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溢性脫髮宜平補,重用黃芪以為功,結合外洗更有效

中藥 黃芪 脫髮 山藥 中醫 悅讀中醫 2019-01-07

小編導讀

脂溢性脫髮( seborrheic alopecia,SA)指在青春期及青春期後以毛髮進行性減少為主要特點的皮膚病。由於病程長又對外貌影響巨大,故此病成為很多患者的心中隱痛。本篇文章為大家總結了擅長治療各種脫髮的邱明義老師的經驗,很容易理解和應用,不容錯過——


SA屬中醫“蛀髮癬”“蟲蛀脫髮”的範疇,歷代醫家或從本虛肝腎精血論治,或專主溼熱風燥之邪,即或能夠兼顧二者,也常忽視該病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的臨床表現和病機。邱教授指出SA病因複雜,虛實夾雜,基本病機乃肝腎虧虛、精血不足為本,溼熱瘀結、血熱風燥為標,且本虛與標實互為因果,並在疾病的不同階段多有著不同的臨床表現。病因上或因長期作息顛倒暗耗腎精,或因勞欲過度損及精血,或嗜食肥甘釀溼化熱生瘀,溼熱瘀結於脈道則血熱,或情志不遂,思慮化火,鬱火上攻,易生風動燥。

脂溢性脫髮宜平補,重用黃芪以為功,結合外洗更有效

鬱悶的人

邱教授指出在SA各個階段的臨證治療中要特別注意肝腎虧虛、精血不足的問題,脫髮本身就是由髮根不固所致,整個病程中都當平補肝腎,養血滋陰,以穩固髮根。治療脫髮,遣方用藥中特別強調“平補”,以二至丸、六味地黃丸、七寶美髯丹等平和藥方為主,不可選用過於溫燥的方藥,以免傷血耗精。如用熟地黃、當歸補肝腎、養精血以滋生髮源,一靜一動是謂“平”;制何首烏補肝腎、益精血、烏鬚髮,且能化脂降濁,補中有瀉是謂“平”;桑椹與熟地黃、制何首烏相須配伍以滋陰補血,寒溫互制是謂“平”;女貞子、懷牛膝、墨旱蓮均平補肝腎、榮發生發。六味地黃丸中山茱萸和山藥均可補腎澀精,邱教授認為山藥雖性味甘平,歸肺脾腎經,收澀之性較強,多用恐斂邪不出;而山茱萸雖味酸性澀歸肝腎之經,但具有肝木條達舒暢之性,正如張錫純所謂“得木氣最厚,收澀之中兼具條達之性,故又通利九竅,流通血脈”,臨證應用山茱萸無留邪之弊,故多選出萊萸而少用山藥,以山茱萸澀而條達是謂“平”。

用藥特色:重用黃芪

在臨床用藥特色上,邱教授注重以二至丸為底方平補肝腎、養血滋陰,重用黃芪以密腠理、固毛髮。現代藥理研究證實黃芪、女貞子等中藥能明顯減少退行期毛囊內細胞凋亡,進而促進毛髮生長。

脂溢性脫髮宜平補,重用黃芪以為功,結合外洗更有效

黃芪

“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氣、血與發的關係密切,氣足血旺則毛髮生長有源。黃芪不僅能補氣生血、衛外圍毛竅、穩健髮根,使發不易脫落,還能行血運血,尤其是黃芪大劑量使用時,活血化瘀效果明顯。和當歸配伍,進而改善髮根周圍血液循環,促進毛髮生長髮育。另外,黃芪還兼治風之功,對於因風作癢之症亦有改善,《神農本草經》謂黃芪主大風,與發表藥同用能祛外風,與養陰清熱藥同用更能息內風,可防風熱之邪乘虛而入,臨證重用生黃芪至30g,生用則性味更趨平和,因其能夠託毒外出,在毒熱熾盛階段亦可用之,達到改善因風作癢、因風脫髮的功用。另外,黃芪還具有補腎功效,正如王好古《湯液本草》中言“黃芪補腎臟元氣,為裡藥”,可見黃芪內則補血補腎,使精充血足,助於毛髮生長,外則緻密腠理,預防並阻止毛髮進一步脫落。

綜合治療

藥物外洗

患者頭髮油膩顯著者,邱教授喜在內治的基礎上合用中藥外洗法,方用透骨草、皁角刺各30g,以利溼祛風,藥少效專,簡便易行。囑每次洗頭時用上方煎水1劑,起初頭屑較多可間隔1 ~2日洗1次,洗髮過程中選用溫和的洗髮露,水溫不宜過高,10 ~15日後,改為3~4日洗1次,隨後根據病情逐漸減少洗髮的頻率,可避免頻繁洗髮對髮根的刺激。

倡導食療

邱教授指出飲食不僅能散邪,還能滋養血氣,治療中巧用食物療法可收事半功倍之效。取黑芝麻、黑豆、黑米適量熬粥,堅持每天食用1~2次;血脂不高者,在此基礎上配以核桃仁適量;或選用含鐵豐富的食物以補血,如菠菜、黃豆等。有研究指出中醫證型與毛髮微量元素具有一定相關性,立足於“五色入五臟”的理論,選用與頭髮相同的黑色,既能以色補色,又可取其入腎以益精血之效,如方中桑椹、熟地黃,即寓此義。

心理疏導

現代醫學認為長期慢性的緊張狀態可導致本病。該病頑固難治,病程較長,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患者心理負擔。邱教授強調在堅持藥物治療的同時,需關注患者情志因素,注重情志療法,調暢心情,糾正不良習慣,耐心治療,切不可汲汲索效而延誤病情,影響臨床療效。

本篇名醫介紹

邱明義,湖北中醫藥大學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湖北省首批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指導老師。臨證五十餘載,學驗俱豐,尤善治療各類脫髮。選擇內容秒刷時,第一行為標題,其餘為內容。

好 · 書· 推 · 薦

脂溢性脫髮宜平補,重用黃芪以為功,結合外洗更有效


《名醫心鑑》

本書為《環球中醫藥》雜誌“名醫心鑑”欄目刊登的文章,按照類別編輯而成。大約100篇文章,基本是國內中醫藥名家的學術思想或臨床經驗的介紹。(購書詳情請點擊下方“瞭解更多”)


版權聲明

本文部分內容選自《名醫心鑑》(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張伯禮主編),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