興小區,讓賴家店群眾擁有了更好的生活環境,人們歡喜地搬進了電梯公寓。

現在家裡水電氣三通,小區風景優美,配套設施齊全,物業管理完善,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幸福。”楊光福感慨道。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現在的人居環境(圖片由保和街道提供)

◑:2004年以來,成華陸續啟動青龍、龍潭寺、賴家店、聖燈四個涉農街道的“城中村”改造項目。

“經過十多年的接力,目前已基本完成了4個‘城中村’改造工作目標,一個個‘五無’老場鎮如今已變成現代化城區,近3萬村民變為居民。”區住建交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

三、

老舊院落改造 新小區魅力十足

“圈地養雞?過去式啦!”

建設路街道培華路社區

紅光苑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改造前的紅光苑 (圖片由建設路街道培華路社區提供)

今年69歲的範連生在紅光片區(原紅光電子管廠宿舍區)已經生活了快50年,期間親歷工廠破產、片區拆遷,他都不曾離開。

1992年,範連生搬進紅光苑的一套兩居室,小區從“三無院落”到現在“一房難求”的歷程,範連生了如指掌。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改造前的紅光苑 (圖片由建設路街道培華路社區提供)

回憶起以前的生活環境,範連生滔滔不絕——

“以前,小區的生活環境極其糟糕,不僅有居民在院子裡亂堆亂放,更有些一樓的住戶在門前圈地養雞。”

“人們在院子裡亂堆亂放、私搭亂建,導致路面變窄,小區裡又住了很多老年人,要是發生什麼緊急狀況,救護車、消防車根本進不來,容易延誤急救時間,後果不堪設想。”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改造前的紅光苑 (圖片由建設路街道培華路社區提供)

2015年,成華對紅光苑進行老舊院落改造,除了拓寬院內路面,清除違章搭建,在每個單元安裝防盜門外,小區還成立了居民自治小組,建立起一個良性的循環。居民自治小組一經成立,範連生就主動報名成為了小組一員。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改造後的紅光苑 (圖片由建設路街道培華路社區提供)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改造後的紅光苑 (圖片由建設路街道培華路社區提供)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改造後的紅光苑 (圖片由建設路街道培華路社區提供)

如今,看著小區環境煥然一新,院子裡整潔乾淨、秩序井然,範連生感觸良多:“經過整治,小區又變得‘魅力十足’,把前幾年搬出去的幾個老友都吸引了回來。”

"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嘿,夥伴~你還記得以前居住的老小區嗎?回家時,總站在一樓深吸一口氣,不停歇地跑到五六層?院子一樓外,總是被一群老婆婆圈地養著雞?大鐵門口,時不時還有一隻“大黃”衝你搖頭晃尾?一家三口“蝸”在20多平的房子裡,生活“打擠”?……

那曾經的你預想過現在的生活嗎?房間寬敞明亮,清晨陽光散射,推窗見綠,輕聞花香。水電氣三通,進出門有電梯,雨天再也沒有泥濘。一家三口在家“施展開拳腳”,輕輕鬆鬆。……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有居”變“優居”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成華市民的居住環境就是這樣,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成華歷經了“東調”“北改”兩次大型的城市升級行動,期間相繼啟動實施了棚戶區改造、城中村改造、老舊院落改造等工程,居民居住空間不斷升級擴大,小區環境更加優美,生活配套愈加完善,逐步實現了從“居者有其屋”向“居者優其屋”的跨越。

文章通過三個故事,記錄了老成華人眼中最真實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一、

住房“三級跳” 歷經“棚改”遷新居

-“想要的生活,我們過上了!”-

跳蹬河街道跳蹬河社區

鐵塔廠宿舍區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原鐵塔廠宿舍區(圖片由葉潤全和範惠蓉提供)

1982年,葉潤全結了婚,婚後和妻子範惠蓉“蝸居”在成都一間20餘平方米的小瓦房裡,這間“婚房”還是親戚的房子,房屋中間靠擋板隔開,葉潤全和妻子住裡間,親戚住外間。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原鐵塔廠宿舍區(圖片由葉潤全和範惠蓉提供)

“那時我們住的房子談不上是‘家’,只是一個能遮風擋雨的地方,我們的房間還特別小,一張床就差不多塞滿了。”

回憶起最初的居住環境,葉潤全用了狹小、擁擠、挪不開身幾個詞簡單概括。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原鐵塔廠宿舍區(圖片由葉潤全和範惠蓉提供)

十年後,在鐵塔廠工作的範惠蓉分得一套單位宿舍,小兩口帶著7歲的兒子搬進了新家。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在這套50多平方米的兩居室裡,一家人的生活得到改善。“在新家裡總算是能‘施展開拳腳’了。”

相較於以前的居住條件,葉潤全對新家十分滿意,慢慢地添了很多傢俱家電,在這裡一住就是20多年。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葉潤全和範惠蓉現在的居住環境(圖片由葉潤全和範惠蓉提供)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葉潤全和範惠蓉現在的居住環境(圖片由葉潤全和範惠蓉提供)

直到 2013年,鐵塔廠宿舍區被列入棚戶區改造計劃

2016年,範惠蓉拿到了一筆拆遷安置費,一家人添了些錢在雲水苑買了房,搬進了89平的小套三,房子無論從採光、通風、裝修等,都提高了好幾個檔次,一家人過上了夢寐以求的“優居”生活。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葉潤全和範惠蓉現在的居住環境(圖片由葉潤全和範惠蓉提供)

◑:在成華,和葉潤全一樣經歷了住房“三級跳”的居民,還有很多。據統計,2012年至今,成華區完成148個危舊房棚戶區改造,累計投入資金480億元,幫助2.5萬餘戶居民實現“出棚進樓”

二、

“城中村”改造 村民“喜提”電梯房

“我們,搬進電梯公寓啦!”

保和街道團結社區

賴家店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原賴家店菜市巷子舊居 (圖片由楊光福提供)

十多年前,楊光福拿著一臺“傻瓜”相機開始四處走走拍拍,就這樣把2006年的保和場(民間俗稱賴家店)定格在了照片裡。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原賴家店雞市巷 (圖片由楊光福提供)

“賴家店主要由三街三巷組成,這張拍的是雞市巷,這張是和平巷……”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保和場居民,楊光福能夠清晰記得每張照片所拍攝的位置。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原賴家店 (圖片由保和街道提供)

楊光福拿著老照片,很多過去的景象至今還歷歷在目——

“以前出門全是土路,真的是‘天晴一把刀,下雨一包糟’,雨天泥濘深及腳背,晴天沙塵滾滾。那時家裡也沒有廁所,只能去巷子裡的‘公共廁所’排隊。”

“十多年前,每家每戶還沒有自來水,在場鎮外的農田低窪處,大家籌資打了口水井,築了一個水塔,用抽水機將井水送上水塔,安上水管,供應全鎮人飲用。”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現在的人居環境(圖片由保和街道提供)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現在的人居環境(圖片由保和街道提供)

直到2008年,賴家店作為“城中村”建設改造項目被拆遷,重新屹立起的東錦城等新興小區,讓賴家店群眾擁有了更好的生活環境,人們歡喜地搬進了電梯公寓。

現在家裡水電氣三通,小區風景優美,配套設施齊全,物業管理完善,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幸福。”楊光福感慨道。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現在的人居環境(圖片由保和街道提供)

◑:2004年以來,成華陸續啟動青龍、龍潭寺、賴家店、聖燈四個涉農街道的“城中村”改造項目。

“經過十多年的接力,目前已基本完成了4個‘城中村’改造工作目標,一個個‘五無’老場鎮如今已變成現代化城區,近3萬村民變為居民。”區住建交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

三、

老舊院落改造 新小區魅力十足

“圈地養雞?過去式啦!”

建設路街道培華路社區

紅光苑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改造前的紅光苑 (圖片由建設路街道培華路社區提供)

今年69歲的範連生在紅光片區(原紅光電子管廠宿舍區)已經生活了快50年,期間親歷工廠破產、片區拆遷,他都不曾離開。

1992年,範連生搬進紅光苑的一套兩居室,小區從“三無院落”到現在“一房難求”的歷程,範連生了如指掌。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改造前的紅光苑 (圖片由建設路街道培華路社區提供)

回憶起以前的生活環境,範連生滔滔不絕——

“以前,小區的生活環境極其糟糕,不僅有居民在院子裡亂堆亂放,更有些一樓的住戶在門前圈地養雞。”

“人們在院子裡亂堆亂放、私搭亂建,導致路面變窄,小區裡又住了很多老年人,要是發生什麼緊急狀況,救護車、消防車根本進不來,容易延誤急救時間,後果不堪設想。”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改造前的紅光苑 (圖片由建設路街道培華路社區提供)

2015年,成華對紅光苑進行老舊院落改造,除了拓寬院內路面,清除違章搭建,在每個單元安裝防盜門外,小區還成立了居民自治小組,建立起一個良性的循環。居民自治小組一經成立,範連生就主動報名成為了小組一員。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改造後的紅光苑 (圖片由建設路街道培華路社區提供)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改造後的紅光苑 (圖片由建設路街道培華路社區提供)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改造後的紅光苑 (圖片由建設路街道培華路社區提供)

如今,看著小區環境煥然一新,院子裡整潔乾淨、秩序井然,範連生感觸良多:“經過整治,小區又變得‘魅力十足’,把前幾年搬出去的幾個老友都吸引了回來。”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改造後的紅光苑 (圖片由建設路街道培華路社區提供)

◑:據瞭解,2015—2018年,成華區積極推進老舊院落改造工程,共計實施改造老舊院落302個,惠及居民4.5萬餘戶,居民生活環境得以改善,我區老舊院落綜合管理水平全面提升。

70年光陰飛逝,歷史與現實交織。如今,像葉潤全、楊光福、範連生等一大批成華老居民,都在自己溫馨的小家裡過上了幸福生活。

相信不久的未來,在成華人的共同努力下,成華將繪就一幅人居環境更優更美的民生畫卷,並努力為“天府成都·文旅成華”和美麗宜居公園城市示範區建設貢獻更多民生力量。

更多資訊請關注微信公眾號成華頭條(chenghuatoutiao),定期有福利發送哦~

"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嘿,夥伴~你還記得以前居住的老小區嗎?回家時,總站在一樓深吸一口氣,不停歇地跑到五六層?院子一樓外,總是被一群老婆婆圈地養著雞?大鐵門口,時不時還有一隻“大黃”衝你搖頭晃尾?一家三口“蝸”在20多平的房子裡,生活“打擠”?……

那曾經的你預想過現在的生活嗎?房間寬敞明亮,清晨陽光散射,推窗見綠,輕聞花香。水電氣三通,進出門有電梯,雨天再也沒有泥濘。一家三口在家“施展開拳腳”,輕輕鬆鬆。……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有居”變“優居”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成華市民的居住環境就是這樣,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成華歷經了“東調”“北改”兩次大型的城市升級行動,期間相繼啟動實施了棚戶區改造、城中村改造、老舊院落改造等工程,居民居住空間不斷升級擴大,小區環境更加優美,生活配套愈加完善,逐步實現了從“居者有其屋”向“居者優其屋”的跨越。

文章通過三個故事,記錄了老成華人眼中最真實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一、

住房“三級跳” 歷經“棚改”遷新居

-“想要的生活,我們過上了!”-

跳蹬河街道跳蹬河社區

鐵塔廠宿舍區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原鐵塔廠宿舍區(圖片由葉潤全和範惠蓉提供)

1982年,葉潤全結了婚,婚後和妻子範惠蓉“蝸居”在成都一間20餘平方米的小瓦房裡,這間“婚房”還是親戚的房子,房屋中間靠擋板隔開,葉潤全和妻子住裡間,親戚住外間。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原鐵塔廠宿舍區(圖片由葉潤全和範惠蓉提供)

“那時我們住的房子談不上是‘家’,只是一個能遮風擋雨的地方,我們的房間還特別小,一張床就差不多塞滿了。”

回憶起最初的居住環境,葉潤全用了狹小、擁擠、挪不開身幾個詞簡單概括。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原鐵塔廠宿舍區(圖片由葉潤全和範惠蓉提供)

十年後,在鐵塔廠工作的範惠蓉分得一套單位宿舍,小兩口帶著7歲的兒子搬進了新家。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在這套50多平方米的兩居室裡,一家人的生活得到改善。“在新家裡總算是能‘施展開拳腳’了。”

相較於以前的居住條件,葉潤全對新家十分滿意,慢慢地添了很多傢俱家電,在這裡一住就是20多年。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葉潤全和範惠蓉現在的居住環境(圖片由葉潤全和範惠蓉提供)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葉潤全和範惠蓉現在的居住環境(圖片由葉潤全和範惠蓉提供)

直到 2013年,鐵塔廠宿舍區被列入棚戶區改造計劃

2016年,範惠蓉拿到了一筆拆遷安置費,一家人添了些錢在雲水苑買了房,搬進了89平的小套三,房子無論從採光、通風、裝修等,都提高了好幾個檔次,一家人過上了夢寐以求的“優居”生活。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葉潤全和範惠蓉現在的居住環境(圖片由葉潤全和範惠蓉提供)

◑:在成華,和葉潤全一樣經歷了住房“三級跳”的居民,還有很多。據統計,2012年至今,成華區完成148個危舊房棚戶區改造,累計投入資金480億元,幫助2.5萬餘戶居民實現“出棚進樓”

二、

“城中村”改造 村民“喜提”電梯房

“我們,搬進電梯公寓啦!”

保和街道團結社區

賴家店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原賴家店菜市巷子舊居 (圖片由楊光福提供)

十多年前,楊光福拿著一臺“傻瓜”相機開始四處走走拍拍,就這樣把2006年的保和場(民間俗稱賴家店)定格在了照片裡。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原賴家店雞市巷 (圖片由楊光福提供)

“賴家店主要由三街三巷組成,這張拍的是雞市巷,這張是和平巷……”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保和場居民,楊光福能夠清晰記得每張照片所拍攝的位置。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原賴家店 (圖片由保和街道提供)

楊光福拿著老照片,很多過去的景象至今還歷歷在目——

“以前出門全是土路,真的是‘天晴一把刀,下雨一包糟’,雨天泥濘深及腳背,晴天沙塵滾滾。那時家裡也沒有廁所,只能去巷子裡的‘公共廁所’排隊。”

“十多年前,每家每戶還沒有自來水,在場鎮外的農田低窪處,大家籌資打了口水井,築了一個水塔,用抽水機將井水送上水塔,安上水管,供應全鎮人飲用。”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現在的人居環境(圖片由保和街道提供)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現在的人居環境(圖片由保和街道提供)

直到2008年,賴家店作為“城中村”建設改造項目被拆遷,重新屹立起的東錦城等新興小區,讓賴家店群眾擁有了更好的生活環境,人們歡喜地搬進了電梯公寓。

現在家裡水電氣三通,小區風景優美,配套設施齊全,物業管理完善,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幸福。”楊光福感慨道。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現在的人居環境(圖片由保和街道提供)

◑:2004年以來,成華陸續啟動青龍、龍潭寺、賴家店、聖燈四個涉農街道的“城中村”改造項目。

“經過十多年的接力,目前已基本完成了4個‘城中村’改造工作目標,一個個‘五無’老場鎮如今已變成現代化城區,近3萬村民變為居民。”區住建交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

三、

老舊院落改造 新小區魅力十足

“圈地養雞?過去式啦!”

建設路街道培華路社區

紅光苑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改造前的紅光苑 (圖片由建設路街道培華路社區提供)

今年69歲的範連生在紅光片區(原紅光電子管廠宿舍區)已經生活了快50年,期間親歷工廠破產、片區拆遷,他都不曾離開。

1992年,範連生搬進紅光苑的一套兩居室,小區從“三無院落”到現在“一房難求”的歷程,範連生了如指掌。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改造前的紅光苑 (圖片由建設路街道培華路社區提供)

回憶起以前的生活環境,範連生滔滔不絕——

“以前,小區的生活環境極其糟糕,不僅有居民在院子裡亂堆亂放,更有些一樓的住戶在門前圈地養雞。”

“人們在院子裡亂堆亂放、私搭亂建,導致路面變窄,小區裡又住了很多老年人,要是發生什麼緊急狀況,救護車、消防車根本進不來,容易延誤急救時間,後果不堪設想。”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改造前的紅光苑 (圖片由建設路街道培華路社區提供)

2015年,成華對紅光苑進行老舊院落改造,除了拓寬院內路面,清除違章搭建,在每個單元安裝防盜門外,小區還成立了居民自治小組,建立起一個良性的循環。居民自治小組一經成立,範連生就主動報名成為了小組一員。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改造後的紅光苑 (圖片由建設路街道培華路社區提供)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改造後的紅光苑 (圖片由建設路街道培華路社區提供)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改造後的紅光苑 (圖片由建設路街道培華路社區提供)

如今,看著小區環境煥然一新,院子裡整潔乾淨、秩序井然,範連生感觸良多:“經過整治,小區又變得‘魅力十足’,把前幾年搬出去的幾個老友都吸引了回來。”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改造後的紅光苑 (圖片由建設路街道培華路社區提供)

◑:據瞭解,2015—2018年,成華區積極推進老舊院落改造工程,共計實施改造老舊院落302個,惠及居民4.5萬餘戶,居民生活環境得以改善,我區老舊院落綜合管理水平全面提升。

70年光陰飛逝,歷史與現實交織。如今,像葉潤全、楊光福、範連生等一大批成華老居民,都在自己溫馨的小家裡過上了幸福生活。

相信不久的未來,在成華人的共同努力下,成華將繪就一幅人居環境更優更美的民生畫卷,並努力為“天府成都·文旅成華”和美麗宜居公園城市示範區建設貢獻更多民生力量。

更多資訊請關注微信公眾號成華頭條(chenghuatoutiao),定期有福利發送哦~

成華頭條| 三個故事,記錄成華人居環境變遷!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