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國家體育總局訓練局局長徐利:女排記錄著我們這些年的模樣'

"

郎平:“老朋友”

或許是年紀相近的原因,最早和亞茹打交道的時候就感覺很親切,這樣的情分已經持續了二十多年,現在依舊未曾改變。

1995 年,在我第一次歸國擔任中國女排主教練的時候,每每帶隊訓練或比賽,都能看見一個國家隊“編外人員”,她就是亞茹。有時她在場邊隨時舉著相機拍照,有時作為賽事的官方攝影記者為我們拍集體照,記錄著屬於她自己鏡頭前的點點滴滴。

後來我才知道,她從北京體育大學畢業後,在清華大學任教,專業是籃球,但她對排球攝影十分愛好,也不斷地研究,除了最經典的排球攔網的對抗外,她也拍攝了不少需要有預判和蹲守的防守動作。有一年,中央電視臺體育攝影大賽她獲得一等獎的照片,竟然是德國世錦賽體育館頂棚上俯視拍攔背飛瞬間的抓拍照,畫面角度令人震撼。

與亞茹接觸得多了,發現她性格開朗、親和,與教練員和運動員關係融洽,這給她的採訪創造了便利條件。我在意大利執教時,《中國體育報》和中央電視臺去採訪我,其間,亞茹和另一位女記者就住在我家裡,後來我們就成了好朋友。女兒小的時候,我們還相約去天壇公園玩,她為我和女兒留下了許多珍貴的瞬間。

2004 年雅典奧運會,我倆一起在雅典見證了那個如今想起來都無比“瘋狂”的夜晚。當時,不同的是我坐在演播室裡當解說嘉賓,而亞茹則“戰鬥”在第一線。那場比賽之後,我問亞茹看到中國隊奪冠的時候是什麼感覺,亞茹告訴我當時她自己完全是“大腦一片空白”,我能體會到這樣的感情,她早就超越了普通採訪記者的境界。

2013 年 4 月,我回來再次擔任國家隊主教練。都說“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當時很多來採訪的記者都是陌生的面孔,不過最高興的是亞茹依舊在。這些年來,無論是高潮還是低谷,亞茹都始終和中國女排這個集體站在一起。

2015年在名古屋,我們以 3 比 1 的成績力克東道主日本,再次拿到了世界盃冠軍。當亞茹用相機記錄下女排歷史上的重新崛起,我們能看到她鏡頭裡每個姑娘都光彩耀眼。2016年,里約奧運會女排八進四比賽,中國隊對陣東道主巴西,贏了之後我問亞茹:“你怕不怕?”亞茹的回答則是:“有你在,大家都不怕!”當中國女排從里約奧運會冠軍的領獎臺上走下來之後,我們再次聊起這次奪冠,亞茹告訴我,她竟有一瞬間忘記按下手中的快門。除了影像資料,那一刻值得所有人用心銘記。

二十多年一晃就過去了,日子匆匆從眼前溜走,但我們的感情依舊在,這可能就是“老朋友”的緣故吧!願亞茹這部用鏡頭記錄的著作,能留給大家一些足夠美好的、屬於中國女排這個大集體的特殊歷史片段。

"

郎平:“老朋友”

或許是年紀相近的原因,最早和亞茹打交道的時候就感覺很親切,這樣的情分已經持續了二十多年,現在依舊未曾改變。

1995 年,在我第一次歸國擔任中國女排主教練的時候,每每帶隊訓練或比賽,都能看見一個國家隊“編外人員”,她就是亞茹。有時她在場邊隨時舉著相機拍照,有時作為賽事的官方攝影記者為我們拍集體照,記錄著屬於她自己鏡頭前的點點滴滴。

後來我才知道,她從北京體育大學畢業後,在清華大學任教,專業是籃球,但她對排球攝影十分愛好,也不斷地研究,除了最經典的排球攔網的對抗外,她也拍攝了不少需要有預判和蹲守的防守動作。有一年,中央電視臺體育攝影大賽她獲得一等獎的照片,竟然是德國世錦賽體育館頂棚上俯視拍攔背飛瞬間的抓拍照,畫面角度令人震撼。

與亞茹接觸得多了,發現她性格開朗、親和,與教練員和運動員關係融洽,這給她的採訪創造了便利條件。我在意大利執教時,《中國體育報》和中央電視臺去採訪我,其間,亞茹和另一位女記者就住在我家裡,後來我們就成了好朋友。女兒小的時候,我們還相約去天壇公園玩,她為我和女兒留下了許多珍貴的瞬間。

2004 年雅典奧運會,我倆一起在雅典見證了那個如今想起來都無比“瘋狂”的夜晚。當時,不同的是我坐在演播室裡當解說嘉賓,而亞茹則“戰鬥”在第一線。那場比賽之後,我問亞茹看到中國隊奪冠的時候是什麼感覺,亞茹告訴我當時她自己完全是“大腦一片空白”,我能體會到這樣的感情,她早就超越了普通採訪記者的境界。

2013 年 4 月,我回來再次擔任國家隊主教練。都說“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當時很多來採訪的記者都是陌生的面孔,不過最高興的是亞茹依舊在。這些年來,無論是高潮還是低谷,亞茹都始終和中國女排這個集體站在一起。

2015年在名古屋,我們以 3 比 1 的成績力克東道主日本,再次拿到了世界盃冠軍。當亞茹用相機記錄下女排歷史上的重新崛起,我們能看到她鏡頭裡每個姑娘都光彩耀眼。2016年,里約奧運會女排八進四比賽,中國隊對陣東道主巴西,贏了之後我問亞茹:“你怕不怕?”亞茹的回答則是:“有你在,大家都不怕!”當中國女排從里約奧運會冠軍的領獎臺上走下來之後,我們再次聊起這次奪冠,亞茹告訴我,她竟有一瞬間忘記按下手中的快門。除了影像資料,那一刻值得所有人用心銘記。

二十多年一晃就過去了,日子匆匆從眼前溜走,但我們的感情依舊在,這可能就是“老朋友”的緣故吧!願亞茹這部用鏡頭記錄的著作,能留給大家一些足夠美好的、屬於中國女排這個大集體的特殊歷史片段。

原國家體育總局訓練局局長徐利:女排記錄著我們這些年的模樣

主教練郎平。中國體育圖片,劉亞茹攝

徐利:女排記錄著我們這些年的模樣

2012年倫敦奧運會之後,雖然我離開了排球和女排的一線工作,但是我依然能從妻子(《中國精神》作者劉亞茹)的忙碌中看到女排的身影。就像風給了雲朵形狀,女排也記錄著我們這些年所有的模樣。斜日晴川,比賽現場的聲音依稀迴盪,此刻回頭望去,恐怕也只有女排高於這人間煙火,高於這萬里關山了吧!

1

說到中國女排,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女排精神”。中國體育界最不缺的就是冠軍,多種項目的世界冠軍數不勝數,但冠軍背後能夠總結成精神的項目卻不多。過去,中國體育界有兩面紅旗:一個是中國登山隊,另一個是中國乒乓球隊。這兩支隊伍是我國體育界在“文化大革命”前塑造的,也是中國體育界最優秀的團隊,他們創造了“中國登山精神”和“乒乓精神”。改革開放以來,“女排精神”叫得更響,更深入人心。

2016年,里約奧運會上中國女排奪冠,主教練郎平在微博裡說:“今天,姑娘們通過自己的努力和拼搏讓我們再次榮耀地站在了最高的領獎臺上。每天的付出和汗水,都是人生賦予我們的金牌,感謝奮鬥拼搏的日子,感謝代代相傳的女排精神!”

"

郎平:“老朋友”

或許是年紀相近的原因,最早和亞茹打交道的時候就感覺很親切,這樣的情分已經持續了二十多年,現在依舊未曾改變。

1995 年,在我第一次歸國擔任中國女排主教練的時候,每每帶隊訓練或比賽,都能看見一個國家隊“編外人員”,她就是亞茹。有時她在場邊隨時舉著相機拍照,有時作為賽事的官方攝影記者為我們拍集體照,記錄著屬於她自己鏡頭前的點點滴滴。

後來我才知道,她從北京體育大學畢業後,在清華大學任教,專業是籃球,但她對排球攝影十分愛好,也不斷地研究,除了最經典的排球攔網的對抗外,她也拍攝了不少需要有預判和蹲守的防守動作。有一年,中央電視臺體育攝影大賽她獲得一等獎的照片,竟然是德國世錦賽體育館頂棚上俯視拍攔背飛瞬間的抓拍照,畫面角度令人震撼。

與亞茹接觸得多了,發現她性格開朗、親和,與教練員和運動員關係融洽,這給她的採訪創造了便利條件。我在意大利執教時,《中國體育報》和中央電視臺去採訪我,其間,亞茹和另一位女記者就住在我家裡,後來我們就成了好朋友。女兒小的時候,我們還相約去天壇公園玩,她為我和女兒留下了許多珍貴的瞬間。

2004 年雅典奧運會,我倆一起在雅典見證了那個如今想起來都無比“瘋狂”的夜晚。當時,不同的是我坐在演播室裡當解說嘉賓,而亞茹則“戰鬥”在第一線。那場比賽之後,我問亞茹看到中國隊奪冠的時候是什麼感覺,亞茹告訴我當時她自己完全是“大腦一片空白”,我能體會到這樣的感情,她早就超越了普通採訪記者的境界。

2013 年 4 月,我回來再次擔任國家隊主教練。都說“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當時很多來採訪的記者都是陌生的面孔,不過最高興的是亞茹依舊在。這些年來,無論是高潮還是低谷,亞茹都始終和中國女排這個集體站在一起。

2015年在名古屋,我們以 3 比 1 的成績力克東道主日本,再次拿到了世界盃冠軍。當亞茹用相機記錄下女排歷史上的重新崛起,我們能看到她鏡頭裡每個姑娘都光彩耀眼。2016年,里約奧運會女排八進四比賽,中國隊對陣東道主巴西,贏了之後我問亞茹:“你怕不怕?”亞茹的回答則是:“有你在,大家都不怕!”當中國女排從里約奧運會冠軍的領獎臺上走下來之後,我們再次聊起這次奪冠,亞茹告訴我,她竟有一瞬間忘記按下手中的快門。除了影像資料,那一刻值得所有人用心銘記。

二十多年一晃就過去了,日子匆匆從眼前溜走,但我們的感情依舊在,這可能就是“老朋友”的緣故吧!願亞茹這部用鏡頭記錄的著作,能留給大家一些足夠美好的、屬於中國女排這個大集體的特殊歷史片段。

原國家體育總局訓練局局長徐利:女排記錄著我們這些年的模樣

主教練郎平。中國體育圖片,劉亞茹攝

徐利:女排記錄著我們這些年的模樣

2012年倫敦奧運會之後,雖然我離開了排球和女排的一線工作,但是我依然能從妻子(《中國精神》作者劉亞茹)的忙碌中看到女排的身影。就像風給了雲朵形狀,女排也記錄著我們這些年所有的模樣。斜日晴川,比賽現場的聲音依稀迴盪,此刻回頭望去,恐怕也只有女排高於這人間煙火,高於這萬里關山了吧!

1

說到中國女排,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女排精神”。中國體育界最不缺的就是冠軍,多種項目的世界冠軍數不勝數,但冠軍背後能夠總結成精神的項目卻不多。過去,中國體育界有兩面紅旗:一個是中國登山隊,另一個是中國乒乓球隊。這兩支隊伍是我國體育界在“文化大革命”前塑造的,也是中國體育界最優秀的團隊,他們創造了“中國登山精神”和“乒乓精神”。改革開放以來,“女排精神”叫得更響,更深入人心。

2016年,里約奧運會上中國女排奪冠,主教練郎平在微博裡說:“今天,姑娘們通過自己的努力和拼搏讓我們再次榮耀地站在了最高的領獎臺上。每天的付出和汗水,都是人生賦予我們的金牌,感謝奮鬥拼搏的日子,感謝代代相傳的女排精神!”

原國家體育總局訓練局局長徐利:女排記錄著我們這些年的模樣

2016里約奧運會女排決賽,中國VS塞爾維亞

女排精神,跟隨著改革開放的腳步,在新時代下應運而生。1981年,中國女排擊敗日本女排,首次奪取女排世界盃冠軍,整個國家、整個民族都為之振奮。中國女排取得世界冠軍非常不容易,是一種力量,一種信念,一種“艱苦奮鬥、頑強拼搏,團結協作、為國爭光”的女排精神支撐著姑娘們,使她們能夠站到世界大賽的最高領獎臺上。從排球運動本身來講,東方人能夠拿到排球項目的世界冠軍並非易事。排球是集體項目,又是“高人”項目,有它自身的規律和要求,必然不是一般的訓練就能取得成就的,而是需要一種精神和動力的鼓舞和追求。

我還記得比賽結束的第二天,時任全國婦聯主席的鄧穎超在《體育報》上發表了題為《各行各業都來學習女排精神》的文章:“各行各業的人民群眾都要學習中國女排精神,樹立遠大的志向,發揚腳踏實地、苦幹實幹的作風,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更快地將我們的社會主義事業推向前進!”

這種我們熟知的“女排精神”是以袁偉民指導為教練核心的團隊和老一代的女排姑娘們,在“五連冠”(1981—1986年)時凝聚締造的。當時,袁偉民受到陳景潤對“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啟發,認為陳景潤在中國科學技術落後的情況下,依然攻克了這個數學謎題,靠的就是“迷”。於是,他就將這股“迷”勁兒帶入中國女排,要求隊員們對排球也要極度專注和熱愛。在訓練時,他要求隊員們拼盡全力,克服苦累和傷病等困難。在比賽中,他要求隊員們極度專注,無論對手是強還是弱都不能鬆懈。為了讓隊員記住一個教訓,袁偉民會在賽後把所有球員留下加練,一直練到很晚才離開。精神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不是從嘴裡喊出來的,而是在日復一日的訓練比賽中奮鬥出來的,歷練出來的,凝聚出來的。他一再強調“拼搏”、“嚴格”和“協作”,說出來感覺很虛,但這正是女排精神的體現。憑著在日常訓練中鍛煉出來的堅強的意志和紮實的技術,中國女排連續拿下了五個世界冠軍,創造了輝煌。

"

郎平:“老朋友”

或許是年紀相近的原因,最早和亞茹打交道的時候就感覺很親切,這樣的情分已經持續了二十多年,現在依舊未曾改變。

1995 年,在我第一次歸國擔任中國女排主教練的時候,每每帶隊訓練或比賽,都能看見一個國家隊“編外人員”,她就是亞茹。有時她在場邊隨時舉著相機拍照,有時作為賽事的官方攝影記者為我們拍集體照,記錄著屬於她自己鏡頭前的點點滴滴。

後來我才知道,她從北京體育大學畢業後,在清華大學任教,專業是籃球,但她對排球攝影十分愛好,也不斷地研究,除了最經典的排球攔網的對抗外,她也拍攝了不少需要有預判和蹲守的防守動作。有一年,中央電視臺體育攝影大賽她獲得一等獎的照片,竟然是德國世錦賽體育館頂棚上俯視拍攔背飛瞬間的抓拍照,畫面角度令人震撼。

與亞茹接觸得多了,發現她性格開朗、親和,與教練員和運動員關係融洽,這給她的採訪創造了便利條件。我在意大利執教時,《中國體育報》和中央電視臺去採訪我,其間,亞茹和另一位女記者就住在我家裡,後來我們就成了好朋友。女兒小的時候,我們還相約去天壇公園玩,她為我和女兒留下了許多珍貴的瞬間。

2004 年雅典奧運會,我倆一起在雅典見證了那個如今想起來都無比“瘋狂”的夜晚。當時,不同的是我坐在演播室裡當解說嘉賓,而亞茹則“戰鬥”在第一線。那場比賽之後,我問亞茹看到中國隊奪冠的時候是什麼感覺,亞茹告訴我當時她自己完全是“大腦一片空白”,我能體會到這樣的感情,她早就超越了普通採訪記者的境界。

2013 年 4 月,我回來再次擔任國家隊主教練。都說“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當時很多來採訪的記者都是陌生的面孔,不過最高興的是亞茹依舊在。這些年來,無論是高潮還是低谷,亞茹都始終和中國女排這個集體站在一起。

2015年在名古屋,我們以 3 比 1 的成績力克東道主日本,再次拿到了世界盃冠軍。當亞茹用相機記錄下女排歷史上的重新崛起,我們能看到她鏡頭裡每個姑娘都光彩耀眼。2016年,里約奧運會女排八進四比賽,中國隊對陣東道主巴西,贏了之後我問亞茹:“你怕不怕?”亞茹的回答則是:“有你在,大家都不怕!”當中國女排從里約奧運會冠軍的領獎臺上走下來之後,我們再次聊起這次奪冠,亞茹告訴我,她竟有一瞬間忘記按下手中的快門。除了影像資料,那一刻值得所有人用心銘記。

二十多年一晃就過去了,日子匆匆從眼前溜走,但我們的感情依舊在,這可能就是“老朋友”的緣故吧!願亞茹這部用鏡頭記錄的著作,能留給大家一些足夠美好的、屬於中國女排這個大集體的特殊歷史片段。

原國家體育總局訓練局局長徐利:女排記錄著我們這些年的模樣

主教練郎平。中國體育圖片,劉亞茹攝

徐利:女排記錄著我們這些年的模樣

2012年倫敦奧運會之後,雖然我離開了排球和女排的一線工作,但是我依然能從妻子(《中國精神》作者劉亞茹)的忙碌中看到女排的身影。就像風給了雲朵形狀,女排也記錄著我們這些年所有的模樣。斜日晴川,比賽現場的聲音依稀迴盪,此刻回頭望去,恐怕也只有女排高於這人間煙火,高於這萬里關山了吧!

1

說到中國女排,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女排精神”。中國體育界最不缺的就是冠軍,多種項目的世界冠軍數不勝數,但冠軍背後能夠總結成精神的項目卻不多。過去,中國體育界有兩面紅旗:一個是中國登山隊,另一個是中國乒乓球隊。這兩支隊伍是我國體育界在“文化大革命”前塑造的,也是中國體育界最優秀的團隊,他們創造了“中國登山精神”和“乒乓精神”。改革開放以來,“女排精神”叫得更響,更深入人心。

2016年,里約奧運會上中國女排奪冠,主教練郎平在微博裡說:“今天,姑娘們通過自己的努力和拼搏讓我們再次榮耀地站在了最高的領獎臺上。每天的付出和汗水,都是人生賦予我們的金牌,感謝奮鬥拼搏的日子,感謝代代相傳的女排精神!”

原國家體育總局訓練局局長徐利:女排記錄著我們這些年的模樣

2016里約奧運會女排決賽,中國VS塞爾維亞

女排精神,跟隨著改革開放的腳步,在新時代下應運而生。1981年,中國女排擊敗日本女排,首次奪取女排世界盃冠軍,整個國家、整個民族都為之振奮。中國女排取得世界冠軍非常不容易,是一種力量,一種信念,一種“艱苦奮鬥、頑強拼搏,團結協作、為國爭光”的女排精神支撐著姑娘們,使她們能夠站到世界大賽的最高領獎臺上。從排球運動本身來講,東方人能夠拿到排球項目的世界冠軍並非易事。排球是集體項目,又是“高人”項目,有它自身的規律和要求,必然不是一般的訓練就能取得成就的,而是需要一種精神和動力的鼓舞和追求。

我還記得比賽結束的第二天,時任全國婦聯主席的鄧穎超在《體育報》上發表了題為《各行各業都來學習女排精神》的文章:“各行各業的人民群眾都要學習中國女排精神,樹立遠大的志向,發揚腳踏實地、苦幹實幹的作風,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更快地將我們的社會主義事業推向前進!”

這種我們熟知的“女排精神”是以袁偉民指導為教練核心的團隊和老一代的女排姑娘們,在“五連冠”(1981—1986年)時凝聚締造的。當時,袁偉民受到陳景潤對“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啟發,認為陳景潤在中國科學技術落後的情況下,依然攻克了這個數學謎題,靠的就是“迷”。於是,他就將這股“迷”勁兒帶入中國女排,要求隊員們對排球也要極度專注和熱愛。在訓練時,他要求隊員們拼盡全力,克服苦累和傷病等困難。在比賽中,他要求隊員們極度專注,無論對手是強還是弱都不能鬆懈。為了讓隊員記住一個教訓,袁偉民會在賽後把所有球員留下加練,一直練到很晚才離開。精神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不是從嘴裡喊出來的,而是在日復一日的訓練比賽中奮鬥出來的,歷練出來的,凝聚出來的。他一再強調“拼搏”、“嚴格”和“協作”,說出來感覺很虛,但這正是女排精神的體現。憑著在日常訓練中鍛煉出來的堅強的意志和紮實的技術,中國女排連續拿下了五個世界冠軍,創造了輝煌。

原國家體育總局訓練局局長徐利:女排記錄著我們這些年的模樣

袁偉民指導中國女排訓練。圖片來源:新華網

當然,中國女排能夠奪得世界冠軍,還需要另外一個法寶。排球界有兩個傳家寶:一是中國女排精神,也是中國女排的靈魂;二是中國女排全面、快速、多變的技戰術風格特點,這是中國女排在國際大賽中面對歐美勁旅克敵制勝的強有力武器,是女排保持頂尖實力水平的基礎。從哲學上講,中國女排風格特點的核心就是平衡。技術全面是基礎,在此基礎上形成超常的速度和變化,這一戰術風格和特點既符合東方人的身體條件,又符合排球項目的自身規律。憑藉著這兩個傳家寶,女排便可攻堅克難,勇往直前。

2

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中國女排精神代代相傳。

中國女排幾十年來都是以“奪取獎牌,爭取金牌”為目標的。從1988年“漢城兵敗”後,中國女排成績起起伏伏,在人們的期望值很高的情況下,成績卻並未讓人滿意。1995年初,郎平迴歸,這也是郎平第一次回來執教。

然而,當時中國女排的整體情況並不樂觀,又恰逢世界女子排壇被古巴女排“統治”,郎平在幾乎不可能的情況下,帶領女排姑娘們連續取得了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和1998年世界錦標賽兩個第二名的佳績。後來,郎平因身體的原因,暫時離開了中國女排。

對中國女排來講,動盪起伏的十幾年中,教練換了好幾任,但都沒有奪得世界冠軍。直到2001年2月,陳忠和接隊。當時,中國女排在世界所有女排強隊中是平均身高最矮的一支球隊,這對一項需要“高度”的項目來說,幾乎是不可能取得世界冠軍的。然而,就是這麼一幫“小個子”,被陳忠和帶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經過幾年的艱苦訓練,這支隊伍取得了世界盃冠軍、奧運會冠軍以及大冠軍盃的第一名。

以陳忠和為主教練的時期,是女排精神傳承和發揚的一個重要時期。曾經在袁偉民執掌中國女排教鞭時期擔任過陪打教練的陳忠和,為了將中國女排的訓練質量提上來,實施了一系列的“魔鬼訓練”。他解釋說:“因為我們的身體素質不如歐美球員,基本技術再不如人,那怎麼去打別人。要贏就必須在別人休息的時候,用更加刻苦的訓練來彌補。”吃別人吃不下的苦,這就是陳忠和在2001年成為女排國家隊主教練後對“中國女排精神”的傳承。

"

郎平:“老朋友”

或許是年紀相近的原因,最早和亞茹打交道的時候就感覺很親切,這樣的情分已經持續了二十多年,現在依舊未曾改變。

1995 年,在我第一次歸國擔任中國女排主教練的時候,每每帶隊訓練或比賽,都能看見一個國家隊“編外人員”,她就是亞茹。有時她在場邊隨時舉著相機拍照,有時作為賽事的官方攝影記者為我們拍集體照,記錄著屬於她自己鏡頭前的點點滴滴。

後來我才知道,她從北京體育大學畢業後,在清華大學任教,專業是籃球,但她對排球攝影十分愛好,也不斷地研究,除了最經典的排球攔網的對抗外,她也拍攝了不少需要有預判和蹲守的防守動作。有一年,中央電視臺體育攝影大賽她獲得一等獎的照片,竟然是德國世錦賽體育館頂棚上俯視拍攔背飛瞬間的抓拍照,畫面角度令人震撼。

與亞茹接觸得多了,發現她性格開朗、親和,與教練員和運動員關係融洽,這給她的採訪創造了便利條件。我在意大利執教時,《中國體育報》和中央電視臺去採訪我,其間,亞茹和另一位女記者就住在我家裡,後來我們就成了好朋友。女兒小的時候,我們還相約去天壇公園玩,她為我和女兒留下了許多珍貴的瞬間。

2004 年雅典奧運會,我倆一起在雅典見證了那個如今想起來都無比“瘋狂”的夜晚。當時,不同的是我坐在演播室裡當解說嘉賓,而亞茹則“戰鬥”在第一線。那場比賽之後,我問亞茹看到中國隊奪冠的時候是什麼感覺,亞茹告訴我當時她自己完全是“大腦一片空白”,我能體會到這樣的感情,她早就超越了普通採訪記者的境界。

2013 年 4 月,我回來再次擔任國家隊主教練。都說“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當時很多來採訪的記者都是陌生的面孔,不過最高興的是亞茹依舊在。這些年來,無論是高潮還是低谷,亞茹都始終和中國女排這個集體站在一起。

2015年在名古屋,我們以 3 比 1 的成績力克東道主日本,再次拿到了世界盃冠軍。當亞茹用相機記錄下女排歷史上的重新崛起,我們能看到她鏡頭裡每個姑娘都光彩耀眼。2016年,里約奧運會女排八進四比賽,中國隊對陣東道主巴西,贏了之後我問亞茹:“你怕不怕?”亞茹的回答則是:“有你在,大家都不怕!”當中國女排從里約奧運會冠軍的領獎臺上走下來之後,我們再次聊起這次奪冠,亞茹告訴我,她竟有一瞬間忘記按下手中的快門。除了影像資料,那一刻值得所有人用心銘記。

二十多年一晃就過去了,日子匆匆從眼前溜走,但我們的感情依舊在,這可能就是“老朋友”的緣故吧!願亞茹這部用鏡頭記錄的著作,能留給大家一些足夠美好的、屬於中國女排這個大集體的特殊歷史片段。

原國家體育總局訓練局局長徐利:女排記錄著我們這些年的模樣

主教練郎平。中國體育圖片,劉亞茹攝

徐利:女排記錄著我們這些年的模樣

2012年倫敦奧運會之後,雖然我離開了排球和女排的一線工作,但是我依然能從妻子(《中國精神》作者劉亞茹)的忙碌中看到女排的身影。就像風給了雲朵形狀,女排也記錄著我們這些年所有的模樣。斜日晴川,比賽現場的聲音依稀迴盪,此刻回頭望去,恐怕也只有女排高於這人間煙火,高於這萬里關山了吧!

1

說到中國女排,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女排精神”。中國體育界最不缺的就是冠軍,多種項目的世界冠軍數不勝數,但冠軍背後能夠總結成精神的項目卻不多。過去,中國體育界有兩面紅旗:一個是中國登山隊,另一個是中國乒乓球隊。這兩支隊伍是我國體育界在“文化大革命”前塑造的,也是中國體育界最優秀的團隊,他們創造了“中國登山精神”和“乒乓精神”。改革開放以來,“女排精神”叫得更響,更深入人心。

2016年,里約奧運會上中國女排奪冠,主教練郎平在微博裡說:“今天,姑娘們通過自己的努力和拼搏讓我們再次榮耀地站在了最高的領獎臺上。每天的付出和汗水,都是人生賦予我們的金牌,感謝奮鬥拼搏的日子,感謝代代相傳的女排精神!”

原國家體育總局訓練局局長徐利:女排記錄著我們這些年的模樣

2016里約奧運會女排決賽,中國VS塞爾維亞

女排精神,跟隨著改革開放的腳步,在新時代下應運而生。1981年,中國女排擊敗日本女排,首次奪取女排世界盃冠軍,整個國家、整個民族都為之振奮。中國女排取得世界冠軍非常不容易,是一種力量,一種信念,一種“艱苦奮鬥、頑強拼搏,團結協作、為國爭光”的女排精神支撐著姑娘們,使她們能夠站到世界大賽的最高領獎臺上。從排球運動本身來講,東方人能夠拿到排球項目的世界冠軍並非易事。排球是集體項目,又是“高人”項目,有它自身的規律和要求,必然不是一般的訓練就能取得成就的,而是需要一種精神和動力的鼓舞和追求。

我還記得比賽結束的第二天,時任全國婦聯主席的鄧穎超在《體育報》上發表了題為《各行各業都來學習女排精神》的文章:“各行各業的人民群眾都要學習中國女排精神,樹立遠大的志向,發揚腳踏實地、苦幹實幹的作風,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更快地將我們的社會主義事業推向前進!”

這種我們熟知的“女排精神”是以袁偉民指導為教練核心的團隊和老一代的女排姑娘們,在“五連冠”(1981—1986年)時凝聚締造的。當時,袁偉民受到陳景潤對“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啟發,認為陳景潤在中國科學技術落後的情況下,依然攻克了這個數學謎題,靠的就是“迷”。於是,他就將這股“迷”勁兒帶入中國女排,要求隊員們對排球也要極度專注和熱愛。在訓練時,他要求隊員們拼盡全力,克服苦累和傷病等困難。在比賽中,他要求隊員們極度專注,無論對手是強還是弱都不能鬆懈。為了讓隊員記住一個教訓,袁偉民會在賽後把所有球員留下加練,一直練到很晚才離開。精神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不是從嘴裡喊出來的,而是在日復一日的訓練比賽中奮鬥出來的,歷練出來的,凝聚出來的。他一再強調“拼搏”、“嚴格”和“協作”,說出來感覺很虛,但這正是女排精神的體現。憑著在日常訓練中鍛煉出來的堅強的意志和紮實的技術,中國女排連續拿下了五個世界冠軍,創造了輝煌。

原國家體育總局訓練局局長徐利:女排記錄著我們這些年的模樣

袁偉民指導中國女排訓練。圖片來源:新華網

當然,中國女排能夠奪得世界冠軍,還需要另外一個法寶。排球界有兩個傳家寶:一是中國女排精神,也是中國女排的靈魂;二是中國女排全面、快速、多變的技戰術風格特點,這是中國女排在國際大賽中面對歐美勁旅克敵制勝的強有力武器,是女排保持頂尖實力水平的基礎。從哲學上講,中國女排風格特點的核心就是平衡。技術全面是基礎,在此基礎上形成超常的速度和變化,這一戰術風格和特點既符合東方人的身體條件,又符合排球項目的自身規律。憑藉著這兩個傳家寶,女排便可攻堅克難,勇往直前。

2

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中國女排精神代代相傳。

中國女排幾十年來都是以“奪取獎牌,爭取金牌”為目標的。從1988年“漢城兵敗”後,中國女排成績起起伏伏,在人們的期望值很高的情況下,成績卻並未讓人滿意。1995年初,郎平迴歸,這也是郎平第一次回來執教。

然而,當時中國女排的整體情況並不樂觀,又恰逢世界女子排壇被古巴女排“統治”,郎平在幾乎不可能的情況下,帶領女排姑娘們連續取得了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和1998年世界錦標賽兩個第二名的佳績。後來,郎平因身體的原因,暫時離開了中國女排。

對中國女排來講,動盪起伏的十幾年中,教練換了好幾任,但都沒有奪得世界冠軍。直到2001年2月,陳忠和接隊。當時,中國女排在世界所有女排強隊中是平均身高最矮的一支球隊,這對一項需要“高度”的項目來說,幾乎是不可能取得世界冠軍的。然而,就是這麼一幫“小個子”,被陳忠和帶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經過幾年的艱苦訓練,這支隊伍取得了世界盃冠軍、奧運會冠軍以及大冠軍盃的第一名。

以陳忠和為主教練的時期,是女排精神傳承和發揚的一個重要時期。曾經在袁偉民執掌中國女排教鞭時期擔任過陪打教練的陳忠和,為了將中國女排的訓練質量提上來,實施了一系列的“魔鬼訓練”。他解釋說:“因為我們的身體素質不如歐美球員,基本技術再不如人,那怎麼去打別人。要贏就必須在別人休息的時候,用更加刻苦的訓練來彌補。”吃別人吃不下的苦,這就是陳忠和在2001年成為女排國家隊主教練後對“中國女排精神”的傳承。

原國家體育總局訓練局局長徐利:女排記錄著我們這些年的模樣

前中國女排主教練陳忠和。劉亞茹攝

如果沒有中國女排精神的支撐,那麼幾乎沒有人能承受陳忠和的“魔鬼訓練”。湖南郴州基地的蘇仙嶺,就是傳說中的魔鬼訓練場。蘇仙嶺的海拔並不高,但上、下石階加起來是3600級。陳忠和要求所有的隊員必須在22分鐘之內跑上去,只要有一個人超過1秒鐘,二話不說,全隊一起下去,重新來。登山既可訓練隊員們的腰腿力量、膝踝關節,又可以磨鍊隊員們的體能、意志和團隊精神。這一“魔鬼訓練”使姑娘們的身體和精神幾近崩潰,但是每一個姑娘都告訴自己:不能掉隊,不能拖累大家,不能拖累全隊,一定要堅持,哪怕有人堅持不住,也得兩個人拖著她往上走,一定要把她拖上去,堅持、再堅持。至今隊員們想起來都有些膽寒。每當我回想起年輕的隊員們手拉手、強幫弱,汗水混著淚水,滴在一級級的石階上,艱難地向蘇仙嶺衝刺的畫面,仍然激動不已。

還記得為了備戰奧運會,陳忠和帶領隊員們去福建漳州基地訓練。在一堂訓練課上,隊員們練對攻,但是始終無法達到教練的技術指標,打了一局又一局,從早上一直打到下午3點半,一共打了11局,緊接著還照常進行下一環節的訓練……

陳忠和夠狠,夠硬;隊員夠苦,夠棒。

"

郎平:“老朋友”

或許是年紀相近的原因,最早和亞茹打交道的時候就感覺很親切,這樣的情分已經持續了二十多年,現在依舊未曾改變。

1995 年,在我第一次歸國擔任中國女排主教練的時候,每每帶隊訓練或比賽,都能看見一個國家隊“編外人員”,她就是亞茹。有時她在場邊隨時舉著相機拍照,有時作為賽事的官方攝影記者為我們拍集體照,記錄著屬於她自己鏡頭前的點點滴滴。

後來我才知道,她從北京體育大學畢業後,在清華大學任教,專業是籃球,但她對排球攝影十分愛好,也不斷地研究,除了最經典的排球攔網的對抗外,她也拍攝了不少需要有預判和蹲守的防守動作。有一年,中央電視臺體育攝影大賽她獲得一等獎的照片,竟然是德國世錦賽體育館頂棚上俯視拍攔背飛瞬間的抓拍照,畫面角度令人震撼。

與亞茹接觸得多了,發現她性格開朗、親和,與教練員和運動員關係融洽,這給她的採訪創造了便利條件。我在意大利執教時,《中國體育報》和中央電視臺去採訪我,其間,亞茹和另一位女記者就住在我家裡,後來我們就成了好朋友。女兒小的時候,我們還相約去天壇公園玩,她為我和女兒留下了許多珍貴的瞬間。

2004 年雅典奧運會,我倆一起在雅典見證了那個如今想起來都無比“瘋狂”的夜晚。當時,不同的是我坐在演播室裡當解說嘉賓,而亞茹則“戰鬥”在第一線。那場比賽之後,我問亞茹看到中國隊奪冠的時候是什麼感覺,亞茹告訴我當時她自己完全是“大腦一片空白”,我能體會到這樣的感情,她早就超越了普通採訪記者的境界。

2013 年 4 月,我回來再次擔任國家隊主教練。都說“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當時很多來採訪的記者都是陌生的面孔,不過最高興的是亞茹依舊在。這些年來,無論是高潮還是低谷,亞茹都始終和中國女排這個集體站在一起。

2015年在名古屋,我們以 3 比 1 的成績力克東道主日本,再次拿到了世界盃冠軍。當亞茹用相機記錄下女排歷史上的重新崛起,我們能看到她鏡頭裡每個姑娘都光彩耀眼。2016年,里約奧運會女排八進四比賽,中國隊對陣東道主巴西,贏了之後我問亞茹:“你怕不怕?”亞茹的回答則是:“有你在,大家都不怕!”當中國女排從里約奧運會冠軍的領獎臺上走下來之後,我們再次聊起這次奪冠,亞茹告訴我,她竟有一瞬間忘記按下手中的快門。除了影像資料,那一刻值得所有人用心銘記。

二十多年一晃就過去了,日子匆匆從眼前溜走,但我們的感情依舊在,這可能就是“老朋友”的緣故吧!願亞茹這部用鏡頭記錄的著作,能留給大家一些足夠美好的、屬於中國女排這個大集體的特殊歷史片段。

原國家體育總局訓練局局長徐利:女排記錄著我們這些年的模樣

主教練郎平。中國體育圖片,劉亞茹攝

徐利:女排記錄著我們這些年的模樣

2012年倫敦奧運會之後,雖然我離開了排球和女排的一線工作,但是我依然能從妻子(《中國精神》作者劉亞茹)的忙碌中看到女排的身影。就像風給了雲朵形狀,女排也記錄著我們這些年所有的模樣。斜日晴川,比賽現場的聲音依稀迴盪,此刻回頭望去,恐怕也只有女排高於這人間煙火,高於這萬里關山了吧!

1

說到中國女排,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女排精神”。中國體育界最不缺的就是冠軍,多種項目的世界冠軍數不勝數,但冠軍背後能夠總結成精神的項目卻不多。過去,中國體育界有兩面紅旗:一個是中國登山隊,另一個是中國乒乓球隊。這兩支隊伍是我國體育界在“文化大革命”前塑造的,也是中國體育界最優秀的團隊,他們創造了“中國登山精神”和“乒乓精神”。改革開放以來,“女排精神”叫得更響,更深入人心。

2016年,里約奧運會上中國女排奪冠,主教練郎平在微博裡說:“今天,姑娘們通過自己的努力和拼搏讓我們再次榮耀地站在了最高的領獎臺上。每天的付出和汗水,都是人生賦予我們的金牌,感謝奮鬥拼搏的日子,感謝代代相傳的女排精神!”

原國家體育總局訓練局局長徐利:女排記錄著我們這些年的模樣

2016里約奧運會女排決賽,中國VS塞爾維亞

女排精神,跟隨著改革開放的腳步,在新時代下應運而生。1981年,中國女排擊敗日本女排,首次奪取女排世界盃冠軍,整個國家、整個民族都為之振奮。中國女排取得世界冠軍非常不容易,是一種力量,一種信念,一種“艱苦奮鬥、頑強拼搏,團結協作、為國爭光”的女排精神支撐著姑娘們,使她們能夠站到世界大賽的最高領獎臺上。從排球運動本身來講,東方人能夠拿到排球項目的世界冠軍並非易事。排球是集體項目,又是“高人”項目,有它自身的規律和要求,必然不是一般的訓練就能取得成就的,而是需要一種精神和動力的鼓舞和追求。

我還記得比賽結束的第二天,時任全國婦聯主席的鄧穎超在《體育報》上發表了題為《各行各業都來學習女排精神》的文章:“各行各業的人民群眾都要學習中國女排精神,樹立遠大的志向,發揚腳踏實地、苦幹實幹的作風,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更快地將我們的社會主義事業推向前進!”

這種我們熟知的“女排精神”是以袁偉民指導為教練核心的團隊和老一代的女排姑娘們,在“五連冠”(1981—1986年)時凝聚締造的。當時,袁偉民受到陳景潤對“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啟發,認為陳景潤在中國科學技術落後的情況下,依然攻克了這個數學謎題,靠的就是“迷”。於是,他就將這股“迷”勁兒帶入中國女排,要求隊員們對排球也要極度專注和熱愛。在訓練時,他要求隊員們拼盡全力,克服苦累和傷病等困難。在比賽中,他要求隊員們極度專注,無論對手是強還是弱都不能鬆懈。為了讓隊員記住一個教訓,袁偉民會在賽後把所有球員留下加練,一直練到很晚才離開。精神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不是從嘴裡喊出來的,而是在日復一日的訓練比賽中奮鬥出來的,歷練出來的,凝聚出來的。他一再強調“拼搏”、“嚴格”和“協作”,說出來感覺很虛,但這正是女排精神的體現。憑著在日常訓練中鍛煉出來的堅強的意志和紮實的技術,中國女排連續拿下了五個世界冠軍,創造了輝煌。

原國家體育總局訓練局局長徐利:女排記錄著我們這些年的模樣

袁偉民指導中國女排訓練。圖片來源:新華網

當然,中國女排能夠奪得世界冠軍,還需要另外一個法寶。排球界有兩個傳家寶:一是中國女排精神,也是中國女排的靈魂;二是中國女排全面、快速、多變的技戰術風格特點,這是中國女排在國際大賽中面對歐美勁旅克敵制勝的強有力武器,是女排保持頂尖實力水平的基礎。從哲學上講,中國女排風格特點的核心就是平衡。技術全面是基礎,在此基礎上形成超常的速度和變化,這一戰術風格和特點既符合東方人的身體條件,又符合排球項目的自身規律。憑藉著這兩個傳家寶,女排便可攻堅克難,勇往直前。

2

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中國女排精神代代相傳。

中國女排幾十年來都是以“奪取獎牌,爭取金牌”為目標的。從1988年“漢城兵敗”後,中國女排成績起起伏伏,在人們的期望值很高的情況下,成績卻並未讓人滿意。1995年初,郎平迴歸,這也是郎平第一次回來執教。

然而,當時中國女排的整體情況並不樂觀,又恰逢世界女子排壇被古巴女排“統治”,郎平在幾乎不可能的情況下,帶領女排姑娘們連續取得了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和1998年世界錦標賽兩個第二名的佳績。後來,郎平因身體的原因,暫時離開了中國女排。

對中國女排來講,動盪起伏的十幾年中,教練換了好幾任,但都沒有奪得世界冠軍。直到2001年2月,陳忠和接隊。當時,中國女排在世界所有女排強隊中是平均身高最矮的一支球隊,這對一項需要“高度”的項目來說,幾乎是不可能取得世界冠軍的。然而,就是這麼一幫“小個子”,被陳忠和帶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經過幾年的艱苦訓練,這支隊伍取得了世界盃冠軍、奧運會冠軍以及大冠軍盃的第一名。

以陳忠和為主教練的時期,是女排精神傳承和發揚的一個重要時期。曾經在袁偉民執掌中國女排教鞭時期擔任過陪打教練的陳忠和,為了將中國女排的訓練質量提上來,實施了一系列的“魔鬼訓練”。他解釋說:“因為我們的身體素質不如歐美球員,基本技術再不如人,那怎麼去打別人。要贏就必須在別人休息的時候,用更加刻苦的訓練來彌補。”吃別人吃不下的苦,這就是陳忠和在2001年成為女排國家隊主教練後對“中國女排精神”的傳承。

原國家體育總局訓練局局長徐利:女排記錄著我們這些年的模樣

前中國女排主教練陳忠和。劉亞茹攝

如果沒有中國女排精神的支撐,那麼幾乎沒有人能承受陳忠和的“魔鬼訓練”。湖南郴州基地的蘇仙嶺,就是傳說中的魔鬼訓練場。蘇仙嶺的海拔並不高,但上、下石階加起來是3600級。陳忠和要求所有的隊員必須在22分鐘之內跑上去,只要有一個人超過1秒鐘,二話不說,全隊一起下去,重新來。登山既可訓練隊員們的腰腿力量、膝踝關節,又可以磨鍊隊員們的體能、意志和團隊精神。這一“魔鬼訓練”使姑娘們的身體和精神幾近崩潰,但是每一個姑娘都告訴自己:不能掉隊,不能拖累大家,不能拖累全隊,一定要堅持,哪怕有人堅持不住,也得兩個人拖著她往上走,一定要把她拖上去,堅持、再堅持。至今隊員們想起來都有些膽寒。每當我回想起年輕的隊員們手拉手、強幫弱,汗水混著淚水,滴在一級級的石階上,艱難地向蘇仙嶺衝刺的畫面,仍然激動不已。

還記得為了備戰奧運會,陳忠和帶領隊員們去福建漳州基地訓練。在一堂訓練課上,隊員們練對攻,但是始終無法達到教練的技術指標,打了一局又一局,從早上一直打到下午3點半,一共打了11局,緊接著還照常進行下一環節的訓練……

陳忠和夠狠,夠硬;隊員夠苦,夠棒。

原國家體育總局訓練局局長徐利:女排記錄著我們這些年的模樣

陳忠和為隊員講解戰術安排。劉亞茹攝

陳忠和時期,中國女排精神得到了進一步傳承和弘揚,同時也有了新的發展。中國女排在改革開放四十年間取得過三次奧運會冠軍,第一次是在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上。第二次則是20年後的2004年雅典奧運會。出征雅典奧運會,是我親身經歷、參與過的一段難忘的歷程。到現在為止,雅典奧運會最後一場比賽的每一個回合我都還記憶猶新。中國女排能夠在決賽中逆轉俄羅斯女排取得冠軍,無疑是中國女排精神的又一次展示、發揚和傳承。因為那個時候的女排隊員整體條件都不算太好,只有堅定地走中國女排的發展道路、發揚女排的頑強拼搏精神,才能有所作為。

3

伴隨著改革開放四十年的光輝歷程,中國女排精神在三個發展時期有三個經典的團隊代表,分別取得過三個奧運會的冠軍。四十年來,中國女排精神始終在不斷地傳承,應該說是一脈相承,與時俱進,同時又得到了新的發揚和發展。

步入社會主義建設新時代,以郎平為主教練的女排團隊,時隔12年後又帶領女排取得里約奧運會冠軍,再次將女排精神展示給國人,展示給世界。郎平也說過:“雖然現在訓練看似沒有以前那麼‘狠’,但我們也是很努力的。我們的訓練態度和韌勁都很不錯,哪怕能力不能跟歐美強隊比,但是全隊能始終保持積極向上的精神,我覺得就很好。”

是的,郎平為新時期的中國女排帶來了更加科學的訓練方式和先進的理念,但是能把中國女排從低谷帶上奧運會最高領獎臺,不僅僅是靠這些。郎平本人就是“女排精神”的最好代言人,渾身傷痛的郎平,做什麼事情都拼盡全力。朱婷就曾說過,進入國家隊以來,學到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吃苦耐勞的女排精神”。有時候訓練很辛苦,她就會想到,打排球不僅僅是為了自己,還是集體榮譽的一部分,就得老老實實堅持下去。

在里約奧運會奪冠之後的採訪中,郎平談及她所理解的“中國女排精神”。“每一次訓練,我都是這樣要求,要求她們努力,要求她們拼盡全力,要求她們團結,正因為平時訓練是這樣要求的,所以在場上比賽的時候,她們就可以做到。而不是說,平時訓練很鬆懈,然後去到賽場上就一個勁兒喊口號,這是不行的。”比賽時積極向上,遇到困難時團結一致,這不就是“中國女排精神”嗎?

在里約奧運會開始之前,中國女排並不被人們看好。在小組賽上也僅僅獲得了三勝兩負的成績,最終卻奪得了冠軍。除了讓人感動以外,也讓人倍感意外。正如郎平指導所言:“並非贏了就有女排精神,輸了就沒有女排精神,只要拼盡全力就算輸了也同樣令人尊重。”

如果你瞭解中國女排這四十年的歷史,你就會明白,“中國女排精神”不是口號,不是精神勝利法,而是行動、力量和能力。

"

郎平:“老朋友”

或許是年紀相近的原因,最早和亞茹打交道的時候就感覺很親切,這樣的情分已經持續了二十多年,現在依舊未曾改變。

1995 年,在我第一次歸國擔任中國女排主教練的時候,每每帶隊訓練或比賽,都能看見一個國家隊“編外人員”,她就是亞茹。有時她在場邊隨時舉著相機拍照,有時作為賽事的官方攝影記者為我們拍集體照,記錄著屬於她自己鏡頭前的點點滴滴。

後來我才知道,她從北京體育大學畢業後,在清華大學任教,專業是籃球,但她對排球攝影十分愛好,也不斷地研究,除了最經典的排球攔網的對抗外,她也拍攝了不少需要有預判和蹲守的防守動作。有一年,中央電視臺體育攝影大賽她獲得一等獎的照片,竟然是德國世錦賽體育館頂棚上俯視拍攔背飛瞬間的抓拍照,畫面角度令人震撼。

與亞茹接觸得多了,發現她性格開朗、親和,與教練員和運動員關係融洽,這給她的採訪創造了便利條件。我在意大利執教時,《中國體育報》和中央電視臺去採訪我,其間,亞茹和另一位女記者就住在我家裡,後來我們就成了好朋友。女兒小的時候,我們還相約去天壇公園玩,她為我和女兒留下了許多珍貴的瞬間。

2004 年雅典奧運會,我倆一起在雅典見證了那個如今想起來都無比“瘋狂”的夜晚。當時,不同的是我坐在演播室裡當解說嘉賓,而亞茹則“戰鬥”在第一線。那場比賽之後,我問亞茹看到中國隊奪冠的時候是什麼感覺,亞茹告訴我當時她自己完全是“大腦一片空白”,我能體會到這樣的感情,她早就超越了普通採訪記者的境界。

2013 年 4 月,我回來再次擔任國家隊主教練。都說“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當時很多來採訪的記者都是陌生的面孔,不過最高興的是亞茹依舊在。這些年來,無論是高潮還是低谷,亞茹都始終和中國女排這個集體站在一起。

2015年在名古屋,我們以 3 比 1 的成績力克東道主日本,再次拿到了世界盃冠軍。當亞茹用相機記錄下女排歷史上的重新崛起,我們能看到她鏡頭裡每個姑娘都光彩耀眼。2016年,里約奧運會女排八進四比賽,中國隊對陣東道主巴西,贏了之後我問亞茹:“你怕不怕?”亞茹的回答則是:“有你在,大家都不怕!”當中國女排從里約奧運會冠軍的領獎臺上走下來之後,我們再次聊起這次奪冠,亞茹告訴我,她竟有一瞬間忘記按下手中的快門。除了影像資料,那一刻值得所有人用心銘記。

二十多年一晃就過去了,日子匆匆從眼前溜走,但我們的感情依舊在,這可能就是“老朋友”的緣故吧!願亞茹這部用鏡頭記錄的著作,能留給大家一些足夠美好的、屬於中國女排這個大集體的特殊歷史片段。

原國家體育總局訓練局局長徐利:女排記錄著我們這些年的模樣

主教練郎平。中國體育圖片,劉亞茹攝

徐利:女排記錄著我們這些年的模樣

2012年倫敦奧運會之後,雖然我離開了排球和女排的一線工作,但是我依然能從妻子(《中國精神》作者劉亞茹)的忙碌中看到女排的身影。就像風給了雲朵形狀,女排也記錄著我們這些年所有的模樣。斜日晴川,比賽現場的聲音依稀迴盪,此刻回頭望去,恐怕也只有女排高於這人間煙火,高於這萬里關山了吧!

1

說到中國女排,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女排精神”。中國體育界最不缺的就是冠軍,多種項目的世界冠軍數不勝數,但冠軍背後能夠總結成精神的項目卻不多。過去,中國體育界有兩面紅旗:一個是中國登山隊,另一個是中國乒乓球隊。這兩支隊伍是我國體育界在“文化大革命”前塑造的,也是中國體育界最優秀的團隊,他們創造了“中國登山精神”和“乒乓精神”。改革開放以來,“女排精神”叫得更響,更深入人心。

2016年,里約奧運會上中國女排奪冠,主教練郎平在微博裡說:“今天,姑娘們通過自己的努力和拼搏讓我們再次榮耀地站在了最高的領獎臺上。每天的付出和汗水,都是人生賦予我們的金牌,感謝奮鬥拼搏的日子,感謝代代相傳的女排精神!”

原國家體育總局訓練局局長徐利:女排記錄著我們這些年的模樣

2016里約奧運會女排決賽,中國VS塞爾維亞

女排精神,跟隨著改革開放的腳步,在新時代下應運而生。1981年,中國女排擊敗日本女排,首次奪取女排世界盃冠軍,整個國家、整個民族都為之振奮。中國女排取得世界冠軍非常不容易,是一種力量,一種信念,一種“艱苦奮鬥、頑強拼搏,團結協作、為國爭光”的女排精神支撐著姑娘們,使她們能夠站到世界大賽的最高領獎臺上。從排球運動本身來講,東方人能夠拿到排球項目的世界冠軍並非易事。排球是集體項目,又是“高人”項目,有它自身的規律和要求,必然不是一般的訓練就能取得成就的,而是需要一種精神和動力的鼓舞和追求。

我還記得比賽結束的第二天,時任全國婦聯主席的鄧穎超在《體育報》上發表了題為《各行各業都來學習女排精神》的文章:“各行各業的人民群眾都要學習中國女排精神,樹立遠大的志向,發揚腳踏實地、苦幹實幹的作風,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更快地將我們的社會主義事業推向前進!”

這種我們熟知的“女排精神”是以袁偉民指導為教練核心的團隊和老一代的女排姑娘們,在“五連冠”(1981—1986年)時凝聚締造的。當時,袁偉民受到陳景潤對“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啟發,認為陳景潤在中國科學技術落後的情況下,依然攻克了這個數學謎題,靠的就是“迷”。於是,他就將這股“迷”勁兒帶入中國女排,要求隊員們對排球也要極度專注和熱愛。在訓練時,他要求隊員們拼盡全力,克服苦累和傷病等困難。在比賽中,他要求隊員們極度專注,無論對手是強還是弱都不能鬆懈。為了讓隊員記住一個教訓,袁偉民會在賽後把所有球員留下加練,一直練到很晚才離開。精神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不是從嘴裡喊出來的,而是在日復一日的訓練比賽中奮鬥出來的,歷練出來的,凝聚出來的。他一再強調“拼搏”、“嚴格”和“協作”,說出來感覺很虛,但這正是女排精神的體現。憑著在日常訓練中鍛煉出來的堅強的意志和紮實的技術,中國女排連續拿下了五個世界冠軍,創造了輝煌。

原國家體育總局訓練局局長徐利:女排記錄著我們這些年的模樣

袁偉民指導中國女排訓練。圖片來源:新華網

當然,中國女排能夠奪得世界冠軍,還需要另外一個法寶。排球界有兩個傳家寶:一是中國女排精神,也是中國女排的靈魂;二是中國女排全面、快速、多變的技戰術風格特點,這是中國女排在國際大賽中面對歐美勁旅克敵制勝的強有力武器,是女排保持頂尖實力水平的基礎。從哲學上講,中國女排風格特點的核心就是平衡。技術全面是基礎,在此基礎上形成超常的速度和變化,這一戰術風格和特點既符合東方人的身體條件,又符合排球項目的自身規律。憑藉著這兩個傳家寶,女排便可攻堅克難,勇往直前。

2

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中國女排精神代代相傳。

中國女排幾十年來都是以“奪取獎牌,爭取金牌”為目標的。從1988年“漢城兵敗”後,中國女排成績起起伏伏,在人們的期望值很高的情況下,成績卻並未讓人滿意。1995年初,郎平迴歸,這也是郎平第一次回來執教。

然而,當時中國女排的整體情況並不樂觀,又恰逢世界女子排壇被古巴女排“統治”,郎平在幾乎不可能的情況下,帶領女排姑娘們連續取得了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和1998年世界錦標賽兩個第二名的佳績。後來,郎平因身體的原因,暫時離開了中國女排。

對中國女排來講,動盪起伏的十幾年中,教練換了好幾任,但都沒有奪得世界冠軍。直到2001年2月,陳忠和接隊。當時,中國女排在世界所有女排強隊中是平均身高最矮的一支球隊,這對一項需要“高度”的項目來說,幾乎是不可能取得世界冠軍的。然而,就是這麼一幫“小個子”,被陳忠和帶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經過幾年的艱苦訓練,這支隊伍取得了世界盃冠軍、奧運會冠軍以及大冠軍盃的第一名。

以陳忠和為主教練的時期,是女排精神傳承和發揚的一個重要時期。曾經在袁偉民執掌中國女排教鞭時期擔任過陪打教練的陳忠和,為了將中國女排的訓練質量提上來,實施了一系列的“魔鬼訓練”。他解釋說:“因為我們的身體素質不如歐美球員,基本技術再不如人,那怎麼去打別人。要贏就必須在別人休息的時候,用更加刻苦的訓練來彌補。”吃別人吃不下的苦,這就是陳忠和在2001年成為女排國家隊主教練後對“中國女排精神”的傳承。

原國家體育總局訓練局局長徐利:女排記錄著我們這些年的模樣

前中國女排主教練陳忠和。劉亞茹攝

如果沒有中國女排精神的支撐,那麼幾乎沒有人能承受陳忠和的“魔鬼訓練”。湖南郴州基地的蘇仙嶺,就是傳說中的魔鬼訓練場。蘇仙嶺的海拔並不高,但上、下石階加起來是3600級。陳忠和要求所有的隊員必須在22分鐘之內跑上去,只要有一個人超過1秒鐘,二話不說,全隊一起下去,重新來。登山既可訓練隊員們的腰腿力量、膝踝關節,又可以磨鍊隊員們的體能、意志和團隊精神。這一“魔鬼訓練”使姑娘們的身體和精神幾近崩潰,但是每一個姑娘都告訴自己:不能掉隊,不能拖累大家,不能拖累全隊,一定要堅持,哪怕有人堅持不住,也得兩個人拖著她往上走,一定要把她拖上去,堅持、再堅持。至今隊員們想起來都有些膽寒。每當我回想起年輕的隊員們手拉手、強幫弱,汗水混著淚水,滴在一級級的石階上,艱難地向蘇仙嶺衝刺的畫面,仍然激動不已。

還記得為了備戰奧運會,陳忠和帶領隊員們去福建漳州基地訓練。在一堂訓練課上,隊員們練對攻,但是始終無法達到教練的技術指標,打了一局又一局,從早上一直打到下午3點半,一共打了11局,緊接著還照常進行下一環節的訓練……

陳忠和夠狠,夠硬;隊員夠苦,夠棒。

原國家體育總局訓練局局長徐利:女排記錄著我們這些年的模樣

陳忠和為隊員講解戰術安排。劉亞茹攝

陳忠和時期,中國女排精神得到了進一步傳承和弘揚,同時也有了新的發展。中國女排在改革開放四十年間取得過三次奧運會冠軍,第一次是在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上。第二次則是20年後的2004年雅典奧運會。出征雅典奧運會,是我親身經歷、參與過的一段難忘的歷程。到現在為止,雅典奧運會最後一場比賽的每一個回合我都還記憶猶新。中國女排能夠在決賽中逆轉俄羅斯女排取得冠軍,無疑是中國女排精神的又一次展示、發揚和傳承。因為那個時候的女排隊員整體條件都不算太好,只有堅定地走中國女排的發展道路、發揚女排的頑強拼搏精神,才能有所作為。

3

伴隨著改革開放四十年的光輝歷程,中國女排精神在三個發展時期有三個經典的團隊代表,分別取得過三個奧運會的冠軍。四十年來,中國女排精神始終在不斷地傳承,應該說是一脈相承,與時俱進,同時又得到了新的發揚和發展。

步入社會主義建設新時代,以郎平為主教練的女排團隊,時隔12年後又帶領女排取得里約奧運會冠軍,再次將女排精神展示給國人,展示給世界。郎平也說過:“雖然現在訓練看似沒有以前那麼‘狠’,但我們也是很努力的。我們的訓練態度和韌勁都很不錯,哪怕能力不能跟歐美強隊比,但是全隊能始終保持積極向上的精神,我覺得就很好。”

是的,郎平為新時期的中國女排帶來了更加科學的訓練方式和先進的理念,但是能把中國女排從低谷帶上奧運會最高領獎臺,不僅僅是靠這些。郎平本人就是“女排精神”的最好代言人,渾身傷痛的郎平,做什麼事情都拼盡全力。朱婷就曾說過,進入國家隊以來,學到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吃苦耐勞的女排精神”。有時候訓練很辛苦,她就會想到,打排球不僅僅是為了自己,還是集體榮譽的一部分,就得老老實實堅持下去。

在里約奧運會奪冠之後的採訪中,郎平談及她所理解的“中國女排精神”。“每一次訓練,我都是這樣要求,要求她們努力,要求她們拼盡全力,要求她們團結,正因為平時訓練是這樣要求的,所以在場上比賽的時候,她們就可以做到。而不是說,平時訓練很鬆懈,然後去到賽場上就一個勁兒喊口號,這是不行的。”比賽時積極向上,遇到困難時團結一致,這不就是“中國女排精神”嗎?

在里約奧運會開始之前,中國女排並不被人們看好。在小組賽上也僅僅獲得了三勝兩負的成績,最終卻奪得了冠軍。除了讓人感動以外,也讓人倍感意外。正如郎平指導所言:“並非贏了就有女排精神,輸了就沒有女排精神,只要拼盡全力就算輸了也同樣令人尊重。”

如果你瞭解中國女排這四十年的歷史,你就會明白,“中國女排精神”不是口號,不是精神勝利法,而是行動、力量和能力。

原國家體育總局訓練局局長徐利:女排記錄著我們這些年的模樣

里約奧運會中國女排奪冠

4

在新的歷史時期如何繼承和發揚中國女排精神?這並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中國女排精神該怎麼發展,怎麼打造,怎麼傳承,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不懈地去探索努力,而決不能故步自封,甚至拋諸腦後。中國女排精神是中國女排取得佳績的重要精神動力保障,同時也給中國社會帶來了一種正能量,學習傳承女排精神意義重大。

首先,我理解的女排精神就是為國爭光。中國女排作為一個運動項目的國家隊,它的存在到底是為了什麼?就是為了數十年如一日,揹負著祖國和人民的期望,把為國爭光視為己任。

只要入選中國女排,每一名運動員的使命就是為國家爭光。中國女排隊員要有遠大的理想,要有這種責任,這是女排精神最重要的一個點。沒有遠大的理想,沒有為國爭光的責任、志氣,就沒有中國女排精神。

其次,女排精神就是永不放棄。因為在為國爭光的道路上,在一個球隊前進發展的道路上,永遠伴隨著困難、挫折、失敗、傷病、痛苦,而鮮花、掌聲、榮譽都是一瞬間。在傷病、失敗、挫折這些過程當中成長,是中國女排精神發展到今天很重要的一個部分,女排精神就是打不垮、拖不爛、不放棄。

中國女排精神,不僅僅體現在站上最高領獎臺的那一刻,更重要的是看似她們被打趴下了,傷痕累累,她們還能不能站起來,還能不能繼續往上衝。實踐告訴我們,四十年來,中國女排的隊員們始終都會站起來。站起來並不是一個常態,有的時候站起來又倒下了,倒下了還能再站起來,這才是女排精神之靈魂。我可以失敗,但我不能放棄,我可以達不到目標,但是我不能沒有追求。

最後,中國女排精神就是團隊協作。對於中國女排這個集體來講,團結、奉獻不是說說那麼簡單。生活當中的團結、訓練當中的團結、參賽當中的團結、榮譽面前的團結、困難面前的團結……團結在時時刻刻。在球隊遇到困難的時候,需要有人敢於站出來勇挑重擔,敢於衝鋒陷陣挑大樑、擋子彈。在痛苦中去求得團結,追求和諧,手挽手,一條心,一股勁,用團隊的力量去戰勝一切。

中國女排與改革開放一路同行,但獲得過奧運會冠軍的運動員不過三十六人,獲得過世界冠軍的也只有五六十人。三個高峰期,中國女排在奧運會、世界盃、世錦賽和大冠軍盃賽上一共拿了十一個世界冠軍。五連冠期間得了五個,陳忠和拿了三個,郎平也拿了三個。就像《感動中國》曾說的那樣:“雖然它不是頒給個人,但是“十一”總會讓我們想起一加一大於二,還有它代表著一個團隊。絕地反擊,上演驚天逆轉。比的是實力,拼的是意志,搏的是勇氣,奮勇拼搏,決不放棄。這是女排精神,是激勵中國前行的力量!”

但是,我們不僅要記住那些奮鬥,並取得成功的人,也同樣要感謝更多為女排取得成績不斷做出貢獻的人;感謝國家,感謝時代。我也相信,一代又一代中國女排的教練員、運動員奪取冠軍、為國爭光的前進腳步永不停歇。

當我在職的時候,我說話都喜歡用“終於”。就像,終於奪冠了,終於不用訓練了,終於過年了,終於……彷彿任何的告別都像是一種解脫。現在我才發現,當時那些自以為是的如釋重負,才是讓我想念的東西。就像所有的曲終人散和分道揚鑣,到最後可惜的不是離散,而是沒有好好地和過去告別。可我不用和我曾經為之奮鬥過的女排告別,我也將會把曾經也在我身上熊熊燃燒的“中國女排精神”繼續傳承下去,和所有女排人一樣。

注:本文選自《中國精神》,劉亞茹著,中信出版社2019年7月出版。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