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全國科技工作者日”優秀科技工作者事蹟展:劉艾英

種植業 農民 農資 農業 渭南科普網 2017-05-25

首屆“全國科技工作者日”優秀科技工作者事蹟展:劉艾英

劉艾英(中)做客渭南電視臺農家四季欄目

劉艾英,女,46歲,天津薊縣人,1993年7月畢業於中國農業大學植保系植保植檢專業,中共黨員,高級農藝師,現任渭南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植保植檢站站長。23年來,她一直堅守在農技推廣第一線,先後從事農作物病蟲測報與防治、植物檢疫、農藥監管執法、植保新技術試驗等工作。工作中勤奮好學,積極進取,努力探索,將自己的光和熱奉獻給了她摯愛的農技推廣工作。她熱愛農業新技術研究,獲得多項科技成果獎勵,先後被評為渭南市拔尖人才、“三三人才”第一層次、百名科技人才、最美農業人等稱號。2014年參加"三區"人才支持計劃科技人員專項計劃工作以來,積極指導當地群眾學科技、用科技,幫助他們解決了多個農業生產難題,提高了群眾科技意識和水平,增加了收入。

心繫群眾,不辭辛苦破解生產難題,是一位優秀的科技工作者

富平縣雨葉果業種植專業合作社位於富平縣張橋鎮街道,成員由張橋、留古兩鎮20個村860多戶農民組成,種植作物主要有小麥、甜瓜、蘋果,面積4萬多畝,其中甜瓜種植4000多畝。劉艾英同志被安排到該合作社開展科技扶貧工作以後,她首先對該合作社的農業生產情況進行了全面的調查研究。當她調查發現當地的小麥正遭受一種危害極為嚴重的害蟲——吸漿蟲的侵害後,她急了;當她聽到有成千畝小麥產量損失40%以上,少量田塊絕收後,她更是坐不住了,趕緊對發生區進行深入調查,查清發生區域和蟲量大小,然後加班加點制訂防治方案和工作計劃。從害蟲破繭而出,到成蟲羽化爬上地面,她不怕風吹日晒地在田間調查十幾次,找到了害蟲防治的最佳時期,並根據不同田塊害蟲發生數量不同,提出了重發田塊剛抽穗和齊穗期防治兩次,輕發田塊只齊穗期防治一次的防治策略。經過她的科學指導和群眾的及時防治,吸漿蟲得到了有效控制,損失降到了最低,挽回小麥3000多噸。小麥豐收了,農民笑了,她心裡比誰都要甜。

首屆“全國科技工作者日”優秀科技工作者事蹟展:劉艾英

勇於倡導新理念,是一位具有開拓精神的農技工作者

“作為一名農技推廣工作者,一定要千方百計把先進科學實用的現代農業技術推廣給廣大群眾,讓他們受益。”她這樣說,也在努力這樣做。

首先,她積極倡導病蟲害綠色防控新理念。看到合作社農戶在蘋果和甜瓜病蟲害防治中,過多地依賴化學農藥,而且用藥次數多,藥量大,這樣的防治不僅容易引起人畜中毒和作物藥害,產品農藥殘留也容易超標,農田生態環境容易遭到破壞,病蟲越防越重。她覺得正是給群眾好好上一堂綠色生產課了,她讓合作社領導召集果農、瓜農和技術員,細細講解了病蟲綠色防控技術的好處和方法,倡導群眾在病蟲害防治中更多地採用清潔田園、健康栽培等農業防治,誘蟲袋、誘蟲板、殺蟲燈等物理誘殺防治,使用生物農藥、果園覆草等生物防治,科學合理進行化學防治的綠色防控技術。強調病蟲害防治要重防巧治,抓早、抓準、抓源頭,狠抓防治關鍵節點,達到最少使用化學農藥而效果最佳的效果。在她的倡導和指導下,果園和一半以上的瓜園開展了綠色防控,化學農藥用量較以前減少20%以上,畝增收益500—1000元,農田生態環境明顯改善,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提高。

其次,積極推進病蟲害專業化防治。合作社建有自己的專業化組織,擁有隊員86人,是一支人數相對較多的專業化隊伍,但年作業面積較少,隊員工資較低。在對專業隊的運行和管理進行調研後,找到了問題根源,並著手從專業隊管理制度建設、隊員技術培訓、高效施藥器械引進與應用等三個方面進行完善和改進,收到了顯著效果,提高了作業水平和效率,增加了隊員收入,隊伍運行規範有序,在重大病蟲害防治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受到了省植保站和當地群眾好評。看到專業隊取得了可喜成績,她由衷感到欣慰。

農技事業任重而道遠,“十三五”期間更是現代農業快速發展的重要階段,為了農民的歡笑,為了大地的豐收,她將更加辛勤耕耘在無盡的農技推廣工作中。

首屆“全國科技工作者日”優秀科技工作者事蹟展:劉艾英

首屆“全國科技工作者日”優秀科技工作者事蹟展:劉艾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