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醫大師李乾構治瀉三法:散寒化溼法、清熱利溼法、消導和中法!

中醫 養生 茯苓 陳皮 名醫傳承 2017-04-04

國醫大師李乾構治瀉三法:散寒化溼法、清熱利溼法、消導和中法!

導讀:

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是國家級名老中醫、北京中醫醫院知名脾胃病專家李乾構先生治瀉法中的三法,分別是散寒化溼法、清熱(暑)利溼法、消導和中法。

需要注意的是:本文所有中醫藥方需要在專業醫師指導下使用,僅供行業內部人士及中醫愛好者學習、交流使用

1. 散寒化溼法(適用於寒溼中阻證)

主症:洩瀉清稀,或如水樣。

次症:大便腥穢,腹痛腸鳴,噁心納呆,胸脘滿悶,身體沉倦,寒熱頭痛,舌淡苔白,脈象濡弱。

診斷:凡具備主症和任意二項次症即可診斷為寒溼中阻證。

辨證:寒溼外襲,脾失健運。

治法:溫化寒溼,健脾助運。

方藥:藿香正氣散合胃苓湯加減:

藿香15克,蘇葉10克,蒼朮10克,陳皮10克,半夏10克,大腹皮10克,厚朴10克,豬苓15克,澤瀉10克,生薑8克。

按語:久居潮溼之地,溼邪內困。復因炎熱飲冷貪涼或淋雨涉水,風寒束表,衛陽被鬱,內侵中焦,脾失健運,腸失傳導,導致腹瀉。本方既能疏散風寒,芳香化濁,又能燥溼分利,健脾助運,使溼濁得化,風寒外解,胃腸功能得以恢復而洩自止。若風寒表證重者加防風、荊芥以加強疏風散寒之力。

國醫大師李乾構治瀉三法:散寒化溼法、清熱利溼法、消導和中法!

2. 清熱(暑)利溼法(適用於溼熱下迫證)

主症:暴瀉下迫。

次症:瀉後不爽,便黃臭穢,肛門灼熱,腹部疼痛,煩熱口渴,小便短赤,舌苔黃膩,脈象滑數。

診斷:凡具備主症和任意二項次症即可診斷為溼熱下迫證。

辨證:溼熱下注,傳化失常。

治法:清熱利溼,調理腸胃。

方藥:葛根芩連湯合六一散加減。

葛根10克,黃芩15克,黃連6克,滑石30克,甘草5克,藿香10克,厚朴10克,茯苓10克,半夏10克,木香10克。

按語:長夏時節,暑溼較盛,溼熱合邪,蘊阻三焦,傳化失常,清濁不分,下注大腸,而成洩瀉。本方能表裡雙解,清化溼熱,恢復胃腸運化傳導功能而止瀉。若見高熱渴飲,苔黃脈數之熱重於溼者加銀花、連翹、石膏以清解暑熱;若見胸悶睏倦,渴不欲飲,苔厚脈滑之溼重於熱者,加薏米、佩蘭、藿香以芳香化溼;若氣虛體弱者宜加太子參補氣健脾,扶正以祛邪。

國醫大師李乾構治瀉三法:散寒化溼法、清熱利溼法、消導和中法!

3. 消導和中法(適用於食積停滯證)

主症:暴食腹瀉。

次症:臭如敗卵,瀉後痛減,脘腹脹滿,噯腐惡食,舌苔垢厚,脈象滑數。

診斷:凡具備主症和任意二項次症即可診斷為食積停滯證。

辨證:食積停滯,傷及胃腸。

治法:消食導滯,和中止瀉。

方藥:保和丸加減。

陳皮10克,半夏曲10克,茯苓10克,大黃炭10克,炒萊菔子15克,黃連6克,木香10克,枳殼10克,雞內金10克,焦三仙60克。

按語:《內經》雲“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凡暴飲暴食或誤食不潔食物,損傷脾胃,以致水谷不化,清濁相混而下而致傷食瀉。本方能清除停積在胃腸的食滯以恢復胃腸功能而止瀉。傷食瀉一般為瀉下不爽,方中少量大黃炒炭,有盪滌胃腸積滯之功,此即“通因通用”之意。

作者介紹:李乾構,國家級名老中醫、北京中醫醫院脾胃病專家、BTV《養生堂》重要嘉賓,著有《大國醫——脾要輕補,胃要嬌養》,一書說透中醫養生的祕訣!

©名醫傳承,壹號專家(微信公眾號:壹號專家健康說)旗下中西醫養生頻道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