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山雪,洱海月,佛教之都大理

中國歷史 康熙 雕塑 文物 風裡刀九姐 2017-04-18

大理,位在中國雲南點蒼山東麓,洱海之濱,因氣候變化而有“風花雪月”的美譽。西元十世紀至十三世紀獨立為大理國,定都於大理。元、明迄今,設雲南省治,乃滇西交通、政治、經濟重鎮,亦為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蒼山雪,洱海月,佛教之都大理

大理古有“妙香佛國”之稱。據史料記載,約八世紀間佛教傳入,為中國西南區首先佛化者。著名佛剎有崇聖寺、感通寺、無為寺、宏聖寺等。其中,最著名的佛教聖地為宜川縣西北的雞足山,乃迦葉承佛旨意,手捧佛陀金色袈裟,等候彌勒佛出世之處,因此雞足山成為佛教第五大聖地。

蒼山雪,洱海月,佛教之都大理

大理境內有漢、白、回、彝等族,以白族人數最多。佛教傳入後,與白族文化融和,民俗的“三月街”,即成為白族人感念觀世音菩薩應化救苦的節日。另外,在語言、文字、藝術、建築、雕刻,乃至姓氏取名,都深受佛教的影響。尤其佛教火葬的習慣,使得白族亦以火葬為殯葬禮俗,可見佛教深入白族的生活。

大理佛教盛行於十世紀末葉南詔國後期,當時王室、貴族莫不以佛教為皈依,並敕全民禮敬三寶。至大理國時,領導者多以佛教治理國家,建國三百餘年,二十二位君王中,有十位出家為僧,在歷史上無出其右。大理國“用僧為相”,從僧侶中“設科選士”,輔佐政令的推展,使得佛教成為大理的“國教”。

十三世紀,佛教仍盛行不衰,元朝的郭鬆年《大理行記》記載:“家無貧富,皆有佛堂,人不以老壯,手不釋數珠;齋戒幾半,絕不茹葷飲酒;沿山寺廟極多,不可殫記。”可見佛教的盛況。

大理佛教受密、禪、淨、律等教法影響,各宗興起。西元九世紀,密宗由印度阿吒力贊陀崛多傳入,受到南詔王勸豐佑的信任、護持,成為大理國師,併成為“阿吒力教”。西元十三世紀後,阿吒力教勢力大減,至清康熙時,取消阿吒力於政府的官職。後又有回族領袖杜文秀佔據大理,佛教寺院遭嚴重破壞,阿吒力教衰微。

蒼山雪,洱海月,佛教之都大理

禪宗是繼阿吒力教傳入大理的宗派,始於西元十三世紀。元朝雄辯大師以當地民族語言宣傳佛法,駐錫的筇竹禪寺成為雲南第一座禪宗寺院,亦為顯教弘傳最初據點。至普通、普福、道元三位禪師時,大理禪宗大為流傳。

大理自古教派林立,高僧輩出,華嚴宗有大理皎淵弟子雪庭譯《華嚴懸談會玄門》,明末雲南高僧讀徹大師宣講賢首法藏及清涼澄觀大師著作,律宗有弘傳南山律讀體大師等。

近代滇西佛教衰落,佛寺遭祝融焚燬,虛雲老和尚曾至此發願重建道場,太虛大師率弟子駐滇,團結信徒,力陳“淨密平等”、籌辦“雲南佛學院”、開辦“佛化小學”,並以雲南為據點,訪問東南亞佛教國家等,凡此種種,對大理佛教的復興有莫大的貢獻。

蒼山雪,洱海月,佛教之都大理

今日大理著名寺院雞足山、感通寺、觀音堂、寶象寺等,逐漸恢復舊觀,許多重要佛寺、佛塔及出土的佛教文物等,都受到國家保護,成為研究大理佛教的重要文獻。一九九○年,佛光山文教基金會贊助“雲南大理佛教文化考察團”,至大理實地調查,並將研究論著彙集成《雲南大理佛教論文集》,首開臺灣佛教學術界大理佛教文化實地研究之風。

蒼山雪,洱海月,佛教之都大理

蒼山雪,洱海月,佛教之都大理

□指下關風、上關花、蒼山雪、洱海月,乃大理地區自然環境所呈現的秀麗景象。

□西元前一○九年,漢武帝設“葉榆縣”,大理始列入中國版圖;又名紫城、葉榆,簡稱“榆城”,為滇西交通孔道,亦為著名的古戰場,自古有詩云:“葉榆三百六十寺,寺寺半夜皆鳴鐘。”唐朝中葉,南詔主蒙氏自立南詔國(六五三-九○二);五代後晉時,段氏建大理國(九○二-一二五三)。元朝忽必烈南征,破大理,建雲南省,改大理為太和,屬大理府。一九一三年廢府置縣,改大理縣。一九八三年後,合鳳儀、下關為大理市。今日所見的古城,系唐貞元年間(七八五-八○四)南詔孝桓王所建,復於明洪武及清康熙年間重建,規模雄偉壯闊。

蒼山雪,洱海月,佛教之都大理

□崇聖寺有三塔位於大理城北崇聖寺前,主塔高六九.一三公尺,又名千尋塔,其建築與西安小雁塔造形相似,屬唐代風格。崇聖寺為南詔王家寺院,為南詔國都陽苴芊城震後,陸續有南詔、大理國時代文物出土,包括佛教造像、塔模、寫經等,乃現今保存南詔、大理時代佛教文物最豐富者,亦為研究歷史文化的重要史料。

□據《大清一統志》卷三七八的山川條載:“雞足山位於賓川州西北一百里,太和縣與鄧川州之接界處。”《明一統志》中有“九曲山”之稱。雞足山峰巒起伏,如蓮之九盤,故又稱九重巖山。山中有石洞,然不能通行。李元陽之遊記謂:葉榆水之東,陸行八十里,有一山聳出,平頂向南,餘三方各有山一支,如頂上之三足,故稱雞足山。山頂有一迦葉石門洞天,相傳系佛陀大弟子摩訶迦葉於此守護佛衣以待彌勒之地,故該山亦被視為摩訶迦葉之道場,為雲南教界之中心地,聚於此地之僧徒甚眾。“融和中印兩國民族文化,奠定西南佛教基礎。”成為歷代高僧前往禮聖之處。

蒼山雪,洱海月,佛教之都大理

□白族自稱“白子”、“白尼”或“白夥”,他稱“勒墨”、“拿馬”或“民家”,乃居於洱海地區的原住居民。唐朝文獻中記“西洱河蠻”乃其先民。白族人受佛教教化,性格溫和,人民之間即使有紛爭,亦少用武力,他們勤勞、進取,具拓荒精神,喜愛白色,注重美感、整潔,並要求環境品質。

□根據《白國因由》記載:“隋末唐初,羅剎惡魔久住大理,百姓大受其苦。貞觀年間,觀世音菩薩尋聲救苦,降伏惡魔,人民遂為安居,此後年年三月十五日,眾皆聚集,以蔬食祭之,名曰祭觀音處。後人於此交易,傳為祭觀音街,即今之“三月街”也。

□大理地區現存早期繪畫僅有佛教畫,以王奉宗、張順均主持或創作的“南詔畫卷”及“張勝溫畫卷”最為著名,可謂白族最早的畫師。其中,尤以張勝溫的畫卷,長達數十公尺,人物數百,乃佛教藝術史上的珍品。另外,明謝肇淛的《滇略》記載“點倉、雞足、大鼎之間,緇徒雲集,搭桂蘭若,金碧輝映相若。”此地寺院多金碧輝煌,乃繪畫之故,其題材則多取佛經故事。

蒼山雪,洱海月,佛教之都大理

□寺院塔型建築,有窣堵波式、亭閣式、密簷式、喇嘛塔及圓柱塔,皆受佛教影響,呈現不同風格。

□雕刻以佛教造像為代表,銅雕者,以崇聖寺的雨銅觀音最為著名,劍川石寶山的石刻為研究雲南早期佛教的寶庫。木雕則為白族雕刻藝術的奇葩,最早流行於寺廟建築,後擴及民間住宅戶門、軒窗、傢俱等。

蒼山雪,洱海月,佛教之都大理

□大理國人民,姓下雙名並列,其中一者取自佛名或法號(如刊印佛經上印:董藥師賢因華嚴寶為法界造),明朝猶傳,至今偏僻農村尚保留此一習俗。

□南詔王勸豐佑(西元八二三-八五九年)禮摩伽陀國僧贊陀崛多為國師。母親出家,法名慧海,行大供養,以千兩以上鑄佛。蒙世隆(西元八五九-八七七年)母親段氏,虔誠信佛,人稱“師摩矣”(即師母)。其母子建南詔鐵柱及四川景淨寺,至今猶著名。世隆威服四方,感佛所成,建大寺八百名蘭若,小寺三千稱伽藍,遍佈雲南,而有詩云“伽藍閣,三千堂,般若宮室八百處”,並使家知戶到,皆以敬佛為要務。其子舜隆(西元八七七-八九七年)以觀音菩薩“阿瑳耶”的瑳耶為年號,並以黃金鑄文殊、普賢聖像,奉於崇聖寺。另金鑄一百零八尊觀音菩薩像,立於街巷,居民得以敬仰、禮拜。

□即文經皇帝段思英、秉義皇帝段素隆、聖德皇帝段素貞、孝德皇帝段思廉、上明皇帝段壽輝、保定皇帝段正明、中宗皇帝段正淳、憲宗皇帝段正嚴、景宗皇帝段正興及神宗皇帝段智祥。其中,除文經皇帝因王位之爭而為僧外,其餘皆禪位為僧。

蒼山雪,洱海月,佛教之都大理

□意為軌範師。白族語稱為“師主簿”,又譯為阿闍梨、阿左梨、阿拶哩,意思為軌範、導師,又稱師僧或軌範師,乃指內具實德,外備威儀的佛教大德。至明代阿吒力教僧人分居山寺者及居家者兩種。居山寺者嚴守戒律,稱為“淨戒”或“得道者”;居家者的“師僧”可娶妻、應考出仕。贊陀崛多之後,阿吒力成為大理國師,蓄有妻室,世代相傳,尤其以大理縣鳳儀北湯天“師僧府”董家最為著名,其自大理國起,至今已有四十三代,儼然成為阿吒力教派中心,收集有唐、宋、元、明各代手抄及木刻阿吒力經卷,現存雲南省圖書館,被列為國家珍藏本。

蒼山雪,洱海月,佛教之都大理

□清康熙時範承勳言:“阿吒力非釋非道,其術足以動眾,其說足以惑人,此故盛世之亂民,王法所必禁者也。”明代設置的阿吒力僧綱司與朵兮薄紀綱司因而被取消。

□大理名僧大德尚有知空法師擅長畫梅和擔當法師長於山水書畫。尤其擔當法師,是明季滇南三僧之一,生於西元一五九三年,從小生而穎悟,讀書善屬文,十三歲已有“名噪海內”美譽。先後禮李本寧、董其昌為師,學習書畫,造詣深厚。擔當長居大理,寄情書畫詩禪,作品善描繪大理秀麗景色,李本寧贊其詩為“清而不薄,婉而不蕩,法古而不襲跡,卑今而不弔詭。”董其昌則稱其詩為“溫淳典雅,不必賦帝京而 四傑之藻,不必賦前後出塞而有少陵之法。”擔當性“氣宇孤清,不親權貴”,一六四二年感於明朝衰亡,從無住禪師受戒為僧。其淡泊詩風流露出熱忱關切,對故國人民、山河的思念,及對投懷求榮者的悲憤痛絕。後曾至浙江參拜雲門禪師,師授以禪旨,擔當受其影響極大。其描繪蒼山及雞山之山水畫,多含禪機,可謂畫中有詩,詩中有禪。一六七三年示寂,是一位具民族氣節的愛國詩及書畫家。

蒼山雪,洱海月,佛教之都大理

□雲南呈貢人,字見曉,後改為蒼雪,號南來。於昆明妙湛寺出家,於雞足山寂光寺為水月儒全侍者,掌管書記。師嘗宣講賢首法藏及清涼澄觀大師著作不輟,於楞嚴、唯識、法華、三論等諸經論亦有深入。著有《華嚴經海印道場懺儀》、《法華珠髻》等,博學多聞,善畫,尤工於詩,有《南來唐集》四卷,王漁洋推舉其為明代三百年第一詩僧。

蒼山雪,洱海月,佛教之都大理

□明末雲南楚雄人,律宗千華派第二祖,字紹如,後改為見月。善繪畫,尤長於觀音大士像,有小吳道子之稱。十七歲時從劍川赤巖巖一老僧習《華嚴經》,讀《世主妙嚴品》省悟而出家,後仰慕三昧寂光律師,東行,從其受具足戒。寂光入寂,付囑紫衣及諸戒本,師遵律施行受具、結界及安居,對當時戒法淪喪,綱紀不存的情況,力挽狂瀾,以身示範,時開壇說戒,受戒者多,眾人稱歎為南山道宣再世。師身形高大,頂有肉髻,聲如洪鐘,貌似古佛,自稱從雞足山來,故又有迦葉尊者化身之稱。著有《毗尼止持會集》、《毗尼作持續釋》、《傳戒正範》等

蒼山雪,洱海月,佛教之都大理

相關推薦

推薦中...