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十大主帥,能東擋西殺,南征北剿,戰無不勝,攻無不克

中藥 中醫 肉桂 傷寒 大川醫生移動中醫館 大川醫生移動中醫館 2017-09-05

張景嶽曾稱人蔘、熟地、附子、大黃,乃藥中之四維。本文為吳佩衡先生對於常用重要中藥的一個歸納論述,吳氏“重視陽氣,明辨陰陽”的學術觀點,對小編很有啟發。本文可同景嶽之論互參。

中藥十大主帥,能東擋西殺,南征北剿,戰無不勝,攻無不克

吳佩衡:中藥十大主帥

作者/吳佩衡

一、附子 二、乾薑 三、肉桂 四、麻黃 

五、桂枝 六、細辛 七、石膏 八、大黃 

九、芒硝 十、黃連

此十味藥品,餘暫以十大“主帥”名之,是形容其作用之大也。由於少數醫家,以為此等藥物,性能猛烈,而不多使用,即使偶然用之,而用量較輕,雖對一般輕淺之病亦多獲效,但對於嚴重病患及沉痾痼疾,則療效不顯。據餘數十年經驗,如能掌握其性能,與其它藥物配伍得當,且不違背辨證論治之精神,在臨床工作中,不但治一般常見疾病效若桴鼓,並且治大多數疑難重證及頑固沉痾,亦無不應手奏效。

但如診斷不確,或配伍不當,則不但無效,反而使病情增劇,變證百出。惟是不良後果,只能責之於用之失當,決不能歸咎於藥性之猛烈,更不能將其化險為夷之巨大作用一筆抹殺也。蓋病之當服,烏、附、硝、黃,皆能起死回生;病不當服,參、芪、歸、地,亦可隨便誤人。故諺雲:“人蔘殺人無過,附子大黃救人無功。”關鍵在於能否分清虛實寒熱,當用不當用而已。

至若此等藥品組合之方劑,實不勝枚舉,簡言之,左有青龍,右有白虎,前有承氣與瀉心,後有四逆與真武。再推廣之,針對不同病情,靈活運用,加減化裁,即可以東擋西殺,南征北剿,而收戰無不勝,攻無不克之效。昔賢所謂“用藥如用兵,藥不勝病,猶兵不勝敵”。旨哉斯言。能否勝敵,應視善不善用兵而定,此不易之理也。因此,我把這十味藥比喻為治病救人之十大“主帥”。茲將其作用分別簡介於下,聊供同學們參考。

一、附子

其母根名川烏,產於四川龍安縣高寒山區。由農民每年秋後採回,移種江油與樟明兩縣,再由人工培養而成。冬月種植入土,到次年二月苗高近尺,始施肥,稍長即打臺並割去旁枝小根,使其氣坐根長,少生幾枚,而附子生長較為肥壯,成熟體大。因該兩縣是黑油砂土,比較肥沃,其他各縣土質則不適合,故附子為此兩縣特產,四川俗諺有“江油附子龍安種”之說,此為藥物中比較特殊之種植法也。在六月至七、八月之間,即可採收。

其附子主根(川烏)新生二、三枚者,名曰附子,獨生一枚較長形者,名曰天雄,效力更大。新採收的附子,應先用鹽膽水(即滷水)浸泡,以防止黴爛,浸數日後取出,再用清水漂洗,將膽水漂淨,蒸去皮,切片制晒而成附子片(但亦有未去皮者)。其母根名四川烏頭,體質已粗老而輕鬆,其效用只能驅風逐寒,不似附子體重粉質多而能回陽救逆也。

上古及後漢張仲景,系用生附子與火炮附子兩種,其量一枚至三枚,煎煮時,用水一斗,煮取三升,或五升,量已煮透,服之不麻口。後世因煎煮不得法,服後往往產生麻醉,始用種種製法而成熟附片,意在減少其麻醉之性。其實附子只在煮透,不在制透,故必煮到不麻口,服之方為安全。現在一般應用,除附片外,尚有一種生鹽附子,效力更大。其驅逐陰寒,回陽救逆,可用生附子。用之以溫暖水寒,補命門真火,回陽生津,則用熟附片。其作用小有差別,臨床時應分別使用。

《本經》雲:“附子氣味辛溫有大毒,主治風寒咳逆邪氣,寒溼痿躄,拘攣膝痛,不能行步,破癥堅積聚,血瘕金瘡。”

張隱庵曰:“附子稟雄壯之質,具溫熱之性,故有大毒。《本經》下品之藥,大約有毒者居多。《素問》所謂毒藥攻邪也。夫其攻邪而正氣復,是攻之即所以補之。”

陳修園曰:“《素問》謂,以毒藥攻邪,是回生妙手,後人立補養等法,是模稜巧術,究竟攻其邪而正氣復,是攻之即所以補之也。附子味溫,火性迅發,無所不到,故為回陽救逆第一品藥。《本經》雲:風寒咳逆邪氣,是寒邪之逆於上焦也。寒溼痿躄,拘攣膝痛,不能行步,是寒邪著於下焦筋骨也。癥瘕積聚,血瘕,是寒氣凝結,血滯於中也。考《大觀本草》咳逆邪氣句下,有溫中金瘡四字,以中寒得暖而溫,血肉得暖而合也。大意上而心肺,下而肝腎,中而脾胃,以及血肉、筋、骨、營衛,因寒溼而病者,無有不宜。即陽氣不足,寒自內生,大汗,大瀉,大喘,中風卒倒等證,亦必仗此大氣大力之品,方可挽回,此《本經》言外之意也”。

吳綬雲:“附子稟雄壯之質,有斬關奪將之氣,能引補氣藥通行十二經,以追復散失之元陽,能引補血藥入血分,以滋不足之真陰;引發散藥開腠理,以驅逐在表之風寒;引溫暖藥達下焦,以驅逐在裡之寒溼”。

張隱庵《本草崇原》論附子云:“凡人火氣內衰,陽氣外馳,急用炮熟附子助火之原,使神機上行而不下殞,環行而不外脫,治之於微,奏功頗易,奈世醫不明醫理,不識病機,必至脈脫厥冷,神去魄存,方謂宜用附子。夫附子治病者也,何能活命。甚至終身行醫,而終身視附子為蛇蠍,每告人曰,附子不可服,服之必發狂而九竅流血,服之必發火而癰毒頓生,服之必內爛五臟,今年服之,明年毒發,嗟嗟!以若醫而遇附子之證,何以治之,肯後利輕名而自謝不及乎?肯自居庸淺,而薦賢以補救乎?必至今日藥之,明日藥之,神氣已變,然後復之,斯時雖有仙丹,莫之能救,賢者於此,或具熱衷,不忍立視其死,間投附子以救之,投之而效,功也,投之不效,亦非後人之過。前醫惟恐後醫奏功,祗幸其死,死後推過,謂其死,由飲附子而死。噫!若醫而有良心者乎?醫不通經旨,牛馬而襟裾,醫云乎哉?”按此段論說,痛快透徹,洞見癥結,執行此道者,應熟讀勿忘,深入鑽研,切勿效終身行醫,而終身視附子為蛇蠍,若醫而遇附子之證,何從治之?於臨證時,應分清虛實寒熱,當用則用,有是病用是藥,定能指下生春,活人無量,切勿以人命為兒戲也。

黃元御曰:“附子味辛苦,性大溫,入足太陰脾、足少陰腎經,暖水燥土,洩溼除寒,走中宮而溫脾,入下焦而暖腎,補垂絕之火種,續將斷之陽根,治手足厥冷,開臟腑陰滯,定腰腹之疼痛,舒踝膝之攣拘,通經脈之寒瘀,消疝瘕之冷結,降濁陰之上逆,能回噦噫,提清陽下陷,善止脹滿”。可見本品為溫燥脾溼,溫暖腎水之良劑也。

根據以上昔賢之論證,可知附子對保障人類健康之功用極為宏偉,其主要方劑之組合,僅就張仲景《傷寒論》中最常用者述之。

四逆湯:甘草二兩(炙),乾薑一兩五,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口父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

按:四逆湯為少陰正藥。太陽少陰合病,重發其汗,則汗出不止,而現亡陽,此證用之,以招納欲散之陽;太陽證亦有用之以溫經,與桂枝湯同用之以救裡;太陰證用之以治寒溼;少陰證用之以救元陽;厥陰證用之以回厥逆。

此方以生附子、乾薑徹上徹下,開闢群陰,迎陽歸舍,交接十二經,為斬旗奪關之良將,而以甘草主之者,從容籌劃自有將將之能。

治太陰傷寒,脈沉腹脹,自利不渴者,以寒水侮土,肝脾俱陷,土被木賊,是以腹脹下利。附子溫補其腎水,乾薑、甘草溫補其脾土也。脾主四肢,脾土溼寒,不能溫養四肢,則手足厥冷,四肢溫暖為順,厥冷為逆,方用甘草為君,姜附所以溫中而回四肢厥逆,故以四逆名焉。

治少陰病膈上有寒飲乾嘔者,以其腎水上凌,火土俱敗,寒飲泛溢,胃逆作嘔,姜附草溫補水土,而驅寒飲也。

治厥陰病,汗出,外熱裡寒,厥冷下利,腹內拘急,四肢疼痛者,以寒水侮土,木鬱賊脾,微陽不歸,表裡疏洩,姜附草溫補水土,以回陽氣也。

此方,將乾薑加倍為三兩,名通脈四逆湯,治少陰下利清谷,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者,以寒水侮土,木鬱賊脾,是以下利,脾陽頹敗,四肢失溫,是以厥逆。經氣虛微,是以脈微欲絕。姜甘附子溫補裡氣,而益四肢之陽也。

鄭欽安曰:“按四逆湯一方,乃回陽救逆之主方。世多畏懼,由其不知仲景立方之意也。夫此方既列於寒入少陰,病見爪甲青黑,腹痛下利,大汗淋漓,身體畏寒,脈微欲絕,四肢逆冷之候,全是一團陰氣為病,此際若不以四逆回陽救逆,一線之陽光,即有欲絕之勢。仲景於此,專主回陽以祛陰,是的確不易之法。細思此方,既能回陽救逆,則凡世之一切陽虛陰盛為病者,皆可服也,何必定要見以上病形,而始放膽用之,未免不知幾也。夫知幾者一見陽虛證,而即以此方在分兩輕重上斟酌預為防之,萬不可致釀成純陰無陽之候也。一旦養成純陰無陽之候,吾恐立方之意固善,而追之不及……不知用姜附之不早也。仲景雖未一一指陳,凡屬陽虛之人,亦當以此投之,未為不可。所可奇者,姜附草三味,即能起死回生,實有令人難盡信者,餘亦始怪之,而終信之;信者何,信仲景之用姜附而有深義也。

故古人云:熱不過附子,可知附子是一團烈火也。凡人一身,全賴一團真火,真火欲絕,故病見純陰。仲景深通造化之微,知附子之力,能補先天欲絕之火種,故用之以為君,又慮群陰阻塞,不能直入根蒂,故佐以乾薑之辛溫而散,以為前驅,蕩盡陰邪,迎陽歸舍,火種復興,而性命立復,故曰回陽。陽氣既回,若無土以復之,光焰易熄,雖生不永,故繼以甘草之甘,以緩其正氣。緩者,即伏之之意也。真火伏藏,命根永固,又得重生也”。

觀鄭欽安先生此段按語,極為精闢,既指出一切陽虛陰盛之病皆可用此方,並說明當用而用之不早,則恐追之不及,其指導臨床之意義頗大,切勿草草讀過。至於以本方加減分兩或藥味而成之變方,在《傷寒論》中,總名之為四逆輩,茲抄錄如下:

四逆輩(包括四逆湯,通脈四逆湯在內,共十方)

四逆湯:(詳前)。

通脈四逆湯:生附子一枚,乾薑三兩,炙甘草二兩。

通脈四逆豬膽湯:即通脈四逆湯加豬膽一合。

四逆人蔘湯:生附子一枚,乾薑一兩五錢,炙甘草二兩,人蔘一兩。

茯苓四逆湯:即四逆人蔘湯加茯苓六兩。

吳萸四逆湯:生附子一枚,乾薑一兩五錢,炙甘草二兩,吳萸一兩。

乾薑附子湯:生附子一枚,乾薑一兩。

白通湯:生附子一枚,乾薑一兩,蔥白四莖。

白通加人尿豬膽湯:生附子一枚,乾薑一兩,蔥白四莖,人尿(即童便)五合,豬膽汁一合。

甘草乾薑湯:炮乾薑二兩,炙甘草四兩。

附方,潛陽封髓丹:附子二兩,硒砂三錢,龜板四錢,黃柏二錢,甘草二錢(本方劑量為老舊稱)。

承氣,攻陽之方也;四逆,回陽之方也。以乾薑溫氣,則上焦之陰寒散而外陽回矣。以附子溫水,則下焦之陰寒散而內陽回矣。得甘草之和中,則姜附之力合,上下連成一氣,而旭日當空,表裡之陰霾自散。而誤用汗、吐、下等法,或未經誤治而病至陽亡,已現四肢厥逆者,即以此方主之,故名四逆湯也。

加重乾薑名通脈四逆湯,治陰盛格陽無脈之重證。加參則兼救真陰。

加參苓名茯苓四逆湯,並可以救陰制水而交心腎。

去甘草則名乾薑附子湯,其熱力愈強。去附子名甘草乾薑湯,專回上中焦氣分之陽。

去甘草加蔥白名白通湯,專交心腎之陽,以收水火既濟之效。

至於白通加豬膽汁人尿湯,以膽汁味苦入心,人尿味鹹入腎,鹹寒之品能引陽入陰,而交通心腎之陰陽,故能陰陽並救也。通脈四逆加豬膽湯亦是此意,大補心腎之陰陽,有起死回生之功。

加吳萸名吳萸四逆湯,其作用在於大溫肝腎之陰寒,而降濁陰之氣,治四逆陰盛格陽,陰實之方也。陰消則陽自旺,而病自愈。至於在四逆湯中加參、苓、蔥、膽、尿,是防火熱之藥傷陰,且或升或降,陰陽並救者也。

自後漢以還,配有附子之方劑,實不可勝數,茲不過介紹其重要者而已。但是隻要切實掌握此十方,且能圓通運用,即可治療百數十種比較疑難之病,其功用亦不小矣。

二、乾薑

味辛性溫,入足陽明胃、足太陰脾、足厥陰肝、手太陰肺經。能燥溼溫中健胃,行鬱降濁陰之氣,補益火土,消納飲食,暖脾胃而溫手足,調陰陽而止嘔吐,降濁逆而平咳嗽,提脫陷而止滑瀉。《本經》:“氣味辛溫無毒,主治胸滿咳逆上氣,溫中,止血,止虛汗,逐風溼二痺證,腸澼下利日久,生者尤良”。能散風寒,和胃,止嘔,其在方劑配伍中有:

(一)真武湯加減:下利者去芍藥加乾薑。《傷寒論》乾薑附子湯:治太陽傷寒,下後復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脈沉無表證,身無大熱者,以火土俱敗,寒水下旺,微陽拔根,不得安寧,故用乾薑溫中以回脾胃之陽,附子暖下以復肝腎之陽。

(二)柴胡桂枝幹薑湯:柴胡半斤,黃芩三兩,甘草二兩,桂枝三兩,栝蔞根四兩,乾薑二兩,牡蠣二兩(系漢代分量)。治少陽傷寒,汗後復下,胸脅滿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心煩,往來寒熱(以汗下傷其中氣,土敗木鬱,不能行水,故小便不利),膽胃上逆之證。如加常山四錢,草果三錢,榔片三錢,人弱者加附子二兩(今制十六兩為一斤之舊衡),治久瘧特效。

(三)理中湯輩有七方。

(四)四逆湯輩有九方。

(五)瀉心湯七方。此僅就長沙方而言,至於其他文獻有乾薑者,難以枚舉。

以上十三方作用之大,皆得乾薑溫中燥溼,健胃,助消化,止咳化痰,抑制水溼氾濫,大溫肝臟鬱滯,溫而不燥,化溼生津,逐痰止咳,中宮虛寒,嘔吐洩瀉,水氣腫脹等等。得此加入方劑中,療效甚高。生者溫胃止嘔,溫散風寒尤良,但凡胃腸燥熱,一切邪火陰虛等證禁忌。至於一切中焦虛寒之證,若畏乾薑燥熱辛辣,不敢使用,而以補中寒之劑投之,不但無效,抑且輕者變重,重者易轉危亡,故乾薑為溫脾溼胃寒之妙品也。

三、肉桂

味甘辛,氣香,性溫,入足厥陰肝經,溫肝暖血,破瘀消癥瘕,逐腰腿溼寒,驅腹脅疼痛,強心臟,溫暖血分之寒溼。凡虛火上浮,有引火歸原之效,如牙痛、咽痛、心胃痛、霍亂嘔吐等證,服之頗效,加入姜附中,效力更大,有起死回生之功,陽虛腎寒,體素虛弱者,泡開水常服,能卻病延年,愈服愈強,陰燥證服之,生津潤燥,妙不可言。

肝屬木而藏血,血秉木氣,其性溫暖,溫氣上升,陽和舒布,積而成熱,則化心火。木之溫者,陽之半升,火之熱者,陽之全浮也。溫氣充足,則陽旺而人康;溫氣衰弱,則陰盛而人病。陽復則生,陰盛則死,生之與死,美惡不同,陽之與陰,貴賤自殊,蠢飛蠕動,尚知死生之美惡,下士庸工,不解陰陽之貴賤,千古禍源,積於貴陰賤陽之家矣。欲求長生,必扶陽氣,扶陽之法,當於氣血之中,培其根本,陽根微弱,方胎水木之中,只有不足,萬無有餘也(黃元御語)。肝脾發舒,溫氣升達,而化陽神,陽神司令,陰邪無權,卻病延年之道,不外乎此。故常服肉桂即可以溫肝暖血,強心健胃。至於女子月經不調,經來腰腹疼痛,崩漏帶下,心腹疼痛,產後虛寒諸病證,以及種種虛寒不足之證,服之頗效。

按:肉桂是熱帶植物,出產于越南和我國廣西等地,以味辛辣而甘,有油者佳(上好者更妙,中等者亦佳,普通桂效力固差,亦可用之)。體弱有孕,胎氣不足,食少無神或胸胃時痛而加嘔吐者,桂附姜三味,服之不但不會傷胎,而且安胎之至,無上妙品也。凡溫病,暑病,陽明熱燥證,又當禁忌。

肉桂皮厚油多,性味亦厚,守而不走,專溫心肝脾血分之寒,去瘀生新。服時只宜泡水,不可入煎,多煎則氣體及油質揮發失效矣。因粗皮厚防有孔雀屎,應削去粗皮為妙。桂子降寒氣之力較肉桂性味為薄,亦可代肉桂用之,但不可代桂枝尖之作用。現在雲南紅河、元陽一帶發現一種膠汁桂,雖有辛辣等味,性亦溫,但泡水後,其汁膠粘,凝結成團,服後阻塞胃腸中,不易溶解,反使胸胃中填塞悶脹不舒,餘亦屢試,不宜入藥也。

(一)夏季吃菌子中毒,嘔吐或洩瀉,用肉桂二三五錢,研細泡水,服之可解。

(二)無論真假霍亂,吐瀉交作,腹中絞痛,醫藥不及時,急宜以肉桂三、五錢研細泡水,服之頗效,有益無損,繼則延醫診治,此乃急救之法也。

(三)如遇天時反常之際,人體抵抗力薄弱,常有發寒痧等證,如醫藥一時不便,此肉桂一、二至三、五錢研細泡水服之立效。世風有謂發痧忌服肉桂,因不識之謬論也。

(四)如到山嵐煙瘴之地,常吃點肉桂末或泡水服之,可免瘴氣及霍亂吐瀉等病。

(五)如乘飛機車船,遇眩暈嘔吐時,吃肉桂末五分至一錢立效。步行途程較遠,口中含點肉桂,可以生津液,氣不喘促,亦能止行程之渴。

(六)如附子片未煮透服之被中毒麻醉不安者,即以好肉桂三五錢泡水服之,輕者立解,重者漸愈(切忌用冷水洗胃,每多促亡,已屢見屢聞,注意慎之為幸)。

(七)如中風不語,醫藥不及時,用好肉桂三四錢泡水喂之,立即有效,得吐痰涎更妙。暫時救急,有強心化痰之作用,繼則方藥治之。

(八)牙痛,咽痛,心胃痛,噁心嘔逆,舌苔白潤,不渴飲者,好肉桂二三錢泡水服頗效。

至於配有肉桂之方劑,如:

1.桂附湯:附片二兩,先煮熟透。肉桂三錢,研細泡水兌入。

本方以附子溫腎水之寒,肉桂溫肝木之鬱,強心而暖血中之寒,服之能使水升火降,水火既濟而交心腎,蓋使肝木得溫升而生心血,肝藏魂,心藏神,肝鬱舒鬯,心腎相交,神魂安謐,用治心臟病引起之怔忡驚悸失眠等證頗效,弱人常服,有卻病延年之功。

2.坎離丹:附片二兩,肉桂五錢,蛤粉四錢,炙甘草三錢,桂元肉八錢,生薑八錢。

本方治心病不安等證,效果極好。

3.大回陽飲:附片二兩,乾薑一兩,肉桂四錢,炙甘草三錢。

本方能回陽救逆,強心固腎,溫中舒肝,並治一切陽虛陰盛危急大證,有起死回生之功。至若平素陽虛人弱無神者,常服數劑,易復健康,有枯木逢春,卻病延年之效。

4.桂附理中湯:人蔘三錢至一、二兩(可以黨蔘代之),乾薑一、二兩,白朮五錢至一兩,甘草三、五錢,附片二至四兩,肉桂三、五錢。

本方大補先天心腎與後天脾腎之陽,用治久瀉久痢,消化不良等腸胃病,效力頗高。

5.八味地黃丸:熟地一兩,茯苓五錢,棗皮三錢,淮山藥五錢,粉丹三錢,澤瀉三錢,附片二兩,肉桂四錢。

本方能治腎臟陰陽兩虛之證,但有風寒者忌服,陰盛陽衰之證慎服,如多服之,有腫脹及虛脫之虞。

肉桂對於一切寒溼虛寒證,益處太多,不再贅述。茲僅舉以上五方及重要之效能,以供參考。(分量用舊衡)。

四、麻黃

味苦辛,氣溫無毒,其苗葉叢生,形似毛管,體質輕揚,入手太陰肺及足太陽膀胱經,入肺家而行氣分,開毛孔而達皮部,善洩衛鬱,專發寒邪,治傷寒之頭痛,除風溼之身痛,療寒溼之腳腫,風水可驅,溢飲能散,消咳逆肺脹,解驚悸心忡,其方劑有:

1.麻黃湯:麻黃三兩,桂枝二兩,甘草一兩,杏仁七十枚。

治太陽傷寒,頭痛惡寒,無汗而喘,項背痠強,系寒傷膚表,閉其皮毛,衛氣斂閉,是以無汗,肺氣壅遏,是以發喘,寒邪鬱閉,裡束衛氣不得外達,是以惡寒。甘草保其中氣而生津液,桂枝溫肝,助其疏洩,強心而通血脈,助太陽而化膀胱之氣,足以衛外固表。麻黃通腠理,開玄府,而洩衛閉。杏仁利其肺氣,降逆而止喘。方劑化合,專發寒傷太陽膚表之汗,一劑汗出,效如桴鼓。

又麻黃湯,是辛溫解表治寒傷太陽膚表,惡寒無汗頭項強痛,脈浮緊之表實證(太陽證,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曰傷寒。此為狹義傷寒,麻黃湯證),服此湯一盞,多則二盞,蓋臥,得汗而解,不能盡劑,更勿令其大汗淋漓而損津液也。正治之方,決勿夾雜其他藥品,如果加入寒涼之劑,則引邪深入;加入補劑,猶閉門逐寇,必至傳經變證,漸轉危篤費治。

2.麻杏石甘湯:麻黃四兩,杏仁五十枚,石膏半斤,甘草二兩(炙)。

治溫病或暑病初起,發熱而渴,不惡寒或微惡寒,頭痛項背強。此係太陽有表邪,陽明有裡熱,用此辛涼解表之劑,一劑汗出立效。

3.大青龍湯:麻黃六兩,桂枝二兩,甘草二兩,杏仁四十枚,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石膏二兩(如雞子大)。

治太陽中風,脈緊身痛,發熱惡寒,煩躁,無汗,渴喜冷飲,此風寒閉束,斂閉衛氣,寒風不能外洩,是以無汗,遏閉營血,內熱鬱隆,是以煩躁而加渴飲,病雖中風,而證同傷寒,桂枝湯不能發矣。甘棗補其中氣,桂枝發其營鬱,麻黃開其衛閉,杏姜利肺壅而降逆氣,石膏清肺熱而退煩躁,並止渴飲。服一劑汗出即愈。

4.小青龍湯:麻黃三兩,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甘草二兩,五味半升,半夏三兩,乾薑二兩,細辛三兩。

治太陽傷寒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以水飲中阻,肺胃不降,濁氣衝逆,故治嘔咳,此方已屢試屢效。

5.葛根湯:即桂葛湯加麻黃。

治太陽病項背几几,惡風無汗之經腧病,及太陽剛痙病。

6.麻黃附子細辛湯:麻黃二兩,附子一枚,細辛二兩。

治傷寒少陰病,始得之,身反發熱脈沉者。脈沉而反發熱,是裡寒已作而表寒未退。少陰心腎兩虛,寒邪在太陽,因腎氣內虛,抵抗力弱,寒邪陷入少陰,而成太陽、少陰兩感合病證。此方以麻黃開腠理散在表之寒,附子溫裡寒而暖腎水,再得細辛溫散少陰經絡之寒邪,使之由陰出陽,達於太陽,借麻黃之功達膚表得汗而解,為溫經解表扶正除邪之良劑。

7.麻黃附子甘草湯:麻黃二兩,附子一枚,甘草二兩。

治少陰病,得之二三日,無裡證者,是寒邪在太陽之表,未入於少陰之裡,脈見沉細,是腎陽內虛而裡證未作。故不用細辛散裡寒,只宜用麻黃以解表寒,附子重溫其裡,甘草培其中氣,使表寒得汗而解,裡不傷腎陽,亦助陽解表扶正除邪之意也。期間配伍及分量不同,和麻黃生用、炙用而作用不同,苗葉與根則藥性又有懸殊。

此外,還有麻黃湯去桂枝加薏苡仁,名麻杏苡甘湯,治風溼病;麻黃湯加白朮,名麻黃加術湯,治表中寒溼之證;麻黃湯去桂枝,名杏子湯,治水腫在皮發汗之方,再去杏仁,名麻黃甘草湯,亦為治水腫發汗之方。

傷寒太陽表實證,服麻杏石甘湯,反引邪入三陰,則發熱不退,變證莫測;溫病服麻黃湯,則汗後傷陰,現壯熱譫語;少陰證服麻黃湯,有汗漏不止,甚或大汗亡陽之虞。若服麻杏石甘湯,有真陽暴脫之險。《素問·熱論篇》有太陽少陰兩感於寒者,必不免於死之論,據餘粗淺經驗,在辨證論治上,如能熟記六經,分經辨證,方藥對證,可期一汗而愈。因此太陽、少陰兩感於寒者,必可免於死亡矣。

中藥十大主帥,能東擋西殺,南征北剿,戰無不勝,攻無不克

中藥十大主帥,能東擋西殺,南征北剿,戰無不勝,攻無不克

大川醫生是一款專注為中醫師提供手機APP開方,診後患者管理、患者手機支付、藥品一站式配送的中醫診療平臺APP。

手機APP開方,快捷送藥到家

1.手機開方超省事:醫師通過了解患者病情,可手機APP開方,患者手機快捷支付。

2.藥材供應不費心:知名藥廠提供藥品供應、代煎和配送到家等一站式便捷服務。

3.陽光收益不用愁:醫師開方可自定諮詢費,平臺提供開方補貼支持,還可獲得患者答謝費。

五、桂枝

味甘辛,氣香性溫,入足厥陰行血分,走經絡而達營鬱,善解風邪,最調木氣,升清陽脫陷,降濁陰衝逆,舒經脈之攣急,利關節壅阻,入肝膽而散遏抑,極止痛楚,通經絡而開痺澀,甚去溼寒,能止奔豚,更安驚悸,並能化膀胱之氣而利小便,四散通經絡,走而不守。

桂枝一味,仲景用之最廣,作用甚大,是領導辛甘化陽之上品良劑。《傷寒》《金匱》方中用桂枝者,約為七十六方之多,其中以桂枝湯加減變化出廿八方,桂枝甘草湯加味配伍出十一方。(時方尚不在其內)

桂枝湯(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為《傷寒》首出方劑,治中風自汗脈浮緩,惡風頭項強痛之證,是合桂枝甘草辛甘化陽,芍藥桂枝湯苦甘化陰二方而成。觀之桂枝與芍藥,一扶陽,一救陰,兩相對偶,凡陰陽升降表裡氣血諸方,莫不惟桂芍之力左右也。故能治陽浮之發熱,陰弱之汗出,陰陽俱虛,營衛並病,再加入太陽經之主藥生薑和大棗完成一家。

本方之主症,凡二十三條,加減化裁,凡廿八種,變化無窮,治證最廣,為傷寒之主方。如:桂枝甘草湯(桂枝四兩,甘草二兩)為辛甘化陽之方也。化陽即生熱,生熱即陽旺,氣火上升皆謂之陽,化陽莫不以此方為主。太陽傷寒發汗過多,叉手自冒其心,心下悸動,欲得手按者,以汗後傷陽而為之治也。加麻黃杏仁,名麻黃湯,治傷寒無汗表實證,為引藥出表發汗之方。

類方以化陽為主,扶陽,溫氣,逐水,皆借桂枝之力,化陽之功,故能上升出表也。

桂枝湯加葛根以清肌熱,恐項背強几几以化燥。桂枝加附子以固腎陽,恐汗多亡陽。桂枝湯去芍藥,以去通下竅之力,使內陷胸滿之表邪,得桂枝以通上竅之力,仍從表解。桂枝湯去芍藥加附子,以溫表虛之惡寒水冷。桂枝湯去桂加苓術以去上升之力,合真武以制水,為表裡並治之方。加入葛根麻黃,名葛根湯,以治表實中風清熱發汗,更加半夏,可降上逆之嘔。

桂枝應用甚廣,是溫肝,強心,通經絡,散寒,解肌表之上品良劑。但有些醫家或病家常畏懼不用,認為“過熱”“過表”“過燥”,即使用時僅二三錢而已。尚有用桂枝要去皮,每用桂枝木者。蓋仲景用桂枝主要是嫩尖枝,性味較厚,於方劑配伍,效力乃顯,凡粗枝有皮骨者去之,而非去桂枝之外皮也。去皮用木,已無辛甘溫暖之性味,有何力量再化太陽之氣哉!

以餘粗淺經驗,凡風、寒、溼三邪阻遏,人身關節經絡不通,周身氣機不鬯,血絡運行受障礙,溫經散寒,條達肝鬱不舒等等,用之其效宏偉。桂枝不是發表藥,更不是發汗藥,而是強心化陽生熱之藥,醫者能明其功效,則經方之義,思過半矣。但是,溫病與暑病及一切熱盛之證,須當忌服,否則桂枝下嚥有陽盛則斃之戒。

中藥十大主帥,能東擋西殺,南征北剿,戰無不勝,攻無不克

六、細辛

《本經》:“氣味辛溫無毒,主咳逆上氣,頭痛腦動,百節拘攣,風溼痺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竅,輕身長年”。張隱庵曰:“細辛氣味辛溫,一莖直上,其色赤黑,稟少陰泉下之水陰而上交於太陽之藥也。少陰為水髒,太陽為水腑,水氣相通於皮毛,內合於肺,若循行失職,則病咳逆上氣,而細辛能治之。太陽之氣主皮毛,少陰之氣主骨髓,少陰之氣不合於太陽,則風溼相侵,痺於筋骨,則為百節拘攣,痺於腠理,則為死肌,而細辛皆能治之。其所以能治之者,以氣勝之也。久服明目利九竅者,水精之氣,濡於空竅也,九竅利,則輕身而延年矣”。

又曰:“宋朝元祐陳承謂:細辛單用不可過一錢,多則氣閉不通而死。近醫多以此語忌用,而不知辛香之藥,豈能閉氣,上品無毒之藥,何不可多用。方書之言,類此者不少,學者不善詳察而遵信之,岐黃之門,終身不能入矣”。

按:細辛味辛溫,入手太陰肺、足少陰腎經,斂降衝逆而止咳,驅寒溼而蕩濁,最清氣道,兼通水源,凡風寒入肺,溼痰、水飲上逆於肺,使肺氣不利,清肅不降,咳嗽痰多而清稀,無論男婦老幼,凡散風寒,化痰止咳,方劑中加入一、二、三、五錢,奏效迅速,真良劑也。如風寒溼三邪,阻塞關節經絡不通而疼痛,得細辛一、三、五錢,加入方劑中,效果更好,服之絕不會產生髮汗閉氣等副作用。

除燥咳、火咳二症而外(即乾咳無痰或咳痰稠粘,咽乾口燥,喜飲清涼等),用細辛開提肺氣,乾薑溫肺化痰,五味收斂肺腎之逆氣,三味化合,一開一合,治療一切肺寒咳嗽,其效甚佳。如小青龍湯治太陽傷寒,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或喘促者,方中用細辛、乾薑、五味,溫肺降逆以止咳嗽。喘咳寒重人無神者,加附子;心中煩,渴飲水者,加石膏,一寒一溫,均有特效。又如四逆二陳麻辛湯,治療一切新老咳嗽,哮喘咳嗽,咳痰清稀,白痰涎沫多者,其效頗宏,皆得細辛之力不小也。

總之,細辛這味藥,溫散三陰經之風寒溼三邪,通關節利九竅,配合姜附中,納陽歸腎,溫暖子宮,止咳化痰,開提肺氣並治慢性偏頭風疼,鼻寒不通(鼻膜炎久治不愈)等。用途太多,不可勝數,其份量由一錢至二、三錢或至一兩,都不至出大汗,如能在辨證論治當中掌握八綱八法,用之得當,誠良劑也。

七、石膏

味辛氣寒,入手太陰肺及足陽明胃經,能清金而止燥渴,瀉熱而除煩躁,辛涼解肌,涼肺生水,清熱滅火而救焚。如邪火重,亢陽灼陰而傷腎水,肺為水之上源,金生水,肺胃燥極,水源涸竭,得石膏之寒涼色白而入肺胃,使肺胃之燥熱清涼而降斂。秋金降斂而生水,猶熱極生陰,沛然下雨,何燥熱之有乎?石膏配伍之主要方劑,如:

《傷寒》白虎湯:石膏一斤,知母六兩,甘草二兩,粳米六兩。

治傷寒陽明經證及溫暑等熱證,如脈洪大,壯熱煩渴飲冷,舌白而生芒刺,邪熱蒸蒸,但頭汗出者,服之汗出熱退,渴止津生,脈靜身涼。

此外,麻杏石甘湯,大青龍湯,以麻黃髮汗解表寒,至清裡熱,則石膏之力,其肺胃之燥熱得清,故汗後病退,而不傷陰也。人蔘白虎湯,治暑熱證;竹葉石膏湯,治熱甚灼陰之痙攣證,亦以石膏之清肺救燥而奏效。凡瘟疫流行,多傳陽明為熱燥證,而石膏為主要之品。邪熱亢甚,有亡陰之虞,得石膏加入方劑之中,有起死回生之效,真上品之良劑也。但只宜於邪熱陽燥證,若虛熱陰燥證服之,猶如雪上加霜,不但無效,抑且病變增劇而有生命之虞也。

石膏辛涼之性,最清心肺之熱而除煩燥,瀉鬱熱而止燥渴,惟甚寒脾胃,中脘陽虛者禁服。其主治之作用,可療熱狂,治火嗽,止煩喘,清燥渴,收熱汗,清熱痰,並能止邪熱內逼之鼻衄,除邪熱牙痛,調胃熱口瘡,理喉咽作痛,清邪熱乳癰,解火灼,療金瘡。

八、大黃

色黃根粗,有粘液,味苦,性寒,入足陽明胃、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瀉熱行瘀,決壅開塞,下陽明之燥結,除太陰之溼蒸,通經脈而破癥瘕,消癰毒而排膿血。《本經》:“氣味苦寒無毒,主下瘀血,血閉寒熱,破癥瘕積聚,留飲宿食,盪滌胃腸,推陳致新,通利水谷,調中化食,安和五臟。”

張隱庵曰:“大黃味苦氣寒,色黃臭香,乃肅清中土之劑也。其性走而不守。”最滑潤腸胃而通便結。其方劑如:

1.《傷寒》大承氣湯:大黃四兩,芒硝一兩,枳實五枚,厚朴半斤。

治陽明腑證,胃腸燥結便難,陽明三急下與少陰三急下等證,並治下痢紅白腹痛裡急後重。

2.小承氣湯:大黃四兩,厚朴二兩,枳實三枚。

治陽明腑熱方作,大黃瀉其燥熱,枳樸開其鬱滯,微和胃氣而下小結也。

3.調胃承氣湯:大黃四兩,芒硝半斤,炙甘草二兩。只下胃熱而無燥結,故不用枳樸之推蕩。

4.大陷胸湯:大黃六兩,芒硝一斤,甘遂一錢匕。

治太陽中風,下早而為結胸,因表陽亦陷,陰陽拒隔,結於胸中,寒熱逼蒸,化生水氣,硬滿疼痛,煩燥懊憹。硝黃瀉其鬱熱,甘遂排其水飲也。

《傷寒》有三陽下法,本太陽經證誤發大汗利小便,傷其津液,病情轉屬陽明,灼傷脾陰,而成太陽陽明脾約證,以麻仁丸潤下之。

5.麻仁丸:火麻仁二升,大黃一斤,厚朴一斤,枳實半斤(炒),芍藥半斤,杏仁一斤(去皮尖,研作脂)。

本陽明經證,誤發汗利小便,傷其津液,病邪轉入陽明腑而成為正陽陽明腑證,宜大承氣湯下之。(方在上)

本少陽經證,誤發汗利小便,傷其津液,病邪轉屬陽明而成為少陽陽明腑證,以大柴胡湯主之。

6.大柴胡湯:柴胡半斤,黃芩三兩,芍藥三兩,半夏半斤,大黃二兩,枳實四兩,生薑五兩,大棗十二枚。

陽明證有三下法:大承氣湯結熱皆下,其性猛烈;小承氣湯微和胃而下小結,其性較輕;調胃承氣湯只下胃腸之熱,而無結糞,其性和緩。

陽明有三急下證,少陰亦有三急下證,厥陰證尚有熱深厥深之應下證,均以大承氣湯急下。因陽明燥急邪熱之證,亢陽灼陰,腎水涸竭,急下以救真陰,緩則亡陰而逝。

按陽明證,當下不下為失下,不當下而下之為誤下,失下誤下,均能變證危篤。陽明之陽亢而傷陰者,陽未盛而下早,則亡其陽,陽已亢而下遲,則亡其陰,故有緩攻之法,又有急下之條。

少陰急下三證:土勝之極,則成下證。少陰證若得之二三日,口燥咽乾者,是土燥而水虧,失期不下,水涸則死,當急下之,宜大承氣湯。若自利清水,其色純清,心下疼痛,口中乾燥者,是土燥水虧,傷及肝陰,當急下之,宜大承氣湯。六七日腹脹不大便者,是土燥水虧,傷其脾陰,當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少陰病,水旺火熄,土敗人亡,故少陰(寒水)宜負,而陽明(燥土)宜勝,但少陰不可太負,陽明不可太勝,太勝則燥土克水,津液消亡,亦成死證,故當急下,此即陽明之急下三證也。以陽明而傷少陰,故病在陽明,亦在少陰,兩經並載,實非少陰之本病也。

太陰陽明合病,溼從燥化,溼熱內逼,下痢紅白,腹痛裡急後重者,宜大承氣湯下之。痢疾當大下,下之則暢通而痢止,通因通用,痛則不通,通則不痛之義也。還有枳芍順氣湯,痢疾初起之痢紅白,腹痛裡急後重,甚則噤口不食,服之下通立效,亦是大黃之功也。

枳芍順氣湯:大黃三至五錢,枳實三至四錢,厚朴三至四錢,黃芩三錢,杭芍八錢,榔片三錢,廣木香一至二錢,甘草二錢(舊衡)。

可加入車前二三錢尤良;痢疾較重者,加芒硝三錢,更易鬯通,最為速效;紅痢多者,加黃連一二錢。若畏懼不敢用上方等涼下,緩則變劇而有生命之虞也。大黃之功,專下燥結之證,屬邪熱燥結,咸宜加入方劑中,奏效迅速。至於陰燥便結者,又當溫下之。如《金匱》大黃附子湯或溫脾湯,大黃通其結,姜附溫其寒,大黃走而不守,使下通後毫不傷中損正也。

大黃附子湯:大黃三兩,附子三枚炮用,細辛二兩(這是金匱原方份量)。

溫脾湯:又名雙龍湯,即四逆湯加芒硝大黃,附片二至三兩,乾薑一兩,甘草三錢,大黃三錢,芒硝三錢(舊衡)。

若大便燥結不通,其人體素虛寒,並無邪熱渴飲等證足徵,始可用此溫下之方,如口燥渴喜冷飲有邪熱者,忌用此法為幸。大黃之用途頗多,不能盡述,凡屬陰盛陽衰,腸胃虛寒等證,須當慎用。

九、芒硝

又名玄明粉(芒硝用蘿蔔升過,名玄明粉,比芒硝潔白),味鹹苦,性寒。鹹能軟堅,潤下作鹹,故加入承氣湯中,能軟堅硬結糞,潤滑大便之燥結。凡邪熱壯火食氣,亢陽灼陰之證,最能生津補水,大黃苦寒瀉火,滋陰潤燥,二味同用,有滋陰補水之功,起死回生之效。凡慢性病及一切虛寒、寒溼病,決不可加入,慎用為幸。

又性味鹹苦大寒,下清血分,瀉火救焚,軟堅破積,利水道而通淋漓,利穀道而開結閉,熱結瘀蒸,非此不退,宿疾老血,非此不消,寒瀉之力,諸藥不及。方劑配伍,靈活掌握運用,經方時方,方書記載周詳。因時間關係,不能盡述,只略介紹其主要作用,聊供參考。

十、黃連

味極苦,性大寒,專入手少陰心經,清心退熱,瀉火除煩,涼心寒腎,苦燥瀉火,但不似大黃之能生津潤燥,潤滑大便也。黃連的主要方劑:

1.《傷寒》黃連湯:黃連三兩,桂枝三兩,甘草三兩,生薑三兩,人蔘三兩,半夏半升,大棗十二枚。

本方治太陰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寒氣上逆,腹中痛欲嘔吐者,以中氣虛寒,君火不降,胸中有熱,而至腹痛、心煩、嘔吐等證。姜夏等溫中止嘔,黃連清心君之火而瀉熱煩也。

2.黃連阿膠雞子黃湯:黃連四兩,黃芩一兩,杭芍藥二兩,阿膠三兩,雞子黃二枚。

用水五升,煎取二升,去渣,阿膠烊化(以水蒸化),雞子黃攪入,溫分三服。治少陰病之熱化證,心煩不得臥,脈沉而細數。君火上亢,則心煩而不得臥。緣坎水根於離陰,燥土克水,消耗心液,神宇不清,是以生煩。黃連清心君之火而除煩,芩芍清少陰相火而瀉熱,阿膠、雞子黃補脾精而滋燥土,雞子黃補離中之氣,阿膠補坎中之精而交心腎之陰。溫證熱甚灼陰,身熱不退,虛煩不得臥,服之則安靜煩止,脈靜身涼,效如桴鼓。還有五瀉心湯,葛根黃連黃芩湯,白頭翁湯,烏梅丸方,時方之黃連解毒湯,犀角黃連湯,三黃石膏湯等等方劑中,都以黃連為主要作用而清心君之火也。

乾薑芩連人蔘湯:乾薑,黃連,黃芩,人蔘各三兩。

本方治厥陰證,吐下後,食入即吐。厥陰病,本自寒下,醫復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以中氣虛寒脾陷為利,相火升火而生上熱,芩連清瀉君相之火以除煩熱,參姜溫補脾胃之氣以止吐利也。

白頭翁湯:黃連,黃柏,秦皮,白頭翁各三兩。

本方治厥陰下痢後重,渴飲水者。

烏梅丸方:治厥陰陰證,蚘厥吐蚘,心中疼熱,皆用黃連以清心君之火,順接陰陽而止心中疼熱。

用黃連的方劑尚多,方書中記載可查,不再多述。

仲景用黃連清上諸方,多與溫中暖下之藥並用,此一定之法也。凡瀉火清心之藥必用黃連,但中病即止,不可過劑,過則中下寒生,上熱愈甚,庸工不解,以為久服黃連,反從火化,真可笑也。在邪熱重,心火旺時,服之固效;若陰寒盛,虛火浮,君火不降,上熱下寒者慎用。真陽素虛體弱無神者禁用。否則,服之則虛火愈浮,而至龍雷上奔,陽飛離根而死矣。

吳佩衡 時年七十三

一九五九年六月 於雲南中醫學院

中藥十大主帥,能東擋西殺,南征北剿,戰無不勝,攻無不克

中藥十大主帥,能東擋西殺,南征北剿,戰無不勝,攻無不克

大川醫生是一款專注為中醫師提供手機APP開方,診後患者管理、患者手機支付、藥品一站式配送的中醫診療平臺APP。

手機APP開方,快捷送藥到家

1.手機開方超省事:醫師通過了解患者病情,可手機APP開方,患者手機快捷支付。

2.藥材供應不費心:知名藥廠提供藥品供應、代煎和配送到家等一站式便捷服務。

3.陽光收益不用愁:醫師開方可自定諮詢費,平臺提供開方補貼支持,還可獲得患者答謝費。

I版權聲明

  • 本文選自《吳佩衡醫案》,作者/吳佩衡,整理/吳生元、吳元坤,人民軍醫出版社。

  • 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繫。

覺著不錯請分享點贊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