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市立醫院病理科主任張淑坤“火眼金睛”辨腫瘤'

""威海市立醫院病理科主任張淑坤“火眼金睛”辨腫瘤

與醫院裡其他科室門庭若市相比,這裡安靜的像是一方“淨土”,沒有進進出出的病人,沒有或喜或悲的家屬,也沒有機械的叫號提示,只有冰涼的醫療器械、瑣碎的信息核對和一陣又一陣福爾馬林的刺鼻氣味……

每天,患者身體上手術切除的腫塊、各種活檢穿刺取出的組織被裝在一個個透明的、泡有福爾馬林的標本袋中送到這裡。

威海市立醫院病理科主任張淑坤和其團隊工作的對象,正是這些讓人“不寒而慄”的人體組織標本。

以顯微鏡為武器“偵察兵”尋找疾病根本

每天早上,張淑坤都會早早來到辦公室,提前瞭解臨床申請的術中冰凍快速病理診斷申請單,瞭解病例臨床資料,做到心中有數。

術中冰凍快速病理診斷是病理活檢診斷最具挑戰的一種,要求病理科醫生在30分鐘內完成取材、製片、閱片和發出報告等步驟對送來的手術標本作出正確判斷,為臨床手術提供依據。

"威海市立醫院病理科主任張淑坤“火眼金睛”辨腫瘤

與醫院裡其他科室門庭若市相比,這裡安靜的像是一方“淨土”,沒有進進出出的病人,沒有或喜或悲的家屬,也沒有機械的叫號提示,只有冰涼的醫療器械、瑣碎的信息核對和一陣又一陣福爾馬林的刺鼻氣味……

每天,患者身體上手術切除的腫塊、各種活檢穿刺取出的組織被裝在一個個透明的、泡有福爾馬林的標本袋中送到這裡。

威海市立醫院病理科主任張淑坤和其團隊工作的對象,正是這些讓人“不寒而慄”的人體組織標本。

以顯微鏡為武器“偵察兵”尋找疾病根本

每天早上,張淑坤都會早早來到辦公室,提前瞭解臨床申請的術中冰凍快速病理診斷申請單,瞭解病例臨床資料,做到心中有數。

術中冰凍快速病理診斷是病理活檢診斷最具挑戰的一種,要求病理科醫生在30分鐘內完成取材、製片、閱片和發出報告等步驟對送來的手術標本作出正確判斷,為臨床手術提供依據。

威海市立醫院病理科主任張淑坤“火眼金睛”辨腫瘤

與經歷固定、脫水、浸蠟、切片等10多道步驟近40道工序的永久切片相比,冰凍切片往往細胞固定欠佳,清晰度差,這就給病理醫生帶來了很大挑戰,要求醫生看片時要有淵博的學識和豐富的經驗來判斷病變性質,作出準確的病理判斷。

每一份病理報告都將決定手術是否徹底,是否需要改變術式,“遇到特殊病例,一臺手術會多次送快速病理,我們會一一對照觀察,給出正確結論。”張淑坤說。

對張淑坤而言,他手裡最重要的“武器”就是顯微鏡。

“外科醫生已經從剖開腹的直視手術到腔鏡手術再過渡到達芬奇機器人,而我們依然還在用顯微鏡。專業要求我們要打好基礎,更新知識,積累經驗,雖然現在有免疫學、分子生物學的支持,顯微鏡仍然是我們最重要的工具。”

"威海市立醫院病理科主任張淑坤“火眼金睛”辨腫瘤

與醫院裡其他科室門庭若市相比,這裡安靜的像是一方“淨土”,沒有進進出出的病人,沒有或喜或悲的家屬,也沒有機械的叫號提示,只有冰涼的醫療器械、瑣碎的信息核對和一陣又一陣福爾馬林的刺鼻氣味……

每天,患者身體上手術切除的腫塊、各種活檢穿刺取出的組織被裝在一個個透明的、泡有福爾馬林的標本袋中送到這裡。

威海市立醫院病理科主任張淑坤和其團隊工作的對象,正是這些讓人“不寒而慄”的人體組織標本。

以顯微鏡為武器“偵察兵”尋找疾病根本

每天早上,張淑坤都會早早來到辦公室,提前瞭解臨床申請的術中冰凍快速病理診斷申請單,瞭解病例臨床資料,做到心中有數。

術中冰凍快速病理診斷是病理活檢診斷最具挑戰的一種,要求病理科醫生在30分鐘內完成取材、製片、閱片和發出報告等步驟對送來的手術標本作出正確判斷,為臨床手術提供依據。

威海市立醫院病理科主任張淑坤“火眼金睛”辨腫瘤

與經歷固定、脫水、浸蠟、切片等10多道步驟近40道工序的永久切片相比,冰凍切片往往細胞固定欠佳,清晰度差,這就給病理醫生帶來了很大挑戰,要求醫生看片時要有淵博的學識和豐富的經驗來判斷病變性質,作出準確的病理判斷。

每一份病理報告都將決定手術是否徹底,是否需要改變術式,“遇到特殊病例,一臺手術會多次送快速病理,我們會一一對照觀察,給出正確結論。”張淑坤說。

對張淑坤而言,他手裡最重要的“武器”就是顯微鏡。

“外科醫生已經從剖開腹的直視手術到腔鏡手術再過渡到達芬奇機器人,而我們依然還在用顯微鏡。專業要求我們要打好基礎,更新知識,積累經驗,雖然現在有免疫學、分子生物學的支持,顯微鏡仍然是我們最重要的工具。”

威海市立醫院病理科主任張淑坤“火眼金睛”辨腫瘤

有人形容病理科醫生是“生命的法官”,是“醫生的醫生”,是藏在醫生背後的“幕後英雄”,因為從他們手中出具的每個結果都可能是病人生命的分水嶺。

張淑坤則用更為生動貼切的語言來解釋自己的職業,“我們就像是一個‘偵察兵’,利用我們收集到的臨床和組織學信息,判斷是‘敵’是‘友’。如果是‘敵人’,給外科醫生、內科醫生這個‘作戰部隊’畫一個靶區,告訴他們哪裡有‘敵人’,應該用什麼樣的‘戰術’去‘打擊’。就是判斷疾病性質,瞭解疾病遺傳分子信息,指導手術和術後治療。”

憑藉著一雙敏銳的眼睛,張淑坤在顯微鏡下盯著各種各樣的細胞形態,尋找威脅患者健康的疾病根本。

去年,有一位青年患者因有全身淋巴結腫大、高熱等症狀來到市立醫院就診。活檢製片後,張淑坤發現:“顯微鏡下顯示腫瘤增殖活性高,可以看到中等一致的腫瘤細胞增生,可見腫瘤細胞凋亡後被吞噬的‘滿天星’現象,高度懷疑是伯基特淋巴瘤。但是因為它屬於高度侵襲性的淋巴瘤類型,對藥物治療極為敏感,我們又進行了進一步精確診斷。”在進行免疫組織化學染色和熒光原位雜交工作後,張淑坤確診患者為高侵襲性伯基特淋巴瘤,經過及時精準治療後,患者最終治癒。

“對於類似伯基特淋巴瘤這類疾病,如果診斷失誤,沒有及時精準治療,哪怕拖上幾天,後果也不堪設想,甚至是生命的代價。”從醫多年,張淑坤始終以患者為先,仔細認真對待每個病例,謹慎作出病理判斷。

曾經有一位患者肺部長了兩個結節,張淑坤在顯微鏡下看到腫瘤呈乳頭狀形態,發送報告後。臨床又送來了另一個部位的標本,張淑坤又看到了同樣的細胞形態。“其實肺部本來是可以長乳頭狀的腺癌,但長兩個腺癌且形態比較單一就不常見了,我就高度懷疑它是轉移的,仔細觀察能夠看到甲狀腺乳頭狀癌的細胞核特徵。”張淑坤馬上打電話詢問患者是否有甲狀腺乳頭癌的病史,發現十幾年前有甲狀腺乳頭狀癌病史。臨床醫生單純手術切除腫物,術後切片細胞形態和免疫組化結果符合甲狀腺乳頭狀癌轉移。

儘管與臨床醫生相比,張淑坤較少與患者接觸,但作為病理科的醫生,他還是堅持在必要的時候直接與病人溝通,詢問病史。

“像神經纖維瘤,我就會去問患者身上是否有牛奶咖啡斑,家族有沒有這樣的病史。不問病史,只發報告是不夠的,要提示他們病症會復發、會遺傳,需要進一步的遺傳諮詢。因為有些疑難病例,在瞭解病人病史後,難題說不定就迎刃而解了。”張淑坤解釋道。

張淑坤作出的病理診斷報告是臨床醫生診斷疾病、預後判斷以及後續治療的有效依據,甚至可以說是“金標準”。不少醫生表示,正是因為有張淑坤團隊的快速準確診斷,才讓他們在每一臺手術中都有理有據。

"威海市立醫院病理科主任張淑坤“火眼金睛”辨腫瘤

與醫院裡其他科室門庭若市相比,這裡安靜的像是一方“淨土”,沒有進進出出的病人,沒有或喜或悲的家屬,也沒有機械的叫號提示,只有冰涼的醫療器械、瑣碎的信息核對和一陣又一陣福爾馬林的刺鼻氣味……

每天,患者身體上手術切除的腫塊、各種活檢穿刺取出的組織被裝在一個個透明的、泡有福爾馬林的標本袋中送到這裡。

威海市立醫院病理科主任張淑坤和其團隊工作的對象,正是這些讓人“不寒而慄”的人體組織標本。

以顯微鏡為武器“偵察兵”尋找疾病根本

每天早上,張淑坤都會早早來到辦公室,提前瞭解臨床申請的術中冰凍快速病理診斷申請單,瞭解病例臨床資料,做到心中有數。

術中冰凍快速病理診斷是病理活檢診斷最具挑戰的一種,要求病理科醫生在30分鐘內完成取材、製片、閱片和發出報告等步驟對送來的手術標本作出正確判斷,為臨床手術提供依據。

威海市立醫院病理科主任張淑坤“火眼金睛”辨腫瘤

與經歷固定、脫水、浸蠟、切片等10多道步驟近40道工序的永久切片相比,冰凍切片往往細胞固定欠佳,清晰度差,這就給病理醫生帶來了很大挑戰,要求醫生看片時要有淵博的學識和豐富的經驗來判斷病變性質,作出準確的病理判斷。

每一份病理報告都將決定手術是否徹底,是否需要改變術式,“遇到特殊病例,一臺手術會多次送快速病理,我們會一一對照觀察,給出正確結論。”張淑坤說。

對張淑坤而言,他手裡最重要的“武器”就是顯微鏡。

“外科醫生已經從剖開腹的直視手術到腔鏡手術再過渡到達芬奇機器人,而我們依然還在用顯微鏡。專業要求我們要打好基礎,更新知識,積累經驗,雖然現在有免疫學、分子生物學的支持,顯微鏡仍然是我們最重要的工具。”

威海市立醫院病理科主任張淑坤“火眼金睛”辨腫瘤

有人形容病理科醫生是“生命的法官”,是“醫生的醫生”,是藏在醫生背後的“幕後英雄”,因為從他們手中出具的每個結果都可能是病人生命的分水嶺。

張淑坤則用更為生動貼切的語言來解釋自己的職業,“我們就像是一個‘偵察兵’,利用我們收集到的臨床和組織學信息,判斷是‘敵’是‘友’。如果是‘敵人’,給外科醫生、內科醫生這個‘作戰部隊’畫一個靶區,告訴他們哪裡有‘敵人’,應該用什麼樣的‘戰術’去‘打擊’。就是判斷疾病性質,瞭解疾病遺傳分子信息,指導手術和術後治療。”

憑藉著一雙敏銳的眼睛,張淑坤在顯微鏡下盯著各種各樣的細胞形態,尋找威脅患者健康的疾病根本。

去年,有一位青年患者因有全身淋巴結腫大、高熱等症狀來到市立醫院就診。活檢製片後,張淑坤發現:“顯微鏡下顯示腫瘤增殖活性高,可以看到中等一致的腫瘤細胞增生,可見腫瘤細胞凋亡後被吞噬的‘滿天星’現象,高度懷疑是伯基特淋巴瘤。但是因為它屬於高度侵襲性的淋巴瘤類型,對藥物治療極為敏感,我們又進行了進一步精確診斷。”在進行免疫組織化學染色和熒光原位雜交工作後,張淑坤確診患者為高侵襲性伯基特淋巴瘤,經過及時精準治療後,患者最終治癒。

“對於類似伯基特淋巴瘤這類疾病,如果診斷失誤,沒有及時精準治療,哪怕拖上幾天,後果也不堪設想,甚至是生命的代價。”從醫多年,張淑坤始終以患者為先,仔細認真對待每個病例,謹慎作出病理判斷。

曾經有一位患者肺部長了兩個結節,張淑坤在顯微鏡下看到腫瘤呈乳頭狀形態,發送報告後。臨床又送來了另一個部位的標本,張淑坤又看到了同樣的細胞形態。“其實肺部本來是可以長乳頭狀的腺癌,但長兩個腺癌且形態比較單一就不常見了,我就高度懷疑它是轉移的,仔細觀察能夠看到甲狀腺乳頭狀癌的細胞核特徵。”張淑坤馬上打電話詢問患者是否有甲狀腺乳頭癌的病史,發現十幾年前有甲狀腺乳頭狀癌病史。臨床醫生單純手術切除腫物,術後切片細胞形態和免疫組化結果符合甲狀腺乳頭狀癌轉移。

儘管與臨床醫生相比,張淑坤較少與患者接觸,但作為病理科的醫生,他還是堅持在必要的時候直接與病人溝通,詢問病史。

“像神經纖維瘤,我就會去問患者身上是否有牛奶咖啡斑,家族有沒有這樣的病史。不問病史,只發報告是不夠的,要提示他們病症會復發、會遺傳,需要進一步的遺傳諮詢。因為有些疑難病例,在瞭解病人病史後,難題說不定就迎刃而解了。”張淑坤解釋道。

張淑坤作出的病理診斷報告是臨床醫生診斷疾病、預後判斷以及後續治療的有效依據,甚至可以說是“金標準”。不少醫生表示,正是因為有張淑坤團隊的快速準確診斷,才讓他們在每一臺手術中都有理有據。

威海市立醫院病理科主任張淑坤“火眼金睛”辨腫瘤

“於我而言,病理科工作更具挑戰性”

張淑坤出生於內蒙古奈曼旗的一個小村莊。

因為家鄉醫療條件差,當醫生成為張淑坤從小的理想。

1996年,高考填報志願時,張淑坤毫不猶豫選擇了醫學專業,並順利考入西北民族大學醫學院。

2001年7月取得臨床醫學學士學位後,因為成績優異,張淑坤留校工作。

但是成為一名服務於病人的醫生才是張淑坤一直以來的志向。不甘於一輩子只呆在大學裡做教學和研究,2003年9月,張淑坤考入首都醫科大學,攻讀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專業碩士研究生。2008年4月,張淑坤如願以償進入青海省人民醫院病理科,成為一名病理科醫生。

自此之後,張淑坤彷彿在事業上插上了“飛翔的翅膀”。

2009年10月,各方面表現優異的張淑坤被院方任命為青海省人民醫院病理科副主任,協助主管副院長和科主任管理病理科,主要負責科室制度建設、實驗室重新佈局,完成科室病理技術由手工到自動化進程。

2011年9月,張淑坤全面主持科室工作,積極引進人才,夯實學科建設,加強病理質量控制工作,建立了青海省第一家分子病理實驗室。2013年9月,好學上進的張淑坤又開始攻讀臨床病理專業博士研究生。

因工作能力突出,2014年1月起,張淑坤又開始兼任青海省人民醫院科教處處長,分管醫院的科研管理、繼續醫學教育、研究生管理、重點學科建設、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醫學技能培訓及對外交流與國際教育等工作。

2016年12月,作為高級人才,張淑坤被引進到威海市立醫院,以病理科學術帶頭人蔘與外科病理診斷和行政管理工作。2018年2月起,開始正式擔任市立醫院病理科主任。

至此,從事外科病理學診斷和科學研究10餘年,張淑坤從一名研究生,成長為山東大學博士研究生導師,山東省衛健委首批齊魯衛生與健康領軍人才。

同時,他還是中華醫學會病理學分會第十屆青年委員、腦神經病理學組委員,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病理學專業委員會委員,青海省醫學會病理學分會副主任委員,山東省抗癌協會病理分會乳腺學組副組長,山東免疫學會腫瘤分子標誌物與靶向治療專委會委員。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1項,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1項。主持省科學技術廳項目3項,參與2項。主持省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項目2項,參與3項。先後獲得青海省科學進步獎三等獎和中華醫學科技獎二等獎。共發表學術論文56篇,其中英文論文16篇。參與編專著1部,參與譯著2部。可謂碩果累累。

“於我而言,病理科工作更具挑戰性。病理科醫生需要通過活體組織檢查、脫落和細針穿刺細胞學檢查等來確定病變性質,是炎性病變還是腫瘤,是良性還是惡性,從而決定做根治手術還是局部切除。我們所作出的病理診斷對於臨床醫生在手術中選擇手術方案至關重要,這就賦予了我們極大的責任。”張淑坤堅定地說。

在張淑坤的辦公桌上,除了一臺顯微鏡、一臺電腦外,便是一板板的病理切片。在外人看來,是枯燥無味的標本,在張淑坤心裡,那是一份份來自患者和同事們的信任。

“病理科工作要坐得穩、守得住、斷得準,我們要對每一份病理診斷報告書負責。閱片的過程儘管有些無味,但當我從一張張切片中找到疾病的根本,幫助臨床醫生們提供了準確的判斷,那種成就感是旁人不能體會的。”

"威海市立醫院病理科主任張淑坤“火眼金睛”辨腫瘤

與醫院裡其他科室門庭若市相比,這裡安靜的像是一方“淨土”,沒有進進出出的病人,沒有或喜或悲的家屬,也沒有機械的叫號提示,只有冰涼的醫療器械、瑣碎的信息核對和一陣又一陣福爾馬林的刺鼻氣味……

每天,患者身體上手術切除的腫塊、各種活檢穿刺取出的組織被裝在一個個透明的、泡有福爾馬林的標本袋中送到這裡。

威海市立醫院病理科主任張淑坤和其團隊工作的對象,正是這些讓人“不寒而慄”的人體組織標本。

以顯微鏡為武器“偵察兵”尋找疾病根本

每天早上,張淑坤都會早早來到辦公室,提前瞭解臨床申請的術中冰凍快速病理診斷申請單,瞭解病例臨床資料,做到心中有數。

術中冰凍快速病理診斷是病理活檢診斷最具挑戰的一種,要求病理科醫生在30分鐘內完成取材、製片、閱片和發出報告等步驟對送來的手術標本作出正確判斷,為臨床手術提供依據。

威海市立醫院病理科主任張淑坤“火眼金睛”辨腫瘤

與經歷固定、脫水、浸蠟、切片等10多道步驟近40道工序的永久切片相比,冰凍切片往往細胞固定欠佳,清晰度差,這就給病理醫生帶來了很大挑戰,要求醫生看片時要有淵博的學識和豐富的經驗來判斷病變性質,作出準確的病理判斷。

每一份病理報告都將決定手術是否徹底,是否需要改變術式,“遇到特殊病例,一臺手術會多次送快速病理,我們會一一對照觀察,給出正確結論。”張淑坤說。

對張淑坤而言,他手裡最重要的“武器”就是顯微鏡。

“外科醫生已經從剖開腹的直視手術到腔鏡手術再過渡到達芬奇機器人,而我們依然還在用顯微鏡。專業要求我們要打好基礎,更新知識,積累經驗,雖然現在有免疫學、分子生物學的支持,顯微鏡仍然是我們最重要的工具。”

威海市立醫院病理科主任張淑坤“火眼金睛”辨腫瘤

有人形容病理科醫生是“生命的法官”,是“醫生的醫生”,是藏在醫生背後的“幕後英雄”,因為從他們手中出具的每個結果都可能是病人生命的分水嶺。

張淑坤則用更為生動貼切的語言來解釋自己的職業,“我們就像是一個‘偵察兵’,利用我們收集到的臨床和組織學信息,判斷是‘敵’是‘友’。如果是‘敵人’,給外科醫生、內科醫生這個‘作戰部隊’畫一個靶區,告訴他們哪裡有‘敵人’,應該用什麼樣的‘戰術’去‘打擊’。就是判斷疾病性質,瞭解疾病遺傳分子信息,指導手術和術後治療。”

憑藉著一雙敏銳的眼睛,張淑坤在顯微鏡下盯著各種各樣的細胞形態,尋找威脅患者健康的疾病根本。

去年,有一位青年患者因有全身淋巴結腫大、高熱等症狀來到市立醫院就診。活檢製片後,張淑坤發現:“顯微鏡下顯示腫瘤增殖活性高,可以看到中等一致的腫瘤細胞增生,可見腫瘤細胞凋亡後被吞噬的‘滿天星’現象,高度懷疑是伯基特淋巴瘤。但是因為它屬於高度侵襲性的淋巴瘤類型,對藥物治療極為敏感,我們又進行了進一步精確診斷。”在進行免疫組織化學染色和熒光原位雜交工作後,張淑坤確診患者為高侵襲性伯基特淋巴瘤,經過及時精準治療後,患者最終治癒。

“對於類似伯基特淋巴瘤這類疾病,如果診斷失誤,沒有及時精準治療,哪怕拖上幾天,後果也不堪設想,甚至是生命的代價。”從醫多年,張淑坤始終以患者為先,仔細認真對待每個病例,謹慎作出病理判斷。

曾經有一位患者肺部長了兩個結節,張淑坤在顯微鏡下看到腫瘤呈乳頭狀形態,發送報告後。臨床又送來了另一個部位的標本,張淑坤又看到了同樣的細胞形態。“其實肺部本來是可以長乳頭狀的腺癌,但長兩個腺癌且形態比較單一就不常見了,我就高度懷疑它是轉移的,仔細觀察能夠看到甲狀腺乳頭狀癌的細胞核特徵。”張淑坤馬上打電話詢問患者是否有甲狀腺乳頭癌的病史,發現十幾年前有甲狀腺乳頭狀癌病史。臨床醫生單純手術切除腫物,術後切片細胞形態和免疫組化結果符合甲狀腺乳頭狀癌轉移。

儘管與臨床醫生相比,張淑坤較少與患者接觸,但作為病理科的醫生,他還是堅持在必要的時候直接與病人溝通,詢問病史。

“像神經纖維瘤,我就會去問患者身上是否有牛奶咖啡斑,家族有沒有這樣的病史。不問病史,只發報告是不夠的,要提示他們病症會復發、會遺傳,需要進一步的遺傳諮詢。因為有些疑難病例,在瞭解病人病史後,難題說不定就迎刃而解了。”張淑坤解釋道。

張淑坤作出的病理診斷報告是臨床醫生診斷疾病、預後判斷以及後續治療的有效依據,甚至可以說是“金標準”。不少醫生表示,正是因為有張淑坤團隊的快速準確診斷,才讓他們在每一臺手術中都有理有據。

威海市立醫院病理科主任張淑坤“火眼金睛”辨腫瘤

“於我而言,病理科工作更具挑戰性”

張淑坤出生於內蒙古奈曼旗的一個小村莊。

因為家鄉醫療條件差,當醫生成為張淑坤從小的理想。

1996年,高考填報志願時,張淑坤毫不猶豫選擇了醫學專業,並順利考入西北民族大學醫學院。

2001年7月取得臨床醫學學士學位後,因為成績優異,張淑坤留校工作。

但是成為一名服務於病人的醫生才是張淑坤一直以來的志向。不甘於一輩子只呆在大學裡做教學和研究,2003年9月,張淑坤考入首都醫科大學,攻讀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專業碩士研究生。2008年4月,張淑坤如願以償進入青海省人民醫院病理科,成為一名病理科醫生。

自此之後,張淑坤彷彿在事業上插上了“飛翔的翅膀”。

2009年10月,各方面表現優異的張淑坤被院方任命為青海省人民醫院病理科副主任,協助主管副院長和科主任管理病理科,主要負責科室制度建設、實驗室重新佈局,完成科室病理技術由手工到自動化進程。

2011年9月,張淑坤全面主持科室工作,積極引進人才,夯實學科建設,加強病理質量控制工作,建立了青海省第一家分子病理實驗室。2013年9月,好學上進的張淑坤又開始攻讀臨床病理專業博士研究生。

因工作能力突出,2014年1月起,張淑坤又開始兼任青海省人民醫院科教處處長,分管醫院的科研管理、繼續醫學教育、研究生管理、重點學科建設、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醫學技能培訓及對外交流與國際教育等工作。

2016年12月,作為高級人才,張淑坤被引進到威海市立醫院,以病理科學術帶頭人蔘與外科病理診斷和行政管理工作。2018年2月起,開始正式擔任市立醫院病理科主任。

至此,從事外科病理學診斷和科學研究10餘年,張淑坤從一名研究生,成長為山東大學博士研究生導師,山東省衛健委首批齊魯衛生與健康領軍人才。

同時,他還是中華醫學會病理學分會第十屆青年委員、腦神經病理學組委員,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病理學專業委員會委員,青海省醫學會病理學分會副主任委員,山東省抗癌協會病理分會乳腺學組副組長,山東免疫學會腫瘤分子標誌物與靶向治療專委會委員。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1項,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1項。主持省科學技術廳項目3項,參與2項。主持省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項目2項,參與3項。先後獲得青海省科學進步獎三等獎和中華醫學科技獎二等獎。共發表學術論文56篇,其中英文論文16篇。參與編專著1部,參與譯著2部。可謂碩果累累。

“於我而言,病理科工作更具挑戰性。病理科醫生需要通過活體組織檢查、脫落和細針穿刺細胞學檢查等來確定病變性質,是炎性病變還是腫瘤,是良性還是惡性,從而決定做根治手術還是局部切除。我們所作出的病理診斷對於臨床醫生在手術中選擇手術方案至關重要,這就賦予了我們極大的責任。”張淑坤堅定地說。

在張淑坤的辦公桌上,除了一臺顯微鏡、一臺電腦外,便是一板板的病理切片。在外人看來,是枯燥無味的標本,在張淑坤心裡,那是一份份來自患者和同事們的信任。

“病理科工作要坐得穩、守得住、斷得準,我們要對每一份病理診斷報告書負責。閱片的過程儘管有些無味,但當我從一張張切片中找到疾病的根本,幫助臨床醫生們提供了準確的判斷,那種成就感是旁人不能體會的。”

威海市立醫院病理科主任張淑坤“火眼金睛”辨腫瘤

全力以赴建設一流診斷中心

如何做好病理工作?

張淑坤只說了兩個字:“專業!”

對他而言,“專業”二字不僅涵蓋了對專業素質的要求,還包括專業態度、醫學人文精神等很多內容。

他認為放棄休息時間學習業務,擠出午休時間看切片,查找文獻資料,反覆跟患者和醫師溝通都只是病理醫師的專業素質,半夜出診自然是一種專業的態度。不少婦科、胃腸道疾病等急診病症出現時,就需要病理科醫生在第一時間趕赴醫院,張淑坤自參加工作起,一直保持著24小時不關機的習慣。

病理界流傳著這樣的三道“門檻費”:1萬例以上,發初步病理報告;經手3萬例,才能複查報告;5萬例以上才能解決疑難診斷。病理科最核心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看病理切片。

張淑坤常跟科室的醫生們說:“只有訓練的次數足夠多,才能夠有足夠多的經驗積累。取材、看片,一切都是鍛鍊,毫不誇張的說,在咱們科室,看1萬小時的切片都是太平常的事情。”

儘管作為高層次人才引進市立醫院工作尚不到三年時間,但張淑坤的醫學素養和工作作風得到了同事和患者的一致認可。為了能夠有更精準診斷,張淑坤專注於臨床病例診斷和教學、科研工作十多年,不斷加強業務學習。張淑坤說:“患者將生命交給了我們,我們必須全力以赴。”

作為市立醫院病理科學科帶頭人,張淑坤也把熱愛學習、不斷鑽研的良好風尚帶到了病理科,大家比學趕幫超,齊頭並進,提高技術水平和診斷經驗,只為了讓他們從事的這份工作更加權威。

“醫生1%的錯,在病人身上就是100%的錯誤。”張淑坤說,病理科診斷首要依靠的就是醫生的頭腦分析,其次才是儀器的輔助。

為了提高診斷精準率,在市立醫院病理科,科室制定了三級醫師閱片制、疑難病例會診等制度。資深醫師帶領年輕醫師讀片,從典型病例講到疑難病例,一次次耐心細緻的講解,大家的思維模式被不斷開發。

"威海市立醫院病理科主任張淑坤“火眼金睛”辨腫瘤

與醫院裡其他科室門庭若市相比,這裡安靜的像是一方“淨土”,沒有進進出出的病人,沒有或喜或悲的家屬,也沒有機械的叫號提示,只有冰涼的醫療器械、瑣碎的信息核對和一陣又一陣福爾馬林的刺鼻氣味……

每天,患者身體上手術切除的腫塊、各種活檢穿刺取出的組織被裝在一個個透明的、泡有福爾馬林的標本袋中送到這裡。

威海市立醫院病理科主任張淑坤和其團隊工作的對象,正是這些讓人“不寒而慄”的人體組織標本。

以顯微鏡為武器“偵察兵”尋找疾病根本

每天早上,張淑坤都會早早來到辦公室,提前瞭解臨床申請的術中冰凍快速病理診斷申請單,瞭解病例臨床資料,做到心中有數。

術中冰凍快速病理診斷是病理活檢診斷最具挑戰的一種,要求病理科醫生在30分鐘內完成取材、製片、閱片和發出報告等步驟對送來的手術標本作出正確判斷,為臨床手術提供依據。

威海市立醫院病理科主任張淑坤“火眼金睛”辨腫瘤

與經歷固定、脫水、浸蠟、切片等10多道步驟近40道工序的永久切片相比,冰凍切片往往細胞固定欠佳,清晰度差,這就給病理醫生帶來了很大挑戰,要求醫生看片時要有淵博的學識和豐富的經驗來判斷病變性質,作出準確的病理判斷。

每一份病理報告都將決定手術是否徹底,是否需要改變術式,“遇到特殊病例,一臺手術會多次送快速病理,我們會一一對照觀察,給出正確結論。”張淑坤說。

對張淑坤而言,他手裡最重要的“武器”就是顯微鏡。

“外科醫生已經從剖開腹的直視手術到腔鏡手術再過渡到達芬奇機器人,而我們依然還在用顯微鏡。專業要求我們要打好基礎,更新知識,積累經驗,雖然現在有免疫學、分子生物學的支持,顯微鏡仍然是我們最重要的工具。”

威海市立醫院病理科主任張淑坤“火眼金睛”辨腫瘤

有人形容病理科醫生是“生命的法官”,是“醫生的醫生”,是藏在醫生背後的“幕後英雄”,因為從他們手中出具的每個結果都可能是病人生命的分水嶺。

張淑坤則用更為生動貼切的語言來解釋自己的職業,“我們就像是一個‘偵察兵’,利用我們收集到的臨床和組織學信息,判斷是‘敵’是‘友’。如果是‘敵人’,給外科醫生、內科醫生這個‘作戰部隊’畫一個靶區,告訴他們哪裡有‘敵人’,應該用什麼樣的‘戰術’去‘打擊’。就是判斷疾病性質,瞭解疾病遺傳分子信息,指導手術和術後治療。”

憑藉著一雙敏銳的眼睛,張淑坤在顯微鏡下盯著各種各樣的細胞形態,尋找威脅患者健康的疾病根本。

去年,有一位青年患者因有全身淋巴結腫大、高熱等症狀來到市立醫院就診。活檢製片後,張淑坤發現:“顯微鏡下顯示腫瘤增殖活性高,可以看到中等一致的腫瘤細胞增生,可見腫瘤細胞凋亡後被吞噬的‘滿天星’現象,高度懷疑是伯基特淋巴瘤。但是因為它屬於高度侵襲性的淋巴瘤類型,對藥物治療極為敏感,我們又進行了進一步精確診斷。”在進行免疫組織化學染色和熒光原位雜交工作後,張淑坤確診患者為高侵襲性伯基特淋巴瘤,經過及時精準治療後,患者最終治癒。

“對於類似伯基特淋巴瘤這類疾病,如果診斷失誤,沒有及時精準治療,哪怕拖上幾天,後果也不堪設想,甚至是生命的代價。”從醫多年,張淑坤始終以患者為先,仔細認真對待每個病例,謹慎作出病理判斷。

曾經有一位患者肺部長了兩個結節,張淑坤在顯微鏡下看到腫瘤呈乳頭狀形態,發送報告後。臨床又送來了另一個部位的標本,張淑坤又看到了同樣的細胞形態。“其實肺部本來是可以長乳頭狀的腺癌,但長兩個腺癌且形態比較單一就不常見了,我就高度懷疑它是轉移的,仔細觀察能夠看到甲狀腺乳頭狀癌的細胞核特徵。”張淑坤馬上打電話詢問患者是否有甲狀腺乳頭癌的病史,發現十幾年前有甲狀腺乳頭狀癌病史。臨床醫生單純手術切除腫物,術後切片細胞形態和免疫組化結果符合甲狀腺乳頭狀癌轉移。

儘管與臨床醫生相比,張淑坤較少與患者接觸,但作為病理科的醫生,他還是堅持在必要的時候直接與病人溝通,詢問病史。

“像神經纖維瘤,我就會去問患者身上是否有牛奶咖啡斑,家族有沒有這樣的病史。不問病史,只發報告是不夠的,要提示他們病症會復發、會遺傳,需要進一步的遺傳諮詢。因為有些疑難病例,在瞭解病人病史後,難題說不定就迎刃而解了。”張淑坤解釋道。

張淑坤作出的病理診斷報告是臨床醫生診斷疾病、預後判斷以及後續治療的有效依據,甚至可以說是“金標準”。不少醫生表示,正是因為有張淑坤團隊的快速準確診斷,才讓他們在每一臺手術中都有理有據。

威海市立醫院病理科主任張淑坤“火眼金睛”辨腫瘤

“於我而言,病理科工作更具挑戰性”

張淑坤出生於內蒙古奈曼旗的一個小村莊。

因為家鄉醫療條件差,當醫生成為張淑坤從小的理想。

1996年,高考填報志願時,張淑坤毫不猶豫選擇了醫學專業,並順利考入西北民族大學醫學院。

2001年7月取得臨床醫學學士學位後,因為成績優異,張淑坤留校工作。

但是成為一名服務於病人的醫生才是張淑坤一直以來的志向。不甘於一輩子只呆在大學裡做教學和研究,2003年9月,張淑坤考入首都醫科大學,攻讀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專業碩士研究生。2008年4月,張淑坤如願以償進入青海省人民醫院病理科,成為一名病理科醫生。

自此之後,張淑坤彷彿在事業上插上了“飛翔的翅膀”。

2009年10月,各方面表現優異的張淑坤被院方任命為青海省人民醫院病理科副主任,協助主管副院長和科主任管理病理科,主要負責科室制度建設、實驗室重新佈局,完成科室病理技術由手工到自動化進程。

2011年9月,張淑坤全面主持科室工作,積極引進人才,夯實學科建設,加強病理質量控制工作,建立了青海省第一家分子病理實驗室。2013年9月,好學上進的張淑坤又開始攻讀臨床病理專業博士研究生。

因工作能力突出,2014年1月起,張淑坤又開始兼任青海省人民醫院科教處處長,分管醫院的科研管理、繼續醫學教育、研究生管理、重點學科建設、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醫學技能培訓及對外交流與國際教育等工作。

2016年12月,作為高級人才,張淑坤被引進到威海市立醫院,以病理科學術帶頭人蔘與外科病理診斷和行政管理工作。2018年2月起,開始正式擔任市立醫院病理科主任。

至此,從事外科病理學診斷和科學研究10餘年,張淑坤從一名研究生,成長為山東大學博士研究生導師,山東省衛健委首批齊魯衛生與健康領軍人才。

同時,他還是中華醫學會病理學分會第十屆青年委員、腦神經病理學組委員,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病理學專業委員會委員,青海省醫學會病理學分會副主任委員,山東省抗癌協會病理分會乳腺學組副組長,山東免疫學會腫瘤分子標誌物與靶向治療專委會委員。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1項,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1項。主持省科學技術廳項目3項,參與2項。主持省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項目2項,參與3項。先後獲得青海省科學進步獎三等獎和中華醫學科技獎二等獎。共發表學術論文56篇,其中英文論文16篇。參與編專著1部,參與譯著2部。可謂碩果累累。

“於我而言,病理科工作更具挑戰性。病理科醫生需要通過活體組織檢查、脫落和細針穿刺細胞學檢查等來確定病變性質,是炎性病變還是腫瘤,是良性還是惡性,從而決定做根治手術還是局部切除。我們所作出的病理診斷對於臨床醫生在手術中選擇手術方案至關重要,這就賦予了我們極大的責任。”張淑坤堅定地說。

在張淑坤的辦公桌上,除了一臺顯微鏡、一臺電腦外,便是一板板的病理切片。在外人看來,是枯燥無味的標本,在張淑坤心裡,那是一份份來自患者和同事們的信任。

“病理科工作要坐得穩、守得住、斷得準,我們要對每一份病理診斷報告書負責。閱片的過程儘管有些無味,但當我從一張張切片中找到疾病的根本,幫助臨床醫生們提供了準確的判斷,那種成就感是旁人不能體會的。”

威海市立醫院病理科主任張淑坤“火眼金睛”辨腫瘤

全力以赴建設一流診斷中心

如何做好病理工作?

張淑坤只說了兩個字:“專業!”

對他而言,“專業”二字不僅涵蓋了對專業素質的要求,還包括專業態度、醫學人文精神等很多內容。

他認為放棄休息時間學習業務,擠出午休時間看切片,查找文獻資料,反覆跟患者和醫師溝通都只是病理醫師的專業素質,半夜出診自然是一種專業的態度。不少婦科、胃腸道疾病等急診病症出現時,就需要病理科醫生在第一時間趕赴醫院,張淑坤自參加工作起,一直保持著24小時不關機的習慣。

病理界流傳著這樣的三道“門檻費”:1萬例以上,發初步病理報告;經手3萬例,才能複查報告;5萬例以上才能解決疑難診斷。病理科最核心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看病理切片。

張淑坤常跟科室的醫生們說:“只有訓練的次數足夠多,才能夠有足夠多的經驗積累。取材、看片,一切都是鍛鍊,毫不誇張的說,在咱們科室,看1萬小時的切片都是太平常的事情。”

儘管作為高層次人才引進市立醫院工作尚不到三年時間,但張淑坤的醫學素養和工作作風得到了同事和患者的一致認可。為了能夠有更精準診斷,張淑坤專注於臨床病例診斷和教學、科研工作十多年,不斷加強業務學習。張淑坤說:“患者將生命交給了我們,我們必須全力以赴。”

作為市立醫院病理科學科帶頭人,張淑坤也把熱愛學習、不斷鑽研的良好風尚帶到了病理科,大家比學趕幫超,齊頭並進,提高技術水平和診斷經驗,只為了讓他們從事的這份工作更加權威。

“醫生1%的錯,在病人身上就是100%的錯誤。”張淑坤說,病理科診斷首要依靠的就是醫生的頭腦分析,其次才是儀器的輔助。

為了提高診斷精準率,在市立醫院病理科,科室制定了三級醫師閱片制、疑難病例會診等制度。資深醫師帶領年輕醫師讀片,從典型病例講到疑難病例,一次次耐心細緻的講解,大家的思維模式被不斷開發。

威海市立醫院病理科主任張淑坤“火眼金睛”辨腫瘤

藉助於醫院的臨床病例談論平臺,定期舉行的臨床病理討論會讓病理科醫生能夠與全院臨床醫師有了更高效的聯繫和溝通,對工作配合增添了默契。對於特殊的病例,多學科學習會上,大家會共同探討,尋找更好的方案,為病人提供優質的醫療服務。

此外,還採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法,讓病理科醫生們更多地瞭解國內外醫學知識的新動向和新進展,診斷的準確率不斷提高……

作為威海市病理專業領域的龍頭單位,市立醫院病理科僅2018年外科病理檢查總量便超過2.6萬人次,會診800餘例,術中快速冰凍診斷6100餘例,在全市名列前茅。連續十幾年保持常規診斷正確率98%以上,切片優良率85%以上,冰凍與石蠟切片符合率95%以上,報告及時準確,活檢標本3個工作日發出率達98%,細胞2個工作日發出99%……全自動染色儀、全自動脫水機、自動封片機、快速冰凍切片機、自動免疫組化儀等儀器設備精良,屬全市一流水平。

病理科嚴格的科學管理、高質量的內涵服務和高水平的診斷水平贏得了患者和臨床醫生的高度信任,在省內外病理界以及醫院中享有較好的聲譽,2015年被威海市衛計委評為市級臨床重點專科。

“希望通過我的努力和我們團隊的共同進步,讓市立醫院病理科能夠再上一個新臺階,能夠為臨床醫生、為患者提供更準確的病理診斷、更好的服務。”對於病理科未來的發展,張淑坤信心十足。(周娜)

"威海市立醫院病理科主任張淑坤“火眼金睛”辨腫瘤

與醫院裡其他科室門庭若市相比,這裡安靜的像是一方“淨土”,沒有進進出出的病人,沒有或喜或悲的家屬,也沒有機械的叫號提示,只有冰涼的醫療器械、瑣碎的信息核對和一陣又一陣福爾馬林的刺鼻氣味……

每天,患者身體上手術切除的腫塊、各種活檢穿刺取出的組織被裝在一個個透明的、泡有福爾馬林的標本袋中送到這裡。

威海市立醫院病理科主任張淑坤和其團隊工作的對象,正是這些讓人“不寒而慄”的人體組織標本。

以顯微鏡為武器“偵察兵”尋找疾病根本

每天早上,張淑坤都會早早來到辦公室,提前瞭解臨床申請的術中冰凍快速病理診斷申請單,瞭解病例臨床資料,做到心中有數。

術中冰凍快速病理診斷是病理活檢診斷最具挑戰的一種,要求病理科醫生在30分鐘內完成取材、製片、閱片和發出報告等步驟對送來的手術標本作出正確判斷,為臨床手術提供依據。

威海市立醫院病理科主任張淑坤“火眼金睛”辨腫瘤

與經歷固定、脫水、浸蠟、切片等10多道步驟近40道工序的永久切片相比,冰凍切片往往細胞固定欠佳,清晰度差,這就給病理醫生帶來了很大挑戰,要求醫生看片時要有淵博的學識和豐富的經驗來判斷病變性質,作出準確的病理判斷。

每一份病理報告都將決定手術是否徹底,是否需要改變術式,“遇到特殊病例,一臺手術會多次送快速病理,我們會一一對照觀察,給出正確結論。”張淑坤說。

對張淑坤而言,他手裡最重要的“武器”就是顯微鏡。

“外科醫生已經從剖開腹的直視手術到腔鏡手術再過渡到達芬奇機器人,而我們依然還在用顯微鏡。專業要求我們要打好基礎,更新知識,積累經驗,雖然現在有免疫學、分子生物學的支持,顯微鏡仍然是我們最重要的工具。”

威海市立醫院病理科主任張淑坤“火眼金睛”辨腫瘤

有人形容病理科醫生是“生命的法官”,是“醫生的醫生”,是藏在醫生背後的“幕後英雄”,因為從他們手中出具的每個結果都可能是病人生命的分水嶺。

張淑坤則用更為生動貼切的語言來解釋自己的職業,“我們就像是一個‘偵察兵’,利用我們收集到的臨床和組織學信息,判斷是‘敵’是‘友’。如果是‘敵人’,給外科醫生、內科醫生這個‘作戰部隊’畫一個靶區,告訴他們哪裡有‘敵人’,應該用什麼樣的‘戰術’去‘打擊’。就是判斷疾病性質,瞭解疾病遺傳分子信息,指導手術和術後治療。”

憑藉著一雙敏銳的眼睛,張淑坤在顯微鏡下盯著各種各樣的細胞形態,尋找威脅患者健康的疾病根本。

去年,有一位青年患者因有全身淋巴結腫大、高熱等症狀來到市立醫院就診。活檢製片後,張淑坤發現:“顯微鏡下顯示腫瘤增殖活性高,可以看到中等一致的腫瘤細胞增生,可見腫瘤細胞凋亡後被吞噬的‘滿天星’現象,高度懷疑是伯基特淋巴瘤。但是因為它屬於高度侵襲性的淋巴瘤類型,對藥物治療極為敏感,我們又進行了進一步精確診斷。”在進行免疫組織化學染色和熒光原位雜交工作後,張淑坤確診患者為高侵襲性伯基特淋巴瘤,經過及時精準治療後,患者最終治癒。

“對於類似伯基特淋巴瘤這類疾病,如果診斷失誤,沒有及時精準治療,哪怕拖上幾天,後果也不堪設想,甚至是生命的代價。”從醫多年,張淑坤始終以患者為先,仔細認真對待每個病例,謹慎作出病理判斷。

曾經有一位患者肺部長了兩個結節,張淑坤在顯微鏡下看到腫瘤呈乳頭狀形態,發送報告後。臨床又送來了另一個部位的標本,張淑坤又看到了同樣的細胞形態。“其實肺部本來是可以長乳頭狀的腺癌,但長兩個腺癌且形態比較單一就不常見了,我就高度懷疑它是轉移的,仔細觀察能夠看到甲狀腺乳頭狀癌的細胞核特徵。”張淑坤馬上打電話詢問患者是否有甲狀腺乳頭癌的病史,發現十幾年前有甲狀腺乳頭狀癌病史。臨床醫生單純手術切除腫物,術後切片細胞形態和免疫組化結果符合甲狀腺乳頭狀癌轉移。

儘管與臨床醫生相比,張淑坤較少與患者接觸,但作為病理科的醫生,他還是堅持在必要的時候直接與病人溝通,詢問病史。

“像神經纖維瘤,我就會去問患者身上是否有牛奶咖啡斑,家族有沒有這樣的病史。不問病史,只發報告是不夠的,要提示他們病症會復發、會遺傳,需要進一步的遺傳諮詢。因為有些疑難病例,在瞭解病人病史後,難題說不定就迎刃而解了。”張淑坤解釋道。

張淑坤作出的病理診斷報告是臨床醫生診斷疾病、預後判斷以及後續治療的有效依據,甚至可以說是“金標準”。不少醫生表示,正是因為有張淑坤團隊的快速準確診斷,才讓他們在每一臺手術中都有理有據。

威海市立醫院病理科主任張淑坤“火眼金睛”辨腫瘤

“於我而言,病理科工作更具挑戰性”

張淑坤出生於內蒙古奈曼旗的一個小村莊。

因為家鄉醫療條件差,當醫生成為張淑坤從小的理想。

1996年,高考填報志願時,張淑坤毫不猶豫選擇了醫學專業,並順利考入西北民族大學醫學院。

2001年7月取得臨床醫學學士學位後,因為成績優異,張淑坤留校工作。

但是成為一名服務於病人的醫生才是張淑坤一直以來的志向。不甘於一輩子只呆在大學裡做教學和研究,2003年9月,張淑坤考入首都醫科大學,攻讀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專業碩士研究生。2008年4月,張淑坤如願以償進入青海省人民醫院病理科,成為一名病理科醫生。

自此之後,張淑坤彷彿在事業上插上了“飛翔的翅膀”。

2009年10月,各方面表現優異的張淑坤被院方任命為青海省人民醫院病理科副主任,協助主管副院長和科主任管理病理科,主要負責科室制度建設、實驗室重新佈局,完成科室病理技術由手工到自動化進程。

2011年9月,張淑坤全面主持科室工作,積極引進人才,夯實學科建設,加強病理質量控制工作,建立了青海省第一家分子病理實驗室。2013年9月,好學上進的張淑坤又開始攻讀臨床病理專業博士研究生。

因工作能力突出,2014年1月起,張淑坤又開始兼任青海省人民醫院科教處處長,分管醫院的科研管理、繼續醫學教育、研究生管理、重點學科建設、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醫學技能培訓及對外交流與國際教育等工作。

2016年12月,作為高級人才,張淑坤被引進到威海市立醫院,以病理科學術帶頭人蔘與外科病理診斷和行政管理工作。2018年2月起,開始正式擔任市立醫院病理科主任。

至此,從事外科病理學診斷和科學研究10餘年,張淑坤從一名研究生,成長為山東大學博士研究生導師,山東省衛健委首批齊魯衛生與健康領軍人才。

同時,他還是中華醫學會病理學分會第十屆青年委員、腦神經病理學組委員,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病理學專業委員會委員,青海省醫學會病理學分會副主任委員,山東省抗癌協會病理分會乳腺學組副組長,山東免疫學會腫瘤分子標誌物與靶向治療專委會委員。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1項,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1項。主持省科學技術廳項目3項,參與2項。主持省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項目2項,參與3項。先後獲得青海省科學進步獎三等獎和中華醫學科技獎二等獎。共發表學術論文56篇,其中英文論文16篇。參與編專著1部,參與譯著2部。可謂碩果累累。

“於我而言,病理科工作更具挑戰性。病理科醫生需要通過活體組織檢查、脫落和細針穿刺細胞學檢查等來確定病變性質,是炎性病變還是腫瘤,是良性還是惡性,從而決定做根治手術還是局部切除。我們所作出的病理診斷對於臨床醫生在手術中選擇手術方案至關重要,這就賦予了我們極大的責任。”張淑坤堅定地說。

在張淑坤的辦公桌上,除了一臺顯微鏡、一臺電腦外,便是一板板的病理切片。在外人看來,是枯燥無味的標本,在張淑坤心裡,那是一份份來自患者和同事們的信任。

“病理科工作要坐得穩、守得住、斷得準,我們要對每一份病理診斷報告書負責。閱片的過程儘管有些無味,但當我從一張張切片中找到疾病的根本,幫助臨床醫生們提供了準確的判斷,那種成就感是旁人不能體會的。”

威海市立醫院病理科主任張淑坤“火眼金睛”辨腫瘤

全力以赴建設一流診斷中心

如何做好病理工作?

張淑坤只說了兩個字:“專業!”

對他而言,“專業”二字不僅涵蓋了對專業素質的要求,還包括專業態度、醫學人文精神等很多內容。

他認為放棄休息時間學習業務,擠出午休時間看切片,查找文獻資料,反覆跟患者和醫師溝通都只是病理醫師的專業素質,半夜出診自然是一種專業的態度。不少婦科、胃腸道疾病等急診病症出現時,就需要病理科醫生在第一時間趕赴醫院,張淑坤自參加工作起,一直保持著24小時不關機的習慣。

病理界流傳著這樣的三道“門檻費”:1萬例以上,發初步病理報告;經手3萬例,才能複查報告;5萬例以上才能解決疑難診斷。病理科最核心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看病理切片。

張淑坤常跟科室的醫生們說:“只有訓練的次數足夠多,才能夠有足夠多的經驗積累。取材、看片,一切都是鍛鍊,毫不誇張的說,在咱們科室,看1萬小時的切片都是太平常的事情。”

儘管作為高層次人才引進市立醫院工作尚不到三年時間,但張淑坤的醫學素養和工作作風得到了同事和患者的一致認可。為了能夠有更精準診斷,張淑坤專注於臨床病例診斷和教學、科研工作十多年,不斷加強業務學習。張淑坤說:“患者將生命交給了我們,我們必須全力以赴。”

作為市立醫院病理科學科帶頭人,張淑坤也把熱愛學習、不斷鑽研的良好風尚帶到了病理科,大家比學趕幫超,齊頭並進,提高技術水平和診斷經驗,只為了讓他們從事的這份工作更加權威。

“醫生1%的錯,在病人身上就是100%的錯誤。”張淑坤說,病理科診斷首要依靠的就是醫生的頭腦分析,其次才是儀器的輔助。

為了提高診斷精準率,在市立醫院病理科,科室制定了三級醫師閱片制、疑難病例會診等制度。資深醫師帶領年輕醫師讀片,從典型病例講到疑難病例,一次次耐心細緻的講解,大家的思維模式被不斷開發。

威海市立醫院病理科主任張淑坤“火眼金睛”辨腫瘤

藉助於醫院的臨床病例談論平臺,定期舉行的臨床病理討論會讓病理科醫生能夠與全院臨床醫師有了更高效的聯繫和溝通,對工作配合增添了默契。對於特殊的病例,多學科學習會上,大家會共同探討,尋找更好的方案,為病人提供優質的醫療服務。

此外,還採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法,讓病理科醫生們更多地瞭解國內外醫學知識的新動向和新進展,診斷的準確率不斷提高……

作為威海市病理專業領域的龍頭單位,市立醫院病理科僅2018年外科病理檢查總量便超過2.6萬人次,會診800餘例,術中快速冰凍診斷6100餘例,在全市名列前茅。連續十幾年保持常規診斷正確率98%以上,切片優良率85%以上,冰凍與石蠟切片符合率95%以上,報告及時準確,活檢標本3個工作日發出率達98%,細胞2個工作日發出99%……全自動染色儀、全自動脫水機、自動封片機、快速冰凍切片機、自動免疫組化儀等儀器設備精良,屬全市一流水平。

病理科嚴格的科學管理、高質量的內涵服務和高水平的診斷水平贏得了患者和臨床醫生的高度信任,在省內外病理界以及醫院中享有較好的聲譽,2015年被威海市衛計委評為市級臨床重點專科。

“希望通過我的努力和我們團隊的共同進步,讓市立醫院病理科能夠再上一個新臺階,能夠為臨床醫生、為患者提供更準確的病理診斷、更好的服務。”對於病理科未來的發展,張淑坤信心十足。(周娜)

威海市立醫院病理科主任張淑坤“火眼金睛”辨腫瘤"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