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易心法》陰陽變化之根本

周易 周文王 文章 天文 周公旦 陳摶 清朝 壹圓文化 2019-04-10

這是《正易心法》的最後一篇文章,《正易心法》告訴我們,易道包容天地萬物之理,太極分陰陽,太極陰陽活潑性靈,應不拘於辭訓。卦爻縱橫變適,意在其中,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用活泛的思維研易,始入其門徑。《正易心法》一直強調“學易者當於羲皇心地中馳騁,無於周孔言語下拘攣”。

易者,意也。人對天地之理的認識千差萬別,學易當然可以各悟其理,條條大道達易道。周孔之《周易》卦辭、爻辭、《易傳》只是對易的一種註解,並不是唯一標準。學易也不應以辭、傳為唯一依據。尊重易圖,自行領悟就是一種活潑的學法。我的文章也是從河圖、洛書、先後八卦、陰陽五行一路寫下來。

清代江永年高而遍觀諸儒之易說,頗有心得。最後總結說,聖人則河圖、洛書而作《易》,的確有不可移易之理。文王作《易》,以反對為次序,因有反覆往來之義,以明天道有循環,人事有變遷,這個意思在卦畫中明明白白顯示出來的。

江永曰:“夫《易》道之廣大,聖人屢言之,而未條其事目也。今思之,《易》前似有《易》,陳希夷之《龍圖》是也。《易》中復有《易》,中爻之十六互卦是也。《易》後又有《易》,焦贛之《易林》,乃後世《火珠林》佔法是也。”圖書卦畫同源共流,旁推而交通。算數家的勾股乘方,樂家之五音六律,天文家之七曜高下,五行家之納甲納音,堪輿家之羅經理氣,擇日家之鬥首奇門,以及天有五運六氣,人有經脈血脈。易道廣大悉備,無所不包。《易》只論《周易》,確實旁狹。

繼續解讀《正易心法》最後幾句。

一、“卦位生數,運以成數。生成之數,感應之道。”在以前河洛文章說過,生數即一二三四五,陰陽之位,天道也。成數即六七八九十,剛柔之德,地道也。以剛柔成數,運於陰陽生數之上,然後天地交感,吉凶感應。天下之事,沒有逃脫這個規律的。

二、“一變為七,七變為九。即是卦變,宜究其實。”《沖虛經》曰:《易》無形埒。易變而為一,一變而為七,七變而為九。九者,究也,復變而為一。

《正易心法》陰陽變化之根本

蓋卦爻自一、二、三、四、五、六、至七變,謂之歸魂,說明本宮之氣已變革。再八變而極於九,從五爻而返本。

三、“名易之義,非訓變易。陰陽根本,有在於是。”陳摶曰: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循之不得,故曰易。易者,希微玄虛凝寂之稱也。及易變而為一,一變為七,七變為九,九復變為一。一者,形變之始也,清輕者上為天,重濁者下為地,沖和氣者中為人。謂之易者,知陰陽之根本有在於是地。這種說法本於《沖虛真經》,是為定論。

四、“《易》道彌滿,九流可入。當知活法,要須自悟。”《易》之為書,本於陰陽,萬物負陰而抱陽。文王周公以庶類入,宣父以人物入 ,斯其上也。其後或以律度入,我以曆法入,或以仙道入。知易道無往而不可也。辭外見意,縱橫妙用,唯吾所欲,是為活法也。

五、“世俗學解,浸漬舊聞。失其本始,《易》道淺狹。”這是《正易心法》的最後一句,是說,卦爻之義,文字之先。《易》之有辭,本為義皇發揚。學者不知借辭以明其畫象。遂溺其辭,加以古今訓注而傳承謬誤。《易》之道淺狹矣。

最後總結還是說明,學易者,當於義皇心地中馳騁,無於周孔言語下拘攣。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