嵐縣:史慧慧和他的百里屯生態園(圖)

種植業 三農 蔬菜 農業 黃河新聞網呂梁頻道 2017-06-08

嵐縣:史慧慧和他的百里屯生態園(圖)

呂梁嵐縣普明鄉百里屯生態園內大棚整齊排列。

嵐縣:史慧慧和他的百里屯生態園(圖)

史慧慧正在查看蔬菜的長勢。

嵐縣:史慧慧和他的百里屯生態園(圖)

採摘蔬菜。

春末夏初,百花爭豔。走進嵐縣普明鄉百里屯生態園,只見大棚裡一片蔥綠,碩果累累。排排塑料大棚在驕陽的照耀下,波光粼粼,令人目不暇接。工人們正在往卡車上裝頂花帶刺的黃瓜,把一包包鮮綠的豆角、青椒裝上車。

生態園財務部門口,等待接帳的客商們排起了長隊,看著會計把一沓沓鈔票塞進保險櫃,站在一旁的總經理史慧慧笑容滿面地說:“六七年起早貪黑的全身心投入,總算有回報了。”

以煤興業遭遇“滑鐵盧”

現年42歲的史慧慧,看上去比實際年齡要顯老一些,用他的話說是,長年與時間賽跑、與能耐人打交道的歲月留給他的“饋贈”。1975年出生在嵐縣普明鄉屯營村的史慧慧,天生是一個不服輸的“料”,90年代煤炭學校畢業後,隨父親來到古交,在一個地方國營煤礦上了班。2003年,他憑著敏銳的嗅覺,搭上了煤炭市場黃金時代的“早班車”,市場利好,人脈正旺,28歲的史慧慧初涉商海一年賺了幾百萬元,比起那些腰纏萬貫的大佬,充其量也就是個零頭,但對於初出茅廬的他可謂是發了橫財。

天有不測風雲。2008年,“一夜暴富”到手的錢尚沒有捂熱的史慧慧,決計趁熱打鐵賭一把,他滿懷信心地存了7000噸原煤,始料未及,下半年遭遇了價格下跌的過山車,迅速被套牢,每噸淨賠200元,他遭遇了從商以來最大的困境,一貧如洗,幾乎是陷入絕境。

經過長時間的深度調整,史慧慧頑強的性格得到了煉獄般的洗禮:他認賠了!哪裡跌倒在哪裡爬起來,謀求東山再起。

以農為本誓言“東山起”

2011年,作為產煤大市的呂梁,經歷著經濟下行的嚴峻形勢,把生態壓力轉變為發展動力與環境引力,實現轉型的“破冰”之旅是彼時各地最叫得響的口號。

此時的嵐縣也審時度勢,不斷出臺利好政策,引導扶持昔日的煤老闆轉型投資綠色產,響應“全市“8+2”農業產業化發展戰略,積極培育和支持新興綠色產業,推動縣域經濟轉型跨越發展。

在一片產業轉型、結構調整,突破“資源魔咒”這一發展“瓶頸”的大背景下,史慧慧瞅準時機聞風而動,在家鄉屯營村以每畝700元的調價流轉了100畝雜草叢生的河灘地,他篤定從此棄“黑”從“綠”,投資設施農業,建設蔬菜大棚生態園,做一番利國利民利己的大事業。

“投資煤礦是短期利益行為,不轉型轉產就沒有出路,我是土生土長的嵐縣人,理應在新一輪轉型發展中,為家鄉做點事情,帶動更多的農民脫貧致富,我義不容辭責無旁貸。”說起投資設施農業的初衷,史慧慧津津樂道。

於是,一個寓意深遠、名字響亮的農業示範園——百里屯生態園“橫空出世”。

經過六年的摸爬滾打,百里屯生態園已經長大壯實了很多,佔地463畝,累計完成投資3000萬元,建成自動化聯棟大棚1個,綠色富硒蔬菜大棚20個,年產銷量達到200餘萬斤,年產值1000餘萬元。種植的茄子、西紅柿、聖女果、黃瓜、西葫蘆、彩椒、西芹、生菜等7類10餘個品種的蔬菜,已俏銷市場,“嵐州百里屯”商標也已成功註冊。

現在,百里屯的產品已通過二維碼原產地追溯認證和富硒蔬菜認證。一個以反季節綠色富硒蔬菜種植銷售為主營業務,集科技農業、觀光農業、旅遊農業、休閒農業、體驗農業、運動農業、長壽農業於一體的生態農業產業園已然“開花結果”。

以誠為品叫響“百里屯”

“由於品質好,宣傳也很到位,我們的蔬菜銷路不錯,經常凌晨一兩點,還有大車過來把菜整車整車地拉走。有些省城的市民聽說我們這兒環境不錯,就開車帶著全家過來,劃劃船釣釣魚,自己採摘蔬菜,一玩兒就是一整天,然後買上好幾箱菜滿載而歸。相對於太原的一些生態園,我們這兒的菜要實惠很多,所以即使遠點,他們也願意過來。”史慧慧由衷地說。

每到春節,富晒西紅柿、青椒、黃瓜等新鮮蔬菜,運到太原、離石等地,總會被市民圍住,二三十元一斤都被一掃而光。

儘管市場火爆,蔬菜供不應求,但重情重義的史慧慧,從來沒忘記感恩與回報。過年時,總會將這些“金貴”的蔬菜免費發給一些村裡的困難戶,讓鄉親們嚐嚐現代農業的新產品,過上一個開心的年。他說,這是兌現當初在建園儀式上的承諾。

普明鎮史家窪村大棚種植戶郭天珍就是“百里屯”品牌的受益者,他喜笑顏開地告訴記者,“我是種菜新手,和‘百里屯'品牌掛鉤的這三四年,技術員隨叫隨到,而且分文不取,我和妻子種植的6大棚富硒蔬菜根本不愁賣,脫貧致富‘百里屯’功不可沒,咱農民也要奔小康啦。”

“百里屯按照‘擴張規模,提質增效’的思路,實施 VI 戰略和品牌戰略,還棚於民,帶動普明村、後溝村、一家村等周邊村莊近2萬人實現就業,把生態園打造成為集觀光、旅遊和採摘為一體的旅遊項目,讓普明蔬菜聲名遠揚,讓百姓獲取更大收益,全力打造‘設施農業第一場’。”談到發展前景,史慧慧躊躇滿志地說。

記者郭炳中通訊員樑海珍

呂梁日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