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守“閃付”路線,銀聯雲閃付還有多少個四年?

作者:舊叔

ID:jiushujiuwen

聚焦互聯網與科技行業。點擊關注,發現陳詞舊聞以外的世界。


堅守“閃付”路線,銀聯雲閃付還有多少個四年?

1.

從2015年銀聯藉著Apple Pay的東風推出“閃付”產品,到這四年間國內第三方支付市場裡支付寶、騰訊財付通的“兩家獨大”格局始終未變,銀聯在國內C端第三方支付領域是毫無疑問的“失意者”。

有意思的是,一直到今天,銀聯雲閃付仍在以“閃付”功能作為自己的差異化“主打”,意圖通過這種“拿出手機即可支付,無須打開支付APP”的支付模式開啟所謂的第三方支付市場“三國殺”。是的,在銀聯雲閃付的宣傳裡,它一直是挑戰支付寶與騰訊財付通行業壟斷地位的第三家力量。

更有意思的是,銀聯這些年大力推行的“閃付”產品雖然沒有讓自己在第三方支付市場突圍而出,卻變相地幫助了國產手機們的電子錢包功能得以發展,隨著虛擬卡技術的進步,包括公交卡在內的一系列近場交易場景卡種被各大國產手機廠商們運用在了自己的電子錢包功能中。

在歷經了那麼多年的刷卡補貼、嘗試二維碼失敗後,銀聯所力推的“閃付”支付不得不面臨的現狀是,在閃付VS二維碼的支付形式之爭中,二維碼成為目前的主流,佔比超過9成,而閃付卻只是普通消費者進行支付的一個“備份”功能。

需要指出的是,“閃付”本身其實並非像支付寶、微信支付一樣的支付“入口”,它只是隨著技術的進步而產生的一種支付形式的升級。基於此,閃付的出現本來應該由商業銀行、支付平臺們等一起進行合力推廣,銀聯制定相應的標準和規則即可。

但銀聯對於國內第三方支付平臺的入口“執念”讓它選擇由自己“親自”推行閃付,寄希望於通過這種技術升級來吸引用戶,從而形成自己的支付優勢。但銀聯此舉直接導致了商業銀行、支付平臺等機構“出力有限”,它們沒有動力拿出鉅額補貼或力推舉措去為銀聯的用戶增長作背書。於是在這些年裡,“閃付”名聲大起,但真正願意使用這個功能、上下游推動該功能落地的參與者卻非常有限。

銀聯“閃付”路線失敗的根本原因在於,它缺乏具體的落地場景、流量入口,與關聯產業、運營商的合作關係也非常微弱,如此想要通過自己“未來支付形式”的優勢與已經滲透到人們日常衣食住行裡的支付寶、微信競爭,結果顯而易見。

2.

幾年前,銀聯內部對自己提出過這樣一個反思,“為什麼資金實力、系統強度、風控能力上都是最佳水準的傳統金融機構,卻不能在移動互聯時代佔得先機?”

過去通過構建商戶、POS機和ATM機體系搭建起龐大銀行卡交易系統的銀聯,顯然很難接受這些年裡支付寶與騰訊的兩家獨大。

為了搶佔具有龐大想象空間的國內C端領域第三方支付市場,銀聯這些年做了不少動作,其中以“銀聯雲閃付”的推出為最。

2017年底,銀聯雲閃付正式發佈。發佈當日,央行副行長範一飛、中國鐵路總公司總會計師餘邦利、中國銀聯總裁時文朝、17家全國性商業銀行負責人、14家區域性銀行負責人等悉數到場,向外透露出這款“國家隊”級別APP在移動支付市場上的野心。

彼時支付寶和騰訊財付通早已壟斷國內移動支付市場好多年,於是銀聯雲閃付選擇了一個非常直接的切入點——補貼。所以從2017年一直到現在,我們可以看到大量機構與銀聯雲閃付的支付優惠合作。

補貼之外,銀聯雲閃付還聯合銀行和商家推出各種補貼活動,打造出“銀聯62節”。可惜電商、社交等高頻流量入口缺乏的銀聯雲閃付在這些領域裡一直沒有取得很大的成果。

對標支付寶、騰訊財付通等進行的補貼、購物節操作很明顯的“出師不利”,銀聯雲閃付很快又在“產品差異化”上進行主打。

在技術端,銀聯雲閃付繼續推行自己的“閃付”功能,聯合大量手機廠商推廣NFC支付,從2015年到2019年之間,雖然NFC支付一敗再敗,但銀聯雲閃付一直堅持著這一技術特色作為主力。此外,銀聯雲閃付在標籤支付、人臉支付等新興支付手段上的嘗試也不少。

在消費場景上,銀聯雲閃付認識到了自己在資金、電商、社交等維度與競爭對手“硬碰硬”似乎很難取得足夠的成效,於是它開始在一些銀聯特色的差異化場景上進行佈局。比如利用自己的銀行背景,通過銀聯雲閃付APP管理多張銀行卡、信用卡,實現信用卡還款0手續費、查詢綁定借記卡餘額和跨行異地轉賬等功能;比如開設理財信貸頁面,集合展示所有銀行相關產品等。

總的來說,銀聯雲閃付充分利用起了自己作為中國銀行卡標準組織的優勢,在行業及技術標準、銀行卡相關業務等領域進行了深耕。除此之外,它的國家隊背景也讓其在海外市場的發展取得了一定的優勢。

截至目前,基於銀聯卡在全球領域的覆蓋優勢,銀聯雲閃付用戶可以在海外46個國家和地區、超過三百萬家商戶掃碼支付或“揮”機閃付。此外,銀聯雲閃付是目前唯一隻需下載一次就能支持跨境支付的APP,支付寶在海外使用需要下載海外版本,微信支付在海外需要切換地區選擇。

不過,雖然銀聯雲閃付做出了很多的努力,但核心流量入口、消費場景的缺失讓它只能在類似“閃付”這樣的支付方式領域取得優勢,而在此之外的其他領域,它幾乎都面臨著支付寶、微信支付的全面碾壓。

3.

2017年,銀聯雲閃付在國內移動支付領域中的行業排名是第三,僅次於支付寶和騰訊財付通;

2018年第一季度,銀聯雲閃付的市場佔有率下滑到0.69%,僅列行業第八,支付寶和騰訊此時的合計市場份額超過86%;

2018年第四季度,支付寶與騰訊財付通的市場份額持續增長,支付寶佔據53.78%的市場份額,騰訊財付通佔到38.87%。前十榜單中,壹錢包、百度錢包、蘇寧金融等上榜,但拉卡拉和銀聯等“老牌”平臺生存空間被繼續壓縮,銀聯的市場份額甚至被計入“其他”而沒有單列。

在目前國內支付市場中,移動支付佔據了六成以上的市場規模,所以C端領域的移動支付將是未來第三方支付市場的“大頭”,這也是銀聯雲閃付雖然節節敗退,卻始終沒有放棄的核心原因。

在支付寶、騰訊財付通雙寡頭趨勢愈演愈烈的背景下,銀聯雲閃付在戰略上選擇了將閃付這一支付形式作為主打,卻在消費場景、支付機構上下游生態等競爭對手重金佈局的領域上持續無力,這是導致它喪失主動權的核心原因。

更嚴重的是,銀聯雲閃付似乎還缺乏相關的互聯網技術基因,其獨立APP的用戶體驗上竟然還不時會傳出一些質疑,諸如“用戶交互體驗極差”、“小額支付免密安全性”、“無法更換賬號”、“網絡延遲嚴重”等問題頻發。

種種問題共同構成了銀聯雲閃付“表面光鮮”的現狀。

2018年底,銀聯雲閃付發佈的官方用戶數據顯示,雲閃付註冊人數已經突破一億人。但是,這一億人裡的活躍用戶數卻只有一千萬人,用戶活躍比例非常低。

堅守“閃付”路線四年的銀聯雲閃付還在主力推廣戰略、產品體驗、使用場景等基礎維度存在硬傷,這樣的一個它將如何在國內移動支付市場實現破局?

重回巔峰將是銀聯未來很長一段時間裡的主旋律,但競品的行業壁壘已經形成,留給銀聯雲閃付的時間恐怕不會再有另外一個四年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