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川年中重磅講話,力挺的居然不是人民幣(附講話全文)

周小川 經濟 投資 外匯 國是直通車 2017-06-25

周小川年中重磅講話,力挺的居然不是人民幣(附講話全文)

“人民幣先生”這次不談人民幣

周小川年中重磅講話,力挺的居然不是人民幣(附講話全文)

“人民幣先生”周小川又發話了。但這次,他力挺的並不是人民幣,而是中國經濟的對外開放。

20日上午,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在2017年陸家嘴論壇上以“中國經濟的對外開放:從製造業擴展到服務業”為題發表主旨演講。

周小川年中重磅講話,力挺的居然不是人民幣(附講話全文)

中新社記者 張亨偉 攝

在這場重磅年中講話中,“開放”一詞貫穿始終。這對中國經濟金融發展意味著什麼?未來金融領域應如何改革以適應開放需求?中新社國是直通車第一時間採訪四位知名專家學者,對此作出解讀。

為何開放?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有需求也有要求

從中國本身發展和金融行業自身發展特點規律來看,金融作為經濟領域一個服務性行業,肯定要步入向全球開放的階段。特別隨著中國和全球經濟聯繫日益密切,不分彼此,金融服務行業肯定也要隨之發展到一定程度,為全球化經濟提供支撐,這是重要的趨勢。

從中國發展部署來看,在推動“一帶一路”過程中,已經有不少企業在沿線國家地區開展業務,所以金融服務也必須跟進,否則相關企業一旦缺乏支持,其業務開展就會受影響,甚至帶來風險。

此外,人民幣已經加SDR,成為國際五大結算貨幣之一。怎樣發揮貨幣的國際功能和作用也需要加以考慮,尤其要考慮其他國家把人民幣作為儲備、結算貨幣的需求,從這個角度來講,金融開放有倒逼要求。

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其發展模式也從原來規模擴張、速度優先的模式理念開始向質量效益為中心轉變。

金融服務模式也要隨之改革調整,相應降低投融資成本,補齊中小企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短板,更好服務於創業創新,從而為新經濟形態提供支撐。

怎麼開放?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吳慶:金融監管可以走在前面

中國經濟有頗具競爭力的第二產業,特別是製造業。但是在第三產業當中,尤其是現代服務業中的金融領域,中國金融機構的競爭力與一流的發達國家的同行相比還有相當大的差距。

為什麼製造業和金融業的競爭力有這麼大差距呢?我同意周小川行長的回答:因為開放不夠,體制改革也不夠。“用開放促進改革”是從中國過去30多年的改革開放實踐中總結出的一條經驗,這條經驗在製造業當中的許多行業屢試不爽,但在現代服務業當中用的不夠多。

就中國金融領域的改革開放來說,金融監管的進步應該走在金融業進步的前面。因為在金融領域,我們仍然處於追趕的階段,而且追趕的目標明確,主要是美國和英國。在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大家要遵守同樣的規則,獨闢蹊徑是不可以的。

既然追趕的目標明確,那麼在追趕的道路上,我們可以發揮後發優勢,我們走的路徑可以和他們不一樣。作為金融發展的先驅,美國金融市場上總是現有創新然後監管才跟上。我們的監管轉變可以和業務創新齊頭並進,甚至可以走在前面,可以先立規矩再放開金融創新。這是快速追趕的捷徑。

紅利幾何?

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促進金融機構競爭力

周小川行長從國際視野和歷史角度論述了改革和開放的關係,最終落腳到金融業上。金融行業是國民經濟命脈,但它也是有競爭屬性的,不能因為其獨特地位而通過保護限制行業發展。

十多年來,從加入WTO,到引進外資銀行,再到2004年以後國有銀行陸續股改上市,我們通過改革開放促進了金融機構競爭力提升,而金融機構的自身健康、可持續發展對經濟金融穩定至關重要。

隨著“一帶一路”繼續發展,中國金融機構“走出去”參與國際競爭還有巨大發展空間,因此還是要進一步堅持開放,特別是金融市場開放。例如股市的滬港通、深港通,債市向境外投資者開放,人民幣加入SDR等,相關舉措已受到國際關注,這都對中國金融市場發展、金融機構競爭能力提高以及金融體系完善至關重要。

歷史經驗證明,從製造業到服務業到金融業,不管它在國民經濟中處於什麼地位都離不開改革開放,只有這樣才有助於更好發揮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進一步提高市場主體競爭力。同時,在全球化背景下,中資企業和金融機構應更好參與全球競爭,進一步提高經濟質量,穩定發展。

改革走向?

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首席研究員宗良:金融市場化改革是發展方向

整體上來講,金融市場化改革是我們國家的發展方向,最終我們要支持實體經濟,這要通過改革來實現。例如利率的變動不合理、金融脫實向虛難以有效支持實體經濟的發展等,都需要推進金融市場化的改革。

周小川行長還回應一個問題,從全球視角來講,尤其金融危機發生之後,什麼樣的金融體制能夠實現實體經濟的發展,我們在摸索,國際上也在摸索。

我們需要做市場化的改革,把利率體制、匯率體制各個方面完善,同時也涉及到開放。金融機構的開放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過去中國金融機構在“走出去”方面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現在環境發生了大的變化。

“一帶一路”建設進入新的階段,需要金融機構提供的服務也能夠達到一個新的階段,尤其在全球呈現一定的保護主義情況下,中國的金融機構將堅持全球化的方向,擴大對外開放,支持“一帶一路”建設,既可以促進中國經濟的發展,同時對全球經濟也做出應有的貢獻。

附周小川演講全文:

中國經濟的對外開放:從製造業擴展到服務業

——周小川在2017陸家嘴論壇上的主旨演講

各位來賓,女士們、先生們:

上午好!

很高興參加2017年陸家嘴論壇。中國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是要通過參與競爭,優化資源配置,實現經濟社會的進步和繁榮。在此過程中,對外開放起到了重要作用。這裡,我想結合對國際國內的有關經驗和背景,就對外開放問題談幾點理解,供大家參考。

一、製造業開放讓中國成長為世界工廠

製造業在我國開放較早,早期也有爭議,但相對易於形成共識,使製造業成為開放充分的產業。對製造業開放的一條觀察是,較早參與開放和競爭的大多數行業最終都發展壯大得快、競爭力強。開放是資源配置優化的進程,通過市場和競爭機制帶來優化配置。

具體來說,在“引進來”方面,開放通過進口和引進國外企業到國內投資辦廠,與國內企業形成競爭。回想改革開放之前,國內企業就沒有來自外資企業競爭,只面臨少量的國內競爭。參與競爭給工業企業帶來了巨大的動力、壓力和進步。

在“走出去”方面,通過出口和國內企業走出國門,參與國際競爭。開始時國內企業也不大參與國際競爭,出口也只是一些大宗資源類產品。80年代,很少有人相信中國製成品出口能有什麼太大的前途。然而對外開放後,從加工貿易到工業製成品都參與國際競爭,隨後“走出去”辦企業,中國的製造業和企業不僅沒有被沖垮,反而快速發展,中國成長為全球製造業強國、世界工廠,不少領域正邁向全球產業鏈的中高端。

通過競爭改掉了壟斷。過去國內競爭也不充分,外貿企業之間也缺乏競爭,過去的外貿有中化、五礦、中糧、土畜產、紡織、輕工、機械、儀器儀表等外貿公司都是按行業切塊,分別負責各自領域的進出口,相互之間財務規則不同,不允許競爭。為了吸引外資,1979年中國專門頒佈了第一部中外合資企業法,外資企業對國內企業形成了競爭壓力,製造業的行業切分和壟斷開始消散。

有了競爭之後,國內企業有了很大進步。越是開放充分、競爭激烈的行業,進步就越快。製造業開始走向繁榮和強大。

二、開放促進了國內的政策改革

開放過程中強烈衝擊了傳統的集中計劃型政策體系,並引發國內一系列重大改革,包括價格體制改革、增值稅改革、出口退稅、匯率市場化、開啟關貿總協定及WTO談判等影響深遠的改革。80年代初要想吸引外資,國內政策體系就要加快向市場經濟規則靠攏,要有平等競爭,隨後還要考慮與其他國家的企業在國際市場上平等競爭。

平等競爭和開放是相互關聯的,不僅是國內企業與外資企業競爭,也必然包括國內企業之間的公平、充分競爭。對外開放促進了放開國內民營資本的准入,隨後引入了國民待遇的概念。無論是對內資還是外資,准入條件應該是一致的。對外開放推動了貿易與投資自由化和便利化、匯率市場化、放寬外匯管制三大政策改革,其中包括降低市場準入門檻等,漸使競爭和市場變為普遍適用的政策機制。

三、服務業開放的類似歷程

過去,經濟學把服務業列為非貿易或不可貿易行業,但隨著信息、交通運輸的大幅進步,隨著全球化的進展,有不少服務已變成可貿易,人們開始說“世界是平的”。我國服務業開放體現了與製造業類似的規律,也是通過對外開放,引入競爭,推動經營效率和服務質量提升,並帶動國內相關政策改革。

工業領域,人們知道有國防等個別例外行業不適用於一般的市場競爭原則,但絕大部分行業都是可以開放引入競爭的。服務業也有一些領域涉及敏感行業,也有一些服務難以跨境遞交,市場機制難以全部覆蓋。但其他大多數服務業是可以開放的。對服務業開放的認識和政策改革進程與製造業也相似。在“引進來”方面,服務業先從酒店、餐飲、交通等行業的吸引外資起步,隨後不斷向其他服務行業拓展。在“走出去”方面,一開始是工業企業的出口產品+售後服務一起“走出去”。後來發展為銀行、保險、醫療、航運、旅遊、軟件、零售、支付、文化等多領域。上海的航運業是比較典型的例子。

四、地區性試點的經驗增強了開放的信心

早期,我國決定開放、開發四個經濟特區,當時有不同意見,後來特區取得了效果,並向其他地區進行了推廣。中國加入WTO時也很有爭議,但事實證明“入世”對中國產生了深刻的積極影響。本屆政府成立以來,有力推動上海自貿區試點,開始也有不同聲音,現在自貿區數量已擴大到11個,很多先行先試的經驗推向全國,說明大家看到開放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

五、金融服務業是競爭性服務業

金融是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不管是從WTO談判的內容還是中國統計體系對服務業的分類都可以看出,金融是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們經常說,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1993年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將金融業描述為國民經濟命脈行業。我理解當時的背景有:一是金融業特別是銀行業對資源配置的作用很突出;二是銀行業尚是四大專業銀行各管一個專業,相互競爭較少;三是大金融機構尚承擔少量政策性業務,未充分市場化;四是金融如不穩定,往往出大亂子。這是否妨礙金融業的市場性質?金融業是否屬於競爭性服務業?

應該看到,90年代,按十四屆三中全會確定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50條,已將專業銀行的政策性義務剝離另設;四大專業銀行全面轉入競爭性市場中的全方位商業銀行。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說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說明越是重要角色越要靠市場化。全球經濟危機告訴大家,要防金融危機,首先要保證金融機構的健康性,高槓杆、低資本、不良貸款等現象均不得寬容,而不開放、不競爭往往縱容了低標準。為此,金融服務業作為市場經濟中的競爭性服務業的屬性已十分清晰。

從全球經驗看,絕大多數金融行業都是競爭性服務業。當年我國引入外資銀行,最開始期望引入資本,回頭來看,國內商業銀行從競爭中學到了很多內容,為我國金融業帶來產品演變、市場建設、業務模式、管理經驗等一系列變化。後又通過競爭性股改上市,國內銀行的經營效率、資產質量、公司治理等都有了較大提高。外資銀行的進入也對國內政策帶來改革壓力,包括會計準則、監管標準以及營改增等。

個別人從自身利益出發,主張對金融業進行保護,等成長壯大了再開放,再參與國際競爭。各國經驗(包括我國自身經驗)都表明,保護易導致懶惰、財務軟約束、尋租等問題,反而使競爭力更弱,損害行業發展,市場和機構不健康、不穩定。其中一個例子是亞洲金融危機前後所發生的的那些現象。

現在,國內很多金融機構都已經“走出去”了,適應了國際競爭,特別是風險管理、定價、反洗錢都有了實質性變化。目前,已有五家金融機構躋身全球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成為資本金充足、經營穩健的市場化經營主體。金融市場的發展和健康化已受到國際債市、新興市場股票指數機構的關注。這些均說明,金融服務業是競爭性服務業,受益於對外開放,還要進一步擴大開放。

六、“一帶一路”為中國金融業開放提供了新機遇

中央提出建設“一帶一路”號召以來,各方面都積極響應,推動各項政策落地生效。“一帶一路”是開放之路,涉及大量的新型金融合作,會帶來進一步開放的需求,也為我國金融開放和國際合作提供了新的機遇。

開發性金融可以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發揮積極作用。我國首先探索的開發性金融是以服務國家戰略、市場運作、自主經營、注重長期投資、依託信用支持、不靠政府補貼、保本微利、財務上可持續性的金融模式。這種模式可在“一帶一路”中有更好地發揮。該模式不會形成對財政資源的擠佔,避免滋生道德風險和導致市場扭曲等問題。“一帶一路”建設也為金融機構開展海外佈局,為貿易、投資、資本運作等提供更好金融服務提供了發展空間。

總之,回顧國內外的改革歷程,應該提高認識,堅定信心,堅定不移地走對外開放的道路。從製造業、服務業開放的經驗可推導出,金融行業不是例外,同樣適用於競爭與開放規律。金融服務業在對外開放過程中,由競爭機制帶來壓力、動力、進步和繁榮,會發展得更好。

我相信,在各方的大力支持和共同努力下,中國的對外開放一定能再上新臺階,上海自貿區的實驗與推廣、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也將取得新成就。

謝謝大家!

作者:孫秋霞 王恩博

編輯:馮玲玲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