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中國足協即將對中超聯賽的外援和U23政策進行總結、調整的時候,國家隊正在備戰本次集訓的第二場熱身賽,因為首場比賽有中國隊首位華裔球員李可的出場,因此有關國足歸化外援的消息越吵越烈。

根據目前北京青年報的消息,埃爾克森已經取了中文名艾吉森,即將在下月完成歸化。


歸化外援有助青訓?還記得上一個類似的謊話造成的惡果嗎?



有關國足歸化外援的消息一直都是北京青年報在持續報道,傳統的體育媒體足球報、體壇週報都沒有任何有關實施層面的報道,而且就算是新京報、南方都市報、澎湃新聞、紅星新聞等諸多主流媒體也沒有在這件事上有事實性的報道。

究竟是北青報一直引領此事的獨家報道,還是另有原因,這就不得而知。在互聯網傳媒高速發展的今天,獨家報道早就不可能持續出現,因此推斷,有關艾吉森進入國家隊,其實還只是個消息層面,恐怕並無實質性進展。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埃爾克森不同於李可、侯永永、布朗寧這樣的華裔球員,他是純外國人,要想申請中國國籍,還面臨很多手續問題,李可的歸化用了將近一年的時間,埃爾克森想要那麼快,並不現實。

就在傳出埃爾克森將被歸化的同時,更多的有關歸化球員的消息也報了出來,下一個目標很可能就是高拉特、阿蘭、塔利斯卡。恆大為了“全華班”戰略的實施,已經迫不及待的將外援們推上讓這些外援成為中國人了。

當然,對於這件事情,絕大部分球迷和專業人士都表示了反對,其中反對的最主要原因在於,一旦歸化外援的口子一開,那麼將引起中超各支球隊的效仿,這種能夠讓中國國家隊和俱樂部一線隊迅速提升實力的做法,最終的結果是讓俱樂部和足協將青訓問題擱置一邊,造成中國足球人才的徹底垮塌。

目前,支持歸化者的論調是,歸化球員可以促進青訓發展。支持者認為,歸化球員加入中國國家隊後,國家隊成績好了,在中國踢球的球員不再被罵了,成了一個為國爭光的項目,踢球的孩子就多了,踢球的孩子心氣也高了,家長和社會也願意接受孩子踢球了。

這個論調其實頗為可笑,很顯然是一種假象式的倒推法。這個理論其實和幾年前的另一個理論如出一轍,但最後都只能是淪為笑柄,甚至成為阻礙中國足球發展的桎梏。

大約在2011年前後,廣州恆大高調入主足球后,率先打破了中國足協和中超聯賽對於球員轉會和球員薪水的限制,由恆大投入重金刺激的轉會市場和工資市場令人咋舌。在隨後幾年,一個普通的中國國家隊二流球員的轉會費就可能上億,工資獎金加一起就有幾千萬。

這件事情在出現初期就曾經被專業人士質疑,認為過高的轉會費和工資收入會影響中國足球的發展。但是當時另一種觀點的出現,與現在歸化外援的觀點很相似,認為高工資和高轉會費可以促進中國足球的青訓發展。

支持者認為,當球員的收入達到一個很高層次的時候,球員未來的生活得到了非常好的保障,這會促進青少年投入到足球運動中來,讓家長支持孩子去踢球,由此可以讓自己的孩子過上錦衣玉食的生活。

這種論調在當時看來似乎合理,但在後來幾年證明,正是高額的轉會費和工資待遇,讓中國足球的發展停滯,讓中國足球的青訓得到了毀滅性的打擊。


歸化外援有助青訓?還記得上一個類似的謊話造成的惡果嗎?



超過實際價值的高額轉會費和工資待遇,確實讓球員過上了錦衣玉食的生活,但也讓他們失去了前進的動力。首先就是大批在國外踢球的年輕球員放棄了在國外高水平聯賽繼續鍛鍊的機會而回國賺錢。韋世豪就曾經直言,在國內賺錢太多了,在國外踢球根本沒有意義。

其次,高額轉會費和工資待遇,讓中國本土球員出國的動力不足。在恆大入主中超以前,楊晨、謝暉、邵佳一、孫繼海、鄭智、孫祥、李瑋鋒、李鐵、馮瀟霆、黃博文等一批中國球員都前往德甲、德乙、英超、英冠、韓國K聯賽踢球,並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後來,這些球員要麼被高額薪水誘惑回到國內。而年輕一代還有動力走出去的寥寥無幾。從恆大入主中國足球以後至今的9年來,主動尋求出國踢球的只有張稀哲、張呈棟和武磊三人,前兩人都在沒有獲得太多機會後,馬上放棄留洋而回國賺錢。

第三,高額的工資收入給中國球員的生活帶來了變化,但同時也讓他們失去了為國征戰的榮譽感和羞恥心。現在中超的年輕球員在拿到一份大合同之後,第一件事都是買豪車。就以國安隊內為例,隊中除了楊智、侯森等個別兩三名老球員外,很多年輕球員都是百萬豪車。去年韋世豪在國安效力時曾有球迷拍到這位23歲的年輕前鋒的座駕,據說該車經過改裝後價值數百萬。可是在國家隊層面,就有輿論質疑球員擔心在國家隊比賽中受傷,影響在俱樂部的收入,而出工不出力。

第四,高額的轉會費和工資也沒有給青訓帶來任何的動力,踢球的孩子仍舊少得可憐,而且那些踢球的孩子還被經紀人當成未來牟利的工具,很多經紀人或經紀公司將年輕球員包裝一下送到國外的低級別聯賽踢上一年半載,然後就轉手以高價賣給中超球隊,很多自身能力並不出色的球員,因為在國外包裝了一下就拿到了高額的工資和轉會費。

實際上,當初以恆大為首的土豪俱樂部提出中國球員高收入來刺激社會對足球的關注,讓孩子和家長更願意來踢球的說法,表面上看似乎是合乎邏輯的,但其根本是脫離實際的。這就跟現在說用歸化球員帶動國家隊成績,然後就有更多的孩子來參與足球運動一樣,只是為了達成某些俱樂部自己的私利而說出的謊話、鬼話。

中國孩子踢球的少,主要原因並不在於未來踢球賺的錢多不多,也不在於未來踢球代表國家隊獲得的榮譽強不強。而在於,足球這項運動需要大量人力從小去培養但是孩子和家長都無法判斷孩子的未來是否可以進入到職業足球領域,去賺錢去獲得榮譽。


歸化外援有助青訓?還記得上一個類似的謊話造成的惡果嗎?



職業足球畢竟只是個金字塔,能夠賺到錢同時還贏得榮譽的人畢竟只是那麼二三十個,而在他們之下,則是成百上千萬的“基石”,這些“基石”享受不到金錢,也享受不到榮譽,他們甚至享受不到一箇中國普通孩子能走的教育道路,因此,願意讓孩子去冒險走職業足球的家長少之又少。

在現行的足球青訓體制下,選擇走職業足球道路,就意味著要脫離傳統教育路線,失去了讀書上學的機會,儘管很多足校標榜有多麼好的文化課程,但在中國目前的教育體制下,足校的文化課程跟傳統教育課程根本不可同日而語。最關鍵的是,一旦走上職業足球道路的孩子,是沒有退路的。他們很難再有機會選擇再次回到學校讀書,走普通教育的路線。

其實在引進大牌外援、歸化外籍球員等方面,有一種論調都是向日本足球看齊。但其實這也是表面化的說法,日本足球成功的關鍵在於,他們很好的解決了職業足球和社會教育之間的溝通問題,在日本足球的青訓體制下,職業足球道路和社會教育道路之間是可以互通的。

日本學生可以在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四個階段各有機會參與到職業足球體系中去,根據足球方面的能力,來判斷是走職業足球道路還是社會教育的道路。如果在職業足球道路走不下去,還可以退回到學校繼續讀書考學。這種方式其實將職業足球金字塔式的發展所帶來的風險降到了最低。

所以說,歸化外援加入國足取得好成績,從而提高足球從業人員的社會榮譽感,再由此刺激更多孩子去踢球,這個論調本身就是沒有事實依據的,完全是個謊言,是個跟當初“高收入刺激孩子踢球”的論調一樣,都是徹頭徹尾的騙局,都是某些俱樂部為了一己私利違反規則而編造出來的鬼話。

中國足球要想發展,還是要立足青訓,立足青訓還是要結局踢球孩子家長的後顧之憂。否則很少會有家長為了讓孩子賺大錢出大名,而鋌而走險。在這種情況下,大規模歸化外援,無法刺激踢球的孩子越來越多,反而給了職業俱樂部投機取巧的空間。

歸化外援外國家隊比賽,有百害而無一利,希望中國足球看清某些叫囂歸化外援論調人士的嘴臉。不要再毀掉中國足球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