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溼性關節炎辯證施治之(二):風寒溼痺證—溫經散寒,祛風行溼

中藥 中醫 蒼朮 桃仁 羅國忠病理中級醫生 羅國忠病理中級醫生 2017-09-18

風溼性關節炎辯證施治之(二):風寒溼痺證—溫經散寒,祛風行溼

接上一章:風溼性關節炎辯證施治之 (二)——風寒溼痺證:臨床表現 多見於侵性風溼性關節炎患者。證見:肌肉骨節疼痛,痛有定處或遊走不定,關節活動不靈活,惡風寒,遇寒則重,苔白,脈弦緊。診斷要點:肌肉骨節疼痛,痛有定處或遊走不定,惡風寒,遇寒則重,苔白,脈弦緊。治法:溫經散寒,祛風行溼。處方烏頭湯(《金匠要略》)組成 :川烏6克,麻黃9克,芍藥9克,黃芪9克,甘草9克。用法:川烏6克,以蜜50克,煎為一半,取出川烏,與其它藥同煎服。功故:溫經祛溼,散寒止痛。主治:寒溼痺證(風溼性關節炎寒溼證)。關節劇痛,不可屈伸,畏寒喜熱,舌苔薄白,脈沉弦。方解:川烏與麻黃相配,祛痺止痛之力較著;黃芪與芍藥、甘草合用,益氣養血,和營緩急,並能治約烏、麻之峻烈。加減:以上肢痛為主者加羌活、白芷、威靈仙、薑黃、川芎;以下肢關節痛為主者,加獨活、牛膝、防己、萆薢等.以腰腿痛為主者,加杜仲、桑寄生、狗脊、川斷、淫羊藿、巴戟天等;血瘀甚者加穿山甲、五靈脂等。

風溼性關節炎辯證施治之(二):風寒溼痺證—溫經散寒,祛風行溼

川烏

經驗方1(《中醫金方系列.風溼關節炎方》組成:桂枝、雞血藤各20克,川烏.附子各15克,當歸、白芍、黃芪各12克,秦艽、薏苡仁、木瓜、海風藤、石楠藤各9克,白花蛇、露蜂房、炙甘草各6克。用法:上藥先用清水浸泡半小時,煎煮2次,藥液對勻後分2次服,每日1劑。功放:怯風散寒,除溼通絡。主治:風寒溼型風溼性關節炎。

風溼性關節炎辯證施治之(二):風寒溼痺證—溫經散寒,祛風行溼

桂枝

經驗方2(《中醫金方系列·風溼關節炎方》)組成:桂枝15克,牛膝15克,秦艽15克,白芍30克,甘草10克,羌活10克,川烏10克、草烏10克,大棗5枚,防己20克。用法:上藥先用清水浸泡半小時,煎煮2次,藥液對勻後分2次服,每日1劑。功效:祛風散寒,除溼通絡。主治:急性風溼性關節炎,四肢關節遊走性疼湧,遇寒加重,得暖則舒、關節屈伸不利,行走困難,時有寒熱。

風溼性關節炎辯證施治之(二):風寒溼痺證—溫經散寒,祛風行溼

黃芪

經驗方3(《中醫金方系列·風溼關節炎方》)組成:桂枝25克,黃芪20克,黃麻15克,白芍15克,甘草15克,桃仁15克,草烏15克,川烏15克,地龍15克,烏梢蛇15克,紅花10克,細辛3—10克。用法:上藥先用清水浸泡半小時,煎煮兩次,藥液對勻後,分兩次服,每日1劑。功效:法風散寒,除溼通絡。主治:風溼性關節炎。加減:風邪偏甚,加防風15克,羌活15克,獨活15克;寒邪偏甚加重川烏、草烏的用量,根據病情可用至20一30克,病重時可用至40克,煎藥時可先煎15—30分鐘,後人諸藥;溼邪甚者,加薏苡仁25克,防己15克;年老體弱者加當歸20克,寄生15克,五加皮15克,續斷15克。

風溼性關節炎辯證施治之(二):風寒溼痺證—溫經散寒,祛風行溼

草烏

經驗方4(《中醫金方系列·風溼關節炎方》)組成:川烏、草烏、金銀花、烏梅、蒼朮、伸筋草、羌活、懷牛膝、乳香、沒藥各9克。用法:上藥裝入瓷罐內,加糧食白酒500毫升,密封,埋入黃土地下1米,7日後取飲,每次10毫升,早晚各1次,如無不適,可漸加量。功效:祛風散寒,除溼通絡。主治:風溼性關節炎,證屬風寒或寒溼者。宜忌:1.服藥過程中,瓶口應嚴行加蓋,藥物宜繼續浸泡於酒中。2.個別患者尤其是胃病患者服藥後腹部嘈雜燒灼感,可減少飲酒量,並對入20倍之開水稀釋,於飯後緩服。3.製藥之酒一定要用糧食釀造之白灑。4.飲酒量要由少漸多.最多不超過12毫升。

風溼性關節炎辯證施治之(二):風寒溼痺證—溫經散寒,祛風行溼

麻黃

麻黃時子細辛湯 (《傷寒論》)組成:麻黃6克,附子9克,細辛3克。用法:水煎服。功效:助陽散寒,解表痛痺。主治 :風溼性關節炎寒溼證。方解:三者性溫散寒,麻黃,細辛兼解表怯風,附子兼有止痛之效。加減;可酌情加用牛膝、桃仁、紅花、川芎、乳香、沒藥等活血通絡之品,加秦艽、羌活、防風、蒼朮、獨活等可增強祛風溼之力。或根據部位加減如上方。

風溼性關節炎辯證施治之(二):風寒溼痺證—溫經散寒,祛風行溼

(三)虛痺證:臨床表現:多見於風溼性關節炎反覆發作而耗損氣血,傷及肝腎者。主要證見:四肢關節痠軟麻痛,勞累後加劇,伸屈不利,或腫,或遊走不定,肢體沉重乏力,舌淡潤,脈沉細無力。診斷要點:四肢關節痠軟麻痛,

圖片來源於網絡,喜歡的記得給小編點贊,不勝感激。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