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徵信APP氾濫存隱患!胡亂編造的身份證號,也能查到信用報告

楚天都市報記者 周丹

近日,央行新版個人徵信報告即將正式上線的消息,引發不少人關注。當個人申請貸款時,金融機構大多會先去查看徵信報告,這也催熱了個人徵信查詢業務。不少人為圖方便,輕信第三方徵信APP,不僅付了錢,得到的結果也並非真實,還面臨個人信息洩露的風險。

楚天都市報記者試驗發現,輸入胡亂編造的身份證號,前後兩次輸入不同的姓名,付款後均能檢測出所謂的信用報告。

第三方徵信APP氾濫存隱患!胡亂編造的身份證號,也能查到信用報告

第三方APP查徵信不靠譜

個人徵信即個人信息報告,相當於個人的經濟身份證,記錄了個人信用卡、住房貸款、欠稅記錄等,由中國人民銀行徵信中心統一管理。

市民胡先生反映,前不久他要消費貸款,金融機構讓其出示個人徵信報告。他在手機應用商店裡搜索,發現不少號稱能查徵信的APP。在付款39.8元后,確實生成了所謂信用報告,不過與其實際情況完全不相符。更奇怪的是,繼續支付還能優化一些風險項。意識到被騙,胡先生很憤怒:“如果真有不良記錄,怎麼可能付了錢就消除呢?”

連日來,記者以“徵信”為關鍵詞,下載了多款手機APP,並進行查詢。其中大多都要付費使用,免費項目較少。一款叫“信用無憂”的APP,查信用免費,記者在網上隨便搜了一張身份證照片,上傳後生成信用報告,顯示有多平臺借貸申請,其中P2P網貸數量為0。同樣的身份證,記者更換了一個手機號碼再次檢測,P2P網貸數量瞬間變成了1。

記者隨後又換了一張身份證照片檢測,同樣的模式再次操作,又出現了兩次檢測結果不一的情況。

還有一款叫“安牛有信”的APP,8日,記者輸入自己的姓名後,胡亂編造了一個身份證號碼,支付了19.9元后,出現了一份黑名單風險檢測報告,提示有一條不良記錄,18%放款平臺申貸通過率將受到影響。

9日,記者再次操作,按此前身份證號碼不變,換了個姓名,又付款19.9元,竟再次生成了一份檢測報告。

第三方徵信APP氾濫存隱患!胡亂編造的身份證號,也能查到信用報告

央行提示未對第三方APP授權

為何隨機輸入的身份證號碼,可以檢測出信用報告呢?記者諮詢“安牛有信”客服,客服表示,同名的人很多。“同名的人身份證號正好被我猜到了?”記者詢問。“萬一就這麼巧呢?”客服稱。

記者進一步提出,同樣的身份證號,換了個名字,付款後再次檢測出了報告,並要求聯繫相關負責人。隨後,有自稱產品負責人的男子聯繫記者表示,他們的檢測只匹配身份證,不匹配姓名。記者使用的是ios系統,數據庫沒有更新,並且數據來源是某第三方平臺,準確性無法解釋。並且只提供參考,不能作為貸款依據。目前已連接更多數據來源,將進行優化處理。

記者注意到,在不少同類APP的用戶評價裡,“騙人”“上當”“假的”“垃圾”等評價比比皆是。不過,這些負面評價都排在靠後的位置,靠前的評論大多是積極肯定的話。

在央行徵信中心官網首頁,記者看到,有鮮明的紅色字體橫幅提示:“徵信中心未授權任何第三方應用程序提供個人信用報告查詢服務,敬請廣大用戶注意”。也就是說,市面上這些代查徵信APP實際非官方授權認可。

第三方徵信APP氾濫存隱患!胡亂編造的身份證號,也能查到信用報告

三種正規渠道可查個人信用

中國人民銀行武漢分行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個人信用報告的正規查詢渠道有三種:在央行各分支機構現場查詢;通過個人信用報告自助查詢代理點查詢;登錄央行徵信中心官網查詢。個人徵信App的數據並不會來源於央行徵信中心,因為央行徵信只接入了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等相關機構。

記者注意到,不少此類APP,不僅要上傳身份證照片,還要勾選同意相關協議。“當您同意本協議時,即已不可撤銷的授權本公司向本公司及本公司的關聯方或本公司合作的第三方機構採集、查詢、收集、使用用戶的相關信息......”類似的協議廣泛存在。也就是說,用戶使用這些APP查詢徵信記錄,很可能被“盜走”個人隱私。

第三方徵信APP氾濫存隱患!胡亂編造的身份證號,也能查到信用報告

並且,很多這樣的APP與貸款平臺直接關聯,在APP裡就可申請貸款。業內人士分析,通過相關征信App查詢個人徵信,很可能會被第三方平臺私下保存,導致信息洩露,也可能導致相關信息被賣給其他機構,引來騷擾電話,影響個人生活工作。

有銀行人士表示,通過手機APP查到的個人信用報告,並非官方徵信報告,不能作為辦理貸款業務的依據,實際用處不大。並且,如果頻繁查詢自己的個人徵信,或將影響個人信用。

第三方徵信APP氾濫存隱患!胡亂編造的身份證號,也能查到信用報告第三方徵信APP氾濫存隱患!胡亂編造的身份證號,也能查到信用報告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