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安全、轉型“緊箍咒”之下,中國化工產業遷移何方?

最近幾年隨著產業轉型升級的加快,中國經濟結構的調整不僅體現在產業資本開支的新舊分化上,也體現在產業鏈的重新佈局和大遷移上。中國正在進入產業遷移和產業轉型的協調階段。

環保、安全、轉型“緊箍咒”之下,中國化工產業遷移何方?

“西進”與“北上”:產業分佈更均衡

近幾年,環保督查幾乎成為化工企業的一道緊箍咒,秋冬季限產停產範圍也不斷擴大。在環保的高壓下,首先一條路當然是技術升級,改進工藝,加大環保投入,進而符合環保要求,但是,這條路伴隨鉅額的資金投入和漫長的技改週期,想短期內到達要求幾乎不可能,近乎“死路”。

於是,資源豐富、成本低廉、環境容量大的西部各省迎來了化工企業的“西進”。在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以及後續提出的中部崛起戰略和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政策引導下,西部、中部和東北三省迎來更多化工產業投資。

而東部沿海各省,產業升級轉型迫在眉睫。最早提出“騰籠換鳥”的廣東,2008年就提出了推進產業轉移和勞動力轉移的“雙轉移”戰略,淘汰落後產能,並計劃重點培育以汽車、裝備、船舶、鋼鐵、石化為重點的100個先進製造業項目。

此後,“騰籠換鳥、鳳凰涅槃”的呼聲在山東、江蘇、浙江等化工傳統強省愈發強烈。化工企業成為各地“騰籠換鳥”政策重點關注的行業。不斷爆出的環境汙染問題和安全事故更加快了這一進程。

以化工大省江蘇為例,2017年全年,江蘇省關停並通過驗收的化工企業達1421家;2018年全省再關停1300家以上化工企業。到2020年,全省全面完成化工企業"四個一批"專項行動,今後3年關停環保不達標、安全隱患大的化工企業1000家,沿江危化品碼頭倉儲企業數量只減不增,化工生產企業和液體化工碼頭入園率達到50%,關停所有不達標的化工園區。

今年2月,江蘇省政府辦公廳公佈了“關於江蘇省化工園區(集中區)環境治理工程的實施意見”,對江蘇53個化工園區(集中區)開展評分評價,低於80分將被取消化工定位,整治決心不可謂不大。江蘇省拿出了“壯士斷腕”的決心整治化工行業。對符合安全生產、環保標準的企業要支持技術改造、支持配套產業、支持完善產業鏈。

對於化工企業,廣東沒有簡單地“一趕了之”。石油石化是廣東三大支柱產業之一,擁有惠州、湛江、茂名、揭陽四大煉化一體化基地。去年,更有巴斯夫和埃克森美孚的煉化一體化基地落戶廣東,使得廣東化工產業擴張之勢明顯。

而“地煉一哥”山東則通過“上大壓小”發展高端石化產業,有序推進省內化工園區和專業化工園區的認定工作,推動整個山東煉化產業的整合、轉型和升級。

未來,化工產業正在進入東中西部協調均衡發展的“新常態”。

環保、安全、轉型“緊箍咒”之下,中國化工產業遷移何方?

由粗放型向精細化轉變

資源密集的中西部地區著力發展基礎化工;東部地區著力發展精細化工,將發展重點集中在低碳資源利用、化工新材料和高端專用化學品上,繼續引領我國化學工業轉型升級。

中國是世界最大的化工產品消費國和生產國,也是化工產品需求增量最大的國家。據巴斯夫預測,目前中國已佔到全球化學市場的40%左右,2030年中國將佔全球化工增長的50%左右。

一直以來,中國化工始終陷於大而不強,基礎化工產品面臨產能過剩和工藝落後,高端、特種化工產品仍依賴進口的困局。精細化工是當前世界各國化學工業發展的一個戰略重點,也是我國化工產業的重要發展方向。

世界精細化工發展的顯著特徵是:產業集群化,工藝清潔化、節能化,產品多樣化,專用化、高性能化。目前,我國化工產業精細化率比較低,約在45%左右;科技投入強度比較低,只佔收入的1%左右,未來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2007—2017年我國精細化工市場年均增長率為13%,2017年精細化工主營業務收入3.7萬億元。其中,專用化學品、塗料、醫藥原料藥、農藥分別佔市場份額的59%、18%、14%、9%。

以上海為例,作為中國重要的石油化工產業基地,通過優化產業結構,形成以上游煉化企業為龍頭,以精細化工、高分子材料等多產業聯合發展的優勢化工產業集群。保證了在化工企業數量不斷下降的前提下,化工產業穩步發展。

近日,上海金山第二工業區發佈消息稱,過去的半年間,上海金山第二工業區吸引投資10.9億元。作為上海唯一的精細化工產業園,二工區已吸引了一批國內外知名企業落戶園區,包括日本企業三井化學、花王、東曹、東邦化學、組合化學、關西塗料、帕卡瀨精、立邦塗料,德國企業巴斯夫、美國企業亨斯邁。2018年,入園企業的總產值超過215億元。

環保、安全、轉型“緊箍咒”之下,中國化工產業遷移何方?

退城入園進程加速

幾十年飛速發展,帶來的不僅是化工企業的壯大和GDP的攀升,隨之而來的城市化進程把原有的郊區變成了城區,把鄉村變成了都市。原本的化工廠區遠離城市,而如今又有幾家化工企業不被居民包圍。是“化工圍城”還是“城圍化工”?上世紀九十年代,我國化工園區建設發展開始起步,2000年以後呈快速發展勢頭,主要由經濟開發區、高新區、工業園區衍變而來。據中國石化聯合會化工園區工作委員會的統計數據,截至2017年底,全國重點化工園區,或以石油和化工為主導產業的工業園區共有601家。

然而在快速發展的背後,規劃不到位、選址不合理、環保不達標等問題陸續顯現,中央環保督查“樹立”了一個又一個汙染“典型”,化工園區一場淘汰落後產能、轉型升級、綠色可持續發展的供給側改革正式拉開帷幕。

2017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推進城鎮人口密集區危險化學品生產企業搬遷改造的指導意見》,為破解“化工圍城”、有效降低安全和環境風險,提供了時間表和路線圖。

政策發佈後近兩年時間內,各地紛紛出臺基於自身情況的搬遷改造實施方案。以江蘇省為例,去年1月,江蘇省就發佈了《江蘇省推進城鎮人口密集區危險化學品生產企業搬遷改造實施方案》,2018年12月底前中小型企業和存在重大風險隱患的大型企業全部啟動搬遷改造。

截至2018年底,已初步確定全國需要搬遷改造的企業共有1176家,其中異地搬遷479家,就地改造360家關閉退出337家。

如今,在安監、環保雙重壓力下,化工企業“退城入園”的進程也在加速。同時,我國化工園區存在規範化程度不高、專業配套不到位等問題,接納能力有限,化工企業僅僅是搬遷入園恐難解決全部問題。未來,做好園區配套設施建設,完善產業鏈佈局,加強園區管理等工作仍然面臨諸多挑戰。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