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政府,相信自己

種植業 三農 農村 水產養殖 信陽新聞網 2017-05-12

“搬得出,留得住,可發展,能致富”,是出山店水庫移民的一個重要目標,也是庫區移民努力的方向。

相信政府,相信自己,談到搬遷後的發展,平橋區種糧大戶孫建波和安俊良充滿信心。

孫建波是石橋村孫寨組組長,40多歲,面色紅潤,渾身充滿力量。他向筆者展示了營業執照,註冊戶頭是平橋區平昌關鎮隆豐家庭農場,生產範圍是:初級農產品種植、水產養殖、蔬菜種植、銷售。他說自己承包了本村50多畝土地,機械耕種,收入不錯。由於是獨生子女,這次“人五田五”的集體財產分配,他們就享受到雙人份的政策。移民新村分房,他要了兩間兩層200多平方米的安置房,除去7萬元的房屋補償款,需要再掏10萬元,由於有積累,他不覺得負擔重。

搬遷後,田種不成了,孫建波不急,說會開車,愛人還想再找塊地開個農家樂,種點糧食種點菜,挨著水庫,肯定有遊客。“只要人勤勞,日子就不愁。”孫建波講。本組搬遷協議,他第一個籤。本組徵地補償費分配方案,他起草並在家召集村民,和鄉工作組共同討論通過。他說,將來要留在本地繼續發展,效力鄉親。

安俊良比孫建波要年長10歲,是清淮村安莊組人,肩寬體壯,情緒樂觀。他很自豪地告訴記者,自己的工作對象是大地,是全國表彰過的種糧大戶。2001年,他看到農民大多外出打工土地撂荒,覺得心疼,就和弟弟共同籌款40多萬元,買了農業機械,插秧機、收割機、大型拖拉機,植保、土壤耕作等機械,承包了150多畝土地。正常年份,年產稻、麥20多萬斤,除去交付田地主人每畝地100斤稻穀,收入10多萬元。近年由於城鎮化,承包土地有所減少,也保持八九十畝的生產規模。

談到搬遷後的打算,安俊良說,他打算把新家安頓好後,去沿海地區找他幾個營銷做得不錯的朋友,謀劃新生活路子。初步打算是買輛車跑物流,對於改行後的生活,他不擔憂,也不埋怨。多年的種糧經歷,積澱了他應變的能力,磨鍊出應對風險的沉著心態。

“土地承包時,國家幫我提供了無息貸款,現在國家要修水庫造福百姓,也該我們做點奉獻了。”安俊良說出他的肺腑之言。

信陽日報報曉風客戶端記者 張俊紅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