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品裡的歷史:隱藏在《張議潮出行圖》中的歸義軍武裝報告


藝術品裡的歷史:隱藏在《張議潮出行圖》中的歸義軍武裝報告


由於並非古代中原政權,張議潮建立的歸義軍很容易被人忽略。但非常諷刺的是,後人在復原唐朝軍隊的原貌時,又不得不參考當年的歸義軍組織和結構。一切都源自敦煌莫高窟中的著名壁畫:《張議潮出行圖》。

這幅圖的題詞全稱是《河西節度使檢校司空兼御史大夫節度使張議潮統軍□-除吐蕃收復河西一道行圖》,這個稱號本身就有內幕可供挖掘。終其一生,張議潮都對境內的屬民自稱是河西節度使。境內的胡漢民眾也習慣於這麼稱呼他。他也一直在向唐朝申請河西節度使稱號,覺得自己繼承了之前河西節度使實力。但是唐朝僅僅封他為瓜沙節度使,實際上是對其個人權勢做了嚴格限制。張議潮本人最後實際上還受到了唐朝中央的軟禁,以69歲的高齡離開故土沙州,最後病死在長安。這個矛盾本身,體現了唐王朝對於西北邊防型藩鎮是一邊利用一邊提防的複雜心理。


藝術品裡的歷史:隱藏在《張議潮出行圖》中的歸義軍武裝報告

為騎兵部隊開道的騎馬樂手



圖中的主要形象,無疑是典型的番漢混合部隊。全隊人馬由演奏鼓角的橫吹樂隊開頭,張揚聲勢,這種陣勢和樂器都來源於西域地區,在張騫通西域之後被引入東土。

騎馬樂手的身後,跟隨著5名身披札甲的重騎兵。雖然戰馬沒有披掛馬甲,但每個人都手持長槊,還要高舉一對大旗。再後面的兩個甲騎,也需要手持五方旗。他們的主武器是馬槊,副武器是橫刀或者劍。


藝術品裡的歷史:隱藏在《張議潮出行圖》中的歸義軍武裝報告

圖中的重騎兵形象



在歸義軍中,重騎兵屬於類似於牙兵的精銳部隊。他們待遇優厚且戰鬥力較強,而且往往是父子相繼。在戰鬥中負責從中央陣線衝擊敵陣,直取敵將。

值得一提的是,圖中的所有重騎兵都沒有裝備馬鎧。早前的南北政權,都保有大量的具裝騎兵和重步兵,雙方需要披堅執銳衝堅陣。但唐軍在西域和北方草原上遇到的對手,是以速度和機動性取勝的輕騎兵和騎射手。所以,具裝甲騎的人馬很容易因為披掛沉重而消耗體力,最後被以逸待勞的對手擊敗。所以,在西域和北方作戰的唐軍重騎兵,喜歡採用不披掛馬鎧的形式快速突擊,徹底摧毀對手的指揮系統。不給敵人以喘息之機和再次聚集的可能性。加上唐軍遇到的對手除吐蕃之外,很少出現成排的持矛重步兵或者列陣的步弓手。因此,唐軍重騎兵即使不披馬鎧,也不會受到密集箭矢的嚴重傷害。


藝術品裡的歷史:隱藏在《張議潮出行圖》中的歸義軍武裝報告

對比下 同樣是莫高窟壁畫上的北朝重騎兵形象



在兩組重騎兵後面,是兩組文官侍從。他們代表的是,張議潮全面學習中原藩鎮建立的官署體系。在地方上,廢除吐蕃人的部落使和將等職位,恢復中原式的州-縣-鄉-裡制度。還在幾個大城市裡,恢復傳統的坊市制度和戶籍制度。

經濟上,歸義軍努力恢復經吐蕃粗放式經營而產生的後遺症。大力組織農業生產,勸課農桑、興修水利。


藝術品裡的歷史:隱藏在《張議潮出行圖》中的歸義軍武裝報告

跟隨在重騎兵身後的文官侍從



文化上,歸義軍在吐蕃寺學的基礎上恢復了唐式的地方官學。專門設置了醫學、道學、伎術院。寺學等專科學校,培養各方面的專門人才。寺廟和官學全面傳授論語、老子、孟子、易經還有漢藏醫學著作,逐步扭轉河西地區出現的藩化現象。

在兩隊文騎中間,有兩組舞樂人。一組是身著吐蕃服飾的吐蕃舞者,另一組是持拍板、笛、簫、琵琶、箜篌、笙、腰鼓的樂師。這些人都是歸義軍中的非漢人臣民代表。在當時的歸義軍中,有大量吐谷渾、羌和嗢末人。後者就是吐蕃傳統中的奴隸階層,不乏大量已經被吐蕃化的唐人。此外,歸義軍轄區內還有不少粟特人,乃至來自於闐、鄯善、印度和波斯的貿易移民。從很多民戶、農業賬單和官兵名冊來看,敦煌地區的非漢人口將從不低於40%,一直上升到50%左右。


藝術品裡的歷史:隱藏在《張議潮出行圖》中的歸義軍武裝報告

出現在畫面上的兩組舞樂人



這些外族中,吐蕃人和嗢末人、龍家人等族群,對歸義軍的統治是比較桀驁不馴。倒是粟特人在歸義軍政權中發揮了重大作用,後來甚至會成為整個政權的實際控制者。而且在奪權之後,並沒有前任勢力家族進行血腥的清洗,表現的非常寬厚。

兩隊舞者之後,是執韁繩、穿紅袍的張議潮本人。邊上還有六纛、旌節、衙官和銀刀官等節度使全套儀仗,從規制上符合當時的《唐六典》。


藝術品裡的歷史:隱藏在《張議潮出行圖》中的歸義軍武裝報告

身穿粟特服飾的外族騎射手部隊



大隊人馬後方的,有20餘名騎射手和運輸部隊。射獵騎隊中有幾個正在射獵的弟子列軍。後面是身穿粟特服飾的騎射手,他們穿著團花缺胯衫、帶白氈帽,前後分兩組,屬於典型的番兵部隊。

騎射部隊之後,才是馱運的馬和駱駝等,主要負責軍中的後勤運輸。當時敦煌的駱駝養殖業很發達,在和吐蕃的交戰中,歸義軍往往能繳獲大量的駱駝、驢子和騾子。軍用駱駝是歸義軍騎兵能穿越大漠,迅速移動,而且保證後勤充沛的重要後盾。


藝術品裡的歷史:隱藏在《張議潮出行圖》中的歸義軍武裝報告

西域的唐軍需要依靠大量的駱駝幫助機動作戰



麻雀雖小,但五臟俱全。《張議潮出行圖》就是整個歸義軍武裝力量的濃縮:

歸義軍中的普通漢人士兵,脫胎於河隴淪陷前的健兒制。在唐朝,府兵需要自備武器和糧食,主要用於輪番宿衛。出征和防守 , 則主要由募兵來承擔。在府兵制和兵募制外,另有健兒製作為補充。健兒起初也是負責宿衛外廷,後來不但出征,而且變成了長駐邊防軍。以至於在安史之亂後,健兒的武器軍餉已經全部由朝廷供給。

在吐蕃統治時期,漢人一開始沒有服役義務,作為受限制群體存在。到後期,才逐漸有了自己的軍事部落,和擁有自由民身份的軍事人員。


藝術品裡的歷史:隱藏在《張議潮出行圖》中的歸義軍武裝報告

一名普通的唐朝步兵形象



到了張議潮時代,原有的軍事政治制度得以恢復。脫胎於健兒制的騎射手,大量出現在了歸義軍序列裡。根據歸義軍的文書,常年服役並需要隨時迎戰的他們,每日可以從官府領取一定的米、鹽、醬、醋和布帛。過冬時節,可以領取禦寒用的于闐花氈和寒意以及酒,供戰士家屬維持生計。官府會配備鐵斧、大小骨朵、鐵鞭、鐵錐和黑鞘鉄裝刀等近戰武器,還有大柳葉、鋼鏑子。鑌鏑子等用途不同的箭矢。可見這些騎兵在必要時刻需要執行近戰的任務。一旦戰死,他們的名額可以由家人填補。

還有一半的歸義軍戰士,屬於非漢人部落軍。一些吐蕃軍隊殘部也被編入歸義軍,他們由自願的倒戈者和戰俘所組成。對於這些人,張議潮保留了吐蕃人和吐谷渾人的部落組織,以及部落使、部落副使等長官。他們繼續使用吐蕃文發佈政令。


藝術品裡的歷史:隱藏在《張議潮出行圖》中的歸義軍武裝報告

隋唐時期的波斯式鐵劍



歸義軍在周邊遊牧民族的影響下,還依靠射獵來進行常規軍事訓練。在秋冬時節,農事活動已經完成,就選擇有利的山林地勢作為場地。這樣的輕騎兵,構成了歸義軍的主要力量。所以在反應戰爭的敦煌曲子詞裡,有很多讚揚騎射手百步穿楊、騎術高超、迅速夜襲敵營的詩句。

當然,歸義軍中還有女性將領和僧兵,這與當時的中原地區存在很大不同。敦煌歸義軍文獻《將龍光顏等隊下名簿》顯示:170名軍戰士中有僧曹道、僧石胡胡等番漢僧兵16名,以及名為李六娘和安榮子這2名女性隊將。


藝術品裡的歷史:隱藏在《張議潮出行圖》中的歸義軍武裝報告

河西的歸義軍轄區內有濃厚的僧兵傳統



雖然中原的僧人可以免除兵役和徭役,但很多河西的僧侶在出家前就已經是反吐蕃主義者。利用吐蕃統治者也比較尊重佛教的弱點,用寺廟作為掩護,組織反抗力量。張議潮自己在青年時代,就有過類似經歷。

唐代的女性社會地位和人身自由度,本身就比較高。在敦煌這胡漢通婚的地區,女性在婚戀和社會生活中的自主權利較大。所以當地不乏花木蘭式的能騎擅射女將。但更重要的是,歸義軍無論如何都比其所有潛在對手的人口要少。所以,時刻需要面對自己兵力不足的問題。女性為父親、兄長和丈夫作戰,就不是什麼很奇怪的事情了。

這個弱點,後來也直接註定了歸義軍政權的歷史發展上限。張議潮的過早離開被軟禁,也讓分散在各地的歸義軍勢力,顯得更為渺小和無助。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